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序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H 页
送方伯李公序
岁戊寅春。大宗伯兰石宗丈出按岭南。三年而政成。以病辞。 上不许。复一年而请益力。以辛巳二月。将还于朝。种杞居民间。见公之始至也。人皆仰之如祥凤。其灵光瑞音。必将有以照耀惊动人。及视事无所变更。约吏卒申符关。终日寂然。人固疑公之不甚异也。既而化大行。令修于庭户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之外。乃今释位而行。岭之人莫不赍咨曰吾属无赖矣。村叟巷媪。往往至于叹息泣下。盖公之政。以简静为主。不挠民不生事。持心如清水。凡事不矫激以为名。如阳春之照物。推移转运。不见其迹。而及其节去时嬗。举皆惨淡思恋。如赤子之离抱也。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史曰月计不足。岁计有馀。殆公之谓乎。种杞于公。有百世之亲。诵义已久。及其以事而拜于室也。只见德宇盎然。言辞简当。退而怡然自得。如垆薰袭人。不知其所以然。益信岭人之终始于公者有以也。见今国家多事。廊庙之间。思得贤辅。 圣上之所以还公者。将必有以处公矣。公将以治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L 页
于岭者为治。必有不动声色而措国势于泰山之安者。是则公去岭而岭人之受赐犹在也。既以为公祝。且以解岭人之思。
弃岩金公文集序
弃岩金公讳应楗字景斗。义城巨阀也。幼被严父之教。劬勤读书。甫成童。藻思已烨如也。孝友渊笃。侍㞃癠而祷天刲指。保弱弟而绝甘分少。敦事一之义则报师恩于替祀。推仁民之施则瘗流殍于横道。盖其天性然也。少尝为亲应举。颇习功令文字。然亦间从贤师友游。知吾人事业不专在词华上。则于内外轻重之分。已瞭然矣。晚而抠衣于坪上。闻大学之旨。归而剧读潜究。先生亦以求得古人修省之方许之。丙申值叔褒之厄。原隰其裒。继而流移南出。备经艰楚。而秉心如铁。不陨穫其素守。识者比之古狷者流。非过品也。种杞生也晚居也僻。未尝承下风而望馀光矣。日公之族孙某甫。袖公遗集。粤数百里而来示。余因盥读而寓目焉。槩悉其文。行词劲紧。记事浩博。时或不免有少出入处。而要之是百鍊金尔。河图期算二篇。大抵多深赜自得之趣。而至上定斋问目数十条则益纯如也。其诗清健浏亮。激之而清商发。泻之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H 页
而山泉响。宜乎李慎庵诸公许之以优入开元腔调也。然此特公馀事。本之则不在是尔。某甫又见责以弁首之作。顾余何敢。辞之固而请益勤。遂忘僭而书之云。
基谷宗案序
宗案非古也。古有宗子法。盖大宗之庙。百世不迁。子孙皆宗于是。故为宗子者。得以统其族。人莫不听顺而总会焉。天下之宗立则天下治矣。故程子曰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立宗子法。今世少不迁之庙。而墓祭犹行则墓亦宗也。欲收族而厚俗者。必于是致意焉可也。恭惟我礼山府君自京南徙。以启我后人。而四世衣冠之藏。皆在于大邱之基谷。数百年间云仍寔繁。沿江左右。门户相望。每岁一之祭。必以基谷为准。蘋藻而花树焉。世入衰季。百室凋攰。饤饾之行。渐不克备礼。然周亲爱好之谊。报本追远之诚。则不以是而加损也。岁乙未十月之望。诸宗为享期而来会。于时艰忧溢目。离合酿感。奠事讫。行胙于丙舍。乃执酌而相属曰凡我诸人。自祖先而言则均是子孙也。今此之会。行墟墓而起如在之感。对宗族而存式好之思。夫朋亲邂逅之游。且或有记有述。况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L 页
此地此会乎。因列叙诸宗。署其名字年居而为案。案之规。序昭穆尊祖也。序齿长长也。列子孙于父祖之下。明有统也。别里而书。志其居也。名之曰基谷宗案者。为先墓之在是也。于乎。吾宗之不竞久矣。前人之典刑已邈。后昆之绍述无地。而是案也昔无而忽有。事若非偶然者。方今大界昏濛。黎元阽危。安知穷阴之中。不有阳复之候。夫期运虽天。而吉凶惟人。愿诸宗之勉焉。
送安乐元序
安君乐元业文词学书隶。妙年登上庠。矩步而𤨿趋。吾以斯人。宜待诏金马门也。今既不然矣则山亭水楼。纵情自高。会北海之客而吟龙川之句。亦一事也。乐元又不出此而彷徨岐路。若未有所适者然。岁之四月。访余于茶山之阳。临行请一言以为赠。噫乐元岂有意于古人之所谓学者乎。夫古人之学。非可乐也。积一生之勤。以委质于荜门圭窦之中。吃过了极辛苦不快活之时而后。方到所谓大欢乐大快活者。如农夫之服穑而有秋。如行者之历险而得夷。故古之君子有半涂而废者。有学步于邯郸而匍匐以归者。乐元宜量而后入。不宜入而后量也。人之情。乐纵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H 页
肆而惮绳检。今舍欢娱之乡而入寂寞之滨。言不敢须臾放。行不敢须臾慢。心不敢须臾忘。不动亦敬。无射亦保。乐元其肯为此否乎。于其行。申以问之。
彰孝录序
为人子者。莫不幸于遭父母之雠。莫危于欲报雠。莫冤于不得报。而莫恔于得报。父母不得终其天年。是子之罪耳。不幸也。不反兵而斗于原野之中。未知胜负之所在危也。其子或懒孱而不能报。或不幸而反死于贼手。茹恨穷天冤也。反是则其恔可知已。春秋之义。君弑而贼不讨则不书葬。朱夫子以为虽棺椁衣衾极于隆厚。实与委之于壑无异。夫报之如彼其难。而诛之如此其严。然至诚之道。可以感天地而通金石。而况在彼有见报之理。在我有必报之义。则其宁有不遂者乎。若故孝子 赠主簿文公。真所谓必报而报者乎。方其遭变也。刃将及身而贼铓先折。伏戎于莽而虎使觉之。凶徒歼尽。公且死而所骑之马悲鸣而毙。釰失而累世乃复。迹其始终。向所谓感天地而通金石者非耶。方公之七年衰绖。跟贼于深山穷澨之日。心中固办一死。而雠既报则虽不幸遘疠以殁。亦吾心之所安尔。于公何有哉。公南平人。讳继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L 页
