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养续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雲養續集卷之四(淸風金允植洵卿著)
 墓誌銘
  
甥姪李君(鼎珪)墓誌銘
吾甥五人
皆有家庭之譽。
鄕里之望。
其第四曰鼎珪。
性恬淡不忮求
朋輩交際
塲屋出入
皆讓於諸兄。
獨以在家養親爲樂
是以不及城闉
雖吾亦罕見其面也。
至老白首而喪兩親
晨昏無所依。
獨念老舅在世
尙有母儀典型
遂捨妻子家務
源源而來
服勤左右
或經歲不歸
甲寅余有刊集之役。
讐校編摩
獨任其勞。
流汗忘疲
克竣其工。
余常苦少睡。
君輒相守。
鷄鳴屛燈後。
乃携襆被宿於寢床之傍。
或有便意
余不欲令君知。
潛起披衣
君輒先覺
提燈而導之。
臥中聞微嗽聲。
輒起而察之。
審其無他
然後乃眠。
窓欞微白。
輒爲之按摩手足
慰藉溫存之。
使復安眠
至于食時乃罷。
如是者凡再更寒暑
不見惰容
及病將終。
噓唏謂余曰愚甥不肖
未盡事親之道。
欲盡心於舅氏
以終餘年。
不意反貽舅氏之慽。
罪莫大焉
公元1854年
嗚呼
言猶在耳也。
君之弟興珪狀君之言行
請余爲幽堂之銘。
余曰今之言孝者。
家常茶飯耳。
不然則必有奇異行
驚動耳目
惟君壹以至性推去。
不出庸行之外
而自有人所不可及處。
此非親見而身歷之者不能知之。
觀於君之事舅一節
則其平日事親之誠。
可以推知也。
臚列居家細行
便無以異於他人
雖略之可也
乃紀其族系生卒墓地
使後世子孫不忘其所藏也。
君姓李氏鉉玉號錦東
世籍韓山
牧隱先生以後名卿賢士
譜牒相望
君之考諱大稙號道軒。
文科禮院少卿
淸風金氏
贈大提學諱益泰之女。
以上世德事行
具悉於道軒公墓誌。
君以哲宗甲寅十二月十日
生于公州凈溪里
粤六十二年乙卯八月三十日
卒于京城外氏之第。
九月五日
反葬于公州長岐面坪基後麓丑坐之原。
大邱徐氏
士人相吉之女。
乙卯五月初六日生。
婦德
順君子之志。
三男一女
男舜求,漢求,晉求。
女適主事宋復憲。
求生二男二女
男敎燦。
餘幼。
求生一男幼。
晉求以師範卒業生
訓導
赴任病沒。
其妻尹氏從而死。
嗚呼烈哉。
身貌不逾中人
和易垣直。
介然有守
或有以君孝友稱之
者。
然君則不自知爲何事爲孝友
但行其所當行之事。
求安於心而已
能詩飮酒
然不以酣吟廢事
循循規矩中人也。
君之兄弟五人
三兄先沒。
與其弟興珪晩景相依
塤唱箎和。
以寓小宛二人之懷。
每將詩卷示余乞評。
天葩爛漫
自然可愛
對床風雨
樂陶陶
余老無此樂。
未甞不爲之撫卷歎羡焉。
甞赴東堂拔解
不利南省
郡守辟爲鄕校直員。
君亦不辭也。
鄕校多書籍。
往來披閱
周年而畢。
自免而歸。
不苟如此
銘曰。
浩浩其趣。
肫肫其誠。
不求人知。
蹈信佩貞
斂歸九原
長奉晨昏
尙篤其燾。
永啓爾昆。
雲養續集卷之四(淸風金允植洵卿著)
 墓碣
  
副護軍金公(世俊)墓碣
公諱世俊字雲望姓金氏
其先出於新羅
王子避地淸風
孫因籍焉。
高麗有諱大猷
侍中
淸風府院君
其後世世卿相
遂爲著姓
入聖有諱瀞司憲府監察
是生諱敬文進義校尉
是生諱耆武科宣傳官。
奉使日本
船沒不還
贈兵曹參議
是生諱鐵堅。
參奉不就
是生諱溥官通政瑞興府使。
卽公之高祖也。
曾祖德亮秉節校尉
祖諱錘勵節
公元1649年
尉。
考諱起海武科御侮將軍
原從二等功臣宣傳官。
牙山李氏
及第烈女也。
仁祖己丑生公
居第三。
公家世業武。
公性儒雅
不喜弓馬
耽玩經籍
馳名藝林
伯仲二兄。
隱居于小蘿峙先墓下。
讀書談道
遠近學者坌集請益
家塾不能容焉。
晩年以壽資進嘉善大夫龍驤衛副護車。
英廟癸丑三月初四日考終
享年八十五。
配淑夫人水原白氏
進士汝孝之女。
閨範飭備
宗黨咸稱其賢。
先公十年而卒。
合窆海州月谷土洞負丙之原。
三子斗伯,斗滿,斗樞
斗滿斗樞無后
斗伯四男
曰震鳴,兌鳴,楚鳴,兢鳴。
其後孫支繁衍
不盡錄。
墓舊有表。
歲久頑缺不可讀。
後孫諸族懼泐滅無傳
合謀而更竪表石。
請余爲記。
謁文者公之六世孫基魯也。
嗚呼
公生于韎韋之家。
樂道而不求知於人。
生而享天爵之榮。
沒而遺鄕里之愛。
子孫衆多
世守其業。
天之報施善人
其理靡忒
是爲之記。
利原郡守禹君(膺疇)墓碣銘(幷序)
君諱膺疇字九叔。
禹氏本貫忠淸道之丹陽郡
遠祖文僖公諱倬
世稱易東先生
入聖朝後孫一派
移居咸鏡北道
高祖諱起贊贈司僕寺正
曾祖
公元1842年
德龍左承旨
祖諱濟民贈戶曹參判。
考諱進奎以孝聞。
同知樞府事。
貞夫江陵劉氏大命女也。
太夫人海變爲陸。
占者曰海危陸安
轉危爲安
家道興隆之兆也。
自是有身
憲宗壬寅某月某日生君。
君自髫年事親以孝
儼然成人
中樞公甞患脚氣
數年彌留
侍藥不用極。
夜必禱天如一日。
病卒良已
人皆稱孝子有孝子。
丁憂柴毁骨立
喪祭無不中禮
丙戌春
關北大饑
餓莩相續
君憂之若己飢。
百餘石賑之。
一境賴安。
人民齊籲于官。
請褒其功。
授以學任。
君辭不受曰愧未廣濟耳。
何敢虗邀榮褒乎。
卜居永興新亭里。
自號曰新亭
里多貧戶
農者貸田而佃作
願商者給資而興販
族戚待而擧火數十家。
而貧未能嫁娶者。
隨宜捐助
無使失時
設塾延師
以敎一鄕子弟
自此里無飢歲
文學漸興。
咸曰新亭長者也。
庚辰正月
繕工監假監役。
壬午通政
己丑金堤郡守
皆未赴任而遞。
辛丑六月
除利原郡守
十室之邑也。
赴任數月。
聲績多可稱。
觀察使金公宗漢褒啓曰無以十室爲小。
才已試於社稷人民
不過數月之間。
業皆安於校鄕儒武。
記實也。
翼年壬寅
任中樞院
公元1910年
官。
旣歸以書史自娛
無復榮進之意。
學校
自任敎育
捐財殖利
以補學費
債人多貧不能償者。
君焚其券。
以己錢代償
債人竪碑頌德曰恤我殘民
減債萬緡。
庚戌十月十九日
考終新亭里之第。
享年六十九。
某月某日
永興郡德興淸源里。
從先兆也。
君性慈諒。
孝友根天。
治家勤儉
居官廉公
恤貧鄰里安。
睦族同黨
以至待人接物
可以覿德於言辭之間。
晨昏
諸子環侍左右
諄諄然敎以義方
子孫謹守其敎。
修善躬行君子也。
余與君素未相識
甞從知友而聞其名。
一日君之孫宗林甫抱狀來示
且乞墓碑之銘。
余旣稔知其賢。
遂依狀撰次而銘之曰。
入孝出忠。
其所學。
功存黌塾
惠徧宗族
後嗣克昌
善報靡忒
一片牲繫。
可以觀德
兵曹參議崔君(德明)墓碣銘(幷序)
夫士生斯世
貴乎出處得正
是以古之人。
最重座主
座主賢則其所擧之人可知也。
瓛齋朴先生近世之賢大夫也。
名節文章
冠冕一時
人得其一顧之重。
登龍門
新庵崔君奮起西鄙
蟠木之容。
而被先生特達知遇
汲引如恐不及
不賢而能之乎。
公元1833年
諱德明字五號新庵
新羅昌侯致遠之後也。
高麗時有諱玄祐
侍中和肅公。
入聖有諱
京畿觀察使
皆其遠祖也。
曾祖諱八興贈吏曹參判。
祖諱應顥吏曹判書
考諱義臣知中樞府事。
以孝卓異
吏曹判書
