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序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5H 页
金海许氏世谱序
吾许之贯金海者。皆以三重大匡驾洛君讳琰。为中祖。至四世而分三派。驾洛君讳仁全。其一派也。忠穆公讳有全。其一派也。版图公讳枰。其一派也。昔在辛巳。甑城君后孙淰。积十年之劳。合之为大谱。其后圻湖。有戊辰谱。岭中。有乙巳谱。分而为派谱。谱之有合分。势之使然也。今玆之谱。踵乙巳而成。驾洛君派,版图公派。既不与焉。而忠穆公派。亦不得尽收。只以贞节公子孙散在四三邑者。类为一编。盖以合之。则役巨而难成也。分之则事简而易就也。宗中长老命愈识其事。愈蔑识无闻。无足以相玆役。然谱吾谱也。不敢辞。谨序之曰。程叔子云。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意。谱牒废则子孙无统纪。虽至亲。恩亦薄。然则谱之不可不修也审矣。然谱之作。所以笃亲亲也。而后世不能无弊。婺州之合宗。雁门之支派。𨓏𨓏有之。是可惧也。吾许氏出于驾洛王。而得姓之祖。史无传焉。自大匡公以下。名位燀赫。而文献无徵。至忠穆公。始见于丽史。贞节公当胜国之末。抗疏扶正。逊荒自靖。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5L 页
其义与杜门诸贤。可并美也。松窝公勤俭起家。为铁城之望。礼村公始奠于宜。竹溪公肇基于嘉。 国朝上下数百年。虽无高官显爵。而忠孝诗礼之风。亦足为山南冠冕。且退溪李先生以馆甥。与于谱。实吾谱之光也。愈于是有说焉。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又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朱子释之曰。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夫亲亲天属也。非人为之所当先也。而圣贤之说。必如此者。盖曰尊贤则亲亲之道益明也。吾谱之人。苟能以此为心。以尊退陶为一副当家学。则其于亲亲之道。可庶几焉。其各念之哉。
潮溪先生柳公实记序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国朝宣仁之际。有道之世也。而为国者使人言逊。是曷故焉。呜呼。党论出而天下无完人。邪正迭进。是非混淆。善不得为善。恶不得为恶。同朝也而如蛮如髳。一室也而为虺为蝎。靡哲不愚。载胥及溺。当此时。好恶之得其正。不亦难乎。潮溪先生柳公。冥门高足也。与崔守愚堂先生。讲道林樊。无与于当世。所论者天人理欲之分。玉霸公私之辨。世所称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时之人已闻风而嫉之矣。及己丑狱作。党人者谋于朝。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6H 页
网罗搆捏。无所不至。于是沙糖为金狮。伊周变伊霍。毕竟使两贤。后先于 王狱。一拷一瘐。党人之祸。至此极矣。岂所谓直木先伐者耶。独正者危。至方者缺。兰芬而摧。玉贞则折。仁义所以全身也。亦以亡身。圣人逊言之戒。其为是也欤。先生十五。魁东堂。名声脍炙国中。早就师门。亟被奖许。文章著述。不为不多。而其被逮也。文迹俱籍没。株连所及。知旧往复。亦皆磨灭。又经兵燹。遗文之荡失。固其所也。后孙世永,在永。慨恨于斯。收拾馀烬。为实记一册。亦孝子慈孙之意也。既请序于愈。愈尝以为党锢传。可无作也。然于先生。不能无言。至若先生师友从游之盛。患难始终之实。行状及墓志铭详之。愈不复赘云。
松湖沈公实记序
呜呼。 国朝丙丁之变。尚忍言哉。先是。辽东伯金应河。死于深河之役。可谓国有人矣。而及 大驾之出南汉也。郑文简,金文正。求死而不得。三学士北去而不还。当此之时。天地翻覆。冠屦倒置。伏节死义之臣。何其寥寥也。岂有之而未之闻耶。余读松湖先生沈公实记。公一介靺韦小臣也。非有封疆之责。军旅之任。而挺身慷慨。奔问于矢石之中。一死而不悔。比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6L 页
巡远,杲卿之死。其死也尤难矣。非平日所养。有君而无身。安能及此哉。朱夫子尝曰。伏节死义之士。当平居无事之时。诚若无所用者。然古之君。必汲汲求之者。盖以如此之人。临患难而能外死生。则其于平世。必能轻爵禄。临患难而能尽忠节。则其在平世。必不能诡随。此说观于公。益可信矣。公平日事亲孝。不以荣利为心。而犹以义气自负。使其早得用于当世。庶几逆折奸萌。潜消祸本。而乃不幸沉沦于下僚。一朝而当祸难。则稽首虏庭。苟求生活者。皆平日宠禄之辈。而宁死而不愿生者。乃出于 君上不识面目何状底人。历考前史。往往如此。其遇不遇。幸不幸。何足道哉。公后孙鹤焕。将实记请序于余。余于事实。不暇他及。而只以公之能外死生。谨书而归之。
厚契序
吾旁先有赫临斋先生。当时岭右学者。唯先生推尊退陶以为与程朱无异。观于与朴大卿往复书。可据而知也。庚子朝廷有礼讼。先生著私议一篇以辨之。其议论斤斤有依据。足以俟后日也。惜乎。先生穷约而殁身。不克大有闻于世也。先生之墓。旧在晋阳之芝境川。顷年。移厝于德村之舞凤山右麓。子孙零替。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7H 页
无以供春秋香火。族叔秉律。以先生旁裔。慨然于斯。谋诸宗族。鸠聚若干谷。为岁一祭之具。甚善事也。既而请契名于余。余曰。曾子不云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盍以厚契名之。且告之曰。先辈有言。祖先有隐德。而子孙不知。是不明也。知而不阐扬。是不仁也。若诸宗因此而长之。使先生遗文。不至湮没。墓道有片石。亦孝子慈孙之一事。其念之哉。余亦以斗谷助之。因序其事。以归之云尔。
沈氏两世遗稿序
余读龙溪,晚溪沈公两世遗文。父倡之于前。而子述之于后。何其盛也。龙溪断指救亲。以孝行载于舆志。晚溪以文章行谊。为当世所推重。盖尝论之。断指割股。圣贤所不道也。然方亲之绝也。孝子之情。虽舍生不自惜也。而况一指乎哉。至若晚溪生于诗礼之庭。学于潘上舍荣早。肆力于文章。而又得眉叟许文正而师事之。当时从游之盛。可观于唱酬挽诔之作也。中年海西之行。虽未详何事。然意者。天所以困拂之以增益其不足耶。其诗苍雅俊拔。往往穿天心而出月胁。岂偶然而已哉。惜乎。其遗文之散逸而不收也。呜呼。龙溪平生。不忍杀生。活蚁放雉。隐德至矣。尝诫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7L 页
子弟曰。为善有庆。为恶有殃。又以六假物。分遗诸子。寓苏氏木假山之意。而因物托意。实有言外之志。为子孙者。苟能以龙溪之心为心。不怠于学问。而克勤于继述。则吾知二公之后。必大于山南矣。沈君宜洙,宜定。有志于先事。尝从余求两世遗稿序。余不敢辞。谨书此以归之。
