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x 页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记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39H 页
亦乐斋记
我叔父立斋先生。退居青川山中。辞芬华而处穷约。慨然以兴起斯道。为己任。于是。学士大夫多归之。乃仿栗翁精舍八规。作书斋数间。扁之曰亦乐。用鲁论首篇语也。右曰。蒙养。小学之方也。左曰俊入。大学之事也。用朱子山斋之诗。楼曰藏读。取孔门进学之序。门曰升入。进小子而教之曰尔可文之乎。小子不敢辞。起而请曰乐之义。深矣哉。古之君子之乐。王天下有不与。而以心无愧怍。得英才教育为乐。今先生既处其位。不思所以致泽乎君民。卷而藏之。独行其道。顾以是自乐而不能舍。何也。呜呼。是岂先生之素志哉。昔者。尧舜周公汲汲。孔子皇皇。是终身不得乐也。孟,朱两夫子。距诐之严。著书之劳。忧患后世者极矣。至我文正先祖。身任纲常。以明天理正人心为己忧。九死而靡悔。则圣贤之所乐者。何事耶。今世道日丧。若江河不能复返。先生方亦以为忧。岂有乐之可言乎。虽然。窃闻之。君子忧乐有并行而不相害。彼圣贤之所忧。在天者也。不可以力为。所谓心无愧怍。乐育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39L 页
英才。在我者也。有可致之道。先生之意。或者在是欤。用舍无与乎己。行藏安于所遇。既不能以其学淑诸世。退而施于家。推以及人。信从者众。此岂非先生所自任者耶。然教之不由其正。则学之或失其序。有终身用功而无所至。此亦不可不忧也。故学于此室者。必使先得其门而入焉。循循然寻其梯级。由小学而进乎大学。然后近者悦。远者来。乃足以乐矣。庶几所以命斋之义也。然则先生不能无斯世之忧。而亦未尝以害其乐。虽古圣贤成己成物之学。恐亦若是而已。过此以往。尤岂小子之所能测哉。
晚宜室记
辛酉夏。自仲弟寓所。过金兄圣仲于晚宜山中。望见峰秀而水洁。林谷邃绝。隐隐若有异焉。意甚乐之曰。此隐者之居也。然金兄居于此。岂其志哉。及至金兄酒半。作而言曰。斯丘。吾先人所藏也。吾幼而孤。曾不知事生之礼。天下之穷人也。诛茅缚屋。于是为归。朝夕起居。无胥违远。痛恨其可以少塞耶。且也士之处世道二而已。不仕则隐也。隐于先人之所藏。君子亦或予之。余曰。欧阳公。老而不归泷冈。归颍上。论者恨之。今兄贤矣乎。然谓之隐则非也。朱文公。亟有取于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0H 页
子陵渊明。盖出于衰世之意。今兄齿不及彊仕。齧膝之驹。凌霄之鹄。羽毛未具。筋骨未充。而一日千里。横绝四海。固度内尔。其进孰测焉。以隐为名。太早计。兄岂为是也。视坟垄为室堂。拜扫为定省。追穹壤之至痛。指终身而为期。是兄之志也。记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礼乐之道广大。而实始于此。故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岂隐之谓乎。后金兄驰书来。求记其室。余固不文。遂缀前所言以归之。室名取所居山云尔。
保晚亭记
昔白江文贞公。 孝庙称以大人先生。托春秋尊攘之义。今李上舍一元甫。文贞公之后孙也。筑室于白马江上。以松与菊列植庭畔。尝谓余曰。吾之爱此者。其意非苟然也。子知之乎。松比人则节士也。菊其隐逸也。此陶靖节所以称冬秀霜杰者也。吾以是自励而揭号保晚。子盍记焉。余曰。美哉。子之志也。古之隐沦。不为不多。而固穷任真。乐夫天命者。惟一渊明而已。渊明在晋之末。澹泊潇洒。以松菊自况。朱先生高其义。而尝许以古之逸民。朱门之视渊明。犹孔门之视伯夷也。子以 孝庙所称大人先生之后承。谈春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0L 页
秋尊攘。为茶饭。其于古之逸民。未知孰为伯仲者在乎保晚节。子其勉之哉。
知赖堂记
外弟金圣礼驰书来曰。吾谒立斋舅氏。请名所居之堂。舅氏书赠知赖二字。盖取尤庵先生所勉知事先祖之语。日有新知。师门将有赖者也。愿兄广其义而教之。余发书而叹曰。昔沙溪先生语吾先子曰。微朱子则孔子之道不明。不明斯不传。沙溪之学。即朱子之道。而先子之所以阐明张大者也。见今世衰道微。异教横流。西来一学。肆其无父无君之说。弥满中国。而孔朱法言精义。为人忌讳。则吾儒一线微阳。殆剥尽无馀。夫孰能辟而廓之。使洙泗洛闽之教。复明于世。如沙,尤两先生者耶。先子尝称师门之有后昆。以君资性之美。能承先业。以续其不传之渊源。则泽堂所赠沧洲翁诗。屋漏须无愧。家风要永垂者。可复诵于今日矣。君其能然乎。沙翁以小学。为学者基本。尊信而服行之。君当以此为终身准则也。然无实心洞赤。虽训稽千圣。理尽百家。卒无所得矣。故朱子曰。实心是学者关中河内。彼创四百之基。奋中兴之业者。其计不早定关河。则天下之大。猝不可运于掌也。继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1H 页
