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48H 页
朱子大全标疑第二
五十六卷一板赵子钦。 按号复斋。象山私淑。杨慈湖。为撰行状。○礼图。 劄疑仪礼释宫图。 按下书又云。礼图甚精。黄婿考得堂序制度。颇与来示不同。据此。则所谓礼图。恐是子钦所著。又考宋儒学案云。所著有士冠士昏馈食图。行于世。此书似指此而言。未知如何。○五板爱之(止)病耳。 劄疑谓爱放翁者。其诗无罪。而害放翁者。自以其诗为病也。 问目此段。未分晓云云。 按先生之意。似谓放翁贤者。故人之爱之者无罪。其害之者自为病。罪与病。恐不当以诗言。未知如何。(问目说云云。今不记得。可恨。当追加检看。)○去国。 记疑放翁去国也。 按放翁集云。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清诗取次成。放逐尚非馀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此是去国之作也。○九板慰荐。 劄疑慰犹慰藉也。 按汉书赵广汉传。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遇。吏殷勤甚备。注谓安尉而荐达之。李商隐诗龟山有慰荐。南真为瀰纶。○性即(止)一物。 按此与答何叔京书所驳理出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48L 页
于性者。参看。中庸章句云。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此又与前二说不同。更商之。○十板击壤。 按艺经云。击壤。古戏也。风土记。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三四寸。形如履。腊节。僮少以为戏。先测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挝之。中者以为上。(更思之。标疑须以大义为主。小小文义。考證之类。不必尽载。)○十二板今之(止)之理。 按释氏专认心为主宰。以理为障心之物而外之。今之识心者。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此似指陆学言。而其病源与释氏毫无所异。○十五板敬夫(止)之云。 按南轩初谓众人无未发。后觉其误而改之。卌二卷答胡广仲书云。钦夫未发之论。诚若分别太甚。即此书所谓初年议论也。此书下文云。人心莫不有未发之时。答胡书亦云。性静者。须或有此时节。此皆与中庸或问答徐彦章书同。○胡盖(止)之閒。 劄疑云云。标补云云。 按先生于范伯崇书。引胡传拒蒯聩而辅之之说。今此书则以为失之毫釐之閒。正指胡传祖程子意。而添辅之二字而云尔。此与语类以胡传此段为错者。皆当为定论也。○廿九板此心(止)人心。 按此书在中庸序之后。而以理欲分道心人心。此处欲字。宜轻看。与初年说。不可混为一意看也。○卅一板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49H 页
论其理。 按心性天分而言之。性是理。天是理之所从出。而心只是具理者。然统而言之。三者皆可以理言。故曰论其理。○心为粗。 按心对形气。则固是至精至妙者。以之对性天。则有思虑知觉底。故曰心为粗。所谓心比性微有迹者也。○卅二板表里虚实。 劄疑表虚谓心。里实谓性天也。 按或云。心为表。性天为里。尽为实。知为虚。更详之。○一物。 劄疑谓有此心乃能具此性。而所谓性者。实出于天。故曰一物。 按此以浑沦说。故以心性天为一物。如杂学辨之道器一物。答子约书之身理一物之类。是也。若不察此。遽以心与性天。直把做一而无辨底。则先生尝答刘用之云。心性固只一理。然谓性便是心。心便是性。皆不可。孟子言。尽其心。知其性。存其心。养其性。圣贤说话。自有分别。何尝如此儱侗不分晓。心性之别。如以碗盛水。谓碗便是水则不可。(语类大学门僩录。)故读者。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既知其二。又知其一。乃无窒碍。且如性与理。如何说一而二,二而一耶。○卅四板与诚(止)不同。 劄疑仁是生动之理。诚是实理自然无所为之名。故云所指不同。 按诚固是无所为之名。遂以之对仁。则仁字嫌于有为。此不可不虑也。若曰仁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49L 页
与诚同是理。但仁主生言。诚主实言。故云所指不同。则未知如何。○卅五板性命因此而立。 按性命之理。非形气。无所附著。故先生每言。才说性。便须带著气质。无能悬空说得性者。又言。非气无形。无形则性善无所赋。故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言。如此类甚多。皆言其性不离气。非便以为气质之性也。○儒释(止)为二。 按吾见得心中有性。故以为一。非直指心为理。此其所以行处。必欲心之合理也。彼见得心空无理。故以为二。盖彼虽说心即是性。然其所谓性。只是灵觉而已。非心涵理。故究不免为理障心之见。此其所以行处乱伦悖道。而不以为非也。又按近世儒者。借先生此训。以立心即理之一宗。窃谓此与释氏心性一物。相似。何以言之。吾以为心性虽非别有各一地头。然终有物则之分。故其用处必欲心之合理。彼以为心性一理。而有有为无为之分。故其用时。必此心自尊自极。而不必以性为主。此又不可不明辨也。○近世(止)之私。 劄疑云云。问目云云。 按一种学问。既以心为理。则其势必至于认心之所发为理。而不复求合于天命之性矣。其说虽与释氏不同。而其病则同矣。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0H 页
五十七卷三板主乎(止)德欤。 按尧卿之意。不以心所得于天之理。为心之德。而乃指心能主性情之功。为心之德。然则心之德。非性而是心也。故先生以程子谷种之说告之。盖仁是谷种中生之性也。生之性。岂有主性情之能乎。此等处。学者宜细辨之。○其尊有常处。 按观所谓不是尊奥而卑主者。疑与集注君与权臣之谕。不同。盖尧卿问目。有本是一神语。而先生不加非斥之辞。而其意以为奥为祭之尊处。非以奥自为一神而与灶之神为二也。尝见顾氏日知录云。奥何神哉。如祀灶则迎尸而祭于奥。此即灶之神。时人之语。谓媚其君者。将顺于朝廷之上。不若逢迎于燕退之时也。注以奥比君。以灶比权臣。本一神也。析而二之。未合语意。(止此)此说似当从之。然而不敢自断。今得先生此书。可以释疑。又考此书答问诸条。无一未定之旧说。安知此答非晚年所定耶。更欲质于先觉。而姑且标识尔。○八板祧高祖。 按六十三卷七板答胡伯量书云。高祖祧去。虽觉人情不安。然别未有以处也。语类论祧主。有数段。皆云埋于两阶之间。又云埋于始祖墓边。据此则高祖主祭者。亲尽则祧而埋之而已。不用长房次房递迁之礼。如家礼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0L 页
之文。岂此为晚年所定。而家礼未及再修故欤。○上阙(止)之祭。 记疑舍侄既祧迁高祖。而尧卿家不可时祭。故云上阙高祖之祭云云。 按若用家礼长房递迁之礼。则尧卿家岂有不行时祭于高祖之义耶。记疑说如此。而劄疑问目标补管补鹿门陶谷都无疑难之辞。岂皆以家礼递迁为未定说而然欤。此宜细讲。○此事(止)义起。 按先生所谓此事。正指尧卿问某家上阙高祖之祭以下而言也。今曰只合谨守礼文。未可遽以义起。则不用递迁之例。明矣。东贤于家礼。有难违异。然此等处。以先生后来定论断之。恐未为不可。未审如何。○墓祭无明文。 按墓祭有古。据标疑说。已见卅卷廿六板随俗墓祭条。○亲尽而祭。 记疑详见家礼。 劄疑此为未定之辞。未知与家礼。孰为先后也。 按尧卿此问第一条。举赵伯循。劄疑谓先生举赵说于集注。家礼成于庚寅。集注成于丁酉。此书又在其后。而与家礼同。不必以孰为先后疑之也。○九板尽字切字 劄疑云云。 按先生于知至之至。始做尽字说。后谓合作切至之至。最后于章句。却仍尽字不改。盖尽可以兼切字意也。○十板不死。 按仁是理也。以不死言。未知无碍否。大抵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1H 页
安卿此问。与徐居甫问孝弟为仁之本一段。大同小异。而语有未妥处。然先生之答。不一一辨析。大全答人问处。往往如此。读者。详之○此身。 按身当作心。○十四板闻韶(止)之说。 劄疑云云。 按三月当属学之为句。谓学韶三月之久。而至于不知肉味云尔。恐非谓不知肉味至于三月之久也。○十六板是有动之理。 按遇事时。此心之发。岂无其理而然哉。故曰静中有动之理。若谓心静时有理之动者在。大非先生本指也。○十七板未动(止)理也。 按上下两动字。皆以心言。未动以见在言。能动以方来言。盖先生此句。是发明前日静中有动之理之意。其意如曰。未语而能语者。理也。未行而能行者。理也。岂谓未语未行之中。自有理之能语能行者耶。前后读者。往往执此句。以为理能自动之證。不几于郢书之燕说者耶。○廿六板下面(止)制度。 按集注云。文诗书六艺之文。此文字。读者多认为专指经籍。而今以先生此语参之。威仪华采礼乐制度。皆举之矣。○大学疑。 劄疑此是疑问之题目。观下杂疑字可见。 按或问云云。是讲义说也。○廿七板仁义(止)者也。 按安卿以仁义为天命之性。而心则包具以为体而主于身者。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1L 页
此义极精矣。柳某尝据或问八言中仁义之心一句。以为心即理之證。此似粗矣。金虞赞又据安卿问公而以人体之处。有心之德主性情宰万物语。以为仁是心之證。今以安卿此语对勘。则可见其误矣。○卅四板理有能然。 按安卿论能然处。不直曰能是恻隐者理也。能动静者理也。而必著所以二字于能字上。何也。如曰此理有所以然处。则与所谓理有能然者不合。一可疑也。如曰所以二字虚。能字实指理言。则安卿言恻隐者气也。动静者。气也。此二句。皆不可以能恻隐能动静看否。然则弘道尽性是心。而能弘道尽性。是理耶。二可疑也。据先生答辞。似于安卿问目。所以能外。更有所以然一义者然。三可疑也。寻常愤悱而不能决。俟当质诸先觉。又按语类㽦录云。若以能为春夏秋冬者为性。未是。所以为此者。是合下有此道理。如以镜子为心。其光之照物处。便是情。其所以能光者是性。窃谓以能为四时之能。推之于下文。则照物亦当以能照物看。又以所以能光。推之于上文。则所以为亦当以所以能为看。此义不难知也。但陈安卿论理有能然处云。恻隐者。气也。所以能恻隐者。理也。动静者。气也。所以能动静者。理也。此亦当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2H 页
