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x 页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书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88H 页
答徐幼七(政淳○癸酉)
所询梅山集中。杀管叔。非周公事者。其意诚美矣。以经考之。却不如此。然其谓居东。即避谤。非东征云者。则合于朱子之定论矣。朱子于金縢弗辟之云。始以为诛辟之辟也。如答董叔重,何叔京,徐元聘诸书。是也。杂著金縢之说。亦然。如此则居东。即是东征也。然又以当时事势言之。方其三叔流言之时。周公处兄弟骨肉之间。岂容以片言半辞遽然兴师而讨之耶。且成王方疑周公。周公固不应不请而自讨之。若请于成王。则亦未必见从。是以朱子最后答蔡仲默书。谓弗辟。从郑氏为是。向答董叔重书。谓当从古注说。后来思之却不然。(古注。即孔氏以弗辟之辟为刑辟者。是也。而劄疑于董书古注下以为即马,郑说。马郑氏。皆以辟为避。今见于蔡氏书传及叔重问目者。是也。而劄疑于此恐失照检也。)此书作于丁巳以后。盖晚年所定也。故蔡传专用此说。据此则居东之非东征。可知已矣。惟以蔡仲之命观之。致辟管叔。却分明是周公之所自为也。盖管叔之计。非止为周公一身之害而已。实欲倾覆宗社。涂炭生灵。天讨所加。周公岂得而私哉。故曰。非周公诛之。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88L 页
天下之所当诛也。(范氏说。见诗破斧章章下注。)愚窃谓周公之辟管叔。自是理当如此。初不待后人强置周公于无过之地。然后为无愧也。朱先生答徐元聘书。弗辟之说。固为未定之论。至其所谓周公东征不必言用权。自是王室至亲。与诸侯连衡背叛。当国大臣。岂有坐视不救之理。帅师征之。乃是正义。不待可与权者而后能也云者。可谓见得事理分明。说得轻重不差。正所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矣。且只以鸱鸮,破斧等诗观之。岂可谓初无东征之事乎。故蔡传曰。周公居东二年。成王遭风䨓之变。既亲迎以归。乃命周公征之。其东征往返首尾。又自三年也。(孟子燕人畔章集注。亦言管叔与武庚畔。周公讨而诛之。)以是观之。居东东征。各是一事。而当并有之。不可疑其为一事也。(梅山问于襟溪曰。周公居东。或以为避谗。或以为东征。二者并有之否。居一于是乎云。故云然。)且不可以杀管叔为非周公事。而反归于爱惜回护之弊也。此等处。必如朱子所谓须著个极广大无物我底心胸看者。然后方敢穷究到底。亦须大开口说破。令人胸次洒然也。洪先生说。或是一时有为而发。不可知。今玩其意。别作一说看可也。若与经旨牵合为一。则恐反费力耳。
与徐幼七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89H 页
大全附录十四卷卌七板芝村录。语及 孝庙密札曰。儿辈乞投进。而吾何忍出此以冀免乎。问。万一有益。则令孙诸人。何不偷得以进耶。曰。儿辈之心。岂不如此。但渠辈不知所藏。虽欲偷得。得乎。此一段。未知曾如何看。鄙意窃以为临死毋苟免。为己为亲。都是一串道理。而今欲诸孙偷进。恐于义有似未安。而先生所答。不曰渠辈道理亦不当偷进。而今曰云云。然则子孙中有知其所藏处而偷进。以弛先生之祸者。无亦有歉于先生所处之义乎。苟使先生之处义。有未尽焉。则在子孙分上。亦岂得为恰好道理乎。愚意外人虽有此计。其在门人子孙之道。惟当以先生之心为心可也。(先生寄基学。兼示基德书。亦及 孝庙此札。而曰。事机急时。或有生意者。则汝目可矐。此不可出也。恐此为极等之论也。愚窃尝信及焉。)且如尤门诸贤。不畏火色。为先生讼冤者踵相接。斯举也孰敢以为非也。第观洛闽诸子。则伊川被奸邪之目。晦翁遭乞斩之章。而当时门弟。无一人出气力相分疏者。恐此为十分义理也。盖师生一体。荣则俱荣。败则俱败。自是道理如此。非出于避祸之计也。故辨栗翁之诬之时。尤翁以为为士者。且从程,朱时法门。似可矣。其时惟畏斋以尤翁说为是。故其诸子一不参疏。斯事也。详见大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89L 页
全答朴子晦书。(八十三卷卌四板)当与宋道源(七十卷廿六板),金景能(八十四卷卅七板),李圣弥(七十九卷十三板)诸书。及附录十四卷十二板农岩答问一条。互相参看也。惟同春被大憝之 启也。洪叔范诸公。陈章讼冤。则尤翁以为若无叔范。则春门无人。又曰。此当有光于竹帛矣。此在同春身后。故于义无少歉也欤。凡此所论。固未知得失如何。且难遽与外人道。故谨此奉质。幸精思而详教焉。(此非小小义理。不容少有差错。)
又十六卷九板右逊斋录。问。浊气有时而清。气亦有本然而然欤。此虽寂寥数语。亦可谓发得前人所未发者矣。而先生所答。则似不以为然。无乃是照管未到者乎。且其所释朱子答李继善书。亦似未尽。盖如其言。则气之本然。只可论于太极之初。而不可言于腾倒之时耶。且腾倒之时。其气固已杂矣。其腾倒者之本然。何曾有丝毫之变耶。(此处所谓本然。只是就气质上指其美且全者而言。非遽以湛一精英之气为言。侵入心字位分也。)近得安城一士友书。以气质体清之说。深以为非。虽以省斋之聪明。亦不免听莹。岂吾辈之见实误欤。
与徐幼七(丁丑)
愚于省斋。盖尝服其气象之好。而不能不惜其议论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0H 页
之差。其所以安于新学者。只为不知性之为本。便认灵觉以为一身之极。而其才辩又足以张大之。遂欲挟此以陵驾前贤。殊不知究竟成就。不过是本心之说也。省斋与愚书。有云本心是理之真体。又云良知即是理。又言吾儒之言灵觉。是理也。又云能知觉者。即太极在人之活体。惺惺有主宰者。是也。诸如此类。宛然异学口气。似非儒门旨诀。故昔尝以本心之学讥之。然被渠说得不分晓。不知其认性为如何物事。故不敢显然攻之。向得其书。以为性岂得为极本穷源之主宰。最后书始直言性非此心所出之源。此一句。是其紧要所在处。本不欲轻易说出。只被愚诘之再三。不得不说到此处。于是始见得与朱子背驰。更无可疑。故近为一书痛辟之。自谓拔本塞源。无有馀蕴。然其所谓与朱子异者。省斋必不肯分明招认。如阳明之于整庵也。(阳明答整庵书曰。执事谓仆决与朱子异。仆敢自欺其心哉。)然大本既异。虽欲援朱子以就其说。亦决不能凑合得成矣。
求仁之功。至于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然后可以言心与理一也。苟未至此。虽知得心理相须。不容偏废之妙。亦要得持志养气。以防其失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0L 页
理之患。此所谓利仁则二也。故南轩识心用利之说。朱子以为失之太快。而流于异学之归。今人才学。便说心即理。理为气主。安有反随气者。其异乎陆氏之恃心自用者。几希。
尝就圣贤说中凡言心处。试以理字易而读之。如言七十从理所欲。回也其理三月不违仁。我四十不动理。又云圣人本天。释氏本理。诸如此之类。都不成说话。但省斋于此。为术弥精。为说寖巧。抛闪出没。有足以乱人知思。故其从游诸人。一入其门。便被其所眩而莫之悟也。以为吾师之说。真有胜于栗尤之见。愚妄谓为两贤之徒者。不得不明目张胆。以别白其是非也。省斋之说盛行。则两贤之道不明。两贤之道不明。则程朱之说亦不得不乱矣。可不为之深忧远虑而痛与辟之也乎。所谓孟子好辩。非好辩也。自是见得异说之害人心乱吾道。不得不与之辩也。然当时杨墨之徒。亦未怕孟子。只是后人因其言而知圣人之道为是。异端之学为非。乃是孟子有功于后世耳。(君祚旧与愚书。谓省斋之引栗尤说。盖欲借重。以易吾党。当时愚疑其未必然。自闻某人栗,尤见错之说。始知有智无智。不翅较三十里也。)
目省斋为本心之学。据其所守。虽似过当。就其所见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1H 页
而论之。不得不说到此处。此处若非真实见得。则其不以为刻核之论者。几希。环顾一世。将安所开吾喙耶。吁。其可苦也已。
朱陆之辩无佗。吾须读书以明理。而彼谓六经是我之注脚。直据己见。分别善恶。吾务治心以合理。而彼以己心为天之正理。谓但得存心。自然合理。此其所以异也。近世一种学问。虽说朱是陆非。然既认心为太极之理。则其直据己见。分别善恶。但存此心。自然合理之意。则却又与陆氏潜符默契。而不能以自别矣。如曰不然。则须将心即理三字。一时打破了。然后可矣。不然。犹人之食乌喙者。知恶其死。而不肯饮水以取吐也。
与徐幼七(戊寅)
向遇李敬述。以独斥郑某。而不绝梨山。责愚于稠中。尹丈为言。吾辈之绝郑。犹是不获已。今又欲并绝梨山。此于君意。何所快乎。敬友终不服而先去。续闻溪于郑。尚且与之对话。而乃有此说。其意无乃别有所为耶。未可知也。愚意当此斯文分裂之日。朋友虽有小疵。苟非大故。亦可以含垢藏疾。以全交道。此实朱,宋两先生之意也。一事盖一人。已非美意。况梨之所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1L 页
失。强令息争而已。郑则趋时附势。背师卖反。而甘为一边之嚆矢者。吾辈若俱绝之。便失本然之平也。但郑之害浅。梨之害深。故愚于前后。不避嫌疑。而屡进其所不乐闻者。盖为斯文世道之虑也。嗟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与徐幼七(庚辰)
去冬因尹孝子景溥氏。始借得雅言全部。翻阅三数过。觉得于省身克己处。大有裨益。其立文造语。类多痛切沈著之意。罕见华美悠泛之象。尽是近世不易得之书也。但其性理诸篇。绝不类栗,尤所传之说。其所为言。似未免还收了二先生平日所摈斥之馀论。甚可怪也。其门徒所称潭华之遗矩者。未知是如何。岂于此书所载之外。却别有至言妙论。可以上接二先生之单传密付者欤。未可知也。见今正学日孤。仅如一发。又以此书行于其间。窃恐反为异学所攻。重为吾道之累也。以故不免以妄见略有所劄记者。而不敢轻出以示人。盖恐以此而却实了向来一番人之诬耳。愚窃见此老读书论理。诚有深潜自得之味。处己酬世。诚有悫实难及之妙。然或不能无未尽处。但据至理以揆其造诣。公吾心以玩其气象。自见有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2H 页
当更商处。不可只以尊畏逊避之心为重。而意所未安者。不敢与朋友商量讲究。以求其是而决其疑也。但不可有径自主张之意。无礼不敬之辞耳。
与徐幼七(戊戌)
近看延平答问。喜说洒落两字。反以求之吾心。每被外物所碍。浮念所乱。不见有此气象。缘主宰不立。识解未彻而然尔。程朱所教居敬致知。是圣门正脉。士人性命所系。不可不谨守之也。(王阳明以读书穷理。为洪猛之灾。毛奇龄以居敬饬身。为圣学之祸。噫。人所见之错。所言之悖。一至于此哉。)未知近年所做轮翼功夫。果能知见明透。主宰卓立。以底胸襟洒落也耶。因风相与讲贯为幸。
与金伯存(钟顺○乙酉)
许氏语愚尝爱之。向闻致容深疑之。不知后来能转得所见否。栗翁始以为过言。后复谓之不可轻。此已见于粹言矣。至于尤翁。又复赞之以真知言。两贤于此。岂无所见而然哉。苟能信得此话及。则又须知世儒之有文学节义。而亦有畔圣人之道而入于异端之说者矣。盖未可槩以其言论之笃。气义之激。而便认做道学。此墨氏所以有至德。(程子曰。墨子之德至矣云云。)而终未免于禽兽之斥。陆子所以有懿行。而卒自陷于禅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2L 页
佛之见也。自闻伯明所传。试尝写出前言之类许说者凡几条。欲以寄致容。而又念其自主张太过。不肯听人说话。遂戢而不出耳。
 尤庵先生答文谷书曰。时事至此。衍仪一怒。诚可怕也。孝慈忠信而亡人之国者。真知言哉。加我衰朽。徒有上蓝之涕而已。(戊辰五月。)
与金伯存
性心体用。后来看得如何。以性心分道器。先儒说(性道心器。农岩老洲。亦皆有是言矣。)多矣。则道为器体。器为道用。自是无疑者。特不曾就身己上切实体验。则亦无由可见得耳。静而惺惺寂寂。发而正正方方。是心之能事。而其所以能如此之理则性也。此性心体用之说也。愚于此。确然自信。虽遇雄辩人。亦不动矣。盛见如未彻。可且置之。以待异日。亦不至大妨事矣。
国事至此。宁欲无讹也。八域生灵。将为日虏之臣妾矣。为之柰何。尤庵先生尝有抱木枯死之言。今日我辈数人。相与携书入山。草衣木食。以度馀日。庶几得免为夷狄。而此处终是未甚邃僻。若复转入万山无人迹处。即可以少惬平生之志。而顾无其便。柰何柰何。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3H 页
答郑命新(焕周○己卯)
来教谓彼之持论。每自谓主理。而见其发于言为。则专主于气。气之所发。不复观理之所安。而矫枉过直者或有之。此一段。说得彼之病痛甚的当。尝记语类言。老佛却不说著气字。以为此是渣滓。必外此然后为道。今以此说观之。天下之主理者。莫老佛若也。及其发用。却不免反为主气。何也。只为不知性为心之主本。而只认心为人之极则耳。朱子所讥释氏非不识心。只为不见天命实体。专认此心以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者。正谓此也。检本所载朱子答郑子上书。论一种学问之病。亦只说破此意。而农岩所论。尤详覈矣。来书心理之辨。虽时有小出入。而大体正当。故不复细论耳。来教谓俗学之不相知。于我何哉。但为世道则可惧耳。此数句。似微有独善其身便了之意。恐合商量。古之圣贤辟异端恶流俗。如彼之严。岂为欲人之见知。正以异端俗学不理会。斯文世道。寖以不振。终至于率兽食人。故为是之惧。而不得已于其言也。愚见如此。未审尊意以为如何。
答郑命新
尊谕以峿堂云稼二书。为今日公案。又以金之援引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3L 页
一世名卿儒贤。以为攻人之羽翼。固已唐突。而其平日好议论人长短之气习伎俩。亦尽露于此。果皆理到之论也。又曰。彼欲攻人而不觉自攻其师。此亦是也。近者清州一士人。改金注曰。冯妇大愚。田意实指李华西。此亦出于揣摩之言。固无足议为。但自彼金言之。岂非所谓出尔反尔者乎。可发一大笑也。来书又以金所答云稼书。为私心巧计者。可谓破得佗一颗老胆矣。至于攻乎异端之戒。愚未敢闻命。细详来教。似以攻为攻击之攻。此张子,吕,谢,杨,周诸家之误。而朱先生于或问之书。论之详矣。记昔陈君举见朱子屡与陈陆诸人。往复论辨。以书讽之曰。相与诘难。竟无深益。盖刻画太精。颇伤𥳑易。矜持已甚。反涉骄吝。朱子报书云。某向来之辨。虽至于遭谗取辱。然尚恨其言之未尽。不足以畅彼此之怀。合异同之趣。而不敢以为悔也。其答程正思,刘公度诸书。及孟子好辩章或问。皆此意也。今读其说。有以见圣贤忧道学悲人穷。眷眷不已之心。直是使人感泣也。切愿吾丈。更思录示。与野愚书。真知我者。夫复何言。所引中庸第四章之说。最为的当。可扫一世纷纷之论。何快如之。但所谓今日之罪子明者不几于侮圣言云者。虽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4H 页