述之业。亦中兴之道也。穷理修身。其基不先拓乎方寸。则无以入于圣贤之域矣。愿君勿忘勿助。践履笃实。善继善述。日有新知。则非徒为师门之有赖也。孔,朱之道。亦可赖是而传矣。是吾叔父寄勉之意耶。又以此自勉焉。
白云堂记
吴佥知。隐士也。初入太白。数年而后归鸡龙。遂不复出焉。翁年过八十。须眉皓白。神仪洒落。望之若神仙人。性好歌舞丝竹之属。又以清旷自许。多有晋代风流。轩窗明洁。图书满案。命儿鼓琴。呼妇酌酒。倦焉而休也。梦入羲皇。寤言而作也。葛巾藜杖。寻水望山。访禅采药。率情便去。竟日忘归。一日。余过山中。翁吟啸于水石之间。欣然起迎。与之上毗卢连天之顶。飘然吹笙。有招乔松揖浮丘之意。往岁秋。访余于槐堂。讲旧谊。乃曰。子之伯父守宗斋先生。曾以白云名吾堂。子盍记之。余曰。昔陈希夷。隐居于华山云台观。世称白云先生。翁其闻希夷之风者耶。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则何不以此辞其佥枢之官耶。小华石室。五云不散。倘或学修鍊之道否。陶弘景诗曰。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是我先生命名之意也欤。乃歌曰。鸡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1L 页
岳之阴。惟子之居。白茅松楹。吾爱吾庐。草衣木食。乐而无闷。泉石为友。富贵奚愿。抱琴长啸。窗外日迟。前溪肥鳜。空谷生芝。或渔或采。而谁与俦。岭上有云。随而同游。不堪赠人。以是扁堂。我思悠悠。从子徜徉。
见南山室记
从弟士赞。出宰振威。未数年。投绂而归。筑室于寒泉之上。颜其室曰见南山。盖有感于渊明而取其诗也。余谓渊明。天下士也。其高旷幽洁。蝉蜕浊秽。非后世之所可及。而君欲尚友于千载之上。不亦善乎。虽然。渊明之翩然赋归。栖迟衡门。岂其志哉。举目山河。靡所归而贞其所履也。今君处乎治平之世。虽平步云霄可也。而退托高蹈者。何也。噫。吾不知君所守之如何。而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者。其高情逸想。足以廉顽立懦。则君莫是慕其风者耶。倚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倦而休也。梦入羲皇。寤言而作也。葛巾藜杖。抚松盘桓。物我两忘。形色俱泯。独立乎尘埃之外。则其快适。亦可知也。昔中朝人孟英光。慕清阴金先生义。来献渊明采菊图。君既悦渊明之为人。而寓其意则不可。徒想其清高。惟杜门静居。尽读圣贤书。以孟子所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者。为志则渊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2H 页
明之高风清尚。亦皆为范围内物事。而安知无后日画君见南山之像。如孟氏子哉。君其勉乎。
石滩亭重修记
曩岁。余游湖南。见牟阳山水明丽。原野清旷。意其有高人逸士之所盘旋也。今暮春者。柳斯文仁基。访余于石山之草堂。徵其先祖察访公所筑石滩亭记曰。吾先祖少有高趣。不屑荣途。谢绂归乡。遂卜是丘于县北五里许。而天成石台。下流澄滩。扁亭之义。盖取诸斯。亦因其地名也。每当暇日。布衣葛巾。独坐轩窗。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时或呼俦命宾。围棋于松阴之下。垂钓于石矶之上。嚣然乐而无慕乎外。其清标远韵。犹可想像于数百载之下矣。又曰。斯亭也。处此形胜之地。景具四时之美。袭阶芳而荫庭树。滩月辉映。野雪弥满。凡登临之观。随时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岂可以言语形容哉。然亭久屡废。破瓦颓垣。为游客之所兴嗟。故今春谋诸宗人。重修而新之。山川不改。景物如旧。宛然乎当日颜色。子盍为我书其大槩焉。余拱而应曰。先公之清德如此。又得子孙之贤。世守而肯构之。此可见柳氏基本之深厚矣。虽然。子于斯亭。徒知栋宇之是修。而不求先公之所乐于心者。则其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2L 页
可乎。夫溪山原野之胜。花卉鱼鸟之乐。人孰不爱好。而乃独高人逸士。专以为己有。何也。势利诱于外。嗜欲热于中。则志意分而无幽静之怀。若是者。虽遇别境异区。何可得玩乐之实哉。惟薄富贵而安澹泊。然后心广神会。物我两忘。固与天机相流通矣。其乐岂易言乎。是故。必其为归来赋者。可以卧北窗之风也。必其为击壤吟者。可以观洛阳之花矣。吾未知先公所得之乐果何如。而此不可父传诸子弟让于兄也。子能于此。思所以自得焉。克绍先公之高风。则其继述之美。奚独止于肯构而已哉。子宜归谂于亭中诸君子。而共相勉之。
