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养续集卷之二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x 页
云养续集卷之二(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教谕书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58H 页
右议政文翼公朴圭寿 庙庭配享教谕书(辛酉春○李东园载昆所制先已入鉴。故此本置之。)
太室修跻祔之仪。方感焄蒿之悽怆。元臣升配侑之列。复睹风云之昭融。苟非有同德同心。其何能作灾作福。惟卿山河间气。圭璋令闻。弟友子臣。近接顾宁人之真学。江湖廊庙。常怀范文正之深忧。行无怨而言无过。自是士大夫懿范。柔不茹而刚不吐。独持古名臣风裁。耻以文词自名。纡筹谟于经国。施于孝友为政。服诗礼于过庭。声闻九皋。乃有 鹤御之猥枉。诗成百绝。载进凤韶之馀音。评人物事实尚古之图。意在于扶植风教。著钟鼎仪器杂服之考。皆所以羽翼圣经。并蒙嘉褒而赐笔墨之具。将试大用而成桢干之材。何期历数讴歌之攸归。缑山之灵驾不返。是知明良际遇之难得。河西之至痛深深。抱 睿藻而长号。不忘遗泽。咏寒梅而自靖。独保孤芳。晚而策名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58L 页
登朝。志岂存于温饱。义在当官尽职。事不择于险夷。揽㘘登车。伟范滂之高志。趱程贺节。卓圃老之精忠。弭消祸乱之萌。化龙蛇于南服。固守清贫之节。友猿鹤于北山。迨 宁考嗣服之初。访 文祖知遇之旧。不敢以他道进。捧莲烛而咽呜。盖欲追 先帝恩。倾葵忱而图报。擢鹓班于卿列。委畀以视听股肱。执牛耳于文苑。贲饰以笙镛黼黻。憩棠阴而宣德化。暂抚西藩。拔茅茹而佐明时。大开东閤。仪式百僚之上。正笏垂绅。赞襄万机之宜。絺绣作绘。燕居深念。忧宗邦之缀旒。独立不依。作颓波之砥柱。夫奚但赫赫隆望。寔有此侃侃正论。祧议遵承统之序。限以五世迭迁。国书通交际之仪。何至八年拒款。纳 君于无过之地。 庙礼斯明。保邦于未危之前。邻谊复睦。何皇天不遗一老。而高龄仅止七旬。三台掩辉。巷无相杵之曲。中流失楫。人思济川之功。肆 圣衷发临朝之叹。猗 殊眷施易名之典。赙隧优渥。荣及泉台之中。弓剑莫攀。恨结云天之上。方当周庙升祔之日。聿拣殷庭与享之臣。信乎名世三百年之才。膺期而出。论以当时第一流之望。舍卿伊谁。询谋既协于舆情。烝尝宜同于一体。玆以卿配享 高宗太皇帝庙庭。于戏。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59H 页
缛仪载举。芳烈弥彰。赓歌都俞。如闻虞廷箫乐。岁时芬苾。共用汉家腊仪。忠爱无间于幽明。识岁寒之松柏。英灵如在其左右。陪月游之衣冠。礿祀冈愆。缛见侍食之宠。时事多难。尚赖阴骘之休。故玆十行敷陈。庶几九原来格。
云养续集卷之二(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序
  
奉送瓛斋朴先生(圭寿)赴热河序(哲宗辛酉○补遗)
咸礼十年冬。义州府尹状启。言洋人犯燕京。清师败绩。皇帝出避热河。于是朝廷简遣行人。奉慰皇帝于热河。承宣朴公膺是选焉。其亲戚知旧咸为之戚曰。被自搆难。于我何有。肉食者安居。乃反令公劳苦为。苕溪金允植闻之言曰此非小事也。朝廷之处分得矣。且得其人。不可以一人之私而遽戚之也。试论遣使之便宜有五。我东自上世以来。以事大见称。其见于史者。如唐明之流离避蜀。宋氏之畏于契丹及元氏之亡明室之末。皆崎岖奔走而往唁。以输其悃愊。今臣事清亦二百有馀年矣。其盛也。与之深好。其衰也。岂可无咫尺之书。以示共患难而全终始乎。其不可不遣一也。我之于清。小大虽殊。实唇齿之国也。清之不幸。非国之福。今海内鼎沸。山川幅裂。藩镇之雄。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59L 页
拥众观变。其细作往来旁午。以报朝夕之奇。独我东限以鸭水一带。阒若无事。不闻门外之事可乎。假使知之。无益于事。宁无郁郁之心乎。其不可不遣二也。洋夷猖獗日久。天下被其害。我东幸以有大邦之援。姑不凌藉。今中州既残。次将及于我矣。以今观之。彼若来则我当拱手而待而已。然画之以弱。示无备御之道。何以镇物情而御民侮哉。为今计者。当之先受攻处。以觇其利害虚实。譬犹人欲调防于未病之前。当之先病者而问其病崇之因由。药饵之效害。观其證之沉歇。察其脉之往来。以比度我身上。于是延召良医。商论合宜之剂。然后可以临病而不迷矣。吾闻洋人以水为家。以火为用。此诚天下之强兵。然彼亦当有屈折消灭之时。畏劫不得志之处。其习俗之便否。志气之大小。器用之利钝。行师之律。御民之道。以其所过之迹验之。纵不能钩致其阴事。犹可得其情状之万一。异日相遇。宜与茫昧初睹者有间。且令智者得以熟算。不亦善乎。其不可不遣三也。夫小邦以义。大邦以力。此相资之道也。清人以我近于其根本之地。故终始厚遇。迄二百馀年。戢其边民。不敢侵扰。共享太平之福。受其赐亦多矣。彼虽遭困于一时。若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0H 页
天心未改。还都之后。修复旧政。赏信义绝反覆。以我不倍于危乱之际。其见遇必愈厚。缓急控愬。庶获其力。其不可不遣四也。呜呼。前代兴亡。昭载方册。后人犹不知劝戒。故周称殷鉴。汉借秦喻。成都不守。华覈警吴。潞王失国。闽人窃叹。为其亲睹近闻而知所惩矣。清人用夏变夷。能有天命。至于六七而民用乂安。今其子孙颠覆厥刑。遂至播越。此吾之所尝闻见者也。今朝廷遣公往。其意在于按旧修礼而已耶。抑或惕然动心。欲为前车之戒耶。如此则国之福也。天之眷顾我东方厚矣。彼其上下恬戏。纪纲堕坏欤。礼乐征伐不自帝出欤。是非颠倒。廉耻沦丧欤。小人翱翔。君子憔悴欤。贪淫侈僻。财用耗散欤。野无乐生。朝无正言欤。有一于此。足以召乱致亡。公其悉心咨诹。归以条奏于 天陛。且曰惟 王其鉴于玆。我 圣上亦惟涣然发号。敷告于在廷臣邻曰。惟玆臣庶。恭修天职。易彼之为。母胥以溺。于是上下相戒。百僚相警。则三五之盛。可以拭目而待矣。其不可不遣五也。又论今遣朴公之宜有三。昔子贡问士。夫子以使于四方为答。汉世察举。必求堪使绝域者。使乎之难。自古然矣。当彼我无虞之日。寻常岁价。犹不可不择其人。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0L 页
而况今日之势乎。彼方流离困苦。我实弱。不自支。其仓卒应对之际。不伤于义。则易失于计。此 国家存亡荣辱之所系也。能相机应变。两全而不失者。其惟朴公乎。吾尝觑公之所为。其行不欲苟异于人。而自有不可及处。此可以当大事者也。吾故曰遣朴公之宜一也。前论遣使之便宜者五。侦探居其三焉。然我东之人。素疏迂而昧于侦探。与其空往而空来。无宁不遣而省费之为愈。必也文足以密察。武足以经略。目之所及。心随而解。耳之所经。神与之释。观于此必量于彼。见其影必审其形。夫如此然后庶得其梗概而还。昔公之大父燕岩先生。尝以布衣。游观上国。见清世宗之崇奉胡僧。知其畏西番之强。阳慕而阴质也。见其臣下颠倒承顺。知君道之日亢也。见异国诡书。知其出序班之手也。见粪壤瓦砾。知其规模之宏大也。此非所谓善觇邻国者乎。惟公能绍述其训。可当是任。吾故曰遣朴公之宜二也。今万里间关。涉乎戎马之地。其间所遭遇。必多刱觏而惊骇者。亦或有意外之患。当是时虽同车之人。其心有不可测。非有忠义动人。慷慨激厉。则无以共济于艰。以达 王命。吾故曰遣朴公之宜三也。今所陈八宜。皆国之大事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1H 页
