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记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3H 页
游水净寺记
对真城而雄峙者。旧烽台也。北支为飞凤之山。南麓有水净寺。寺前溪谷中。多出文石。去余僦屋。仅一由旬。乙未七夕。余与李明叔,朴敬淳,李稚瞻,李舜七。往观抵角山。访权华汝。华汝肯然前导。才行一里。有洞曰动泉。飞凤之右翼也。断其支而疏溪流。华汝曰我国山名多飞凤。而此山秀丽。甲于诸飞凤。 宣祖壬辰之乱。东援天将。见东方山气之壮。遍断地脉。而此亦其迹也。余曰。尝见李稼亭东游录。有元人胡宗愈。断地脉之说。而壬乱时。倭寇未入此境。中朝诸将。亦岂过此。仍相地势。池上溪行。不循冈直出。天雨水盛。溪汇池而池必溃。故破麓通溪。以杀其湍。不然。宗愈为之也。溪石已有斑斓之象。敬淳曰。水滴痕也。非石文之素具者也。华汝驳之甚力。踰一岭。乃马武谷也。谷底文石种种。意水净之石。必胜于此。缘溪而行。至水净洞口。问樵夫。寺无居僧。日已斜矣。诸人曰。投宿近寺村落。明日复来可也。于是踰一小岭六七里。有一村庄。曰甘谷。群峰四围。田畴错迕。禾豆秀茂。茅茨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3L 页
鸡犬。宛尔辋川一曲。余与稚瞻舜七。随华汝。宿李姓人家。明叔,敬淳。宿申氏家。翼朝访见李处士性和。与诸友。踰长岘。捷路直到寺门。蓬蒿满场。僧寮寂寂。佛堂前。只有红葵夹竹桃数丛而已。列坐寂默堂。打话少顷。稚瞻舜七。先出寺门。明叔曰。此行为观石而来。石之奇。以此寺名。况龙湫不可以不观乎。余曰。诺。与明叔。沿溪而东。华汝,敬淳。亦从。溪尽伏流。凡石多而文石少。人多取去。故然欤。两岸苍壁对起。遮拦如重门。回回转入。至最深处。盘洼净绿。深不及丈。掬水饮之。烦襟顿涤。自此回程。至洞门。稚瞻舜七。坐松阴下。以待吾辈。余笑谓二人曰。不观龙湫之胜。岂不虚作一行。舜七曰。曾见龙湫多矣。纵不见此。何恨乎。然而观其色。似若有悔。复抵马武谷。散行溪中。华汝先拾一佳石。急就故跌。稚瞻因跌。横取挟而走。良足绝倒。明叔得一石重。辄舍之。余持而行。华汝见余步履太艰。以小石授余曰。我搬子石。子持我石来。盖欲分劳也。努力登岭。逶迤上飞凤之巅。圆平端妍。可坐百人。明沙清流横带。若画广德,芍药,日月,清凉,鹤驾,大小白,竹岭诸山。近控远罗。头头献巧。不一而足。复下动泉。又得一奇石。到华汝家。各吃一碗馎饦。出携来诸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4H 页
石。列于堂中。谛视之。异哉其文。或架壑松槎。鳞甲欺龙。或江天欲雪。霰集林梢。或长河一湾。落照翻红。或平郊远芜。带雨萋迷。或云际遥峰。杉桧萧森。或水郭山村。烟树相连。或春风涧路。杂花丛生。或秋潭薍葭。掩映吐华。或厓径滋苔。绿发鬖髿。或野岸落涨。霜根倒垂。或汀洲露凉。红蓼攒簇。或西湖老梅。但馀枝柯。或古峡苍藤。句屈蒙络。洵奇观也。稀品也。化工亦多事哉。余顾谓敬淳曰。子尚有疑乎。曰已释矣。大抵我东之文石。产于钟城,端川者曰青刚。质坚而只有黄黑点如棋子。产于康津,海南者曰花斑。肤软而只有紫灰色如云气。曷若是石之文之具诸相。而虽使顾虎头,吴道子,李营丘,赵吴兴之工于六法者。濡毫屡日。刻意描写。不能髣髴。而逡巡退舍者乎。山堂肆考云。大理府点苍山出石。白质黑文。有山水草木之形。又云。阶州北峡中。石有松柏溪桥山林楼阁之状。彼可以甲乙玆石焉。非天地英华之气。萃于此间。孕结珍瑰。宁有是哉。然则是气之钟。必不止于石。其将毓生贤才。声名文彩。华国而瑞世。人如不信。请看玆石。华汝曰。诸君力已疲矣。明日吾使人担送。遂别华汝。暮归江上寓第。终夜困眠。日晏而起。石已至矣。并记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4L 页
其石文及游历颠末。以视同游诸公。
栖碧亭重修记
真城南境。有村曰中坪。申氏之世庄也。有厚德长者。乃泗隐翁也。语不佞薰曰。我王考尝就家西小麓。构一亭。扁曰栖碧。诸昆弟共处其中。笃友之情。融融尔也。人代嬗而风雨侵。亭遂废。废六十一岁之甲午。我复为亭。事若不偶。子其记之。因携余登亭。亭之纵四楹。广三楹。燠室凉轩。各居其半。小而敌敞。靘而毋侈。庭前列植卉木。鸣泉架壑。声如璆瑟。有石当径。状如覆敦。小溪自石间出。横小彴。以通人行。西望天马之山。昂昂若脱羁腾空飞舞。北望莲花之峰。峨峨秀出云际。青凫叠嶂。环拱于南。烟霞饙馏。草树葱茜。囱栊几席。流润涵碧。一寓目而可知名亭之义矣。然此特见于外者耳。窃想主翁閒居。摊书雒诵。趣味渊永。有时杖屦相羊林涧。览物赋诗。陶写性灵。风调浏浏。一切芬华荣利。不入于心。岂非乐而忘忧者乎。且念岁甲一周。星霜屡阅矣。荒墟易弃。陈迹难寻。而斯亭则废复兴无恙。山光依旧入栏。先灵恍若陟降于斯。子姓为之肄业于斯。绍前焘后。一举两获。非天相有德之世。家声勿替。孝思不匮。绵延光景。六十年如一日。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5H 页
曷以致此哉。矧玆运丁百六。沧海横流。古家世族。不能安其土。花石之庄。水竹之园。日就榛芜而莫之恤。独办此眼前突兀。不离人境。便成别区。尘氛不侵。斯固缺界之完饷。哲人之厚幸也。胤子上舍君相翼。体大人之志。阅朔劳勚。亟图其成。尤以验申氏之世有人。而斯亭可传于久远也。是为记。
古山亭记
山皆古物也。名亭所其独也。友人申学羽。方欲构一亭而名之曰古山。有若山之独古何也。亭然后名。名然后记。未亭矣而属记于余。又何也。心窃疑焉。不知所以为说。学羽近寄书来曰。亭虽未就乎。得子文。表吾之心栖亦幸也。余于是言曰。世之慕芬华者。身虽栖于山。而心不在乎山。乐恬静者。身虽不于山。而心不忘乎山。吾知学羽胸中。已成就茅栋。领略万古孱颜。而自有独得之妙矣。其必无事宴坐。恍若据松栏而拓云囱。引素琴一张。弹罢淮山之操。悠然四顾。泉籁篁涛。集于耳。岚縠霞标。呈于目。发之篇什。峭者岊者。巑者岏者。错落纸上。纷不可数。矧玆尻轮飙举。靡远不到。具茨荒途。想黄后之昔。征。华岑高处。仰彤车之遗化。农岫时雨。若圣师之发问。芦峰胜日。宛先生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5L 页