耻斋记
昔圣人谓端木氏曰。士行己有耻。盖耻。固吾心之所有羞恶者也。存之而扩充。则有所不为。可以进于圣贤。失之而梏亡。则无所不为。可以入于禽兽。是故。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吾友完山李恭基。耻居俗学声利场中。杜门深山。味众人之所不味。一日过余而言曰。吾读鲁论。窃有感于夫子之训。将以耻扁斋。出入观省焉。愿吾子演其义而教之。余曰。善哉志乎。人不可以无耻。而专为机变之巧。漠然无所用其耻者。滔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3H 页
滔是也。子能以己之无耻为耻。思去其耻。则当守正而不辱其身矣。圣人所称之士。非子。伊谁哉。然但或耻其不能而掩藏之。则又有程子所戒。此诚不可不知也。夫巧言令色。夫子之所耻也。伐善贰过。颜渊之所耻也。旷安宅而舍正路。孟子之所耻也。子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毋蹈乎圣贤之所耻。奚特为士而止哉。遂书此归之。以为耻斋记。
东坞精舍记
完山李令公景五甫。尝家于广陵之先垄下。遂以东坞揭其号。要余一言以文之。其言曰。先垄之左。有一小园。先大人结数楹而栽花种果。谓之东别业。以处余而诏之。盖托荫于松槚。寓诚乎丘垄。使无忘乎本始。余闻而窃叹曰。善哉。公之志也。传云。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夫仁孝之道。莫大于此。故晦庵夫子生长闽中。而不忘新安之紫阳。取以记其寝堂。则如公者。可谓得礼乐之情。而闻夫子之风者也。噫。壮而仕。仕而归。人之大情也。公身当盛际。羽仪朝端。以其所学。协赞洪谟。贲饰王猷。助成一代之治化。然后退而老于东坞之庐。嚣然乐而忘富贵。日以幅巾藜杖。谈经史。问桑麻。优游以卒岁。则岂非善之尤善者乎。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3L 页
昔先忠贞公。筑迂斋于先庐之傍。为晚年归休之计。公若绳其先武。克成遗志。使世之眷恋于轩冕而不能归者。有所兴起。则此不但为继述之美而已。先公所命之意。其或不在于斯欤。诗曰。毋忝尔所生。朱子亦云。持身慕前烈。请以是为公诵之。未知公以为如何。
乐英斋记
洪生成甫。有过情之闻于余也。不远千里。从游而问文字者有年。每自叹其居之僻陋。难以兴学也。今春又来留。讲朱夫子玉山讲义。临归谓余曰。吾之世父。少业功令。中进士而不复应举。用经史自娱。储书盈架。游泳其中。而就所居之东。筑书室。以处子侄及外方之来者。使之朝益而暮习焉。此古所谓家塾者也。愿有以名之。余以乐英应之。生又请有说。余惟东俗。有村必有书堂。敩学甚勤。而罕见人材之成就者。何也。其所以为教。异乎古昔庠塾之法。父兄之所诏。子弟之所学。不过记诵文词之习。故伎俩愈工。心术愈坏。若以古人所教者教之。幼而习于洒扫应对与夫六艺之术。长而进乎穷理正心成己淑人之法。不徒为科名爵禄之计。则何患其成就之难乎。昔者。海西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4H 页
之俗。惟弓马业货利殖。不知诗礼之为贵。及栗谷先生卜居石潭。倡明道学。蔚然有邹鲁之风。而其后无继。文献犹逊于东南。著显于世者。亦无几人。是可慨也已。夫地理虽有风气之殊。而人性初无丰啬之别。古之瑰玮文学之士。未必尽出于三河丰镐之间。而往往奋于遐陬夷蛮之乡。如宋之海南。鳞介与居。獠獞为邻。有丘文庄崛起而大振儒学。则北方学者。莫之或先焉。此在其人奋励之如何矣。余曾观西之山川秀美。宜多材俊之兴。居是堂者。入则孝。出则悌。居处恭。执事敬。何往而非学问乎。为师者。亦当道齐作新。共率引进。因其材而成其美。则孟子所谓教育之乐。庶几得之。岂可以居僻为恨而沮之哉。朱子尝举其乡之先达与当世贤人。期勉于玉山诸生曰。其遗风馀烈。尚未远也。今去栗翁之世虽远。而遗风必有不泯者。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成甫。以此归语于斋居诸君子。相与兴感而勉慕焉。未知主人翁。复以为如何也。
孝子李公兄弟旌闾记
咸安庐山之西。有乌头赤脚岿然而峙者。是三悦,晚默李公兄弟之旌闾也。公六世祖贤孙。以行义荐为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4L 页
执义。 端宗逊位。遁居岭右。考益亨。光海时。不参斥晦退两贤之疏。避北人祸。归隐洛江。二公私淑于寒冈旅轩。天性孝友。学有渊源。深思力行。博览为文。侍亲疾风痹七八年。常尝粪。母夫人寿九耋。躬浣裙牏。前后丧。俱庐墓。葬而盐。禫而肉。时年皆六旬。诸儒列其行于官。载诸邑志。相与立祠于庐阳。及祠院之废。亦撤焉。与论久郁未已。控于道臣。 启闻请褒。蒙旌闾之 命。夫乡先生没而祭于社。礼也。废之。莫敢举。亦礼也。然因此而二公学行遂寂寥焉。其可乎。自今俎豆虽已。观瞻改新。盖祭乡社者。私慕也。表宅里者。上褒也。其于崇德树风。孰谓绰楔不如啜享乎。长公讳景蕃。 赠掌乐正。其弟讳景茂。骊州人。
