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7H 页
栖碧亭记
余癖于山水。每遇泉石之佳。辄有卜筑之志。而不可得也。往岁。闻横川之形胜。欣然恣游穷搜而归。窃欲占取以为栖息之所。而地迥力绵。未易经始矣。曩因国家有事。妄触时讳。踪迹难安于乡庐。故挈家而入沃州山中。距其地仅半日程也。于是。大拟别筑。得址于水城之要。斩木夷阜。招匠结构。东堂西楼。燠室居中。合三架而室上又层起。为藏书之楼。功始于丙戌春。讫于夏。山重水袭。人境益远。遂额之曰栖碧。取唐人诗问余何事栖碧山之义也。楼曰有我者。斯亭之作。盖缘 邦庆时颁赐之物。故反用康衢谣语。以侈君恩也。槛下盘石。亘布数里。溪流被面。汇而成潭。深无底测。可以泛舟下上。故以桃花名之。楼西苍岩作台。屹若帆樯。超然有遗世独立之像。故欲托意而以一士刻之。盖此洞水石。迤回数十里。幽深莹洁。不可以举一而指之。乃溯流择胜。定为九曲。称以武溪者。亭之南。有武夷峰故也。噫。布衣葛巾。逍遥于斯。凡世间升沈得失。举不入于心境。而时或抱琴对月。唱罢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7L 页
感君恩一曲。乐夫天命。以终吾生。则庶不负栖碧之初心矣。
 亭成之六年辛卯春。忽被郁攸之灾。家贫力绵。难复营建。远近知旧。惜其荒废。出财相助。俾有以成之。遂就故址左上十馀武。枕平冈而结构。视旧制亦有所增。诚移步而换形者也。于是。山益秀。水益清。栏外群峦。若将拱揖而贺。结情幽远。庶可遂晚暮之愿矣。
锦云亭重修记
锦云亭。在苏湖之北。故主簿朴公暹所筑也。枕平冈而面迥野。停流为池。种荷寓志。其诗曰。红英誇锦色。翠叶冒云光。亭之名。盖以此也。年代虽远。因亭名而溯公意。能尽其遗世出尘之标矣。仙源篆其额。松潭愚伏唱以诗。夫以诸贤之风节名德。皆有所称美之语。则后之登临斯亭者。孰不起钦而想像也哉。距吾家咳唾相及。故游赏吟哦。髫发已白矣。今于重修之文。义不敢辞。聊以是塞其后昆章焕之请曰。诗不云乎。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况其先世之嘉遁遗躅。岂可不善守而新之哉。相与之勉乎。
敬述堂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8H 页
同春堂。在怀德县南五里。我文正老先生讲道之所。而世称东方之武夷精舍也。先生遗祠在其傍。后孙沃川使君仲皓父。起寝堂于近北数武许。名以敬述。其意盖欲趾先德也。盖周公之思兼三王。子思之传授中庸。此固圣人大业。而不过曰善继善述也。先生义秉春秋。学尊紫阳。亦以是传诸后承。其能一遵家法。循蹈矩矱克绍乎先生之志事。则不惟吾子有以光扬先烈也。抑子之令似佳孙。将亦世世继业耿光于无穷矣。万事莫如好子孙。此非先生之训耶。虽然。为名人之子孙固难。而为大贤之子孙尤难。方正学尝言。圣贤之后。非无显人。而祖德崇高。难乎其为显也。岂不惕念于此者乎。诗云。战战兢兢。又曰。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子其勉乎哉。仲皓父要余记之。为其宗党而居相近也。谊不敢辞。于是乎书。
晚翠堂重修记
沃州治南阳江之上。枕平冈。挟井落。有堂曰晚翠。顾名思义。其非骚人寻常薖轴也决矣。昔在 中庙朝。府使朴公讳应宗。自延安任所。退居于此。植松以名里。又构斯堂。取范鲁公戒侄诗中语。扁其额。凡草木零落。于岁晏而保晚节。莫如松也。则公之托意。其在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8L 页
斯欤。噫。公身值 祖宗盛际。谢缨绂而乐清旷。以野服葛巾。酣饫于山光水色之中。其高尚之趣。可以起敬于百载之下矣。济济云仍。能随废而重新者。奚独为江山之胜也。然继述志事。有大于斯。不念公当日所筑之意。而徒悦轮焉奂焉者。恐非肯构之实也。愿朴门诸人。孝悌于斯。读书于斯。夙兴夜寐。毋忝所生。则深传乃祖之心。而真不负斯堂之名矣。盍相与之勉乎。公后孙元夏。以楣记有阙来请。故遂为之书如右。
松崖堂重修记
昔程伯子题颜乐亭曰。水不忍废。地不忍荒。余每过松崖堂。未尝不三复而彷徨矣。今 上乙酉。先生后孙正纬。与其族人复经。谋所以重葺之。榱桷悤棂。随毁修改。役已告讫。爽垲宽敞。溪山增颜。堂额若记文。俱出我先祖文正公。以是俾余继识之。余踧踖不敢。久而复焉曰。吾先祖与同春先生。乃公执友而同德也。杖屦从游。堂宇相望。东有同春堂。而只隔一麓。其南则苏堤。有吾祖之旧宅。如乐窝独园。相接于洛下矣。然则此堂之遗躅。可以百世不泯也。岂忍任其水废而地荒耶。呜呼。公时当天地翻覆之际。出处大节。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9H 页
凛然有岁寒后凋。壁立千仞之象。则后之登斯堂者。庶几闻风而有所兴起焉。宜乎云仍之永守而不失也。堂之所名之义。吾先祖之文已备矣。余小子何敢以一辞复赞也哉。时 崇祯纪元后五己丑夏至日也。
云圃亭重修记
江阳郡北鲁泰山下。有云谷里。环之以峻岭。疏之以长川。文明而聚。奥衍而畅。盖一别区也。昔在 万历间。有参奉李公讳霙。隐居行义于其中矣。子孙惧夫遗躅之将湮没无传。就其址左而筑亭。名之曰云圃者。亦揭以公号也。凡三迁而重新焉。即 哲庙癸亥之春也。窃尝闻之。公以布衣。起义于龙蛇之乱。与忘忧郭公树勋而退。韬光林樊。高尚其志。观公所咏十云诗。可以想像矣。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微公所立之深厚。安能使所不知人。起亭于数百年之后乎。然继述之事。堂构者小也。守德者大也。苟可读书修身。循以克绍乎先美。则不待登斯亭。而人必诵公之风矣。不其休哉。为公后人。盍亦知勉。请余文者。炳奎其名。
寒竹斋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59L 页
寒不寒。于竹乎。何有。唐人诗曰。欲识凌冬性。惟有岁寒知。盖其劲本坚节。不受霜雪故也。君子取而比德。烈士托操。韵人爱清。凡植物之中。不可一日无者。非此君耶。崔斯文忠世。所以命斋者。吾知其为不俗矣。然其意不在于德操清。而在于寒。何也。若随凡草木而荣瘁之。则君子奚取焉。烈士韵人。亦安有所爱哉。岁寒然后可以识高标贞色也。忠世之托意。其在斯欤。其在斯也。聊以是为寒竹斋记。
三畏斋记
朱子尝论敬字之义曰。惟畏为近之。盖敬为圣学之始终。而持心常主于一。日夕乾惕。肃然有所严惮。则自然无非僻之干。中庸之戒慎恐惧。诗经之临渊履冰。亦一般义意也。苟能有志于学。而不由于此。无以提撕此心。而百事妄作。没巴没鼻。其何以进德而修业乎。权生公立。从我学问。其所勉之道。余窃取圣人三畏之训。使揭书室。以为出入观省焉。又广其义而为之说曰。天命。是吾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视听言动。非礼勿为。大人不敢易。圣言惟恐违。而以不失付畀之重也。故修身之要。无如知畏天命。若识得这道理。惕然顾諟。使私意无所售焉。则不敢欺。不敢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0H 页
