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养续集卷之三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x 页
云养续集卷之三(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记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6H 页
唤仙亭白莲社记
顺天邑治之东。有亭曰唤仙。是亭也。载于国初邑志。以名胜擅于湖南者也。亭之左有清流一带。溶漾演漪。可舟可泳。常为缙绅士女游玩之所。目之以小西湖。但恨无十里荷花可助幽致。癸丑夏。忽有白莲数十朵。涌出水心。天葩烂漫。清香四喷。远近观者。莫不洒然异之。发其信心。曹溪山锦峰和尚飞锡来赏。心知是处有佛地因缘。遂请于郡守。修葺亭舍。与同志缁白结白莲之社。盖追庐山故事也。尝见莲社高贤传。谢灵运一见远公于庐山。筑台翻经。凿池植白莲。与远公诸贤。共修净土之业。自是庐山莲社。为千古胜迹。由今观之。同一莲社。而人功天造。迥不相侔。使康乐见此涌莲之异。必欢喜赞叹。得未曾有。其灵贶嘉徵。岂人功手植之可比哉。甲寅秋。锦峰云游京城。以余于斯亭有桐乡宿缘。踵门而求记。顾余才劣非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6L 页
慧业文人。于内典素乏研究。无以喻其妙莲之旨。姑记其异迹而归之。
文会堂重修记(丙辰)
夫贤人之有遗庐。犹国之有乔木。蔚然为万民之望。而仰其风声。故明王贤侯。必过而式焉。为表率于一国者也。京城西部社稷洞。有一亩之宫焉。故文简公凤栖俞先生杖屦之所也。先生尝以怀道之士。贲于丘园。名则高矣美矣。然无益于世。自洁其身而已。是以讲道于辇毂之下。不以道学自命。以文辞接引。后生扁其楣曰文会堂。一时贤士大夫多出其门下。讲论经典。探赜义理。稷下文风。于斯为盛。及先生没。门徒零落。六十年间。都鄙绝讲诵之声。章甫失依归之所。堂亦屡易主而颓废不修。何幸儒林公议未泯。相与醵金买宅。庀材修缮。衡门匡床。宛见栖迟之躅。嗟乎。武夷之棹歌虽歇。江山之文藻犹存。后生之瞻慕感兴。顾不在玆乎。昔胜朝崔文宪公以道学倡起斯文。训诲后进。当时隶于朝籍者。皆称文宪公徒。后人立碑遗墟。以寓景慕。至今为松京故实。惟我先生启迪之功。不下于文宪。而所居遗宅。又非遗墟之比。则随时葺完。不没贤人之迹。与文宪遗碑。并垂于后。不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7H 页
亦宜乎。此有志之士所以同力赞成。为扶植吾道之一助者也。工事既毕。将记其事。昔日抠衣而升斯堂者。惟吾一二老门生存焉。佥议授简于允。不敢以癃病辞而为之记。
晋阳姜氏孝烈旌闾阁记
隆熙三年正月。 车驾南巡。驻跸于马山港。命博采孝烈异行者。于是庆南观察使黄铁。举晋州故监察金俊燮妻姜氏孝烈以闻。 上嘉其懿行。召见于 行在所。赏以金帛。俯遵多士之请。仍下旌闾之典。实旷世异数也。绰楔既成。其子琪邰。谋所以揭楣之文。具其状来责于余。余惟自古孝烈之载在典籍者不可胜计。如柏舟自誓。义桓旌门。其事诚难矣。礼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盖夫人之贞吉从一礼也。当其崩城扣躄之际。矢死办命。一意下从。固烈行贞性也。虽然若夫舅姑在堂。奉养无人。子女绕膝。抚育无托。则亦有抑哀制情。以孝尊长慈幼孤。为义理之权衡焉。即庄叔之药饵救姑。卢氏之岁寒松柏。皆表表著称于千古。则此盖烈妇之诚难。而孝烈之兼全。为尤难也。呜呼。若姜氏可谓节行兼备也。当其夫之病。刀圭救护。无所不用其极。及其不救。则绝水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7L 页
浆者五日。其殉身之志决矣。竟因尊姑之泣谕而回心开悟。忍死为生。垩苫以终三年。其懿行既无愧于古烈妇。至于其姑之病痢沉谻也。尝粪以验。中夜祷天。竟致勿药之喜。然则使其姑七耋康健。安知非孝妇之诚孝攸格欤。今其家庭和肥。子孙炽昌。姜氏之受饷亦厚矣。天之报施善人。余于姜氏是徵云尔。
蔚山乡校重修记
我东以儒教立国。乡校者。儒教之所存也。上以尊先圣之道。下以立生民之纪。内自国都。外至列郡。莫不建设。其殿庑厅斋之制。俎豆簠簋之式。皆依仿古典。彬彬可观。于是为藏修游息。于是为兴贤兴能。此王政之所不可废者也。一自教道凌夷。所在学宫。荒废不修。春秋二丁之享。亦非复前日之盛仪。可胜叹哉。蔚山绅士金君振守。有志好善之人也。以本郡校任。视务有年。目击其颓圮之状。荒凉之色。心窃慨然。而校财艰乏。无以办其修葺之费。遂决意自当。身任经营。不爱千金之赀。役累月而告功。盖其心出于尊道慕圣。非为乡党之誉也。使人人而皆有此心。岂非斯道之幸欤。此是君在世时事。而君之宅相高基铁甫。实相其役。今君已殉。高君不忍泯其外祖之伟绩。西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8H 页
至汉师。求余文以为之记。余辞以老耄不能操笔。高君曰公既在贤关首善之地。为士林之望。夫劝民兴学。非家喻而户说。奖一人而千百人知劝。其可已乎。余感其言。略举其概以记之。
药师庵重建记
