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记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6H 页
履有斋记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先积累基业。以遗子孙。百世之所不可忘也。报本之道。在于祭祀。而庙祭至高曾而止。百世可祭者墓是已。我先祖礼山公自京南徙居于大邱之河滨县。而四世墓在于县之基谷北麓。子孙散居大邱及星州。每岁十月。行祭于墓。墓下有斋。扁之曰履有。取祭义春秋履霜露而有怵怆之心之语也。呜乎。方先祖之南徙也。只是乔木一枝耳。择地而居。启佑我后人。寔繁且誉。体魄之藏。又世于此。是斋之所以兴也。在易萃涣。皆言享庙。今庙祭既讫。而体魄之藏在于是。则是斋也实有庙之象焉。凡我二邦之人。涣散南北。各家其家。各事其事。而至于萃是斋而享是墓。则其节序之感。焄蒿之怆。同一心焉尔。至若行苇宴湛。花树情深。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焉。则其所以承世荫于鸿长。囿门风于惇睦者。岂不足以慰答我先祖陟降之灵乎。记曰尊祖故敬宗。又曰礼不忘其本。乐乐其所自生。愿相与勖之。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6L 页
德阳斋记
八溪之德峰。古有德阳书院。即曹静窝,凤谷,静谷三贤妥灵之所也。曹氏为郡之著姓。而子孙居于院所。故于以释奠而寓慕焉。于以读书而牖后焉。桑梓之敬。花树之乐。盖两得之矣。不幸值斯文之厄。院宇遂墟而生徒失所。讲诵无地。是斋之所由兴也。今其后孙凤愚甫。志于道者也。以书来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之谓也。道是日用当行之理也。昔吾三先祖讲道于斯。后昆述德于斯。而地名与之偶合焉。则居是斋者盍亦顾名而思义乎。孝弟忠信。道之本也。德之基也。吾祖之所行而得者也。庶几谨守勿失而承先德。是斋之所以仍旧号而不替也。子其为我记之。余读之曰富哉言乎。记如是足矣。凤愚甫又要余为一言以叙其洞府之胜焉。则余固未尝见。而槩闻斋在院址之后。山腰藏谷中。峰壑四缭。俯仰幽阒。允为藏修之所。然是特境致之助尔。苟极意而言之。是以境不以德也。玆不赘云。
西山斋记
夫堂斋之成毁有时。而人事之显晦系焉。善观者不以斋视斋。而求之于人事之则。则夫追远之诚。肯搆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7H 页
之义。皆在其中矣。盆城氏之有乐安堂金公讳世仲。师事金东泉先生。东泉遭张俭之厄。公以保藏有力焉。居灵山。与乡贤明岩李公,林泉裴公。搆三乐庵于宝林山。为丽泽相资之所。晚筑书室于西山下。扁之曰乐安。盖取东泉序文中上安父母之心。下乐子孙之学之语也。今距乐安公三百有馀岁矣。家世中微。斋亦废而不理。颓垣败址。过者为之蹰躇而衋心焉。后孙某某甫悼前烈之罔阶。惧懿迹之终泯。诹匠庀材。谋所以更新之。阅数月而功告讫。制止三间。盖非为观美计。然于以讲祖先之遗烈。于以为子孙之肄业。其意美矣。岂系斋之华美与否也。昔斋之兴也。乐安有闻于世。及其废而子孙亦微。今既修而复矣。又安知异日金氏之门。有燄燄者乎。昔蔡季通啖荠读书于西山。子孙遂世其业。今其地名有偶合。重可尚已。公之昆孙性斗甫。跋涉数百里。属余记其事。余辞不获。遂略叙其颠末如右云。
追远堂记
苞山氏为岭下望族。以名节宦业文学闻于国。分戴尼而居者。南曰率礼。北曰院堂。郭氏之先。在丽时有与古汾阳同讳。官校尉。是鼻祖也。历检校讳赫孙,同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7L 页
正讳囧,仓丞讳琏玉,开城尹讳允明,郡事讳廷府,府使讳𢜩。至牧使讳顺宗。以魁材伟器。历扬中外。在率礼为清白吏之世矣。清白吏则赫世阀阅。即所谓闻于国者。牧使之后则家声让于彼。然尚有簪组望硕以世其家。率礼之兴也。追贤旌淑。丹碧相望。而院堂氏独阙焉。盖亦力诎而事未遑也。门之佥父老暨子弟后生。咨嗟僾慕。盖亦积有年所矣。至今 上戊戌。追远堂成。于是乎南北对峙。而世德有述。同源之发。岂但寂寥而已乎。堂据爽垲。基巩而势豁。尼山临其上。洛水泻其傍。前有笏浦。浦外大野经十里。邑居其中。井落如画。琵瑟诸峰。远远呈奇献秀。大率山若增高。水若增妍。天造而地设焉。称其为苞山氏之堂也。其追远之义。盖以校尉公以下数世。为两家之同祖。而院堂氏序居其长。异日举释菜之礼。而仿程氏始祖之祭者。宜其于是堂也。记曰尊祖故敬宗。敬宗而敦睦之风生焉。则合两宗而一之者。其在斯堂乎。其在斯堂乎。抑追远之义。不亶在于蘋藻报祀之间而已也。凡日用事亲从兄读书讲学。图所以适追祖武者。皆是物尔。余见院堂氏。稍稍有倾否之象。苟能居是堂而从事于是者。安知异日不有名节宦业文学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8H 页
之迭兴者乎。又安知异日不有闻于国者乎。诸君子其勉之哉。郭生基洙甫要余记其事。余辞不获。遂略记堂之所以成与夫所以期于后者而复之。盖欲述其家风而寓颂祷之意云尔。
道泉斋记
惟道原于天备于人而行于天下古今。无一息间然。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故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又曰待其人而后行。噫斯道之弊久矣。在昔 明宣之际。儒术兴行。一时菁莪之士。相与识大识小。使文武之道。不坠于地。至今数百载。而即其地而思其人。为之尸祝而标揭之者。是亦道已。陜川之东。有里曰文林。周氏居也。周氏之门。号称多贤。旧有道渊书院。啜享慎斋二乐堂两先生。今 上某甲 命撤。噫两贤虽没。而道之名犹寓于院。今乃并与而墟矣。后之人虽欲想像兴起而无其所。岂不可慨矣乎。往在戊子。诸周氏相议。重建数架斋舍于浩然亭下仁智门畔。扁之曰道泉。盖仍其旧号而变渊为泉者。为其有七贤井。见周氏之多贤也。道其道贤其贤而藏修于斯游息于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则周氏之兴。其庶几乎。若夫扶舆之运。风水之会。黄江经其前。犬迁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8L 页