之获侍。又复振衣于樊桐。弭节于广桑。超尘𡑷而蹑仙伯。遍天台,石室,禹穴之胜。而先天之螺。太始之雪。上世之秘简。毕现于前。洵乎古矣。是乃不离房闼。不劳杖舄。而全玄中之趣。极天下之观。岂可与占取一丘一壑。竖若干楹者。同日道哉。虽然。学羽尝为余指为亭之处。亦山水佳境。待其屋成。从子登临。把酒赋诗。未为无日。而姑书此。聊识吾子之心栖焉。
逸愚亭记
荣川全上舍汝明。构小亭于居室之旁。颜曰逸愚。寄书问记于余。时余作东道海山之游。靡暇毕研。归程历登所谓逸愚之亭。亭之纵四楹。房与堂。占其半。堂前凿池。引溪有琮琤响。池上植垂柳。奇石错列。君索记愈勤。何可孤是托哉。大凡人生。愚于逸。而逸于愚。苟乐安逸惰其行。下愚同归。逸之为害。不其大欤。是以周公陈无逸之训。孟氏亦以逸居无教为戒。逸不可为也。若夫逸于愚者。与此有异。人之患在好自用。自用者。鲜不入良贝之涂。实不若韬能藏用。人进而我退。人取而我舍。外似遇而身乃逸。是以夫子称颜渊曰。回也如愚。颜子亚圣。犹不以贤知自居。况今人乎。老聃曰。大德如愚。亦可谓知道者也。百里奚愚于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6H 页
虞。故终能知于秦。宁武子之知。有不及其愚。愚虽知之反。然可愚而愚。是亦知也。盖非知。愚无由生。非愚。逸无由生。斯乃葆身之要道。处世之良方也。君之名亭。非以是耶。然余无文而强颜为记。真愚之愚也。还发一笑。
永阳十义士殉国祠遗墟碑阁记
永阳之古川。尝建十义士殉国之祠。凡死义者十七。郑公宜藩。本孙别设祠。以享之。馀六人无传。只祀十贤焉。当 穆陵壬辰难。三京失守。 銮舆幸龙湾。岭表诸郡。被锋镝尤酷。永又贼之冲也。贼据城为巢窟。诸公雪涕仗义。同郑公世雅权公应铢,郑公大任。团结乡兵。出奇制胜。既收复本城。转战于仁山朴渊。又转而至庆州之西川。官军失律而溃。义旅与贼。肉薄数十合。诸公皆死之。贼亦势挫。引兵南走。招谕使金文忠公驰 启。行在。诸公立慬。得尽彻于 宸听。呜呼烈哉。自古举义捐躯。如张睢阳,颜平原。表表可称。然皆守封疆之臣也。捍国难死王事。固臣子职耳。若草野韦布。生不仄周庐之末班。彝衷攸激。忍住不得。赴汤蹈刃。惟恐或后。凛凛忠毅。直贯高穹。求之千百载不多见。求之四海之大不易得。顾此南土。处处起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6L 页
义。力抗强寇。死生以之。实由 列圣朝培养之泽。诸先正礼乐之风。而以一郡之小。致十七士同日之死。斯又永之所独也。其亦山川灵淑之气。萃乎玆州。钟生宇宙间热血男子。若是之多乎。于时官兵。遇贼辄衄。权元帅未及奏幸州之捷。李统制未及破闲山之艘。诸公乃能驱乌合之卒。拒豕突之众。首先却贼。卒以身殉。何其壮也。矧玆岭南。为国之门户。永庆不保。不可以为岭。岭不保。不可以为国。然则诸公一死之力。亦可谓我国中兴之基。其功曷可少之哉。所以知郡采议。按营登 闻。立祠啜享。厥已久矣。顷岁缘邦禁撤诸院。玆祠亦不免。诸公之卓烈英名。自当不朽千秋。祠之有无。无足重轻。而诸云仍。乃就遗墟。竖之石而覆以阁。窿然甍栋。寓慕有地。是役也。非可已而不已者也。我 宣庙已皆赠爵。金公大海刑曹正郎。崔公仁济户曹正郎。郑公硕男工曹正郎。金公演,李公根荣,李公之馣,李公得龙,李公得麟。俱汉城判官。李公日将,孙公应晛。俱仪宾都事。郑公十一世孙渊道。属薰记其事。辞不获则略道所感如右。系以诗。诗曰。
于赫忠魂。昔聚一堂。云车霞盖。陟降洋洋。噫噫祠撤。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7H 页
卅二星霜。诸孙效诚。乃碑乃甍。七尺之珉。万古之纲。眷玆临皋。圃老遗芳。馀教在人。素称名乡。肆乃群公。义旗高张。月城西畔。旧时战场。碧血溅土。素蜺如梁。堂堂毅魄。而不销亡。矧此川原。如昨祼将。矢诗表墟。永垂煌煌。恭惟英灵。頫世嗟伤。鞭霆彍风。庶或威扬。邦人寓思。曷日可忘。
春雨室记
盖乾元之德。于时为春。于人为仁。春以雨。成润物之功。人以孝为行仁之本。人之有亲。犹木之有根柢。子孙其枝叶也。枝叶沾雨泽而根柢得以滋润。根柢得滋润而枝叶益以峻茂。是其一气贯通。人物所同然。故诚斋杨氏记人墓斋。有曰春雨润木。自叶流根。岂非知言哉。真城使君吴宖默。尝葬其亲于永平之白云山。扶舆淑气。于此萃凑。诚形家所谓吉阡。乃构数椽于密迩之地。扁以春雨。使君自为记甚悉。复索余一言。余于使君。虽无一面雅。然使君尝奉 命赈海邦之民。济活无算。且屡宰南土。闻名久矣。不腆文字。余何可固辞哉。按地志。白云山。圻内大山也。据安朔寿春之间。脩峡深松。境幽而势奘。神僧之所住锡。仙灵之所弭节。今为使君占取。筑坟庵于斯。常栖息于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7L 页
斯。若晨昏之侍侧。虽出而守遐邑。一念惓惓。未尝顷刻不在于斯。追慕先亲。其亦笃矣。此天所以默佑仁人孝子。以荣其身。华盖所至。廉明为治。苏残剸剧。来谣去思。政绩茂著。锡类有庆。哲胤嘉孙。俱登宦途。已发之祥。未艾之象。融融洽洽。充满一室。皆润春雨之木也。将见千枝万条。布濩成阴。郁郁翠色。长年不改。入此室者。当知其所本。
求志斋记
石醒金上舍应舆。居星州之修道山中。扁其斋曰求志。四未张公之所名也。庚子春。应舆适客于真安。访余寓舍。阅数朔。哦咏谭艺。欢然相得。仍属余记其斋。余问求志之义。应舆曰。四未翁名之而不言义。某实未知其求之之方。所以祈吾子之惠一语也。余固不学。志业荒陋。老而益甚。何可酬人之所求也。然盖闻人之为学。在乎志。志不立。无以定其趋向。志不笃。无以持之悠久。夫岂有所成耶。不可不求其所以立。求其所以笃。而其求有术。求之古人。跂慕感发。把作标范。求之吾身。操存省察。防闲邪妄。拳拳慥慥。久而成熟。则古人之志。即吾之志也。吾之志。即古人之志也。故子曰。好古敏以求之。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8H 页
放心。合此数说而行之。是乃求之之方。而若其通动静成始终者。又在乎敬之一字。噫。心之为物。出入无时。变易无常。苟不制之有度。则千涂万歧。旁驰四走。求所不当求。蝇营狗苟。堕落于声海利窟。梏性而不知返。辱身而不知耻者。滔滔皆是。不亦可哀哉。实由于不能持敬。而其害至于此耳。然则何以持敬。主一无适。整齐严肃。程朱诸先生。既已言之矣。果能从事于斯。何患乎此志之为外物役哉。仍念应舆自童丱。才性过人。劬精古简。虽尝治公车登庠选。早知吾儒之学。有在于俗士词章之外。今白纷如矣。经历世故。操心制行。益复谨密。所为诗文。敛华就实。亦如其为人。张公所以名之而不言义。实以应舆之已知之。而无事乎言故也。应舆犹斤斤不置。请余愈勤。其虚已好问。取人为善之意。有如是矣。此余所以有感于心。遂书此以浼墙壁焉。
