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x 页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序
序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6H.gif)
牧隐先生。深于儒术。精于性理。而文集所载。不过诗文而已。至于问学微妙之论。不少槩见。何也。昔在 太宗时。索取文稿而焚灭其几编。则平日论著之精透者。安知不并入于其中耶。试尝考之。恭悯朝。先生兼大司成。以讲授员少。择一时经术之士。如惕若斋圃隐潘南诸贤。皆兼学职。而先生为之长。四方学者坌集。每日相与质疑。先生辨析折衷。务合程朱之旨。于是。东方性理之学大兴。士子祛其记诵词章之习。而穷身心性命之奥。知宗斯道而不惑于异端。皆先生倡明之功也。可不谓之吾东正学之渊源也乎。是恶可以诗文盖之而已哉。其诸释典寺观文字。元耘谷谓之门人某某辈添渎之罪。愚读至此。未尝不掩卷而叹其言之类乎黄慈溪之论程门语录也。黄氏言今观程录。凡禅学之所有而孔门之所无者。往往窜入其间。安知非程氏既没。门人染禅者附益耶。吾观于此。而知耘谷之言。为今日之明镜也。恭悯尝率两府礼佛。而先生独不拜。 太祖使之仕。不屈而死。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6L.gif)
壄隐先生派谱序
孔子曰。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此修谱之说也。欧阳公曰。世久子孙多。则载于谱者。不胜其繁。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使图牒互见。亲疏有伦。此又派谱所由本也。我田之大谱凡四本。而今壄隐后孙。以其收为一编之难。谋刻派系。或者惜其不能合。余谓仲季二宗。亦各著世次。序官阶。标坟墓。书贤能。以与此本合而一之。是亦为大谱也。抑余别有感焉。自古义理晦昧。国家将亡。必有仁贤者起而扶持之。及不能胜。则又九死而靡悔。盖为其所当为而已。而其功泽之及人者。自无穷期矣。粤在丽氏之季。华夷逆顺之分未定。安危存亡之几在即。而执国命者杀 天子使。以与胡元合。潘南朴公。力争不可。我先祖壄隐先生。请诛主议之贼。不幸为其所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7H.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7L.gif)
宗贤孝哲。以愚傍祖耒隐先生后孙。为徵其谱叙。见访于文泉村舍而告之曰。诸族始营大谱。既而论议不一。物力难办。壄隐后裔。既刻小谱。吾族亦将踵成一书。子其为文以相之。愚辞不获。谨拱而对曰。窃惟我耒隐先生。以宰辅之器。文章之材。为壄隐之弟。耕隐之兄。而值丽氏之亡也。其言志则曰深入于山。耕者谁知。其行己。则又必逃入绝岛。隐遁于海曲渔户之间。徜徉于风涛云烟之中。以泯其迹。使斯民无得而称焉。晦庵夫子所谓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者。非耶。苟不固达天理之当然。而存夫吾不得不然之心者。其孰能知之。于乎微哉。先生之远胄遗胤。若宗伯公之兄弟惇德。退庵公之父子文学。性庵公之祖孙孝行。参议公之倡义立节。俱卓卓可述。是盖先生德厚流光之验也。于乎盛哉。愚尝闻之。人之生于寒畯之家者。有过可訾。而人不甚非之。有善未著。而人已称其能。以其先无特出之行。故不责其备也。继乎德善之后者。才过乎人。人未遽许而曰。其祖之贤。不但如斯而已。恶未及显。人已非之。以为不肖曰。彼之祖何如。而乃为此哉。愚愿佥宗贤观乎谱。而师远祖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8H.gif)
耕隐先生实记序
恭惟我耕隐先生。以天生大材。幼有辅佐天君。位天地育万物之志。而遭时不祥。未展其所蕴而没。呜呼。其可悲也已。实纪一编。旧已印行。而所附文字。未免有疑晦疏脱去处。然后孙生于累百载之下。纂辑累百载以上之事文。则其有梳洗未尽。亦理势之或然者也。读者。特就先生大体而观法焉。可也。今先生远裔相稷,在中。以板本残缺而重刊之。此诚不可已之事也。愚也窃闻。圃翁为东方理学之宗。而其横竖当理之说。惜乎其未有传也。何幸先生戒子警学数篇在。而其论下学上达之序。罔念作狂之戒。固已不可易。至于敬字工夫之兼动静贯始终。而排辟乎异端俗学之弊。究竟于孔,颜克复之传者。虽置诸宋明群贤之列。未或多让。于乎休哉。使天下之学士大夫。苟能遵其教而严其法焉。则正道之既晦者。不患其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8L.gif)
五贤粹言序
唐,虞,夏,殷,周。孔,颜,曾,思,邹。濂溪,程,张,朱。静,退,栗,沙,尤。此先师全斋先生道统吟也。愚敬读而叹曰。学贵于门路正而趋向的。不然。其一生所苦思而勇诣者。究止于傍蹊矣。是乌可不明审而谨择之哉。窃惟我静庵先生。天资尽高明。而怀尧舜君民之志。但惜其不及施也。退溪先生。赋质颖悟温粹。造诣崇深。践履悫实。可以传之百世而无弊。栗谷先生。三代上人。颜曾流亚。而其自言曰。余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矣。沙溪先生。谦冲乐易。方正确实。谨于典礼。严于邪正。而道如地负。德如春生。尤庵先生。英豪杰特。严毅刚直。考亭正学。麟经大义。民到于今赖之。愚尝妄谓以静庵之材志。有退溪之德学。契栗谷之理气。循沙溪之礼教。立尤庵之义理焉。则其于为人。可谓几乎圣者矣。先师尝命门人。撤取五先生粹言。为十四卷。使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9H.gif)
训蒙斋讲案序(甲辰)
愚过玉川之大学岩。岩是河西金先生杖屦之所。而松江郑文清公尝受大学于此。故有是名也。愚不胜春风霁月之想。而徊惶不忍去。先生后孙观洙。为余道训蒙斋故事。余曰。先生所以至诚乐育。而垂法于万世者。岂适为一人一时之计已哉。其眷眷有望于来裔。直与日月同其悠久也。以故凡我后学。亦宜以守先待后为心。汲汲致力于未极之前。庶几使圣门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1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199L.gif)
华东忠义录序
孔子曰。非礼勿视听言动。孟氏亦言。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不为。此道学而节义在其中矣。吾故曰。六经千言万语。无一不节义。节义非可与道学为两物相对而立者。但自吾道衰。有为君父死。为华夏死者。特名为节义。而圣贤奖之。帝王旌之。于是遂有道学节义之辨。噫。此乃季世之论也。然道学世既罕觏矣。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0H.gif)
藕裳集序(丙子)
才诚难矣。不弃其才。乃为难也。肆其气而不止于道者。才之弃也。其才何足称也。余实朴陋。亦不畏有才者。惟有才而有志者是畏。而尝窃叹不得见也。陆致厚授余以藕裳文。且曰。此在坤亡友李夏源所著。吾将剞劂氏之付也。子其序之。余试阅之。其天资固杰然不常有者。自其结发。又已超然有远志。至其所述性命之说。学问之道。与治道治法兵历之类。又皆实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0L.gif)
直轩遗稿序(辛卯)
无不同者。理也。其异者。所乘之势也。求诸性命。要诸仁敬。不以古今而殊者。学之道也。千载之上。有贤者出。所由之道与今同。千载之下。有贤者焉。亦无异道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1H.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1L.gif)
愚尝读士相见之礼。至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不觉掩卷而叹曰。周公之世。已不能无诈伪刻薄之渐。而思以挽回之也。既而观于士之学道者。虽贵乎精详缜密。而必有厚德纯气以为之本。然后乃能成其身。而及于人矣。其峭厉褊急。悻悻自好者。反是。惟文亦有然者。理胜则入人深。气扬则害教大矣。愚之畏友。有义城金德卿骏荣者。天资朴实祥和。济以笃信嗜学。厚积力行。使其居官而施之政。则必能教养士民而善其俗矣。临事而应乎变。则必能坚守志节而无所失矣。其文真醇平正。亦克肖其为人矣。议人则宽裕而义正。论事则的确而气平。记述则务近实理。而远纤媚之态。引据则精求原指。而无牵强之疵。至于辨诬说则畅达事情而绝乘快挤人之象。持礼教则扶植民彝而恶从众徇时之私。若其卫正辟邪。内夏外夷之严。则又如铁限之不可踰越矣。以余观于世儒。其有臻斯理者。盖不多得也。愚每叹前修既远。古道又熄。而号为读书者之言之行。往往少诚实而尚㬥厉。吾不知儒术之何所归宿也。若吾德卿之文。虽无豪放奔逸之辞。可以惊世而邀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2H.gif)
