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3H 页
箕圣庙记
日月。不可为一家之私照。雨露。不可为一物之私沾。惟我箕圣。抱洪范彝伦之道。逮宗社丘墟之日。守罔仆之志而东来。设八条之教。而用夏变夷。其道即以大禹之所传。传武王者而东。则道亦东矣。东人之至今免为鱼。皆受罔极之恩于箕子。则固日月也。雨露也。岂独东人之所尊慕。实天下之所共尊慕者。而今咸州儒生韩晦善。出关西。奉来真像。而其从叔序教及族人象铉,国璘。以其为后裔。询于士林。建祠于殷洞而妥享焉。是乃一家之私照。一物之私沾。箕子之所以为箕子。无乃狭乎。呜呼否否。此其所以为日月雨露者也。当殷周之际。内蒙其乱。而能正其志。守明夷之利贞。而未得行其道于天下。只为东国之箕子。宜有所憾者。然天下之箕子。固自若也。见今彝伦攸斁。人兽相混。海酋猖獗。凶逆跋扈。使既东之道。竟丧于东。尽其鱼矣。而一二君子。惧其绪之永坠。寓羹墙于遗像。而为咸州之箕子。宜有所憾者。然天下之箕子。固自若也。自若者何。以其有洪范彝伦之道。必极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3L 页
天罔坠。而天下万古之人。皆所尊仰而行之者也。虽然。天之于箕子。一何厄哉。既不使其身。亲行其道于天下。而仅能行于东方。为首出之圣。今则并与其所仅能行者而亡之。谓天不厄于箕子者未矣。然虽天地。犹不能无日月之食。雨露之乾。则天亦于气数之迫何哉。诸君子诚能推忧道慕圣之诚。而读洪范之书。学明夷之贞。以罔为臣仆之志。期彝伦攸叙之道。自一方而化一国。自一国而化天下。则是日月食而复明。雨露乾而复沾之象。而非一家一物之所得私者也。呜呼。此穷山垂死之人。于诸君子。能以此望乎。不望乎。
考岩书堂记
呜呼。楚山。是我先子文正公受 后命之地也。尝有考岩书院。及废而鞠为茂草。行人过者。莫不赍咨于地荒水废。况其子孙及章甫而忍乎。于是。余使金在洪金休哲朴起震诸君。周章经纪之。田土之既散者复之。榛莽之既秽者除之。就旧址而起书堂。盖欲为多士之肄业。而寓江汉之思也。呜呼。余于此地。岂徒然哉。 皇明忽诸神州陆沈之时。先生之 后命至焉。海夷跳踉。天下长夜之际。先生之书院废焉。则天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4H 页
下之治乱。系于先生之道之显晦。道之显晦。院宇兴废为之关。而堂又重起焉。是一阳之复已为之兆。而道将大明于天下矣。然则院堂之废兴。实天下治乱之候。诸生之讲学于是者。岂不用力于先生卫圣道。辟异端。尊中国。攘夷狄之道乎。呜呼。诸生勉之哉。
閒竹亭重修记
閒竹亭。在朗州之鸠林。五恨朴公成乾之所刱也。挹西湖。吞月岳。塘滀其侧。溪㶁其表。纷红骇绿。蓊葧葱茜。而四面环密竹。故名其亭焉。年久而不能无圮摧之虑。后昆重修新之。噫。此其所以构堂也欤。往余南游获登。酒半凭目。烟霞翠霭。风韵团圞。令人忽涤尘胃而洒爽。翛然丧其神而忘返矣。于是。主人执酌而言曰。吾祖当燕山朝。见其泯棼。弃官南下。遂成一林菟裘。愿乞一言而侈之。余敛衽曰。竹有似乎君子。视其节。凛然而孤。其所谓史鱼如矢之直欤。视其貌。颀然而癯。其所谓夷齐首阳之饿欤。视其中。洞然而虚。其所谓颜子之有若无者欤。是以君子固多爱之。况此十万丈夫。甲刃摐摐。密阵环侍者乎。则先公之起亭于此閒宜矣。虽然。蔓衍浸淫。使日薄而阴凝。暝色为之早来。阳春为之减煦。蚊虻鸟雀。常鼓作闹。故古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4L 页
人病之而𠜴之。其或此亭。无乃有似于此乎。夫君子不得于时。则隐而独立。无伴焉。隐之必幽邃。取幽邃莫玆地若。以无伴之君子。舍君子节而奚尚。其所以日薄阴凝。不暇论也。呜呼。华夷混杂。有甚于昏朝之泯棼。而朔雪海风。凄其四至。百草万木。披靡零落。主人果能不出閒竹之亭。如五恨公之隐遁而以守君子节。不使至有无竹之心。而有愧乎贯四时之名。则是乃所以构堂也。请以是泚笔可乎。
养正堂记
环于茂者。皆山水也。大德一支。逶迤而北。挺突为香炉峰。一带锦水。抱流其前。趣象清爽。邑近而境阒。有似城市间幽人逸士然。黄生钟经。设契鸠财。营建一堂。使村之秀才。日聚而肄业焉。其先祖美斋公颉之集胜亭遗址。在其西也。名其堂曰养正。请余记之。余曰。藏修之胜。造士之道。此可为两得矣。然蒙养不端。则难以做人。故小学之法。以豫为先。自洒扫应对。教之有序。安其所习。得免捍格之患也。居此堂者。讲习于幼稚之时。深究其意。以基修齐之本。有时乎酣饫山水之胜。抚前人之遐躅。挹遗芳以自馥。则地灵人杰。可以相符矣。幸以是共勉。毋负斯堂之名可也。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5H 页
见龙斋记
故参议守梦轩芮公承锡。以文词清白称。乡人不能忘。尝建祠于伊西之凤洞而俎豆之。今其撤矣。云仍又不忍荒其地。且为肄业之所。就其西大田。起四閒斋。翼以东西二廊。便老少之异宫焉。于是乎华岳,紫溪。当其前。仰之若华表之柱。俯之若罗带之萦。而广野幽景。足以娱人之目。居斯歌斯。会花树焉。致齐敬焉。莫不咸得其宜。遂因地名而取易语。额曰见龙。见龙。非龙见而祭之义。则宁或合于讲读。奚所当于为先而取焉。夫为子孙为祖先。名虽殊。而理则一。苟使子孙笃学勤课。殚千金而得屠龙。率遵祖武。以复故家之声。是乃所以为祖先之道。又况此祠废而为斋。有似乎不在天而在田之象哉。噫。龙者。至灵之物。然在田而未得云。则俯首摇尾。伍鱼鳖。侵猵獭。故莫若蛰而利存身以待。一朝乘云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成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之为愈也。人虽至灵。苟非其时。而当天地翻覆人兽无别之际。则独善其身。守死以道。七日来复。必有利见大人之日矣。其所以为祖先者。孰有加于此。芮大周,大僖。以其父兄之意。谒记于余。余辞不获。略书如右曰。是或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5L 页