慢。可以不愧屋漏也。诗曰。无贰尔心。上帝临汝。公立乎。从事于斯。则吾恐所谓敬者。亦不外乎此矣。
孝子成公两世旌闾记
余尝往来于南峡。稔闻成氏之门。有两世笃孝。墓前拜跪之处。膝痕双存。至于今宛然。行路就观而嗟异焉。盖其群行焯焯。不惟乡邻之诵慕。亦可有徵于物者。故孝子讳锡泰。生有至性。长益笃厚。躬耕养亲。甘旨温凊。极其诚敬。祖忌。有雉飞入。得以悦亲心。父病号泣露祷。斫指进血。及丧哀毁。三年啜盐茹粥。几至灭性。朝夕省墓。不以雨雪废。有鹊导虎卫之异。西菰自生墓庭结子成熟。以供祭需。又笃于友爱。事兄抚侄。靡不用极。一门观感而兴孝兴悌。于乎其休哉。公胤子弼源。亦克趾美。生事尽情。死事尽哀。其纯至之行。一遵贤父之迹。家有义狗。省扫之时。每随去。潦涨则先涉之。雪积则先导之。其果诚感所致也。此岂非生祥下瑞。惟有天翁知者耶。两公孝德。得于天而见于事者如此。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不其信矣乎。今 上乙酉。命旌其父子之闾。绰楔辉煌。观听聿新。噫。过此而无咨嗟兴感之心者。其亦可谓忍人也夫。公曾孙俊默。请余记之。于是乎书。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0L 页
月峰书堂记
咸安赵子中。尝过余而言曰。吾卜居于晋阳月峰山下。已过数世。而后生肄业之所。尚未有建焉。父兄以是忧之。遂与宗族邻里议。就山腰宽平处。结构为凉轩燠室。扁以月峰书堂。盖欲吾侪群居攻业。使之朝益而暮习也。庶几有进。而所以导迪之方。则惟长者之惠一言也。余曰。士之业在于学。而今世之所学者有三焉。道义也。文章也。科举也。夫科举之学。巧其程式。以资进取。文章之学。誇丽斗靡。尚其口耳。是皆规规于外饰。而未有自修之实也。惟道义之学。以圣贤为准则。幼而习于小学之教。长而进乎大学之法。居乡党则以孝悌忠信相先。入 王朝则以致君泽民为意。盖天之降才。非丰于古而啬于今也。然罕有其成就者。何故欤。俗尚。专在乎文章科举之学。父兄之所以诏。子弟之所以习。俱不出乎此。则无异弃甜桃而摘醋梨。避康庄而寻曲径也。其用功愈勤而心术愈坏矣。余常慨然于此。而愿俟知言者质焉。君如有契于心。归与堂中诸君子。盍各勉之哉。
超然亭记
后岳之阳。有一奥区。名曰三清洞。其地山重水袭。殆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1H 页
与人境相远。至近故赵翁讳镇忠。始辟而结茅为亭。岩石泉瀑。天设也。松梧花竹。兼人功也。翁隐居行义。不求人知。时以野服葛巾。逍遥偃仰。悠然有出尘之想矣。及其弃而就世。但使游客。携酒来凭。胤子在浩。怆然兴怀。重修而瓦覆之。视旧制颇有加焉。噫。君子之刱业垂统。不以家国殊也。而善继者鲜能有之。今于赵氏。观其述事。可谓善矣。奚但为山水眺望之胜哉。为翁后人。承袭堂构。善继其志。则刱垂深厚。可以传之无穷。追远之道。孰有胜于此者乎。地负幽深。得遇翁物外之标。故亭以超然名云。
听寒堂记
余尝过瀛洲之治西。见其山不甚高而数顷苍松。郁然如云屯雾聚。庶几其间。有涧阿陆之硕人焉。为之蹰躇顾眄。梁君镇永出迎。而转入松林中。净洒一堂。花卉满砌。别是灵境也。梁君之言曰。此堂先大父为子孙肄业而结构者也。亭亭四围。亦是手植。而尚阙其额。愿有以名之。时寒风瑟瑟然长至。余听之。不觉爽神。辄以听寒应之。盖取唐人诗静听松风塞之义也。梁君复请演其说。余曰。唯唯。子之先祖。既为子孙远谟。则游于斯。讲于斯。一以修身正家为基本。而不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1L 页
事寻常往来。寓意于古人晚翠之戒。则庶不负当日肯构之先志矣。噫。世降俗渝。守志不变者甚鲜。子能警励。屹然有岁寒之操。则岂无闻风而兴起者哉。且夫月白清宵。抱琴静坐。以听隔水之风韵。则其气清爽。入乎耳。存乎心。泯然有会于出尘之象矣。于斯时也。可以得名堂之意。子其勉乎。
孝子金公旌闾重修记
呜呼。此孝子尚白堂金公鼎九之闾也。公曾大父生员讳諴。以孝闻于世。公兄弟四人。亦克趾其美。至蒙圣朝旌表之典。乌头赤脚。岿然而峙。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不其信矣乎。公尝游吾先子文正公门下。制行甚笃。每读书。见古人竭力事亲之语。辄掩卷而钦叹。思有以企及之。与诸弟。极其志物之养。病而祷天。斫指灌口。至于感物。有似王祥。夫孝为人子所当为者。而历选古今。民鲜能焉。在圣门。以孝著称。惟曾,闵数子而已。是以士有至行。州县必举。朝廷必褒。以扶伦常。以树风教。此固有国之盛典也。公之所行。如彼其焯焯。则 圣朝之表厥门闾者。所以励俗而劝后也。今此绰楔。毁坏不修。在他人犹为咨嗟。况为其云仍者乎。公后孙道熙,龙熙等。衋然兴叹。合谋而重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2H 页
新之。以余为文正公后人。来请记甚勤。义不敢辞。略书其所感以归之。路于是者。必为之式焉。
近庵记
管城全礼仲父。尝游我伯父先生之门。与堂兄毋忽斋公。事契甚笃。请名其所居之室。堂兄取思传知仁勇三近之说。书近庵以赠之。又请演其义。堂兄诺而未果。后数十年。复访余而谓曰。今知从氏之意。匪有他人。盍以一言追成其未遑者乎。余曰。堂兄早服庭训。得闻入德之要。而若余者。面墙擿埴。罔有知觉。何能说堂兄之所欲言者耶。虽然。圣人论三达德。而又教以入之之路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苟能学而不倦。行而不已。则可以至于知仁矣。耻于人。亦大矣。存之勿失。则可以起懦而到勇也。立志而明理。明理而进道。岂不入于达德也哉。夫大舜知也。而好问好察。颜渊仁也。而择善服膺。子路勇也。而夫子勉之以四强。此所以为中庸之难能也。若于此。心诚求之。以孟子所称舜为法于天下。我犹未免为乡人者为可耻。而学益进。行益勉。则何患乎其不到也。愿以此揭之壁间。时时省察。知所用力于三近之训。则庶几乎圣贤之道矣。虽使堂兄无恙于今日。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2L 页
其所以告子者。恐无大异于是也。礼仲父勉之哉。
冠山斋记
冠山斋。漆原尹斯文植义菟裘也。斋之筑曷为焉。祖先丘陇在其上。故以为寓羹墙荐笾铏之地。而子孙肄业。兼得其所。公之奉先裕后。咸宜罔缺矣。以葛巾布衣。恒处其中。瞻省之馀。训子课农。不慕世人之所慕。岂所谓君平弃世。世亦弃君平者耶。公之先祖宪敏公。尝祠于乡。及停废。奉还遗像。藏诸堂中。以致追远之诚。呜呼。世教衰微。人之忽于事亡。滔滔是也。公能用力于为仁之本。其贤矣哉。其孙禹学章汝。从余游。请以一言记之。余曰。诺。愿章汝。继其志。述其事。以贻于无穷。则将见此斋不倾不圮。门益高而闾益大矣。章汝其勉乎。斋名。盖取其所居山云。
烈妇金氏旌闾重修记
夫旌褒三纲。所以树风教而励民俗也。绰楔之倾圮不修。在行路犹为咨嗟。况其为云仍者乎。义城金洛铉。以其先祖妣彦阳金氏闾颓落。衋然兴叹。就其旧址。退数十步而重新之。其追慕先烈。可以为后人劝也。没后几年。其兄玉铉泣而请余曰。此吾弟诚孝之所致也。且吾祖妣烈行旌表。在 万历三十八年。则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3H 页
