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养集卷之八
云养集卷之八 第 x 页
云养集卷之八(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说(共十七。录十四。)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58H 页
剪䌽者说(甲寅)
东湖旧庄。蓄梅花一本。格甚奇。开又最后。主人靳护之。以供晚赏。甲寅辜月之晦。天气甚暄。三日霢霂。冰泉乳窦皆淙淙焉。一夜之间。梅花盛开。主人置酒卜夜。将与故人饮。未几花已纷纷在地。乃惆怅抚枝。徘徊咏叹。客有过庄前者曰吾能剪䌽作花。使人见之而莫辨真赝也。主人命试其术。客乃具剪刀裁冰绡。抽金丝妆黄蜡。萼蕊跗房。各臻其妙。遂一一黏柯。三五并蒂。烟之夕月之晓。宛转婥约。不多让于罗浮庾岭矣。客乃粲然顾笑。献功于主人。主人曰吁。子之才亦巧矣。然夫物贵乎天。牛马四足是天也。而穿鼻络头。非伤天之甚者乎。今子摸于虚而诬其真。乃逞其能。吾恐其几希于无天也。客昂而笑。俯而喟曰君亦知夫天乎。天有四德。维元为统。终始惟仁。万物资生。天何尝一日无仁哉。彼木之英华。即天之仁心也。是以名花杂卉凡万数。盛于春。相属于夏秋。其晚也乃有菊。故菊能傲霜。菊之后草木尽衰。霜雪时降。野无遗绿。山无点红。萧条闭塞。不堪其索。于是好事者为之盆植古梅。被之绛纱而勤护焉。其计虽穷而其心亦苦矣。虽然梅质脆弱。不可以耐久。吾恐一日无花。一日伤天心。吾是以学吾术焉。吾岂用巧哉。庶乎知一日之不可无花也。主人曰善。命酒迭酌。颓然于其下。
乘海舟说
海水常无风而波。遇有微风则浪涌鼓天。船上立两帆。前后受风。风不顺则横帆。借势而行。方其帆回船倾。出没波涛之时。不习海舟之人。未有不失色兢栗而仰天者。甚者呕噎放屎昏到于舟。当是时舟中之人。必观水师之所为。水师立于船头。一手执舵。一手指波头曰某面风来。舟人应命奔走。为防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58L 页
御之计。已而曰风来紧。舟人又奔走抢突。于是诸人相顾寒心。微察水师颜色。颜色若变则诸人惶惧不知所为。若举止安閒。言笑不异平常则心乃小安。以其一嚬一笑。卜吾之生死。故海上人语。以为浅情之人不可以作水师。以其惶惑人心也。昔陆贾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天下之注将相。无以异于舟中人之望水师。人心之向背离合。在一摇足之间耳。故君子车中不疾言。城上不亲指。欲审举措于具仰之地也。昔管蔡腾流言乱周室。周公静以镇之。遂致圄空之隆。诗云衮衣绣裳。赤舄几几。霍光受诏辅幼。而进退不失其度。汉室以宁。周亚夫坚卧以靖吴楚之乱。张辽闻乱不动。建功合淝。蒋琬继诸葛亮之后。容无喜戚而蜀人以安。谢安矫情镇物。晋赖以存。张亮情素恇怯。贼兵猝至。踞胡床直视不言。诸校反以为主将勇。乃并力却敌。韩琦垂绅正笏而措安天下。张方平下马一呼万岁而制乱于未形。是皆悬安危于呼吸之间。不用鈇钺汤镬而服其威。不用印章符契而服其信。不用战伐杀伤而服其功。不用言语文字而服其治。化累卵为泰山。转泰山为累卵。在乎其人举措之如何。为人上者。可不慎乎。记曰尽饰之道斯远矣。如非素所蓄养者。其安能学为也。
苦蚊说
湖南全州之蚊。闻于国中。而沿海诸蚊。亦相伯仲于全州。全州及沿海诸蚊。皆推顺天金鳌岛之蚊以为大父。于是金鳌岛之蚊冠于一国。岛中素多麋鹿。金鳌岛以麋鹿闻于国中。远方之人裹粮涉海而来饮其血。来者必苦于蚊而减其血肤。于是以为金鳌岛之鹿无补于人。非鹿之无补也。则蚊之为害多也。蚊大小如蝇。嘴如麦芒。独鸣如雷。群飞蔽天。昼集人肌。毒螫如蝎。余尝夜卧不得眠。起而叹曰蚊乎。余之无罪也。适有咸安来者号咸安。方夜起附火。闻余太息而笑曰天下无完全之福。有必反之理。子独不知乎。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水克火而土反克水。理之常也。虎能食百兽。天下无敌。而乃为毛间虫所齧。螳螂捕蝉而黄雀制其后。其理若为报复者然。昔吴濞鼓山铸铜。富甲天下。乃为晁错所削。石季伦以富自诩。而伦秀辈利之。且不观夫今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59H 页
之世乎。闾巷市肆有数金之饶。上必有分其利者焉。其实皆天也。子饮鹿血有日。而血旺肌润。意者天其使蚊分子之利乎。余曰唯唯。利固当与蚊分之。以顺天心。且鹿有何恩于蚊而为之报雠。咸安曰以蚊之微细。居海岛空寂之中。非鹿无以扬其名于四方。此非恩之大者乎。余闻之悄然曰微物亦能死于名乎。
弓鞋说(辛巳冬)
入山海关。有一女子盛饰而过车前。蹒跚而行。视其鞋类兽蹄焉。为之怵然而惊。戚然而悲。终日而不怡于中。呜呼。惟天生物有任。惟人具两手两足。手以任事。足以任步。阙一则为废人。即所以废天也。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人之生也。头圆象天。足方象地。足者亲下之器也。惟妇人有地道焉。是宜护其亲下之器。甚于男子。奈之何戕贼杞柳。拂其性而废其用。弃天赋之全而伤父母之遗也。人知耻一指之不若人。而不知耻两足之失其常。知残疾之可哀。而不知自戕之为尤可哀也。不亦异乎。古者五刑之罪。剕辟居宫劓之次。汉文帝以笞代之。率多致死。则剕辟之重。去大辟无远矣。今之妇孺。何辜于天。人人陷于刑辟而不自知。有识之人。以其儿女小。故无关于世道。亦不之恤。然则曾子渊冰之训。乐正下堂之戒。独不可施于妇人乎。今有絷禽兽之足。见者莫不怜焉。絷举天下妇人之足。乃反恬然不以为怪。亦独何哉。诸夏之所以长于四裔者。以其禀中和之气而全其所受之形也。若四裔则毁体而不知重。渎伦而不知耻。至有断发文身劙面割耳烧臂燃指者。先王存而不问。与禽兽同畜焉。今四海之外。未闻有毁体之俗。而独诸夏有之。夫诸夏圣人之邦也。女子人道之始也。被之以衣裳。节之以珩璜。周旋中规。威仪可则。欲其防微而远辱。男女固无异也。且古之圣女。有胎教之训。尤谨于坐立之际。生子必聪明齐庄。为圣为贤。其有关于世道也如此。今之妇女。自在孩提已加缠足。拂性忍痛。挢揉天形。行步颇侧。于是饰头面被锦绣。安坐而食。一切妇职。皆令男子替行。此又何理也。噫伊川被发之人。汉季断尾之鸡。其蠥已远见矣。或谓汉女欲自表异。故缠其足。此护非之辞也。尝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59L 页
见元人小词。往往有弓鞋之语。意者自唐宋末造。已有此风。不知何许娼女祖龋齿折腰之故智。始欲以此妖惑狂童。遂以渐染成俗。为千馀年难医之疾。岂不伤哉。夫衣裳之制。古今异宜。昔贤亦云。某今人当服今人之衣。其不可苟异于人审矣。若身体则皇天所赋。父母所遗。又无朝家著令。何苦贸贸然苟合于俗。贼其天质。贻笑四方哉。惟愿世之读书明理君子。有志于复古者。断然自一家兴行。禁止缠足之法。使闺壸之间。步履端重。威仪娴都。更有一二同志相视为善。丕变历世之弊俗。则神人胥悦。华裔共仰。其阴功至德。岂汉文除肉刑之比也哉。
李舜徒字说
舜命契为司徒。使敷五教。五教者。五伦之教也。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夫为善之道。莫如五伦。然自舜以来四千馀年。耳擩目染。坐言起行。皆不出于五伦之外。孰非舜之徒耶。惟今则不然。殊俗杂糅。异端并兴。厌旧喜新之民。靡然竞趋。学士大夫廑能自守。而无以障川回澜。天下之达道。骎骎然几乎灭矣。当是时。能立赤帜于万人之中曰我舜之徒也。屹然若龙门砥柱。使人望之。知所依归。则吾道一脉之寄。不其在斯乎。吾友李君舜命。读书尚志之士也。改其字曰舜徒。必非无意而作之者。余于是为之说。
虎豹说(壬辰正月)
虎豹能食人。然亦畏人。夫虎豹之所恃者惟爪牙耳。然如遇机智勇力之人。则爪牙亦无所施。而其他无可恃之势。又无管人之权。又有机擭陷阱钢叉毒矢鎗炮之制其命者。故常昼伏夜行。四顾疑畏。不敢轻动。盖有终年而不得一食人者。若使虎豹有可恃之势。有管人之权。而无机擭陷阱钢叉毒矢鎗炮之制其命者。将白昼横行于都市之中。虽有机智勇力之人。莫敢相抗。俛首委肉而请命。生人之类将尽灭矣。或曰物盛则衰。理之常也。若人类太繁则天降虎豹之患而大减之。于是虎豹有恃而无畏。恣其啖噬。当此时其得免者幸也。其不得免者命也。此气数也。虎豹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噫其信然乎。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0H 页
风水说上(壬辰孟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者。送死之节也。衣衾棺椁。必诚必信。使之无憾于人心是也。追远者。祭祀之礼也。春秋烝尝。事死如生。使人不忘其本是也。记曰之死而致生之。不知。不可为也。若以宗庙事生之礼。致之于坟墓送死之地。可谓知乎。是故古者墓而不坟。又曰古不易墓。易者芟治之谓也。非薄于其亲也。恐犯不知之戒而惑乱民志也。故虽有孝子慈孙。一葬而返则不得复以坟墓为事。其终身寓慕而有事者。惟在庙祀而已。古之圣人。准天理酌人心。通乎阴阳鬼神之情而为之制。其精义谨密。不可踰越。所谓俟百世而不惑者也。汉明帝以察察小明之资。慕爱亲之美名。而不知为孝之实。乃敢轻背先王之典。刱行上陵之礼。每岁正朝。谒原庙上食。百官奏事如常仪。至易太后镜奁之具。以事生之礼。施于坟墓。自谓孝冠百王。然不知置宗庙于何地乎。当时群臣长于王莽之世。习见其虚伪矫饰之文。其所见又皆出于明帝之下。故默然无一语谏止者。自是以后。世主简宗庙之礼。崇坟墓之典。禘祫大事则犹或不亲。而历拜诸陵则不敢废也。风俗下行。至于士庶。亦皆以坟墓为重。往往舍庙而庐乎墓。以取孝名。先王典礼。于是乎大坏。明帝可谓万世之罪人矣。蔡邕乃反傅会而赞美之。以为至孝恻隐不可夺也。何其陋哉。夫以墓为重。疑若不甚害义。然其末流之弊。乃有不可胜言者。晋有郭璞者出而为之葬经。又有青乌文人者出而鼓其妖说。以惑民心。以贻世祸。使天下之人。终身奔走于坟墓之事。其原盖出于明帝重墓之风。夫然后知圣王制礼之意不可易也。(檀弓有哭墓展墓之文。然此为去国者之变礼。非常行之事也。)