云能恻隐能动静者。气也。所以能恻隐所以能动静者。理也。如此则当曰理有所以然。不当曰理有能然。不知陈语无病否。寻常疑晦。而欲质于人也。又先生答语无贬辞。而又别出所以然一义。此亦未敢知也。○仁便(止)气乎。 按仁之所以主发生。义之所以主收敛。原来理自如此。非由乎气之发生收敛而后有是理也。故曰仁动义静。无关于气也。○后来看得。 按看得之意。似当止于要切处。而劄疑谓看得句。恐未安。○卅五板仁者(止)万事。 按先生仁者心之德。此但训性之理。而今曰主性情。宰万事。有若论心论知者然。窃恐未安。李尧卿以心主乎性情。为心之德。而先生不许之。今于安卿之问。则曰得之而无贬辞。可疑。岂安卿所论紧要。在体字。为得程子本指。故云欤。○卅七板昭晢。 按晢音折。与晢同。说文昭晢明也。字典又有晢音锡明也。然其曰昭晢者。晢必从手。不从木。○卌板为僧(止)可疑。 按镜湖李氏曰。此恐不无古今之异宜者。未知如何。○卌二板此说(止)思之。 按先生于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有未生未发二说。而其以未生言者。乃晚年所定也。如语类铢录。丙辰以后所闻。僩录。戊午以后所闻。而皆主未生言。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2L 页
今此书所答亦然。凡大全语类诸说之有异同者。皆当以此为正。○静中(止)发者。 按伊川此说。未安。中庸或问大全答吕子约书。论之详矣。安卿问目言。万事沈寂之中。虚灵知觉者存。即此便是仁者。生生之心。就生体已微露出其端矣。此亦以静中知觉。当复卦也。然则坤卦当以瞑然无知觉者当之耶。先生无贬辞。恐未及细论。非以其说为是也。
五十八卷十一板张子说得。 劄疑谓由太虚。有天之名云云。 按先生言未有天地之时。便已如此。即继之曰。张子说得费力。张子说。或别有佗语欤。盖与上文不相蒙。且此语载在孟子集注。则亦不必指的而言。未知如何。○十三板横渠(止)之名。 按何北山曰。横渠所谓虚字。指理而言。盖谓理形而上者。未涉形气。故为虚尔。下面合虚与气證之。见得此虚字指自然之理。盖谓有此太虚自然之理。而因名之曰。天然自然之理。初无声臭之可名也。必其阳动阴静。消息盈虚。万化生生。其变不穷。因可得而见。故曰由气化。有道之名。天以理之自然言。太虚之体也。道以理之运行言。太虚之用也。就人身看。则必气聚而成人。而理因亦聚于此。方始有五常之名。故曰合虚与气。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3H 页
有性之名。所谓合虚与气。谓气聚而理方聚。方可指此理为性尔。合字不过如周子二五妙合之意。心统性情。性者。理也。情者。气之所为也。故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北山此释尽好。但末句欲改之云。有心则固自有知觉。然所知觉者。必性理然后。方是心之本然。故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若知觉而外性理。则情欲利害之心而已。君子有弗心者焉。更按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如言合锋刃与柄。有剑戟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如言合君命与臣有官员之名。则性之为理。心之属气。明矣。或认性为理气混合之物。心亦然。皆误。横渠此两语。非如言。合米与曲。有酒之名。合纸与竹有扇之名。勿混。○十四板识神(止)交涉。 按识神与心之妙用。先生每谓与性无涉。而后儒乃有指神与心。直唤做理。不知何故。○各一其性。 按此书以各一其性。为气质之性。而记疑,劄疑,问目,标补诸书。一无疑辞。群贤之意。可见也。○十五板其末(止)看矣。 按据此则性之不可以昏明言。与性之不可作知觉看明矣。凡先生说中。有与此异者。皆当活看。○精一于道心。 按此与中庸序异。恐是未定说。○其中活其中死。 按中是理而曰活。何也。以其不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3L 页
滞于一隅。无所往而不中。是活法故云尔。其曰中死者。以其偏执一节以为中。而不能以时措之。是死法故云尔。非谓理体真有死活之可言也。○廿二板孟子(止)为善。 按蒙引此以为字。只如谓之相似。盖情是无意发出者。不可谓情去为善也。集注以为字当如此认。考语类植录曰。谓情可为善。则性无有不善。蒙引说未是。盖性善以情之善而知之。则情之善。是原自如此。非因人谓之善而后善也。陈定宇引集注云。本但可为善而不可为恶。曹月川云。情本可为善。此皆非谓之相似。更按邓氏备旨云。为字勿著力看。又云。为善为字。自当与下文为不善为字例看。金氏味根云。情无心于为善而自不容不善。无意于去恶而自不至于恶。二说宜细绎。○一面底道理。 劄疑按语类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都是两意云云。与此不同。 按四端固皆是两意。但此书方论智之成始成终。故以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立说。则馀三端。虽皆是两意。毕竟恻与隐是一类。羞与恶是一类。恭与敬是一类。故曰皆是一面底道理。此处且当随本文指意看。与语类说。实不相妨。劄注但谓二说不同而已。则恐致读者之疑。故僭易论之云尔。○卅一板立异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4H 页
姓为后。 按先生论外孙奉祀曰。非族之祀。理既未安。又陈北溪言。人家无嗣。不肯立同宗之子。多是养异姓之子。阳若有继。而阴已绝矣。顾氏日知录。亦有论异姓为后。而谓之无经典可證也。
五十九卷八板克己复礼。 按此书。以克复为未说到行处。与集注不同。岂此方以仁义对言故欤。○十四板今礼(止)而除。 按此是从时王之制。而非礼之正也。朴潜冶乃引此段。以为父在母丧亦必三年之證。恐非先生本意也。○改其祝词。 按此谓改寻常祥祭所用之祝辞也。李镜湖却谓改文卿所问祝辞。恐失先生本指也。○知及仁守。 按以仁能守之例之。上句当云知能及之。然则是人能弘道之类。非道之弘人也。如以知仁两字。直指为性理。则所及所能是理。而及之能之。又是理。无或有理能知理。理能守理之嫌耶。○廿六板看此火色。 记疑此指当时世道气象言。 按此以小人攻击善类之祸色言。记疑说似泛。○廿七板其所(止)远之。 按所为者。正指道学言。而所不为者之蚤戒预远。暗指叶正则之学而言。○廿八板天所(止)为性。 按先生引此语。以此性为本然之性。又尝引之。以明明道不容说才说性两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4L 页
句。意甚分明。后贤于才说性时便不是性性字。往往做气质之性。未知果合先生之指否也。○廿九板以知(止)大病。 按先生既以知觉为性。为大病。则凡胡广仲廖子晦诸书及仁说之以知觉属智者。自归于未定之说矣。○卅板又谓(止)思之。 按先生之论物性如此。而湖中诸贤。却硬说物不具五常。可疑。○卅一板只是一本。 记疑云云。问目云云。 按记疑说。诚似欠发明。问目说。亦未知如何。盖先生之意。恐以有不容舍者。及所已知与所未知者为一本。盖指此心此理而言。未知是否。俟当询问。○卅五板虽其(止)不异。 按其曰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者。从气质之禀虽不齐。而本然之性各无异处说。其曰但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者。从气质之发用不同。则性体之露现亦异处说。○卌二板理不(止)全论。 劄疑谓当此时。未涉于气。而单指本原论之故云。然其实虽其本原未尝有离气独立之时。讲录刊补。就本原上说。则此理浑然完具。不可以偏全论也。就禀赋处言。则随其气之多少。而理各不同。可以偏全论也。 按本原对禀赋说。则是指人物未生时耶。然则才涉于禀赋时。更无本原之可论矣。恐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5H 页
非先生本指。窃谓本原禀赋二者。皆是说人物已生后事。劄注当此时时字。未审以未生时言欤。抑以论本原时言欤。讲录谓此理浑然完具。此则分明以已生后言也。○有是(止)是理。 按先生答林德久书。言无形气则性无所赋。今此云云。亦是此意。若曰有木气则有仁理。无金气则无义理。则五行虽阙其一二。亦可以生物耶。恐不然也。○是气(止)理少。 按谓如木气多则仁之发见多。金气少则义之发见少。非谓木气多则仁之本体多。金气少则义之本体少也。○人心之发见。 心经释疑。人心非私欲。朱子既已言之。今致道以人心为私欲。而朱子曰。得之。此必初年问答。 按致道娶先生孙女。则其往复恐难归之初年。盖先生于中庸序后。亦有以欲字论人心者。如答蔡季通,郑子上书。是也。但不直指人心为人欲与恶。则与致道说迥别。然则答谓得之。何也。岂其有取于明周意證胡失之大体。而小小语疵。有未及细论欤。未可知也。○卌四板亦得之。 按近思录荀况编在圣贤卷。寻常疑之。今以此段答问观之。荀氏本源之论。与吾圣人背驰。而合尖于告子之说。则其为异端明矣。此书与语类荀子全是申韩之说。皆在晚年矣。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5L 页
与下六十七卷王氏读经说参考。