妣贈貞夫金海金氏
賢輔之女。
君生於純祖癸巳十一月十七日
始生北首南向不啼。
人皆異之。
孩提寡言笑。
讀書
年十二。
母夫人見背
哀毁成人
事吏判公及繼妃。
盡忠養。
出遇新物
不敢輒食。
懷歸獻之
稍長博涉書史
文辭爾雅
平生用力
在於小學及自警編。
甞曰爲人之道。
在於是。
默識躬行
文彩不見於外。
時人莫之知也。
丙寅道科時。
瓛齋先生以本道觀察使主試
君文大加賞讚
擢置上第
後以書問邊鄙事。
條對甚悉
且歷陳宇內情形
無不中窽
瓛翁得書慨然歎曰有如良才
而老於草茅
朝廷之責也。
對人輒娓娓說項
以是名聞一世
然君素性恬退
瓛翁屢書請見而終不入闉。
自以學術未精。
未可從政
築室棲霞洞先壠下。
學徒討論墳典
講究時務
以道自樂。
榮進之意。
通籍以來
院薦史局
歷拜成均典籍兩司亞長,掌樂正
甲申
公元1894年
拜敦寧都正,兵曹參議
以時節次推遷
未甞出肅行公也。
晩年造詣益深。
邃於易禮之學。
泛及於天文地理陰陽算術
皆透其秘奧
對人言。
悾悾若無知也。
居家飭躬節儉
盡心奉先
所在先壠皆置祭田立石
可傳永久
處鄕力行善事
架橋濟人
捐財賑飢
所施多公益事業
是以宗族服其孝。
鄕黨頌其仁。
開國五百三年甲午四月七日卒。
壽僅六十二。
是年七月
葬于所串面蘆洞乾坐之原。
配淑夫人密陽朴氏枝榮之女。
閨範淑愼
舅姑
敎子孫以義。
奴僕以恩。
無子而死者
祭其死日於墓。
旣老且貴。
績紝之具。
未甞去手
生于純祖庚寅十一月十二日
卒于光武六年壬寅四月十二日
壽七十一。
葬同君墓祔右。
三男二女
男翼瑞進士文科弘文舘校理
陞正三品
禹瑞,徽瑞進士聯璧
官正佐郞
進士洪在琦。
翼瑞子錫運。
禹瑞子錫文,錫衡,錫珍
徽瑞子錫翰。
昔在丁丑年間。
余拜瓛齋先生
先生出示一封書曰子知義州有崔某乎。
此其書也。
試觀之。
余讀畢作而對曰鴨水以東。
無此見識
奈何得與此人相會。
先生笑曰儘好儘好
吾方屢書請見
早晩必當一來
與君相面也。
未幾先生捐舘
自是勝離
公元1881年
索之苦。
念君尤切。
數以君名稱揚于知友間。
嵩陽白岐鎭老人樂善好奇之士也。
余言歎曰豈可倂世不識此人乎。
躡屩
千里往訪。
余爲之一書紹介
且道相憶之勞。
辛巳冬
余以領選使到灣。
始與君傾盖
如舊識
天姿豐潤
擧止雍容
與人交。
淡然如水
沾沾自喜
可知篤行君子也。
但恨行李匆匆
不能其所蘊。
今焉墓木已拱
音容永閟。
豈意灣上一別。
遽作千古之訣耶。
庚戌秋
君之哲嗣校理君齎君遺狀。
來謁墓文
余惟瓛翁卽吾之座主也。
君與吾有同門之誼。
况吾兩人
生未相識
神交千里之外
豈非曠世奇遇乎。
不可以無述
遂爲之撰次如右
繫之以銘曰。
獨醒于衆醉之中。
盱衡天下之勢。
知時事之不可有爲
懷寶不市。
遯跡荒裔
嗚呼其高卓識
難以見乎今之世。
李君(得弼)墓碣銘(幷序)
公元1610年
公諱得弼字夢賚
李氏系出璿源。
祖第一男完豐君謚襄平諱元始祖
自是世勳烈。
俱載國乘
至都承旨諱晶玉
有子曰國山
始入北。
壬辰亂。
轉至吉州居焉。
於公爲九世祖也。
曾祖諱益燦武科
公元1890年
祖諱泰堦
考諱懷簡。
光山金氏致鈺女也。
公以純廟庚寅十月二十九日生。
高宗乙丑十月二十一日卒。
年三十六。
始葬于家後三峯。
丙子三月
移窆于城津郡松上里坤坐原。
公生七歲失怙
惟偏母在堂
公幼有至性
可以親心者。
所不爲。
終日嬉戱
不離於側。
每赴鄰塾讀書
課畢不隨諸兒漫遊
匆匆歸家
先探母夫人起居
然後乃食。
洞洞屬屬
不有其身。
每値先公忌辰
備盡志物。
以伸追慕之誠。
與人坦直無涯岸。
表裏如一
雌黃不出於口。
利害不存於心。
先人後己
好善樂施
常以家貧親老不能專意學業爲恨。
最愛讀書人
隨力資助
宗黨間有爭訟失和者。
公爲之委曲諷諭
處置合宜
期於兩相感而後已。
是以遠近慕公之德。
有事則來問。
無不悅而從之。
盖其躬行之實。
足以感服人心
非一口舌可能也。
金海金氏錫杓女。
性行貞淑
治家勤儉
公圽後能維持家業
成就遺孤者。
孺人之力也。
生于丙戌
卒于癸卯
享年七十八。
在治南五十里台峯。
二男一女
長曰鶴在
經學講士
次曰鶺在。
女適陽川許泰
鶴在男鍾珏,鍾鈺。
鶺在男鍾瑤,鍾珍
許婿男某。
鍾珏男挺洙,揵洙,挻洙。
鍾鈺男撻洙。
公元1917年
鍾瑤男拮洙。
講士君與余同院相善
丁巳秋
立石于先墓。
請余爲文以記之。
余閱其狀草。
居家行誼
美不勝收
金石之文。
宜簡而不宜繁。
故只擧其槪。
使歸而刻之。
庶幾賢子想慕而則之者
銘曰。
泌彼靈源
發自天潢
豈弟君子
隱德不揚
事親無違
敎子義方
施及宗黨
功存鄕塾
隣里愛敬
閨門肅穆
天嗇其年。
以埤後祿
孝子維則。
克象其德。
我銘無愧
永世不泐。
贈掌禮院少卿李君(鎔)墓碣銘(幷序)
公元1883年
君諱鎔字景魯號石門
興親王第二男也。
生于高宗癸未九月四日
幼而志氣不羣
未及見於行事
敬上恤下。
發於天性
人皆以遠大期之。
伯氏石庭公滯留海外十數年。
門庭閴寂
君獨侍重闈
繞膝歡笑
以慰岵屺之思。
大院王奇愛之
己亥疊遭兩喪。
哀慕成人
不離喪側。
石庭公常曰吾雖離違在外
家有賢弟
可以忘憂
戊戌侍講侍從官。
辛丑十月八日
卒于雲峴宮子舍
年僅十六。
訃聞震悼
特贈掌禮少卿
初葬于高陽旌門洞。
戊申四月十九日
移窆于高陽栗木艮坐之原。
大院王舊園之右麓也。
親王親製墓文納之壙。
悲切不可讀矣。
君之高祖隆陵第二恩信君忠獻公諱禛无嗣
麟坪大君忠敬公五世孫贈領相諱秉源第二爲后
是爲南延君忠正公諱球
寔君之曾祖也。
興宣獻懿大院王諱昰應。
考興親王
後改封公親王例諱𤏴。
貞敬夫人
追封公妃豐山洪氏
通德秉周女也。
繼妣公妃驪州李氏參奉九女也。
安東金氏敎官炳日女也。
无育。
再從兄參判達鎔之第二子▣▣爲嗣
銘曰。
父曰嗟余子孝且賢。
兄曰嗟余弟友且仁。
苗而不秀
難諶者天。
留其餘慶。
遺後昆。
愛蓮金公(重益)墓碣銘(幷序)
公元1908年
江陵
東海濱之一名都也
山水淸麗
風俗敦龐
淑氣所鍾。
往往有才聞望之士出於其間
如故成均進士愛蓮金公是其一也。
公諱重益字受吾
金氏系出江陵
始祖溟州郡王諱周元
其後珪組相承
爲國著姓
公之六代祖諱光軒。
于鼎峰之下。
手植
先生作護說以勉後承。
高祖諱景暉
以孝行旌閭。
一時同堂之內。
三世四孝。
皆蒙褒典。
一鄕榮之。
判官諱震鎬
始居于沙月雲陽雪堂舊址
自號雲谷
棄官隱居
以終其身。
通德郞諱兼。
公元89年
以孝友著聞。
載邑誌。
江陵崔氏通德郞阜之女。
柔順恭儉
婦德咸備。
繼妣平海黃氏應淸之女。
公以肅宗己丑十一月十八日生。
幼而聰悟
九歲失恃
繼妣愛育甚至
公亦竭力致孝
人無間言
英廟庚申進士
不事干祿
惟以養親爲樂
繼妣喪時。
公年六十四。
持衰之節。
不以衰老自弛。
哀毁踰度。
因得痰嗽之症。
丙申二月八日卒。
享年六十八。
葬于白雲洞先夫人兆右艮坐之原。
公自纔知書。
專精篤學
至忘寢食
德公憂其氣弱生病
常爲之呵禁
晩年病痼。
