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后编卷之八 (自动笺注)
艮齋先生文集後編卷之八
 書
  
公元1913年
與田璣鎭(癸丑)
昔嘗有問於余曰。
中庸天命之性。
大學天命之德。
同乎異乎。
(章句講義
皆以天之明命
卽人之明德爲訓。
設問如此
)余對曰。
中庸之性。
沖漠無眹之理。
大學之德。
虛靈不昧之心。
中庸之性。
眞實無妄本體
大學之德。
神明不測妙用
中庸之性。
無爲之道。
大學之德。
是有覺之心。
中庸之性。
是人物皆同之理。
大學之德。
是人獨得之德。
吾之所知
如斯而已
未知道者以爲如何
昔年卿言權斯文公立
以心爲氣
明德爲理
近年得其書。
又謂中庸大學首章
性與明德
一箇物事
故爲一轉問對以去
卿試思之。
公元1917年
與田璣鎭(丁巳)
程,朱,,尤承孔,孟遺指。
以道爲主
以心爲用。
而後賢世守之不變
乃有盡翻其案。
而指有覺有爲之心。
以爲主爲上。
純善至尊之性。
以爲民爲小。
而反謂宗,尤者。
爲主氣。
而其自命
則曰主理之學。
全然未思之言。
錯認對頭之見也。
象山陰陽心靈
形而上
(此非指陰陽粗迹
乃認陰陽靈明活化者。
以爲理。
竟是錯也。
)爲不察
慾之害。
朱子禪家虛靈不昧爲性
而必窮身彝倫之理。
以爲修齊治平之道矣。
曾見陸氏語錄
象山之學。
道德性命
形而上者。
晦翁之學。
名物度數
形而下者。
此正與近日一邊之說。
恰恰相符
可笑也。
二家全體
象山修德行。
其所主腦信心(此二字
象山楊敬仲語。
)爲道
不必以性爲其心之標的也。
晦翁亦言靈覺
而其歸宿則使心原性
未嘗指心爲吾學之根本也。
東近日所爭。
亦相髣髴於此
未知後賢復起
將以何者爲本天。
何者本心
今日我輩于此
宜早辨而定取舍之極也。
學問之當主理
不當主氣。
夫人皆知之。
近世心宗諸人
往往文字語勢有主理主氣處。
不分曉
故檢本載朱子論氣配道義
而曰以氣爲主一段
(繼引退溪,農巖二說以明之。
)使諸人曉然知主氣二字無關學問主理矣。
嶺南有河氏某。
指此爲主氣之學。
無乃粗䟽矣乎
今言臣事君以忠。
子事父以孝
語勢主臣子看。
不可向都欲以君父爲主
中庸章句云。
道是性之德而具於心。
此道爲主而心爲賓
大學章句云。
虛靈具理
處心却爲主而理却爲賓。
凡看聖賢文字
皆當看賓主輕重之分。
以明其元來
指意
爲善讀書耳。
(檢本載理爲氣主之說。
而河氏未之見歟。)
公元1919年
答田璣鎭(己未)
來書幾箇天字
使人乍疑乍信。
如望天灑淚。
一疑也。
天實爲之。
二疑也。
皓天皓天
如或不復
可謂無疆
三疑也。
無不復之理。
一信也。
噫。
於斯人之疑。
亦莫能自解也。
然猶幸其有信之之心。
可以自安也歟
雖然
皓天之復。
不能自復。
蓋其始之反常
非天之自爲因人而然也。
則其千秋之常。
必因弟子好學而然矣。
今日爲士者。
回天之道。
宜敬勉之也。
余嘗有理理信二篇
可與疑天信天之說相發
故爲寫往。
幸細加究覈。
與同志共焉。
彼以文章自足
學問爲號者。
敢出不服之言。
爲人笑罵
不得已而隨衆俛從。
此實不識一箇天字
不知陷於無天之罪。
來喩所引識見爲先之訓。
可以鍼彼之膏肓矣。
然此爲當爲而不爲者發。
至於可以爲,可以無爲而爲者。
有爲不爲不同
而其不識天一也。
理疑。
○理爲氣主。
自是不可易之理也。
何故天地之氣駁雜者。
何不使之純粹
人物之用偏惡者。
何不使之全且善也。
且士之憤悱而未通。
勉強而未至
者。
何不自露其精微頭面
亦何不少借其牽挽筋力也。
此類極多。
不能不致疑於理也。
理信
○理弱氣強
不能不然之勢也。
如何理爲師而心不受敎則必敗
理至尊而心若自尊必墜
心欲窮理則必通。
欲求仁則必至
志苟希聖希天
則必齊聖合天
學能百倍其功。
則必愚明而柔強矣。
此皆理之的然可信
而心之所當自勉也。
儒門有責志之法。
而未聞責理之說也。
公元1915年
答李民煕(乙卯)
承喩昏懶爲祟。
此病不治
百年萬事
莫有一成
嗚呼殆哉。
如欲去疾。
只消一敬便了
今能常惺惺炯炯
使此心如日之方出。
便自光昭徹
縱時有困頓
必用喚醒工夫
令此心在靈府
幽暗邪氣
一切消散
以此讀書硏理
以此去接人應務
覺得爲力矣。
朱子曰。
操舍存亡之閒。
無所主宰
說得
亦無益。
(心之所以爲主宰於一身者。
以其原本性命而然。
聖人敎人
畏天命尊德性
此是儒家第一要處
切宜記取
)至於懶字。
最是立身之賊。
萬般德業頹廢無成
百種罪惡橫恣無制
皆此物爲之。
豈非膏肓之病乎。
呂新吾曰。
甚麽降伏得此賊。
勤愼
勤愼者。
敬之謂也。
子能專用於敬字。
則昏者自明
自振
大哉乎。
公元1916年
答李民煕(丙辰)
賤疾此劇。
來喩乃欲明負笈
克難克之性。
無或不及事歟。
此事一時不可放慢
何待來年
且性而曰克。
則是氣之偏底。
和理底性。
何說克。
孔門四子愚魯辟喭。
元初稟受氣質之性。
聖師語之。
使之自克也。
近年乃有稟理各殊之
有氣修爲
又有不可克氣之
此於聖傳。
遂成別歧。
愼勿聽也。
左右者。
欠了剛毅奮迅之性。
(此只是不干理事
宜精而察之。
)須就此下得百倍工夫
庸收變異反同之效焉。
公元1919年
權政煕(己未)
聖門敎學
只如裘葛
初無些子蹺攲。
但要平實做去。
久自有進。
然而又有再加審愼處。
朱子嘗言。
資質平底
死水然。
激作不起
謹愿底人。
更添些無狀
便是鄕原
不可言知行些子便了
據此平實中。
更要竪起精神
硬着筋骨
方成得全德。
權政
孔子曰。
苟志於仁矣。
無惡也。
其心不在於仁。
難保不爲惡矣。
所謂惡。
只指小惡
大惡則不其中耶。
朱子曰。
不善
說不是不得
若不是心。
甚麽
做出來
放僻邪侈
不可非心
來示所謂或人
不知誰某
而想是習聞異學本心主心信心尊心之說而然也。
孔,朱二聖人。
豈不寂然不動虛靈不昧
己心嚴師之理。
而所言如彼耶。
余謂楊,墨之無父無君(句)也是心。
亂賊之逆弑大故
(句)也是心。
試使或人言之。
不是心而誰能謀之。
誰能行之。
孟子之論詖淫邪遁
而亦曰生於其心。
學者之於心。
十分操束。
十分警責。
勿使有些子自恕之萌。
可也
今也必欲以純善至尊之名加之。
不肯屈首以順他道理做去。
未知究竟于何地也。
文王小心望道
苟能此道矣。
可不失其本善之正矣。
不然而只極口贊頌他。
推尊他。
身分
世敎
何所補乎。
答崔命學
有身有心
不能無視聽言動思謀猷之用。
而其理則身心所自造。
上帝之所命也。
人當敬以循之。
不可褻而慢之也。
欲得學訣。
以爲不必他問。
顧自名字
而思其義踐其實而已
聖人君子畏天命。
又言君子德性
是爲孔氏家傳性命之學。
學而此者
異端
卿其識之。
答全達準
朱門人請賜一言終身佩服
先生曰。
於大本上用力。
本領上欠了工夫
外面都是閒。
竊意學者何遽如此著手。
後來思之。
孟子滕文公
便道性善
明道言
知性善以忠信爲本。
此先立乎其大者
小學首揭仁義性命
皆是敎人先知大本如此廣大
如此純粹
便從此處大做脚
厚築基。
後面孝弟忠信講習討論種種功夫
皆從上面發出來。
先生所謂如人折一枝花
只信這花根上物事者。
妙喩也。
公元1921年
與全達準,達謙(辛酉)
子游子夏門人
旣學於其師。
復恥其德之不及孔,顔。
不欲稱弟子
(學恥稱三字
皆出於心。
)則識者不以爲罪乎。
游夏且然
况於純粹至善之性乎。
今曰吾心初非學於性師。
而自能爲聖則已。
萬無自心自用而能成德者。
晦翁言。
旣歸求而得師
則須有用工夫處。
(求得用三字
皆出於心。
)於此
可見彼不欲稱弟之心之非矣。
薛文淸言。
小學一書
一性字貫之。
慕齋先生詩云。
小學書爲萬世師
愚伏先生詩亦云。
六篇謨訓嚴師
(尤菴先生重峯先生行狀云。
先生居家日用
必本於小學
後生請學。
年至三四十者。
必課以是書。
)今老夫每云。
小學正文
一字性理
而後學之所宜盡心受敎者。
今人如何不肯俯首聽命於是書也。
今子
兄弟
以是書爲嚴師
而得爲小學高第弟子
當爲天下學問大先生矣。
益加勉力
以爲終身之計也。
公元1914年
張鎭宇(甲寅)
試思從古聖賢
達者有功業。
其竆者一切無功可述耶。
世閒也有顯相功業
也有隱相功業
如顔,孟竆而無所遇者。
後賢或謂之敎萬世無竆
或謂之功不在禹下。
何也。
僕謂只克己復禮知言集義八箇字
二聖萬世大禹功業
未知明叔于此信得及否。
禮義兩字
入聖立事功底骨子也。
然纔欠精察功夫
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
喚做禮義而爲之矣。
此處最要着眼。
公元1913年
南軫永(癸丑)
示勉菴集所載洛隱詩云。
斯文一脈終難晦。
左海天降活理翁。
僕竊見程朱書
亦有理活之云。
然其意謂理載在氣上。
周流無滯
未嘗是死局底。
故曰活潑潑爾。
非謂有知思慮如心所爲也。
又記程子云。
活物也。
須有動作思慮
安得枯木死灰
必欲爲枯木死灰
除是死也。
朱子云
心活物也。
又云。
胡子無死生之說。
幾於釋氏矣。
今以某詩之意。
比例
此。
所謂理者。
亦須有思動作
有生有死矣。
此果二先生本意乎。
曾見活理翁集。
以人字(人能弘道
)心字
皆指爲理
則其於程朱之說。
固將沛然無所阻礙矣。
朱子人心有覺。
道體無爲
則理之無無爲
與有覺有爲者之不得爲理
豈不昭然如視諸掌紋矣乎
某詩所謂斯文一脉
豈別有所指也歟
僕又有一疑。
使所謂理者。
果能生活有知思慮
有情運用也。
則他姑無論
只如今日世界禮義掃地
夷獸之食人
久矣
活理之在天地閒者。
何忍閉目冥心。
不一引手救乎。
嗚乎
其亦不仁甚者矣。
此以人言之。
爲心者當自喚醒振作
以奉性而御氣
撥亂反正
不可謂彼性理者是活底物事。
早晩自覺有爲矣。
公元1914年
南軫永(甲寅)
士之被勒削者。
儒門不宜還受
所論極嚴正
可敬也。
伊川晦翁謹嚴
爲何如。
伊川不斥馮理。
在諸名勝及諸門人學禪之日。
朱子寧海僧之事。
亦在饒節(榮公門人
有名者。
)爲僧之後
顔子堅(陸氏門人
)爲僧之時。
他人效則之慮。
二先生不顧也。
今此盛喩。
李迂齋論相符。
當爲第一等義理
但念某人之失
豈下於今日被削之辱乎。
然而愼齋容之。
尤春友之。
豈不義而諸先生爲之哉。
亦因悔悟之萌。
而開其自新之路已矣
是爲天地生物之心。
聖人不爲已甚之意也。
使其無附驪之失。
又其子弟門人不以前失無可死之義。
則不害爲一時名流矣。
鄙意二生者。
它日不令頻數往來
其遇習禮講會之日。
不許有司任名。
足以示懲矣。
程子天地何所不容
但處之有道耳。
以此意更思之。
雖然
卿之此書。
是今不可無之正論
謹當揭諸齋壁。
使諸生以爲警矣。
公元1916年
南軫永(丙辰)
王魯齋謂。
面縛銜璧
武庚也。
武庚嫡冢。
死子繼。
國家乃其責。
面縛銜璧
衰絰輿櫬
軍門聽罪焉。
微子則遯於荒野
且使未遯。
面縛請降
其所當爲也。
孔氏誤有微子必亡而奔周之說。
然則微子之叛君親而求爲後
何乃躁謬之甚乎。
此說詳見於金仁山微子不奔周辨。
區區竊所信及也。
衆言淆亂
折諸聖。
聖人旣嘗以仁稱之。
後世紛紛之說。
自不須問也。
蓋傷微子事周。
劉向疑辭
非夫子之所言。
可以是而疑其臣周乎。
梅山
云云
恐亦一時未考乎仁山之辨而然也。
詩,書二傳之載左傳說死(一作苑)。
無乃欲使後人參考而然歟。
未敢質言
南軫
所論微子事。
旣曰心跡分曉
又曰。
直言臣周。
小子不擇發之罪。
則自餘諸說。
可以區處矣。
乃復以微子之命傳成王封微子之說爲問
豈不朱子謂以客禮待之
不敢臣之傳乎。
(有客章傳。
)又不見李氏(樗)謂不純臣待之之說乎。
(振鷺小註
)朝廟助祭
亦皆以賓禮相處
非所以爲臣。
如儀特牲宿賓
尤翁以爲所親賓客
以賢
或以爵。
皆以重其事也。
非裔屬不當論。
然則成王宋微子
朝廟助祭
而非用君臣之禮。
亦明矣。
來示云。
只以終身遯荒了之。
不亦難乎。
終身遯荒
王金鄙人之所言。
而何得來
金仁山云。
武王箕子之囚。
比干之墓。
未及微子
微子遯野
未之獲也。
武庚再叛。
卒于就戮
始求微子
以代殷後。
微子於此義。
不可辭爾。
左右乃有此詰。
無乃誤察而然歟。
所論不偏不倚
說話太多
反使本旨不明
此爲講家所宜戒也。
大抵四字
只當以理看。
此據君子中庸
