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养集卷之十五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云养集卷之十五(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杂著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499H 页
八家涉笔下
  老苏文一(上仁宗皇帝书)
余观老苏上仁宗书。以布韦之贱。不屈于万乘。有战国处士之风。秦汉以来。未之多见。意谓开卷。首陈天德王道。以端人主之心术。然后纵言当世之务。有本有末。今不然。其十事之首曰。利之所在。天下趣之。古之圣人。执其大利之权。以奔走天下。是何言也。夫以商君之喜术。见秦孝公。而不敢先言权利者。恶其名不正也。今老苏昌言于君。沛然不自为疑。其见又远出商君之下。诚可悲也。然所陈利害处忒明快。多而不厌。自是文中之龙耳。
  
(上田枢密王长安书)
古者有子思孟子者。以道自重。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见。后世韩愈,苏洵闻其风而慕之。操文以候于公卿之门。窃窃然惟恐其以布衣之微而见轻也。聒聒然责其报礼之重。翘首伸眉。以求其见异于人。不亦劳乎。然其哀号乞怜亦至矣。抑为道乎为身乎。吾未可知也。第其为文。于可喜可怒可哀可恶。言之有形。足以动人。哆兮其似春。凄兮其似秋。彼其所以自挟为重者。政在此欤。
  三(上余青州书)
余尝观柳子厚序棋文。窃读奇其说。叹其深喻世情。今读老苏之上余青州书。究其语意。亦如序棋之说。盖有国者取士无法久矣。贵者莫知所以为贵。贱者莫知所以为贱。故其薄有才艺者。觊觎而不得其径。则忼慨怫郁。有眼空一世之心。彼富贵者又不能为之相下。傲然以被服车马自高。于是柳子见而笑之曰彼岂非房生所画朱棋者乎。苏子见而笑之曰彼一朝偶得之。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499L 页
遂见贫人而至于颦戚呕哕哉。呜呼。向使二子得之。亦不为是言矣。
  四(六经论)
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权者何也。时中之谓也。凡事物皆有自然之权。圣人深知其故。任其自然。以求合乎天理之至公而已。自世人见之。有似异于经常之道。故命之曰权。若参以私意。是诈也非权也。孟子曰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机者圣人之所大恶也。余观老苏所谓六经论。一槩以机权断之。呜呼。可谓无知妄作者也。此战国游士饰其权诈。以惑时君者之所为。彼何有于圣人哉。汉兴诸儒犹袭其谬。时有反经合道之说。于权之义。尚云远矣。夫以荀卿之悖论。庄列之寓言。战国游士之横议。何所不至。然终未有尽举六经而诬以机权者。彼苏洵安所受邪。携此而自蜀至京数千里之远。献诸公卿。达诸天子。又偃然以道自重。欲以倨傲当世。是岂知世间有羞耻事者乎。盖其天性喜谲诡而恶公正。读论语孟子七八年。兀然独坐。不曾见得一点天理。遂以己意曲解圣经。以求合乎其权诈之说。坦然以为自得而不疑。惜乎欧阳公正人也。读其文曰子之文。荀卿不如。此盖有微意存焉。洵不知。反以为喜。岂不谬乎。
  
(辨奸论老泉于五经无所得。语其所得。不过纵横权谋之术。语其人品。不过屈强而已。固无足称道者。惟以辨奸一论。后人叹其先见之卓。然今于此文。见败乃尔。至如子瞻之见败。尤是耻莫大焉。如此报复。不反甚于近儒之去其姓而呼轼者耶。其父为人报仇。其子白昼杀人者。非子瞻之谓也耶。是为子瞻之大失着。良可叹也。)
世以辨奸论。服老苏之先见。然余独不信。为其多言而偶中。抑又见其心术之病耳。君子不逆诈。不亿不信。荆公之未用也。其自修洁。与人信。操履端方。难进易退。慨然有志于生民者也。老苏何从而知其奸也。其所论搉。不过以俭之过情推之。夫晏婴。齐之贤辅也。一狐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公孙弘。汉之名相也。犹得布被之讥。俭之为害。不若是大。然则世之楚楚衣裳。冶饰头面者。皆可谓君子乎。盖老苏之所喜者。肆志自安。不拘拘于绳墨者也。荆公反是。清苦近乎僻。俭约近乎陋。而加以有盛名过于己。是其积忌弸中。忍不得住而发也。不幸而中。遂为名言。逆诈云尔。岂曰先见之明乎。子瞻得父之绪论。见程子而指为大奸。程子果奸乎。
  六(喾妃论)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0H 页
喾妃论。持议颇正。有益于闺行。老苏文中最纯者也。柳柳州八骏图说。亦与此意同。儒者须有此等见识。不泥于俗。余尝疑我东金氏金椟之说。未得其證。近见驾洛人金济学所著新罗世祖王本纪。力辨椟盒之诬。考据详博。甚似有理。余因略记其说。欲质于大雅君子。览此者庶知前说之陋也。其说曰新罗历年九百九十二年。金氏凡八十三王。即位之君三十有八。追号与分封又四十五。而屋社之后。子孙之分为名族阀阅著显者凡六十八家。胜国及本朝。皆其外裔。环东土亿万含生。苟溯其本。皆祖于世祖。然则王之盛德备福。悠久而永存。可以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光矣。然而金椟之说。不经无稽。至于今千七百馀年而不能劈破其虚妄。盖以文献莫徵而习俗难变也。夫好奇信怪。东俗本然。金椟之说。非出于脱解之时。及至真兴王。命大阿餐居漆夫始撰国史。而真兴之世。专尚释道。漆夫之学。偏信齐谐。以为神人之生。异于凡庸。如古所云鳦卵巨迹之异。虹流电绕之瑞。今此白鸡金椟。亦安知其必无乎。遂以载诸国乘。著为惇史。夫首露之金盒。亦出于捉空驾虚之说。而东人至今笃信。皆以为新罗之金。自椟中始。驾洛之金。自盒中始。而殊不知东国之金。始出于金天氏也。昔周武王已平殷乱。封玆舆期于莒。以奉少昊之祀。传二十一世至穆公。为楚所并。而其子孙有仕于齐者曰太史敫。及秦并天下。燕齐赵人数万。渡海东来。是为辰韩。辰韩者秦韩也。秦之遗民居于韩地者也。莒之后有舟舆。即太史敫玄孙也。兄弟八人。避秦而东。居峤南之星山。(今漆谷府)自号八莒村干。其曰八莒者。莒之八族也。至玄孙斯干大王。自以为金天氏之后。故始姓金。而改号为伽倻村干。伽倻者辰韩俗言莒也。东方之金。于是乎始出。而驾洛王首露兄弟,大伽倻,阿古,星山王,古小王,古宁阿那王及韩歧部许娄,摩帝二王与鸡林世祖阏智凡九王。相继而兴。或先或后。虽不同时。而并皆斯干之玄孙也。是故三国古志曰新罗本少昊之后。故姓金。新罗博士薛因宣撰金庾信碑曰轩辕之胤。少昊之裔。其始祖首露。与新罗同姓。新罗朴居勿撰姚克一书曰新罗之祖。本少昊之后。来自中国。不忘所始。故姓金焉。新罗本记序亦曰罗人自以为少昊之后。故姓金云。又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0L 页
曰三国祖先。岂皆古圣人苗裔耶。何其享国之长也。高丽崔瀣撰寿宁翁主墓志云金氏之先。来自中国。而为金天氏之后。故以金为姓。三郎寺碑亦云金天之后。以此观之。诸家所录。各有援證。布在策书。其可曰文献不足乎。盖居漆夫撰史之后。金椟之说。證虚成实。瞽盲一世。然若三郎建寺。乃在撰史之后。而其序碑之文。特言金天而不言金椟。则漆史之荒伪妄诞。不辨而自破矣。(又有金椟之辨甚悉张皇。不尽录。)近世忠州金氏穷源录所记世次承接。尤为详悉。快若发蒙。其说自上少典(国名。马史误为君名。)有熊(亦国名。少典子。)历黄帝少昊句芒(少昊次子)大业(少昊孙皋陶)大费(皋陶子伯益)大廉至鸟俗氏孟戏中衍。中衍之后有兹舆期。(中衍玄孙嬴姓。又己姓。)以周武王元年己卯。始封莒。以祀少昊。(子爵今密州)十二世至庶其公。为春秋之始。至穆公国除于楚。(历世二十四历年六百三十一)而其子孙因以国为姓。有莒敫者。以勇力闻。为斋太史敫之玄孙。莒舟舆兄弟八人始东来。及其孙斯干。始推本其源。以金为姓。其后分为驾洛伽倻新罗之祖。又引左氏马史而释之曰。剡莒嬴姓。故知伯益之出于少昊。莒或称己姓。故知皋陶之出于苟芒。少典氏女生炎帝。而子为有熊。有熊生黄帝。而黄帝亦称人皇。故知少典氏之先出于太古之人皇。而人皇即九州之分长冀州者也。此穷源录之所以作也。凡我东金氏之出于金天。于是乎洞然无疑。历历可考。夫何更泥于漆夫之志怪。而蹈袭夷俗之旧讹哉。然则莒人之东来。自舟舆始。东族之有金。自斯干始。而千年君子之国。一变小华之基。自世祖始。苟能报本而反始。舟舆斯干。亦当与世祖并尊。而罗代追典。不及于莒人者。承受人国。草刱而礼不备也。其赞略曰沧海有源。众山祖昆。不有圣神。孰启我人。惟王得姓。远出金天。金生于土。土德黄轩。少典有熊。肇自人皇。人皇九一。长此冀方。曰皋曰益。舜禹是举。降在玆舆。周封于莒。二十传世。六百历年。楚蛇食国。秦虎欧民。舟舆东来。胥宇星山。奕奕斯干。始寻初祖。八莒同贯。六伽联谱。笃生玄孙。实惟我王。载诞载育。乃爷乃娘。菀彼始林。有俨胎石。轩昊之后。实育于昔。昔王曰子。嘉名肇锡。克仁克智。宜君宜王。太辅施泽。得民久长云云。余久闻东方金氏之出于金天。而姑未见确證。及睹兹论。大有实理。夫以海外之一夷姓。不足以向人论世。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1H 页
一朝得此奇论。轩昊皋益。寔吾祖焉。于是隐然有郭崇韬之以纨裤自居之心。殊为可笑。然灵芝醴泉。必有其源。舍其昭昭可据之来历。而偏信谬悠荒诞之说。此前史之失也。今因喾妃论而偶及之。以备一说。
  七(审势篇)
审势篇。惩宋积弱之弊。欲以术振励之。诚为对症之药。然亦多背理而不可为训者。如不牵众人之是非。用不测之刑。用不测之赏者非也。又曰万世帝王不可革易者。尚威而已非也。又曰尚威久而政弊。变其小节而参之以惠。使不至如秦之甚可也。尤非也。虽以申商之惨刻。亦惟曰信赏必罚而已。何至多言乎。
  八(权书衡论)
唐宋以来。号复古文。其论道叙事。摹拟经史。然世级悬远。气力盖有未至者焉。老苏杰然是战国人物也。纵言无忌。尽其欲而后止。故其文醇乎战国。无世级之可言。譬诸五谷。犹稊稗之熟耳。故其论道术也。开口妄发。其论天下形势用兵行间之法。则奇迈奋迅。字字飞舞。所谓权书衡论。是老苏一生用心力处。本领经济。尽在于此。惟无曰圣人之道。本如是云则幸甚。
  九(论兵事)
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而通草书之法。老苏谈兵。亦欲借其势。以神其文而已欤。不然宋方有二虏之忧。韩欧诸公。何不荐此等人以试之。