六十卷一板在乡里远。 按以下文时得亲闱安问。亦可少安之云。观之。在字。虽依问目作去字读。毕竟远作近字。语意乃通。不然。不如依劄注远上脱不字之说也。○廿九板自谓。 劄疑与孟子本注不同。此岂初年说耶。 按语类人杰录云。因膰肉不至而行。则吾之去国。以其不致膰为得罪于君耳。此正集注见几明决。用意忠厚之意也。劄疑乃谓与本注不同。而疑其为初年说。岂未及细勘而然欤。况答子善书。有季通远谪。新学僧坊等语。则作于丁巳明矣。盖臣于君。不当以微罪字加之。故蔡虚斋不从前人作君相说。而作孔子说。则曹月川以为最说得好。当从之。然似未察蔡前已有大全语类定论也。此等非但文义之得失而已。实君臣伦理之所系。不可不审也。如何如何。
六十一卷三板冲漠(止)一段。 劄疑云云。 按此书以万象森然。属未感时性理而答吕子约书。却属之形而下者。读者。当各做一义看。不可以相妨也。○九板知觉(止)灵处。 按先生议论中。往往以知觉属智。而此书却云正是气之虚灵处。二说相反。此书第一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6H 页
段云。閒为福州学官。作一说。此即指福州经史阁记。记作于乙卯。此书出于是年。明矣。其以知觉属智者。当为未定说。而后来湖中前辈。多力主之。未知如何。盖智是性也。性而有知觉。即与释氏告子何别。近世柳稚程。亦以知觉属理。而以先生此答。为指释氏知觉。此尤不成说。德久问人成形后。所有知觉。自何而发端。而先生答之如此。此只泛论生人知觉。何尝如柳说之云耶。华西雅言言。性之知觉。即心之知觉。未知与先生本指不相戾否。○上是(止)之性。 按口之于味之属。以张子所谓攻取之性言则可。若以气质之性目之。则类例不同。盖人心与气质。不可作一样看。○十板凡言(止)而言。 按因气质而言性。是何故。以其非形气则性无挂搭处尔。如以此遂谓凡言性则皆是气质之性。恐乖先生本指。此与五十六卷卅五板答郑子上书性命因此而立一段。参究。○其体(止)其用。 按本文谓之易下。更有其理则谓之道一句。而德久但举其体其用两句。岂或认易与神为体用而然欤。盖体是体质之体。非体用之体。先生屡言之。○推言(止)名字。 按所谓许多名字。即指易道神性道教与浩气而言也。今曰只是一理。岂以易神气。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6L 页
亦谓之理。但此许多名字。皆同一源头。故云然也。○十四板季武(止)而歌。 按阎氏曰。或问季武子之丧。曾点倚门而歌。可信否。余曰。春秋昭公七年。季孙宿卒。孔子年十七。曾点少孔子若干岁。未可知。然论语序其坐。次于子路。则必少九岁以上可知。孔子年十七时。子路甫八岁。点实不过六岁七岁孩童耳。乌有倚国相之门。临丧而歌之事。檀弓多诬。莫此为甚。阎氏此辨。可破千古疑案。○十五板集注(止)可晓。 按今集注云。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晓吾意也。此意明白易见。若如希逊所引。则不言属四体。且其理自可晓。又不如自能晓。吾意之为分明。此先生所以言看。得似未安也。○廿板深衣。(止)杀缝。 按论语集注于朝祭服。必著要旁字。而于深衣删此二字。省文也。然则深衣是要无襞积而旁有杀缝者。旁。人身两旁也。今家礼深衣之制。不独旁有杀缝。前襟后裾。亦皆杀缝。与集注不同。窃详注意。似是前后八幅皆正裁而不交解。各除左右一寸。则腰围为七尺二寸也。其腋下四幅。上狭下广。狭头二寸。广头二尺。而各除左右一寸。则狭者成角。广者一尺八寸。而下齐为十四尺四寸也。不如此。则与朝祭服要有襞积而旁无杀缝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7H 页
之文。不相反对矣。曾见金澄味根录。载深衣之制正如此。此似可从。今记之。以俟识者之正焉。再按江永群经补义。周秉中四书典故辨正。黄式三论语后案。三书所论。皆谓前襟后裾。正裁左右。旁衽交裂。其说甚长。不能尽载。读者就考四书合纂大成乡党篇。可也。○廿二板性即(止)全体。 按此语又见语类贺孙录。而大全答陈器之书。亦曰性是太极浑然之体。则性之为太极。昭昭然明矣。而李都事每据心为太极语。以为性不可独当太极。又谓太极不可偏属性。张皇为说。欲以易天下。不可以无辨也。○不全(止)本体。 按明道不是性非非性之谓。乃是不全是性之意也。盖曰非性。则是佗物也。曰不全是性。则是在形气中之谓也。如以在气中之故。遂指为气质之性。则天命之性。何尝不在气质之中耶。先生每以不全是体贴。不是二字。说此义甚精密也。○易大(止)之后。 按语类文蔚录。先生自以此书继善指未生。性善指已生之说。觉得未是。窃意继善易本指。固是就未生时说。但明道此处。借此以明人性发见之善。故先生云然。非谓易之本指。亦是说已生后事。此意读者宜察焉。○廿五板若但(止)义明。 按五行各一之性。欲直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7L 页
指为太极全体。则必若时亨此说。然后方无窒碍。而先生于太极解。不曾改从。其意可见矣。盖本解既以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立文而结之曰。所谓各一其性也。然则各一其性。为不同之性。不既明乎。本解既别以各一其性四字。起端而继之曰。则浑然太极。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然则各一其性。非即指全体之性。不又明乎。且先生此书。亦言自五行言。则不能无偏。而人禀其全。盖不能无偏。即所禀不同之谓也。然则上文所谓性则一也者。何谓也。正以但论一偏之性。则全体在其中尔。此以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士农工贾之各一其业之类例之。则恐无可疑矣。有疑如此则人物之性谓之不同。岂先生平日定论耶。曰。细看太极说。自无极至各一其性。是说生人生物之具。至真精合凝。成男成女。方是说生人生物之事。若不察此意。遽以各一之性。硬做人物同异之辨。则恐非小失也。○廿九板人与(止)有异。 按上句性之异。似指所发之不同。下句理亦有异。似指所得之不同。先生尝言天命之性通人物而言。又言天命之性非有偏全。据此。则人物所赋之理。似未可谓之有异。但将气禀浑合说。先生晚年亦言。虎蚁之仁义。即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8H 页
五常之性。但只禀得来少。不似人禀得来全耳。(吕焘己未所闻)论语集注又言。圣人阴阳合德。五性全备。此又何碍于天命之性非有偏全之义乎。况中庸章句。明言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则尤无可疑矣。或疑因其气禀之不同。而所赋之理因亦有异。此与湖中诸贤所论告子章本然性异之说。何如。曰。告子章是气同性异。此书是气异理异。二义固自不同。且湖论是理同性异。此书是气异理异。两说又各悬别。皆未可以相准也。○人之(止)如此。 按本章集注云。人物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此孟子之谓犬牛与人不同。及人与禽兽不同。皆言其性。未尝言其气也。故先生曰。此章亦是如此。○五行(止)相似。 劄疑此时亨之言。盖以五行为生。太极为性。故谓之相似。问目。此盖因时亨问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之义。故先生以为与生之谓性相似也。劄疑以为时亨之言。恐未然。 按谓五行中具太极。与人物生后具本然性。相似。盖生之谓性。告子伊川俱有此语。而皆不可以太极相并说。惟明道言生之谓性。先生尝释之曰。即此人物所禀以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8L 页
生之气。而天命之性存焉。又曰。有此气为人。理具于身。方谓之性。此所谓五行太极与生之谓性相似者也。未知如何。○卅一板求其(止)功夫。 按先生定论。则以洒扫应对学问思辨。皆所以求放心。此书先以求放心为本。后更做穷理功夫。则为旧说也。孟子集注所云。能如是。谓能讲习讨论玩索涵养持守践行扩充克治。以求所放之仁心也。其曰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而可以上达。言学问求放心之效耳。非谓求放心而后可以学问也。据此。则此书虽见取于小学注。要之未定论也。○在内之日。 按谓心在仁内之日也。先生尝言。不可言心在仁内。然以孟子安宅注。人当常在其内观之。虽说心在仁内。无碍。○卅五板勿动勿思。 按此义已见卌三卷七板答陈明仲书及语类凡思虑之类。皆动字上包了。不曾更出非礼勿思一条。恐当以语类为胜。
六十二卷六板未定之书。 按答潘端叔书亦言。或问久无功夫修得。○七板根钝。 记疑气质本钝。 按顾况虎丘西寺藏经碑。况受经于叔父。根纯智短。曾不得乎少分。独孤及障深闻道晚。根钝出尘难。朱弁松菜诗。吾老似出家。晚悟愧根钝。法华经诸根钝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9H 页
云云。○八板乐此终身。 按此集注初本。后来改以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十五板气之(止)之偏。 按得理之偏。与下文与理相隔对看。则当是发用上说。若直以禀受言。则天地岂容有许多理之偏驳昏塞者。以赋与许多人物。有万不齐之气乎。况上文既云理固不可以偏塞言。后书又言气禀有偏而理未尝异。则所谓得理之偏者。自归于发用矣。○理之(止)偏塞。 按理专指本体而言。固无人物之异。若兼举气禀而言。则在人亦不能无偏塞也。此一句湖洛两家。皆宜子细究勘。不可偏执一说。以相攻斥也。○十六板谓神(止)未然。 按神是气之至精至妙。与魂魄血气之粗者。自不同。然若直唤做理。又不可。故先生云然。○十七板神是(止)入者。 按神是与理无间。而与气作对底。故曰神是理之发用。而乘气而出入者。非谓神即是冲漠无眹之理也。故前书既曰。谓神即是理。却恐未然。虽然。神又是气之至妙处。故此书又曰。却将神字。全作气看。则又误耳。此所谓心比性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者也。○廿二板才说性字。 按先生每以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为人物未生时。才说性。为人物已生时。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59L 页