也。岂可以一人之私。废国之大事乎。夫白刃可蹈。爵禄可辞。居今之世。行乎其素。而始终不渝者。其惟公一人而已。公既行其难。其于易也何有。吾故曰得其人。朝廷之处分得矣。北门贫窭之愁。北山独贤之叹。此当世风人之责。非朴公之心也。至于前途颠沛。公所不计。吾见拜表之日。公将怡然而启行矣。
 夫中州者。唐虞三代相传之宅也。察天理人心而为之制。经历群圣。随毁修补。惟恐失之。自周之衰。圣伏神徂。微言殆绝。特其节文之末。制度之微。概见于车服器用之间。及乎秦燔项烧。汉仍其弊。一往愈晦。然五胡乱华。江左尚守文物。元氏变夷。衣冠悉遵华制。至于清人之入夏也。驱天下章甫而易其毡毳。于是先圣人威仪文章亦荡然矣。虽然彼尚知宗圣人慕经行。其所施措。往往迈汉唐之所为。故中州之士。服夷而行夏。二百馀年。天下安宁。此君臣父子之道犹明。而夫子所以不删缪公之誓也。彼泰西之教。胡为而滋也。斁绝彝伦而别立其教。外倡大言。内实挟技巧诈力诡奇之术。以服人。此道若行。人之类当灭绝矣。彼未必跨中国而帝万民。然凌残华夏。秽污先圣之迹。为害不鲜。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1L 页
譬犹秦焚书籍。虽未能没其全经。然其遗毒馀烈。至今不苏。可胜叹哉。尤以是眷眷清家之不已也。惟吾东幸而免薙于左衽之世。且洋教尚不弛禁于国中。是犹残灯一点。不足以照烛万衢。而尚喜自明一区。若不添注膏油。则难保其久留耿光。此又大恐也。
 四夷之迭兴迭衰。亦关气数。其始也起于微细。若牧子锻奴之类。渐至侵并部落。自雄邻比。其盛也。为中国之患。远者数世。近者一二见。物盛则衰。亦天之理也。今洋夷为天下患。亦已久矣。至于躏蹂帝京。纵横四海。织作器用。遍于一世。则其盛也极矣。又岂有加于此乎。议者谓洋夷无敌于天下。其势足以代清自立。然今乃许和罢兵者。其志在于行教。非贪天下也。此言恐未必烛其情状矣。夫天下神器。凡自古有力者。孰不垂涎而艳慕之哉。顾力不足耳。故契丹之立石敬塘也。金人之立张邦昌也。皆能制其死生之命。然捲甲而归。不能久留者。以其族类相殊。人心未服。四顾多掣肘之忧也。故四夷而主中国者。不敢远其窟穴。而必都近边。以倚强而遥统摄之而已。今洋夷在万里之外。浮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2H 页
海行商。倖乘中国之乱。肆其虺毒。可谓得意。然意者州郡守备尚严。非仓卒可克。淹留日月。踪迹渐露。故旋复许和而去。此不过外倡其教。内怀奸利。以示有馀于人。而买中国之心耳。夫请市索赂。夷狄之常情也。尝闻洋地土瘠。不产五谷。居者不足以资生。行者浮游无根。故其饮食日用。皆仰赖于他国。若绝其互市。彼则大困。而不得不搏人矣。今其夺掠需索。乃为乘势糊口之策。而师出无名。人心难服。故姑为藉名行教。以尊神其道。若如议者之言。是洋夷人人怀许巢之操。蹈伯夷之节。视天下若草芥然。于是民志诱牵。疑其道真有胜天下之乐。而汤武有惭德焉。此与蜀人之料孙权志满意足无上岸之情者。何以异焉。且其教虽行于海外诸夷。必不能行于中国与吾邦何者。以其秉彝之心根于天性。中正而不偏。且厌闻圣人之道。常行彝伦之则。非一朝一夕所可夺易。若待世而后化则其势亦当浸微矣。彼以诈力行其教。安有势微而教盛之理哉。呜呼。其强易弱。其奸易破。如有真主起则此其为驱除耳。但患自此其种落杂处中原。岁久蕃息。淮夷徐戎。入居周甸。羌胡鲜卑。布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2L 页
满晋地。异日为患。当不可胜言。矧复天公斗米之教。大秦吞剑之术。佛母楮人之诡。皆足以幻惑愚民。妨公害正者耶。前端所谓甚于秦燔者即此也。窃附漆室之忧。仰质皇华之行。以公之明。亲历其际。虽情状百变。安能逃秦镜之照也。
 吾东之禁邪教。盛德事也。然死者相踵。而其教愈炽。犹汉武帝之禁民盗铸。所杀累万计。而犯者愈众。不可胜诛。夫利之所归。法不能行。由禁之不得其宜也。今邪教之行。其始也好奇务新者。乐其诞而从之。其末也穷寒士族蒙騃小民。腐心读书。绝仕宦之路。力耕珑亩。乏瓶罂之馀。遂与窜入山谷。愿受其教。阴结徒党。互济贫乏。此其立教之初。设小利而诱之。非长久之术也。其道本出夷狄。必去节文而径情直行。以为忠孝本如是。传之以诡慝幻妖之术。惑乱民听。于是国中无赖奸宄之类。阴与洋人相往来。得其道者为之教主。奠居于京辇通衢之地。四方受其学者。趋走承奉。如事君父。散布山谷。一呼立聚。赴汤蹈火。甘心不辞。凡吾国之动静食息。洋人无不知之。此岂小患哉。然士大夫知礼之家尚不染迹。虽欲一见而明辨之。拘于邦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3H 页
禁。不敢挂眼。愚民但知崇奉。君子空言排斥。故国人但闻有禁而不知其所以然。凡人情贵所罕见。使其书人人得见。则其虚妄无所逃矣。宜自朝廷搜其箧藏。刊布国中。使明理识道之士。辨其乱朱之言。破其浅陋之术。然后急先变科举之规。定田里之制。使寒士不弃其才。农民不阙其食。庠塾考勤慢之工。邻比行助恤之法。则山谷之氓。悉反田畴。而阴邪之趣。毕露无馀矣。于是严设科条。使服其教者不得冠袍乘马。不得赴举。所在郡县。倍输其租。悉录其名。著之于籍。若自首愿改者。纳其书使自焚之。然后许令自新。删其籍。若名在籍而犯禁者。必戮无贷。夫如是则一方廓清。妖魅消遁。虽洋夷之狡虐。安能加害于有道之国哉。夫科举者所以得人也。科制明则百度皆举。科制不明则百度皆隳。今之科举。千万人中难得一才者。以其教养不豫也。有之而莫能举者。以其选取无法也。能举之而不适于用者。以其治业失实也。彼此皆同。故有司专举其私。有司专举其私。故举子枵腹入场。于是为士者不窥经史。故立志不定。才器不通。制度不本于理。故百孔千疮。相帅其非。而民日益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3L 页
困。文吏莅官茫昧。武帅临阵苍黄。呜呼。此非世之衰也。则立法之不善也。自古乱亡之国。亦未尝无人者。岂非教养有豫而选取有法者乎。昔明宣宗有言生民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之教不明。大哉王言。夫木必先腐而后蠹生之。人必自侮而人侮之。今欲禁彼邪教。曷不思先立我教而崇明之也。
吉云遗稿序
昔晋赵武。与郑之七卿宴饮。赋诗言志。皆得善评。晋郑之交。于是益密。诗辞之关于人国交际。顾不重且大欤。吉云子少有隽才。工于诗文。及壮而从政。在内则润色辞命。出疆则驰驱咨度。实事求是。不为苟作。故其诗文清婉委曲。输写衷情。使人悦绎而有馀味也。余与君素不相识。乃垂老倾盖于辽蓟燕赵之野。自以为平生奇遇。恨相知之晚。行则并镳唱和。止则张灯唔语。所谈皆宇内情形。邦国交际之务。每听之亹亹不厌。及到天津。与津门诸公。推分结好。所至皆倒屣而迎之。为余先容。事无碍滞。幸不辱命。寔君之力也。东还以后。与余同仕外部。又同蒙 恩谴。自是飘蓬湖海。天各一方。无复盍簪之期矣。甲寅春。君之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4H 页
胤钟献甫。持君遗稿而来。且徵弁文。试一展卷。原湿共事之迹。历历在眼。而倏已逾三十馀年。其间屡阅沧桑。万事皆成幻境。不堪追道。然惟念是时国势贫弱。如郑国之在春秋之时。不有子产诸贤修辞弥缝。安能自立于晋楚之间乎。其孤危如此。而举国犹晏然不以为意。独吉云子周旋尊俎之间。竟开我国交际之路。其功岂在郑贤下哉。回首陈迹。抚卷兴感。力疾而书其卷。