  十
老苏之文。如风从千尺渊底。掀起波浪。鱼蚖蛟龙。皆为之动荡不安。其势傲视汉唐。虽昌黎之雄。卒然相遌。亦当权为敛避。至于二子。气少衰矣。
  东坡文一(上神宗书)
长公上神宗书。与老苏上仁宗书。节节相反。盖其所遇不同。然长公学术。原自过其父。贾生之亚也。
  二(再上皇帝书)
再上皇帝书曰今欲渐消进士。纯取明经。今进士之学半天下。各怀废弃之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1L 页
忧。而人才短长。终不在此。昔秦禁挟书。而诸生皆抱其业以归胜广。相与亡秦。盖以失业而无归故也。愚谓此恶荆公新法。而恐动劫持之说也。苟秦不虐使斯民。失业之徒虽千万。安能有所为乎。如虐使斯民。虽不焚书。其能久乎。秦之诸生。皆战国之馀也。若并蓄于世。异端横议。将不胜其繁。圣经愈晦。大道愈乱。故天诱秦衷。焚其书而坑其人。欲以大杀其势。抑遏横流。有功于万世大矣。(此文淋漓感槩。未始不极佳。但天诱秦衷。焚其书坑其人。与夫有功于万世。大矣哉。恶是何言也。既已纠正老苏之背理者曰。虽以申商之惨刻。不至此多言。而痛辨之。今忽蹈老苏之病何也。真经真儒固自不没。噫后世经籍无一不疑其伪者。于易疑大传。于书疑今古文。于仪礼皆疑非周公之书。而无经不然者。是皆焚经之罪也。所谓真经者果安在乎。后世人君法三代以上圣君之德化。难如羽化登仙。效前王之恶习。易如传染疠疾。秦以后帝王视儒者如草芥。亡论真伪。芟夷殄灭之甚酷者。皆政为之俑也。其罪可胜诛哉。今此有功万世云者。不过激于文与儒之弊而言之。是不思之甚也。虽无经籍。后世之诸子百家。云渝雾变。允栋汗牛。有谁禁之。噫真儒虽不得见。所谓伪儒俗儒充斥一国。士皆挟大学嘐嘐然曰仁曰义。如周密所讥。则吾国其庶几乎。以是言之。经也儒也。无论真伪。必不可焚与坑之物也明矣。)虽然其真经真儒。故自不没。何以知之。当秦之暴。抱书区区幸欲见知于世者。非真儒也。从始皇至泰山。纷纭草封禅之仪者。非真儒也。何以知其非真儒也。夫管商申韩邹慎苏张孙吴之徒。皆名为儒而口谈诗书。然其实皆枉道循物希世求合。以徼一时之幸者也。六国既亡。萃于咸阳。各欲售其学肥其身。谁知暴焰所烧。先及此辈。若深服先圣之道。明于出处之义者。见几高蹈。抱书深藏。冥冥乎其不可得见。又安能杀之。是以知真经真儒之不没也。或曰今之明经进士。亦希世求合。以徼一时之幸者也。谓此中无真儒可乎。曰顾其时如何耳。悲夫。安得尽诬一世也。夫明经始于汉。诗赋始于隋唐。上下数千载。才智贤能。于是乎取焉。今明经之弊。徒习记诵。务应帖括。若诗赋则非汎滥百家不能工也。是则明经之名。不如诗赋之实。此子瞻所以欲复诗赋也。然二者优劣。犹唯之于阿。相去无几。所谓人才短长。终不在此者是也。然则以玆取士而能得才智贤能者。其道何居。曰此非法之美也与有司之能也。其势使然。夫所谓才智贤能者。非沉屈为人下。碌碌居世者也。所治之术。常过于人。而名声出于辈流。若上取力田则才智贤能。必归于农。上取器用则才智贤能必归于工。上取财利则才智贤能必归于商。上取德行道艺则才智贤能必归于君子之儒。今不得已而归于诗赋明经。诚以非此则进无以事君。退无以养亲。伦常之道。或几乎息矣。于是乎真儒或出于其中。何以明之。当孔子之时。学校之法久废。弟子学成而无所试用。冉有季路子游子贱之徒。仕于三家。夫子不之禁也。又从而劝之。子张学干禄。夫子不为非也。夫子亦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以此观之。真儒之出于诗赋明经无怪也。顾其时如何耳。曰然则但取其业之精者而举之。才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2H 页
智贤能固在其中耶。曰不可。是惟得徒言无实之士。且鬻文借手。其弊难防。非善之善者也。夫有德者必有言。有实者必有名。今欲考其言之难。未若取其名之易。必也先采闻望于考其艺。庶几十得六七。古之人皆用此法。未有专考其业而能得士者也。曰然则彼精于艺而乏闻望者。举将有失业之叹。为之奈何。曰是不足忧也。凡失志而怨上者。皆由于上之所为。不服其心也。且喜之者一而恶之者以千百计。故其怨易行。今在乡有一乡之善士。在县有一县之善士。斯人也曾所推与。畏服而乐道其善者也。一人举而一县一乡皆喜焉。彼谁与独怨哉。曰然则彼将何以处之。将弃其业而归于农亩可乎。曰何为其然也。彼固有所持之业。于进取斯已过半矣。若少勉其行。其功不亦倍于他人乎。何为弃之哉。若无行无艺者。退而修之可也。又谁怨乎。曰坡公以为唐之通榜取名。亦为弊法何也。曰此为神宗喜变更制度而发也。虽有良法。何能无弊。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三(徐州上皇帝书)
余常患我东用人之路不广。奇才异能。滞于乡曲。又患士大夫其有才者。治习科业。及莅官治事。仰成于小吏。斯两患者。非难医之病。而人亦莫知其所以然。可异也。夫亲民用事。莫如小吏。久于其职。莫如小吏。居其土而习知其俗。莫如小吏。是必廉慎公正自重之人。然后民得不病。事得不滞。今之小吏。果有其人乎。其无人乎。噫其故有四焉。一则不择而补也。一则无禄而使也。一则不通仕路也。一则鞭扑而辱之也。此四者存。而小吏无良人。小吏无良人。而官劳于上。民困于下。呜呼孰谓小吏而贱之哉。愚以为宜用汉法。郡县秀孝。推择为吏。考行察廉。以次迁补。渐通仕进之路。制禄以代耕。听赎以免杖。如此则四方俊髦。争出是途。民国利益。不可胜计。余姑举其易知者。列为十二便。材彦布职。官无旷务一也。见屈场屋。收功郡朝。士无废材二也。各举其乡。近而易察三也。试诸实事。能否易见。胜于诗赋无用之文四也。廉慎自重。民不受困五也。长官有非。得以义纠正。风采在下六也。遐荒穷蔀。习于典章。闲于威仪。一洗今僻陋之风七也。积劳迁官。官事练达八也。贤者家贫亲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2L 页
老。不能远求科宦者。为禄而仕于乡九也。忠信待下。捶辱不及。英俊之士。出于其间。如黄霸薛宣朱邑丙吉范滂陈寔之徒。可得以用之十也。桀黠不羁之士。不能自达于科举。如黄巢李振辈落莫而思乱。勾入此中。别开仕径。消乱于未形十一也。国家失万馀奸蠹。得万馀良士十二也。苟如是则用人之路大广矣。为官者无仰成小吏之患矣。两患既祛。百度俱举。京外衙门。彬彬可观。诚为致治之良法。然犹有所费虑者。独患小吏之业不可遽夺。姑欲存其旧额。渐补以士。则为士者又不肯与小吏比肩。法至此穷。有难强行。余读苏长公徐州上皇帝书。论西北五路豪杰之场。不可以声律经义取之。宜如汉法择补为吏。别开仕路。未知当时果用此计。而正与我国事相类。我国西北三路其人亦沈鸷勇悍。于声律经义。非其所长。故自古摈弃不经重用。然往往出魁奇非常之才。能效非常之功。此其才不可以文词限之明矣。且西北人士枳废已久。门地婚宦。通于小吏。不如三南之截然有级。宜先试此法于西北三路。庶见其效也。或者以制禄废刑为难行。夫事之在下者。难以力强。事之在上者。可以术通。今制禄废刑。皆在上之事。非难行也。(按宋时胥吏无常禄。颍滨臣事策。有禄胥吏一篇。而其弊与今无异。以为宜仿周官法。民之为讼者。入东矣匀金。视其不直者而纳其所入。以为胥吏之俸禄。比诸奸利。犹为名正。夫周官金矢之法。欲以息讼。非有资于此。今恃此制禄。多寡未可为常。若遭刑措之治。吏皆饿死。不亦难乎。)
  
(论高丽买书利害劄子子瞻与伊川同仕一朝。犹不知其大贤而诽笑之。是不过晏平仲之不识孔子。谓子瞻识见之不逮则可。谓子瞻为小人犹过矣。而况高丽僻在万里外海隅。何由知其慕华而效忠乎。今以不识高丽。谓子瞻为小人。可谓子诚齐人。子瞻如见此小人之目。必掀髯一笑而安受之。)
子瞻用意精悍。善揣人隐情。独于高丽事。猜之太深而防之太严。是徒知夷狄之难信。而不闻东方有君子之国者欤。东人天性慕华。虽势逼契丹。终不忘宋。崎岖万里。曲输款诚。今曰非慕义也。幸赏赐之利。曾南丰云高丽使所至州。遗其知州率为三十万。恐伤中国之义。以此言之。可谓幸其利乎。东人自附文雅。性好游观。今曰高丽契丹之与国也。其使者所至。图画山川形胜。窥测虚实。非善意也。此有志于天下者之所为也。胜朝自守不给。能办此谋乎。余不敢知东人爱名而好古。远求书籍。不过为文词之一助耳。今曰战国权谲。谋臣奇策。不可赐海外之夷。何其过虑也。忠而见疑。仁而见绝。当此之时。谁能为宋谋乎。宋有天下十分之八。而敛天下之金缯。以奉二虏。可谓辱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3H 页
矣。子瞻曾不能奋身请缨。独于小国之使。区区馆饩之费。是靳是惜。是斥是却。阻事大之诚。孤远人之望。以德则不仁。以威则不武。以知则不明。论者犹谓深虑识体之言。诚可笑也。昔汉武帝欲制匈奴。重译劳师。以通西域。今高丽者。契丹之狎邻也。宋若有志于彼。宜先求通于此。子瞻反欲绝其自来之使。岂为国深筹者耶。甚矣东人之爱华也。见绝如此。犹复诵其诗。慕其人而无怨怒之心。至徽宗时。慇勤求医。密输金虏之情。噫子瞻小人哉。余观曾南丰拟辞高丽送遗状。苏之不及曾亦远矣。
  五(辨试馆职策问劄子)
为人君者。皆知笑周厉秦始。为人臣者。皆知非李斯张汤。然历考后世。虽昏君乱臣。皆恶其名。而虽贤君良臣。亦蹈其实。夫诽谤者。古之圣王。视以为药石。一日不闻则坐不安席曰我有何罪而至于斯也。后世为陷人之大阱。语及乘舆则为不敬。语及先朝则为不道。虽有贤明之主。宁可包容侵己之言。不能庇谤先之罪。虽有忠直之臣。宁可自明其无实。不敢言非所当罪。君以此为孝。臣以此为忠。噫过矣。昔周太子晋曰昔我先君厉,宣,幽,平。贪天祸至今未弭。是历举其四世而谤之也。不孝莫大焉。夏侯胜抗议武帝。不当入世室。不忠莫大焉。由今观之。太子晋,夏侯胜。果不孝不忠乎。周厉秦始李斯张汤。果贤圣忠良乎。坡公古之遗直也。当神宗时。能尽言无讳。作诗托讽。是不畏死者也。及神宗崩。赵挺之辈。摘其草麻词及馆职策问。指为诽谤先帝。则公不免焦吻弊唇。哀号以自明。非畏死也。畏得不忠之名而死也。夫民亦劳止。有国之常语。今以神宗之故而不敢言。彼谗人者可谓扬先帝之德乎。赖有争差役一事。仅以自明。吁其窘也哉。
  六(论马澈不当屏出学状)
太学者。古者刑政之所由出也。国家既置三司言官。犹恐怀禄而不尽言。又令太学生徒得上书言事。布衣朴直。无所顾忌。上自衮职阙失。下及权奸蔽惑。伦常晦明。生民疾苦。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人人直达。甚盛事也。自近世生徒上书。先经掌议看详。得其署名。然后得进。掌议者皆当路之私人也。承望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3L 页