风水说中
古者圣王设教。务民之义。不为无益不达之事。夫无益则损。不达则壅。如人之一身。元气有损则客气必壅。此百病之所由生也。夫人之生也。禀天地五行之理。其长养也。受山川风土之气。及生理已尽。则魂气上升。骨肉下委。其下委者为尘为灰。与土同体。其上升者冥冥漠漠。不可知其有无。然祖考血气之遗在于子孙。以类相感。其理甚明。为善为恶。鉴临在上。诗书所称颂福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0L 页
之语。皆在于宗庙祭祀之际。未闻在坟墓也。易之萃曰王假有庙。庙者祖考精神之所萃也。苟死者有知。不依于血气相感精神所萃之地。乃反往依于已委之枯骨。托山川风水之气。作威作福于其子孙。果有是理乎。若云非精灵所在则无知枯骨。又安能感山川风水之气乎。夫葬家之说。自古达识之士多言其非。如吕才之叙阴阳杂书是也。今不复论。吾所信者。惟圣人之训与古人已行之迹耳。昔孔子合葬于防。先返。雨甚防墓崩。门人三告而孔子不应。乃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陈浩集说以为古之人敬谨之至。无所事修。夫子自伤其不谨封筑。以致崩圮也。此以后世重墓之见。曲护圣人而为之说也。余见中国人坟墓。无莎草之固。想古时亦然。其崩宜矣。古者墓而不坟。今所崩者。坟也非墓也。巍巍土坟。安得值雨而不崩。此岂封筑不谨之失哉。夫葬者藏也。古者墓不芟治。封不改筑。又无拜墓祭墓之节。盖与生人之事远矣。(朱子语类曰墓祭非古也。虽周礼有墓人为尸之文。或是初葬时祭后土。亦未可知。但今风俗皆然。亦无大害。)孔子于既葬之后。虽知墓崩。既无更筑之道。则不如不闻。又不忍闻。故不应。既闻之矣。自然流涕。然终无反而更修之文。此圣人之中节也。由是观之。已葬之墓。虽崩不可复修。况动于祸福而迁之乎。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使之合葬而哭焉。夫生死同居。尚不为忌。况忌死人之同山乎。我东三国时。未闻有葬地祸福之说。至高丽初。有僧道诜者号称神眼。东国葬师皆祖之。太祖显陵。即道诜之所占也。宜为其万年传祚之基。而数叶以后篡弑相续。昏狂相袭。奔走播迁。流离窜逐。权夺于崔氏者五世。命制于蒙古者九世。不绝如线者廑四百七十五年。其间百数十年。殆同无国。计历年之数。不及于三国远矣。丽祖以英杰之资。得国最正。深仁厚泽。固结人心。虽不得吉地以葬之。犹可以卜长久之祚。而今反不如三国历年何也。且于丹寇之患。迁梓宫于奉恩寺。蒙兵之难。再迁于江华。发露迁动。不安厥宅。吉地固如是乎。以此推之。道诜之为术亦可知也。犹复处处埋记。以眩其能。既误丽氏。又欲误后人。何其甚也。夫郭璞为中国葬师之祖而不救其死。道诜为东国葬师之祖而其术诞妄如此。况不及二者万倍者乎。今之所谓秘记。始于滕公佳城之说。此葬师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1H 页
之所乐道也。然滕公之曾孙颇坐法自杀而国除。未闻其后之昌大。秘记之不足信又如此。故以事则无益。以知则不达。没身劳劳而不见其效。终亦自欺而欺人而已也。惜乎。葬家之说。不出于孔孟之世。若早见绝于圣贤之言。后世士大夫必不笃信至此。不过私行于闾巷。与巫觋同归耳。今不然而俨然行于世。何其幸哉。
风水说下
夫人之寿夭贫富贵贱。皆有定命。非智力之所可转移者也。故君子夭寿不贰。修身而俟命。孔子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观之。孔子亦岂不愿富贵哉。但无可求之道耳。圣人既远。明王不作。人无定见。私欲横流。各思徼倖之福。风水之说。于是大行。以为子孙祸福。皆系于祖考之坟墓。吉可力致。凶可趋避。苟得其地则夭可寿贫可富贱可贵。时以其占验小数。诳耀愚民。非徒愚民倾惑。世之贤人君子英雄豪杰。莫不甘心信听。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委巷匹庶。莫不殚力焦心。汲汲遑遑。皆以坟墓为事。视山川为私物。以枯骨为奇货。其心以为修善无益。为恶无伤。惟在择地而已。蟠胸着肺。牢不可回。夫草木之有生气者。寘之沃土则茂。寘之瘠土则瘦。此犹人之有阳宅之理也。至如萎草枯木。虽种之沃土。栽培如法。岂有发达之理乎。今葬师以阳宅之说。傅会阴宅。以生人之理。求诸死人。其不可通明矣。譬如画鬼。鬼者人所未见。故画之甚易。辨之甚难。葬家之说。皆画鬼之类也。矫诬阴阳。其书五车。今十人聚于一堂。其五六人必葬师也。人人言殊。各是其说。始以彼安此安之理为之说。验之于地中。多有不合。则乃曰祸福之降。不系地中之善恶。始以血属感应之理为之说。验之于人。多有不符。则乃曰无论血属与否。主是墓者受其祸福。今有同父之子三人。其一人幸而得财则必曰是祖山之福。其一人不幸而夭死则必曰是父山之害。其一人偶得科官则必曰某山第几节有贵龙。此其应也。理本茫昧。说又圆转。听之者以其切于祸福。不暇究其虚实。怵然动心。见大姓之先墓则人人皆赞。见他人所占近代之墓则无不斥之。使其主人夙夜忧恐。必发掘乃已。及其移葬也。他师见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1L 页
又斥之。为主人者将何从而可。又广占而禁人之葬。强者以里计之。弱者以步计之。一有犯葬。视若仇雠。至一门同堂之内。戈戟相寻。呜呼。生则与亲戚邻里。欲其相近而居。死则独处于空山之中。与山魈木魅为伍。此岂安于理乎。人掘则谓之雠。自掘则谓之孝。虽十迁其墓。人不以为过。不知自掘之罪。甚于人掘。孝子慈孙之所不可忍为而忍为之。不亦丧心之大者乎。生不顾父母之养。死则竭力求山。此非薄于生而厚于死者乎。今遍国之内。无一步閒地。人死而无可埋之处。专以相偷相夺为务。杀越之变。发掘之患。在在有之。今之州县官府终日胶扰者。皆墓讼也。其他生民之事。念不暇及。此岂足为王政之急先务乎。夫天之所以为天者。以其制生死祸福之命也。君之所以为君者。以其主贫富贵贱之权也。若从葬家之说。则人得吉地而葬之。天虽欲死之祸之。不可得矣。人得凶地而葬之。君虽欲富之贵之。不可得矣。然则彼穹然覆下。巍然处上者。徒拥虚名而已。其实大命大权。阴夺于葬师之手。吾不知造物之为何状。乃今始知非别人。乃弥满一世之葬师也。是何造物者之多耶。噫自古异端之说。有惑有不惑。惟风水之说。无人不惑。虽有微知其非者。不敢昌言排之。何者。举世皆惑而独不惑。反以不惑者为惑。言不见信。徒被笑骂。且俗传斥风水者。其家必衰。亦有畏此而不敢言者。祸福之动人。乃至于此。诚可哀也。假使真有山理。山理之上。更有天理。天虽高高在上。亦不可不畏也。以子孙之利害。轻动祖先之墓。祖灵必不佑矣。不务民义。惟求阴骘。山川必不助矣。专私一己。不顾他人之害。人情必不顺矣。违背圣训。丧惑良心。不安其命。妄邀非分。天理之所不容。王法之所必禁也。昔孟子以杨墨之害。比于洪水。然洪水之害。止于九年。风水之患。无时而可息。夫物极则有必反之理。今风水之害极矣。不反则生者无宁日。死者无葬地。其患非洪水之比也。反之当如何。曰焚其书禁其人。除步数之限。严动冢之诛。使各从其亲戚而聚骨焉可也。
天堂地狱说
古者明王之御世也。奉天无私。刑赏不滥。为善有福。为恶有祸。祸福之权。在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2H 页
于人世。章章然显于耳目。故民有定志。邪说不入。世衰道远。为民上者。以喜怒用赏罚。善恶无分。民志靡定。各怀一切苟且之心。佛氏之教。于是东来。造为天堂地狱之说。诱惑人心。以为生时善恶。受报于死后。其说甚诞。然顾人世无可恃者。故靡然从之。于是祸福之权。不在人世而在于阴界。昔人有偈云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此固名言也。今其说则不然。以为念佛则可免罪过。追荐则可得超升。身备秽德而口诵佛号。生造恶业而死勤荐福。审如是也。天堂地狱。为僧徒营私之门。而刑赏之不公。未有甚于阴界者也。岂有是理耶。或曰天堂地狱其有无。固不可知。然今闾巷小民。往往有死而复生者。历历言冥府之事。一如画图所见。或延寿几年。至期必验。以此观之。不可谓尽无也。曰此吾所谓无者也。夫四海万国民物之众。其生也同禀于天。其死也同归于地。如有冥府则必建一司而专治之。不应于万国各设冥府。夫万国之宫室衣服形邈言语。各殊其类。今我国人所见。惟我国之制也。中国人所见。惟中国之制也。推之各国人所见。亦必皆然。是何冥府之多也。夫人之死而复生者。非真死也。为疾病所困。窒昏不省。其大限则固未至也。故脉息虽断。温气聚于心胸之间。心本虚灵之物。常时为食气物欲所蔽塞。知觉不灵。久病之馀。食气物欲俱虚。于是一点灵明之体。乘温气而乃发。如梦寐之因想而起。平日所习闻之事。宛然在目。恍惚足蹈于阎王之庭。其宫室衣服形貌言语。皆心灵之所缔造也。其所云延寿定期。亦心灵之所指使也。今婴儿患痘。能识门外之事。妇女动蛔。能诵药方。此心经乘热而发其灵明也。与此何以异焉。曰然则人有见地狱者。未闻有见天堂者何也。曰子不见夫三代春秋之事乎。是时未有地狱之说。所信所畏者。惟上帝而已。故三代春秋之人。多梦天帝。殷宗之梦帝赉弼。郑伯之梦天授兰若。此类者甚多。此非天堂乎。此非其心灵所感乎。后世之人。习闻佛说而酷信之。然天堂则非人人之所敢望。所可畏者惟地狱耳。凡人畏惧之情。甚于歆慕。平日着于心者甚固。故因想而发现。又何足疑乎。曰然则天堂地狱。皆矫诬之说。谓之无可乎。曰其事则无。其理则有。曰恶乎有。曰在于吾心。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2L 页