清风世谱续刊序
夫人之林林葱葱。其形体精神。皆祖考之遗也。至于宗党亲戚。无论远近。同得其遗。而互相亲爱者。即所以不忘祖考也。譬如草木。千枝万叶。同出于一根。及其长也。反庇其根。此非尊祖敬宗之义乎。故知父而不知祖。谓之野人。是曾草木之不若矣。夫尊祖则敬宗。敬宗则孝弟敦睦之风。由是而兴焉。若不知渊源之所自出。派系之所由分。掉臂而过。视若路人。亲爱之心。将何从而生乎。此古人所以重视谱牒者也。人生三十年为一世。其间幼者壮。壮者老。老者谢。世谛家故。随时变嬗。渐换其旧来面目。若更历一世则全变矣。吾金之谱。始于丁丑。迄于庚子丁巳。二百二十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4L 页
九年之间。凡三修焉。丁巳距今为六十一年。几涉两世矣。名载旧谱者。百无一二。后来之生息繁衍。当载斯谱者。不趐倍蓰于旧。而谱牒尚未续修。后生新进漠然不知其渊源派系。将不免野人路人之讥。岂不贻羞于他人哉。乃者京乡诸宗。会议合族修谱之道。于是广收派单。鸠财起工。仍旧贯而扩之。合三派而一之。事巨力薄。财政窘跲。不无持难之议。然昔先祖文贞公当丁丑干戈之际。修谱于玉河馆中。寔为吾谱之滥觞。当是时一国板荡。人人失所。何暇谋财政乎。徒以公心力推成之耳。今举世贫瘁。吾宗殊甚。然幸而无抢攘之忧沟壑之患。各能保其家宅守其田亩。京乡诸宗。苟能一其心力。则谱役虽巨。何患财政之不敷也。佥曰然。敢不胥勖。克成先人之绪。遂属弁文于允。允朝暮年耳。惟屡世未遑之事。幸于吾身及见之。故不以老耄辞而为之序。
矩堂挽诗序
自古贤智之士。遭遇乱世。当国而行政。始虽得谤。终收令誉。故子产之相郑也。人皆怨之曰孰杀子产。我其与之。及其治成也。民皆欢乐之。讴歌而诵功。向使子产不遇子皮之贤为之主。复有小人间之。沮挠而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5H 页
败政。则至今流谤。不免为病国之人。岂不痛惜哉。矩堂俞公当甲乙之际。屹然独立于众镝之中。整理颓纲。力扫秕政。上下猜阻。卒致颠覆之患。使膏泽不下于民。而身亦坎壈以终。死之日。民无可得而称。然伊来二十年之间。国是稍变。前之欲杀公者。今皆翕然宗之。仰之若泰山北斗。此又何故焉。岂民心之迁善欤。盖公之忧国爱民之诚。发于至性。有以孚感于人。而其心事如青天白日。云翳既消。虽奴隶亦知其清明。此真不待盖棺而论定者也。呜呼。公之终始大节。炳炳照人耳目。虽无子产之成绩。尚有子产之遗爱。他日民智大开。治化郅隆。登于大同之域。未始不由于公倡导之功也。奈何天不假年。不得亲见于身。所谓太平本是将军致。不使将军见太平。此千古志士所以下满襟之泪也。呜呼惜哉。命矣夫。允植老病不能执绋。南望怆涕。情不能已。聊搆短挽。以节役夫之劳。
苍天若有意。衰季生此人。既生不究用。天理讵堪论。卓荦旷世才。惜哉遇不辰。宁为同胞死。不作容悦臣。百折犹靡悔。身蹇名愈伸。投老归湖亭。黄冠作逸民。平生拯救志。敛恨归重泉。壮心应未灰。郁郁松柏间。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5L 页
矩堂遗稿序
余既叙矩堂诗钞之翌年甲寅。矩堂公没。公之从子钰兼收拾巾衍之藏。得诗文若干首。略加存刚。编为三卷。将付诸手民。复属余为之序。余掩卷太息曰矩堂已作古之人矣。其有为之才。兼善之量。不可复见于今世。惟此寥寥残编。岂足以彷佛万一哉。惜乎。生不遇时。其蕴抱之志。百不展一。又恶华而无实。耻以文人自命。故文墨之事。退让不居。然往往遇境兴感。触物寄情。其英华之发于外者。有不可掩矣。公肇自弱冠。有远游之志。东自扶桑。西至驱美诸国。踪迹殆遍。所至慨然想英豪之往迹。悲宗国之将来。嗟咜之不足而发于咏叹。旅灯邮雪。和泪疾书。无琢鍊字句之暇。而不期而自工。其妙处直与陶谢争席。非摸拟雕绘者之可比也。自古文人。惟扬子云以识字称。韩愈氏其次也。此二公深知用字之妙。不避生割。惟意措遣。后世莫及。至近世诗人。最厌陈言熟语。故为新奇。务悦时人之眼。惟公则不然。于诗善用生字。而天然无斧凿之痕。驱使烟云。鞭笞风霆。以泻其沈郁壮厉之气。忠爱感愤之怀。清新高古。能道人之所不能道。若公则可谓能识字而脱好奇之病矣。文则平生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6H 页
无苟作。有作则操笔纚纚。若不经思。驰骋恣肆。不拘尺幅。壹以辞达为主。又仿和文取鲜汉文联缀成语。使人易解。以通万类之情。其法实自公始。遂为社会上需用之资。其文虽不载集中。自多公布于世者。篇末附载国权论及与东京诸钜公问答叙事。有风神有条理。至于交际事情。邦国形便。辞旨明鬯。言言投机。后之人读公之诗。知诗家之善用活法而不泥于古。读公之文。知文章之有裨于世。不为空言而迷邦也。阏逢摄提格南至日。清风金允植序。
石年序(李参奉哲镕号)
吾友石年子以石年自号而徵序于余。余推演其意而为之说曰。凡物之动而不息者必寿。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动而寿者也。惟石巍然不动。历千万劫而不坏。此静而寿者也。动而寿者。日夜流转。常存其新鲜之气。此动中之静也。静而寿者。兴云泄雾。能发其蕴积之气。此静中之动也。若静而不动。动而不静。则物不能恒久。此理之常也。传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言各从其所性而乐其乐也。石年子少攻时艺。名噪场屋。既耕于莘坪之野。地僻且闲。户无杂尘。荣辱两忘。澹然自守。可谓处静之极者也。惟四时云物之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6L 页
变态。阅历世故之情况。有时触于中而不能自已者。辄寓于讽咏之中。发其碨磊之气。疏其堙郁之情。使胸次豁然无所滞芥。疾病不能为其祟。忧患不能为其累。此岂非静中之动乎。以是年踰古稀。而身健气旺。有少壮日进之势。悠久无疆。殆同金石之寿。未可涯也。石年为号之意。正在于此。虽然吾知石年子非为贪恋尘世。而慕长生久视之术。惜其寓形一世。同归草木之腐。故取山石之不磷不泐。以自况焉。盖从其所性而乐之者也。吾将追米颠故事。袍笏而拜之。石年子其肯点头也。
李默吾(明宇)遗稿序
为文之道无他。先定其志。副之以墨而已。故有志于本领者。喜谈忠孝之迹。有志于世务者。喜谈经济之策。有志于丘壑者。喜谈农桑之事。若无此志事而粉饰虚藻者。是以文为悦者也。曷足为贵乎。余往与默吾子尝论古今人文。以此为准。庶不失取舍之权衡矣。丁亥戊子之间。余寓于沔川之灵塔禅房。默吾兄弟并宰近郡。治声日闻。每于春秋佳日。辄屏驺徒。来访于山寺。尽日竟夜。娓娓不已。一日谓余曰吾将倦休矣。买屋于倻山之下。名其亭曰归来曰遂初。此吾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7H 页
兄弟退老之所也。子岂无一言乎。余欣然乐闻而记之。且订异日耦耕之约。今倏忽已二十八年矣。乙卯春。公之弟藕舫君赍示公遗稿。属余校正。余遂得卒读焉。始知公平日言论。皆其躬行之馀。非徒言而已也。默吾素性谦退。不以学问自居。然观其往复书辞。非先贤格言。不敢道也。勉人以忠孝勤俭肫肫恳笃之意。溢于言外。此可见本领之有素矣。跼蹜荫途。虽未能展其骥步。察所莅九郡政绩。皆有实惠及民。遗爱至今不泯。此可见经济之一班矣。晚而勇退。长揖归田。逍遥自乐于林泉田园之间。此遂其丘壑之素志也。夫世所称能文之士。其言与行符者鲜矣。惟默吾子之言。从肺腑中流出。又能践而行之。故其文雅驯切实。祛浮靡之病。诗亦温柔敦厚。得风人之旨。默吾子可谓言行相顾之君子也。余于校雠之馀。时复一读。恍然如复在灵塔山房。把臂唔语。佛灯钟声。依如昨日。不禁枨触。追叙旧日论文之意而题其卷。
