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记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3H 页
川上斋记
慕圣人。慕其德也。慕之至者。不惟慕其德而已。并慕其所居之地。不惟慕其地而已。并慕其地名之相似。如水原之阙里。黄州之白鹿洞。海州之首阳山。何尝有伯夷孔朱之迹也。特因其名之似而慕之耳。是以祠而祀之。不知者乃或疑之。然自朝廷闾巷。至后世之君子。不惟不加贬辞。乃褒崇景仰之如不及者。慕圣人之心。无上下远近也。安阴之西。有尼丘山。又有龟阴坪。姜斯文永㪷,闵谏议致殷。慕其名之似也。就其傍。构小屋。奉孔子像。下为堂。为乡秀肄业之所。命曰川上斋。盖取诸子在川上之义。而有水环其堂者。道川故也。或曰。圣人之心。见于书。犹化工之妙。著于物。欲学圣人者。但求诸其书。而性情声气。皆可想见。夫何必绘七分虔祠庙而后可哉。余曰。是固也。然常人之情。非感非畏非激。鲜能以有为也。清朝肃敬。拜谒圣庙。已油油然有兴感之思矣。及退而整丌读书。果然圣言之倍觉亲切。其耸动警觉。感之功也。将为善。如见圣人之喜。将为恶。如闻圣人之责。有所不敢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3L 页
怠。有所不敢慢。其恐惧忌惮。畏之功也。念坠诸之杳茫。痛世俗之纷挐。天主禅佛。弥蒲域中。而惟此一间圣庙。草树寂寞。若何而不为彼邪所胜。若何而能为吾道之光。朝夕靡懈。忧深思远。其奋发振厉。激之功也。由是观之。庙之有益于学。不其大矣乎。盖圣人之道。高明广大。如天地之不可名。如江河之不可测。如鬼神之不可模状。然学之有次第。行之有条理。皆不外乎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惟知之明行之笃。则圣人之道。我亦可学矣。苟不能如是。而徒以拜谒进退。为慕圣。诵习句读。为学圣而已焉。则一片尼丘。适足为圣人之累。而立庙作堂。不过为观听之具矣。岂不重可惧也哉。斯文与谏议君。踔千里。谂余为记。余辞不获。遂书之如此云。
月明精舍记
咸平。有金氏诸贤。构庐于月明山下。扁曰月明精舍。遣其门秀士锡焕。问记于余。余观人家堂额。多因以山水名号。但曰山。吾取其高而已。水。吾取其深而已。执吾已然之迹而无自强之实。则山水不负人。而人之负山水者多矣。诸贤其勉之哉。夫月。日之对也。明暗之反也。日月相推而明生。明暗相资而岁成。以之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4H 页
根柢枢纽者。太极也。其于人。亦然。静动之本也。感。寂之发也。动静无端。寂感相承。而以之主宰运用者。天君也。太极。为天下万物之本。天君。为一身万事之主。其理一也。本自真实而无妄。虚明而洞澈。固无古今内外远近贵贱之别。故晦翁诗曰。恭惟千载心。秋月照寒水。但月则有形。可见可知。心本无迹。难见难知。而气禀物欲。从以拘蔽。则于是乎体不得中。用失其宜而三纲沦。万事堕。精舍之月。虽曰贞明。吾之方寸。长夜黑窣。久矣。君子所以顾名思义。俛焉孳孳者。良以是也。锡焕曰。谨闻命。遂书此归之。以替见月之思。
天安全氏忠孝旌闾记
灵岩郡西三十里。里曰严吉。天安全氏菟裘也。在昔穆陵朝。有县监梦星。从戎于壬,丁之乱。竟死于王事。其弟宣传官梦台。奉亲逃难。尽为子职。前后丧。泣血柴毁。于是乎一门忠孝。著闻于世。其始终梗槩。遗事及墓刻。详焉。 肃庙乙丑。郡中章甫。谓如二公之卓节至行。而不可无祭社之举。立祠俎豆。道伯 启闻。上嘉其忠。特 赠县监。为兵曹参议。以临乱抗义。为国捐生八字。褒之。逮至今 上丁亥。后孙行均等。 驾前上言。该曹覆 启。加 赠参议为兵曹参判。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4L 页
赠宣传为兵曹参议。并 命旌闾。公私哀荣。可谓备至矣。顾家国多难。乌头赤脚。未遑营建。今年戊戌。始克经始。一闾双楔。辉映乡邦。役既讫。后孙圭三,洪均。问记于不佞。不佞窃感先王典式尚有存者。而天理人心不随时而亡矣。盖人有是身。则必有五伦。而五伦之中。君亲为大。是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彝者也。惟其拘于前者。有禀赋之不齐。蔽于后者。有物欲之多歧。以至心有所不正。理有所不明。事有所不实。而人道入于禽兽。礼乐沦于粪壤。何如其孝也。何如其忠也。噫。今距二公之世数百年矣。遗风馀韵。尚有可徵。而要其大致。则不过洞然于形气性命轻重大小之别。而不为利害得失所乱。故当抢攘急遽之际。其心纯理得。事无不慊。而忠孝大节。有补于风化者有如此。猗欤盛矣。灵为南土下邑。绂冕之兴。逊于都畿。全氏多力田自给。而既繁既炽。往往有秀而文者。又能合志同力。不忘其所由生。绍述阐扬。无复馀憾。尤见其福履之未艾也。目今世级陵夷。汩陈五常之惨𥚁大变。又非壬,丁兵燹之比。则其或奋然特起。树节行显家邦。用扶一线阳脉者。安知不复出于全氏之门乎。遂书其颠末。俾归而刻之。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5H 页