林伯棠私稿序(壬子)
往昔文学气节之士。岂无从经术酝酿发泄。以助道德之馀光者。此乃为可贵也。其或以才性成。或以气魄就者。往往义理未精。心术未明。而有自高傲物。以为吾道之梗者。是则可戒而不可法也。吾友林伯棠。天分朴实。气槩豪俊。豪俊故不为势焰所动。朴实故绝无胶扰之累。尝学于全斋先生之门。未几先生殁。欲就余为治心研理之学。千里奉老而至。以余转徙及遇国变。栖遁海山。莫克比屋相讲质。伯棠亦流寓落魄。三弟二亲。次第病死。沟壑见迫。生受万端。傍观为之动色。伯棠百折不挫。一直向道。不少懈。是可谓古柏为心。钢铁为肠者也。其与同志游。淡然如水。未尝喜笑款语。遇有私意作用者。直截厌弃之。虽贵势。苟非其人。欲借一字重。亦莫得也。其视世之脂韦嬥娆。遗亲后君。卖故交以附时势。弃诸夏以入裔戎者。必深恶痛愤。殆欲脍肉机上而后已。此所以畸于人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2L.gif)
送吴培根序
古之教者。要在涵育薰陶。俟其自化。故曰在宽。其学者亦必优柔厌饫。欲其自得。故曰无欲速。盖以所求者大。故其期之也远矣。譬之老年生子。岂不愿其蚤就。穷家种粟。非不欲其豫熟。然其究也。必时至而后实。年积而后壮。岂得容私于其閒哉。余昔隐青华山中。有吴氏携其子见托。且曰。光燉之子培根。幼失学。且鲁钝难进。必久后乃知可教不可教。请以十年为期。余见近世父兄教子弟。子弟从先生。类多锐进。比及三年而不往者鲜。其五年六年者。更鲜。况复期以十年。仅止为可不可之验者。以余所见一人而已。苟使见其可焉。将百年不改。余亟叹其不可及。既而观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3H.gif)
赠尹浍荣,李阳中序
自有五伦。而举天下之人。孰有不经纬联络于其中矣。余常反而验之。吾身于玆五者。咸有黯黮迷错之象。未有可以藉手见忠孝信义之士矣。以故每重小学书。视为万古光明灯矣。或者妄认此书。为童幼之学。未肯过而问焉。以年则诚有小少壮大之分。以学则己之所习。尚不及古之成童。顾可以老成自居。而下视此书矣乎。况此书所收。上自舜,文,周,孔之圣。下逮濂,洛,关,闽之贤。内从王公宰相之事。外暨州郡守牧之政。远自三礼语孟之经。近至牒书歌行之篇。靡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3L.gif)
送朴某归镇安序
马耳山在金塘寺后。余尝至其下。谛观之。至今越十有二年。每想见其英特耸拔气像。辄不觉敛衽叹仰也。朴君某。至自山下。见余浃旬。将归。余告之曰。士子居今之世。如非大励志节。定立不住。君归日。每晨起。盥栉冠带。东望插天两峰。以为立德酬世之标准也。夫此两峰屹立天地中閒。不知阅历几万年。而狞风吹不得倒。㬥雨洗不得灭。岂非邪世不能乱者耶。第今人类化为禽兽。礼义沦于粪壤。若士之读圣贤书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4H.gif)
赠申道均序(甲午)
古之将兴者。思中以为纪。后世学者。类未免于乡原之习。故今之所谓诡言僻行。以余观之。仅能希望趋乡乎古之中行。而犹恐有不及之患矣。其所谓中道者。又不踰乎生斯世。善斯可而止也。呜呼。可胜叹哉。窃念孔圣何等温厚和平。而据其言。所深恶者。莫如乡原也。正以此辈人。收尽天下名利。占尽世閒便宜。直将弑父与君种子。播在世人心田也。明儒顾泾凡尝言。平生左见。怕言中字。后辈学问。须从狂狷起脚。然后能从中行歇脚。近世之好为中行而堕入乡原窠臼者。只因起脚时便要做歇脚事也。余甚畏此言。每遇同志。辄为举似。盖以中字自勉而勉人之意也。日平山申道均子中。千里而见余。道其师后松遗嘱而问业焉。后松余同门畏友。又观子中之意。亦可谓诚切矣。既而子中告归。且言时危如此。踵门请益。恐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4L.gif)
别诸君序(丙申)
天下无道。则伯夷太公。隐居海滨。邦家多事。则仲尼伯玉。又皆去国。道既不行于世。而身且不容于世。则晦翁谓圣人终必浮海而居夷。夷狄见逼。华夏大乱。则往哲又有弃妻子变姓名。以逃左衽之祸。居绝岛入穷山。以守全发之义者。此皆古人常行。非有诡异之意也。余之此去。岂所乐为。亦不得于己者。以老成诸公高明之识。其必有以见谅矣。至其后进之不知所以裁之者。余实不能无眷恋徘徊之意。是亦人情之所当出也。然余又有可以有辞者。今也得炳庵老友。以与诸君作仪表。诸君惟患不力学。不患无教之者。此余之所以终于浩然而去也。佗日无事。则余将岁一再至。审其偏正而察其勤慢矣。时变万有一转甚焉。则诸公又将与余。为避世耦耕之士矣。抑又何憾焉。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5H.gif)
心原将归。请赠言。余答谓学问之要。要诀小学在。今无可赘。心原起身再请曰。今时变已极。愿以节义见教。余曰。坐。子以节义。为异事耶。非有异也。孔子教颜氏以非礼勿视听言动。此是万世学问定本。而要诀小学皆引之。士子于此一义。平生临死。细故大节。无不由之。如叉手并脚。规行矩步。固是循礼。遵华斥戎。截头穴胸。亦不过是寻常循礼之事。非有异也。又如踖席践履。絮羹歠醢之类。诚为非礼。至于同流合汗以辟祸。亦只是非礼。弃丧从宦以败俗。亦只是非礼。削发夷服。弑父与君。亦无非只是非礼。礼与非礼之辨。不可以不明。勿与不勿之几。不可以不严。审如是。则节义云者。不待另加理会。而自立于吾之身心矣。心原复起身谢曰。性浩闻命矣。
赠黄景根(仁龙),刘允凤(基钟)序(戊戌)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为性。存之以为德。守之以为行。推之以为恕。尽之以为圣神者也。故万善百行。无一不统于仁之一理。六经四子。无一非演得仁之一字者也。帝王将相。靡此。无以守天下国家之位。父兄师友。靡此。无以为教育薰陶之术。子弟宾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5L.gif)
赠李生序(己亥)
余少日见金刚。悦其气象清峭耸拔而愿学焉。不谓其行于世也。往往多忤。遂致仇怨满前。老年始至苏城。每暇日。辄出观大海。海之四面。大川细流清涧污渠之朝宗者。无所拣择。商船渔艇漕舶兵舰之来往者。无所滞碍。又其底里鼋鼍蛟龙鱼鳖之属。无不容焉。宝贝珠玉货财之类。无不藏焉。其广太宽平深厚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6H.gif)
赠李某序(辛丑)
古语有一字师。世间老者。未必知其亦未易。其为弟子者。尤未必知其为惠之大也。孟子论舜不告而娶。有怼父母语。谓因告而反增一番憎恶也。怼。说文怨也。而朱子加一雠字。已是有意。父母上添一于守。更觉晓白。而说者多解为怼夫父母。大误也。孟子又言舜怨慕。而近有经师讲做怨望。而举小弁为据。小弁亦是自怨而非怨亲。故孟子既明言亲亲仁也。朱子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6L.gif)
赠郑生序
吾儒事业。不外齐治均平。若以家道富厚为齐。天下富强为平。此五霸之治平。非帝王之治平也。惟是入其家。见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方是家齐景象。而家之贫富不与焉。推而一国。必一国兴仁兴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7H.gif)
送金衡载序
鹤川老友。天资朴实。无边幅。閒者。具书贽。以师礼见。余谓此学为世诟病。虽年少气锐者。莫肯直前担夯。况桑榆已迫。血气既衰。而孰能奋发勇敢。以求所谓道者乎。以罕觏也。故贵之而不欲拒。然其德业之实。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7L.gif)
赠李承复序
不问心与气质。语其本来体用。则皆明矣。而明有精粗之辨。气质本清明而渣滓昏之。故澄治以明之。心本虚明而气欲蔽之。故顾諟以明之。惟性理冲漠无眹。故不可言明。亦不可以言明之也。或疑前贤言道理光明灿烂。明理理明。明道道明。皆非欤。曰。非然也。道理非如心灵。安有光明。特从心上指出。故并其心而言道理光明灿烂。至于明理明道之云。则此道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8H.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记
孝子 赠户曹判书朴公(斗元)旌闾记(丁未)