瑞石山中。旧有一小庵。名药师。不知何时所刱。而今惟破屋数间。无人过问。鹤伞禅师少好游方。名山古刹。足迹殆遍。既而疲于津梁。思得僻静休息之所。宴坐修道。见药师庵遗墟。欣然有契于心曰。此可以终老。遂卓锡焉。郡中绅士及远近檀越慕师之风者。争相施舍。助其建筑之费。于是拚除瓦砾。重整基础。甍栋翚革。钟磐悠扬。依然是一区宝坊也。庵工既讫。师要余为文记之。传为山中故实。余曰昔在庚申秋。余尝游瑞石。登其巅。高吟李白落雁峰诗。以为山中之观。尽于此矣。犹未知药师庵之在何处。今于六十年之后。始闻其名。而又为吾师所占。夫物之显晦。地之遇不遇。各有其时。从此庵之名。将闻于一邦。岂非地以人显耶。至若庵中之景。吾不能详言。然三皇峰之萧洒清旷。立石广石之精英峭拔。至今森然在目。不能忘也。庵在其间。必揽众美而擅一山之胜矣。吾今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8L 页
作记。草堂之灵。庶不以生客而麾之也。
孝思斋记
古者奉先事神之节。在庙而不在墓。后世庙制不备。无以尽孝子之心。且祧庙岁事。行于坟墓之庭。于是有坟庵焉。藏其祭器。修其祭祀。聚其宗族。尊祖敬宗之意。实寓于此。夫庙墠迭毁而坟庵常存。其所重反有过于家庙。而不可废者也。杨州金村。吾金氏屡世邱墓之乡也。旧有坟庵。为时祀供设之所。故俗谓之祭厅。四方宗人之参祭来会者。宿处于斯。序行序齿。讲亲修睦。一堂和气。蔼然可掬。岁久而栋宇荒颓。风雨不庇。每值享祀之际。事多苟且。自献官以下无寄宿之所。不成事体。恒切慨叹。丁巳冬。诸宗会于山下。谋所以重新修理。各捐金额庀材瓦。择日起工。宗人裕光,裕承实相其役。越明年戊午。克竣厥功。结搆粗完。虽无轮奂之美。精神攸萃。自成巩固之基。遂取元人虞集所著张氏墓亭之名。扁之曰孝思斋。记其事实。揭之厅壁。以示后世子孙。庶几勿忘孝思。益勉堂搆之义也。
永思阁记
云峰郡东鹫岩之麓。有马鬣封焉。故通政大夫庆州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9H 页
金公讳洁之藏也。金氏系出新罗。公之九世祖讳冲汉号树隐。七世祖右赞成讳从直。祖讳辐号玩逝亭。考通政大夫讳廷谨。九世以下世居龙城。至公而始移居于云峰。其后子姓繁衍。遂为一郡巨阀。然举族清贫。无以致力于墓庭。岁一烝尝。亦欠礼腆。常以为憾。公之十世孙前员外郎琪邰。素以孝友睦任。称于一乡。其奉先之诚。出于天性。尝慨然叹曰吾族之昌大。寔由于祖先积累之庆。岂可以世远而忘其本乎。于是竭力营办。阡道象设之仪。岁时祀享之资。次第整理。靡不毕具。己未春。又出巨款。营建斋阁。诸族亦感其诚意。协力鸠财。以助役费。公之七世孙昌先实相其役。凡七阅月而翼然乃成。结搆精致。制度宏敞。隐映于松柏之间。可以歌哭于斯聚族于斯。虽张老之善颂。无以加矣。庚申夏。金门诸族撮其事实。将揭之扁楣。以示来许。求余为文以记之。余知员外君富而好礼者也。追远报本。及于十世之遥。能举数百年未遑之事。岂不难哉。昌先甫之蕫役始终不怠。克竣厥功。皆可为后人式。而邀福于将来且未艾也。遂为之记。
远慕亭记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89L 页
瑞石之山。扶舆磅礴。屹然为光州之镇。自古闻人达士多出于是乡。溯之近古。如锦南之才略。石底之忠勇。皆奋起寒微。名垂后世。所谓地灵人杰。岂不信乎。吾闻郑氏之先。有讳▣▣自晋州移籍于此。卜筑于瑞石之下。有坟墓在焉。其后昆繁衍。岁祀不绝。今郑氏诸族。共谋搆亭于沼溪之上。扁其额曰远慕。盖为不忘先德。而致其孝思之义也。央人求记于余。余于前庚申秋。客游湖南。登瑞石山之三皇峰。天风泠泠。云气溶溶。胸次为之清旷。慨然有怀古之想。叹曰玆山清淑之气。古今无异。其间必有光黄异人。今不可得见乎。因低回久之。距今六十有一年。而郑氏亭记属于吾手。始知吾前日所愿见者。无乃斯人欤。恍惚之间。若有前定。诚非偶然也。夫不忘于久远之后。筑亭以寓慕先之诚。其子孙之众且贤可知也。推子孙之众且贤。而其先人积累之德。亦可知也。玆山有灵。必钟美于有德之门。其不在郑氏乎。
永新斋重修记
教育人才。莫善于学校。而蒙养之功。莫切于私塾。私塾者。即今之所谓书堂也。古之闻人达士。莫不由书堂中出来。书堂岂可忽哉。苟得贤师而诚心授徒。开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0H 页
其知识。正其趋向。则他日学校之业。事半而功必倍之矣。长兴郡内洞里斗峰山下。旧有书堂一区。名永新斋。不知何人所建。而已经五十年之久。栋宇将颓。风雨不庇。聪颖幼童。无鼓箧之所。常为有识之所忧叹。金斯文益哲诗礼古家也。闷子弟之失业。倡议修葺之方。里中绅士父老莫不赞成。鸠材庀工。奂然一新。于是萤窗雪屋。复闻咿唔之声。争赴课程。惟恐或后。其进取不可量也。役既竣。金君访余于汉城。求文为之记。将揭于壁。余曰不亦善乎。今之论者。以书堂教规。徒守旧日腐习。无益于启发之道。不如废之。此亦固滞之论也。今所在学校鲜少。若并废书堂。则愿学之徒。无所藏修。日就暗游。昧嬉放浪。虚抛光阴。岂不可惜。存其旧名。参以新学。亦无不可。何必尽废乃已乎。惟在良师教导之如何耳。金君吾族之英也。余嘉其有奖学之功。为此说以勉之。
昌宁曹氏三纲遗迹记
人之有三纲。犹天之有三光也。三光晻翳则天地闭塞而万物不得其序。三纲隳弛则人纪紊乱而胥沦于禽兽之域。是以明王之出治也。必以扶植伦常为先务。良有以也。湖南罗州之乡。有昌宁曹氏三纲遗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0L 页