章句
可知是指道體語
只被後來道理益繁。
議論轉多。
聖賢精義
至於簡潔
可歎也。
近見尤翁答金容九書。
朱子不偏不倚者。
詳矣。
其意蓋謂此心不偏著於喜。
亦不偏著於怒。
亭亭當當云耳
此則專以心字當之。
與右所擧章句懸別
未知如何耳。
谷言。
至善之體。
卽未發之中而天命之性也。
又言。
未發之中。
是吾心之太極也。
又言。
中卽不偏不倚之正理也。
此等句語
一出中庸章句之指。
若以不偏不倚之中。
不專指理。
欲以心言。
則恐有窒礙去處
此等酬酢
雖據先賢說而容易道得去。
然反諸身。
初無依俙近似處。
豈非空言無實而爲可愧者耶。
愚見學者不熟四書註說
却將後賢文集
爭校同異
大全語類
四書註。
有閒矣。
故每勸專看朱以爲本子
此爲爲學大要
信得及絶無
可歎也。
公元1917年
南軫永(丁巳)
主理主氣。
學問文勢兩般之別。
心理不問彼此
纔見主氣字。
便駭怪而斥之。
尋常笑之。
今聞河氏救偏之說。
亦是此般見解
呂子約之以道義爲主
朱子之以氣爲主
只從文勢言。
非關學問
故檢本引之。
其意只欲使心理曉得主理主氣有兩般之義而已
初無一語及於學問主氣之意矣。
而河氏錯認一口罵破。
世之具眼者。
從傍冷笑矣。
郭門聞而善之。
如傳者之言。
是亦出於心之作用
天理之流行也。
吾雖未見彼之全篇
以此一段觀之。
可以知其餘矣。
向田舜衡書來。
及此事。
愚聞之。
以爲不須對辨。
果爾也。
君問崔某郭公論學要指
崔云先生每言本心眞心
余聞之以爲何不性道
而必心之云也。
曾見陸象山年譜云。
仁義者。
人之本心也。
仁義
性之具於心者也。
心是具此性者也。
此須細辨。
象山云爾
無或近於認心爲性佛氏歟。
譜又云。
先發本心而後
使之博覽
楊敬仲每云。
簡發本心之問。
先生是日扇訟是非答。
忽省此心之無始末
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
先生曰。
敬仲可謂一日千里
詹子南一日下樓
忽覺此心澄瀅中立
先生目逆視之曰。
此理已顯矣。
又曰。
諸生聽講
非徒講經
啓發人之本心也。
先欲復得本心以爲主宰
楊簡象山祠云。
人心自善
人心卽道。
積疑二十年。
先生觸其機。
始信其
心之卽道。
而非有二物
包揚作贊云。
發人本心
人性命。
一洗佛老
的傳鄒孟
袁燮序文集曰。
先生揭諸當世曰。
學問之要。
得其本心而已
心之本眞
未嘗不善
先生上而啓沃君心。
下而切磨同志
開悟黎庶
及他著述
皆此心也。
袁甫象山曰。
先生之道。
精一非二
本心示人
學問大致
序文集曰。
先生發明本心
上接古聖。
下垂萬世
此心神明
莫非大道
陳塤曰。
先生本心之旨。
千古之秘。
如日月之昭揭
太岳之表鎭也。
此外諸人所贊本心之說。
不可悉引。
嘗觀陸氏文集諸書與門人所記師說
未嘗不言性言理言道矣。
其實乃指陰陽昭昭靈能思慮運用者。
以爲言爾
故遂謂陰陽形而上之道。
然則平生表揭主張之者
不過是此物也。
其與曾宅之書曰。
卽此心也此理也。
求則得之
得此理也。
先知者。
知此理也。
愛其親者此理也。
敬其兄者此理也。
惻隱之心此理也云云
此吾之本心也。
其後據此書。
以爲陸子論心
句句說理
而有誣其近於禪學
余謂禪家論心
亦句句說性。
象山之說。
竟是一般意見
恐終無以自別於禪矣。
郭公所擧之本心眞心
不知愛敬四端之外
別自一物
可以象山
之所言者
分而二之者歟。
未及崔生子細商確而得其原指也。
南軫
不偏不倚不字未字
偏倚發字
故愚每謂偏倚字眼
非有疵病
此等處。
勿以文字求之。
反己自體。
似亦可見。
子思于發而下言皆中節
過不及有病字。
乃見和之中節
若未發則只未發便是中。
不須更添一字
蓋此心未發時。
道體無所偏倚而已
何暇有病無病。
使於至靜之時。
有些偏倚
喜怒之萌。
卽名爲已發。
不復可以攙及於無所偏倚之中矣。
來示謂。
偏倚旣與過不及相對
不字
則這二字
不可謂無帶病。
此亦恐未然
不卽作無字看。
未可不他之不矣。
此以章句或問之用無所偏倚四字
有六七處觀之。
朱子之意。
庶可以仰揣矣。
南軫
通鑑室記所疑。
誠是矣。
此段已有臺山標補所論而曰。
云云
先生初年
亦從上蔡以覺言仁之說。
而後來始悟其非耶。
(止此)蓋仁是道體
是人心。
(程子曰。
知覺爲仁則不可。
)二者之混。
儒釋朱陸之途無分矣。
不可以不辨也。
朱書未發已發說。
神昏未暇細考
大體性體
只當不偏不倚
不可以過不及論也。
過不及發見處說。
但雖靜時
若論敬功。
則其壓得重之過。
放得輕之不及
不能無也。
來喩所謂主道體而言。
則未發之時。
只可不偏不倚
而主心功而言。
靜寂之地。
雖著無過不及
亦無窒礙
此數句語詳密
玩味受用也。
某處疑陶翁險川事。
愚亦曾見其說。
而每謂不當無過中求有過
此事若陶翁有失。
則其子弟何謫。
門人至有絶之者
其時事實
可揣而知也。
鄙之所聞
如今所示矣。
程子曰。
聖人於其孫于齊。
止曰夫人
(桓公妻)而去其姜氏。
以見大義與國人已絶矣。
(止此)然則朝廷大臣
禮義以不祔于廟可矣。
程子又曰。
公母子之情。
則不絶。
胡文定亦曰。
莊公者。
何忍自黜其母乎。
是旣如此
則魯之哀姜
魏之馮后
可以所處矣。
鄙之答高明以不合祔廟。
與答子敬以不祔廟
蓋各以公義私情而言也。
出後
所後祖喪
期年之內。
而己之本服未盡者。
陶翁謂義在重統。
不可不卽日改服
此說當遵無疑
不可以緦功與期服。
通計期年
且雖本服已盡之後
亦須服期
不可用未生已沒之例也。
君所引出出嫁者服。
以始制爲斷之說。
與此爲別一義也。
南軫
魂魄說。
未曾細究
不敢妄對。
但見先賢之論此者
皆曰有靈則謂魂有知
又何疑焉。
朱子嘗言。
魄亦有知。
(見語類中庸鬼神章,德明錄。
)况於魂乎。
(大全楊子順書云
謂魂爲知則不可。
誠然矣。
謂魂有知
則恐無不可。
)今以復禮推之。
疏家旣曰朝衣
精神之而來。
豈可謂全無知識乎。
盛喩資助之說。
恐此處用不著也。
天地鬼神
有知有能。
何必上帝知能
而謂有兩知能之嫌乎
或據盛喩而曰。
以帝對鬼神
則當云此有覺識而彼不能覺識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語類程書徐㝢錄。
心理家欲將上下神字。
歸於精神之神者。
六十三卷卅四板道夫錄相參。
則其說容亦無怪。
但以明者所論觀之。
又似不然
錄是與葉賀孫同聞。
而葉錄所言神字。
定非精神之神。
則徐錄恐記得有差互也。
康節無名公傳。
太極
只是說得心。
眞箇太極
未曾說及。
今此所示游氏說。
亦然
且就其說。
活化
取。
則皆可通。
然以之與周,朱二先生參合
全然別。
大全有答游氏書。
試取觀之。
亦見其所見之未確也。
賢者曾見朱子佛家理會得似形而上者之說否。
今其說見於語類中庸首章僩錄。
最宜詳玩實驗之。
其所謂這形而下者。
精神魂魄而言。
似那形而上者。
虛靈知覺而言。
余觀一邊所認底形而上者。
只是似那形而上者。
眞箇形而上底。
不曾見得
所以極言心理意理靈理覺理。
畢竟是似者。
非眞也。
如使佛氏所謂心者。
只是精神魂魄
朱先生何故欲使學者曉得一層後。
却去理會上面一層
問。
生藏天道生藏
氣化生藏
曰。
理生藏。
又問氣化有形
可以生藏
天道無形
不可以生藏言。
曰。
有生藏。
故氣有生藏。
若理無生藏。
則氣何自有生藏乎。
且以目前論之。
便是生貞。
便是藏。
此又何關於氣乎。
如此說則可以通矣。
欲望諸賢互相講究
還以見敎也。
(直作仁動義靜。
亦無害。
但慮看者錯解
則釐正亦得。
)○語類陳安卿錄云。
有理便有氣。
流行發育萬物
問。
發育理發育之否。
曰。
有此理。
便有此氣。
流行發育
無形體。
此見太極天地上第二段。
宜與鄭子上答問參究
 語類賜錄。
論屈三閭長沙出處處。
一則曰退不得
一則曰去不得云云
原之志行
朱子已謂之過於中庸
語類賜錄。
所論屈,賈出處
正義
特言後世臣子有進退而無去之之理。
斟量看也。
大全陳北溪理有能然一段解。
却著所以字。
平日看得如何
近有云。
看下能然在事先。
能然見在事。
事先之理。
然則只爲語病
實則無害
此說何如
公元1913年
李秀永(癸丑)
小學大旨
一性字貫之。
故首提仁義之性。
再提惟聖性者。
後學所向歸宿
得不陷於傍蹊也。
自後諸篇。
皆有題。
天命之性。
曰明倫。
敬身
道性善。
有物有則
皆言性也。
(敬身敬身形心氣乃敬身中之性也)夫性。
原非玄虛杳冥
不可測知底物事
凡人莫不有父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物。
而五者又有親別序信之道。
人身之用。
莫不貌言視聽思之事。
而五者又有恭從明聰睿之德。
是皆性之見於事物之閒。
可以目擊躳履之者也。
至於心。
則其職爲自卑
自小
而以尊性奉天爲務也。
如或自居聖天而眇視夫性者。
儒門中難著此語。
公元1914年
李忠求(甲寅)
士須先具得兩隻道眼。
能不失正當路脈。
得一道心
纔能成就大事業
道眼道心
如何白空撰出。
全在篤信聖賢
熟究經傳
久久不輟
將自有所得
若將俗眼去看。
俗情去行。
不問自家家小事大事。
一齊錯了。
公元1916年
鄭雲翰(丙辰)
承諭讀尊先文淸公戒子書。
有所興感
然因資鈍家窶。
未卽勇決
後得曾魯吳貧兩語。
而遂從事於學。
此意甚善甚仰。
愚每讀論語
曾子於道之用處
隨事精察力行之。
齋日
人須貧賤患難上。
立得脚住。
克治粗㬥。
使心性純然
不怨天。
下不尤人
物我兩忘
惟知有理而已
兩段
可作吾人平生受用不可舍者。
苟能此道矣。
質魯還是聞道之需。
家貧反爲進德之資也。
愚今病且死。
尙能有感高明自奮之意。
欲與交修而偕進也。
幸時以警勵有進之效。
不惜款款語及之。
鄭雲
濂溪先生曰。
聖誠而已矣。
明道先生曰。
釋氏無實
伊川先生曰。
聖人本天。
釋氏本心
心虛而理實。
故有誠與無實之分也。
今學者宜主眞實無妄之理。
毋主虛靈無迹也。
公元1918年
鄭雲翰(戊午)
心箴每讀之。
深有警發
今世心派。
輒藉心君字。
然心之得名爲君。
是因其存誠也。
誠是性之實理也。
一霎時了理字。
卽降爲形役矣。
心君不敢自居以理。
况有時自爲不善
而爲奴隷形氣之家者。
如何敢云耶。
卿輩於此心之存主運用
幸毋自信其心。
恭敬奉持性理也。
公元1920年
鄭雲翰(庚申)
靜時氣質
若不淸粹
心性面貌
如何呈露
(此氣質本然粹之說。
氣質上用本然字。
語類歷代門夔孫錄
大全續集李繼善問目
巍巖集書牘
皆有明據
)胷中心覺
若無主宰
氣質渣滓
又敎誰澄治。
(此心與氣質有辨之說。
)似聞謂余爲心氣無辨者。
不知平生主見而然也。
公元1919年
李仁矩(己未)
人之自治極則守道愈固。
程先生易傳語也。
人是虛靈知覺之心。
自字須細看
蓋心只是涵道底。
卽是道。
故其用往往戾於道。
所以有自治之說也。
然心之自治
若涉柔弱
决無守道之日。
或有之。
决無得牢之可言也。
汝性淳質
能不大段惡事
其於道之精細去處
全然未有所得
繼今以往
分外警厲
公元1922年
李仁矩(壬戌)
道理何時何事而或無也。
心則有時不在道理
有事而不循道理。
道理當爲主本。
而心之不在不循者。
爲病。
要須道理爲心之師範
時時事事精察力行之。
若不聖賢經傳
開明見識之資。
則如水母之無蝦也。
王崇慶言。
我觀大道
功利傷之。
吾舍學何因
是故學外性情
非學也。
古敎其衰矣。
此言極有味
余又曰。
事功性理
事功也。
今之學者
不識本源
故所每下而陋矣。
有志之士
欲與共事
有以也。
公元1914年
與徐剛鉉(甲寅)
而後
天地之性。
(非形性無所寓。
)苟能善養之
(此爲心之功也。
)可以與天地同其體用
生稟之異。
一似都無了。
豈非造化之術乎。
養性之功。
何如而可。
愼思至於明。
由敬守而至於誠。
使無一理之或差。
並無霎時
焉爾矣。
(此爲聖門全體不息之學。
)今卿方讀中庸
故爲擧其體要而告之。
卿其欽念哉。
公元1919年
答許萬道(己未)
志之於人。
關繫甚大。
大抵氣慾習慣害性者。
其類甚繁。
若是得志時。
萬般病痛
烈火燎毛
太陽一出
魍魎潛消也。
伊川先生言。
曾子易簀之時。
其氣之微可知
只爲它志已定
故雖死生大事