寔我 朝盛际。而恢张公道。必无爽实之褒。顾非可徵而为说者耶。祖妣归我鹤峰先祖。克执妇道。有古女士风。时值龙蛇之变。先祖举义树勋。知彦阳县。以密迩寇贼。不致家眷。丁酉秋。贼侵掠湖南。祖妣避于山谷间。为其所搜。奋骂伏剑而绝。寇退敛尸。颜色如生。衣带中佩公官教。血痕淋漓。此其事实也。盍以一言记之。俾慰吾弟为先之苦心。盖绝异之行。耀人耳目。无俟余文为也。余与洛铉氏有旧。不忍辞。略掇其语以还之。鹤峰公讳昕。 赠左承旨云。
二顾堂记
金斯文鼎辅。扁其所居之堂曰二顾。属余以为记。其言曰。士志于学而不谨于言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圣人尝眷眷于此。而吾志不帅气。言烦行缓。耻之而莫知矫警之方。子之叔父立斋先生。摘指其病。书赠二顾二字。使之策勉焉。子盍广其说而记之乎。余惟告人之言。先行于己。然后理明辞直。有足以感动人者也。余亦同病而昧于自治。则其何以将药而医人乎。越一年。复过余于远溪之上。申请益力。意鼎辅醇笃。岂无用力之实。而徒然以墙屋标榜。硬索人閒说话而止哉。噫。人而无信。语言无实。何处行得。处家则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3L 页
不可行于家。处乡党则不可行于乡党。此政言行不顾之病。而信为其妙剂也。吾辈自当省察而顶针者。故聊诵紫阳夫子语。以塞其请焉。
永思斋记
廉君敬儒。尝以文字从余游。一日来谓余曰。吾世家于宝城之内洞。溪山形胜。拱揖环抱。廓而有容。可耕可居也。始吾先祖校尉公。自罗州来居。而仍葬于村后绵山。子孙零替。岁荐笾铏之所。久未底于成。是为无穷之恨也。乃于丙戌冬。聚族谋议。就辟斋舍六架。一以为供荐。一以为齐宿。外施阿塾。又以为子孙肄业。取诗经永言孝思之语。扁曰永思。若不为之记。则无以警饬而垂久远也。盍以一言而诏之乎。余曰。追远者。归厚之道也。故圣人于始祖所自出。为之禘。虽是天王之礼。而追之之义。一也。朱子以理无不明。诚无不格。释知禘之说。既有是理。则当尽其诚矣。思其居处。思其志意。羹墙若见。如恐失之。此其为永思之实也。廉氏后人。孝于斯。悌于斯。聿修厥德。不但为墟墓间兴哀之思。则堂扁之义。不其虚矣。诗不云乎。夙兴夜寐。毋忝所生。廉氏诸君。勉乎哉。
述稽楼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4H 页
潭阳大谷里。眉岩柳文节公旧居也。其西五里许。衣履藏焉。后孙炳观,炳泰。就营一楼。欲以寓羹墙之慕。额揭述稽。徵记于余。余踧踖不敢。先问楼所命名之义。炳观曰。在昔 崇陵赐祭文。有上述孔孟。下稽程朱句语。盖先祖注释经训。发明圣贤微奥之旨。故 先王表而出之也。楼扁取义。不得不然。余作而对曰。顾名思义。其非寻常也决矣。文节公善行嘉言。不可胜数。而自初为学。师尊朱子。配于孔圣。即此一事。可知先生之为先生矣。古人有言。师其人。不若师其道。上山而拜墓。下山而登楼。其所观瞻思慕。自不能已矣。然则云仍肯构。岂徒为春秋霜露之感哉。然圣人尝论孝之达者。曰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处斯楼者。承家传业。讲服洛建诚敬之学。以窥乎邹,鲁之门墙。其观法也不远。而孝之道斯得矣。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苟能持是心。交相勉励。则名楼之义。庶可以传守久远矣。请书此以为之记。
龙渊亭记
碧溪。山郡也。匡庐一支。西驰为鹤岘。涧流汇其趾。上下澄碧成潭。深不见底。云有神物伏焉。巉岩怪石。循流错置。而中有屹立作台者。坦连以平冈。可亭而俯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4L 页
焉。古松数三。苍翠交荫。有若等候于人。岁庚寅春。郑君基洙。辟数架于此亭。既落。扁以龙渊。俾余记之曰。我祖考勤俭孝友。不喜浮华之态。每于暇日。携朋倘徉于台之上。悠然有遗世之志。台名卧龙。吾祖所命也。先迹惧其湮没。就营已久。今始构成。愿寄一语。使此事实。不坠于来许也。余曰。龙之奋蛰。惟时而已。遇冬而蛰者。所以为来春之奋也。故晦庵夫子尝于卧龙潭。作亭而曰。渊卧者。可起而天行矣。子之先祖名台底义。虽不敢窥。而潜德垂裕。以俟后人。则安知其可起而天行者。不在于玆乎。子能善述其志事。策名荣身。昌大门户。则厥施斯亦普矣。时岂有一定之理哉。夫如是。则亭可传之久远而人必诵之。奚待乎余言。是为记。
居然亭记
亭以居然名。志其实也。黄鹤之山。雄镇于金陵西北。南支环抱而成一奥区。内宽外密。隐屏小瀑。悬其背。觅源幽台。临其趾。泉石奇绝。松竹围匝。殆若遗世之士。藏踪晦迹焉。先为缁流所占。溪山涧谷。漠然而不遇其主矣。岁丙戌夏。乌川郑云采景九甫。买得此址而起亭五架。取朱夫子诗居然我泉石之意。扁其颜。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5H 页
又取撤僧舍。建学宫。一举而两得之训。名其轩曰一两。以书藏之。筑池种莲。绕庭莳花。萧洒有灵源之趣。琴歌诗酒。起居饮食。于斯也不离。昔之不遇者。亦果增其辉矣。遣其胤焕琦。请余记其事。余曰。古之圣人设为栋宇之制。而未尝立名。后世始侈轮奂之饰。又从而名之。多不以实。别取其新奇之说。是岂不可惜哉。斯亭也。既据实而命名。则溪山形胜。吾未之见也。虽欲记实。其可得乎。然璀璨于目。琮琤于耳者。无非实理之所在。则若默然神会。得丧遗乎外。义善足于中。以之养浩然之气。可也。实事实理。俱全而无所欠阙。尽有得于武夷卜筑底意矣。斯亭之名。可以无愧于实。奚待吾虚饰之文乎。辞不获已。遂为之记。
讷窝记
士若有志于古道。最要朴实头做去。是故。圣人以木讷之资近乎仁。又曰。讷于言而敏于行。盖欲笃实自修之意也。今世之人。或以言而取利。或以不言而求容。皆君子之所耻也。坡平尹亨三。尝以讷名其书室。可谓知其要矣。苟能朝夕顾諟。谨审口习。益笃躬行。无一毫徇外之思。则言行相符。庶可以参前而倚衡。自无北辕适越之患矣。圣门立教。不出乎知行二字。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5L 页
则勉其不足。讱其有馀。进进不已。忽不觉其入于圣贤之域矣。亨三毋徒为墙屋之揭美。而硬索人閒说话可也。
遂堂记
白君聚五。妙龄志学。自谓根基未厚。求进于道而未有得也。如何则可。余曰。作之不已。乃成君子。薛文清不云乎。天其遂吾愿。须毋沮迈往之志。持之益固。以舜何予何为心。则其进夫孰能御之。聚五瞿然为间曰。愿以遂扁吾堂。广其说而教之。余曰。唯唯。学在日用动静之间。以礼制心。以义制事。孜孜不已。以至于真积力久。则圣贤之规模。体段忽然在我矣。昔刘忠正。七年用力。言行一致。其所成就。盖由于诚而已。则此惟在自家的立门户。专著实功矣。颜氏之四勿。在于视听言动。曾子之三贵。在于容貌辞气。则自古圣贤。未有不致力于根本亲切之地而能者也。求道入德。舍是而奚以哉。随时随事。俛焉以尽其力。则天岂于此独不遂愿也。若以高远者。为圣贤之极致。而谓不敢几及。则是岂不自画者耶。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圣人所叹。此又不可以不戒也。请以是为相勖焉。