中窝记
申能叟尝寓书于余曰。吾所居之里曰中坪。所居之屋。在中坪之中。是以名吾室曰中窝。愿得子一言之惠。余诺而未果。庚子夏。余过能叟之居。君经剧病。才起矣。临别复请余记甚勤。归而思之。能叟名窝。只取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8L 页
其所居也乎。抑要余演其义乎。是未可知。然人所自期。当以极处为准。人所勉人。亦当以尽者为规。不然则皆苟而已矣。盖中之为义甚大。尧之执中一语。实圣人传授心法。而易之中正。范之中极。成汤之建中。孔子之时中。其道一也。人果无意于学圣人则已。如欲学之。诚不可离乎中也。然中非独圣人之所有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则凡厥禀命之初。所具之性。何尝有圣凡之殊。却缘拘形气蔽物欲。失其中而归凡人耳。有能耻其为凡人。宅心制行。寔事求是。无少差忒。则何患乎中之不在我也。然中无定体。模著为难。在一堂则有一堂之中。而举一家言之。一家自有中。一堂之中非中。在一国则有一国之中。而举天下言之。天下自有中。一国之中非中。若或见不分明。择不精详。则子莫之执中。可拟大尧之执中。胡广之中庸。可比子思之中庸。譬如枉矢之乱动。认以正箭之中红。岂非可笑。且其高者骛虚远。为庄为老。下者落浅狭。为荀为扬。河汾之妄撰中说。不免小儿瓦屋。江西之专习静中。终堕释氏囮窟。惟明于义而合于时。然后方无此病痛。义乃中之权度也。时乃中之关棙也。时之为义。顾不大欤。抑复有说焉。岁之成功。以月有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9H 页
中气。师之有律。以将在中权。无中气则分至阙而天时紊矣。无中权则节制废而兵事溃矣。学道者。以中为的。无过不及。果如中气之定分至。中权之主节制。然一念才错。则驯致越常度而逐邪径。其亦三元之失轨躅。游骑之出不返。甚可惧也。且恐将中字。作居中间之义。凡于善恶是非之际。处其中间而曰。我道盖如是。是乃半善半恶半是半非之人。而非吾所谓中也。斯又不可不知也。余遂书此区区之见。奉报能叟。复以告吾党有志之士焉。
 余为此记。或曰执中时中等语。皆古圣人事。何可责之今人。余曰诚然矣。然此特因窝名。泛说中字之义。无乃太深看乎。复恐如子所言。凡属圣人事。固当讳不敢言。是岂舜何人予何人之意哉。嗟乎。人皆自画。只安于卑下。无志向上。此今人所以不及古人也。余于此。粗发其平日所欲道者。览者其有以恕之。
庐山精舍记
处中国之外。与中国山川。往往同名。惟我东为然。非素号文明之域。乌能若是哉。宁海之石浦。有山曰匡庐。中国匡庐。在南康南江州之北。寰宇记云。周时匡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99L 页
裕兄弟七人。结庐于此。因为山名。郦道元云。龙潜凤彩之贤。往者忘归。盖其山奇秀甲天下。石门嵯峨。灵运之屐齿留痕。玉树葱青。文通之锦字擅胜。长川飞流。青莲之杰句无敌。炉峰晴雪。白傅之清兴不尽。至朱夫子杂咏及白鹿洞赋,卧龙庵记。然后玆山尤重。顾此宁之匡庐。即一小冈峦耳。胜状虽逊于彼。然山趾广丘。平如展罽。郁岭之水。金华之水。合襟于丘西。丛峰周匝。如幢如圭。亦佳丽区也。石溪李先生。值黑汉据黄图之日。来遁丘中。更入首比之山。后先生之第四子恒斋先生。复庐于此间。临流石台。刻洗心乐饥。表先躅也。先生之七兄弟。与匡君同。若其文章德义之盛。洵龙潜凤彩之贤也。杖屦来往。休息于斯。讲道于斯。犹之乎并栖一壑。则山名之与彼相似。良不偶尔。况庐山之白鹿洞。为唐李渤所隐之地。故人谓李氏家山。则此亦称李氏家山可也。恒斋之后。有左海公竱心家学。劬经敕行。蓄积既厚。学者坌集。请业质疑。室狭难容。于是诸弟子就居第之傍。别构三间两室。而中其堂。左曰弘毅。右曰存省。总名之曰庐山精舍。公静处其中。益加玩赜之工。乐而忘老。 朝廷闻之。授以六品职。然曷足为公荣。薰本家在大江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0H 页
右。未曾获拜公无恙之日。顷岁移寓真安。匡庐入望。而公已逝矣。窃慕公之风。屡造公之庐。敬读遗篇。庶几知公。隆标峻特。石门之嵯峨耶。雅襟皎洁。玉树之葱青耶。诗章清爽。炉峰之晴雪耶。书疏直截。长川之飞流耶。然则庐山真。面目。在在巾衍间。于乎伟矣。出精舍南。溯流而上。有梅溪龙潭。公尝置屋潭上。时时俯瞰。水中有石如龙。三复卧龙记。渊卧天行之语。念晦翁之微旨。想武侯之遗烈。俛仰千古。以托其壮怀。今之时。公若在者。其所感慨。又当如何也。公有肖孙铉埰。世其家者也。与余深相知。来属以精舍记。余亦自幸其不为庐山生客。遂不辞而书此以归之。且告曰白鹿洞赋不云乎。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公之家学。实本于此。公亦一生用力者也。为后承者。盍勉之哉。
花树斋记
宁海治南二十里。有村曰琴川。庠士金君准声世也。构一斋为会宗族之所。取韦氏故事。扁以花树。遣子溶斗。问记于余。余曰。君之名斋。果得真花树之义乎。彼庭前花树。即无情一植物耳。奚足尚也。若吾人一身。具生生之理。是所谓仁。仁莫大于仁亲。蔼然情悃。自近及远。充融普遍。召和致祥。譬如树木。培根既深。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0L 页
津液浸润。枝茂叶大。花事寔繁。严霜下而峻风至。此花不衰。灿灿生香。愈闻而弥芳。永作一家之春矣。岑参军题韦园花树。有人老不如花之叹。此固词人漫咏。而不知天地间好花树。自在人身上者也。诗之常棣六章曰。兄弟既具。和乐且湛。行苇三章曰。肆筵设席。或献或酢。苟推此而广之。则亲亲之意。斯其至矣。为君重赋之。
林谷记