名斋之本意乎。
四乐堂记
君子之乐。可乐者固多。惟兄弟无故为可乐。故孟子尝称之于三乐之中矣。今首阳郑淑明。以四乐。颜其堂。奚焉。淑明兄弟四人。皆封胡羯末。共衾而寝。同案而食。常棣鄂韡。埙篪迭和。可伯仲于荀八龙。贾三虎之閒。而未尝相离。若一人不在。三人皆不乐。宜其谓四乐也。虽然。人孰不欲友乐。友乐者鲜。盖人之多兄弟。幸矣。而溺于物欲。各妻其妻。各子其子。分门割户。患若贼雠。如柳仲涂之言。故虽有乐。不知乐之为可乐也。今淑明。幸而有四乐。又知其为乐而乐之。乐之不尽。其将遗子孙。使世世守之而乐之。顾岂非大可乐者乎。幸须勉而终其乐焉。
三友堂记
人之大伦有五。其一兄弟。形分气连。喘息呼吸。疾痛疴痒。无不相须。盖天理民彝之自然。而非人所勉强而能者。然亦有命焉。万金之赀。千钟之禄。可以力致。而至于兄弟。不可以力为。则自一人之身。而为二人。可谓幸矣。况至为三人乎。崔生殷相。自丱角游吾门。一日语余曰。我大父三兄弟。友爱深至。怡怡有古人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6H 页
长枕大被之风。晚年构一室。以三友命之。盖三昆季相友之义也。大父伯仲已殁。季祖独岿然。而三友之名。顾自如也。愿先生赐一言。以明吾大父之志。使我后人。遵守勿替焉。余闻而喟然曰。兄弟相友。性也。世衰俗渝。能尽其道者甚鲜。尺布斗粟之谣。滔滔皆然。有识之寒心久矣。先公能不蹈流俗之失。而思修天则。顾不韪欤。但后之居于是。读于是。饮食于是者。能顾名思义。守而勿失。则可谓无忝所生矣。若割户分门。患若贼雠。如仲涂之言。则于毋念尔祖之义。果何如也。以前所陈者为生勉。而后所陈者。未尝不为生惧焉。
追远斋记
大凡上焉而有祖先。下焉而有子孙。人人所同然。虽欲不重其为谋。得乎。为上则或遗其下。为下则或不及于上。然一举而两得其道者。莫若筑斯堂也。以寓感怆之诚。以资肄业之所乎。崔生坤述。尝谒余曰。昌原长柏山麓。寔我远祖墓。而继窆五六世。遂成族坟者也。戊戌秋。始筑香火阁。中置堂。辅以二夹室。前退为厅。绕山筑墙。墙之表里。栽松竹花卉。于是乎洋洋陟降之灵。如在左右。因修契以劝奖后进。名其斋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6L 页
追远。乞一言以侈楣。余闻而乐之曰。慕先与裕后。孰有大于是。上而推亦无穷。下而及亦无穷。崔氏之门。其庶几乎。虽然。谓之追远。则于慕先合。而裕后则否。奚是之名为。盖教子孙。乃所以为祖先也。苟能登斯堂也。入斯室也。彷佛乎咳唾。僾俙乎笑貌。肃然如侍精灵。日严课程。不敢游衍。常思所以无忝之道。则吾见崔氏之昌不可艾矣。此非追远之所以为裕后者乎。请以是谂焉。
冬柏亭记
夫物。有名同而义异者。郑人以玉为璞。周人以鼠为璞。中国以岩穴谽谺者为洞。而我东则京城内。亦有洞号。此类不一而足。名虽同。而其实天渊也。清州金润珍。尝谒余曰。诸父兄。就先祖赞成公游息之地。筑一亭。因其庭树而名之曰冬柏。愿赐一言。以记其楣。余谓冬柏。自是别树。而非真松柏之柏。则亦一璞洞之类。奚足贵焉。夫子曰。恶紫。恐其乱朱也。恶莠。恐其乱苗也。吾恐假柏。又浑真柏而乱之也。况世衰道微。朔南易位。穹壤倒置之际乎。则其不剪伐之也幸。反取而名之过矣。虽然。时有大小。势有轻重。豺狼当道。不问狐狸。鲸鲵触舟。不忧䲡鳝。人之常情也。今天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7H 页
滔滔是豺狼鲸鲵。则凡以诵法为名者。虽有小大差失而不相合。固当黾勉保和而不问可也。矧乎彼风雨霜雪之中。不屈其节。不渝其色。而亭亭愈碧者乎。呜呼。然则不论其真其假。亦足为可贵之物也。凡为先公后承者。必恭敬止。护其根。葆其枝。则岁寒后凋之象。庶可见于无穷矣。聊以是为子勉焉。
栖山斋记
兴废修坏。人政之善者也。旅亭里榭。犹然。况乎先祖之菟裘乎。此黄氏栖山斋之所以重建也。黄氏。昌原著族。中世有节度使讳溭。当 万历岛夷之变。创起义旅。自铁原。转战至灵山。乱已。卜居于县西新湖。仍构斯斋于灵鹫山三峰下。扁以栖山。葛巾野服。逍遥以终老焉。其超俗清标。槩可想矣。年久而墟。荒原茂草。徒为行人之指点。其云仍之咨嗟。岂可忍乎。进士浩渊。与灿秀诸族。鸠财董工。壬辰春。斋始落焉。灿秀遣其子甲性。谒余记之。余曰。名堂。盖寓其志也。子之先祖所取于山者奚。辞轩冕而乐隐沦高人事也。公之所尚。无乃斯欤。噫。欲海狂澜。今其滔滔矣。为公后人。勿以先亭已成为喜。更谋所以进于此。则公之风韵。庶几乎世世不坠。岂非继述之善者乎。请以是勉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7L 页
旃。
敬止亭记
道东都而北。爽原旷野。遥夐无涯。闾阎栉比。人物繁盛。惟虎溪居夹谷中。两山自东南挟村而来。树木以塞其口。人之过者。初不知有人家。入其中。然后始见其幽廓而为别区也。又自里而望其南山。则开口环抱。而林木藤䔿。蓊葧葱茜。虽隔咫尺。亦不知其有亭。是其虽无泉石之胜。閒静幽邃。则亦足以使厌城市者。逍遥焉以乐其心。婆娑焉以养其神。主人谁。曰安君圣和也。盖其累世所居之地。而先垄亦在其上云。圣和尝过余曰。始吾少也。见此山之甚濯濯。于心戚戚然不安。因植松樾楸橡之属。而培养之。牛羊之侵者除之。斧斤之入者禁之。不几年。材如彼其长。于是乎筑数閒亭。以资子弟讲学肄业之所。买数顷田。以供祖先岁时香火之奉。而取诗桑梓必恭敬止之义。名曰敬止。愿乞一言之重。以侈诸楣。余曰。善哉。子之所以上述祖先之迹。下启子孙之业也。然以树木而言。则祖先也者。根本也。子孙也者。枝叶也。物欲也者。牛羊也。斧斤也。朝朝梏亡之。夜气不得以养也。故曰伤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枝从以亡。敢不敬欤。呜呼。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8H 页