亦動它不得
蓋有一絲髮氣在。
則志猶在也。
(止此)志之於人。
關繫何如
聖人之心不踰矩
只是十五志于學之力也。
公元1915年
相吉(乙卯)
士欲入德
先要辦得一片爲己不爲人之心。
這箇已是上而受正理上帝底。
前而承至敎於往聖底。
亦是中而立純德於兩閒底。
而待後賢百世底。
持此至貴至重底物事。
惡可爲一時沒見識者之耳目口舌
而屈吾義以徇之哉。
善乎。
胡敬齋之言曰。
爲己只把作自己分內事
其所當爲
久之
只見一箇當然之理。
其餘都不見矣。
(此是愚所受於全翁底。
艮其背。
不見不見人之學也。
)若學不爲己。
雖讀萬卷書。
與己無干
(雖著得一部好文集
竟于己分。
毫髮關涉
)其爲善亦非實心
務外欺人。
名實俱喪。
(敬齋語止
此。
)此天下至戒
上學之初。
宜日三復也。
公元1920年
相吉(庚申)
語曰。
爲仁由己。
傳曰。
自明也。
已與自。
指心言也。
夫仁何不自爲
而必待心爲之。
無爲故也。
格致誠正修。
所謂爲也。
而曰皆自明
明德非有物而明之。
乃其自明也。
心之非理明矣。
論學問譚理氣
而不本於聖人之言。
師心出己。
(四字尤翁譏人語
)而以爲極。
何由得正乎。
吾欲學者宜自操制
充養其性焉。
是爲聖賢正脈也。
相吉
聖賢敎人卑以自牧
戒人妄自尊大
子試思。
人字是指甚麽
性命
則是無爲之理。
何有自牧自尊乎。
形氣
則是亦無知無意底。
不待自卑自尊也。
然則竟是甚麽
與許萬綱
人之一身
萬理備具
只患不自省察。
所以錯誤不自知也。
不自知
無所愧恥
人而無恥
則漸入於翔走蠢動之類矣。
聖人立言垂後。
使人熟讀精思實踐自身所具之理也。
實踐之至。
至於爲聖爲賢。
而始能充人之名矣。
悠悠漾漾
似睡似覺。
竟做
不成
足下憂勤惕厲
日夕洞屬。
無敢少懈也。
公元1916年
羅政洙(丙辰)
古人云。
此心不受此身之徵調
此語甚妙。
今也吾心全體
奔走形氣之役。
(如交食聲色文章事功之類。
皆是
)而自命曰。
我是一身之主。
此如人家僕夫自稱國王也。
心須俛首鞠躬
始審乎理之極處
而終至乎氣之盡時。
乃可謂之身之主矣。
(事事皆有理之極處
世則士子不染夷獸之汙。
尤其大者
其始自愼獨做起。
)○或疑書說說知
而似欠力行
余謂審字從格物直貫修身
齊家以下
亦舍此審字。
不得
公元1917年
羅政洙(丁巳)
心欲善則善。
欲惡則惡。
惡便知恥
善後乃安
可見有善惡。
而其本則善矣。
若乃性則有善無惡
故心順理則治。
悖禮則亂。
心乎心乎。
無敢自用奉天
其宜自卑而尊性。
老夫以是爲世燦終身佩符
公元1913年
與文濟衆(癸丑)
學者
文才足畏
立事功不足畏
性理記聞皆不足畏
立志堅確
無二三者爲可畏
遇事推究第一義者爲可畏
有聞便能躬履者爲可畏
有能如此久久不住
聖賢門庭可入。
世俗所謂可貴者。
不足言矣。
志者。
不義良將
(黃山谷語。
)明者
故鄕古鏡
誠者。
萬里之名車。
與文濟衆
天地閒。
有三當畏。
天命也。
聖言也。
己心也。
己心一毫不得
聖言一字不得
天命一時不得
於此三者。
畏之不已成性
是謂全體不息之仁爾。
(先要致知。
得用畏。)
與文濟衆
二趙文字
只知有心卽性一句而已
如此則盈天盈地。
單獨是心。
無復有性
性以無知覺無才能而見廢故也。
(此天下大患
可畏懼。
)老夫每謂與其巍巍戴靈。
自認爲道
不免同歸于禪陸之科。
孰若翼翼小心
奉性爲天。
庶幾不畔乎孔,朱之傳也。
學者于此宜知所以向背矣。
公元1914年
答文濟衆(甲寅)
懈怠之病。
只是此心主宰不立爾。
若能常惺惺白日當空
懈意何處著足。
今但從此二字
做個骨子
非惟持守有力
更於竆格見功矣。
近世儒先
以此爲陸禪所從出。
錯認源委而云。
安得起之九原
一叩所疑耶。
答安擇鎬
子稱夫子之敎。
而曰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我字。
正指心言。
文禮
皆以性言也。
夫子顔子之學。
而曰擇乎中庸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指天命之性。
擇與弗失。
人心之功
聖門敎學
以性爲心之極。
故曰惟聖性者。
不曰聖心者也。
近世一種異論
却翻了此案。
誤了多少學者
學者宜知所擇。
公元1915年
南啓震(乙卯)
身家國。
不可以苟處。
而一禮字都貫串去。
吾故曰禮偏言一事
專言則包四德
古人云。
禮制心。
禮律身。
又云。
正家以禮
爲國以禮
知人百年之內。
無片無禮之時。
可以悠泛得。
亦無一席無禮之地。
可以恣肆了。
學者于禮可不十分致謹乎哉
今當自心惺惺收斂
主一無適
衣服惟謹
飮食必節
動作有文。
言語致愼。
以至上下內外
不以禮相接。
究竟父子親,君臣正,長幼和。
禮之爲用。
不大歟。
公元1913年
答韓達善(癸丑)
近世學人之心。
自尊大。
不肯敬奉仁義之性。
時生壅遏矣。
古人論學者有息而曰。
一日萬生萬死
大可痛也。
所謂息。
散漫頹惰時。
侈然大時
忿厲憎嫌時。
欺誑時。
恇怖時。
皆是也。
此類甚多
省察儘有之。
纔有息。
不可以生理論。
非死物而何
如欲救此疾。
精讀聖書而究其微奧。
守道心而防其二三。
行人道而絶其薄忍。
如是久之
必將生理相湊泊。
而此無敢自恣
縱有些失處。
亦易覺而不甚難廻矣。
公元1919年
答韓達善(己未)
伊川先生曰。
以心求道
道體至善
不能自知自行
故必待用此心求之而後著也。
但心雖靈覺
畢竟氣分上物事。
故先須用以治之。
使無昏翳之失。
乃可明善而得與道體爲一矣。
然則學者于敬功。
盡心焉。
朱子
萬世學者之準的也。
朱子而下
洞見大原者。
是也
尤菴廣大
農巖精微
靜菴高明
退溪沙溪道中庸者。
兼之
見於鳳棲集。
學者要當知此。
公元1915年
答崔橚(乙卯)
禮義者。
與生俱生。
凡品之與聖神
氣稟雖異。
而禮
義則無豪分餘欠。
只要勉而行之也。
仲虺之稱湯。
有曰。
以義制事
禮制心。
心與事。
皆器也。
非禮義則亂矣。
故必制之然後事得其宜而心得其正矣。
孟子又曰。
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
大人弗爲。
察理不精
而有二者之蔽。
在學讀書講義以明之。
上士樂天
中士制命於禮。
下士制命於刑。
小人制命於欲。
劉念臺語也。
余謂今之學者
類多制命氣質
其次制命文章事功
下者又多制命門地名位
今須先學禮舍命從之。
(禮是性之理。
學而從之。
心之功也。)
公元1919年
答崔橚(己未)
國恤行素
據尤春說。
成服可以食肉
然恐太近。
庶人
更加幾旬。
尤善復寢之節。
南溪據古禮。
庶民齊衰三月之制爲斷。
此似可遵
而有官者又不止此。
若是公卿
直行三年可也
公元1922年
答崔橚(壬戌)
近人忽指余爲陸禪之學。
可笑也。
尊我德性
希聖學兮。
朱子之訓。
而心是氣也之說。
妙契聖訓
有功後學
宋子之言也。
(見辨柳㮨疏。
)余謂陸氏果以無爲道體爲性
用敬以尊之。
是吾聖人之正傳。
何爲避之。
只被認至尊之理。
不喜人說性。
常譏人竆理
吾故每病其近禪矣。
禪客果以虛靈知覺爲氣
而指性以復之。
是吾聖人之正傳。
何爲避之。
只被認爲主宰之極。
而謂天性爲空。
倫理爲障。
故吾常訾其歸空矣。
柳㮨謂某(谷)之學。
專主氣字爲理
以爲是氣也。
病根元出於陸不分道器之見。
而其爲害同歸釋氏作用是性之說也。
近人多譏余爲氣學。
彷彿於此也。
然以余觀之。
靈覺之氣爲理
專恃此爲太極大本
而定爲歸宿之地。
如此者。
爲道無分作用是性之病矣。
凡世之欲辨理氣之大界分
立學問之大頭腦者。
宜於此察焉。
公元1914年
答金孝洙(甲寅)
事物是非
人心有好惡。
千古以來
聖門旨訣。
只有數語。
包括得盡。
今但精揀得眞是眞非之分。
而必謹審其實好實惡之幾焉。
無事無念時。
只要靜而養心
以俟夫事物之至。
(是非不明
只如醉夢世界
誠僞未判。
竟是鬼魔眷屬。)
李演雨(甲寅)
學而時習之。
先聖論學第一句也。
夫學。
學夫性也。
誰學之。
心學之也。
余嘗謂性是師。
心是弟也。
蓋心雖百伶百俐
然而不以性爲範。
桀蹠夷獸。
何所不爲
學者能于念慮言行之際。
莫不性善之理而奉行
之。
自強不懈
習以成性
自然欲罷不能
而終與聖人同歸矣。
此須與晦翁集註及所擧時習箴。
對同勘合
始信吾言之不妄也。
公元1921年
李演雨(辛酉)
近講何義之問。
老拙太極性命
不在高遠
不在杳冥
只是臣子之課忠責孝。
士流之遏欲存理
內夏外夷
皆此心原於性命
體得太極之功也。
若乃近日三綱平等
理欲無辨
華夷無分者。
陰陽氣質作用戾於道理者。
於此界至
著脚牢固
有死無變。
來示之謂不問可知者。
專美安定
務實(尹穀)之門矣。
公元1918年
答朴鍾俊(戊午)
四書章句集註
朱夫子一生心力
發明聖人道者
士子宜先以是準則
而於學問進修義理理氣之說。
硏竆之。
持守之。
期以信得及得力
若大語類有出入於此者。
宜愼擇焉。
張漢澤(戊午)
聖門之學實學也。
以性之有眞而無假也。
然而乃有假學。
何也。
以心則有眞而有假也。
師友亦敬。
僮僕亦敬者。
心之本於性而用夫誠者也。
大廷則敬
暗室則不敬者。
心之自恣不學性者也。
六書精蘊曰。
人心有假。
修之昭昭
肆之於冥冥
惟愼爲眞心。
宋秉文(戊午)
今日士子孰無心覺
能弘道者鮮。
何也。
無乃此心自用
而不主於性故歟。
竊意虞帝之戒禹。
必使之常守得原性命之心。
始收執中之功矣。
孔子之心。
必志於仁。
而學之不厭
斯有不踰矩之妙矣。
顔氏之心。
亦必志於舜。
而事克復之訓。
然後乃至不違仁之地矣。
子以余有一日之長
問學術之是非
而恐薰蕕之難辨。
非曰能之。
願與交勖焉。
子之思慮云爲
一一從是處。
精審實踐之。
如是久之
能弘道。
始可得而言矣。
公元1919年
答朴采星(己未)
改過不吝
則爲聖人
文過遂非者。
小人也。
余嘗讀黃山谷洪龜父書。
十種病。
一日去其一。
十日盡之說。
喜其言之有味
而愧未能焉。
今遇永七問學
遂擧平日留意者告之。
以爲交警互攝之資。
蓋性只有中而無過
心自不敬而失之。
宜卽勇改而學性。
是爲鑄凡作聖之至訣也。
公元1921年
宋基仁(辛酉)
來書執禮鄭重
而願聞洪爐點雪法。
是由當人自用其勇。
非人能爲力。
故曰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今有一語做對云。
顔氏克己
洪爐上一點雪。
曾子持身
春冰兩隻脚。
是則學者可以自體。
苟能此道矣。
方寸中毫私意
亦自退聽矣。
答宋晦在(辛酉)
人生百年
何時何事
非心關涉
擧足動容
啓口開眼
承家讀書
遇事對物
細行大德
微過纖用。
一非此心之所管領
此理之所流露者。
人能俛首循塗。
(晦翁所謂低著心順道理做去者。
正謂此也。
)則爲聖賢路上人。
如或信意踰閑
(尤翁所謂師心易差者。
正謂此也。
)則是庸惡叢中人也。
然則此心安可不用敬以撿束之哉。
愚昔辛酉人日
始拜全翁
得畏字之訓。
轉眄之頃。
再遇是日
適見希文問學
以敬字。
事亦奇矣。
第念受之於師。
不習於己。
徒以傳諸人
此爲可愧之甚。
希文虔心實體
無若愚之老而滅裂也。
希文欲得余記其室以資用工夫
然以畏字爲持敬之要。
只此數語已自足矣
公元1919年
金璋顯(己未)
性是上天所命而至善大全之理。
(或謂在天有隨氣不同之理。
賦於人物爲氣質之性者。
謬甚。
)故孔子畏天命,尊德性之敎。
朱子厥心,承仁義之訓也。
心是受帝所降之衷。
不敢不恭敬奉持者。
詩稱文王小心翼翼之德。
易有君子卑以自牧之辭也。
今我後生
心用低下小著之功。
于性用嚴憚順它之法。
(語類云。
低下著心。
小著心。
順它道理做去。
論語集註
畏天命之畏字云。
嚴憚之意。)
公元1913年
與權純命(癸丑)
易者。
陰陽錯綜交換代易之謂。
在人則是心。
語默動靜變化不測者也。
郭忠孝易傳序曰。
易。
卽道也。
(後來象山陰陽形而上之道。
正是如此
)又何從道。
或以問伊川
伊川曰。
隨時變易
爲何爲從道也。
近世心理諸家
亦指易與爲道爲理
豈不爲從郭畔程之學耶。
今人視聽言動思慮
無非心之所爲
若但從心不復從道爲事