书法真诀序
书者心画也。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此一语足以尽之矣。虽然学书者。但信心直行。而不知有法。则其蔽也野。不可与议于六艺之数也。张旭曰工书之妙。在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7L 页
执笔圆转。勿使拘挛。其次识法。勿使无度。其次布置合宜。朱子曰不与法缚。不求法脱。观此数语。则学书之门径。可以窥测矣。惟我半岛文物。多自中华输来。罗丽之际。交通频繁。与文人墨客。互相研磨。今世代既远。其零笺遗墨。不可得见。然考诸史传所载。往往多有以名家见称者。伊来五百年间。士大夫以道德相尚。不修六艺。握管之士。不知法度。率意走作。尝见栗山柴邦彦所著雪峰大小字跋。朝鲜聘使之来。好事者以其国人与西人聘问不绝。意其或能传唐宋气韵。相聚索字。彼亦傲睨自书。涂鸦满纸。不免丑俗。此言实中我病。余每读之。不禁汗骍。何幸书法一派。流传于仁贤遗化之地。近世讷人少南两先生。以书名于世。今海冈金君圭镇少南之宅相也。自幼学于其舅。尽得少南之妙。乃复西游禹域。博考名人书法。探其源流。掇其菁英。著有书法真诀一卷。将以此教授生徒。且以公布于世。为后学之指南。诚善举也。其法始于把笔。中于运画。终于布置。过此以往。神以化之。存乎其人。孟子曰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此其规矩也。若渡江河。不可徒涉。此其津筏也。今学生诸君。既得规矩津筏。不迷于方向。若加之以深造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8H 页
之工。自得之妙。庶免他日具眼者之讥。可不勉之哉。
听水集序
昔农岩先生论溪泽文章曰。溪谷天才优。泽堂人工胜。夫二公之文。未知孰贤。而及其至之一也。譬诸绘事。山川草木烟云鸟兽。是天然之画也。运用毫素。模写逼真。是人工之画也。天人之分。虽若相悬。然方其意匠惨澹。经营入神。人工之妙。殆有过于天造者。至于文章。何独不然。今之操觚者。率尔下笔。流为肤冗汗漫而无所归宿。尚可与议于三不朽之列哉。余于社友先辈中。推听水洪公为作家之文。盖得人工而深造者也。公以卓荦不羁之才。早服庭训。折节为学。推尊洛闽性命之学而不尚谈论。惟以实践为贵。博涉书史。规抚八家。其为文也。华实并茂。疏密得中。步步相顾。俯仰有致。尤留心于当世之务。政治得失。民国利病。靡不研究。如烛照数计。每朝廷有大事。文苑诸公。必属公起草。故当时高文大册。多出公手。然低回荫途。骥步莫展。晚而赋归。又值时艰。藁目忧愤。感激之怀。悲欢离合之情。壹寓于诗。陶冶性灵。啸傲风月。辞气赡畅。声韵铿锵。虽寻常诗樽一时遣兴之作。必加琢鍊之工。一字不苟。虽善评者无可指摘。岂非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8L 页
人工之至者乎。允晚得御公。辱蒙知奖。每于觞咏之会。以文艺相推。风致相尚。辛巳秋。允有天津之役。公为序二则而送之。壬午东还后。又贻书论时事。反覆深切。忧国忠爱之诚。友朋偲切之情。老而弥笃。允至今佩服。岂独文艺为哉。近从公之子安峡君。得其巾衍之藏。摩挲遗墨。弥切感旧。不揆芜拙而弁其卷。
字林补注序
夫书者。万事百物之统纪也。自有书契以来。历数千百载。人物芸职事为复杂。其所以形容于言语笔墨之间者。日益繁衍。云蒸雾渝。且方言各殊。古今不同。欲画一而整齐之。为功甚难。故字汇之简略。正字通之汎滥。不免前人之訾议。字学岂可易言哉。东国文字。自中华传来。向在三国时。岁遣子弟入唐。肄业于太学。或登第补官而归。其人率多文雅。篇章简洁。无僻陋之疵。国初遣质正官于辽东。详问字义物名。以正讹误。嗣后交通浸疏。玉帛樽俎。仅凭象胥之口。文字义意。不复致究。转辗差误。讹谬相袭。失其本旨者多矣。刘君汉翼家传钟鼎之学。雅尚坟素。慨念近世科学日盛。汉文将废。至于六书之关系尤切者。视如弁髦。此学者之大病也。康熙字典。为字学之集大成。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9H 页
而卷秩浩多。不便于初学之考阅。又有坊刻新本玉篇等书。往往疏略。未尽事物之义。于是参阅诸家。裁其繁而补其略。皆以方言注解。使妇孺一见瞭然。足免鱼鲁之讥。名曰字林补注。又取叠文双字之类。别为一编。以附于末。此虽近于游戏翰墨。亦前人之所未有也。细心玩索。可见古人造字之妙。如兵家之有正有奇。补注为正。而此编为奇。故名曰字林摭奇。书成属余为弁文。夫不知而作之者。吾夫子之所戒也。余素昧六书之学。既老且耄。不堪下笔。而刘君之羽翼斯文。启牖后人。其苦心不可孤也。遂力疾书此而归之。
锄耕堂诗钞序
余家旧在紫霞洞。从李东渚游。东渚与人交。不潝潝以为密。澹乎若无味。然其去也。令人依依有馀思。久而不能忘。盖其神情内蕴。不以面交也。紫霞洞贵戚之珂里也。每四时佳日。公卿大人。置酒高会。为河朔饮。金貂满座。驺骑填街。觥筹交错。风流跌荡。东渚以布衣参其间。抵掌谈笑。雍容自得。殆若无献子之家者。每呼韵赋诗。必让人先题。不誇己长。不究人短。志益逊而名益彰。诗社诸贤。不敢以卢前自居也。其后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69L 页
余婴世故。公亦佗傺。风波一失。遂若鱼鸟之相忘。丙辰春。公之哲嗣前郡守中铉甫。钞公遗诗若干卷。来示余乞校雠。且求弁文。余义不敢辞。乃受而读之。紫霞旧躅。森罗在目。倏已四十有馀年矣。篇中唱酬诸贤。今无一人存者。人事之变。能不感伤。余尝评公之诗。以为诗如其人。简淡之中。含秾郁之气。储材既富。风格蕴藉。咀嚼讽咏。久有馀味。句鍊字琢。虽若摹拟唐宋。托志深远。实得风人之髓。尤长于农家风谣。可以道达民隐。裨补治化也。文亦雅驯洁简。梳刷陈腐。周旋驰骋。不失和鸾之节。惜乎。公抱琼琚玉佩。而不能鸣国家之盛而屈沈郎署。潦倒一世。谁知后日不朽之寄。惟在此寥寥残篇耶。时丙辰肇夏下浣。同社旧友清风金允植序。
孔圣遗训讲话序
圣人之训。平易切实。非有微奥难解之辞。圣人之道。日用彝伦。非有高远难行之事。故语其易则虽愚夫愚妇。可以与知焉。语其至则察乎天地。参乎化育。如欲舍其夫妇之易知者。而先究乎察天地参化育之理。非循序盈科之道也。郭山郡学校训导李君承铉。有志于学。以启迪后进为己任。常患乡村蒙士不解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0H 页
经典字义。虽有七书谚解。视为旧日科业所用。而不加研究。乃纂述孔圣遗训讲话一书。凡三编五十八则。其言则圣门师弟之所问答也。其事则孝弟忠信也。其功则无智愚贤不肖而皆可勉至者也。此之谓大本。大本既立。加之以时务科学。方为才德兼备之人。进可以需用于世。退可以矜式乡里。若无此本而惟末是务。则若无源之水。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近自本院(经学院)分遣各道讲士。所以轮回讲说者。即敷演此义也。岂可以寻常读本视之哉。李君驰书本院。求余弁文。余嘉其意。复申本末之说而劝之。
猿栖庵序(猿与袁同音。玉田以猿栖为庵者。盖有感于友朋之情云。)