豫庵集序
六艺经传。学者非不习而通也。求其一言之几乎道者。何其绝无而仅有也。蕫子,韩子。汉唐所谓大儒也。不过依俙数语而已。他尚何说哉。及程,朱子作。立言明道。靡有馀蕴。而后之学者。言愈多而去道益远。此曷故焉。窃尝思之。近理乱真之说。纷然盈天下。学者迷不知所向。沦胥而至此也。呜呼。知道者之不可复见于斯世耶。余读豫庵集。得一说焉。其论大学之明德是也。程子尝曰。明明德。只是明此理。朱子亦曰。明德。便是心中之理。又曰。此道理光明不昧。近世之言则不然。曰明德气也。曰明德兼气也。此数说者。疑似眩惑。使圣贤主理之宗旨。壹郁而不宣。可胜叹哉。公生于东南学绝之后。异说横行之中。能卓然立说曰。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之理。此虽寂寥一言。而明德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8H 页
大义。言下瞭然。虽谓一言之几乎道。可也。岂偶然而已哉。见得明德如此。故其论性论命论未发及四端七情等说。皆凿凿中理。致知在敬一句语。又是明明德要领也。易艮卦止而止行而止之义。惟朱子发之。而公引太极图说及定性书以会通之。可谓先见其大者也。至若丙辰应 旨疏。虽未免私议论。而所论奎章阁文胜之弊。党论中人不必用之语。切中时病。信乎老成有识之言。曾谓年才三十。而见得已如此。说得又如此哉。公之殁也。哭之者皆曰。颜渊亡。夫颜渊以明睿之姿。得圣人为之依归。又得七十子。与之周旋。颜渊之得名为圣。固易也。公则只是卷中师友而已。独得之见。独修之实。孰得而知之。其湮没而无传也宜矣。公玄孙永秀。惟是之惧。收拾遗文于断烂尘蠹之馀。釐为数卷。嘱余以卷首之文。窃惟公之文章言行。俱足以传后。而愚所以惓惓于明德一言者。盖以明德二字。是大学开卷第一义。学者最初头开眼处。若于此见得。则四子六经。次第可以理解。不然。虽读书千卷。发言盈野。适足以害理而已。何贵乎哉。呜呼。天既生公。又轶之中途。何意也。余于是。未尝不抱卷而太息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8L 页
景林堂诗集序
蓝田。难为玉。邓林。难为材。何也。为其多也。江城。有丹溪村。自古多贤人逸士。然则虽谓之丹溪难为贤。可也。余读景林堂权公遗集。公忠康公曾孙也。生长丹溪。世济其美。孝友茶饭。诗礼裘葛。惠连封羯。在在皆是。公于其间。蓝之玉也。邓之材也。才调则金荷潭之气脉也。学问则李葛庵之门户也。所与交游皆当世之翘楚。以若资地之美。师友之盛。充之以闇然自修之工。其贤于人。可知也。而公不自贤。人亦莫知其贤。不遇而殁世。岂非命欤。公之遗文。失之灰烬。今所存者。诗集而已。述怀五十三韵。历代评论三百句。其大作也。痛神州之陆沉。续纲目之笔法。其旨意忠厚澹泊。其句节平易纯熟。不屑为高奇玄妙之语。而自发于性情中和之蕴。此岂雕虫俗辈之所敢拟议哉。余于公。尤有所兴感者。李尚书讳元祯。公之内舅也。累掌铨要。甄拔人物。而未尝萌干进之念。此岂易言哉。谢上蔡言。人能透得名利关。方有歇脚处。如公可谓透得此关矣。呜呼希矣。公之殁于世。殆数百年。而诗文一卷。弆在箱箧。七世孙甫容。惟湮灭是惧。要余校雠。且乞为序。余不敢辞。略书所感于中者以归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9H 页
橘下集序
周之衰。文弊而质坏。君子伤之曰。吾从先进。近世橘下崔公。质而不尚华。其古所谓先进者类欤。公晋之望也。昔年余尝候公于安溪里第。公时在忧中俨然。言而不语。然一见知其为忠厚有德人也。及后又与公周旋于会稽讲席。公退然若身不胜衣。讷然若口不能言。而眉睫之间。英气可挹。余又心知其所存者大。而其文艺则特馀事也。不几年而公没。公之子济泰。收拾公遗文。嘱余以一言。余受而读之。其诗若文。闇而章。温而理。称其为人。其与世之学者。腾理于口舌。寄命于耳目。裨贩剽绝。依阿吞吐者。相去远矣。如使公久于斯世。可以为吾党之先进。镇浮俗振大雅。而今不可得。是可恨也。公之家。自茅山,竹塘两公。世以节义文学。济其美。其弟元则从游于有道之门。有名儒林。有子七人。皆忠信向学。公之福禄。盖未艾也。公平日敦本。实而略词华。故其文不多传。然文何必多乎哉。愈之于公心交也。叹世道之日卑。感先进之未作。不以文拙辞。谨书此。以序之云尔。
圣学十图附录序
愚闻之师。吾退陶李先生。平生用功之实。备载于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99L 页
学十图。而阐道理之头脑。揭圣功之标准。求端于太极理一之原。用力于地头时分之间。就其中心统性情两图。横竖普说。分合俱勘。有志于学者。苟能玩味于斯。则将何理之不可穷乎。又曰。世之学孔子者。固当自朱子始。而学朱子。尤当自退陶始。不学退陶而学孔朱之道者。不由户而入室者也。愚尝佩服乎斯言。而因循颓堕。不知不觉。而耄已及之。今年冬。病卧后山之室。与一二学者。依心经附注例。附录若干条于图说之后。名之曰圣学十图附录。非敢求多于图说之外也。窃要窥见其大意之如何耳。太极图,西铭图。只用图解本说。小大学图。本书至矣尽矣。无容更赘。白鹿洞规图。录本文出处。心统性情图。略论心性情本义。而并及于中下图浑沦分开之意。发明互发之旨。仁说图。取程朱论仁大意以附之。心学图。历录本文出处。敬斋箴图。先儒敬斋箴集说详之。不必更加收录。夙兴夜寐箴图。用先天图十二辟卦大象。以示学者时分工夫。其中肯綮处。略用退陶说。又引师说。以折衷之。馀无及焉。非敢取舍于群言。窃自附于致一之意。以与同志。勉焉云尔。
送韩参领孝益之黄州序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0H 页
近世士大夫。国家无事。则安乐太平。急于进取如不及。及其有事。则退避林樊。虽有君命不肯出。此于君臣分义。何如也。吾每与公语及于此。未尝不为世道嗟叹也。今年冬。大臣荐公为黄州参领。盖峻选也。公卜日将行。或告于愈曰。往年国有大变。而公未及奔问。今外国人横行。国不为国矣。此岂可仕之日乎。且公尝以栗里。为安身之所。一朝出世。将如人讥议何。余曰。有是哉。然君父蒙尘。而臣子越视。则君臣之大伦废矣。其可乎哉。公之栗里。固其志也。然时不同渊明。则无致力之地。而公则吾 君在上。可以有为也。只当以陶司空为法。国家有难。雪涕登舟。以赴 王室之急。再安宗社。然后退而为渊明。何晚也。于其行。书此以为赆。
送郭晦卿(晟根)
豪杰之士。孟子以不待文王而兴者当之。然余窃谓今之人。才有志于此学。便是豪杰之士也。嗟乎。今世之有志于学者。何其寥寥之甚也。岂有之。余未及见之耶。近郭君晦卿。与余处数月。荜门蓬户。藜粝不继。而君不以为心。朝暮佔呻不已。岂所谓有志者欤。君尝自以气短才薄为忧。然此则非所忧也。夫志帅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0L 页