吾身非吾私物。乃吾亲之所遗。吾亲又吾祖之所遗。推以上之。至于祖之祖而及于无穷。则吾一身虽曰至小。任世世遗业之责。则顾不重且大欤。苟使子孙。知此意而登此亭。则必忠孝之心。油然自生。非徒敬丘木而不敢斩伐。亦将敬其身而不敢自害。读书则自然见得圣贤志意。处事则自然见得义利之分。而学业日就。可以庶几乎道矣。然则山木人心。其理则一。敬养桑梓。乃所以敬养吾身者也。安氏子孙。其将敬乎否乎。
居然亭重修记
己亥春。余游岭表。过安阴之三洞。登所谓居然亭者。水㶁㶁环外鸣。散为滩洑。回为汇池。缬若织文。响若操琴。岩石嵌珑。嵚然相累而下者。如牛马之饮于溪。冲然角列而上者。如熊罴之登于山。抉其穴。则鼻口相呀。搜其根则蹄股交峙。突然而凸。洼然而凹。窈廓停滀。若造化者。始判清浊。效奇于玆地。非人力也。于是乎胸襟洒落。茫乎与灏气俱而不见其涯。主人曰。全氏率子弟及县之多士。要余讲论。盖胜区之一胜会也。至今瀯瀯之声。与耳谋。累累之状。与目谋。恍如置身于其閒。岂独专为山水之美而已乎哉。始全氏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8L 页
之先。有号花林斋讳时叙。天资粹美。宅心高朗。行己端方。表里一致。官至中枢府事。自丙丁以后。遂隐林樊。卜筑于斯。琴书自娱。每意会。辄朗诵武夷棹歌及黄石城志。未尝出山外一步地。呜呼。若公者。其可谓遁世无闷者欤。然则是亭也。奚独山林泉石之适欤。全氏之子孙。幸勿以亭之重新。足曰肯构。而今乾坤澒洞。大界陆沈之祸。浮于城下之耻。则于斯乎读春秋之书。守其先祖所守之义。岂非可乎。公后孙道植。请以侈楣之文。义不敢辞。略书所感。俾后之过者。知斯亭之所以为斯亭。不专在于山水之清奇。而在乎花林公之行义焉。
友松堂记
松。古之人有封爵者。盘桓者。吟哦者。焉有自号处士者。自谓主人者焉。未有友之者。今申上舍公舜锡老始与之友也。夫丹之所藏者赤。桼之所藏者黑。故君子慎其交而择之。不审松有何德于人而欲友之。且性又疏劲亢直。不媚悦于人之耳目。而无声音笑貌之通。人虽欲友之。恐不许友何。噫。吾知之矣。彼虽一卉类。风雨焉不屈。霜雪焉不变。亭亭特立。终保其萧洒澹泊之精神。有似乎君子之交。而世之能寒燠人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9H 页
者。未有如风雨霜雪之砭人肌肤之切者。而率皆风头立脚。失其素操。其不及松远矣。此公舜之所以不与世人友。而独以其友为畏友而友者乎。然则其友也乃神交。而异乎世人之以声音笑貌者也。吾虽不足以知公舜之友者。亦欲因公舜之介而愿交焉。
淑人尹氏通德郎宋公两世旌闾重修记
宝文山之阴閒洞。有我宋两世旌闾。即 英庙朝所命褒直长公讳基学配坡平尹氏暨其孙通德郎讳斗源之孝行者也。中失于郁攸。鞠为茂草。云仍是悼。合力鸠财。乃于今 上庚子。始克重修。学洙氏俾余记其事。谨按尹氏。自在父家。闺范夙著。孝爱克至。及归直长公。以所事其亲者。事舅姑。一日火起父家。烧及殡庐。母夫人冒炎救柩。灼烂殒命。尹氏闻变。水浆不入口。遂继殁焉。通德公尽力服勤。寒煖饮食。必躬检而不以疾病废。其有父母所爱之物。必袖归而献之。及居忧。哭泣之声。不绝于口。送终之礼。无憾于心。虽祁寒盛暑。不离庐脱衰。有白燕来巢。呜呼。是岂人人所可易能者乎。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有妻子则慕妻子。况妇人之于父母。适人则从其夫。而忘其父母者多矣。尹氏不以适人而衰其孝。人臣而法是则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9L 页
忠可能也。人妇而法是则烈可易也。孰谓妇人而忽之乎。夫孝。人所当为底事。非不得为者也。通德公为人所当为。而不为其不得为。然天翁知而下降祥瑞。其为人所当为。乃所以为孝也。不有是祖。孰有是孙。又况吾家柳祖妣之少年苦节。西阜府君之孝感禽鸟。世不乏人。则孝烈自是吾家常事。学洙氏愿勿以重建是闾。为克绍述。而必思所以毋坠其世业焉。余亦以是诵于宗族。宗族皆以是为心。则我宋其庶几乎。
德阳书堂记
沃之舟岩。旧有本郡庾氏世德祠。以丽太师黔弼为主享。而配其后孙师傅轼。今废。只有讲堂。岿然而存。诸庾之居其傍者。怵惕不安于心。乃重修此堂。为聚族肄业之所。我叔父因旧额而命之曰德阳书堂。庾君庚烈鼎铉。谒余文记其事。呜呼韪哉。上不忘祖先之德。下不坠子孙之业。孰有加于是。第念师傅公。早游沙溪先生之门。得闻为己之学。益自刻励。既通六艺之文。又于星历地理之说。亦皆洞贯焉。尝读书三角山寺。时废 母议起。有数三凶徒。闻公名。阴啖以利。欲引入其党。公即撤席南归。呜呼。公之志节。于此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0H 页
可见其有确乎不可拔之意。则安庸掇拾琐屑畸零而誇张为也。夫观法近。则取则易。庾氏入此堂而读其书者。必尊慕公之志节而学焉。则庶乎免于今之世也。然则其不坠先业大矣。岂特曰肯构遗堂而已乎。庾氏其勉之哉。
栗斋记
夫楼阁林木之于山水。以佌佌之形。森森之质。寄于巉屹插天汪潏荡地之间。不过一浮菌耳细毛耳。曷足以百年之寿。况弊穹壤俱存之物哉。然以吾所见郑氏之栗斋。有异乎是。旧见笋束耸萃乎上。肉不露骨。熨展泓潨乎下。面不测心。经风雨震。荡渤湮劫。高者被汰崩坠。角棱层瘦。深者迁道。或泶澓激啮。或汇泽别处。惟斋舍岿然。林木苍然。是久者变而小者寿也。岂无所由而能哉。郑氏之先曰。牧使讳琼。己卯人也。捷文武举。寻以孝行。登荐剡。除铨郎。随静,冲诸先生后。多裨补。外试二州。称清白。且致 天朝三褫之锡。既而北门祸作。不折腰。归老于栗里。因地扁其斋焉。噫。非独其地与陶靖节无差。其显晦。又何其彷佛耶。惟其生平所树卓。故斋虽失于壬辰兵燹。中堂重建。而又刱松江祠宇于其侧。以公配妥焉。及享撤。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0L 页
又嘻出于乙酉间。越十三年丁酉。云仍复肯构于其址。栗林亦不忍荒。多种左右。菀然成行。呜呼。此其所以浮菌能久。细毛能大也。后孙文俊,云兴。屡踵余门。恳侈楣文。以老病辞不获。告之曰。斋宇栗林之寿。非丹雘栋椽之坚。非干木枝叶之固也。良由子之先祖行谊高也。不然。彼山水犹然。而况于此乎。无徒以在外妆点眼目者谓尽肯构。而学其行谊而勿坠。则郑氏其庶几乎。盍与之勉。
一经斋记