当其案。乃山川之胜。而非道之至者。当别为览物者言之。
光庵斋记
善人百世之纪也。自夫祠院之禁申。而崇德报功之无其所。是斋之不可以不设也。然有斋而已。无所事于其中。则外人观之。漫不知其为谁而设。是又记之所以不可不作也。光庵金公以光州巨族。服父祖之训。从事学文。十三岁周览经书。十六而通春秋礼记。既又升上庠。而 朝廷闻其贤。有寝郎之命。时值 光庙晠际。使公而小屈其志。将无远之不可到。而顾乃矢心考槃。高卧荒濆。盖其幽贞之趣。炳几之见。自有人不及知。而问学之功。益以崇深。故当时贤者翕然师尊之。佔毕金先生亦敬重之曰江阳主人。归之以光庵之号。噫此足以百世公矣。旧有小斋在先墓下。而力诎不修。且数百年矣。昆孙某某甫。思所以更张之。岁己亥春。相地于公之墓下。制为三楹四架。房堂序庑皆具而覆以瓦。榜之曰光庵斋。于是乎先贤命名之义。山天笃实之像。辉映方来。而体魄之藏在是则霜露蘋藻之奉。又足以替祠院尸祝之慕。诸孙之用意亦美矣。勋府郎章铉。公之十五世也。责余以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9H 页
斋记。余惧不堪。然重违贤孙之请。遂僭率而记之。公讳台鼎字应三。岳降之辰。有三星入梦之异。故名字应之云。
慕道斋记
易大传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夫德善修于身。子孙昌于后。理之常也。而堪舆家独以地为祸福。盖善无形而地易见。宜众论之哓哓也。州之南二十里。有圣屹山。故判书我堂裴公讳晋孙之墓在焉。西有药田。东有真溪。道水经其前。凤山在其南。盖京山清淑之气萃于此。而我 朝胎峰实在其西南。号称江右名山焉。我堂公之后有大司谏讳规号花堂。当时称关西夫子。享于三纲书院。左司谏讳闲,殿直讳允兼,忠肃公讳命纯。皆葬于此。 正庙丁酉。创立丙舍。扁以慕道。取地名也。 宪庙丙午重辑。今 上丁酉。移建于东数武许。仍旧而大之。甍桷翚然。霜露蘋藻之奉。族姓花树之会。皆于是乎办。其意亦挚矣。我堂公之子孙遍域内。达城,星州,金山,永同,古阜,高灵其著也。关西又有按廉使后裔而远莫之详焉。夫以公之云仍之繁衍。簪舄之蝉赫。人或归之于择里择兆。而本之则有不然者矣。公之登第。在 圣朝龙兴之初。与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9L 页
国经始。垂裕后昆。以致名贤辈出。官第相望。则其修己必正。御家必肃。事君必忠。接人必仁。如是而享有馀庆。固圣人之所必也。彼地灵之偶合。特其和气致祥而然尔。又曷足道乎。公之裔孙万祚相瑾甫。以门父兄之命而属余为斋记。余为公桐乡人。义不敢辞。遂复之曰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善固公家之世毡也。今日为公之后者。勿替引之。相观而善则其庆也当源源不穷矣。愿佥君子之勉焉。
青冈精舍记
南冥先生以持敬存诚之学。教育一时之英才。时则有若日新堂先生李公讳天庆字祥甫。早获依归。服膺至训。先生尝有言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天理。是学者之大弊。惟日新公可以闻此言。故观其事母夫人。承颜顺志。晨昏滫瀡之养。始终如一。及其丁忧遭难。虽在艰危颠沛中。奠馈等节。克诚克敬。致有雉牛之感。危坐看书。终日膝不改。清严洒落。望之如玉壶贮冰。其诚敬之功深乎。早岁以母夫人命废举。晚而辞当路之辟。高卧云林。其有得于壁立千仞之像乎。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或者以公著述之不多见为恨。然文词非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0H 页
所以论公也。公与崔守愚郑寒冈金东冈诸先生。为同门友。家学之传则有清湖堂,东莱伯,著作诸公焉。夫子谓子贱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殆公之谓乎。公尝避地咸兴。遗教在人。故其地有淋流书院。后还青岘故里。以日新扁其堂。盖取汤盘铭之意。而大易日新盛德亦在其中矣。后人建祠其地。即所谓青谷书院者也。院毁而精舍成。诸李氏命余以记事之文。余既慕日新公之学有所受。又感诸昆氏之能不坠先芬。于是乎记。
黄山斋记
堂斋之设。其类有不同。或自适起居之安而为终老之计。鲁公之菟裘是已。或祖先底法而子孙肯搆之。张氏之灵壁是已。自适之计。终其身而已。肯搆则要于久远。而遹追之孝。裕后之图。皆在其中。不亦可贵矣乎。灵川有古月潭先生郑公。以南冥先生之妹婿。交游于李龟岩,郑寒冈。今有唱酬挽诔之作。极其惠好推重之意。其师友渊源之盛可知矣。公不求宦达。低徊于末衔。而所居嵩山之下。山水明媚。尝搆一小亭于月矶之傍泽屿之中。为养闲栖息之所。诗曰世事琴三尺。生涯屋数椽。谁知真境乐。秋月照寒渊。公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0L 页
没而亭亦墟。今不知几何年矣。后孙某某甫。悼前芬之永歇。怆遗迹之无徵。乃相地于旧亭上数武许。制为五楹三架。门堂庖库以次而具。视旧制颇侈焉。佥曰玆屋之成。不但追先起废而已。顾吾先祖之绪业坠替久矣。今而后吾子孙之兴居游息于是者。早夜惕厉。入孝而出恭。夏弦而冬诗。庶几无忝所生。若夫牵情于嬉游。役心于景物。则非今日所以绍先裕后之意也。亭于我何有哉。既语而遣其门子弟在寅,在万等。请记于不佞。不佞亦尝薄寓灵乡。闻公之风者。既贺新亭之复兴。又嘉佥君子之言。尤有大于堂搆之外者。遂不辞而书之云。