山林。果士之所乐耶。非所乐。亦非非所乐。何以故。士之为学。将以致用。遭遇明时。出身事主。展布蕴蓄。足酬素志。岂愿穹林。衣褐茹蔬。韬光铲彩。虚老一生。虽然。士所讲明者。出处是已。不识时义。轻出两脚。贪荣忍耻。见利忘廉。笑骂丛集。名节全亏。迷途彳亍。退无所归。曷若閒流逸民。深藏不市。坚闭山扃。与世隔绝。宠辱无关于心。理乱不到于耳。澹然无营。陶陶自乐。然则彼晦迹山林者。惟恐入之不深。人之或知。金处士仪京。既以林谷名其居。复使人为记何耶。始余遇仪京于陶渊。一见若旧。仍携余上仙游亭。赋诗相为欢。别已屡经岁矣。每念名区良晤。不可复得。辄为之怅然。上年冬。邂逅仪京于宣城。联骑到龟溪之院。悬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1H 页
灯叙话。至夜深不休。因请记林谷。近又寄书来曰。福州东四十里。药山秀出云表。仙亭之后也。药峰先祖。取以为号。其山西驰为谷城。北迤为临川。向时鹤峰从先祖妥灵之所也。前有孤山突起。上面平铺如盘。即临河里之负。而吾之所居也。乃取声相似。而以临为林。此吾所寓意者也。终毋靳一言。诚以寂寥之辞。可合隐居。朴拙之性。不解夸饰。然其可记者。仪京已言之。何可更有说焉。而抑亦有所感于心者。夫陶河药岫之间。子之先世诸先生。流徽芳躅。在在不泯。虽寻常行客。恍若挹清风而濯尘襟。况为后承者。传诗礼之教。袭廉白之规。其必审于出处。羞问要津之路。息影乎一林一谷。无慕外至。固其宜也。余未尝造仪京之居。领略溪山之佳。然窃想萧洒精庐。罨映林梢。有谷如环。宅幽势阻。似郦元之楼林。李愿之盘谷乎。可知其深藏不出。乐而忘老。全薖轴之趣。保嘉遁之贞也。遂书此以归之。
辋川书室记
诗云。维其有之。是以似之。盖名出于似。似出于有。苟非然者。岂其以其名名之哉。我东山川。多冒中国之号。如山清之镜湖。河东之岳阳者。不可悉数。金官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1L 页
北。亦有辋川洞。族叔小冈翁移寓此间。余尝造其庐。而领略诸胜矣。有溪自南而来。抱村北行。溪间乱石齿齿。古木夹岸。罨映茅茨。屋后嫩冈。如率然之脊。境幽势阻。外有重峦。若仙人玉女莲花之峰。争艳献巧。中有郊原平衍。田畴错迕。往往烟村。犬吠鸡鸣。氓俗淳厚。有上古遗风。未知较摩诘别业。优劣何居。而摩诘遭天宝之乱。伪爵来逼。吞药佯瘖。赋诗自悼。则无乃辋川之不能藏摩诘者耶。若小冈翁。生老清平之世。携书卧云。滢然襟灵。尘纷不到。人与地相得。为如何哉。况彼所谓竹馆柳浪。莘坞茱岸。为则可为。不可曰彼有而此无也。癸卯秋。余复南为。历扣山门。翁作九京人已久矣。抚念畴昔。不禁怆悢。然翁有二孙。泽壕能世其家。去村数弓峰腰佳处。筑一书室。囱栊靓阒。园林位置。咸得其宜。流峙胜状。以其占地之高。益复呈露于眼前。辋川真面。其尽有之矣。岂但如一幅图之。使人病愈已耶。矧玆运值百六。沧海横流。士大夫之在在亭观。太半入荆棘之圃。而独办此眼前突兀。于以兄弟征迈。子侄勤课。追先志而启后业。永不坠读书种。未闻摩诘之后。亦能如是否也。遂叹赏而为之记。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2H 页
莲冈斋记
卢君纪容语余曰。金州之山。来自桧原之精屏。为高岭。为松鹤。为云庆。一支北行。为仙人台。为莲花峰。纪容曾王考衣履攸藏也。下有坟庵。王考小心公所刱也。扁曰莲冈之斋。左右列植松篁诸卉木。常处其中。日趋省茔域。退辄对案看书。授教村秀。公没后。斋为风雨所毁。我先考忍斋公。暨我叔父。重构之。增学田以待来读者。又贮赀畜。济人穷乏。纪容夙夜恐坠先人遗规。愿乞一言重。庶几观省而加勉焉。盖君尝从余游者也。君之考公。实余畏友也。虽有一事行之可记。不腆文字。余固不敢惜。况玆诸善。世济其美者乎。夫傍墓筑斋。终身寓慕。孝之笃也。别储粮饷。以劝读者。仁之属也。节蓄赢馀。以恤困穷。义之推也。君亦克遵先志。留心此学。俛焉孜孜。不亦善哉。俱书之。为莲冈斋记。
追慕斋记
夫水。无风则静。静则虚。虚则澹。人性之始初清明。有似无风之水。及为欲浪所汩。则滔滔狂奔。暂不得安。可不惧哉。武侯之书曰。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非知道者。为此语不得也。盖澹于赀。智不昏。澹于荣。身不辱。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2L 页
智不昏则万理无所疑。身不辱则万物无所累。澹乃复性之良方。为学之元符也。吾党有宋君在注为言。其王考处士公。尝缚数椽于清川之上。扁曰澹斋。公之平日。恬静修养之工。盖可知已。岁月飘忽。斋毁已久。君乃相新址。依旧制。复筑一斋。颜以追慕。要余寘一言。君读书敕行士也。常服膺乃祖考名斋之义。把作传家宝诀。于以肯构而追慕焉。宜其为澹斋公之孙也。至若先陇香火之荐。后生肄业之所。宾朋宴集之胜。咸于此就办。则斯斋之设。初非可已而不已者也。余窃有感于心。不辞而为之记。
杞泉记
余尝信石川子之言。一日引一颀然而冠峨而衣大袖者。以见余曰。斯人自湖南之带方来寓吾州。已多年。明于农。无虞饘粥。素性醇而谨。好从文士游。自号杞泉。求人诗章。若笋束焉。雅趣可知也。余曰。国有杞乎。曰无有也。曰有泉乎。曰无有也。余笑谓石川曰。吾尝信子之言。今于杞泉。不可信。奚哉。石川曰。人之号也。或以居焉。或寓诫焉。或托意焉。取其居粗迹也。寓诫若托意。标吾旨也。古人饮杞泉而寿。盖灵根流液。滋人肠腑。涤秽还元。功与九煎之丹。金光之芽。均也。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3H 页
彼虽居无杞泉乎。此心无累。常若歃灵液而濯尘垢。则斯为延龄之方。何必树其杞疏其泉。然后因以为号也乎。然则其曰杞泉。实标旨也。非滞有无者也。矧玆推吾施予之仁。济人艰乏之忧。窭邻行丐。诵德感惠。不翅如西江斗水。救涸辙之鳞。则杞泉之流波所及。尽长且大矣。况得吾舫翁文而名不没于世。则杞泉之寿斯人。当如何哉。余曰。吾之文。不足以寿杞泉。吾亦藉杞泉而寿吾文可乎。遂书其语以赠之。杞泉姓朴。名弘来。字继三。年六十。居金州府西之平里。
鉴湖亭记
鹫城西二十里。有水曰鉴湖。梅宇禹公。当崇祯末。筑亭其上。隐居终老。遂以鉴湖名其亭。公九世孙图夏。问记于余。屡辞不能。请愈勤。余为之语曰。夫湖光之清澈湛映。微波不起。有似乎新磨之鉴。纤尘不掩。此可以喻人心矣。心之为物。本体光明。烛照幽隐。秤衡是非。众理无疑。千邪尽退。澹然滢然。虚灵洞朗。果非无形之一鉴湖耶。彼亭前一泓。象得铜青汞白。自是在外者耳。惟此人心之具方寸者。主一身而应万事。明则为圣为贤。暗则为愚为不肖。孰不欲使是心。常光烁烁如鉴之照物不昏欤。然则当日名亭之义。必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3L 页