韩君德载甫。买数架屋于村居之傍。因为墨庄。使其子侄及村秀。相聚肄业。余尝过之。德载延之其堂。为学徒讲说毕。乃曰。堂虽具而无其名。盍以嘉锡之。余以一经应之。盖取古语遗子千金。不如教之一经之义。又请演其说。余曰。凡人之为子孙计甚矣。欲其世世安乐丰富。故苟得一金。必留置而遗之。然其子孙多不肖。一朝虽万金之财。忽如浮云之消散焉。若其教之以一经。则虽盗贼。不能窃之。虽仓皇之中。不为失之。以此较彼。孰得孰失。然则为父兄者。不可不汲汲然以教经。为先务也。虽然。此犹以常情之利害论者也。夫天之生人也。既付以仁义礼智之性。而人不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1H 页
学之。是失其所以为人之具也。马牛而襟裾。何殊哉。故不得不读经。然汎观千书而无所得。反不如精读一经而有得之为愈也。若徒守一经。而谓吾事已毕。则亦不可。必须自一经而二。至于九经。循环理会而反之于身。力践守约。乃为学之要规也。噫。一者。数之始。苟能善得乎一。则为千为万。无不从此中出。其进安可量也。居是斋而读是斋者。其无以一经之小忽之。而勉乎哉。
包山斋记
包之义虽一。其所包者则不一。菁茅橘柚。贡之包也。干戈虎皮。偃武之包也。包羞包荒。易爻之象也。包胥包拯。人之姓名也。其类甚夥。不可殚说。今扁斋曰包山。于众者。奚取焉。抑无乃山水之包含。有似乎大人君子之量。而斋又适当其中。故名之也欤。其上有宗人钟万之先垄焉。钟万曰。旧名豆谷。豆与包声相近。而且果有含包之象。故改揭今额。然名而无记实之文。与不名同。盍长者顾念宗谊。而以一言勖之。余逌然曰。善乎。名之有孚也。既大山包含乎外。则必群峰之千堆万廪。列罗乎内。磅礴蜿蜒。虽其形体。各自不同。其力量终不出于大山之外而相统属矣。大山。祖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1L 页
宗也。群峰。儿孙也。祖先垂德荫于上。则子孙必承席于下。虽各自做得自己事业。终不出乎祖先规模之外矣。噫。观于山而得祖孙相续之象矣。春秋霜露之际。登斯斋则必怵惕然触动乎中。而孝心油然自生。思祖先所以包后孙之德荫。而克遵遗法。不坠青毡之道。则庶不负包山之名乎哉。
道溪书堂记
堂在天台山下。以其临道溪之上。故名之也。在昔龙蛇兵燹。鳌峰金公。以散閒之官。率三子。纠忠勇。倡义旅。敌王忾。击倭奴于熊峙而却之。将西赴 行在。为其时观察使所遏。竟未能遂。乃私撰经国安民之策。以见其志。因归来乎此而卜筑之。杜门读书。日与同志。讲论古经焉。噫。非知进退之几。而安所遇者。其能乎。是以。其不谷之荫。能裕诸后。若苔川之尊 皇明之义。梅谷之游吾先子之门。并能克遵先范。以显于世。源深流远之理。于是乎验其不爽矣。乡人尊慕之心。愈久而不沫。因其堂。为祠宇而俎豆之。在今 上戊辰。亦入停撤中。章甫之东西行过是溪者。莫不慨然咨嗟。岁庚子。云仍远载,镇斗,荣洙等。共发峻议。重建堂宇。因复旧名焉。呜呼。亦可见天理之极而复还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2H 页
者也。噫。今日之世变极矣。读书林下者。愤忠忧国。有如公果几人乎。傥硕果之剥。不食复生。亦有如此堂之废而复举者乎。天何于堂之小。有好还之理。而于其大则有不然者乎。吾因远载之请。记而有感焉。噫。诸君子。毋徒曰慕先。只止于堂宇之不废。而朝夕周旋。必有以思公之身。在草野而不忘国家之高义也。盍各勉之哉。
大观台重修记
夫游观。有大有小。以大而观小。则虽大而不大。以小而观大。则虽小而不小。故不观则已。欲观之。必以大观大。而求所以以大。观大者。莫若此大观台之为大也。余昔年过泗川之万竹山下。登大观台而观之。则飘飘若御天风而步碧落。下临迥野。茫茫无际。雁落于沙。帆归于浦。鳌峦落照。机池暮雨。松月妍妍。竹风袅袅。千象万景。不一而足。娱人目而悦人耳。此其所谓大观者欤。是特一骚人之事。安得以当大之义也。在昔龟岩先生李公。尝读书于此。朝夕静坐。以观物理。仍以静观名之。退溪先生以为不足以尽此观之大。改名以大观。且有诗曰。謏闻偏见世争哗。渭水泾流各自多。试上高台观远大。圣门论道更如何。此乃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2L 页
所以其为大者也。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况此地尼岑高屹。泗水长流。有似乎阙里。则以孔子之学学之。而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者。我亦可以行而能之。特人自画不进耳。当时公深有得于此诗之义。不以小自足而所学者富。是以居家焉而齐。莅政焉而理。教后进焉而不倦。信道益笃。兴学右文者。人至于今称之。而亦尝俎豆之也。余以小见。不能学大观而归来十年。未尝不累累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日公后孙泰焕。以台之颓落。既已重修之。且公尝师圭庵先生。而以余为先生傍裔。来徵其记。余今老耄矣。不能复登是台大观。而终于小观而已矣。噫。
龟岩亭记
玉川治东一舍。龟岳磅礴蜿蜒。纸湖涵泓逶迤。流为滩曰万寿。万寿之上。三峰特出。翱翔若拱揖。下有岩曰药盘陀。可坐百许人。荷浦晴沙。玉峰明月。玲珑夺人目。赪桐数十树。夏秋之交。烂若锦绣。香闻数里。于是乎有亭。昉于今戊戌春。讫于庚子秋。其下是津。樵采渔商。陆续往来者。望之若云表众香城。尽灵境也。夫其山水之剩丽如是。则有亭固宜。然曷为古未有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3H 页
而今始有也。在昔燕山戊午。杨公培。见名流殆尽。遂与弟墩。托迹江湖。累徵不起。称之曰散人。滨江南北。二㨊岩对峙。兄弟相望而钓。故各以其名。名其岩。所谓兄弟岩者也。世远年邈。文献无徵。虽不能详其迹。名被于地。人到于今称之。则公之为何如人。槩可想矣。执此而拟诸古人。其殆徐孺子郭林宗之流欤。是以乡人俎豆于芝溪上矣。迨其撤享。杨氏诸族。私相谋议。以成此亭。而谓之龟岩者。盖其洞口有一石龟。不暇雕琢而天成者。公取之为号。故遂以公号名其亭。谒余文者。瑗永,弼永也。