望庵记
安君商说见余。跽而言曰吾先子平日尽心于追远。其大者望庵是也。自吾先祖聚友先生值己卯之祸。谢仕来咸安。六传而至野亭公。以文行闻于时。而衣履之藏。乃在于所居晚霞山中。遂为吾家世葬之地。曾大父乐窝公尝有意置坟庵而未果。先子为是之述。拨贫窭召工匠。为五楹三架。制颇宏致。兼置义庄。为子孙宗族计。事讫而先君下世。先君又有言曰此事不可无记。惟某丈可以当之。小子不敢忘也。谨以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1H 页
请。泪簌簌数行下。余亦哽怆久之。窃记亡友总丱游渭阳。与吾竹马好也。既又源源相逐。而好客轻赀。意思不沾沾。有梁楚声。吾尝入其室。见其周旋偏帏。孝顺备至。固已心敬之。今此一庵而有三善焉。追先一也。述前人志二也。为子孙宗族计三也。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亡友本既立矣。众善之集。固其所也。庵据爽垲。累世杉楸。一望可见。故扁以望庵。古人有望白云之语。而后世名庵者。或取之。盖望则思。思则怵惕之悽怆之。此祭法之所由起也。所谓晚霞山者。余未尝一到。其岩谷之胜烟云之态。不可得以记。而独于亡友之德之本。信其可记而不可泯也。商说甫请吾文。是知美而言者也。是又能世其家者也。亡友名宅中。仁庸其字也。
而习斋记
余友孙上舍汝卿。辟书室于所居之东偏。为子弟肄业之所。榜之曰而习。而属余为之记。余惟习固非一端矣。读书穷理。所以习于知也。修身谨行。所以习于行也。故先儒于学而首章。兼知行而为言。而若夫今世之所谓习者。或不在是矣。功令之学。词章之业。举俗滔滔。吾未知名斋之义。果出于何者。汝卿少时学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1L 页
文章。诗格甚高。既又升上庠骋华誉。其于古人之所谓学者。宜若有不甚用力者。然汝卿家世儒规。雅谨有法度。晚有一子。诲之以义方。其为是斋也。必不为杨花燕子计。余未及登斋而寓目焉。然尝观朱夫子为陈养正恕斋记曰其园屋位置与几案图书花药之列。无不合其宜得其所。饰不过侈而简不至陋。起居便适而视听无邪。真若幽人逸士之居者。吾知汝卿之斋。其设施必若是而已。以是斋而揆是名则其所习之不专在于功令词章。而必有取于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已。然朱夫子于陈氏恕字之说。尚郑重而不敢言。惧其蔽于有我之私而重得罪于圣人之门。况如种杞者又何足以知学习之说乎。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孟子曰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汝卿勉乎其所以教哉。异日君之子孙之从事于学者。当有以自得之矣。
净淘斋记
道州以山水名。三圣之南大凤之麓。有洞焉曰金田。其磅礴逶迤。为盘谷鹿洞麟谷鹤一龟伏而两水出其间。𣿬为泽以备旱乾。皆洞之所有。而幽邃爽朗。允为云门以西好风水。故东京志载焉。固城李氏中世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2H 页
有三友公。始卜于此。以诗礼遗子孙。今至数百岁而冠带益繁矣。古有书塾。不知经纪在何年。而丁未重修。今 上庚午又移建于越溪相望之地。为五楹四架。庖库庭基以次而具。于是有四事焉。曰供墓享也。曰聚生徒也。曰养老也。曰燕宾也。追先而裕后。悌长而交友。人道之大。尽于是矣。李君祥演遣其门弟祥赞。以书来曰此有金华山。洞又以金名。故斋之号必取于是。然曰丽水曰金水。其名不雅。子盍更其号而且记其事乎。余请以净淘易之。昔朱夫子答陈同甫书曰金中之金。乃天命之本然。淘择不净。犹有可憾。盖吾儒事业。亦有王霸之分。纯乎天理之正而不杂之以一毫私意者帝王。金中之金也。其或假真售伪而一事一行之偶合于义者五霸。铁中之金也。今居是斋。行四事而能不作绕指柔。不向铁垆边查矿做家计。直取百鍊精金。以成在我之光明宝藏。则可无愧于净淘之意。而三友公之所以贻厥孙谟者。庶几在此矣。是为记。
景慕斋记
桐溪郑先生得葛川林先生之学于家庭。见道之明。立节之高。度越千古矣。时则松川金公。游其门而得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2L 页
其传。居家尽孝爱之实。立朝效忠荩之节。至其出典县邑而遗泽在民。教授带方而生徒云兴。盖其天资粹美。触类旁通。而问学渊源之正。又不可诬也。孔子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之谓矣。公没后乡人议尸祝之举。值 邦禁而止。公之后孙。即其所居阳岩之里。建世德祠。用三九上丁。行释菜礼。祠之前又立斋。扁以景慕。盖子孙之辞也。然公之学不但贻则于一家。而实为后人之所矜式。况院之议转而为祠则是慕也。谓之慕贤可也。斋之后有山曰武夷。前有川曰阳湖。川之南。萃然而高者曰普海山。是为加祚咽喉。而北折而通于修道之阳。幽邃爽朗。允合于哲人之藏修。俛仰瞻眺。可以想像公亨贞之趣。而象贤之奉。适在于是。则天造而地设者。殆不偶然矣。余与公之后孙凤来氏友善。每吃吃道松川先生事不置。今其胤炳汉见属以斋记。人事已昔。为之怆然。于是役也。何敢辞。遂书以归之。
道岩斋记
斋之名道岩以地也。孰居之。曹氏有也。曹氏居昌山。世有文学。其丽泽从游之盛。花树团栾之懿。群秀肄业之所。必于是乎取办。而间又有志学向道之士。沉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3H 页