气卒也。志以率气。则气浩然充大。可以塞乎天地矣。贲育何足道也。才出于性。性尧舜与人同也。则患不能养性。何患乎才之不若人哉。君诚慨然发愤。终始此志。平居恒自激昂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念玆在玆。不怠不忽。则吾知君不徒有志于学而已。虽谓之不待文王而兴者可也。君其勉之哉。
晋阳姜氏两世三孝实记序
先儒有言。与其文而史。宁质而野。盖夫子从先进之意也。余观姜氏两世三孝实记。其殆庶几乎。孝子讳义守。字礼显。号默轩。不以文学自处。惟以孝闻于人。家虽贫窭。亲极滋味。母病虔诚祷天。期以身代。妻杨氏闻医言。刲股而啖之。病遂良已。杨氏老而病疟。百药无效。子达立。又刲股而食之。即瘳。人皆以为孝子有是妻有是子矣。今 上十八年辛巳。进士裴瓒等。 驾前上言。礼部覆 启。命旌闾于所居。两世三孝。何其盛也。昔韩文公作鄠人对。为孝子之戒。而我东濯缨金先生文以辨之曰。父母之病也。孝子之心。虽灭身而无恨。而况一脔肉乎。盖文公之对。孝子之常事也。濯缨之辨。孝子之至情也。皆足为世道教。并行而不相悖者也。 国朝旌表之意。良有以也。又有一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1H 页
事可记者。孝子之父士龙。壬乱倡义。以计保三嘉有麟坊。坊人称之曰。保坊与保障何异。遂号为保长。及丙子之变。倡起义旅。闻朝廷讲和。悲愤慷慨。谓人曰。天壤易处矣。生且何为。大酌酒。登山北望痛哭。坠岩崖而死。后人名其山曰保长山。其妻林氏。亦从焉。此一节。足以有孝子孝妇孝孙矣。吾知姜氏之必有后于世也。孝子九世孙震馨。收拾上言草,礼曹立案,旌闾碑铭及诸贤赞述文字。名之曰实记。请余序之曰。当日乡道内儒林状文。失于兵燹。深恐事实重为磨灭也。将此略干文字。付之剞劂氏。愿乞一言。以揄扬之。余感其诚意。遂书此以归之。若夫姜氏之世德。孝子之实迹。本传及重修记详之。吾不复赘云。
送蔡和仲(东櫄)小序
往年。余从寒洲李先生。南游锦山。至南海。见其山川明秀。土风淳朴。意必有贤人君子于其间。而未及见也。日蔡君和仲访余于后山之室。南海人也。其容温。其言辞蔼如也。君颇以所居僻陋为恨。然地不陋人。人陋地已。闽越也而亚于阙里。徭琼也而为天下文献之乡。朱夫子,丘琼山。其人也。岂以地云哉。子苟能服先王之服。读先王之书。行先王之道。吾便是先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1L 页
人也。今天下陆沉。用夷变华。士生此世。为人也亦难矣。人之为人。只在培养他义理之心。义理之心。非他。圣人所谓人伦。是也。子以此为心。吾知南海之广于天下也。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记
  
后山书室记
后山。岐山之小者也。余家于其下。其为山。旁无支辅。穹然独起于溪山之间。头回而尾抱。厥状虎踞。山之南。横冈映带。两头环拱。如蜼之仰乳于其母。甚可爱也。余老且病。无求于世。时与数三同志。讲求朱李之旨。以俟来者。虽环堵萧然。箪瓢不继。其乐足以宇宙矣。遂因山而名其室。曰后山书室。
望楸亭记
古者。起寝于墓侧。以奉先墓。我东士大夫斋室之盛。盖其遗也。丹城县西十里。有沙月里。上有望楸亭朴氏之三世坟庵。而名以望楸者。取陈后山思亭记中语也。余尝客于亭。而访其旧亭之建。在 正庙辛丑。 而其山故判书公松月堂居庐之地。俗传以为殡山者。以此云。因窃思之。公汉阳人也。而葬母夫人于此。庐墓三年。三年才毕。身还于朝。 王事鞅掌。省扫不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2H 页
时。千里松楸之思。何尝一日忘于怀也。然则望楸之名。其公之遗志也欤。公之子孙。能以公之心为心。而名其亭。则登斯亭而望其楸也。宁无感发兴起之心乎。公以 明庙名臣。忠孝节俭。闻于当世。传之后人。子孙所以砥砺名节。思不忝先者。尤有异焉。春秋霜露之际。兄弟具在。宗族咸集。灌献酬酢。欢忻和说。歌常棣之诗。咏角弓之什。属有远近。情无亲疏。恍然如在祖先之侧。亲闻警咳之音。则千年如隔晨。百世同一室。其所以继述祖宗。敦厚彝伦者。不在于是欤。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夫在田里则桑梓。在丘墓则松楸。恭敬之心。犹及于树木。而况于先人树立之美乎。愚于望楸亭。有以见朴氏之敬于奉先。而松月堂馀荫未艾云尔。
四美亭重建记
嘉南。冥乡也。当时乡之名德。不为不多。而惟与湖阴翁友善。名其所居亭曰四美。还往不怠。尝有诗云。石路歧深马自知。观于此一句。可知相与之深也。亭旧在三山之北。鞠为芜草数三百年。而四美之名。不绝于樵童牧竖之口。学士大夫过之者。莫不想像。兴慕不已。古人诗所谓地逐名贤好者。非虚语也。往年䨓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2L 页
龙亭。复起于兔洞。今斯亭又重建于此。地之废兴。抑有待而然欤。文君宣浩定衡。勤于此事。始役于戊戌之春。阅几月而功告讫。亭凡六架。不室而堂。垣而围之。于是乎江山风月。足以管领。而宛然如两先生宣须皓靡。周旋揖让于其间也。既请愈记其事。愈窃谓文氏此事。可谓肯搆肯堂。非不善矣。然徒为观听之美。而无继述之实。则空山一屋子。穹然而已。吾闻乡之约四。文君更谋诸宗族邻里。修此约。为春秋聚会讲信修睦之资。与䨓龙亭并美于乡中。则庶几不负于四美之实。其念之哉。翁姓文氏。讳敬忠。字兼夫。后人尊之为四美亭先生。盖以南冥命名之为重也。
慕陶轩记
存著庵之有慕陶轩。所以寓尊贤之意也。或曰。庵。许氏之斋室也。而又以慕陶为名。不几于赘欤。曰尊贤而亲亲。中庸之旨也。不知尊贤之义。安能尽亲亲之仁。且退陶吾宗甥馆大贤也。吾宗之居之。名以小陶以此也。则玆轩之名以慕陶。岂无所取义哉。愚窃闻之。君子之事天。如孝子之事亲。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洋洋如在者。孝子之心也。致养于未发之前。致察于已发之后。明命赫然。常目在之者。君子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3H 页
心也。故知事亲者。可以事天。知事天者。可以事亲。退陶之一生心法。如是而已。入此室者。苟能以此为心。尊贤而亲亲。则非但祖考之容貌声气。著存于心。抑亦上天之明命。著存于我矣。夫如是则存著庵之有慕陶轩。岂偶然而已哉。昔朱夫子馆于崇安。而崇安多闻人。吾尤有望于宜春人士云尔。
敬慕堂记
史迁云。古无墓祭。然墓祭。冢人为尸。载在周礼。此非古礼之一据耶。夫礼缘情起。春秋霜露之际。君子履之。必有悽怆怵惕之心。而况墟墓之间。草树吟风。狐兔交窟。衣履之藏在是。而其人不可见。则其感伤哀慕之情。尤当如何哉。秦汉以来。墓侧起寝。上墓进饭。此人情之所不能已也。为子孙者。其敢忽哉。尹彝东箕范。吾乡之望也。其先祖 赠承旨公,大宪公坟墓。在于郡西葛岭之麓支滩之里。山川拱揖。树木连围。箕范与其族弟赞杞诸人。就营斋舍。堂室房户。井井有制度。始役于庚子冬。今年夏四月。功告讫。扁其堂曰敬慕。请余记之。余作而曰不亦善乎。朱夫子释鲁论慎终追远之意曰。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祖先既远。而思慕之不已。又加之以一敬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3L 页