是爲本心而不本天者。
切宜猛省
公元1914年
與權純命(甲寅)
晦堂余氣體淸之說。
以爲如此
心與氣質無辨
殊不知氣質雖極於淸粹
終是無覺識。
發揮底。
安得與此心之神明湛一
而能洞見道體
成仁功者。
同一科乎。
近世講論之士。
不曾反己體會
只憑
時意見。
撰爲定論
此道所以不明不行也。
向來鄭平彥亦深有疑於鄙說
而有多少詰問
只敎反身自體。
不知竟作如何究竟也。
(且如晦說。
聖人只有氣質
而却無心靈矣。
其可乎。)
與權純命,永善
二子者。
講明漸有端緖
老夫甚喜之。
而又有可豫戒者。
何也。
曾見後進之士。
有見聞。
便自滿足。
往往前輩長者
相對待。
不肯屈下
彷彿陸門自家見得
父兄不見得
父也不如我。
兄也不如我之象。
可惡也。
余嘗謂與其聞見而爲蓄銳長傲之惡。
孰若知識而勉允恭虛之德哉。
吾意二子者。
一日千里
終當遠到
所以先事之戒。
與同志之士。
交相警切
陷于彼之誤也。
孟子分明四之下。
聖神亦須略分兩等。
每因程註所礙。
未敢斷定
今得蔡虛齋謂湯武聖而未神。
堯舜亦少矣。
於是爽然矣。
近世一儒
先指此章神字。
極其理之本體言。
未合原指。
孟子善信美大聖神六等
如何把人做理。
(此老。
又指弘道之人。
形而上
與此一意
)今我後輩
只要立心行己
皆在天理上着手。
而可契乎人心之所同然
此爲切
要功夫。
自是而進。
自是而熟。
聖神地位
亦可漸至矣。
公元1915年
與權純命(乙卯)
吾將罪朱子五字
淸康煕所擧博學鴻詞閻若璩凶言也。
余看苟翁所著崑餘。
見此語。
不覺胷中勃勃
旣而見渠與戴唐器書。
稱當時十四聖人
錢謙益爲首
錢是佛弟子
而欲引孔子入佛。
又旣失身馬士英,阮大鉞
終又臣服淸虜。
有正妻而又娶河東君
毁破綱常類此
先賢所以傀儡魍魎漢目之也。
而閻也乃以爲聖。
無識可見
朱子之被辱於此輩。
直與孔孟之武臧同。
何足怒哉。
噫。
不可不識見爲先也。
昨看山雜錄。
眞西山傅伯壽文集
爲難識者之譏。
今見葉紹翁聞見錄。
眞文忠猶及文公之時
黨禁莫之敢見。
文忠乙科
婦翁楊公勉之
同謁郡守傅伯壽
盡傳公之業。
未幾中選
不及門云。
惜哉。
(葉語止此。
)西山撰序
以其曾見伯壽
而得文公之傳故歟。
伯壽狼狽
細故也哉
其所謂世之詆公者豈盡知其心之所存云者
不成事理
伯壽前旣師事文公
後乃蝨附侂胄。
致位通顯
詔詆善類
草文秘撰告辭
有前受之是。
受之非。
誰能無惑。
大遜如慢。
小遜如僞。
豈其然等語。
文公歿。
伯壽適知建寧
不以聞。
言行如此
心術可知
西山之言如彼。
不知何說也。
胡敬齋曰。
明道天資高。
本領純粹
其學自大本上流出。
細微處又精盡
此語約而盡。
大本之云。
明道嘗言。
天理二字
我自體貼出來
細微之云。
明道又言。
體物不可遺者。
誠敬而已
我輩後學
於此二訓盡心
答權純命
所疑危微之爲病與否
精究之。
嘗意此兩字
是天來如此
涉人爲。
聖凡同然
上智質美而主宰卓然
形氣之欲。
不待之而自不混於道心理義之心。
不待使之而自爲主於一身
(虞帝言道心。
原從發處指點
其所以爲主之實。
則敬畏之心。
不得不通乎未發。
序文守而不離
爲身兩句
意可見也。
)所以未見其危微矣。
然二者色相元來帶得些氣脈
如使危微果是病也。
則虞帝早敎以克去。
不但使之精一而止矣。
只要此心自操存自省察。
立箇主宰
被形氣之私所雜擾也。
公元1916年
與權純命,金孝述(丙辰)
理氣分註虛靈字下。
本出於秋巒。
退翁始疑其析之太瑣。
每欲抹去
後因得程,張,朱子以虛爲理之說。
虛靈之虛爲理
而立合理氣之見。
愚竊謂心者理氣之合(見答高峯書。
)此句。
以合性與知有心之名。
觀之。
亦自無害
又如性者理氣之合。
(朱子翁皆有此語)身者理氣之合。
(亦見答高峯書。
)皆可通。
其中賓主輕重之分耳。
後人不察
退翁爲心卽理之論者。
此則不可不辨。
退翁白沙言。
此心與此理。
湊合處。
(按此就運用處說。
)以爲大槩不甚畔去。
(退翁意可見。
)但其悟處是禪。
其論陽明則曰。
此人創爲心卽理之說。
(按此就本稟處言。
)是何異釋氏乎。
(退翁意可見。
)此與近世心宗諸家之見。
正相南北
學者宜細察焉。
他處虛字
有以理言者。
至於虛靈之虛。
不可爲理
蓋嘗見朱子林德久書曰。
知覺正是氣之虛靈處。
(按近世心宗諸家
虛靈知覺四字
皆謂之理。
分明認其爲理之見也。
)語類沈莊仲錄亦曰。
心之知覺
是那氣之虛靈底。
(見孟子盡心章。
)又曰。
禪家但以虛靈爲性
而無具衆理以下之事。
(見大學經。
)此三條皆出晩年
而秋巒未曾考檢到此。
虛靈分屬理氣
决然是誤也。
退翁卻將前賢指虛爲理之說。
以爲的證。
此亦少未及細勘於兩處虛字所指自別
之妙也。
退翁縝密
猶有似此去處。
我輩後學自以爲是處。
䟽脫錯誤之病又何限
近始覺得此意眞切
如有隱憂不能自釋也。
與權純命
朱子曰。
聖人雖至小沒緊要底事
亦無所不用其敬。
(見語類禮門
)蓋謂其誠心專一
靡所閒雜也。
今學者。
于格致之際。
小心謹愼
尋究其理。
爲何大事
甚麽緊關
而乃中庸戒愼恐懼
格致交涉
蓋以章句存養字面
格致不同而然也。
然則放心可以明善
害性可以擇中者乎。
不放心
害性
存養而何
學者之患。
在滯於字句
不肯就己分上子細體認取也。
(陸三魚
愼獨知行上見。
愼獨之爲知。
未及思議
須與諸君
更加商訂
示及也。)
公元1917年
答權純命(丁巳)
張子曰。
而後有氣質之性。
反之
則天地之性存焉。
氣質之性。
君子有弗性者焉。
愚按旣曰善反之
所謂氣質之性。
是帶着不好底。
朱子所謂揚言性。
只是說得氣者也。
雖氣未發見前無病。
則氣質之性。
是發後帶得些未善底。
敎人用善反之功。
而曰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近聞行源氣質
性字。
本然性。
而季潤以爲未易明釋。
甚矣。
所見醜差也。
愚每謂氣質性性字。
當曰性氣性。
須如然後上下文義方安。
天地之性性字。
又當曰性理性也。
以此意。
子細硏究看。
若如彼說。
張子何以君子弗性。
句絶內卽說不去也。
公元1918年
程子曰。
人生氣稟
有善惡。
有自幼而善。
自幼而惡。
氣稟有然也。
愚按上句旣曰氣稟有善惡。
下句又曰善惡氣稟有然。
指發後。
氣質之意。
躍如矣。
季潤乃以無理外之事一語
橫着肚裏
以爲善惡必有所以然之理。
意似認理爲善惡之根因者然。
然則此理字當屬於形而上矣。
豈不是大錯
朱子曰。
是有形之物。
是有形之物。
便自有美有惡。
又曰。
二氣相軋相取相合相乖
平易處。
傾倒處。
自然有善有惡。
(此是余大雅問。
先生印可之者
)據此則氣之有惡。
是氣自如此。
性理有然也。
朱子謂此理字。
不是實理
猶云理當如此
(戊午以後語。
)又曰。
理只作合字看。
(大全明道論性說。
與此異。
而此說謂之舊做。
或是戊午以前
不可知也。
)顧卿俄問此理字。
答語頗傷快。
若曰理勢理。
篇末理理字。
卻當曰性理理。
如此上下文義。
皆有歸着處。
須與舜在敬父
同共商量
示其可否也。
答權純命
公元1921年
所論善者淸氣之發。
非謂善是氣。
鹿門性之善是氣之也。
只是言理之者乘淸氣發見耳。
農巖所謂十分濁者
安有一分淸氣者似然。
而竊意其有更合商量者。
何也。
孟子夜氣之論。
十分濁者亦在其中矣。
程子曰。
夜氣只是休息時氣淸耳
(遺書卄二卷上。
)朱子曰。
人暮夜休息
則其氣復淸明耳。
(愚嘗言氣體淸粹。
峿堂頗疑之。
愚因擧此段而告之曰。
一復字。
可見其復淸也。
峿堂歎服之。
)又曰。
歇得些時氣便淸。
(一見孟子或問
一見語類夜氣章。
)此類豈皆但以稟氣不甚濁者言耶。
雖所受游氣至濁。
而其本然不變猶在
得少休歇
便復淸明
如泥土渾水。
纔經一霎時
攪動
未有不復淸者。
翁之言。
無容改評。
如必謂所感重所遇急
則理自發出來
此於道體無爲大分
恐說不通
故愚平生篤信農翁。
極精縝密
無以復加者。
于此一義。
未嘗累年商量講究
而終不得豁然有悟。
甚矣其昏迷也。
梅二先生
農巖四七辨。
極心服矣。
蒙學迷識
宜無異見
而偶未能開悟
甚庸惶懼
尙冀未死前。
或有針眼見處
願顧卿輩。
明方進
虛心細究以見喩也。
理到之言。
如何敢不服。
公元1919年
與權純命(己未)
太極無變。
變者。
二五也。
二五萬變。
太極一定也。
性理一定
定者
氣質也。
氣質有萬而性理只一也。
知此。
則季潤之言。
自不能亂吾之知思也。
儒者工夫
只要變者檢制之。
無變者敬奉之。
如此而已矣。
嶺人譏眼中只見一箇氣字而已
此以聖賢千言萬語只要人撿束其氣一段云爾也。
然則彼將曰明道眼中只見一箇放心而已
朱子眼中只見一箇私意而已耶。
(明道語。
見小學語類。
有云聖賢千言萬語
掃滌私意云云
)吾以爲彼之不察其旨。
而妄肆譏嘲
只此是氣病。
翁所欲撿束而使之復其道心者也。
明道云云
下學上達語。
朱子云云。
全得惻隱羞惡之心語。
云云
有復其道心浩氣語。
千古一理
何嘗有異話來。
人之所以不能循理者。
由其被放心私意客氣來。
害著本然之性。
聖賢千言萬語
只要收拾放心
掃滌私意
撿束客氣
如此則心自循理
而性自無害矣。
答權純命
 胤征蔡傳
林氏羿廢太康仲康之說。
如是言。
仲康有罪焉。
後雖有胤征之命。
史臣不純
褒。
孔子不序於書。
然則仁山金氏所辨羿距太康
不能返國
城於甸服東南
至是仲康焉之說。
惡可無也。
而况經有御母以從。
徯于洛汭之歌。
史載爲羿所距。
遂居河南而崩。
仲康立之文乎。
此義恐當表揭也。
公元前1952年
蔡傳林說。
極爲未安。
通鑑前編
仲康元歲下。
金仁山辨之明矣。
來喩之欲爲表揭
此義極善。
 蔡氏於洪範
史言曰。
箕子陳洪範
武王封于朝鮮
不臣之。
微子之命曰。
成王旣殺武庚
微子於宋云云
考諸經文
箕子曰釋囚。
微子曰建爾上公
尹玆東夏
微子奉湯祀。
成王有封
微子受封
箕子無此義。
陳洪範
遂遜朝鮮
不待封也。
箕子有封受封微子
則必見於經。
且周家崇德象賢之典。
亦不於五服之外蠻夷之地也。
未知如何
說是矣。
宋子大全每稱殷師東來
曾見石帆趙丈。
童蒙先習封箕子朝鮮一句
覆以白紙書曰箕子東來
山集
白馬朝周辨矣。
面縛銜璧
金仁山謂此是武庚請降
微子事。
與權純命
氣異則理亦隨異而稟於人。
此十一字。
穆友自謂己之本意
而人所未察者也。
竊意此二異字。
必非本然之同矣。
氣之惡慝濁駁。
則理亦隨而惡慝濁駁而稟於人矣。
是果聖賢之意耶。
縱以木氣多金氣少爲異。
然理何嘗多義少而稟於人耶。
如其言。
則稟前發前。
已有隨氣而異底矣。
不知此友如何有此異見
而竟不回頭歟。
可異也。
稟於人。
是天付與人耶。
它又以此字爲在人之
不可通也。
公元1920年
與權純命(庚申)
公元1921年
隱公之元年
周王之正月。
杜氏此註。
簡易的確
王魯齋嘗稱其明白有典矣。
大抵使魯史王制而用夏正
則僭已極矣。
魯史遵王制而孔子夏正
則悖莫甚焉。
魯史春秋皆守王制不敢擅改
義自昭然
無復可疑者。
允淸誤執己而排人言也。
吾如彼何哉
王氏以先儒之謂假天時以立義
謂以夏時周月
垂法後世者。
以爲非。
此說得之
三魚賸言云。
春王正月之說。
折衷于程,朱。
周正非夏
(二卷二板
)此等只自而已
允淸可謂壁立千仞
勿宜與之苦苦辨詰也。
(魯齋說。
宋元學案八十二卷八板。)
公元1922年
與權純命(壬戌)
氣質蔽之性。
不可言於未發者。
以己驗之。
直如視諸掌矣。
性偏難克處。
愚魯辟喭性之偏。
未發時如何可以克治策勵之功乎。
抑雖知覺其病。
而任其自爾耶。
論理學問
不向己分上緊密體驗
若只就文字上較來較去而已
大段舛錯
不自知
此極害事也。
答權純命
帝王正統之正
邪正之正爲義。
然後始得與春秋之指合。
可以垂法天下萬世矣。
如徒以區宇闊狹而言。
與無善無無華無夷
天下爲一者。
正統則恐聖人賞善罰惡
內夏外夷
天地立心
爲生民立道之意。
决不如此
只如此。
三國之蜀。
江南之宋。
(偏而不全
)西漢之莾。
唐室之瞾。
宋後之元。
後之淸。
(全而不偏。
)一切窒礙而處之無術矣。
雖參以綱目凡例
不盡如三淵之言矣。
(莾瞾一天下。
不與正統
)昔侍全翁
以遜志說爲當矣。
今見苟翁說。