风旨。蔽遏直言。自是太学言事之法遂废。嗟乎。谁忍为此。幸而吾 君清燕之暇。阅览国朝故事。问曰往时太学生纷纷言事。今何无耶。对之者必曰生徒不识事体。妄论政务。以求爵赏之倖。且此辈所言。多是党议。今国是已定。徒烦 圣听。 先朝深虑此弊。敕令更勿妄进。故不敢受也。幸而吾 君又问曰往时亦如此。 先王何以不禁。对之者必曰往时士风淳古。所言皆当。近日人心渐浇。学校尤甚。若此风复开。秪增生事。未见其益。窃恐他日仰劳圣虑。嗟乎。吾 君何从而得其实哉。余于坡公奏马澈不当屏出学状。感其所论事相类。而叹今无坡公之善启沃也。
  七
朱文公谓东坡之文。终不脱纵横之习。愚谓此惟上诸公书及策论为然。盖其少年学父时口气也。虽然所恶纵横者。谓其无实也。东坡之文。纵横中却有一段精实不可学处。兼战国西汉之长。其见利害处。如庖丁解牛。事无难易。随手打破。尤善纳谏。感动人主。其笔锋所注。将使楚猿望之而啼。是千古艺林中无双士也。
  八(答张文潜书,答谢举廉书)
东坡论文。最得活法。以为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又曰辞达而已矣。辞止达意则疑若不文。然是大不然。又曰近日文字之衰。其源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观此数段议论。则古人作文之妙。可以见矣。后之学者。创为法度绳墨之说。日就艰僻。斲丧自然。不知何苦而为此也。古人作文。或有首尾相应处。或有不相应处。或有步步照顾处。或有全篇不照顾处。或有转头掉尾伏线夹叙处。或有平直说去。澹乎若无味者。各因笔势之自然。度言与事称则便止。是为成章。后人篇篇摸索。句句栉刷。求其所谓合于法度者。十百篇盖得一二彷佛焉。于是执此为定法。舍己之所欲言者而循其法度。排句妥字。牵强裁割。所谓戕贼杞柳。以为杯圈者也。故其字句之间。颇得相似。合其全体。邈如胡越之相背。坡公言传神之法。如优孟谈笑。不必举体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4H 页
皆似。得其意思所在而已。此真善喻也。
  九
苏长公书疏劄状。古今罕比。如圜邱议。可与韩公禘祫议并驱。论差役利害及积欠六事。指画如掌。与陆宣公租调诸议相伯仲。奏浙西灾伤状。先事救患。深得魏相便宜条奏之意。乞开西湖及开石门河状行文。如贾让治河策而较出色。论西羌夏人事宜。洞见情状。处置中机。如李邺侯计事。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读之令人解颐。抑又轶过淮南谏书矣。鹿门谓公晚年深悟禅宗。文亦超脱。盖公之文。如干将莫耶。临事则割切如意。无事而置之则精光烛天。鹿门见其无事时精光。谓得禅宗误矣。
  十(始皇论)
始皇论。以为圣人制礼。习为迂阔难行之节。使民不可驰骤而不轻为奸。圣人之权。固在于此。始皇不知而破其藩篱。噫此有所受于其父也。然则礼为外物。不与于天理民则。始皇废权守经。是矣。何谓始皇。甚矣。苏氏父子之病权也。中庸。圣人之极致也。其要只在勤独。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也。其要只在毋自欺。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由是观之。圣人岂有隐而不可告人之事乎。子思曰君子之道。费而隐。隐者至理之所存。费之所以然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可者。非故勿令知也。则势不能也。意者苏氏于此等章句。曲以己情测之。遂谓圣人亦有机权。无机权。不足为圣人。噫乎殆哉。老苏衡论曰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权者民不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何圣人之阴秘深阻至此甚乎。至如东坡以礼为御天下之微权者。虽腹心之臣。亦不可告何者。一人知之。万夫瓦解。必不勉行其所难审矣。然则圣人独自知之。外若无所矫饰而出于真情。内则阴笼制天下之心。使之终身奔走疲竭于吾术中而不觉。呜呼。圣人而尚忍为此。独不愧屋漏乎。夫腹心群臣之所不得知。其秘且密如此。苏氏能识破于千载之后。然则苏氏果圣者欤。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4L 页
十一(乐毅论,诸葛武侯论)
愚尝略观往古之迹。其事与望称而犁然当人心者盖鲜矣。得其义者失其功。有其才者无其德。未尝不掩卷太息。窃有感于天道者也。三代以后。圣王不作。贤人君子之处世。皆苟焉而已。夫何所纷纭哉。夫贤人君子者。上不及贤人。下欲自异于众人。又其出不幸而多不遇时。故事与愿违。或出入于道。而其归欲保大节而已。后之贤人君子。必哀其情而恕其过。褒其功而与其善何者。闷其后时也。且自吊也。夫降自春秋以来。人臣能进退以义。行师有法者。盖虽得见。惟望诸君,诸葛武侯为可称。何者。为其近于仁义正大也。今东坡论二公。咎其仁义正大曰曷不纯用暴诈之术。使两失而为天下笑也。呜呼。使二公而去其仁义正大。纯用暴诈之术。是白起而已。商鞅而已。古今不患无此人。吾何从而慷慨击节。想见其为人也哉。
  十二(策略)
策略之一曰今有人。恍然而不乐。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则其受病有深而不可测者矣。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为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以望而惊也。善哉言乎。愚窃系之曰尝闻之医师曰凡受病久者。不问所病。必先试以调和填补之药。以救其将失之气。庸医不知。轻投峻剂。以攻其病。几何其不人病俱亡也。坡公此论。其在仁宗之世乎。其意盖欲以峻剂试之。少警偷惰。而谁知熙宁君臣。专攻其病。宋遂大耗。易二世而亡。吁其可戒也夫。
  十三(策略)
策略之二曰宜设行人属国之官。凡遣使馆使之务。专任责成。而使豫为之备。宰相但持其大纲。黜陟能否。不亦甚𥳑乎。愚按此言为我国切要之务。今虽有礼宾之司。特名存耳。每于冠盖往来之时。举国上下。无不奔走遑遑。公私帑藏。一时耗竭。可谓寒心。宜仿立行人之官。择列卿中一人为之长。选其佐贰。盛其任使。地部度每岁所用。划以付之。凡事大交邻之事。一切委任。使得豫为之备。而勿挠其权。专意治事。以定其功过。如此则费用必节。馈饷必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5H 页
丰。礼仪必闲。上自朝廷百司。下至八域民庶。晏然不知有冠盖之事。为国之体。能勿如是乎。
  十四(策略)
策略之五曰后世人主。养尊而自高。上下隔绝。无以尽天下之情。一朝有急。是皆行道之人。掉臂而去。末陈五事。其一将相之臣。宜日夜召论天下大计。其二守令罢归者。当问其为政及民情风俗。其三左右侍从。宜与论说古今。博访治道。经籍之外。有事必咨。其四吏民上书。苟小有可观。宜皆召问。以养其敢言之气。其五远方贱吏。无以自通于朝。察其善者。卒然召见之。则人人务自激发。不以卑贱而自弃。愚按此五者。皆一事也。无更张之劳财用之费。而行之甚易。收效甚广。自古人国未有如此而不致治者。下亦不至于败亡丧乱决矣。孰以此言献于吾 君者乎。吾将录以俟之。
  十五(思治论,策论,策略,策断)
苏文忠短于论古而长于论今。短于论道而长于论事。故其论六艺古书三代以下人物。槩不足取。其思治论策略策论诸篇。无一字等閒。最切于熙丰元祐间时务。其精悍之识。博达之才。尽为贾生之亚匹矣。文自汪洋滚汩。而其回湍激射处。尤足以惊发愦愦。人主宜写一通而省览焉。策断三篇论二虏情状与其所以制之之术。洞悉如见。恐当时士大夫未有能及此者。又云国家之患。外而二虏。内而奸民。异日可畏者在此而已。徽钦之际。其言尤验。此岂可以文士常谈易之哉。愚谓我朝立国。大略如宋家规模。异日为患。无亦在此二者欤。
  十六(李君山房藏书记)
世之言者。以为我东自有僻隅之陋。终未若中华。余窃惑焉。夫人之禀性赋形。固无中外四方之异。世之人有不圆颅方趾横目竖行者乎。其形既同则其性情亦可知也。若夫彼大而我小。其他然也。彼多而我寡。其众然也。彼强而我弱。其势然也。彼丰而我啬。其财然也。此四者皆非在我者也。若在我者。性情之所得。知行之所修。何故而不若彼乎。后读苏文忠所著李君山房藏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5L 页
书记。叹曰东人之不及华。其在此乎。其在此乎。李君尝读书于庐山白石庵。既去而书存者为九千卷。以遗后人。后人读其书而业成名遂者。固将无穷也。其心岂不曰书者天下之宝也。岂我独得以私之哉。我偶有而成吾业。世之无书者。亦何限。吾将遗之以为后人无穷之利也。夫使李君而为知命之大人也则可。不然李君亦一书生自好者耳。其见之不苟也如此。则举世之书生自好者。其见与李君不相远亦可知也。岂不绰然有裕游于大方之家者耶。嗟乎。华东人不相及。固宜无怪。昔胜朝安文成公舍宅为学宫。以其书籍奴婢属之。自是东方学校始兴。儒风大振。是杰然特出于千万人之表者也。后世藏书之家。常束置不观。亦不借人。其意欲传之子孙。而子孙谨守者十无一二。饱于蠹燔于火。耗于婚丧酒食杂戏燕乐之费。又幸而入于有力之家。其锢而不出。亦如前人。其终归于纸市。秤轻重而卖之。为人糊壁覆瓿之资。书之厄亦甚矣。是则书籍常滞于不观之地。其有志愿见者。虽欲一经目。亦不可得。东人之陋。何时可免。岂非以其浅狭局私之见。既以自误。又屯其膏于后生少年欤。余尝南游两湖。所至乡校书院。取见其所藏书目。较今所存。盖无几焉。问之则云为人借读而不还也。岁久遂失之。噫此其所以锢留也。孰为四痴之说。而其蔽至此。其亦不仁也哉。
  十七(十八罗汉颂)
余读欧阳公跋华阳颂唐玄宗诏。附其尊号曰圣文神武皇帝。可谓盛矣。而其自称曰上清弟子者。何其陋哉。及读东坡十八罗汉颂。其末书弟子由某月日生。其妇史氏某月日生。此又何为者也。彼一君一臣者。自谓智略见识。超出于世。而至于死生之惑。蒙耻忘鄙。所为与委巷匹庶无识女子。毫无异也。乃复抗颜伸眉。抵掌而谈道德之事。谁其信之。噫可叹也已。鹿门谓此等见解。韩欧所不能及。心性超朗。真绝世之文。然则韩欧心性卑浊。宜不入于鹿门之眼也。
  颍滨文一(上神宗书)
苏文定上神宗书曰鞭笞四夷。臣服异类。是极治之馀功。非所宜先也。今之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6H 页