在此而不在彼也。况值黑汉据黄图之日。三光晦蚀。九宇昏翳。青丘一域。亦不免腥氛所污。独保我灵台。高卧湖湄。足不践卢龙之土。头不戴撑黎之天。抱春秋之书。感风泉之诗。尊周大义。炳然如丹。卓爽皎励。迥出尘表。则固知无形之鉴湖。自在肚里。遗光不昧。晃照穷宙。岂不韪矣哉。至若山川风物之胜。余不目击。玆不及焉。
风䨓亭记
癸卯季秋。余来留金州之城西古里。卢谏议致三。枉驾委顾。请记风䨓之亭。余逡巡未果。后数月。历访致三于凝川东芦山下。见池上乱石间。数椽茅茨。萧洒幽靓。乃风䨓亭也。时方刻性斋许先生遗文。盖致三与弟致八及四方同志。为师门为是举。余亦相其役。浃旬留连。兼有讲讨之乐。临归复勤前请。致三自为记甚悉。致八且衍其风䨓之义。已尽之矣。余何可以更有说焉乎。然厚属。难孤。遂为之语曰。主人早岁释褐。文华可储经幄。利器可试盘错。世局纷嬗。无意仕进。浩然还山。寄悰云林。办此眼前突兀。一床埙篪。我唱尔和。招致村秀。教授有方。远地学者。亦皆闻风坌集。课经习礼。使荒僻一区。文风彬菀。东华宿趼。杳如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4H 页
昔梦。诚斯世之高人也。易曰。风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吾知致三有善无过。而犹以风䨓名亭。何也。君子虽为善。不知其为善。思日迁善。如风之速。则足万善矣。虽无过。不知其无过。思日改过。如䨓之猛。则无一过矣。益之为道。顾不大光矣乎。致三名相益。
埙篪亭记
按尔雅。大埙谓之嘂。大篪谓之沂。唐许尧佐作埙篪赋曰疾徐共节。长短同旨。为合雅而相谐。故殊形而共理。土容质。可以符素心。竹声清。可以涤烦志。是则相从而和律。相因而成事。夫埙篪之相谐相成。有似乎兄弟之和乐湛翕。所以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肇于周雅者也。金州西。有村曰诗礼。安氏庄也。安氏之先世。有讳大进,大任。孝友天植。父母病。尝矢验差剧。丁忧。泣血终制。树双树村前。兄弟游嬉于斯。歌咏于斯。名以埙篪亭。至今数百年。繁阴尚郁郁。余窃意老树如人对立。清风时至。枝干皆鸣。大则叶黄钟。小则叶太簇。洵六孔之妙响。雅乐之中调也。闻其声而想其人。当时之游嬉歌咏。宛如在目。不觉友于之情。油然而生。然则此其大埙篪也。谓之嘂谓之沂。可乎尧佐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4L 页
之赋工矣。而终不免囿于器。余则得埙篪于埙篪之外。以记斯亭。亭何必作然后亭哉。以树代之。亦非亭而亭也。请余记者。安君彦浩。其为人和平温厚。惇伦好善。埙篪之响。盖不绝焉。
顾山记
星之北有村曰高山。宋君天翼世也。取声相近而颜其室曰顾山。问记于余。顾之为义。散在诸经传。按可知也。何俟乎余言。窃惟倻溪先生当 明宗乙巳。直宪司。见群小谗惎忠良。上章论内降密旨之非。又斥尹元衡之奸。远责湖南之高山。经五岁而还。盖世之慕先生。如诗所云高山仰止。而先生所居之里。编配之地名与之同。其亦不偶尔也。为后承者。念贤祖之高风。用寓顾瞻之义于扁楣之间。顾不大善矣乎。余遂感叹而书之。一百六十五言。
慕古斋记
李君光乙。与其族弟光垠。袖门父老之书。抵余真安寓舍曰。先祖讳明发。 端庙朝中司马。 上逊于越。即归隐野城之慕古洞。不复出殁。藏衣履于此。公之五世孙判决事讳廷桂。六世孙左尹讳庆善之墓。俱在一麓左右。后世置坟庵。因洞名。扁以慕古。斋在岩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5H 页
石陡截上。风雨易侵。遂移建平夷处。亦过百年。不无瓦剥栋歪之患。今岁春。召工易材而新之。愿为之记其事。以告来者。余曰。善哉。斯役也。追远之孝其至矣夫。慕古云者。讵但慕祖先已乎。子之先祖。平日慕古人出处之义。当禅让之际。翩然远举。何地无可隐。必以慕古洞为归者。岂不以是洞也名。与吾之意相吻。而终老于斯。蹈贞保洁。无愧古人者欤。后承之筑屋于斯。以寓霜露之感固也。而必以慕古为号者。岂不以慕先祖之慕古人。而我亦慕古人也欤。今人每曰我今人耳。古人不可及。此今人之止于今人耳。以古人而自视。则古人亦今人也。以后人而视今人。则今人亦古人也。古与今。岂其尔殊哉。古人衣帛。而今人亦衣帛。古人食粟。而今人亦食粟。古人居室。而今人亦居室。衣食居室。辄与古人同。至于古人之道。乃自画而不敢效。是何待其身之薄也。盖古人之道。在日用常行之中。非高远而难行。事君尽其忠。事父母竭其孝。兄弟焉而极其爱。朋友焉而诚信不欺。诗书焉讲习之。仁义焉服袭之。事事务实。是也。苟能行之不已。古道便在我。祖先之灵。必洋洋陟降而悦豫之矣。盍交相加勉乎哉。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5L 页
醉睡轩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情之欲也。于是万缘交于外。百虑煎其中。营营汩汩。真我则失之矣。厥有至人达士。往往惩于此而托之酒。饮则醉。醉则睡。四体绵绵。韬精还元。目绝群动。耳隔迅䨓。身不知寒暑。心不关荣辱。不省时之古今。世之治乱。融融熙熙。超寰区而混溟涬。入无何有之域。其与经生拂士。循蹈规矩。固殊科异趋。然斯乃全其真者也。余虽不解饮。每读王无功醉乡记。窃叹陶,阮之后。褰裳问津者鲜矣。野城李君永锡。过余语曰。永锡高王考。以醉睡名轩。轩久而颓。去岁重葺。而未有记。敢请。遂书此以应之。
太宗大王御笔阁记
花山之九龙里。丹青新阁。屹然而起者。 太宗大王御书招仙台三字。奉藏之所也。附孝宁大君靖孝公十三岁书鸢飞鱼跃。龙盘虎踞。清风明月。诗酒自娱。谁能知足。为善最乐二十四字。于戏。我 恭定王以天纵之资。 睿学早成。以至翰墨挥洒。雄姿逸态。变化入神。昭如云汉。灿若奎璧。可匹美羲画禹碑。虽片楮只字。当与天壤长存。今不知招仙台在何处。然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6H 页
