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x 页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附录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3H 页
年谱[宋哲宪]
甲辰。(先生六十九岁。)
正月。入郡庭参 因山哭班。
三月。又参 卒哭哭班。
五月。追记南冥曹先生神道碑。
 碑铭。即尤庵先生所撰。而不竖于墓道。士林之赍恨为数百年矣。南冥后孙。与士林。将伐石立之而来请。故追记其事。
七月。往洗心台。讲大学。
 台在知礼之春川。即文正公俎豆遗址也。
九月。 纯明妃薨逝。举哀于郡庭。
十月。祇承 敦谕。上疏陈慰。仍辞 召命。
 廷臣奏曰。当此 国家艰危之时。匡济之策。莫如招用林下贤良之士。宋某旌招何如。 上嘉其言。使地方官。传谕敦召曰。卿之膺儒选。已逾二纪矣。必致之意。无时不惓惓。而卿则一往迈迈。其果诚礼之不足耶。朕心惄然。顷者更张以来。国家多故。官制未定。旌招亦复间阔。然礼遇企伫。未始少异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3L 页
于前也。每于询礼之时。卿辄退让。无所敷对。尤非所望于卿也。已于昨年。复设经筵官。处卿以旧衔。而当此扰攘之际。尤切思贤之怀。卿其幡然而起。贲然而来。左右启沃。匡济时艰。
十一月。 国葬。行望哭礼于郡庭。
十二月。祇承疏 批。
 批曰。向谕实布腹心。庶几羽仪于朝。与共艰虞之会。扶植而整顿之。既莫回于东冈之志。今番丧礼。窃意见面而又未果。朕甚怅缺。卿之衰暮例證。行当勿药有喜。亦岂无惠然一来之期。筵衔固不必求解。卿其谅之。
乙巳。(先生七十岁。)
正月。著 邦礼辨误。
 顷于 明宪太后丧。 圣上服制。定以杖期。今 纯明妃丧。又断之以服期。自 上至于臣民。皆如之。此是李议政根命所议定者也。先生闻而著说。以辨其误曰。 圣上于 明宪太后丧。当以继统之服。服承重三年。是不易之典也。 纯明妃丧。以众子妇服。当服大功也。至于臣民。今番受服。原无的确之据。臣民之服后期年。以母临一国也。 太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4H 页
子之妃。未尝有母临于臣民。则不当服期年也。
二月。设凤谷,宗庵两世遗稿印役于板桥斋舍。
三月(甲戌)丙子。发临陂省楸之行。历拜沙溪先生墓。
戊寅。到戌山。移窆夫人墓于旧圹小东。
壬午。上祝圣山省墓。
戊子。会诸生于考岩书堂。讲孟子。
 远近会士。多至六七百。观者称衰世盛事。○是日。师席前堂。忽折槛。识者谓不祥之兆。以为忧。
四月。撰笔岩书院庙庭碑。
 笔岩。即河西金先生俎豆之所也。
五月。作怀乡行。看板桥印役。
六月。会诸士友于龙门。校正叔父先生遗稿。
十月(庚子)。往三山。哭外叔母宋氏。历访李务安重益家。谒白江文贞公庙。
丁卯。闻 国有大变。
 二十一日夜。倭酋伊藤博文。纵兵围 阙。勒请五条约。欲置统监府理事官。 上终不允许。外部大臣齐纯。与址镕,完用,根泽,重显辈。调印许可。先生晚始得闻。痛惋流涕曰。 国变至此。为臣子者。尚可生乎。遂绝不进食数日也。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4L 页
十一月(庚午)丙子。上疏请讨凶逆。