昔之言孝者众。有言冰鲤雪荀者矣。有言刲股割肝者矣。有言服劳奉养。丧祭殚诚者矣。有言践形尽性。德为圣人者矣。近故孝子凝川朴公讳斗元。其亦生死殚诚。而非凡品之所能及者欤。公幼岐嶷。人称奇童。孝友笃至。怡愉承顺。樵渔采拾。靡不躬亲。得美味必以归献。晨夕定省。丧葬烝尝。罔或有阙。讳辰悲哀及日。老而弥笃。明农致力。先兆石仪。亦皆备具。族戚诲以敦睦。婢仆抚以恩意。家门肃恭。远近悦服。以寿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8L.gif)
孝子聋翁任公(泰春)旌闾重修记(丁未)
世之叙述先德者。例傅会张皇之。而人亦视为妄诞。于是汲汲求贤者言。欲以之取信也。是果信之于后乎。曰虽贤者。而非耳目所逮。则孰知其言之不爽而必信乎哉。然则柰何。惟叙述托于贤子孙。其可也已矣。若故孝子聋翁任公。其志洁。其行芳。其信于后可必也。以叙述出于其孙全斋先生也。公嶷嶷自立。虽久要。在贵显。不与通讯。故应举数十年。卒不售。入其门。蓬蒿荟翳。凝尘弊席。肃然对大编也。饎爨屡绝。一芥不苟取。尤兢兢于孝。亲癠刺指进血。事继妣。有深爱。至使哭公过哀。毕生不忍忘。迁亲茔。公时方病革。家人请退期。不许。食素却药。强策临窆。比归。气益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9H.gif)
常斋记(甲戌)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盖言有父子则有父子之道。有君臣则有君臣之道。由是而往。至于一语一默一住一行。莫不各有当然之道。然则所谓道者。初非杳冥玄默之物。亦决不在乖常异众峣崎侧僻之地。而人之求道者。或乃厌其平常。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诡异惊人之事。则不可谓之道矣。故曰君子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09L.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0H.gif)
革庵记
兽皮治去毛曰革。故人自治治人。皆谓之革。革之道近之。则凡夫可以与焉。及其至也。圣人乃无遗算。未达一间。颜子之所当革也。英气害事。孟子之所当革也。要必无是。乃为尽革之道也。然学者从粗处始。志之悠泛者。矫之以牢确。资之鄙俗者。文之以礼乐。易言守之如瓶。轻动慎之如弩。自是而约之。以至于治心。则名心消而莹。矜心去而下。机心释而白。粗心精而细焉。是则所谓革道之体也。自是而推之。以至于治人。则始于正家。终于辅世。使彼众人之同得乎此理。而为成心閒气之所蔽者。亦皆有以去其污染焉。是则所谓革道之用也。夫人有才德者。遇可进之日。足以革天下弊。新天下治。当上辅于君。以行其道。若自求安逸。而无救世之心。则岂特失时而已。亦决是人欲而非天理也。此大学第二句。所以便说新民。可见圣贤用心之仁也。然若未及其时而躁于变革。不能用常而有征。则岂特无济而已。亦决是求售而非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0L.gif)
孔节书堂记
诸葛孔明当汉末。以经济之才。高卧隆中。恬然若将终身焉。及昭烈三顾而后。幡然而起。仗义讨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志如青天白日。大有补于天下后世矣。若陶靖节。自以晋室宰辅子孙。耻复屈身后代。自刘裕篡夺势成。遂不肯仕。虽其功名事业。不少槩见。而其于君臣之义。则无所慊矣。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莫不想像而叹息焉。閒者。余问舍于常山之南。其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1H.gif)
履斋记
人有恒言曰。学贵践履。学固贵于践履。必贵夫践履之正。如老子释氏。践履乎其虚寂之旨也。杨朱墨翟。践履乎其仁义之差也。桀纣蹠蹻。以㬥虐为践履者也。鸟兽夷狄。以淫辟为践履者也。乱德。乡原之践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1L.gif)
竹栖记(壬午)
今天下。蛮夷猾夏。禽兽逼人。剥上一爻之小中华。亦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2H.gif)
敬拙斋记(癸未)
君子之于世。出与处而已。达而行于朝。则设施注措者。唐虞之政而已。穷而教于乡。则讲诵履践者。孔孟之学而已。馀如二家之神妙。五伯之诈力。则一切不知而不能焉。其事盖近于拙。而与所谓巧者。相南北矣。自古迄今。智巧之士众矣。而国家之乱。道术之微。咸起于逞能衒才。舞文弄法。而卒致误苍生杀天下之祸。而其谨拙之人。不与焉。夫厌千圣相传之常道。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2L.gif)
养窝记(丁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3H.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3L.gif)
义田记(己丑)
儒者。束发为学。其志岂在独善而已。常欲得君以康济天下尔。使其为治。则必先足民。足民之道。在易田畴。薄税敛。以开其源。食以时。用以礼。以节其流。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矣。此君子之志也。虽然。玉之待贾。贵而难售。是以贤者多老死嵁岩。而民不被其泽矣。昔张子叹田制之废。以为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议买田画井。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既而有志未就而卒。至于苏州田宅。又仅止于宗族。而不及行其先忧后乐之志焉。亦可悲也。然位有卑高。而施有广狭。其势则然尔。何可以小大多寡拘哉。此敬拙申公所以不待富足而立义田。以见其志也。余谓使世之人。不问有无位。苟可以利物者。无不推申公之意。而效申公之为。则自乡闾以至天下。尚义下利之风盛矣。尚义下利之风盛。而民焉有不安者乎。然则申公之事虽小。而其为斯民之助。顾不大欤。然异时族子弟。赖是举而衣食无缺。吉凶有须。又宜聚而教之。使之明理修身。推之以及夫天下国家。如义学记之说焉。则是为富谷有序。本末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4H.gif)
康斋记(乙未)
余尝从华阳归道中。有为余道康斋有志操者。余历叩其门见康斋。性刚识博。力田养老。信非俗士。心固已志之。后几年。康斋遣子问余学。家贫且厚价收书。以需诵绎而训儿孙。亲没犹耘耔不已。亦为其教诲谷似之道也。遇事果决。接人诚恳。余尝以家小相托矣。昔吴康斋躬耕食力。雨中被蓑笠。与诸生并耕。谈卦象之理。即耒耟明之。归则蔬粝共食。一日刈禾。镰伤指。负痛曰。何可为物所胜。竟刈如初。尝自言曰。债负难还。生理蹇涩。未免起计较之心。徐觉计较之心起。则为学之志。不能专一矣。平生经营。今日不过如此。况血气日衰一日。若再苟且因循。则何由向上。此生将何堪。于是大书随分读书于壁以自警。穷通得丧。死生忧乐。一听于天。此心须澹然。一毫无动于中。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4L.gif)
炳烛斋记
师旷有老学炳烛之谕。盖言其光明不逮于少者也。或者言。人老且死。何自苦乃尔。不思甚矣。与其冥行而致仆。孰若小明而得前也。余友李圣功。老而好学。直可以当此谕也。昔人有谓心为长明灯者。苟非提撕警觉之功。灯便无光矣。又有指明伦之书。为夜行烛者。苟非诵绎玩索之功。烛便无焰矣。圣功必于长明灯夜行烛。时时添脂膏。使之光辉辉地。无少昏暗之失也。万有一未然。不落脚于独木桥。则必沈身于声利海矣。由斯言之。脂膏之继不继。乃圣功生死路头之分也。讵敢不猛加精采。而频施功力也哉。顾今八表同昏。人不识路。而媚狐邪魔之捓𢋅迷乱。不可柰何。若圣功之烛。炳然于前。只此一炷蜡炬。便可作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5H.gif)
凤冈精舍记(丁酉)
天下国家之治乱安危。非布衣所能为也。然政出于学。学成于士。然则儒者。其治乱安危之本也欤。故古之圣贤。自致知诚意。以至平治天下。原非二学。由本身徵民。以至考建质俟。更无二理也。窃覸世儒。或不务躬行君子。而惟骋架虚凿空之辩。以乱人听。又不求讲明治道而专事添枝接叶之文。以衒己能。如此者。非特无益。反复有损。必也明晰理之是非,事之得失。省察意之虚实,心之偏正。而无遗憾焉。然后乃可谓之圣门自昭明德之功。而君上用人之至公无私。理财之以义为利。与夫九经三重之属。亦无不本于此而立矣。苟乡闾之閒。正学日盛。善类弥众。则其达而在上。举而施诸政事。固沛然行之不难矣。纵不幸不得志。而其言议经纶。道德节行。流露发泄。上下远迩。想望其风采。亦将有潜移默运之理。此于圣人补救天地之缺齾。荡涤世界之腥秽。亦不可谓之无万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5L.gif)