迹。余尝读其实纪。一门四节。辉赫相承。何其盛哉。昔在 宣庙龙蛇之变。松庵曹公讳彦寿奋起布韦。激众募旅。后与赵重峰先生同殣于锦山之役。褒赠亚卿。勋载盟府。公之子参奉成福之妇淑夫人文化柳氏。夫病斫指刲股。夫死矢志自守。教子成家。克卒亡夫之志。至蒙旌褒。夫人有子曰通政舜岳。竭诚奉母。致孝感得鱼之异。乡人至今称之。舜岳之子厚建亦以孝闻。三年居墓。山君来护。因绣衣褒启。特除童蒙教官。以是曹氏之门。绰楔相望。传至百年之久。而为乡闾之所矜式。后值戊申之扰。一村烧燬。绰楔亦入其中。宗族乡党。莫不伤惜。粤十有三年庚申。相谋建阁于遗墟。以志不忘之义。是岁秋。公之十一世孙圭浣裹足上京。谒余文以记之。盖重其事也。顾余癃耄。久谢笔砚。然惟事关彝伦。不敢以老病辞。遂略记其事。使归而揭之楣。
龟云书室记
驾洛王。古之神圣人也。肇辟鸿濛。为九干之首。四国之师。衍庆毓祉。贻谟弘远。其椒聊之繁。殆占一国之半。金君钟汉。即其苗裔之一也。君妙龄志学。富于书史。扁其书室曰龟云。盖王之始生也。有龟峰云气之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1H 页
异。故君因以为号。为不忘其本也。夫崇山巨石。必孕云气。起于肤寸而弥满六合。方其出岫而遍于天下也。绚烂霱皇。巑岏嵂崒。往往如奇峰峭岩。状其祖山之形。见者知其非江云野云泽中之云。乃崇山之云也。今去王之世。经二千载。虽典型悠邈。然其苗裔之如君者。尚能力学自树。翩翩于浊世之中。可知灵芝醴泉。自有其源。而龟峰之云。信有徵矣。金君请余为记。将揭之于楣。余嘉其志。勉述先德而归之。
新安朱氏孝烈记
余以耄年。闭门养痾。不干人世事久矣。一日北青士人全君秉钟。抱状而来。请白其先祖母朱氏之冤。其容蹙然。若有难安者。口嗫嚅而不能尽其意。余异之。阅其所赍记述文字。凡十数幅。皆全氏亲族及郡中知名之士。褒扬夫人之孝烈。且證其被诬之冤者也。夫自古幽冤之难白。莫如中冓之事。而观其平日素行与夫临终处义。则不待皋陶淑问而可卞其黑白矣。按朱氏新安人。故士人全瑞龙之妻也。自幼以贤孝闻于乡里。及孀居养舅。致其诚敬。克体亡夫之志。可不谓孝乎。横被邻族长舌之妇。搆诬罔极。萋斐成锦。其夫弟瑞凤偏信其言。迫逐邱嫂。抑郁而无所诉。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1L 页
然家人上下亲戚邻里。莫不立證而称其冤。则其冤已白于生前。可以无死矣。即夫人之心。以为吾为人妇。而冒此污名。不死无以自明。遂从容投缳。拂轻尘于弱草。等鸿毛于泰山。岂非烈烈大丈夫之所为乎。其贞魂毅魄。久而不散。往往发于家人梦寐之间。随其善恶而祸福之。非明神而能若是乎。生为孝烈。死作明神。可以有光于彤管。一时被诬。又何足言。虽然彼谗人者。固无论。信谗之瑞凤。即秉钟之生祖也。为秉钟者。欲雪夫人之冤。则又不忍暴其生祖之过。宜其嗫嚅而难言也。愿君毋庸置辨。自有一世士林之公议。何待子孙之卞白乎。呜呼。若在昔盛时。当有绰楔之典。树之风声。为乡闾矜式。今不可复见。岂不惜哉。
云养续集卷之三(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赞
  
孔夫子画像赞(日人狩野主马尚信号自适斋所画。今为东拓总裁。石冢藏英藏所。)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凡有血气。莫不尊亲。乡党一篇。照映千秋。太和元气。天地同流。
云养续集卷之三(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书]
  
拟李陵别苏武书(哲宗乙卯春。稷下月课文。时年二十一岁作。○补遗)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2H 页
余尝读李陵别苏武诗。为之恻然伤怀。及见后之拟作二人诗。亦叹诗人之善道人意也。李陵又有与苏武书。而或曰是六朝伪作。余固陋未之获见。常以为恨。想其书辞。亦如其诗之可悲耶。窃为拟之。作李苏二人临别相赠书二篇。不啻昼(一作画)虎也。
子卿足下。顷年海上别后。起居珍重。曩者故人任立政之来。为说子孟少叔用事。欲陵复归汉。自念陵骑一匹马提三尺剑。为猎胡服。径度天山入雁门。计数月则可至汉庭。顾甚易耳。然有中肠痛迫。不忍便决者。腹心未布而又被卫律所窥。还复嘿嘿。已而立政西归汉。吾复告愬于谁者。窃惟立政去后。子孟少叔与陇西故人。必以陵为无信无义。酣于匈奴富贵而忘汉恩。嗟乎。陵非敢如是也。陵虽无耻。尝闻丈夫之行事。颠倒至此。尚忍以富贵为荣哉。顾势有不得不然者耳。是以思欲一见故人而披露之。异域绝无可通者。人生未可知。恐一朝奄然长逝。掩恨抱累而莫之叙也。今者天吊子卿。返旆上国。陵小人。匍匐不敢望其节旄之光。然窃有私心蓄积者。庶可以展于此时也。且子卿。陵之故人。陵之心。子卿独知之。知子卿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2L 页