善念起则便是天堂。恶念起则便是地狱。此儒与佛之所同说也。
时务说。送陆生钟伦游天津。(壬辰闰六月)
昔司马德操谓汉昭烈曰儒生俗士。不识时务。识时务者。其惟俊杰乎。夫所谓时务者何也。即当时所当行之务也。犹病者之于药。皆有当剂。虽有神异之方。不可人人服之也。当昭烈之时。天下大势。十之八九。尽归曹氏。其可据而为三分之基者。惟荆益是已。故孔明,士元汲汲劝图。犹恐后时。终能以此抗天下之全力。此谓识时务之俊杰耳。如以为仗顺讨逆。不系强弱。虽无尺寸之资。一举而汉贼可灭。神州可复。东吴可并。听之甚美。其实难副。此岂非俗士之见乎。今之论者。以仿效泰西之政治制度。谓之时务。不量己力。惟人是视。是犹不论气禀病症而服他人经验之药。以求其霍然之效。盖甚难矣。夫遇各有时。国各有务。破一人之私。扩工商之路。使人各食其力。尽其能保其权而国以富强。此泰西之时务也。立经陈纪。择人任官。鍊兵治械。以御四裔之侮。此清国之时务也。崇廉黜贪。勤恤斯民。谨守条约。无启衅于友邦。此我国之时务也。若我国遽效清国之事。专力于兵械。则民穷财匮。必有土崩之患。若中国遽效泰西之制。名分不严则纪纲解纽。必有陵替之忧。若泰西诸国效东洋之规。政令施为。系于在上之好恶。则国势委弱。必为强邻所并。由是观之。虽有善法。不可一朝通行于地球之上明矣。今不顾国势。而远慕泰西之所为。是何异于不资尺土。而欲与曹操争锋哉。是以善为国者。因时制宜。度力而处之。不伤财不害民。务固其根本。则枝条花叶。将次第荣茂。今之所谓时务。皆泰西之枝条花叶也。不固其本而先学他人之末。可谓知乎。当今识时务者。宜莫如北洋大臣少荃李公。夫以亚洲之广。清国之大。岂乏能谈时务之人。惟深达其故而知其缓急之宜。其力量智谋又足以副其所言。非俊杰不能也。故曰惟李公足以当之。虽然但知慕李公而欲事事仿效。天津则已。非吾国今日之急务。况泰西枝叶之末乎。诗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故君子之道。贵乎反躬而守约。奚独修身为然乎哉。陆君圣台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3H 页
素有当世之志。其大人宜田子读书明理之士也。不出户而知天下之故。圣台承习家训。于古今时宜大略取舍。固已晓然于胸中。而又将客游天津。以扩其见闻。吾知此行非徒然也。陆君勉乎哉。天津吾旧所游也。北洋衙门之所在也。天下之能谈时务者。咸聚于斯。陆君其往而叩之。必有与吾言相合者。
灾异说
夫天地一气数也。人得天地之气而生。失天地之气而死。吉凶祸福。于是乎兴焉。是固然矣。至若天之垂象运行。非为人也。又岂为人而变其常度哉。自古论灾异者。皆以天为感于人事而变其象。其说曰人事动于下则灾祥应于上。又曰上天仁爱斯民。必以灾异谴告人君。此皆苟且之说也。泰西人精于推步。豫知星象之变。故断以为无灾异。此亦不通之论也。吾夫子之作春秋也。凡有灾异必谨书之。苟无其理。圣人岂好怪而诬民哉。夫天无心而任其气数而已。人者有情。故感于气数而生吉凶焉。余故曰天不感人。人自感天。夫日月五星之行。有疾徐盈缩之差。然其实皆自然之数也。数之极处。气亦从焉。奇偶之不齐。有平常焉。有过不及焉。其象著于上则其气应于下。于是人物之在下者。感其气之善恶而祸福成焉。其理甚明。此圣人所以重灾异也。夫天之大异。莫如日食。而古历疏谬。有不当食而食。当食而不食之说。皆妄也。后世历家推测其会合之度。百无一差。遂以日食为非灾。然太阳掩明。终非吉事。其乖气已应于下。天下如有不修政之国。必当其咎。不可谓非灾也。推此以观则飞流彗孛陵犯斗守。亦皆自然之数。而日食之类也。凡有此等异象。天下人君皆当恐惧修省。克行弭灾之道。不可诿以非吾分野而纵恣乐祸也。所谓分野者。非徙为中国九州而设也。一天之下。有土有民者。皆可以当之。尝观高丽史。凡星象之现于上者。皆以丽朝事断之。无不符验。昔元魏时。彗星入太微。魏主问于崔浩曰今四海分裂。灾咎之应。果在何国。朕甚畏之。浩对曰人苟无衅。又何畏焉。国家主尊民卑。民无异望。晋室陵夷。危亡不远。彗之为异。其刘裕将篡之应乎。已而果然。梁武帝时荧惑入南斗。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3L 页
先是童谣云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梁武被发下殿而走。欲以禳之。后闻魏主奔关中。乃惭曰虏亦应天象耶。由是观之。灾异之现。无国不应。惟在人主之善处而已。譬如时令乖沴之气。流布四方。其感而受病者。必自戕而不能慎摄者也。其不受病者。必善摄而不失元气者也。夫近则疾病。远则星象。皆莫非天之气数。而人之所感之理一也。或曰世俗以三大月为不吉。自昔有验。然月之大小。自有推步之常数。何云不吉乎。曰虽云常数。常数之中。理亦寓焉。夫天道亏盈。鬼神害盈。三大月盈之极也。盈极则必大亏。理之常也。其下必有乖气应焉。所以忌也。或曰然则自今年壬辰至甲午。连三年冬月俱大。尽此罕见之异也。今天下之国。将举受其咎乎。曰否不然。夫气数者。天之所不可奈何。而圣贤之所不得免也。昔尧有水汤有旱。太戊有祥谷之异。彼二圣一贤处之有道。灾不为害。汉有阳九百六之厄。君臣交章陈戒。而成帝不悟。荒于后庭。驯致于亡。故虽有气数之变。有道之国。不能为灾。无道之国。偏罹其祸。此亦理之常也。今夫天道极盈。天下之为人上者。当各修其德。思持盈之道。竞兢业业。不自满假。恭俭节省。损上益下。则必无他患。若不知修省。恣情纵欲。则其盈易亏。灾咎之应。未可量也。可不戒哉。当此之时。不独人主为然。虽士庶人亦当刻厉自修。戒侈滥之欲。安静守分。以毋蹈盈极之灾。则其家可保。其身可安。不然则家索身危。其感于气者。有以致之耳。然则气数平常之时。虽为不善。亦将无害乎。曰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平日为不善者。如遇气数之变则乖气相感。必先受其害。是以弭灾之道。在于未灾之先。况又遇灾而不知修省者乎。壬辰除夜。春木园累人书。
新学六艺说(丁未)
国家久失教育之道。以词章功令取士。才不适用。事业不兴。因循委靡。以至于今。自数十年以来。科弊百出。遂成剧戏之场。向日功令之士。亦不可得见。而时事大变。国随倾危。教育之关于国之盛衰如此。綦切有识之士。所以痛恨而太息者也。今庙堂诸公博观寰宇之势。内顾邦国之危。思欲培植人材。扶颠持危。奉承明诏。广设中外学校。授以新学。此诚今日之急先务。而尚恨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4H 页
晚矣。读书好古之士。犹嘐嘐然排之曰今之学。非古之学也。异端也外道也。禁其子弟使不入学。乡中自好者望学校之门。辄面而过之。小民从而效之而又甚焉。日者本郡学校教师率其徒过余。试步伐于庭中。村人男妇环视骇叹。邻婆至有战栗涕泣者曰是将欲夺我儿去乎。畏之如豺虎魍魉。甚矣俗之难晓也。读书人胶守犹如此。于村妇何责焉。夫所谓古之学。非三代教人之法乎。三代教人之法。不出于六艺之外。夫男子生而将有事于四方。非欲坐谈空理。老死牖下也。六艺者古今需用之具也。其目有六。而无所不包。道德仁义理也。六艺器也。道德仁义。皆从六艺中出。故曰下学而上达。若舍器言理。理将焉附。今读书之士。皆自谓圣门之徒六艺之学。而察其所业则与六艺绝不相近。是则非徒不解新学问之为何物。并不知圣门所以教人者为何事。可胜叹哉。请论古今六艺之义。夫守国行政。不失其民之谓礼。(晋女叔齐语)揖让周旋之谓仪。(郑子大叔语)二者通称为礼。今新学之政治法律公法经济诸学。皆礼之善物也。至如五伦五礼之节文仪则。东西洋沿习之俗。各自不同。外国人仪节。虽欠观瞻。至于樽俎之间玉帛之会。恭敬欢洽之意则未尝不同。而质直简易。反有胜于东洋之文具。此非礼之艺乎。古者太学教人之法。惟在于乐。以中和之音。养其性情。作成髦俊。列于庶位。举天地尽在春风和气之中。惟乐为然。后世乐道大崩。时君世主专好靡曼之乐噍杀之音。上行下效。一往不返。以致人才销落。百姓愁苦。乱亡相寻。西人审知其故。教人之法。尤重音学。必使冲融平和雄浑发扬。令人生活泼自由之想。增坚忍独立之志。其裨益政治。实为不少。此非乐之艺乎。古者以弓矢为制胜威敌之具。自鎗炮出而弓矢废。今日男子之所当习者。在于鎗炮。此非射之艺乎。古者乘马驾车。御之以节。今车马之外。陆有汽车。水有火船。世界竞争之大务。于是乎在。非有专门之学。实地经验。不能驾驶。此非御之艺乎。古者以六书教人。仅行于东亚大陆。谓之同文之国。今焉万国交通。梯航相续。不习其言语文字。安能交涉。故六书之外。各国国文。不可不学。此非书之艺乎。古者九章之术。启其大略而已。且布算满盘。不胜其烦。今焉以寸馀之铅掌大之纸。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4L 页