亦以遜志之說變統
爲事有出義理之正而有裨於天下萬世之爲敎者。
朱子之意。
爲善朱子之意也。
鄙見如此
未敢從三淵之說矣。
淵言所惡於夷者。
以其無善狀也。
閒有賢君義辟。
不得胡亥楊廣得正統之名。
未知爲公也。
此夷而用華。
則與之之義也。
然則胡亥楊廣皆當奪統。
乃得爲平也。
正統聖王之子孫。
苟有簒弑淫辟之行。
亦當用年下分註之例。
始得。
三淵說最末。
夷夏善惡一視無揀之云。
竊恐立義如此
綱目將成惟勢力是與是視之書。
豈足爲綱紀世道扶植元氣之具乎。
區區不能無疑也。
譬如道統之傳。
程朱之謝,楊,黃,蔡非議先聖苦學禪佛。
則當奪正統分隷異端
又如名家宗孫棄先正禮敎而行匈奴烝弑之事。
則當黜而更立族人賢者
以承其統。
帝王正統
恐當以此例處之。
使朱夫子復起
而遇此疑問
亦必點頭矣。
答權純命
伯夷諫伐。
始於莊周寓言
論孟無所及。
王介甫王直不從其說。
三淵日錄亦然
但以中庸顯名
鄒書天吏爲斷。
却恐不然
蓋雖實有諫。
武王不失顯名而得爲天吏
何損耶。
不如年齒不及
論孟無據
爲案之。
直截明快也。
如何如何
小學之載諫伐事
秖取其義理
非謂必有是事
未必如來喩也。
論語集註所載程子桓兄糾弟之說。
義理嚴正
未知朱子旣明破糾兄桓弟。
姑且仍之。
更商之如何。
公元1103年
伊川之止學者
崇寧二年黨禁時。
非慮來往無得者發也。
來喩不從淵翁日錄者。
是矣。
程子不通天文地理
豈不爲儒之論。
看得斟量
其意非謂合理底事
斷不商量
蓋求之性情之中。
何事不包在。
但有先後緩急之分。
若如來喩
天文地理筭數之類。
卻在性情之外矣。
如何如何
邵子所告伊川路逕令寬之說。
意似看得于接人處。
近於狹窄云爾
如淵翁之言。
邵子臨終
說得平日不與言數一事
未必然也。
金水
所叙夙昔志事
有以用心之苦。
決意之勇。
而非苟然者。
何謂懦弱做病求養氣之藥也。
豈亦不自滿足之意歟。
第今利欲滔天
綱常斁滅。
禽獸逼人
性命輕微
苟非卓識定力之士。
未易看得破,立得住。
然此又難強作意氣撑拄將去。
吾人稟命上帝之始。
好善無爲惡之理。
受敎前聖之日。
有成己而無壞己之訓。
今要愼思道理
看得一定不易之體。
欽承經訓
辦得有萬變莫奪之操。
則我旣靠天
負聖。
而抱得浩然盛大之氣矣。
何復畏俗怵禍。
而有褻命畔敎之患也哉
感君誠懇
爲呈大言
(聖門爲學
只有知行兩塗而已
所知所行。
性之理也。
然非敬莫能成始成終
篇中愼思道理
欽承經訓兩句
是其功夫要約處。
鄙人所謂心本三字
無所往而不相値也。)
公元1917年
金水喆(丁巳)
小心畏天
天卽道理之在我者耳。
道無察識
亦無惡怒。
何爲畏之。
自反省。
思慮云爲纔有悖理處。
此心便自然惶懼
是以畏之。
此心自尊無所嚴憚
何所不至
(子今持制宜細體之。
)愚所以告牟敬道者
亦是如此
其說纔百餘字。
凡聖人之德。
士子之法。
理氣本末體用之妙。
大槩擧矣。
子亦與之共玩而互修也。
金水
庭畔小塘。
滿貯淸水
只怕風來搖動
不怕風靜浪息不見月影子。
此卽程先生敬則知此之說也。
(此字指靜中有物。
物字未發之中。
不待尋覔
道體自然呈露。)
公元1918年
金水喆(戊午)
朱書心性一物之敎。
蓋慮其太分開說時。
且如此告之。
(子約以無思無爲爲說。
心而不及性。
先生還以問之曰。
心性一物耶。
兩物耶。
)恐其太混合說時。
又有儒釋本理覺異指(先生曰。
性卽理也。
今人往往有知覺者爲性
說得個心。
)之論。
以故善學者。
卽心而認性。
期以
無畔乎道。
小心以奉性。
恐其自處以矩也。
(此是學問宗旨
不可不留意也。)
公元1919年
金水喆(己未)
專以虛靈爲主
不以性命爲本。
世界只有心而無性矣。
始也有心無性
其終也並與心而無之矣。
何以言之。
心之所以爲主一身者。
以其本於性命而然也。
今也自心自師而藐性爲吾下。
則心之下許多氣習
物慾羣起
而四引之矣。
如之何作一身之主乎。
故曰心亦無之矣。
聖賢之心。
以禮道矩仁爲歸宿
然後得眞主理實本天之學矣。
此須細勘而實體之也。
公元1917年
答朴昌根(丁巳)
人之賦性
旣已純粹至善
而其心之神明虛靈
亦不囿於稟受
是二者。
初無聖庸之別。
今須就氣質作用偏處
無不用精察痛克之功。
使之不戾於性神之本然
而其工夫更要純一不雜
悠久不輟也。
公元1919年
答朴昌根(己未)
所示孟子心性理氣之說。
槩是矣。
但此事不難於說。
而卻難於做。
做得不是
說得徒然
大宜識戒也。
仁人心也一句
三魚言。
孟子以仁爲心。
象山
心爲仁。
三魚此言。
極要理會也。
孟子中心字百二十有四
而孰可爲卽是理者。
細考回示之也。
公元1917年
金容右(丁巳)
禮者。
人之安位也。
孔子上聖也。
而且吾學禮
敎子
亦曰汝學禮
顔淵聖門第一高第弟子
孔子且敎
甚矣。
禮之不可不學也。
者。
天理節文
人事儀則
此是性之說也。
用敬心以學禮
久而至於成德
則我亦聖矣。
小子欽念哉。
(性者。
聖人所本之天也。)
李永佶(丁巳)
念昔挾書初。
賢聖以爲期。
及此荒耄日。
失少壯時。
伏玆待刑地。
純愚猶自持。
渾然固難望。
壁立曾思
尤菴先生詩。
自註云。
朱子弘毅大節
標使何敢友等語。
二夫壁立處。
(止此)竊意聖賢
道義爲主而靡所屈撓
則自有此氣象
後人卻將氣槩去。
矜己傲物
以爲壁立萬仞
只是倖倖自好者爾。
余生輕淺
渾厚多少遠在。
意欲不被世習所勝。
此固當然之理。
(世習非指俗下庸庸之習。
號爲儒者者
亦有一種汚染之性。
最害道。
)然義未及精。
未盡祛。
而妄欲云云
所以悔吝山積仇怨堵立
卒於狼狽也。
今卿遠來入海。
累月留止
而吾無以及人者。
且自其所懷。
欲卿旣務養性以渾
厚。
又務養氣強毅
而毋陷於一偏之學。
其要在敬字。
先生警示孫詩末聯云。
須看萬古英雄事。
戰戰兢兢實作樞。
是亦朱子之意也。
李永
所謂心性者。
初非遙遙高懸底。
讀書時。
講義時。
格物時。
致知時。
這個心性無霎然之頃可離棄得。
讀書時。
心須操而勿舍。
讀書時。
理須順而勿害。
餘時皆然
此是格致存養
外他如克己
對賓
作事
行政
如此
舍卻此等時節
更向何時
可以存心養性耶。
子思分明說個愼思字。
示人
後輩小心敬聽。
不當復有異論也。
要訣敬之敬
知行偏言者也。
庸註敬畏
知行而專言者也。
不可以字同而亦其所之無闊狹也。
公元1918年
答金在烈(戊午)
所詢讀書法。
前賢備矣
吾復何贅。
第念子是初學
是大師
(子指心經指理。
)人之竆經
是心之學理
經曰。
坐如尸。
立如齊。
子卽奉而行之。
經曰。
思無邪
無不敬。
子卽敬而體之。
它皆如此
但其閒要少行熟讀
少行則我之力量有餘。
熟讀心與氣合
舒暢發越
又要反覆
體驗
勿求速效
反覆體驗
心與理一而意味浹洽
勿求速效
則心不忙迫
無憂意象
(心與氣合
心與一兩句。
細究。)
答金在烈
余自少承敎父師
一則曰誠。
再則忠信
此從古羣聖。
世風之質亡僞滋。
思以挽回之意也。
後來看得
天地之道。
聖賢之心。
無非是物。
久之見得
世閒士流
有談及太極
名襲大義
而其心已陷於自私自利者。
遂與後生言。
言必稱誠信不貳
欲其由是而勉焉。
以至於與天聖賢合也。
宜於剖心納之
公元1916年
與高東是,崔基俊(丙辰)
象山當下便是
晦翁譏呵
李贄當下自然
又誤了許多人。
因而得當下當四字
以爲爲學之要。
蓋欲不思前後
不計利害
(康節云。
過去無非指點
未來都是別枝梧。
朱子云
但見事之當止。
不見爲利爲害
)只要目前合理
此頗省力
但恐霎時忽忘過了
所以未能打成一片也。
蓋此四字
元從合下所以然出來
今二子方持重哀。
須就居憂上。
得當行之禮。
爲當下當然之訣也。
然是必有其故。
蓋我是父母之遺體
氣脈互貫。
恩愛相屬
一朝父母
沒。
我心自有哀痛慘怛之情。
非是爲人不得已如此
此若天使之然也。
雖然
人又有被氣慾習慣蒙蔽
而仁性不能流行者。
須要講明節文
竭盡心力
以冀無悖當下當然之禮爾。
推之萬事
無不皆然
二子勉之哉。
公元1914年
答許鏤(甲寅)
天理與人欲與利欲夾雜
三者俱不離人生事爲之閒。
聖人敎人
就學爲上。
人欲而存天理
佛氏認得爲性
事障道。
心靈而棄彝倫
世俗就事爲上。
假天理而行人欲。
是又二者夾雜之病也。
今學者固不當俗學混淆
不當佛典空寂
必也竆理以辨道器不雜
盡性成心理之不離
而入於聖人之敎也。
鄭東亮(甲寅)
士當辦得精猛志槩。
聖賢文字
一一就心事家行子細契勘
其有不合者。
更將全副精力
逐一斡旋
漸令依傍道理行去。
不致心理大段背戾
自此以往
契勘
斡旋
久久不厭不改
以至於熟焉。
聖賢門庭
庶幾可望矣。
鄭東
所喩難得遠就師友
勢旣如此
且從𥳑策中求古聖賢言行心事
而學知勉行也。
難擺庸俗之嘆。
若是道之不離於常。
之無害於義者。
亦何擺脫
凡庸流俗
士子不可一點被累也。
昔人俗子俗到骨。
(此句勿只認做流俗看。
雖號爲讀書士流者。
此者極多。
)一揖溷人
平生最惡儒名而俗實者。
千萬識戒。
公元1917年
答金周鏞(丁巳)
血氣附以義理
則爲浩氣
能養而無害
可以與天合一
靈覺原於性命
爲道心。
能守而不離
可以聖賢同歸
其始要敬以致知。
知後要依舊
用敬
(中庸戒懼敬畏
此箇工夫
貫知行通始終
宜細體之。)
朱子曰。
人心有正無邪
故存則正而亡則邪爾。
然則人之本心無聖庸之別。
宜究義理開明之。
用誠敬而保守之。
久久心與理一。
無復不正之可指。
於是上帝可對
鬼神可服矣。
不當認心爲與氣質無辨之物。
不當認心爲在性理上頭之物也。
公元1916年
答朴秉鎭(丙辰)
橫渠先生氣稟剛勁
精思力踐。
毅然聖人自期
以禮律身
嘗自言。
某始持朞喪
恐人非笑
己亦自若羞恥
自後雖服大小功。
人亦以爲熟。
己亦熟矣。
敎學
者。
亦必以禮爲先。
使之除去世習
便自脫灑也。
凡所議論超卓
至於爲學大益變化氣質之性。
此尤自昔聖賢之所未發。
有功後學者也。
又如四爲六有之敎。
亦可以見其立志遠大用功嚴密
包括天地
維持萬世
以至於造次顚沛於是之仁術也。
若夫西銘一篇
明道先生稱其孟子後所未見
充得盡時。
聖人也。
於乎至哉。
卿銜尊丈之命。
求敎於余。
余於躬行之實。
全然鹵莽
未有可以告人者。
且擧平昔所願學之志。
以與卿共勉之。
公元1914年
韓鎬敎(甲寅)
爲學工夫
總貴乎密。
從朝至暮。
自少至老。
一霎時疏闊
讀書飭躳
以至奉親接物
無一件事放過
問事小大
一一審擇是非
勇決去就
無論時之久暫。
頻頻猛加省察
而勿令閒斷。
是爲聖門全體不息之旨訣。
而亦學者所宜勉也。
公元1916年
韓鎬敎(丙辰)
和靖先生曰。
存乎中。
必形於外。
不可匿也。
(止此)此必然之理。
如盜飮酒醉容見於外。
學者欲無過於外。
必先無疚於中也。
此意眞切
欲與武京交修
故書以爲箴。
范氏論三人行必有師云。
豈獨三人哉。
君之於臣。
今人之於古人
雖之夷狄
觀於鳥獸
入於患難
皆可師。
余謂非惟是已。
微細器用
尋常草木
善觀之。
無不可師。
此意宜存而勿忘。
韓鎬敎(丙辰)
所論愼生之意甚好。
只就自家心舌三字始動處。
每加愼功。
如是不已
(心舌
皆兼知行看。
)久之
這箇生字
自不能障其所包之性。
人慾淨盡
天理流行矣。
(此是全體不息之功也。
)今幸得要妙之理。
切莫走失也。
公元1918年
李鎭德(戊午)
上世聖人論學論道
無非平常事物上指示。
使人務實而戒其掠虛
後世士子
徑向高深隱奧處。
妄想懸度
而觀其言行出處
絶少眞實趣味
每念晦菴夫子臨沒
諸生爲學之要。
不過曰惟在事尋求其是。
決去其非。
積累久之
心與理一。
自然所發。
無私曲。
(事事求是去非
全體
積累久之是。
不息
心與理一。
自然所發。
皆直。
仁道也。
)蓋外事物而求道者
竟歸禪,佛之無得。
眞積力久而遽曰心卽理者。
不過陸,王之無實矣。
公元1915年
炯相(乙卯)
道學
只有中與敬而已
中爲體。
敬爲用。
用敬由于
心。
而制外又爲養心之道。
故謝尹說。
不及整齊嚴肅之爲切至
晦翁之箴。
眞西山敬之爲義。
至是無復餘蘊。
爲儒門之所重何如
而正其衣冠爲之首。
孔孟之以法服爲先於言行之意也。
吾儒却以語類所譏胡服從事
不憚置身牛馬之道可乎。
今要以敬爲主
擇中用敬
執中用敬
炯相
段堅周惠云