吾友玉田子客于东京之猿乐町。名其所居室曰猿栖庵。求余书扁额。且徵序文。夫古人器服之制。必象物取义。如华虫之于服。取其文采也。虎蜼之于卣。取其孝与智也。至于宫室则异于是。传云鸟兽不可与同群。玉田之居其室也。所与游者。皆海内名胜文人墨客。奚取于猿乎。夫猿者不列于五虫之内。与猕猴猩猩。自为一族。能言而不干人是非。能走而不与物争竞。食木实饮涧水。逍遥自在于山林之中。有似乎物外高蹈之人。或为人所卖。游戏于城市之间。处污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0L 页
秽而不羞。食蹴尔而不辞。有似乎玩世不恭之士。有时乎长啸悲啼。怀其故侣。又似乎笃于友朋之情者。吾未知玉田所取。为其高蹈欤。玩世欤。抑为有友朋之情而托物寓感者欤。尝见柳子厚文。猿之德静而坦。居相爱食相先。行有列饮有序。不幸乖离则其鸣哀。有仁让孝慈之风。玉田之所取。其在斯乎。虽然玉田青山之人也。少游政界。为风波所驱。羁泊殊乡。殆近两纪。今老将至矣。小山之徒。常怀招隐之思。而玉田随遇而安。流连忘归。固知高人达士行住无着。然独不念故山猿鹤。待人而怨怅乎。
李氏农林方法成绩表序(李基升居瑞山)
昔孟子说齐梁之君。劝行王道。其要只在于农桑山林。继之以庠序之教。此千古帝王不易之道也。虽然苟欲厚生。须先利用。古之圣人创造利用之器。其始也。未尝不便民适用。而民智渐开。后出愈巧。又不得不随时变革。犹舟车之于汽轮。戟弩之于炮火是也。何独于农林而不然乎。惟我半岛。素称农国。而自数千年以来。闭门锁港。胶守古法。徒以耳目手足习惯而行之。未有从心上研究中出来。著一卷书以传于后者。因循苟且。卤莽灭裂。遂使膏沃渐化硗瘠。郁苍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1H 页
尽成童濯。国瘁民贫。实由于此。可胜叹哉。今之执政所施。皆有见于此。欲以启牖迷民。提撕警觉。靡不用极。而其奈宿习成痼。无长进之望。幸而有一点曙光。先照海隅。瑞山郡笃农家李君基升。裒然为实业倡。君起于畎亩之中。勤俭节蓄。力穑成家。以其馀厚施贫民。屡捐巨款。补助公益之事。远近皆颂其德。犹以为小惠不足遍。乃广设农桑山林织机制盐等业。又设农场农禊。劝行贮蓄之法。皆用新式而蔚有成绩。物产共进会出品时。受金银铜牌及表彰功劳之赏。冠于诸州。又私立华阳义塾。负担经费。成就耄俊。诸多善事。不可枚举。至于家庭经济。亦有条不紊。兄弟四人。分掌家务。共养其亲。而人无私财。出纳维公。其豫算配当收支决算。井井有序。家道日肥。无戚咨之色。又著农林方法成绩表一书。刊布于世。吾宗嵋山子乐道人之善者也。亟持一本示余。且请叙其事。余披阅而叹曰余观近日社会者多矣。其趣旨规则粲然可观。而未闻其有成绩。徒归空言而已。今见此表。有方法有成绩。盖欲以其已试之效。普劝世人。人孰无奋发兴起之心哉。自利利他。其功甚博。如李君可谓富而好礼者也。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1L 页
清风金氏宗约序
江水出于岷山。其始也不过滥觞。而百泉会之。滔滔不息。遂成江汉之大。向使江源不与百川相会。则涓涓滴滴。其流必断。若使百川不会于江。则散漫枯涸。无到海之望。此相须之势也。吾金自侍中公以下。历二十馀世。支分派别。散在各处。殆将以万数计也。惟此万数之族。自我祖视之。均是子孙。而后属疏远。视若路人。死生不相闻。忧乐不相关。或因流徙而失其派系。以血属之孙。不得拜墓。或以声气不接。各立门户。不与于宗中之会。此皆吾宗衰微之所致也。乃犹以文明自诩曰当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独以骨肉为亲乎。又曰今之世。不用门阀。修谱何为。夫人类之生。不于空桑。世岂有无本之人乎。以是虽有亿兆人。惟亿兆心。各自逞欲。无所顾忌。或偷卖墓田。时享阙乏。或擅伐邱木。全山童濯。山下宗人亦坐视不禁曰。岂独吾山乎哉。何苦与人作只也。然则卖之者伐之者与坐视而不禁者。其得罪于先祖一也。既忘其本矣。家庭之内。变故百出。骨肉相诉。分党相攻。阋墙之衅。甚于仇雠。人见其宗族虽多。而无合心之力。敦睦之风。故凌之蔑之藉之躏之。无所不至。为吾宗者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2H 页
将俛首匍匐。甘受其侮。复谁敢怨尤哉。且京城是都会之地。故凡有宗事。皆自京宗办理。须示各乡宗中。非欲以压制乡宗。为其事务之便利故也。及时势稍变。乡宗之素怀不平者。乃昌言曰而今以后。京宗复能专管宗中之事乎。言虽如此。亦未见挺身担当。能办为先之事者。徒为障害沮扰之计而已。呜呼。人心之丧惑忘本。至于此境。宁可复论宗事乎。语云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言其所辅者众也。今以吾宗万数之人。合心同力。何事不成。谨守宗规。无触法律。何外侮之足患乎。今日凡百社会。不能以个人成立。每营一事。必先组织团体。明立条约。与众共守。然后会体乃成。吾宗素无约束。而涣散无统。虽有万数之众。与孤立无异。以此处于天演竞争之世。其能遵守先业。保全宗族乎。思之及此。不觉凛然寒心也。幸于本年十二月初十日。凤翼洞宗会之时。宗约之议。提出于会席。佥议莫不赞成。以为如此则京乡诸宗。互相联络。声气相应。骨肉相保。合成团体。而为磐石之宗。吾金始得为有本之人矣。凡为先祖之子孙者。无论远近穷达。视同一室。打破猜阻之见。益敦亲爱之情。在家则谨守宗规。处世则无触法律。互加勉励。万众一心。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2L 页
此为一族之自治制度也。我先祖在上之灵。岂不悦豫于冥冥之中而降福穰穰乎。不然则如溪涧之水。背源各驰。立就枯涸。岂不大可惧者乎。自古名家大族以门地高于人者。如山东崔卢浦江郑氏。岂必家家有勋阀。人人有闻望哉。以其举族合心。同守先规。故能保有令名而为范于一世者也。惟我宗中诸君子。勉之哉勉之哉。
李方山六十一岁初度序
昔之论寿者。必以康宁并称。若处世而遭逢患难。或身有疾病。或贫贱劳苦而长抱戚戚之忧者。其人虽享期颐之寿。不可谓康宁。惟君子则修身饬行。无一朝之患。节嗜欲慎起居。无疾疹之苦。富不淫而贫不移。随遇而安。常怀坦荡。神游于昭旷之域。如此者心宁而身康。乃知寿考之为可贵也。余友方山子岩穴笃行之士也。其学根据六经。准绳洛闽。通达时宜。持论不拘。而介然自守。迹不及于城闉。尝与吾遇于灵塔禅房。倾盖如旧。有针磁之感焉。自离沔乡。不见已二十有四年矣。每从朋友南来者。得闻方山著书谈道。老而弥笃。有二子五孙。教以耕读。安贫乐天。无求于外。今年值桑蓬旧甲。而其颜貌髭发无减于平昔。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3H 页
盖心不役物。神气每充养。宜其致康宁之福而享无疆之寿也。吾有高山田舍。与栗里相望。异日挈眷归里。与素心人乐数晨夕。当为方山子开一径矣。不知天公肯许暮年乐事乎。遂为序以代觞祝。且订后日之约。
岗桐序
梧桐世之所常有。而凤凰不常有。夫凤凰之生。必待至治之世。应时而出。又必择高冈朝阳之桐而栖息焉。此其所以千古难遭。而称希有之瑞也。当有周盛时。承文武馀烈。俊乂列于庶位。治化郅隆。被于草木鸟兽之间。于是凤凰出焉。召公为作卷阿之诗。以喻贤才众多。为国祯祥。其卒章又复淫液而咏叹之曰菶菶萋萋。嗈嗈喈喈。盖言其主明臣良。相得益章。其乐有不可胜言者。自是以后数千年之间。不闻鸣鸟之声。岂世之无梧桐欤。何其寥寥乃尔也。金君时学才高识广。有意于当世之务。而耕于海曲。不求人知。梦想三英。浩浩自乐。尝署其斋曰岗桐。请余为之序。余谓梧桐之在人家庭园。与凡卉无别。非凤凰之所也。若其生于千仞冈头朝阳之处。竹实在其傍。醴泉出其下。然后灵禽来鸣。犹贤智之士。贫穷困厄而不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3L 页