据中庸之训而言。若使谗人绝去首尾而孤行此句。则恐有致人唇舌之虑。如何如何。浮议之尚且未息。非惟嘉峡为然。洛下湖中亦然。而怀德尤甚。峿堂亦以扶护田愚。大得人言。云稼亦然。可怕可怕。此皆谗贼播扬酝酿之功。尊谕所谓承旭乃欲以此而报同门教育之恩者。正得其实矣。此人既误梨山。又误嘉金。今又以其计行于湖中。而湖中人士。多堕其术中。此岂非钟气人乎。愚生十有四年。天地已胚胎此人。今日之祸。乌得免乎。只得安而受之已矣。尊诲以梨山之前后异见为不可知。愚窃谓梨山天资浑厚。故其立心行事。多周详委曲之意。少白直刚毅之象。比之愚㬥厉少温润之色。诚亦贤矣。要之梨亦不能无偏也。至于今日事。又不无些苟底意思。故不免致人议论。殊可惜也。梨每以斥逐祭文。为激成恶心。挑发祸机。愚窃谓此事。只论是与不是。不得说激触。此似是利害上言论也。愚固有做得未尽处。然其大体则尊师门也。卫正道也。以故同门诸贤。无不响应。世间识者。亦多与之。人心焉可诬也。特以梨山有调停之论。使李谗益肆。金势益盛。所以成今日之祸。今乃不以自咎。反归罪于直道而行者。不知此是何等见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4L 页
议论也。
讲论不合。各尊所闻。来谕之云。非不美矣。但今日纷纷。都只出于斥逐祭文。非因往复不止之故也。观于先师下世以后。诔文未还之前。金,柳两人。皆极注意于贱子。至使承旭依恃以为学。则可见矣。且虽只以讲论不合言之。若是小小文义不同。则置之可也。若其人未足为吾道害。则置之可也。今也柳稚程其文学行义。自是有名士友间者。其所主张之说。又是学问头脑差舛处。将流而为异学。而最是其说得行。则栗,尤之训。将见掩翳而不章矣。身为士子。如何不力与辨明。以冀有补于斯文。而徒自托于各尊所闻之义。以负圣门攻斥邪说。不必圣贤之遗教也乎。且彼虽不悟。而吾说既明。则庶几佗人免堕旁蹊。此亦一道也。故朱子之于象山。虽知其不肯回见。而犹且往复不置。盖恐后学之误尔。此意屡见于门人之答矣。
一自梨山立异之后。士友亲切者。为之嗟惜。其生疏者。又多疑怪。甚则欲自告绝。而并与诸同门之不绝梨者而疑之。然庆元党祸时。勉斋极恨侪流之不能自守者。言甚直截。朱子以为一向绝了。又恐都无好人。尤翁答金退忧书。亦言当此正论消亡之日。知旧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5H 页
虽有小疵。亦宜含容以全交道。不须于朋辈中自相矛盾以自弱也。(此实朱子意。见答赵几道书。)吾辈于今日。正当深体此意。不可乘快以误事也。至于郑申李三人。其所为长书。无不自凶肚中写出来。或归辱于先师。或贻羞于贞夫人。故同门之识道理者。及任友兄弟。并皆告绝矣。今也定轩既不见三人之书。又不察梨山之心。(梨山则知嘉金之无状。而特不能显然告绝耳。)惟欲以一槩断定。其义固已不精。而又以同门之不绝梨者。为有所畏怯。此又是鄙俗之见。深为此兄惜也。此兄性气劲直。故无许多依违回互之病。其中又却有粗鄙执滞之失。信乎鲥鱼多骨。金橘太酸。足为千古之恨也。(愚于梨山。有两道长书。备陈源委。兼指梨山过误。野愚诸公谓是有补世教之文。其中有告子乡原两截人等语。以此。颇见其怒。其弟言汝。至以愚为同于李承旭。可见其恨之之深也。愚此两书。定兄皆未之见。徒见愚不绝之迹。便疑其有所畏。可一笑也。)
与郑君祚(胤永○辛未)
别来为学何如。学无浅深。皆要辨别义利。而去彼取此耳。若不能截铁斩钉。而未免于拖泥带水。则毫釐千里之缪。直易易耳。虽然。非用意精密者。毫釐千里之缪。亦未易以觉察也。夫既曰读书问学。则其于义利之辨。纵不能一刀两段。而其间亦宁无小补。然要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5L 页
其终而观之。不过为乡原而止尔。则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何忍以世俗誉毁一己利害。乱其胸次。而不念夫上帝降衷之至意。而辜负了师友眷眷期待之诚心也乎。区区所欲为执事道者。止于此而已矣。伏愿高明。卓然自立于颓波之中。以为斯道之耿光。乃为不相负耳。千万留意毋忽。
答郑君祚(丙子)
当初省斋之以心为理也。愚疑如此。则理亦有作用乎。佗又以为理之本体。却无作用。愚又问所谓理之本体。是甚物事。问之再三。乃得其答。以为此非以性言。乃指此心所出之源而为言。此说甚糊涂。直是理会不得。愚又问此心所出之源。是指在天之理耶。则在吾人分上。只有有为之理。(此四字。是其论心之语。)而却无无为之理矣。若是指在人之理云尔。则心外性外。又有一物可名为理。其果说得去否。不知省斋于此。又如何做转身一路也。顷得其书。谓依愚说。欲一番理会。此意固好。但恐先入为主。佗人说话。终是臲卼不安。龃龉不入。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且如我之不能从彼。亦犹彼之不能从我。总而观之。吾人所见。亦安保其果不戾于圣贤之本意也。吾辈亦须虚心退步。时时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6H 页
自诘。诘来诘去。见得四方八面都无一处窒碍。然后自信亦未晚也。某人云云。鄙意临事勇敢。固胜于委靡。然于勇敢之中。又必有精义为之主。然后乃为真勇敢。不然。恐只是任气自用。非君子之所贵也。
与郑君祚(丁丑)
向有一朋友。见谓君之欲退其文。可谓疏矣。彼中气势。何可当也。然则吾人临事。不当视理之是非。以为进退。只要看人之强弱。以为前却矣。此为何等问学耶。不知人秉彝之性顿放在甚处。全不见影响。可怪可怪。近日李之父子。以野书为亦出于贱指。至有尹徐为某手足之语。可见其见恶之深也。然以孤豚之踪。乃为诸贤之首。光华极矣。夫光华踰分。则殃咎随至。盖机阱冥茫。不可测度也。然乳彘之触虎。秖发于真情之不容已。岂复计其身之见伤也。向日祭文事时。诸人气色。或颇沮缩。而惟执事诵嘉金哭洪汝章之文曰。此实指吾先生而言。又曰。彼中诸人。于先师多有不快辞语。吾所熟知也。其时执事。既混在诸人之中。虽缄默无言。而人亦不甚见非也。然而不肯为彼而必为此者。是真心卓然。而正义显行处。极令人敬服也。惟愿执事。坚持此心。无或挠夺于一时时势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6L 页
之论也。此虽一事。其苟与不苟之閒。所系非轻。故敢此奉勉。想亦见谅也。
与郑君祚(戊寅)
愚所与某人书。有所当改者。今又专送此友。盖虽告绝。亦不可有毫发过当语也。执事与彼书。来谕谓当痛改话头。期破凶胆云者。已得之矣。某年以某为某官之说。专出于吹索之意。盖为某官之下。何不言某不起三字。不论其人辞受之节。专以其除官为咎。则闵子将不得免贵耻之讥矣。且以无疏为为彼地。则晦翁之庆元焚稿。尤翁之丁丑括囊。亦皆为为侂胄地。为建虏地者矣。岂不殆哉。彼中言论。惟务高妙。而却欠平实。此为甚不便耳。
答郑君祚
愚事师不忠。至被操懿之斥于师生离合之人。可谓羞愧之又羞愧也。以故时人之畏之。甚于疠疫也。然近者。李某作伪书。讥徐丈为乱贼之党。而徐丈之于愚。不惟不绝之。反手书璧立万仞语。以见勖也。至于尹丈。则又甘受荀彧,贾充之名于执事。而犹不忍告绝。甚矣诸丈之迷惑也。适得四月十五日所遣别纸。罪愚之言甚众。而无一字不出于考核之中。反复读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7H 页
之。有以见执事之明。非群公所及。宜其得不远复之称于其人也。书末。又以补踦之道见教。足见执事周旋人情之一端。使愚之昏愚。赖天之灵。或有所悟于截头穴胸之前。则负荆请罪于嘉陵门下。当如来谕之云矣。顾此未悟而强说以语人。则于避祸之道。得矣。其于欺心之罪。何哉。(前年先师练祀日。申桂自谓非嘉陵门人。盖欲闻祭文事而然也。及至明日。又却谓未尝非师生。古今天下。宁有似此道理乎。极可骇然也。愚所谓师生离合者。正指此人而言也。)
答李敬述(善植○己卯)
来谕备经险阻之馀。临事有牵引顾瞻之态。此正内外轻重倒置处。甚可惧也。愚谓学问无别法。只要于遇患难迫寒饿处。常人所章皇恐惧者。我能不章皇恐惧。常人所忧愁陨穫者。我能不忧愁陨穫。方始是学问得力处。又如与人讲说时。佗人所傅会牵强者。我能不傅会牵强。与人睽忤时。佗人所忿狠怨怼者。我能不忿狠怨怼。自己过误时。佗人所文饰盖覆者。我能不文饰盖覆。方始是真实学问。不然。只是为名为利耳。与上帝所降。圣人所训。了无交涉。愚比日所思索得者如此。因以浼听。想兄不以为不然也。来谕谓弟卓然特立。吾道有望。愚岂有定力及此。惟见得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7L 页
彼势炽盛。有如当街打人者。愚虽回面污行。首身投免。亦不可得。则姑以守吾太玄。为第一义谛耳。
来书以郑奸事。缕缕见教。然金是污蔑先师之人。愚是辨理师诬之人。彼郑又是受师门罔极之恩者。而今乃怵迫祸故。趋附势利。而为金右袒。飞书走牍。以攻斥此汉为能事。凡其所为奸回阴谲。有不忍正视者。彼于练事时。历言彼边诬辱之说。又自谓以书诘彼。至昨年正月。以其书草见示。辞理严正。而渠犹曰。当更痛改话头。期破凶胆。其所守甚不易得。故愚与书称其真心卓然。正义显行矣。不料其后反请斋记于彼人。而所谓辨诬书。初不送之。又从而为倒戈奋击之举。真可谓狗彘不食其馀者矣。愚与诸公。不得已而联名告绝。此而可恕。邢恕胡纮之徒。将复接迹于世。而师生之伦。扫地尽矣。恐未可便以举措太遽咎诸公也。后书有不得不绝四字。尊兄似亦见得此义矣。然又闻兄与彼。在店中对话云。苟其然者。恐失羞恶之本心也。苋陆夬夬。圣人犹以为中未光。况藕断丝连。显有所比乎。来谕谓此人本以异类入吾党。故先师甚爱之。今日吾辈宜深体此意。此言使人感涕也。然又有可思者。昔郑介清。本僧人也。思庵爱其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8H 页
才。劝还俗。养育如子。后李泼斥思庵。介清遂附泼等而背思庵。沙溪问介清曰。君不曾服事思庵乎。恩义其可忘乎。介清曰。吾欲观其家书册。故往来耳。别无恩义。沙溪恶其无状。不与之言。(见尤庵答郑混源书。)沙溪非思庵门人。而犹且绝介清。况我辈之于胤永乎。若使思庵门人子弟。徒以思庵平日爱育之意。而不忍斥介清。则是为不忍于小不忍。而反忍于大不忍者。岂所谓道哉。老兄欲我辈并绝芦溪。而又疑有所畏而然者。此甚不然使芦所为。诚若彼郑。愚与诸公。虽甚巽劣。岂敢有拣择于其间。只为郑是彼边人。芦是两间人。无可并按之理也。记昔庆元党祸时。勉斋深斥侪流之不能自守者。朱先生以为如此。则都无好人。宋先生亦每以此举似知旧。而曰。当此正论消亡之日。侪流虽有小疵。亦宜含容以全交道。不须于朋辈中自相矛盾以自弱也。(见答金退忧书。)此理极当理会。愿老兄姑此虚心以观理。毋遽亿逆而疑人也。来书引程子答生之谓性与天命之性同乎之问一条。疑近思录所载生之谓性之为气质性者似然。而先师无恙之时。愚尝考出此条。是伊川说。见载于中庸辑略首章。而注其下云伊川。比又考遗书明道说一条。其言曰。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8L 页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注其下曰明道。以此观之。程子兄弟。论生之谓性一句。恐各是发明一义尔。似未可以此准彼也。又念读书之法。要须各就地头。先究其所说本意端的如此。然后始乃彼此参互。同者同。异者异。而见得立言者之意矣。不可未晓乎此而遽引佗说以乱之也。
答李敬述(乙未)
一缄三书。凡四千五百馀言。而所惩讨者。丧性欺天不可逭之罪。所讲评者。天命明德未易究之理也。噫。尊座之手势可畏。而鄙人之面血尚在。自不忍包羞带累。而与之辨冤疏过。谈玄说妙。以益不智无耻之诮也。来书固亦以丧明后。神昏精亡。妄言乱语见责。而近日则益甚矣。万一未即死而本心真性。或须露出头面。然后却闻理到之论。则庶几觉悟矣。伏幸且已之。少俟。
答安士尚(絅镐○甲申)
来书以衣制事。深致慨惜。至举安得中山千日酒。酩酊直到太平时之句以谕之。三复。令人心痛也。夫衣裳。所以章其身而防其躁也。故先王必为峨冠绥缨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9H 页
大袂垂绅之制。以教人也。彼鞍马为家。射猎为生者。乃为短衣窄袖。以利其作用。而无所事乎深邃宽大之服。此诸夏裔戎之所由分也。今此新式。断非吾人之所可近身者也。丧之径情。祭之无序。记礼者以为夷虏之道。则衣冠之无稽。独可谓之法服也乎。愚比日家居。野服燕衣。出门则凉衫深衣。而同杜诸生。亦无一人敢用新制者矣。或谓君命何可违也。故圣人有贱而好自专之戒。此似然而又有不然者。曾子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则圣人再言是何言欤以戒之。臣之于君。其义亦何异也。故位在搢绅者。陈义以谏而不见听。则终于去已矣。身处草茅者。守礼自靖而律以犯禁。则致其命已矣。如此则言虽不行于一时。身虽见歼于当世。而其所守之道。犹可得行于百载之下矣。若夫自专之戒。亦谓上有礼以教之之时。不谓变夏从夷。亦复诿以朝令而不敢违也。朱子生乎南度之时。尝叹世乱思君子不改其度也。尤庵先生手录此语。而曰。每读至此。未尝不三复流涕。其所感者深矣。此圣人所以以强哉矫。赞至死不变之君子也。盖世治则教出于君。世乱则教立于士。士虽贱。君虽贵。而其随时之污隆。而维持天常纲纪人道之权。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199L 页
则初不以位之尊卑。有所加损焉尔。士之责任。如是之重。其所执之义。有非君上之所能夺也明矣。岂可苟乎。吁。千圣在前。百世在后。可畏可畏。
答李若天(晶老)
今承录示续通解疏说。以为右手执角。左手挂袪。见此不觉爽然。但所未敢知者。经文既明言左手执角。则疏所谓右手执角。不知何所据而云耶。愚每谓挂袪以小指者。便卒角也。此两句十字。可以为挂袪与卒角。俱用左手之證也。盖挂袪之时。不得全任一手。而必止用小指者。所以为便于卒角也。且以家礼观之。既以左袂起头。而不复别言右手挂袂。则所谓季指。似当仍指左手也。其下又不复别言右手卒饮。则卒饮之仍用左手。从可知也。
与沈中卿(宜允○丁丑)
华西雅言曰。心为一身之极。而汤所谓上帝降衷。刘子所谓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是也。又曰。心外无性。性外无心。心之知觉。即性之知觉。性之知觉。即心之知觉。安有各为二物之理。此于尊意。以为如何。愚闻心性二者。参赞化育之本。不能相无而浑合无閒。亦非人所能去取也。然性是理。心是气。则其势有强弱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0H 页
之分焉。故圣贤论学。于其不能相无者。既以体用能所之属明之。而无所偏废。至其道器之辨。彊弱之分。则未尝不致其气精为配理尊无对之意焉。盖其所以本天而不敢本心者。其旨深矣。今曰心性无辨。则便有从心所欲而自不踰矩者。此岂非人之至愿。然除非上圣之资。乃有此理。便是上圣之资。其实亦须心本于性尔。此说之行。将使学者。有不务本性而径欲从心者矣。得无为道学之累乎哉。
答沈中卿(辛巳)
令弟书以鄙文悬注。为出于雠家之构诬。又以金诔为深文暗讥。而曰。彼如易地。亦将明目张胆。一一分疏之不暇。而却乃致怒于不当怒之地。可谓不思之甚。愚于是。窃自幸无罪。而子云尧夫不必俟于异代也。
答金致容(汉燮○乙亥)
俯询性为心宰之义。愚何足知。惟尝闻朱子之言。以为性犹太极。心犹阴阳。又闻尤庵以为太极为阴阳之主。而反为阴阳之所运用。(尤庵语止此。)今人徒知性为心之所运用。而不知心之运用实出于性。故曰气之流行。性为之主。又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0L 页