非聖勿學。
惟聖是學。
黃宗羲謂斯語可謂直指心源
苟翁評之云。
此卽所謂宗旨
宗旨所謂卽心卽性。
更無去處之云也。
余謂段語自好
所謂聖。
性之者。
故曰惟聖性者。
聖非性。
而性者乃是聖。
今曰非此勿學。
豈不爲本天之傳乎。
若指心爲聖而曰惟聖是學。
則爲楊敬仲之心未嘗不聖。
王伯安人心仲尼
而其說又皆本於卽心是佛釋典也。
今須下心而上性(楊是陸門人。
言心聖。
更求歸宿
反害道。
王學所謂心卽性。
更無去處
同一宗旨。)
公元1916年
炯相(丙辰)
非氣。
(合心形氣言。
而心爲主
)無以受性
非氣。
不能知性養性
(性是天。
知養是心之事天
)然非氣。
不能鑿性。
(氣質物慾世習
皆能鑿性而氣質得正
餘二者自無矣。
)吁。
氣之爲物。
是人所不能無者。
亦所不可
恃者。
有志之士善處氣。
工夫全在自愼而已
(愼兼愼思愼行言。
而曰自則是心自愼也。)
公元1918年
炯相,任圭錫(戊午)
居敬竆理力行三者。
初學以至成德
皆當用之。
今欲使初學先從靜中用敬
然後乃可竆理力行
則從上聖賢。
旣無此法。
且恐行不得
而性沈潛者。
有陷禪之慮。
(朱子曰。
若將靜坐做一件工夫。
却是坐禪
但只著一敬
通貫動靜
則自無間斷
不須如此分別也。
)稟氣浮淺者。
又成坐馳之病。
(問靜坐工夫
朱子曰。
不必如此
反成坐馳
收斂放逸
竆理精後。
自然思慮不至妄動
凡所云爲
莫非至理
亦何兀然靜坐
然後持敬。)
今欲令熟讀敬身篇,敬齋箴等書。
使之於日用動靜
之閒。
反己自體。
庶幾根本有所立矣。
以之讀書精義
眞知事事物物所本具之至理
以之誠身約禮
要實得時處處當行大道
無非這箇字所鍊磨得成者也。
(事事物物時時處處
皆是通貫動靜說話
宜加精察
)如此方是實學
涑水先生言。
言而無益
不若勿言
爲而無益
不若勿爲。
今愚此論。
恐或爲有益之言。
諸生行之
不爲無益之爲矣。
如何如何
公元1920年
南義重(庚申)
世衰道微。
須是骨力者。
方能擔荷得這道理去。
不然
纔遇著事變
纔遭著訾謗
便改常操。
般人
去鄕
原僅一閒耳。
晦菴先生每稱曾子子思孟子
剛毅
方立得定
合得著
今日士子
宜理會得氣象
但先須讀得聖賢言語
見得義理源頭
始可語此。
孟子浩氣
從知言處起也。
公元1918年
答金東麟(戊午)
聖人美質
旣擧忠信
立敎法。
又主忠信
今欲爲學。
最要心地眞實
事行誠篤
庶幾有得矣。
萬一不然
用計用數。
修於昭昭
肆於冥冥
事親務孝也是假。
爲儒主理也是假。
大本已失。
何所往而非假。
學者
先須辨眞假
艮齋先生文集後編卷之八
 書
  
鄭行祿(戊午)
言學便以道爲志。
言人便以聖爲志。
夫學有心學文學之類。
而皆不如學道之爲極。
人有賢人好人之等。
而皆不及希聖之爲至矣。
蓋道是性之當然
而學是心之能然也。
心雖至公
不得大本
心雖無邪。
未必合理
心雖誠矣。
而又必欲向道。
則心之不可自信
而必師乎性明矣。
若夫聖。
則其心又以不踰乎矩。
必依乎中而聖矣。
(矩與中
皆性而非心矣。
)然則心之學道當奈何。
曰敬而已矣。
(敬以致知。
敬以力行。)
公元1919年
鄭行祿(己未)
只有一箇則存之心。
若任其狂奔不加撿制。
做甚麽人。
人心只有一箇至善之性師。
卻不肯敬受其敎而欲自用
如何喚做心。
全國建(己未)
聖人敎人愛身
至謂髮膚且勿毁矣。
然而它日
又有殺身成仁守死善道語。
此意更可體也。
夫身也者
禮義之器也。
干禮義。
一毛且惜之。
若身與禮義不得兩全
不得已而有舍生取義之說焉。
此須先以規矩制心。
而明乎道理
嚴其關防也。
公元1917年
李錫夏(丁巳)
所詢知行之要。
聖賢經訓明白
復餘蘊。
何復贅。
第嘗聞晦菴夫子之敎曰。
今凡一小事。
才實理會
便自然見道漸漸出來
(止此)此理的是如此
只被學者遇事
不肯虛心究思。
任意胡做
(虛心是敬也。
或者
以意字爲理計較
大誤。
)如此者。
萬刦千生
無緣見道矣。
夫子又曰。
聖人雖至小沒緊要底物事。
也用其敬。
(止此)惟其如是也。
故其心直與理脗合爲一。
今人只將自心。
直命爲道爲理
不問大事小事
一切信心
(此二字陸氏語。
)驀地硬行去。
愈信愈行。
愈與道理隔遠
此者
十聖人語舌弊
挾之力盡
如何使之悟。
使之轉耶。
此皆可戒。
不可效也。
愚雖不能
所見如此
不敢不以陳於左右
公元1920年
李錫夏(庚申)
聖人所謂心。
極其功用而言之。
不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其所得所中。
畢竟天命德性爾。
顔,曾以下
又須格物而後
可以誠正
博文而後
可以克復
今之學者
奈何直指心靈
爲理爲聖。
視性爲不足太極
不可爲大本
不欲認爲主宰
不肯以爲師範
可謂倒置之甚矣。
吾東惟,尤一派
得正宗。
其疑斥二先生之說者。
不免象山陽明之緖餘矣。
吾黨諸子明辨力持之也。
公元1918年
李錫夏(戊午)
比自體會公心誠心當不得道理
朱子不許公心大本及心無邪而事當理誠心直道之文。
以誠竆理誠心向道之訓。
可見也。
古今之認心爲理者。
敢道全然無反體究之功也。
蓋心雖公且誠矣。
若不及竆得理中得道。
畢竟只是一箇光明靈妙底物事。
禪家所本之心。
毫無分別
而與吾聖門原性中矩之心。
天地懸隔
(此在自心自省
非言語之所能形容
性之所能領悟也。)
公元1916年
金聖河(丙辰)
前書處困進學之喩。
可謂有自立之志者。
嘆賞已已
使陶崇獨可爲學而原顔不可知道則已。
古來聖賢豪傑
多從蹇難拂鬱中。
琢磨鍛鍊出來
吾何畏彼哉。
儒行一篇
前人疑非孔子之言。
然時有與聖人合。
讀之。
使人挺特扶竪之象。
須時時取看。
用以勵百刦猶生,萬牛難回之志。
做得宇宙不可無底男子焉。
若其小小文藝瑣瑣知見
不足道也。
金聖
劉元城言。
學者守要道。
只一勤字。
邪僻無自而生。
有閒斷。
便不可謂勤。
今余又有一明字在其前。
邪正無由而混。
纔有糢糊
便不可謂明。
明則勤。
則明
兩字互相資助
公元1918年
答姜信極(戊午)
人非學。
無以成人
學而不好
亦無益矣。
孔子旣稱顔某好學
又自言某之好學
學何所學
學仁學義也。
上文二某字。
非指孔,顔之心而何
近日惡心學性者之衆也。
彼皆不曾學道自認爲學者也。
虛妄甚矣。
試觀好古敏求
發憤忘食
與夫旣竭吾才。
欲罷不能
何等心力
何等好樂
吾與子之相勉。
有好仁義一事而已
又要識得仁是如何道理
義是如何道理
然後可以學而好之矣。
是則四子書備言之。
宜求之於此
孫永錫(戊午)
李良仲()見晦翁靈芝
其所聞於程端蒙者云。
人之大倫有五。
緊要最是得寸守寸
得尺守尺。
大槩以持敬爲本。
推而行之於五者之間。
晦翁曰。
大綱如此
因言爲學
須以讀書竆理爲本。
不竆理只守此。
安得有進。
竊意事親從兄
御家酬世。
固當用敬
若不知得事上各有一箇至極道理
則其敬而推行者。
未免有差去處
須是將敬立本
而敬以致知。
敬以敦倫
如此尤爲圓備
(此與中庸參看。)
公元1915年
與池奎憲(乙卯)
愚嘗讀朱書語類
見其愛說朴實頭三字
心神暢然以喜。
蓋古之學者
專務省身克己
而得爲聖門正宗
今之學者
却將文辯事功
第一等地步
而却欠實際
區區尋常未愜
每欲學者
聖門平易切近底工夫爲準的
先取小學語孟。
俯首鞠躬
讀取四五百遍。
反覆究索
眞實踐履
務以修己敦倫爲主
其於世儒之學。
視之以爲外也末也。
如此則方可謂朴實頭
負荷得者矣。
公元1913年
答金秉祖(癸丑)
嗟嗟心乎。
爾旣稟命上帝
受敎前聖矣。
自卑自小
日夕兢惕
惟恐陷於傲慢自天自聖之歸也。
宜敦尙義
以成其身。
如此
乃可繼聖合天矣。
(聖人
人倫之至。
君子以爲質。
如今邪敎打破綱常
侮慢聖賢者。
專出於以利。
爲學本領也。)
公元1914年
答李敎明(甲寅)
心則懼其有淵淪天飛之失。
(理亦有此失否。
)而敬以操之。
(理亦可言操乎。
)理則因其有該貫心事之妙。
(語類言。
性是理。
在心喚做性。
在事喚做理。
據此心與事。
只是載道之器。
非直是理也。
)而敬以竆之。
又恃其爲帝降聖同之善。
(心亦可恃乎)而敬以師之。
以是三者。
積數十年之功。
不厭改焉
聖賢藩籬
漸可至矣。
此是爲學第一義
如以老生常語而忽之。
非所敢聞也。
公須從明生
不明而公者。
往往其所公。
非能蹈天然自有之公矣。
旣公。
又須歸宿于正。
若公而不正
則心雖無私。
而往往事當理
如此者。
徒公而無益於道矣。
晦翁不許公心大本
而每以格致爲主腦。
應事不錯究竟
公元1922年
答李敎明(壬戌)
無念父師
自奮厲。
發念造事
竆經玩理。
一切誠實
庶幾藉手尊先丈於地下也。
石潭華陽
反被攻斥。
固宜痛憤
先聖孔子
尙受罔極詬辱
後賢汙衊
我輩陵轢
豈不是光華大者耶。
但此理弱氣強
天亦無如之何矣。
好學順理
以俟亂極必反之常。
爲學者之職也。
因此而有欲與之商究者。
太極有知覺有操縱而爲能然之主。
陰陽不過爲視主所向之東西之僕隷
如一邊之見。
今日世界
臣子而背君父
妾婦而棄其夫。
後學而藐聖賢
裔戎而斁綱常
日用茶飯
此時主人翁何處睡著
一任其僕之所爲耶。
此理絶不可曉。
或可從高門諸公而質之耶。
來書門下何以見敎
安有敎外別傳
惟望高明得實心。
從實而已爾。
公元1914年
與奉鶴九(甲寅)
卿方讀易。
易本卜筮書。
古者卜筮決疑
今則一決義理是非
前賢遺意也。
吾嘗讀此書。
自以才拙。
不敢留心象數
得朱子答胡季隨書。
言。
易傳明白
無難看處。
伊川天下許多道理
散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
將作易看。
卽無意味
須將作事看。
卽句句字字有用處。
(又答鄭仲禮張元德皇甫文仲諸書
皆論易傳
宜幷撿看
)仍將緊要處
逐項寫出。
別爲一冊。
出入時持以自隨
愈看愈有承用處。
每與論語正文並讀。
極覺有益於人也。
(愚常如此。)
記得晁以道號深于易
所著易解。
十種
晩年佛說
自稱天台敎僧
又著闢孟說
最後梁師成
學術名節兩皆壞敗
高麗仁宗
命金富軾,尹彥頤講易
尹頗精於易。
問難縱橫
難於應答
流被面。
(金何不自言未識易。
只此便是易理
其所見。
不及此也。
)尹作易解。
行于世。
晩年酷好佛法
自號金剛居士
臨死取筆作佛偈
吾敢謂晁尹不曾讀易。
近年嶺人李某。
有才性。
談易
及見梁啓超書。
謂此當學。
所親一儒者。
節取梁書
新學要規
某人與之游。
亦能易及春秋
每勸人讀二書
及父受讎金而不能諫止
不知爲何易學
可笑也。
今卿須先從孔子因理爲訓。
伊川主辭明理
二家之易。
反覆熟看
其味當無竆矣。
象數它日徐徐理會
未晩也。
公元1918年
朴魯宗(戊午)
人之一身
天地三才之所繫。
君師一體之所關。
其重何如
少輩宜思得此理。
苟有所見
如何汙辱之行,欺誕之言,邪慝之思。
以自輕其身也。
須要
隨處
猛省力持
使吾七尺之軀
常立於淸明正大之域。
如是而後
不負此身矣。
公元1921年
答愼宗達(辛酉)
晦菴先生每言。
人之所以爲學
心與而已
吾宗單傳指訣也。
心是理。
有爲
此說。
余自少聞於並世士友
至今六十餘年。
愈究愈疑而未之信也。
去夜病枕。
點檢平日所思夢寐視聽言動舛錯忤逆處。
罔或非此心所做底。
了無一毫仁義之所發見,禮智之所流露者。
自心自愧。
只有凝冰焦火之象而已
適遇子問學
因擧所自驗者以告之。
令其于日用之閒。
務操束心氣。
欽承性命也。
公元1919年
金楨鎬(己未)
從古聖賢
常懼其心不能合理
(如此心與理。
非一物明矣。
)而無時用敬
(通動貫知行而言。
)故竟成心不踰矩之德矣。
(至此可言心與理一。
然其眞靈能所之分。
依然故在矣。
)異論之士。
常詫吾心卽是性天
(如此心與理。
一物也。
)而無所用其敬。
(心旣是理。
則不待敬而後
純善無疵矣。
)故反成自心自本之學矣。
(心自本不復本於性天
其所運用
安得不與相戾矣乎
)此處議極精微。
工夫細密
學者之初。
不可不辨別脈絡
審愼脚地也。
公元1921年
金楨鎬(辛酉)
嘗試自身上。
子細究勘來。
其於言動之際。
妄言妄動之心。
而性則了無妄言妄動之理。
須使此心。
言動之際。
一一自操束。
放縱
循性命之敎。
如是而熟則聖矣。