积万累千。纤毫不差。其精蕴之理。推捷之法。日新月增。发前未发。此非数之艺乎。今之新学教人者。皆此术也。即六艺之学。乌睹所谓异端外道者乎。其有艺术之古今不同。时势使然。合于当世之用则一也。舍此则为仙佛世外之教。独自修鍊。不以民国为念。虽不修六艺可也。此之谓异端外道也。春秋之时。卿士大夫。入则治官。出则将兵。其小民。入则服耒。出则荷戈。当时贵贱上下。无人不被学校之教育。亦可知也。孔门弟子七十人。皆以六艺成名。其见于传记者。如子路之治赋。冉求之艺。樊须之弱而能御。有若之列于死士。公西华之娴于傧礼是也。若夫子则博学而无所不能。集大成而不专一名。盖以生知之圣。不勉而能。然犹谦谦自卑。诱掖后进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者何也。谓读其书而执其业也。故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又曰吾执御乎执射乎。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杂服。不能安礼。古人于六艺之学。必蚤夜服习。执劳而确有所得。然后施之于事。故漆雕开辞仕曰吾斯之未能信。未能信者何也。谓于六艺之旨。未能精熟。故不愿仕也。夫宗庙会同。非礼乐不能傧相。戎陈战伐。非射御不能御敌。处烦理剧。非书数不能办务。故无学之人。不可以从政。六艺之谓也。今之人尊慕虚名。厌闻其实。以黉堂为圣庙。每岁春秋。以败笾坏豆酸酒腐肉。草草奠酌而止。以为尊圣之道。于斯至矣。未闻其讲一艺肄一业。而反斥他人实艺之学。何其误也。呜呼。孰谓夫子而歆此无名之祀哉。愿世之读书君子。平心徐究。酌量时宜。若家传通行之礼仪。宜讲明而遵守之。其他则舍短取长。寔(一作实)事求是。使子弟人人皆成有用之器。可以兴邦国。可以扶吾道。可以保身家。毋徒是古而非今。未知今。焉知古。毋遽自是而非人。百世之下。自有公论。
明德说
圣人之道。虽若高远难行。其实不过日用常行之面前道理也。圣人之言。虽若深奥难解。其实平易切实。夫妇之愚。所可与知也。夫明德者。儒者之所雅言。而非有深义于其间。盖谓其盛德至善。著于行事。而为光明之德也。历考诗书左氏传所称明德者。为数十馀处。皆以行事而言之。如大禹治水有功。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5H 页
故称其明德。文王生有圣德能承大业。故曰明德。他皆仿此。至于大学篇首。先贤以明德为心。后儒又从以研究微妙。辨析灵明之心体。或云属理。或云属气。争议纷纭。莫衷壹是。诚未晓其故也。且其下引克明峻德一句。以明上文之义。峻德者崇高之德行也。可知峻德即明德。亦以行事言之。非如禅家之直指本心也。若以明德为灵明之心。则峻德为崇高之心乎。夫明明德者。一书之纲领也。自格致诚正。至子修齐治平。皆在其范围之内。若谓之兼包知行则可。谓之专指心体则恐未稳。窃谓明明德者。明吾光明之德行也。即修己也。新民者。新其自新之民。即治人也。大学教人之法。惟在于修己治人以顺天则天不言。示之以行与事而已矣。余少时尝以此问于塾师。所答不甚明晓。自恨生晚不能撞钟于函丈之席。今荒髦昏忘。百不记一。偶思及此。录以存疑。非敢自付于崇德辨惑也。
云养集卷之八(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疏(共十九。录十。)
  
辞吏曹参议疏(辛巳九月)
伏以国家官人之制。必稽其功能而授之称职。不然则循资考望。节次推迁。虽微官冗司。不可苟然而得之也。臣猥以无似。滥厕朝列。在内而无补。居外而蔑效。近者待罪南邑。经历周岁。徒窃廪俸之厚。曾乏丝毫之报。召灾致旱。海沿馑荒。使 殿下之赤子将至于流离颠连。而坐视莫救。承命赴召。投艰后人。有时念及。内自惭讼。不图山薮之量。偏施雨露之泽。地部之佐。天官之贰。日降一诰。龙光遍体。每奉恩旨。辄增悸恐。夫天官非冗司也。佐贰非微职也。以臣资浅。以臣望轻。骤居人先。有若酬功赏能。拔例超迁者然。是为无望之福。必致过分之灾。况复政命在即。召牌俨临。以臣之素乏藻鉴。全昧选格。一朝冒居铨席。使之代斲。则徒见血指而汗颜。不免招谤而贻讥。臣之不称于是职。不待臣言。而想有 渊鉴之孔昭矣。若以臣所带领选之任。将有于役之劳。则亦臣分之所当然耳。惟偾误之是惧。岂荣宠之敢望。惟我 圣上体四牡怀归之念。轸皇华靡及之义。凡系下情。无微不烛。有愿必遂。臣虽颠沛道路。糜粉身躯。犹不足以报塞万一。顾何敢遽玷名器。以累 圣朝迪𥳑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5L 页
之政哉。左右思量。承膺无路。玆敢冒陈衷私。仰渎崇严。伏乞 圣慈俯垂鉴谅。亟递臣三铨之任。以重官方。以微分焉。臣无任兢惧祈恳之至。
以领选使渡湾时疏(辛巳十月)
伏以臣以驽下之才。谬蒙 圣恩。猥充领选之任。才短任重。无以报答。昼宵忧惧。不遑启处。驰到湾上。加选工徒。恰满十人之数。今将俶装渡江矣。瞻望觚棱。云山万重。区区恋结之怀。不能自已。竭其愚衷。敢效芹曝之诚。伏愿 圣明垂察焉。谨按周书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此帝王守成之大要也。故明者察乎几微。防于未然。若已乱已危则功倍而事无及矣。我国升平数百年。民不见兵。安常守旧。恬嬉成习。此事势之固然。若在往日无事之时则可。方今宇内气运大变。异域殊类。海经之所不著。王会之所不图者。其种不一。各治兵驶船。合从连衡。以兵力相雄。以法律相持。弥满天下。水陆渐逼。此非特几微之见。而形迹已大著矣。当此之时。犹欲闭户不见。高枕而安卧。其可得乎。 殿下为是之忧。奋发有为。思惟御侮。必先练兵。苟欲练兵。宜资利器。故广选工徒。远赴天津。不惜资粮之费。冀获制造之用。此诚为 宗社为生民断断苦心。而欲保之于危乱之前也。虽然无穷者事变也。难继者财用也。古之善为国者。必裕财足用。以备不虞之事。财恒不匮。事亦无阙。今则财用耗竭。事不可已。公私帑藏。所在空虚。徵求无蓺。民生日瘁。国家欲有施为。动辄窒碍。未见急切之效。秪增劳费之弊。于是浮言兴于外。乱萌生于下。此亦形迹之已著。非特几微之见而已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凡用财之道。出于不得已。则虽多无怨。出于可已而不已。则虽少必谤。减无益之费。尽归有益之用。捐不急之需。专治当急之务。则事业可兴。民谤可息。乱萌可消。福禄可延。其要不过克己节用而已。臣不敢以阘冗肤浅之辞。张皇冒渎。请诵古人之言以陈之。明朝胡世宁上备边疏。有曰崇节俭以制财用。祖宗朝。同此土地同此税粮。岁常蠲免。而又外讨戎夷。内营城阙。财常有馀。今则上无前数者之费。下未尝得免一年之租。而财用已困竭如此何也。唐陆贽有言用之盈虚。在乎节与不节耳。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推贽所言则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6H 页
在昔祖宗朝创业。事多而财用盈者。能节故也。今日守成。事少而财用缺者。不能节故也。今财赋所出。比旧无增。而内府供用。不知比旧加几倍矣。中外冗食。不知比旧加几倍矣。上下风俗之奢。官员馈送之厚。其所费财物。又不知比旧加几倍矣。是皆内侵公府。外剥民资而得之。民何以不穷。财何以不匮也哉。伏愿皇上以祖宗之付托为重。以边务之困急为忧。念此军士无财以养之则散。念此小民尽财而取之则逃。民逃军散。常切于怀。凡百痛加抑损。力为撙节。特敕户礼工三部。通查内府各项供用之物。比国初旧额加添若干。凡此无益于事者。一皆裁革。至于官员馈送之厚。士民奢僭之弊。立法严禁。而又选法司刚正之士。以执持于下。则臣民内外。节俭成风。国用自足。民生自遂矣。窃伏念此疏所陈。剀切明白。未知见用于当时。而亦足为后世之龟鉴矣。自古论备边者。未有不以节用为先务。苟能节用。百事可做。若不能制节。徒事备边。则始虽锐进。终必无成。是慕虚名而受实害也。伤财病民。贻笑他国。岂小故哉。伏愿 殿下大加警省。痛自克己。念周书保邦之义。采胡氏节用之论。常存恻隐如伤之心。毋替发强刚毅之志。以之莅民则丕应而徯志。以之交邻则怀德而畏力。何求而不获。何为而不成哉。臣职卑识浅。不当论事。而厚被 恩殊。浃肥沦髓。今当逖违 天陛。义难泯默。不揆僭妄之罪。敢陈刍荛之说。伏乞 圣慈察臣狂愚无他。而幸赐财纳焉。臣无任瞻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闻。(按当时百弊胶固。不可枚举。而最尤甚者。厚敛而滥用也。余每怀投进一疏。痛陈其弊。而恨无可言之阶。适以领选使渡江时。冒进此疏。援引明臣章奏。附陈己意。追闻疏上后。举朝哗然。以为非所当言。至于自称有识之某大官亦然。余至今思之。诚不知其何故也。未几有壬午军变。此为我邦造乱之始。岂非厚敛滥用不恤军情之所致欤。吁可叹也。庚寅春。在灵塔追记。)
辞超升资宪疏(癸未八月)
伏以臣自通籍以来。十年之间。所被 恩造。皆出常格之外。每除旨一下。犁然有当于物议者。盖几希矣。顾其报答之实。丝毫蔑有。荣宠愈极。愧惧愈深。乃者正卿峻秩。又蒙 特旨超授。臣诚惝恍震骇。莫晓其何为而致此也。夫臣之不肖无似。固已莫逃于 渊鉴之下矣。出入禁闼。曾无一言之献替。宣力四方。又乏一事之对扬。偾误山积。谴何是俟。幸蒙我 圣上哀怜而曲庇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6L 页
之。保有禄秩。得至今日。揆分陈力。斯已过望矣。至若置之八座之列。序于三公之下。其位不轻。其责斯重。虽闻望资历。惬于公论。而节次推迁者。莫不逡巡退让。臣是何人。一朝骤跻。出群彦之右。晏然若固有而冒应哉。臣之拙规。向不欲崇饰虚让。规避占便。凡职分内事。义所当为。力所可及者。惟有向前而已。然自惟小器不足大受。器满则溢。负重则仆。徒贻则哲之累。自速不衷之讥。此又所大惧也。左右参倚。趋承无路。玆敢略控衷恳。仰渎 崇严。伏乞天地父母。俯赐鉴谅。亟命收还臣新授资秩。俾公器无滥而私分获安焉。
乞止炮粮移划疏(癸未)