终慕亭移建记
大舜终身慕父母。而后人视为柯则。于墓室斋舍。柱颜楣额。往往以永思,永慕等字。为茶饭例饰。而其曰终慕者。故孝子尹公周哲之所独也。盖闻公年才十三。遭父丧。请于伯兄曰。墓地无远家室。俾朝夕瞻扫诚愿也。果得善地而且近焉。既葬。日再哀省。不以风雨或废。制阕。上墓便哭。同张南轩故事。四十年如一日。满室图书。一尘不到。角巾道服。啸咏自适。以终其身。人到今诵之。是则公之馀事。虽未知浅深疏密如何。其小心洞属。一出言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之始终梗槩。可推而知也。亭旧在月阳山下。中圮而墟。曾孙恒植甫。晚而好学。念切堂构。就其居第右侧。重建栋宇。额因旧贯。一则曰自家精神。便是祖考精神。庶几其晨夕瞻仰。髣髴薰炙。免于异言之浸润。而不负帝畀之衷也。二则曰子孙族党。邻社群居。肄业诵读。不可无所。而亦不可使后生新进。无观法慕效之地也。因是而窃有所感焉。人之有生。举皆有不能自已之本心。其德曰仁。仁主于爱。爱莫切于爱亲。实众善之首。百行之原。君子所以存之者。此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此也。及其世教日乖。西𥚁滔天。而伦纪涂地。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5L 页
则视父母如路人。被缁削发。死不奔丧者有之。符同逆竖。无他端而起复从事者有之。甚至犯逆 国母。毁形 至尊。而倖逭显戮者有之矣。若此辈类。伤其身而忘其亲者久矣。非只为公之罪人。曾禽兽不若。而夷狄之所不容。尤何择焉。当是时也。居终慕之室。而不知兴感反省可乎。反省当如之何。终慕公之所居一泉一石。犹夫古也。所读之书一字一句。犹夫古也。所尊之性。所由之道。初无古今贤愚之别。不离日用至近之地。有不求。求之斯得之矣。尹氏勉乎哉。
静修堂记
文川郡东三十里。有社曰明湖。宽閒塽垲。形胜具焉。乡秀士某某。新构一屋于其中。与村秀才子。将朝夕于古人为己之学。役既讫。问所以名者。余惟天地之化。静为动主。人亦象之。虽百工贱执事。惟性静者。可以凑泊。况于求仁为己。任重道远者乎。故武侯之言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又曰。非静无以成学。又按管子有言。昔者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父教其子。兄勉其弟。一以孝义忠敬。少而习之。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故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则不惟进修节度之为然。抑居住游息之不能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6H 页
无资于静者如此。盖众人。未尝不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动。以至情炽性凿而利害相攻。则人极不立。而去禽兽不远矣。重以世降道晦。人心陷溺。士士之风。已矣无闻。商商之俗。𥚁极滔天。四境之内。无往非灭伦乱常无父无君之教者。其故何也。亦不过曰与物俱往。不能守静之致也。得非慷慨而太息者欤。然则当如之何。夫北方。豳岐故都也。先王之疆土典章。犹夫古也。先王之衣冠文物。犹夫古也。先王所尊之性。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古今贤愚之别。先王所由之道。近在日用至近之地。亦非高远难行之事。则人病不求与不为耳。苟使居是堂者。早孳暮惕。老而率壮。壮而率幼。从事于学。聚问辨存养省察之间。而勉勉相续。本之以静。毅然自拔于洪流奔波之中。则其于世教。岂云少补。主事者。郑载和诸人也。遂名曰静修堂。因记其说如右。
廉孝子旌闾记
盖自多难以来。 王灵不振。礼乐沦于粪壤。人类化为禽兽。忠孝仁义之说。为世忌讳者。几年于玆矣。宝城郡东四十里。里曰玉坪。其中乌头赤脚。望之穹然者。故孝子 赠司宪府监察廉公在汉之门也。公孝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6L 页