字。此一言足以百世矣。且念坡平之族。可谓阀阅于国中。坡翁道学。已被先辈所推奖。而至若判书公之扶护义兵。隐然有严子陵密赞中兴之功。参赞公之周旋昏朝。毅然有宁武子不避艰险之愚。承旨公,大宪公。又能继述之。至今遗风馀韵。亦足听闻。为后承者。苟能体祖先之心。祭祀以尽其诚。敦睦以厚其族。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则吾知敬慕堂之洒扫。永世无替。而将见丘陇之间。草树连理。而禽鸟之栖于墓木者。胥哺其子矣。箕范王考公以上屡世坟墓。亦在其中。敬慕之心。尤当自别。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箕范有之。
文孝子安乐堂旌闾记
郡北三十里古县仓洞之口。有古孝子安乐堂文公旌闾。岁久颓圮。重修者屡矣。后孙某某等。请记于愈。谨按公讳继达。字丕承。系出南平。忠肃公讳克谦。其中祖也。以文学行义。世其家。眉叟许文正公。表其墓曰。公自幼小时。有至性。乡有隐君子曹敬德先生。以女妻之。公大人公。尝治叛奴。反为贼奴所害。公与母夫人诀曰。雠不复。誓不共生。七年不除衰。转讼营邑。羸毁逾苦。南方人士。感其行。争与同雠之。雠穷日夜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4H 页
欲反害之。尝过峡中。日暮独行。有虎当前良久。诸生应举者至。遂与偕行。雠潜伏林中伺公。见多人至。谋沮方散。公遇之奋呼。抽剑搏斗。诸生大惊共执雠。告邑治之。果首谋者也。太守叹异之。贼奴前后就服者。十四五人。而公力竭竟死。公死而其所乘马。亦流涕三日而死云。呜呼。复雠讨贼。春秋之大义也。不明则伦纲何赖。此 圣朝所以 赠除旌表如不及。而闾阁之至今二百年。重修而不替者。为是也。其碣之额。尤庵宋文正公所特书。后孙颇以平日文迹之散失为恨。然两文正长杠巨笔。昭如日星。此足以不朽公于千载之下矣。愈何敢赞一辞为哉。略缀其实以记之云尔。
孤查文公旌闾移建记
公旌闾。旧在陜川郡西二十里佳礼里孤查洞。公之以孤查为号。盖因洞而名其亭也。后百年。洞圮于水。子孙荡析离居。旌闾亦岁久颓落。凛乎其不可保。后孙相与议曰。旌闾君命也。祖先精灵之所陟降也。与其寄危于沙碛无人之境。曷若随子孙之居而奠安之乎。于是。自孤查而移建于岐阳之梧桐村路左。去孤查十里而近。子孙之所居也。公至孝也。朝廷屡徵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4L 页
不起。 特除丹城县监。以便养。而公不乐。才三月。投绂而归。居父母忧。庐墓。泣血六年。仲兄德纯亡。悼其无后早世也。为之心丧。我 恭宪王嘉其行。 特命旌闾。画像著三纲录。我 昭敬王壬辰倭大抢。前年公呈书棠营。力言寇必至。至是果验。岭右倡义诸贤。莫不服公先见之明。而称公为前茅。时公年近八十。而其忠孝大节。炳然如此。皆可书也。旌闾之建。至于今三百有馀年。而中间重修数三。移建在今 上二十年癸未。终始此役者。后孙在和之力为多。公讳德粹。字景润。南平人。学于南冥新斋。从游于德溪,觉斋。有实记传于家。公之忠孝行义。宜其有后于世。为公子孙者。岂可不恭敬奉承乎。是为之记。
卧龙亭记
江阳东宗涧里。有岩曰卧龙。岩上旧有卧龙亭。故节度使林轩郑公所筑也。为水所噬。子孙移建于冠洞公墓之近。又扁之以卧龙。不忘旧也。亭凡三閒。西为两室。东为厅事。盖为岁祭时风雨之庇也。公后孙济镕,济和。请余记之。余念郑氏。乌川大族。文忠公为东方理学之宗。雪谷公节义。与死六臣同。而以文忠之孙。 特命赦死。公生于其家。风神气魄。恰有文忠典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5H 页
型。尝畜名马。时宰欲之。阴使人啖以好爵。公愤然曰。大丈夫行事如青天白日。赂物赌爵。吾不为也。即日斩马南归。终老于此亭。其志节之凛然。亦足以百世矣。孔子曰。好贤如缁衣。以其弊又改为也。于凡人之贤者。犹尚如此。而况于祖先之贤者乎。今郑氏之改建此亭。可谓有缁衣之诚也。且卧龙之名。亦非偶然。昔朱夫子祀诸葛武侯于卧龙潭上。特取出师表中鞠躬尽瘁等语。以附于圣贤心法之传。夫文忠公之理学。雪谷公之节义。林轩公之刚勇。求之古人。殆庶几焉。为子孙者。苟能无忘乎祖先之懿迹。而又以武侯之心法为心。则吾知卧龙亭之名。足以永有辞于东国也。是为之记。
北山亭重建记
䨓龙之北。有一小山陡起临江。其上盖有鹪鹩堂柳公之墓。墓下旧有祠今墟。子孙重建此亭以表之。请余记之。谨按公童子时。执洒扫之役于山海之侧。得闻小学之方。晚年挈家而北。卜居于此山。自号曰鹪鹩堂。于䨓龙密迩也。先生虽去。山川草木。皆有精彩。此公之所以依归于此。以寓羹墙之慕者欤。为子孙者。世居其地。修孝悌之行。谨敦睦之风。俎豆以飨之。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5L 页
弦诵以继之。亦可谓善继而善述者也。余尝自䨓龙。屡登其亭。丘壑窈窕。树木葱笼。真是鹪鹩一枝也。或谓䨓龙鹪鹩。名义悬殊。然䨓龙以心所存而言也。鹪鹩以知所止而言也。学者。不先知所止。而徒欲存心于䨓龙境界。则亦将莽莽荡荡。恐无下手处。凡居是亭者。以小学为基本。以敬义为门户。积小成大。勉勉循循。百世不替。则鹪鹩之名。当与䨓龙终始矣。岂不休哉。请余记者。某某也。
丽泽堂记
性斋许先生。以文章道德。为当世儒宗。四方学者。多归之。先生殁。门弟子相与谋曰。人存则道在人。人亡则道在书。书不可以不传也。于是命剞劂氏。阁而藏之于丹山之法勿里。又规其傍而堂之。为学者藏修之所。堂凡五架。房室阶级。方方井井。可以处师生。可以宴宾友也。堂成。扁以丽泽。其始终劳心者。晚醒翁也。夹而助之者。吾友致受也。乙未春。愈以事至堂。致受要余一言以示来者。愈告之曰。朱夫子尝言学者未知向方。故往往骋空言而远实理。此实古今学者之通患。夫实理何。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形诸身而为五事。推诸物而为五常。是所谓实体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6H 页
也。是所谓实学也。外此而为学。则空言而已。于实理何有哉。然徒说理如此不得。易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程子释之曰。理于义。求是而已。求是之心。斯须不可忘。朱子曰。为学之要。审求其是。讲去其非。退陶李子曰。事之是者。是理也。凡居是堂者。须以求是二字。为朋友讲习之资。则于趋向先生之道。亦庶几焉。致受曰。是因书而归之。干此堂者。金君德老其人也。