 先生曰。吾自甲乙以后。固守献靖之义。凡于典礼及世变。一以含默为主矣。在今日。则 宗社亡矣。吾道绝矣。义不可胶守旧见。遂治疏。极论请斩五贼。将进由县道。则虑其迟缓。使门人朴满九。直上京呈疏。略曰。今日之变。盖由奸小之徒阴相缔结。壅蔽 天聪。求济己私。而 陛下迄未觉悟。越至于今。 国其沦矣。人其鱼矣。岂谓三千里疆域。五百年 宗社。有此剖判以来所刱遭之变。所难洗之羞乎。呜呼。古今天下。人无有不死。国无有不亡。与其屈首于仇敌。以图幸存。曷若 君臣上下同心戮力。以殉 社稷之为无愧乎。彼之要我五款也。 陛下誓决殉 社。终始不 允。所谓调印。乃伪书之私自予夺。如此卖国之贼。岂可使晷刻假息于覆载之间乎。亟施邦刑。以伸 王章。以泄舆情。则已颓之国纲。可以少振。胥动之人心。可以少定。危者庶几为安。乱者庶几为治。此在 陛下一转移之机也。疏入。 上以嘉纳。 下批。
己丑。上再疏。
 先生以 国家变故。晚始详闻。前疏犹未尽言。又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5H 页
封疏。略曰。乱臣贼子之亡人家国者。何代无之。岂有如齐纯,址镕,完用,根泽,重显辈之元恶大憝乎。夫三千里疆域。 祖宗之土地也。百千万生灵。 祖宗之赤子也。虽以 陛下之尊。犹不可私自与人。况乎为臣子于 陛下者。何敢私自予敌。以覆我五百年 宗社耶。噫。彼五贼。以宗室至亲。乔木世臣。反不念渠父渠祖深被 列圣之恩。而纳媚狡虏。胁迫 君父。伪约书可。任自调印。古今天下。此何大变也。国人皆曰可杀。而尚未就戮。快雪臣民之愤惋。昭谢天地之神祇。则且未知何样祸机。伏在时日。到此地头。其于 宗庙社稷何。天下后世何。彼所谓五条。即奴隶我也。臣妾我也。然则 先王宗社。将妥享于何地乎。八域黎庶。安忍让与雠贼。任他鱼肉乎。 陛下之莫重宝座。将安所适。而苟且图存乎。国虽亡而义不可亡。则臣之沐浴请讨。非徒臣之言。乃举国公共之论也。 上批曰。目下岌嶪之形。不翅欹器漏船之可譬。以卿宿德忠爱。安得不侃侃至此哉。所陈嘉尚。而已有前疏之批。庶有谅会。何庸复提。际玆艰虞之棘。益思启沃之美。望卿亟图惠然一番。羽仪于朝。以副朕侧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5L 页
席企伫之想。○门人。问今番 召命。将何以处义。先生曰。儒臣出处。本与职任之臣不同。然值此无前大变。既有 召命。义不可以坐视。但事变无穷。此行竟必见辱。辱身则辱国。断不可以生还。而死得其所。是尤难也。
十二月(己亥)庚戌。发赴 召之行。
 将行。拜辞于家庙。召子侄。托后事。遂率门人郑奭采,李涵,白孝甲及从子廷宪。以肩舆发行。○子哲宪。门人曹凤愚,李道复,李铉周,琴锡民,李炳奎,权命熙,吕象铉,朴满九等蹑后。而发前数日。家后主峰。连夜动鸣如䨓。闻者莫不异之。
壬子。抵青川。谒文正府君庙。告由于墓所。
 其辞曰。伏惟尊君父。讨乱贼。闲先圣。距诐淫。用夏而变夷者。是圣人大用。而先生之血诚所执守也。世衰道微。纲沦法斁。人而夷。夷而兽。举世滔滔。无复人理。不肖遭时不祥。抱书入山。矢心自靖。恐忝先德。见今岛夷恃强肆恶。贼臣胁 君卖国。 宗社将至颠覆。衷愤所激。犯分陈章。敢效请讨之义矣。言未及采。 召命隆恳。迨此岌嶪。终不可以胶守东冈。不恤颠仆。力疾担舁。冒寒起发。以期获瞻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6H 页
天颜。粗伸微忱。不自知此行。或不悖于平日执守之义欤。敢以是仰质于先生。要以为朝闻夕死之地。伏愿尊灵。鉴临启佑。俾勿迷方焉。
丙辰。到水原府。
 从侄仪宪及朴珽九。自京来谒。告洛下岌嶪之状。
丁巳。抵京。馆于东门外紫芝洞。