永慕斋记
古无墓祭。而起于乡俗。君子以为春露秋霜之时。必有悽怆。如见其人。况其墟墓之间。草树吟风。狐兔交迹。衣冠在此。其人不见。则感伤思慕之怀。又当如何。此顺兴安氏永慕斋之所以作也。在昔。枫溪公讳景达。当丙子虏难。倡义勤王。媾成。痛哭还乡。自靖以没世。宜子孙之久远而不能忘也。就墓下构小堂。一以寓羹墙。一以荐笾铏。而徵记于余。余起而复曰。世教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5H 页
衰。人多忽于事亡。而惟安氏为人之所不能为。则吾知锡类之庆。将储毓于无穷矣。且公之高节懿行。足以有闻于百世。而使之兴叹。矧乎后昆之感慕。尤何言哉。然追远之道。每患终怠。请安氏。以今日之心。世世为心。时节荐享。登斯堂而瞻公之墓。僾然如见。肃然如闻。则其所以追之者。可永久而不坠也。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又曰。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呜呼。后之人。其勉之哉。
追远堂记
带方城东数十里。溪山环抱。其中廓而有容。可居可葬也。名曰莘谷。顺兴安氏聚族而歌哭于斯者。自白山公讳贵行始。枫窝公信孙。其玄孙也。往在龙蛇之变。起义讨贼。事在邑志。如公忠义。照人耳目。永树风声。则其功可不盛哉。公亦从葬于谷之南冷泉上。守护之节。荐享之礼。后昆咸以诚罔缺焉。建立斋舍。以寓永慕。以贻远谟。其于报本之义。可谓至矣。以余叔父。笔书揭堂额。俾余记之曰。盍为一言以警之乎。余曰。远者。人所易忘而能追之。则此岂非曾氏所训归厚之道耶。然而夙兴夜寐。陟降在玆。履霜露而心怆。闻风树而怀悲者。尤不能自已也。后之人。以今日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5L 页
心为心。祭而尽其诚。齐而尽其敬。推之宗族。施于子孙。使登此堂者。永久勿替。则所以笃嗣庆于方来者。亦无穷也。奚待余言而加勉哉。遂书此。以为追远堂记。
光州乡校重修记
光州。湖南之一大都会。而章甫之冀北也。今 上十九年春。学校重修。功已讫。州之士柳亨源,金俊权。以牧使俞侯致善命。来请为文以记其事。其言曰。我州之学。久废不治。自今侯之来。即为修葺。殿堂斋庖墙垣。罔不俱新。且修簠簋笾豆斋服。凡玆造作兴缮。从厥便宜。不烦民力。悉心经理。巍然焕然。庙貌肃肃。使一州士民。拭目而改观。斯不可以不书者也。余闻而叹曰。国家之设学。所以教民也。教之之道。不外乎日用彝伦之间。虞舜之命契。孔子之告齐鲁之君。惟此而已。盖彝伦不明。则国家无所赖而维持也。夫何世教渐衰。学校之政。废而不修。圣道晦塞。人心陷溺。以至洋教出而上无君父。下无夫妇。将驱人类。尽入于禽兽之域。吁。亦痛矣。今俞侯之修举学政。扶回儒风。其可谓卓然于颓波之中。而亦知所先后矣。吾将见此邦之人。入孝出悌。体仁行义。以副贤大夫兴化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6H 页
盛意也。噫。彼诐淫之说。庶或因此而少有息焉。则非徒为诸君子之幸也。亦可为扶世教之一道。盍各勉之哉。校之创设与移建事实。奇文宪公记之详矣。余不复赘焉。
东冈亭记
东冈亭。在牟阳县夷门外。近邑而背。傍路而隐。有若城市间幽人逸士然。故侍郎郑公诚一。休老之地也。公早岁释褐。出入侍从官。历事 四朝。位至卿月。年老而恬退。遂卜是邱。优游閒燕。以适其志。岂非朱夫子所称强而仕。老而归。归而乐者耶。公将欲起亭而未暇矣。公没九年丙子春。公之孙观三,圭三。肯搆而成之。此真继其志述其事者也。夫斯亭也。处高而瞰下。平临迥野。横带清川。远近诸山。争集于凭槛之外。人之览之者。朝暮不厌。翛然而起其遐想焉。则公之逍遥自乐之趣。槩可知矣。然古者夷门之监。东冈之士。其重义高标。犹百世之下。可以闻风而兴起也。公之取而名之者。其义或在于斯欤。聊以此更问于亭中人。
砥斋记
金君元直。妙年志学。与余游有年矣。相讲劘切磋者。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6L 页