伏以臣窃伏见政府回启下者。有江华炮粮用馀。每年六千石。移划忠州之处分矣。臣愚不肖。于水陆形便。未尝讲究。而忝守江华。适承是命。不敢不以耳目所及。仰尘 崇鉴。伏惟垂察焉。夫江华一岛。处京江入海之口。为国都门户。自上世以来。有事则为必争之地。以往事观之。失京城而保江华则有之矣。失江华而保京城则未之闻也。彼时海路未开。舟楫不利。战守之要。不在海口。而犹尚如此。况今交际傍午。轮船如织。万一有微末之衅。狡焉伺便。扣轻轮架利炮。直达京江两岸。守备疏虞。坐视而莫可奈何。岂不寒心。自古名硕之论。莫不以江华为保障重地。用专力而增修之。意正有在。议者以为自仁川开港。江华便成閒僻之区。不足设备。窃恐不然。无事则守其约条。仁川为通商之场。有事则乘其便利。江华为必经之路。何者。舍舟登陆。涉险侥倖。贻害商民。结怨众国。彼亦审于利害。断不出此。徒见目下商船之集于仁港。遂以江华为不足备。岂达论哉。江华沿海防堵。非一二千兵所可弥缝。自丙寅以后。设置兵额三千。其支放之需。在于炮粮及蔘税。自辛巳移划蔘税之后。库储枵然。及臣到府之日。见营镇各属及兵丁等朔下停放。为十六七朔。呼诉遝至。臣伏念兵无饷需。徒滋祸本。故任怨减兵。至为二千五百名。所减既多。所费颇省。才经一年。稍有馀储。方欲加抄一营。渐次复旧。节取剩馀。以备不虞。东可以接应仁港。西可以控制海西。庶以增巩海防。绝人窥觎之念。此臣区区之志也。今此炮粮移划。数逾半万。加抄不遑更议。见存亦难继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7H 页
哺。使此天险咽喉之地。将至无兵可守。无食可饷。他日有事。坐失主客之势。宁不可惜乎。臣待罪本营十有八朔。有百偾误。无一报答。恒怀惭惧。如负大荷。当此炮粮移划之际。目见利害的然。默然无一言仰暴。则负国之罪尤无所逃。玆敢不避猥越。敢效愚见。伏愿 圣上渊然深思。亟寝成命。俾海防得固。内地有恃。不胜幸甚。
辞江华留守,外务协办,机器局总办疏。(甲申三月)
伏以臣以驽下之材。猥叨重寄。待罪江华。三年于兹矣。夫江华一面。虽蕞尔小岛。实为海门要冲。京江咽喉之地。自古为居留之任者。非材兼文武有望实之人。不能当锁钥之重。况今商务新开。远人麇集。尤宜慎择其人。勤备阴雨。防之于未然。以守慢藏之戒。断非如臣阘茸所可堪任明矣。臣于辛巳秋东还之时。仓猝承命。无可吁免。因循冒据。为日已久。窃不自揆。妄欲效其职守。以为报答之地。其奈性质昏惑。才识浅短。终蔑丝毫之补。徒添偾误之罪。加以外署要职机局繁务。日出役役。奔走疲顿。以是在京日多。营务瘝旷。治民训兵。委之属官。而漠然若无所干涉。此时此任。岂当疏忽乃尔乎。见今瓜期已迫。无烦丐递。而众务埤益。力不胜举。一日隳职。将有一日之害。兹敢不避猥越。仰渎 崇严。伏乞 圣慈俯垂鉴谅。将臣所带本兼之任。亟赐镌免。择授贤能。俾公器无旷。私分获安。不胜幸甚。
辞兵曹判书外务督办疏(乙酉正月)
三庆才举。百禄是荷。景命与年俱新。雷欢匝域维切。仍伏念臣以樗栎之材蒲柳之质。不堪驱使于艰虞之时。自知甚明。故向于江华留守外务协办之任。陈辞丐免。屡渎 圣聪。曾未几日。猥叨本兵之职。才历月而又升督办。此皆仓猝之事。非以望选。至如沁符复绾而旋解。骑衔乍免而还授。苍黄颠倒。莫此为甚。当此之时。不知官之膴薄事之难易。惟有黾勉承当而已。何暇揣分量能。雍容念及于辞受之义哉。到今骇浪才息。惊魂稍定。静而思之。不觉惭汗。夫去月闻望不惬居留者。今月何以膺本兵之要。昨日才识不堪协办者。今日何以当督办之重乎。左右思量。不得其说。今日之仍冒是则前日之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7L 页
丐免为诬罔也。前日之丐免是则今日之仍冒。直不过贪恋而已。二者必居其一。臣何敢以侥倖为利。抗颜朝端哉。且伏见向日纶音下者。谕以各任其职。夫各任其职者。一人任一职之谓也。凡人才力有限。齿角难兼。一人欲兼治数事。虽疲竭精神。鲜有不败事者。况臣才智驽下。神识耗遁。而所带之职。有关民国安危。交际重大之务。若事败而受偾误之诛。究亦何补于国哉。诗云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夫上农之家。廑治百亩。若过于此。则耕耘失时。无望有秋。何者。力不及故也。伏愿 殿下察甫田之戒。谅陈力之义。亟递臣本兼诸任。妙择其人。各授其职。俾人与职耦俱相称。国与家并受其福。则臣虽退处沟壑。不减轩冕之荣矣。臣无任屏营祈恳战栗俟命之至。
自列疏(丙戌秋)
伏以臣赋性昏愚。见识糊涂。遇事径行。不加裁度。不自觉其陷于大戾也。甲申之变。臣收瘗逆臣之父尸。臣时在禁中。对人辄说。所谓通朝所共知者。非虚语也。已经三年。不闻訾议。遂自恬然不知其为罪。向于台疏之发。臣名虽未露出。臣罪自无所逃。不觉心胆俱坠。惶汗浃背。回首思之。是诚何心。原臣之情。其真出于护逆耶。人言胡为而至此哉。若诿以姓名不露。晏然在职。尤岂非无耻之甚者乎。五内失守。屏伏惕息。废搁事务。恭俟斧钺之诛。何图 圣度天大。饬谕申降。先施谴罢而还收。继蒙投畀而旋宥。爱之欲生。匪怒伊教臣。受 恩罔极。惶陨感泣。夫人臣而被护逆之名。不可一刻容贷于覆载之间。幸而蒙日月之明。照烛覆盆。矜其无知。恕其昏愚。曲庇周全。俾保一缕。寔万万梦想之所不敢到。况乎罚不蔽辜。而复叨荣宠。不畏人言。自同无故。则天厌神怒。必受其祸。侥倖之福。岂可再望。俯仰蹙踖。无地自容。玆敢冒昧自列。伏乞 圣慈俯垂鉴谅。归臣司败。施以当律。以昭王章而谢舆论。臣无任感恩怵义惶迫待命之至。
自列疏[再疏]
伏以臣屡蒙严切之教。积增逋慢之罪。无似贱踪。烦渎 圣聪。虽万死不足以赎其辜矣。日前问启之下。臣之罪状。自实无馀。继呈一疏。恭俟诛罚。不图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8H 页
圣德包容。敦迫备至。臣虽鱼豚至愚。岂不知感。顾其情私。有万万不能自安者。故台疏中不露姓名。臣不以为幸。虽蒙严切之教。臣不敢承命。盖罪有未勘则义难冒进。直一穷人无所归而已。臣于陈疏待批之日。恭遇 圣节。臣之所寓。适在建春门外。闻千官趋班。车马骈阗。臣亦化育中物。粗具犬马之诚。欢欣庆忭。岂后于人。而咫尺觚棱。瞻望不及。独行踽踽。复出城外。此岂得已而为之哉。及伏奉 饬教下者。其时掩埋事情。早已洞然见谅。恩义浩荡。感泪被面。即宜竭蹶随牌。出承 恩命。而顾臣负犯至重。威罚不加。臣之难进情私。与昔无异。若复晏然不顾。冒没出肃。国法由是而坏损。台风由是而解体。臣是何人。重干斯咎。俯伏思量。末由承膺。玆又不避屑越。冒渎 崇严。伏乞 天地父母。鉴臣微衷。亟施当律。庶开日后自新之路。不胜幸甚。臣无任恐惧俟命之至。
自列疏[三疏]
伏以臣负难贳之罪。蒙无大之宥。日前迫于 严命。悉暴微衷。不徒不加重诛。乃反猥承温批。恳迫之辞。徒归文具。惶蹙之踪。只增逋慢。臣于是不免罪上添罪矣。臣自屏伏以来。蚤夜思愆。臣之才具。本不足适用。器量亦不合大受。而数年以来。过蒙奖用。臣不自量度。谬膺重任。非不欲竭其所知。以补万一。而其奈知识浅劣。昧于时措。虚费国廪。了无一事之可称。凡物不进则退。功不成则败。既蔑报效。自多偾误。此必至之势也。顾今民忧国计。非臣之愚所敢妄论。而至于外务一事。其责专在于臣。自夫修好通商以来。国势日益不振。民生日益困瘁。上自有识之绅士。下至市井小民。乡曲愚氓。莫不归咎于外署之无人。臣亦有耳。岂不闻知。亦无辞可明。黾勉从事。竟致舆情久蓄。公议莫掩。是臣愆殃所积。不但为埋瘗一事而发也。臣乃恍然自觉。惕然深省。恨不能陈力就列。蚤自决退。坐令国事至此。谁复怨尤。为今之道。惟有亟被威罚。以谢人言。幸而蒙一缕之特贷。即当退伏田野。还遂初服。以赎既往之罪。断不堪复供驱使于清明之朝也。臣情急势穷。言不暇饰。惟愿 圣明哀怜而垂察焉。臣无任战栗惭悸吁天祈恳之至。
制度局总裁除拜后自列辞职疏(隆熙元年丁未六月)
伏以尧心传一。舜德协华。休烈丕承于显谟。 圣孝欢奉于长乐。讴歌欣忭。率普惟均。窃伏念臣罪臣自知之。苟非我 太皇帝好生之恩。暨我 圣上之至仁大德。安得保其一缕。至今视息于覆载之间哉。长与海岛鱼鳖。共泳恩波。歌咏 圣德。以终馀年。此臣微分之所大幸也。乃者格外 恩宥。忽降于霈泽之馀。俾得生还故土。复见天日。已是梦想之所不敢望者也。玆又伏奉 圣旨。以臣为制度局总裁者。臣闻命惊惶。若陨渊谷。方今 圣朝万化维新。百度更张。恢弘山薮之量。不遗簪履之旧。臣于此时有不敢以区区情私。妄陈去就之义。然以臣之疵颣满身。虽欲拂拭。不可得矣。既已幸逭于天诛。又复冒厕于朝班。是岂识世间有廉耻者乎。栖迟故山。只切首邱之恋。瞻望象魏。莫效倾阳之忱。无路承膺。有泪被面。玆陈短章。冒控哀衷。伏乞 圣慈俯垂鉴谅。还收臣新授职名。永刊仕板。以重公器。以安私分焉。臣不胜感恩怵义屏营祈恳之至。谨昧死以闻。
云养集卷之八(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状启(二)
  
海西绣启(丙子○别单不录)
窃伏惟海西一路。为畿辅之蔽。处山海之间。沿海斥卤。近山硗确。结赋所收。本自零星。而支敕供使之费。偏为浩穰。水漕陆挽之路。极其艰险。若非朝家优恤之惠。守令抚字之勤。民之困瘁。甚于他省矣。故上纳则许以代钱。省其梯航转输之苦。结价则定有恒式。防其随意过徵之弊。粜籴则多为卧还。身役则均以户布。三政之瘼。次第向苏。一方之民。庶几息肩。此莫非我 圣上忧念元元。勤恤覆育之神功也。但自去年以来。使价旁午。公私俱乏。又值今夏亢旱。入秋早霜。一夜之间。判为歉荒。满目萧然。民情遑急。将使国家抚养之赤子。不免阻饥。而重贻 宵旰侧席之忧。言念及此。宁不寒心。来头济荒之政。在于庙堂措划。而当此之时。凡系为民患害者。尤宜一切矫革。以舒其困。谨举目下可救之弊。沿路尤急之务。条列仰奏。以备财择是白齐。
请矫救广州还弊状启(丙戌三月○未呈)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9H 页