潜经籍。俯仰古今者。其必有百源之室屏山之堂然后。可以大肆力焉。则是斋之筑。又乌可已乎。斋在火旺之北。冈陇陂陁。林峦窈廓。盖曹氏环以居之。而入是斋便若烟火陡隔。真胜区也。夫道者。原于天而命于人。其行则孝弟忠信。其位则君臣父子兄弟师友宾主。其事则动静默语饮食裘葛。初非有神奇绝特之事。而人鲜克蹈之者。良由学不讲而理不明故尔。此三代教人必以家塾党庠。散布于天下。而以教育英才者也。道岩之斋。其亦古之党庠。而地名有偶合焉。则藏修息游于斯者。其必先从讲学穷理上用功。而宾友之徵逐。族亲之会集。村秀之养蒙。与夫人伦日用之常。包在一道字。由是而有德成道尊者焉。由是而有才良行备者焉。则秉世道者自当取而去矣。抑玆乡实郑文穆先生倡道之所也。其遗芬剩馥。数百载而未泯。则嗣而兴者。安知无却来空谷继前尘者乎。吾以是俟之。
望云亭记
亭榭之设。或出于富贵风流。或取于隐遁萧散。要之皆自适己事而已。若夫人子终身之慕。最切于体魄之藏。而为亭于墓下者。甄氏之外罕见焉。盖以墟墓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3L 页
之占。多在于山麓崎荒之地。而向所谓风流萧散者。皆无取于斯焉尔。卢君柄运甫教子以义方。裒然成雅士矣。踵门而谒余曰吾亲一生用力于为先。坟墓之散在各处者。既皆石卫而崇之。蘋藻以奉之。崇奉之节。必先远而后昵。故祖母墓仪之修。在最后。昨岁始搆亭其下而扁以望云。取狄梁公语也。吾丈盍为一言焉。余惟柄运有园林之胜。可以为风流矣。无圭组之縻。可以为萧散矣。乃不出此二涂。而独惓惓于慕先。可谓知所本矣。余闻亭在洛江之上鹤山之东。风帆沙鸟烟云竹树。又足以供幽玩而寓晚计。宾客往来。杯酒雅谑。又不失为北海之标致。是则柄运孝亲之思。终老之计。为两得之矣。柄运不自言而其子言之。是又能善继志者。于是乎书。
龙冈斋记
昔在 明宣之世。葛川瞻慕两先生。以道德文学倡一方。虽以桐溪郑先生之师表百世。亦尝闻风而兴起矣。其子孙承休袭规。菀然为诗礼古家。龙冈林公讳东翊。即葛川之玄孙也。服袭家学。既又从游于桐溪松川之门。事亲孝与友信。克绍先美。安贫乐道。不幸数世沉没。文献无徵。然其文章著述。往往见于他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4H 页
家记乘者。尚可以影响焉。近又云仍寔繁。门户渐敷。积善馀庆。讵不信矣夫。其昆孙某某甫。相与谋曰吾祖也而无数间斋舍。是吾辈之责也。于是相址于所居之后麓。庀材命匠。不数月而斋成。制为三架六楹。偭阴而向阳。负峙而控流。幽邃爽朗。允合于藏修而息游焉。葛川先生匰奉又在其傍。想像当日道德之光嗣守之懿。恍然若山益高而水益长也。公尝居娥林之龙山。有龙冈之号。故以之为斋扁云。夫绿野平泉。特富贵者事耳。数世之后。子孙辄复不守。盖无德以本之。故其传也亦不远矣。龙冈公有躬修之实。而子孙乃能成之于数百载之后。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是斋之兴。当与甄氏之思亭。张氏之灵壁。同其永久而不替矣。岂不韪哉。公之六世孙秀显。与其三从侄苾熙。跋涉数百里。属余以记之。余辞不获则谨述斋之所以本于德者。与夫子孙之所以能世守者而归之。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尔。
狎鹭亭重修记
狎鹭亭者。松潭先生蔡公所建也。公生于嘉靖己丑。以问学闻于乡。时经乙巳之祸。群贤窜戮。世道骫骳。公自乙卯上庠之后。无意进取。乃筑狎鹭小有二亭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4L 页
于琴湖之上。岩石坏奇。镜水明媚。下有观鱼台。上有苍松列立。因自号曰松潭。或称滩隐。有诗曰平水平山无外事。生平只愿故人过。自此之后。渔钓琴书以自娱。日与诸友生徒讲学其中。同志有全溪东,徐乐斋,郭槐轩诸贤。相师友焉。公殁后值壬辰之燹。二亭及文迹尽入于灰烬。其地又为他人所占。才起亭而雷破之。复归于蔡氏。造物者殆有意于其间也。万历己酉。公之子琴滩公重建小有亭。琴滩之子护军公又建狎鹭亭。归岩李公叙其事。于是乎两亭俱起。宛如平昔矣。癸丑二亭又厄于火。八代孙琴窝公又重葺狎鹭亭。睦参判万中序之。蔡尚书弘履书其额。盖自始建至是为二百年许矣。琴窝公有儒望。干蛊于家门者甚多。与弟琴坡公共享江湖清福垂三十年。缙绅章甫往来游赏。有似乎嘉靖间风致矣。公殁而诸子皆不寿。岿然古亭。上雨旁风。几至颠仆。岁壬戌琴窝之孙止隐公又营葺之。至今三十馀年。而亭已弊。公之子熙东约门亲鸠物力。治其甍涂其壁。立门以锁之。筑墙以护之。既成遣其子凤基。请余记其事。余尝观人家之有亭榭者。其子孙不能守。数世之后已为鞠草荒墟。吾未知平泉一树一石。能保有几世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5H 页
乎。故曰非营刱之难。而嗣守之难也。今蔡氏之亭经三百载。废兴相寻。而不出于一家者无他。德义以基于前。孝顺以承于后耳。熙东甫世为胄孙。其子又英明。吾意斯亭之复兴于后也。
芙蓉池重修记
芙蓉堂在昌宁莲花峰下。寒冈郑先生所刱。而成先生之所受于寒冈者也。堂之下引溪为池。植以莲。堂之得名以是也。堂以是名。则有是堂不可无是池。故其废而修也必并举。而堂之创在 宣庙丙戌。其后百四十年而至 英庙乙巳。堂废而池亦湮。后六十年而 正庙甲辰。始重修之。其后七十有三年至 哲庙丙辰。大水淹其池。盖自此堂虽存而无所徵其名矣。后四十三年而至 今上戊戌。后孙甲教大准又修之。噫台榭池沼之设。何处无之。而时移事往。废而不理者皆是也。独斯堂与斯池也。乃能既废旋复。历数百岁而长存。其故何也。余观其旧记。有曰堂之有形者。不免于成毁。而若斯道则充乎两间。用之而不竭。后之人不但修葺其既毁之堂。而亦当思所以继祖而守其道。此固至论也。然未有不守其道而能致力于修废者。彼绿野辋川之一败涂地者。正坐无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5L 页