念修堂记
玉流洞。在丰沛府南仅三百弓。而溪山秀丽。茂林修篁。池塘泉石。幽邃清澈。觉与尘嚣隔绝。即月塘崔公讳霮之旧墟。墟为张氏僦有年。余昔童子时。肄业其中。今岁因省先垄。再过其处。即张氏已不可见。屋亦毁而无有。默数星霜。忽忽踰四十年矣。公之远裔秉心敬存。即其地。缚数椽。燕处读书。閒尝问所以名于余。余以念修告之。盖公之胤子烟村先生。录公遗事。以为性好学。接人谦恭。其中文科。在三十二岁。已决计归养。嘉遁自乐。此其大略也。窃惟孔门弟子三千。独颜氏以好学见称。易六十四卦。惟谦有吉而无凶。今敬存之念祖修德。必自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贰过始。以至于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也。则为真好学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6H.gif)
温经斋记(庚子)
余少嬉不读书。老又昏聩。无以温故。故所识粗。行亦多愧。近得杜氏温经法。喜甚欲行之。既而宾朋之辱临者。无虚日。远近简问。动溢箧笥。应酬不给。所以有意未果。然时常往来于心閒者。吴上舍文伯父。新构书室。而扁曰温经。属余记之。不觉如痒得搔。遂举杜说以诵之曰。仆今年六十。谨择开心吉日。呼密友及儿婿数辈。各治一器一樽。送老人上学。使其隐然监督。不容作辍。每日温经。不过五叶。正襟朗诵。不过十二遍。虽出游。不问人家僧舍。必先白知主人。然后展卷。倘得如此十年。六经可以暗诵。左右逢原。作文不致游移。作人不致时样。又曰。吾人天分有限。又半耗于诗歌。人始专精经学。庶几有得。不论蚤晚。其法近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6L.gif)
崇阳精舍记
天下国家之治。常本于读书知义之君子。天下国家之乱。常起于诡经尚利之小人。故先王惧人心之陷于一偏。而沦于不善。修庠序学校之政。立诗书礼乐之教。使愚者渐明。悍者渐淳。而智者愈智。贤者愈贤。而咸得出于义理之涂。而利欲之习。知所耻也。如此。而天下国家不治者未之有也。后世不察其理。或以智术御世。或以富疆为务。欲以胜诗书义理。而卒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7H.gif)
的尼斋记(癸卯)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7L.gif)
瀛洲精舍记
余尝行于世矣。其以书生名者。往往有软骨弱肠。回面污行。以媚于流俗者。对之使人无气棱。如入女子国矣。及观晦翁之告门人曰。吾儒道术。世人莫能知。凡欲为事。岂可为流俗所梗。大抵事有是非。是非既定。却拣是处行之。必欲回互得人人道好。岂有此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8H.gif)
木中里塾记(乙巳)
木。在天德为元。在人性为仁。在岁序为春。而在居则为广。在生则为寿。大哉。木之理也。人之百行万善。无不总括于仁。故圣门之学。惟务求仁。盖礼义智信。虽为之纬。而必须仁以为经。然后厥德乃成矣。至于中。则为上帝所降之理。圣人所依之德。先王所制之礼。民生所定之命也。仁必中而后为正。使仁而滞则为子莫之执。过则为从井之愚。不及则为姑息之爱。故君子贵夫时中。而至于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矣。余性和厚不足。而㬥猛已甚。常窃自病而未之改也。今得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8L.gif)
正斋记(己酉)
人于天地得正而生。故要得正而死。以奉还天地也。盖其形也。原皆正。及行之。类多攲倾。故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其气也静则无不正。至其动而用事。然后始乃有偏哀之病。故曰君子莫大乎正其气也。若夫心则其本然之体。端平竦直。无一毫之不正。而发于思虑。则不能无差误之累。故曰正其心也。惟所谓性者。乃穷源之正理。而自然之真宰。故曰尊德性也。夫性谁尊之。必此心翼翼然自小。谦谦然自卑。俛首鞠躬。一意奉承乎纯善无疵至隆无对之性体。而不敢有须臾之亵焉。然后心得其正而无所愧于天。至于正其形气。非别有一事也。昔徐节孝教门人。多于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9H.gif)
安阳书堂记(己酉)
易以剥上复初。拟之于君子。君子于道。有得而遇时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19L.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题跋
敬题 英宗大王御制联句后
右我 英宗大王七十一岁甲申。行 大报坛享祀。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0H.gif)
跋真鉴智證二碑(乙巳)
崔孤云作真鉴禅碑序曰。故庐峰惠远著论。谓如来之于周,孔。发致虽殊。所归一揆。(发致。发端理致也。指二教。初头事也。所归一揆。毕竟归宿处也。论二教末后事也。)体极(体。教体也。极。至极也。)不兼应者。(释不兼孔。孔不兼释。)物不能兼受故也。沈约有言。孔发其端。释穷其致。(孔发其端。儒论福善祸淫之只发其端而已。释穷其致。佛明三世因果。穷尽这间理致也。有云孔发其端。儒明形而下。释穷其致。释主形而上故也。)真所谓识其大者。始可与言至道矣。又作智證禅碑铭曰。麟圣依仁乃据德。鹿仙知白能守黑。(老子父韩虔。梦一仙人。驾鹿入室。与上洋朱氏牧猪婢。合怀而孕。在胎八十一年生。故云鹿仙。)二教徒称天下式。(天下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0L.gif)
孔发其端。释穷其致。此两句。余曾闻是崔文昌语。然未敢信其必然。而心窃异之。乙巳秋。至淳昌龟岩寺。寺有文昌文一卷。其中真鉴碑序。语多乖戾。如引惠远语云。如来之于周孔。发致虽殊。所归一揆。又引沈约语云。孔发其端。释穷其致。而曰。此真所谓识其大者。始可与言至道矣。其智證碑铭。又以孔子老聃起头。而曰。二教徒称天下式。螺髻真人难角力。是其所尚在佛。而不在孔子。章章明矣。噫。诚如其言。则如周孔之尽人伦者。不足为至道。而程朱之排佛氏者。不可谓识其大。而不足与言至道矣。呜呼殆哉。如曰此非崔公文而僧徒伪撰则幸矣。不然则不合孔庙从享。退溪,眉岩,芝峰诸贤之论。当为百世公案矣。
耒隐先生实记跋
愚窃惟我先祖壄隐先生。以尊华攘夷之义。有补于春秋之旨。而季氏耕隐先生。以主敬浃义之学。有功于圣贤之门。此则前后诸贤之赞述已备。又奚待小子之言。第其仲氏耒隐先生。独未有文献可徵。以故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1H.gif)
敬书傍八代祖投县单子后
宗人钟泰。出示其本生七代祖呈单墨本。其中说判官公丁酉战亡。 朝家录券。而此在 仁庙癸酉。今为二百五十九年。而烟煤蠹蚀之馀。尚可读也。奉玩累回。继以怆涕。因窃识其左方如此。 崇祯五辛卯五月庚寅。傍八代孙愚。敬书于恩津之墨华斋。
敬书祖考墓文后(庚子)
不佞乐道人之善。常恐草莱之间。或有一善之遗。日田君愚。将其大人命。具礼币来谒曰。祖考有潜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1L.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2H.gif)
右吾祖考府君墓文。先师全翁所撰。而实据旧传家乘也。后因宗人所传先兄经历公先迹未明之语。而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2L.gif)
兰竹屏跋
右兰竹七叠。丁判官鹤乔笔。其诗静庵先生所题葵亭姜氏屏者也。先生后孙。今海州观察使赵公钟弼。遣其子洵元。道其意曰。葵亭屏。佚于兵燹。先生曾孙妇柳氏。手织素。求书画。以复其旧。后又散失。吾从高祖持平公。尝购缣为帖以续之。既而得柳氏本。今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3H.gif)
敬题爱日堂郑公(苯)神道碑文后(丁未)