友警敏。著在龆龄九岁。母夫人病且丧。露祷尝粪。馈奠哭泣。依如老成人为者。继母李氏。病淹床席。證甚难治。医云惟鳖可效。公求诸冰雪中。试之得效。乡里为之感叹。性嗜书。自经史至百家子集。皆所贯通。发为文辞。类精深富赡。人多诵传。其用功最深于尚书一部。每夜必诵念不懈。虽值有事。或逆旅中亦如之。此则又圣人所训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者也。夫人之事亲。养志为先。口体次之。若公可谓先立乎其大者。其馀虽略可也。噫。之旌也虽属于一家私事。而使往来人士。咨嗟指点。咸知先王旧章。尚有馀存于宽閒寂寞之滨。而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则人各亲其亲长其长。而于国家拨乱反治之政。亦不无少补矣。噫。是岂可与俗人道哉。
漆原尹氏孝烈旌闾记
今 上二十五年戊子。 命旌陜川郡故成均进士尹公尚义暨夫人郑氏曰。孝子烈女之门。一闾双楔。乡邦辉映。噫。灵芝醴泉。果有根源。且观一羽而识凤凰之全体者。其理然也。谨按尹氏。漆原望族。 宣庙朝。漆溪君宪敏公卓然策光国勋。漆坪君忠庄公庆元。殉节壬辰。是其九世若八世。子贱之为君子。有自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7H 页
来矣。公性质纯悫。其所致力。不出于人伦日用之间。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一如古孝子为者。事亲之始终尽矣。夫人善养舅姑。夙夜无怠。及值城崩。子孙在前。年且耆艾。特待其卒襄。绝粒食九日。而从容就殉。此则读书谈道义者所难容易。而夫人能之。不亦贤乎。盖三纲五常。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秉彝也。今当蹄迹交横。伦纲斁绝之日。载胥及溺。不遑暇恤。而朝廷所以能眷眷褒录。不作第二义看者。岂偶然哉。盖欲使为人子为人妻者。有所向慕感激。兴起其孝烈之良心。而有补于世教之万一。非独以私于尹氏之子孙而已也。然则述事揭楣。不但为后承绍述阐明之地。亦使往来人士。读其文。论其世。有以知先王典章尚有馀存。不随手泯灭者。诚不可已也。孝子之孙淳学。千里踏趼。问记于不佞。一见知其为法家善士。不敢以老病辞。
梅窝记
粤若 明陵末年。有上舍生梅窝郑公。文章学识。冠绝士类。居泮十馀年。不窥户外。专心诵读。惟论语一部。不及其他。泮中号为郑论语。家在咸平月岳山下。莳梅种竹。甘乐衡泌。扁其居曰梅窝。此其家籍所传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7L 页
也。五世孙经源。惧久而无徵也。请一言记实。余喟而曰。夫陈述世德。乃贤子孙之事也。而朝无百年之家。自先贤已叹之。久而愈追者。曷又多得。今君聿追先懿。堂构于百年之外。谋及于千里之远。其志可谓笃矣。其事可谓勤矣。余于是乌得无一言。夫梅植物之一。与众草木无以异也。然肇于炎帝之经。载之说命之篇。召南之诗。其取义也。类以滋不以象。以实不以华。玆曷故焉。人所以立于天地之间而参为三才者非以四肢百体之形。声色臭味之欲也。诚以仁孝忠敬之实。道义命讨之显。得于天而具于心。不可一日而不讲且明焉。故圣人之道。大则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小则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所不备而以言其求仁为己。涵养德性之次第节目。则又莫如论语一书之约而尽者。是则所谓平生受用。尽在此书者。可见公造诣大槩。而其他所传之咳唾遗响。虽零言短句。如昆山片玉。愈小愈贵。尤以见重内轻外尚质不文之一端也。后之人。观感于斯而兴起。学习以滋其心志。孝悌以实其德行。遣驰竞之情。祛鄙吝之意。蔚然有廉贪立懦之效。则公之邃德懿行。虽难可详。而其介然有守垂裕后昆之大义。则未始不出于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8H 页
此矣。君其勉之哉。
经学斋记
咸兴府北七十里。有洞曰西商。泉石鲜洁。云林寥廓。蔚为胜境。宜乎硕人之所考槃也。韩君晦善。前寝郎序教。从父子也。劬经服礼。望著士林。尝因一乡讲会。倡言于众曰。吾辈虽生长遐裔。无所猷为。抑非五百载化育中一物乎。值玆板荡。扶纲常以尊朝廷。讲圣贤以正士习。严条约以敦民俗。各在当人之身。莫非吾分内事。宜其别建堂宇。以为群居诵读之地。不可已也。始役于戊戌仲春。不数月而功告讫。凉榭燠室。东西对峙。中为讲堂。近北一架。揭虔孔夫子影帧。配以朱宋两先生。总而名之曰经学斋。既因李君英教以来请曰。愿有记也。窃惟我东自殷师以来。俗尚礼义。至于本 朝。儒学之盛。浸淫乎洙泗洛建。一自洋氛东侵。一番换出他士大夫心肠。肆然乎卑尧舜而侮孔朱矣。何等是圣人。何等是经学。尚置诸笆篱而不遇焚坑则幸矣。于此时而一区咸兴。有经学斋。诗云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庄子曰。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何其乎北士之起余怀也。其能不厌不怠。专一从事。则推己及物。以至于一省一国而为天下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8L 页