这个基本。然则彼窈然而窗栊静。滢然而荷蕖列者。特昔贤之影响光景。而后人之所以爱惜之藏修之者。初不在于堂与池也。吾观堂池废兴之期。或远或近。而一成一毁。相寻于无穷。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其必有继而修之者矣。盖道未尝一日亡也。
绍述斋重修记
孔子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夫继述之名。虽起于父子。而父之父为祖。子之子为孙。顺是而推之。虽百世可知。故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释之者曰其孝可谓源源不穷矣。公卿大夫是人爵也。父不能传之子。子亦不必求其继也。仁义忠信。是天爵也。人皆有之。故士大夫之居乡而能世其家者。必由是道焉。都氏为星山古家。盖以奉常公始居于此。其后有教官公。奉常号横溪。教官号云斋。盖以所居有横渠云谷地名焉尔。再传而有 赠兵曹参议公。参议公二子。乃刱绍述之斋。斋虽为公设而其意则乃本公之所由述也。二子当壬辰之乱。其伯公欲与郭忠翼倡义。丁忧未果。而叹忠孝难两全。其季公号岩谷学于寒冈先生。夫以横云二公世代虽邈。而是地是号。可知其有慕于张朱之学也。岩谷兄弟则又渐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6H 页
染于忠义道德之门。其后又有四友堂。忠也道也友也。皆渊源于学。而向所谓天爵之尊者。源源而不穷矣。今其胄孙元相甫。又重修是斋而大其制。请余为之记。盖欲顾名思义。上以承祖先者如其所以绍。下以启子孙者如我所以述。则绍述之名。其将亘百世而长存矣。吾闻参议公以下累世墓奠皆设于此。元相又能友于二弟。蔼然惇睦之风。是又可记也。
慕寒斋记
惟我外先祖姜寒沙先生当废朝上全恩疏。又伸救郑文简。谪淮阳七年。 仁庙甲戌。以玉堂力争 元宗祔庙。晚而归寒沙静窝。教四方学者。盖其始终大节。与文简先生略符。而咺赫差让焉尔。先生殁后二百二十有馀年而文集出。又几年而年谱成。呜乎其晚矣。今所谓慕寒斋者。乃在于泰岩山下鹅湖之洞。距先生林北旧闾为五里。于是乎读先生之书。讲先生之道。望先生之居。而所以想像寓慕者。蔑不至矣。尝闻人事之显晦有时。以先生之德之行。沈晦于数百年之久者时也。今而次第以显者亦时也。然而尚有未尽显者。先生道德。合有貤爵 赠谥之典。而尚未克举。岂时未至耶。抑子孙无其人。废其时而终莫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6L 页
之举耶。昔我先祖郡事公与李公堂揆,金公廷翊。俱为先生婿。先生后事。李家间有赞焉。而我与金则无闻焉。盖亦势有不及焉尔。呜乎。谁能按天官之故而献太常之议也耶。是则不能无望于吾四家后孙云。作是斋者先生后孙居鹅湖者。而请吾文者。姜君凤鲁也。
月岩亭记
孔子曰殷有三仁。夫三仁之或去或死或为之奴。其行各异而同谓之仁者。以其皆出于至诚恻怛之心。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善之三仁亦若是已矣。曰笼岩去之,丹溪死之,耕隐托于盲。孟子曰前圣后圣。其揆一也。仁岂异乎是哉。谨按笼岩金先生。以高丽版图。奉使中朝。还到鸭绿。而我 朝革命适在其间。将欲死之乎则异于圃隐之临乱办命也。欲不死而归国乎则又不忍喣濡覆育于改纪之世也。于是乎临江寄衣。遁迹荆蛮。盖傥然不以一身之利害祸福为计。而惟其心之所安尔。丹溪河先生受恩集贤。号称七贤。 故主逊位。衷情自激。盖其熊鱼取舍。素定于胸中。而及其事败力竭。继之以死。则虽有覆巢湛族之祸。而不暇恤。亦惟毋失其本心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7H 页
而已。耕隐李先生当景泰之初。已能炳几引退。则与六臣之输忠致死者异矣。迹既托盲自废。虽家人父子莫得以知焉。则其心之自靖为如何哉。朱子谓泰伯有夷齐扣马之心。而又泯其迹。先生殆庶几焉。夫以三先生处义既殊。制行不同。而其心则一。一者何也。曰仁也。或曰丹溪之死。比之比干无间然矣。耕隐之托疾自废。箕子之佯狂为奴。其事颇类。而至若笼岩之去国。与微子之存宗祀。大有径庭。安得而同之乎。曰是其迹之异而心则同也。彼以殷王元子。不忍见宗国之绝祀。故抱祭器而去之。此以王氏遗臣。不忍见故国之无主。故弃妻子而去之。其心果有异乎。斯道也无古今之殊。此善之三仁所以配殷而无惭色也。三仁院旧在善山之月岩山下。 今上甲子命撤。今金李氏诸孙又即其墟而亭之。命余记其事。余谓三先生之德之名。自当与天壤俱存。何事于亭乎。况殷仁旧墟。未闻有措置者。而夫子一言。足以垂之万世矣乎。曰东国无圣人者出。既不得于言矣。则斯亭之设。又安得而少之乎。余无以对。遂为之记。
杏亭重修记
万历之末。国家多事。士之读书讲义。有志节不苟于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7L 页
世者。往往因事而见焉。如故杏亭先生李公讳重光。当丁巳废母之议起。而不入会闱。丁卯翟人躏海西。公以官微不能负羁靮而徒费升斗为耻。遂弃归。丙子值南汉之变。运饷至鸟岭。闻和议已成。遂封还邮印。恸哭而归。其处义之明制行之高有如是。故所与声应气求者。有如李石溪,金瓢隐,洪杜谷诸先生。相与把酒论夷齐仲连之清风高节。其首比山中唱和一篇。恰如杜门洞诸子言志。虽谓之左海一部春秋可也。卷而归清源故里。筑一室。扁以杏亭。盖取夫子杏坛之名。而寓春秋之义也。数百年来。事湮迹没。今诸昆氏慨先芬之已歇。怆美号之无传。即其旧址之傍而重刱之。制为四楹三架。亭固依旧而古杏则已不可见矣。噫亭榭树木。特外面影子尔。公之卓节高行。可以栋梁宇宙。则虽不亭可也。况乎树木之荣悴不可常者耶。虽然即其地思其人而述其事者。又慈孙之所宜尽心也。盍借曲阜之新干而植于其前。以待干云之长。且贮春王正月一册于其中耶。请余记者。公之十世孙甲钟也。
岩栖亭记