务究乎义利之辨。而同期于岁晚之后也。一日。来谓余曰。某窃有意于饬躬砥行为善士。而见今异言横流。坏人心术。若守志不坚确。难以自立于颓波之中。其将若之何。余闻而叹曰。子之志善矣。而忧之也不亦宜乎。吾道与异端。殆如汉贼之不两立。此明则彼息。此微则彼盛。苟欲扶正学。当先辟异端。异端不辟。则害及生民。祸流后世。故孟子之排杨墨。程朱之斥老佛。若不欲与之俱生。此岂徒然哉。至如西夷邪教幻戏惑人。专主货利而染。如时气之轮行。其势之㳽漫。甚于滔天之洪水。或不能脱此。而昏垫于怀襄澒洞之中。则终亦不能免其鱼矣。可不惧乎。盖人有阴阳。道有邪正。初皆差于毫釐。以成千里之谬。而噫彼巧猾之术。煽诱人类。驱入于禽兽之域。亦不可比拟于聃竺之近理乱真也。河决海荡。害遍天下。自有异端以来。所未闻者也。士生斯世。苟于阴阳邪正。依违两间。未有剖判之勇。则终必入于阴与邪也。惟以仇敌视之。明辨严惩。不以利害动吾一发。劄定脚跟。屹然如颓波之砥柱。然后可以得安身立命之所矣。元直竦然而作曰。愿以砥字名吾斋。朝夕警省焉。幸先生为之说。以终教之。余复应之曰。吾儒之学。当以辨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7H 页
义利为先。孟子养气之功。朱子壁立之像。恐亦不出乎此也。窃观元直。性方而操确。其于义利。讲辨已熟。而疑似毫忽之顷。或失照检。则渐生因仍从便之意。必须澄清吾心之知。而穷格事物之理。如其义也。则守之愈坚。磨而不磷。如其非义也。则距之愈严。涅而不缁。彼以其利。我以吾义。铁心石肠。不转不卷。譬之如风霆震叠。霜雪交下。岩岩高壁。落落长松。不变其像。则此固砥柱之峙洪河。而不有光于孟朱两夫子之道乎。勖哉元直。吾将拭目而俟之。
照庵记
朱夫子历叙古圣渊源而曰。秋月照寒水。吾先子尝取而名寒水权先生之斋。此岂非继往传道之意耶。乌川郑景箕父。早闻诗礼于家庭。又师我伯父守宗斋先生。笃学力行。蔚然为士林之模楷。一日过余于苏湖之上。论道旧谊。临分谓余曰。昔在甲寅冬。从先师。受读庸学于食藏山房。先师以诗赠别曰。湖有清冰。山有月。分明照得两边心。未几而遭山颓之痛。伥伥然莫知所适。谨取诗中语。以照扁吾斋。将以寓终身羹墙之慕。子可广其说而记之乎。余窃惟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故朱宋两先生。表出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7L 页
此一字以为临箦时。传授真诀。伯父所以一生受用者。亦不外是。而宗朱守先。以承千载相传之心。则冰月之喻。安知不印出于寒水之义耶。世衰道微。邪说肆行。诚正之学。为世所忌讳。能知此直字之旨者。果有几人乎。景箕父学积而理明。其于邪正之分。必无依违因仍之意。若不为威惕。不为利疚。笃信两先生距息之事。屹然为颓波之砥柱。则当为吾道之光。而深有得于直字之诀矣。然则渊源之地。授受心法。奚翅冰月之相照也哉。未知景箕父以为如何。
静会堂重建记
昔程伯子题颜乐亭曰。水不忍废。地不忍荒。夫圣贤所过山川。犹有光辉。况其读书养德之所乎。地为町疃白鹿之场。而荒废不修。则是正学可忘也。岂非后学之耻哉。艮县孤云僧舍之傍。有静会堂旧址。黄冈金公为文元先生起此堂。而会章甫。日与之讲学。设规立议。以为造士之道者也。粤在 万历龙蛇之变。不免灰烬。数百年之间。徒见山高而水清。则行路之咨嗟。士林之歔欷。久而弥深矣。先生后孙志洙。与诸士友。合谋以复于旧。而又以孤云之荒凉。小移其所于大乘庵傍。重建堂宇而以新之。山岳增彩。观者相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8H 页
庆曰。先生遗躅。斯可以复寻矣。盖是役任其族人见洙。终始监董。功既讫。俾余记之。余窃惟世教渐衰。邪说并起。使圣贤之道。晦息而未明于斯世也。斯堂之肯搆。非独不忍其荒废而已。其将绍述先生之学。确然有立于颓波之中。则岂不为吾道之光耶。然则斯堂之兴废。亦有关于斯文之盛衰矣。程夫子不忍之训。正谓此也欤。诸君子其亦念之哉。
县监朴公旌闾记
龙蛇之乱。韩公明胤。以永同县监。守城讨贼。吾先子文正公亟称其忠义。并及当时效力之士四十馀人。而叹其湮没不著曰。国家何以励人之忠节哉。故县监朴公讳梦说。即其一也。公骁勇绝人。尝为重峰赵先生所器重。登武科。知黄涧县时。值倭变。誓死抗贼。被擒不屈。没匿于水中。归与韩公协谋。获捷进战。至晋阳城下。竟以身殉。其凛然忠烈。可与高招讨金倡义匹休而无愧矣。呜呼。君臣大义。性于天植。则临乱效忠。固非有所为而为。然世之贪生忘义。不知为耻。滔滔是也。惟公能不负皇降之衷。而其熊鱼之取舍。亦岂非素所讲明于赵先生者然耶。且在黄溪之役。夫人柳氏。闻公被执。投水全节。夫死于忠。妻死于烈。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8L 页
尤为载籍之所罕有也。今去公之世二百有馀年。而尚未蒙 朝家褒典。使其卓节。泯泯没没。同归于走卒之死战阵。恶不悲哉。然吾先子一言。足以为万世重也。暨我 圣上壬午。因后孙奎钦升浩等上言。特旌其闾曰。忠臣烈女之门。煌煌 恩褒。至此而无馀憾。天之报施。于是焉可见矣。余俯仰感叹而为之记。以告于今与后之过此者而有所兴起焉。
景慕斋记