王晚年。传位于 世宗大王。在 上王位。常御乐天亭。华使赵亮。望见叹曰。天设仙境。遗遣世事。得閒恬养。可谓至乐。是时 王未及帝尧之耄期。已享文王之无忧。超然万几之外。优游太上之域。书此 宝帖三字。付与靖孝公。宛写出当日光景。万世臣民之所共钦仰者也。靖孝公。让宁大君之次弟也。知 世宗大王未践阼之时。有圣德。百姓归心。二大君或佯狂。或托佛。让国如脱屣。与周泰伯,仲雍。千古同迹。俾东民沐三十二年太平之化。奠邦业于泰山磐石。二十四字中。诗酒自娱。知足为善等语。虽幼龄戏笔。可验至德之已兆于此。吁亦异矣。 宣祖大王壬辰之难。靖孝公五世孙齐颜。抱二帖。避居大岭之南。十三世孙龙锡。迁宣城之大溪。始营数椽。图厥寿传。成之者其孙柄斗也。今 皇帝光武十年丙午。柄斗孙起华。徙建阁于九龙。时靖孝公十八世祀孙庚准。守宣城。发丁运材。翌年丁未仲春。功乃讫。来请记者。靖孝公十五世孙海宇也。
笑石记
尝见袁中郎宏道游盘山记。使一僧前行。遇大险则大笑。小险小笑。盖山之险以石。险之极。奇生焉也。癸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6L 页
卯孟夏。余往观清凉。与李学述偕行。学述自言扁其室曰笑石。请余记。余笑不答。遂遍看嵯峨诸石峰。奡兀排空。逞险呈奇。不觉放杖轩渠。出山渡广石津。回视南岸。石壁千尺。双青鹤栖岩间。时时声磔磔。石籁萧萧。爽人衣裾。影落空潭又千尺。学述大笑。余亦笑。于是知学述之笑。笑其所笑也。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跋
  
书记言后
世之行文集。非古也。世降而文愈繁。文愈繁而气愈分。古文不作。然后文集出焉。晋唐以来。经生宿儒。各立编帙。以图不朽者。不可数计。其违于古而偭于道。均也。及夫宋朝休明。濂闽诸老先生出。而修辞立训。继往而开来。则虽只字片言。皆羽翼经旨。为天壤间不刊文字。绝学是明。故注疏不得不作。微奥是析。故论辨不得不博。而末流之弊。遂病于支离汗漫。淳古之文。益复寝息。我东陶山夫子。生于 国朝盛时。直接考亭遗绪。溯以上乎洙泗。疏源导流。洗俗学之讹谬。寒冈郑先生得俦夫子之道。倡学南服。眉叟许先生。往从之游。获闻旨诀。斯文正脉。于是有归。渊源之的。道统之来。昭乎如日星之明。曷不伟矣哉。先生自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7H 页
少时笃好古文。至白首如一日。用工深至。不作秦汉以下人。每为文。一言一句。非三代不法。生于数千载之下。而合辙于数千载之前。是岂先生力学之可办得。实天佑东方。把三代雍熙气像。借先生手而发之也。盖先生之生。 皇明运否。黑汉骎骎。有帝天下之象。天不欲挽回三代之学于神州陆沈之日。而气机循环。又不可终泯。故必于吾东而钟之。有如先生者作。其文简而备。肆而严。如天地之化育。日月星辰之运行。风雨寒暑之往来。山川草木鸟兽五谷之资养。民彝物则。诗书六艺之教。喜怒哀乐之感。鬼神妖祥物怪之异。风气谣俗之不同。贤人烈士。贞妇奸人。逆竖之戒。一寓于文。而先生尝手自纂定。名之曰记言。其序列标题。亦与近代文集异例也。仍念余后学晚生。既不得亲承謦欬于九岭湄江之间。欲把记言一书。庶几窥测其万一。以去蒙陋。而家无藏弆。区区私恨。其无穷已。癸亥冬。幸借一帙于柳下郑丈。郑丈寒冈先生之后裔也。敬受而俯读讫。倩人传写。历三岁始就。然别集有遗漏。姑未完写。今夏往拜溪堂丈人。语适及此。溪堂公遗以二册。遂乃了书。敬附一语于末简。非敢妄有所论述。聊以寓平日执鞭之心云尔。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7L 页
书龙洲集抄录后
龙洲赵先生。自弱冠时。文词菀有声。白沙李相国。五山车氏。皆许以奇才。当光海乱政。隐居以避世。逮我仁祖改玉。遂登高第。历扬显仕。屹然为文苑钜公。余尝读许文正祭先生之文。益仰先生之文章言论。简正博雅。高出古人也。近有一友人。借示先生遗集。筴凡十二。遂乃盥手敬阅。则笔力遒劲。愈出愈奇。宏深汪洋。含蓄万变。如阅武库而戈戟森列。入大海而蛟龙跳跃。不可以正视。然其言皆典则切实。卒泽于道德仁义。非如索隐好诡者之故使难字。妆致险棘也。是以立 朝五十年。嘉谟谠论。随事辄陈。疏奏劄启。无虑几千万言。无一非治平之药石,粱肉。而东槎一录。直出于忠义奋发之气。使蛮夷桀黠。潜摧于柔毫片楮之下。至若诗章序记。与夫杂著丘墓之文。力去陈言。出自机杼。皆可垂之百代。与天壤无弊。所以当时士大夫。求铭先墓者。不得先生文。犹不铭也。先生尝论文曰。自秦汉以来。史迁,昌黎,凤洲。为最大家。呜呼先生之足目。已到乎三家之阃域。而可以相上下于千载间矣。是岂拘儒曲士之所可窥测其一斑者哉。余遂就其集中。抄出序,记,祭文,碑铭等文字。分为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8H 页
三卷。要作案。实非有取舍于其间。实由卷帙既多。誊写甚艰故耳。玆附一语于卷末。惟僭妄是惧。然窃寓其尊慕而已。非评骘先生文也。
书默庵集后
呜呼。天下之学裂极矣。有明一代。号崇经术。然白沙,整庵,阳明诸儒。皆不免浸淹陆禅。宗朱夫子之学者。独薛文清而已。降而至清。李光地,阎若璩,毛奇龄之徒。穿凿经旨。异说纷挐。神州万里。长夜漫漫。惟我东自退陶夫子之后。鸿硕继起。旨诀相传。学者不迷于所向。当斯世也。士生于东。岂非其幸耶。我再从祖默庵先生。早游立斋郑先生之门。闻为学大方。潜心坟典。竱精造道。有贲育不可夺之勇。而一生受用。在朱退两先生书。实见实得。迥异俗儒之寻摘章句。先生自视欿然。善为韬晦。曾子称颜渊曰。有若无。实若虚。若无非无也。若虚非虚也。有故能若无。实故能若虚。先生之韬晦。其亦学颜氏之学者耶。先生笃于事亲。亲殁。日省茔域。晚年筑坟庵以居之。可谓终身慕之者也。追孝先代。祭式有著。倡率族䣊。朔望有讲。仿乡约而睦邻有契。法小学而训蒙有诀。穷海之澨。士趋丕变。咸彬彬可观而先生寿不称德。平日所学。不得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8L 页
有试于世。后人之憾。果何如哉。我先王考学于先生。小子幼则侍王考。获闻先生行治之槩。及读先生遗集。为诗长于理。而不事雕饰。得洛建遗响。书疏杂著。惓惓于日用彝伦之则。信乎有德者。必有言也。先生之曾孙堉。属薰以校雠。仍念小子无状。未尝追溯于家学渊源。才劣识肤。无能相是役。然只为粗表浅诚。妄加删正。为若干卷。世有具眼君子。得无厚诮余哉。是可惧也。