非有过乎人者。不可以岩岩地之过者也。山则高矣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8H 页
而就其崱屴者谓岩。石则危矣而就其磅礴者谓岩。人之栖于是者。必其独立不惧。遁世无悯。尘土不生于五内。富贵真如浮云。然后为称其居尔。筑岩之贤尚矣不论。太史公有岩处奇士之语。老杜有学士岩居之句。要之皆过乎人者也。昔朱夫子云谷言志而曰自信久未能。岩栖冀微效。退溪先生尝取之以名陶山之轩而揭博约渊冰之旨。时则遇遁于云窗。买舟于东湖。二子之心。盖已确乎不可拔矣。廊庙经纶。敛然于蓬茨之下。而学不讲德不修。是吾忧也。盖自信之方。在于博约两至。而渊冰战兢。又所以为冀效之地。岩栖之义。岂偶然而已哉。丹城有金掌令圣夫氏。早岁擢明经。不俯仰于时。固穷读书七十年。余以所见。盖岩岩乎过人者矣。一日忽以书来曰近方缚数椽于集贤大岩山中。潜深伏隩。与世不相闻。以其地岩也。故名以岩栖。望吾子之为一言焉。噫余野人也。何足以语岩栖乎。然公之以岩名者。非取其崱屴而磅礴也。吾心中自有一副大岩。壁立千仞。则虽野处亦可谓岩。况人与地称者乎。虽然公非无意于世者。则不当以奇士自命也。自少不仕则又非学士焚鱼者比也。乃所愿则学朱退也。闻公斋居之日。学徒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8L 页
坌集。其必讲到于天人性命之原。研穷于经世济时之具矣。夫圣贤之道。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傅岩深锁之烟。一转而为商郊之霖雨。是又未可知。然公已老矣。抑公之所以自命者。其志乃在此而不在彼也。汇茅渐鸿。付之四邻耒耟。而明窗棐几。俯读仰思。常若昵侍于云陶宴息之地。亲承于信道临履之旨。则异日吾人真正事业。当自此岩中做得来矣。又何必进为而抚世哉。
亲睦堂记
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此言帝尧齐家之事也。自已而上至于高祖。下至于玄孙。旁推而至于三从。是之谓九族。而父兄子孙宗族皆举之矣。然以亲者事也。既睦者其效也。未有无其事而有其效者。则不患其不睦。而患吾所以亲之之道有未至耳。帝尧之德。如天然不可及已。若常流之人。亦莫不各有自勉之道。斯干之诗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张公艺书忍字百馀。此其为亲睦之道也。吕氏自金陵而来居于达城东之釜洞里累世矣。今其见在者。皆五世之亲。而户不过十许矣。有堂曰亲睦。余观世之名堂者。或取于游从。或取于肄业。是堂盖兼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9H 页
有之而独以亲睦名之者何欤。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此游从之所以本于亲睦也。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此肄业之所以本于亲睦也。其或冬春务闲。客散堂空。弦诵乍歇。则山肴野蔌。乐韦园之花树。肆筵设席。宴行苇之父兄。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兄弟如一人。袒免如一家。宾客之至。不论我亲尔疏。子弟之学。不计我有尔无。陶然畛域之无分。蔼乎情意之交灌。则于亲之之道。其庶几乎。呜乎世降矣。人率多如蛮如髳。而吕氏此堂独保一团冲和之气。蓝田古俗。将复见于今日矣。岂不伟哉。吕氏子光镐从余游。其大人公又遣其从叔临大。请记于余。余固乐闻而为之说。
浮来亭记
灵川之汭。有区焉曰桃源。靠山带水。宜桑麻五谷。窈廓爽朗。隐遁君子之所栖息也。源之后踰一岭而洛江过之。有亭曰浮来。临于江上。四望辽豁。所谓更觅桃源路者也。鹤岩先生朴公以冈门先达。当龙蛇之乱。有功不居。退而居桃源以自晦。既又筑亭于此。终老徜徉焉。想其鸠筇鹤氅。往来自适。寥濩而归旧第。畅叙而登斯亭。是先生之表里交养法也。南望火旺山城。郭忘忧之义烈可掬。而当日往来勤王。寔公与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9L 页
倡义诸君子之所同也。其忠愤慷慨。尚有髣髴于林樾之间者否。东望戴尼。我文敬先师道德光辉。与此山同其𡺚崒。而寒老泗阳。又在其北。则訚侃诸公之同舟奉袂者。今几星霜矣。此皆公平日所身历者。而寄晚计于清凉。纳遐情于方寸。其所以存苞桑之戒而笃芝蕙之薰者。无非吾进德修业之地。而彼风帆沙鸟之为景物役者。特末尔。岂不韪哉。先生没且三百年。而亭尚存。诸朴氏以旧无记文。猥以属不佞。余辞不获则敬为按覆其遗集而记其可据者。且复之曰今天下陆沈矣。亭上之观。犹夫昔也。为先生之后而登先生之亭者。必思所以服膺于忠孝之传。讲明乎师友之道者矣。不知诸朴氏倘首肯否。
枕流亭记
太白之山南走数百里。其间名山水而郡者。如奉化丰基等地可数也。然山高而豪。水浅而泄。盖巨灵初判。其势然耳。至永嘉而豪者丽泄者渟。所谓丰山浦者。正当山水襟带之会。沃野十里。宜桑麻五谷。洛江过其南。每水至则有风帆沙鸟之胜。吾宗人李氏居其地殆数十世矣。在昔洪武中。典农正讳雄。见丽运将讫。避地来居于此。至子襄贞公讳桦。以 本朝判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0H 页