永山之西。耆江之上。洞壑幽邃。松栝鬯茂。望之翳然。而有村藏其中。名曰二十川。故 端庙忠臣白村金忠毅公文起居庐之地也。公性至孝。丧其父 赠领议政讳观。致哀尽礼。逐日省扫。不以寒暑或废。及遭母夫人忧。亦如之。居人称之以孝子洞。盖源清流洁。理之常也。以公笃行卓节。推以观之。其先德之懿。槩可想矣。若无所受之正。焉能成就此哉。昔太史公传荆轲。徵一药医。记留侯。徵一画工。况夫以子之贤而不徵其父。可乎。经祸后子姓零替。邱陇因而荒废。永为行路之兴嗟矣。及乎伸雪。树碣以表其墓。建斋舍于近北数武许。扁以景慕。以寓羹墙。而岁久倾圮。未克修举。其后裔溶淳,伯亨等。合议宗族。重以新之。又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9H 页
置祭田。以备荐享之节。其可谓能知追远继孝之义也。使其族人颐寿。请余记之。余略书以归之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求之今古。盖如忠毅公者鲜矣。登是斋者。有所感而思齐焉。事亲则必竭其力。事君则必致其身。以贻远谟。世世勿替。其为继迷。莫先于此也。岂可徒钦其名而不敦其实乎。其相与之勉哉。
孝子中和斋姜公旌闾记
夫孝子之事亲也。子之职所能为。皆所当为也。故不以有名而劝。不以无利而止。此孝子之所以为孝子。而中和斋姜公讳应贞。其人也。公之毕生行治。见于三纲录及野史地志。今不必赘。而又就其文状之来谂者言之。母病三年不解带。焚香祝天。竟得回苏。一事也。得莼鲤银文鱼。以供亲厨。二事也。五年居庐。哀毁成柴。三事也。以郑一蠹,南秋江,朱溪正。为道义交。名重当世。四事也。噫。尽乎此矣。是乃公无所为而为者。而足以警颓俗也。及其没。至动乾象。 成庙朝特旌其闾。又以 御笔。蠲丁给复。录用其子孙。章甫建祠而俎豆之。士林之阐发。 朝家之褒崇。亦可谓至矣。此岂非不求利而自无不利者欤。公之后孙来镐。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49L 页
以记事之役属余。时阏逢涒滩暮春之朏也。
毅斋记
圣贤之训。善求其旨。则高下大小。虽有不同。而皆切于学者之用功。然岂无其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进德之方。不待他说而已跃如也。一日琴生建五。自病志之不强而求药于余。余不能察己之病。而疏于自治。则纵欲医人。将何以善其术也。然余与生契谊甚笃。累年相守。则岂无痛痒之相关哉。请以余平日所深味者。为生诵之可乎。孔门传道。莫大于求仁。而其任既重。则苟非刚毅。无以致远也。颜渊之克己。由于博约。孟子之养气。出于集义。则曾子一言之旨。亦岂为徒然哉。盖于学问思辨之功。惩窒迁改之要。弗笃弗措。孜孜不已。则此所以求毅之钥匙也。千万吾往。临节不夺之勇。其孰能御之。若不用力于此。而兀然欲死守一个毅字。则只为血气之所使。终安能济事哉。是吾终身所忧者也。愿生归而试之。勿以海上神方。引而为妙剂可也。
寻乐斋记
昔程夫子言。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0H 页
事。朱子以为程子此言。引而不发。欲学者。深思而自得之。余读之。未尝不三复而兴叹。今年春。朴生时晦。远访于云桂山中。余欣迎而问曰。君于近日做甚工夫。谓有所得于鲁论。而娓娓说孔,颜所乐处曰。此诚有味也。程子未发之意。愿为我详说之。余瞿然曰。朱子自谓不敢而未有说焉。是何言。是何言也。虽然。窃尝闻之。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以至于欲罢不能。则庶乎有以得之矣。君当用力于斯。知之明。守之固。则万事万理。莫不洞晓。仰不愧。俯不怍。心如光风霁月。而无纤毫人欲之累。自然游泳于天理之中。则孔,颜之所乐。乃可以寻矣。未知时晦之意。果出于此耶。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生其勉之哉。
隐求斋记
余深入沃州山中。念绝斯世。杜门养病。李君圣器。远访于寂寞之滨。留讲子集。慨然有慕古之心。谓余曰。风漓世降。善俗日渝。滔滔狂澜。其势莫遏。则隐迹山林。读书淑身。此非志士之今日义谛耶。余曰。善。子之志也。夫致身行道。利泽及物。以安斯世。此诚君子之事也。彼隐居独善。岂其愿乎。然而君子之出处。惟时为大。时可而不出。谓之隘。隘则废伦。不可而出。谓之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0L 页
躁。躁则失己。二者。俱非时中之义。而君子之不由也。是以。圣门诸子。独以颜渊之处陋巷。谓之择乎中庸。而子路之仕卫。朱子不取焉。盖君子之所行。无适无莫。惟义是视而已。呜呼。世教衰。异言日炽。弃礼义。趍货利。其害将至于人不人而国不国矣。于斯时也。君子之趍舍。不知精义之如何。而隐求其志。庶乎寡过矣。然道义充于身。达足以兼济天下。然后虽处𤱶亩之中。而治平之具。盎然在此。所求之志。即其所达之道也。惟日慥慥于身心之间。以至于遁世不悯。则子之志岂不大欤。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夫子之所尝深叹也。子诚笃学自修。以益求其志之所在。则夫子所谓吾闻其语者。亦可庶见矣。如荷篑之心。沮溺之贤。奚足以语此哉。子其勉乎。圣器请书斯说。俾警其志。遂不辞而为之记。