谨书五代祖考聋窝公遗墨后
薰幼时。王考太初堂府君。以一赫蹄授薰曰。昔吾曾王考聋窝公。文章行义。为当时士友所推重。家屡经火。著述无存者。此其烂馀遗墨也。汝善藏之。薰时不省书中有何语。俄又遗落。不知所在。及年稍长。追思甚悚。甲申夏。得此纸于书簏中。视之。乃聋窝公戒从子之书也。其书云。百行之中。惟孝是元。虽有九十九行。阙一孝非人。虽无九十九行。存一孝是人。复提大舜之事。孔子之训。勤勤恳恳。甚言人不可不孝。笔画亦雅正有法。于此有以知公之笃于孝。与夫教子侄。必以义方。盥手奉阅。感慕何如哉。出于祖先手者。虽寻常书尺。固当敬玩而谨守之。况所言是人道之大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9H 页
端乎。遂糊褙作帖。以为传家之宝。既醉之五章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公之谓也。小宛之四章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为后承者之所勉也。
题海山乐谱后
是诗也。盖得之名亭古寺州市海岸停车泊舟之时。厥境变。故语益奇。厥睹壮。故气益昌。余故知真诗。在天地间。人得以取之。而形诸篇什。犹伶工之借乐器而成律也。遂裒同游诸作。为一册。名之曰海山乐谱。夫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音。固有清浊疾徐之不齐。及其张洞庭之阕。奏匀天之曲。不可以阙一也。然则诸家之章为乐均也。岂有所舍者耶。古之善歌者。其声绕梁。久而不散。彼坤池大屿。没云深湫。蓬山仙府。金井禅房。游人已去。而烟涛雪泷。雨竹风松。荡射叫号。舂舂沨沨。安知非是诗之馀响乎。世有嘉聪。其必解听之哉。作者七人。其一余也。以朄鼓而藉笙镛。冀有闻焉。是实愧也。时戊子之维夏。
书李孔维枫岳诗卷
人之赏枫岳者何限。其不为枫岳役几希。今观李孔维纪游诸作。盖山之事以万数。水之事亦然。谓尽之矣未也。然以吾所乐。于此乎发之。岂非善游观者耶。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09L 页
况归而著书。必其苍劲之气。峻洁之趣。尤别于前日矣。孔维。真善用枫岳者也。余将验之。
野村集跋(野村孙公。名万雄。)
商山孙持宪。使子东秀,族弟永海。赍其七世祖野村先生集来。属薰雠校焉。薰非其人。然长者有命。敢辞乎哉。乃略加删整。为若干卷。而复之曰。先生以天麟人凤之姿。早阐黄甲。华闻藉甚。世局纷嬗。用不究才。辽蓟行台。虽极选乎。曷不横经虎观。备论思之职也。鸡林大尹。亦重寄哉。曷不正笏岩廊。任经纶之责也。钜樟干云而明堂不作。古鼎函牛而郊飨不陈。识者之恨何如耶。然而萧然巾屦。退归伊水之上。歌咏先圣之书。安养大耋之母。优游卒岁。身名两完。鸿飞冥冥。弋者不及。知几知止。先生实有之。矧乎遗篇。综赅鬯朗。汰冗腐之语。绝剿诡之音。凿凿中窾。洵有用文字也。知玆集之行。学士大夫。必汲汲然枕藉之哉。孙丈名永老。释褐登 朝。遇事敢言。有古谏臣风。为先生后者。固如是尔。
题澹人申公诗帖后
澹人申侍郎丈。以词翰。鸣于世。年七十一。卸却东华。之簪笏。退老西湖之乡第。精力不衰。如少壮日。翩然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0H 页
命驾。踰大岭而南。遍观山海之胜。过我芝泉之庄。留赠七绝四页。词格清健。笔画瘦劲。洗艳秾而脱埃壒。深藏箧里。以为奇珍。一日出而视之。墨迹如新。而岁月飙忽已阅二十五寒暑。公归九京久矣。摩挲感叹。遂糊褙作帖。仍书数语于其下。岁癸巳之腊月上弦。
题阮堂书帖
阮堂金侍郎正喜。近世书家之雄也。雅好竺典。喜与浮屠游。其剧迹真髓。多在丛林中。山人取玄摹此以遗我。怒磔裂啄。生意凛然可玩。然终逊典雅。褊师出奇。不无摧败。不可谓正正堂堂之阵。临池者所当知也。
又题阮堂帖
此阮堂金公笔。苍劲古诡。有若三河壮士。折箭投戟。间有媚画。不失为西施之捧心如近世之苍岩湖山号能书。而对此不觉敛姜芽矣。
古溪集跋
呜呼。此古溪先生李公遗集。合附录为八卷。公挺圭璋特达之姿。承退陶夫子之祀。夫子宇宙间元气也。譬如洪溟岱宗。浑涵磅礴。馀气不尽。代有名德。若我公之卓行邃识。实罕伦比。不自标榜。其犹越镈燕函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0L 页
耶。易曰。谦谦。公之一生受用者。固然矣。其出而仕也。劝讲 铜闱。奏对详直。按簿湖县。豪强詟伏。苏饥氓于凝川。戢顽酋于苌山。循良之治。视古无逊。及夫晚年银台之衔。卿班之擢。位愈进而望愈隆。箧里留疏。惓惓乎正士趋。斥吏赃。尽从学问中出。矧玆十图考證。羽翼斯文。功亦至矣。自夫子殁。大义乖而异论行。心性本源。受病尤深。并四端为气发。则落认理为气之窠。通七情为理发。则堕认气为理之圈。呜呼。考證之书。何可以不作也。公少尝读家庄万轴。又阅侍讲院之储。资之深而发之易。凡为文。赡丽畅爽。优入作者之轨。人之阐先美者。踵相齧于门。碑板之作。流照一世。诗亦绝去浮腐。操响清亮。碎稿不收。此为可惜。然盖公娴于治理粗迹也。长于文辞馀事也。居夫子之宅。服夫子之训。夙夜靡懈。聿修厥德。洵宗门哲嗣。后生模范。若称公以治理而已。又辞而已。则岂非浅之知公也耶。公之孙中寅。长曾孙忠镐。殚诚经画。图寿其传。属薰丁乙。薰何敢焉。公与薰王考交相笃。诗札往复。笋束尔也。小子亦尝被公眷爱。追思如昨。今乃寓目篇帙。窃不胜黄公遗声之感。不揆僭妄。略加删正。遂缀数行文。敬附卷末。外从孙金州许薰。谨识。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1H 页
春塘集跋