养正斋记
大养山。在宜春治东。故南公讳寯。藏其衣履焉。公即国朝名相忠敬公讳在九世孙。直提学讳简七世孙。文清公秋江讳孝温傍玄孙也。秋江以疏复 昭陵事。被祸。公之曾祖秋溪讳振。以其懿亲。亦坎坷。始落下南州。以故公无意于干谒。耕凿林泉。澹泊为业。足迹未尝一至汉阳。及终以天年而卜斯丘。从治命也。今拱木郁然成阴。可想其当日风棱。后孙秉熙,穆熙,源祐。询族鸠财。创建墓宇。谒余以记。余固非其人。然始公居于一正里。而殁则命葬于此。于以见择地以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3L 页
蹈。而不苟于名不正者也。公之雅执。岂徒然哉。抑且欲使世世子孙。顾名思义。不失其所以养之以正之道欤。然则南氏。盍慥慥于是乎。
隐屏精舍重建记
夫世有先后。地有东西。而贤圣之行道。初不以是而有閒也。故洙泗尚矣。以若区区之闽越焉。而朱夫子生。阐明斯学。为天下宗。彼武夷大隐屏之擅名。岂独以其嵬嵬乎哉。是以杏坛之崇。不过乎方丈。而高出于日月之上。武夷之大。不过乎九曲。而洋溢于四海之外。噫。岂以地而能乎。海州之高山。即闽越之武夷也。首阳山一支。西走为仙迹峰。峰之西数十里。曰真岩山。水泻两山间。凡四十里。九折而折必有潭。深可运舟。与武夷九曲相符。而石潭在第五曲。且有石峰拱揖于前。适与精舍所在相当。故栗谷先生。筑精舍于此。扁之曰隐屏。日与诸生。讲朱子之道。一遵白鹿洞规。丕有时雨之化。且作高山九曲歌。以拟棹歌焉。高山虽欲不谓吾东之武夷。不可得矣。先生尝欲立朱子祠于精舍之北。以静退二先生配之。然有志未就而易箦。松崖朴公。与诸门人。乃建祠宇。奉安三先生位版。以成遗志。又配以先生。 万历庚戌。 赐额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4H 页
曰绍贤书院。其后又以牛溪,沙溪,尤庵三先生升侑。呜呼。道统之传有自来。而屹然为国中儒学之宗。则斯地所关之重。自不与他等也。今 上辛未。不幸而入毁撤之中。遂鞠为茂草。搢绅之行过是州者。于何施瞻拜之礼。小子后生。于何寓观感之诚。先生主鬯孙学士种文。慨然于斯。广谋于章甫曰。书院之设。虽系邦典。而精舍之复。自无所禁。遂构如旧制。而妥朱子之肖像焉。每岁春秋。与诸生。设讲会。又以纸牌。书先生位。而行瞻谒之礼。一遵先生旧规。无可敢越。呜呼。学士其可谓不坠先绪。而能肯构矣。功既讫。使先生从裔种珏,种汉。请记于余。呜呼。余于是役。虽欲以不文辞。得乎。呜呼。诸君子今日之举。能知尊先生者也。然与其徒以尊先生为名。曷若实心慕先生之所以学朱子者。学之。须孜孜不怠。期有所成就。使先生之道。不坠于地。是乃所以尊慕先生者也。若徒括帖乎笺故。鞶帨其文词。口读而心走千里。滔滔然趋于利欲之臼外。阳为曲拳擎跪之样。则是真优孟之抵掌耳。其于此精舍。不啻毁瓦而画墁矣。可乎哉。盖尝闻书院之有关于世道大矣。以武夷言之。毁于胡元。而重修于 皇明。是其已然者。而今日之世变。亦由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4L 页
于书院之撤矣。杨四知曰。孔子行其道。则将立虞庭。营周京。何居乎杏坛。惟接淅绝粮。此杏坛所由兴也。朱子得其时。则将列清庙。扶宋室。何游乎考亭。惟立朝不满五十日。此精舍所由筑也。是以睹杏坛而知周衰。过考亭而知宋亡。皆圣贤之穷也。呜呼。先生进既不能展其所蕴。退而讲道于下。所以不能遏龙蛇之变。而今又当百六之厄。非惟世将不知为先生。亦将并孔朱而慢侮之。呜呼。先生之道。一何其穷哉。岂吾道非欤。其故盖自毁撤以来。士气摧败。无人复讲先生之道。启邪说之衅。致夷狄之孽。使三纲沦而九法斁。天地易位。冠屦倒置。举一世贸贸焉。为禽为兽而止焉而已也。今诸君子。欲尊先生而讲其道。先起此精舍。其废也道固随而亡。则其起也安知阳复之兆。不由于是乎。呜呼。诸君子。其无以愚言为迂远。而以朱子之所以学孔子。先生之所以学朱子者。学先生哉。
鹤泉亭记
仙游洞。介于湖岭。有内外之别。水石之胜。与华阳相伯仲焉。陶庵李先生。尝于巴串。构亭数椽。又依其制。使从弟知庵公维。就外洞。筑屯山精舍。龙湫注其上。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5H 页
鹤台屹其下。山林泉石。已非凡境。况被先生所过之精彩乎。于是仙游之景。尽为精舍之有。而擅名于南州。世之游赏者。靡不欲穷源乃已。其后不幸被嘻出之灾。地既废而鞠为茂草。但见山高而水长。行旅莫不指点而咨嗟矣。去岁。先生宗后裔寅九及万用。慨然于斯。乃与李康准蔡永震金中镇。同谋合辞。欲复营建。远近章甫。亦乐闻而随力助之。噫。此非先生之遗风馀韵感人深。而至今有未沫者。其孰使之然哉。惟其旧址太深邃。恐被菑火。士林议。更移构于其南一里蜂岩之玉舄台上。改名曰鹤泉。虽其地与亭之名。不同于精舍。然其为先生杖屦之所则一也。亭既成。又建一阁于傍。将以奉先生之遗像。不惟于尊先生之道。为无憾也。亦岂非晦翁所谓使人瞻望而兴起焉者乎。是年春。多士设讲座。请余。余固不敢当。而亦衰世不易得之举。乃相与讲曾传。仍谓之曰。诸君子为先生而重修此亭。其尊贤之诚。慕德之心。可谓至矣。然其尊慕之实。岂直止于此亭之修而已。其必有所事在焉。夫先生之道。不出乎大学。则其于诚正修齐之说。日夕讲肄。以致弦诵之洋洋。则其挹遗馥而励颓俗者。当复何如哉。呜呼。今之世。天理日消。人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5L 页
欲日长。其所喧豗。不翅如洙泗之龂龂。愿诸君子。交相勉励。使先生之道。永不坠于澒洞乾坤之际。岂不盛矣哉。多士又请记于亭。遂以此告之。
曾谷书斋记