阳复之基本者。将拭目而待之矣。呜呼。北士勉旃。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岂有古今远近之殊哉。若夫用工节次。圣训昭然。斋居风物之盛。吟咏者之自得。并不论著云。
知守斋记
黄伯宪商山书室。渊斋宋祭酒。命名知守。青城老人。为之记。其言曰。天下事皆有两面。天非阴阳。不能以造始。地非柔刚。不能以代终。人非仁义。不能以成务。是则学问路径。不两面做去如车轮鸟翼。而能立大本行达道者。未之有也。故圣人有知及仁守之训。知之如何。不过曰学聚问辨。寻个是处而已。守之如何。戒惧谨独。为善去恶而已。然其所以能知能守。亦惟曰敬而已矣。知不以敬则意绪匆匆。无以察纠纷微奥之致。守不以敬则怠惰放弛。无以致涵养义理之实。言必有教也。动必有则也。昼必有为也。宵必有得也。存之养之。不间瞬息也。此先民之知守。所以本之于敬。而吾与子之所宜夙夜从事也夫。
郑氏忠义堂记
咸平县北几里。村曰高亭。罗州郑氏菟裘也。其先有壬辰战亡者五人。爱竹轩鹰,爱松轩鸿,高亭缙。从李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9H 页
忠武公。殉节于露梁。月庵民秀,松溪绘。从重峰赵先生。殉节于锦山。并体魄失。就先茔内洁净地。坛墠以祭之者。垂数百年。后孙等从而架数椽于其下。为里社群公。子姓宗族肄业讲读之地。揭额曰忠义堂。盖所以遹追先懿。传守勿替之义也。郑君遇植,镕兑。要不佞以一言记之。窃惟天地大矣。而人乃一稊于其中。形孰小焉。古今远矣。而人乃一瞬于其间。时孰近焉。形虽小矣。而有参天地而并立者焉。时虽近矣。而有贯古今而不朽者焉。是盖有不待形而立。不与死而亡者。天地也。古今也。苟求其所以然。则与人之所以为人者。又岂有大小久近之可言也哉。古人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者。欲以全夫此而已。然民之鲜能。久矣。间世一值。尚云其罕。今罗州氏一门内。或兄而弟。或叔而侄。以至三从并五忠。出于有服。何其壮也。桂林无别枝。玉山多层峰。其信矣乎。噫。古之为忠也。主贼相抗而其事实易。今之为忠也。主贼同心而无下手处。将如之何。惟服吾服。读吾书。洗心柱脚。宁可终身而见废。不可循俗而苟同。不负先王之教父祖之业。是亦忠义中一大关棙也。请以是为之记。
卞氏三纲旌闾记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9L 页
天叙有伦。其纲三。臣为君曰忠。子为父曰孝。妻为夫曰烈。乃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从违顺逆。一身之吉凶善恶。家国天下之盛衰治乱。关焉。此先王所以兢兢业业。树风教厉世俗者然也。今 上壬辰。以 宣庙去豳之五周甲。于当时。死事诸臣。各有示意之典。又因晋州儒生河尚镐等上言。加 赠故忠臣卞延寿。为兵曹判书。孝子卞岦。为左承旨。申 命绰楔。承旨配烈妇金氏。以次及焉。一闾三旌。乡邦增色。盖在壬辰之役。 乘舆蒙尘。 庙社失守。安危存亡。迫在呼吸。当是时。虽位公卿谈道义。自许以军国大任者。类审于利害。巧为趍避而越视秦瘠者。踵相接也。卞公独以草野韎韦。能倡率义旅。因属李忠武管下。永嶝唐浦之战。屡立奇功。末乃众寡不敌。邻援四绝。委身于蛇豕锋镝之冲而至死无悔者。其事已伟矣。况在脚下。为子而骂敌致命。为妇而绝粒殉身。皆言足听闻。槩而论之。夫岂有所为而为哉。特以君臣父子夫妇之大经大义。独有得于天分之多。而不为私智计较所摇夺耳。倘有好古君子。考世尚论。则其将续编于小学三纲之录。而垂诸无穷。不亦壮欤。旌在晋州良田里。若其事实颠末。详载宋渊斋所述神道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0H 页
碑。玆不叠床。特书其感乎中者如右。请文者。后孙羲洙,相琡。其名。
忠义堂记