乐山亭记
山以止为性。故易曰艮止也。心以仁为体。故孟子曰。仁人心也。心得其所止。则仁者之乐山。自可会意也。近沈君致敬。尝从容言曰。吾王大人。性静而癖于山。晚年筑小室于八山中。居诸孙之向学者。名之曰乐山亭。盖取诸鲁论中语也。愿得吾子一言以记其实。余作而曰。仁者之乐。无物不体。而夫子必以乐山为言。何哉。朱夫子体静之训。可谓尽之矣。吾谓居是亭者。只要操此心于学问思辨之际。扩此心于忠孝敬慈之实。无一事不止于所当止。则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无往而非仁矣。其为乐也。自在于文字言语之外矣。且沈氏故松湖公之后裔也。公当丙子之乱。扈 驾南汉。杀身成仁。公之子孙。必有仁者作焉。乐山亭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6L 页
其兆矣。吾观致敬诸从。方志于仁。兰茁而玉芽。盖庶几焉。是庸为之记。
德星斋记
文氏吾乡大姓。故四美先生之后也。世居驿坪村。村左有德星斋。连峰罗列。寒江环抱。隐然若有德者人鸣玉揖让于其间。甚可乐也。余尝过之。询其命名之由。曰。斋之后德友山也。其前五星峰也。德星之名。为是也。余惟地以人名。此地之曰德曰星。岂无所以哉。夫贤人所聚。德星必从之。昔我南冥先生。屡访四美亭于此山之中。山川草木。至今有精彩。其诗曰。石路歧深马自知。又以吕尚功名。期许之。苟非志同道合。安能若是之缱绻哉。意者。两贤之聚。德星见于此。而因以名此山欤。惜乎。世无良史氏。不能候占于当时。又无工画者。不能缋画其状。如聚星亭故事。而得朱夫子而赞美之也。然扬子云云。在德不在星。使居是斋者。苟能发高山景行之思。常若文贞公俨然临座。而四美翁苍颜白发。献酬交错于其中。则虽谓之德星长在于斯。可也。斋之为名。不其美哉。又念文氏自胜国来。受封五。平章十。节惠十八。为子孙者。念世德之纯茂。夙夜匪懈。崇孝悌。敦忠信。思有以继述之。则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7H 页
吾知德星斋之洒扫。永世不替矣。是为之记。
止庵记
吾闻易有三焉。连山也。归藏也。周易也。周易首乾。乾。以动为主。天道也。归藏首坤。坤。以静为主。地道也。连山首艮。艮。止也。动亦止。静亦止。人道也。然则贯动静而一于止者。其唯艮乎。我从叔父自少好说易。年八十三。而犹不倦。手书止庵二字。栖之壁。命小子记之。小子拜而言曰。至哉止也。其有得于连山之旨乎。夫止者。心之方也。是心也。圆活无方所。或渊或天。或冰或火。上下千古。纵横万里。手不可摸捉。口不可形容。圣人见其然也。提出一止字。以为操心之法。书所谓安汝止。大学所谓止至善。皆是也。然则叔父之以止名庵。而常目在之者。亦岂偶然哉。昔卫武公。九十作抑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其诗曰。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又曰。借曰未知。亦聿既耄。于乎小子。告尔旧止。今叔父之不以耄荒自弛。兢兢如是。亦武公之心也。推是心以往。则易所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自可驯致也。一部连山。其不在是欤。谨书而献之。以为止庵记。
拙修斋记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7L 页
吾族人景受翁。温厚质实。有古君子之风。尝语愈曰。吾平生厌巧诈而喜拙诚。治生也以拙。处身也以拙。与妻子居依于拙。御童仆亦然。一室之内。拙以成习。以至器用服饰。毋敢巧焉。邻里之习于巧者。莫不笑之。为拙翁。然吾且安焉。不以动心。若是者。何如。愈曰。善乎翁之拙也。其不龟手之方也欤。昔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世以洴澼絖为事。客有得其方者。说吴有大功。裂地以封之。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以洴澼絖。所用之异也。今翁之拙。施于家固有馀。而用之天下。无不足矣。周夫子有言。天下拙刑政撤。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拙于用。不其大欤。惜乎。世无以翁之拙法。告诸吾君与吾相。以为平治之方也。然后必有知德者。从翁而求其方。请以拙修二字。名之斋以俟之如何。诗曰。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翁曰诺。遂记其说以归之。
忍斋记
晋康西。有士谷村。河氏之居也。自昔多贤人逸士。默窝公尤昌大家业。以默律身。以忍字授其长子某曰。汝其识之哉。大司成李公汇浚。特加斋字。书与之。使之扁楣。为朝夕观省之资。默窝公既殁。某继述不怠。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8H 页
年今七耋。而从事抑戒之诗。又以忍字为怀中之简。命余一言以记之。余告之曰。忍有可不可。人心可忍。道心不可忍。人心私也。私而不忍。则其弊也流于不仁。道心正也。正而忍之。则其弊也流于不义。然则默窝公之所以贻谟。盖曰克去己私。然后天理之正。可复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能充此心也。忍其可忍。不忍其不可忍。则吾知河氏之福禄无疆也。默窝公之意。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内修斋记
君子之道。必自内始。故朱子之辑小学也。以内则为首。管仲之立军制也。以内政为先。皆此道也。晋康西二十里。有内坪村。故学士李公之居也。公之嗣孙忠一甫。承父祖之业。内行修备。教诸子。必以文学。患学之无所也。卜地于家近。筑便斋。以居生徒。请余名而记之。余病伏深奥。其堂室之间架。园林之浅深。未及目也。然要之随分占取。使子弟辈便于定省。宜于弦诵。非若世之人虚内事外。徒为眺听之美而已也。吾知忠一其游心于方之内者乎。遂因其实而名之曰内修。且告之曰凡天下事。未有内不修而外治者也。以学问之道言之。为小学者。必先洒扫应对。然后可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8L 页
以穷理尽性。为大学者。必先格致诚正。然后可以修齐治平。其要只在乎敬以直内。然则内修之名。其意岂偶然哉。嗟乎。世衰道微。异说横流。兽蹄鸟迹。交于国中。仁人君子。思所以反经之道。忠一于此。勉率诸子。以直内方外。为内修外攘之法。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君上。则内修二字。亦足以推之天下矣。可不念哉。忠一王室之族也。吾尤以是惓惓云尔。
兼山斋记