胡思亂想
亦是心自如此。
非性中有此理。
如何不師性而得耶。
(今人謂性無敎。
此爲笑話
糟粕煨燼
聖賢以爲敎。
仁義不可謂之敎乎。
如此輩人。
不實用工夫
只好空務口耳。)
公元1917年
答裴洙哲(丁巳)
人須高識遠志
一切聲色富貴
長物然。
只要思量我所得於天者何物
所學聖人何說
專心要就第一等道理
奈何世人還被外面物事壓倒
莫能一時自由
可哀也已
今上學。
從此脫然
如乘著快馬
千里一鞭
所向無礙
莫少延竚
公元1920年
與裴洙哲(庚申)
心是氣之虛靈處。
須是性命上。
理會踐履之功。
得不差。
心宗諸人
纔聞心是氣三字
便斥之爲主氣。
何如我們認心爲理
師心自快活耶。
晦翁象山學云。
他只說一箇
便都道是了。
如何得。
曾子顔子
是著多少氣力
方始庶幾其萬一。
(語類孫錄下文
又有云。
子靜使人恁地快活
便使得人都恁地發顚發狂
)今人如何只信得心
便成得道
畢竟只成一箇妄人而已
後生戒之。
(象山何其快活
顔,曾。
何其苦惱
須細思而得之。)
公元1913年
答金洛駿(癸丑)
士當畏天修己
奉聖處世
時人稱譏。
不須問也。
蓋天命于吾心有至善之性。
而心受命上帝
有當行之職。
但所賦氣質
未必淸粹
不能明理而盡道。
於是必取聖人之言與行
日夜熟讀精思
使之淪肌浹髓
而取驗於日用之閒。
繼之竭誠殫力
持守終身之久。
庶幾由敬以明道
盡性合天
士之所當爲者。
如此而已
若乃世俗啾喧
何暇入於其心哉。
公元1916年
答徐廷杓(丙辰)
荀况曰。
人之性惡
此錯將氣稟做性也。
(凡後之性善惡混。
性偏性異皆然
)然氣之本。
未嘗不善
而彼蓋見不及此
故至曰性不可學
然則人將何所學乎。
學禮義。
則彼又曰。
禮義者。
是生于聖人之僞。
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旣曰性惡
又曰禮義僞也。
則謂僞生於惡。
有何所礙。
而必曰禮義非生於性。
可謂矛盾甚者矣。
今子之欲師我。
我之欲語子。
皆心而本於性之禮義也。
自今務究已性之全且善。
無聖凡之分。
(荀亦言。
堯舜之於桀蹠
性惡一也。
又言桀紂
性也。
堯舜
僞也。
)而實踐禮義中正
以與聖人
歸。
是爲心學性之道也。
與裴鎭洙(丙辰)
人之所以不能復性
而與聖賢同歸者。
故有三。
氣也慾也習也。
而氣爲之首矣。
然則理會氣質
最先切務
氣得其平而無疾。
則二者無足憂矣。
程子曰。
志可克己
朱子曰。
學以勝氣
苟能勵志學道
則氣正而慾自銷
習自去矣。
公元1919年
答金哲允(己未)
公元1921年
人皆可以堯舜
是性中元有之理也。
不能皆爲堯舜
是心不自肯之罪也。
(肯與不肯
所繫甚大。
)心如何敢與性並敵。
並敵且不敢
敢自居於性天之上乎。
性本至尊
心當自卑
一味敬奉
毋或失墜
大抵心愈卑則愈尊。
自尊
便墮落
晦翁先生敎人
着心
低下着心
順它道理做去。
公元1919年
答宋埰厚(己未)
學人立心
最要十分純潔
不可毫髮夾帶
文章事功
不宜以之入心
(如此者。
不顧正理
而往往有猜險之病。
)余嘗喜誦要訣所載行一不義一節
以爲只此便是敎以聖人心事
最宜潛玩實體之。
昔尹和靖伊川言。
命爲中人以下說。
聖人行一不義
殺一不辜得天
不爲
奚以命爲。
伊川大賞之。
公元1920年
答陳周煥(庚申)
靜菴先生曰。
學術不可一毫之雜。
不雜處事合於經矣。
竊嘗思之。
學術是本於天理
天理安有雜乎。
凡雜者。
皆生於心思不精純也。
故欲處天下之事而合於經常之道。
就此心存主處。
用精專一之功而後
可以有得矣。
公元1921年
答南萬(壬戌)
人生世閒。
只有正念可存。
好書可讀。
嘉言可道
懿行可懋。
益友實攻可受。
世人隱慝可掩。
此其大綱種種諸善。
皆出於性而成於志者也。
外他可求可願
百種俗習
非直天命中流出。
爲士者宜視之如雲煙。
一無所入於靈府也。
公元1914年
答安榮(甲寅)
近日少輩於長者。
輒致不面。
書而求所謂道。
實無禮之習。
余皆未善焉。
今於子。
非惟四世契義
不可泛視。
亦念子纔志學
二千里遠來。
誠難率爾
所以念祖修德一句仰答
又有一事可聞。
李參政光。
罷政家居
傳公自得少日通家子弟
見李公曰。
子謂老夫今日之罷何如
對曰。
得失相半
問其故。
曰。
附和議。
而終以不合去。
得失相半乎。
李公起握手曰。
公晦(傅公父之字也。
)爲不亡矣。
今子旣蒙遺敎於先曾祖齋公
又親受業大父矣。
曷不篤志力學以立根基乎。
他日能使老夫見子而歎曰。
渾老爲不亡矣。
豈不善哉
子其勉諸。
答安
爲學只在日用着力
孔子諸子問仁問智問孝問君子之類。
無不就用上理會
做到極處
便是聖人
奈何近士只務口耳之習。
助戰爭之勢。
而若所謂躬行君子者。
不肯下手着脚
豈不可慨。
安得有志之士
樸實浮淺
(朱先生生平喜言樸實頭三字
孔子所言近仁剛毅木訥
卽此三字意。
正好實實自體。)
公元1916年
吳麟根(丙辰)
士旣一名爲學人
便當自盡爲學之實。
爲學之實。
爲善去惡。
不在辟謗干名
蓋善是吾心所上帝之命。
(便當尊畏奉承之)惡是吾心所外物之邪。
(便當憎惡决去之。
)是宜早夜致精辨別之。
殫力去取之爾。
其諸外人之千毁萬毁。
必皆飄忽浮雲飛鳥之過空。
始得爲爲學之實矣。
若號爲學人而心或累於流俗之言。
(村里庸人
且勿問。
雖世所稱名佳士
不量己分。
惟以險辭傾人者。
亦自歸於流俗矣。
)是婦孺
常態
丈夫之事哉。
于此有悟。
便有無竆趣味
便有無邊受用
吳麟
天之與人
只理與氣而已
物慾世習
後來所生
不問大小淺深
一切截斷之。
勿留苗脈可也
所謂有心氣血氣質形氣之分。
而心爲之主矣。
今最要收斂此心。
令不昏亂
上而奉承一性
(句)於四端之發。
一一精察擴充之。
下而統御諸氣。
百種之用。
一一撿束而定帖之。
聖人之敎。
士子之學。
如斯而已
金鎭
整齊嚴肅
敬之入頭處。
人纔不整嚴肅
便惰慢昏窒。
讀書莫能思得精細。
遇事無由應得是當
學者若能一日十二時中。
無時不收斂身心。
使無一毫昏亂之失。
久久成熟
伊洛所謂聰明睿知由此出。
以之事天饗帝者。
始見其不我欺也。
公元1917年
金鎭湜(丁巳)
天命物則
無閒動靜
格致雖是動功。
理知却貫靜境
誠意
學者未易下語
然苟能反躳自審。
(審字。
顧諟章句來。
)亦不難見也。
遇意固當用誠
無意亦要存誠
蓋意有起滅
誠貫動靜
不爾
功夫閒斷。
無從而進
矣。
答金淳鶴
遇亂世。
務進吾學而已
吉凶禍福
非人智巧所能趨避也。
孔子大聖也。
當時上下無道
無所與交。
而且厄於陳蔡。
於匡
况於今之士乎。
程子解易蹇。
有曰。
處難者。
在乎守貞
設使不解
不失正德
是以吉也。
遇難不能固守
入於邪濫。
雖使苟免惡德也。
知義命者。
不爲也。
又曰。
君子修德俟時而已
今欲進學修德
其道無踰於熟讀聖賢之書。
使其言。
一一着於心而施於身也。
公元1918年
李載晥(戊午)
道不遠人
凡己之所以責人者。
皆道之所當然也。
反之自責自盡焉。
朱子釋道四未能一之義也。
蓋道雖此心之主。
而但爲當然而已。
若夫心則爲道之用。
而有能與未能之異。
是以有自自盡之功焉。
至於凝道弘道聞道成道之類。
莫不皆然
然則心雖自居當然之道。
而不欲竭能然之才。
得乎。
如欲竭其才。
自致知愼獨始。
公元1919年
鄭昌欽(己未)
小學立敎
幼子常視毋誑。
大學要處
在第六章
以毋自欺爲首
千聖敎學
全仗誠字爲本。
夫人心誠則與天德合。
不誠則文辯名節無足稱矣。
今子問學於余。
余從少日
得聞此說於父師
而心常不忘。
後見二程全書
言學始於不欺闇室
呂氏家傳正獻公常語張耒曰。
此子(指子侍講
)不欺闇室
看得實用處。
願子之深念實體之。
然又須讀書以明之。
謹行以繼之。
公元1917年
李徽在(丁巳)
公元1921年
可以聖人
性善也。
其未能然者。
以氣之未淸。
心之未正也。
其矯氣撿心。
以復其性之術。
在於思勉兩者而已
思用愼。
用敬
以成其功也。
理氣議論
聖賢事業
未易一言盡。
然其要不過如此
足下于此
視踰萬鎰良玉
全副精神
早夜守著。
縱於造次顚沛之際。
皆是專心注目時節
如此豈有不成之理乎。
(氣未淸。
未正
全在用上見。
思用愼。
用敬
戒愼恐懼工夫貫知行處
須子體認取。)
公元1918年
李徽在,劉永渫(戊午)
崔書二子辨駁
雖時有未精處。
然大槩得之矣。
大抵理一而已矣。
而心有知有爲者。
其用之不能無聖凡之別,邪正之異。
是亦理也。
彼之誤解錯說。
何必
罪。
但其悖慢無禮
輕躁無漸之失。
則不一語之。
使之悔改可也
至於心卽理,心卽性,性有知,理有爲之說。
彼雖有所受。
豈不念顯與孔,朱背馳。
放言至此也。
夫人能弘道。
則心有作用明矣。
(語類論語弘毅章。
引人能弘道云。
字。
却是作用
未曾考撿到此。
)非道弘人
則道無知能明矣。
(語類本章
有譬云。
如何搖手
此已明矣。
)只此兩句
是孔,朱二夫心性理氣斷案
而渠皆畔之。
不憚以身爲陸王二門直下法眷也。
少年學識未精。
爲人所誤。
而遂至於此。
可惜也。
論語六個心字
一處可作理與性與道與太極者。
不知心宗諸家
於此皆能曉析無疑
如是建立標幟耶。
可異
(從心不踰矩
其心不違仁。
有心哉擊磬。
無所用心
簡在帝心
天下之民歸心
論語如此
大學孟子所說心字
可以理看耶。
道心
心是靈覺而道乃理也。
不然
道心謂之道理道性道極
豈非夢囈
吾黨諸子
勿與彼較爭
而遂畔君子無爭聖敎也。)
公元1920年
李徽在(庚申)
朱子象山粗淺之心。
欲評義理得失
則雖有異見者。
未免於誤。
陽明自言。
求之於心而非也。
雖言出於孔子
不敢以爲是。
李氏所謂察於吾心所云云
所謂大本旣立云云
未知其果爲合理之心,大本之性。
而不先求於古人之言。
且歷訂經傳
無所不通耶。
其法端的
與彼二家
同一軌轍
而來喩乃
謂猶不敢決然立論
如陸,王之無忌憚
何也。
平日之頭戴程,朱。
不過鹽船鯗魚也。
公元1921年
李氏于心之有時爲惡者。
極意推戴
一以純善之理目之。
其於氣之湛一者。
却將麤濁
夾藏在裏
又謂理自生淸氣者。
朱子休息則氣淸明之說。
異矣。
以人之揚鞭按轡譬之
乘氣之理則分明認得道體有爲者也。
其論自欺之說。
尤爲可笑
自欺者。
謂之理。
則何貴於理乎。
來喩所訂。
自知其竆而輒用術者
得其情矣。
李徽
萬古最尊是性。
六合可用惟敬
此是余三數十年前語
至今八耋垂死之日。
一直無異見也。
朱夫子言。
人之氣稟
多般樣。
或有於此
不足於彼。
這個不干理事
氣稟所爲也。
學者於此
看得透徹了。
則凡言稟性
多寡強弱厚薄之類。
只是自如此。
性理只恁地。
於是專用敬功。
修治氣質之病。
以求。
復乎全善之性而已
向來李友之說。
自是未精。
而後來自謂痛改之。
莫大矣。
李徽在(辛酉)
神明不測四字
一點一畫可視爲有疵病者。
平認虛靈無疵病。
神明不可恃底。
旣誤矣。
而君輩不信神明而信柳氏
又誤也。
夫人雖有至善之理。
而非神。
莫能極深硏幾
通天下之志。
成天下之務。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不遺
豈有疵病者所能爲乎。
如何可不恃而忽之哉。
(朱子將聖神二字
合言處多。
學者可信聖而疑神。
得罪神明乎。)
神是心之至妙處。
(朱子)聖人之神。
何物也。
心之精也。
(楊誠齋
)聖人精義入神過化存神
不過復其本有底
非聖人自造也。
孟子言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豈有病之物乎。
君輩講論
似太高。
有無依據之失。
不如有形象可模擬處。
一一留神審察
用力持守
莫少放慢
久之自有見得親切至到處。
踏得經歷的實處。
此乃爲眞正道學也。
公元1919年
黃圭周(己未)
只有一事變化氣質
物慾無從生。
世習無由入。
天理安有不復者乎。
故曰君子莫大乎正其氣。
欲正其氣。
捨禮字不得
試問天下何時何處無此個字。
要在立誠明察而竭力踐履而已
重埰(己未)
一爾志。
奮爾力。
目于𥳑。
心乎翼。
察其微。
修其慝。
尊我性。
立人極。
昔年亡友光國
求學要於不佞
不佞以是告之。
今子遠來請敎
偶復記此。
因寫爲答云。