者。亦莫如陵。诗云心乎爱矣。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顾今之世。舍吾子卿其谁告也。故不能长嘿。区区略陈。幸省察焉。陵少驽弱。以先人任子忝补侍中。主上过加奖诩。许陵将兵。陵因感澈图报。誓无上累。顷者贰师之出征也。陵以为此报国之秋。负锐贾勇。提偏师深入虎口。大帅嫉其功。同列幸其败。前无可恃。后无继援。孤苦力抗。濒危自拔。不幸有反卒乘其间。遂误大事。是实陵之罪也。追今思之。往往欲噬脐而无及。亦复奈何。当是时势穷力尽。吾友韩延年死之。陵亦男儿耳。宁不能揕胸刃颈。一死以报陛下也。屈首投降。隐忍苟活者。诚以徒死无益。欲将以有为也。既而闻汉使言。自陵败降。主上闻报不怡。食不甘味。陈步乐忧自尽。太史迁遭腐刑。陇西大夫以李氏为愧。自闻此言以来。惊惶惭恧。不知所出。但恨陵新降迹疏。未得伺便以逞志。继又闻朝廷以李绪之故。夷陵宗族。悲夫已矣。陵复何望焉。吾闻之。古者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自顾负累如山。不敢自附于古人之义。然若以陵为背恩贪生。助胡而备汉者。皇天日星。昭布在上。陵不延息而至此矣。昔者有与曾参同名者杀人。三传而其母投杼。尹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3H 页
伯奇掇母裙之蜂而其父疑之。苟以曾参伯奇之贤。父母之亲。尚不能相信。而况于陵之不肖。曷足怪哉。然宗族妻子。固不暇恤。独念老母以陵之不孝而坐焉。是以私情痛恨。朝夕仰天泣血。夫陵何人。上忧天子。下辱先人。老母遭祸。兄弟见戮。朋友被刑。妻子宗族。相继而尸诸市。独陵生焉。悲夫。陵之为生也。丈夫举足一跌。万戮萃躬。陵之罪也。夫何咎焉。夫何咎焉。今日晓风甚烈。子卿且踟蹰。吾为子卿饮。吾闻三军之帅可夺。匹夫之志不可夺。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是以昔者子卿之困也。迁海幽窖。掘鼠吞雪。吾不以为悲。今者拥四牡扬翠盖。还于故国。吾不以为喜何者。夫悲喜者。临事而发。浅人之情也。吾既知子卿之心。又知天命不僭若此。吾何足悲喜于其间哉。故曰知子卿者。亦莫如吾。子卿以为信然乎。遥望边山参差。塞榆萧森。子卿从此道去。飘旧节登汉庭。天子必闷然慰劳。贵戚大臣揖谦而礼重之。功垂竹帛。名著万世。诵子卿者必引陵而惩之。陵于是甘心受之。为子卿先驱。亦何辞焉。陵昔与子卿。俱侍孝武皇帝。尝好试弓剑。誇诩于帝前。帝谓之曰能。子卿亦称奇。居然二十有馀年矣。试观我驰马击剑。尚足为汉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3L 页
家用耶。又观我弯弓射的。复如昔日射猎时乎。则又投剑掷弓。泫然泣下曰吾不能复为汉用矣。项籍楚之匹夫耳。百战百胜。几得天下。一败而死。不渡乌江。陵以颀然七尺躯。无所成就。一辱于人。今若入汉。复对刀笔之吏。是再辱也。宁不为项籍笑耶。借使汉德恢弘。念先祖之勋劳。贳陵斧锧。许陵改过。宠之以爵位。富之以田宅。陵以何面目。昂然立于朝。扬扬过市道哉。况复墟里蓬麻。故旧青山。云谁之咎。秪自伤心摧肝而已。其怨魂愤魄。尚有在者。其谁肯悦我而助之。是以北来之后。不敢翘首西向。行则踽𨂙(一作凉)踯躅。心忽忽如狂。不知所为。时或梦寐作噩。倏然惊起。则关月欲晕。朔飙侵骨。因静念往日成败事。末复喟然太息。醒眼达晓。如是者非一二。平时与胡人言。每作北音。及夫中夜无人。四顾寂寥。则独为汉人语。时复作咄咄声。此皆鬼魅之事。不足为故人闻也。且陵少习边土。自以为不至于病。数年来。寒暑雨雪。顿觉风土异常。两鬓下白茎不可胜数。齿摇眼瞀。形如稿木。非复昔日少卿。为之何哉。不敢望子卿以陵言取怜于世。吾为子卿知己之故道之。自此吾将闭口终老。不堪复为胡儿言也。悲夫。四牡一去。几时复见。如何如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4H 页
何。涕泣而忘餐也。孰令余为此悲。愿子卿在途加护。
拟苏武答李陵书(补遗)
武再拜。晓来朔气甚寒。躬送贱躯。感慰实多。言之不足。而继之以书。远赆行者。辞意慨切。足知故人平生之心。然窃有大谬于意者。恐大王神魂未定。不能周悉而思之。仆闻古人责贤者备。诗云如切如嗟。如琢如磨。朋友之道也。仆虽迷愚。岂可无一言相规哉。大王以为今若入汉。复对刀笔之吏。是再辱也。宁不为项籍笑耶。嗟乎。未之思也。是足为项籍笑。不为天下人之笑也。传曰必有忍其乃有济。又闻屈于小者能伸于大。彼项籍者至暴至强。不能容忍。故其兴亡如彼其速。又不能悔旧图新。舍小耻而谋大事。故其败也。曰非战之罪。遂自刎以死。自以为烈丈夫。然当是时。天下之人共笑之。奴隶孺妇皆耻与项籍伍。夫其故何哉。以其器小也。今大王如欲慕项籍。独不思天下人之所笑乎。孟子曰死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由是观之。亦将曰辱我所耻也。所耻有甚于辱者。故辱有所不避也。圣人岂易吾言哉。夫匈奴者。言语不通。居处异宜。无君臣父子之伦。养生送死之礼。被毛食血。剽窃以为生。是以先王以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4L 页