月城南二十里而近村曰佳岩。庆州氏菟裘也。故贞武崔先生旌闾及庙室在焉。就其西五架而堂额以忠义者。嗣孙海日燕居之所也。主人为其徒名而无记实也。属余一言以尾之。噫。子之先德。名山藏之。舆地载焉。古今词翰家。揄扬叙述。备无馀蕴。此而敢赘。非愚则妄。顾所告则有之。盖人有是身则有是心。有是心则有是用。经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塞乎天地而有馀。准诸四海而不穷。所谓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秉彝也。宜若人皆可能。世皆恒治。而但气拘而梏。欲牵而荡。其不混淑慝而倒朔南者。几希矣。若贞武先生之危忠大节。固已轩天地炳日月。不可尚已。而考其所由。则致力于戒慎恐惧之地。专门于授受讲磨之场。敦孝悌之政。严辞受之节。谨出处之宜。一言一动。不容放过者。有以致之。非一时偶然而袭取之。此尤不可不知也。况今万国兽食。 主势孤危。国步艰阴。又非若壬辰去豳。南汉痛哭之可比也。使先生而在者。其哀恸迫切。当如何哉。在后人地。只当师其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0L 页
心尊其道。进而在朝。则讲难进易退之义。退而在野。则笃亲上死长之心。不为风气习俗所诱引妨夺。则斯不亦善之又善者乎。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又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主人其勉旃。
崇阳精舍记
东方。虽僻处天下之一隅。而肇自殷师出来。以祖舜司徒之教。教而治之。则五伦始叙而夷变为夏矣。我朝立国。讲明服习。不越乎尧,舜,文,武之政。孔,曾,思,孟之道。典章文物。甲乙中华。世远泽微。渐不如古。其在今日。道义文献。将求诸草野岩穴。而京师大都。莫敢望焉。岂天运地灵。迭为反覆而然欤。盖亦存乎人焉。咸阳郡北三十里。山曰道崇。山之阳。云林窈廓。溪石鲜洁。宜其为士君子嘉遁胜境。故上舍郑公焕忠。盖尝经营藏修而未遑。其孙承宣君泰铉。思有以显扬。早占仕籍。青紫轮毂。可平步以就。及朝廷不幸。有变于夷之大更张。则辄浩然卷退。续遂初之赋。赓衡泌之章。劬经服礼乐而忘其忧。因就其地。大家商量。经之营之。堂宇焉凉榭燠室。左右相值。书籍焉经史子集。大略具备。以至师生饩廪。宾友济接。并井井有条理。所以为承先裕后之计者。至矣。又闷夫士皆商商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1H 页
无依据标则之地。则谓道义有生所同。书籍天下公物。不可作一人一家私也。遂举而属之士林。而己不与焉。噫。诚盛事也。今与后之人。苟能因此而奋发振兴。读圣贤之书。讲圣贤之道。沉潜积累而有得焉。则内自一心一身。以至日用彝伦。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庶几有一班之窥。而亦可以不负今日眷眷之意矣。若其不然而徒将好题目。为一时观听之美而已。则朱先生所谓满车兵戈。弄去弄来。济得甚事者。尤不可不念也。安君奎镇。访至穷庐三宿。娓娓道其事甚悉。余闻而壮之曰。此异日阳复之渐也。因记其事如右。
白洞祠设坛记
文君秉大炳斗。访余至定山山中。致以其门中父老之言曰。鄙乡旧有白洞祠。享我先祖友谷,白草堂,磊村三先生。中罹大运。剥庐剪棠。殆近数十年矣。皓天之复。不可望也。在后嗣子孙。宜其有一副权宜屈中私伸之道。而古事无可据。将若之何。余起而言曰。噫。昔我先王崇儒重道。大而书院。小则乡祠。听其修举。无或废坠。所以为维系人心。扶持国脉之基本田地者。虽百世不能易也。天不悔𥚁。好事作俑。一举而撤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1L 页
皇庙。再举而罢书院乡祠则三纲沦矣。九法斁矣。无怪其反覆相因。为夷狄禽兽之归也。然天理常存。人心不死。间有恻怛好古之士。不忍于斯文世教之无地可寓。而以爱礼存羊之义。于毁院旧址。封土为坛。笾豆单酌。岁一私荐。如朱先生沧洲精舍释奠仪已例者。于南于北。略有其人。此则虽曰礼之变者。苟变而合于理。则亦可以不失其正矣。盖祀典之所由始。本于天理。出于人心。决于圣人之口。故曰群言淆则折诸圣。当玆变境无所适从者。试求诸天理。以察其顺与不顺。求诸人心。以验其安与不安。求诸圣贤之言。以观其合与不合。三者得矣。则斯判然矣。其或曰不由 朝令。私自擅便。有涉僭汰云尔。则是壹郁情事。终无可伸之日。未知其必然也。谨以是对。又录其说。以待尚论者折衷。
观湖亭记
亭在长兴府北四十里。山自帝岩以来。逶迤磅礴。狮岩鹰峰。镇于东。长江大野。环其南。形胜具焉。噫。观水有术。水之可观者非一。而必于湖者。其意何居焉。岂不以浊河之睨壁而取其清乎。浅坳之胶杯而取其深乎。又岂不以贪泉之怀金。而取其可以比冰玉之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2H 页