冰玉亭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6H 页
冰玉亭。在永同之箕山下。苍岩作台。溪流环抱。望之突兀。即之也坦。松竹交翠。趣象萧洒。宜为高人之所藏修也。在昔丽季。典客令金公。不乐于仕。与女婿判尹张公南归。而爱其泉石之胜。定居于斯。以野服葛巾。替轻裘缓带。日夕觞咏其间。其玩心高明。结情幽远。颇有古人箕颍之风。想像其遗迹。可以起敬于千载之下也。子孙守其遗址。以起斯亭。额曰冰玉者。盖取诸乐卫冰清玉润之意也。二公墓在于傍而失其处。故筑坛于亭后。名以清润。两家同会而祀之。噫。微两公所立之卓。安能使其远孙。复明徽迹于世耶。虽然。嗣守之难。紫阳夫子。盖尝三致意于聚星亭。两家后人。登斯亭而兴感于命名之义。终始勿替。则斯亭可与山水俱长矣。盍相与之勉乎。金公讳令贻。永山人。张公讳丕。求礼人。来请余文者。其后孙张九范,金斗圭云。
静庵先生文集藏板阁记
古昔圣贤立言垂后者。皆是道也。六经四子。至矣。不可以尚也。且洛建诸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其为贯道之器。传之也。岂不与天地同其寿哉。静庵先生文集。始刊于绫州。板本藏于竹树书院。及书院辍。板亦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6L 页
罹郁攸之灾。极为士林之赍恨也。于是。湖南章甫咸谋鸠财。乃克重刻。经始于辛卯秋。讫功于壬辰冬。建阁藏之。请余识其事。呜呼。先生之道大矣。明圣学。尊王道。欲将措世于雍熙。则虞廷之都俞。商家之启沃。庶可复见于东表也。不幸遭彼惨祸。而道之不坠。惟遗文是赖。诵慕先生之风者。为斯文深远虑。宜无所不用其极矣。此固好懿之天。天岂有可已之时。窃怀高山景行之思。略书以为记。
木美庵记
隐峰安先生。尝讲道于牛山之下。子孙仍世家焉。梅溪处士讳后相。以文学行义。不失古家型范。筑一小斋于其东。为读书之所。扁以木美。盖取邹圣牛山木美之语也。性潭先生为之名其门曰渐进。斋曰相观。室则曰守静。既又手书八景。以侈其楣。顾名思义。其非寻常结构也明矣。每良辰胜日。乡党宗族。杖屦后先。劝业规失。仿蓝田之遗约。讲义饬躬。遵隐屏之旧规。其所诱掖劝励。彬彬有可观。百馀年之间。弦诵不绝。处士六世孙成焕。惧夫后人之或久而怠也。请余一言以勉之。余曰。然。祖先之贻谟。譬则山之生木也。后人之绍述。譬则木之成其材也。虽有天下之嘉木。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7H 页
失养则消。人之欲趾先美者。可不知所养哉。孝悌以立其本。文艺以达其支。日夜毋忘其所有事。又毋以外诱之斧斤而戕贼之。则吾之养得矣。而祖先之木。于是乎成矣。种下生种。其传也又可既乎。登公之堂。追公之志。则令似佳孙。自有兴感于无穷也。请以是为记。
月波轩重修记
月波轩。旧在头流之双岩。醉睡金公讳声振所筑也。在昔光海斁伦之时。公弃官南归。箪瓢之趣。可以敌轩冕之乐。登临啸咏。与当世名硕。酬唱以见志。所谓江湖而恋阙者也。年久而亭废。草树之间。但见月白而水清而已。云仍曾欲重建。而为其居远难守。乃就公墓下。据岩临流。起亭数楹。澄川碧岫。隐映远近。颇有观眺之胜。而仍旧额者。盖出于追远之心也。今教锽又惧其倾颓。与诸宗。合谋修葺。工役告讫。属余记之。余曰。斯轩命名之意。前人记文已备矣。更奚赘焉。虽然。轩之兴废。地之变迁。既有其事由。则略举而识之。何伤之有。噫。贤者所乐。盖难言也。霁月澄波。心旷神怡。宠辱俱忘。则其高风清想。世莫得以测也。为公后承。勿以轩成。谓其徽迹复明。更究扁楣之义。谋所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7L 页
以进乎此。则其于似述之道。乃可得矣。请以此为轩之记。
望慕亭记
竹城安畅焕。尝以书来曰。家君天性纯笃。以不省所恃。为至痛。至老白首如一日。乃于庚辰岁。筑亭于所居之南。绕以花竹。远带清流。颇有幽旷之趣。贮书为子孙肄业之地。壁揭文康先祖五伦诗。使之常目焉。以其先垄入望。命名曰望慕。愿长者之赐以一言也。余发书而叹曰。五十而慕。邹圣独称于有虞氏。则人孰无慕亲之心。其能久而不衰者。鲜矣。翁以六十之年。作斯亭而登瞻松楸。以伸不洎之悲。亦可谓终身慕之也。噫。丰山洪氏。曾有慕堂先生者。翁或闻其风也耶。然翁湖南大家也。其世德遗风。自有不泯者存。翁能守之于身。而将以传之于子孙也。吾知锡类之庆。储毓于罔倦矣。人之有善。乐闻而乐道之。古人攸程。遂不敢辞而为之记。翁名正洙云。
西湖书斋记
灵在峤南为名县。西有梅湖。带川临野。地势爽垲。颇有眺望之胜。县居多士。设契筑斋。扁以西湖。徵记于余曰。吾乡曾建宾兴斋。春弦夏诵。丕倡儒风。彬彬有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8H 页
可观矣。世降教弛。士习不古。若斋虽存。而讲规已废。乡之父老。瞻望咨嗟。庚辰冬。遂相与鸠财。殖为赡学之资。买得一屋于名区。以为养士之所。突厦凉榭。略具制度。庶几复宾兴之旧观也。然其于诱掖激劝之道。子可无一言之惠乎。余曰。古人以园囿之兴废。候洛阳之盛衰。彼园囿者。只一外物。而所关犹如此。矧乎一邑之文教耶。为学之方。布在经传。大学之格致。论语之博约。中庸之诚明。易经之敬义。皆其要旨也。夫岂外此而他求哉。苟使髦俊。赖是斋而有所成就。则文运之兴。可卜于今日。而其功利所及。岂止此一方也。噫。天之降才。固非丰古而啬今。今灵之多士。其勉乎哉。
履斋记
甚矣。践履之难也。古之人。言信行谨。得一言。有终身服行。季路之未行恐闻。子夏之无忘已能。皆是践履之笃也。今人则不然焉。书我为二。训稽千圣。理尽百家。而无所资于知行之基本。其于辩博则有矣。于实事何哉。抱书穷庐。兀然为庸人而止。岂不悲乎。赵君君习。审己所病。求药于余。噫。学之所以行也。圣贤成训。昭如日星。其与人吃紧。自在于此矣。若徒为赞叹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8L 页
观美。以做一柄好话。则其于至道。何异北辕而适越也。凡于日用云为之间。专著实功。言顾其行。行顾其言。努力循勉。不以年数自限。则虽于尽性之极功。固不可骤议。然亦未有舍此而靠于他地也。以余荒惰。不能用力于亲切者。故遂以此自警。而又将药试于同病矣。愿吾子。须以履颜其斋而观省焉。
庸斋记
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夫圣人之道。平常也。不越乎日用彝伦之间。而随事各得其当。如布帛菽粟。可服可食而不可阙矣。非驰心玄妙。希觊奇效者也。自世教衰。声利滔天。名检扫地。隐僻之说。诡异之行。又从而塞路。使秉彝者。任其斁败而莫之觉焉。圣人之道。于是乎晦塞。余抱经穷庐。恒自忧叹。一日。郑君大卿。谒我叔父。书庸扁斋。俾为出入观省焉。退而问记于余。余曰。是可以警颓俗矣。夫子不云乎。索隐行怪。吾不为之。若求知人之所不能知。求行人之所不能行。是非吾所谓道。而别为一端者也。盖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孔门设教。忠信为本。此固民生庸行底道理。而不可须臾离也。故朱子释中庸之庸曰。依本分。不为怪异之事。此乃天下之正理也。特其物欲害之于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9H 页