臣以不才。误蒙 天恩。五年之间。再叨居留之任。其所委寄。无非山海间要害重地。职忝守御。其责不轻。曾蔑已试之功。何望将来之效。昼宵憧憧。偾误是惧。况臣方在外省。酬应旁午。实无暇兼察营务。溺职之罪。在所难免是白乎旀。在于去月望间。暂赴本营。两宿而还。至于境内利病。营中事务。一无省得是白乎乃。素所饫闻而稔知者。惟本营还饷一事。为八道所无之巨弊。民不聊生。流徙相属。臣于到营以后。细加探问。考核文簿。则其弊始由于以钱代米。欲以宽民。终至于以米代钱。适以病民。名之不正。理亦不顺。转成痼瘼。莫可医冶(一作治)。见者莫不寒心。闻者无不永叹。而矫救无术。因循挨过。到今钱日益贱。米日益贵。而吏士支放。又不可阙。则虽欲不变。不可得矣。试考营中事例。结米身米与各道还耗等各样应捧之米。合以计之。足敷支放。不知何时。变米为钱。渐至无一升一合。以本色收纳者。彼时米价甚低。以详定代捧。不甚见亏。挽近以来。米价朝夕腾踊。视昔日所定。殆将十五六倍。而营府吏士一年粮料。为六千二百馀石。不得不以本色支放矣。从前各样谷簿。并以代钱磨鍊。无他着手之处。则剜肉医疮。苟且弥缝。还米于是乎受病是白如乎。本营现在粜籴之谷。为一万六千馀石。取耗补用。为一千六百馀石。又于色落中取一千馀石。合二千九百馀石。此为支放之需。而不足米尚为三千三百石之多。惟此三千三百石。更无可补之道。往在辛未年间。吏士阙料。将至涣散之境。始以详定一石价钱六两。贸还米三千三百石。以充其数。至今遵行。而今之米价。视辛未年又增十倍。以钱六两。收米一石。还民之吃亏。每石为七八十两。而户大者受四石十四斗。至小者亦受一石四斗。于还户之中。有力者图嘱蠲减。无力者俛首叠受。毫无生处之乐。举有适彼之意。若不及今变通。一境殆将空虚。岿然片城。岂能独自为守哉。窃伏念朝家轸念圻民。异于各道。以其近于都城。服役勤劳故也。况乎广州一府。是保障重地。 陵寝所在。其所体恤。尤非他邑之比。粤自荡还归结。或卧还取耗。以后八道之民。始得息肩。独广州还弊。愈往愈甚何哉。盖此矫救之方。惟在于卧还取耗以结收米二者。前人未尝无矫救之心。而二者均有碍难。迄未更张。其一为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69L 页
城饷所重。不可卧还也。其一为以结出米。结价骤重也。臣窃伏念城饷一事。非无所重。远村之民牛载马驮。输纳于崎岖绝顶。其往来之劳。耗缩之费。不可胜言。而籴米留库。不过冬春间几月而已。无补于缓急之需。往者尚有留库米四千石。以备不虞。今则荡然无存。然则城饷所重。有名无实。徒为害民之资矣。虽以结价言之。三南一结所捧。或至四五十斗。至如圻辅诸邑。每结或收租五石三石不等。虽三石之租。尚不下二十馀斗之米矣。考诸本营事例。每结亦出米二十馀斗。此是古制也。今焉结价至廉。与无税同。有田者多非境内之民。而坐享其利。此所谓侥倖之利也。贫穷不能自拔者。秋无担石。而偏被叠徵之苦。愚民无知。皆怨吏还之日增。然其实吏士支放。不增于旧。徒缘米价日高。代钱自如。豪民减等。残户偏重故也。夫有田者有租。古今之常制也。今以代钱轻捧。使民有侥倖之利。非长久可继之道是白乎所。应请自今以后。按结出米。一遵本营旧制及他邑最轻之例出。民结二千二百八结。每结收米二十二斗。合米三千二百三十八石六斗是乎遣。本营应分还总一万六十石。宜自今停其粜籴。只收耗色落。合三千二百石是白乎所。计结税还耗都合米为六千四百三十八石六斗。较支放原数。剩馀为二百三十馀石。以充前日结价中应下不足之数一万馀两。苟如此则田赋户调。两得均平。民减转输之劳。户免叠徵之苦。流亡可以还集。保障可以增巩。地得人和。缓急足以有恃是白乎旀。又于岁入钱谷之中。精略磨鍊。节蓄剩馀。岁岁添补。为常留不虞之备。则不出十年。其效必著。视今日无益之粜籴。利害相悬矣。臣猥膺重寄。适当极弊之会。如器将倾。如水将决。失今不防。后患方大。而事系变更。有难擅便乙仍于。玆敢博采舆论。商确便否。据实驰启为白去乎。请令庙堂禀处。
云养集卷之八(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召对(共四。录三。)
  
迎春轩召对(丁丑四月二十日。上番鱼允中,下番金允植,承旨赵准永,阁臣金兴均。册子通鉴第八卷。)
自正月晋羊祐止不复有言。读释讫。奏曰羊祐之劝晋武平吴。可谓算无遗策。谋敌则可矣。谋国则未为得矣。夫人主以天下为无事则易生逸豫怠惰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0H 页
之心。此祸之所由生也。晋武素有侈心。而藉父兄之业。其势足以纵欲。而所不敢逞者以有吴寇未平。戒惧之心。尚存于中也。故泰始之初。励精图治。颇有令名。及吴平之后。君臣荒宴。驯致猾夏之变。其害岂止于吴寇而已哉。羊祐方面之臣也。职在疆场。虑不及远。惜哉。春秋鄢郢之战。范文子不欲击楚。盖虑厉公之因胜而怠也。大臣忧国之道。固不当若是乎。 上曰国虽治平。恒存励精图治之心。乃可有为。岂可以外无敌国之患而少可弛虑哉。对曰自非圣人。鲜能戒惧于无事之时。故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法家拂士必多逆耳之言。敌国外患常有动心之警。言无逆耳。警不动心。则流于宴安。骎骎然如酖毒之害人而不自知也。岂非有国之大忧乎。 上曰然矣。务存外敌之患者。欲使人主不得放心也。对曰人主偷安则纵肆之心生而不可复制。宋臣李沆日取四方水旱盗贼之事以奏之。盖欲不忘警戒。使逸豫之欲。无暇而生也。故圣明之君。虽致平。常有凛凛之心。不敢自满矣。 上曰人主每出一令行一事。不敢自以为是。再思三思然后鲜有败事。曾子曰日三省吾身。岂可少忽乎。对曰人非尧舜。未必每事尽善。但当临事循省。若知其出于公心则断然行之。涉于私欲则决然去之。不可留疑于胸中。疑多则事必无功。曾子所云。乃平日省察之工。学者修身之要也。省与思有异焉。若临事三思则反致惑焉。且臣之所奏。非谓是也。虽事事皆善。不自满假。国事已安。常存警惕。则善者愈善。安者愈安。古之帝王所以保国长久者。皆由于兢业之一心也。阁臣金兴均读奏讫。 上曰汉世匈奴强盛。大为中国之患。以武帝之威。犹不能取服。曹操何以能分部立帅耶。臣对曰匈奴之强。莫盛于汉初。至宣帝时渐至衰弱。呼韩邪稽首归服。王莽时又屡经攻剿。败散无馀。至于汉末。不能自立。散处边郡及内地。如同编户。此曹操之所以能分立部帅也。 上曰所谓五胡。皆南单于之种耶。对曰气类虽近。种落各殊。刘渊胡也。即南单于之种也。石勒羯也。苻坚氐也。姚兴羌也。慕容,蹠拔,宇文诸种。皆鲜卑也。 上曰置侍子为质者。虑其有反覆之患而然欤。对曰计虽为此。反受其害。以刘渊枭杰之才。久处中国。政令得失。形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0L 页
势虚实。无不知之。终启窥窬之心。若早处边郡。岂至是乎。此江统徙戎论之所以作也。
戊寅七月晦次对所怀(领相李最应,承旨李裕承,史官李重七,洪钟永。余以副应教进。)
伏以臣謏陋寡学。猥忝论思之职。揣分量能。报答无地。顷者数蒙召接。讨论汉晋间事。每到治乱之机邪正之分。酬酢如响。取舍明决。 圣学之深造。窃不胜钦仰攒祝。而第念典学之工。贵于无所间断。真积力久。知行兼进。然后方臻高明之域。伏见近年以来法讲循例。禀请召对。亦为久旷。见今公除甫过。廞仪在前。伏念哀遑之中。未暇漫及于他务。然他务皆可置之。惟典学之工。不可暂辍也。何者。人主一日不讲学。则无操心之效。而政令施措。无非苟且。顾其为害。岂浅鲜乎。是以 肃庙在谅闇之中。频御经筵。临文读之。但未尝问辨质难。以寓不言之意。由是观之。我朝 列圣以来。未尝以卒哭前停经筵也。 殿下亦于甲子初元。才过公除。即命召对。今何以异于前日乎。且伏念 东宫邸下尺衣渐长。智虑方开。所观感而仿效者。惟在于 殿下之身教而已。 殿下于机务之暇。躬览书籍。沉潜温绎。拈出一二格言。时时诵说而导诱之。则 东宫邸下必当蚤谕而服膺之。闻见习熟。以为家法当如是也。典学当如是也。 殿下若不能自强。少示厌倦之色。则 东宫邸下亦必从而弛志。不知学问之为重矣。故他日书筵。臣等之百番劝读。不如今日殿下之一番身教也。伏愿 殿下深留意焉。
癸未除夕日。进奏新年祝语。
癸未岁除之夜。余与尹泰骏,李祖渊。(二人时带左右营使)同为入侍。三人约陈所怀。为新年之祝。余奏曰孔子曰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信者立国之大节也。今百度隳弛。毛发皆病。其源在于无信而已。夫发号施令者。信之表也。黜陟赏罚者。信之符也。今朝下一令而夕已废之。日降德音而皆属文具。民何以服从。有声绩守令屡登于道绣臣褒启者。无故见汰。更不录用。贪吏墨守数发于民状者。非徒无罚。反加崇用。民何以劝惩哉。此由于 圣意中去一私字不得。故致坏此大信也。无信无公。何以为国。伏愿自今毋为私意所牵。确立公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1H 页
信之道。审可以施行然后发令。察国人之好恶然后用舍之。则民志不惑。庶绩咸熙。庸敢以是为新年之祝。
云养集卷之八(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告布(共九。录二。)
  
海西绣行时劝谕文(丙子七月)