达。尝号安乐堂。盖从地名也。为峤南著姓。少日从师学文。孝奉二亲。有州里之望。不幸而遭此酷变。无子而寿又啬。此后人之恸也。嗣公后者。季氏子时老也。公之八世孙尚海,尚普甫。持其先世所裒集公之墓表行状纪叙挽诔诸篇。出于诸先辈之手者及乡道通状等文。与朝家 赠㫌颠末。釐为一册。命之曰彰孝录。尚海又以其祖考处士公讳东允孝行褒阐文字附于后。属余为之序。
晚归亭讲会录序
凡物之理。盛则有衰。往则必复。阅万古而不能变也。昔我两冈先生传道陶山。退而薰德于一乡。于时皋比有教。衿绅有学。所讲者天人性命。所行者孝悌忠信。乡风丕变。多士云兴。是固吾州之一初。而至今称江右名乡有以也。世级既降。寖不如古。葩藻之词胜而义理之学微。盖百有馀年矣。浦上李定宪公谢绂归来。慨然以兴学为己任。与海庵崔公。倡议敦事。轮岁会讲于晴桧两院。乡之人士翕然从之。盖两先生之学。至是复明。而其所以扶竖振作之工。岂小补哉。种杞当日虽藐然后生者。亦幸升鳣堂而听法语矣。灵光既撤。正响中断。重之以世路陆沉。狂澜四出。未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H 页
尝不私忧永叹。而材力浅短。顾末如之何矣。岁己亥春。定宪公之子寝郎公。以书招不佞曰先人之学。不可坠也。晚归亭中謦欬尚存。今将携乡士而周旋焉。子其成之。余惧不克堪。然盛事也。敢后诸。遂斋宿而趁期焉。虚亭数间。缥缈于万山苍翠中。不禁徘徊俛仰之感。犹幸岳麓之可以千岁矣。讲之日。揖诸生而进之。于时张羲伯自玉山。李启道自浦上。二君皆善于经。余以空疏昧闻。猥据其上。诸生问难。辄先质而后答焉。何其幸也。寝郎公又别席坐。讲生徒以小学。盖惇史也。会者数百人。视听欣欣。尽日而罢。噫盛衰往复。相寻于无穷。自两冈而定宪。自定宪而今日。虽古今人不相及。其欲讲明斯道则一也。况定宪先生有贤子。以承家学。又能乐取于人。以成其事。苟引以伸之。不懈益励。则又安知今后之不如古也。是所拱而俟也。讲录既成。公自为序。且命余识其事。余于是重有感焉。昔桧渊之初讲也。我先人实序其事。藐不肖今又为是役。虽不敢僭援于弓箕。而于孔李之世。幸而有夤缘云。
星山裴氏族谱序
古无谱。但有宗子。以系属其同姓。故比闾乡党。不得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L 页
辄有迁徙。欲其常相聚而不相离也。然宗族甚多。其势必散。如一树花飘拂于东西。离则忘。忘则相视如路人。此后世谱法之所由兴也。谱系既明则虽在千万里外。常如同闾而比闬。其视宗子法所占不既多乎哉。眉山苏氏纫为族谱。而自喜其记远传父。然其言曰详吾家者。谱吾作也。夫为吾作而详吾家。则他人容有不诠者矣。今日则不然。必阖宗相聚。对同磨勘。无有彼此详略。其公共久远之图。又非眉谱之可及也。裴氏之先。始于庆州。为新罗佐命功臣。至儒理王赐姓裴。其后有武烈公。为高丽开国太师。累世卿宰。与丽朝相终始。有讳仁庆封兴安君。兴安实星山之旧号也。至讳晋孙号我堂。我 朝工曹判书。其后遂枝分派别。有若花堂讳规。按廉使讳矩。左司谏讳闲。直提学讳闰。直讲讳允谦。贞节公讳克廉。慕斋讳振经。松冈讳振绪。参奉讳振纪。愚翁讳克念。达川讳褧可。默庵讳峻。孝肃公讳兴立。忠肃公讳命纯。晚学堂讳尚瑜。直提学讳裕。梅谷讳璹。勋名节行。道学文章。盖备焉。而子孙散居岭南湖西关北等地。悠矣远矣。裴氏之系。旧多颠错。而今谱克正之。间有三派不入者。势也。待异日各修而并观之。庶乎其无欠矣。其后孙在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H 页
焕炳翰请余叙其事。余辞不获。遂书此以归之。
密城朴氏世谱序
吾岭远在南服。距京师几千里。世族之播流者。鲜有达官膴仕。其或沉沦埋没于穷峡荒澨之间者。尤无以自拔。然其世阀之传。虽远而不可诬。故以门地相尚。且服习先贤之训。行义文学游从。用代簪绅。如蜀之有江乡。唐之有岭族。盖亦彬彬乎盛矣。朴氏之先。自密直公以上。系于罗代。金枝玉叶。无容议为。以下则岭矣。去宦而儒且累百年。鳌山之朴。寔繁且大。鳌峡郡也。环以云门龙角。岩谷幽邃。俗习淳厖。往往有魁奇忠信才德之士。然宦第无闻。而其以朴称者。不问可知为世族。大谷之氏其一也。朴氏旧无谱。盖以族大难合。往在辛酉派谱成。而亦有未遑者。是为可恨。然密直公以上则固诸派之所同祖。故谱成之后。辄以一帙替换相传。聚而观之则不害为大同。与其合之而牴牾失时。无宁析之而及期敦事。亦随时适宜之道耳。大谷氏之分。自佐即公而今且十馀世矣。乃于白鼠之冬。竣议为谱。而问序于不佞。盖尝再三辞之。而请益勤辞益恳。余既信其世德之有自。而且重诸昆之苦心。遂不揆而序之云尔。来请文者。周焕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L 页
尚华也。
不愠斋朴公文集序
周子曰文所以载道也。非文能有道。道因文而见也。故曰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夫有道之文。千百年才一二尔。至若忠诚孝友之人。叙述吟哦之作。或陶写性灵。或感发志意。景物之所触。湮郁之所畅。不由雕琢而真心自见。斯亦殆近道也已。不愠斋朴公名庆九字鼎凝。少有魁材。既又业讲诵隽高第。固无暇于著述也。于时 正庙以文学衡多士。樊岩相公左右之。岭士弹冠。笙镛迭奏。舂容乎大雅。公以妙岁穷经之入。厕宗工巨匠之间。能左酬右应。藻思若神。一时汇征之彦。皆瞠然为前行。是果何所修而致耶。公以名家后承。天赋宏礼。事亲孝与人款。及其移孝之日。尤惓惓于输忠。今按其集而考之。则凡仁亲爱君忧时闵俗之意。蔼然于诗疏记述之间。往往文从字顺。理致俱到。是岂操觚染翰学为如此之作者比哉。盖亦有所自矣。后之人虽因公文而得公之为人。而若夫公资才之笃。自修之实。所以为之田地基本者。则不因是而有也。公尝以无性理工夫为恨。于可验晚年见解之高。为几于道矣。公之孙英舜甫赍是集。属余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H 页
以丁乙之。又请一语于卷端。是庸识。
娥林世稿序