明洁者乎。弱水之沉芥。而取其可以泛万斛之大艑者乎。窃尝闻之。天生万物。人为其秀。方寸之心。虚灵洞彻。五性具焉。七情出焉。如鉴不尘。如水未波。此乃至实之理。至显之命。至清而不污。至恬而不危者也。惟其人之方生。气质拘之于前。及其既生。物欲混之于后。所谓浊河也。浅坳也。贪泉也。弱水也。凡四者之类皆是已。一或汩焉。而辨之不早。淘之未精。则昔之清者。日沦于污浊。昔之恬者。日入于垫溺。而不可救矣。况今洋澜滔天。滟滪白马。不足以喻其险危。虽欲正柁解维。纵其所如。其可得欤。吾于是。知石亭处士郑公再焕之贤也。因江山楼台之盛。而寓贻谟燕翼之义于名言之表者。决非骛远循外者所能。吾欲表而出之。若其界至风烟。经始重逢之岁月起止。主人已言之。此不复云。
松溪亭记
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述愿之言。历叙遇于世与不遇者之事。虽一归之命。而其取舍之意可见。至其末。特提奔走侥倖者而断之。则益较然矣。夫务声名者。常困于缰锁。慕闲适者。每病于湮没。二者之不得兼。亦其理与势然也。即二者而论之。其显晦升沉。奚啻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2L 页
云泥之悬哉。而若较其劳逸而乘除之。则彼热中骛外。钟漏乎奔忙者。孰与栖迟衡泌泄泄十亩之间也。兴城东十里。溪山清旷。云林邃密。高氏菟裘也。故松溪翁升镇。隐居行义。涵泳于诗书艺文。茶饭焉孝友忠信。一箪一瓢。乐以忘忧。视世之得失荣辱。不啻若太空浮云。尝谓人生斯世。难保者晚节。易间者工程。而寓物遣兴。亦是士君子一事。乃就松林之下溪水之上。构数椽凉榭。扁以松溪二字。讲论于斯。寝兴于斯。觞咏于斯。其诗曰。独秀大冬知节义。奔流沧海见工程。所以励岁寒之节。笃日新之工。而散烦闷舒幽悁者。将终身而有馀。虽盘谷之无不足。莫以尚焉。而清高洒落殆过之。吾知翁之贤。出人数等。非拘儒俗士所能望其藩墙也。遂追记其实如此。以副其嗣孙昕相之请。
柳氏二女旌闾记
奉天窦氏。草野生长。遇乱洁身。其事甚微。朱先生大书特书。载小学编中。盖亦衰世之意。窃尝以是而求之。我东则文化氏二女。殆其俦也。而其卫父一事。又窦氏之所无也。父部将洪。曾祖府使浻。六世祖左议政曼殊。世居晋阳西元堂里。 穆陵壬辰之役。父为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3H 页
贼所执。兄弟姊妹。冒刃翼蔽。贼见二女姿色绝异。戢刃注视。迫令前去。二女遂目其二兄。负父脱去。已而度父行已远。遂洁身致命。事闻于 朝。并蒙旌表。噫。迹其始终。可范俗而有馀矣。矧今通同货色之说盈天下。天下靡然尚之。而民彝将尽。则若二女者。如何不备录无遗。十分赞扬。载诸三纲行实等书。俾开来裔眼目于无穷也。旌在三嘉治南十里北岩之下。 崇祯三甲午今 上戊戌。即其移建与重修日月也。来请记者。部将公后孙荣根其名也。
张孝子旌闾记
呜呼。此故孝子 赠童蒙教官张公泶之闾也。张氏。其先出自中国。粤若太师讳贞弼。与权幸,金宣平二太师。佐丽朝。统合三韩。民到今称之。历侍郎儒,仆射延佑兴山君机,中郎将英,缮工监正合。至壶村讳俨。律己清严。事亲至诚。有鲢鱼童蔘之感应。公其傍下玄孙。子贱之为君子。有自来矣。公天性至孝。奉养偏母。日事渔樵。甘旨未尝乏。柔色婉容。恒务得其欢心。母年隆笃。偶以甔酱为灰汁也。取弊袜烦撋之。公虑母或自觉而伤昏耄也。戒家人慎勿言。藏其甔于别处。自食之者数年。又一日母见公饭少之曰。儿出未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3L 页
归。何不多与饭。仍取溺器盛其饭。加以他饭实之。及归。与之食之。公下匙箸如常。至饱而止。又仍其器。置其馀。少顷复尽食之。慰其母曰。儿腹果然矣。噫。世之言孝者。未始不以断指割股。冰鲤雪笋。为究竟题目。而至其以父母心为心。视秽物秽器。如菽粟常用。殆往牒所不载。当时所未见。宜士传民诵。达于听卑之天。而蒙旌表之典也。嗣是而为其脚下者。苟能继述心法。不求人知而求为可知。不求诸外而求之于内。征迈式谷。夙夜靡懈。则为方兴未艾之地。而孝德不食之受报者。讵可量耶。旌在南原府西二十里时山坊葛吉里。请文者。涛说,淳权。其五世孙也。
孝烈妇田氏旌闾记
呜呼。此孝烈妇孺人田氏之闾也。谨按田氏。其先潭阳人。松潭先生有秋九世孙。在家。已以孝敬闻。及笄归金海金锡禹。事舅姑孝。奉祭祀敬。为邻里宗族所称奖。去壬午十一月。夫于族人琮基。非其罪而有结怨事。至被束缚。又将告官。其母谓临年。不忍见子之被刑戮也。我当先尔而死。即自投深渊。赖即救援。几绝仅苏。田氏。乃自语于心曰。夫之生死。即母命所关。捐我一缕。以代夫命。庶其为两全之道也。潜就彼只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4H 页
舂舍。自经致命。事闻巡营题旨内。不念膝下三岁之幼。腹中八朔之胎。而暗地捐生。念其情则人可涕也。语其烈则天必鉴矣。今若加罪其夫。施刑官庭。则哀彼泉下田氏之魂。岂可曰替其夫。偿其命乎。锡禹即为放送。壬辰六月。 启闻旌表。噫。他人之烈。烈而止耳。烈而兼孝。田氏之所独也。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当此天地闭塞蹄迹交横之日。伦纲二字。属于笆篱边物久矣。而绰楔之典。往往相闻于僻壤遐陬绝远之地者。尤以见不死之人心。而常存之天理也。旌在长兴治北防筑内。请文者。金君锡龟其名。