苟合于世。必遇其时得其所。然后乃展其骥足。今君以岗桐自号。其所自处则得矣。但未知遇时之如何耳。昔宁戚为白水之歌。管夷吾知其意而荐于桓公。遂为伯佐。今世无夷吾。谁知岗桐之意者。君宜自勉之哉。丁巳榴花月丙申。云养八十三叟书。
金长溪(永杓)回卺诗序
人家希有之庆。必称三回。曰回甲回榜回卺是已。三回之中。惟回卺最难。盖夫妇两人。并享耄期。千百人中罕见一二焉。虽然眼前无克家之子。膝下无供欢之孙。则虽遇卺筵。凄然相对。亦不足为乐也。有此寿而有此乐。然后方可称福。非修善种德为神明所佑者。不可得也。长溪金君。吾三十年旧交也。其人好古乐善。与物无竞。勤俭以为家。忠信以待人。虽世故百变。人情渐浇。而君则介然有守。终始不渝。志不役物。神气内蕴。故能享卲龄。而精力健旺。爰有孟光之贤助。老而犹敬。南陔之孝养。贫亦无忧。洪范所云身其康彊。子孙逢吉者。不待蓍龟而可验知也。今年秋。值卺仪旧甲。诸子群孙。将以洗腆用酒。为饰喜之举。君戒勿张大。独求余之芜文拙诗。以识其事。其务实而不务华。不图近娱而必思久远之计者。则君之素性。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4H 页
而亦可为法于世也。遂为之序。
金南坡(孝灿)诗稿序
南坡金君少攻文艺。名噪一乡。历仕郡朝数十年。郁郁不乐。晚年休官家居。一切世故家累。不婴于心。而独好为诗。与韵人高释。往复酬唱。以消闲遣闷。其高风可以想见矣。与余尝有苔岑之契。风波契阔。如鱼鸟之相忘者久矣。近因曹溪擎云长老为之介。复得聚首于汉城之凤巷书屋。如神剑再合。霜钟相应。抵掌道旧。把酒论文。可谓白头如新矣。一日发其行箧。出示诗稿一卷。且曰虽有驽马。得伯乐一顾则价增三倍。愿勿吝咳唾弁诸卷首。余辞不获。开卷一读。便觉琳琅触目。声韵盈耳。豪健遒丽。有长庆大历之风。牢骚而不激。澹远而有致。非有深造之工。安能至此。夫世之能诗者甚少。而知之者亦寡矣。譬如美玉弃置田中。蕴而不市。一遇知者。采而为弘璧琬琰宗庙会同之宝器。在遇不遇如何耳。顾余老耄之言。何足为轻重哉。
新编海冈兰竹谱序
孟子曰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书画亦然。初学之人。不有师承法规。则无以下手。至于心手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4L 页
相应。变化如神。乃得法外之妙。此岂可易言哉。夫书画莫盛于唐宋。而东方则自罗丽以下。诸名家皆用此道。近代画家如滩云之于竹。阮堂之于兰。皆谨守彀率。而姿态横生。未有舍法而能臻妙诣者也。尝患今之人避难而超易。不知古人用心之苦。大胆落墨。不由蹊径。以投世俗之好。如鱼目麟楦。不堪供具眼者之一赏耳。若师法而不泥于法。笔势遒劲。气韵生动。力追古名家轨躅者。海冈金君其人也。金君性疏宕不羁。笔艺绝伦。少学于其舅李少南。尽得其妙。弱冠入中州。历览燕赵之郊。涉黄河泛沅湘。从游名士大家。博采古今真迹。于是胸中既富。挥洒益工。越十年归国。而名高艺苑。待诏 王宫。授 王子书法。特被 恩眷。既而引病而退。就京城旧寓。筑书画楼。左右图史。日益勤艺。四方人士橐笔请业者殆数百人。君乃蒐辑兰竹之初学起手。变体诸法。名曰新编海冈兰竹谱。属余为文以弁之。谱凡二卷。卷各五十条。而枝枝有法。节节有度。使初学者一览瞭然。不待口讲指画而向背铺置。自然中矩。可谓艺林之秘宝。画家之指南也。苟能依此用功。神而化之。存乎其人。既得其神髓。则虽筌蹄其法亦可也。若拘于是谱。不知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5H 页
变化者。亦非海冈之志也。
杨平郡吴氏孝行录序
夫烈者。妇人之一节也。世所称妇人之烈。或以伉俪之重。或因孀居之苦。溘然捐躯。以洁其身。斯已难矣。然若其早寡守志。食贫饱苦。竭力以养其舅姑。以成亡夫之志。天理人情。两尽无憾。岂一时烈节之可比哉。呜呼。如杨平郡吴氏。可为闺壸之仪范者也。吴氏阳智郡士族女也。年十五嫁为杨平姜氏之妇。入门便有宜家之誉。翌年并遭舅姑及祖姑之丧。家贫如洗。丧祸荐叠。吴氏以弱龄。独管内政。经纪丧事。处理家务。邻里莫不称之。至十八岁。不幸而又遭崩城之痛。至是家口零落。惟有老祖舅在堂。相依为命。其祖舅前进士有会。亦郡中文学士也。年垂八旬。教授村中儿童。而犹不能自给。吴氏自昼哭以后。屡欲寻死。以老舅故恋恋不能决。其父母闷其情状。欲迎还家中。吴氏泣辞曰儿之不死。以有老舅在也。儿去谁当养老舅者。为人妇而忍作此负心之事乎。誓死不从。自是耘田舂米。夜则为人纺绩。得其赁钱。辄供菽水。未尝一日乏也。己则衣不蔽体。食不充饥。手足胼胝。不自知为劳苦也。屡阅寒暑。终始如一。远近闻者莫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5L 页
不感叹而慕其德。乡中绅士齐声褒扬。再登道报。照人耳目。于是以衰微垂绝之门户。隐然为名门法家。使人敬而慕之。古语云生女作门楣。岂独富贵云乎哉。杨平吾乡也。知其事甚悉。故特著其行。普劝天下之有志妇人。
送无佛翁阿部充家东还序
是年戊午夏。京城每日申报社长阿部无佛翁转任国民社长。将归东京。缁白坌集。无不黯然惜别。挥涕相送。翁亦悽然不怡。泪下沾襟。或曰无佛翁深于禅理。已忘形骸。独不能忘情。恋恋于去就之际。何其缠绵也。余闻而叹曰此无佛翁之所以善用佛法也。夫佛氏缘情设教。故人情之外。更无佛法。若独处于岩穴之中。忧乐两忘。澹然无一物之累于心。所以自为则可。其于为人何有哉。故古之名僧。或隐于城市繁华之区。亦多方外之交。与物同化而不为物所夺。此其上乘工夫也。无佛翁殆其人也欤。翁应化出世。以牖民导俗为己任。而牖民导俗。莫如新闻。故甲寅秋。携锡西来。筑室于汉城之西。设新闻之局。翁为社长。苏峰君又监督之。二人皆一时之望。同德同心。共治社事。开业未几。遭郁攸之灾。翁除百障扫千难。不挠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6H 页
不退。一新缔造。于是蒐集四方奇闻。加以笔削。嘉言日出。灌顶沁肺。盖其议论正大。存心忠厚。隐恶而扬善。奖勤而黜怠。使贤者爱而读之。不肖者畏而不敢怨。浸浸然入于文化之域。其补助世道之功。岂浅鲜乎哉。翁又闷今日佛教。沦于空寂而衰微不振。劝告僧侣。指示迷津。于是临济宗风。复兴于世。夫翁之西渡。仅四载耳。成绩如此。若加以数年。功成行备。其功德不可胜述。而今遽东还。送者之惆怅。去者之留恋。固人情之所当然。岂为一时情面。作区区儿女之态哉。虽然翁自号无佛而佛未尝无。翁虽东还。其精神所注。常在于来青阁上。是亦无佛而有佛也。闻翁俶装有日。余病未能送。聊以此语。慰惜别诸子之心。
贺东云崔翁六十一岁序
昔疏广得千金之赐而不为子孙计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后世传为名言。然向使广有贤子孙。能善用其财而不失令名。以显其亲者。又何损志之足患乎。余素知东云翁乐善好义之人也。勤俭治生。家有千箱之谷。而自奉菲薄。好周贫穷。犹以未能博施为病。其子南善君。幼而好学。甫及成童。翁知其为远大之器。尽举家产而委之。任其挥霍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6L 页