刘氏之先。肇于高丽居陁君坚规。冠冕奕世。八传而至司宪府监察讳欢号瀯溪。当丽运之讫。搆永思亭于安阴之申溪。揭铭与诗。以终馀年。盖罔仆意也。后与姜川李公芮,达岩李公元达,蠖溪郑公玉坚并享于金溪书院。如崧阳之曹林孟古事。又六传而至义士公讳名盖。值丁酉乱。率妻子随存斋郭公于黄石城中。跬步不相离。粮且尽。遣其三子归家。取所藏米。三子取米而至。则门已闭矣。乞曰愿入与父母同死。畔臣白士霖牢拒不纳。行奴勿金,银勺请负公而出避之。公骂曰与其苟活不若死。解所带书袋与勿金曰归遗吾子。谓银勺曰汝收我骨。北向四拜。望先垄再拜。与其妻郑氏。同时遇害。银勺亦死于尸傍。事在三纲录及邑志。后与存斋,大笑轩俱享于黄岩院。于乎。灵芝有根。醴泉有源。岂不信矣乎。夫以瀯溪公大节。既与圃冶斋美。义士公又与赵郭同殉。是祖是孙。承休趾懿。世岂多得乎。惜其云仍散落。文宪寥寥。瀯溪公则只有诗铭各一篇。义士公则并此而无之。后孙凤寿与诸族。收拾家藏古迹。将付诸剞劂氏。而目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L 页
之曰娥林世稿。属余编次之。又责以弁首之文。余观人家世稿。必有文字可传。今是稿也。以节不以文。以义不以华。诸贤撰述俱在矣。何用文为。是为序。
骊州李氏族谱序
中原人爱慕其族姓尤甚。唐时有李某(忘其名)位至公辅。而每于书帖。不书其官衔而题以陇西。盖陇西之李。历代有声。此人不以自己之官爵为荣。而以先代之阀阅为高。非独此尔。当时人亦数其家而称之。故岭以南有四大姓。而陇西居其三。世族之于人。所系不其重矣乎。在吾岭则骊州氏是已。前有文顺公蜚英于胜国。后有文元公倡道于 本朝。二先生者皆天地间不常有之贤。而李氏专之。其阀阅可知。而文顺之后绵绵于江阳铁城等地。数世以来。声韵寖微。然使古人处之。不必论今日宦业之如何。而所取者犹在耳。李氏旧有大同谱。今则文顺公之后孙自为派谱。盖缘族大难合。而事机之会不可缓也。谱之不合而分。虽若可恨。然同人之象曰君子以。类族辨物。夫各类其族而合并通看则其本固一也。周子曰一实万分。又曰二本则一。愚于是谱亦云。
梅皋遗集序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H 页
夫人家积累启迪。以孝友为毡裘。文艺为茶饭。父诏其子。祖牖其孙。久而不舍。则其末必有伟人正士者出。以展拓其先业。增光其祖烈。如杜家十一世而得二部。吕氏八世而有成公。芝根醴源。岂偶然而已哉。晋山之姜。自尚书公以来。承儒守文。闇然其褧光。纯乎其涂辙。奕叶皆是。而乃若梅溪处士。以问学翱翔于海门。数世而得梅皋公。盖其天分甚高。孝悌于家庭。敦睦于宗党。交游称其仁。执友称其敬。观于挽诔诸篇可见矣。其诗萧爽雅驯。往往有作者腔调。文亦如之。想其梅皋上闭户读书。亦必有煞用工夫矣。向所谓展拓而增光者。当于公验之矣。其五世孙桓示余以遗集。求为序。遂略叙其所见如右云。
慕玄斋序
卢丈镇宏氏以书抵种杞曰玄仓之冈。我先祖双梅公幽宅在焉。我从祖兄洛阴公筑斋其下。扁以慕玄。不佞与族人又增旧而大之。既有记矣。序则子其图之。余观记文辞简而意备。无用为画蛇之足。第以长者之命不敢违。而卢氏世德渊源之懿。固平日所耳灌而心艳者。敢不以托名为荣。双梅公以冈门之私淑。袭父祖之遗芬。譬之邓林一株树。个个是栋梁材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L 页
也。即其杖屦所经。皆有精彩。况体魄之藏。为百世所瞻敬者乎。记文曰夫居其室者必思其人。思其人者必尊其道。惟双梅公诗礼之传。孝友之实。此吾子孙之所知也。登斯堂而求所慕者。夫何事于他。亦于此而已。噫尽之矣。慕之不止其亲而慕其道。不止其身而又以俟后来于无穷。真可谓知所慕矣。抑玄仓是地名。而曰慕玄者何哉。盖玄者远也。谓之慕远可也。又公之先大人受寒冈先生四梅之赠。其后三世有梅号。这梅是公家之世德。而玄冬积雪之中。灿然百花头上。今因其地名而慕玄远之祖。因其祖德而慕玄中之趣。是则记文所不及。而猥有说焉。丈人其亦以为然乎。
送翼侄移居梧谷序
家侄翼鲁。蚤孤失学。贫穷无资。间尝随余于寻寓。既而余舍而南。既又先后返故里。凡离阂七年而后合。宜其乐而不复舍也。故里艰水。荐遭饥馑。余亦无力相济。夫人情礼衍则易赖。生受则易乖。亦理之常也。余德薄不能孚感于一家。翼也性又悠懒。不自树立。还故之后。露拙益甚。于是乎家室之间少和气。虽勉加调护而常有悲凉涣散之势。此实吾与尔有以致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H 页
然。而虽合未知其可乐也。嗟呼。贫窭之病人有如是夫。一日忽告余曰陜州之梧谷。土厚水深。民俗敦厖。允合于避世图存之地。愿陪父而移焉。余不即答。然心固已藏之矣。后数日。与亲友跟其地询其俗。翼之言果不爽矣。因为之随力经纪。令翼先往。且告之曰吾衰病而子幼。兼有人客之扰。岂肯一日舍汝而独处乎。然不能随汝而往者。恐复如今日之相病而不能以相乐也。翼乎而能矢心自力。知宴安之毒。终至于至亲之乖离。而门户之计。有赖乎勤励而图生乎。则余之往盖未晚矣。否者吾辙不复南矣。翼乎勉之哉。
理正斋序
天下理而已矣。理者正也。邪非理也。易之道。以中正为重。至系辞推原其义。则曰将以顺性命之理。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下继之以天地正位。山泽通气。盖亦莫非理也。嘉树之并木。有洞曰理正。宋公讳有圣置斋其中而扁曰理正。亦因以自号焉。余尝登堂而目之。概见其位置正当。卉木方列。堂前凿池引水。徘徊俯仰。依然有正位通气之像。信可乐也。公之自序。有曰穷乡逸人。不愿华靡。爰卜一区。为老夫之居。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L 页
又曰乐天守分。理之正也。遁世无闷。亦理之正也。正理人之所公共也。吾以名吾斋。噫余虽不及识公。然揆其号诵其言而想见其为人。殆古之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欤。其亦长于经济而庶几乎安处善乐循理者欤。是其所取。有在于景物游观之外也。但公没而虚斋废池。使人有徵君哀壑之感。别来十载。未尝不日往来于心。今其曾孙殷弼甫。始重修而新之。遣其子镐臣。求余言以序其事。噫理之在天下。无古今无彼此。宋公既以是启之于先。而子孙又以是承之于后。为其祖先之遗。而欲修而勿毁者非理乎。既修矣。又必欲序其事以推明其先美者。非理之出于正者乎。使公之子孙。读书讲道于其中。以至于顺性命而穷理尽性焉。则这个理字。终始为公家器物。而所以肯搆而遵守之者。尤在于是云。