者。即是理也。(并朱子语。)然谓之主宰者。非谓有情意有计度而运用夫心也。只是心有所为。必先有此理而后。心始有所根极而有此妙用也。而沈明仲不知此意。乃欲以主宰为情意造作意看。故尤翁告之曰。所谓理为王宰者。不过曰自然而已。非如阴阳五行之有运用造作也。(来书。以性为有宰制之义。则无乃过重之问。此句答了。)据此则知主宰二字。字同而用异。谓心为性之主宰者。从流行处。指其能运用此理而言也。谓性为心之主宰者。就源头处。指其为气之所本而言也。此处理义极精微。正宜反复推究。不可只作小小议论不同看也。愚窃谓性为心宰一句。虽始发于老洲。而其实从上圣贤以及栗,尤诸老先生所相传授之单传密付也。向得省斋书。以为此一句。程朱尚矣。吾东中古以上诸贤讲说。亦有此话否。以此甚忽之。然今不敢多谈。且请老兄。只就自心上体察。此心自用时。其发果无差否。以性为主时。其心能无畏乎。夫以至神至灵运用不测之心。乃有所畏而不敢肆。岂非有至尊无对之理。为自然不宰之宰故欤。只此数句。细心玩索。其味无穷。切己体验。其妙不可言。愚每谓此心一有所为。必以性为主。而不敢自用。如此勉勉循循不能已。而至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1H 页
于用力之久。而一日泯然心与理一之境。然后所谓从心所欲不踰矩者。可庶几焉。今若不肯如此俛首下功。乃欲以心为极本穷源之主宰而不复本于性。而望其用之不差。则是虽若直截径捷而得之。吾恐其未及有得。而遽已化而为佛矣。此岂非可惧之甚者乎。理致精微。固难形容。重以自无所得。而从外揣摩以为说。则其不能无误。亦理势之所必至也。惟高明恕览而还教之也。愚实无自是之心。而方且虚而俟之。
答郑致受(浩益○庚辰)
诸友远去。独学难长进。亦无可如何。只得自鞭策。誓不负天降之衷。圣修之教而已。此外几多没紧要底。不消留心可也。愚亦自觉得旧学渐就荒芜。躬行从亦懒废。极可惧也。来谕乃有奔波砥柱星门一人之褒。无乃太左矣乎。愚念訾谤之来。且自寻认自己失处。尽寻认。尽细密。却觉有谤己者之所不及知而己自知之者。就此痛加刬锄之功。寻亦觉得有自慊之象也。其实自非成德之人。安能尽善。近年毁言。不敢一切归之捏造。觉得省了几多客气。进了些子道心。始知吃人打骂有益而无损也。任友久不得书。其何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1L 页
以聊生。其季也。天资极粹美。先师之所爱重而遗托于贱子者也。八月讲会时。欲取以归。则任友谓从当骑送。尚今无来。岂或有事欤。抑为势所禁也。每念执烛受命之日。不觉愧汗之浃衣也。如见任友。亦须自以己意。劝其遣弟从学。无弃先命之意。至幸至幸。
答孟任卿(仁远○壬申)
承谕戒慎恐惧。汎言则通动静矣。而今既与慎独对举。则却只是静时事。自来说者。多谓如此。而愚见却以不然。盖慎独之功。只在念虑萌动处加意而已。过此则又依旧是戒慎恐惧耳。愚故曰。慎独只是戒惧中一事。却是对不得那戒惧底。若必如来谕之云。则其用功也。无乃有欠阙不周之处耶。此处义理极微密。无徒求于文句之閒。而反以验之吾心。则庶几有以得之矣。
答孟任卿(庚子)
章句所同。矩也。推以以下。絜也。上下以下。其效也。金贞山以必当(止)分愿为絜。上下(止)平矣为矩。而引江书为据。其说槩与来谕同矣。然此不须多言。只以下文求之。便自明白。所恶于上。矩也。毋以使下。絜也。盖所恶是死底字。不可作絜意看。毋以使下四字里面。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2H 页
不得兼包絜以方之之意。如此而以此之谓结之。岂成文理乎。况朱子后日答江书。却云絜矩。以己之心。度物之心。而为所以处之之道尔。其答周舜弼书。则又曰。絜矩文义。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皆与章句或问一意。其前答江书。恐或未定之论。故尤庵先生劄疑。亦谓与章句不同。更详之。须更以此等。虚心求之。如何。
答孟任卿(辛丑)
性命面貌之说。尊谕所辨。略而尽矣。区区于此。又有大家忧惶。不能自已处。请试言之。圣人所以教人希圣。学者所以奋志学圣。无佗。以其性之一也。今曰面貌不同。则千人不同矣。万人不同矣。凡从上圣贤所以深忧远虑而立言明道者。究不过使人复其不同之性而已。凡世间贤豪。所以苦心极力而指圣为归者。毕境止于反其不同之性而已。孔子所谓及其成功则一也。晦翁所谓昔非不足。今岂有馀者。皆为欺䛘后学之言矣。此于道术关系何如。柳氏平生自号为学圣人者。而其本源筑底处。则乃与孔,朱两夫子。判然别而不可合矣。岂非深可怪乎。盖柳氏之于心。每尝极力抬起。以为古今天下第一至尊无对之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2L 页
而其于性也。非惟无尊而师之之象。(尊性。见中庸。归而求之有馀师。见孟子。)亦颇有抑而卑之之意。想以其面貌之不同故也。近闻华西言性而无心者。如无将之卒。愚谓将一而卒万。将尊而卒卑。宜乎柳氏之低视此性也。夫尊本乎心。而低看了性。则其学将与孔子同归乎。抑将与释氏同辙乎。柳氏之自误已矣。凡国中后进之被其误而不自觉者。将不亿矣。此愚所以有一团真切忧惧之心。莫能自定也。
答孟任卿
前呈瞽说。例蒙印可。可以自信耶。人性圣凡无间。及复初反同诸说。自是吾家茶饭话。今对彼边證候。却是神丹秘方。不可以不深自宝爱也。彼所谓天命之性面貌不同。直是不成说。只当麾之门墙之外已矣。程子尝言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心且然。况可以天命之性。而谓之面貌不同乎。(浦之以不同为心。柳之以不同为性。同一所见。程,朱诸先生。已有许多训说而不见从。今我辈一时议论。如何挽得佗回。不如且置之。)若曰性之五常。各是一德。如人面上耳目口鼻之异样。则初不害理。而今其言止于如此。岂非面面不同。性性自殊之谓乎。性性自殊。岂子思发明大原之意。亦岂孟子人性皆善之意。(朱注。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亦岂程子原初水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3H 页
之意。张子万物一源之意。亦岂朱子通天下一性之意。栗翁天地之性人物一也之意乎。彼自异于孔,孟,程,朱诸圣贤。则吾辈虽默无一言。而后进之稍有所见者。自不至为彼所引去也。彼边诸人。方以愚为小人而恶骂之。盛谕乃欲使之大奋刚勇。壁立千仞。亟加挥斥。俾斯世为此说者。有所畏戢。岂非相戾之甚耶。○若如彼说。则大原者为小流。皆善者为或不善。原初者为末终。一源者为万派。一性者为万性也。此于诸圣贤之指。果有毫发髣髴去处否。不知彼读何书。而于心则推为至尊无对之理。于性则降为有万不同之物。其本源如此。则所以处师生朋友之际者。颠倒缪戾如彼之甚。亦无足怪也。
各一其性。前言不一。后学何敢妄有论说。但朱传云。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此数句指意。似非一行全具五性之说。故蒙陋之见。每于诸先生之教。未免有些听莹处。窃不胜其闷隘之私耳。记得孟注有云。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三子各一其时。非统合四时之谓。则五行各一其性。岂全具五性之谓乎。然此非人物同异之辨。不必嫌也。盖此段周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3L 页
子方论造化发育之具而已。至下文成男成女。惟人得秀。乃说人物之分耳。且朱子又尝言。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图解)但论气质之性。则此全体堕在气质之中耳。(大全)五行虽曰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语类)据此则其指又何尝如浦论之谓乎。愚之目下所疑如是。而不敢有隐于问寡之下。故且此仰质。幸恕其蒙迷而不惮反覆焉。
答孟任卿
頫教各一其性之义。极感不遽彼之而指与迷涂之仁意。然私心亦有欲言者。不敢自外以负厚眷。但不欲多言。用犯心杂之戒。故略举大槩以质可否。而愿承一言之教。盖性理。有以全体言而分殊在其中者。有以一偏言而理一在其中者。而两不相碍也。今此五行各一之性。即偏言而一在者也。如木之性仁。而其萌芽。仁之仁也。抽叶。仁之礼也。结实。仁之义也。晦根。仁之智也。四者皆诚。仁之信也。此程子所谓居一而具四者也。然据其主而言。则仁也。(馀四行皆仿此。)若乃太极全体。则更无一德偏主。而五性之统会者。此与五行各一其性。岂无理一分殊之别乎。故日。五行之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4H 页
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此语类所谓天之健地之顺。如在人之气质者也。又曰。各一其性。则浑然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此大全所谓但论气质之性。则此全体堕在其中者也。只以此观之。而合则合矣。如曰未然。则且请暂置此说。而更究佗义。恐不害事。如何如何。
与郑国彦(在弼○丙子)
师生。犹君臣父子之大伦也。弟子既以道义。定为师生。则于其丧也。何敢自以情义浅深。为之服哉。心丧。当以三年为准。观于孟子所称孔子弟子事。可以断之矣。愚尝谓此义正如臣之择君。子之出后。名位一定。则虽一日之间。已是君尔父尔。臣子之于君父。乌有情义浅深之可论。丧制厚薄之可言哉。愚故曰师生之名不可易而定也。虽然。斯义也。惟执事可闻。馀人盖难与言也。
答韩希殷(序教○辛卯)
耳绝良诲久。思仰如饥渴。忽承下笺。知为方伯敬信。见行乡约。此验近年进学。慰极喜极。不问为学与为治。只在力行何如耳。幸赞韩公。使一方黎献。获蒙惠泽。得为举国所慕效。则是亦儒者及物之仁也。幸且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4L 页
耐烦。以渐而行。勿求近功。以道自信。勿惮外言。如此久之。安知梗者之不终化。谤者之不终息也。民散久矣。仁人君子。正宜留心拯救。力所及处。得做且做。近见学人。于斯民利病。漠然无心。岂知所谓万物一体意思。盖其閒居穷经。只为养望。不为致用。则下梢反成一个杀机。儒门那有似此冷学。愿兄勿似之。若韩公之敬信稍不如前。施措或鲜其实。则却当超然自引。不可一日濡滞。愚常谓凡可以虚礼拘者。皆非君子也。腴斋亦以是下访。因见幸与更商之也。(第念兄辈是隐居求志之人。今虽为方伯所与。想应一味守约。而外人将谓有甚风力。不无伺意而干请者。此则决不可听施也。于佗人如此。自家事虽丝毫。尤宜禁绝也。)记得石潭癸酉劄子。首以振纪纲安百姓为主。而末乃云。今 殿下命行乡约。而国人皆以为 殿下将兴至治。延颈拭目以观之。此实可为之时。可乘之机也。今之时。与栗翁之时。固有不同。而若自 圣上命诸道。一体举行。期以十数年。力守不变。庶几士趋正而民俗淳。郡县逸而 朝廷尊。纲常明而夷狄遁。非小事也。草野贱微。无所为于时。惟有 君为尧舜民跻仁寿之祝已矣。
答韩希殷(甲辰)
所询追丧。愚每谓非惟衰绖行丧。为径情踰节。虽黪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5H 页
笠心制。亦未为至当。若自君上召之以礼。命之以官。而事系重大。讵可以追行心制。而牢辞不起哉。以孔孟六十岁以后。未尝有不应聘之事观之。可见矣。夫岂二圣人孝思不足而乃尔哉。以礼不可过也。若遇亲没之年。则忌祭毕。诣墓哭尽哀。白衣带。不与宴乐。不御妻妾。如是数月而止。若其心之衔恤致哀。则却当别论。愚见似此。未知崇解以为如何。
昨年升资。在贱分。殊不相当。且不过为郭参赞之影蔘。亦可笑也。所询陈章事。曾见前辈文字。苟非有除官承召之事。不可先自投疏。此义极精微。非浅识可见也。
答韩希殷(庚戌)
朱子答严时亨第一书第二段。首以人生而静以上及才说性。分贴于未生已生。下文以继善性善。分贴于未生已生矣。窃谓大传本指。固是主造化而言。但明道假借易文。移就人性上说。则此处继善。不当复言未生。而严书末段所分如彼。故语类文蔚录。自谓觉得未是矣。若乃静以上才说性之分未生已生。初未尝语及。今肃翁答立轩书。以不容说属之未发。而引文蔚录。以严书静以上是未生云者。归之未定说。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5L 页
恐未及细勘于上下未生不相蒙之意。而然恨未及亲质于措几之日。未知韩丈于此又以为如何也。
 更考答黄商伯书。论不容说处。尤庵劄疑。以人物未生之前释之。○答王子合书云。生字已上。又不容说。亦似以未生言。○答吴伯丰书云。以上不容说者。是指天命本体。对其禀赋在人者而言。愚按此段云云。尤更分晓。○答陈安卿书。以不容说。为未感物时者为费力。而曰不如仍旧。更思之。愚按仍旧。谓以人物未生言者也。○答杜仁仲书言云云。人生而静以上。却容说。劄疑所释。亦似以人物未生言。(宋子大全附录。与朴逊斋论不容说。皆以人物未生时为正。)○语类僩录。论不容说云。只说个天道。铢录云。即是人物未生时。二录皆在先生六十七岁以后。凡大全,语类诸说之不同者。恐当以是折衷。○更按胡泳录。问人生而静。是说那初生时。更说向上去。便只是天命了。曰。所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只说是诚之源也。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方是性在此。是先生六十九岁时说话。而不容说。只作天命乾道说。其以未感物时为言者。或是一时说话。非其平生定论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6H 页
答韩希殷
我辈盍早归去。遭此罔极。非不知前哲亦多经历来。而心所痛冤。殆我独也。柰何柰何。时辈泚笔。辄诟士流覆邦。弟谓儒不见用久矣。国之存亡。干儒甚事。(向闻北士日记言。田某谓国家兴废。何关于我。芦门郑氏。以其理外令削之。则不肯云。此说兄或关听耶。弟谓此非痴人闻梦。即是谗夫吃儒也。大抵彼不曾读纲目者。可付一笑。○蒙古主问张德辉曰。金以儒亡。有诸。对曰。金季宰执。皆武弁世爵。虽用一二儒臣。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然则金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蒙古主然之。)乃至今日。腐心摧肠。号呼痛哭于穷山绝海之閒者。惟我辈贱士为然。而彼骂儒之流。举皆鹙犈。为雠夷之仆隶。扬扬于闾里。而善良莫之敢抗。此亦从古来一辙。何足与之校短量长也。我辈所受于先师。有宣尼学 李氏臣。要前定无不死之义。则谨当奉以周旋。与已出之武侯。同其志。隐居之靖节。同其节。而藉手以见全翁于泉下已矣。景春兄不及各列名姓。持此同看如何。弟才过数旬。便已望八之人。累岁瘴烟窟里。十病九痛。虚心待尽。奉此为诀。惟二兄珍重。
伯棠已入地。令人心折。其冲澹之操。坚刚之志。淹博之识。苍健之文。何处复睹。念之痛悼。久而未已也。其身后事。无人主管。不知如何措画。直是腹烦。柰何柰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6L 页
何。
大全答郑子上书曰。气不可谓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答林德久书曰。非气无形。无形则性善无所赋。故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言。按既曰凡。又曰皆。则天命之性。亦在其中矣。大全明道论性说。所谓即此所禀以生之气。而天命之性存焉者。正此意也。(论语性近章或问。语类程书门铢录。皆然。)若乃答徐子融书。随气质而自为一性者。却从性在气中以后。更转一步。指其为品不一者(详见性近章或问。)而言耳。恐未可谓彼此是一意也。更按南塘每言五常因气质而言。遂以天命之性。为人物不同之性。未知二兄于此。能无沈吟之思欤。(因气质三字。朱子意。恐与南塘。不同。)张子曰。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栗翁曰。合理与木气。有仁之名。此性仁二字。既是本然。则先师生之谓性之论。岂独为病耶。