禽兽畜之。今有人为虎所掠。置诸其窟。饲以其食。人将受食安居。服事于虎豹耶。抑将寻隙图出。弯弓而报雠耶。其为分也如此甚明。议者以为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此言过矣。昔者战国之时。天下纷纷。臣之事主。若良禽之择木。若由余者。言行不施于其君。故去之无足怪也。范蠡功成身退。见机而作。是亦贤者耳。今大王未有大功于汉。且海内一统。鱼鳌咸若。与大汉为雠者。惟匈奴是已。使范蠡,由余生于今世。不得于汉则将入于匈奴耶。然则后世必无称焉。岂徒无称。亦将为万古之累。良可咄咄。大王自先世以来。受汉厚恩。母弟妻子。虽无辜被戮。犹不可怨天。而况今日之事。大王有不幸焉。惟宜自痛负国。深思雪耻。行柯檀之盟。归报天子。尚未晚也。如其不能。匹马间行。顿首归命于朝。若执法之臣。不宥其罪。即当伸首就戮。死为汉鬼。且今天子神圣。子孟为政。如仆之朽弃者。尚且不漏。况以大王之才。何忧不富贵。少俟边庭有事。手执汉钺。复出沙漠。立功而自效。以明大义于千秋万岁。此正所谓转祸为福之秋也。今者拘于小辱而不思其大节。窃为大王不取也。故曰大王之归汉。义也非辱也。若老于匈奴。是犹老于虎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5H 页
豹之窟。宁不寒心哉。是以仆自奉使以来。幽囚忧苦。几辱王命。然不敢自贰其心。恐累大汉之德。夙夜慄慄。将近二十年矣。幸赖陛下之灵。使老臣生践汉土。于是划然长啸。如卸重负。自以为幸免大过矣。仆之所以能忍于忧苦幽囚者无他。所恶有甚于彼者也。广武君曰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仆亦尝反覆思之。考之于古。施之于身。确然自信。俯仰无怍。然后乃敢以是勉之。惟大王裁察焉。仆今入汉之后。将先谒太庙孝武皇帝。谆谆而降问曰李陵无恙否。陵或有意于汉耶。仆将何辞以对之。过陇西。陇西有先大夫墓。先大夫必劳余而问之曰阿陵竟忘我耶。陇西大夫执手而相问曰少卿不念陇西之耻耶。仆亦将何辞以答之。武白。
与袁总统(世凯)
赵汉根专使便。凭伏审腊寒。钧体万福。勋业日新。引领想望。不胜欢忭。来使言赵蒙赐对之荣。并及细询贱躯近状。拳拳不已。不忘菅蒯。感激殊私。不知攸谢。允身非麻姑。坐见桑海之屡变。老而不死。咄咄怪事。记昔壬辰年间。阁下补温处道缺启旌有日。允在沔川灵塔寺中。未能拜饯。不胜怅惘。嘱陆玉田钟允带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5L 页
呈一函书。内有云异日幸得不死。又得往来无碍。虽万里之远。窃欲蹑屩往从。纵使乞食于路。颠仆于途。亦所不辞。阁下倘或记存否。允之心事。与前无异。但往来之际。终不能无碍。蛰伏老物。一朝忽然远举。必大招人疑。有害无益。含情未遂。瞻望云天。私切忉忉。赵君崎岖上谒。竟达轩陛。其诚意可嘉。既蒙阁下眷爱。念及于客中薪水。然外国人不便任职。若于电信铁道员中充补一缺。必能不负所举矣。未知如何。妄此干渎。不任愧惧。眼昏手涩。潦草欠敬。且昧于仪式。必多疏失。狂奴故态。庶蒙海宥。尤增惶恐。伏惟钧鉴。不备。辱知生再拜。
与末松子爵(谦澄)
吕荷亭回。详闻阁下近日起居愈益健康。喜慰何量。且为言文酒之会。徵逐之盛。寔赖阁下先容。使远人获参胜游。复续芝馆前缘。为之感遇不已。鄙人亦与有幸焉。续奉邮便所送大作诸篇。每多寄怀鄙人。不忘久要。高谊可感。而观雪两篇长古。雄健横放。有倾倒三峡之势。笔力之老益遒劲。不胜艳贺。弟衰颓日甚。与笔砚相疏久矣。春间病枕。闻浅间山喷火。回忆旧游。惕然动心。呻呓中吟成一绝。又次近日所寄梅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6H 页
字韵并录呈。幸一笑览正如何。吕荷亭疏放不羁。学曼卿之隐于酒。然才敏而识富。藻思泉涌。当此汉文衰弊之时。独立赤帜。为后进倡。其志固可尚也。西还以后。深爱诸公风雅。诵慕不置。嗣后翰墨之缘。当付之此君矣。自昨年以来。诸名胜所刊诗文。多蒙见赠。如中洲集,独抱楼诗文,秋声窗诗钞,藤岛馀芳,韡村遗稿,北陆游草,梯云取月集,碧堂绝句。次第入手。美不胜收。贫厨暴富。可知出于阁下绍介之力。欲以联络文苑声气。破此孤陋之见也。何感如之。天气渐热。惟希珍摄。诸维崇照。不宣。
答白石愚(镇奎)(义州人)
病伏昏昏中。忽承宠翰。恍惚惊喜。疑若梦寐。允于座下。天各一方。素无倾盖之雅。荷此先施。披豁而无所隐。岂针磁之感。不以山海间之耶。所论意见书。实得孔门教人之的旨。夫圣人之千言万语。皆从现诸行事中说去。未尝穷探于本源心术之微。辨之甚者。其弊也惑。此夫子之所以罕言也。自佛教炽盛以后。其雄诡之辩。微妙之旨。足以乱真。故先儒务从其源头上辟破。于是性命理气之说。为儒者口头之常谈。没身研究。惟在四书注脚。不在原文。流弊滋大。不可挽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6L 页
回。此知者之过。非孔门教人之本旨明矣。愚亦常主此论。而拘于俗尚。不能著之于文字之间。今于垂死之年。得闻昌言高论。先获我心。吾党为之不孤矣。且非独空言而已。将欲实施于教育之界。开牖后进。岂非斯文之大幸耶。允老矣无能为役。神识耗遁。久抛笔砚。不能为座下助一臂之力。歉叹奚似。愿座下勉之哉。性理之学。自丽末国初。盛行于世。今虽衰替。然经生学士尚守旧日见闻。若见此意见书。必哗然惊怪。以为违背圣训。不知夫子所训。惟在于庸言庸行。无此玄妙之旨也。虽然先辈所尚。不可轻抵。但当行吾所知。勉勉不怠。知行并进。方为有用之学。中庸不云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吾道之包含广大如此。至若党同伐异。同室操戈。学者之大病。切宜戒之。想高明有以谅之矣。力疾艰草。眼昏手颤。不尽欲言。春寒惟祈经履珍重。不宣。
答末松谦澄书