先务。惟在丰财。丰财之道。惟在乎去三冗。苟能丰财则以战以守。其权在我。(近世有以颍滨入八家为滥录云。愚独不然。其疏与论。比长公有过之。无不及。今读此。益信愚见不误也。伏读先正嘉谟。)凡此等议论。人所恒有。然观其反覆数千言。不可谓不切时务。及观论青苗诸法。利中见害。害中见利。透人所未到处。可见其识精而心公。亦非等閒才也。昔丙丁之际。我东新经兵患。大修武备。我祖文贞公独屡陈其不可曰臣甚固陋。未知奇谋秘策。惟以书之怀保小民。诗之哀此茕独。论语之节用爱人。孟子之不如人和。中庸之子庶民。大学之得众得国。为万世当行之道。故臣之所欲。只在均役安民。以固邦本而已。至于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若铜纸之炮。船中之甲。吹铁煮焇之事。则窃以为不急。当时闻者皆笑其迂。(不觉敛衽敬叹。俗以圣人之训。每每为迂而不信也。非迂不足为经国之谟。今于何处闻其为迂之言耶。)遂建军营筑城堡修器械。劳民殚财。仅完一时。而仍废不用。次第败坏。国小民贫。无事而养列营之兵。经用以此大绌。遂以不振。盖至今历二百有馀年。而其害愈可见矣。苏文定所谓后其所先。先其所后。则先后为之并废。其知言也夫。
  二(乞分别邪正劄子)
自古当朝之小人易去。历世之小人难除。夫当朝者。吾用之吾废之可也。历世者。事在先王。彼以三年无改。善继善述之语。日夜胁持之。故非有大力量大勇决之主。不能无惑焉。夫小人之当朝者。其为术惟在逢迎取媚而已。历世小人。能感古伤今。乞怜肆恶。其态无穷。正人欲疏其恶。彼辄加以诬蔑先朝之罪。未有不屏气咋舌蹜踖而不自安者。当此之时。人主宜何以处之。惟思皇天与祖宗所付之重而已。呜呼。当宋元祐之末。章蔡邢曾。皆历世之小人也。失志伺衅。造谤淊天。是时女主势弱。嗣君昏愚。正人君子臲𡰈在朝。其势若冰山之不久。于是为调停之论。冀舒其怒。夫彼于失势窜逐之中。犹能鼓其簧舌。动摇朝廷。若复引以近之。黑白混处。其不可一日相容明矣。惜乎。如子由之忠直明果。尚不能明言斥绝。苟且因泰卦内君子外小人之说以解之。以内为朝廷。以外为州郡。而君子当处朝廷。小人当处州郡。迂哉是计。除非杜其口絷其足。谁能如此桩定而不变乎。盖其屡经摧折。年迈力惫。精悍勇敢之气衰。虑祸图存之心切。如鸷鸟垂翅。望林思休。小人乘间跃入。排击一空。若迅风之扫枯叶。悲夫。语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使有范文正,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6L 页
司马温公一人在者。岂至此哉。(刺骨之论。千秋之下。令人欷觑。愚亦曾有调停说而不及此反覆▣快。)
  三(六国论)
颍滨六国论。以为韩魏当秦之冲而蔽山东。故天下之重。莫如韩魏。齐楚燕赵四国。当出力佐韩魏以摈秦。秦不足为。言之何其易耶。不论其人而论其地。则秦以崤函陇蜀之固。虽至今存可也。不然则在乎其人耳。夫三国鼎立。蜀最僻小。然昭烈,孔明。迟死数十年。足以待魏吴之变。不能待而死亦天也。秦自孝公以来。节衣贬食。夙兴夜寐。以图富强之术。子孙继立。此志未衰。彼其一食一息。意未尝不在于山东。是孝公常不死也。六国之君。或贤或愚或明或暗或勤或惰或猛或懦。世常不一。故秦阴察六国之君。如其贤明勤猛则甘言和好。以舒数年之祸。如其愚暗懦惰则辨士以诱之。劲兵以伐之。惟我所欲。迭相循环。坚者皆瑕。天下安得不折而入秦乎。假令秦君有愚如齐湣。暗如楚怀。惰如燕哙。懦如梁襄者一人间之。则其屡世相传之志业。忽焉委地。万事瓦解。六国之君。可以舒啸。惟其无是也。而常不失其虎狼之心。以百年无衅之国。伺六国之千疮百孔。何求而不至哉。故曰不在其地。在乎其人。如子由之论。是六国之君。亦必世世皆贤。常为一心。然后为可。不然以一时利害相合。则不足以久抗耳。
  
(梁武帝论此论比前尤觉鬯明。可谓有数文字。)
梁武论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而道行于其间。老佛之道。与吾道同。但不以形器。故不可以治天下。又曰老佛之道。非一人之私说。自有天地而有是道。古之君子。以之治气养心。天地神人。皆将望而敬之。圣人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一用此道也。愚未知子由所云道者。何指而言也。夫道者。所以用于器也。无器则道无所名。故曰可离非道也。今曰不以形器。形器之外。更有何道。若如是言。是所谓无极在阴阳之先者也。天地万物有生之前也。今曰自有天地而有是道。不其尤妄乎。天地亦一形器也。天地之间。佛生焉。佛亦一形器也。佛死而为之塔庙像设。塔庙像设亦一形器也。由此观之。生死缠缚于形器者。惟佛最甚(惟佛最甚语。绝似随园文子才。如见此。必击节叹赏。)。自以为超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7H 页
脱形器而独立天地之上。何其愚也。且所谓治气养心者。即其畏死之私欲也。天地神人。何畏而敬之哉。夫天道任理自然。无私喜怒。故佛者虽极其丑诋。至谓之牛壤虫。天亦若不闻知。佛者欺其不闻知也。于是私立天帝名号。列于下乘弟子之位。此又何妄也。子由所云望而敬之者。岂非以此耶。自古圣人以畏天为戒。自佛者出而人皆畏佛而慢天。夫天且敬佛。而况天之子乎。于是天子拜佛而不为耻也。呜呼。其亦巧于自尊者也。余观子由护佛最勤。无所不用其极。然但见历世奉佛之祸。不可曲庇。故于是为之说曰老佛不以形器。故不可以治天下。此又非真情也。夫佛何尝自言不可治天下哉。彼以世之生养衣食。皆佛之所为。我虽有百口。自明其不然。无处可證。且以历世奉佛之祸。皆属魔戏。今已超脱苦海。受天上无限快乐。我虽有百口。明其不然。亦无处可證。此其所以普济天下之术也。若云与世无涉。独自修鍊。人谁肯奔走舍施哉。或曰此世俗释子惑人之言。若子由所云。子不足以知之。曰吾亦不愿知也。然犹足以知其意之所归。夫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此圣人开物成务之神功也。今子由以此赞佛。是果真谓不可治天下者乎。但无礼乐刑政可以理世之具。故其言若此。而其心则阴归重于冥教。以为礼乐刑政。但治生人。而所及有限。冥教则通治生死。其化无方。其畏且信。甚于世俗释子。然冥教之说。诚甚浅陋。不足雅言。故为说高妙无上之道以文之。世之观此等文字者。努力无误焉。按梁武论专为发明佛旨。其并举老子者。特影子耳。
  五(王衍论)
王衍论。孔子不以道语人。其所以语人者必以礼。礼者器也。汉虽不闻道。犹能守礼。至魏而废礼慕道。清谈之祸作。东晋以来。学分南北。南方简约。得其精华。北方深芜。穷其枝叶。至唐始以义疏通南北之异。虽未闻圣人之大道。形器之说备矣。郊庙朝廷之仪。冠婚丧祭之法。皆于是取。然以其不言道也。故学者小之。于是舍之以求道。冥冥而不可得也。则至于礼乐度数之间。字书形声之际。无不指以为道之极。然反而察其所为。内则谗谀。外则聚敛。杜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7L 页
忠言之路。辟邪说之门。皆以诗书文饰其伪。与王衍无异也。愚按此汉宋学之别也。所谓形器者。即礼乐度数。此注疏之所详也。亦曰注疏之学。又必资考證。故亦名曰考證之学。笺注始于汉儒。故亦曰汉学。出于经术。故通称经术。所谓道者。即性命理气也。曰性理之学。始于宋儒。故称宋学。余观子由此论。盖为王氏新经字说而发也。然亦恶程门穷格之说而诋毁之也。
  六(三宗论,汉昭帝论)
余读苏文定三宗论及汉昭帝论。叹曰嗟乎。其知本矣。夫三宗论曰自尧舜三代之贤君。皆享寿考。后世人主虽贤明而不及中身者。以声色膳服之贼其躬者多。朝夕于其间而无以御之。至于夭死者势也。古之贤君必志于学。知道德之贵。视子女玉帛。与粪土无异。其所自养。与山林学道者比。是以久于其位。此傅说所以劝学古训也。汉昭论曰昭帝之贤。过于成王。而寿夭相远者。霍光之过也。成王之幼也。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左右前后。皆贤臣也。起居饮食。日与之接。逮其壮且老也。志气定矣。其能安富贵易生死。无足怪也。今昭帝所亲信者惟一霍光。光虽忠笃而不学无术。士之通经术识义理。如夏侯胜,隽不疑之徒。光贤之而不能任。使帝居深宫近嬖倖。虽天姿明达。无以养之。朝夕害之者众矣。安能及远乎。呜呼。子由此论。可谓万世君相之龟鉴。且君不自知。惟在辅相之导迪其不可不知也。(凡事知之者不足为贵。真知之者为贵。真知之者不足为贵。真知而诚好之者为贵。贾生子由以后始见真知而诚好之。然安得使后人真知而诚好之哉。经国急务。莫先乎此。)夫人之志向在乎端本。故易称正蒙。书云教胄。夫斯人也何人也。天下之人所恃以为命者也。其贵且重如此。今使之受业于刀锯之馀。长养于粉黛之手。既误先入。又折方萌。此何为也哉。人有忧其子之荒嬉。必得贤师以教之。至于国家则曰非吾所敢知也。盖亦有地疏权轻而不敢议者矣。如霍光者可以议此。又坐不学而失之。岂不惜哉。
  
(史官助赏罚论笔锋如霜。然自古权奸。岂惧后世之诛哉。)
史官助赏罚论曰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或曰子由此论。无乃过乎。余应之曰余犹以为轻也。自古权奸之当国也。天不能杀。君不能黜。史官能诛之于万世之后。由此言之。反不重耶。或曰后世史官。皆权奸之私人也。非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8H 页
徒不诛。乃更褒之。又发名山石室之藏。窜改其远世微累。若此者何如。余应之曰礼失求诸野。齐史虽死。必有执简而往者。权无所不在也。昔孙盛作晋春秋。直书枋头事。桓温怒谓盛子曰此书若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泣而请改。盛不许。其子阴改之。先已有一本送北朝。遂传于世。余谓枋头事。虽无此本亦传。何以知之。桓温之怒。其子之改。皆盛之所不及载。而传至于今昭昭也。枋头败绩。天下之所共知也。独孙盛记之哉。且温不臣之罪。史不胜书。而独虑一败之传于后。何其愚也。故欲秘者愈彰。欲没者愈实。传曰十目所睹。十手所指。其严乎。
  八(臣事策)