内。邪说乱之于外。丧其真。失其常。舍正路而趋荆棘。人面兽心。滔滔是也。岂不哀哉。观君不移于风声气习。而读书究理。欲明当行之路。噫。积阴潜阳。或可权舆于斯欤。益加用力。使此懿德。赖以不坠。则其为世道之助也。岂浅鲜哉。大卿其勉之。
三修斋记
三修斋。李君泰兼书塾也。旧名花章斋。凡三修。故易之也。其言曰。吾先祖二嚣公。得址于理明山下。爱其涧谷幽深。筑斋而栖息焉。后六十馀年。家大人重修而仍揭旧额。此出于追远之诚也。及侨迁他乡。斋随以颓圮。数十年间。徒见山高水清而已。吾还乡之翌年。因其址而稍恢其间架。欲为子孙肄业之所。愿得长者一言。留之壁间。使之观省焉。余曰。显晦者。理也。兴废者。时也。今此地自有流峙以来。始为二嚣公所占有。又为埋没者复几年。而再发于君。从今以往。亦将期修之又修。非独三修而止。至于千修万修。永永无废而显也。然显地之名。不若显亲之重。修斋之颓。不若修身之切。何则。不修其身。而能事亲者。未之有。则况乎彼岁久无关之一岿然者乎。然则欲世世而千修万修于此斋。则莫若先修其身。世世而修身。则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69L 页
亲可得以显矣。亲其显矣。则地之显焉往哉。呜呼。为二嚣公之后者。岂可不思其善修也哉。
念守斋记
密城朴子商。尝扁其斋以念守。请余推其义而勉之。余曰。诺。子之所名之意。盖深有味焉。孟子以为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此果吃紧为人处。而心有所不谨。则身何以持守哉。夫心者。一身之主也。若为情胜。不得其正。则易陷其身于不义。在家不可以事亲也。在乡不可以敬长也。是以。孟子复举曾氏之事以实之。则战兢临履。得正而毙。岂非其守之之由耶。况今异言喧豗。欲海滔天。苟不以守身为念。难免胥溺之患。必须大段惕厉。壁立千仞。而常以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底意思。存诸心胸。见诸事为。庶可为不失也。子商乎。徒然以墙壁标榜。硬索人閒说话而止。是岂余所望也。子其勉乎哉。
直养斋记
孟子养气之论。程子尝称有功于圣门。盖此气始从道义而生。而苟能养成。则其气还以扶助道义也。人之生也。莫不禀得此气。而其体本自浩然。一为私欲所蔽。则便却坏了。要养是气。岂有他法。事事皆直。以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0H 页
合于义。而勿忘勿助长。又其节度也。夫然后。仰不愧。俯不怍。气得其养。而不自知自会。与天地泯然无间矣。牛峰李君和汝。尝以直养名其斋。可谓知其要矣。徵余文为小记。余甚难其辞。久而未复。厥恳愈勤。乃强为之说曰。以大学言之。养气。是诚正之事。而知言。又是格致之事也。苟非知言。无以集义而养气。然必以敬直为主。乃可以言养之之功矣。子归以勉之。自反常直。而使浩然之气。敛藏于规矩准绳之中。则程子亟称之意。庶可真知矣。和汝以为如何。
谨斋记
紫阳夫子尝曰。勤谨二字。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圣贤之言。善求其旨。则君子安身入德之方。不待他说。而已。跃如于此矣。盖怠生于慢。苟能省察而从事于谨。则可以主于敬而百邪自不得售也。贤愚之几。岂不由于是乎。一日。辛君性元。过余樵牧之社。请余随病施药。使之扁揭而观省焉。余以谨名其斋曰。子之材也端悫。固无遗内骛外之病。然日用云为之间。或有恃其长而爽于戒谨。此岂非可警者耶。省之于身心。察之于事行。必致其战兢自持。则朱子所谓无限好事。自然有实见得矣。愿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0L 页
吾子。用力于斯而慥慥不已。可以不愧屋漏也。聊以是为相勖之资焉。
独守亭重建记
瑞石之阴。有全氏独守亭。处高而瞰下。溪山林壑。颇有观眺之胜。世传全氏先祖清节公讳仁德之所筑也。既亭而废者二百馀年。公后孙在赫,敬铎。慨其先迹之湮没。鸠财董工。乃以今 上辛卯七月。就古址而新之。介郑君海翊。请余记之。其言曰。先祖当丽氏之季。谢世南下。卜居于鸣阳之山阴洞。守志遁迹。足以有补于世教也。因亭名而溯其意。则岂不想像于千载之下耶。余曰。君子之泽。未免五世而斩。而能使所不知之人。如是肯构者。虽不知公之所守者何。而如其所守之不正。恶能如是乎。又能使远祖之徽迹。复明于世。亦可以见守青毡而不失矣。然子之先业。应有大于斯亭者。不以轮奂徒悦于心。而深究公素守者而守之不坠。则其继述之美。岂止于一亭之重新而已哉。为公后人。盍相与之勉焉。
郑氏义庄记
乌川郑景九。因其族人奭采来言曰。我弱冠时。受读小学。至范文正义庄之事。先王考慨然兴叹以为如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1H 页
此好事。奚独古人专美也。汝其识之。自承此训。心窃憧憧者久矣。今见产业耗散。惧坠先志。划出杨亭一坪。略仿范公之规度。赒恤宗族。使无冻馁。嫁娶以时。丧葬以礼。不以亲疏有间。将欲追祖先之心。而世守不替。愿得一语以勉之。余作而复曰。善哉。子之志也。自世教衰。骨肉之恩。知者鲜矣。父子昆季之间。犹不免物我相形。各私其财。则况下此而宗族之疏远者乎。亲竭而服尽。不能无厚薄隆杀之分。而体吾祖先均视子孙之心。岂得以属疏而路人视也。子之所以为此。固出于恻怛之意。则比诸世人之营私而肥家者。奚翅较三十里而已哉。推广其术。可以及于仁民。可以及于爱物。非特止于一庄也。亲爱之德。蔼然普施。其将风振于无穷矣。范文正之高义。宜乎复讲于吾子。而尤为继述之善者也。余深感叹。而略书以归之。
著存斋记
峤之南。其半皆山也。佳玉拔萃于夏山之北。磅礴逦迤。西驰为鹰峰。其下形如五指弹琴者。曰丹阳禹氏世葬也。后孙。登降于斯。踯躅于斯。岂不有所思慕者乎。于是营构斋舍。以为墓祀蠲洁之所。秉翰甫。来谒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1L 页
余以记其实曰。先兄秉钟。尝出入于锦谷宋先生之门。请额其楣。先生为之书著存。又有小说焉。子其为我广其义。余曰。祖先之于子孙。一气也。犹水之派流源于泉。木之枝条本于根。则其于追远报本之道。盖有不能自已者。是以。入室出户之际。春露秋霜之时。声音笑貌。常在耳目。心志嗜欲。每存心思。致爱致悫。有所不忘者。则洋洋如在。此非著存之意乎。然有是诚。必有是理。无是诚。无是理。古人岂欺后人哉。苟以明理存诚。反之于身。勿替引之。以光其先德。则孝孰大于是哉。禹氏后人。其相与勉之。
夫子影堂重修记
高山。岩邑也。地僻民醇。俗尚儒业。不绝弦诵之风。瓢翁宋公。尝寓于此。而奉使观周。求得吴道子所画夫子遗像以归。奉安于校宫之傍矣。自世教衰。邪说昌炽。人不知慕圣为何事。上舍李公普渊。慨然于斯。与章甫之同志者。鸠财重修影堂。又以新绡。加之绘后。以寓羹墙江汉之思。是役也。知县捐其俸。士林亦各致力。使之助成焉。李公又议一乡。设契殖利。以为修补之资。每年以夫子岳降之日。齐会𣌑晒。永为定式。盖瓢翁之难于私奉。重其事体也。李公之至诚尊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2H 页