而有在天曰命。在人曰性之云。则才说性性字。是言性之所以得名。非直言气质之性也。此书指意。亦是如此。若以此理便与气合了之故。遂谓不可作本然性。则张子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栗谷合理与木气有仁之名。此性字仁字。当作气质之性看耶。可疑。○廿三板祭时(止)焚之。 按观以纸榜标记逐位之说。似非指止设一位之忌祭也。然则正祭亦许支子行之。未知如何。可疑。○今世皆告墓。 按濂溪集。亦就墓焚黄。详在与侄子书。○廿四板子妇一例。 按程子虽言妇于舅姑。亦是义合。然家人礼。恐当以恩为主。故仪礼赞见妇于舅姑。已有妇升阶进拜之文。此先生所以不从程子语录。司马昏议。而谓子妇一例也。○廿五板何人。 劄疑人字。疑物字之误。问目人字无。可疑。 按先生之意。谓人心无觉。则谁能致知也。此与人能弘道之人字。同。
六十三卷四板左本在下。 按此丧服传文疏。本谓麻根。以父是阳。左亦阳。下是内。以痛从心内发故也。此对为母。右本在上。近世华西之丧。首绖交处。在项后。柳稚程见愚言。今使人作冠巾合缝处。应在后。故如是尔。此虽细节。岂可舍子夏传。而为手分现化耶。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0H 页
○五板此半幅。 补此论带下尺之制。 按家礼无带下尺。而此书云。衣只到带处。此半幅缀于其下。此乃后来定论也。下段答语云。近年礼官注云。上领不盘。此见下六十九卷君臣服议。议作于丁未。而此书又出于其后。去家礼之作。近二十年矣。更按语类淳录云。今俗丧服之制。下用横布。作栏。(恐襕。)惟斩衰。用不得。此又以带下尺为俗制。然恐当以此书为正。未知如何。○当如深衣直领。 按既曰如深衣领。则不用疏家之制。明矣。但深衣领广二寸。而此当用四寸。必如此。乃合于负广出于适寸及辟领两旁。各搀负版一寸之文。此制又见答周叔谨书。○上领不盘。 劄疑上领。谓以领上挂于右肩上也。不盘之盘。即上盘旋之盘。问目此段当更商。 按君臣服议。驳礼部所下符上领不盘之说云。既曰直领。则非上领。既曰上领。则不容不盘。两言自相矛盾云云。据此则上领不盘四字。实错误。而劄注。不明白说破。故问目以为当更商也。○合如廖说。 劄疑以今服制论之。周说恐是。而今云合如廖说。未详。 按丧服记注。既有上正一尺。燕尾一尺五寸之文。疏又云。用布三尺五寸。得两条衽。衽各二尺五寸。今以此两条相沓。然后乃如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0L 页
燕尾。若如廖说。则与注疏相戾。不可从也。而先生云合如廖说。恐一时照检未至处也。又按陶庵便览。疑衽当去。然此是先生六十岁前后所论。而不云衽当去。则遵而用之恐当。(闻近世许氏传。礼亦不用衽。不知其为说何如。而要之。先生定论。不可违也。)○七板高祖祧去。 按此说。凡再见于大全。一则五十六卷八板李尧卿答问。其一此书也。又三见于语类论祧礼处。或云埋于两阶间。或云埋于墓边。而皆无长房次房递迁之说。如家礼之文。恐此是后来定论。未审当如何处之。○十三板庶子(止)三年。 标补丧服传。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 按此庶子。郑注谓为父后者之弟。则已不继祢。何得越祢而曰不继祖乎。窃意传所谓不继祖。似指庶子之长子言。然则继祢之宗。亦得为长子斩。不其明欤。未知如何。○十九板乃悉。 劄疑乃。疑且字之误。问目乃字。无可疑云云。标补自所喻(止)法也。与答程可久书同云云。 按乃答程书。作且。正如劄注。然问目,标补二说。得之。
六十四卷六板天津(止)胡孙。 记疑云云。劄疑云云。问目云云。讲录刊补云云。 按放翁以中大夫致仕。誓不复出。后韩侂胄固欲其出。慈福赐韩以南园。侂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1H 页
胄欲网罗名士。属杨诚斋为记。许以掖垣。诚斋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侂胄大恚。转以求于放翁。放翁为之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相侔。谢山全祖望谓此盖寓微词云。窃意放翁非贪富贵者。况时已致仕。岂肯从侂胄求官而作记耶。但其所以作记之意。未知何在。且全氏寓微词之云。亦不见是如何。要之不如诚斋之无作也。问目以记劄两说皆未十分衬著。而曰当更商。农岩之意。岂以劄注意在富贵之云。或涉过分而云尔欤。讲录直云。以人贪富贵。比胡孙扰乱。此则尤过矣。○九板置中。 劄疑置厩置之置。谓驿也。 按孟子集注。置驿也。阎氏曰。颜师古汉书注云。传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单置马谓之驿骑。余因悟集注置驿也。驿字上阙。若今之三字。更按前汉曹参传。取狐父祈善置注。师古曰。置若今之驿也。阎氏所引师古注传字。岂置字讹写欤。○廿七板心之(止)之性。 按心专言则是具理底。故亦有以理言心处。而今言心之所得乎天之理。则谓之性。此处却将心理二字别以言之。此意不可不察。或疑心之所得乎天之理。谓之性。则心非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1L 页
即是理乎。此殊不然。大学注言。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岂可谓人即是明德耶。○廿九板无过(止)不倚。 按见上卅一卷六板标疑。又见下六十七卷十一板标疑。○卅四板天下(止)言也。 按天下至诚章句。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此诚字。虽包理在其中。然所指则重在心而不在理。故下文有察之由之之语。所察所由。是理也。盖理无察理由理之能。则训释不得不然也。今此书。亦以至诚为指人之实有此理者而言。则与上文专指实理而言者。有间矣。○卅五板孔门(止)论语。 按春秋经世之大务。论语教学之先务。皆不可废。但当先论语而后春秋也。近世康有为谓论语是门人所记。不若春秋圣人自著。其意欲废论语而云尔也。今以此书观之。其误不难见也。○卅六板今虽务为简洁。 记疑今之为传注者。 按以下文观之。所谓今虽云云。讲录及问目。皆谓先生自论其经说。此似得之。记疑说。恐未然。○陶汰。 记疑陶与淘通。 按字典。陶无与淘通。宜以当作淘注之。○卅七板头边。 记疑云。犹本末也。道理之头边也。劄疑谓头边床卓(问目改卓为丌)之类。讲录刊补。犹云前面。 按恐皆未妥。窃意头边只是身边枕边之意。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2H 页
恐不必深解。未知如何。○卅八板问头。 讲录。人问于或人者。 按犹云问目头盖头项头目之谓也。○卅九板此心之妙。 按先生所撰克斋记。有此心之妙一句。此与记语不同。彼以理言。此以心之神妙言。○却不知道。 记疑此意。止于狂妄愈甚。讲录此意。止于私意人欲。 按讲录说是。
六十五卷七板注时是。 按与蔡传不同。○注不相似。 按蔡传无不字○厥弗成。 按今尚书无厥字。○八板贤于鲧。 按此贤字。与二子之勇。孰贤之贤同。蔡传作能字。意更分晓。○九板注未尝所指。 按尝蔡传作详。当从之。○十九板注心者(止)者也。 按先生说中以知觉为智之用者众矣。然中庸序。乃以知觉属心。此为晚年所定。而今此注及潘谦之书。皆同。读者。详之。○注持守(止)其一。 按中庸序云。守其本心之正。而后儒以本心。兼人道心本然之正则言。窃意此注与语类。皆言道心。则庸序本心。不当兼人心看。○廿一板致辟管叔。 按先生答董叔重,何叔京,徐元聘书及金縢说。皆以致辟之辟为刑辟。独续集答蔡仲默书。不然。故标补以蔡书为定论。
六十六卷二板又增子曰。 按增一本作曾故管补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2L 页
曰此曾字。恐是增字之误云云。今唐本已作增字。管补似未及见故云也。○九板捧揽。 劄疑揽手背也。谓以右手执匙。左手捧右手之背也。 按揽(람)撮持也。掔(완)挽也。又(견)牵同。掔(완)。士丧礼注。手后节中也。一作腕。正韵云。混与掔合误。饭必捧揽。谓以手捧持饭器。非捧手背之谓也。劄注。恐当改正。○坐板排之。 劄疑坐犹平置也。排之。排所聚粪壤于板上也。标补鹿门曰。以上下文观之。坐是拚者坐也。谓坐而载其秽于板上时。用手排之也。板即箕也。 按上文云。倚于左侧倚立之也。今将倚立之箕而平置之。故曰坐板。若下文兴辞坐板排之之时。人坐自在其中。恐不必如鹿门说。
六十七卷一板元亨利贞说。 按性情心在天在人。只是一样。更无分毫差别。而性情是无为之理。惟心是具此性而行此情者也。先生尝言。直指道体而言。则以字下不得。今曰以元生,以仁爱。则心之非道体明矣。近世李华西乃谓此以字是理。恐乖本指。○性者心之理。 按此句犹言太极者阴阳之理。仁义者木金之理。指意明白。本不难晓。近世岭儒据此句。以为心性一理之證。然则阴阳木金。皆可为理。与异学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3H 页