龙湾之上。有曾谷斋。州之大雅赵秉准书塾也。其从游者独孤典。为余言。赵君文学赡博。志气清介。为一乡之善士。乃与同志。刱建一斋。妥奉其师朴徵士遗像。群居攻业。专以兴学为事。凡入此斋者。率囿于诗书之教。日讲乎孝悌之实。有此育英化俗之美。则宜乎先觉可以将许而劝勉也。子其一言以教之。余闻而嘉之曰。西土虽是箕圣所治。而世远泽湮。文教视东南有逊。湾又处两国之交。惟弓马是业。以学问著显者鲜矣。赵君能慨然奋张。开门授徒。变骑射为揖让。化勇悍为切偲。习之。有污者濯而来新。行之有过者改而之善。可谓教有法而化有渐矣。昔丘文庄大振儒风。使琼州。为文献之邦。赵君之兴起多士。抑亦闻其风者欤。呜呼。世道沧桑。人兽相混。天理日消。人欲日长。天下之坏乱极矣。惟此曾谷一区。不入于颓波狂澜之中。硕果不食之象。庶可见于斯也。然人心犹湍水也。防之不严。则易为外诱之所挠夺。必以曾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6H 页
子所云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底意。存诸胸中可也。幸独孤君。归语于赵大雅。共斋居诸君子而勉之。
勤谨斋记
堂在和州府东备礼峰下。朱君孟善。尝建一阁。妥奉文公夫子遗像。仿建安阙里祠例。揭额曰海东阙里。就其傍。又构数架。以为讲学肄业之所。谒我叔父立斋先生请名焉。先生拈出夫子与长子书中勤谨二字。使颜其斋。孟善退而问记于余。余久而未复。是岁春。孟善闻先生丧。千里奔哭。访余而复伸前言曰。我是夫子遗裔。流落海隅。无以寓羹墙之慕。则先生之所以命之者。其意岂偶然乎哉。子盍为我演其义而教之。余曰。夫子勤谨之说。殆同乎孔门诗礼之训。而其曰循之则有无限好事。反之则有无限不好事者。其机惟在于心之敬肆而已。苟能钦斯承斯。以之应事。以之接物。不有毫忽放过。则君子安身立德之方。不待他说而已跃如也。君既以兴学为事。朝益暮习者。若不务本而徒尚文艺。则怠慢易生。学业难进矣。是岂我先生命名之义。而亦违于夫子当日之训也。君其勉乎。噫。夫子之未敢言者。余为之奉诵焉。乌得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6L 页
免躬不逮之耻也。然感君勤求之意。强颜而书之如此。
临川斋记
栗谷先生之讲道于海阳也。作新之功。有如阳和。在物行义。尚志之士。往往兴起于林下。司直申公逸。进士李公鲐寿。是也。二公置临川斋于安陵金藏山下。虔奉朱子之像。亲炙先生之德。欣然忘世。外荣途。先生嘉其志。而改命斋曰景贤。石崖上数椽之翼然者。曰洗心台。杖屦逍遥。时与啸咏。自是山川增彩。弦诵不绝。不幸并墟于龙蛇兵燹。后又斋成。而 显庙癸卯。因斋为景贤院。祀享朱夫子。配以栗谷先生。方议侑二公于别祠。适斯文运厄。院享遽撤。一气腾倒。兴废迭寻。吁亦悲夫。康斯文起荣。就台设契。以为依归之所。申锡老,李起孝。乃慨然谋于同志。姜祚永,闵衡镐,崔善协。因院建斋。扁之曰临川。遵蹈旧规。揭朱子真帧。以寓慕贤讲学之诚。请余以记之。余于是。窃有感焉。噫。二公之学。得于栗翁。而栗翁。后朱子也。阳和大道。终非群阴可剥。则居是斋者。宜以白鹿洞规。隐屏精舍约束相讲。而淬励身心。进退升降之际。肃然如对两先生。然后二公之志。亦将与斋而永世也。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7H 页
须成斋记
丰之泗川里北数里许。有道博洞。山谷窈窕。水清而石奇。尽志士之攸居也。赵君光舜。谋于数三同志。构置一屋。以为讲学之所。而春秋习礼。冬夏肄业。一遵白鹿洞规。学校模范及隐屏精舍约束。牛溪先生书室之仪。而参互行之。又远近设契。约既定。请余名斋。扁以须成。盖取须友以成之义也。易言丽泽相资。记曰相观以善。友之道。诚大矣。苟欲治心修己。以求其成就。舍此。奚以哉。噫。见今正路榛塞。异说恣横。其将率天下胥溺而止。若乃取端人而友。择净土而居。笃吾志而讲吾道。使一线微阳。得以不剥于群阴之中。则真士君子事也。嗟乎光舜。其必须于友而成子之志也。
松崖先生朴公(汝龙)遗墟碑阁重修记
孔子曰。择不处仁。焉得智。松崖朴公。其果知所择焉。海阳之石潭。栗谷先生之武夷也。公能择居于第四曲。亲承道德光辉。终有得于先生仁智之趣。宜其正学高风。百世袭人。傍贤之祠享。遗墟之立石。乌可已也。呜呼。世降运厄。俎豆无所。士林之宗仰。后仍之寓慕。尤有在于岿然一碑阁。此所以依隐屏学规而修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7L 页
契不坠者也。日。公之后孙基浩寿斗。修旧阁以新之。远来请记于余。噫。物之废兴。时也。而至诚不息。人心也。今其敬止于斯者。不惟袭公遗墟之迹。必须师公择居之心。讲明栗翁之道。俾公平日服勤之诚。愈新而不息。如此。阁之重修。则高山活水。将无穷期。而扶线阳于悲风凄雨之中者。固在人而不在物也。其各勉乎哉。公之实迹。在刚斋先生所撰阴记。谋于相璇,寿晋。董其役而竣其事者。宗孙思钦云。
酉阳讲舍记
洛江之滨。六臣祠在焉。今已墟矣。是岁暮春者。余与郑君大卿。泛舟白石滩。顺流而下。彷徨遗址。徒见山高水清。窃不禁百世旷感底怀。平阳先生云仍之傍居者。行饮礼于太古亭。乡之会士。说余以酉阳幽静之趣曰。果斋朴公。以忠孝世家。文学自励。导率后生。俾振儒风。其所开发之恩。久而不能忘。遂就公游咏之地。谋筑若干楹。有室以御冬。有堂以宜夏。读于斯。做于斯。以为一乡所瞻依。期不负当日不倦之意。余闻而嘉之。噫。师死遂倍。邹圣之所叹。而今佥君子。承其馀韵。克致弦诵洋洋之盛。则当此诐淫充塞之际。尤可以淬励颓俗矣。仍参讲座。讨论隆师亲友之道。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8H 页
修身齐家之法。振衣高冈。携樽碧涧。咏而归。濡笔记其事。为佥君子加勉焉。实有艳服乎朴公之胤升东克绍其家声。表准于多士也。请余文者。其再从弟名舜东云。
成先生祠堂记
呜呼先生。万世之忠臣也。山河大局。自汤武以后。不知为几番翻覆。而人臣之求仁得仁之死靡悔者。于殷得伯夷。于宋得文文山。于 皇明得方正学景御史。噫。 建文,永乐之际。吾君之庙社顾自如。则方景之处义。与伯夷,文山殆若不同。而其能尽忠所事。甘心灭身。扶植伦常。垂戒于无穷者。人孰有间然哉。呜呼先生。方景之俦也。千古在前。百世在后。诵愧君犹食首阳薇。 显陵松柏梦依依之诗。而不堕泪。是无人心者也。 列圣朝连有褒节之请。至 肃庙。洗丹书。复官爵。建院宣额。其所崇奖。无复憾焉。先生从叔仁斋公熺。寔世称生六臣文斗公之皇考也。连累赋鵩。及其 赐环。屏居公州之达田。今 上壬寅。其后裔赞政岐运。疏请以族子周英。奉先生祀。 上特命许之。先是。先生神主。夫人金氏之自写也。 显庙朝出于仁王山崩崖閒。奉安于洪州鲁隐洞之旧宅。吾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8L 页