当陶山夫子之世。一代鸿硕。抠衣请业。咸造于道。春塘吴公先生。乃夫子之从姊子也。早登门墙。竱精问学。夫子赠诗。有曰。学诗颇得我家风。又曰。祇愿输君。万卷中。又手写二程书以与之。惓惓期勉之意。斯可见矣。先生中岁。升司马之选。不复应举。寓居夫子之里。凿塘莳花。逍遥自适。高标旷襟。殆似出尘之鹤。至若唫弄之作。萧洒清远。往往有盛唐风调。笔画遒劲。得钟,王真髓。与琴梅轩,李梅岩。世称宣城三笔。何其伟矣。盖其孝亲忠君尊师之诚。一念靡懈。夫子殁。编年表月。细大悉记。先公之丧。哀毁踰制。丘墓隔远。时节省扫。至老毋废。执徐难。先生年已稀龄矣。从子竹牖公募兵讨贼。贻诗为勉。凛然义胆。至今令读者。竖发。呜呼。先生之负抱。如此寥寥。晚暮西枢一衔。安得无后人憾耶。然可幸者存焉。士生中国。获侍庄坛。沾时雨之教。幸也。不然。趋陪考亭之上。亲聆旨诀。亦幸也。而惟我陶山夫子。即东方之孔朱也。先生自童稚。负笈寒栖之庵。服袭典训四十馀年。则斯乃幸耳。区区外至。曷足道哉。先生之十一世孙洛鼎。赍遗集来以示余曰。我祖著述。逸于燹。存者甚鲜。就龙山李公。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1L 页
整其讹误。釐为二册。活拓已始。而跋语龙山公尝诺之矣。未及成而殁。执事惠以一言。薰非其人。然龙山之所勤勤于平日者。亦不忍终辞。遂书此以归之。
泉斋集跋
昔吾宗洛洲公。与泉斋申公。游太学。还乡之日。历赏俗离青华之洞。记胜诸作。不佞自幼时已惯诵。而慕想之者深。顷岁挈家入真安。乃申公之乡也。公之门人钟浩,翼浩氏。要不佞丁乙公遗文。对同勘阅。商确称停。余实服其通儒博雅之流风未歇。近又寄书于不佞曰。先师集业已剞劂之矣。未有跋焉。子其为之。辞不获则书所感如左。公聪颖绝伦。少应公车。辄居前列。而知俗学之外。有吾儒家真正事业。回光向里。劬经订礼。见谛高朗。赤牍杂著。凿凿中窾。有韵之文。萧爽澹宕。外足象而内足意。盖公学殖之富。如波斯之列货。析理之精。如长桑之按方。英采彪发。如卫公之治垒。绳削合度。如公输之作室。求之近世。如公者固罕矣。不佞尝登栖碧之亭。见天马诸山。凌空奡兀。水从青凫。遥遥劈峡而来。韶淑之气。玆焉攸萃。意魁伟卓荦之士。生于此间。读公集信然哉。
性斋先生年谱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2H 页
于乎。天之生贤。盖欲久其道以扶世教。其所久之之术。实系文字之纪载。文字之行之久。在简不在多也。我性斋先生道学之盛。涂一世耳目。不曰王佐则曰真儒。不曰经师则曰礼宗。太常上其行。集亦布于世。虽无编年之书。未为阙也。而欲简而久。则莫若谱之为要也。门人卢相益,卢相稷,许埰,许迩等。相与议曰先生没已十八星霜。世骎骎长夜矣。苟不及今修谱以贻来者。吾辈安可逃其责乎。于是。发相稷所纂及朴金吾致馥,李学士命九,增减之本。将付剞劂。要薰更加雠校。薰其人乎哉。义不敢辞。遂删其繁芿。僭妄是惧。乃若其志。则欲行之久远也。然先生之一生精力。在庸语,士仪哲命篇,宗尧录,受廛录诸书。博而约。汎而精。盖天地之道。简易而已。简易则可大可久。先生实有之。欲学先生者。盍于此求之。
书宋氏家藏简帖后
宋君天翼。妆帖其家藏简牍。要余置一言。盖此帖所载。近世之儒贤名宰及词林钜公之手墨也。蓝田之玉。甓社之珠。交辉并耀。岂非希有哉。于此。可以观子之先世之为诸贤之乐与相从。而有此讯寒暄道情素之书。则子之先世之贤可知也。子能收拾糊褙。为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2L 页
久远之图。实出于慕祖先敬诸贤之心。其亦贤矣哉。吾王考一札。亦在其中。薰不敢以辞拙辞。
李子书节要跋
于乎。云谷陶山两夫子之书。天下万世准也。譬若五谷然。有生者孰不资是谷。又若大路然。有行者孰不由是路。顾篇帙浩穰。义理精深。读者猝难领会。则就全书而节取要语。然后方知入头下手处矣。是以李子尝节朱子书。示诸学子。以为发端兴起之地。人苟无志于学则已。若有之。所当师法者。李子也。然则节李子书。曷不效李子之于朱子书乎。益斋郑公焜。石门公之胤也。石门公。学于郑文庄先生。郑文庄。学于柳文忠先生之门。公早事家学。的有渊源。节略李子书。用毕生工夫。然未尝出以示人。嫌其自居纂辑也。为后承者。宜其汲汲锓之木。广其传。而连世多故。公没后数百馀年。始付剞劂氏。无乃斯文宝典。显晦有时而然欤。是书较原集。为三之一。而凡当时出处之节。师友讲明之旨。总括无馀。诚学问真诀。况穷乡僻闾。亦将资流布而尽诵习。非吾道之幸耶。湖上节要。年前已刊。然是书之成。前乎湖上。而今玆之刊。未遑故也。终何可已乎。朱子书选节。既多出于群贤之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3H 页
李子书之前后节要。亦犹是也。且念仁知殊见。详略有异。参看两本。则得要领甚易。为益于后生。当何如哉。俱可长存于天壤间也。公之九世孙建模。奉其诸父兄之命。属薰为跋。薰以托名为荣。不揆僭妄。敬书之如右。
谨题眉叟先生遗墨后
己卯春。余入汉师。与尹庚圭圣肇游。赋诗论文。两相欢然。一日至其家。出巾箱墨迹以示余。其中有眉老先生以古文。写朱子敬斋箴者。圣肇见余爱玩无已。赠之不吝。盖其箴。为学单方也。其篆结构之严。无一放肆。如见古人心法。遂持归而宝藏之。时时奉阅。不觉肃然起敬。若亲承旨诀于寒泉讲道之席。又若抠衣于九岭眉江之间。良友之赐。多且大矣。有不可忘。书此以识之。
安溪世稿跋
柳宗元有曰。产昆崙者。难为玉。植邓林者。难为木。是言也。非其物之谓也。谓夫人亦然耳。文元李夫子。倡明不传之道。实绍考亭之统。东方学问。于是大启。人莫不宗仰。后昆嗣守之难。果何如哉。蒙庵公讳埰。夫子玄孙也。克述先业。屡登荐剡。始授寝郎。再除别检。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113L 页
不就。集既行于世。有逸篇焉。其曰癸卯疏者。百世公案也。其曰诗戒者。一副格论也。蒙庵公长子安斋公讳德玄。亦逌荫途。官秋曹郎。集已刊。偶漏殿策一道。陈弭盗方略者也。季子醉轩公讳德齐。才升司马。不复应举。所著座右警。训蒙之要语。治病说。医国之良剂也。禁窝公讳精中。以醉轩公之子。为后于安斋公。亦升司马。仿吕约而刱宗契。在太学而行揖礼。文尽佚。只馀数篇可惜。然观当时名流所推重。则可想公文行之茂也。盖箕裘学术。若此之盛。而不做微官。则仅止小成。无以进为于世。其时可知也。乌得无后人憾耶。禁窝六世孙。上舍庭久。凡厥零楮散墨。极力收聚。合成一册。附以诸家志碣若挽诔。名曰安溪世稿。用活字以寿其传。安溪。自蒙庵公世居之里也。
大学十箴跋
宋君在注。以所著大学十箴。示余请一言。盖推广传十章之义。而援引诸儒说以成之者也。然说之详。不若行之笃。若以说之之详。便谓了此一部大学。更无事焉。十箴亦空言。奚益于己哉。君必知所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