 京城内外。日酋充斥。无所暂泊。故取静僻处定馆。○仪宪来言。日酋有问于李判事相天曰。闻宋山林上来云。未知何如人。而山林是何官。相天答曰。山林是我国 皇帝之宾师。士林之领袖。而若宋山林。则年卲德备。 圣上敬之若神明。朝野仰之若父母。累有 召命。终不出世。今番上来。必有所执而然矣。此儒贤若被拘执。则必不似前日某某人之生出司令部门外也。日酋亦悚然惊听云。珽九又来告曰。诸贼辈欲探知先生行次。四面探问。莫知所住处云。先生微笑而不应焉。○或以祸福。劝先生出城。先生正色曰。君勿复言。吾志已决。有进无退。
壬戌。诣政院陈疏请对。
 前一日。欲陈请对疏。秘书丞赵南外奏禀。儒臣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6L 页
某上来。其请对疏进否乎。 上曰。此儒贤累年旌招。绝不上来矣。七耋老人。乃赴今日之召。必有所执。而其所欲陈言者。想不出于讨贼废约二件事。朕虽欲听其言。势莫可实施也。此儒贤若为过当之举。则将奈何。疏若入来。不得不批。然若答以筵接之意。则彼辈皆知之。而必从中设机矣。恐君臣未得相面。而先遭祸也。对曰。然则 陛下将不欲筵接乎。虽凡他大臣请对。 陛下不得不见。况儒臣赴 召上来。而 陛下若终不见。则人君待儒臣之礼。恐不当如是也。 上曰。岂无相见之心。事势如此。勿拘常格。直入秘书院请对。使彼辈。见朕不得已而相见之样。甚好。仪宪来告曰。 圣意既如是。直诣政院请对。恐未知如何。先生曰。吾处此天地大变之日。不可拘于小小常格。明当诣 阙。矢死力谏。谏若不听。而徒遭拘执于犬羊之手。则吾一身固不足论。所处之位。与他有异。苟求生活。是孔朱宋三夫子之道。至吾身而灭亡。何以生为。吾将随遇处之。又命廷宪曰。吾志事未就者多。可恨。语类小分。欲为修正刊行而未果。武溪谩辑与东鉴纲目及渊源录。亦多有商量处。著述草稿。极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7H 页
加精删。不必浩大可也。此等事。归言于汝之仲父。俾遂吾志也。又曰。四方士友之文字来请者。或有未及构出者。或有下笔而未觅去者。一一搜取。各归其主。又曰。初欲以儒服进见 天陛矣。既不循常格。则亦不必著儒服。乃借著九品章服。直诣秘书院。子侄门生。皆陪往布德门外而还。但仪宪陪入外政院。先生即呈疏请对曰。伏以臣癃病沈吟之中。伏奉 批谕。辞旨隆恳。至有侧席企伫之 教。臣虽极冥顽。亦非木石。感泣涕零。罔知攸措。前后 恩召。一切勤挚。无异慈父之教迷子。然臣之不敢承膺者。窃守虞人不往之义矣。当此 国家艰虞。 圣上宵旰之际。臣子分义。不敢晏然私处。故不恤颠仆。冒没起发。扶曳病躯。触寒冲泥。登程一旬。艰难抵达。不拘常格。直诣政院。伏请一近 耿光。略陈危衷。退死沟壑。是臣毕生之愿也。 上批以翘企之馀。际见来章。今可以相面。欣幸何喻。当即为筵接。又 诏曰。闻儒贤入来。欣幸何喻。而寒程劳攘。得毋损节。遣秘书郎。问起居以奏。先生奏曰。国势岌嶪。而有此 召命。不敢自同平时。晏然私处。苍黄趋走。今才赴 阙。如臣贱躯。固不敢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7L 页
自恤。 圣恩天大。至遣史臣。 下询疾病。惶感之至。措躬无所矣。时日已曛矣。秘书丞洪性友。以夜间或有 召命。则难于门限。直陪先生。入内政院。少顷。自 上有招入宋仪宪之 命。随院隶以入矣。 上使承宣 下询以先生将以何义处之之意。仪宪对以父兄处义。虽子侄。不能预知之意。使之奏禀云。
癸亥。入对 中和殿。