答韩希殷(壬子)
肃翁答苏丈书。隐讳幽阴四字。(本集十卷三十七板。)老兄谓此为亲笔耶。抑谓后人窜改耶。盖洪令之托梅状于先师之前。肃翁已作墓志。故先师认此为副本家之托。而无所疑虑。则其不议及于溪上而撰出行状。亦其势然也。且行状一出。则有目皆睹。如何隐讳。况罗时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7H 页
钟入明刚。一旬留止。亲见状文。而往告于溪上。假使先师有隐讳之意者。何故示其人而使之告也。此已见于肃翁与桂爷书矣。天下人情。不甚相远。欲隐讳而做事如此。万不近理也。夫万不近理。而先师为之。肃翁书之乎。愚故窃意此四字或非亲笔也。未审老兄以为如何。
当时肃翁。因罗行而欲书问于先师。此大君子明正心事。何故为罗某者。乃曰恐致纷纭。无乃以己之心。度先师之心乎。诚一问之。先师谢其不知误撰而都无一事矣。(老兄试思之。以先师谦退明洁之心。使得肃翁书问。则将谢辞而请其改撰乎。抑固执而嫌其书问乎。此何待多辨而后明乎。)惜乎。罗某之见理未精。而归于一偏之科矣。
答韩景春(晦善○己丑)
尊先文字。猥承俯嘱之意。辞旨诚切。大能使人感动。况愚于哀侍。岂有所惜。亦何忍例让为乎。但平生所执以为不作志状。实非一端。自量德非不朽人者。一也。文不足以传后。二也。精神短少。不能遍副人求。三也。欲拣择则招怨。四也。不得实则妄言。五也。(凤栖俞公言。欲不妄语。当自不作志状。始此语极好。寻常讽味不已。)虽得实而下字。称停大是难事。六也。(此非畏天畏义。而亲经历者。无由知其难也。)妄窃有惩于近世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7L 页
文胜之弊。七也。区区左见。原来如此。今于情恳之地。不得不悉陈衷曲。以冀哀侍之垂谅而改图焉。
答申益哉(得求○辛卯)
所示诸说。多所相契。但四端。栗翁主孟子。尤翁据朱子。可两存而不可偏执也。退翁答高峰书。却以四端亦有不中节之论。为非徒无益于明道。反恐有妨于示后。此似未及致详语类说而然也。人道图。人心系之于恶。诚若可疑。而据说中所辨真说者。却又不然。活看可也。气发一途。来谕谓之的然无疑。甚是甚是。愚每谓栗翁此言。分明从先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处。做个针线引将来。决非后学所敢议到。惜乎。芦沙之立异。而门弟之不删也。据愚见言之。理上使字。非真有使之也。(程书。乾坤所以开辟。如使之也。中庸或问。论王安石。使我有是之谓命。龟山使然者可以为命乎之说。孟子天使先知。天使之一本两处集注。诗节南山章。昊天不恤传。皆是明證也。)气上自字。亦与理为主本之义。初不相妨。(易晋之自昭明德。谦之卑以自牧。书微子自靖自献。中庸自道自用。大学自明自慊。孟子自㬥自弃。孟子集注心自然不动。语类阴阳五行。自是用生一气。自生自长。自形自色。二气自然能如此。西山大学衍义所载胡致堂气机自运。莫使之然而然也。诸如此类。皆当属之气。而不当归诸理也。)且古书并使使自两字处极多。而尤无所碍矣。(孟子使自得之。周子俾人自易其恶。程子使之自化。朱子答东莱书。使自省察。蔡氏书传。使之以善自沿。程子所取杜预使自求之。使自趣之之语。此类可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8H 页
比看于理使气自动自静之义矣。)愚于此处。颇似有些见处。纵使遇著雄辩人。亦可以墨守不动矣。吾兄谦退。想读至此。当亦见哂也。
答申益哉(戊戌)
柳伯明行状。知出高手。而称其刻师稿处。用鄙语续之。此必依家状为之。然愚于此友。只凭动万为主。不以闻于同门长者。而私去开板之事。累书切责。今皆删没。只引寂寥数字。以借其重。噫。此何道理。如不削出。而使人有言。是欲盖而弥彰。欲护而反伤也。深为亡友惜。故曾令柳道熙。诣白其委。而老兄已句出其语。此是高明盛度。为亡友施爱处。不觉感叹。今也忽闻。柳正锡大言执拗。此是少辈放胆误事。固无足责。但亡友大人。亦复不肯。不知佗老成谙鍊。如何恁乖。绝不可晓。盖削之则有益而无损。存之则文过而成恶。何苦为此。以害父子朋友之性也。切望老兄。移书本家。使依盛稿削云。一之不从。再之三之。必于归是。是为为亡友尽心之道。千万勿泛。
答某官(戊辰)
向承盛谕。气质浊驳少有在者。不得为未发者。甚善甚善。但以此遂谓众人无未发。则却似未然也。未发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8L 页
之中。圣凡所同。朱子栗谷农岩。皆尝言之。而其所以然之故。则未之及焉。故先辈亦有如高明之疑者矣。愚尝妄有所窥测者。请试言之。盖天地所藉以生物者。非佗。气与质而已。所谓气质者。有体有用。体也者。醇气也。醇气者。一于精之谓也。用也者。游气也。游气则不能无杂也。游气纷扰之时。其精醇之体。未尝自为一物。而特立于游气之外焉。则只是即用即体。更无二物也。故人物之生。不惟得其用。并与其所谓体者。而尽得之。故得游气之美者。体用俱美。得其恶者。体虽醇而用则杂矣。是以愚尝谓人之气质。不惟有可清可粹之理。固自有本清本粹之体。故虽非有矫治之功。苟或值静寂之时。则其精醇之体。自然呈露。此其众人之所以有未发。而与圣人一同者也。夫气质体同之说。先儒虽未有明言之者。然苟得其意而后。反以求诸孟周程朱之书。以及陶巍渼湖之说焉。则必须有互相发者矣。论气质者。言体而不言用。则无以尽其变。知用而不知体。则无以见其本。判体用而两之。则不可也。昔李继善问于朱先生曰。气之始有清无浊。有美无恶。浊者。清之变。恶者。美之变。以其本清本美。故可易之以反其本。然则所谓变化气质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9H 页
者。似亦所以复其初也。呜呼。继善之说。一何似余之所欲言也。但气之始。固有善而无恶矣。何不直举其体为言。而必始之问而止也。盖言体则始终该。举始则今昔分。所以先生之答。亦只曰始固善而今则杂也。当时若使继善。再举以质之曰。腾倒到今日。则其杂也固然矣。但未知此腾倒者之本然。亦从而不纯欤。(本然。即先生所言善也。)又未知下愚所禀之气。其本末体用。一于恶而已否。又未知下愚之人。静中之清气。动时之善端。无其体而自生欤。又未知学者所反气质之清粹。亦初无其体。而但以学力。袭而取之欤。则先生于此。必明有指示。而使后人无疑于气质体醇之说者。不但如今日之写在册子上者。惜乎。继善之不复及此也。以太极说好学论大学或问观之。所谓精者。乃人物之所同得者也。伊川于易之损六三传。论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之义曰。天地之气相交而密。则生万物之化醇。醇犹精一也。惟精醇专一。所以能生也。(朱子之训精为不二。盖本于此也。愚尝谓精谓之不二者。盖有精醇专一两意。精醇。就本体上说。如朱子所谓天地之气何尝不正者。固不二也。专一。就流行上说。如朱子所谓生气流行一滚而出者。亦不二也。然若以此对其杂揉散殊者而言。则精醇专一。又统而为之体。此又不可不知也。)以是观之。物所禀气质之体。亦未尝不醇且精矣。或疑濂翁所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09L 页
谓惟人也得其秀者。此又何谓也。愚以为两说。初不相碍也。盖精其体也。秀其用也。(精秀体用之说。虽似创新。将太极图说好学论。子细玩索而有得焉。则可见矣。)语其体则精虽万物之所同得。然语其用则秀乃吾人之所独得。而秀之秀。又圣人之所独得也。语固各有当也。如此立语。如何。
答某官(己巳)
凡人。禀游气之有粹有杂有多有寡者。以为气质。则说者皆谓此乃得于有生之初。即认作气质之体。殊不知其气之本即是醇且全者。其醇且全者为其体。而亦未尝不得之于有生之初也。
与某官
理气体用说。近出百十字。凡理气之源流。体用之通局。学问之始终。大槩具于其中。凡四易稿而始就耳。然前者既恳高明作一说来。故此姑留之不呈。望勿以此而靳于下笔也。愚意不问彼此。惟善者是取耳。
答某官
顷见明者。于愚所谓试士以文非王者事云者。亦非全不可之。特于应举。则谓以成俗之久。而欲行道者。固不得以免焉。夫士之行于世。但看义理如何尔。岂宜视俗之久近而前却也哉。先王之礼。未仕者。不敢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0H 页
见于其君。战国之时。士鲜自重。而孟子独守之不变。于斯时也。士之见于其君。岂不亦成俗矣乎。而孟子亦岂不欲道之行也。特以有伤乎义。而不敢焉尔。且试人以文。既不得为王者事。则王佐之才。独肯以文就试乎哉。是知试于人以文者。非圣人之徒也。昔颜渊累然一布衣耳。而辄敢自期于舜。而问为邦之道。则其胸怀规模。非不宏远矣。未尝以行道自诿而轻于用世也。偶记明者之言曰。应举诚非也。程,朱诸先生。必直言不是。不应只如此去赴试上说道理。此言似然。而实不然。昔孔门诸子之仕于季氏。自是未当之事。而圣人不能禁人不仕。故其答仲弓责冉子之类。亦只就佗上面说道理以晓之。程朱之论应举。意亦如是而已。曷可以此而谓应举是十分道理乎。且如先王之制。有嫁母为前夫子女之服。此亦就再嫁者。论其礼耳。未尝以改醮为正当道理也。今若未能决意自拔。且请高明姑置其说。专以收敛身心为务。而去其中就念虑萌处。察其孰为天理。孰为人欲。取此去彼。以致敬义夹持之功。如此三五年。尚不自悟。于是裂裳里足。以赴场屋之役。则朋友之心。无复所恨。而于其所以荣养兼善之实。亦未为晚也。如何如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0L 页
何。
君子出处之道有三。己之德也。上之礼也。时之势也。时可以出而德未足。则不敢进也。德既足以有为。时又可以出矣。而诚礼之未至。则亦无从而入矣。今执事之学。虽已造乎高明之域。吾恐进而立乎辅相之位。则做说不同。世我相违而未必果有所济也。假使或有所为。然其柰无礼皃之加。而自往求之之耻何哉。此孔明,伊尹之徒。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也。使二子者。终不遇汤,烈之聘。宁老死蓬蒿。而不忍以身自污也。不然。上蔡先生鹦鹉之讥。正可惧也。噫。宋朝直阁传公自得。语其子曰。仕宦当自结明天子。其次当由宰相。安能頫首此曹。以求进耶。愚常欲大刻此语。布之天下。使夫夫知所以自励而未之果。今敬为明者诵之。未知以为如何。愚尝观夫士之处于今世。有言不信。况可自进以趋于艰蹇也乎。诚愿明者少垂听焉。今不信之。异时东北之穷道。必当见思矣。
与某官(丙子)
释褐。为悦亲喜尔。不足为高明贺也。出身事 君。谅非易事。窃计已有定算。而区区者。不能无过虑也。慎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1H 页
毋变平日之所守。以副师友之所期也。
答赵景宪(章夏○庚辰)
来书自谓。每为利害所动。不能由坦途。此正吾辈所宜警省处。然窃尝验之。人心所发。只有义利两端。而二者相去之閒。直是争毫末耳。若不精以察之。其似义似利面皃难辨者。便尔混沦。而不能复剔发。此古人所以有彼稂莠与真同。看来不辨愁老农之诗也。以是而言。凡吾人之自谓不为利害所动处。亦恐未必专是天来道理。甚可惧也。此圣人之教。所以必以穷理为先者然也。
答赵景宪(辛巳)
近年看得一边文字。自谓所主在形而上。而实未免堕在形而下处。故向日履斋记。以本于性为一篇骨子。庶几唤醒人心目。使知正道异学所主之不同。今承来书。特地拈出此句。谓有补日用。甚敬甚敬。更愿细心玩味。竭力体行。佗日当益亲切。大抵性之本体。纯善无恶。无物不体。无时不在。故心之功夫。亦须无物不察。无时不用。方有根极。若专靠此心。以为主宰。则功夫之戾于本体者多矣。惟精审于理气之辨。则其发处自然合于性者多。不合于性者少。体行之际。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1L 页
亦渐省力而不至甚捍格。与一种无本自用之学。正相反矣。以此意。去看圣贤许多说话。无一之不合。有时思之。直是好则剧。但苦此心易动难安。不能据以为己有尔。(愚尝谓。性无在而无不善。心有时而或不善。人之为学。当以无不善者为之主。为之极。不当以或不善者为之本。为之准也。小学曰。惟圣性者。愚继之曰。惟佛心者。一边文字议论。不过足主于心。往往却于边头带说。得些性理。其所主原。只在心。此等精微去处。人多放过。可叹也已。大抵贱子之为彼所攻。一己之私事也。性理之为其所掩。斯文之大患也。故凡彼构诬之说。不须与校。而其心理之论。却当辨辟。愚见如此。未审盛意。以为如何。)
答赵景宪(乙酉)
褊狭自讼。出于反躬省过之意。愚所开警亦大矣。但若如是。而不能转移气习。以收功于责志之实事。则此一时云云。虽极好看。究竟亦何所补。大抵恶人之恶。不难于过甚。只是恶己之恶。却不如此痛切。可知是使气。不循理也。人须是自治刚严。而恕以待物。乃为善学。近思第五卷论晋之上九。第十卷论圣人责人之类。皆当玩味。圣学辑要恢德量一章。尤好诵服也。来谕温厚和平宽静有容之象一句。亦正是对證之良剂。非惟兄所宜尽心。如愚之粗㬥。尤当日从事于此矣。吾辈此个话。自是容易说了。只患才说了更无践言之实。谢先生鹦鹉之讥。深可惧也。
答赵景宪(庚寅)
洪事。以蹈白刃而未能中庸之义观之。未知其果可以成仁许之。然见今人心义理都丧。视沦胥为夷。为常茶饭。而此人既办得大节。其在扶植世教之道。不必加贬词。此却不可不知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2H 页
与赵景宪(辛卯)
因究仁恕自然勉然之义。反思人我相与之际。必要因己欲恶而体悉人情。知其当如此。纵有难行去处。亦须用力进前。使彼得遂其愿。是为三反五折推己及物之功也。乃自家所以施于人者。初无反复体谅勉强推行之意。而一任其自然发出。殆同以己及物者之象。而究之上下之达。直霄壤之相悬耳。思之及此。不觉惶汗之浃背也。象山自如此之自字。阳明良知之良字。总不过欲逃脱思学之烦。礼义之制而已。吾辈之与二子所存所发。不甚相远而徒尔非之。非惟识二子不破。亦不自知耳。岂不可笑。
答赵景宪
易传。朱子南轩。皆亟称之。不但和靖云然也。愚极爱看此书。尝节抄为一册。每出入。辄以自随。愈看愈有味。(后见朱子答皇甫,文仲,张元德诸书。亦有将易传节出紧要处。看之说矣。)某丈却以烦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2L 页
琐不约病之。无乃意思未甚沈静。看得全然粗率而然欤。盛谕云云。得之矣。但念某丈年老气衰。自应如此。愚亦近觉衰耗特甚。颇有厌烦趋简之意。甚可惧也。(人生精力有限。世间文字极多。则老年为学。要当有要约处。未可如中年以前泛博之日也。)
答赵景宪(癸巳)
元月吉日书中。每诵无屋可栖之句。自笑身势之拙云云。正写此中实际。盖此所侨。亦借屋也。以借者言之。岂惟田宅。虽吾躯壳。亦是借阴阳之气以成者也。以不借者言之。六合之内。皆我一体。天地以为庐舍。化翁以为主人。要在轻形气以与道义为体。蜕污浊以与神明为友。则应得大故快活。但此说时若易。体时苦难。惟愿相与勉修。而俱进于古人之域尔。
名利鸩毒一段览之。使人毛骨竦然。孟子反经而已。程子世事虽变。我何敢变。朱子论荀氏一门之说。如此表出。意极好矣。然吾辈既已识得此个道理。只宜与执友。力加持循。使世人视为准的。而不敢自肆。可也。若其愤时嫉俗之心。不可存也。
比因理会静中有物之义思得。须有个敬功。以守道体始得。若无保守道体一段事。便从空寂去。若又欲免空寂之患。则又堕于杨敬仲,廖子晦万物镜影之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3H 页