书。归卧林泉。屡 徵不起。乃搆亭于鹰智峰下。扁其东曰野巢。西曰枕流亭。有诗曰鬓白忧时晚。稻黄乐岁丰。江湖无一事。愧作枕泉翁。又凿池其下。名曰笥池。渔钓以卒岁。今其荒墟野草。犹称李判书遗址。公之子孙阅四百岁而益繁。悼前芬之已远。慨旧栖之难寻。乃改筑于所居之东麓。制为三楹四架。夹室中堂。曲槛通窗。可以啸傲覜咏。移旧扁于新亭。题诗壁上。宛然是襄贞公之当日光景也。噫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是固人事之感。而自大化而言则四百年直朝暮耳。使公而有知。其将曰予有后不弃基矣。余薄游宣福间。访诸宗氏于丰之里。因问世德颇详。儒贤阅阀。恰为永嘉之望族。至今有古家模范。襄贞信有后矣。抑又有所赠焉。吾李自东岩公以降。枝分派列。闻于国中者。亶由忠孝以为基。问学以相承。以无隳先业故耳。诚愿诸宗氏从事于斯二者。父以诏子。兄勉其弟。循林泉退卧之义。则可以读书谭道矣。诵江湖枕泉之句。则可以𤱶亩忠君矣。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斯乃肯搆之大者。彼风楹月榭之增修继刱。特次第事耳。诸宗氏其亦以为然乎。
棹渊亭记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0L 页
夫人平居得一衣一食。必先以献诸父母。是所谓养口体者也。养莫大于养志。事莫大于事死。故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园林亭榭。固人情之所愿有而不能皆得。然死则斯已矣。未闻有子孙能追而成之者。吁可见继人之志之难也。安承宣禧远筑一亭于凝川之汎棹渊上。命之曰是吾先子寝郎公之亭。盖治命也。既成撮其始末以示余而俾记之。余惟寝郎公抱宏材伟器。不得施于时。俛而修林下业五十年。田园以裕之。诗礼以昌之。魏公之追先。北海之坐客。谢东山之满庭芝兰。金节孝之一家蝉赫。有愿必谐。无志不遂。而独遗债于斯亭。想其年华鼎晏。世虑云空。思尘累之永谢。揽真境而将归。于斯时也。高怀雅想。无日不往来于九曲烟霞之间。而一副棹渊亭已森罗于眼前矣。思以暇日披鹤氅戴华阳。焚香默坐。耳如闻棹歌之声。手若拓玩乐之窗。庶几为晚岁究竟法。而无柰大化乘之。赍志未就。则龙门执手之托。又乌可已乎。承宣早岁拔身。以立扬为孝。方寝郎公之在世也。入而有三牲之供。出而谨唯诺之节。凡所以养体养志者。靡不用挚。而今又殚心肯搆。不自有而归之先。视夫绿野平泉之看作自家境界。所得不既多乎。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1H 页
登斯亭者。不以亭视亭而以孝视亭则彼岩林水石之胜。台榭房栊之盛。乃斯亭之第二义。言之亦可。不言亦可。而独承宣之善继志。为可述焉尔。寝郎公墓在于进舟山。距棹渊踔迩。化而有知。方将与上界仙官。乘风驾鹤。往来眺赏。以酬平日之志。且曰余有后不弃基。是又可书也已。
桂山亭记
有可以安吾起居而寓吾志意。皆名之为亭。亭者屋之别名尔。意之所向各异。而亭之取义不一。如绿野平泉。直富贵者事尔。彼其楼观树石之胜。人不可皆有。而有志者亦或不屑焉。至若宋之龙川。以词宗自负。而杨花燕子之句。与曲肱饮水。意想差别。而晦庵夫子却以大风吹倒。为天公之会事。岂欲破坏人家计耶。盖朋友箴警之义固然也。吾友密城安德粹。置一茅于桂田之阳。名之曰桂山亭。为子弟肄业所。以书来求为之记。夫德粹凝川之一布韦耳。冠峨带博。言语有度。诸子皆从事问学。声华藉甚。其为是亭也。必不出于向所称数家者规模。而墙高于肩。室大如斗。于可以文史三冬。于可以谈论千古。则土墙瓮牖。不让于华榱广厦。藜羹布被。反胜于脂膏重裘。居是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1L 页
亭者须体此意。而德粹以纶巾野服。往来其间。课经听讲之馀。支颐宴坐。寄晚计于桑榆。纳遐情于方寸。则彼桐滩在其北。苕霅在其南。龙湖渔火。终南夕烽。仙岩之霁月。武陵之桃水。皆足以供吾仁智之乐而为亭之有。则吾知德粹之意。又不专在于为子弟计而已。老矣不得从子于亭上。以偿烟霞宿债。而只以努力崇明。为故人祝。
畏神斋记
国朝以文学造士。诗礼为门户。缝掖为阀阅。凡有渊源可考。德行可述者。虽无达官膴宦。而不失为江乡之士族。故其间或有杰然称大家者。士君子乃反不数焉。若故进士尹公。孝友根于天。问学优于己。早岁从游于芙蓉成先生之门。盖吾南道学。自退陶而寒冈而及于成公。则其渊源之正可见矣。既又与李秀峰,成溪西,金默庵,孙月轩诸君子。交资互磨以成。其德闇然。昌山之一布韦而垂统可继。故至今十馀世。而承儒守文。粥粥有古家模范。间或占科筮仕而不趋时俯仰。以故名不显而行益全。芝根醴源。讵无所本而然乎。公尝筑室伊溪之傍。扁曰畏神斋。盖取暗室神目之义也。庄子曰为不善乎显明之中。人得以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2H 页
诛之。为不善乎幽暗之中。鬼得以诛之。君子无人。非无鬼责。蔡西山与子书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畏神公慎独之工。至于如是。真可为后世法也。斋旧而毁且数百年矣。今日子孙重创之。匪直为堂搆之重。而尤取于命名之义之有在也。公之子孙登是堂者。诚能顾名思义。聿修厥德。则锦褧之章。将有光于彝鼎。而向所谓杰然而称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五之斋记
地之气。自北而南。故人物之盛。必先北而后南。檀箕故都。文献无徵。然想其淳狵之化。真信之教。久行于西北矣。罗丽以来。王辙始南。我 朝五百年閒。重熙累洽。南化渐开。北声稍隔。然穷经禔行之士。亦往往而出。古人云南人学问。如显处视月。北人学问。如隙中窥日。隙之与显。虽有通局之分。而其精明之见则反胜于南耳。利原李金二君跋涉二千里。访余于茶山之阳。年甚妙气甚雅。南土中罕见者也。与之谈。亹亹不舍。小选起而曰生等居利之许城里。二姓如一室者于今十馀世矣。先父老营置里塾。以文学迪后人。塾之废而更新者屡矣。𨓏在戊戌冬间。又移建于里中。而稍广其制为五楹。左右有廙。扁以五之。取博学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2L 页