连栗堂遗集序
余既为公行录矣。公之孤硕权氏。复以弁文见属。询其集。则曰有诗有文有序仅一𢎥。而前后诸公之揄扬撰述。又恰成一𢎥云。噫有德者必有言也。况附录一篇。又足以羽翼之乎。余虽未奉玩其面目。而歆公之和顺而英华。又嘉硕权氏之终始孝思。望七之年。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4H 页
四到穷庐。甄逢之吁太常。未足以喻其意也。余卧病漳滨。昏废研墨。而感君之意。遂强病而为之序云。
览怀堂李公文集序
文孰为本。行是已。行孰为大。孝是已。苟孝矣。本立而道生。有德而有言。行固在其中。而文特馀事耳。彼驰骛于葩藻之末。饰虚车而欠实载者。亦奚足尚焉矣乎。览怀堂先生李公。以名家后承。擩染诗礼之教。自其趋庭应对之时。便以小学从事。笃于孝友。生则致其养。没则致其哀。盖终身孺子慕也。天伦之间。五友怡怡以成其德。河南氏所称忠诚动于州里。孝悌通于神明者。殆庶几焉。晚岁筑一室于先公居室之傍。语人曰吾异时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省定于斯。湛乐于斯。今皆无之。吾且久视于世。彼诸子诸孙之呼父母兄弟而行于吾侧者。逐日聒吾耳搅吾心。吾不忍闻此。所以别吾居也。虽然吾不忍舍是而他适也。故不远伊迩。以寓吾怀也。呜乎。人少则慕父母。及其长而衰而老而情随境移。事与时忘。孰谓大耋之年。子孙满前。而不思安乐令终。恒怀孤露踽凉。若是之专且笃者乎。用是苍雪权公名其堂曰览怀。一庵辛公记之曰八十而慕者。余于览怀公见之矣。大山定斋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4L 页
两先生为之状其行铭其墓。皆模写其至行渊德精微恻怛之意。读之足以想像感发。不啻如亲见之敬。善行之入人深有如是夫。遗集不多。而其诗冲澹而自成。其文酝藉而有味。不烦雕琢而英华发外。此其为览怀公之作也。不亦可贵乎。李生仁泽厚彬其裔孙也。将印公之集而问序于余。噫藐然后生。识肤行蔑。何敢为是役。况诸先生之撰述在下。何敢托名其端。以取秽佛之诮哉。李生犹强不已。遂不敢终辞而敬志所感。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尔。
俭庵孙公文集序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夫笃行自修之士。其本立矣。而文不足以传后则数世之后。便沈晦而莫之徵焉。固尚论者之所惜也。其或烨然于藻华之末。而不务躬行者。虚誉虽隆而实德已病矣。曷足尚哉。俭庵处士孙公。有高世之行三。奉三世耋闱。通两庭色养。而菽水尽欢。庭无间言一也。昆弟群从。通无共有。东牵西补。如取宫中。而无德色无难意二也。一生经五衰十五期功六膝惨。身益老家益穷而易戚无憾。担夯惟硬。孤寡长少事育纷如而各尽其方。非大力量大定力不能也三也。定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5H 页
庙参立宗稧裒世乘者。为先之诚也。传金张孝子者。乐善之实也。止子侄代述经策而家训之正可见矣。虑大同兑米生弊而先事之见可推矣。累荐不调。终老林泉。而歌咏先王。乐以忘忧。邻里有争。闻言即止。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语曰片言可以折狱。公殆有之矣。其发于文者。赡畅纡馀。不由绳斲而自中规程。盖舂容乎大雅矣。噫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固足以传远。而向所谓文质彬彬者。其不在此矣夫。公之傍后孙景基甫赍遗集而示余。且求为序。顾藐然后生何能述盛德之馀光乎。列名卷端。以寓高山景行之思则幸矣。遂不辞而为之。公讳佺字真翁。晚居火旺山之俭庵洞。学者称为俭庵先生。享于昌山之高冈院云。
五柳稧序
族叔祖洛隐公。尝买薮江干种以柳。谓余曰此吾家五柳稧也。尔其序之。余拱而对曰江干之柳数。不知几千。今曰五者何也。公曰我有五子。付以此物。岂不为五柳乎。且吾无所用于世。隐于洛之涯。所业不过耕田种树。以终馀年。今乃幸有此柳。传之五子。欲其知所本也。考之字义。柳者类也。愿五子之类于父而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5L 页
无忝所生也。又有下垂之义焉。愿五子之相下不倦。毋失逊悌之风也。余作而曰美矣远矣。此训子之得其正也。诗曰教诲尔子。式谷似之。非类父之谓乎。又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毋相犹矣。非相下之谓乎。为五子者。顾名思义。起敬止于桑梓。念贻厥于丰芑。则是柳也始基之矣。虽然义止于是而已乎。公笑而不言。余曰昔陶渊明作五柳传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盖托于柳而隐者也。陆贾有五子家于好畤。每歌瑟以过之。乐五子之皆有业也。今公有陆公之乐而为陶令之隐。五柳之号又适与符焉。公之意其在斯欤。当其倚南窗眄庭柯。引白欣然。日望其成就。五柳交荫。怡愉湛翕。真足以供其隐趣。而不知世间簪组轩冕之为可慕者。又不比于陶令之隐。隐于柳而已也。乃歌曰昔之柳以树而五。今之柳以人而五。菀菀五柳。惟德之伍。封植之功。必世乃茂。为公之后者。永世是护。既歌而语以叙之。
下冈序
沙月里前数弓许。有东冈台。即金先生杖屦之所也。先生晚年。栖息于此。爱是冈。既命之名。因以自号焉。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6H 页