失矣。此处用功极难。然亦须默加敬功。以驯致其极可也。廖子晦少学禅。尝閒居默坐。见万物在吾性分中。各各呈露。如鉴中之影。遂以质于师门。则以性物各是一物斥之。子晦后乃大悟其非矣。杨敬仲学于陆门。尝谓其心通者。洞见天地人物皆在吾性量之中。罗整庵驳之曰。是将形影弄精神也。殊不知镜中之象。与镜原不相属。此与朱子之答子晦者。同一语意也。(此与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已具一段参看)
长子斩。燕居周衣。出外道袍。皆用生布。(带用麻绞。)白笠,竹杖,网,白缘为得。而先贤以不解官之故。或有黑笠之论矣。愚意私居用白笠。公所用官服。亦无不可。未知如何。(家礼增解五之卅六板。尤遂陶八之六十板。尤庵说参考。又按梅山集十三册廿五之八板。苏持平答书。亦有所论。)
答赵景宪
见今圣学寖微。王章不明。豺狼蛇蠍。四面见逼。善良孤弱。立脚不住。仁人君子见之。不啻如心痛。来谕欲将一般经书。与愚俱入万山无人之中。抱香枯死。素心所蕴。而血气渐衰。世变无穷。未知能终成此志否也。奉览之馀。不觉废书而长叹也。元初仁山,白云诸贤。入金华山。率其门人子弟。讲学以终身。明儒有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3L 页
能拗过天地赞之者矣。近闻中原有九龙山。山中居人。尚守 明制。不赴举求官。只应租税。外国物产。一切禁用。昨见义州朴枝桓。曾至其近。细闻其事。而为余道如此。似非浪传。想象累回。使人心神。竦然飞越。尊兄闻之。当得增气也。来谕又谓真切磨。饱经历。老成笃实。屹然为狂澜之砥柱者。四顾寰宇。惟执事在尔。此某所仰恃而自强者。愿执事之益加自任。愚尝谓尊兄眼目煞高。许可亦少矣。今不图斯言之出于高明。而愚固不敢承。人亦不之信也。此恐阔睽。不能深烛其情。而至有一言之失也。更乞尊兄。益与警切。使之勉勉进进。不遂为害仁悖义之流。则幸之大者。明儒刘念台。国亡。绝食二十日而死。死之日。谓门人我此事如何。对曰。古之圣贤。亦不过此。刘曰。某安敢望圣贤。求不为乱臣贼子而已。此语极可畏。每诵之。直如冷水浇背。狂澜砥柱。愚未敢言。只求不害仁义而已。幸有以见谅而垂教焉。
答赵景宪(甲午)
天地不交。气数益戾。鬼魔溢世。狐蛊迷人。日日所闻。有不忍言者。而在上之人。漠然不以为意。不知天降之衷。埋没在甚处。全不露头面。念之。使人气短。罔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4H 页
所为。只自默视上苍而已。来谕天下道理。只有一个是而已。吾人但当从容守死。无负天地生物之心。可也。又谓世人皆变而君子不变。是犹无变也。举世不变而君子变。是天下皆变之日。吾党诸人。岂不兢兢然加勉哉。此意慇切恳恻。读之感叹不已。至于命道之括塞。踪迹之孤危。诚所难安。然岂仁天于吾曹。时复记忆。以是试之。使之开得针眼见识。进得分寸地步也欤。且念古人之讲明道理。扶植纲常者。亦岂必皆隆显之人耶。只在勉力不挠而已尔。
答赵景宪
兄弟有染邪者。闻欲斥不使入庙。此义甚严。然以愚论之。却似有更商者。时势不可不观。(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物性不可不察。若其人见斥而知畏。彼党闻此而不起则可矣。今也邪徒。登门驱人。而官吏不禁。或其人同室操戈。而宗祀不保。则将若之何。此须用诚心泣谕。使之感悟。可也。设终不回。亦无如之何矣。记得芝峰类说。崔寿峸号猿亭。磊落不羁。己卯士祸后。其叔父世节。为承旨。公寄书与诗。劝乞补外。世节以其书上告。遂被讯死。其诗曰。日暮沧江上。天寒水自波。孤舟宜早泊。风浪夜应多。此篇辞旨。优柔温厚。而犹不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4L 页
焉。惜哉。使猿亭早知如此。则其义似不当乃尔。今日之事。亦不得不以此等豫入思义也。如何如何。(诗本罗长吟作。观于宋子大全罗公墓表及权石洲所评国朝诗删。可见。盖芝峰所记误也。无乃猿亭录罗诗以寄世节欤。或云郑虚庵作。亦非是。)朱门人问乡邻之斗。有兄弟在。如何。先生曰。固当救。然事也须量大小。若只是小小斗驱。救之亦无妨。若是有兵戈杀人之事也。只得闭门不管而已。今邪徒之报怨。至有擢发去势之刑。是容有异于兵戈杀人也乎。乌可以父母所遗之身。故触凶锋。而可以谓之大中至正之道也乎。鄙见似此。敢以呈白。须细加裁择。而一览后即火之。可也。
 
先生父敬祖。为善于乡。而勤行佛老之教以为善。先生朝夕以圣贤崇正辟邪之论。讽于左右。父亦感悟乐闻。(明儒学案。曹月川事实。)
 公就商山朴蕡。闻性理之学。后游牧圃阳村之门。常以明道学。辟异端为事。弟具初为僧。悟而之儒。(燃藜记述。吉冶隐事实。)
答姜大集(永直○己巳)
以气质之体。谓之清粹。虽未经前人如此白直说破。然只将孟,朱所论夜气之说。潜思而精究之。亦自合五七分见得。更就自家分上。子细验之。必须有默相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5H 页
契处矣。
答陆致信(在瑞○庚辰)
所谕李事。足见好恶不苟,毁誉不动之意。但觉微有不自在之弊。如贻书申校理。指斥郑,李。又如请渊斋丈谢绝李某。此类皆不稳当。盖两处方信李说。而今却如此烦聒。恐所言不入。而只增愚罪案尔。为人辨冤白谤。古人虽以为第一天理。然人情事势。又有不一。若不审几而发。则愈辨而愈不能解。向来宋义伯之事。亦可鉴也。(愚每语诸友以无辨。义伯不听而轻发之。终致悔吝。极可叹也。)前后文字抄示之谕。尤不敢闻命。盖同门诸公之还送彼文。只为其閒词语。有不容受置者而已。其后许多訾谤。自属彼事。何必苦苦校辨。以失儒门之大体也。兄所与申书。以贱子之独受其困。深致慨叹。此亦不必然。夫斥逐金文。虽同门会议而后为之。然愚闻君子与人共事。事成而不求功之归于己也。事败而不欲谤之分诸人也。抑又思之。自家所处。大体虽得。而微细去处。却不免有失。程先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训。正合受用。尤不宜致憾于金,李矣。愚之所执如此。幸勿过贻忧念也。
答陆致信(壬午)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5L 页
承谕欲为贱子辨理。极荷厚意。但据愚见。正不当如此。盖彼之訾嗷。固多出于忿疾之私与传说之讹。然其閒岂无依俙近似者。因其近似而反求之。亦或有真实过误处。就此痛加点检而矫革之。岂不反有补于自己分上。吾辈受不得诬谤。自是量小所致。若量大者。虽加以横逆。亦安而受之。了无几微色。愚于此不能无愧。前日略与分疏之说。自省虽非文饰盖覆。然而以学问道理观之。大故粗疏。直是使人惭悚。鄙见既如此。岂复写出彼此文字。以冀朋友之为自家伸辨乎。所以不敢闻先后勤恳之教。想亦当见谅也。愚于芸窗丈席。实有了翁责沈之愧。而每切公掞坐春之愿。顾以所处僻左。兼被贫病所迫。未易致耳。寻常叹咜。今承来谕。知此丈亦欲见贱子。至有恨未参对之教。以若訾嗷之身。何以得此于当世大君子之门乎。感愧不能已已。
答陆致信(癸未)
出处来示得之。尝见老兄。颇有恃才用世之意。以故每举愚事微问之。今得如此转脑。喜甚喜甚。程传非但今所引两条而已。如以井之九三。为切于施为。刚而不中者。尤为有味。横渠代大匠斲。希不伤手之谕。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6H 页
亦至戒也。然否卦。志在君之义。儒者何可忘也。昔吕东莱自以不任忧责为幸。南轩以为此意殊不厚。非惟先自隔绝。存心既尔。若一朝临事。岂复更有力乎。此言却当玩味也。
答元仲舆(乾○辛巳)
有子勉斋之谕。愚尝谓兄高眼。以今观之。乃殊不然弟既错看吾兄。亦无怪兄之误认此汉也。旧看南轩集。其与晦翁往复。显而事为之误。微而心术之过。无不相与箴规之。此其德业之崇广。非一时流辈之所能及也。独见异学之士。实无所得。而自相标名。以此为识者所笑。吾辈于此。将何所取法也。来谕爱慕之云。固知出于中心。然与其推许过分。而使增虚骄之气。曷若教告尽情。而俾至贤哲之列。乃为见爱之正也耶。所寄先师文字。可见当时期待之厚。切乞力进此学。庶免辜负此翁之叹也。
答柳可浩(钟源)
老洲性为心宰。即理为气主之说。而一番人之信彼而疑此者。直是不近情实。亦是不成说话。此端的是认理为有知觉有运用底物事。又分明是认性为非太极非穷源底道理者也。吾圣门难著此等见识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6L 页
鞠其病源。正由以灵灵炯炯之心。目为人身上至尊无对之理而然尔。此与瞿昙之本心。同乎否乎。吾闻性外更别无理。而彼之所见如此。故愚以一言直截说破云。吾儒尊性。异学尊心。(后圣复起。不易吾言。盖此本于前圣之意。则其理自应如此。)崇谕所谓在今日。非有执事之高明。吾宗单传。其谁阐发云者。虽不敢直下承当。然墨守吾学。而不被异说引去。则妄窃自谓云尔矣。来书以为彼不知一本故也。此一句。亦可谓看得透题得破矣。第念吾辈虽自如此说。然其于知本之识。尊性之功。终是不相吻合。而不免流于逐末师心之病。此实可惧之大者。何暇与人交口竞辨。以分却自家向里功夫耶。
与尹凤来(歧善)
愚哭先丈文。有圣门狷者语。李敬述尝语人。田以此见绝于凤来。愚闻之笑曰。彼既不识狷字。又暗猜人意。而有此云云耳。昔有问。夫子以不得中道而思狂狷。然不闻狂狷传圣人之道。何也。管登之曰。孔门惟颜子一人。为中行之资。闵,冉之德行。亦近之。其馀皆狂狷也。曾点固以狂称。而子贡,子路,子张之属亦起于狂者也。原宪固以狷称。而曾子,子夏亦起于狷者也。特缘夫子裁之以中道。不以狂狷成名耳。向遇老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7H 页
兄。却以先丈状德文字见托。而愚虽辞未敢作。然于此亦可见李之诬谤矣。
答尹凤来(丙午)
先丈状草之未就。此在孝子之心。岂不闷隘。第以晦翁告韦斋文观之。可见圣贤之于先迹。不敢率尔之意矣。窃愿老兄。必须细绎平日德行言皃心法节操。逐一立目。旋旋写出。以成全篇。宁或未尽。不可过实。才有溢辞。即伤先志。尤宜兢兢也。昔年郑胤永。收拾旭桂馀论。作为凶书。以进于先丈。先丈与郑有旧好。然谓此大义所系。不可掩护。遂以示诸公。而竟至联名告绝。此是公忿正义。可俟后贤也。近有一种异言。谓先丈牵于颜私。不欲显露。而被贱子径坼其书。不得已而乃尔云。此欲害贱子。而竟使先丈公正之心。归于䵝昧。极可痛也。盖其书目贱子为操,懿。何不直便密致之。乃迂回从阴城数百里枉路。而附于贱子。使之中坼。而生出无限事变耶。此愚人之所不为。而谓郑奸为之耶。
答尹凤来(辛亥)
伯棠云亡。朋友无不以斯文为恫。昔郑子明恶近习而疏论之。既而蚤世。晦翁惜之而曰。天亦为此曹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7L 页
雠耶。今伯棠性忼直。于时辈乡原。既皆斥之甚严。而于夷狄乱贼。又复讨之不少饶。岂亦天为彼辈㧻丧之耶。抑天惜此人之在浊世。而招入清都耶。年前哭金德卿。今又失此人。吾党否运。何此极耶。痛矣痛矣。
答申稚安(宅周○丙戌)
参同契跋。以笔势观之。似是先生作而假借文字。以变姓名。岂义理之所当出乎。文章体裁。或可以伪为。而圣贤事行。难罔以非道。此若断以义理。似更无事。而黄氏(瑞节)乃引古文以实之。则已妄矣。劄疑亦只载其语。而无所驳正。首尾吟则又以为先生之善戏。未知何故也。惟梅翁谓非朱子作。(见本集上性潭书。)则始快人意耳。或疑使术士真有藉重之意。如梅书之云。则何不直书之。乃如此回互假借。此说似然。然无乃彼意以为如此。乃若儒者耻厕名于方外之书者然。而使后人。益信其为先生作而不疑欤。
答徐景道(建淳○戊申)
存心湛明。愿同澄潭之涵月无波。遇事裁割。欲似鍊钢之切玉如泥。近日得此一联颇有味。然试之日间。不相髣髴。见此愧叹。忽伏承养心作事之问。辄以奉献。勿以饥夫之劝饭而却匙也。
答柳景晦(基春○戊申)
今日守正之士。生义两字。未易得兼。则固当有取舍之分。又此新学炽张。而我辈既以孔子。为独一无二之师。则彼佛,耶二家之教。虽不理会。实无所损。善乎。陆放翁之诗曰。舍鱼正可取熊掌。食肉何须知马肝。时一讽味。不觉有会于心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8H 页
答金骏荣(癸未)
愚闻此学始终。只系志字专一与不专一。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此两句。包得无限罪过而言。)则程子教以只可责志。志之一字。所关岂不甚重。故语类言。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此处事字。又包得无限德业而言。)僧家教人参禅。亦有善谕。其言曰。如堕千尺井底相似。(吾辈为气习物欲所陷溺。奚啻如八千尺井底乎。)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万量。断断只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吾辈名为学道。而欲脱气习物欲之累。便不如此。诚切甚可羞也。)诚能如是施功。岂有不彻。(僧语止此)彼之所求。虽与吾不同。其所以求之之方。则无不同。而又其设譬之辞。却甚痛切。愚方欲取以自警而患未能。故谨此奉告。幸须参验看。
所示黄上舍汉植两门月朝。以余观之。近世道学不明。功利为主。才见侈然自放之人。便认做高贤。若遇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8L 页
守道自重之士。辄指为无能。此正为不识圣门相传宗旨而乃尔也。若如世俗之见。必为王通,陈亮。然后方是大道。而为孟,朱进退以礼。语默有序。则为不足观也。
顷得沈允和书。说金完植以某人为成仁之士。梅山为主气之学。愚以为彼边诸人。其学问。则以文章气节为十分道理。而不知此上面又有个诚敬功夫。其讲说。则以心神灵觉为太极活体。而不知那源头更有个性命主宰。大抵佗心功所造。眼力所到。原只如此。又自主张太过。不肯与人子细商量讲究。一味以粗心浮辩。撑拄将去。未有道理唤得佗醒。挽得佗回。吾辈只可自勉自立而已尔。
答金骏荣(庚寅)
顷示黄汉植所谓变化得身不出则言不出底死法。乃可谓学一段。使人骇叹。程朱退尤之训。姑置不问。(易传。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君。语类。田野之人。不得谋朝政。身在此间。只得守此。退溪集。通文上疏。非儒者所当为。宋子大全。草野之土。又与居太学者不同。不可出位而辄言也。)直从鲁论邹书。并行打破。始可谓之学矣。此岂非侮圣诬贤诡经破义之甚者乎。盖死法之说。作俑于金所与任先生书及代洪在龟疏。而为士流所非。则洪谓若与常谈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9H 页
一例看则无害。此说虽不是。而其意则犹有不敢自安者矣。其后柳以死法之云。归于此汉之抑勒。而潜改疏本。(年前。得见于成丈锡基家者。是其改本。而字句间。显有断裂妆点之迹。使人发一笑也。)此又是自欺。而其迹则犹有不敢仍旧者矣。今黄某乃显然公诵。而不少难慎。则其流波之阔大而不可遏。亦可见也。以此知吾儒发言处事。始虽失于微细。而终必至于不可救之地矣。岂不深可戒惧也耶。
夫士之待礼。自是正义也。若未仕者号为救时而轻于献身。被选者规避人言而备例论事。则孔子之韫玉待贾。晦翁之遇遁焚稿。反不如韩愈之投书。其可乎。噫。道学不明。士鲜自重。而或有急于事功。不顾礼防。以言事自夸。而世俗不之察。辄以为彼胜于此。殊不知自君子观之。彼特枉道徇人之流耳。岂足称于圣贤之门哉。若如黄说。则须是变孟子为淳于髡。然后乃得为正当学问。岂非可笑之甚者乎。或又以为彼之出位直言。与立朝噤口者。何如。余又当曰。向吾云云。特论其出处语默之精义耳。非以其斥倭斥洋为非也。况既仕而立乎其位者。欲固宠而不言。或畏祸而循默。则何可与彼同年语哉。