枕肱堂重修记
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犹尚如此。而况祖先嘉遁遗躅。任其湮没哉。此李氏枕肱堂之所以重建也。李氏之先。有隐君子讳梦赉。以笃行清操。著称于乡。尝搆此堂于知真浦矗岩之上。葛巾布衣。嚣然自乐。有感乎圣人枕肱之义。堂之名。盖取诸斯也。年久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1H 页
颓圮。过者每叹其胜地之丘墟矣。其后孙万根。慨然有肯构之志。就故址之稍南而新之。江山景物。宛然如旧。而清旷明垲。人之登眺者。宠辱俱忘。超然有遗世独立之趣。惟公当日卜筑之意。益可想像矣。然公之所乐。未知与圣人之事班乎。而饭蔬于斯。饮水于斯。不以贫贱移其操。则其振起颓俗。顾当何如。而云仍之遹追来孝者。亦岂止于一堂之重新而已哉。是以余虽不获登此堂。而乐为之书。以塞万根甫之请云尔。
相先斋记
凤山之阳。有文井书院。尝祀栗谷,沙溪诸先生。及一国祠院之废。亦辍焉。弦歌之堂。变作鞠草之场。士林之涕洟。殆至十馀年矣。郡之士梁相禹。慨然于此。谋一邑章甫。就院旧址。建立书塾。将讲论忠孝礼让之说。以为歌咏诸先生之地。梁君问名于余。余窃诵程叔子礼义相先之语曰。盍以相先题其楣。又以多士之意。请为文记之。余曰。不亦善乎。夫士虽有志于学。而若无肄业之所。其志或为外物所夺。而昧于趍向矣。今既有其所。而况又先贤俎豆之地。则知其所以勉慕而兴起也必矣。然颜渊之克复。孟氏之集养。实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1L 页
为千古圣学之要。而诸先生之道。亦岂外于是哉。此当求之于彝伦身心之间。而入孝出恭。夙夜无怠。又从而事格致诚正。自身及家。达之天下。此孔孟以来。大经大法。而亦非高远难行者也。然若其物欲害之于内。异说乱之于外。则遂丧秉执之性。而所谓天叙有典者。任其坏败。以至于世道沦亡。此自然之势也。见今邪慝并起。吾道陵夷。惟凤之地。僻在西隅。而诸君子能不移于风气。尊慕正学如此。其于大易剥卦上九之象。殆庶几乎。窃愿讲明礼义。丕变一方。同归于善。则天理民彝。赖而明之。栗,沙诸先生之道。亦可不坠于地矣。吾将拱手而俟之。
澹叟轩记
都正宋公。隐居行义。不求人知。年踰八十。睟面盎背。澹然若神仙中人。余以宗党后生。每造候见。花卉盈砌。图书满案。净扫室堂。萧然清坐。宛然如有邵先生静中观物之像。余心窃敬服。以为公之清操。可以警颓俗矣。一日。谒于桥山寓舍。公手指座右所扁曰。子其为我记之乎。余以不文辞。公掉头曰。儒者辞达而已。何必文饰为哉。余乃起以请曰。澹之为义。未得其说焉。夫高卧隆中。抱膝长啸。孔明澹泊之志也。采菊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2H 页
东篱。悠然见山。渊明冲澹之趣也。二子之清尚。风于百世。则公之所取。或者居一于斯欤。公曰。否否。余性拙。澹于世事。自少至老。未尝以物累累其心。虚閒之襟。优逸之怀。岂非为散人之清澹者耶。噫。公之所守。我其知之矣。余观夫声利纷华。为人所艳。昏垫于欲海狂澜之中。而公独超然。澹若秋涛。玩心于閒旷之域。则孔明之志。渊明之趣。亦在其中。而孰能以御之哉。程叔子曾以寡欲。为保养之道。公之灵长到颐。抑亦不由于恬静耶。记曰。君子澹以成之。公其庶几乎。公笑曰。吾何敢焉。虽然。此殆范氏女不识孟子。而却能识心也。余唯唯而退。遂谨书。以为澹叟轩记。
双清楼重修记
稽山。山乡也。大江襟其西。多选胜亭榭。而惟朴氏双清楼。为之冠焉。菊堂公讳兴生所刱。而其命名之义。则公之记详矣。公尝以邃学笃行。不屑爵禄。卜筑于玆。与弟监察公同处而湛乐焉。徐舍人署其扁。岁久而废。不复修。过者兴嗟矣。公之后孙正钦甫。慨先迹之湮没。悼胜地之丘墟。鸠财为营度之。其所结构。悉复旧模。于是。江山景物。宛然若当日颜色。乃以余为公之弥甥。遣其族人重浩。请记于余。余窃念濂翁故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2L 页
宅。风月无边。两程夫子吟弄而归。有吾与点之意。则公之玩心高明。有得其真趣于两美。而默契乎先贤之心。可以想像矣。又以此无尽之藏。遗其云仍。肯构于数百载之后。岂止一楼重新而已哉。惟登斯楼者。于风清月明之时。整襟危坐。深究黄太史所称周茂叔之语。使胸中洒落。无为人欲之累。然后公名楼之实庶可知。而公自乐之趣。亦可以传于无穷矣。此岂不为后人继述之美者耶。敢以是谂于朴氏之老少焉。
思厚斋记