为劝谕士民事。先儒有云攸好德。为五福之本。夫寿也富也康宁也考终也此四者。已定于赋命之初。何以待攸好德而为本也。夫攸好德。固非一事。而其最要有四。曰孝友睦姻是也。人能有此四行。则天佑之神扶之人爱之。所以能致诸福者也。苟不能有此四行。则天厌之神弃之人恶之。所以不能延其寿。不能保其富。身不得康宁。命不得考终。此理灼然。圣人岂欺我哉。道自入境以来。采访民隐。周察谣俗。其民多勤俭为家。能致素封之业。此固可尚。而非所宜憎。奈之何称誉甚少。毁言孔炽。凡食粟之家。疵颣尤多。或忘哺乌之义。或少舐犊之恩。或雠视骨肉。或屏弃糟糠。敛怨于宗族邻里。流丑于中冓帷薄者。不可胜记。虽云人言未可尽信。亦岂无自反之道乎。一传再传。至于入廉。亡身败家。种种有之。此岂非不能好德之明验欤。呜呼。无罪而怀璧。尚云有罪。况有罪而怀璧乎。惟彼愚民。不识畏惧。广招祸端。如恐不及。其祸至而势穷则罔念改过之道。惟恃纳贿之术。何其良心之伤惑一至此也。诚以道所闻见于近邑者言之。若康哲谟之世笃家行。闺门肃雍。崔致卓,郑彦仁之发粟捐钱。恤灾助穷。金晚桧之节俭制用。尽诚待客。一郡之内。有口皆称。人莫不忧其忧而乐其乐。行谊若此。虽历十世。宜享富康之乐。此果非好德之报欤。呜呼。人孰不欲孝养父母。睦姻宗族。而亦有贫不能济其志者矣。今幸而不贫。足以济志。则邹圣所云事亲敬兄之乐。至于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何苦而舍此乐事。自陷于魑魅禽兽之域乎。事关风化。不容泯默。故今于按事之日。先治伤伦之尤大者数人。其馀不忍露名。许其自新。玆以申复劝谕为去乎。其各洗心改行。自求多福。宜当向事。
顺天莅任时。下帖十八面执纲。(庚辰六月)
为下帖事。今此巡营关文。据因政府知委。备载筵教。首末。即以布告各面。俾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1L 页
知 圣意所在。出于寻常万万。广询人才。以备上择。系是不可已之事也。传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又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出舍诸。夫行者非必道全德备之谓也。才者非必经天纬地之谓也。大而百夫之良。小而一技之能。天不虚生。各适其用。本府处山海之间。磅礴扶舆之气。必钟奇魁之材。但以地远乡僻。不能自达于朝。抱器不售者。自古何限。方今 圣明在上。宵旰图治。四邻多虞。桑土是急。而上下忧勤。憧憧靡已者。惟在于求贤用能而已。乃者于大僚筵接之辰。涣发 玉音。命内而九卿。外而岳牧。各以六条举人。将使野无遗贤。朝无旷官。此不世之盛举也。 王言一出。四方风动。庙饬营关。谆复郑重。凡在守土之列。宜尽对扬之道。而官新莅兹邑。素乏藻鉴。不知岩穴海曲。何人为贤。何人为能。版筑鱼盐之徒。隐市抱关之伦。有才莫试。郁而不伸。或悲歌白石。高吟梁父。或抱经穷庐。永矢不谖者。非无其人。但患有司求之不勤。岂可以无好人三字。尽蔽一邑乎。幸今遭逢千一。奋发有为之秋。侧席待贤。好爵縻人。不限门地。不鄙乡外。不拘年齿。虽莞库之贱。甘终之幼。苟有其实。将朝奏而夕召矣。凡此六条。皆当今切急之务。非应文备数之具。用才之道。不求备于人。六者苟有一焉。犹可效当世之用。而答 圣主之意。夫子不云乎。居则曰不吾知也。有志之士。不于此时自奋见知于上。更待何时。窃念乡里望宿。必有月朝定评。以此六条。悉心究访。公议剡荐。如曰人无可用。是诬一邑也。如曰我非其人。是自暴弃也。至若词华浪誉术数虚名。秪足眩人。无裨实用。必求望实相称。有益于固圉保邦之道。利用厚生之事者。精当论定。以为报营之地。又或有卓荦不羁之士。自谓非狂。造门自荐者。亦当破格相待。叩尽底蕴。如有可用。一体荐报。以此知悉奉行。无归文具。是望向事。
云养集卷之八(清风金允植洵卿 著)
 公函(共五十三。录十。)
  
袁总理世凯(乙酉)
为照覆事。照得本月初四日准贵总理照会。并抄粘总理衙门来启一件。为土们会勘一事。均已奉阅。前据敝邦咸镜北道按抚使赵秉稷所报。本年十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2H 页
月十九日。勘界使李重夏。同吉林派员督理商务委员秦瑛,珲春派员边务承办处德玉,护理招垦珲春边荒事务贾元桂。会勘白山之分水岭。拂冰拓碑。呵毫绘山。同月二十七日。一行还到茂山等语。并将白山分界图赍来。据此按图。辨方山脉水派。均有可据。石碑土堆。标识宛然。谨按康熙壬辰定界时事。已有敝邦承文院汇载故实。参以今日画图碑堆。昭然相符。的无疑混。圣祖仁皇帝念边徼榛荒。疆域难分。易滋后人之惑。特派贵臣。查定疆界。碑以记之。堆以识之。延连九十馀里。此可见当时辨疑息事之深长虑也。敝邦惟知感激遵守。虽定界以内。犹不敢听民入居。恐致相逼滋事。伊来殆近二百年。一任空荒。或有流民之冒居。时请刷还而止。前在光绪八年。因礼部咨开朝鲜贫民佔种吉林边界等因。 国王骤闻兹事。不胜惊悚。即具回咨恳恩。将流民刷还。又该民等处在荒远。不能自明。至九年夏间。敝邦经略使鱼允中派到北界。招徕吉林珲春等处敝邦流民。惟豆满北岸垦种民人。不愿还土。陈情联吁。据云我们所垦。即土们以南。昔日圣祖皇帝所尝画界以界我也。有碑可据。有图可明。豆满以北。再有分界江。辞證明白。地方官派人勘看。知有确證。自是敝邦钟城府使与敦化知县。往复论辨。迄未究竟。盖吉林朝鲜之以土们为界。中外之所知也。苟审土门之在于何方。则界限自可辨别。据碑文所云东为土门。以图考之。豆满一水。本不出于分水岭。而其源委在于定界碑之西南。距碑辽远。莫可为證。何得谓之土门乎。惟伏流一脉。在碑之东。直接分水岭。而天锡形名。传为土门。碑文所载土门。定在于是。又于伏流之处。堆石栅木。以标其界。其下又有土门子一派。合于分界江。其上则土门为定界。其下则土门子为分界。此为真土门之公明證案。窃念当初立碑时。定界于白山下分水岭。以东西分流为据。若沿流以定土门之下流远地夐。继以分界江为限欤。分界江一名小土门。或称小图们。大小土门。均以界限得名。亦可知也。敝邦未尝与别国绣错。西北毗连。皆在上国。则何曾有起疑查办之举乎。吉林人虽知土门之为定界。然不辨远近方向。混称豆满为土门。至以译音之偶尔相近。认为一江。从前空荒之地。人迹罕到。事属难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2L 页
辨。随称因循。今既穷源陟幽。会勘的确。源别委异。南北悬远。岭上片石。屹立作證。岂可不问源头而离勘别派。舍此明證而别求考据。恐失之愈远而非立碑之本意也。从此界限之疑。恍然可破。但念该处向非许民之地。近来流民潜入耕种。敝邦官吏不能随时觉察禁断。此固敝邦之责。现入居者众。安土乐业。既在定界之内。有不忍一朝驱还。似宜因以抚之。严禁滋事。使失所之民。各复其业。庶不负皇朝字小恤民之至恩。兹有 国王咨文两度。分送礼部北洋。并土门地图一纸及钞录可考文件。备文照会。请烦贵总理查照代达。妥为辨理。不胜幸甚。
为照覆事。准本年(丙戌)九月二十三日贵总理照会。为吉林图们界址。订期覆勘一事。准此查图们界址。已经会勘。尚未明晰。一疑于图们之异名。一疑于碑堆之有證。一疑于水源之相背。敝邦之不能舍碑堆。犹上国之不能舍水源。必考究水源与碑堆相照应。然后方合古人定界之意。向因积雪深谷。未便细察源委。应遵北洋大臣咨请 国王之文。派员覆勘。早清界限。缘今年敝邦痧疾大作。北路尤甚。自夏至秋。行旅几断。治病势稍寝。时又迫冬。所以覆勘一事。未免延缓。业经奏明 国王。拟于来年三月。派送原勘界官德源府使监理元山商务孝重夏会。同吉林派员。再行勘验。应请贵总理转达总署北洋大臣。知照吉林将军。以便届期派员会勘。实合事宜。为此备文照覆。请烦查照施行。须至照覆者。
为照覆事。准本年九月二十二日。贵总理照会为吉林图们界址订期覆勘一事。准此查图们界址。已经上年冬会同勘验图绘纤悉。与向日土民所言。略相符合。不待再勘。而自可按图指定。然而敝邦从前于图们一事。终未明晰。若据分水岭碑堆所在。因势定界。则其水北流入松花江。中国吉林地方包入其中。必无此理。若以碑堆为不足据。则古之人为此碑堆。标识两界。其意安在。求其说而终不可得。又于分水岭下。另有一土门之名。最为疑眩所以 国王前咨。不能不以碑堆为据也。前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总署奏稿。有云朝鲜以图们为界。豆满为图满之转音。考之图籍。援据赅明。至如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3H 页
康熙时穆总管立碑一节。置之疑信。嗣后虽经会勘。未得要领。敝邦素乏文献。考證不博。不敢株守偏见。强就难明之案。审若以图门豆满为一江转音。则许多疑障。均可打破。惟应据豆满一带。定为界限。如是则自有会勘时公阅图本。瞭然可辨。不须屡勘。但念古人碑堆之意。终非无故而设。当以水源之出于分水岭者。为定界之源。溯求豆满之源有三。其一红土山水。其一红丹水。其一西豆水。其源虽殊。终合为一。自分水岭立碑处。沿岸土堆七八十里。至杉浦而止。自此折而南。伏流四十馀里为红土山水。此源出于分水岭者也。红丹水源。出于小白山。与立碑处相背。而茂山之长坡一村。反在其外。必无以此为界之理。西豆水距分水岭数百里。全不相属。尤不必论。审察水源。考究碑堆形势。应以红土山水为界。再查皇清一统地图。白山东西。自鸭江源至豆江源。有点画标识处。与定界旧迹相符。意者旧时自分水岭至杉浦。缘山设堆。自杉浦至红土山。地势平衍。树栅为标。今木朽无形。惟堆尚存。然其伏流之源犹可證也。红土山以西。原属敝邦之茂山内地。惟宜照旧遵守。无庸多辨。若以红土山水为界。则以东沿江朝民所居之地。自归越垦。理合刷还。但该民等流寓既久。户过数千。安土乐业。若一朝迁动。不免荡析流离。走死道路。寔皇朝之所怜闷。所望概予宽恩。权令依旧安着。由敝邦官员通行管辖。每岁收其地租。归之吉林地方官。依奉天边门例。设栅为限。再不准冒佔一步。如此办法。皇朝不亏地课。敝邦不失民口字小之恩。事大之义。两行其中。实合便宜。又不必派员再勘。穷高极险。徒滋烦弊。无益于事。应请贵总理将此事理。转达总署北洋。如言有不合。再行会勘审定。至一切善后之方。并望酌商示明。以便照办幸甚。为此备文照覆。请烦贵总理查照施行。须至照覆者。
日本公使(乙酉○此项公文凡三度。只存首照一通以见其槩。)