古人言妻妾视丰俭为悲欢。奴仆视盛衰为勤惰。市道不在门外矣。今观先师全斋先生所纂郑忠庄公墓碑。而见朝廷公卿亦有视君父之危弱而改心易节者。彼女子与小人。又安足责乎。先师于篇末。以狗彘不食其馀。唾骂至及朽骨。诛当日狐鼠辈。卖国贩君。瞒天谰人者之罪。读之使人痛快。惜乎。其见漏于刊本也。近从公后孙弼泳。得见实纪。有曰。公妇弟郑麟趾。以书问人心归于首阳。取舍何为。公答以不事二君四字。临终不变颜色曰。吾以夷齐之心。死于夷齐之节。死亦何恨。又尝言。人生斯世。忠孝为大。忠能辅国。孝能匡世。是皆可为后世法。故余特举之以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3L.gif)
敬题龟峰先生重刊文集后
呜呼。此龟峰先生遗集也。窃闻先生閒世人豪。绝代儒匠。其以小学自律。而至行范世。则德义之端方也。洞悟性理。剖析精微。则见识之明透也。非但先生似诸葛。即诸葛似先生。则智略之宏伟也。盛唐清调。尧夫自得。诗词之高妙。而西汉笔力。宋儒义理。文章之纯正也。至于栗谷,牛溪。与之交而视为畏友。沙溪,慎斋。受其学而卒为儒宗。则先生地步之卓绝。传授之端的。尤可见矣。彼群壬之倾陷先生者。甘为一时之鬼蜮而厚受万世之鈇钺若先生之祸止于俄顷之閒。而其日月之光。山岳之高。将垂之永远而无穷期矣。然则彼自谓智巧者。岂非冥迷颠错。而为可哀之物乎。呜呼。此足为天下后世之鉴矣。愚敬阅宋钟弼,俞在焕重刊先生遗集。而谨题此于𥳑末。以寓平生尊仰之意云尔。
跋朴思庵挽金止斋诗(己酉)
止斋金公清。以大谏退休。龙蛇之变。闻 上去邠。为奔问行。数遇贼与战。身被数枪。竟达 行在。时年已六十有四。思庵朴相公。哭之以词。有勤 王事身尽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4H.gif)
泉谷集跋
泉谷宋公节义之盛。非惟邦人诵之无穷。虽夷虏之为敌者。亦复相与啧啧叹服。至戮贼之害公者。以徇之。及道遇公榇。下马引避而送之。其名可谓闻于华夷矣。至于公之学问。则世盖莫之知也。愚窃惟之。沙溪先生。当世典礼之宗匠。斯文之盟主也。而尝命慎斋。就学于公。而慎老之推服公者。终其身不替。尤庵先生又称公为沙溪莫逆交矣。及其在朝也。则为李泼等所龁。于是见君子与君子合。小人与君子反。而公之学问之正。好恶之公。不待校量而可知也。以故其见危受命之日。又能成从容处义之难。而无毫发激慨之象。卒以只身。撑拄宇宙。扶植纲常。而明并白日。灵显紫气。是皆本于平日所讲之精。所养之深也。愚尝阅公十五岁所赋岳公不饮之篇。句句忠义。字字血涕。不觉斗胆轮囷。气涌如山矣。其略曰。当时宗社如缀旒。南渡乾坤风雨后。为人臣子共戴天。饮器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4L.gif)
书金襄毅公遗事续编后(丁酉)
呜呼。此金将军襄毅公讳景瑞遗事续编也。公忠义天植。骁勇盖世。壬辰岛奴之变。摧敌于西京。制胜于南徼。折冲捍御。以赞 皇朝再造之功。当为宣武元勋。白沙李公之言。信不诬也。见今岛奴肆凶。祸及 国家。万姓腐心。安得起将军于九原。而褰帷斩将。使贼兵夜遁。数骑赴陈贼。皆俯伏逊谢。一如当日之事乎。则国耻可洗。中兴可期。而永有辞于万世。而惜乎其未也。至于囚系虏城。密疏献忠。美女珍宝。刀钜鼎镬。视之如无。六年如一日。矢死靡佗。而名闻华夷。如苏中郎文文山。则又 大明之纯臣。而今日字内腥膻充塞。礼义灭亡。则将军之为诸夏尽节。尤可谓曙天之一星。而不可不表章于天地间者也。宋先生集中辽东伯碑。所书将军事。特未详当时事实而然尔。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5H.gif)
朝宗岩志跋
后世之人。例不如古也。而惟士为甚。以其无见识也。夫犬戎之乱华。天下之大变也。天下之大变。不可以常理处也。不可以常理处。则其处之宜如何。彼固一天下而帝中国矣。我固屈而事之矣。然非诚服也。力之不足焉尔。故曰。华夷之辨。重于君臣之名也。况我朝之于 皇明。有万世不忘之恩。于建虏。有万世必报之雠。则其不可以一时之势。掩千古之义也。决矣。此有识之士。所以以含冤忍痛励志复雪之意。相与传授。而不敢一日忘也。近或闻之。则以为既为其民。安得复斥为夷狄者有矣。以为国家既奉其正朔。则士之独用 崇祯。为无义者有矣。以为彼或使之薙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5L.gif)
跋读书录
右文清读书录一局。先君子所尝手钞口讲而心惟者也。不肖幼时。每指而语曰。此书字字句句。无一非亲切有味者。尔其志之。愚惟先君子所以自为与训子之意。至为深厚。而愚无知识。罔克遵述。常惧无以奉慈颜于地下。捧玩手泽。不胜悲愧。遂以藏之家庙。以示子孙。世世奉承。不至失坠。庶几得以少伸省愆念咎之万一云。乙亥九月甲辰。男愚敬书。
卷中閒有佗人笔。故先君子手墨。则用朱点其首云。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6H.gif)
丁丑虏变后。吾东诸贤。多守义自靖者。如桃源金公讳万重。其一也。公从学慎斋。 仁庙时被荐。为洗马。与二宋先生。协养冲德。后监清河。兴学为务。县人颂德。继以进善 召。以亲老。辞不赴。媾成。寄书朝友曰。澹庵之疏。兄可立懦。蹈海之志。弟已决矣。改村号为桃源。而有莫引渔舟入。逢场恐说秦之句。遂不复入城市。 孝庙屡有除命。并不就。盖以职帖有虏号也。公天资近道。济以学问。其所造就。宜不可量。而打愚,景寒,刚斋诸贤赞颂之词。必有非苟然者矣。公后孙振玉。示以行录。而求状于余。顾以病阁铅椠。莫能副其意。第今雠贼陆梁。 宗社倾危之日。安得起公于九京而与之归。既不可得。则只有忧愤激烈。而不能自已者矣。谨书此于简末。以示夫世之贪饕富贵。蔑弃廉耻。而奔走伺候于雠贼之门者。庶几知所愧矣。
题中庸谚解后(丁未)
中国人读书。但分句读而已。无所谓吐释。而义自晓白。故言文一致。而属辞易。我东则句有口诀。字有俚释。宜其临文求义。执笔记言。若不甚难。反被烦琐。而致其戛戛也。惜乎。 世宗朝禁乡言习汉语之教。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6L.gif)
经书谚解口诀源委附
真一斋柳公崇祖。 中宗朝为大司成。教馆学儒生。作谚解。 哲宗朝赠吏判。(见真一斋集。○李贞会言。七书谚解。字音各不同。词吐各不同。方言各不同。其非出于一人之手。明矣。而今曰柳真一所作。可讶。)
寒冈墓志。言先生釐正经书谚解。(见许氏记言)
承 命校正小学谚解(见宋子大全。)
经书之有谚解。厥惟久矣。而诸家互有同异。至退溪先生。合成释义而乃定。犹未大备。即今见行官本谚解。盖出于其后。而又屡经窜易。(见栗谷所定四书谚解跋。○金骏荣言。据此屡经窜易之说。则今见行谚解。非柳公所定。可知也。尝闻诸峿堂李丈。曰。四书谚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7H.gif)
世祖时。定经书小学口诀。小学 光陵。诗河东君郑麟趾。书蓬原君郑昌孙。礼高灵君申叔舟。论语汉城府尹李石亨。孟子吏曹判书成任。大学中枢府同知事洪应。中庸刑曹判书姜希孟。又中枢府知事丘从直。同知事金礼蒙。工曹参判郑自英。吏曹参议李永垠。户曹参议金寿宁。前右承旨朴楗等。论难校正。每遇肯綮。悉禀 睿断。(见崔太虚亭集。经书小学口诀跋。)
崔太虚亭(恒)碑曰。 英陵命金汶,金钩及公等。定小学四书五经口诀。居正与焉。(见徐四佳集。○金骏荣言。太虚亭集所载诸家口诀。亦当入于退翁之合成矣。)
宣祖辛丑。 朝廷设局。校正周易口诀。先生特被召入京。(见沙溪年谱。)
崔简易岦。为杆城郡守。上周易口诀四卷。(见本集)
宣庙朝命选儒臣撰定经书谚解。值壬辰兵燹而罢。及辛丑。又 教曰。经书谚解。乱前始而不卒。今宜博选经学儒雅之士。设为校正厅。急速选进。李月沙诸公。遂应是选。设局于南别宫。而竣事印行。故谓之官本谚解。即今见行者也。又有栗谷谚解。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7L.gif)
柳眉岩所进经中口诀。的确停当。学士家。至今传守之。(见奇芦沙集。)
书语类大全人心道心说后
愚按朱子于人心道心一义。屡变其说。不可以不细考也。一则以天理人欲言。如心经首章注所载是也。释疑谓朱子晚年改定其说。以为人心流于不善。然后始谓人欲。然以愚考之。此段是滕璘辛亥所闻。而在中庸序后二年。则恐未可谓初年未定之论也。一则以操存舍亡。义理物欲言。如答许顺之书。是也。劄疑谓此与中庸序不同。愚按许氏先生二十二岁时。始见于同安。而卒于先生五十六岁。则此书虽未知的在何年。而要之非晚年定论也。一则以从天理上自然发出为道心。微有一毫把捉意思。则谓之人心。如答张敬夫吴晦叔书。是也。劄疑于张书凡四言。与中庸序不同。愚意若如此。则圣人有道心而无人心。自大贤以下。又只有人心。而无所谓道心矣。一则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8H.gif)
题晦翁慈湖语后示黄瓒奎(庚戌)
赵德渊问归宿之地。杨慈湖教曰。心之精神。是谓圣。何必更求归宿。求归宿。反害道。