而不问出入。君得以广购书籍。加以研钻之工。孜孜攻学。卒为名士。其为学也。去华崇实。以开发人智识为务。凡书籍可以有裨于世者。不惜赀财。锓梓而广布之。以新一时之耳目。其功利之博。岂金钱布施之比哉。由是家计稍绌。而名声日益高。世之论南善君者。必称其家庭之美。翁之名遂满于一世。可不谓之贤乎。翁之以财委子。与疏广之不为子孙计。其事虽殊。其知子之明则一也。不贤而能之乎。今翁之桑蓬旧甲重回。而身健气旺。不减于少壮之时。琴瑟在御。芝兰满庭。晚景清福。世所罕有。岂非修善裕后之报乎。余老病不能躬往祝贺。聊述芜文。以为世之为父兄者劝。
会宁乡校慕圣稧序
夫慕圣者。慕其德也。笃行孝弟。扶植人偷。慕圣之实也。牲币俎豆。荐裸兴俯。慕圣之仪式也。虽然仪式不具则使人无敬仰之心。而无以行其慕圣之实。此古之明王所以致力于庠序之制也。自夫圣远言湮。教化陵夷。靡徒无慕圣之实。并与其仪式而将废。今所在郡县乡校殿庑荒凉。享需缺乏。虽有志之士。独力难支。仰屋长吁。轻薄不逞之徒。侮圣蔑伦。藉躏而无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7H 页
所忌。颓波滔天。难可挽回。何幸会宁一隅。斯文不坠。阖郡缙绅章甫。为是之忧。相与捐醵鸠工。修坏补缺。存本取息。以充春秋两祀之费。设为规则。为永久遵守之道。名其稧曰慕圣。题其录曰青襟。于是士皆争自琢磨。不劝而兴。耻其名之不与于录。凡入录者千有二百馀人。皆乡党髦俊。衣冠名族。岂不盛哉。以其事体重大。宜有弁卷之文。推前府尹李君之春以儒林代表。来谋于余。余虽耄聩。职在经院。乌可无一言之赞。以成其美乎。呜呼。文之将废也欤。是举也不过如灯将灭而乍明。不足为幸。文之将兴也欤。如一线之阳。起于地底。伫见春雷一震。千门万户次第而开。老夫将拭目以俟之。
信川乡约稧序
周官大司徒之职。州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各处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党正族师亦如之。使民习于见闻。日迁善远辜而不自知也。古昔盛时。治化郅隆。民俗淳厖。职由于此。后贤因其遗意。施之于乡。此乡约之所由起也。在官曰读法。在乡曰读约。其义一也。栗谷先生慨王道之不行。民心之不淑。乃远追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7L 页
周官之旧法。近仿蓝田同安之遗制。设为乡约于海州之乡。为四方之表准。其规模精详。条理明鬯。远近莫不则之。化民善俗。于斯为盛。信川近于海州。故最先仿行。犹鲁卫兄弟之政。彬彬然为君子之乡。年代寝远。古迹荒芜。后生少年。不知乡约之为何事。近日科学虽进。至于修身一课。殆同口头谈禅。无从下手。由是风气浮薄。伦纲斁绝。俗流失世。坏败莫之能救。岂不伤哉。郡中章甫耆儒相与忧叹。思所以矫正之道。莫如反本。反本之实。莫如讲明乡约。使民观感而复其敦厚之风。于是重修旧稧。申明读约之法。一乡风动。莫不竞劝。可见先正之化。入人者深矣。稧会将开。修正节目。求余文以纪其事。夫乡约要旨。以德业为本。此固为仁之事也。传云当仁不让。余虽老耄。岂可当仁而让。无一辞之赞乎。玆述芜语。弁其卷首而归之。
送今关天彭(寿麿)西游中华序
读好书友好人。人生快乐之事也。然书固可购而读之。人不可坐而致之。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此自古有志之士。所以好作远游也。今关天彭君。扶桑之高土也。博学而知要。好古而不泥。尝曰支那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8H 页
吾东亚人文之所自出也。其山川广邈。风气朴厚。去圣虽远。经生学士尚能言先王之道。此吾所愿从游者也。今将西游禹域。结识其贤豪长者。披露腹心。采掇菁华。必有交益之道。一道德同风俗。其在斯乎。昔孔夫子尝有桴海之志。且泰西人辙迹遍于地球。苟有片长。不惮舍己而从。不以殊俗而贰视之。况吾同种同文之国乎。一日弃官俶装。马首西向。就余告别曰。吾今日始遂吾志矣。子无一言以壮吾行色乎。余时在病床。蹶然而起曰吾固知子有四方之志。尽男子事也。虽然方今四海云扰。以武力相尚。疆场功名。人所艳慕。子独不之顾。适于文弱老病之国。访遗逸摭古典。不亦迂哉。噫吾知之矣。夫文弱者。非文之病也。乃文明之末失耳。传云人存则政举。苟得其人而一变至道。则弱可为强而无敌于天下。圣人岂欺我哉。吾子之有意于大陆。而汲汲求贤者。盖欲保东亚大局。共享太平之福。非漫然游览而已也。夫人穷则反本。乱则思治。今宇内苍生。均被兵革之害。憔悴无聊。此反本思治之日也。武不可黩。力不可恃。宜少施药石。齐之以粱肉。长治久安之道。在此而不在彼也。子往矣。草莱之中。如有识时务者。试就而叩之。必不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8L 页
以吾言为河汉也。
清昊禅师回甲寿宴序
寿者人生五福之首。世俗之所艳慕者也。惟佛则本无生灭。故无寿者相。若心有寿者相。便属忘想而堕于轮劫。尚何祝贺之为哉。仙岩清昊禅师。湖南之高僧也。入山修道。饮水读经。以花开叶落为春秋。不记其年数。丛林诸道友。知师之回甲在是年是日。为之设斋而识喜。师亦不固拒。与人众同乐。盖不欲苟异于人也。师之同堂兄鹤伞老宿。要余作寿宴序。以识山门盛事。余与师无一面之雅。而久耳高名。常切倾向。然余俗士也。将以世俗之情。为师祈祝。虽享期颐康宁之福。犹属有限之寿。曷足为贵。所不可限者。法身耳。吾知师道高腊高。已遣形骸之累。世间一切万有。皆归于空。独法身常住不坏。是为无量寿。非世寿之所可限也。庸以是为祝。
绍堂印君(东植)寿序
翻云覆雨。朝暮变态者。势利之交也。松柏特立。岁寒后凋者。君子之交也。夫人心不同。时势屡迁。历炎凉荣枯而不为所移夺者鲜矣。故夫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又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可以为成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9H 页
人。今于杯酒立谈之间。意气相投。许以知己。数月不相见则情志便疏。是可以交道论之哉。惟久而不渝。乃为真朋友也。绍堂印君。余之四十年久交也。君早袭庭训。被服诗礼。壮年以其大人之命。来游京城。访余于安国坊第。一见而心好之。既又从余于沔川谪所。侨居灵塔禅房。甘淡泊忍劳苦。八年如一日。每于朋酒叹呼之席。君独屏处一隅。终日如泥塑人。倥然若无所知。讷然若不能语。然退而省其私。其天分甚高。好恶公而取舍明。四时之气。无所不备。吐属清雅。落笔惊人。盖其蓄积于内而英华之发于外者如此。自丁酉以后。余则漂泊海岛。君则宦游四方。无复盍簪之期。而犹不绝书信。往往垂问于寂寞之滨。其书辞不甚覼缕。而真意笃挚。有盈缶之孚。展阅摩挲。依然犹昔日风雨对床时也。噫契阔数十年之间。世故多端。人情百变。旧日友道。不可复问。而君独不变其素操。岁月不能疏其情。山川不能间其怀。盛衰不能易其志。与其弟元有君相勖以先人之谊。愈久而愈笃。不知老之将至。岂非所谓耐久之朋耶。君之桑蓬旧甲。只隔一月。余茫然不记。南至后五日。得君书而始知之。叹曰故人不忘我。我负故人也。余为人作寿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79L 页
序多矣。今虽老耄。岂可无一言于绍堂寿筵乎。遂力疾起草。略叙平日相知之雅。悠久不变之谊。手书奉赠。以慰岁暮停云之怀。若世俗之祝寿颂福等语。无暇并及。留让于后日。
朴氏存疑录序