循冈下数十武。有坡陁陡绝。骤见之不过寻丈。而细寻则磅礴昂庄。戴石临溪。恰然成一冈。虽其势服于东冈。而潜肖暗像。上下相望。如儿孙之侍祖父。吁亦奇哉。先生之嗣孙乐汝甫命之曰下冈。亦因以为号。有过而问者曰君子恶居下流。今子读古人书。安贫守道。吾将处之以上等人。而顾乃以下名何哉。乐汝笑而不答。问者沈思良久。乃恍然而解之曰称下者谦也。谓冈则拔于地矣。在易地中有山为谦。其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夫子于艮山之义。亦取其笃实辉光。夫自处卑下。而乃能上行而辉光焉。则是其下之适所以上之也。且夫东冈之名遍天下。非以其山之高且大也。后之谭者。不以冈视冈而以人视冈。故培塿而泰山也。今子守先生之宅。读先生之书。禔躬于省愆之室。进德于诚敬之扁。瞻彼玉假。思益友之。相望仰止。铁岭励寸。心之弥贞。祖武而孙绳。下学而上达。则吾见是冈亦将高出于世。而不终于下而已。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乐汝勉乎哉。
李桂村诗集序
晦庵夫子尝叹律诗出而诗法大变矣。夫傅粉施腻。浅红深绿。不如素娥之闲靓。郑卫之靡丽流滥。不如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6L 页
占乐之冲澹。古人之诗。本于性情。动于天机。有自然之音响节族。故或短或长。或多或寡。而其格自高。其旨自远。乃若律诗则限之以五七之句。局之以高低之帘。骚人才子疲精竭神。奔走于律令之间。而古人之声响意思。日以益远。宜夫子之叹息于斯也。然世降而诗益衰。非故为衰也。盖亦有使之者矣。故夫子于律诗诸作中。犹欲择其近于古者。以为三百篇之羽翼。是其删正之中。亦存随时之义者也。今之诗视律诗又一变矣。镂冰雕卉。争靡斗巧。甚者不究字义之如何。惟取甲卦之相对。卑鄙偎儡。识者厌见。求其近于古者。盖亦绝无而仅有也。吾友桂村李大衡攻苦读书。尤喜为诗。凡平日游从往来。遇物触境。可喜可悲之事。举发于诗。观其体制好尚。固不离于今。而间有心融意会。萧爽清远。意其有自得者乎。夫律诗非古。而沈宋李杜诸作中沈雄浏亮。足以为古于今矣。今之诗视律诗又非古。而如桂村诗中萧爽清远者。又安知不为古于后耶。今世有晦庵子作。其将择而存之乎。抑叹息而已乎。是未可知也。桂村不幸遽为古人。其孤德基甫持诗集以示余。请为之序。遂书所感云。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7H 页
洛滨稧序
洛水南下七百里。其间峰峦之所拱。川涧之所趋。奔放凑会。每一屈折。辄开一名区。故士大夫之园林台榭。棋置星罗。上下相望。而人物之生。亦必于是乎钟。信南国之纪也。昌山在洛之下流。其临江陡断处。左曰卢氏之江林斋。右曰河氏之渔父亭。盖一山回抱。遇江而止。中砑然成谷。岩角碨磊。林木蒙翳。亦异境也。二氏为昌山著姓。相处如一家。始昌有八书斋。郑文穆先生所规画也。以春秋造士。世久而规益懈。其后又合而稧于勿溪之院。而亦莫克始终焉。岁癸酉冬。河丈致一氏,卢丈秀愚氏。相与谋曰文穆之规。不可忘也。吾亭既对峙于此。足以为多士供接之所。盍稧焉以待物力之裒而更设一所。以为合同藏修之地乎。二丈各为序。命之曰洛滨稧。既而入稧者遍京乡。分任责成。益大以腴。遂帖邀远近儒硕。使之秉拂焉。轮年设会。会者辄五六百人。其法初日试时文。次日行乡饮礼。次日设讲会。盖亦宜于今而反于古也。遂为洛滨第一会。而人亦以此名归之也。噫今去文穆之世三百年矣。遗风既泯复兴者。二丈之力也。及其和之者众。而其事益张者。彝好之同也。若夫缙绅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7L 页
先生之雍容揖让于其中者。虽若无所事。而士之观感由焉。则其功又可小哉。抑有一说焉。初日之试。虽亦遵时俗之好。而见今时文既废。士习亦稍稍反古正。不必爱护如存羊。而反有以沮其向善之心也。敢请初日行饮礼。次日设讲会。人多日窄则延至二日三日。或陈说孝悌。或从容论道。期以追踪先正。丕振儒风。则洛滨之稧。将有闻于国中。而向所谓人物之钟者。当于是卜之矣。
三烈堂文集序
昔韩昌黎有诗曰恨无一尺棰。为国笞羌夷。又与人书。叹其不得取一障而乘之。夫昌黎以文章自命。而尚且激慷于敌忾御侮之事。然文人未必能武事。而武人或兼之。若古三烈堂甘公。岂非所谓文武兼材者乎。公讳景仁字汝一。其鼻祖由鲁国学士而东来。著于丽代。至我 朝虽不大显。而子孙犹以桧山为贯。从先封也。公早登武科。当龙蛇之乱。与弟县监公挺身赴李忠武阵。自愿先锋。前后首级功甚多。自 上特赐表里。录原从从。以万户,司果,禁卫,定略等官。公感恩激厉。凡所以为守堡阴雨之备者。无不用至。一境赖安。 朝廷因升为大都护府。桧山之为府以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8H 页
是也。甲子适变。复兄弟倡义。渡江击楫。而誓曰江水滔滔兮。节义堂堂。壮士一去兮。宜死忠良。毅然有祖士雅之忠愤。其所蓄积可见。 除远防而亲老乞递。遘弟病而斮指回生。孺慕之日。年已大耋。而庐墓啜粥。八条陈疏。勤勤于 国忧民隐。其所谟猷筹画。片片赤悃中出来。以至寻常遣兴之作。见于诗若歌者。不但斗胆轮囷。亦皆词致曲成。盾鼻磨墨。尊俎折冲者。殆无以过之。视夫文士之为大谈者。不既韪矣乎。公之九世孙在淳将印公之文。谬徵序于不佞。不佞辞不获则按状而叙之如右云尔。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记
  
松林斋舍记
介之推焚于绵而绵山是封。夷齐饿死首阳而孤竹有庙。盖体魄归于地。立慬之地。所当崇奉。而魂气则无不之。而首丘之乡。眷恋尤深故尔。谨按贞节公成先生讳思齐。以丽朝直提学。当我 朝革命。送妻子归昌宁。自与七十一贤。入松京之万寿山。杜门以卒世。盖先生大节。与圃冶同。而自靖之义。显晦差殊。是以其贞忠卓节。久而后显。 英庙庚申。始立碑于不朝之岘杜门之洞。既又 赐诗以褒之。致祭以侑之。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8L 页