其源盖祟於此也。
平日持守甚固。
義之所在
不可奪之氣。
尤篤於奉先之節。
至老靡懈。
庶弟一人踈濶破產
終身贍之。
不至凍餒
有一娣適曺氏。
早歾無子。
每當忌日
辦送祭需。
以及隣里親知
周窮恤乏。
若恫在己。
敎子課程甚嚴。
而亦局束
時任遊戱
燕居靜坐
望之儼然
卽之神情閑雅
寡言笑。
少相狎者。
不敢闌語也。
不喜出入交遊
而亦不以淸高自處
不慕時俗芬華
而亦不以陋穢自奉
不道人疵累
不及郡政得失
澹然自守
終日如泥塑焉。
晩年詩酒自娛
鑿池種蓮。
築亭于其上。
扁曰景濂
仍以愛蓮自號
每値花辰月夕
必呼鄰里親戚子弟
彈琴吹簫
賦詩咏歌
同其歡樂
暢其湮鬱
由是一村之內。
無忿厲爭鬪之風。
今二年間
風流餘韵。
藹然猶存
鄕里之所想慕焉。
初配昌寧曺氏秀漢女
繼配寧南通德郞硡女。
俱有徽範
家人宜之
南氏二男四女
長漢星中生員
浩星
李衡臣,李明生員,權弼敎崔著弼。
內外孫曾不能盡錄。
公之六世潤卿
謀竪碑于公墓
齎狀謁文于余。
余以老病不獲
依狀撰次如右
嗚呼
公生於古家。
處於海濱
姓名不出於州之外
力行孝弟
能世其家。
傳不云乎
孝友兄弟
施於有政
此其爲政之實也。
君子務盡在我而已
軒冕何足慕乎。
銘曰。
隱不違親
貞不絶俗
中行君子
是曰尙德
英白雲
鬱鬱
曷不起敬
賢人遺宅
忠勳府都事張公(載遠)墓碣銘(幷序)
公姓張氏諱載遠字斗亨。
其先同人
鼻祖諱金用。
高麗三重大匡神虎衛上將軍
十二世有諱安世
恭愍王封德寧府院君
及我太祖受禪
杜門不出
歸終仁同
正憲大夫謚忠貞公
八世有諱顯光
道德學行
屢被宣仁兩朝禮聘
皆不
公元1846年
就。
後贈領議政謚文康公
世稱旅軒先生
於公爲十世祖也。
高祖諱壽東折衝將軍
曾祖諱英樞。
考諱錫奎。
金海金氏得福女。
生於憲宗丙午二月十六日
太皇辛卯
筮仕忠勳府都事
卒於隆煕三年己酉三月二十二日
享年六十四。
初葬于泗川東林
後移窆于固城郡東禾山
天性醇謹
篤志修學
事親以孝
奉先以禮
敎子謙約
治家有法度。
勤儉節用
傳家業。
隣里睦族戚。
鄕黨由是稱善云。
淑人長澤高氏
贈嘉善大夫義倫女。
公同庚。
有令德。
溫柔婉順
動合女範。
十七歸于公。
後公八年丁巳卒。
享年七十二。
祔葬同原。
生三三女
男長熲相官中樞院議官
次鷹相泗川參事
基相主事
女婿主事全中祺士人徐相朴學天。
相生四男志明,志麟,志邰,餘幼。
生三男志昌,志虎,餘幼。
相生二男志源,志協。
內外孫曾。
繁衍未艾也。
戊午夏
公之次子參事君。
訪余于京城鳳翼洞。
以其初葬時墓碣文來請曰今當合祔。
將改牲石
丐公之銘以記其實
且曰傳云立身揚名
顯父母。
孝之大者
不肖長於鄕曲
鹵莽蔑識。
先人潛德
無以揄揚萬一。
願得當世立言君子一言之重。
庶幾不朽
以非其人。
固辭不獲
遂因其前述
係之以銘曰。
憲憲文康
儒林所宗。
承休緖。
古家遺風
令配宜家
萬福攸同。
瞻彼禾山
有儼堂封
歲時烝甞
子孫來供。
是儀是式。
繁祉無窮
貞夫金海金氏墓碣銘(幷序)
公元1843年
史記貨殖傳稱寡婦淸。
能守其業。
用財自衛
不見侵犯
秦皇帝以爲貞婦而客之。
築女懷淸臺
淸以窮巷寡婦
禮抗萬乘
名顯天下
余按自古名媛之著於彤史者。
非不多矣。
其能卓然自立巾幗之中。
人主禮遇懷淸者。
難得見。
近世貞夫金海金氏
庶幾焉。
夫人駕洛首露王之裔也。
考諱奎漢。
壽秩同知樞府事。
憲宗癸卯三月十四日生。
自幼性貞一有淑德
年十七嫁于金公諱載權。
載權慶州人
官歷樞院議官
至嘉善大夫內藏院卿。
上祖冲漢號樹隱。
麗末以禮儀判書南原以卒。
子孫仍居焉。
曾祖諱圭鳳贈掌禮院掌禮
祖諱岱贈秘書院丞。
考諱昌崗贈軍部協辦
皆用內藏卿公貴也。
內藏卿公遠遊京洛
經年不還
夫人孤居食貧
破屋頹窓。
弊衣枵腹
能堪其苦。
躬執舂杵紡績之事。
晝夜不怠
時年事屢登。
柴米甚賤。
夫人克己
公元1909年
日止一食
畫飯而食其半。
不敢盡器。
一日得鰯魚醢
下飯甘之。
不覺食之過半
旣而瞿然自悔
依舊䀋菜下飯
刻勵勤勉如此
撫育穉孫
敎以義方
睦于族親
友誼隆篤。
增殖資產
藏繦巨萬
爰置祀田義庄
靡不裕饒
至若周施貧窮寄附公益事業者。
不可殫記也。
人立碑頌德。
晩年以內卿公階。
從封貞夫人。
五十三歲。
晝夜哭。
五十九歲遭晝哭之痛。
前後喪葬
無憾於禮。
孀婦姜氏亦有至性奉養其姑。
以孝聞於鄕里
隆煕三年冬
御駕南巡
至于昌原馬山浦。
夫人之名。
召見其姑婦。
特賜絹二段以褒之。
榮輝被軆
遠近聳聽
壬子九月九日以壽終
是年十一月一日
葬于泗川郡杻洞面駕山洞後麓壬坐之原。
男俊燮亦以孝行至宸聽
特授官司憲府監察
不幸早沒。
初娶晉陽姜氏同知濟魯女无育。
繼娶晉陽姜氏都事錫準女。
四男一女
男長種驥(後改琪邰)今主事
次種武參奉
種麟委員,種乃參奉
女適全州秉徽
種驥男漢秀,鳳秀。
種武男鶴秀。
主事君齎其祖妣遺狀。
來謁墓碣之銘。
夫人閨閤之英也。
懷淸猶有丹穴先業
保守自衛而已
豈若夫人赤手起家
身致巨貲。
又與公衆同其利。
蒙天褒。
下邀衆譽者哉。
記昔南巡
余陪駕至馬山
夫人姑婦承召而至。
鳳冠霞帔
禮謁行在所
容儀端肅
擧止修整
左右陪衛諸臣。
莫不指示稱金夫人賢。
於是時熟夫人行誼
今觀狀草信然
銘曰。
貞信刻苦
勤儉節蓄。
健婦持門。
倉庾日積
積而能散。
爲富且仁。
惠遍窮蔀。
聲達九閽
榮褒踰袞。
鄕里動色
子孫繩武
不忘懿德
駕山之阡。
卓彼貞珉
我銘不忒
昭示後人
憲府監察金君(俊燮)墓碣銘(幷序)
公元1912年
君諱俊燮字聲玉姓金氏慶州
新羅敬順之后
麗朝珪組相襲
有諱冲漢號樹隱。
禮儀判書南原
子孫仍居焉。
是生潭陽府使諱繩,生左贊成諱從直
歷十餘世有諱岱。
通政大夫秘書院丞。
寔君之曾祖也。
祖諱昌崗。
贈嘉善大夫軍部協辨。
考諱載權。
善大夫內藏院卿。
貞夫慶州鄭氏士人範女。
貞夫金海金氏同知樞府事奎漢女
君以高宗庚午二月二十四日生。
乙未九月二十日卒。
壽廑二十六。
丙申十月三日
葬于泗川郡杻洞面駕山洞後麓亥坐之原。
前室晉陽姜氏先窆雙
墳。
禀性孝友
承順父母。
敦睦宗族
其母嘗遘泄痢
甞糞甜苦。
以驗差劇
鄕里皆稱其孝。
徹天聽。
特授通訓大夫憲府監察
不幸貞疾
及將辭世
跪於兩親之前
泣語曰不肖子今將永離膝下
不孝莫大於是
面目歸見祖先地下乎。
盖其天植仁孝可想也。
晉陽姜氏同知樞府事濟魯女无育。
繼配晉陽姜氏中樞府都事錫準女。
四男一女
男長種驥(後改琪邰)主事
次種武參奉,種麟委員,種乃參奉
女適全州秉徽
嗚呼
余觀人家祖先勤力成家
子孫繼述堂構者鮮矣。
監察非徒保守而已
飭躬禔行。
以孝著聞。
可謂富而好禮而能光紹先業者也。
惜乎。
得年不永
豈非留有餘不盡之福。
遺後昆耶。
今依主事君之狀。
撰次如右
係之以銘曰。
衎衎賢母
式造家業
哲嗣服訓。
孝友敦睦
莫云嗇壽。
用昌厥後
牲繫顯刻。
永圖不朽
樞院議官安君(永模)墓碣銘(幷序)
君諱永模字敬文號如石。
世籍順興。