又令人起敬矣。况今圣道晦塞。变夏胥夷。不知税驾于何地。则此时此事。抑亦穷阴之底一阳斯复之兆欤。惟愿玆乡之士。其于齐会之时。肃敬其心。瞻拜乎巍然当坐之像。退而讲春秋。以明尊攘之大义。此诚为万年小华之消息也。盍相与之勉乎。李公驰书来。求记于余。余不敢辞。谨复如此云。
节士老谷朴公旌碑后记
万历龙蛇之变。重峰赵先生。殉节于锦山。麾下七百义士。同日死之。故通德郎老谷朴公。即其一也。公讳忠俭。铁城人。兵曹判书大兴之后。天姿贞刚。性于孝友。事父母处兄弟。庭无间言。慨然有气节。常出入于赵先生之门。见岛夷猖獗。从先生募义旅。却贼于报恩之车岭。又于清州。大获胜捷。转至锦山。战不离次曰。从贤士起义。所以忠君报国。杀身成仁。惟先生从。竟死其侧。此虽兴感于先生。而若无平日所守者。则乌能如是取义哉。奴贵金从死。马亦悲鸣而赴水。呜呼奇矣。收公之尸。归葬于报恩郡西鲁圣山下。 明陵丙子。旌表其闾。士林追配后栗祠。绰楔不幸崩颓于大水之中。久未营建。旁裔台钦。广议诸族。谋所以重新之。咸曰。刻之金石。可以为传远也。乃竖一碑于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2L 页
公墓之左。请余记之。窃惟国家屡被倭寇。而未有如今日之受侮也。壬辰之时。幸赖倡义诸公之效力。能使漆齿窜伏。而遗亲后君之论。充塞于季世。则谁有明辨义理。只知其有君父而不知其有身与家者耶。余深伏山间。不胜悲叹。每读赵先生请斩其使之疏矣。今于公遗迹。益有所感于心。为之书如此。以贻公之九代孙载贤云。
先志堂重修记
堂在稽山县西觉溪之上。庆州金氏有守拙斋公庆衍。与其弟庆禧。创建世德祠。至曾孙义柱。又构讲堂。名以先志者。取学记士先志之意也。噫。高尚之士。志在高尚。富贵之人。志在富贵。至于骚人墨客。亦各有志之所向。则金氏之所志者奚。此非后生所敢臆断也。然金氏自桑村公。世笃忠孝。多有名闻。则其继述之道。孰有先于此者乎。处此堂者。苟能读书修身。不与俗尚俱𨓏。而讲求其贤祖之所志。惟孝惟忠。世守勿坠。然后可以谓善继善述矣。若以肯构肯堂。徒为第一义谛。则是岂曰尽乎追远之志也。及祠享停辍。堂独岿然。而年久颓荒。往在庚寅春。乃重修新之。扁揭金尚书鲁敬笔。楣记有阙。请余甚勤。余不能以文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3H 页
拙辞。盖堂中景物之胜。惟俟后日之登览云。
岩栖窝记
余自乙未冬。杜门深山。不与人相接。朴君熙权永裕。忽自湖南来访。语及时事。慷慨不已。乃言曰。吾尝业功令。以求闻达于斯世。见今外夷乱我小华。晦盲否塞。有甚乎五季之时。吾将隐矣。隐于祖先游息之地。不亦善乎。吾世家于光阳飞凤山下。曾大父率性斋公。学有渊源。笃行孝悌。而爱玆山之胜绝。每逍遥于苍岩之上。距家为六七里也。是岁春。再从弟熙洙。与邻友许濠。结构茅屋数椽。盖其清旷幽夐。隐然有象外意。不知人世之嚣尘。何必更觅桃源路也。吾既无四方之志。则栖止于此。书史自娱。将欲无忝我所生。愿长者。名其堂。而以一言警之。余曰。陶山华阳。俱有岩栖之扁。子之窝。又依岩而起。则盍以是揭诸楣间乎。噫。士之隐显。时为贵。遭世淆乱。岩居而守志。是为时中之义也。隐卜弃世。浮海客辽。果非逢时不幸之致耶。退,尤两先生所讲之道。所明之义。坠地而无馀。则吾党之士。孰无浩叹之心哉。苟如子之志也。庶几乎圣人未见之人。而山前荷篑。亦不须怕矣。然求志之道。在于二先生之书。惟日慥慥于斯。体之于身心。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3L 页
行之于妻孥。益求其所志。砥砺颓俗。则其不有光于先德乎。永裕曰。唯唯。敢不书绅。余遂记其说以归之。
鹤鸣斋重修记
瀛洲。海乡也。八影环之。巍然如钜人长德。而上有一支。西驰为舞鹤。下辟一奥区。泉甘土肥。隐然有深峡之味。砺山宋氏。世居于此。有讳镇诚。尝就山之襟虚处。构一书斋。栏外溪流萦洄。澄潭悬瀑。左右交错。地之清爽窈窕。亦一异境也。翁日夕啸咏。结情幽远。教儿孙。接宾客。皆于山光水色之中。则其清修閒养。庶可以想像矣。岁久荒废。而翁之孙柱宪。惧先迹之将堙。重建而新之。于是溪山倍增颜色。属余记其事。余于此堂。未曾获登。则堂中景物。虽欲强为之说。得乎。居此堂者。诵诗读书。以博理义之趣。以极践履之实。日用动静之间。直与造化流行之妙。吻然有默契者。则眼前无非实理也。而况泉石之胜乎。吾知先公之所望于后者。亦不外此也。其可不勉哉。堂额取其山名。而称以鹤鸣云。
集成阁记
海州。栗谷先生讲道之地也。今去先生三百馀年。而犹有弦诵之习。州之花阳坊。有新安村。朱氏居焉。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4H 页
建一阁。奉揭晦翁夫子真像。以寓瞻慕尊敬之诚。会讲夫子之书。儒风将蔚然而有兴也。朱荣彩不远千里而来。请名其阁。余应以集成曰。夫子折衷群言。集而大成。则盍以此扁诸楣间乎。又请记其事。余曰。栗翁尝言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栗翁以夫子之嫡传。讲明夫子之道于斯邦。则州之人士。寻其坠绪。以正趋向。文艺之外。有可愿。科第之外。有可求。登此堂者。精白其心。瞻像乎巍然之当坐。退而服习诚正之学。仁义存于心。礼仪行于身。一言一动。皆以夫子先生为法。然后可以不负圣贤启后之至意也。噫。近来斯文晦塞。邪说诬经。一世几于讳学矣。其欲丕变颓俗。以美四方之观瞻。则剥尽之阳。亦可绵络也。愿以是归告佥君子而相勉焉。荣彩敛衽曰。诺。遂书此以为记。
松亭记
天岭白云山下。有柏田里。世传晋阳姜氏先祖松亭公文弼所居也。后孙慨其遗躅湮没于荒芜之地。鸠财董工。构亭于故墟。扁以公之旧额。即 圣上三十三年丙申春也。功讫。达祚甫属记于余。其言曰。先祖早从卢玉溪,林葛川两先生学。笃行孝友。声闻日播。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4L 页
屡举乡解。不利于南省。乃以落讲。充卫士执役之列。入直禁中。月夜朗诵豳风七月篇。 宣庙微行。闻而嘉之。特设别科。使之先呈。病未应 命。遂引见拈韵。先祖制进曰。九入莲池莲未实。三登桂殿桂无花。蹉跎未遂平生志。白首功名统五家。 上嗟赏不已。特复其身。又令入格人。勿应军讲。以为定式。先祖还乡。与曹梅庵湜,郑竹轩挚。结为梅,竹,松三友。徜徉泉石。安于阨穷。不求荣进。斯不为子孙之所痛恨乎。余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公之行谊。能使所不知者。愈久而愈不忘。复起斯亭。以明徽迹于世。此足以劝后人之为善也。又非云仍追远之诚。乌能如是哉。然众卉之中。惟松之贞劲。独秀于岁寒之后。子宜深体先公之行。屹然有立于颓俗之中。如苍干之不变乎风霜。则其于继述之道。岂不贤乎。请以是揭诸楣间。俾勉于无穷焉。
二乐亭重建记
二乐。故察访闵公讳信国亭号也。按山阴志云。 宣庙朝。公以荐除官。不就。入铁马山。筑室于鲁溪之上。作诗以寓志。其诗曰。一心山水乐。鱼跃鸟飞林。盖公之为公。虽未得详。而雅尚不俗。槩可以想像矣。亭既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5H 页