云谷讲堂记
东方自殷师以降。道学节义文章之盛。莫如本 朝。至若三者之钟萃一门。为百世为善之劝者。又莫如善山氏。盖当丽运告讫。我 朝受命。而仁人义士。不可苟容。则白岩笼岩之为无愧。与西山夷齐。东海鲁连。匹美而并肩矣。江湖毕斋。渊源于家庭。私淑于圃隐。一传而为寒暄。再传而为静庵。静庵之后。群儒辈出。道学彬彬。使三韩一域。为文献大邦。伊谁之功也。肆 列圣酬报。士林尊奉。节惠易名。 恩纶频繁。尚义孤竹。洛峰礼林。庙享相望。有举无替。则其所以为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4L 页
扶持国脉。维系人心之本者。可谓至矣。彼以计功谋利之私。偏猜驳杂之见。谓祖宗不足法。义理不足论。人言不足恤。举一国忠贤俎豆而容易扫荡者。其亦不仁也哉。湖南之高敞。山名紫阳。里号新安。而洞曰云谷者。即四先生妥享旧址。而水地废荒。垂三十年。后孙等相与言曰。不可使吾先祖洋洋陟降之灵。终于壹郁而不伸。又不可使先父兄刱建至意。归之泯灭而无传也。乃建碑封坛。岁一荐享。如朱先生沧洲祠已例。又修葺其烬馀讲舍。为子孙宗党肄业之所。既遣门秀士九铉,锡斗。属余一言以记实。噫。世级愈降。人心无常。类为势利物累之所障蔽。异端鬼教之所浸淫。吾道日就溃裂。狂澜终至滔天。而莫之或救者。政以学问节义。为世大禁。而仡仡从事。不越乎货利气欲之中耳。其能食旧德。砥砺澡淬。不失法家典型。如金氏者。抑有几人。使四先生英灵而在者。其将曰使吾道不坠于地者。尔等善述之力也。默佑阴骘。抑将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自玆以往。毋恃其所已能。而益勉其所不及。使名实相副。本末交资。则可庶几乎。主事者。台容锡,孝泰,凤墉。
吴孝子两世旌闾记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5H 页
当宁即位三十年癸巳。海西儒生朴昌渊等上言。海州故 赠童蒙教官吴始梁及其子琏。孝行卓异。乞降旌闾之典事。事下该曹。覆 启依 允。于是吴氏之孝。闻一国。谨按其辞曰。始梁年八岁。遭父丧。与兄同处垩室。颜色之戚。哭泣之哀。俨若成人。及葬。朝夕上墓。号哭几绝。其母疾革。血指灌口。其子琏讷言敏行。人称才德。事亲务得欢心。遭外艰。殡窆尽诚。身不解衰绖。口不近腥膻。三年如一日。其母病。欲生鱼。时值隆冬。致冰鲋之感。此其大略也。盖人生有心。其德曰仁。仁主于爱。爱莫切于爱亲。乃众善之首。百行之源。求之斯得。行则必达。若其人皆可能。而父不得传于子。孙不得受于祖者。非只生质之不齐也。亦教化风俗。有移易耳。矧今夷狄猖獗。蹄迹交横。人伦入于污浊。礼乐沦于粪壤。率天下而为无父无君之归者乎。是则父孝子孝。世述无替。如高敞氏者。信其有全于天显民彝之本体。而不负我 列圣培养之泽也。绰楔既具。门少年国东。丐余一言以记实。余谓宗族称孝。圣人谓斯已孝矣。进而至于乡邦称之。朝廷信之。而 天旌降焉。则有本者固如是。复何待区区笔舌。惟自玆以往。继承无怠。菑穫不休。致谨于岐径摇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5L 页
夺。专精乎诗书讲习。而有以壁立于颓波怀襄之中。则其庶几乎。因记其说如右。
白岩双溪楼重修记
儒释异途。不相为谋。顾其师师传授。不替典型。而有契于儒家堂构之义。则不害为引彼准此。为仪式之地也。余僦居湖右之定山。凭诸道路。知长城有所谓白羊寺者。窈窕爽垲。形胜具焉。楼两水交会之内。而曰双溪者。故高丽觉俨尊者所刱建。中经颓圮。其徒清叟禅师重修之。圃翁诗清叟起楼名始重。牧翁作记。价还增者。其记实也。历年数百。架漏牵补。苟度时日。近至锦海上人。始易而新之。发谋知委。其师华昙大师。寔主焉。于是。山若益奇。水若益清。诚一时之胜景也。闻起遐想。切欲理屐一赏。而蹩躄未能也。日有上人瑞云。访至病室。示以事实册一部。余受而反覆于记文与诗什。则山川风物之盛。各家布叙之精致。森然若坐余楼上。而阅其彷佛矣。闻而知之。不让于见而知之。信乎白岩之缘。有前定矣。问其役。柱础外上栋下宇。涂塈丹雘。无不改观也。问其费。因于囊钵。资以化缘而有馀矣。问其设役早晚。始于庚子二月。竣于辛丑八月。噫。物之兴废。物之情也。非觉俨刱始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6H 页
之勤。岂能使是楼。传之千年之久也。非锦海遹追之诚。又岂能使千年旧物。重新于指顾之间耶。是皆言足听闻。遂乐为之书。
归厚斋记