臣事策之一曰天下有权臣有重臣。其迹相近而难明。权臣一日不可有。重臣一日不可无。此说极似有理。然以之追论得失则可。以之劝世主必行此道则不可。夫所谓重者。其力足以制君上之非。其信足以一宫府之体。其号令足以行于四方。然后能效其大节。不沮不屈。如此而不以权败者亦鲜矣。今者贤一人焉。授之以生杀予夺之柄。不知其人周公乎王莽乎霍光乎司马懿乎。夫周公,霍光。未始不得谤。王莽,司马懿未始不得誉。何从以辨之。且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以为此真重臣也。自世人观之则乃权臣也。又有大人正色立朝。以道自任。可谓重臣矣。小人谗之以为权臣。又谁能辨之。故世主不敢任大臣。大臣亦不敢自任。盖亦难哉。汉光武明无不照。鲜有败事。独不敢任三公之重。前明高皇帝神圣则哲。未有伦比。稍任相府。小犊偾辕。夫权之难任人之难知若此。其可易言哉。故夫子对哀公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九(臣事策)
臣事策之八曰今之官吏。考足以无过。且有举者。则天子不得不从而予之。是爵禄非天子之惠。而天下之势也。是以取爵禄者。不德其上。宜投弃规矩。使天下无所执以邀其君。虽有考不足。而举者不具。其可与者则与之。务与天下为所不可测。收其权利。可以得众。余读颍滨君术臣事民政诸策。明切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8L 页
痛快。未尝不奇其智术。然往往急于矫弊。违道求合。此苏氏本色也。今观此篇。大意欲其不守死法。格外用人。古之明王。未有不行此道。而谓使得之者。皆德其上。能得其死上之心则亦浅矣。夫王者任道。(王者任道以下文犆隽上。非从八家中来。直自孟子中来。)伯者任法。彊国任力。此三者。所任不同。而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也。曰信也。故天下之民。举趋其所任。而君不与焉。今欲舍其所任。而欲人人树德。则得者无几。失者甚众。几何其不卖恩而买怨乎。古有以私惠曲收人心者。若六卿之于晋。三家之于鲁。田氏之于齐。王氏之于汉。司马之于魏。唐河北藩镇之于其军。是皆非其所有。而呴咻以致之。人亦分外受厚。感德必深。其意在于盗人家国者也。今宋有天下且六七世。四海一家。万民为子。上可以任道。中可以任法。下可以任力。何苦为此区区之小惠哉。夫考绩者。唐虞之遗法。历世课吏所不能废。今考满无过。且有举者。则是于法当迁。乃曰彼不我德。必求考不足而无举者以官之曰是必德我。彼格外得官者。一人之私喜也。应迁而滞者。天下之公怨也。得一人之私喜。敛天下之公怨。舍其所任。去其所信。欲望孑孑不腆之报。可谓得众乎。苏氏父子好以军机论治国。若此论者。亦一时御军之诈谋耳。乌可与言治体也哉。
  十(民政策)
余尝怪古之士。必待四十而仕。明敏果锐之气堕。患得患失之心生。古之人君。亦何取于此。后读贾生传。又慨然惜汉文之不能用也。方子由之挟书东游也。年才十九。其所著君术臣事民政诸策。何其奇伟夙成也。余观其民政策所论公田贷民二事。叹曰此古之所以必用老成也。夫收天下之田。以为公田。快莫甚焉。王莽试之于前。贷民取息。尽夺富民之权。亦快莫甚焉。安石试之于后。皆所以乱天下而贼生灵者。(收天下以为公田。井田废后不可已之政。但贷民取息误矣。如唐之租庸调法。亦何弊之有哉。)子由断然以为当今之急务。是合王莽,安石而一者也。使时君举而听之。其害岂止于熙丰而已哉。及新法既行。子由论辨其利害甚切。悉反前策所言。盖至此而经事既久。识虑深远。自悔曩时果锐喜事之风耳。呜呼以贾生,子由之才。尚须老而用之。况不及此者乎。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9H 页
十一
小苏之文。汪洋澹泊。如乘良马步康庄。终日驰骤周旋曲折而不知甚劳。往往遇山明水秀鸟去云还。使人缓㘘纵目。容与而忘返。盖其学得于家庭。而气味安静。最近平和。所以能晚景优游。得以遗老自终也。
  十二(民政策,书金刚经后)
小苏民政策。即其少时作也。有去老佛一篇。大意从欧阳公本论中来。见识颇正。晚年与其兄共逃空门。甚可惜也。观其书金刚楞严等经后。与少时所言。便成两截。所谓下乔木而入幽谷者也。
  
南丰文一(圣人不曰一言足以丧邦乎。明清以来至于此论。津津谈南丰之经术。然愚独以子固之尊杨雄而至比箕子孔子。谓南丰无经术亦可也。)
南丰之学。于八家中最为醇正。其劝人主之学。则必以穷理尽性治内应外。议经费则必以节欲崇俭。省减冗费。请辞高丽送遗状。则必以厚往薄来。轻财重礼。论贡举则必以周礼宾兴。汉法孝廉。论礼仪则必推本以闲邪存性于视听言动之间。论潭寇则必以抚以义信。毋蕲力胜。叙盗则必以据情断法。归重仁恕。序诸家书则必以斟酌异趣。折衷圣道。其择述之精。求诸秦汉以来。未见其匹。岂与濂溪二程。并世而闻其风者欤。朱夫子尝称其文如刘向。余谓生于程朱之后者。此等议论。固为不少。生于程朱之前者。原无此等见识。朱子所云如刘向者。言其文辞耳。虽然子固常推尊杨雄。至比箕子之明夷。亦过矣。
  二
南丰三苏。同出于欧阳公之门。三苏喜权。南丰守道。其言相背驰如水火。欧公两许之。二家亦未尝相訾。异哉。盖以文会友。与其所长而已。至于议论出入。固不足以较之与。
  三(讲官议)
子固(子固讥其坐讲。乌在其与二程并世而闻风者乎。此篇之好古明道姑舍。节节引据。无限烟波。见之者必曰纯正。愚则曰第一奇文字。当为诸篇之冠。○掉尾又奇)尝举傅说之言劝帝懋学。若宜知本者。及作讲官议。讥其妄处师道。自请坐讲。噫是犹劝饱而恶耕。欲煖而讥织。其亦不知本者也。自秦以来。君不使臣以礼。视如草芥。师不以道自尊。枉己徇人。君道日亢。师道日卑。后世终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09L 页
不能复先王之治者。职此之由也。三代以后。能行养老尊师之礼者。惟汉明周武二君而已。屈万乘之尊。亲袒割牲。再拜而乞言。后世不以二君为过恭。不以桓荣,于谨为不敬何者。善其能行古道也。桓荣病明。帝幸其第。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此其为太子时尊师之常礼。至于为君而不忘其敬也。上官太后受尚书于夏侯胜。胜死后行师服。夫天子诸侯绝期以下亲。今为胜服之。尊之至也。汉之治虽不能仰及商周。亦远出后代之上。岂非以此耶。夫夏侯胜桓荣。一章句师耳。其见敬礼如此。而自居不疑。况道全德备。蔚为命世之儒者哉。自魏晋隋唐以来。师道愈贱。非徒不敢施之于帝王之尊。亦不敢施于众人。独韩文公奋然收召后学。作师说。世遂以为狂。柳子尤避师名。至比蜀之日越之雪。呜呼其亦难矣。余尝审思其故。盖亦由于世之无真儒也。夫伊尹太公子思孟子之事尚矣。汉之儒者莫如董仲舒。江都王骄恣不法。仲舒傅之以礼。王亦终身敬之。其馀虽名为师。实趋走承奉之僚属耳。柳子所谓道不笃业不深。环顾其中。无可师者。若此者其不得抗颜处尊。责人过礼也宜矣。若程夫子独不得谓之真儒乎。其意欲正己而正君。正君而以正天下。其不可自轻。其礼明矣。且东宫之尊。异于君上。名虽侍讲。其实师也。今使之挟册侍立。自比于趋走承奉之僚属。其人则贱。其道亦卑。何从而生尊德乐道之心哉。子固之言曰师之道。待问而告之。今讲官非有问而终日强聒。此亦不然。昔孔子答顾(一作颜)渊,季路,季康子之问政。率不过数句而已。至对哀公问政。则广说九经之义。覼缕而不置。盖对君之辞。不敢如弟子。待其屡问而后尽告也。后世讲筵。皆成文具。侍讲者若待其愤悱而不发。则是必没世而不得一言。譬如孺子饥不能索饭。寒不能觅衣。长者当先意施之。岂可待其自言而不救乎。子固又曰讲者自以为吾师道也。仆仆然以坐自请。此亦其轻险之辞也。今论师道。但视其人可当与不可当而已。仆仆自请。未足为非。昔子思之在鲁也。拒鼎肉之馈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也。孟子之在齐也。辞疾而不造朝曰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是非仆仆自请其敬礼者乎。齐鲁二君。因是而得闻待贤之道。亦二君之幸也。世主既不能自知。而讲者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0H 页
又嫌于自言而不敢发。则是亦没世而见轻。夫没世而见轻。何暇正君正天下乎。子固与程子并世。而其学不足以知程子。则其不相悦服无怪矣。然恶其人而并毁古道之可贵。是亦文士常态。岂公心乎。柳子厚论师道书曰今人不行冠礼。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明日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余谓子固可谓怫然曳笏却立者也。
  四(公族议)
曾文定公族议。帝者功德积厚深远。上而禘郊祖宗。或至于数十世之远。未尝以服为断。下而广骨肉之恩。至于无穷。亦未尝以服为断。三代之法皆是也。其可以天下之大而俭于骨肉之恩。使七八世之子孙。夷于闾巷之凡民。衣食嫁娶。使之自谋乎。苏文定上神宗书。劝减冗费曰自太祖以来。宗室合族京师。禄廪之费。多于百官。无亲疏贵贱之等。自生齿以上。皆养于县官。长而爵之。嫁娶丧葬。无不仰给于上。日引月长。未知所止。古者天子止于七庙。七庙以外。恩之所不能及也。何独至于宗室而不然。今合此二议观之。子固之议亲亲鲁道也。子由之议贤贤齐道也。曾议似厚。苏议似薄。然后世为国者。当从苏议乎。古者封建之时。有别子宗子国邑世封之典。上无加费而恩施无穷。后世天下一家。皆为天子之私物。割地则损赋入。分廪则耗经用。久则难继。必至之势也。按宋淳熙时。三祖之孙二万一千六百馀人。以此推之。在熙丰之际。其数亦当不訾。聚居京师。廪给以养之。贤者老死。郁郁而无所施。不贤者居处隘陋。戚戚无乐。而官之经费。浩大无涯。是两不便之道也。礼宗庙之中。公族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亲亲之仁。尊贤之义。亲疏之杀。贵贱之别。并行于其中。准诸天理而公。揆诸人情而合。未有专用亲亲。无问远近。聚居而养之者也。名虽敦宗。其实猜防意外之变。与拘囚无异。此可谓亲亲之道乎。故秦汉以来。公族幸得全死者无几。其存者愁居慑处。如羁鸟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0L 页