徐孟宝以公心为大本。朱子教曰。这如何当得大本。须要得此心有归宿之地。事至物来。应之不错。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8L.gif)
余谓此可见两家学问本心本天大界分处。学者若认心为理。理为有为。而不必更求性为此心归宿之地。则不错固是圣。错也是圣。以伦理则孝亲忠国也是圣。逃父逮王也是圣。以事为则崇儒尊经也是圣。焚书戮士也是圣。圣人满街。何往非圣。大可骇也。余虽老且死。愿与天下学士。要得自心自小。而必奉性为宰。不问生熟。并不问常变。都要不悖于性善之理。而冀入于圣人之室也。(始也求不悖理。而渐可至于近理。终而驯致乎与理合一。是为求仁不违仁安仁之分。其宜尽心焉。)
敬题女四书后(丁未)
观天地之造化。独阴不成。独阳不成。故自帝王。至于匹庶。必得贤配为之助。天下国家始得而安且固矣。嗟乎。内则之为治教本原。不其信乎。愚少日购女四书一部。即后汉曹大家女戒。唐女学士宋若昭所订论语。 明仁孝徐皇后内训。王节妇女范。而其言皆可为法。诚闺壸之龟鉴。而有国有家者。所宜表揭于世者也。第此书之东来者绝少。意欲印行以广其传。凝川朴公晚焕。闻之喜甚。捐金绣梓。而并用国文释明。又得心石宋公文以发挥之。甚盛举也。愚观近年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9H.gif)
题黄国琦语后
名者。天之所用以福人。然福止归于身后耳。若身前反以速谤。此君子之所以不贵名也。谤者。人之所用以祸人。然祸止烈于目前耳。若身后反以成名。此君子之所以不辞谤也。
世之爱人而誉之者。与憎人而毁之者。盍亦观于斯文也。余谓名之福归身后。君子不问。惟幸当下速谤。以增修省之功耳。谤之祸烈目前。君子不避。惟惧佗日名闻或浮于平生之实耳。此两语极有意趣。学者宜致思焉。黄氏泛论名谤之理如此。若余之言。言君子所以处名谤之道也。
题黄氏后案(戊戌)
程伯子与张横渠书云。圣人之情。顺万物而无情。又云。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此书在伯子年二十四之时。正出入老释之候。故此等语近于禅。朱子改作定性论。已删之。近儒用此语。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29L.gif)
圣人无情。非真无所感应。乃无所碍滞之谓也。若真无所感应。安得云以其情顺万事耶。如之武城而笑。哭颜氏而恸。是情顺万事。哭已笑已。无复固滞不化。是无情也。朱子所谓事过便消了。更不积者此也。内外两忘。非真如枯木死灰。乃顺理无私之谓也。若真如枯木死灰。则安得云尚何应物之为累耶。朱子所谓两忘。非忘也。一循于理。不是内而非外者此也。此虽明道少作。而实得圣人应物无迹之妙。而示学者以理应物之诀也。安可妄谓近禅。而遽加讥贬乎。大学忿恐好忧。是以情顺事之谓也。其戒以有所忿懥不得其正者。是欲其无情之意也。安可谓明道无所受而云尔耶。朱子改作定性论。内外两忘语。未尝删去。而黄氏云然。何也。
跋毛奇龄语附答金沈崔林诸贤书后(戊戌)
毛奇龄四书改错曰。不父其父而祢其祖。亦自造典文而又错者。国语工史书。世宗祝序昭穆。谓生族世系。与庙次伦序不同。庙次列四亲之名。而不拘四亲。必承君统者。始入之。故仪礼有孙为祖后,曾孙为曾祖后之文。谓无子(恐脱而字。)继孙。无孙而继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0H.gif)
朱子每主兄弟传国。异昭穆之论。安有不知祢祖之礼。特以辄据国拒父。故以不父其父而祢其祖。罪之也。使辄承天王之命。而受国于灵公。在聩死之后。则朱子决不以此立文也。奇龄瞥见集注与仪礼春秋诗书不同。即历举诸书。以肆讥评。此与范女识心而不识孟子。相似也。至于辄之谥聩为庄而祢之。则乃后来事。其拒父之日。何曾有此。而乃云出公以不祢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0L.gif)
跋焦氏语(癸卯)
焦氏孟子正义曰。风俗通言。孟子与万章之徒。作书。而举好辩章为旨。万章之徒。非就此篇实据之欤。故此篇虽若泛论往事。而实为孟子一书之领要。观孟子论百里奚。已无所据。惟以事理。反覆推之。则列国之信史。若辈恶其害己。并早灭于秦火前矣。观马迁为史。凡孟子所既辨斥。仍多取为实录。则时之邪说惑人之深。几于杯水车薪之不可熄矣。非此篇之传。虽舜,禹,伊,孔。且无以见白于今日。其佗是非之颠倒者。可胜言乎。
舜禹伊孔。由今观之。虽有好事者百辈。无所损于盛德。而其实因孟子万章答问之力也。然则使我生于孟子以前。其于舜禹伊孔之诬。将无乍信乍疑之累欤。窃观后人所诬孟周以来群贤之说。亦多曲成义理。足以眩人耳目。以是知天地间世世不可无万章篇也。今日谤讪儒者者。非市井贩夫。乃文章才士也。此辈非惟捃摭世贤近似之迹。以为小人之嚆矢。变乱前代已定之案。以助邪党之口实。此古人所谓必有天谴鬼责者也。然后之君子。莫谓彼言之不足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1H.gif)
题桓纠疑录(甲辰)
纠。实兄也。程子盖失于考据。非故倒如奇龄言也。然则圣人之言。果害义启乱。如程子之所虑乎。曰。否。不然也。仲之不死事桓。俱得为仁。则圣人于二子之疑。何为靳一言以释之。其不死之罪。事桓之失。原无可解。圣人如何。直与脱出。据其不辨。意可知也。故程子特加与其事桓一句。而有是言也。其为后世立法。可谓至严至正矣。(金凤岫曰。此意恐得之。)此于不与事桓之孔夫子。有甚毫发关涉。而可以岌岌乎。特奇龄未察程子立言之指。直以诬圣诟圣讥之。则其考證之功。无以赎其慢贤之罪矣。余于此一义。积费商量。广加搜辑。得诸家说数十馀条。而议多不同。难于折衷。谨题此以俟后贤是正。
纠桓之孰兄孰弟。姑无论。大抵士君子于时君之戕杀同气者。岂肯屈首服事。若计后来立功之道。而误今日出身之义。则岂正义明道之谓乎。仁者。宜早自远引而不受其笼络焉。可也。(金凤岫曰。自是正论。)
朱子于纠桓弟兄之辨。有二说。一见于论语小注者。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1L.gif)
敬题肃翁与桂爷书后
愚当时已闻有此书矣。(桂爷示任景孺而曰似过矣。)先是。肃翁已撰文敬公墓志。而洪承旨请行状于先师。先师认撰志。为副鳌老之托。不辞而起草。其时罗时钟见其事。而告诸肃翁。肃翁欲因罗行书问。然则先师必洗草而无事矣。罗止肃翁(语见与桂爷书)。而过师门无一言。惟带得此书。而传于桂爷。罗亦任门人。而所以处两师门者如此。殊不可知也。(使罗带肃翁问书而来。则既使全翁。得免知而故作之诮。又使肃翁。可无桂爷往复之事。而自家得为尽忠师门之人矣。惜乎。其择义之粗而用意之偏也。师)先师追闻而谢之。则肃翁回书云。天下事。非我为则彼为。非甲为则乙为。同门有兄弟之义。兄既作之。我何更作。先师脚下。惟有我二人。岂可以此说往说来。惹人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2H.gif)
如欲载此书。又须将所答全翁书。并载之。使读者。知肃翁始虽疑之。旋即涣释之实。可也。今乃存此而删彼。有若终怀不平之意者然。不知此于事师之道。果当如此否。愚于肃翁。虽不纯师。而其爱敬尊慕。自谓不在诸人之后矣。窃念此事酿成于罗而结局于朴矣。区区所痛恨而不能已也。是日再书。
跋或人诗(戊戌)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2L.gif)
呜呼。 先王之政熄。前贤之教衰。而值甲乙之变。 坤殿遇害。 国君受辱。而朝廷州县。视同薄细。未闻有同心戮力誓天雪耻之议者。乃于苴泽之中。有沫血饮泣。投袂而起者。不计兵力之强弱。并不顾道义之中否。惟以报 国雠守华制为心。死者肝脑涂地。生者訾谤溢世。而犹不知悔。此其气节为如何哉。今此诗。何以特诮义兵儒将也。无乃武臣兵丁。原与义旅为敌。不足致责而然欤。抑只以成败论人。而不闻春秋败亦荣之义欤。
题金监役杂著一段后(金文见昭义新编)
昔有韩某学问士。尝谓余为清阴三学士易。为崔迟川难。诸公只为一身名节。仅止于蹈白刃而已。若乃崔公冒万人之非。犯百世之议。而竟能扶 宗社。济生灵。此殆中庸之易而难也。余谓名节者。义理之见于事行者也。义理。岂有一身一国彼此小大之分哉。 宗社固重矣。生灵固重矣。义理更重于 宗社生灵。自古国家皆有亡。国家无义理则不立。自古人民。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3H.gif)
题柳集辨(辛丑)
人虽有天授之善。自非明智。孰有无待于教诲讥骂而能成者乎。是犹玉有温栗之质。而必俟雕琢而后。德美外见也。其有无心之失。有意之私。则有点检之者。有指斥之者。亦犹玉有瑕玷而磨去之也。是于己。奚但无损。所补不赀。何必与辨。但学术不明。人心不平。固有喜于造伪投奸。而必欲杀害善良者。亦有不能兼听徐审。而终致冤枉无辜者矣。然君子于此。又有自省自尽之助。而无反谤恶报之理也。余观炳庵所著柳集辨。辞理纡缓。气象蕴藉。然其于彼之心事。或有些子未悉。而此之磨切。或有些子过当。则非独彼之含冤为可悯。亦恐上帝神明赫然震怒于上尔。愿加审慎毋忽。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3L.gif)