昨书所论去就语默之义。今偶记伊川解易离之初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19L 页
九云。离性炎上。几于躁动。虽未进而迹已动矣。失居下之分而有咎。然其刚明之才。若知其义而敬慎之。则不至于咎矣。初无位者也。明其身之进退。乃所丽之道也。其志既动。不能敬慎。则妄动。是不明所丽。乃有咎也。此正为一番士友。准备语也。未知其果能受用否也。彼黄某者。乃敢指圣门所传为死法。而必欲变化之。此与昔年金书洪疏所谓死法不可胶守者。相为表里也。无乃为识浅而未明。才刚而妄动者耶。窃意此等人须使之抑其才气而勉其谨畏。则皆可为儒门之贤者。而惜乎其自信已笃。自处太高而不肯听。此下士之拙法也。
答金骏荣(辛卯)
奉读短长诸牒。所以慰释湮郁者大矣。闻学徒四至。乐于及人。但讲授颇繁。无暇用功于涵养本原。此宜节省。而使吾之精神。得而安静从容可也。大抵学不论事有无。只一意培养本原。有事则专心观理。从容应将去。不可自我生出事端。酬酢才已。便当凝定心神。勿令涣散。庶几彼不足而我有馀。物为宾而心为主。如此久之。必自有得力处。且吾辈俱老矣。岂可不爱惜精力。而逐日汩没于琐碎文义之间而已乎。再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0H 页
昨讲会。会者几人。所论何义。今时交游与酬酢极难。苟非真个志学之人。恐不必相聚。未知如何。
近得李声远写来李承熙答渠书数段。其为心理之说。一如柳氏之旧见。而曰学问当主理。余谓主理之说是矣。但佗要主其所误认底理耳。朱子尝言。金溪践履之说虽是。然其意只是要践履佗之说。近日议论。亦正如此矣。年前闻牙山金完植言。心是主宰。而梅山不以为理。是乃主气之学。此殊可笑。朱子尝以浩气与鬼神。亦名为主宰。今欲避嫌而并此为理。则如何。昔金溪目朱子读书求义。为义外之学。彼所云云。可与此并案耳。
近世议论。类多苟简迁就。而指必欲循理者。以为过中。如此则必如胡广之中庸而后已。岂不误乎。昔张子韶病明道至诚之说曰。不若下个中字。朱子以为近世一种似是而非之说皆是。此个意见。惟恐说得不鹘突。士大夫无意于学。则恬不知觉。有志于学。则必入于此。此某之所以深忧永叹。不量轻弱。而极力以救之。虽有得罪于当世。而不敢辞也。(见答东莱书。)愚每读此。不觉感叹而兴起焉尔。老兄于此。亦应然也。
某丈于近事。有所云云。此殆动于讹言。而亦恐有未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0L 页
及见得者也。愚窃谓。儒者之在世。世人所不知者。为之讲明。便彼亦晓得。世人所不能者。为之持守。使彼亦效得。庶几得佗不失为人之名。是为吾儒一段苦心所注处。虽时势乖舛。俗谤沓至。至于流窜祸死。亦不暇顾。从上圣贤。皆是此个心量。此个事业也。今我辈小子。虽未敢妄意于此。然其愿学之志。则岂复有佗道也乎。
答金骏荣
 朱子曰。古人临事。所以要回互时。是一般国家大事系死生存亡之际。有不可直情径行处。便要权其轻重而行之。今则事事用此。一向回互。至于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欤。是甚意思。(语类四册十三之十九板。左璘录。)骏荣谨按不可直情径行处。便要权其轻重者。如晦斋之乙巳委官。栗谷之东西调停。牛溪之请与倭讲和之类。似近之矣。然卒不能救得一分。而其祸滔天者何也。苟于其时。不要回互而真截处义。则第未知祸又甚于此耶。
所示语类璘录中权其轻重一句。最要细看。不然则将有诿以国家大事。而不顾义理。惟以图存为正者矣。晦斋之委官。牛溪之请和。栗,沙二先生。已尝言其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1H 页
未安。惟栗谷之欲调停东西。则道理原自如此。初无一毫回互之意。不可一例论也。(权字。非大贤以上人。不可轻议。恐其为祸或反有甚于守经故也。大全答东莱书。论元丰大臣共事。及南轩集答谕郎中书。论事忌激触之弊。俱宜参究。)
 了翁为章惇所荐。为别试主文。而悉取纯用王氏之学者矣。公尝曰。当时若无矫揉。则势必相激。随时所以救时。不必取快目前也。(详见朱子大全二十五之廿四板劄疑注。)按了翁此事。亦是要回互底意耶。纵使救得一时之纷扰。恐不可为后人法也。
了翁不欲与惇卞相激。取纯用王学者五人。而曰。随时所以救时。不必取快目前。愚于此。常所未信。今得来谕。虽救一时之纷扰。恐不可为后人法云云。始惬人意耳。
 思斋承统图云云。
思斋所著承统图。臣而逼君。夷而乱华者。虽据有全夏。必斥之以为僭伪。此义尽严正。逊志集中。亦有此意矣。近世云云之说。自是无识之甚者。不足与言春秋之义也。
 李素山守经论云云。
素山说大意。是斥日本之称皇称敕。而语多疵颣。盖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1L 页
若以中国为帝王之宅。而不问入主者之为谁某。一例帝之。则鲁连之耻帝秦。朱子之黜曹魏。皆非欤。逊志正统论。尤极严正。而素山之言如此。殊不可晓也。又以我国之于清。犹妇人之从一。亦甚未安。老兄病之是矣。
 牛溪神道碑文曰。 上意以和议咎先生。三司交章斥和。意在先生。先生遂引罪乞骸归。丁酉秋。倭锋再逞。都城危急。知旧多移书劝先生赴难。先生答以难进之意。盖先生出处。一循道义。或有召命而不来者。未尝无召命而自至也。(清阴集。)松江谥状曰。公自乙酉党祸之后。退去乡里。及郑汝立谋叛事觉。上下震惊。公闻变欲赴。或谓公形迹不宜轻入。公曰。逆贼谋害 君父。重臣在外观变。于义不可。乃入朝。 上下教以忠节奖之。(文谷集。)骏荣按牛溪当倭寇再逞之日。已经参赞都宪。则亦重臣也。两贤之地位既同。形迹之难安。时事之危急亦一般。而其处义各不同。何也。盖牛翁以遗逸自处。故重其出处。郑文清以科举出身。故许以忘身殉国。抑其气象。有重厚自守激昂慷慨之分而然欤。使两贤易地。则未知所处又如何也。(抑又思之。盖牛翁之引咎。以和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2H 页
议。而却复有倭寇。则是前后一项事。文清之退居。以党祸。而有此逆变。则是前后两项事。故其形迹之难安。有同异欤。)
丁酉倭锋之再逞。牛翁之不赴国难。以形迹之难安。然当时若至江郊。贼势益炽。国危益急。则入城慰问。不然则自江郊命驾还山焉尔。则恐于义两尽也。未知如何。至于松江之闻逆变。不计党人之见攻。而自乡奔问。自是道理当然也。来谕遗逸出身之说。恐似然也。
 三渊答鱼杞园书曰。曹南冥以霞外高躅。束带持刺于李相浚庆之阍。逡巡受困而不以为耻。士固有时乎屈体。而道亦不损云云。按此说。似合商量。如孔子见南子。欲往佛肸,弗扰。及柳下惠不羞污君。三黜不去之类。是屈体而道不损者欤。然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与道不可须臾离。岂有体屈而道不损者乎。
三渊集体屈而道不损。以论语阳货章注说观之。疑若未妥。但看夫子所论柳下惠降志辱身之语。则却自无害。要当活看。未知如何。
 仙源行状曰。 元宗大王追崇时设都监。而提调必用大臣监临。首相尹公病辞。先生次当代莅。黾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2L 页
勉承之。始先生与大臣百僚。共力持不可。至是不强避。盖议礼行礼未定既定之异势也。先生虽不获终守前见。世皆信其为正也。(清阴集)吴楸滩墓碣曰。 元宗之祔庙也。公实领都监之事。人问其故。公以为追崇非古。则当初力争。大臣之责也。 朝廷定礼。则承 命供职。臣子之义也。所见盖如此。(同上)按两贤处义。后学虽不敢轻议。然恐有所未尽者。不如尹公病辞之为愈也。清阴先生于两贤事。并下一盖字以了勘。抑亦是疑而未许之辞也欤。
元宗大王追崇时。领都监之事。仙源,楸滩二公所处。终未若尹相病辞之为极等义理也。二公状碣。皆有盖字。然清阴之意。恐未必是疑而未许也。
答金骏荣
某处谓先儒。只要人速出礼斜耳。何尝教人罢还。上句说得是。下句说得未尽。盖先贤为立后者言。则曰速出礼斜。为被养者言。则曰岂可无君命而不斩于生父。此何曾教人不罢还耶。朱先生雅言。此理何所不在。人只见事体小可。便谓无害。以必整理者。为过当。今此云云。正如是也。且所谓专事棱角者。要当磨砻含蓄。不可大露。期于合理。乃为功耳。若要因仍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3H 页
且于所当然而不敢然。务为斲方成圆。而曰吾所恐者生事也。无乃不畏天命而畏俗谤。不为远虑而为近利。终堕于自诬诬人之科欤。语类论浙学之弊。以为浑厚。是可做便做。不计利害之谓。今浙中学者。只要回互。此意极明严。后人不知。乃以隐忍迁就为浑厚。其失远矣。
答金骏荣
朴准晦举良知知觉夜气浩气。以询其异同。似此泛问。殊不切己。伊川谓。考详略。采同异。无益于身。君子不学。(见遗书杨遵道录。)学者于此类。须是各自体究。究见本来面目。令各分明。始能有益。若先类举此较。彼此不分。恐成獐鹿。不可不戒也。以准晦少年精力有馀。须用无书不读。无理不穷。朱子虽尝以读书为学者第二义。(语类方子至佐三录。皆有此语。而大全答梁文叔书云。近看孟子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又答吕子约书云。若如来说。则为学不在于己。而在于书。不在于经。而在于史云云。先生之意。盖欲人就身心上。切实理会。不可全靠读书。为第一件道理也。近时朋辈。舍读书。写文字。别未有学问可为。甚可笑也。)然初学须剩读得书遍数多。自然生底曾熟。熟底越有滋味。横渠言书须成诵。朱子答张元德书。盛称此语。为学者第一义。又尝语门人云。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管读。今之记得者。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3L 页
读之功也。今欲准晦关了门。断了路。期以七八年熟读得经史。精究得理义。心理相涵。足目俱诣。庶为佗日发为文辞。施为事业底根脚。而惜其无吃著得以安坐究业也。然古之大成就者。岂皆出于温饱之中。只看志之坚固。信之笃厚何如耳。因其来见。出此示之也。吾辈年齿向晚。却须择精要底。专一诵念。从容玩索。以究极至处可也。盖岁月难延。精魄已衰。便觉佗时难得功夫再去理会。此亦朱子之意。不可忽也。
与金骏荣(壬辰)
知觉良知之辨。愚于准晦书。言之矣。近检阳明传习录云。良知即天理。而整庵困知记驳之曰。此以知觉为性者。王门人欧阳德。辨罗说云。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凡知视知听。皆知觉也。而未必皆善。良知者。知恻隐知羞恶。天性之真。明觉自通者也。又曰。良知者。天理之灵明。知觉不足以言之。愚谓欧辨中知视听知恻隐之分。是矣。但指良知为天性明觉。天理灵明。性理岂可以灵觉言乎。以灵觉为理。与知觉为性。何所别乎。依旧落在释氏科臼。而不能自超脱也。因此思之。儒门教学。须于心理二者不离之中。却要见得不杂。不杂之中。又要致得不离。盖心虽属乎气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4H 页
而比诸气质。自是至虚无物。至神不测。几与性理。泯然无隙。所以难辨其不杂之体也。须于一真一灵有为无为之际。细加究覈。才无心性相乱,道器无分之弊矣。心虽精于气质。而较诸性理。却自有寂地炯照。几际妙研。用时神化(三句十二字。宜细玩。)之迹。苟非有用敬主静之力者。未免有违仁失义之患。所以难致其不离之功也。须于一危一微惟精惟一之地。自做主宰。始见心理合一,体用无二之妙矣。此学问之要。而政术在其中矣。区区于此。看得极分晓。第患守得不定叠耳。窃见世学不明。高者止于恃心造事。其次主于依样画芦。最下者又不过念书摛文而已。是数者恐于斯世斯文。未足为重轻。区区深愿与同志诸公。遵依右件旨诀。究心毕力。用了几年功夫。佗日造就。庶几不失前贤路脉。有裨当世风化。而与零碎无本源汗漫无把柄者。气象规模。殊不侔矣。妄意推究。仅得及此。未审雅见云何。其有合改处。幸与商量而润色之也。
愚比因自己偏处。思所以补之。看得静字。转更有力。盖主静之云。虽始于濂翁。而其源则自易之艮背。学之定静。庸之未发。孟子之夜气发也。夫道理待静而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4L 页
凝。遇躁则散。以孔门言之。颜曾冉闵皆静胜之资也。明道教上蔡静坐。伊川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罗,李两贤尤专提此以训学者。虽晦翁。亦尝指为一个总脑处。但时又恐人赚入禅门。故更将敬字以救其偏。此是防微之意。然大全,语类。又屡言敬字功夫。必以静为本。易本义,太极解。皆宜参究也。大抵性静者。须从敬入。有守有据。不致厌恶事物。久则身心循轨。自然虚静。而无一偏之弊矣。若是躁扰浮动。粗厉轻易者。必依要诀静坐法。逐日习之。尤为应病之剂。此皆在人随其资质而慎择所由耳。窃覵尊兄。亦颇有气粗之病。须于日閒。要得几时子虚静纯一之功。以养吾向衰之精力。必使书为客而我为主。事虽繁而心自定。此是吾辈切身利害。不可忽也。
近看陶庵答朴文黼书曰。明德固当以心为主。而亦不可单言心。玉溪本心之说。最的确。愚窃谓此论。固是出于为学者主心之虑。然若执言迷指。则凡单言心如心不踰矩。心不违仁。心能弘道。存心养心尽心之类。亦皆有碍。鄙见学者无论某书。于单言心处。要须审其所指。而无或认人心气质之心物欲之心世俗之心。为本心尔。恐未可槩以单言底。皆指为有病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5H 页
者。然则明德虽单言心。实亦无不可。未知如何。又答李道三书曰。今之言明德者。欲舍理而主气。岂不大悖于圣人之指耶。近来湖中于心单言气。而于明德犹不敢直曰有分数。君辈又欲并与明德而滓秽之耶。愚窃意明德是湛一虚灵底为主。而具理应事。为其所能。则谓明德为主气。恐无所病。而呵叱如彼耶。岂道三不分心与气质。而专认气质为明德。如湖说。故云然欤。未知陶翁之意果出于此否耶。
近从李元礼。借得庸学汇参而略阅。其书编得似好矣。其中中庸首章下。载柏庐讲义一段云。戒惧慎独。虽是两项功夫。然静时为尤要。盖此处功夫。做得的当。方分得动静界限明白。若静时功夫。不到便照。不见动时是非。故愚尝云。存养不得力。连省察亦无下手处。(讲义说止此。)此语其有味。正好以心体究。但以戒惧。专属静时功夫。未知如何。辑语致中和。是功夫尽头。天地位万物育。是效验尽头。困学录致中和之极功到位育。乃尽说效验。正是功夫尽处。向来某台谓致中和为效验。而吾辈皆疑其未然。今见此语。亦如吾辈说矣。老洲凤栖两贤说。某台比己写来耶。切欲见之。如有便。须嘱其录寄也。困学录。论章句君子体之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5L 页
云。君子直做中庸骨子。语极警切。读之。使人有悟处兄亦自体味之。吾辈名为问学。而自身却在中庸皮肤外面。今做得甚么功夫。费得几年心力。乃能直入中庸里面。做得那骨子耶。试自思之。茫然不知所谕也。切宜舍却一切閒漫酬酢。省却一等杂博功夫。专以用敬静体中庸为务。庶几不陷于异端之空见。俗学之粗迹矣。
答金骏荣