闭门吟疴。花事已阑。此际瞻咏政切。日者叠承惠牍。细审台祺清穆。满园韶光。啸咏自适。可胜欣慰。弟衰懒无善状差堪告慰者。近得一个曾孙儿。此是家门香火之托。日夕玩弄。足以忘忧耳。向来鄙集发刊。徒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7H 页
为日迫崦嵫。了勘世债之意也。何图虫鸟人音。烦人听闻。猥荷文苑诸公之推奖。至有意外之举。不知无似何以得此。窃闻预是选者。非经术博闻之士则必专门实学之家。著书发明新理。要皆有益于世者也。腐儒陈谈。何足有无。而滥厕于其间哉。此必由于阁下之笃念故旧。吹嘘推毂。而兼以诸公又一辞同赞。可谓襄城之驾。七圣俱迷者矣。强加虚名。其实难副。抚躬惭恧。不知攸谢。来月当强策衰朽。躬往面谢。兼续旧日文宴之会。而年来脚部无力。久废人事。不可更作远游矣。东望云天。怅叹何极。敢望阁下为我代领。即与弟之亲行何异。老悖骄蹇。罪无可逃。若于伊时阁下有故。或于体面有碍。则自此当派送代行人矣。随便更教为荷。鄙稿所存无几。鸠聚残本。仅充十帙之数。依教瓻呈。幸望查收分传如何。诸公谢诗文一一奉阅。阁下不惮劳苦。为人谋忠。纤尘不漏。其精力尽不可及。钦感无已。春寒犹峭。惟祝珍摄健康。不备。
答末松谦澄书
顷承宠函。欣悉台祉胜常。慰浣曷已。弟蒲柳之质。本不犹人。比年衰甚。非须人扶将。不能动作。所以全废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7L 页
人事。闭户养痾。向因教育会诸公发起祝贺。此是为弟专设。不敢以老病辞。扶曳往参。终日讲演。无非溢美过奖之辞。令人汗沾于背。蹜蹜不安。虽云光荣之事。在弟是一场经劫。不禁自笑且愧也。七月代受之节。当依戒书托于高羲敬君。想届时往议于阁下。幸妥为指教如何。学院诸公。欲一见老丑。重续前游。此实暮年光华。风流胜事。弟亦有仙仙欲动之意。然奈此垂翅病鹤。纵有云霄之志。毾㲪而不能飞何哉。只切怅叹而已。馀支蔓姑阁。总希爱照。并望随时珍摄。不宣。
答陆玉田(钟允)
春间谢函。付送于马关。未几缴还。可知其间移驻他所。未详其地。至今悬悬。即拜审榴夏。令体在旅葆重。慰贺莫名。弟土木形骸。犹存两耳。日日所闻。惟有伤心落魄之事。馀生何其苦也。慰公事是何噩梦耶。所谓叫声苦不知高低。搔首不知痒处也。胸中襞积。无可宣泄。即奉来函。尽吾之所欲言者。胜服一贴清凉散也。呜呼。谁知此公末路。竟作如是而止耶。初以众望所归。推为共和之主。复以时势舆论。欲复君主之治。慰公则都无成心。惟义所在。又复不远而复。改过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8H 页
不吝。如日月之食。此帝王之盛节也。断无一毫私意于其间。其意不过欲保合同族。以御外侮而已。不然则部下有精兵数万。将士用命。何不一举决战。含垢忍辱。养成寇势哉。向来一错。实为革党藉口之端。然以光武之明略。尚信图谶。筹安一会。虽出于左右赞成。亿兆愿戴。各省一辞。当局者迷。黾勉欲从者也。伊时情形。若坚拒众议。亦必生他变。彼浅浅者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谓公逞其私欲。贪据天位。拟之以巨君子阳。岂非厚诬乎。闻其临终谆谆言不及私。授印副统。勉以善后。其心事如青天白日。至死不变。黎氏若壹遵何规。因其成绩而廓大之。则慰公虽谓之死而不死亦可也。今革党尚肆口詈骂。然久当沈销。又安知他日无思公之日乎。至如闺壸之殉烈。孝子之哀戚。足见平日家法之正。千载之下。犹可敬慕焉。有治家以正。而以不正之术治天下者乎。呜呼。吾辈三十年旧要。一朝断绝。生前一面。死后一哭。均违夙愿。天涯同情。此恨曷已。要当于地下相会。慰公有灵。亦当照此苦衷也。书不尽意。掩泣草此。统希鉴亮。藉颂暑安。不宣。
与周玉山(馥)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8L 页
逖违清诲。倏已三十六年矣。阻怀山积。非寸楮可罄。亦不敢覼缕也。伏惟春寒尚峭。尊体颐养万安。覃度均禧。精力无减于昔时否。翅首云端。实劳愿言。弟风霜百劫。廑存一副骷髅。都无阳界之想。而惟故旧之情。不可弭忘。五更卧被之中。回思前尘。踪躅森罗。往日多蒙诲谕。铭在肺肝。而临事偾误。颠沛至此。负负何言。慰廷公事。言之于邑。天降大任于斯人。似非偶然。何又夺之之速耶。此系天地间大关气数。非弟一人之所可私痛。奈何奈何。久欲一探起居。而苦无便梯。适有弊友安弼重前往北京。将以商务往来天津。故付呈一函。更嘱安君面呈书函。仍得仰瞻颜色。如弟之亲觌也。幸赐阶前尺地。俾伸景仰之怀如何。此祝随时保啬。眉寿无疆。诸维崇照。不宣。
云养续集卷之三(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书后题辞
  
题权遂庵先生遗墨帖
吾友李君启泰家藏遂庵先生遗墨。先生手书赠高弟尹屏溪先生。凡若干幅。盖师门传心之宝训也。余于壬子冬得见之。字大于掌。苍劲古雅。虽岁久黦污。而光霁气像。隐现于纸墨之间。不可亵玩也。先生尝受先师门遗托。建万东庙。享明室三帝。以寓匪风下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9H 页
泉之思。时明社屋已久矣。大陆沦于腥膻。独海东一隅。赖诸先生以义理维持世教。心心相传。二百六十馀年。今神州翻覆。复还旧日面目。虽谓之明室复兴亦可也。当日含忍之义。至此告终。而先正遗墨适出此时。岂不大可异哉。为之识感于后。属李君还藏之。崇祯后四壬子南至前一日。后学清风金允植谨识。