 上曰。儒贤登筵。礼遇不可不审。而近世罕有此例。须觅 宣,仁两朝壬丙誊录册以来。又觅 孝庙朝先正臣宋某登筵前例以来。史官觅呈。 入鉴后。即 命依前礼判举行之例。使掌礼卿南廷哲举行。礼卿进前。 上曰。此儒贤。今日之来。必有所执义理。朕不能从其言。而若坚执不变。至有过当之举。则此将奈何。仍设 法筵于 中和殿。即下入侍之 命。先生入对。奏曰。臣草莽贱踪。才劣学疏。本不足为有无于世。而何图虚名上误 天聪。前后 敦谕。可谓月降岁存。而疏迂之志。固守东冈。一未承膺。罪悚之极。跼天蹙地。固无所容。今于国势危急之日。又有此恳恻之 诏。义不敢晏如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8H 页
平常。居于私次。冀得一瞻 天颜。罄㬥愚衷。退死沟壑。是臣毕生之愿也。 上曰。七耋老境。寒程劳攘。得无受损否。对曰。国忧至此。如臣微躯。臣亦不自恤。更不必过烦 圣虑。又奏曰。人臣之于 君上。犹赤子之于慈父。臣之前后蒙被 天恩。荣耀已至。无异于慈父之眷恤赤子。而臣尚未得一次仰瞻 天颜。是无异于赤子而不识父母之颜。其合于伦理乎。乞 赐一瞻 圣颜及 睿颜焉。 上曰。诚然。今日国势。可谓朝不虑夕。君臣间今不相面。更无可见之期。其入房近坐。仰看朕颜。次及东宫。于是入房曲坐。先瞻 圣颜。更瞻 睿颜。然后更俯伏奏曰。 陛下所御一榻之外。无非敌国。所谓近侍亲昵。非日人之心腹。则爪牙也。伥导也。陛下以眇然之一身。深处九重之中。偃仰屈伸。不得自由。不审 陛下以为安乎危乎。臣闻木必先腐而后虫生之。堤必先坏而后水齧之。彼日酋虽曰强梁。自无内贼之伥导。则彼安能不劳一鞭。而坐取三千里疆域哉。夫治疾。先攻腹心之病。然后次及四肢。防盗。先固藩篱。然后可以自守。今诸贼居中用事。若是而 陛下欲求治安。则虽使伊,傅,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8L 页
周,召。立于 陛下之朝。措手没策。而亦不能一日安其位也。至有向日勒约之变。而 陛下犹不知诸贼之所以为贼而不加之罪乎。且所谓勒约。果是何物。古今天下。宁有以半幅纸。而坐失国家之理乎。此自剖判以来。二十七史所无之一大变怪也。今为国家计。不得不亟 降诏敕。下诸贼于司法之臣。声罪讨诛。以泄舆民之愤惋。耸动万国之瞻视。然后国权可复。政治可改。而 宗社可安。生灵可活。圣道可扶。伏乞 陛下。廓挥 乾断。即降处分。亟正邦刑。勿疑勿贰。勿失此时焉。 上曰。诚然诚然。朕亦非不知之。而朕今绊掣胁勒。不得自由。虽欲听卿言。实难如意。甚可寒心。对曰。然则三尺之重。将施于何地乎。 陛下与逆臣。朝夕谋及政事。是欲以 宗社生灵。投之于贼。而终不悔悟。岂待 宗社生灵不若诸贼乎。臣腔血沸腾。不可以言辞一一陈达。谨以劄子敢进。其劄曰。呜呼。日贼之为患。从古。何限。壬辰之祸。乙未之变。举国臣民所不共戴。而以至今日。则百千万生灵。尽为彼贼之婢仆。婢仆之降而为禽兽。禽兽之降而将为鱼肉。则青城五国之祸。 宗社丘墟之惨。面前必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9H 页
至之势也。夫华夷人兽之分。譬如阴阳昼夜之相反。华之所以异于夷狄者。以其有道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道也。斯道也。受之上天所赋之衷。而纪之为仁义礼智。张之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修之于身。验之于家。施之于四海。而不能尽其用者也。五帝三王所以正天下者。以此道也。孔孟程朱所以开来学者。以此道也。 陛下所以丕承惟天惟 祖宗付畀之重者。亦以此道也。此道一亡。