高麗興威衛諱子美始祖也。
四世晦軒先生文成公諱裕
刱設學規
東方儒敎之源。
自是文順公諱于器文淑公諱牧文惠公諱元崇
赫舃相承
門胄華顯
世莫與競。
公元1865年
後四世而判尹諱修己
自文移居于嶠南之慈仁
六世諱精頊。
卜築慶山
子孫仍居焉。
於君爲九世祖也。
高祖諱宅彬
曾祖大器
祖諱武權五衛將。
考諱在守參奉
恭人密陽朴氏。
宣傳女也。
君以高宗乙丑八月十一日
生于上南里第。
幼有雋才
卓犖不群
上學
先生長者皆期以遠大
不幸早失慈恃。
偏親在堂
無以養老
遂輟咿唔
操作業。
間以漁獵
晨羞夕膳
必有魚肉之供。
然猶以未盡忠養爲恨。
與其弟前主事國模友愛隆篤。
自傷家貧不能成就學業
勸其弟就師力學
贍其學資。
不使幹家務曰我當其勞。
汝則專攻學術
無絶我家書香也。
勤儉力作
積蓄贏餘。
晩年田產頗裕。
惡衣菲食
不改其素。
想慕先人偉績
慨然歎曰昔在麗朝
異敎橫流
我祖晦軒先生力扶正學
立學宮。
田財奴婢
贍學用。
今之太學遺制也。
儒敎衰微
從不能如吾祖大力奮興事業
然吾郡鄕校荒殘如此
無以二丁之享。
肯構之責。
不在吾輩乎。
敢不勉。
遂先捐二百金。
寄付鄕校
植本取息。
備享需。
又以五十金補養士之資。
又出二百五十金付之吏廳。
以救民瘼
前後濟恤米糓且數百石
公元1476年
建築費捐補爲五千金。
其慕先樂義
輕財好施有如此者
壬辰筮仕
拜義府都事
壬寅三品樞院議官
君以榮荷踰分。
恒存兢懼
戒子守分務農
事干進。
戊申參奉公憂。
哀毁逾制
旣葬具牲石築墳庵。
間日展省
非有大風雨。
未甞闕也。
愛親至性
至老不衰也。
己未正月二日
以疾卒于正寢
得年五十五。
初葬牛谷。
數郡畢至。
哀號親戚
同年四月二十九日
移窆于郡西外串洞負甲之原。
從先兆也。
配淑夫人仁同張氏司果仁祚女。
亦有儉德
二男一女
男長炳吉次炳圭。
女適鄭鶴鎭。
炳吉男曰周洪世洪
是歲孟冬
吉甫衰麻在身
不能造請
屬其叔主事君。
其先遺事
來訪余于京城鳳翼洞曰。
先人生長僻隅。
不見試於世。
然其居家
孝友之政儉約之行施濟之風。
足以模楷一鄕
湮沒遐陬
無聞於後。
不肖庸是懼焉。
謹具貞珉
以待立言君子揄揚
以光阡隧。
以是冒瀆長者
其辭卑而其懇甚摯。
余閱其遺事
斂袵而歎曰孝之大者
莫如繼志述事
而君生於千載之後
繼先祖之志而述其事。
可不謂孝乎。
詩云孝子不匱
爾類。
其君之謂乎。
銘曰。
憲憲文成
百世之師
崇聖興學
溥博厥施。
慶流後昆
克象其德。
躬耕養親
勤儉節蓄。
富而好禮
郡校復興
黌堂
髦士攸烝。
其人則亡。
其績猶存
道原家庭
功著斯文
鬱彼佳城
君子幽宅
穹碑顯刻。
永世不泐。
贈戶曹參判朴君(武來)墓碣銘(幷序)
公元1883年
君諱武來字存益
朴氏世籍密陽
高麗本朝
代有顯官
至諱忠原密原君謚文景
爲明廟朝名臣
寔君十三世祖也。
曾祖載章善大夫
祖諱啓鎭贈正。
考諱準立贈承政左承旨
妣贈淑夫人光州卓氏文煥女。
純廟癸未六月十七日生公
公篤於天倫
家門雍穆
父母曰於我乎孝。
兄弟曰於我乎友。
撫育子姪
壹視無間
以及宗族鄕黨
各得其歡心
不事干謁
終老林泉之間。
隱居行誼
爲後人範也。
卒於高宗戊戌十一月四日
享年七十六。
固城龜山
贈戶曹參判。
貞夫慶州李氏圭鼎女。
乙酉生。
卒於癸巳
泗川嶝。
生一二女
官同中樞
女適姜仁億,金達連。
中樞男崙纘委員
崙纘男鍾大鍾萬
庚申春
委員君以其大人之命。
齎狀西來
訪余于京城鳳翼洞曰。
先子不顯于世。
禔躬飭行
見稱一鄕
願得
一言之重。
賁飾阡道。
磨石以待。
其辭恭而有禮
不獲老耄辭。
遂依狀撰次如右
係之以銘曰。
孝友傳家
忠厚與鄕。
令德豈弟
壽考不忘。
龜山鬱鬱
有堂。
人如玉
萬年攸藏。
雲養續集卷之四(淸風金允植洵卿著)
 墓表
  
公元1920年
商工部大臣鄭君(秉)墓表
故農商工部大臣南皐鄭君移葬也。
季秉熏甫齎狀屬余爲墓表陰記。
余與南皐有同患難之誼。
志事
白於生前
今於不朽之圖。
何敢不勉
謹按諱秉子華
南臯其號也。
溫陽
高麗戶部尙書貞僖公諱普天遠祖
入聖朝司憲府掌令諱崇賀之十六世孫也。
曾祖司僕寺正諱履敎
祖贈吏曹參議諱懋善
考贈吏曹參判諱元求。
妣贈貞夫人務安朴氏源女。
繼妣贈貞夫全州李氏仁愚女。
判公落南。
寓居密陽九庵里。
憲宗五年己亥十月三日
生于九庵里第
壬子撤還京城
家貧善交遊。
門外長者車
甲申交涉通商事務司事
是年主事
入侍大內
應對稱旨
四郊多壘
上命
勞問往復
殆無虗日
隨機彌縫
事多允諧
自是寵渥日隆
乙酉除唐津
公元1838年
縣監。
同年富平府使兼礦務幫辦
丁亥移拜密陽府使。
戊子通政交涉衙門參議
己丑兼慶尙道轉運務官
一道稅穀。
斛量公平
運輸便利
從前爲弊者。
壹皆釐革。
吏民咸頌其
列郡賴安。
甲午拜同副承旨
仍兼轉運之職。
是年嘉善
任官三等商工部協辦
乙未內藏院卿。
是年陞勅任一等商工部大臣
改革庶政
國家多事
內外疑沮
人心未靖。
一心調停
導達上下之情。
內閣以爲重。
乙未八月之變。
宮中鼎沸
火之燎原
不可嚮邇
侍東宮
竭力保護
人皆服其忠勤
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政府顚覆
君與總相公弘集。
同被慘禍
者莫驚愕
臨命
不自知何辜也。
嗚呼寃哉。
享年僅五十七。
藁葬東門外箭串坪。
隆煕元年丁未
特蒙昭晰之典。
復其官爵
庚戌贈正二品資憲大夫奎章提學
賜謚忠僖
(慮國忘家曰忠
小心謹愼曰僖。
)遣官致祭
己酉閏二月。
自箭串坪移窆于抱川明德里艮坐原。
配贈貞夫曲阜孔氏在德女无育。
繼配貞夫人善山金氏德潤女。
端莊貞一
治家有法
生一一女
樂賢
女適仁同張憲模。
器度端重
神彩精明
簡貞沈默
疾言遽色
存心仁恕
口無雌
黃。
不與物競
不與命爭。
雖在芬華之中。
澹然不失其所守。
人無賢愚
皆服其雅量
當官盡職
在公忘私
所至皆有聲績
嗚呼
君起於寒門
蚍蜉之援。
而位躋台司
與聞廟務。
非有大過人之實。
如是乎。
出入禁闥
未甞干恩。
小心翼翼
表裡精白
尤人所難能也。
不幸有人亡國瘁之歎。
豈非命耶。
余與君同在內閣
周旋憂患之際。
風波失所
幽明路隔
今講舊會中人
幾盡在泉下矣。
將誰與道故者。
和淚濡毫
略叙其槪。
揭之于石。
後世子孫知所敬慕焉。
贈議政府參政大臣文簡朴公(洪壽)墓表
參政大臣平齋君。
將改其先公墓表。
錄舊表文及其事由
來示允植不肖誠孝淺薄
未得伸一日祿養
係情邱壠
以寓不洎之痛。
舊表所載貤贈之職。
不肖官從二品推恩也。
其後屢贈崇秩易名之典。
君恩不可沒也。
擬再竪一石
書其爵謚
幷紀其實于背。
以示來許
願公圖之。
先人執友
惟公在焉。
先人常稱公文
言猶在耳
如得公文而表先人之墓。
九原之下。
庶可以爲慰也。
又曰先人之於文。
每取其簡。
平日不喜推詡過程
至於世系行治
旣有舊表。
亦可以畧之也。
只叙其師友淵源
平日交遊之跡。
足以不朽也。
余曰噫。
今公之墓木已拱矣。