何别。○心者性情之主。 按先生尝言。气之流行。性为之主。今曰心者性情之主。彼以性为气之本源而言。此以心能运用此理而言。言各有当。近世儒者。乃谓心若是气。则理反听命于气可乎。殊不知性无为而心有觉。则自然之理。为能然者之所运用。又何损其为至尊之体乎。譬如君亲之命。为臣子之所运用。则岂可谓君亲反听命于臣子乎。故先生尝言理寓于气。日閒运用。都由个气。○其体(止)之易。 劄疑体形体也。易指阴阳而言。 按语类说如此。而又曰。言体则亦是形而下者。后人乃以体为体质。又转作实理。而谓心当为理。然则将曰其理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此果成说话乎。○六板少正卯。 按语类僩录。是戊午以后所闻。而亦以为齐鲁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为之说。此与象刑说。皆当为定论。或以论语序说为拘。然金仁山尝言。序说犹存诛少正卯四字盖存疑耳。○八板情在其中。 按情疑当作性。○十板耳无(止)无见。 按语类以此为决无是理。○十一板静中须有物。 按先生于此物字。一以知觉言。一以敬功言。一以太极言。恐当以第三说。为至精之义。○出则不是。 按先生以出为是已发。而叶氏近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3L 页
思录注。不从此说。未安。○十一板无过(止)不倚。 按见上卌二卷八板标疑。○十四板忠恕说。 按顾氏日知录。以此说为同于延平所论。而疑集注为未安。然先生既承师门之教。而及为集注。却言借忠恕。以明一贯之说。恐当以此为定论。○十五板尽心说。 按语类淳录。问先生尽心说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曰。性者。天理之全体。此何以别。曰。分说时。且恁地。若将心与性。合作一处。说须有别。今此大全尽心说。改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为心则人之所以主于身而具是理者也。其上句则曰。性者理之全体。而人之所得以生者也。性者云云不改。而心者云云改之。先生之意。可见矣。近世心学家。辄据淳录。以为心即理之證。至于大全改本。都不举论。极可怪也。○有以(止)之矣。 按汪氏份曰。知性知天。是一串事。知性知天而后。能尽心也。此条乃谓尽心则性与天俱不外此。似说得倒了。恐是未定说也。郑济卿言。上文所云。即事即物。穷究其理。至于一日。会通贯彻而无所遗者。是知性知天之事。故其下继以有以全其本心。廓然之体云云。汪氏于此。未及细察而云。此说恐看得子细。○十六板皆天(止)然也。 按先生尝论张子太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4H 页
和语云。只说得形而下者。正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处。今此篇则以中和为皆天理之自然。当以此为正。○妙性(止)心也。 按妙是心之运用。极于神妙也。或者以为与太极者本然之妙字同。此固未稳。又有以为理之能妙者。尤为乖戾也。○天理(止)主 宰。 按上文论性情中和。而曰皆天理之自然也。其下继之曰。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此言人心之能然也。)而结之曰。天理之主宰也。此句天理二字。即指性情言。非谓心是天理而能主宰之也。近世心理诸家。往往认做心是天理之义误矣。若如其说。则上下天理。一是指性情。一是指心。决非先生本指也。○生之谓性。 按先生举此句云。如碗盛水。后人便以碗为水。此讥认气为性之病。佗日论心性之别。亦有以碗盛水之谕。而曰谓碗便是水则不可。此又虑认心为性而发也。彼此对勘。则可见生之谓性非气质性矣。先生尝言。天命之性。亦离气禀不得。然则是亦在碗之水。非碗外之水也。○十七板人物(止)存焉。 按先生于明道生之谓性。或有以为气质之性者。然语类可学录。论此句云。有此气为人。则理具于身。方可谓之性。此是先生六十二岁说话。而与大全此说相符。论语性近章或问亦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4L 页
云。人物得是气质以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谓之性。下文又以性之为品不一者。另说作气质之性。先生又每言。天命之性。无气质。却无安顿处。据此诸训观之。明道生之谓性。只是说气之具理者。未及乎气之拘理处。然则恐当以为本然性也。未知如何。○性则性而已。 按此段所释。似以不容说者为未发。大全中时有如此处。然陈安卿问旧认作未生前。后更以未感言。则先生答谓后说费力。只合仍旧。更思之。语类董铢录。亦以未生言。(丙辰以后所闻。)其以未发言。无乃为旧说欤。○初不离是。 劄疑是谓本然之性。初不离于气质之性。故不可谓非性也。 按劄疑气质之性之性二字。删之如何。不然则有二性不相离之嫌也。○十八板定性。 劄疑先生尝曰。此性字。是个心字意。 按劄注所引。是语类淳录。后儒往往直把做性理字解。当以语类为正。○内外两忘。 按明儒以明道此语。为少年出入释老之候。殊不知此只是艮之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之意。岂可以避嫌而反讳言之哉。○十九板正不(止)其名。 按以不正者。为人心。则上智安得有此。此类皆当为未定之论。○道为(止)一心。 按先生晚年训门人云。颜子也只是使人心听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5H 页
命于道心。不被人心胜了道心。据此则人道心是从发后言。故不可谓一心。但不可谓复有一心以精一之也。盖心而自精自一也。○心而自操。 按得此一语。则凡言存心尽心之类。无不冰释矣。○以心尽心。 按此须与近思录四卷第五十五条。以心使心。(先生曰。程子意。只是说自作主宰耳。)语类十七卷僩录。人有两般心。一是是底心。一是不是底心。以心使心云云。大全卅卷十八板答南轩书。以心察心。卅一卷十二板。光者是真心乎。见者是真心乎。(南轩集。又载先生书云。佛学常见光烁烁地。此与吾学所谓操则存者。有异同否。)卌六卷三四板。以心求心。以心见心。以心审心。五十二卷廿六板。将敬字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之。及自心自省。当体便是之类。一一检出而互相究勘。不可草草打过也。○廿三板荀卿(止)黄老。 按荀之杂于申商。扬之本于黄老。先生定论如此。语类亦然。而近思录。却以二子。入于圣贤篇中。恐是议论未定之时也。
六十八卷一板顿首(止)手上。 按顿首周礼注。拜头叩地也。空首疏。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据此则顿首拜。当有头至地之文。而今无之。恐是阙文。未知如何。○三板头至(止)即举。 按以空首注。引头顿地即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5L 页
举。故名顿首之文观之。此引头下。恐当有顿地两字。更考顾氏云。礼书以顿首。为首顿于手而已。凤氏云。俯首顿地曰顿首。并宜参究。○六板其本(止)之长。 按如此则袂之属衣处。不除缝馀一寸也。未知衣之联袂处。亦当如是否。○前后(止)四寸。 按三四字。当互。○七板深衣图。 按衣冠诸图多误。无乃刊板时致得差舛欤。
六十九卷十三板直领者古礼。 劄疑直领。即今丧服领之下垂不盘者也。 按劄注所谓今丧服领。未知何所指也。若指古制。则不应云今也。若指扬氏加领。则此虽不盘。而长只四寸。亦不当以此为古之直领。盖直领长。当与衣身齐。未知如何。○十五板范祖禹之论。 劄疑云云。 按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此唐制。非汉制。范误。此当取入劄注。○十六板五服(止)非是。 按家礼大功以下丧服。去衰负版辟领。实袭书仪也。此在先生四十岁。后十八年。作此议。乃曰。五服之制。不殊书仪。大功以下。从俗礼非是。此当为定论。又语类淳录曰。温公疑斩衰古制。而功缌却不古制。是何说也。五服皆用麻。但有等差耳。此又先生六十一岁及七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6H 页
十岁所闻也。然则家礼自属初年说。而后贤或谓先生损益之制。恐失照勘。
七十卷七板使当(止)焚之。 按安石病疮甚。命侄子取所著日录焚之。而竟不焚。智字岂当作言耶。俟更询问。○十六板后章详之。 劄疑指七十二卷古史馀论。论孔孟处也。窃意当初古史馀论。次于此篇之后。故云后章。 按古史馀论。无论孔孟处。其下本纪。亦无辨论性善者。岂始有后章。而终或见漏耶。如下廿一板上蔡语记疑云。后篇随看抄出。而后篇无所见。恐亦见删也。盖苏氏此说。先生于孟子性无善无不善章或问。略加辨订矣。○廿三板静观(止)二矣。 按令学者看未发气象。自罗,李二先生相传旨诀而善为之。则非惟无害。亦且大有补于存养之功。故语类有以不观观之之语。则某子所谓静观者。正如此。而今先生以为已发。而又驳之以与之为二。然以无心轻照。则不害为未发。而亦不患其不一矣。恐此为未定之论耶。○心与道为一。 按先生每言。心与道为一。心与理为一。或以心之涵理言。或以心之合理言。非直把心理为一物无辨者。后儒之认心为理者。引以为證。大谬。○廿七板心即(止)伦理。 按先生以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6L 页
此语谓之无伦理。而近世柳持平李都事。皆引心即性语。以为心与性理为一之證。绝可怪也。
七十一卷四板岂亦(止)之也。 按叔弼知襄州。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地。为天荒请之。吏具成牍至。叔弼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白曰。泰横于汉南久矣。可却耶。叔弼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知路州。旋罢去。后坐党籍。废十馀年。观此。可知叔弼不以杜佑之言为是而存之也。
七十二卷廿六板改头换面。 按黄宗羲举先生此段以辨之曰。横浦虽得力于宗门。然清苦诚笃。所守不移。亦未尝讳言其非禅也。若改头换面。便是自欺欺人。并亦失却宗门眼目也。黄说虽如此。改头换面之说。已见于大慧与张氏书。又张之释经。实亦有此病。则后人安得为之追掩其迹哉。况张氏心传录。首载大慧。以天命之性。为清净法身。率性之道。为圆满报身。修道之教。为千百亿化身。闻者惊喜。故黄慈溪尝讥其借儒谈禅。而不复自认为禅。是为以伪易真。鲜不惑矣。○廿七板呼吸食息。 劄疑程子曰。生之谓性。呼吸食息。即所谓生也。 按劄注所论生字。恐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7H 页