吾乡之北。有并树里。郭氏之居也。南冥先生尝称之。以人物之山泽也。旧有斋。名之曰三乐。俛宇郭徵君请改以兼山。主人从其言。请记于余。余谓艮之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程传云。位者所处之分。万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夫太极肇判。三才始备。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天之性情。谓之乾。乾者。动而健者也。地之性情。谓之坤。坤者。静而顺者也。人之性情。属乎艮。艮者动静之各止其所者也。人能体天地之心。当动而动。法乎乾道。当静而静。法乎坤道。动亦静。静亦静。法艮之道。则日用应接。无非易也。而君子主静立极之意。尤可见矣。兼山之名。不亦重乎。居是斋者。其勉之哉。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9H 页
三希斋记
三山之北。有并树里。宋氏之居也。自古多文学行义之士。近措寘一屋子。为读书之室。名之曰三希斋。请愈记之。愈以笔拙辞之有年而不得。乃为之记曰。周子通书言。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而其下不及希天希圣。只举希贤一事以为言曰。伊尹颜渊。大贤也。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朱子解之曰。人能志此志而学此学。则知此书之包括至大。而其用无穷。盖举一而该三也。斋之名以三希。亦此义也。其视世之人希世取宠矜知能慕空寂者。相去远矣。愈于是别有一说焉。朱子曰。今之学者。不曾发愤。夫不愤则士无以贤。贤无以圣。圣无以天。夫子所谓发偾忘食者。为是也。凡居是斋而读此书者。常常自愤曰。吾之所心。即所谓天地之心。而圣凡之所同然也。吾何不为圣为贤。学则以克己复礼为准的。志则以致君泽民为范围。勿论自己之穷达。只以圣贤事业自期。则其于三希之名。可庶几云尔。
乐窝记
大凡乐富贵而忧贫贱。人之情也。然富贵者。未必无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09L 页
忧。贫贱者。未尝无乐。推此则忧乐之无一定。可知也。今乐窝公生于贫贱。长于贫贱。老于贫贱。而犹以乐窝颜其轩。其所乐固非常情之所可及也。天以仁义礼智之德。付与于我。我能存之。则贫贱亦可乐也。苟不能存。则虽富贵可哀也。颜渊,原宪之乐。为是也。彼忧忧乐乐于贫贱富贵之间者。何足以语此也。余见乐窝公年今八十四。而须眉皓白。语言铿锵。飘然有出尘之想。非有得于天赋之全者。能然乎哉。吾于是知公之乐。非世人之所以乐也。公名佰。字士元。盆城人也。
小山斋记
江阳之南。有八山。山深而势幽。隐者之所盘旋也。沈乐山公始卜居焉。乐山亭。其别业也。公殁而其子若弟诸君。与同社人修契。为洞约。筑小屋。为子侄肄业之所。屋才三架。有堂有室。明净萧洒。可弦而可诵也。余尝过之。请余以楣扁。余曰。八山之名。非偶然也。金华山有八素山。地志云秦末。八学士隐居讲道。冠履皆素故名。汉淮南王安好文学。招致八公。著淮南子以传世。小山其人也。未知罗丽之间。或有八素八公之流。隐遁于此山者欤。朱夫子尝作小山招隐操。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0H 页
寓意焉。此盍以小山名之。佥曰诺。又请一言以记之。余谓八山也而必曰小山。窃有意焉。凡天下物事。皆积小而成大。涓涓之细而为沧海之大。尘尘之积而为泰山之大。自洒扫应对而至于穷理尽性。自格物致知而至于修齐治平。皆是物也。居此斋者。果能以此为心焉。则吾知小山之名。必大于东国矣。是为之记。
晚可亭记
人生晚节最难。少也虽百事俱好。晚节一不可。则百事归虚。可不戒哉。可不戒哉。权侯平执。早岁蜚英。历典州府。晚年卷而怀之。自丹丘移居山阴之晚岩。筑小亭。颜之曰晚可。命余记之。余念侯为亲禄仕。奉养无阙。昆季五人。次第登于朝。文昌圭璧。照耀一邦。子若孙大小科又三人。此通国所罕有。使时俗人观之。则侯之所为百无不可。而侯之心犹有未然者。以晚可自号。有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者然。其视世之滔滔不返者。其相去何如哉。余尝过侯之亭。亭畔种菊数丛。韩魏公诗曰。外愁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晚可之意。于此亦可见也。是为之记。
梅窝记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0L 页
梅。花之尤者也。故古今人引而为号者多。树之为庭实焉。今梅窝公之居。有号而无梅。过之者疑其非实也。余尝历拜公。请其命名之由。公曰。梅云梅云。花之云乎哉。善观者。观于梅之外。可也。窃观公时年八十。宣须皓靡。隐几而坐。望之如百年老梅。虽乏馨香。而气格凛如也。余心以为梅本在是也。既而命余记之。余谓公与梅。将俱隐于无何有之乡矣。焉用文为。然朱夫子咏梅诗曰。绕树百千回。句在无言处。请以无言二字。为梅窝之实记也。公曰。善。遂记以归之。公姓金。字安卿。商山人。家在黄梅山南麓下。
拙轩记
晋康西四十里。有召南村。赵氏之居也。贞忠之世也。中世槐庐公文章德行。为当世所推重。而晦迹林泉。平生行己。惟拙是务。尝书拙十数字。以遗后人。至今藏在巾衍。公玄孙益济。治第于其宗宅之畔。屋凡五架。堂室制度。不俭不侈。可以会宗族。可以享宾客。可以读书。可以静坐。扁其轩曰拙。盖槐庐公之遗意也。善乎。礼曰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君于此庶几近之。或曰拙。圣经之所罕言。而吾子亟称之。何也。余谓有所不能之为拙。圣人无所不能。而其心未尝自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1H 页
为能。如所谓君子之道四。未能一焉。有若无实若虚。无非拙底意思。有宋周夫子。续千载不传之学。而有拙赋。其意可见。东坡有诗云。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近世大山李先生。历叙圣贤为学存心之法。而取以名之曰拙修录。拙之不可易言也审矣。余观君之居室也。言辞也拙。容皃也拙。而其规模也甚密。其孙显圭。能世其学。闇然自修。贞忠之馀荫。盖未艾也。请余记之。因以拙修之说。书而归之云。
约山书室记