所示某人之言。无乃有激而云尔欤。然至曰行己处事。惟恐不从俗。则无已过乎。君子行己有耻。作事可法。安有不问世习美恶而一于流徇之理。岂不闻不从流俗是圣人之训。而同乎流俗乃乡原之为乎。矧今人心邪僻。士风污下。遗君弃亲。乱常蔑礼之行交作。而人亦不甚非之。若复以此说。行于其间。其为世道之害。更当何如哉。苟如其言。则在家居乡为儒。作官无特立自守之节。而有诡随曲徇之行。岂不可耻之甚哉。孔子是何等浑厚。而其于乡原。不欲其入室。则此不以人类视之。而在陈思归之叹。乃有取于行不掩言之狂士。何也。圣人之意。大可见矣。近时号为穷经学道之人。多只是未能免俗之行。何必违众之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6H 页
见。其与不易乎世同。而能异之圣训。不啻朔南之分矣。噫。调高寡和。物贵难售。自昔然矣。柰何柰何。吾辈特不当以标榜自高耳。○语类论语门颜渊,季路侍章。先生言。今人恁地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粘手惹脚。如何做得事成。恁地莫道做好人不成。便做恶人也不成。先生说至此。声极洪。使某人。承此训辞。未知其如何转身也。若如其言。如曾子受季孙之箦。朱子谓之或是因仍习俗而未能正耳。及其疾病。不可以变之。时一闻人言而必易之。非大贤不能云者。为标榜之害。而必如王遇之不欲为已甚而黾勉受之者。乃为行己处事之法矣。岂不误乎。目今俗习。至为薄恶。每思之。直使人心痛然。愚意欲与儒林诸公。讲明道义。维持纲常。庶几有小补于斯民。不谓吾党中自为苟𥳑之论。以助其馀波。每燕居深念。仰首浩叹。不知所以为计。而今而后。不复敢以此望于诸公。晦翁所叹姑抱遗经以待后之学者者。区区僭亦云尔。○大抵避俗。是见不透。此亦语类说也。今其先入如此。则虽十圣人守而告之。终不能入。不若且舍此说。而先以存心辨义利。遇事别是非之意。子细说与。待佗所见长进。其避俗与否。似当不待言而自谕矣。然吾辈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6L 页
于某人。才一面尔。岂可不待其问而妄有云云耶。
旱魃健步。雨师退听。稼事告病。民命近止。我辈游手。甘心饥饿。彼亿万生灵。终岁勤劳。将不免为沟中瘠矣。噫。其可伤也已。前人谓天灾时行。人人皆有过活良法。君子用智。小人用力。彊者有搬运之能。弱者有就食之策。自然生出许多智计。最下者。无力无策。又自有身任父母之忧者。大为设法区处。愚谓古今异时。恐未可一槩论。夫田无常制。民无恒产。而救死不给。思乱既久矣。上无教化。下无学术。而斁伦无耻。为夷亦久矣。一朝艰食。将群起而为盗。是时虽有贤者。怀己饥己溺之忧。而行救焚拯溺之事。则已晚矣。柰何柰何。
与金骏荣
前者所论人心气质道心本然之义。比复如何看。窃谓人心之与气质性。一以劳逸浓淡之属言。一以昏明强弱之属言。二者界分。不宜相混。(朱子答林德久书。论孟子口之于味。性也。非指气质。盖以理之属于血气者而言。如书之言人心也。以此考之。可见其二者不同。)道心之与本然性。一则有觉有择。一则无眹无为。两者面皃。原自不同。愚见如此。未知盛解复如何。
与金骏荣(癸巳)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7H 页
未发时性理。如何乃能见得。朱子答林择之书。言未发时。便可见性之体段。答胡广仲书。亦言未感物时。心之所存。浑是天理。据此则虽于至静之时。亦须见得性体。存得天理。始得。吾辈于此。殊未有端的下手用功处。常所不快。未敢便放下也。老兄试于此留神看详焉。○孟子尽心上篇章句。圣人之心。至虚至明。浑然之中。万理毕具。近思录一卷。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已具。此等处。皆宜细究而实验之。
扼腕奋髯而说心理。怒目切齿而谈事功。此两句。仿朱先生答孙敬甫书所举江西一后生语而为之。亦切中洪,柳,俞,鱼之病。然不须向外人道。姑务自明焉。可也。
与金骏荣
科规果有所改。而制述则表,策,论,议,铭,颂,记,律。诵读则五书,五经,纲目,近思。而更无所谓德行治道之云。其异乎朱子所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者。几希。且不去用私之人。不得秉公之贤。虽年年乡贡。日日里选。亦何补于世之治乱乎。譬之冠带垢。须用洗浣。但不知和灰。只将冷水浸过而已。不济得事。故朱子尝论经世一事而叹曰。法度尚可移。人心如何得变易。各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7L 页
人将佗心去行法。且如荐举一事。虽多方措置提防。然人只要去私佗亲旧应副权势。如何得心变。(朱子语。止此。)此所以法弊易改。时弊难革也。病枕辗转思量到此。直是使人腹烦。柰何柰何。
孔门教学。主于躬履而心体之。故语简当而有馀味。后来儒先之专于性理者。其言玄微而意空虚。故知夫子罕言性天命仁。早已防其弊矣。盖言之而滋人迷惑。损人心力。不如使之随事力行。随处心验。久久功至。默契其理之为实见也。
答金骏荣(乙未)
外除见官报。六月十四日。总理内务两府奏任郡县者七人。而其中如李圣烈,朴文五,郭钟锡。皆有学名者矣。既非单举贱臣一人。则其意恐不专出于尝试之计也。伯棠闻此报。辞气颇不平。盖以时辈荐也。汝贞却谓此非内职。可以出而行吾志。以酬 君恩而拯民危。盖汝贞气迈意广。勇于有为。伯棠标高韵逸。虑为世污。然二者皆未合理。虽所荐非其人。而君子自有不乱群之道矣。彼焉能浼我哉。如必以为耻。则将谓闵子亦有累德耶。观于易否之六二大人否亨。可见矣。又谓外官异于内职。可以不择时而起。则语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8H 页
类论子路云。岂有子拒父如是之逆。而可以士乎。余亦曰。焉有君子目见贼臣挟外援以胁 君父。而可以出而为其用之理乎。来教欲令谨守身不出则言不出之法。而不得已而出言。则其当巽当激。随时观机。而却恐仓卒看得未透耳。其下又云。儒者遭患难。当以清阴辞不迫切。气象雍容。为第一法门。此若不善为之。则近于柔之取辱。此甚可虑耳。
蔡京听得张觷教诸子学走之事。不觉胆坠。请上召龟山。龟山当毅然自立而不被其笼络可也。只苟且出脚。做得个甚事。曾见南轩颇疑之。胡文定却谓使当时早用其言。也须救得一半。而朱先生谓其说得极公道。然愚寻常觉得有未满意处。今见鹿门集。有一篇说得痛切。读之。使人意思爽豁也。
答金骏荣
天地之用。付与儒者。但今之儒者。有不务明理。不肯循道者。遂致后辈流于使气。凡庶陷于斁伦。高士鄙其鲜实。俗吏笑其无能。岂不大可惧哉。圣贤之用。付与王臣。顾今之王臣。有不思尊主。无意爱民者。遂使儒者安于山林。黎民填于沟壑。裔戎骋其凶㬥。 国君受其危辱。岂不大可痛哉。若得野贤。明理循道焉。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8L 页
则学之既绝者将复续。而天地之用有所赖而行矣。朝士尊主庇民焉。则国之已危者将渐定。而圣贤之用。有所藉而达矣。呜呼。此必然之理。的然之势。而未知孰肯为之殚心也。愚之不佞。不能无深望于今之君子。虽然。民国之安危。由于朝士之贤否。朝士之贤否。又系于儒术之邪正。是儒术为天下之大本也。吾党之于问学。安可不勉明而深体之哉。
与金骏荣
昔年读中庸。窃意戒惧不单属静。而峿老转以闻于渊斋。渊斋不以为然矣。今日偶复思之。道也节。自睹闻以至不睹不闻。非只主静时。莫见节。乃不睹不闻已尽。而有睹有闻方始之时。亦未尝统指动一边首末也。愚故曰。戒惧圆。慎独尖。慎独却对不过戒惧。人所以错认分别动静者。却被末节章句。有自戒惧云云两语故也。殊不知戒惧非单属静。故曰自此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慎独非统言动。故曰自此而精之。以至于应事之处。此意大煞分晓。特读者不之察也。末章无声无臭。人多认作理体。而鄙意常窃以为此只是形容至德无迹可寻。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也。然时以语人。殊未见有信得及者。今复细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9H 页
勘。觉得前见未至甚误。故并以呈似。望须理会到底。详赐回谕。
年前。偶自体得道心似不专于动而兼摄乎静。时以问人。人多听莹朱子诸说。亦未有的證。故未敢自信。近因再究。遂悟得尊德性畏天命功夫。明是通贯乎未发者。此理昭然似无可疑。但自觉得心力未逮。不能相续于已发未发之际。此却可惧也。如必以道心专属之动一边。则于持敬求仁之功。将不免守其半而遗其半矣。试自验之。动时兢兢业业。而静时悠悠漫漫。岂得成道理乎。幸更体会。因来详谕也。张南轩尝言。喜怒哀乐之中。言众人之常性。寂然不动者。圣人之道心。此又与郑说全别。朱子以为晓不得矣。并与此两句。而参究之也。
与金骏荣
许衡以儒者臣事胡元。李太邻谓 皇明之文治。 本朝之道学。皆本于此。昔冯道历事数主。荡然无耻。或者谓五季之世。百姓不至于肝脑涂地。道有力焉。黄氏式三叹曰。此可信乎哉。愚谓李说可与或人之言正作对也。
答金骏荣(丙申)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29L 页
邑倅与巡检。遍至乡村。督令薙发。而川西则谓以贤者所居。过里门而不入。此可见盛德之感物深而里人之赖仁大也。言足听闻。而昧陋之人。时有毁儒者者。此与幼子之见养于慈母。而还有打母詈母之习相似。儒者于此。何忍相校也。
时扰已极。诸生散去。閒中读朱子大全。闻之。且叹且幸。但倡义诸公。栉风沐雨。矛淅剑炊。以为国讨贼安民为务。而我辈得而安坐看书。何愧如之。纵外人所传。时有疏漏处。只与其大体可也。仲氏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吾于诸公。默默祷此。不任其眷眷之情焉耳。
与金骏荣
国恤过礼月未葬。士庶家祀事。何以处之。宋何子平母丧。八年不葬。葬前必不行祭矣。 明仁孝皇后崩。七年始葬。当时民间。恐无一向废祭之理。此致丧方丧。所以有辨也。非惟士庶为然。虽有官者。至于忌墓祭。恐不得不略设行之。练祥亦然。窃意丧礼补编。卿大夫士忌墓祭。依练祥礼。卒哭后行之之云。但道其常耳。若因兵乱拖至数年之久。则合有变通之规。况无祝单献。不过如先贤于 国丧成服后。略行忌祭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0H 页
之仪而已。则恐未可非之也。
或疑忌墓。可以单献。而靡所拘。至若练祥。有祝三献。行之。无乃未安耶。按练祥。虽三献有祝。而毕竟是丧祭。故遂翁尝言亲丧三年内忌墓祭。以单献略行。若练祥。则莫不备礼行之。以此旁照。未见其不可行。况馔品减杀。以示变于常日。则尤恐无未安矣。
余从前无问公私。期以上丧。则不曾作诗。近见南溪云。退溪于 国恤初丧。绝不作诗。特言初丧。则葬后无所拘耶。栗谷当 恭懿殿丧。以身有衰服。不挽亲旧。况今所遭。尤是举国臣民所当沬血饮泣。以复雠雪耻为心者。则虽非受衰者。何忍吟咏诗词。诵习乐章。以自放忠义之外乎。
与金骏荣(丁酉)
至静之中。其守不失。守是守道体。欲守之。先须识得。吕子约言。见未用之体。朱先生谓此语甚好。人须看得这个分晓始得(见语类吕氏门。)道夫问未发之际。欲加识别。使四者各有著落。如何。曰。如何识别也。只存得这物事。(此似指道体。)在这里便恁地涵养将去。(见语类祭义门。)国秀问。自验得此心未发时。仁义礼智之体浑然。未有区别。于此敬而无失。则发而为情。自有条理。曰。虽是未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0L 页
发时无所分别。然亦不可不有所分别。盖仁自有一个仁底模样在内云云。今要就发处。认得里面物事是甚么样。故发而为恻隐。必要认得恻隐之根在里面是甚底物事。(云云。○见语类训门人。)愚于此一事。费了多少思量。用了多少心力。终未见有分晓气象。未知高明曾如何识认。(语类士毅问。未发时自觉有个体段。则是如著意。要见未用之体。则是已发。曰。只是识认佗。)须与仁父同共商量。然后因风谕及。至仰至仰。大全玉山讲义。答陈器之书。无声臭形象。有閒架条理等语。并要潜玩而实验之。不可只做一二篇性理议论。看过便都无事也。
答金骏荣,金思禹,崔钟和。(戊戌)
元亨。动也。而元。动之端也。亨。其极也。利贞。静也。而利。静之始也。贞。其终也。天地之化。圣人之心。无不具此两端四德者也。若曰圣人之心才静。便是至静。更无静与至静之分。是有贞而无利矣。无利亦且无贞矣。安有无利而有贞之理乎。(此处最可领悟细味之可也)又观圣人亦既有一念之动。又更有万务之动。是有元而又有亨矣。岂独无一个利。而只具得三德而已矣乎。愚僭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体道少。能体道即贤。尽能体即圣。此程子语也。吾人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1H 页
身上道体自在。如何不能体得。以明之未尽。诚之未至尔。欲明诚之极。先要志之笃。(此事。学人例多泛看。吾意。临命终时也。放下此志不得。)敬之专。(此事大难大难。虽难。亦要竭力用功。)此本不立。虽曰读书讲义。亦终于失道而已矣。可不惧哉。
妄作图子。本兼圣贤。但未知圣人之静亦有渐次与否。故问之。不谓两贤乃恁细推得来也。今因所谕。更细思之。虽圣人之心。至精至妙。亦安能无。自一念之动。至于事务泛应之动。自一霎之静。至于鬼神莫测之静。(且如卷之。是一霎之静。退藏于密。是鬼神莫测之静。如何如何。伊川曰。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特不似贤者以下显有渐次可指耳。(吾辈以粗率之心。揣测圣人之至妙处。如何说得出。恐不如且置图子与诸说。只去自己分上。下得明白平实功夫之为渐有所得。如何如何。)
黄慈溪日钞。论象山之学末端云。独惜其身自讲学。而乃以当世之凡讲学者。为伪习。未几韩侂胄,何澹诸人。竟就为伪学之目。以祸诸儒。一时之善类。几歼焉。呜呼。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悲夫。(黄说止此。)近世学人中。不相爱惜。而反相訾毁。其号为相爱者。亦复偏主已见。遣辞下语。无复斟量。吾恐韩,何诸人复起。而一时善类莫能自保。是宜仁人君子痛心疾首。而思欲救之者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1L 页
答金骏荣,沈能浃,崔钟和,林章佑
 仁祖。乃 宣祖之亲孙。非取佗人之子。继后之孙也。然光海既废。大院君未尝即位。而中间一代既阙。则不得不祢其祖也。(钟和。)
 祢其祖之说。未知见于礼书否。而祢是父庙之称。而施于祖。未知如何。施于所尊。犹有所谓至于叔继侄兄继弟。而亦谓之祢。则恐尤名之不正者。论语正名章注。卫辄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此虽以辄之拒父而云。其不可祢祖之意。莫须有否。(能浃。)
祢其祖之说。今在客次。无文字可检出。但兄弟相继为君者。同昭穆。异昭穆。前儒诸说纷然不同。而朱子谓兄弟传国。以其尝为君臣。便同父子。各为一世。为礼之正法。以此旁照。则新君之于先君。不拘尊卑。槩以祢庙称之也。明矣。至于卫辄。是据国以拒父者。故以不父其父而祢其祖立文。以罪之也。若蒯聩先死。而辄受国于灵公。承命于周王。则后之秉法义者。亦必无此言矣。
 仁祖于大院君称以考。则有二本之嫌。(钟和。)
帝王家。以承统为主。而不计昭穆。(此两句。是此论之纲领。)故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2H 页