彼之攻斥此汉。真能象成盗蹠。此之辨理彼谤。真能画出伯夷。使有眼孔人见之。恐皆未许为为己上真实心法也。善乎明儒胡庐山直之言曰。生平忿欲矜名诸病。反观尚未尽瘳。所以然者。只是依违在形骸上取滋味。而不信有不依形之天味也。向世界上争胜负。而不信有不著世之天胜也。余于此段。看得极有味。发得深有愧也。请彼此士友。各去清夜静中。反而自观。此果为天理之所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者耶。恐未若直就心窝中精核得为己为人之辨。而做得天地间不疚不怍之人也。壬寅季夏臼山识。
重斋金君致直。(永植)见余辄传柳氏门徒之言曰。妆撰任宦。侵斥华西。始皆出于谗人之言。今则吾辈。亦不复以是相疑。惟退却祭文一款。艮斋自服。而文告于金,柳两先生之墓。则吾辈可以相从矣。余闻之笑曰。诸人果能于彼此参差之异。庶得与烂漫而同归。以绍栗尤正传也耶。再书。
书柳稚程明德说后
吴老洲先生。晚年杂识之篇有曰。圣贤垂世立言。不过发挥此道。欲使人人知此而行此而已。所谓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4H.gif)
晦翁雅言心犹阴阳。尤翁力主心属气之论。而以其含具此性也。故又有心为太极,心以理言之说焉。今有人才见此语。以为读之。胸膈洒然。不知向后渊源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4L.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5H.gif)
朱子释尽心之心。致知之知。大槩与明德章句同。今直以明德为理。则假如言尽其理者知其性也。又如言致理在格物。物格而后理至。果说得去否。若必单据明德形上之说。而谓之晚年所定。则其明德主心。(见杂识三篇十板右。)此理无为(见二篇十八板右。见三篇三板左。)之说。亦在杂识之篇者。将何以区处乎。且章句所谓应万事。岂无为之谓乎。然则与其偏执一段而尽废佗说。又孰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5L.gif)
稚程才见明德形上之言。便觉胸膈洒然。余谓使彼更见杂识言大学之明德。孟子之尽心。俱是心也。又言心与明德非有二也。德主本体而言。心主灵觉而言。又言以鬼神之嫌于主气而谓理。犹明德之嫌于主心而谓性。均之为过当之类。不知又如何分初晚。恐未可遽以洒然自许也。且必以有为之明德。目之为理。则又必于古今经传子集中。得非道弘人为误之證。又必于程朱议论中。得作用是性为正之證。然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6H.gif)
题柳稚程与愚书追识(丁未)
重教于全斋先生殁后几周年。始得田某所为执烛录者。读之深叹。刚德君子临终不乱之节。独其中致憾故人语一款。颇可疑而莫究其所由。既而有人从星田练祀会来言。全斋在世时。有由任宦致位之诬。此盖全义人所诵鄙俗之言。而田改换头面。妆撰曲折。为重翁语。以告师门所以临终相疑之言。未几。又得田告其先师灵筵文。(有瘠环之谓等语。)及所与人书一纸观之。其言信然矣。于是。乃愤然痛疾之。因此引义之书。深讨其欺师之罪。而玷累正终大节之语矣。申梨山,郑石华二公迭致书辨之曰。先师未尝有见欺致疑之语。执烛录所云。乃某诬录之耳。业已删之矣。于是。重教始洒然欣快而谓诚如是也。田之罪可谓益深一节。而于先生盛德。则初无所伤也。亟欲就书中删去玷累之语。而书本既出手。莫由追还。且令追还。只削句语。则其迹太泯。世之曾读诬录。而同我叹惜者。无由尽释其疑。故遂备录其曲折于本书草藁之后如此。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6L.gif)
吾闻君子之与人交。以心而不以面。以实而不以名。以义而不以利也。其或不幸而至于相弃。则亦必再三审慎而不敢轻。盖惧其或咈乎爱之理而丧其心之德也。今柳之绝平生旧故也。不少吝情沈思。乃凭何人一言。遂弃了渠所谓愿从卒业之友。何其轻率不仁之甚也。又其所證瘠环。亦盍徐审而遽作断案也。昔卲氏言。安定在太学。与泰山避不相见。黄百家辨之曰。胡公实与孙公同学。始终相善。今曰云云。正与痈疽寺人之谈同此。岂谓卲氏真有寺人之诬。特言其爽实尔。春翁谓尤翁曰。尹鑴饿死首阳。然后称以夷齐未晚。此谓当观晚节而已。其实安有纣武之可指哉。又如前贤遇无理之说。辄曰齐东野人之言。岂必有舜瞽之事哉。若如彼见古今文字。其不以嫌疑见弃者鲜矣。又其所谓与人书一纸者。煞有曲折可闻。盖赵敬宾。(昌显)实爱惜士流之人。见峿堂李丈说。曩从省斋。见艮斋以任宦自服书。李丈笑曰。此李某自以乡俗之说。传于诸人。后忽转注。作艮友诬妄之證者。艮友不病风丧心。如何有自服语。赵复见柳。问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7H.gif)
云柯往复后论跋(壬子)
此论。吾亡友韩希宁作也。议论痛快。使人叹仰。但其所谓得正案而旧疑重庵。皆为鬼车者。以愚观之。殆未然也。论中所载金失。皆心术险诐之病。夫平生贞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7L.gif)
向也谓心与明德一般是太极而今则曰心之理乃明德。(愚谓心之理。以朱栗诸先生之言观之。分明是性与太极。今乃)曰(明德。明德是有觉有为者。性与太极。亦可谓之有觉有为乎。且理是明德之所具。而直曰明德。亦欠别白。)
向也谓心为太极。而今则曰就此气上指其德则曰理。(愚曾见华西本文曰。理下又有所谓明德。非心之理而何。圣贤所言心。盖多指此十九字。信如此说。所谓气之理元非性。而的然是明德与心乎。如此则已将性字。掉放在壁角外面。而不足为有无者。此果圣贤宗旨乎。且禽兽草木。亦有心有气。而气上亦有可指之理。则庶物亦皆有虚灵具理应事。为尧舜参天地底明德矣。将置章句或问于何地。且正案中。柳氏曰。先生苦心阐明明德之为天命本体。夫天命本体。不以归诸性而献诸明德者。果圣贤宗旨乎。辑要按说。分明说天命之性。明德之所具。率性之道。明德之所行。此等至训。将为正案所掩蔽。而不复可行于儒门。岂不痛哉。)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8H.gif)
向也以理断心。而今则曰本心是理。(愚谓混沦说则本心是理。且置。虽心是理亦可。但今欲立正案而复用浑沦说法。则却不可。盖孔颜合矩依仁之心。岂不是本心。乃与矩仁对待说。则恶可直指本心为理乎。孟子理义悦心亦然。朱子解鲜仁。不止曰本心亡矣。而必曰本心之德亡矣。后解仁字。或但言本心。亦须带之德二字看。又解尊爵安宅。必将本心之德。天理之安。双关对说。亦可见本心之与理。竟不能无别。要之。正案诸说。终是与从上圣贤所传不同矣。)
论又曰。勉翁尝为余言心说正案之得当。(愚窃疑柳氏既 表章正案。而得金崔之称许矣。然而后来之还收告文。岂非别有曲折欤。)
论又曰。省斋晚岁定论。恐臼山未之见也。大处既同。则小小差异。略之可也。若臼山已见。而犹谓之差。则省斋之论。皆本之朱子,栗,尤。异日臼门。复有如省斋者。立臼山正案。又安知两家不归于烂漫乎。希宁此意。极好极好。但柳氏定论。既与朱,宋不同。又复还收正案。不知希宁欲使愚作如何措处。恨无由起九原而求至善也。
跋崔命喜书
乙未(缺)山郡守(缺)闻剃发令。投印入海岛。事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8L.gif)
古之君子。闻忠孝节义之事。有三思。思效法。思赞叹激扬。思惭愧勉策。今之君子。反生三疑。疑闻而传者或误。疑或别有所为。未必从此起见。疑或出一时之激烈。未必中心所安。此辈此病。因皆骨寒胃弱。胆薄脑枯。全无生意。阳明如何望佗长进。此胡虞逸与友人书。余每喜诵之。盖其所感者深矣。今见性范书。辄复有慨书之如此。嗟乎。若性范者。亦可谓鬼魅窟里。抱得一团阳明之气者矣。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9H.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铭
松笄铭(并序○己亥)
咸兴府南十里。有 太祖大王手植松。而今已枯矣。洪畴厚斫其馀节。为笄以遗贱臣。意实深矣。因敬为铭。铭曰。
斲松为笄。长才二寸。是谁所植。曰我 康献。阅尽风霜。五百馀年。海隅贱臣。头戴 君恩。指发为节。从容俟死。以事 圣祖。是为心矢。上帝神明。临之在上。质之在傍。臣焉敢忘。
自讼
言孙言简。父师之传。而失坠之。必将获戾于天矣。
四铭(庚子)
非礼勿视听言动。千古道学定本。程子之箴。语虽约而意无不尽。故晦翁亟称之。顾余小子。欲与儿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39L.gif)