则天地陷缺。日月昏黑。华夷人兽。自相蹂躏。国不得为国。 陛下虽欲享南面富贵之乐于广厦之下细毡之上。其可得乎。古昔圣王嘉言善政。载在书籍者。不止数千万言。而要其归则莫非扶护此道者也。不幸 大明运否。神州陆沉。而道流于海外东方殷师变夷之邦。则其承春秋之统。以诏万世帝王大经大法者。独非我 孝宗大王暨夫臣之先祖文正公臣时烈乎。我国虽蕞尔小疆。以小华之称。见重于天下者。以其有此等大义故也。然则东鲁之周礼。硕果之得舆。独在我国。则 陛下所居之位。非 陛下之私有。乃亿千万古群圣 先王传授道统兴亡盛衰之所担重。而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69L 页
天下万国所以必来取法者也。国存则道与之存。国亡则道与之亡。皇天所以付托 陛下者。岂其寻常乎哉。臣之祖时烈所处。华夷之分也。夷亦不害为人类。而以其所主之道异。故其于尊攘之方。沥血致力。饮恨而死。臣之所处。人兽之分也。以其所主之道。犹不及夷狄有君之为愈。则人而为兽。忍可目见而不知恤乎。人皆以为 陛下之国亡矣。臣独以为非徒 陛下之国亡。乃万古之道亡矣。臣至于此。生亦何颜。祖死于华夷之义。孙死于人兽之义。则在臣之地。固所甘心。其于 陛下之所处何哉。不得不为 陛下一陈其所以扶持之方。故敢尽愚见如左。其一曰。斩诸贼以正王法。其二曰。进贤能以充部任。其三曰。据盟义公办各馆。其四曰。立纪纲以正名分。其五曰。派御史巡察民情。其六曰。整财政以纾国力。其七曰。尚正学以养贤士。其八曰。辟邪说以遏贼党。其九曰。明法律以整词讼。其十曰。养军力以备不虞。凡此十条。乃卫道之一方。济时之急务也。臣之所以极深研究。拟进 天陛者雅矣。今当垂死之际。不得不为 陛下一陈。然此不可以徒行。惟在 陛下一心之正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0H 页
不正如何。则必以诚敬二字。为立心之基本。涵养未发之前。省察已发之际。谨之于幽暗之中。析之于细微之间。邪正淑慝。瞭然心目之间。而使此心。常在于清明正大之域。施诸事业。不使有毫釐之差。则一日有一日之功。二日有二日之功。兴复之效。不期然而自立矣。不以治心为本。而声色臭味之欲。一向不除。徒骋言谈之间。誇扬一时之听闻。则一无实效之可见。而贻笑于一世矣。今日国家之势。如大病之入人膏肓。虽华扁良方。莫可下手。然比诸田单之即墨。绰有馀地。犹可及是而亟行。庶免不及之悔矣。伏乞 圣明裁赦取进止。 上使秘书丞受之。而 亲鉴曰。节节皆是。真经国嘉谟。非卿老成宿德。岂有此言。朕当置诸左右。常目在之。从当一一实施矣。又奏曰。臣见 陛下屡降肃清 宫禁之诏。一未见有实施者。巫卜左道之人。尚出入无常。无异民家。古今天下。岂有如是而能为国家者乎。伏乞亟依 诏敕实施。术数挟杂之辈。一并窜逐。使 宫中肃清焉。臣又见 东宫。春秋鼎盛。留意学问。则可以日就月将。而尚未闻一设书筵。劝勉讲学。故 睿学未就。实是国家不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0L 页