(此篇性極二字爲主腦。
志志於是也。
力力於是也。
簡載此者也。
翼敬此者也。
微分此者也。
慝害乎此者也。
聖門許多敎條
只有尊性立極一事而已。)
公元1915年
房琯(乙卯)
爲學別無巧妙
惟無欲其所不當欲。
無爲其所不當而已矣。
孟子之敎。
而與孔子非禮視聽言動之旨合。
王德修和靖
孟子兩句
和靖大聲曰。
如此而已矣。
已而曰。
盡得此。
便是聖人
此言誠然
但先要竆理以明之。
不然
未免錯認路頭
以誤一生
可不愼諸。
公元1921年
房琯(辛酉)
今者繽紛變亂之世。
書生窄袖露髻。
上衣去帶。
伊川被髮之漸。
極可憂懼也。
楚辭云。
桀紂猖披
夫唯捷徑窘步
(朱子曰。
桀紂之亂。
被衣不帶。
以不正道
而所行蹙迫耳。
○我東尹某見客不帶。
其所親。
警責之。
此見宋子大全
)似聞南來儒生之從余游而有不謹衣帶者。
豈欲不由性命之正道而學桀紂之悖行耶。
爲此警告
宜徧以喩之。
毋蹈前習也。
公元1920年
答辛聖浩(庚申)
虞帝好察邇言
孔子言道遠人
人之爲道遠人
不可以爲道矣。
伊川先生言。
求言必自近。
易於近者。
知道者也。
凡聖敎人
莫不有序不躐爲言
蓋不務下學人事
(人事無如孝悌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而先要上達天理
决無得之
竊意近則易求而不難用功
其直爲高遠者。
竟至憑虛
無得實際矣。
(勸君多讀小學
小學最是切近確實
一句空虛之談。)
公元1922年
答全衡權(壬戌)
范忠宣公嘗曰。
平生所學
惟得忠恕二字
一生不盡
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
親睦宗族
未嘗須臾離此也。
子之兄弟
以是爲主盡心焉。
汪玉山呂東萊
皆以范公參君子小人之論爲非
今子以義利儒俗不可並行
立身接物第一義也。
更按范公與溫公。
同志
臨事苟同
又嘗論王安石
欲求近功
忘其舊學
令則商鞅
財用則背孟某。
鄙老成爲因循
公論流俗
異己不肖
合意賢人
宜速還言者而退安石
中外之望。
此又可見公之未嘗脂韋之態也。
公元1913年
李明求(癸丑)
程子論求師當愼。
而曰師者理也義也。
理義者。
之所具也。
人能學而習之之久。
則必有理悅心
芻豢悅口之驗矣。
如以心靈爲極。
記聞爲尙焉爾
是則所謂外學也。
卿欲務學而求師。
必就敦倫性之人。
虛心以受其敎。
盡力以效其爲可也
何必以老而無成如余者爲師哉。
公元1914年
答安鍾兪(甲寅)
今欲爲眞正學問
須是讀經傳信聖賢
(反陸王康梁
)重綱常
(反佛氏康梁
)順仁義
(孟子告子之言禍仁義
)黜功利
(反伯術俗學
)畏天帝。
(近儒有指帝有失者。
)尊德性
(近世有貶性爲下者。
)斥裔戎。
(反許衡
)闢邪說。
(梁啓超尊佛墨蘓陸。
皆爲正學
)數者。
一一理會
一一體當
公元1918年
答朴鍾模(戊午)
人心雖本有道
(道非玄虛卽目五倫是也)不學則不明。
雖學。
不誠則無得矣。
然而雖辦得誠心
不志於道。
徒然
石潭先生言。
士必誠心向道
然後爲學基址
晦菴夫子所謂用心專一
會通達者也。
(佛氏云。
置之一處
無事不辦
莊子云。
用志不分
乃凝於神。
此雖異端之說。
然其一心有成
則與吾儒無別
)所通達
卽道也。
子能於此細繹而實體之。
心與道之非一物。
可見矣。
心必學道而後
乃得其正之妙。
亦可見矣。
答朴悈(戊午)
命如朝廷誥勅
心如官人
性如職事
朱先生語也。
今人其心驕矜
自視爲高。
而視性爲下
殊不知職事君命所在
人臣虔心奉行
人君奉行天命
纔失其職。
小則罷官
大則竄之殺之。
惡可藐視不敬不盡矣乎
子有志於學
畏天命而尊德性
無或欽承帝衷而陷於無忌憚之科也。
公元1913年
答河仲鎬(癸丑)
小學
小子之學。
開首便提性道敎。
而曰。
俾爲師者知所以敎。
弟子所以學。
何也。
聖人之敎。
學者之學。
皆欲此心之學性故也。
孟子曰。
歸而求之。
有餘師。
師字。
正指性言也。
則學之者
非心而誰。
嗟嗟心乎。
宜敬受敎於性也。
公元1917年
與河仲鎬(丁巳)
性只一大全純善之理而已矣。
(此十二字宜細看)楊龜山言。
謂性有不善者。
誣天也。
申苟菴曰。
爲情欲之說肆行
而其禍不但將相食。
而上天之受誣。
亦甚矣。
余謂人而誣天。
其罪罔赦。
天必降罰。
奈何近世有性性偏性雜性下性殊。
諸如多般說話
皆是性之見也。
子歸而與同諸生
宜小心奉性。
公元1919年
答全海龍(己未)
子之遠來問學
固是此心之求道
(伊川先生曰以心求道
)其憂
弟疾而告歸
亦是此心之循乎則也。
後來工夫
以此意推之。
只是一般樣子。
人生百年
羣幾不息
如非敬持其心以擇乎善。
如何得仁義。
此是吾儒定法也。
大匠誨人。
必以規矩
學者亦必以規矩
規矩譬則性也。
必以譬則心之用也。
昔者退溪先生
再以尊德性放心兩句
其高第弟高峯曰。
知尊德性
則必不忍天明人紀
爲下流之事。
知收放心
則必勉於持敬存誠
防微謹獨
而窒其欲。
守其身矣。
味其語意
退翁之視此兩語。
爲何如也。
我輩後生相與講習持守之者
豈有舍此而它求哉。
子其終身欽念受用焉。
公元1915年
答朴東輔(乙卯)
先聖言。
文莫猶人也。
躬行君子
吾未有得
此見言行之輕重緩急
今也師友相與徒尙言語文字
(所論亦多無用之辯。
躐等之言。
其於修身敦倫之道。
蓋鮮及焉。
)不講存省踐履
儒術所以不明
世道所以交喪也。
今請以有聞。
未之能行。
惟恐有聞爲法
(此三句
眞箇畫出子路行之影像
最宜深玩。
)善乎龔應身之言曰恐非怕聞。
恐惕之意。
急急皇皇
不少寧處
惕然猛圖。
欲聞斯行之
以爲後聞之地。
(此句。
宜體之。
)以裕繼行之力耳。
推其心。
直欲盡天下之善而聞之。
尤欲盡所聞之善而行之然後已。
何等勇果力量
若龔氏者。
眞可謂善看出仲子
而其言極有警於後學者矣。
吾與子。
用以力行
得而進於君子實學
豈非千里定師。
臨事誨人之善物矣乎
答朴東輔
方苞言。
程朱天地之心。
程朱者。
天地之心。
此語甚是
余聞仁義之性。
上帝之命。
今有指性爲下爲小爲偏爲不足爲主宰者。
皆是上帝之命。
卿輩切宜小心以尊性。
使孔氏一脈不絶於今日也。
(小心二字
徹上徹下語。
學者所不能乎。)
答朴東輔
公元1921年
此問甚善。
蓋氣之所以偏且惡。
朱子謂氣是有形之物。
有形
便自有美有惡。
(語類廣錄又儒用錄云。
才說着氣
便自有寒有熱有香有臭。
大雅錄云。
二氣相軋相取相合相乖
自然有善有惡。
孫錄云。
或說二氣五行錯糅萬變曰。
物久自有弊壞
秦漢而下
二氣五行
自是昏濁
不如太古之淸明純粹
按玩此四五個自字。
便見得自如此。
非理如此
)但大本中元無此耳。
(此兩句
大雅
)至於翁說。
只言本一之理乘於游氣而生此萬殊
非謂理先有參差不齊爲此氣之本也。
於先生言氣之偏則理亦偏而所偏非理也。
氣也云者
可見矣。
 先生鼓風板詩。
中原無爲人
某人駁之曰。
中之於板上。
相去遠。
然則太極亦離於陰陽自在一邊乎。
小子答曰。
此詩只取其無爲爲主
有爲而爲役之譬而已
至於理氣不相離之妙。
則初不及也。
未審此言或不至大錯否。
所答大槩得之
朱子氣強理弱。
有譬云。
大禮赦文
將稅都放了。
知縣硬自捉縛。
要他納。
緣被他近了。
更自上面不應
便自見得那氣麤而理微。
今使某人見此。
亦須疑朝廷州縣幾多遠隔。
好笑
公元1917年
答任東守(丁巳)
世道人心瞀亂
由於天地氣化澆薄而然爾。
聖人衰世
常欲人去華而務實
觀於從先進之野。
林放之問。
可知已矣
我輩後生
宜切體此意。
其於所讀之書。
必取聖賢經傳
其諸文章詩詞
未須著意。
所務之學。
必本於孝悌禮義
若乃古今制度
隨分施力。
歷玆以往
百事皆然
是爲盡得人事。
以轉得造化之術也。
其要以誠敬爲主
九容
晦菴夫子固以涵養本源爲敎。
克己復禮
亦謂與求放心不可分兩事
於九思
不與誠敬襯貼
敬齋胡先生以爲人患胷次紛擾
遏絶思慮以爲靜。
殊不知君子九思亦是存養法。
此是出人意表之見。
學者
信及
然只觀中庸愼思兩字
便是無可疑者。
公元1920年
張鏞畯(庚申)
子以三尊稱余。
而懼其衰疾已甚
曳衰遠來而求助
意甚摯矣。
第愧余非其人而無以應之。
則擧比日有所感於心者。
相與講討可乎。
宋朝黃公瑀
(勉齋父。)
杜公莘老
節義相勸
一日杜公問疾
連呼不應
大聲
曰吾今日擊去王繼先矣。
(以醫得幸
罪惡盈溢
)黃公矍然起坐曰。
君能任職
吾不病矣。
余讀此不勝敬歎。
因念士友會聚
以禮相切劘。
諸君擊去客氣人欲
則賤疾將瘳矣。
反是則八耋淹病
如何欣然而起。
諸君念之。
更思。
余亦昏而作惡
諸君之氣。
不平矣。
朋友相關
理當如此
此宜大家省克
求已祛疾而痊勝。
使彼得瘉而康強
則爲相與善物矣。
金永煕(庚申)
古人云。
所以壽者。
無死氣于中也。
余謂人所以達者
仁心于中也。
仁心之施廣矣。
其要孝弟是已。
今子無妻無貲
而有母不能養。
有兄不能濟。
竆已甚矣。
然竆數由天。
仁心由己。
苟能存心孝弟
造次無忘。
顚沛無違
則誠格于天。
而天必佑之
所謂仁能達人也。
(霎時縱慾
非仁也。
片言悖義。
非仁也。)
公元1919年
答李敬信(己未)
君子學道也。
學者心也。
道者性也。
不能賢於性。
故必學於性而後
乃得至善而止之。
不爾
雖善必粗矣。
昔者
曾子事親
以承順爲極。
故受杖於父。
殪而不辟
是非孝乎。
及聞夫子之敎。
乃曰。
參之罪大矣
由是觀之。
至孝之心。
而所行有未合道者
蓋心雖靈覺神明
性命之理。
無所本而盡善全美矣。
欲盡善全美
必也知天乎。
公元1917年
答牟熒基(丁巳)
近世儒林自不務實
纔見人謹禮。
輒訾以好名
如使學子
欲避好名之嫌。
則事親事君而不必忠孝
希賢希聖不必誠敬
此爲莊生善無近名邪說
晦翁夫子斥之以賊德之尤者。
道者
深戒之。
公元1916年
李倫(丙辰)
聖學以禮爲主
而禮卑如地。
學者宜從尋常言動造次施爲上。
務合規矩
聖人所以有庸信庸謹之敎也。
自是以往
使遇廊廟之位。
鼎鑊之變。
亦要以禮處之。
更無別法可行
但須先從經籍工夫
師友講磨
以明禮之節文
不爲非禮禮矣
(異端俗學夷狄所以異端
俗學夷秋。
總只爲無此一箇禮字。)
公元1921年
永善(辛酉)
所歎世降俗汙。
自是天運
非人所奪。
至若躬耕奉老。
繫子職。
無敢少怠。
好善求道
(亦來書語)學當如是
不可不勉。
善道性之本體
求是心之功夫
一此不懈
賢可期也。
不佞病病。
不能與講。
只擧平日所思兩語以告之。
奉循性之所有
截斷性之所無。
如此而已矣。
(性所有底。
聖人勸誘之。
性所無底
聖人禁戒之。
其說具在方冊
要在自家受用。)
公元1916年
劉炳龍(丙辰)
氣要常淸
淸則易於明道
(伯程子曰。
以氣明道
)心要常存
存則易於求道
(叔程子曰。
以心求道
)身要常正
正則可體道。
(朱子曰以身體道)三者。
皆器也。
器宜加點撿。
若夫道則自在無爲
而爲至尊主宰
公元1918年
徐敬洙(戊午)
有問李氏容曰。
入門下手之要。
何在
曰。
這裏論學
却不人閒泛論
只要各人自覔各人受病所在
知有某病。
卽思自醫某病。
卽此便是入門
便是下手
余謂此言極切實。
如使學者
不肯自認其病。
自醫其病。
而只去將經傳言語
性理名義
與人閒閒講說
泛泛辨爭而已
此與病者空談藥性
何異
公元1913年
答陳聖元(癸丑)
親沒子哀。
理所當然
過哀是心也。
不及哀亦是心也。
心非卽是禮之中。
今要細檢禮書
而反求吾心。
使其哀之合乎中。
是本天之學也。
毁瘠傷生
雖若勝於忘親少恩者。
而其失中則一也。
慰書強加疏食
俯從禮制
然人之居喪
往往不及中。
故鄙於後進疏狀。
使節哀謹禮兩言
意實至矣。
哀其欽哉
公元1918年
答金洙凰(戊午)
士而不學道
(士心也。
道性也。
)其所思慮運用
無非情慾利害之私。
庶物何異
所謂道。
非玄非妙。
只在父子君臣夫婦言行起居食息之閒。
精察則明矣。
固守之乃得矣。
任末曰。
好學
雖死若存。
學者
雖存。
行尸走肉
此語可念
磨礪精神理會
切勿悠泛。
似做不做。
不成器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