之思林。愿为异姓庶民。而亦不可得矣。不然则不拣贤否。按名授官。贤能积滞。天下孤望。亦非公理也。自生齿以上。官既养之。衣食嫁娶皆仰于上。使彼不得有所施为。优游饱食。是天下之弃民也。及国家事多。不能赡养。至有贫不能嫁。不愿适人者。宋之季世。寔有此弊。早得比庶民。治田营生。岂至此乎。余故曰子固之议。似厚而难继。未若子由之议也。虽然余犹有欲言者。以补二子之所未及可乎。夫有天下者。是太祖之天下也。有国有家者。是太祖之国家也。非吾所得以私之也。周封同姓五十三人。兄弟之国十有五。非文之昭则武之穆也。自玆以后。非徒无国可封。亦义所不敢也。故为之别子小宗之制。使有食邑而传世有限。如此然后为可继之道耳。后世不知此义。继体之君。各私其子。削贬祖宗之昭穆以封殖之。名城大都。磊落相望。才革一世则旋遭贬削。新君又从而私其子。不亦可笑可哀之甚者乎。后世能知此义者。惟汉明帝一人而已。其言曰我儿岂得与先帝儿比。此诚不世之贤君也。余谓封建之制。今不可复。宜稍仿古立大宗小宗之法。太祖太宗之别子。锡之采地。爵为世卿。为百世不迁之宗。与国常存。继体之君。其别子爵封廪给。世有等杀。为五世之宗。大小相维。本末有序。于是设学以教之。立正以率之。举其英髦。恤其穷乏。国家待公族之道。庶乎得矣。
  
(阆州张侯庙纪天地之生久矣。凡古人所事事者。毋论大小。今皆衰微。惟事鬼一事。今反甚于前。此民不聊生之一段也。虽有此等文。何可破蛊惑之心耶。愚夫愚妇固无足责。至如王公大人文人高士。亦莫不然。谓之何哉。)
古者鬼神之道明。人不敢以非义相渎。昔楚昭王有疾。泾水为祟。王曰泾非楚之望也。不祷。古之人见理不惑。故能制事不苟也如是。余尝观左氏传。所论鬼神事多矣。如莘神郑伯有之厉。极其恍惚。然要之应之有方。不越乎理。使人鬼各得其分而已。降自战国。民志不定。私欲横肆。于是渎神之风始大兴。至于今日而极矣。朱虚侯章负气男子也。有功于诛诸吕时。于法当祀。乃死后凭于楚巫。踊跃为赤眉画策。讵有是理。尤有可笑者。姚苌身弑苻坚。乃复立像祈助。世之祷祀求福多此类。岂不愚哉。诸葛武侯既卒。蜀民所在立庙。又私祭陌上。后主不许。为立沔阳庙。以断私祀。善乎当时大臣之处事。犹有孔明之遗风焉。余谓关壮缪亦一时义士耳。死而有灵。意其聪明正直而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1H 页
壹者也欤。奈何其世已远。其魄愈彊。旁洋游于四海万国之众。上自王宫国都。下至闾巷匹庶。无不尊奉。与道家天尊佛家观音。同为救难之主。侯之神果灵矣乎。生不知吕蒙陆逊之诈。死不救翼德之死昭烈之败后主之亡。侯之神果不灵乎。又何以浮游恍惚。能降祸福于斯民哉。方侯之去曹操骂孙权也。岂不诚凛然烈丈夫哉。今所在崇饰殿宇。加以帝者之服。奸民妒妇当面诅愬。而侯亦不之斥也。其淫威所用。惟在于醉客李仪之类。未闻殄一奸凶扶一忠良。侯之神其果灵于彼而不灵于此耶。余观阆州张侯庙记。夫阆张侯之所治。功施于民。祀之宜矣。且阆人祷雨辄应。是鬼神之有常德者也。然南丰犹比之坊庸道路马蚕猫虎之灵。笑阆人之蔽惑也。况若关侯庙者。其非可已而不已者耶。呜呼。其亦侯之不幸也夫。
  六
子固之文。据道依理。裁之以辞。绳尺不踰。于道既有所未至。而于文时有所未畅。故未若苏氏父子之无所忌畏。驰骋恣睢。当时推重。或在苏氏之后。然若舍道驰骋则子固亦不为也。盖子固生于考證世家。心存经济。又能论道为文章。是兼有三学。最似中正。故前明以来士始纷然知好尚。然人慕其绳墨尺度。而病其沉晦蹇朴。夫沉晦蹇朴。乃其不能自掩处。惟此可以见子固之真。后之学子固者。谓均粉铅以掩其疵。便成一塑像偶人而已。
  荆公文一
上仁宗书。首尾万馀言。开阖贯缀。秩然不紊。首叙改易更革之意。继言欲事改革。必须人才。于是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法。分为四小纲。纲中有目。三歙三张。乃统为一。然后劫之以晋武因循苟且之祸。说之以主父偃推恩变法之易。又恐变法之初有人沮挠。则终之以文王先征诛而后得意。此时犹不言所革之为何事。而胚胎已久。用意惨刻。至神宗而始大售矣。特其行文如横空雁阵。整整斜斜。散而复合。是绝好文章。
  二(周礼义序)
周官一书。先儒疑信相半。迄无定论。其恶之者。以为末世渎乱不经之书。又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1L 页
曰六国阴谋。或谓刘歆附益。以佐莽者。如林孝存何休之论是也。其好之者。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如郑玄杜子春诸儒是也。宜先理会身心而后学周礼者。朱夫子之议是也。可行于封建之时。而不可施于后世者。马贵与之论是也。以为秦汉诸儒以意损益。非周公之完书者。苏颍滨之言是也。以为周官六卿。无一官完善者。胡五峰之说是也。是何纷纷之多耶。愚窃谓六经者。万世之标准也。明乎六经之旨。而开示后学。莫如孟子。孟子之论王政。必欲去关市之征山泽之税。咨嗟叹息。屡言而不止。由是观之。此为王政之最大害。亦可知也。而周官之法。笼天下之货。使下无侥倖之遗利。其亦异乎孟子之所言矣。夫圣王之制法。将使后人可取而则之。后世一切聚敛之法。祖述周官而行其一二。天下已大乱。若复尽举而用之。则民无所措手足亦明矣。然而自古言利者。以为如此则夺奸民之利。宽田畴之税。国用可饶。民产可均。呜呼。听其言。孰不甘心而愿为之哉。究其终也。民利则夺而田税愈重。民贫则均而国用愈绌。此势之常然者也。何不观于汉文景之于武帝。唐太宗之于德宗。宋仁宗之于神宗。孰为宽而富。孰为刻而贫。其故可知也。彼犹以为周官圣人之制。必不如此则惑矣。自汉以来。号称以周官治国者三。曰王莽曰苏绰曰王安石。莽以亡。绰以治。安石以乱。夫此三人者。取法则同。而其效相背何哉。莽意不在均民而与民争利故亡。绰意在均民而不与民争利故治。安石意未尝不在均民。而不免于与民争利。故乱。其兴亡治乱之效。间不容发。惟在争利与不争利耳。然则苏绰所取之法。特其大纲。以之均租调定官名而已。科外征税。绰实不用。如用之则亦莽安石而已。然而世之言周官者。以为不如是。不能为国。此非聚敛也。此非与民争利也。是何异于夺人之财曰非盗贼也。人孰信之。夫有君人之德者。必有子民之心。今父有众子。其贫富不同。富则喜贫则怜焉。有恶子之富而欲破之者乎。故宁失于民。勿夺其欲。宁下有侥倖之遗利。上无笼取之苛敛。恭俭撙节。优游宽假。藏富于民。孰与不足。诗云彼有遗秉。此有遗穗。伊寡妇之利。夫王者之世。小民尚能如此。况君人乎。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2H 页
(上五事劄子)
夫法之难变。甚于风俗之难革。风俗者在长上导率而已。法者上下相习。猝然夺而易之。未有不哗然不宁。故虽有善法。可以得已而变之则难行。虽有不善之法。因其不得已而变之则易从。如杨炎之更两税。张说之募长征法。非善于租庸调府兵。而因其不得已而变之。故人皆便之。如荆公之新法。可以得已而变者也。故民不悦。其实荆公之法。亦非尽不善也。患在不识时而强为之耳。考其法。与我东所行相类者有三。曰青苗者。以常平籴本。散与人户。出息二分。春散秋敛。此即今行还上之法也。曰均输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此近于大同之制。曰免役者。据家赀高下。出钱雇役。单丁女户无役者。一槩输钱。谓之助役。此类今行洞布束伍之规。此三法者。我东行之。或久或近。不能无弊。然未若新法之骚然梗行者无他。皆因其不得已而变之故也。荆公既不能识时。又济之以执拗欲速。遂非拒谏。附会者荣。立异者枯。济民之志。变成惨刻。法未及变。而风俗先变。宋代之隆。于是衰矣。呜呼。吾不惧变法之祸。而惧夫风俗之先变也。
  四(繁昌县学记)
古者四民各居其所。以治其业。士不离学。农不离亩。工不离官。贾不离肆。今也工离官而器用恶。士离学而人才废。此天下之通患。而未有如今我东之甚者。诚可慨也。古者人生八岁入学。至仕于朝始去之。其所习所见。繁而不厌。何其富且美也。六艺弦歌乡射饮酒合乐养老受成献馘讯囚之事。皆于此习焉见焉。何其富且美也。我东立学非久。未能备举三代之制。惟聚徒讲诵而已。然中世彬彬。犹多可观。时有能言民国事者。自近以来。无复可言。呜呼伤哉。太学则赖有盐齑之资。穷士所聚。黉舍不旷。州县学校。惟春秋释奠一会而罢。岿然庙宇而已。人至老死而不见学校。夫子有灵。岂肯享无事之食哉。余读王文公繁昌县学记。深有感焉。又读其请杜醇先生入学书。叹介甫之有志于古如此。非后人之所可轻议也。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2L 页
(才说)
才说曰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者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愚按此三蔽之说。切中自是臆行轻天下者之病。岂非荆公所自道耶。窃尝论古之人君。为此三蔽所误。其甚者有二人焉。秦始隋文是也。秦始皇自以才智超于百王之上。以天下士为不足为也。以百官为不足信也。躬亲细务。至以衡石程书。隋文帝自以才智超于百王之上。以天下士为不足为也。以百官为不足信也。躬亲细务。至于卫士传餐。此两君者。可谓勤于为治矣。且其聪明刚果。足以有断。号令威信。足以服人。故终其身幸无他变。然身死未冷。乱亡随至。何者。嗣主幼暗。朝无正人大臣。惟容悦之李斯。逢恶之杨素而已。其馀皆不肖具臣。向之所谓无补于治乱者。以爵禄贵富。可以坐骄者也。是其平日无慨然自任之意。其肯临危奋身担国家之忧乎。且嗣主习见前事。而天下不敢动。遂谓天下易为。大权不可假人。乃不谋外廷。独与左右近习。臆断庶务。纵其私欲。事势至此。虽欲幸安不可得矣。此其所以不亡于秦始隋文。而亡于二世炀帝也。然则乱亡之祸。谁实基之。岂非由于三蔽之患耶。呜呼。方老蠹钻柱。封狐穴城。彼惟知营其门户口腹而已。屋折城坏。且非所恤。况暇问堂构桢干之事哉。士之不幸而遇此时者。其穷则宜。幸而遇励精求治之时。可以弹冠矣。而又有三蔽为之患。然则士终无有遇时也。俯仰跼蹐。幸免大戾而已。
  六
荆公之文。根据经术。尤善用昌黎不苟淘洗。而自能精鍊。风神从容。结束遒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3H 页
紧。其碑志序记诸文。率多短篇。而思致已足。顾视诸家。还觉支蔓矣。
云养集卷之十五(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杂文(共三十七。录十四。)
  
馈岁文(乙卯)