细之忧。亟选文学德行俱备方正之士。委任春坊。日设书筵。俾 东宫德业。日新而又日新焉。则臣民不胜幸甚。臣又闻近日卿宰之以上疏事。无辜而被拘执之辱于日本司令部者。不可胜记。如李奭钟,金福汉,李契,朴箕阳之类是已。此皆 陛下臣子。有罪则 陛下当罚之。痛彼日酋。无难拘执他国之卿宰。是敌眼之无 陛下。固已久矣。国既亡则已。虽一日有国家之名。则 陛下岂忍坐视此臣子之无辜被拘。而默默无言乎。此亦有害国权不细。亟召日使谈办。使即放释焉。 上曰。卿之前后所言。非但一时之药石。乃万世经国之嘉谟。朕非不欲听从。而时势有异。第当次第实施矣。七十老人。驱驰寒程之馀。既未调理。不可久在 筵中。退俟宫府。于是。所侍阁臣。皆退去。又奏曰。久在法筵。恐劳 圣躬。保护 圣躬。固为大节。然事又有大于此者。今 宗庙之危。国家之亡。迫在呼吸。若不斩诸贼。 陛下虽欲坐此 宝座。亦不可得。曷若一时久劳之为愈也。至如臣之死生疾病。臣亦不恤久矣。斩诸贼之事。只在乎 陛下一诏敕之间。不是大段久大段难之事也。不准请。则臣固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1H 页
不可退。 上曰。当图施为。暂退休息焉。 上即起入内殿。故不得已退待于宫府矣。即遣秘书郎。口传问起居。兼 赐食物。因口传奏曰。臣之此来。只为 宗社大讣。言多狂妄。 圣德天覆。不加之罪。至 赐御厨所供之物。臣之荣幸已极。惶感罔措。但今百姓之饥饿者众多。呱呱无所依。愿 陛下推此爱臣之至仁。亟加雷霆之威。诛斩诸贼。广布恩德于海内。救赤子于涂炭之中。则臣之受赐大矣。 上使秘书郎传敕曰。卿之所陈议论明正。朕岂不谅。而十条切中于时措。允合于矫救。数回览过。多有所开发朕心者矣。当置诸左右。常目在之。实事求是。亟图施为。惟卿言之是师矣。天气寒冱。即还私次。先生曰。若无实施 处分。则当此国亡道亡之日。不拘于常格。当抵死力谏。而既蒙实施之 处分。则暂为退待。是乃敬君命之道也。仍退私次。 上又遣秘书郎金钟琯。问起居。先生奏曰。圣恩隆深。下念至此。铭感悚蹙。难以形达。窃伏念今日国事。疮疣百出。危不容发。转危为安之道。只在乎 陛下一念。臣之所进袖劄中第一条。尤宜急为实施。伏乞亟加 英断。快正邦刑。以肃朝纲。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1L 页
以安 宗社。则非但国家之福。实为生民之福也。
甲子。再入政院。请对。
 先生以自 上尚无实施之 处分。故更入外政院请对。 上遣秘书郎传 敕曰。卿之日昨袖陈。谅出忠愤。朕固留念。而施措之早晚缓急。自有折衷者存。何不静俟。又为此过当之举乎。寒节行役之馀。必易受损。勿复争执。即还私次。先生奏曰。 陛下何靳惜此一尺 诏纸。若是之甚乎。此事当不容缓晷刻。何待乎早晚之间而延拖也。当此国亡道亡之日。臣诚意浅薄。未克回 天。是其为罪。若其固请力谏。臣分当然。不可谓之过当。况今 宗社丘墟。瞬息是争。复何暇恤此无状之微臣哉。上又命南廷哲。使之招宋仪宪。陪先生退出。故仪宪往禀此意。先生曰。 敕命屡降。犹不退出。况听汝言乎。仪宪更入内宫府。以此意传奏。
乙丑。拘留于南门外旅舍。
 先生经夜于政院。而又请对。 上遣秘书郎问起居。以 圣候靡宁。不可筵接。即为退出之意传 敕。先生奏曰。臣既到此。不准听则不退。今闻 圣候靡宁。伏虑万万。臣子道理。不得不待平复。将留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2H 页
此以俟 圣候平复矣。又以退出之意。屡降 旨教。先生终不奉 诏。欲进伏 天陛。抵死泣请。而出政院门。则警务使尹哲圭来告曰。此去 漱玉轩稍远。老人筋力。难可徒行。请乘轿子。先生却之。哲圭曰。若出此地。恐有不测之祸。因扶先生。乘轿而垂轿门。俄忽之顷。到一处停轿。即南门外也。先生始觉见欺于哲圭。大加惊叱。哲圭对曰。此非私自所为。自 上有陪还本宅之 敕令也。先生曰。自 上虽有逐吾之心。不应至如是。必尔矫 旨侮弄者也。语未毕。日巡查来到。称以 敕令保护。先夺先生佩刀。又探衣襟中所藏药物。而举措甚骇恶。子侄门生。晚始得闻。即往欲入谒。则巡检与日巡查。禁不得入。大责之曰。吾等乃先生之子侄门人也。岂不得入谒乎。直排入谒。则先生坐于单间房。而日酋在侧不离。终夜守卫。