吾黨之後死者
猶有能道公之事者。
過此以往
後生少年不知公之名。
不可慨乎。
國家百年以來
朝無道揆
君子在野
士之有志道者
耻於干進
困於泥塗
惟與二三同志
相與講磨道義
扶持斯文一線之脈。
其心亦苦矣。
縝庵朴公於斯時。
雖處城闉而縻薄宦
一在野之君子也。
謹按公諱洪壽字子範
縝庵其號也。
氏籍潘南。
冶川先生諱紹之後也。
生纔數月。
能知愛敬其所生。
每乳必跪。
家人異之。
及長事親無違
忠養備至
母夫人喪。
廬墓終制
喪餘致哀
袒括之初。
者莫感歎
性質寡言笑。
讀書交遊
塲屋奔競之風。
早廢公車
獨好爲古文辭。
不趍時好
氣力蒼勁
時兪鳳棲先生接老洲吳先生之統。
講道稷下池堂
公與巴江公秉鼎。
摳衣請益
爲學之方。
先生一見器之。
立志居敬竆理反躬之說。
爲圖而授之。
慨然歎曰道在是矣。
自是蚤夜服膺
力行所聞
口無褻言。
身無惰容
素有風火之祟。
體常不健。
不廢巾櫛
晨起謁廟
退而凈掃一室
終日危坐
非聖賢書不觀。
性命理氣圖書之說。
儒者之所雅言
而公默識
不尙言論
公元1915年
躬行實賤之是務。
課子讀經傳。
萬遍不措。
篤實如此
是時池堂文會
一時之盛。
與明潭尹公秉益,丈公致𥅆,絅堂公應淳。
熏炙最深。
名行相次
世稱兪門四賢
至於篤信師說
勇往精進
皆推公爲莫及也。
公歿後某年。
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粤某年屢贈至崇政大夫政府參政
皆以平齋君貴也。
時議公學淵源
飭躬修行
法當謚。
不可例贈而止。
狀告太常
於是太常議奏謚文簡
(勤學好問曰文。
一德不懈
)上可其奏。
異數也。
嗚呼
昔在稷下函席
允以愚陋
從公之後
得於觀感之際者多矣。
今於文字之役。
附尾爲榮。
何敢老耄辭也。
何敢過情之辭。
公平撝謙之德乎。
謹摭師友所聞見者。
只叙其槪。
著之于石。
事實具載前表者。
不復疊述云爾
乙卯十月下澣
同門少弟淸風金允植謹識
栗庵金君(聲謨)墓表
淸風吾世鄕也。
先祖進義校尉諱敬文
當端廟遜位時。
不樂仕進
避地移居海州
潛德不市。
遺後昆。
公之長子翰林公諱礪。
有子曰支東。
文科羅都事
始自海州寓居咸從。
自是五六世。
冠冕相續
四傳
公元1834年
文科承政校理諱鼎
又再傳而軍資監正諱觀浚
其後氏族繁衍
分布列邑。
咸從,龍崗之間。
桑梓相望
自立門戶
守其世業
以至于今。
栗庵金君。
軍資正公九世孫也。
君諱聲謨字顯卿
栗庵其號也。
曾祖榮祚
祖諱瑜。
考贈童蒙敎官諱致浩
淑人新平宋氏德祚之女。
君生于純祖甲午十二月二十八日
生三敎官下世
惟偏母是奉。
克盡其誠。
每侍病。
甞糞禱天。
出於至性
七歲入塾。
讀子孝雙親樂之句。
汪然下淚曰天胡使我。
獨不見雙親樂乎
十五歲讀孝經家禮
講習體驗之。
與弟松村友愛尤篤。
新搆別第
而顔其堂曰明發
盖取小宛兄弟相勖之義也。
每當忌日
潔齋將事
如對神明
十里掃墓
不避風雨
先塋
日勤培灌。
甞値亢旱
蝗大熾食葉。
君捕而吞之。
兩輒大注蝗滅。
人謂君孝感所致
風度雅整。
氣宇軒昂
少以文詞馳名塲屋
屢擧不中
絶意榮途。
晩年詩酒自娛
私設家塾
聘賢師敎子。
遠近士子來學者。
舘糓養之
彬彬成就者。
睦族恤鄰
家無餘儲。
一鄕咸稱其德。
高宗乙丑十月二十八日卒。
壽僅三十二。
葬于龍崗靑龍峴亥坐原。
從先兆也。
粤二十年乙酉。
朝廷嘉其孝
公元1915年
行。
通訓大夫憲府監察
淑人全州李氏錫標女。
己丑生。
庚午卒。
閨範克備
持身淑愼
无男。
三女
取弟聲讚長子正義爲嗣
女適玄風郭鎬崧參奉延日鄭建禹,晉州河東賢。
正義二男
學元次學柱。
學元子鍾九。
柱子鎔九。
丁巳夏
學柱以其大人之命。
齎狀來請曰先人墓木已拱
未有牲繫之刻。
願得一言之重。
賁飾阡道。
余閱畢歎曰族親間有懿行
而遠莫聞知
自愧實深。
不可以老耄辭。
逐畧述其槪。
以慰孝子之心。
松村金君(聲讚)墓表
公元1836年
君諱聲讚字美卿號松村
金氏系出新羅
王子避地淸風
子孫世籍焉。
麗朝侍中諱大猷
始著於譜牒
是爲鼻祖
入聖進義校尉諱敬文
移居海州
是生翰林諱礪
翰林之子文科羅都事諱支東
移寓於咸從。
海州一派
移植平南諸郡自此始。
曾祖榮祚
祖諱瑜。
考諱致浩贈童蒙敎官
淑人新平宋氏德祚之女。
君以憲宗丙申八月二十三日生。
卒于太皇乙巳四月二十二日
壽七十。
墓在龍崗國安洞靈塔峯南麓癸坐原。
晉州姜氏成均進士修之女。
癸巳生。
丙寅卒。
墓在同郡長在
公元1497年
山南麓。
一男正義
入爲伯父后。
繼配延安盧氏亨哲之女。
二男正舜,正淑
正義子學元,學柱。
正舜子周鷹,周鳳,周鴻。
正淑周興
學元子鍾九。
柱子鎔九。
君生未一月而孤。
不識父面。
以此終天之痛。
稍長與兄栗庵君奉母克孝
愼終追遠
盡誠無憾
大小二連之行。
伯氏歿。
治家奉先之節。
一如伯氏在時。
綜理微密
井井有法
和氣接人。
義方敎子
罹病行乞者。
留置家中。
療治而遣之。
鄰里不能婚喪者。
竭力捐助
樂善好施
至老不怠
可謂一鄕善士矣。
子孫多賢且孝。
宜其食君之報。
而餘慶尙未艾也。
今聞其諸子將立石于墓。
余爲之紀其世派事行
使歸而刻諸碑陰
以示來許
窩金君(孝英)墓碣銘(並序)
公元1897年
君諱孝英字舜五
窩其號也。
駕洛王之後裔也。
金氏世居海西安岳郡
以詩禮傳其家。
公生于憲丁酉正月
早歲家貧親老。
無以菽水
長勤儉力穡。
遂致倉箱之積。
然時父母俱圽。
以未得終養沒身之恨。
風采俊爽
擧止端凝
內行淳備
閨門肅穆
與弟友友愛甚篤。
平生同居
無私財。
尤謹於奉先之節。
敎子有法度。
恤貧窮。
傾廩濟施
公元1913年
舟之風。
此其平日居家行誼大畧也。
卒於癸丑九月
享年七十七。
葬于本郡安谷書樓村某坐之原。
有子四人
長庸升進士
某某
十六人
曾孫五人
後屬繁衍
甲于一郡
論者皆稱以種德之家。
素聞窩之名。
辛酉秋
進士具狀與幣。
踵門而來告曰吾先子潛德不耀。
世莫之知。
不肖不忍泯其遺蹟
謹治牲石
願得執事一言之重。
光施阡道。
寧樸無華
寧簡無溢。
以副先人素志
所望也。
余覩其狀辭。
前聞相符
遂摭紀其實而銘之曰。
文學世胄
孝友家庭
子孫振振
襲其餘慶。
書樓窈窕
子攸宅。
一片貞珉
後昆是式。
主事李君(鍾夏)墓碣銘(並序)
公元1882年
有以志行文學聞於一鄕
而促於短途
湮沒無稱於世。
士友嗟惜者曰。
西臯李君鍾夏敬禹甫是已。
廣陵人
上世有諱集。
高麗典校寺事號遁村。
入聖有諱克堪廣城君謚文景
九傳而至諱文龍
隱居海西鳳山
飭躬行義
不求人知。
自是累世不振
曾祖諱海元。
以孝行贈童蒙敎官
祖諱奉煥。
安縣監。
考諱星健。
議官陞正三品
母淑夫人全州李氏光遠女。
君以高宗壬午十二月六日
公元1921年
于鳳山龜川舊第
幼而穎悟
器度凝重
擩染庭訓
孝友篤至
劬躬讀書
文識淹博
壬寅主事時。
議官在堂
至乙巳丁憂
哀毁踰制
至終不離廬次。
盡誠於奉先之節。