先祖文正公记其事。今又迁奉于周英家。即仁斋公所居之室也。岐运以余谓文正后裔。使其族玑运。请识其颠末。呜呼。世降俗渝。忠逆无别。而幸玆民彝。极天罔坠。先生大节。随以不泯。岂磅礴正气。贯日月。崒山岳。亘万古而不颓者欤。以是为先生祠堂记。
希堂记
绫城之月山下梅亭村。山秀而水清。即隐峰先生安文康公卜居讲道之地也。余尝景慕之深。其于山水之胜。而尚此爱焉。况见其肖孙之能述其志者乎。后孙泽焕甫。绝意纷华。慨然力学。晚构数椽于文康公买还堂遗墟。扁之以希堂。请记于余曰。居吾堂。读吾书。以不坠先业。不负帝衷。为究竟法。余于是言。可知君所希之有在也。夫为学之方。必先立志。而希如古人而已。但所希而进步。自有阶级之不可躐者。故曰行远必自迩。文康公之抗义卫道之诚。诚可以兴起后进。居是堂者。孜孜焉观法近而进而希。希而进。学有得于家庭。绍先业于旧基。则其所以古人所希者。亦由是可言而取则易矣。噫。此其先生肖孙也欤。遂书以为记。
龟岩斋重修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9H 页
江山楼台。余所乐也。凡南州之形胜名区。足迹殆遍。独岭之达城。未之目焉。恒所耿耿于心。去年春。与二三子。浮洛滨而下。讲小大学于酉湖斋。转以登达城。览徐氏旧基。平冈突起野中。四面周匝如城。城之东南隅。龟岩斋在焉。斋是龟溪(沈),四佳(居正),涵斋(嶰),药峰(渻)四公妥侑之所。而间被撤院之 命。斋遂废。士林甚惜之。壬午。经始讲舍。又值甲午东乱。仍致圮毁。庚子。更加修葺。选一乡儒士十五员。春秋会讲。如安定之苏湖故事。吕氏之蓝田条约。盖遵院时旧规也。斋处大都会之地。车尘马迹。钟鼓歌舞。日夜乎门外。则似有妨于讲学。然吾儒之学。在乎心志之专。而不役乎耳目。则彼繁华声利。何足为吾累哉。若志不立而役于外。虽离群避世。深藏乎山溪涧谷之间。亦不免市井之讥矣必也。动亦静。静亦静。如许鲁斋所谓虽在千万人中。常知有己。然后无驰骛飞扬。为外物所夺。而山林市朝。始为一致矣。徐金吾赞奎甫。使其族人锡台。属余以记之。辞不获。谨惟命。
三纲闾记
李寝郎德应。从余游有年。以三纲闾记见徵焉。曷谓之三纲闾。曰。先世而有忠也孝也烈也。曷谓之忠。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9L 页
八代祖东莱君讳瀿。 长陵之丙丁胡乱。扈 驾南汉。以多勋劳。录在璿牒。是忠也。曷谓之孝。曰祖考 赠持平公讳泓稙。性于孝。内外艰。泣血。寝苫。庐墓柴毁。是孝也。曷谓之烈。曰先妣 赠令人吴氏。事舅姑以诚。待夫子以敬。去丙子先君罹疾滨危。医药殚技。先妣乃筑坛祝天。梦有神谕。得鲤石泉。以延廿八朔之寿。及其昼哭。即欲下从。以幼孤难养。屈志未果。是烈也。癸巳。以两世孝烈。俱蒙绰楔之典。噫。七世而三纲备焉。何其壮哉。有一于是。犹可为颓俗之警。况乎备之以三耶。圣人之序列诗经。必以三纲。结局于桧曹之风者。思其变极必返。而当此夷降为兽之世。三纲沦而天壤将易处矣。此时旌 典。岂独为李氏之光也。余见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曷不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义。益加敦勉。毋忝其所生也耶。既蒙 圣主之褒典。则曷索余腐笔为。终不能辞。用表好懿不泯之天云。
听溪堂记
听溪堂。在曦阳之白云山中黄龙洞。昌原氏之菟裘也。堂之楣。性潭文敬先生手笔。以名黄上舍勉基读书室者也。其曾孙晋模。谒余以记之。天下之物有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0H 页
者皆可听。而奚取于溪耶。方其深衣幅巾。焚杳。静坐于堂上也。一点私累不到于心。而夜气之萌如泉始达。发源而为溪也。潺湲也湍流也。其声自然为五音之中节。则充然有吾与点之气像矣。及其盈科而入于海也。漭瀁焉浩渺焉。胸次悠然吻然。听无可施。则听于溪也。非读书观理之表准处耶。且闻黄龙之洞。角山特其南。大川襟其前。夫龙角听者。而嘘气成云。施功治水。山水之名。亦异乎哉。愿诸君之登斯堂者。承述先志。收心养气。不为外物所夺。如潜龙之确。但使溪声。日接乎耳。则必得智者之乐矣。须以此。来告于武溪翁。翁虽聋于世。必将倾耳以听之。
履有斋记
庆山县东白羊洞。枕丁原之麓。有履有斋。即丽朝八川君良献郑公祭阁也。呜呼。丽季多贤。公其一焉。而慨然有慕乎首阳清风。书别杜门诸公。归隐于县之上方里。名其里门外石桥曰耳掩。以示绝闻世事之意。闻风于五百年后。尚犹一为之兴叹。宜其子孙之荫于玆土。世为望族也。自经龙蛇之乱。墓道失守。香火愆诚。气之所迫。理讵可恃。晚因寂寥家乘。获孚洞名与坐向。而荒凉封树。碑碣无證。傍裔孙统制使弘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0L 页
佐。议欲觅志。搜未及泉。因雷旋止。良亦异哉。今 上辛未。后孙克淳,万淳,志运。愀然与诸族谋。据家乘。设坛于其傍。竖碑享祀。于是乎岁一祭仪。由废而复举。传疑之法。追伸之情。庶一于礼。岂其不昧之灵。有所默佑者欤。后九年己卯春。增置田而建是斋。盖取诸履之必有怵惕悽怆之义也。华述玑渊两君。从余游有年。谒余以记之。噫。斋居致敬。以尽其孝心于无穷者。不在记而在于子孙心上也已。天之有雨露霜雪。如人身之气血流行。无时或止。则进退周旋之际。惕然慕良献公归隐之高节。悽然念父祖设坛之至意。相率而实心劝戒。不愆不忘。则是心之与是斋。而日新又新之道。非必专有于履之之后。而必有在于体之之如何矣。盍以是相勖也哉。
听流斋记