 纯庙戊辰。先生又与曹林孟三贤。并享于表节祠。从之以节惠之典。呜乎其至矣。公昌人也。身作崧阳之殣。而子孙益繁于昌。于是跻祀于勿溪之院。设享于松林之坛。盖以夫人墓在焉。嗟夫杜门之事。史氏之所不传。当其办命之日。或云遭焚。或云引决。未可知也。然 圣祖龙兴。万物睹化。而彼七十子者。乃敢拒横来之命。而竖赵鬼之心。易曰苦节贞。而七十子有之矣。然两朝崇报之典。所以即其地慕其人者。固已远过于绵上之封矣。至若松林之奉。又同符于清圣之庙。则云仍之所必恭。魂气之所必之也。其举又可已乎。况公之子孙。慕公之深。思公之切。坛吾仰以罔仆之节。享吾寓以迎神之义。春秋霜露而起怵怆于焄蒿。朝夕坛斋而宛陟降于英灵。则美矣挚矣。岂曰小补之哉。后孙某某甫。以书来责余为斋记。不佞何敢当是寄。顾今世入昏冥。人气委靡。辄有感于先生之事。遂不辞而为之记。
南皋亭记
尝慕郑桐溪先生。当昏朝斁伦之时。而有耽海之行。及南汉事迫。而剚刃自誓。甘心在某里。其批鳞之忠。罔仆之节。兼有而始终之者。五百年间。殆一人而已。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9H 页
时则有若南皋先生朴公。允蹈玆辙。盖其始也。炳几色举。以避奸邻之染。终焉结草穷山。矢作崇祯之民。公灵川之一布韦也。与郑先生隐显不同。处义或殊。而其道则一也。今其忠愤诗二十六篇。或悽惋浏亮。有匪风下泉之思。或悲壮激裂。起铁衣东征之想。盖自丙子以后。无一日忘蹈海之志。无一语非感伤之发。吁亦烈矣。我 正庙朝尝命撰尊周录。搜括幽隐。而朴公之事。亦在其中。虽寖而未颁。亦足以不朽矣。虽然公岂规规于一节者哉。观其家世儒学。有竹渊,乐乐,鹤岩诸先生启发于前。既又从游于愚伏,修岩之门。而一时贤杰皆乐与之往复切磋。则其家庭之间师友之助。夫岂无所本哉。盖其平日孝于亲友于弟。敦信自守。而济之以学问。一部春秋。素明于胸中。则非一时意气之所袭而取也审矣。公寓醴泉时。有南皋精舍。因以为号。八世孙英舜,英乙甫以其门长老之命而来。属不佞曰醴为吾祖树立之乡。后来虽返于灵。而心未尝忘也。近于所居。规一室为亭。揭以南皋之号。盖用朱韦斋尝爱紫阳山水。而晦翁扁之于云谷书堂之义也。子其记之。余既不敢辞。而又重有慕于介石自靖之义。遂僭率而书之云。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9L 页
以会堂记
中庸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字有多少意思。成其志踵其事者。谓之继述则可。然志有是非。事有当否。未可以槩谓之善也。是且当矣。而所以继述之者。亦有浅深大小之不齐焉。必其继焉而志之未究者。待是而益显见焉。述焉而事之未竟者。愈光大而无亏欠焉。记曰乐其心。不违其志。易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斯其所以为善继述也。宜春有故上舍安公。作朝阳斋于先垄之下洛江之上。为瞻省燕息之所。盖始基之而安公寻即下世。今其嗣英济甫又为堂于斋之下。扁曰以会。而庤书置田。为丽泽弦诵之资。走书于余曰此先人志也。愿得吾丈一语。余绎之曰朝阳斋者。取诗于彼朝阳之义乎。则多士之兴于王朝也。以会堂者。取以文会友之语乎。则菁莪之育英才也。多士之兴于朝者其志也。菁莪之育英才者其事也。志之始自安公。而今有贤子能事之。事之述在是堂。而实观志乎是斋矣。安公忠信文行人也。英济又式似之。其于是役也。心与之一而成其志焉。秖服厥事而致光大焉。真可谓善于继述者矣。虽然德行本也。文艺末也。所谓会之以文者。要在于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0H 页
辅之以仁。英济甫岂但以堂搆之肯。文学之传。为足以善继述乎。必也本之以忠信。兼之以文行。勿替引之。嗣令德于无疆。则是又善之善也。
永思斋记
易曰思不出其位。居其位思其事者。何莫不然。而莫大于以子孙而思祖先也。今夫体魄藏于地。斋舍兴于前。则子孙之位于是者。宜其所思不出于是也。然思亦有二道焉。诗曰明发不昧。有怀二人。此以亲而思之也。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此以贤而思之也。苟以亲而兼乎贤。则其思也安得不切。而其图也安得不永乎。故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此之谓也。昔安氏之盛也。有拙庵公以问学儒雅诏子孙。继以教官公,正言公趾美联芳。如纪谌之于大丘。正言公一传而有县令公之清白。三传而有道谷公之学行。凡三世四墓皆在于漆原县之北武陵山之西麓。直墓之北数弓许。有斋焉。即所谓永思者也。道谷公虽墓不在是。而曾以尸祝设院于斋之北矣。院撤而斋兴。为子孙者所宜一体寓慕也。诸安氏息于斯游于斯。南望而泷阡不改。北眺而院址犹存。徘徊怵惕。感霜露之屡迁。念弓裘之勿坠。于以想像遗范。于以启迪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0L 页
来昆。向所谓以亲而兼乎贤。思之切而图之永者。至是而果两得之矣。其后孙钟彰属余以斋记。余固讷于言者。且未尝身履其境。其山水之会游观之胜。俱未敢知。而只道其所以思者以复之。
爱春斋记
晦庵夫子论四德终始之义曰。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元者春也。贞者冬也。世之一治一乱亦然。今天下之冬久矣。爱春之云。其亦有匪风下泉之思乎。在昔竹庵先生许公。当崇祯之末。抱负大义。终老于穷海之澨。其诗曰山外都忘甲子回。柴扉不向世人开。庭前一树梅花老。独爱王春去岁栽。王春者春王正月也。吾夫子生五霸之冬。天下不知有周。而独以一部麟经。存周家之春。竹庵公值建胡之冬。天下不知有明。而独以一树梅花。保皇明之春。冬者春之藏也。去岁之春。既藏于此。而来岁之春。将基于此。今去崇祯之世二百五十有馀年矣。寒凛益甚。窃恐是冬长常为冬而不复有春矣。彼其好藏清艳。何时更向百花头上开耶。虽然夫子赞乾元之义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仁者在人之春也。竹庵公之从事于仁也雅矣。公当壬辰之熸。而封树先陵。值南汉之围。而送子勤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1H 页