记曰。墟墓之间。未施哀而民哀。盖天理之所当然。而人心之自不能已。此平康蔡氏丙舍之所以作也。主人相默语余曰。吾先人尝欲结构。未及而没。不肖于其就世之五年。始追其志而成之。以为荐祀时致斋之所。而兼使子弟。将肄业于此。子盍为命名而仍有一言以教之耶。余曰。昔朱夫子释鲁论民德归厚章曰。追远者。祭尽其诚。又曰。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君既继述先志。以遗子孙于无穷。则岂不思厚之之道哉。凡于摄斋升堂。周旋出户之际。其有不怵怆于霜露者乎。其有不羹墙于朝夕者乎。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3H 页
君子尽其心以致孝敬。则其德自然归厚矣。此亦未施哀而民哀者也。请以是扁其斋曰思厚。未知何如。噫。世教衰。民不兴行久矣。父兄之劝诲子弟。惟文辞取誉。以饰浮藻。而君独不然。留意于务本乃如此。异日高峰山下。有修身正家卓然自立之士。必出于蔡氏之门矣。君其勉乎。其弟震默。问字于余。于其归。书此以寄之。
三省斋记
圣人说忠信处甚多。而惟曾子之学。得其要者。盖不出于三省之一语也。所守约。故动必求诸身。真积力久。以至任重而道远。则凡有大树立大成就者。未有不用力于日用省察之间也。然省之于事。不若省之于身。省之于身。又不若省之于心。心是一身之主也。万理虽具。而亦不无外物所诱。故其发也必有邪正之分。苟能深察乎几微之际。使本原。卓然有立。然后可以得性情之正也。颜渊之克己。孟氏之遏欲。皆复全本心之德。而存天理者也。毫忽有差。而为血气所动。则事有妄作。用失其正矣。岂可以忠于人信于友。而为传习者耶。是故。程子曰。曾子三省。窒欲之道也。田君灵汝。志气不俗。能于词章之外。知有用力处。尝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3L 页
从余问行己之要。余窃念圣人真诀。无如曾子之求诸身。故聊以是使自勉焉。噫。千万吾往之勇。其基不本乎忠信。何以有而今免夫之训耶。念玆在玆。战兢临履。毋或怠忽也。
晚松轩记
古昔清真之士。其于草木。各以所爱。寓其志而守其操。靖节之菊。濂翁之莲。可谓不世之默契者矣。然圣人以后凋气象。独许于松者。何也。凡植物零落于岁晏而保晚节。莫如松也欤。忠州朴锡胤。尝师我伯父先生。先生书赠晚松轩三字。使之揭座右而自勉焉。一日。访余于远溪之上。请有以明其义。噫。士生斯世。可惜者名节。而利诱之。欲汩之。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丧其天赋之善。而为改柯易叶之木。便如繁华之花。袅嫩之柳。徒娱悦人耳目。而一经风霜。莫保阳春之润矣。惟此涧畔之松。郁郁苍苍。岁寒而不变其所性。霜雪交下。凛然有烈士之操。与君子之莲。隐逸之菊。并肩而称美。是无他也。生理接续不息。故自保晚翠于众卉之中者。如彼其劲。人能战兢临履。一念靡懈。不易所守。然后晚节亦可保也。圣人所取者。先生所命者。其意恐无以大异于斯矣。如我风头不定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4H 页
脚者。尤宜惕念而服膺。故书此。以为相勖之资。
赠监察梁公旌闾记
凤山之西湖。有里名弘洞者。故孝子梁公讳有恒。字汝一遗闾也。既殁之八十年戊子。自 朝廷赠公职司宪府监察。仍 命旌其门。于是里中后生无贵贱。瞻感而得以兴孝兴悌。则其于风化。亦岂少补哉。是何可无记也。按状曰。公生有异质。孝爱天至。五岁。泣欲邀医于远地。以救母病。家僮感之。代往求药。获其效。出就外傅。受读五言古诗。以非急务。请换他书。遂学孝经。数年不舍。人咸称孝经童子。每当夏日。下堂而读书塾。师怪问其故。对曰。家贫。严亲躬执农役。汗滴田中。为子之心。不安于处凉室也。父婴奇疾。尝粪尝药。昼夜不离侧。历一年如一日。医云乌鸡为对症药。苍黄求得进之。果愈。后又患痢。刺臂出血。写代命之词。祷于北辰。母痛浮尰。思食鸭肉。忽有飞入。捕以供之。盖其诚感神明。无愧乎王祥之鲤雀也。居丧毁瘠。啜盐三年。未尝见齿。逐日省墓。不以雨雪或废也。郡之章甫。屡闻营邑。久而无异辞。可见公素行有孚于人矣。 孝理之下。宜乎不一奖而遽止也。公之玄孙相禹。从我游。请以一言叙述。噫。人之有善。乐闻而
渊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54L 页
乐道之。先民攸程。遂不辞而尘秽如右。
赠教官裴公旌闾记
赠童蒙教官裴公。以笃孝闻。今 上己丑。命旌其闾。绰楔既具。公遗胤甲源。问记于武溪病夫曰。吾父有至行。竭力事亲。志物俱养。设网得鱼。有天翁之默感。割股和药。有神明之阴骘。此其最著之迹。而为乡人所公诵者矣。乐道人之善。君子事也。盍以一言。用诏来许。余辞非其人而不获。遂掇数行文以归之曰。天下之善美。未有无其本者。公之祖考讳允度。以孝 赠教官。公之行又如此。其可谓无忝所生。而悦于人心。克享 天褒也。昔吕东莱以为君子有孝子。源源不竭。当以是过裴氏之门而诵之也夫。公讳镇吉。字德元。世家盆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