新罗始祖王以神圣开国。三姓授受。绵历千祀。其公天下开太平之迹。远过唐虞。而草昧之际。未有文字纪述。其弘谟远猷。后世莫得以称焉。虽然王之德。与天同大。不言而信。无为而化。百姓安乐。四邻辑睦。其盛德至善。至今不忘。岂待文字而始传也哉。丹阳士人朴君镛成。王之远裔也。尝慨恨后属疏远。昧于先代之事。思欲广记遗迹。以诏来许。而事属邃古。文献莫徵。尝再至庆州。历览城阙之遗墟。审究陵寝之旧制。或凭故老之传。或采野人之言。随闻辄录。蒐集成书。戊午冬。访余于京城。赍其所编存疑录一卷。以示余曰圣祖事实。如太虚浮云。无迹可寻。小子何敢述焉。此卷所载。惟古都之遗墟古迹。犹可想像其万一也。附以吾宗派系。以明先代之遗庆。但其中得于传闻者概多吊诡不经之说。堪舆浅陋之术。未可尽信。故名之曰存疑。盖俟后之人而更加详正。且使不忘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80H 页
其本也。请为弁卷之文。将归而藏于家。余嘉君慕先之诚。至老不怠。遂为之序。
兰居诗钞序
诗者所以感发人之性情者也。夫目与境遇。其感也浅。心与境遇。其感也深。若不用心目而超绝境外者。惟神是已。譬犹镜之虚明而物来自照。森罗万像。莫逃其真。此神之妙也。得其神者。为诗家之上乘。非可以学为也。兰居子幼而得疾。视官遂废。然性聪悟强记。处理家事。一丝不漏。僮仆不敢欺。每使人读书而听之。终身不忘。以是文史足用。自伤怀宝而不得需于世。无所用心。惟吟诗以自遣。每于春秋佳日。与宾朋登临觞咏。乐而忘疲。藻思川涌。若不经意。而山川形胜。草木精华。人物鸟兽之变态。风花雪月之佳景。极意描写。各肖其真。格力遒健。声韵铿锵。见者莫不惊叹。以为有神助。君所著诗篇甚多。中年以前所得近体诗。为数万首。不幸入于郁攸之灾。其后续稿。又复与前数相称。何其富也。君殁后。君之弟承旨君收拾散稿而删正之。去百存一。将付手民而寿其传。一日持其选本而示余。且求弁文。余与兰居子素不相识。然平昔倾𨓏而神交者雅矣。其人云亡。其神斯存。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80L 页
摩挲遗编。依然有倾盖白头之感。遂不揆芜拙而为之序。庚申首夏下浣。清风金允植。书于京城凤翼洞之绛雪山馆。
俞兢斋协办(星浚)六十一岁序
上章涒滩九秋上旬。即吾友兢斋子周甲弧辰也。于时风日清美。室家团圆。有客满座。有酒盈樽。社中诸名胜多以诗文贺之。余以耄聩不能挥毫撰辞扬声于觥祝之筵。然又不能无一言以酬知己也。仍念余阅世既久。如识路之马。粗知人生祸福之来。皆由人所召。非偶然而致之者也。其所以召之者何道也。惟实而已。夫实者信之符而物之终始也。故草木之有实而生殖繁焉。五谷之有实而岁功成焉。苟无其实。虽有千紫千红。徒耀一时之荣。过眼即灭。曷足贵乎。于人亦然。子舆氏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不去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乌可已也。鸟可已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言实之极致。尤以孝弟为本。苟无其实。仁义礼智。皆属空言。徒滋繁文矫饰之弊而已。何益于人乎。吾知兢斋子踏实人也。其孝友之性。出于天赋。爱敬由中。不假外饰。追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81H 页
慕之诚。至老弥笃。平生不妄语不欺心。言必顾行。贞不绝俗。实事求是。无苟且之意。虽在流离颠沛之中。操心益固。表里精白。俯仰无愧。故近自家庭乡党。远至异域闻名之人。惟兢斋之言则信如金石。如邾人之不信鲁国而信仲由之一言。非有实而能如是乎。夫实者于理为顺。于德为信。神明之所佑也。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其兢斋之谓乎。或曰兢斋一生困苦。晚年稍得安静。然蒿目时艰。忧思怲怲。无逸豫之暇。天之报施善人。无乃太悭乎。余曰苦则福矣。不苦则不能受大福。且世福有限。而天福无疆。求福之道。兢斋已知之矣。
月峰精舍序
家有塾党有庠。古之制也。世衰道微。学校之政不修。而至于私塾。尤属等闲。不知修齐治平之道。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若不正之于始。其终易流于邪僻放荡之境。故易曰蒙养以正。岂不信乎。夫教育之道。惟在于择师。非徒学校为然。塾师尤当谨择。语曰经师易遇。塾师难得。此非过言也。今之蒙师多固陋寡闻。不辨鱼鲁。尚不能难经辨志。又何望其成就人才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81L 页
乎。由是世之议者。以乡塾误人子弟。不如尽废。此又不通之论也。犹因噎而废食。其可乎哉。苟得端正有识之士而为之师。申明学规。先正其本领。然后导之以科学初程。由此而至于小中大学。将沛然无碍。必成有用之才。譬如水之有源。盈科而放于四海。无源而能如是乎。李君奎宣有志之士也。常忧近日人才之不兴。由于教育之失宜。教育之法。必自家塾始。而非有筹款。无以措办。乃创设宗学稧。收放而积蓄之。十馀年之间。稧财颇饶。己卯仲春。始建讲堂于月峰之下。扁其额曰月峰精舍。左有辅仁斋。右有育英堂。为游息藏修之所。延聘贤师。托以启蒙之任。近自宗族之子弟。以及乡邻之俊秀。皆使入学。大昕鼓箧。按班授课。秩然有序。其观感之际。趋向已正。他日升进于学校。自无捍格之患矣。蓝田乡约白鹿讲规。一举而两尽之。岂不美哉。余恶近日书堂废止之谬论。又嘉李君之笃志奖学。为之叙其事。以勖学生诸君。
龟石亭序
一善郡飞凤山下。有亭曰龟石。崇冈茂林。映带前后。玉泉旁出。为沼为溪。庭畔有石如龟。故亭以是得名。朴君冠玉盘桓之所也。朴君素有壮志。慕宗悫之风。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82H 页
怀子房之奋。不乐匏系于一方。尝南涉吴淞。西游辽满。屡触机阱。陷于缧绁之厄。既而掉脱尘网。栖迟丘园。择山水闲僻之区。卜筑幽亭。躬耕养亲。采山钓水。可以供甘旨。登临啸咏。可以忘世虑也。亭既成。求余文为之记。夫士生斯世。所当勉者。忠孝而已。今君进而欲效忠于国而不得其志。则将退而致孝于亲。以尽其养。进退不失其素志。夫何求焉。虽然君之前途尚辽远矣。昔子长南游。史记是著。江总还家。黑头尚新。以君之年之富才之美。岂终老于斯亭者哉。
石庵诗草序(沔川朴宗宪号石庵)
余尝谪居沔阳。寓灵塔寺中。郡中有朴氏子兄弟。时来问字。二人皆妙龄志学。循规蹈矩。有法家拂士之风。石庵性沈默寡言笑。终日如愚。然神气内蕴。自有闇然日进之美。其季聪颖好问。文思瞻敏。皆未易才也。自离灵塔。风波契阔。历数十年。曩日源源。不可复得。而石庵已作古之人矣。夜月空梁。辄想其弱冠时仪形。犹森然在目。不禁怆神也。辛酉夏。青丹君持其兄遗事及诗稿来。示余曰此吾亡兄咳唾之馀也。不忍泯没。收拾若干卷。将以示后世子孙。乞公一言以为弁。余受而读之。其居家行谊。一遵若考之训。谨慎
云养续集卷之二 第 582L 页
守分。饬躬笃行。皆可为后承范。诗则多出于对床吟哦。埙唱篪和。不求人知。而乐其天伦之趣。盖其素性冲漠。心绝外慕。晚年尤厌闻时事。黜聪弃智。深藏不市。每兴怀所到。惟以诗发之。然亦无怨诽之语。雕饰之态。发其天趣。自合于诗人敦厚之旨。可见其所造之深也。闻君平日最喜吾文。岂知吾才尽还锦。无复旧日意想。今欲强作玄晏。得无孤故人相知之雅否。遂力疾而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