族弟英七。治所居室。颜之曰约山书室。请余记之。余谓约之义。难言也。君子之学博约为大。英七非不笃学。而谓之博则未也。何以反说约也。吾闻曾子之守约。其言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皃。斯远㬥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此数言者。曾子律身之大法。而亲切明白。虽学者。可以企及。而推而极之。一贯之道。亦不外是。英七苟能从事于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曾子之壁立万仞。亦可学矣。约山之名。不亦善乎。抑又闻之。儒者之学。理一分殊而已。英七居室之际。常以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1L 页
此意。为传习之本。则其于约可庶几焉。
岳渊亭记
南方之山。莫高于头流。而德川出其中。汪洋喷薄。东驰而入于海。我南冥老先生晚年。卜宅于此。而子孙因居焉。至今三百年。多向学之士。克敬景源。皆先生后也。叹宫墙之芜没。恐家学之靡传。相与同心协力。筑室于所居家后山义方之麓。山势周遭。川光隐见。可藏修而游息焉。既成。取先生座右铭岳立渊冲之意。名之曰岳渊亭。请余记之。余告之曰。岳渊之名。固善矣。然善学者。必因名而求实。愚请以知敬二字。为岳立渊冲之实。可乎。程夫子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夫通万理而周流不滞者。知也。主一心而竦然不动者。敬也。彼山之截然而高者。非敬之容乎。水之渊然而深者。非知之象乎。居是亭者。必从事于是。以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为致知之要。以整齐严肃。常惺惺不容一物。为用敬之方。则其知大而其藏愈密。其敬专而其志愈固。岳立于万物之表。而渊冲于方寸之内矣。不然而徒想像于岳渊地头。何可得也。为吾党者。可不勉哉。谨书而归之。
黄孝子旌闾记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2H 页
我 圣朝以孝为国。凡有一节之孝。莫不旌表其闾里。甚盛德事也。晋康北四十里。有雪梅谷。黄氏孝子之居也。孝子自童稚时。性于孝。佣赁养亲。亲极滋味。人以为子路负米之诚。父有贞疾。孝子祷山祈天。颇有效验。风雪访医家。虎每前导。医家有恶犬。见人如将噬。孝子至。辄摇尾而迎。见者异之。母病㞃。刲股者三。厥疾乃瘳。乡里感叹以为孝感。居丧哀敬备至。于是乡道儒生。累呈营邑。 今上三十八年辛丑。掌礼院少卿朴齐斌。因姜钾等上言。特为奏闻。 命旌其闾。 命下之翊年壬寅春正月。始役于所居洞口。阅几月而绰楔丹雘。焕然俱举。风声所及。足以扶世教而淑人心也。既成。后孙鹤柱,熙柱,永柱等。请记其事于余。余深有感于孝子之诚孝出天。而子孙之诚力。皆可书也。是为之记。孝子讳尚甲。字云善。号蜗岩。故桧山府院君讳石奇之后。世德详于谱系。此不复赘。
晚悟室记
族侄汝亨。从余受小学。治一书巢。名之曰晚悟。盖取诸寒暄金先生诗小学书中悟昨非之义也。余谓汝亨。人患不真悟耳。苟悟矣。何有乎早晚。先生五十。自称小学童子。不知者以为晚也。然先生便年八九十。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2L 页
其心童子也。今人自幼习文史。以坏其质。稍长则辄曰我非童子也。不肯为小子之学。呜呼。其与先生用心。何相反之甚也。汝亨之以晚名室。亦今人之病也。汝亨年才三十馀。苟以先生之心为心。则去先生小学之年。尚近二十。何事不做。何学不成。吾恐汝亨之悟未必真悟。而晚之一字。适足为汝亨作辍之兆矣。然汝亨以有始有终四字。为晚悟之注脚。吾于是乎知汝亨真立志矣。大抵吾人所谓学。伦常而已。非世俗文辞之谓也。汝亨其念哉。遂书此。为晚悟书室记。以贻之云尔。
诚庵记
友人李明复。尝受易于寒洲李先生。闻乾画一实之妙。筑土室于月山之下。与学者。读书行义于其中。盖明复家世以诚孝闻于乡里。故士友多信从之。今年春。明复访余于后山书室。拱而言曰。吾所居土室。名以诚庵。非曰能之。愿从事于斯。幸吾子之记以示之也。余老而无实得。何足与论于诚。然明复之属甚诚。余不敢嘿也。余尝读李先生明诚箴。其大意从周夫子通书中出来。盖通书之作。所以羽翼乎太极图说。而以诚为首。致一于太极之本。而会一于性情之妙。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3H 页
诚源诚立诚通诚复诚精诚动之说。兼体用该本末。主宰乎二实五殊之中。贯通乎百度万行之间。其旨渊深。其言亲切。朱子所谓便可以上接语孟者也。苟使学者。能存心于此书。克己闲邪。以存其诚。穷神知化。以明其诚。则太极之妙不外乎是。而邹书之思诚。中庸之明诚。大学之诚意。文言之存诚。可以次第驯致矣。诚之为功。不其大欤。李先生早从事于太极。通书之旨。自一原而达万殊。立大本而尽大经。因作箴以自戒。明复出入其门。亲承音旨。其有得于先生之诚者乎。先生学际三才而不自以为足。识照古今而不自以为得。至于六经之奥义。百家之异说。研穷到底。靡不以理折衷之。天下之事。虽万变交于前。烛之不失毫釐。权之不失轻重。贫贱富贵死生。皆不足以动其心。此无他。诚之效也。呜呼。先生今不可作。而明复得先生之心法。以诚字名其室。其志岂偶然哉。吾闻明复居家。诚于事亲。其为学。以至诚为本。固穷力行。一言一动。一字一画。未尝妄也。明复诚能充此心也。自明诚箴而推极乎太极通书之旨。勉勉循循。始终如一。则千圣相传之诀。庶几复见于斯庵矣。明复其念之哉。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3L 页
梅鹤亭记
嘉之镇山曰黄梅。黄梅馀麓。东驰而南。为阇崛山。阇崛一支。又折而西。为白鹤山。山下有龙兴洞。洞府深邃。可耕而可读也。李君敬一自桧山卜居于玆。就家之右偏。规一区地。搆数架屋。为子弟读书之所。扁之曰梅鹤亭。盖取两山之名而管领之也。使其子某。请记于余。余念敬一为人。资性温藉。容仪端洁。人与地可谓相得矣。梅鹤之名。岂偶然哉。昔诸葛武侯。龙卧于南阳。躬耕无求。而所偿心者梅鹤也。后来为天下奋起。仗义讨贼。其功名事业。可以日星乎宇宙。而其心未尝不在于故山梅鹤。此无他。趣味之相近也。今敬一所居龙洞。而又以梅鹤为亭。其亦有武侯之志者欤。武侯戒子书曰。宁静以修身。澹泊以明志。夫宁静。鹤之性也。澹泊。梅之精也。凡居是亭者。苟能留心于武侯此语。为研精理性之学。则所谓梅鹤。不在于山。而只在于吾人方寸之内矣。其为名岂不佳哉。古之人取意于梅鹤者多矣。而吾必以武侯之梅鹤。为敬一言之者。窃欲学者之不役心于景物。而以武侯之正大事业。自期云尔。
心月斋记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4H 页
金州南二十里。有秋月山。山下有太清洞。洞后小冈。蜿蟺回抱。高不虚。卑不浅。宛然一区心画。曹瑛承敬伯甫。爱其地形之会于心也。与里中人。经营书室有年矣。今年秋。遂合谋筑室。阅月而成。室凡五架。堂房阶所。方方正正。可以处师生而接宾友也。烟云变化之态。海山虚明之气。玲珑其间。亦足以悦心目而爽胸衿。始取渊明诗语。以扬明为号。属余记之。余请以心月易之。且告之曰。尧舜万古。其心常在。故朱子感兴诗曰。恭惟千载心。秋月照寒水。山海门人。亦言手中明月。传自唐虞。盖心之本体。光明洞彻。卷之则藏于方寸之密。而放之则烛九垓而彻万微。心之取象于月。为是也。然徒如此。想像不得。程夫子常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学者苟能致知以会其万。居敬以主其一。则水月之心法在是。居是斋者。其念之哉。此地有心形而山秋月也。故谨记此而归之云尔。