伽倻东洛水西。闻多好山好水。好山水之与好人相遇者。古今所尚。而今星山之龙溪洞听流斋。其庶几也欤。洞是金海金氏世居地。金生相河,琪永。尝道其地之美。请斋记。而叙其实曰。地是先祖溉翁(春仁)刱之。翁之孙龙溪处士(源)。继成其高尚之志。而听流翁(声宇)。又其处士之肖孙也。斋于溪九曲上。以为行义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1H 页
嘉遁之所。每自诵曰乐天知命。乃吾四字符。杜门穷经。教导后人。其自任也。仿古蓝田约。置义田。以赈近远贫族。其所施也。若其觅源岩进科泉胜。寻之台观澜之石。寔斋之胜也。总之。扁其楣以听流。因以自号曰。夫人之有祖先。犹水之有源流也。远溯近追。勿坠临履之训。以戒小子听之之义也。此小子之所以惧夫泽斩。而不克肯构。往在己亥仲冬。依旧制重建。以为承裕之地。噫。生果有意于继志之道者欤。何好人之如是继世于一区山水也。子朱子曰。今人自有意于做好人。便可有望。韩文公称蕫生之贤。先言淮水出桐柏山。然则人以地做其好耶。地以人擅其好耶。是诚在人之自有意而已矣。居是斋者。必求乎听流翁自号之志于山水之外。则是斋之名。固将与水远而山长矣。归与其诸族而勉之夫。
赠教官朴公旌闾记
密阳朴太镇。抱其先大人 赠童蒙教官讳基纮孝行文迹。盖尝再及吾门。而谒旌闾记甚恳曰。吾父性于孝。事亲有深爱。志物之养。靡极不至。家尝失火。祖母李氏。赴救家庙。红焰四围。吾父号天叩地。冒炎负出。祖父久患背疽。吮尽脓血。咽而不吐。医云蚯蚓最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1L 页
良。时值隆冬。深蛰难求。幸得聚穴。试乃有效。事亡如存。终身兴慕。乡儒之文状。其实迹也。今 上丙戌。伯兄奎镇。上言 辇路。特蒙 恩褒之典。绰楔既成。将揭事行之略于板。用诏来许。子其图之。余屡辞非其人而不获。遂节约前后文牒以归之。噫。彝性在人。惟孝得之最先。如公者。可谓不坠其先得之懿矣。此可有补于世教。而观听岂不聿新哉。
赠教官赵公(善浩)旌闾记
士有至行而表厥宅里。此有国之盛典也。我 朝敦伦出治。忠孝贞烈。殆乎比屋可封。而挽近以来。文胜为弊。名或浮实。曷足以徵信于今与后哉。故进士赵公讳善浩。以孝闻。至蒙旌闾。 赠教官。可见其实迹之非诬。而 褒典之不爽也。绰楔既成。其孙重燮。介李君秉瑚。问记于余曰。吾祖幼有至性。养亲以诚。志物备极。亲疾。尝粪露祷。割指进血。及丧。哀戚动人。凡百所行。一如古孝子之为。乡邻诵慕。竟蒙 天褒。愿得子之文。欲以扬先烈而侈 圣恩也。余曰。诸儒已列其行于官。文籍俱在。归而刻诸楣端。实行自著。可以有徵而无閒矣。奚待余腐笔也。噫。如公懿行。其可谓名实相副者与。敢为之记。用彰我 圣朝崇化善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2H 页
俗之意。
赠参判赵公(应臣)旌闾记
圣上之二十七年庚寅。全罗道儒生朴膺钟等。 驾前上言。请故孝子 赠户曹参判赵应臣特加 旌褒之典。礼曹覆 启。允下。绰楔既具。公之孙相淇。属余以记事之役。遂按其覆 启。略曰。赵应臣。玉川世家。承袭庭训。十五失怙。哀毁逾礼。恒自饮泣曰。只有慈母。事不竭力。何以立于人类乎。贫而无阙甘毳。虽蔬果。得辄归献。血指灌病。斋沐祷天。不畏隆寒。及丧。庐墓尽哀。有虎来护之异。此其孝可谓盛矣。上言儒信其如此。覆 启该曹之臣。亦信其如此。其实行自著。可传于无穷矣。奚俟余文为也。圣人尝曰。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观公训子六条。可验公持身以敬之道。此非其所以悦于人心而克享 天褒者耶。请书此。以为旌闾记。
景贤堂记
颀然一儒生。姓廉。锡九其名。造我于沃州山房。留言其志曰。早游京师。役心于青紫之门。及外夷出来。见其乱我东鲁。无意斯世。捲而归乡。结构数椽于盘溪之上。地据匡庐之阳。而与李愿之居相符。颇有幽静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2L 页
之趣焉。乃中其堂。奉揭先祖忠敬公像。就侧而为书塾肄业之所。勉庵崔公闻而嘉之。以景贤扁楣。愿丐一言为记。余曰。今日深山穷谷归去者多。而未闻有如生之慕先与藏修两得其宜也。且安阴。是桐溪翁讲明麟经之地。而先生之风。当与流峙俱长矣。古人有言。思其人。不若思其道。噫。蹄迹交侵。浮于漠北之构。衣冠灭裂。甚于城下之耻。志士之腐心嚼齿。顾不下于当日之刺腹也。然渐染耳目。举世胥溺。天理晦塞。至此而极矣。于斯时也。洁身敛迹。守志读书。以俟千秋。庶无愧于尊慕往哲矣。玆岂非崔公命堂之义耶。追思前烈。亦不外于是。生其勉乎哉。
守好斋记
斋以守好名。寓其志也。主人之言曰。吾少事功令。老而无成。幸有先人田庐。足以康济吾身。故念绝世路。课农训子。采山钓水。皆将从吾所欲。而时以琴酒。友朋相招。舒畅襟情。或清坐斋窗。栖心淡泊。则庶可守吾天命。而终吾年矣。吾既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吾也。吾之所好。其孰能御之哉。余闻其言。敛衽而叹曰。如子者。苟非严君平之俦乎。世间得丧。俱不入于子之襟怀。则可以玩心高明。悠然不知老之将至矣。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3H 页
于斯时也。静对方册。能有会于千古之心。其所好之者。可至于无穷矣。愿子勉旃哉。邵子知几心閒之句。余将过子斋而诵之。如有以外事来谈者。则举白而浮之可也。主人曰。唯唯。以此记吾斋足矣。相淇其名。而玉川赵氏云。
平山申氏旌闾记
上之二十六年己丑。岭南儒生崔弘秉等。以泗川县金应洛妻平山申氏孝烈事。 驾前上言。请表厥宅里。特蒙 允下。绰楔既成。遗胤柄轳。略揭其事行于楣。用诏来许。请余文之。遂按上言辞意。其一曰。事舅姑克殚诚孝。当其舅病孔㞃。齐沐祷天。请以身代。延得二载之命。其一曰。夫患疟疾。沉重滨危。割其股肉。用以得瘳。既孝且烈。乡里感叹。 孝理之下。宜乎褒旌也。道儒信其如此。岂不诚贤乎哉。正伦理。笃恩义。是我 朝五百年风化。外薄于海而然也。过此闾者。必有以式之矣。顾余腐笔。虽非玄晏。而难孤遗胤之意。尘秽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