睦於宗族
任於鄕黨
周恤窮乏
如恐不及
克遵先志
修學校。
敎養後進
聰俊子弟
留學海外
可見君之有志公益事業
此其施展一端也。
己未十一月十六日
考終正寢
得年僅三十八。
葬于同郡洞仙嶺王字峯先兆右艮坐原。
配結城張氏正言炫女
四男三女
男胤永,脩永,胥永,朝永。
女適柳木文化人
餘幼。
嗚呼
秀而不實
聖人之所歎惜
以君而止斯。
豈非命耶。
君之弟鍾殷。
跋涉遠途
謁余以阡道之文。
累辭不獲
遂爲之銘曰。
櫲樟梗
材堪榱桷
未及拱把
于陵谷。
溫溫西臯。
奮起鄕曲
愛親惇族。
修校興學
官不稱德
年又短嗇。
誰其知之。
一片石
雲養續集卷之四(淸風金允植洵卿著)
 祭文
  
中華民國大總統袁公(世凱)文
公元836年
丙辰六月二十八日丙申
中華民國大總統袁公靈轝北京奉還河南之項城縣
朝鮮金允植老病在遠。
不能匍匐之義。
六日壬寅
謹致薄奠
公元1882年
之需。
郵便送達靈几之下。
南望長慟
再拜告訣曰。
嗚呼
天將大任
降此英賢
氣雄萬夫
志包八埏
龍虎韜略
雲雷經綸
名震海隅
望重朝端
內贊機密
外作屛翰
威行三軍
信著四鄰
功高謗隨。
履險貞艱
進退維憂。
救焚溺。
臥龍起洛。
都人加額
乃建民國
五族同戴。
伐叛討貳
布德行惠。
議會草刱。
道謀築室
御外侮。
閻墻轇轇。
皇建其極。
民志乃壹。
東西異宜
何必膠瑟
勉循輿情
還招口實
不遠而復。
如日月食
維和維憲
心無適莫
苟利於國。
犧牲其身。
廓然大公
可質蒼天
彼哉淺淺
腐鼠嚇鵷。
含垢忍辱
以安反側
大業垂成
遠近咸服。
指揮若定
群陰自伏。
嗚呼不吊
泰山其頹
百世之下。
英雄淚滋。
壬午
同舟渤海
談笑披露
顧眄流采
一見投機
誓以共濟
光明灑落
細節不拘
我醉公德
公恕我愚。
無不合。
無不從。
默默相視
靈犀亦通。
駱舘五載
追隨昕夕
一日不見
簡招相續
患難同苦。
飮讌同樂
誼重偲切。
情逾骨肉
自我南竄
遂成離索
愛莫之助
憂形于色
爰及甲乙
風雲震盪
政界屢變。
海陸擾攘
公去飛騰
我落層網。
時危多忌
音問兩絶
卅載貽阻。
沉抱菀結
願生羽翼
飛墮前席
抵掌道舊
一叙襞積
公不少留。
陟從帝庭
迢遞
莫攀儀形
平生知己
海內唯一
感念恩遇
涓埃報蔑。
西州痛哭
千古同傷。
辭陳哀。
遙進心香
嗚呼痛哉。
伏惟尙饗
祭大倧敎都司敎弘巖羅君(喆)文
公元1916年
歲次丙辰八月戊戌朔二十日丁巳
大倧敎都司敎弘岩羅君之遺骸
自九月山
將依遣命埋安于白山下。
路入京城
權停于本敎堂。
老友淸風金允植
不能往哭。
謹具淸水果品。
囑黃君炳郁。
文告訣于靈筵之前曰。
嗚呼
天道玄遠
聲氣夐絶
得聞者寡。
至性乃達。
皇皇檀祖。
大啓震維
育我群生
君之師之。
歷代崇祀
莫不尊親
世遠敎弛。
瀆我明神
挺生異人
實惟羅君。
誠意懇篤
默契于天。
以道自任
神符是握。
律身淸苦
秉心淵塞
瞻彼白山
靈跡所發。
北遊探源
修敎布德
華裔共仰
奉若神明
校舍林立
英髦雲興
乃眷槿域。
神化所被。
杖策南還
宣揚道揆
事與心違
招人疑。
跋前𨆫後。
困石據
道之不行
何足惜。
寧棄塵世
歸侍帝側
巖巖斯達。
翼翼神殿
薄言往省。
忽聞凶電。
鳥獸哀號
草樹色變
倧門益孤。
萬事泡幻
記昔丁酉
我竄瀛島。
惟君隨我。
患難相保
君先我歸。
時値滄桑
熱血沸腔。
凜如秋霜
塡海精衛
奮臂螳螂
狴犴
壯志彌烈。
入敎門。
翻然改轍
君甞語余。
昨非今悟
亡道存。
天所畀付
四海一家
誰愛雖惡。
蠲忿釋滯
置懷昭融
無乃運屯。
莫之我容。
行不見信
罪在予躬。
哀我同胞
忘本樂禍
厭舊趨新。
赴湯火
予爲司敎
不能拯溺
怠棄所司
厥罰當殛。
誓捐一縷
萬民贖。
神祖在上
察微志。
余謂不可
死亦有義。
禍至自外
固當順受
溝瀆之諒。
仁者不取
養眞守道
靜以俟時
天鑑孔昭
報應無差。
君心如石。
不可轉移。
遺戒申申
言不及私
魄歸祖山
魂遊天宮
綏我民福。
啓彼羣蒙
病枕呻吟
不成文
北望長號
一別千春
嗚呼痛哉尙饗
錦山春潭(濟寬)文
公元1917年
歲丁巳正月初五日己巳
老友淸風金允植
不能匍匐
謹具菲薄之奠。
替人哭告于故從二品錦山郡守春潭柳君之靈曰。
嗚呼春潭
天賦純篤
寬洪其量。
慈善其德。
心絶忮求
無邊幅。
與人憂樂
由中悃愊
不以貧侮。
不以勢易。
百世之下。
可敦薄俗
嗚呼春潭
古之良牧
十載南州
民懷吏服。
曩値東擾。
寇盜充斥
推誠撫綏
境內帖息
解紱家居
不問絲穀。
詩塲酒所
風流諧謔
盡人之歡。
無所靳惜
嗚呼春潭
誰無
相識
面交易謀。
心交難得
今世之人。
重然諾
朝暮異態
雲翻雨覆
歲寒後凋
乃見
惟我與君。
本非親戚
意氣相投
一見無斁
經歷盛衰
心如銕石
我竄湖海
廿年飄泊
畏途愁懾。
人皆鏟跡
獨不鄙。
信使絡繹
天憐楚囚
生還京國
相對如夢。
喜極還嘿。
分甘共苦
情殷骨肉
穿巷度陌。
樂數晨夕。
念我衰癃
行將就木
健康
後事可托。
何意一朝
升仙籍。
幽明殊途
雲山永隔
不見簡招。
不聞剝啄
空樑落月
猶疑顔色
感念疇者。
欲語硬塞。
聚散悲歡
萬事成昔。
九原何處
復尋前躅
臥病雪巷。
替人往哭。
靈如不昧
知我衷曲
嗚呼痛哉尙饗
再從弟(奎復)文
嗚呼來卿
吾宗之英。
豈弟溫厚
金鍊玉晶
古家遺範
不失令名
嗚呼來卿
無弟兄。
惟我與君。
許心忘形
昔寓芳村
覊泊零丁
君作東都
濟艱以貞
越陌相存
風雪叩扃。
往來憧憧
憂心惸惸
人事無定。
漂若梗萍。
我來自南。
奄逾十
握手道舊
恍如隔生
君年向稀。
我亦耄齡
皓首相對
悲喜交幷
時月不見
夢魂常縈。
喜君善攝
頤神養精
視聽無减
步履健輕。
神明所佑。
遐壽可徵。
何意一朝
二竪侵凌
倐然返眞
適彼佳城
東望長呼
江雲冥冥
翩彼飛鴻
失羣哀鳴
人非太上
詎能忘情
君素操。
氷蘗其淸。
慶流後裔
敎在家庭
兒孫繩武
守其典型
神庶無恫。
存順沒寧。
我獨倀倀
誰與爲朋。
病未能訣。
齎咨涕零
替送兒輩
陳詞輸誠
一別千古
永隔幽明
靈其來歆
椒糈維馨
公元1975年
重光節慶賀辭(乙卯上元
大倧敎重興紀念祭。)
公元779年
皇皇神祖
立人紀。
化遍東土
歷世崇祀
天運循環
回泰傾否
式擧古典
萬姓咸喜。
時維上元
風日和美
晦魄重圓
四表光被
帝德克明
陟降在邇
肅肅天宮
濟濟多士
載陳祝賀
酌以淸水
弘敷大道
自今始。
覃及八埏
永綏神祉。
太白山祭天報本禱告
伏惟神祖
天宮之樂。
下臨玆士。
肇闢鴻荒
功化溥博
告成于天。
不忘本
民德歸厚
景福盻蠁。
世數旣遠。
令典荒廢
民志渙散
忘其本。
一氣相感之理。
天人相與之道。
不可復問矣。
幸蒙神誘民衷。
倧敎復興
瞻彼壇址
靈績猶存
喆等雖愚昧不肖
俱是神祖血胤遺裔也。
感慕之誠。
出於秉彜
敢不紹述舊典
以盡豺獺之義哉。
以中良辰
潔身致齋
謹具粢盛庶品
盎水篚幣。
恭陳微忱
仰達穹蒼
伏惟洋洋在上
鑑臨在下
大德慧力
救民於水火之中。
无有遠邇
悉被鴻化
香火芬苾
萬世无替