题白下书轴后
白下书。世称名家。然不知从文衡山来。又不知衡山楷法深得晋人之妙。此皆笔家之秘诠。而作者不肯自言。故世人莫之知也。得阮堂法眼。勘破源流。始得定评。而观此书瘦劲隽逸。铺置有法。可知其远接二王之遗意也。太史公曰岩穴之士。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如阮堂公。岂非青云之士哉。
谨书明朝御赐少微通鉴节要后
先祖文贞公奉使明朝时。蒙崇祯烈皇帝御赐少微通鉴节要一帙。文贞公分第二子忠翼公。忠翼公命第四子判官公藏之。遂为吾家世守之宝。后为人偷卖。从祖学生公见于市上买归。距今又八十馀年矣。允植为之改妆而匣之。书本六十卷。而落二十九卷。存者又涴弊不堪触手。然御宝私印。犹煌煌如新。后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599L 页
世子孙宜敬守而勿失也。
书蜜哑子判语后
性命道德。形而上者也。六艺技术。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无声臭之可求。非器无以著道。故圣人之门。必以六艺教人。竭其心思目力。寔事求是。坐而言之。可以起而行之。务适于当世之用。若舍器论道。是无用之体也。独坐于岩穴之中。修鍊心神则可。若施之于家国天下。未有不衰亡者。呜呼。此后儒之过。非先圣之本旨也。余尝著六艺说而不能自信。今见蜜哑子判语。先得我心之所欲言者。又幸余言之不悖于达人之见也。遂书于卷末。
书弗须子文钞后
饮食所以养体也。然五鼎八珍之味。饤饾杂进。美不胜食。则反致伤脾而疾病随生。未若一二适口之羞。属厌而止。则胃家清宁。身体健康。为文亦然。虽有许多可纪之事可言之端。欲一一无漏。则沓拖委琐。本旨反晦。惟于篇中最要之旨。提起一端。反覆数折。而文意已足。风神焕发。古之人多用此法。今读弗须子之文。短不盈幅。而皆有精神所注处。使人读之而不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0H 页
厌。岂非咀嚼英华。得饮食之正者耶。后世作家之病。在于不能割爱。惟割爱然后能脱弃羁绊。而游于自在之乡。弗须子之文有之矣。
题经香馆朵云帖
经香太史。金精玉润。文如其人。其所与游。皆名士大夫。极一时之选。此帖所载。即其交游诸公之往复手笔也。三十年之间。人琴俱亡。典型寝邈。文彩风流。独留于断简零墨之中。摩挲遗帖。白首振触。不禁吾道益穷之叹云尔。
题悠然亭诗后
擎云法师。余之空门道友也。尝与余论湖南人物楼台之胜。为言顺天燕子楼。湖左名楼也。诗人金南坡孝灿。家于其傍。扁其楣曰悠然亭。左右图书。修竹翳然。一觞一咏。有翛然出麈之想。与黄梅泉,白兼山诸人。往复论诗。皆推君艺苑一席。其名殆与燕楼争胜。因出示南坡悠然亭诗二首。一时文人多和之。信乎名下无虚士也。夫燕楼故迹。始于楼上佳人一句。不过一时戏事耳。近时开城进士韩在濂有燕楼八咏。首首可传。楼之胜始显于世。今又得南坡悠然亭诗而名益彰。千年名楼。以诗显晦。岂不奇哉。记昔辛巳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0L 页
年间。余守是州。每于簿牒之暇。登楼游赏。时南坡妙龄。未有知名。距今三十六年。南坡诗名。满于湖南。而余老未能相会。乃今读其亭诗而想见其人。悠然亭吾未尝登临一眺。而因燕楼旧瞩而想其佳致。吾于是亭。亦可免庐山生客也。原韵病未能次。为缀数语而题其尾。
题戴熙山水图帧
阮堂先生题戴熙山▣(一作水)图一帧。举坡公论画一节。反覆推演。笔飞墨舞。结之以即器求理。因形入妙。盖文中不及戴画一句。而戴画器之妙在其中矣。
书重峰先生建祠事实录后
熙朝五百年。儒贤辈出。俎豆相望。而求其明体适用。清风直节。卓然可以为百世之师者。惟赵重峰先生其人也。先生之道学节义事行言论。备载史乘。炳如日星。妇孺皆知其名。而其所过之地。山川草木。皆有精彩。虽历久远而不可湮灭者也。吉州岭东驿。先生谪居之所也。旧有溟川书院。岁时啜享。向因撤院之令。同归废止。夫撤院者。裁减其叠设也。若先生之德之功。虽家尸户祝。无所不可。况于荒徼僻壤。幸有名贤遗躅。为后学攀慕之所。乌可援他例而永废乎。此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1H 页
本郡士林所以齐声仰吁。克复祠院之旧仪者也。虽然慕贤之诚。不在于俎豆仪文之末。须学古人之立心制事。以善其身。方为慕贤之实。见先生之为师辨诬则思扶护斯道之功。见东还封事则思弘济民国之心。见其屡度叫阍。警备兵𥚁。则思先见之明。忧国之忱。卒乃纠合义旅。殉身敌忾。义声所动。赞成中兴之业。究其卓荦奇伟之迹。皆从学问中出来。今遗书具在。学者当细玩而服膺也。丁巳仲春。后学清风金允植谨识。
书吉冶隐先生遗迹后
冶隐先生廷叱权奸。弃官归隐。后之人想慕其风采。得其寸墨片楮。足为希世之宝。而世无传焉。何幸此书现于五六百年之后。盖出于吉氏家藏。而惜无款识可考。纸背细书吉冶隐书四字。亦黦弊不可辨。意者先生之门人或子弟。恐泯没而私为标识者也。书凡二十八字。字画瘦劲。意态遒逸。其高风卓节。凛然如复见于百世之下。此为先生手笔无疑。后之人宜敬玩而珍弃之。
题擎云师手钞华严经卷后
曹溪擎云和尚。法门之龙象也。手钞华严经全部凡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1L 页