王。故其墓铭曰孝之永忠之盛。孝者为仁之本。而忠则孝之移也。私淑南冥而重修新院。斥绝倻郑而不入其党。好仁而恶不仁也。西宫斁伦而赋诗见志。明社已屋而托意蹈海。诚心恻怛之仁也。梧里李相公累荐不起。而内外轻重之分觑矣。郑桐溪,李畏斋,赵涧松,韩钓隐诸贤并为道交。而丽泽辅仁之效著矣。噫公虽不能回皇明之春。而所以自为者固无时而不春矣。公讳景胤。墓在府东中山之麓。旧无丙舍。九世孙𤍤掌物而赢之。力既裒。与其胄孙及诸宗人协心竣事。凡五架为室者二。中为堂而前有厅事。覆以瓦。扁曰爱春。取公诗中语也。煌煌二字。揭于楣间。而公之一生全节在是。昆孙之用意亦挚矣。其十世孙上舍君埰以书来。具道其所以而属余为记。余尝往来海上。景仰公遗风馀韵。而于爱春之说。尤有感焉。不辞而记之云。
安泉斋记
易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夫泉之始出。未有所之。蒙之象也。童蒙之时。知思未有所主。必道之以学然后。可以果行而育德焉。其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取坎之心亨也。又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取艮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1L 页
之笃实也。三代之教。八岁而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蔼然如泉之达。嶷然如山之重。而三物宾兴。亦惟曰六行六德而已。然教之不可以无其所。故必曰家有塾党有庠。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庠塾之设。岂偶然而已哉。陜川之南有安溪。有峰曰国师。有斋曰安泉。斋负山临溪。安泉之号。盖取于此。而养蒙兴学。此斋之所由设也。青松沈氏。居于此。往在壬寅始为斋。岁久而圮。甲戌又移建。旋以堪舆家谓不利于里而去之。今之斋又在初建之地。其制五架。规之为六间。而堂居三之二焉。仍旧而新。肯搆也。去侈而俭。儒规也。仰视巑岏。俯临活泼。而契出泉之象。春秋设课。朝夕游艺。而得果育之义。地之名安。又有合于安土敦仁之义。彼蒙养于此者。其将兴于学乎。其将不舍昼夜而思源泉之混混。真积力久而戒九仞之功亏者乎。将异时人士之游观于此而寓仁智之乐。居宿于此而起夜枕山泉响之想者久矣。岂不韪哉。沈氏旧居宜春。壬乱时有讳彦明 赠吏曹参议。见宜春志。至曾孙默渊斋讳东良。始居于峡。累荐才良。隐德不仕。亦见郡志。世德之传。又可述也。请余记者。将作监沈君准模也。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2H 页
过川亭记
亭吾宗兄吃窝翁之所筑也。翁好文章。手不释卷。又多子孙。就养无方。晚而成是亭。宜若命之以读书宴息之意。而今乃以过川名之何也。观夫川之为物也。春水方生则滉瀁澄滢。万象皆涵。及夏潦汩之则泛滥奔放。若无所底。至洎乎秋清而水落。则向之汩者静泛者收。虚明洞澈。有还得当年宝鉴看之象。翁早抱菁华之气。才调颖发。其春水方生之时乎。既又学时文而事科臼。驰骋于东华软尘之场。其潦汩泛滥之时乎。至于晚岁。命与时违。只以成均一士。归老于东冈之陂。回头转颅。向寂寞界中讨冷淡家计。心地日以精明。工夫日以纯熟。于是乎水寻古道而无横溃之患矣。过川之义其在斯乎。于此而又有大焉。程伯子访花随柳之作。只是道得闲暇自适之义。而必继之以傍人不识余心乐之语。是乐也即仲尼之曲肱饮水。颜子之陋巷箪瓢之乐。而濂溪举似程子者也。是乐也不可以言语形容。必其博文约礼。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而后。其乐可知也。然则今日过川之云。当付之外面题目。而必欲身入这境界。心解这义理。则翁之事盖未了也。抑又有所感焉。余与翁为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2L 页
分派之亲。而今幸记其亭矣。花吾访以一园之树。柳吾随以同源之川。桑榆晚暮。互相孳孳。而于孔颜须寻之旨。幸而有一斑之见。则行苇颇弁。未足以喻其乐也。吃翁倘许之否乎。
仙游亭记
仙游亭者。金官诸友之所筑也。游之者人。而曰仙游何也。我国介在东海之邮。有瀛洲方丈蓬莱三山。神仙之所窟宅。山水之所融结。故中国之与东人往复者。多用仙字。盖其居使之然也。金官即驾洛古都也。地滨大海。岛屿峰峦之胜。人物衣冠之盛。为辰韩一都会。而所谓仙岩佛岩者。在洛江入海之处。洲渚四平。天水无际。举目豁然。三神诸胜。若将可望。但目力不到尔。岁戊戌间。州之士十八人。修稧于此。盖取十八学士之义也。直两岩之间矗石下。作亭而扁之。既又联名刻于岩上。为春秋会游之处。尝见金之郡志。有招仙台在活川界。说者谓台本驾洛时号招贤者。而后人误传为招仙。贤之与仙。名不同而意实近。秀于人之谓贤。拔于俗之谓仙。从其贤而异之。亦可曰仙也。十八人游于斯学于斯。琢磨而切磋之。进进不止。其至于贤也几矣。自众人观之。亦必曰望之如仙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3H 页
矣。昔南冥先生筑山海亭于神鱼山下。读书其中。今仙游亭实在其南。大贤所过。草木亦有精彩。况诸公之居是邦而尊其道慕其贤者乎。然则是亭也。吾不辨其是仙是贤。而贤者不自名。姑谓之仙其亦可乎。吾闻修稧之日。许君明五为稧长而终始之。是吾游金官时胜友也。尤乐闻而为之记云。
晚松亭记
夫人少时。或驰骛功名。或放浪诗酒。以至经生学子。劬勤坟典。刿鉥心肠。盖其血气方强。意虑方专。欢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洎乎所之既倦。情随境迁。则莫不回头住脚。思所以为安身立命之地。亦理势然耳。鲁公之言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裴之绿野。张之灵壁。古今人亭榭藏修。指不胜偻。而都被一老字转幻出也。友人李绘志宜春之善士也。少尝业功令。勤家干蛊。交友遍四方。盖其意不沾沾地也。既而发益华。子姓满前。余尝到其室。绘志觞客于堂。诸儿侍侧。风流韵范。有足以厌人观听矣。数岁寂不闻。余亦抱病山间。绘志想益老矣。一日以书来曰近搆一小亭于溪山深处。要以适暮境兴居。且俾儿孙辈聚以讲习。颇拙法也。非子莫为余记之。敢以请。噫绘志平生自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3L 页