非程子本意也。如此则程子之意。与告子何别。窃深未安。如何如何。
七十三卷一板疑孟。 按温公以孟子为伪书。出于东汉。因作疑孟论。而其子公休。乃白上曰。孟子为书。最醇正。陈王道尤明白。疾甚革。犹为孟子解二卷。门人刘元城。平生喜读孟子。故其刚大不枉之气。似之。晁以道既著辟孟说。又请讲筵去之。○卅一板自媒利禄。 按芝峰类说。媒作谋。不知有二板欤。虽仍媒亦无碍。○皆啖之。 按类说啖作陷。陷字。恐未若啖。○卌板私意脱落。 按此句是意诚以后之事。似与集注不同。○卌二板好恶性也。 按五峰所论心字。恰似释氏。故今以好恶。直谓之性。古今认心为性为理者。同一病痛。○卌三板气禀之性。 按语类贺孙录。以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为不是言气禀之性。大全明道论性说。亦与此录同。今此疑义所论。与之有异。以年月先后考之。语类是后来所说。读者详之。○若有(止)合矣。 按先生每深取程子圣人本天语。而今此云云。却似不同。何也。盖此心遇事随著天理行将去者。程子所言之意也。今此云云。却是著意作弄。故先生以为病。○卌四板心无死生 按性是天地间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7L 页
公共道理。固不可以死生言。至于心是气之虚灵者。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何得言无死生乎。此先生所以深病之也。后世心理家。不知其于此以为如何。○虚灵(止)之性。 标补鹿门曰。性字可疑。 按鹿门说。是矣。曾见柳稚程。谓不当疑。近见李都事文集。亦每以心性混合说。则似与柳见无异矣。然先生方以性无善恶。心无死生相对说。而心又以为。性则义例不分。语脉相错。不可以通。如之何勿疑。○卌六板心性体用。 按上蔡言。性本体也。目视耳听手举兄运。见于作用者。心也。五峰言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动。动则心矣。如上蔡说。则性但为作用之本。而心之功用。亦止于作用矣。然则与佛家之见。何所别乎。故先生于七十四卷孟子纲领。驳正此说。而并举仁义礼智。而曰。佛氏固未尝窥其髣髴。而不足以乱真。又于语类中庸门。亦言心是贯动静。不可言性之用。(方录)五峰论心。亦有与佛氏近似者。其曰动则心者。亦有静则非心之病矣。但先生尝言。性犹太极。心犹阴阳。(语类砥录。)而又言。太极是体。二五是用。(节录)又言。性心只是体用。(大全答何叔京书。)又言。形而上下。须是分别得此是体。彼是用。(答吕子约书)又于戊午以后。以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8H 页
实本然之全体为性。虚灵知觉之妙用为心。(语类中庸门二十二章僩录。)此类皆以性体心用。并通动静而言。则都无窒碍矣。未知如何。
七十四卷十五板谢氏心性之说。 按此已见于七十三卷卌六板心性体用条标疑。○十八板后世(止)本指。 按玉山讲义。是先生六十五岁所述。而辨别心性界至。如是其严明。则后儒之言性之知觉及心性无辨者。皆归于佛老之杂。而非圣贤之本指也。○廿三板乡约。 按叶潜夫曰。教一乡者。可以教天下矣。后世临民者。以乡约为虚文。以保甲为实事。不知保甲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必源。乡约者。化之首而为端风俗正人心之本。用世君子寓乡约于保甲。寓行伍于耕耘。则学校兵农之遗制。庶几复见矣。
七十五卷十七板两病。 劄疑云云。问目云云。 按李镜湖曰。尤庵说恐未然云云。特其所病者。虽酌以古今之变。而详略无所折衷。则好礼者不能举。要是一病也。务末急文。则贫窭者不能及礼。是一病也。○十九板朱内翰震。 按此一义。详具于上四卷八板标疑。
七十六卷二板送郭拱辰序。 按陈同甫跋此序后。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8L 页
略曰。元晦论古圣贤之用心。平易简直。直欲尽摆后世讲师相授流俗相传之说。以径趣圣贤心地。而发挥其妙也。抱大不满于秦汉以来诸君子。然而于阴阳卜筮书画技术。皆存而信之。岂悦物而不留于物者。固若此乎。全氏祖望云。同甫讥朱子多不中肯綮。独此篇则朱子难以自解。余谓陈全二说。似未必然。孔,孟不满于管,晏之流。而于孺子之歌齐人之言。则皆取之。先生于秦,汉诸子。以其大者而不满。其于阴阳卜筮书画技术。则据其小者而有取焉尔。是岂悦物而留于物耶。子夏不满于子游本末之论。而佗日却有小道可观之说。此亦为卜子之病欤。○三板犹非。 按见行诗传板本。犹误作尤。盖犹冗古通。故传写之际。误认冗为尤而然也。○十六板读书磨镜之谕。 按潘公答友人书曰。谕以聚书为乐。然老而读书。不须务博。当味立言之指。以洗心励行。则老益精明。士人晚年倒行逆施者。十常八九。政谓不解读书耳。仆自谕为镜。以书为药。用药去垢。务使通明。若积药镜上而不施功。反为镜累矣。当世传之。以为磨镜帖。此当补入于劄注。○廿五板章贡李公。 劄疑当考标补云云。 按李朴。是李君行之子。与陈了翁。俱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9H 页
师丰清敏。李氏教授西京国子监。伊川与之甚厚。然谓其太直。以洛中风波为戒。李氏笑曰。不意此言发于先生之口。伊川愧谢。其风节可畏。(此说见直斋书录。)全祖望言丰清敏遗事一卷。即李氏所辑。题曰门人章贡李朴编次。○廿七板陈言。 劄疑谓古人已陈之言也。 按陈言本韩公文。而陈似是陈故之意。如孔子梦奠。曾子易箦。与启手足之类。皆有其主有其事。而后世因以为贤人弃世通用之文。是为陈言也。
七十七卷十五板克己(止)功也。 劄疑云云。 按克己后。又须复礼。非克己外别有复礼。大全语类。诚有二说。但此等处。当以集注说折衷之。集注云。为二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又云。克尽己私。皆归于礼。又云。制之于外。以安其内。据此则当作克己以复礼看。虽不当太析开看。亦不宜只做一事说。或曰。先生尝言。会做工夫底。才克己。便复礼。颜子岂非会做底。而不可作一事看耶。此亦不然。只克己便是千了百当。则夫子何复另出复礼二字耶。颜子分上己与礼。亦是渣滓有些未净。天理有些未纯。虽非如凡学者克了犹未复。然微有去此以入彼之象。未知如何。又按颜子所问。不单举克己。并复礼。都在请问二字之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69L 页
中。而孔子所答。只曰非礼勿视云云。一勿字内。统包克复二意。故集注曰。勿者。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此可见也。盖非礼处。便是己私。非礼而勿视听言动。则所视听言动者。皆礼也。故曰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此尤可见也。然则非克己外别有复礼者得正意。而其曰克己后又须复礼者。为后世学者及异端之弊而云也。
七十八卷廿一板智仁圣义中和。 按中乡本作忠。但考高氏愈小学注。谓忠当作中。其说颇长。今此大全唐本已作中。未审先生之意亦如高氏说否也。
七十九卷一板卧龙刘君。 劄疑当考。 按龟山集南康值雨诗序曰。庐山卧龙庵。有刘道人。自云百馀岁。碧眼不粒食。惟食柏饮水。每客至。必先知之。欲往见不果。故并记之。诗曰。卧龙庵前碧眼翁。日饮山渌食溪松。神融气合八荒外。此心炯炯宜先通。未须勤移却俗驾。会应一洗尘寰空。寄言归侍壶丘子。佗日来游当御风。
八十卷九板书中庸后。 按二十六章言天道。二十七章言人道。而今先生所录。阙此两章。未敢知也。○廿一板陈居士。 劄疑当考。 按居士名选。南剑州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0H 页
长乐人。杨龟山为作传。陈公瓘,邹公浩,游公酢,李公纲。皆有跋语。并见龟山集廿七卷。○廿五板恳到(止)动心。 劄疑先生答陈芝。有曰。曾见陆子静义利之说否云云。 按语类训陈芝处。顾谓道夫曰。曾见云云。非答陈芝者。劄注当改正。
八十三卷十二板青溪先生。 劄疑汪信民有青溪集。 按汪氏吕荥阳门人。吕公称之以黄宪,茅容之俦也。蔡京名为博士。辞不就曰。吾不能附名不臣传。笃实刚直。惜其堕于禅学。○饶节 劄疑云云。 按饶节亦荥阳门人。以不合于曾布。毅然弃去。以气节称。后为僧。贻诗吕舍人。劝以胡床趺坐。专意佛学。何其谬也。○廿九板始斥不用。 按此一句。当通姚文献以下诸公看。
八十四卷二十六板邹䜣。 按劄疑引黄氏借名之说。而无所驳正。岂以借名为无害而然欤。邹虽本邾子之国。朱虽古邾子之后。然舍今姓而称其所自出之姓。固已可疑。且䜣。郑注虽云当作熹。然䜣自䜣。熹自熹。决不可以通用。盖某当作某。某与某通。两义悬别。又恶得而借当作某之字。且礼已孤。不更名。说者谓名者。父所命。父没而更之。是弃其父也。是岂圣贤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0L 页
之所当为乎。但观此文。的是先生笔。非佗人作。则空同邹䜣之云。恐是道家者流。故作此隐语。为藉重欺世之计也。记得梅山上性潭书。谓此非先生所为。恐此为定论。○廿九板无有(止)无閒。 按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悏悏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今先生本文。则曰无有入于无间。与庄子此语不同。而劄注引庄子语。又改有间为无间。可疑。更按。无有。言无迹也。无间。言至小也。谓心之妙用无迹。而入于事之至小无閒也。观上句精勤小物。似是如此。