謹齋誡虔禱。
敬祈靈貺
敢告
  常用禱告
伏惟神祖
(止)景福肹蠁
瞻彼壇址
靈蹟猶存
在我後之人。
敢不紹述舊典
(以下上同)
  樂章
猗猗檀樹
白山之陽。
帝出于震
萬方之光。
育我兆民
於戱弗忘。
告功報天
陟彼壇塲
羣靈從之。
肅恭祼將
福我兆民
於戱不忘。
吉蠲明享。
酌彼匏樽
豈伊異人
莫非遺民
育我福我
永世不諼
尼山祭天禱告
伏以穴口之海
摩尼之丘。
卽我神祖祭天之所也。
昔日神祖於此
巡方行化
祀天告成
亦維三郞
左右陪列
雲旗霓旌
繽紛翳降。
壇塲遺址
靈蹟不泯
在我後世子孫
何敢荒墜舊典
使斯民不蒙神祖之澤乎。
以中良辰
齋沐淨身
水潔粢。
敬陳祀事
伏祈俯鑒微誠
哀愍群生
挽回頹遁。
廓開迷途
使
日月所照。
霜露所墜。
莫不尊親
囿於大同之化。
不勝至願
虔禱謹告
  樂章
截彼塹城。
三郞所築。
行方告成
歲祀靡忒
靈蹟昭昭
千載如作。
敢追古典
侑以淸酌
侑以淸酌
黍稷馨香
文山崔崔
德浦洋洋
神降祁祁
歆此芬芳
何以錫之。
豐年穰穰
豐年穰穰
下民之福。
飮之食之。
敎之育之。
鼓之舞之。
使自得之。
於戱弗忘。
神祖之德。
三神殿開天節天祭奏由文(十月三日)
公元1864年
巖巖太白
鬱鬱檀陰。
甲子孟冬
其日維三
聖人首出
萬物咸覩。
手握印符
監臨區宇
乃命元輔
奠厥山川
分掌五事
團部三千。
布德行化
民俗厖淳。
無爲而治
太虗過雲
歷代崇奉
慶節是紀。
年年是月
明享禋祀
爰追古典
載陳泂酌
无曰高高。
有孚斯格。
雲擁駕。
祥飈拂席
霏霏香烟
依依天樂
神降祁祁
庶歆芬苾
撫玆東土
爰及四極
无有災害
敷錫厥福。
不任歡忭
齋誠禱祝
  樂章
昊天孔昭
仁愛斯民
帝降于檀。
現世化身
印符煌煌
朝日光鮮
肇基建極
綿歷千春
主宰維一
作用爲三。
眞理微妙
萬有包涵
蕩蕩王道
亹亹德音
神化無方
度越古今
孟冬之三。
時維慶節
祀事孔明
新薦嘉糓
歌頌悠揚
威儀肅穆
神其降歆。
錫玆民福。
三神殿御天節天祭奏由文(三月十五日)
伏以是月是日
卽我神祖御天之辰也。
斂其三神
歸于一眞
雲鄕迢遞
龍髯莫攀。
小同愴。
如失哺之赤子
歷代於是日。
祭天於郊。
以識不忘。
下至閭巷匹庶
家尸戶祝。
莫不對越神明
肅敬將事
一自胡虜梗化
大道遂隱
重典禮。
歸於巫祝淫祀
褻瀆無比
誣衊太甚
近日百敎競興。
倧敎最微。
忘其本。
樂聞新說
夫不愛敬其親。
愛敬他人
謂之悖德
擧世夢夢
莫知其非。
不肖迷孫。
心常痛恨
思欲洗滌邪穢
扶植正道
微誠薄。
頹俗難回。
恭逢是日
彌功感慕
謹與二三兄弟
講究古典
水潔粢。
齎沐虔禱。
伏祈俯鑒微誠
哀愍群生
大展神力
使斯民復降衷之性。
崇禮讓。
無爭奪。
水旱之災。
夭札之患。
萬姓同蒙神福
四海咸仰倧風。
不勝至願切祝
敢告
  常用由文
伏以歷代君民。
於是日祭天。
以伸追慕之情。
玆率厥典。
謹與二三兄弟
齋沐將事
水潔粢。
奉獻心香
伏祈俯鑿微誠
哀愍群生
大展神力
挽回頹俗
崇禮讓。
無爭奪。
水旱之災。
夭札之患。
萬姓同蒙神福
四海咸仰倧風。
不勝至願切祝
敢告
  樂章
瞻彼玉宇
實維天國
駕言旋。
逍遙快樂
惟玆槿域。
神所留躅。
澤流萬世
子孫千億
帝返于眞。
無臭無聲
雖無聲臭
昭昭厥靈。
宰制萬物
大化莫名
誰闡其敎。
白峯神兄。
爰採澗毛
湘之釜錡
陶匏是用
酌以淸水
神御不遠
陟降庭止
庶歆微誠
綏我繁祉
迷源書院重修享祭淨友堂先生
伏惟先生
道尊師表
學窮性命
聖賢爲期
出處以正。
薦科擢甲。
遂長國子
士民加額
天顔有喜
羣賢同德
協贊治化
庶幾三王
羞稱五伯
風俗丕變
男女異路。
七趨不迷。
涵泳陶鑄
扶正抑邪。
揚淸激濁
子道長。
小人所嫉。
北門之禍。
千古同傷。
網打一世
善類咸殃。
君臣義重。
日暮天昏
衣帶遺䟽
質明神。
窈彼迷源。
兩賢攸卜。
山高水淸
習靜硏易。
鄕人追慕
于此
建院。
垂三百年。
惟謹享薦
院廢以壇。
壇亦乏享。
瞻依靡所。
後學安仰。
復修舊儀
還奉神位
一籩一豆
式遵古制
天地雖閉。
則不變。
靈庶來歆
多士之奠。
迷源書院重修享祭潛谷先生
以仁繼天
帝錫良弼
惟此良弼
爲國柱石
早歲嘉遯
晩許驅馳
尊主庇民
憂國忘私
心無適莫
惟義與比。
炳炳弧忠。
特立不倚。
貢弊厲民
若恫在躬。
力排衆議
刱設大同
巨瘼旣蘇
邦域寧謐
后嘉乃績。
輔王室。
鞠躬盡瘁
知無不爲
論道經邦
動合機宜
世皆談兵
獨主安民
厥施普博
澤流千春
源之曲。
有翼院宇
諸賢同郡。
德星所聚
憲憲文毅。
貽謨後昆
象其祖賢。
配以令孫。
世故屢變。
院撤而壇。
奠儀久曠
士林咨歎
建議重修
灑掃壇塲
吉蠲用享。
時維重陽
籩豆有嘉。
威儀秩秩
靈其來格
歆此芬苾
雲養續集卷之四(淸風金允植洵卿著)
 追悼
  
矩堂兪公(吉濬)追悼
嗚呼
矩堂公靈爽不遠
今日吾黨之士。
相率追悼
公其知之乎。
夫事君容悅
非所良輔也。
守死社稷
非所忠臣也。
大人君子
正己而立於朝。
一世文明之域。
可以尊主。
可以庇民
社稷自然
長。
民彜物則
自然順序
利用厚生之道。
自然興行
矩堂公素志也。
不知以爲裁制主權
謂之犯上
改革庶政
謂之悖德
衆口鑠金
積毁銷骨
遂使有猷有爲之才。
不能一日安于朝。
豈不痛哉。
跡公之平生經歷
嶔奇歷落
顚沛困頓
萬死一生
視古之伊呂寗奚。
艱險萬倍
意謂斯人也。
天之將降大任者也。
誰知蒼生無福。
曩者甲乙之際。
若將有爲焉。
奈暫得其位。
不遇其時
狼貝去國
奔竄殊方
飽經風霜十數年之久。
遲暮歸國
江摠黑頭已非。
解錮還鄕
張儉身世踽𨂙(一作涼)。
然而放浪江湖
尙懷廊廟之念。
熱心敎育
勤奬勵之方。
此公之素性然也。
崔孤雲東還也。
時事日非
遯跡深山
不復世事嬰其心。
公則存心忠愛
至死不變
拯救之志。
兼善之風。
遠邁昔人
不以去位有間
豈不賢哉。
今公體魄雖閟于重泉
炳炳丹心
上干雲霄
日星爭光
千百載之下。
聞公之風。
有感奮而興起者。
是雖死而猶不死也。
吾黨從此益孤。
社會爲之寂寞
撫念疇者。
不禁黃壚之痛。
嗚呼悲夫
雲養續集卷之四(淸風金允植洵卿著)
 哀辭
  
石儂(瑾)哀辭
嗚呼石儂。
而止於斯耶。
奈有其志而無其時
此爲千古志士之所同傷兮。
不能無憾彼蒼
雖然富有千駟之衆。
不能百世之芳。
勇奪三軍之帥。
不能匹夫之情。
惟君志不摧而名不滅兮。
耿耿曙天一星
哀吾同胞顚連無辜兮。
披髮往救而誓不獨生
吾兄弟之相怨一方兮。
指示大道無黨無偏
巨浸橫流兮。
啣木之可塡。
菀結而不伸兮。
斂而歸乎重泉
夜漫漫其不晨兮。
秉燭破昏
攬叢桂而招招兮。
淮南小山
已矣乎。
石儂不可復見兮。
黃壚而涕潸。
雲養續集卷之四(淸風金允植洵卿著)
 雜文
  
山金翁回巹祝詞
公元1913年
從聽山子遊久。
間其白眉學山公之賢。
癸丑春
聽山自旌義任所馳書告余曰。
今年家兄回巹之慶。
人家稀事。
子豈無一言助喜乎。
余惟學山翁淸愼勤儉。
身不干祿