乙卯岁尽之夕。乡人以壶酒蒸豚。置诸室奥。列灯而守之。金子过而问之曰何为也。乡人曰将以馈岁也。金子曰馈之欲其复来乎。曰然。金子曰吁。何子之迂也。馈之而若来。古人其肯先我逝乎。秦缪公曰日月流迈。若不云来。汉昭烈曰日月如流。老将至矣。阳货谓孔子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盖自古雄俊智谋之士。肆气傲岸。无所畏屈。而至于岁也。智勇俱困。无用武之地。故如是刺刺作悲怜儿女之态。终不免焉。况二三子乎。情如不来。馈之何益。吾将自馈。乃满引一大白曰馈汝一岁。二十有二。河南伯淳。性书明义。平原方朔。上疏自试。王溥苏轼。云路展骥。肇此发轫。业成名遂。我征斯迈。孰量其至。又举一大白曰馈汝一岁。汝饮勿辞。朝闻夕死。古人不欺。苟就其志。何待耄期。岁不云来。我不云悲。请行勿顾。请归勿思。乡人相顾失笑。抚掌称善。
松下屋秋日小集引(乙丑○松下屋。西原政衙后小屋也。)
中秋令节。琅子名城。有酒盈樽。佳宾在座。载撤停云之曲。爰酬白雪之词。问鱼乐于濠梁。寻鸥盟于海上。十年裘褐。人事屡催。百里湖山。梦魂自往。吞花卧酒。缅春夜之宴游。挥麈击壶。慕名流之清爽。江淮远而马卿未返。鬓毛疏而潘岳先惊。况复秋日晶晶。秋阴萧瑟。登山临水。抚古伤今。地居四战之场。民有百年之乐。田横一去。岛树尽枯。(龙蛇之乱。赵重峰先生剿倭兵于清州西门外。有战场纪绩碑。后败绩于锦山。与七百义士。同日殉国。)南八捐生。浮屠犹在。(戊申逆变。兵使李凤祥,营将南延年,裨将洪霖不屈死。邑人祀之。赐额三忠祠。)书生善慨。空怀击筑之心。故旧相逢。徒切赠袍之恋。感鸣虫之应候。叹癯鹤之常饥。无庸离合为忧。聊以文辞自喜。
请褒烈妇密阳朴氏旌闾单子(庚午)
伏以柏舟励操。曾闻古烈妇遗风。棹楔褒贞。自有 列圣朝美典。矧系舍生而取义。理宜彰善而树风。伏见本府草阜面居故士人韩某之妻孺人密阳朴氏。出自微寒。生而孝顺。诚敬发于容止。舅姑尽欢。柔嘉习于接应。乡党无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3L 页
间。滫瀡致养。十年不见怠容。货畜无私。一室化其懿行。迨所天之病亟。吁彼昊而泣祈。当拘衣髽髻之辰。情文俱惬。无断发毁形之异。举措得宜。攀绋上山。类秦良之临穴。闭门掩泣。迈杞妇之崩城。至殡敛必诚必慎。慰姑嫜载笑载言。抚遗育而吞声。谁知诀别。绐家人而弛备。不露几微。乃于卒哭之晨。竟遂下从之烈。思追旧义。抱贞木而援琴。不惜馀生。飘轻尘而离草。渝俗为之改操。邈矣高风。行途靡不兴叹。烈哉是妇。盖人之异于禽兽。惟在乎能择熊鱼。怀金石之贞谅。视刀缳如乐地者。求诸闺閤之中。非不多矣。究其死生之际。雍容不苟。如朴烈妇者。寔所罕闻。况乎生同时居同省。目击而稔知者乎。伏惟我 圣朝。扶植伦常。弘敷声教。微行小善。莫不褒扬。今朴烈妇之树节卓异者。理合表章而显异之。抑所以矜式一乡。激劝颓俗。伏愿閤下以朴氏烈行。趁速启闻。俾蒙褒旌之典。不胜幸甚。
千驹加冠时祝辞(丁丑五月)
吉月令辰。既冠尔首。兄弟具在。宴乐饮酒。敬尔威仪。慎尔话言。温恭朝夕。无忝尔先。名曰裕曾。字曰景鲁。忠实笃学。圣门所与。审听训辞。造次勿忘。天其锡祐。俾寿而昌。
记盗
千驹加冠之夕。有盗披藁墙入室中。至朝见有物狼藉弃于灶下。于是觉之。家众哗然而惊。检其箱箧。失器皿钗钏若干事及米三升麦一囊。老妻闷然叹曰无之。是何偷儿之入吾室也。余曰君谓偷儿畏吾家而不入耶。是殆不然。自吾来此以后。不闻有偷窃之警者。以吾家中所存。不过弊荐窳器。无一可欲之物。抑且幸而不入也。今者有杯杓小宴。借人之器。而内乏扃鐍之固。外无藩篱之限。尚晏然不以为意。夫狡焉伺其便隙者。何地蔑有。一入而无备则必且再入。惯我门径。知我易与。虽弊荐窳器。吾岂得安枕而有之哉。贫不可恃。寇不可玩。吁其戒之哉。
记猫偷鸡
己巳春。余在杨根之归川。新寓于梨下草屋。畜一犬五鸡。期年犬大如豹。鸡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4H 页
雏满庭。家人喜甚。已而犬毙。鸡为野猫所侵殆尽。家人惧形于色。余曰无伤也。此吾贵徵也。昔有公仪休者。鲁之贤相也。其言曰身为国相而与小民争利不可。遂拔园中之葵。君子以为识体。传曰畜马乘。不察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天其或者使我不以小利为利乎。何惧之有。家人不信而嘻之。癸酉夏。僦居于京城北山下。犹携鸡犬而往。畜之凡五年。未尝一给肴馔之用。而或病或失。丙子秋。邻猫日窃一鸡。惟一雌得免。翌年二月。孚十一子。有狸夜执母鸡去。家人怜其孤。呴温而养育之。稍长置笼于窗外。夜猫入尽杀之。惟馀三雏。时余官春坊。夏月例得受颁冰。家人见冰牌笑曰夫子尝云伐冰之家。非此之谓耶。吾固疑牲畜之不繁也。
蝶罹蛛网诉判(朴元泽作蝶罹蛛网诉示。余戏题判辞。)
判曰天地无私。莠良咸育。彼老蛛之设网。亦微物之任机。不畜害心。焉能求食。苟有智者。宜思避之。虎视耽耽。阱必难免。鸿飞冥冥。𥐊安所施。惟尔质本轻飏。性又狂疏。况有偷香之愆。罔念执弹之戒。寔沧浪之自取。奚天人之足尤。
拟唐太宗安市班师时谕政府诏(己丑)
盖闻吊民伐罪。无间裔华。劝忠奖能。罔有内外。顷以高丽小丑。弑君虐民。负固陆梁。敢梗王命。爰移师旅。用显天诛。兵刃所加。势如破竹。白岩盖牟辽州等地。尽入版图。惟玆安市孤城。据险不服。至于六旬。察其守御方略。颇有条理。且受困如此。而该城主毫无贰心。此中原将帅之所难。近世尧君素之俦也。尽忠所事。固不当若是耶。去月高延寿十五万众。溃于城下。自此平壤援兵。必不敢到。惟此弹丸小城。何忧不克。第念千匀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乘之尊。不与匹夫角力。玆遵越王式蛙之义。用班夏禹征苗之师。今赐安市城主缣百匹。以劝为臣。惟尔政府。将朕此意。晓谕该城主。以明朕所欲诛者惟泉盖苏文一人。若该城主。可奖而不可诛也。且闻此人不就泉贼之徵。泉贼屡攻不下。意其忠于高氏。欲讨泉贼而力未能者也。今守城拒命。是乃为泉贼尽力。无益于高氏。盍与王师共灭泉贼。以安高氏之社稷。岂不美哉。想其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4L 页
见识原不到此。朕甚惜之。(安市城主姓名不见于史。见于徐四佳诗话。姓杨名万春。泉盖苏文既弑君。自为莫离支。徵召诸城主贰己者杀之。安市城主独不就徵。缮兵自守。盖苏文遣将攻之不下。及唐师至。城主又竭力守御。能拒天下之兵。盖尽忠所事。死于官守之人。然唐师既退。泉贼之权愈固。是则城主之固守。为泉氏非为高氏也。夫尽力于泉氏。岂城主之本心哉。呜呼。人臣不幸而遇此变乱之世。进退两难。身名未完。一片衷赤。无以暴白于后世。岂不悲哉。余尝奉使津门。过安市城有诗云千古难明心里事。功成祗为莫离支。盖伤惜之意也。今见朴琮烈所著拟太宗谕安市城主诏。辞则美矣。但未明城主之心事。故余更拟作谕政府诏一通以示之。)
代沔川儒生请报邑人朴汉弘孝行状(庚寅)
伏以孝者是百行之首。善人为一乡之称。生于诗礼古家。尚袭世传之训。今焉刀笔微品。乃有笃行之人。伏见本邑人朴汉弘。孝友根天。清介拔俗。奉公则精白一心。事亲则怡愉养志。年才九岁。入后于宗家。事其所后偏母。极其诚爱。每得甘旨。不敢自食。必怀归而奉其母。其笃孝之性。已自髫龄而有过人者矣。与其生父母居隔一墙。温凊不怠。所居舍甚弊。其父为买新屋于稍间之地。汉弘不忍离侧。涕泣固辞。遂构一屋于其侧而居之。其父性严。每有责让。辄悚息立于户外。终日至夜。俟父怒解然后乃退。凡所以慰悦亲心者。靡不用极。常曰平生乐事。无过于得亲之欢心。与其弟。尝同学于家塾。其弟充知印。当入役于官。汉弘度不可免。乃曰知印苦役也。吾弟才美。方有志于学。不可废也。请以身代之。闻者美其有让。及长补小吏。所得虽尺寸之微。未尝自私。必待其亲分赐然后乃敢受而用之。其父母病。药膳必先尝。至以手掌承粪。尽心救疗。历年靡懈。虽造次人不见其惰容。居丧柴毁泣血。居庐枕苫。虽盛暑不脱绖带。京外胥吏例皆起复行公。人有劝起复者。汉弘慨然叹曰亲丧人所自尽。吾既不能自尽于心。又敢废先王典礼。其于人理何。及丧毕。或劝令入役。汉弘乃垂泪谢曰曩为亲在。故欲得斗米。伸一日之养耳。今亲已殁。虽享万钟。将谁为荣乎。遂不复就役。每过其父平日所居之堂。必鞠躬如有所致敬。其父所坐卧之处。不敢当席而坐。至老犹然。及病革临殁。悽然自伤曰孝之大者。在于显其父母。如吾者将以何颜拜先灵于地下乎。又顾谓其子曰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吾平生服念斯言。今以遗汝曹。汝曹其勉之。既殁之后。一邑之人无知与不知。皆为之叹惜曰孝子逝矣。善人亡矣。此可以见公心之不泯也。传曰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5H 页
以别乎。夫乡曲称孝。不为无人。至于爱敬俱备。动合古人如朴汉弘者。盖罕有焉。为亲怀果。陆绩之诚也。肉袒谢罪。石建之风也。承粪忘秽。黔娄之行也。纵弟游学。陈伯之友也。不敢当父之位。杜延年之敬也。母殁而不就辟。毛义之操也。有如此行谊。而拘于门地。蔽于乡曲。生不蒙殊常之褒。死不施旌表之典。其何以树风声而劝末俗乎。生等不敢没人之善。不避猥越。玆以摭其事实。相率仰陈。伏惟城主閤下。俯察舆情。敦奖风化。将朴汉弘特异之孝行。具报巡营。以为转达 天陛。得蒙棹楔之恩。不胜齐祝之至。
讲旧会趣旨书
国家自甲乙以来。新旧抵触。政界屡变。风云惨淡。忧时有志之士。冒险蹈难。以一身为牺牲。誓欲尽人事而回天心。其事甚艰。其祸弥烈。覆辙相寻。之死靡悔。死者流血伏尸。为世大戮。生者奔窜颠沛。沦落天涯。无复生还之期。恭遇我 大皇帝御极之初。恩诏涣发。霈泽旁流。荒滨枯槁之容。异域飘零之踪。咸得聚首辇毂。复见天日。然其壮者已老。老者已死。人事之变。宁不怆衋。窃念吾人辛苦风霜。万死一生。数十年同患难之谊。虽百世可讲。而或恐亲爱之情。日久寝衰。思所以联合同志。永矢毋忘。此讲旧会之所以作也。凡吾会中之人。虽臭味不同。行藏或殊。其为国献身之诚则皎如白日。生死一般。宜不变素志。勿以往事为戒。各输热血。共成团体。益坚爱国之心。克尽后死之责。此本会之主旨也。古人云数见颜面。情重昔时。此人情之常然也。玆于每月订期一会。以杯酒相劳。讲讨旧谊。交换新知。会规仿乡约之意。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祛其繁文。壹以诚爱相接。视之如骨肉。守之如金石。爰及后世子孙。毋渝此意。
书赠河合子(庚戌)
人于天地。参为三才。任重道远。战兢自持。心地皦然。吾将谁欺。蹑云上征。超绝浮埃。愿言思子。德音无达。不缁不磷。岁寒为期。
檀君降世开极日庆祝词
皇皇神祖。穆穆天宫。无声无臭。降厥民衷。既形既色。万物咸睹。肇辟鸿濛。乃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5L 页