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之之义也。左夹曰观善。取相观而善之义也。门曰进学。取学者必由是而进之义也。童冠之肄业者凡十数。而愿得长者一言以揭示而张皇之。则庶几为多士歆动之助矣。敢以请。余辞不获。乃谂之曰夫学之道。不出于知行。而学问思辨者知也。笃行者行也。以序则知为先。以义则行为重。故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愿诸生从事于洒扫应对之节。服膺于孝悌忠信之训。敬义夹持。明诚两进。则所谓观善而进学者在是。而庶几不负先父老启迪之至意。而向所谓隙中之日者。将笃实辉光。而普照于天下矣。二君对曰谨奉教。李君名英寅字仲敬。金君名秉燮字用和。其先实岭人也。
六若堂重修记
哲人之庄。废而复兴天也。古之以堂榭名世者。当其得意经营。穷华擅胜。自谓流传于永久。而数世之后。索然荒墟。而人亦不甚嗟惜之。何者。无德义以为之本尔。故南坡先生张公。师事旅轩之门。如蔡氏父子之并学于考亭。而旅爷之所奖许期待者。殆不下于书传之付仲默也。惟公亦尝左右师门。事一之义。可质神明。而及其退居南山。筑六若堂。为晚年栖息之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3H 页
所。其义则以为处蜗室若大厦。衣弊袍若锦绣。咬菜根若膏粱。耕邱坟若土田。役子弟若使令。课训诂若政事。盖公负阳刚之气。躬孝友之行。而与世蹭蹬。官不过一寝郎。居不过半亩宫。然其嚣嚣自乐之意。盖不以弊帚易三公也。孟子曰饱乎仁义。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邵子曰墙高于肩。室大如斗。气吐胸中。充塞宇宙。六若之义。其亦以是也夫。公殁而子孙流离。堂遂废而墟矣。行路嗟惜。至五世而重修之。为庙以享公。而后又墟矣。今至百许岁而后孙又重修之。何是堂之频废而频兴也。其废也力有所诎。而其兴也理有所本故也。井不忍废。亭不忍荒者。颜乐亭岂专美于前哉。南村宋公尝称公曰胸里有青天白日。笔下注长江大河。夫如是。堂安得不兴乎。吾知斯堂之虽废而必复兴于后日也。若夫江山之胜景物之猗。旧记已尽之。只道其废兴之有由。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尔。
鹤和亭记
平山申云瑞筑亭于熊州之长福山中。名之曰鹤和。遣其子二百里。求余文以记之。余惟熊州大海之澨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3L 页
也。虽足迹不到。而槩想其天水轩豁。烟云浩淼。瑰奇俊伟之士不遇于时者。往往托迹长往。以燕歌蓟筑。老其身而未闻有设置亭舍庤经贮史。以从事于吾儒家冷淡活计者也。昔我外先祖直长公。与我祖县监府君。舍簪而南。虽流落遐陬。累世坎壈。而灵芝醴泉。其必有发见者矣。云瑞直长公之裔也。余以居远。未及一接芝宇。而闻其气貌魁梧。胸中浩然。间尝薄游江阳。人士推重。晚又留心于问学。今为其州教授云。宜乎筑亭于此。以贻燕于子孙。菁莪于一方也。岂不伟哉。夫鹤者幽阴之鸟也。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云瑞不显于时。幽阴也。教于州。声闻也。二子有文誉。子和也。名亭之义。既与之符合矣。而又有大焉者。孔子曰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云瑞苟力行之。安知不有当世之荐绅先生闻子之风而高之。为之歌咏其事。如韩文公之于董生乎。然则是鹤也其声当益亮。而其和当益远矣。吾且和焉而俟之。
莲冈斋记
坟之有庵。所以寓孝思备展扫也。非为读书讲学而设也。然晦庵夫子于寒泉精舍。亦尝与生徒讲授。自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4H 页
是世之笃行君子者。亦往往取法焉。盖夙兴夜寐。无忝所生。即人子事亲之道。而父母之所愿于子者。亦不出于修身讲道而已。况本原既立则其于事亲追远之义。当无所不用其极者乎。近故处士小心卢公。少时游学汉中。一日忽喟尔曰离亲旷省。非人子之道。即归家孝养备至。及遭忧筑室于墓下。扁以莲冈。晚岁日处其中。授生徒立学规。谆谆不倦者。必以孝悌为本。日省扫阡垄。手种杉桧。以寓终身之慕。至若置田以赡学。置库以助穷者。皆孝之推也。而旁堂泉石皆有命名。以为省心进学之地者。无非所以成就得孝之一字也。公汲而斋亦圮。二子又肯搆之。立约设讲。一遵先规既。而教行于家而诸孙趾美。皆循循有孝谨之风。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岂不信矣乎。请余记者。公之孙纪容及德容也。坐语间。见有古家模范。信其为小心公之孙也。公讳愚渊字景颜。生于金州之慕祯里。晚移于新泉。新泉实公所命名。而莲冈在其上云。
龙溪斋记
物之长于飞走者曰龙凤。龙取其变。凤取其瑞者。固已然。世之堪舆家。或拟之于山。月朝家或拟之于人。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4L 页
盖取类而名之耳。州南三十里。有飞凤山。蜿蟺磅礴。为东南巨镇。下有村曰龙溪。幽阒缭廓。翕然成一壑。处士金公搆堂而塾之。以诗书教子孙。彬彬多文学之士。人客之往来信宿者。仰而观山。俯而听溪。退而与斋之诸秀才。上下扬扢。目击心艳。作为诗章。吃吃称丹穴之毛深渊之产。盖又于山水而取类焉耳。余谓山水之于龙凤固类矣。然其形势一定而不变。人则变化其气质。恶乎变。学是也。愿居是斋者。蓬麻并长。玉石相攻。词章而进于义理。尘面而至于刮目。翩翩其迈。蜿蜿其征。出可为瑞世之鸣。处不失渊蠖之潜。则将见真龙真凤。在吾渺然七尺之躯。而彼苍然而峙。汩然而流者。特肖像而已。诗人之取此而拟于彼者。不亦浅之为知人乎。既以相贺。且将有望于后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