颓而不修。三百年之间。但见山高而水清。云仍慨其先迹之泯没。谋所以新之。鸠财董工。今 上丙申。结构而扁以旧额。峙流增光。耸动人之听闻。楣记有阙。龟镐以其门父兄之意。谂于余。余曰。昔圣人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朱子取以名堂。形容其体曰。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未知先公所乐者果何如。而今若以苍翠潺湲。徒为娱乐。未有得于运动安静之间。此岂善述先美之事哉。惟克致意于圣贤仁智之说。夙夜孳孳。则庶几不坠先公之志。而亦将传之无穷矣。为公后人。其可勉乎。时起亭之翌年暮春也。
爱閒亭重修记
刱业守成。家国无以殊也。人家祖业。鲜能传守久远。至于堂构续修。亦不恒有。此果守成艰于刱业欤。是以嗣守之难。朱夫子盖尝致意于聚星亭。今爱閒亭为朴氏之物。殆三百有年矣。屡经重新。又当颓圮。岁乙未夏。修其栋宇楹桷。朴氏其能继述之善者也。观于朴氏之善继。而别检公清德高标。可以想像矣。若其扁亭之义。景物之胜。五峰月沙文与诗。已备之。又有吾先子文正公移刱记。奚赘不佞之言乎。然朴氏之承袭肯构。但为贤祖嘉遁而已。不究其志事所在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5L 页
可乎。居斯亭者。月夕花朝。勿耽耳目之玩。更谋所以趾遗韵。则其于似述之道。顾庶几矣。勖之哉。来请文者。公后孙洙镇,范镇。
褒忠祠养士堂记
堂以养士名。志其实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此圣王所以教民成俗而国有学州有序也。其为教也。必始于洒扫应对。使之修其孝悌忠信。以至于格致诚正。有以知自身及家而达之天下。此实三古之隆。非后世所能及也。学校之政。渐废而不修。人才士习。有不古若者。松圃李公有谦。尝慨然于斯。广议同志。刱立庠塾于褒忠祠傍。以为多士依归之所。其设施规模。盖仿古制。将欲丕变一乡之趋向。于不休哉。夫育英材。是君子三乐之一。而堂即养士之具也。其具既立。则春弦夏诵。朝益暮习。胥训交勉。以不失其性。明乃彝伦而后已。其于牖士之道。庶可有得矣。晦庵夫子。尝举其乡前辈之遗风。期勉于玉山诸生。今忠刚公之义烈。为玆乡之仪表。则其馀韵尚在乎人。居此堂者。必有感慕而兴起矣。在家而孝。在邦而忠。其为尚德之实。孰大于是。亦不负松圃公建堂之本义也。凡百君子。曷不勖哉。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6H 页
千仞亭记
月浪。湖南之一名区也。龟麟马列为三山。左右浦。分为二洲。洲上有凤凰台。台之上。翼然迥临者。千仞亭也。公山李君浩瑢。以其先人遗意。同邻近诸君子。合谋所构也。属余记其亭。顾诸君子之乐。必在山水之间。台榭之胜。依样乎谪仙之以诗鸣而已。乃取凤高翔之义。揭以为榜者。其志何居焉。夫凤者。盛代之瑞也。国有治化。鸣朝阳而憩翮。世遇溷浊。唳天衢而增逝。今凤去久矣。亭之以斯名者。欲使之复来游耶欤。只管想像其翱翔耶欤。以余观之。二意俱不实。孰若学得来凤凰之气像乎。子朱子以曾点浴沂风雩之志。比诸千仞之凤翔。岂非真卓然者哉。惟诸君子游焉息焉。辄以曾点之趣为志。风乎三山。浴乎二洲。咏归于亭。讲劘乎圣贤为己之学。毋以规规俗累。置诸胸中。则玲珑洒落。固非这个气像耶欤。吾将从诸君子叩之。苟有闻曾点之风者登斯亭也。必将有感于斯名而兴起矣。其亦可谓朝暮遇也欤。余于是乎识。
可庵记
可不可。恶乎齐。有以可为不可。以不可为可者。故愈论其可而愈不可。皆非吾所谓可也。必若圣人所训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6L 页
朝闻夕死。然后乃见其可矣。岁甲午秋。金君士浚。访余于石塾曰。匪茹猖獗。举世沸腾。正学晦而邪说炽。禽兽横而人类尽。于斯时也。冠儒服儒者。莫知所适。愿以一言牖迷焉。余歔欷良久。乃言曰。子不闻众言淆乱。当折诸圣者乎。今日之所当佩服。无逾乎可之一字夫。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苟真实知得则生也不虚。死也不虚。若无所得。生亦枉了。死亦枉了。是以君子必以闻为贵也。曾子之易箦。子路之结缨。朱子尝称不以死生之变。易其所守。此可见古人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也。然斯岂易言哉。平日之所养者不厚。则知其非道而有故为之弊。所知者不明。则莫知其非道而有陷身之失矣。子盍归而求其可乎哉。
岭松精舍记
亭恶乎名。寓于物而言其志也。金君在洪。别构数椽于岭之阳。以为研覃之所。谒余曰。吾亭虽僻。苍松四环。偃亚屈干。磥砢焉。郁蔚焉。有若鸾鹤嗷戏缡襹之状。吾甚爱之。名之曰岭松。倘先生其无角弓之誉乎哉。余闻而嘉之曰。子之松。信美矣奇矣。其长短奚若。曰。上不及于戛云。下不至于拂地。然则是谁之植而年且几何。何长短若是不齐。曰。多有古人所种。而间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7H 页
亦吾尝添栽。年不可以一定率之。故松以之长短。余曰。噫。子真爱松者乎。前人既植而未见其亭。今又劳力而效之。意何居焉。毋或知其所以美者奇者而然欤。抑必有得其养之之妙法矣。夫累丈挺于盈寸。拱把始于筳箸。然其长必渐。未有朝移根而暮干霄者也。彼瓜叶鳞条之初。若插秧攒麦也。率被践踏斧斤之厄。不能直遂其性。独此松获免焉。虬龙鳞甲之形已见。可谓善养矣。世间美质何限。而物欲害之。斲丧其天赋。反不及此松远矣。是以松之养不养。在于外侵之禁不禁。心之养不养。在于外累之除不除而已。山木人心。岂有二致哉。呜呼。松至于斯。亦难矣。从此可卜贯四时。阅千载。不改易。而虽严如霜雪。不足以困。威如狂风。不能以屈。故必节士爱之。其惟渊明乎。其诗曰。冬岭秀孤松。今时事之寒心。甚于风雪之冬。人欲之危险。甚于太行之岭。子能盘桓乎此而保岁寒之操。则亦渊明之流也。如是则所以美所以奇者。不待吾言而已跃如于前。可谓真爱矣。是岂可与俗人道哉。愿寄声而勖焉。
锦山文庙重修记
欧阳公尝曰。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7L 页
其学之兴废。盖治国之要。莫先乎养士。而士之所学。又其先圣之道。故刱为宫室。于以释菜焉。于以弦诵焉。此学校之法所以起自唐虞而迄今不废者也。我朝 列圣右文兴化。凡于州县。皆置学校。风励作成。丕变夷俗之旧。礼让盛行。儒术蔚兴。非孔孟程朱之道。不学。非孔孟程朱之书。不读。故虽妇孺臧获。犹皆尊敬而成性矣。世级寖降。俗移习渝。训导之职。废而不讲。有学校之名而无其实。几乎刍荛之刈。而宫宇巍然独立。士之往来者。只为修香火俎豆之礼而已焉。则学校之设。其亶使然哉。然学校之于养士。具也。养士之于学校。实也。既有其具。则实亦可以易举。故凡以章甫名者。爱惜其礼。而恪守不失。良有以也。夫何近日。邪慝并作。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知尊亲。呜呼。世道之变。一至于斯耶。五季时夫子庙所在荒废。伶人李花开作诗讽陈州防御史曰。破落三间屋。萧条一塑人。不识负何罪。生死厄于陈。夫伶人无知者。而犹知尊圣。况以东鲁衣冠之馀裔。乐从其说而不知耻。其不为花开之罪人者几希矣。是岁春。从侄准宪。视篆锦溪。以礼谒圣。见正堂两庑。年久欹侧。壁楣皆竖添柱。犹惧不支。退与郡之人。谋所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8H 页