縱弟遊學
以成晩器。
有陳伯馬况之風。
夫人亦有宣孟之德。
俱享黃髮
重開巹筵
天之報施善人
其理不忒
福祿尙未艾也。
敶蕪辭。
遙伸賀忱
詩曰。
雲中白鶴
華表千年回。
彩服陔養
厖眉酬巹杯。
勁質凌霜
佳期趁早
季方祝賀
月照𤅀(一作瀛)隈。
李甥(鼎珪)回甲祝詞
馬氏五常
序居其四。
石家謹厚
慶稱簡易
晩景至樂
韡韡常棣
逍遙風雨
對床共被
八慈二方
德星攸聚。
篤念舅老。
經夏扶侍
流汗終日
校讎文字
閼逢之臘。
甲正値。
開堂稱觴
和氣藹藹
琴瑟鍾皷
瑤環瑜珥
小宛兄弟
有懷不寐
我誦穆如
手書以寄。
俾壽而康。
昌而熾
阿部進錫名訓(阿部充家之子年十一歲。
錫名曰進錫。
請余作訓辭以戒之。)
乾道剛正
進爲德。
進德修業
君子是則
日征月邁
人一己百
不進則退。
萬事墮落
精誠所到。
可透金石
千萬人往。
浩氣充塞
鬼神亦避。
豺狼畏伏
溟鵬圖南
搏風鼓翼
驥騏展步。
萬里一息
立身顯親
竭忠報國
顧名思義
終身珮服
書分贈土地券示兒曹
先人世修仁德
淸愼儉約
遺子孫。
吾與汝曹
保有室家
幸免溝壑
皆吾先祖遺蔭也。
余覯近世人家子弟
華美之屋。
富豪之資。
一朝傾覆
身爲乞丐者。
不可勝數
由於生而飽暖
不知祖宗艱難之苦。
惰遊逸樂
奢淫驕縱
自底敗亡
而睯不覺悟
汝曹甚懼之。
今此利川及內浦所有土地
往年吾與汝兄買置者也。
汝兄不幸先込。
後事之托。
在於汝曹
玆以田券分贈。
其所收雖不多
勤儉力作
可以衣食之憂。
節省蓄餘。
可以他人之急。
不然則不過爲一夕賭博之資耳。
家產一破
不可復合
悲歎窮盧。
雖悔曷追。
近日多少蕩子
汝曹良師也。
以此爲鑑。
擇交遊。
留心書籍
循蹈規矩
毋求分外之福。
每事必思將來
節儉爲主
銘珮余訓。
刻刻在心
毋忝所生
毋墜先業
以保我世世子孫
勿替引之。
答人論靑邱文章源流
有過余者。
歎世之將無讀書種子
囚(一作因)縱言至於文章之學曰。
東文章。
隨時汚隆
今文長老
零落殆盡
後生無以述焉。
子能詳言源流乎。
余應之曰。
少時頗攻文藝
然得於口耳之餘。
非有深造
昏耄已甚
何敢古今長短乎。
盖嘗聞諸先輩緖言
在昔三國中葉以後
公用文字
皆仿文選
如任强首,崔文昌顯者也。
至麗初猶然
而若名臣章奏碑版之作。
往往兩漢氣味
後世可及
及其季也。
益齋稼亭牧隱諸公
倡爲古文辭。
大鳴於世。
繼以陽村春亭
一變騈儷之舊。
其後佔𠌫,乖厓,四佳,虗白
大家
稱。
而張新豐簡易齋集云虗白,四佳。
通敏利用
館閣之豪。
乖厓博而寡法。
佔𠌫精而未大。
右文之化。
極於宣廟
簡易稱首
文寧晦而毋或淺。
澁而毋或凡。
截長續短
可與乖厓佔𠌫鼎立
是時又有象村,月沙,溪谷,澤堂。
世稱爲象月溪澤
象村之文。
鎔鍊淘洗
有明末淸初文氣
月沙之文。
不以彫彩爲工。
行文馴熟
其所欲言而止。
論者又云溪天才優。
堂人工勝。
盖各有其所長也。
農巖之文。
學理醇深
息庵之文。
氣力雄渾
與溪澤幷稱
藥泉明谷
奏議明鬯
時稱舘閣之才
英廟時雷淵晉庵月谷江漢諸公
主文盟。
而尤推江漢大手筆
文典高古
長於史才
可與古作者爭一席
近世作家
淵泉臺山
淵泉之文。
步趨有度
不越乎矩矱之外
而紆餘舂容
感激不傷
洵爲治世之文。
臺山之文。
百氏之英。
融爲一家
俯仰有致
風神翛然
此以往。
寥寥未有聞也。
盖自麗末群賢
性理之學。
爲文無學根據者。
人病其無實不取也。
是以操觚之士。
未嘗涵養硏索之工。
開口便談性命
掇拾賢書牘。
自潤其文。
此亦文之一病也。
能脫此病者
其惟燕巖乎。
燕巖之文。
天馬行空
不施覊靮
自然中節
可謂文中之龍。
後生不可學得者也。
大略如此
不可縷述
觀止於韶
不及鄶。
卽此可以觀世汙隆矣。
唯唯而退。
書贈季子裕邦屛幅
孝弟者。
百行之源
而爲仁之本。
人之所以良知良能者也。
苟能充之則爲聖爲賢。
不充之則爲禽爲獸。
四海萬國
風俗雖殊。
此道則同。
所不同者。
節文差異也。
其要只在愛敬而已
忠者發於中心而無矯飾之謂也。
信者行必踐言而無自欺之謂也。
人之所以能立於天地間者。
以有忠信也。
蠻貊之邦。
可以行焉者也。
修身之道。
莫先於孝弟
與人之道。
莫先於忠信
可不勉之哉。
恭儉德之基也。
恭而持謙。
儉而守約
反是驕奢而爲盈矣。
易曰天道虧盈益謙
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謙。
此理灼然不可誣也。
謙恭儉約
興家善祥
驕淫奢縱
喪身禍祟
可不戒之哉。
傳曰民生在勤。
則不匱。
書云必有忍。
其乃有濟。
非勤無以大德也。
非忍無以大業也。
勤勉自强不息
日新又新
天道也。
忍耐藏疾納汙
負重致遠
地道也。
夫不一時之苦。
偸安姑息者。
其終不免窮廬之歎。
一朝之忿輕擧妄動者。
其終必有滅頂之患。
聰明特達
不如勤勉
足智多謀
不如忍耐
可不勉哉。
可不戒哉。
惟此三段十二條。
寔爲藏身至寶
度世之良符也。
勿以陳言而忽之。
終身服膺
拳拳勿失也。
恭識英廟御筆障子
公元1946年
煕朝列聖壽考作人之化。
莫盛於英廟之時。
晩年倦勤
萬機之暇。
文墨自娛
左右褻御之臣。
多得宸翰
而或流傳寺刹
此障舊藏於咸興歸州寺。
今爲左近倉太郞所有
左近君嘗要余辨識
謹按柔兆閹茂
古甲丙戌也。
英廟誕降甲戌
至再丙戌
恰爲七十三歲。
寶齡相符
無容更疑。
且以揮灑
驅使惟意。
字畫遒健
姿態橫生
雲漢閣所藏本無異。
嗚呼
聖人墨寶也。
不可褻玩
宜珍弃而謹護之也。
一新俱樂部起文
孔子論衛政曰必也正名乎。
正名者。
父子之謂也。
若父而不得子其子。
子而不得父其父。
可謂正名乎。
王之制
嫡子者。
立子以嫡。
嫡子者。
立子以長。
所謂嫡庶之分。
如斯而已
其他婚宦無碍
待遇無別
古今通誼也。
我邦素尙禮敎
尤重倫常
父子一倫
大有缺點
庶子不問本宗
先論外家
是知母而不知父
禽獸之道也。
其可乎哉
孝如曾閔無所施其孝。
才如管葛無所施其才。
鬱沈滯。
世爲廢人
斁倫悖常。
莫此爲甚
所以列聖訓謨
名臣章奏
無不咨嗟歎惜
欲爲䟽鬱之擧。
無奈習慣已痼。
積重難返
今幸天道昭回
風氣一新
前日枳塞之風。
稍稍自開。
然狃於聞見。
猶有未盡變者。
一分未盡
則便爲一分之缺。
不可完全天理也。
鄒聖曰人倫明於上。
敎化行於下。
人倫雖明於上。
敎化之行則吾輩不能無責。
不有淸鍾。
誰能警破昏夢。
不有砥柱
誰能挽回頹波
惟我同胞
自相警告
使先覺後覺
一掃蠻野之習。
同躋文明之域。
今日急務也。
是以有志諸人
同結一社
設警機關中央
或以口宣
或以筆述
人人皆知天賦之重。
自暴棄
以其相當人格
施以同等待遇
釀成天地間一團和氣
忠孝烈節之人。
於是焉出。
敦厚淳睦之風。
於是焉興。
名義一正
萬事順序
豈不休哉。
伏願君子同心協力
樹之風聲
丕變五百年陋俗
佇見大同之化。
千萬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