八十五卷一板虽欲(止)违之。 按此恐非论语本指。先生论龟山说之误。而曰。使学者误谓道无不在。虽欲离之。而不可得。则不但文义之失而已。今此虽欲违之。安得而违之之云。与彼同一语意。岂亦初年说欤。劄疑但引论语不违仁。而无所疑难。抑以为无碍而然欤。或曰。虽欲违之。安得而违之。言为仁由己。人当自勉也。如此说。终似未甚妥当。○二板玩心神明。 按容山尹公。尝以此句见问。愚答曰。或谓玩心之神明。然当以玩心于神明之境看也。尹公笑曰。大抵此句难看。以子之文理。未易使人晓破耶。盖未许也。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1H 页
然以玩心于章句之末。(论语集注)玩心于义理之微(韦齐行状)例之。愚说不误。○三板非诚(止)曷存。 按曷有。言何所有。曷存。言何以存。盖不诚则无物。非敬则不能存心也。○六板惟精惟一。 标补按心经及性理大全。引此文。精皆作心。据文义。此一句。专指本源体段。至万变是监。方就用上说。恐作心为是。 按此一段。愚曾有所论。今附见于下方。敬斋箴惟精。性理大全,心经,圣学十图,圣学辑要。皆作惟心。故台山标补。有所辨订矣。尝见溪云金丈。欲依失子大全本。而愚谓曾见世传朱子所写墨刻本。亦作精。然佗书皆作心。而大禹谟精字。属知一边。则于此箴。似无交涉矣。后见语类持守篇。从周录云。心要精一。静时湛然在此。遇事时方好。以此观之。箴中精字。只是精明意。与尚书惟精指异。今欲依大全及亲写本。作精字读。未知如何。更考龟山中庸解。有云。精一而不贰。故能生物不测。孟子引而不发章。语类亦云。教此心精一。无些子夹杂。方见得那精微妙处。言箴小注辅氏云。心不精一。故必至于支离。此皆与尚书精一不同。亦当参玩。又按自前章不东以西以下。至此章万变是监。皆是用功上说话。虽作心。恐不必主本源体段说。如何如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1L 页
何。○墨卿。 标补按用扬雄子墨客卿语。 按米元章诗云。明囱馆墨卿。○调息箴。 按胡敬斋曰。人以调息箴。为可以存心。此特调气耳。只恭敬安详。便是存心法。岂假调息以存心。以此存心。害道甚矣。梅山论此箴。亦有恐向别处去之虑矣。今考先生答徐居甫汪叔耕二书。皆深斥主于出入之息之说。然则此箴。恐是少日看道经时所作。不可据以为要也。○十二板秋月寒江。 按尤庵集答朴和叔书曰。先生此赞。只用当时语。以许其人也。如无可不可。是东汉所以称高祖者。而大仁道广。亦当时语尔。窃恐秋月寒江。亦是其时相与赞美之意。故所以为说如此也。亦非如尧舜汤武传心之妙。如感兴诗之意也。然则凡所赞美。皆可递低而看详也。不然。则岂不是以辞害意之甚者乎。此段须与标补所载洪渊泉说。参看。
八十六卷八板又恨。 按恨疑限之误。○十二板三闾(止)祝文。 按纲目。书屈原投汩罗死。荆楚岁时记。原五月五日。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今先生此文。亦言怀沙自沈。勇赴玆水。楚辞集注亦云屈原沈汩罗。尤庵于先生跋东坡书。李白诗阙中间八句。劄注。亦载屈原终投湘水滨之句。又尝作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2H 页
修撰李公冕夏传。引屈子。则立斋随劄谓以此微见李公心恙沈江之意矣。近见渊斋集。谓屈子无沈江事。援据有三数段。未知果如何耳。○十七板载念不胜载念。 劄疑疑两处。皆有误字。 按常变通考载此祝。而瞻省注。唐石改为载省。不胜哀慕注。唐石改为不胜感念。此必大全异板。而通考所载者。是也。
八十七卷十一板椁帱。 劄疑钦宗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殂。三十一年(辛巳)凶问至。 按劄注。据宋明史而云尔。然王氏纲目。以钦宗崩年。系于绍兴三十年。(庚辰)宋晦卿云。以事理推之。其闻丧。自庚辰至辛巳为一年。则无怪矣。自丙子至辛巳。为六年之久。而其閒使价往来。及归正者。不为无人。则宁有不闻知。而至辛巳始闻之理乎。从王氏无疑。此说似得之。俟更询考。
八十八卷廿五板阳九。 劄疑刘琨表阳九之会注。汉书曰。阳九之厄。四千五百岁为一元。一元之中。阳厄五。阴厄四。阳为旱。阴为水。 按汉书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刘元城语录。九为阳数之极。
九十卷七板子静(止)惜之。 按宋儒学案。载陆氏言。立之天资甚高。因读书用心之过成疾。其后疾与学相为消长。某与荡涤。则胸中快活明白。病亦随减。一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2L 页
闻佗人言语。又复昏蔽。病亦随发。如此者不一。有告以某。乃释氏之学。渠平生恶释,老如仇雠。于是盖叛某之说。凑合元晦说话。不相见以至于死。与今表所载语不同。岂陆氏于立之之始死。与书先生。而具道其将死之言。炯然在道云云。而学案所载。或是佗日之言耶。○十板治丧(止)不吝。 按语类。先生言。李光祖尝为人后。其家甚富。其父母死。竭家赀以葬之。光祖遂至于贫。虽不中节。然意思却好。
九十一卷五板方来。 按来当作耒。○公夫人。 按谓公及夫人也。○七板邓舅祚。 劄疑邓氏之兄弟名祚也。 按叔京母刘氏。而先生称继母之兄弟亦谓舅。又石子重墓志亦称继母兄弟谓舅矣。据礼则继母之父母兄弟无服。而称谓则从俗行之。故然欤。○八板既钦厥承。 劄疑谓敬承帝衷也。 按恐谓敬其所承受之衷也。○十板宰上。 劄疑荀子望其圹睾如也。注。睾当为宰。高貌。 按字典。皋字注。载荀子语。而注只云高貌。无睾当为宰一句。当考荀子本注。金壸字考。睾如。泽貌。又庄子危言篇。列子天瑞篇。俱作睾如。然则先生所谓宰上。其义未详。俟更询考。○廿板第二子。 标补二恐当作三。 按以下文嗣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3H 页
子源。使其弟瀚。状公行事之云。观之。黄公第三子浩。早夭无疑。○廿五板溪堂(止)名迈。 按溪堂少孤。博学工文词。而操履峻洁。与汪信民。为学侣。从吕侍讲之门。侍讲之孙居仁。尝曰。无逸兄弟。终身励行。在崇观间。一无所污。弟竹友。亦学于侍讲。与兄齐名。○廿八板少母。 劄疑尔雅释亲。妇谓夫之庶母。为少母。据此则少母是庶母也。 按语类五峰南轩称妾母。为小母。(疑作小字是。)今翁君以小母丧去官。古人厚道。可见也。
九十二卷十板祖师西来。 劄疑云云。 按李公之父邴。亦尝学佛。宗杲文集。有答问二条。
九十四卷十七板倡侩。 劄疑侩牙侩也 按劄疑牙。当作㸦。见上十一卷廿一板标疑。
九十五卷上四板孙伟奇父。 按孙氏。元城门人。尝诣元城夷陵谪所。求五日教。既而辞归。自是践履一宗元城。每对学者言。平生只从刘先生。终身受用。只此五日所闻。
九十五卷下十六板乙览。 按讲录云。汉旧仪以甲乙丙丁戊分五夜。后世有乙夜之览之语。今此乙览。恐出于此。○卌板次杓。 按杓当作枃。今板误。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3L 页
九十六卷卅三板郑鉴(止)罗点。 按鉴字子明。先生有祭文。盖当时名士也。罗点字春伯。号此庵。光宗不过重华宫。公同宰执。引上裾而哭。与同列奏谏之章。凡三十五。又自谏者。十六疏。续纲目赵如愚。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之不幸。天下之不幸也。今陈丞相之次女。再适罗点。不知是聘而为妻。抑奔而为妾耶。
九十七卷十三板又娶其季。 按刘公既娶韩氏。又娶其季。籍溪亦两娶白水女弟。东莱亦两娶芮氏兄弟。此为宋时俗礼。当改无疑。○十六板两娶(止)女弟。 按虞氏凤娘。其姊嫁徐明辉而死。明辉闻凤娘贤。恳其父。聘为继室。凤娘恚曰。兄弟不同妻。姊妹可共夫乎。父不听。凤娘自经死。虞守愚为文祭之。王崇炳以诗赞其贤。详见金华徵献略。盖两娶姊妹。实非远嫌之道。有王者作。当禁之。○十九板小振。 按振字是韦斋曾祖之讳。而先生不以为嫌。用于韦斋行状矣。○廿五板刘学古。 按学古是平甫妾子。而娶先生长女。宋时。嫡庶不甚分别而然欤。○廿六板庆元五年。 按五年是己未岁。先生年。是时恰满七十矣。尝闻芦沙奇公正镇有诗云。韦斋文字紫阳笔。七十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4H 页
方成何太迟。此是显亲深厚意。逢人每道少人知。此诗甚好。○廿七板以验(止)中者。 按语类贺孙录云。这处是旧日下语太重。其下工夫处。亦是有些子偏。只被李先生静得极了。便自见得有个觉处。不似别人。淳录问体验是著意观。只恁平常否。曰。此以不观观之。据此则验求两字。诚有病。至于静极自见。及以不观观之两语。实无害也。○廿九板所谓(止)几焉。 按此以圣人之事赞延平。而后儒无非之者。岂真以延平为圣人欤。此宜细思之。
九十八卷五板容与。 按庄子以求容与。注以求从容。史记楚王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又考字典。容与。閒适貌。○廿一板旧名。 按渊源录旧名下。有嫌名二字。如此。下句皆字。始有著落。○廿六板孙侔。 按侔字少述文甚奇古。内行孤峻。少许可。一时诸公争荐之授官。皆不受。王介甫少与友善。兄事之。后为宰相。道过真州。少述待之如布衣时。盖高士也。
续集二卷八板克己之目。 劄疑意季通之意。以仁者。为能克己复礼。故云。先生之意。则以为克己复礼。然后乃能为仁也。 按克己复礼。是为仁。非克己复礼之后。又有为仁功夫。劄注克复然后乃能为仁。两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4L 页