为照会事。准贵历明治十七年九月十九日。贵署公使照覆。为照章均沾一事。查逐条诘驳。均已经彼此论辨之馀。不须架叠。而察贵公文大意。欲使本署大臣认违约之失。本署大臣断不能认。如云不可均沾则仍遵贵国税则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3L 页
是违章程也。今云均沾是应行之事。可不可不须问。惟于贵国税则轻重不便之处。须加妥议增订。是可曰违约乎。贵国税则中土产物品之税重者固可均沾从轻。其税轻者亦可仍旧存之。至如外国物品之无干于贵国者。其税反有轻于英约。此独不可妥议订乎。凡作事在于善始。本署大臣若不妥议于均沾之初。则难以善后。此本署大臣之苦心而终未见谅。迟之又迟。至屡恳代达于贵政府。而亦一向拒却。使本署大臣之意。无缘相通于贵政府。此果贵署公使尽其职分而然乎。来文所云朝英约条实施之日。即我国官民既已均沾其利益。本署大臣不以为不然。现今稍致稽缓者。以议未归一耳。如议论妥定。便可核算税簿。自英约批准之日议定之时。贵国商民税则之加纳者自应一一清还。借使议终不合。必有决定之日。其间加税亦当一一清还。是均沾一事。早已行于英约批准之日。不当以议论稽缓。视作阻碍均沾也。本署大臣只据事理而言。非敢故为强辞相难。请贵署公使查照见覆可也。
日本公使高平小五郎(乙酉○此项公文凡二度。只录首照一通以见其槩。)
为照覆事。准本月十九日。贵照会云云准此。查竹添公使同赵督办议约时。说话参證俱在。惜无文字为据。然公座谈办。何让于寥寥楮墨哉。至钤约时。一遵贵国所定泛称不架设与对抗争利之电线。又云海外电报。即可与釜山电线局通联办理查。釜山电线。一则为丹国人售利。一则为贵国居留官民通信之地。于本国毫无利益。向以好意。乐成其美。何尝有一毫争利之心乎。实不图约条上泛称数句。所包至广。通一国而入其范围之中。到今欲为自己利益之事。而碍于勉从无益之约。于事理安乎否乎。向于竹添公使公干时。只以水线为言者。为水线直通外国之线也。水线尚可无碍。况陆线止于我国境内。此是自由之权利。不必预为说明。故陆线一事。置而不讲。但不知对抗争利。定指何处。假令在釜山近处。再设水线。以接外国之信。此固分利必争之地。至如仁川义州。距釜山陆路一二千里。在仁川义州之人。断不能裹粮远涉。以从釜山之电。在釜山之人。亦断不能裹粮远涉。以从仁川义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4H 页
州之电。两无相益。亦两无相损。何得谓之对抗争利乎。与釜山电局通联办理云者。亦谓在釜山近处。可以争利者而言也。至如声气之漠不相接。又安得多费周折。苟就通联乎。详审约条本意。断不在是。其非有碍于仁川义州一路陆线明矣。据釜山约条第二款云朝鲜政府不架设与该海陆线路对抗争利之电线。又云并不准他国政府及会社之布设海底电线。又云其非对抗争利处则朝鲜政府可随便开设线路。此次仁川至义州陆线。窃谓于此三者。本国政府明白认其非对抗争利。故谨照原约。随便开设。不知嗣后在釜山之人。闻得仁川开局。举将舍其便近之水线。远就迂回之陆线乎。今若不设陆线则在仁川义州之人。将苦无线路。弃其所居。争赴釜山乎。若审有是事则釜山水线。不免失利。本国政府当甘受违约之诮矣。譬如人身只有一咽一喉。仅通食息。此外九窍。均可废置。其奈咽喉不能代为五官水谷之役。势不相及。便不成人。况釜山之电。本无我国咽喉之要。西路陆线。不翅为五官水谷之重。执一而废一。恐非医人医国之道。贵国之于本国。友谊关切。凡系我国之事。无不欲去其害而助其益。故往年釜山之约。本国政府虽知无目前之利益。亦信无日后之阻碍。且因有可以随便开设线路一语。所以认对抗争利釜局联通等语。只据釜山近处海陆而言。非谓所包至广。妨我自由之权利也。为此相应备文照覆。请烦贵代理公使查照。将条约之意。反覆深思。必犁然有当。须至照覆者。
日本公使井上馨(甲午九月)
敬启者。荐奉大函内开。此次虽复奉确然定志认真办理之谕旨。贵国积年弊患。非一朝一夕之可剔除。阴谋阻碍。防不胜防。此间艰难之情。何堪设想。此所以未能翻回初念。如釐政纲领稿本不准退缴。则于本使秪可将该稿本视为废文。至调回剿讨东徒之我国军队一事。亦断不二三。初念玆再开布衷怀等因。准此查贵公使于我国釐政一事。决然退步。断知非贵公使初心。惟灼见行之之难。无宁早不着手。然万化之原。系于君上之一心。我 大君主陛下御极以来。群下媕阿。未尝进逆耳之言。自闻贵公使嘉谟谠言。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4L 页
圣志奋发。励精图治。亟欲频开天章。讲论治道。贵公使若固执不回。顾问无所。则若巨川之无楫。难期获济。惟望贵伯爵公使翻然改图。毋孤我 圣上虚怀延伫之意。至稿本缴还运队调回等事。并望再思。务臻克妥。为此函覆。请烦贵公使涵谅可也。此颂日安。
敬启者。前于我历本年六月十九日。以汉城内画定租界一事。业经由弊部照会在案。嗣闻各国使臣在贵公馆会议。以为此事似无大违约章。要知本大臣拟定画界之处。妥为办理。本大臣深所欣幸。查京城之内。与港口不同。不宜段段分裂。作为租界。宁可扩其规模。定为杂居之地也。更查自西门一路。由小渠而达于毛桥。沿长川一带止于河桥。自此南折而为草洞小渠。上属南学。自有天成界限。今拟将地图。朱画以南为本国与各国民杂居之地。朱画以北不在杂居之限。以此画定。庶无模糊难辨之虑。亦免逼窄难容之患。至其细节。应随时议定。以便遵守。实合事宜。玆有杂居地界图一纸付呈。请烦贵公使查照覈览。公议妥定。并望转达贵政府。务冀速奉回旨。示明可否。俾便施行。至以为盼。
英国总领事贾礼士(丙戌)
为照会事。前因本国巨文岛一事。业经照会贵国署理钦差大臣欧暨领事贾总领事阿。屡回往复在案查。本年五月二十四日。准阿总领事照会内开。玆奉本国署理大臣欧于开。前以本国有应防不测之事。将朝鲜巨文岛暂行居守。存寄煤炭。转告朝鲜政府。安定心怀等因准此。同日阿总领事来署。面谈该岛事。应由两国相议妥办等情。六月十日。准贵国署理大臣欧照会内。有朝鲜与英国休戚相关之事。初以情谊将事。贵大臣业已将前次照商各国之件彻回并允固当按照行文常例办理既有所见及者则先照会本署大臣。转咨本国政府查照等由。不胜欣悦。至本国暂居巨文之原意。已经逐细详明。初非龃龉于贵国。尤无所欲稍妨贵国事体贵大臣来文末局有撤还在岛之兵等云。查此极要之请。并非本署大臣所得擅自照覆者。或将来文钞送本国。纵使本道由电咨覆。不免稍迟时日。俟本国复文到日。务期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5H 页
两国从长商办等语准此。本大臣素知贵国尤重信义。言必寔践。既云暂行居守。自应非久即还。姑撤回各国照会。益敦邻好。日望贵政府怀我好音。俾两国妥议办理。如谓以此区区海岛。至贵国失信义于天下。遗啧笑于各国。贵国其必不然。乃函催面商于今九月。岁时将交。音信杳然。我 大君主以疆域尺寸为重。不可踰岁空悬。以贵国敦睦为念。未便遽照各国。特命本大臣迅速商办。毋再迟延。本大臣始望贵国言如金石。指日定议。初不料久无回音。以至于此。殊为失望。尤切急迫。除径照会贵国署理钦差大臣欧外相应备文照会贵署总领事。请烦查照。迅速核办见覆。寔为至望。须至照会者。为照会事。前因弊邦巨文岛一事。业经屡次照会在案。嗣准贵国署理钦差大臣欧照覆内开云云等因。嗣于本年月日。本大臣念疆场事重。自有公议。欲行知照有约各国。请其调处。据阿总领事来言。当禀明我政府。迅行妥办。不必知照各国。本大臣素信贵国友谊。即停公文。伊来阅几个月矣。非徒该岛无还归之望。并无贵政府一字回信。本大臣殊深讶郁。查该岛虽小。贵国举动已经万国之所知。本大臣不能不照前行文。请各国调处。迟之又迟。事不获已。非不欲两国妥商如阿总领事之前言也。贵大人想应谅悉。为此备文照会。请烦贵署理总领事查照。转禀贵政府。赶速妥办。益敦友谊可也。
英国公馆(丁亥二月)
为照覆事。贵历年月日。敝历年月日。准贵署总领事照会内开云云等因。准此查前准贵国钦差大臣华照开退还巨文岛一案。当即由本大臣奏达我大君主。我大君主面诏巨文岛系本国土地。载在版图。前贵国事起仓猝。不得已而暂为据守。亦一时权宜之计也。或有未悉贵政府之意者。不无疑议。今果退还在即。足见贵政府不失信义于天下。不遗口实于当时。我两国之交谊益敦。天下之纷议顿息。又岂但为一人之所深幸也。本大臣闻命之下。不胜欣佩。兹又准前因则贵国之始终信义。果践前言。有如符契我 大君主。宸衷悦豫。倍加倾响。敝邦之人无不服贵国之高义。本大臣职忝交涉。亦与有荣焉。惟贵国师舰久处荒岛。劳苦可知。本欲派员前往。以礼相送。妥为
云养集卷之八 第 375L 页
接收。复我旧物。奈闻之迟后。未及往劳。遂阙东都之谊。本大臣窃有憾焉。相应备文照会。请烦贵署总领事查照。转达贵国钦差大臣华。代致谢悃可也。须至照覆者。
各国公使(甲午)
为照覆事。照得我历本月十日。接准贵佥照内开云云等因。均已阅悉。查建设铁路。扩张电线等事业。虽系我政府久经留心经画之事。至其应如何实施之处。犹未有确定之议。但此等经营。原属国内之事业。故其施行之际。亦应专在我政府自行酌夺。并非可受他国之牵制者。不独我政府事体为然。盖考各国事例。均用此道。此本大臣之所深信也。嗣后如遇该项事业之计画。愈进其步。而设定实施办法之日。即参照贵公使等谆谆相戒之义。以副忠告之盛念。至于开办矿务一节。现在我政府虽未设有一定方法。而一俟事务整顿。即拟由我政府自行开办矣。若夫仁川口日本租界扩开一节。曩由日本公使准据朝日条约所订之权利。有所要求我政府酌量该口。现在情形则该国政府之所要求。亦认其出于势不获已。抑查外国人租界扩充之事。往在我历开国四百九十六年。清国政府在仁川口定有扩充租界之约。谅贵公使等俱已明察矣。今日本政府之所要求。由前则依朝日约订。由后则与清国之约。审势考例。言非无据。然亦未及确定地界。在我政府惟思公平办法。不失信于人。亦不愿侵损外国人之权利也。为此相应备文照会。请烦贵公使等知照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