十亿九万五千馀字。每书一字。辄一呼佛。五年而毕。字画遒密。无一毫放过。是十亿九万五千馀字。皆以心血写之。视古之指血写经者。功德当倍蓰矣。然才说功德。便非功德。何以故。无心无佛。无文字并无功德。余素不解禅理。强作此不了义语。云公见之。当莞尔而笑也。丁巳仲春。云养居士书于七十二鸥草堂。
书三岛中洲第四集后
中洲博士新刊第四集。忽落案头。余方伏枕一读。扶头而起。不觉沈疴之脱体也。呜呼。公之遭遇。何其盛哉。尝闻公之前后诸集。多碑版之文。皆维新以来人物磊磊轩天地。写来自然出色。笔舞墨酣。非寻常谀墓之比也。公既躬逢此际。今以耄期之龄。大放厥声。以鸣国家之盛。文人遭遇如此。亦可以无憾也夫。昔周宣之时。中兴名臣颂述之作。多出于尹吉甫之手。被之管弦。编入于大雅之什。余谓公之此集可以媲美也。
书谷城李夫人家状后
贫而无怨。富而能施。士君子之德行也。识时达权。爱国恤民。大丈夫之志事也。至于女子之行。孝以事亲。敬以事夫。义以教子。睦恤于宗族乡党之间。如斯而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2H 页
已。苟得其一节。犹足以称贤媛。况具有此美。而又有大过人者乎。余读谷城李夫人状草。不觉敛衽而叹曰。是君子而丈夫者哉。其礼义之不愆。识虑之深远。虽古之敬姜,辛英不是过也。余于是重有感焉。若使斯人处于庙堂之上。国事必不至于衰弊。立于社会之中。风俗必不至于偷堕。今不幸而生于乡村巾帼之中。教化不出于家庭。福泽止及于子孙。岂不惜哉。今白堂玄君立言士也。尝为余道李氏事甚悉。遂慨然援笔而书其状后。
题长饮子诗帖
擎云上人送示长饮子病中吟一百八首诗帖。且求题品。余见其诗辞清健。笔法古雅。反覆赏玩。不忍释手。叹曰文艺虽小技。可以观世级。若此帖掩名而问其年代。则吾必曰二百年前名家所作。岂知并世而有此人乎。意其人必博学好古。处污而不染者欤。不然何以至此。余与擎云趋向虽殊。臭味相同。擎云所好之人。余亦好之。虽未曾谋面。其容止风彩。若可得其髣髴焉。异日见长饮子。当一笑而无逆也。
题欧阳公扇面像
欧阳公后世之所共爱慕者也。慕之不已。想见其风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2L 页
采。余尝从兰坨李君见公扇面小像。其正直之气。休休之容。千载之下。使人起敬。陈后山云欧阳公像。公家与苏眉山皆有之。而苏本韵胜。家本形似。此本无乃得于苏氏旧藏而摸之者欤。何其风神之动人也。
题东贤书牍帖
观人之法。不在于庙朝会同修饰礼貌之时。在于摆脱拘检衔杯抵掌之际。至于观书亦然。钟鼎碑板之文。非不典雅有则。然未若寻常书牍恣意挥洒。风神自在。天趣烂漫。此简牍帖之所以见重于世也。今此帖所载简牍。殆过百幅。皆三百年来名流手笔也。当时随手写去。不曾经意者。而由今视之。其神情风致。历历可想。岂金石拓本之所可比拟哉。宜后人摩挲爱玩而珍藏之也。
题彝器款识帖
朴温斋先生著有说文翼徵一书。引史籀以前金石古文。以订许氏之误。余尝推以为古今六书之绝学。非过语也。举世无知者。独清人吴大澂深好之。壬申夏。长公瓛斋先生奉使入燕时。清人与先生往复书中。有赏赞翼徵之语。并有彝器款识拓本一帖寄赠于温斋者。盖不惜家珍而公诸同好者也。今诸贤已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3H 页
归道山。而此帖流落人间。归于渐庵国分君之手。己未冬。槐园鲇贝君访余于京城凤翼洞。携示此帖。且致渐庵之意。要余语识之。以余曾游于两公之间。雅悉其事也。展卷一阅。不禁怀旧之感。夫物无常主。终归于赏识爱好之家。吾知渐庵好古博文之士也。此帖可谓得其所藏哉。
丁丑玉河谱后识
吾金旧无谱。虽有谱。世远经乱。无可考徵。先祖文贞公府君为是之忧。遍搜穷访。蒐辑诸家遗录。择其可信者而存之。欲成一家之史。而劳瘁王事。无暇校正。当 仁祖丁丑。府君奉使入燕。留玉河馆四十日。应接公事之馀。稍间无事。出其行箧所储谱草。一一精勘。序其昭穆。整其派系。遂成完本。东还以后。即行刊布。此为吾谱之滥觞。而世所称玉河谱是也。嗣是而有庚午丁巳己未续刊之谱。而皆以玉河谱为祖。为吾金者宜家置一本而永世珍弃之可也。奈之何距今二百八十三年之间。无一件留传者。岂当时未及多刊而广布。遂致消失无存欤。殊未可晓也。何幸于海州宗人益成家。得旧藏一件。益成即判决事公之后裔也。判决事公曾相丁丑刊谱之役。自有跋文可
云养续集卷之三 第 603L 页
考。是书之藏于是家。固其宜也。余借来奉阅。虽尘黦渝弊。愈觉古色苍然。恍乎如得古书于孔壁之中。其爱重当何如哉。即欲重刊。公诸同宗。而谱役才歇。事力未敷。姑先誊置一本。以俟后日入梓。其有微误可疑处。亦不敢妄加点窜。一依原本誊出。且以原本还诸益成甫曰世故多端。人家之能守其先籍者鲜矣。惟此书乃先人心血所注。不可没也。保守之责。吾与君当共勉之。
清风世稿后小识
清风世稿一卷。先祖文贞公府君所蒐辑而刊藏者也。当时刊本不多。又多遗失。罕有传者。此书其誊本也。不知何时流出于书肆。今复转辗而入于不肖之手。如合浦还珠。岂不异哉。珍弃之馀。更欲继修续编。以传于后。而癃病日深。恐无以遂其意。姑录数语于卷尾。以识吾家书香之不绝。且以勉后承之谨守也。
题仙岩寺涵镜大师真帧
双瞳炯炯。短发星星。趺坐蒲团。寂寂惺惺。明镜有台。莫状丹青。空山无人。花开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