丙寅。日酋胁载于火车。夜泊于公州大田。
 日巡查住野佳吉。欲载先生于火车。先生曰。吾老矣。筋力从陆路犹不堪。况火车之挠动不安者乎。却之不已。日酋勒扶先生乘车。先生大骂曰。吾身可载。吾志不可夺也。夜半泊公州大田。距石南才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2L 页
一里许。欲入旧宅。日酋勒挽不得往。仍宿于停车傍朱学道家。○子侄及门人禹夏辙,全希大,郑奭采,尹奉周,权命熙,李柄辙,李柄哲,郑玑渊等。同车陪还而侍侧。
丁卯。先生入于石村。
 日酋促发曰。见大监发行。然后吾当还去。因威胁陪从诸人曰。即为侍大监发去。先生曰。石村旧第在此。乃借轿而入。顾谓门人曰。此地即吾尤翁先祖及伯叔父先生讲道之所也。当此国亡道亡之日。受辱不死。一步有一步之辱。二步有二步之辱。不可移此也。又曰。吾未告 君而来。不得不上疏。而精神难可收拾。吾将静处构草。因命左右退。引纸笔。手抄告诀诸书。其寄诀家弟书曰。圣人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吾死之后。饬躬砥行。导率子侄。以保家声。毋忘我今日之言。深望深望。又曰。以身殉道。士之职也。吾今拘辱于倭酋。义不可苟求生活。吾死之后。思保家之道。持身谨慎。处世恭谦。读书守志。毋忝先德。以慰吾泉下之望。戒子侄书曰。木食涧饮。修身俟命。慎守先训。勿坠家声。又曰。守身谨拙。接人谦恕。以为佩弦韦之地。奉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3H 页
诀诸士友书曰。儒者事最难。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圣人有训。见今天壤易处。华而夷。人而兽矣。惟望同志。益加努力。讲明义理。扶得吾儒。几绝之脉。使之绵络。以为献靖于先圣贤之地。是老夫之区区所愿。千万毋忽。此不是小事。示书社同志书曰。不佞以先祖之孙。读圣贤之书。粗闻春秋之大义。遭此华而夷夷而兽。人类灭绝之日。一部春秋。亦将无地可读。阳九之厄。一何至此之极。不自量力。以讨凶逆。扶纲常大义。仰叫 天陛。竟值罔测之辱于犬羊之奴。使吾儒种子。至吾身而灭亡。故只以一死。谢诸君子。噫。上焉而千百岁在前。下焉而千百岁亦在后。俯仰穹壤。今日何日。默究义谛。庶几无愧于前后之人矣。夫剥尽复生。否极泰来。自是天理之常也。惟愿诸君子。勿以今日之晦塞。谓永无生生之道。而少挫其志气。壁立千仞之砥柱。忍辛耐苦。煞用力。下工夫。只要向前厮杀。不要退后歇脚。扶吾道于几绝。延 国脉于已亡之地。则大冬风雪。必遽然而万和方春矣。噫。不佞以吾道之重责。任之于诸君。诸君其亦可谓任大责重矣。夫子曰。守死善道。惟诸君勉乎哉。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3L 页
戊辰巳时。先生殉道于石村精舍。
 前夕。先生置疏于箧上。著道袍盥漱。北向四拜。召门人以入。诸生始知其为遗疏。惊问曰。先生处义。未必如是而后得正。入山守道。似亦好矣。先生曰。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犹为平常时事。今人类厮尽。吾道已亡。是亘万古极尽头也。一死之外。更无他道。吾意已决。行橐中所藏药物。吾已服之。君等不必再言。子侄门生。相与号泣。先生责之曰。吾死于当死之地。何乃如此耶。又谓子侄曰。我死后。勿为厚敛厚葬。而墓道只竖小石以表之。自 上如下丧葬之需。切勿受之。又以谨拙守身。以图保家。申申教诲。又戒门人曰。各加勉励。以扶一线微阳。是吾之望也。辞色言语。少无异于平昔。因命正席。倚枕而卧。奄忽殒命。是日。双虹贯日。远溪泉水沸腾。夜又天䨓。人皆嗟异。