以重修焉。于是。败者朽者漫漶者渗漏者。悉复旧贯。严严翼翼。焕耀一新。大小士庶。莫不欣悦曰。不可无记。来请余文。古人云。其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誉之。叔侄与父子。所争几何。当此大寐之时。以尊圣为先务。固自有郡人之耳目。吾不必多言。而但国家学校之设。意有所在。若曰风雨攸除。鸟鼠攸去。而吾事已了。则末矣。此则不得无言者也。终始董役者。朴胜夏,高元相云。
日新亭记
李上舍柄运。访余于武溪山榭。因共结夏。及其归。乃言曰。家君曾就望日峰下新川之上。起一小亭。以日新扁之。而朝夕休息。欲为观省之资。愿长者。不惜一言。使新日新之楣焉。余曰。名亭之意。岂徒观美之计而已哉。直欲躬踏实地。期于必见新效。则余亦自不能脱旧习。奚暇及于助他人之新哉。且父之于子。教之以学。可也。今子欲待我言而勖尊公之学。不亦有所未安者耶。曰。家君业欲一见长者而面罄。然在不以力为礼之地。故命小子敢请。则何害之有。余曰。然则尊公殆知其所务者欤。不有新之之功。其何能如是老而好之之笃耶。抑使子来请于我者。必欲使子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8L 页
亦知其日新之为好也。子归而学。日新于尊公。则自有馀师矣。子又以其所学于尊公者。教子侄。如是承承传传。其亭非特为日新。将可为世新而无穷矣。请以是归。复于尊公焉。
霜山丙舍记
金氏坟庵。在江阳郡吾道山之阳。扁以霜山丙舍者。因其地而名之也。金氏之先。有醉睡公讳粹让。与佔毕斋先生为族亲。而尊慕焉。及史祸作。辞官归娥林。筑亭于花山隐道洞。日夕啸咏。介石自贞。娱乐以终其世。公之泯迹无悔。槩可想象矣。公之云仍。就公墓下。营建数架屋。为荐豆斋洁之所。以寓永久追慕之诚。金氏诸宗。能识鲁论民德归厚之道也。锡类之庆。其将储毓于无穷矣。噫。祖先之于子孙。代序虽远。而其一气之感。未尝或息也。报本之礼。盖天理之不容已也。春露秋霜之时。登斯堂而僾然如见。肃然如闻。岂可无惕怆之心乎。然继述志事。是为遹追之善者也。公之后人。盍于斯勉之。请余文者。在善,会锡也。
侍中岛丙舍记
兴阳。海区也。北有杨江。江中小岛。形如龟伏。潮涨则有若吐吞。然潮退则又似落帆之船。是特一培塿处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9H 页
于沮洳场。盖不足为观。而居民称之以侍中岛。奚焉。其上有马鬣封者。高兴柳氏始祖冢也。柳公爵是侍中。故因以得名云。世远年邈。文献无徵。未能考其事行。然意必当时感人之德深。而自然到于今称之欤。且其子姓奕叶蝉联。香火之修。已近六七百岁。则本固枝茂。尤可验矣。远裔浩锡。以荐享时。斋洁无所。慨然议其诸族。结构丙舍。具需监涤。以为百世不改之图。其追远之诚。可谓深得鲁论归厚之义矣。苟世守而勿替。则吾知其锡类之庆。储毓于罔倦也。柳氏盍相与之勉乎。
俭岩丙舍重修记
新安李氏坟庵。在陜川郡北俭岩山下。故资宪公讳圭。藏衣履于其东数弓许。公自星山入陜。晦迹云林。训诲后进。为乡人之所诵慕。云仍为构数椽。时节荐享必于斯。而以寓羹墙矣。乙未春。罹郁攸之厄。乃营重建。悉复旧模。请余记其事以警之。噫。世教衰。忽于报本。滔滔是也。民德安得以归厚哉。今李氏追远之诚。世世勿替。愈久罔缺。此深有得于曾氏之训也。然遹追先志。读书修身。不与俗尚俱往。则尤为继述之善。而亦可以笃嗣庆于无穷矣。诗不云乎。永言孝思。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79L 页
孝思维则。公之后人。盍相与之勉夫。斋名因其山而扁云尔。
睡仙楼重修记
宋氏睡仙楼。在镇安县西山水交会之地。清旷明垲。人之登眺者。爽然若羽化而登仙焉。盖宋氏之先。有四昆季。隐居行义。年皆八耋。而布衣葛巾。日夕逍遥于斯楼。有商皓遗世气象。楼名以此。不亦宜乎。年久而颓圮。后孙锡鲁。惧先迹之泯没。重修而新之。于是山益秀。水益清。一区形胜。自成物外之界。微后孙追远之孝。孰能使四公之遗躅。复明于世也。然景物之胜。皆有以助当日埙篪之乐。则其家风之敦睦。亦可想像矣。后人继述。岂徒为一楼之重新而已哉。四公之讳。真儒,明儒,哲儒,瑞儒。世家延安云尔。
光霁楼记
蔚州金君容珣。起其读书楼于河西先生遗祠之前。集尤翁笔。扁之曰光霁。以其尊君之命。属余以为记。且曰。光风霁月。是黄太史赞周夫子语。而栗谷先生引之。以称我先祖者也。楼之命名。取义于斯。不亦可乎。余曰。亶其然乎。先生。乃我东之濂溪也。气像之洒落。前后一致。则即此光霁二字。古人谓善为形容矣。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0H 页
其谁敢间焉。噫。先生之学。尽乎仁义之道。以栋干于宇宙。则后人之羹墙。庸有涯哉。居斯楼者。读先生之书。诵先生之诗。绝其外慕。务其内修。使名言实理。通为一事。然后玩心高明。默契楼扁之旨。以究图书未尽之言意。则不待吟弄而归。必有吾与点之趣也。趾美先德。孰有大于此者乎。君其勉夫。吾将拭目而俟矣。
龙湖亭记
嘉树县南龙湖之上。尝祠乡先生高丽典医正李公讳榅。逮近岁。毁而停享。后孙不忍其废荒。遂就遗址之前。起亭而以湖名名之。盖俯湖临野。趣象清旷。别一胜境也。窃闻公有至行。孝诚。能感上天。雷降匮米。终养三年。事闻旌闾。竖双碑。其一曰孝子里。一则没字。殆如晋谢安之白碑也。公又与圃隐石滩诸贤。友善。深排异端。扶植斯文。其学识之高。亦可以想像于此矣。遗风馀烈。岂无兴感于后人也。登斯亭者。慕公之孝。志公之学。将有所服习焉。李氏之作此亭。奚但为山水之眺望而已哉。南冥曹先生。尝屡及杖屦。故其南有雷龙亭。噫。先生百世师也。与公卓异之行。并留遗躅。使山水增光。而可传于无穷矣。余虽不获登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第 480L 页
览。乐为之书如此。来徵文者。公后孙基祥及瓒锡,正锡也。
松隐记
李司果万根。尝以为吾家世守儒业。至吾身而投笔。是忝吾所生也。常盘桓不进。归卧乡里。所居有江山之胜。结小屋于绝崖之巅。种松绕之。自号以松隐。盖将为菟裘之计。念昔朴松堂。武艺取科。弃官而归。杜门读书。为世名贤。此或闻其风者耶。然圣人于隐者。有洁身乱伦之讥。若与鸟兽同群。徒尚耕云,钓月之事。是荷筱沮溺之流也。岂为依中庸之意哉。惟读书求志。不失君子自修之道。屹然有岁寒后凋之气像。则足以廉顽立懦。可补于世教矣。夫子之所叹。未见其人者。亦何其难及也。苟如是。奚独有光于先德而已耶。幸思所以副其实。惟日慥慥。不变于颓俗之风。须如窗前之寒松可也。子其勉乎。求余一言。聊以是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