红心亭重建记
郡之射圃。旧有红心亭。故侯李公羲性之所刱始也。岁久颓圮。邑中将吏相与议曰。此吾辈事也。不可已也。遂即旧谋新。各自出力。询于坊里。坊里之人。乐为扶成。经始于 光武辛丑三月。阅几月而功告讫。亭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4L 页
凡三架。规三之一。中为室门以扉之。环四面为堂栏。其外丹雘以侈之。跂然翼然。隐映于槐柳芙蕖之间。士女过者。莫不耸观。既而请记其事于余。余曰。不亦善乎。我东以弧矢之利。闻于天下。而挽近以来。文恬武嬉。列邑射亭。在在荒废。有识者叹息。吾郡以凋残之力。能为此举。非但有光于邑治。亦足为法于邦国也。诗曰。终日射侯。不失正兮。又曰。四矢反兮。以御乱兮。朱子曰。射固婴城之具。而其为技也。必习之于无事之时。然后缓急可赖而用也。斯亭之重建。为是也。其意岂苟然哉。然射必有礼。礼所谓散军而郊射。左狸首右驺虞。又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其礼也不亦重乎。见今贤侯在官。而诸将吏修举废坠。苟能于此。以礼先之。耦射之际。从容揖逊。进退周旋。无敢失仪。则此之谓箭。箭中红心。不然而以歌无游宴。为此亭之乐。则非吾所谓红心之义也。管子曰。射不能中。与无矢者同。中不能入。与无镞者同。吾亦谓亭不以礼。与无亭者同。礼不以中。与无心者同。此岂非诸将吏之所兢念者乎。是庸为之记。
追远斋记
鲁论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朱夫子释追远之义曰。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5H 页
追远者。祭尽其诚。又曰。远者。人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然圣人所谓追远者。庙享而已。至于墓祭非古也。而程张依俗许行。朱夫子著之家礼。为岁一祭之规。我东士大夫墓下斋室之盛。为此也。盖亲尽则庙毁。庙毁而埋主。墓之岁祭。其用意也不亦远乎。参奉病隐公。星州人也。姓都氏。故弘文著作养性先生之子也。墓在丹城北洞甲坐原。先妣淑人庆州郑氏阶下也。配盆城许氏墓。在古谷枕亥之冈。子三松亭葵轩两墓。亦在洞中。丘垄相望。松槚密迩。子孙因居焉。岁祭如礼。斋室则未遑数百馀年矣。公九世孙锡中。慨然于斯。不待佥谋之询同。自力营室。阅几月而渠渠厦屋。突兀于墟墓之间。于是宗族皆感叹兴起。随力捐补。或纳土。或出货。守护之道。次第悉备。乡之父老咸曰。都氏有后矣。因扁之以追远。请记于余。余闻锡中所居。不过环堵之室。所产不及一夫之田。而致力乎先事如此。可谓贤矣。而宗族响应之又如此。追远归厚。信乎非虚语也。彼世之人。营私谋利。不念祖先。惟为子孙计者。亦何心哉。余于锡中。尤有所感焉。斯人也未尝从事学问。而奉先追远之心。发乎自然。亦足有补于世教也。是为之记。
江碧斋记
斋以江碧云何。余尝到巴陵之江洲。江洲赵氏。即大笑轩先生忠毅公之后也。筑小斋于洞右。扁之曰水阳。余问其命名之由。盖取唐人诗近水楼台。向阳花木之意也。余谓水阳之名亦好。然此地前挹江远延天。上下光景。一碧万顷。且念平生谈笑处。江阔碧天高一句诗。是善形容先生气像处。此盍以江碧易之。主人曰诺。因书此而归之。告之曰。居此斋者。苟能俯察地形。仰思祖烈。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则吾知江洲之名。必碧于吾东方也。是为之记。
凤渊亭记
凤城之北。有村曰梧桐。中有渊。广袤可五十亩。春夏蕲雨之时。一里人灌溉者。甚赖之。每烟朝月夕。波面镜平。令人心广神怡。时或风雨骤至。荷叶交响。如水仙宫里。仙乐佚作。亦胜状也。文友敬叔。即其傍筑小室。名之曰凤渊亭。使其子昌锡。请记于愈曰。吾先祖御史公。自丹城解归。亭于江阳之西湖。号孤查。又以天孝蒙 旌闾。子孙世守之历四五世。而湖为患。我五代祖参奉公始移居于此。其后数百年间。子孙贫不能聊生。先亭已圮于水。而旌闾亦将倾颓。我先君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6H 页
天性孝勤。始克成家。眷眷于奉先接宾之节。而先亭之复旧。旌闾之重新。盖有志而未遑。藐余不肖。惟先人之志失坠是惧。越在癸未。与宗族相议。移奉旌闾于子孙所居之洞。乙未创斯亭于渊上。以为子孙肄业之所。其实亦孤查亭重建之遗意也。愿吾子。为余记之。余闻而贤之曰。礼云孝子。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敬叔于此。庶几近之。嗣而后者。皆能以此为心。知继述之为大。则斯亭也非但专美于此乡。亦足以有辞于天下后世矣。岂不休哉。因叙此。为凤渊亭记云。
混泉斋记
固城郡北三十里。有石马洞。李氏之居也。李上舍勉淳。故农坞公之孙也。为人淳谨。有向学之志。尝致书于余曰。吾王考筑数间屋于洞口。其下有源泉。因取其义。扁之曰混泉斋。为子孙肄业之所。不幸中间为乱离所驱逐。栖屑东西。屋几荒弊。吾家君惧先志之或替也。仍旧以重新。愿吾子之一言。余老病。不足以当之。然窃闻之。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放于四海。有本者如此。朱子作观澜之词。以赞孔子川上之叹曰。观川流之不息兮。寤道体之无穷。圣
后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316L 页
贤教人务本之意。可谓深矣。士之绩学种文。欲成其志者何限。而卒不能成者无佗。逐末而不务其本故也。今上舍君以三圣贤之遗训。无忘先人命名之意。常目在之。自存心处己之间。以至于接人应事之际。莫不惟本之务。则其道自至于充大。如水苟有其源。则冲砥石绝吕梁。而放乎四海矣。必须有敬义之功。然后能不间断。驯致乎继志述事之科矣。上舍其勉之哉。
栗山书室记
朴君孔玉。名其室曰栗山。盖取诸地名而名也。然要之义岂徒然哉。礼夫人之贽枣栗。释之者曰。早自谨敬。书曰栗栗危惧。亦敬意也。然则先儒论敬。曰整齐严肃。曰常惺惺。曰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各有取义。而栗栗二字。于敬最为近之。孔玉苟有志于学。须以敬之一字。为存心之本。以整齐严肃。为制外养中之法。以常惺惺。为提撤此心。皦如出日之方。以收敛其心。不容一物。为主一无适之度。栗栗然不敢小懈。则其于栗山之名。可庶几焉。执玉奉盈。非孔玉之心乎。孔玉其念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