句。恐非先生之意。未知如何。○十七板温养。(一本误作温卷。) 劄疑温。当作涵。卷。当作养。记疑日用无安处之时。若稍得閒坐。则又贪温养工夫。不暇安排。费隐之文义。讲录刊补。参同契有三光陆沈。温养子珠之云。疑此或借用其语。而柳眉岩校本。温作涵。 按参同契注云。三光陆沈。温养子珠之一言。要切之要切者也。东坡集云。每日五更服丹砂三丸。心火温养久之。黄宗炎太极辨曰。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温养而和燠。性命圭旨曰。真息往来。而未尝少有閒断者。温养之火候也。又曰。蛰藏住息温温养。盖温养。是道家恒用语。温。不当作涵。○廿八板阴君丹诀。 劄疑当考。讲录云。阴君名长生。东汉时人。闻马明生得度世法。偕入青城山。立坛歃血。以太清金溪神丹。授之。丹成著书九篇。白日升天而去。 按濂溪集。有读英真君丹诀绝句。疑阴君丹诀。即此也。○见濂(止)及之。 记疑尝见濂溪诗。有语及阴君丹诀处。劄疑濂溪诗。无所见。岂见逸耶。第有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彻晓都忘寝。心疑在沃州之句。无乃此自阴诀来耶。 按濂溪集。有读英真君丹诀绝句云。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5H 页
先生云云。正指此诗而言。今劄注直云。濂溪诗无所见。恐失照管。又按饱暖康宁之句。出濂溪书堂诗。而未必指丹诀而云尔。至于彻晓都忘寝。心疑在沃州。则又是彭推官。应求宿崇圣院诗末句。濂溪为作序。而彭诗因附见于序文之下。劄注又直认做濂溪所作。当是差误。恐宜改正。(彭。是明道妻祖也。)
三卷二板玄沟害气。 劄疑参同契语。 按见朱子遗书参同契考异二十二板。○三板两古字。 按此三字及并当作主七字。乡本皆作小注。当从之。○五板弗辟之说。 按辟。汉孔氏以刑辟言。所谓古注也。马,郑皆音避。先生答何叔京,徐元聘,董叔重书。皆从古注。独此书从郑说。当为晚年定论。故蔡传从之。
四卷廿六板文王(止)十四。 按乾卦本义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语类问六十四卦。文王重之耶。抑伏羲已自画了耶。曰。周礼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便见不是文王重。又易首卷及启蒙。皆有伏羲六十四卦图。据此则此书疑是未定之论也。○卅二板瓯宁(止)汝为。 按语类范汝为本愚人。无技能。亦无盗心。因其叔父积中。包藏结党。遂推汝为为主。士人如欧阳颖,士施逵,吴琮,谢尚,陆棠。皆望风从之。寘伪官。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5L 页
以萧,曹,房,杜标置。汉祖,唐宗颂功德。官军来讨。大败。据建宁三年。卒为韩世忠所剿除。汝为自缢。尸为众所焚。不获。又按瓯宁县名。属建宁府。
五卷一板请更推之。 劄疑云云。 按已有罪而被排击遭按退。自是道理当然。故亦以是施于人。此所以为如心也。若先生之意。盖如此。若有罪者不欲被排击遭按退。则是不忠之心也。恕原因尽己之忠而推之也。不可以不忠之心做本。而行恕于人也。○五板有以发之。 按韬仲此言。因集注云。于接舆,沮,溺,丈人。每有接引之意而发。然接舆,丈人。则有欲与言。使反见之事。谓之有接引之意。至于沮溺。只是牵连并言之故。汪氏论韬仲语云。此不过因不知津而问之耳。非将以发之也。恐汪说得之。○六板不容(止)可言。 按未有性之可言。此明指未生言。若以未发言。则未有性三字。恐下不得。○不是(止)杂矣。 按先生于此。有以为气质之性者。然以理求之。未生时不容说性。才说时。便是气质性。则不知何时可说本然。大可疑也。先生尝言。才说太极。便带著阴阳。才说性。便带著气。不带著阴阳与气。太极与性。那里收附。又言。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又言。性只是搭附在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6H 页
气禀上。又言。人生而静。已是夹形气。专说性不得。此处宜体认。又言。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便兼气质了。据此诸录。而子细体究。则所谓气质之杂。无乃只是带搭夹兼之意。恐非直说到为品不一。(见论语或问论气质性处)君子弗性底地头欤。俟更讲确。更按程子曰。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又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此性字。未有以为气质之性者。而先生六十七岁时。引程子此语。分贴于不容说才说性两句。恐当以此为正。详见语类铢录。○六板孝述尝求。 按此段所举虚灵神明本体通灵变态神妙神气神舍精神知觉活物精灵等字眼。决非认心为性为理为道与太极之见。亦非指心与血气气禀无辨之物。而先生许之以理。固如此。则后儒之为心理一物。心与气质无辨之论者。皆可以觉非矣。○七板无以(止)万事。 按具众理应万事。本言心与明德原来体段。非是论心与明德用功后效验。今继善于气欲昏蔽之下。继之曰。无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矣。恐与先生本意异矣。又按语类十四卷廿一板右。(湖南本)明儒学案二卷九板左。老洲集廿一卷八九板。华西雅言三卷十一板。皆宜参究。○十二板以理(止)而全。 按继善说中。有受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6L 页
得做得之云。今以孟注论之。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是言受得处同。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是言做得处不同。上下文指意。晓然明白。今继善云云。恐失原指也。○十三板既是(止)须说。 按先生答语。有云。既是不曾受得。自是不能做得。更不须说。此以四书注解观之。都无似此句语。岂或未定说欤。更按语类。陈才卿谓大黄附子有性无仁。先生曰。此说亦是。是佗元不曾禀得此道理。惟人得其全。此与答继善语同。可疑。岂或记录有误欤。近日吴而见录示渠得愚书一段。可备参考。附见于此。览者详之。其文曰。才卿以大黄寒附子热为本然。而未见恻隐慈爱之发露。故曰有性无仁。(今有弑父与君者。岂非有性而无仁义乎。)故先生是之。而曰。佗元不曾禀得此道理。惟人则得其全。窃意此谓庶物气甚偏塞。故虽有五性。而不曾禀得发而为四端之理。惟人气质正通。故既有五性而并得五性发见之理。故曰得其全。辅氏论孔子见阳货一事。而五性具。此与朱子言阴阳合德。五性全备然后为圣人者。参互究勘。则人之未及乎圣人者。岂无有性而无仁义之可指乎。此是朱门辅汉卿甲寅以后所闻。则恐未可便指为未定记误之类也。学者于此。一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7H 页
段。看得透。体得悉。非惟湖洛之论可以相说而解。亦于自观观人之际。极有警省理会之益矣。○十四板本然之正。 按继善以偏正两等。为人物气质之体。故曰本然之正。然则于庶物。当曰本然之偏。此似未安。窃意天地之气质。(此。见论语性相近章或问。)运行不停。所以俄顷之间。变态万状。然其本初之善底常不变。如水虽有污浊。而本清底。常只在里。彼人物之生。各随所值。以为气质。而其变态万状。与本善不变底。一时禀受。非只禀受其变者而不变底遗弃了也。然则偏正两等。皆当唤做用。而本善者唤做体。恐尤的当。此与下十五板腾倒条标疑参看。○十五板气之(止)不善。 按先生尝言。二气五行。始何尝不正。只衮来衮去。便有不正。当与此句参看。○腾倒(止)久矣。 按语类历代门夔孙录。或说二气五行错糅万变曰。物久则自有弊坏。秦汉而下。二气五行较昏浊。不如太古之清明纯粹。或云。本然底亦不坏。曰。固是。据此则其杂也久之时。其本始之善者。亦固自如也。故人虽禀得游气之杂者。其本然清粹之体。亦在其中。所以暮夜休息。则其气复清明。(两句见孟子夜气章或问。)此乃为气质之体也。未知如何。又按语类周子书门。或问有阴阳便有善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7L 页
恶。曰。阴阳五行皆善。又曰。竖起看皆善。横看后一截方有恶。此亦当参勘也。○廿板孝述。 按继善所论。皆属情字界分。与意字不同。故先生答谓未亲切。标补说亦然。心经释疑亦云。不曰诚情而曰诚意。此皆精当之论。○廿三板当受命于母。 按礼无母醮子之文。而先生云然。可疑。家礼云。若宗子已孤而自昏。则不用此礼。李镜湖引继善答问。而曰。与此不同。恐当以家礼为正。今以年条考之。继善答问。在家礼之后明矣。不知当如何。
别集一卷十二板老先生。 劄疑名伯熊。德修族父兄。号东溪。 按下十三板。有贤兄东溪先生。遽启手足之语。东溪。是德修族兄。劄疑父字。当删。○十七板少顷。 劄疑谓少待时日也。 按顷乡本作须。故劄训如此。然依唐本少顷字看。义尤分晓。不必作须。
二卷六板人舍(止)此也。 按以舍之则不见者。谓之道心惟微。与先生晚年定论。不同。○十四板去朝真。 记疑此乃假也故云。 按讲录刊补云。真。庙中真像也。此说恐是。○廿八板便旋白浊。 劄疑便旋溺也。白浊。劳心所致也。 按便浊之因有二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劄注劳心所致。必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二十二 第 478H 页
有所据。更俟询考。○廿九板改之。 劄疑谓改之于判板也。 按时若水为印先生文字。故所改两处。令及未开板前。改之于写本也。
三卷十六板退食。 按食。恐当作息。○十七板此不能无。 记疑此先生自谓。 按谓太著之病。此自是学者所不能无者云尔。非必先生自谓也。如记疑说。则此下恐当有亦字矣。○廿一板被人转却。 记疑钦夫乐闻过。勇迁善。皆其长处。而德美则以钦夫长处。为见大本未明。所以其言误矣。 按被人转却。是德美言钦夫短处。盖何故被人转却。以其见大本未明故也。今记疑说如此。可疑。○廿三板坟所(止)就绪。 劄疑寒泉精舍也。 按是时。先生在母忧而云。坟所就绪。尽可相聚。岂先生丧中。亦聚生徒。如东莱否。俟当询考。○卅四板恩除。 劄疑即浙东提学也。 按学。当作举。
六卷五板牙人。 劄疑守铺之牙兵。标补恐是牙侩。 按牙恐是㸦之误。㸦音互。下互钱互字。及下二十板牙铺解。落牙字。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