可欲至繁。宜艮于背。惟天明命。脉脉相对。暗室之居。闭眉而坐。光明灿烂。如观于火。蜚雁之仰。卫公失敬。龙断之望。邹圣所病。视不出笠。晦翁亟称。未尝抬眼。尤老性成。人过则矇。己慝是䁎。斯为视则。为尔叮咛。
人之有心。原无不善。无稽亦听。遂坠厥典。里巷歌谣。淫媟诞怪。群儿之耽。正士所聩。妇人谗言。恐伤天性。讲家诐辞。惧悖神圣。世谤顡聐。帝命敬恭。有谭人过。亲讳如同。听于无声。理通幽明。凡百人子。曷不存诚。
性出帝命。敬原圣言。希圣希天。岂必尚玄。特以出言。难乎成章。发露德浅。涵蓄味长。吉人辞寡。仁者言讱。矧躬不逮。如何勿慎。辞气从容。听我皇考。文词𥳑精。教自全老。起草于心。写白于口。苟能此道。庶几无咎。
心之未发。鬼神莫窥。身之静居。俨然若思。非僻之萌。不畏于天。惰慢之设。则伤其亲。一念几微。审其邪正。百体运用。察夫肆敬。贫富去处。不待身交。仕止进退。必与礼遭。吉凶悔吝。皆生于动。吉一而已。柰何不重。
四铭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0H.gif)
静处暗里。玄宰正命。圣师善诱。俛首谛听。物有横耳。另著精采。苟繁非法。勿闻勿采。
塞兑静坐。已过内讼。见人不贤。自责亦痛。才启口时。先戒非法。矧复用佞。以败厥德。
身心未动。先要敬惺。凝重如山。光明如灯。才一起来。便有规矩。战兢自持。上帝临女。
续写照铭(甲申)
理钩深德。符容守圣。一保天中。居愈密止。厚终存妙。敬乐无穷。(春寒居愈密。愚尝梦承晦翁教语。)
六十一岁写照铭(辛丑)
柔易流。隘难容。肆于外。疚于中。号有始。盍克终。德欲慎。理无穷。
衾铭(己丑)
覆四海。被九州。力不赡。是吾忧。寝无愧。且是求。
石井铭
高灵子井。田愚为之铭。(高灵子。申斯文命休。)
不可改。德之刚也。而时出之。施之常也。苟为可食。天下之福。不食在人。井何恻焉。
乌竹杖铭(赠金骏荣)
心虚质直。有文有节。亲与老成。持危扶颠。小可谕大。功孰与肩。纵有訾者。默守吾玄。
杖者出斯出。礼之行也。叩胫警壤。仁之宏也。为明君所杖而王。义之成也。用行舍藏。智之明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0L.gif)
林友伯棠。以师门所赐扇子。求余铭。余为书此。
当头一贯。五行太极。流有万殊。众星北极。噫其孰能继此而立人极也。(右理。)
未挥之前。凉固自在。已挥之后。风又何碍。(右心。)
体之敲。思心之焦。己之炘。思人之焚。心之焦。敬则乃消。人之焚。苟靡道以援之。其孰能脱于火坑而纳诸寒门。呜呼。先后轻重之理。毋徒出入于口耳。(右学)
飞泉铭(为田玑镇作○辛亥)
飞泉有源。渊静渟滀。行到悬崖。神威莫测。断梗枯楂。靡所止泊。施用无穷。天下受福。
先德斋铭(为梁基韶作○壬子)
自古圣学。德行为先。先慎乎德。王道亦然。文章气节。法制禁令。苟靡其本。若剑无柄。诚伪之几。人鬼关门。义利之间。舜蹠界分。如不早辨。败厥天常。君子识微。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1H.gif)
畏铭(为崔性谦作○己酉)
畏非慑怯。畏心不尽。又非憛惶。畏形罔践。曾氏四字。战兢临履。千万吾往。秦楚我以。缩与仁义。直至易箦。得正而毙。渊冰矩矱。传之子思。戒慎恐惧。由是体中。唐虞门路。敬惟畏近。朱训任铭。今举以授之。惟尔奉若天明。
务实铭(为南轸永作○己酉)
帝衷圣言。罔有不诚。人心世道。柰何莫承。凡百君子。盍反其本。本心所具。纯粹至善。循是而真。德合圣天。反是而伪。心惭鸡豜。阴恶阳掩。已无可问。思或有邪。亦伤厥蕴。周孔传授。忠信为首。劝子学礼。甘白是守。主诚妙诀。余承庭训。玆庸虔揭。与尔偕进。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赞
石丈赞(丙申)
老柏书堂阶侧。有石人。气象严肃。可远而望之。不可狎而慢之。为出数语以赞之。后之观者。庶几知余意之所感者深矣。
默然无语。可以免于戾矣。凝然不动。可以立于世矣。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1L.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告祝
告孔朱二夫子象文
维岁次庚戌九月辛丑朔十五日乙卯。小子愚敬告于先圣孔子先师朱子之象。伏惟先圣有尽性配天之德。秉诛乱讨贼之笔。而叹天下有道。某不与易也。先师绍尊性敬天之传。立辟异恶原之论。而自言使世有任斯道之责者。某亦何苦而譊譊若是耶。夫前圣后贤。所作所述。若合符节。而深仁厚泽。衣被万世也。柰何天造否塞。世道瞀乱。使先圣遇逐君之变。经削迹之难。而竟发乘桴浮海之叹。先师罹弑帝之祸。遭乞斩之章。而终有辟地入山之行也。岂非所谓夫子道大。不容何病。而壁立万仞。为吾道光者欤。此志士之所为感叹。而后学之所宜柯则也。愚也虽蚤有闻于君子。而莫克自体于身心。惭惶悔恨。五十有馀载矣。今值南夷覆邦北邪诬圣之辰。抱先圣先师之遗书。而栖遑于穷山绝海之閒。时望天末。不觉长号而痛哭。惟欲穷饿而枯死矣。恭惟先圣先师之灵。实垂冥诲。俾幸无悖于守死善道之训。而得免于往哲后贤之斥。则愚不胜至幸。谨告。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2H.gif)
维岁次壬寅正月壬戌朔二十日辛巳。门人田愚谨具薄奠。敬告于先师全斋先生之墓。呜呼。先生以清通孝友之资。用明诚敬义之功。为 至尊之宾师。而不以为泰。立后学之模范。而不以为庸。怀奠安国家。拯济黎元之志。有埽清中原。攘除邪说之愿。然不至于达可行。则不肯小用其道。以邀一时之功。未及乎在其位。则不敢轻出其言。以干百姓之誉。此殆圣人所谓确乎不拔之操。舍之则藏之教也。而彼一种童观浅量。小家恶口。乃复掇拾向来侈然自大者之馀论。欲以污蔑我先生天民之大德。君子之精义。岂非蚍蝣之撼树。蚊虻之过前。而孟子所谓又何难焉者乎。此于先生。实何如损焉。呜呼。先生之没。今已二十有七载矣。愚昔侍坐。辄以士流之务名而不务实。朝廷之尚利而不尚义为戒。而致忧乎朱紫之难辨。忠逆之相混。 宗社之危缀而不安。生民之涂炭而莫恤。礼义纲常之日益沦丧。夷狄禽兽之愈见陵逼而莫之救也。今皆已如先生之虑。而果非人力之所能如何也。如小子之绵力薄材。曾无一毫之补。但自叹息而继以泣下也。第尝历数古今。万般弊病。其源无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2L.gif)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3H.gif)
迁居告先考妣墓文(戊寅)
小子不孝。伤志实多。葬祭礼亏。痛恨彻骨。神明所殛。祸变荐仍。孰谓玉成。自知其恶。菽麦不辨。四体不勤。先业失传。罪均亡国。性气粗厉。仇敌满前。近因师诬。猥执其咎。有不恒德。龟筮莫知。亦有老成。教以避地。先垄益远。情何可堪。以有戒心。万不获已。行百半九。忽此悼亡。矛剑寄生。沟壑为命。无父何怙。无师何依。顾影自伤。蹙蹙靡骋。塞兑囚舌。与世相忘。读书明农。交致其力。傥或养气。不辱父师。伏惟恩灵。庶几冥佑。
授司宪府掌令。告家庙文。(甲午)
愚赖先训。从游儒林。横艾敦牂。猥玷台选。未敢供职。寔由量能。国步艰虞。近有大变。 主上在乱。意切求贤。掌宪新衔。谬及不肖。愚实蒙陋。靡所重轻。特以先人。积德攸发。俯仰今古。摧咽难胜。时危才疏。不敢强起。饬身厉操。名报佛恩。伏惟尊灵。时垂冥佑。俾免颠踬。无忝所生。舍爵衔哀。用伸虔告。
拟告考妣文(乙未)
云云。不肖受形于天地父母。奉教于圣贤反师。妄意检饬身心。庶或裨补道术。不幸遇卖国辱 君之世。何忍见率兽食人之凶。弃妻子变姓名。宋公逃左衽之祸。窜山谷入海岛。徐子践全发之言。誓告先祠。哭彻上昊。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3L.gif)
维岁次壬寅十月丁亥朔四日庚寅。九代孙愚。谨率宗人某某等。以清酌庶羞。敬告于显九代祖考御侮将军判官府君。显九代祖妣淑人林氏之墓。惟昔显祖。韎韐出身。位至判官。志切报 君。丁酉倭乱。出守顺天。贼败素沙。季秋南遁。公与贼遇。戮力督战。十月四日。勇蹈白刃。奴有函首。 朝有录券。莫克阐扬。罪在后孙。后孙念圭。议置祭田。岁荐一祀。仍用忌辰。有来展埽。怆涕维新。奠酌之初。敢陈厥由。尊灵临之有赫无幽。谨告。
传家告先祠文
维岁次戊申元月丁亥。玄孙愚使次子华九。敢昭告于显高祖考云云。愚愚鲁不才。蒙被先德。奉承礿祀。垂四十年。常惧无诚。神不歆格。摄生无术。衰疾侵寻。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十六 第 2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53A/ITKC_MO_0653A_A333_244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