眷东顾。白岑屹屹。爰有树檀。甲子小春。帝降自天。生我教我。百廿四年。启邦建极。实维戊辰。帝返于京。子孙千亿。洋洋在上。鉴视善恶。无存被我。无分区域。大道无偏。同归化育。在天曰神。在人曰倧。天人一致。万化攸宗。敷教五条。协民于中。无曰悠邈。千载隔晨。无曰高远。及尔游衍。自古在昔。先民有则。家尸户祝。虔诚靡忒。世远忘本。神不降福。普天之下。谁非同胞。各怀一方。干戈相交。帝庸悲悯。诱其良心。申明旧教。涣发德音。苏枯起躄。醒聋牖昧。化日东升。照临四海。孟冬维三。圣节重届。天宫有侐。衣冠济济。秉心默祷。感通无间。皇祖悦豫。降福衎衎。
檀君御天日祝词(辛亥)
于乎今日。维我神祖。御天之日也。下土云仍。骏奔走于天宫之中。一心虔祷。伏惟洋洋在上。阴骘下民。救拔于火燄之坑。启迪于文明之域。岁无水旱。人无夭札。使普天之下。咸被仁恩。共遵大道。白山之高。万岁不骞。鸭水之长。洋溢四海。于乎不忘。神祖之德之崇。
佛教赞化会趣旨书
昔在三国时。人文未辟。自佛法东来。始有文字之教。新罗名僧圆光。以忠孝教郎徒贵山帚项。惠亮以功业勉居漆夫。皆成国器。名垂竹帛。至高丽时。王公贵胄。半在缁林。庚癸之乱。文臣被剃逃祸。尽投秪园。后进欲闻学问之要者。皆以僧为师。当时佛教之盛。可以想见。丽氏之季。辛髡乱政。为国人所恶。并斥佛教。自是佛教寝微。至于五六百年之久。名刹宝坊。荡为邱墟。十不存一。可谓衰替之极矣。然林下诸老宿。尚能守其家风。不绝如线。临济下三十八世。灯灯相传。至于宝云本叶禅师。阐明圆宗之旨。现住京城之觉皇寺。讲道演化。觉皇寺今之选佛场也。宝云慨象教之不振。思与一二同志。扶起坠绪。绍述宗风。克复旧日之盛。其志甚嘉而其事甚艰。夫佛法世外之教也。无涉于国之政治。时君世主。不务仁政。妄希福利。自招乱亡。是岂佛法之罪也哉。夫佛之为教。惟以慈悲为主。苟能善用之。则如圆光,惠亮之教诱后进。裨益于世。苟不善用之则如辛髡之专权乱政。为佛门之罪人也。今宝云之志。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6H 页
惟望时人取其善用之道而用之。广设学校于山门。研经之外。兼治时务。俾成有用之材。此诚普渡之慈航也。且本国多深山邃谷。绿林之所常聚。官令之所不到。故自罗丽时多建塔庙以镇之。非徒为僧侣之家。士子于是焉读书修业。游人于是焉怡神养性。草树葱茜。磬铎相闻。盗贼屏迹。森林滋长。今焉一望荒废。所在童濯。虽有殖林之令。奈鞭长不及。若使诸山僧徒各自保管。遵地方一定之规则。守护惟勤。不十年而材木不可胜用。游人士子可得栖息休憩之所。又岂非有益于世者乎。伏望有志君子。同情赞化。俾慈云法雨。普沾东土焉。
敦化论
人之习性虽相远。而其性之本善则同。各教之宗旨虽殊。而其所以为善则同。夫人无所守则无恒心。无恒心则流于放僻邪侈。教者所以劝人为善而守其恒心者也。是以王者因其所同而存其所守。使之各保恒心。不陷于恶而已。未尝以异教而斥之也。泰西诸国。亦知人心之不可强制。故许人民之信教自由。又从而保护之。遂为世界通行之规。人知此规之出于泰西。而不知先王之道本自如是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攻当作攻击之攻)斯害也已。又曰有教无类。又曰吾之于人。何毁何誉。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圣人之忠厚不迫。范围广大。如天地之无不覆载。非曲见之所可拟也。孟子之时。杨墨为害。孟子辞以辟之。犹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然而杨墨之道未尝废也。后之主修鍊者。皆杨氏之流也。主兼爱者。皆墨氏之流也。至今并行。弥满一世。安在其能廓如也。汉武帝用董生之言。表章六经。罢黜百家。以伸春秋大一统之义。然汉世之治术不纯。黄老申韩之学。纬书不经之说。错行乎其间。而儒教反微。安在其能一统也。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小德川流者。指万类之不同也。大德敦化者。指包万类而归于大同之化也。优优乎大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非皇极之道乎。若党同伐异。示有偏袒。非王者之政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或曰子于往日。亦为辟异之论。今忽反是何也。曰藉教而害于心术。妨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6L 页
于政事。辟之可也。若谨守其教而不失恒心。皆吾同胞之良民。可以驱而之善。何为辟之哉。近日中华人欲以孔子之教为国教。各教以有偏袒之嫌。群起反对。于是为孔教者。或不能无憾。然圣人之道至大无外。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今限之为一国之教。不亦小乎。宜致反对之咎也。
改嫁非王政之所禁
或曰女子从一而终。何谓也。曰古者男子得有妻妾。女子惟一夫而终。夫之身不敢贰之。故曰从一而终。曰夫死不嫁。古之道乎。曰古亦有之。若共姜之贞操。夏侯令女之苦节。著之经史。不没其名者。为其特行也。若夫死而年少无子者。三年之后。可以改嫁。亦守从一之义。此王政之所不禁也。曰何以知其然也。曰先王训民以义。纳民于轨。终不以非礼之事。教民行之。渎乱风化也。孟子述公刘之德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可见当时人人皆有室家之乐矣。文王之治岐也。先施四穷。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可见少而无夫者。自当改嫁而有依托之所。不在恤穷之例也。古者妇人有七去之恶。均非大过而动辄黜去者。以有改适之路也。不然则何忍以微眚薄过。弃绝恩义。永作被黜无依之穷民乎。且礼有嫁母出母之服。若非时王之制。安得著之礼经乎。以是知改嫁非王政之所禁也。非独周制为然。遍考东西洋古今历史。无此弊法。独我东有之。国初议制之臣。因一时之嫌。率意妄作。为改嫁子孙勿许清宦之法。自是五百年之间。夫死者人人守节。名义虽美。其实戕害天理。灭绝人纪。莫此为甚。其所以为据者。不过王蠋之烈女不更二夫一句语也。夫烈者过于人一等之称。非女道之常训也。王蠋者战国时殉名好气之人。非读书明理之士也。其言出于一时激昂之辞。而无稽于古典。奈何后之人奉若金石。遂锢一世之青孀。惨无天日。是岂先王不忍人之政乎。今一二有识之家。欲矫谬习。犹顾畏俗訾。不敢昌言断行。而往往不免有鹑奔之讥。曷若明行再醮之礼。使人人有室家之乐。可以补人道之缺。而召天地之和。岂不美哉。余故曰仁政必自改嫁始。
玉食辨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7H 页
书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蔡传及诸家说。皆无明解玉食之义。盖以精凿之饭。为玉食也。汉晋诸书。引用玉食皆如此。余心尝疑之。夫精凿之饭。人人之所共得也。岂独王者得食。而他人皆粗粝乎。孔子食不厌精。孔子亦僭乎。必无是理也。记曰君子比德于玉。夫玉者温润缜密。具十美之德。故君子贵之。意者天子之当食也。必置璧于前。目视玉色。耳听乐声。使心志和悦。无饮食停滞之患。此之谓玉食。其礼重大。非臣下之所敢拟也。故丧礼天子饭含以玉。盖象生时之玉食也。大夫以下含以贝珠。不敢用玉。避僭也。左传晋文公出亡过曹。曹君不礼之。贤臣僖负羁私馈焉。饭餐置璧。文公受餐而反璧。杜氏注以为文公不贪货宝非也。负羁知文公反必得国。故欲深自结纳。阴以人君之礼待之。文公谦让不敢当。故反之。亦避僭也。观此则玉食之义可知也。
清风金氏宗约趣旨书
江水出于岷山。其始也不过滥觞。而百川会之。滔滔不息。遂成江汉之大。向使江源不与百川相会。则涓涓滴滴。其流必断。若使百川不会于江。则散漫枯涸。无到海之望。此相须之势也。吾金自侍中公以下。历二十馀世。支分派别。散在各处。殆将以万数计也。惟此万数之族。自我祖视之则均是子孙。而后属疏远。便同路人。生死不相闻。忧乐不相关。或因流徙而失其派系。以血属之孙。不得拜墓。或以声气不接。各立门户。不与于宗中之会。此皆吾宗衰散之所致也。乃犹以文明自诩曰当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独以骨肉为亲乎。又曰今之世不用门阀。修谱何为。夫人类之生。不于空桑。世岂有无本之人乎。以是虽有亿兆人。维亿兆心。各自逞欲。无所顾忌。或偷卖墓田。阙乏时享。或擅伐邱木。消耗于酒食之费。山下宗人亦坐视不禁曰岂独吾山乎哉。何苦与人作只也。然则卖之者伐之者与坐视而不禁者。其得罪于先祖一也。既忘其本矣。家庭之内。变故百出。骨肉相诉。分党相攻。阋墙之衅。甚于仇雠。人见其宗族虽多。无合心之力。敦睦之风。故凌之蔑之藉之躏之。无所不至。为吾宗者将俛首匍匐。甘受其侮。复谁敢怨尤哉。且京城是都会之地。
云养集卷之十五 第 517L 页
故凡有宗事。皆自京有司办理。颁示各乡宗中。非欲以压制乡宗。为其事务之便利也。及时势稍变。乡宗之素怀不平者。乃昌言曰今以后京宗复能专管宗中之事乎。言虽如此。亦未见挺身担当。能办为先之事者。徒为障害沮挠之计而已。呜呼。人心之丧惑忘本。至于此境。宁可复论宗事乎。语云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言其所辅者众也。今以吾宗万数之人。合心同力。何事不成。谨守宗规。无触法律。何外侮之足患乎。今日凡百社会。不能以个人成立。每营一事。必组织团体。明立条约。与众共守。然后会体乃成。吾宗素无约束。而涣散无统。虽有万数之众。与孤立无异。以此处于天演竞争之世。其能遵守先业。保全宗族乎。思之及此。不觉凛然寒心也。幸于本年十二月初十日。凤翼洞宗会之时。宗约之义。提出会席。佥议莫不赞成。以为如此。则京乡诸宗互相联络。声气相应。骨肉相保。合成团体。为盘石之宗。吾金始得为有本之人矣。遂定议立约。另开规则于下。凡为吾先祖之孙者。无论远近穷达。视同一室。打破猜阻之见。益敦亲爱之情。在家则谨守宗规。处世则无触法律。互加勉励。万众一心。此为一族之自治制度也。我先祖在天之灵。岂不悦豫于冥冥之中。而降福穰穰乎。不然如溪涧之水。背源各驰。立就枯涸。岂不大可惧者乎。自古名家大族。以门地高于人者。如山东崔卢。莆江郑氏。岂必人人有闻望。家家有勋伐哉。以其举族合心。同守先规。故能保有令名而为范一世者也。惟我宗中诸君子。勉之哉勉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