仁祖以 宣祖为祢。何得复称考于大院君乎。必欲称考。如潜冶南塘之论。是以小宗合大宗。王者继私家。名实紊而本统二矣。
 若称以伯叔父。则本非出后。而以父为伯叔父。岂非未安者乎。(钟和。)
 称大院君。以伯叔父。则沙溪所论亦然。今何敢妄议。然反覆推究。终未洒然。盖 仁祖乃 宣祖亲孙也。以亲孙承其统。而犹谓之为人后可乎。非为人后。而称其父以伯叔父。岂不未安者乎。(章佑。)
王室立君。虽非臣庶出后之比。而既以支孙。入承正统。即同出后。其于私亲。何敢并尊。所以只得称伯叔父已矣。(私家承嫡者。虽非出后。而称所生为庶母。此似为傍證也。)盖大院君之于 仁祖。虽亲父也。 仁祖既为 先王宗庙之主。则何敢复视以己子乎。故 仁祖虽称以伯叔父。而神人之际。情理之间。可以两无憾矣。
 仁庙属称云云。钟和章佑之论。似皆有可据之端。盖 仁庙之承统。便同中兴。非有 宣庙之命。亦无大院君之命。而自因功臣之推戴而践阼者。若降大院君为伯叔父。是无故自绝其所生之恩也。思之终涉不可也。(能浃。)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2L 页
仁庙之承统。虽非有 宣庙之命。然既已闻于天朝。受 皇上之命。而为 宣庙之嗣君。则大院君自应不得称考。此何可谓之自绝所生之恩乎。
 以庙则曰祢。以属则曰祖。而不可谓之父明矣。近斋曰。祢字与父字。有所异。祢是庙统之称。父是天伦之称。承统者。非世次。则可称以祢。不可称以父也。(钟和。)
 自旁支承统者。或祖继孙。叔继侄。或兄弟相继。则虽祢其所承。而不可以所后父言也。(骏荣。)
近斋之言精矣。但君于先君。虽无父子之名。而有父子之义。此又沙翁告 仁祖之言。不可不知也。
 今若称其父为伯叔父。则以何人为亲父耶。(钟和。)
君曰君父。臣曰臣子。先君即同亲父。嗣君即同亲子。故称私亲为伯叔父。而不患无亲父矣。若如所疑。则以祖继孙者。将以先君之曾祖。为亲父。以叔继侄者。将以先君之祖为亲父。故皆得称私亲为伯叔父耶。此决不然也。且同一入承大统。而先朝中有昭穆可为亲父。则称私亲为伯叔父而降服期。其无昭穆可称父者。乃以私亲为父而仍服斩乎。此决不然也。假使 仁祖薨。而大院君在世。则当为君服斩。不敢以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3H 页
子服之。大院君既如此。则 仁祖又安得仍称父乎。
 于其私亲。称以伯叔父。则亦无所称父处。然其服期。则只得与伯叔父同。然则称号亦如之。而 仁祖之于大院君。亦可仿此。(骏荣。)
仁祖之于大院君。称号与服制同归于一。然后始无许多窒碍处。若服止于期而称之以父。则此为何等礼义耶。
 宣庙位板。书皇考。祝曰孝子。大院。殿下称之曰王伯叔父。此在赵时庵上 仁祖论昭穆疏。而称考称子之说。沙翁已驳之。然则入承大统者。只以本属之称。称之曰考祖曾高。子孙曾玄否。此亦可疑。若嗣君行尊于先君。则自称以叔与祖。称先君以侄与孙。岂非未安乎。(章佑。)
仁祖之于 宣庙。孙也。今称 宣庙为皇考。自称为孝子。则岂情理之所安乎。若如此。则虽祖继孙。叔继侄。亦皆称考称子矣。此沙翁。所以驳之也。帝王承统。而昭穆或有相继处。或有颠倒处。或有空阙处。一庙之中。属称或书或不书。既所未安。若称先君以侄与孙。自称以叔与祖。则尤所未安。故愚每以南塘只书庙号大王及嗣王臣某之说。为不可易之道理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3L 页
仁祖称其私亲。只曰大院君。自称曰嗣王某。如此则虽似疏远。分义严正。(钟和。)
 来谕不书属称。只曰大院君嗣王某云者。恐得之。此已有南塘说耳。(骏荣。)
沙溪先性既主叔侄之称。后辈何敢复有佗论。况嗣字于大院君。何所当乎。
 丧服杖期章注疏。有继体之君。其父若祖。有废疾不立。今受国于曾祖者。为其父若祖。服斩之文。盖父若祖虽适长。以废疾不立。则亦私亲也。而既曰服斩。则虽旁支。既以亲孙承祖统。则服其私亲三年。不为无据。而沙翁不取。何也。南塘亦主三年之说。此又何如。此为川西说也。累度往复。终未晓白。玆以仰禀。乞赐明诲。以为万世法也。(章佑。)
父祖以适长废疾不立。而受国于曾祖者。为祖父服斩。与身由旁支入承正统。而不敢为私亲服斩。二者本非可以相准。而今曰废疾不立。则亦私亲也四字。下得极害理。既而又转作私亲三年。恐尤不相近。盖一是正适。一是支庶。其分殊亦已明矣。沙翁之不取三年之论。亦有所以。盖以既行三年。则又当入庙故也。既不当入庙。则服斩三年。又无所据矣。且记伊川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4H 页
先生代彭公疏。已明言陛下濮王出继之子。朱子语类又明言先儒濮议称皇考不是。而南塘乃据丧服传支子为后之文。谓帝王家不当以出继论。(愚按程朱二先生。独不观仪礼。此文而然耶。)又谓本生亦当称考妣。而力主私亲三年之说。未知后贤孰有舍程朱而从潜塘哉。今臣庶家以孽承嫡。且不敢服所生本服。况嗣君为宗庙主。而与尊者为一体者。尤何敢为私亲仍服三年矣乎。有问于南塘者曰。嗣君于私亲。为长子或独子。则一依先生三年及称考之例。亦将以孝子题主。而奉其杞。又传其重于所生子乎。如曰。虽三年与称考。而奉祀传重。独不敢云尔。则乌在其不出继也乎。未审此老于此。又如何批诲也。
 丧服杖期章注疏。继体之君。为废疾父若祖。服斩之说。亦可疑。盖既不承统。则虽嫡子嫡孙。实则嗣王之私亲与旁支无异也。以其私亲之故。而废宗庙社稷之祭可乎。若两代病废。而祖与祖母。父与母相继而死。则十二年废祭于宗庙。于心安乎。于理当乎。(钟和。)
 丧服疏。父祖废疾而承曾祖统者。为父祖服斩说。似不可非之。盖子之丧父。主于恩爱父。祖虽有废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4L 页
疾。何可以其未尝承统。而辄自降服乎。如此则子之丧父。徒以其位之贵贱而有隆杀。而不本于恩爱也。其可乎。至于十二年废祭之虑。此是希有之变。则须有摄行等区处。不至久废矣。何可预虑其废祭。而薄于所生乎。国家虽曰尊尊贵贵。至有绝旁期之说。而父子又君臣之所由生。此处则尊尊之道。恐行不去矣。但废疾父祖死后。不得入宗庙耳。如何如何(能浃。)
允和所论。甚善甚善。
 既称 宣庙为祖。又称大院为父。则大院有若曾承统者然。此又难处处。能浃妄意。其时 仁庙与大臣议。具其事之曲折。上告天朝而请命焉。若命祢 宣祖而降大院。则亦从其命焉。若仍追升大院为 宣庙嗣。而使 仁庙承之。则此尤㫥穆顺而名正矣。如此则既无私自降父之嫌。又无擅自追崇之失矣。如何如何。(能浃。)
帝王家追崇私亲。非礼之正。不可为训也。栗谷东湖问答云。 主上若萌尊崇所生之私。则小人必伺隙。而以 嘉靖皇帝为法之说。进惑 圣听矣。且 仁祖之于 宣祖。祖孙也。故如此说。若受国于曾祖者。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5H 页
其将追尊两代耶。又祖继孙。或叔继侄。或兄弟相继者。又如何处之。此所以帝王家以承统为主。而不计昭穆。乃为正礼也。
答金骏荣(己亥)
金某曾闻其有志节为难得之士矣。今见此文。恐只是客气耳。盖士遇乱世。其起义守义。皆宜量能度分而处之尔。何可以与己不同而肆口忿骂乎。况造为凶言。以冀 君大夫之怒其人而杀之。则岂复有仁义之心哉。此一事而忠孝两亏。何者。诬人为辱 君。固非诚心爱 君之道矣。造言为苟訾。亦非所以为人子之礼也。然此自属彼事。在我。但静以听之。不可躁扰。反失君子长者之体也。来谕谓此等文字。流传于世。异时祸患。极可畏也。此似然也。但尝闻人之祸福。实由乎天。天将祸余。彼纵见誉。固无益矣。天将王汝。彼虽甘心。终亦无事。故曰其实寮无如之何矣。凡世之为金永胄者。不知几何。今日辨一金。后日又一金进。吾之辨金。已无时也。知有命在天。余当益加修省。安裕立吾身于畏天之地矣。又当为之哀矜悯惜。置其人于吾仁之中矣。此其滋味。亦自无穷矣。况彼亦读书之士。今之为此。特一时意气激发之患尔。后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5L 页
或自觉其失。则安知其不向吾辈而摧谢之乎。
答金骏荣
柳集答鱼文五书。以孟子犬牛章性字。为等品不齐者。是矣。但又以中庸首章性字。为面皃不同者。此却大误。如此则其所引惟固万物之一源者。将不过为无实之一冷话也。且以各得所赋。知面皃之各殊云者。尤不成说夫。各本非殊别之义。只是彼此之分也。今曰云云。可谓不识文理者矣。朱子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亦有各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之语。此何缘见异得之意耶。彼又谓人物之生。若只以一样道理赋之。则其当行之路。又岂得逐物而各异耶。此又不思之甚者。若如彼见。则父循父之性。而有当慈之道。子循子之性。而有当孝之道者。果以两样道理赋之乎。凡此皆不熟读章句集注之说。并不遍考大全语类之文。只凭一时臆见。胡叫胡喊。以诳惑后辈。盖亦本心不本性之见为祟耳。(今试以异代各。则人物之生异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人物异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异有当行之路。此类果成文字乎。大抵彼边诸人。多不曾用子细心看书。却只凭粗率心立论。故其文往往多糊涂不分晓。可叹也已。)大抵以天命之性。亦唤作面皃不同之物。则可见彼之眼力。不曾到通天下一性之地。然则更何足与论心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6H 页
神同源之妙哉。
答金骏荣
古者。天子有先揖三公。以次至泛揖百官之礼。今吾辈于学者之地微者。秖受其拜。而揖亦不行。无乃未安乎。(古者。有父母拜子。舅姑答妇拜之礼。则吾辈所行。恐涉无稽。如何如何。)
妇人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自难以俯伏地上。此则固然。今之妇女无首饰。而亦只行肃拜者。恐涉简慢。故已令孙妇辈。用伏地拜。如何。
语类义刚录。论祔食云。某家正位三献毕。然后使人分献一酌而已。如今学中从祀然。此是先生晚年所行。恐家礼为未定之论也。学宫先圣位,从祀位。献酌。宜有等次之分。则人家正位祔位之无辨。而皆行三献。恐未允当。如何如何。
重丧中行前丧禫。增解按说。不可从。盖禫者。淡淡然平安之意也。身有重哀。而可以淡淡然平安耶。以心体之。便可见也。其引重丧中除轻服为證者。恐尤不衬。
答金骏荣
古者。非大宗。不敢立后。此圣人体人子之至情。断以大义也。后世此义不明。小宗支子。无不立后。则某甲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6L 页
生时。以子立弟后。告弟几筵。此爱弟之心也。其门长具由告君而立案。使其子毋敢辞焉。则此又族人可为之道也。然此姑以俗例言之。至于为子者。据礼则非大宗。无相后之义。据律则己孤者。无移天之文。据情则为人子者。又只有守经之理矣。此子之辞之也。夫孰得而非之。以故先师之教如彼也。愚每于后世立子之无节。窃深痛之。以为贤者得君行道。此一款。必与从头整理过。今拟令国人。必宗子。方许立后。而继祢者。必取亲弟之子。继祖者。必取从兄弟及亲弟之子。继曾祖以上仿此。毋得远求疏族。其法则必告本郡。郡报营。营报礼曹。礼曹 启禀立案。如此则庶几人伦正而王法重矣。鄙前书之意。实从礼义源头处说下来。如今所谕。却去后人情胜处。商量讲究。所以未合也。
答金骏荣
愚昔年所问存心与视听言动以礼先后。今因盛稿。更思之。此不须辨先后。但自去实下功夫。便见倒断。今也不实做。只空言。故辨愈多而心愈昏。道愈远也。此甚可畏。欲与朋友。相与警切而改革之也。大抵视听言动以礼。即是存心之术。而存心又非空空可存。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7H 页
必就视听言动处。以礼从事。此是存心实功也。然孟子单拈存心两字立法。恐未若孔子教人就规矩上著脚。永无些子玄虚之虑。所以传之万世而无弊。愚每欲人多读论语。以此。
答金骏荣
 免之为言。以免冠而得名也。故朱子曰。免或读如字。谓去冠也。吕氏曰。古者有罪免冠。而缺项独存。故因谓之免。尤翁曰。免冠。故免以代之。士丧记疏。齐衰以下至缌麻。皆免。记檀弓陈注曰。袒免。本五世之服。而朋友之死于佗邦而无主者。亦为之免。据此则同五世之亲。皆为之免冠。而朋友亦或有然者矣。我东先贤之论。则虽期服。无免冠之节。疑与古礼。不相似然。
古人淳质。以免代冠。(礼疏。免状如冠。高氏亦曰。免帻帽之状。)况用纵韬髻。则虽免冠。亦无甚不似。今人免冠。直露发而已。已是无仪。况东俗之不用免久矣。遭期之丧者。恐难据免冠变吉之文。而辄去笠子。先辈之意。无乃以此欤。
与金骏荣
详云坪镜湖之意。以吊服加麻。分作两项事。而所引以證者。不过礼注及丧服记而已。今考三礼。未见此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7L 页
意。恐似杜撰。玆录周官及丧服记仰质。幸财择而教及焉。
 周礼司服。凡吊事弁绖服注。弁绖。如爵弁而素。加环绖。绖大如缌之经。疏凡五服之绖。皆两股。今言环绖。即与绞绖有异。谓以麻为体。又以一股为体。纠而横缠之如环。
 丧服记。朋友麻注。朋友有同道之恩。为服缌之绖带。檀弓曰。群居则绖。出则否。其服吊服。疏。缌是五服之轻。为朋友之绖。约与之等。故云缌之绖带。又云环绖。以一股麻为骨。又以一股麻为绳。缠之如环。(按丧服记。只有朋友麻一条。不言师服。则举朋友而师在其中。且师在五服之外。为无服之服。故其服只是吊服而已。其云两股缌绖。未知何据。檀弓陈注。恐未易驳也。如何。)
答金骏荣(庚子)
无极。朱子平生。以无声臭无形状无方所及莫之为莫之致等语。释之者。不啻众矣。孟士干忽以无底极。欲翻其案。不知何故如此。
王鲁斋曰。无极而太极。朱子谓无形而有理。非不明白。然命词之意。咀嚼未破。故象山未能释然云云。黄宗羲曰。朱子谓无极即是无形。太极即是有理。亦未得周子之意也。此两家皆以朱解为未尽。而其以无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8H 页
形释无极。为朱子之说。则同矣。今宗本朱子而却舍朱子平生之言。乃自立一说。以骇人听。何也。吴幼清曰。道也者。无形无象。无可执著。虽称曰极。而无所谓极也。虽无所谓极。而实为天地万物之极。故曰无极而太极。(吴氏说实本于朱子大全濂溪祠记)许白云曰。周子虑夫读易者。不知太极之义。而以太极为一物。故特著无极二字以明之。谓无此形而有此理也。以此坊民。至今犹有以太极为一物者。而谓可去之哉。此两家。皆以朱解为是。而其言如此。今以后进末学。何敢舍此端的训诂。必欲自立一说也。
与金骏荣(辛丑)
或见金监役。问田某何如人。曰。壬午 坤殿还宫时。拱立道侧。自 上问为谁。对曰。故祭酒臣任某门人田愚。因此得与儒选。观此一事。可知其人。余闻之曰。此传说。未可信也。万一金果有此言。则其人亦可知也。昔在溪云丈座。有举李诬者。溪丈曰。使子明实有是事。使当时 主上内外殿。实有因此而抄选之事。则满朝诸公。皆已知之。而自然传布于外间。何故独李承旭一人知之乎。
黄氏百家言。安定先生之学。实与孙明复开伊洛之
艮斋先生文集前编卷之五 第 238L 页
先。且同学。始终交善。(此四字。有明据。则甚快人意。)其云先生在太学。与明复避不相见。此邵氏后录之谬。正与主痈疽寺人之谈。同也。(黄语止此)此等事。不可不使后辈闻之也。(记得柳以痈疽之语。为任宦之證。此似也而非也。余意只言彼说之诬而已。今以黄氏语参之。尤可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