丙午。
正月朔己巳袭。庚午小敛。辛未大敛。
 治丧。一遵遗戒。
壬申。成服后。发引。甲戌。返榇于远溪。
 门人持服加麻者。殆三百馀人。而镇岑倅郑崙永。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4H 页
以怀德兼官。前日来吊。指挥凡事。助以担夫。沿路护丧随柩者甚众。或持酒以食担夫。或操文以致奠曰。此爷之丧。为 宗社。为生民。而尤为吾道之光也。
丁丑。讣闻。 上震悼。即 命旌闾。赠爵议谥。 赐祭。
 上诏曰。此儒贤学问精邃。承袭先正渊源。老成宿德。维持世教。一番羽仪于朝。方喜见面。而际时艰危。忧愤激烈。归及林樊。遂以自靖。昏衢失烛。曷胜怆衋。卒经筵官宋某丧。特赐二等礼葬。令礼式院。施以绰楔之典。节惠之典。不待状。议谥。特赠大匡议政。遣亚卿致祭。祭文当亲撰以下矣。○馆学及各道儒生。设位举哀。文以来奠。○汲婢恭任。闻变以后。悲泣废食曰。大监为国殉义。吾将从于泉下。以服事役。乃自刎而死。亦可见先生德化之所致也。
戊寅。 特旨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议政。 赠谥文忠公。
 礼卿依 敕议谥。道德博闻曰文。虑国忘家曰忠。上曰。儒贤赠谥以文忠。或有前例耶。详考以来。对曰。未见有也。 上曰。此儒贤做前儒贤所未有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4L 页
事业。则当以前儒贤所无之谥议定。尤极好矣。以此赠谥。
己丑。门人进遗疏。
 疏曰。伏以臣以讨贼废约事。以疏以劄。恭俟 处分者已有日。而屡度请对。以 圣候靡宁。待 命阙门矣。警务使臣尹哲圭来。诱于臣曰。若欲进伏閤门。则癃耋筋力。难可自强。扶臣载轿。轿门下垂。闪忽之顷。已到城外。则巡检与倭巡查。称以 敕命保护。搜探臣身。困辱万端。胁载火车。直到公州之大田。逐臣还乡。当其时也。求死不得。臣身受辱。固不足惜。而贻辱 朝廷何。贻辱士林何。呜呼。诸贼未诛。勒约未缴。则五百年 宗社。今日而亡矣。三千里疆土。今日而无矣。数百万生灵。今日而灭矣。五千年道脉。今日而绝矣。臣于今日。生亦何为。将归侍我 列圣祖暨先圣贤于地下。而不负春秋大义矣。伏乞 圣慈察之怜之。确定殉 社之正义。亟诛诸贼。以伸 王章。亟废勒约。以复 国权。择人任职。保我黎民。寘 宗祊于无疆。扶道脉于垂绝。则是臣死之日。犹生之年也。神昏气塞。言不知裁。谨临死以 闻。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475H 页
二月(戊戌)己未。襄奉于锦山星谷乾坐之原。
 山地依遗训。用窆于此。远近来会者。数千人。
三月(戊辰)壬午。祇受 宣谥致祭之命。
 祇受。初以二月十四日择定矣。 上以先生从弟参判秉瓒。差定致祭官。而辞以病。不能奉行。 上曰。儒贤致祭香祝。当亲传亲授。不可自外轻送。更择以来。故以是日择定。而致祭礼官。仍不改差。宣谥礼官。 命通礼院赞议申圭善下来。同日祇受。
癸未。改题主。行焚黄礼。
四月。年谱成。
 
嗣子哲宪。与门下同志。据先生日记及平日趋庭闻见。相议撮略。以成年谱焉。
七月。行状成。
 仲弟秉珣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