视何如。而毕竟同归于拙法家计乎。是可慨已。然人之善其终始者甚难。向之负气轶宕。或堕落于荆棘坑堑之涂。以至晚节都无足观者踵相接也。绘志虽无赫赫事业。而友于兄弟。敦于宗族。门堂之间。可记者鸿多。迨其晚岁。入而有好畤歌瑟之乐。出而有向晦宴息之所。天奉已多矣。扁以晚松。可无愧于终始一节。而亭在家近。取往来之便也。洞府幽邃。不失于形胜之占也。在昭明山下。又合于诗之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之义也。
凤下斋记
若木县西有凤鸣山。与金乌对峙焉。凤山南驰。若起若伏。蜿蟺扶舆磅礴而聚精。其下有瀑曰卧龙。有岩曰冒雪。大川迤逦而过之。洛水横带于前。有风帆烟波之胜。左拱右抱。天造地设。中有一封。像祁连而高。神道巨碑苍然而立于前。如达官贵人深居宴坐。而旗僮戟夫奔走陪列。实故统相东阳申公衣履之藏也。公少有文武兼才。 孝庙戊戌。以五千兵援上国。战车汉胡于黑龙江之湾。用火攻尽歼灭乃还。事载国乘。又有实记行于世。论者或以公立功非其时。是以功大而迹不炳烺于千秋。公亦有诗以亦其意。(公克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4H 页
车汉日。有诗曰今行自异深河役。却羡金公死未归。)然玆事也极有义谛。未易以颊舌论也。夫吾既服事而为与国。令出而不敢违。以蚍蜉之援。委虎狼之口。提挈万里。踰险浮深。行赍居送。假使将非其人。或全军败殈。或淹滞委输。又如彼胡。乘便逞毒。悍然吞噬。则国家之忧。顾何如哉。于斯时也。君父侧席。社稷岌嶪。而公能奋身折冲。尊主命于出疆。彰国威于殊土。可不谓忠乎。入必死之地。而全师以返。可不谓仁乎。使公不受命于深河之役者时也。其忠与仁。顾自如也。沈谋妙运。一箭而烧丑类。苦心血争。数月而离毡幕。东国之底安。伊谁之力也。以是言之。金公立节而死。公树功而生。金公为大明。公为本 朝。为上为君。其心岂有异哉。公在世之日。擢阃任登将坛。既光显矣。及卒自 上遣师以卜葬。命官以 赐祭。所以致崇报于功臣也。公以清白诒子孙。墓而不能为斋者。今二百年盖诎于力也。六世孙颢应氏始慨然曰吾祖之葬。忍令终寂寞乎。于是鸠财庀材。尽心经纪。凡若干年而工告讫。又并锓实记于板。其亦勤且挚矣。斋既成。凭栏而有望焉。循除而有听焉。于是而供祭祀焉。于是而行馂饮焉。于是而寓讲习焉。昔之䔿苯芜秽者。今焉而改观。溪山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4L 页
耸色。松桧增翠。风清月朗之夕。英姿毅魄。宛如陟降。人事之显晦固有待。而云仍之处是斋者。其必有僾然而见惕然而思。益图所以增修罔倦者矣。斋在凤鸣之山下。故扁以凤下。颢应氏复以书来。命余记其事。顾眇然后生。何敢当是寄。第念种杞忝为公传薪。所以慕仰遗风者夙矣。玆屋之兴。且以附名为荣。遂再拜而书之。
涵虚亭记
山水岩台之胜。自古有之。然必得贤人哲士啸傲游咏而后名始传于后世。天下之生久矣。星霜换而桑海迁。一时登临之迹。如鸿爪印雪。漠然无所寻逐。苟非有子孙之贤。又恶能兴替起废。推旧而为新哉。咸州地有所谓涵虚台者。在龙游潭上。水从岩川而来者。至是浸而为江。掠过台下。方丈之山在其南。与台相直。清滢峭巑。如仙灵往来。谭南纪之胜者。必以是为最焉。养性斋崔公讳汉侯尝涖是邦。州人立石颂德。每公暇辄杖屦其上。命名而乐之。有诗曰春禽多事劝提壶。日落空庭树影孤。宦路崎岖经历遍。不知何处是平途。公文惠公之第二子也。我 睿宗朝登第。历扬清要。晚以都承旨为亲老不仕。栖息林泉。潜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5H 页
心性理。与金佔毕,曹梅溪,俞溜溪诸先生为道义交。多有酬唱。盖非此台莫可以当公游者。而公之五子皆显。因作亭台上。想其当日人地之遇基堂之美。有不让于羊家之岘山。而其后累经兵燹。至今且四百年所矣。荒台废址。号名徒存。行人牧叟莫不咨嗟点指。裔孙元根甫悼前芬之已远。怆后嗣之罔阶。与其族人经纪而新之。为三楹二架。既成遣其子上舍鸿烈。书抵于不佞曰愿有记也。不佞盖尝辞之。而元根甫累反不置。噫人家子弟不祇服厥父事底法而不肯搆者。踵相接也。今元根甫以遐远之裔。能自力于干蛊。使名祖遗徽。赫赫如前日事。其义有足感人者。遂不辞而书之。
管云亭记
加祚之山多云。大者如峰。小者如衣如绵如烟。吐而为曣㬈。散而为点缀。霮者䨴者叆者叇者霱者阴者。四时变化。朝暮异态。吾友芳旅子卢允行。云游四方。入加祚最深处。直修道之南两角之下而家焉。名其所居之室曰管云。客有过而难之者曰物之有定形而可把玩者。莫若山水。然世有买山乞湖者。徒为处士之空谈而已。若夫云者。或现或灭。乘风驾虚。往来
晚求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25L 页
无常。子乃管而有之。不已诞乎。芳旅子冁尔而笑曰子恶知所谓管者乎。凡人之于物。以为已有而管之者皆妄也。大而轩裳圭组。细而台池园林。其得于已也。莫不自以为吾有。而及其时移事变。会不如南柯一梦矣。且夫富贵众所竞也。方其得也。有不患其失之者乎。如藏珠于椟。画扃而守之。大盗至则劫而取之矣。是岂得为真管乎。如山水。公物也。人无与竞。故仁智者乐之。清闲者占之。然若有心于为吾有则争之者必至矣。今吾之居是山也。富贵不入于心。利害不动于中。万叠青嶂。一曲清溪。吾且以为累而不欲管矣。惟彼虚堂宴坐。微阴落槛。远岫泼墨。䌽花弥空。山中富贵。殆若天所以饷闲人者。然吾不敢管而有之。而人亦莫吾竞也。有诗曰寒云无四时。散漫此山谷。又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噫有之于无。有其有也不穷。管之以不管。其诸异乎人之管与。客唯唯而退。芳旅子向余道其言。因抽管而记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