东土士大夫之例言朱氏之为贵姓。而不知其渊源于考亭。厥或知之。又不能公传道说。明其为大贤后裔。而备数于选举录用之列者。诚欠典也。盖文公先生。仲子野。有四子。长钜。钜又四子。叔潜号清溪。宋嘉定间。翰林学士。克绍家传。见奸臣弄柄。主和误国。愤不自胜。偶感夫子居夷之训。而谓门弟子曰。海外青丘。箕圣攸封。素称礼壤。吾属可居。遂同叶公济,赵昶等七人者。浮海而东。舟泊锦城。因居焉。时宋朝遗民。多出东国。元人使高丽押送上都。遂变名遁于龙潭。又因三别抄之难。移居绫城。此其载录于 皇明君臣图鉴及舆地胜览者。班班可考。而竹泉金文清公。梅山洪文敬公记述。亦足徵信于无穷也。清溪子馀庆。枢密院密直使。墓失传。更数十世。不知其处。今 上三十六年己亥。始得志石于和顺云山面铁场里。姓讳及夫人封爵。宛然可證。惟其官衔之以汝阳公左相者。与谱牒所载。虽有异同。志乃近千年不刊信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6L 页
迹。谱是后来人随闻传录。从违之别断可知矣。改筑之日。又有一条瑞气。自其子文节公墓所。连亘数十里。须臾而灭。盖亦异矣哉。乃还其流传旧基之为它人占据者。刱建斋室。为请于宋员外秉珣。得大书归厚二字。以揭其楣。求余文为记。盖闻豺獭报本。草木归根。物之微也。而致一于所自出者。犹尚如是。况居生民之列。而为天地立心者乎。故先王制礼。为之丘墓。以藏其体魄。为之庙主。以享其神明。幽志显刻。以著其事迹。为之堂室斋包。以供其芬苾。是则自吾父祖以上。虽百世之远。其爱慕尊敬愈久愈新者。乃其天理之自然。而非人力安排也。只世远教弛。人心都丧。目前切近。尚不理会。至于玄远难详。而能索隐阐微。尽善尽美。一新耳目于数百年之后者。殆朱氏之所独著之不可已也。遂忘其陋拙。而书之如右。是役也。后孙灿晦,承铎。实致力焉。谒文者。阳东其名。
观澜亭重建记
古之君子。或从王事。或处林樊。进退虽殊。而无非为立身之地。故 赠侍郎许公讳国柱。值龙蛇之役。以下僚散职。首先举义。贾勇歼贼。厥绩甚伟。及夫事定。不伐其劳。遂营老菟裘于晋阳之东。濂江之上。混渔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7H 页
樵而诅鸥鹭。盟府勋名诸将录用。视之以浮云物事。构若干楹。环以松竹。前临淼茫。扁其颜曰观澜。俯仰上下。襟怀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入境。而立于埃氛之表。则公之所尚。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别有所存。可知也已。金火交易。亭废而墟。且百馀年。后孙骏。一日慨然。与焌声言于众曰。世变日新。人事难保。不可使先祖嘉遁遗躅。任其泯然而无传也。鸠财募工。因旧址重建。东而楼者。为清寒。西而斋者。为悟道。门曰如斯。台曰咏归。并一新改观。光复旧样。既而玩赫。二友属不佞。一言以记实。窃闻孟子观澜之训。盖贵乎水之有源也。潢潦之水。雨集而盈。雨止而涸。何澜之可观。此之经数十百里而来。合数十百川而一者。有源也。此之历四时千载而如一日者。亦有源也。政犹君子之道。静而有本。故能溥博而无穷也。其行也非喜事而求名。其处也非洁身而独善。要以慊于吾心。合乎道义而已。是则侍郎公之韬晦名迹。不求人知而能见称当时。树风百世者。夫岂无所本而致之哉。为其出而有可用之材。处而有可藏之实。随地裕如。若水之有源而无穷也。后之人。勿以亭视亭。以心传心。敦笃乎仁义忠孝之传。审慎乎华夷人兽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7L 页
之分。而早夜乾惕。勿有间断。则斯其为继述志事之大者。而记之有无。不须言也。姑书此。以塞询荛之盛意。
三友堂记
天下大防。莫先于孝友。水之始也滥觞耳。苟无土以障之。则必至于滔天。火之初也萤爝耳。苟无水以制之。则必至于燎原。人心感物而动。不能无欲。其端亦甚微。不有孝友之人。出为表式。则沦胥以成风而彝伦斁矣。昔者先王。有见于斯。虽僻壤遐陬荜门圭窦之微。苟有能行之者。类蒐罗阐扬。罔或遗漏。绰楔金石。表厥宅里。所以赞王治树民风。而挽之于正也。镇安县西圣寿山下。云林窈窕。溪石净洁。里落而居者曰睦洞。中有三友堂。堂是耽津崔氏三昆季燕居之室。其先。自丽朝庄景公始。世保淳德。居多孝友。传至近日。有曰奎焕。隐居不市之士也。子三人。长冀镐。次成镐。次明镐。并天赋美质。兄爱而友。弟敬而顺。称于宗族。信于乡党。一辞无间然。扬播世德。司马家法。不独专美。则堂之命名。尽有其实。而于古人有光矣。呜呼。分门割户。争财争田。颓俗久矣。矧今欲浪滔天。伦纪都丧。若人之能不染于末习。卓然不变其恒度。岂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8H 页
易言哉。所谓特立两间而无愧。传于后世而可法。不止为一人一家私也。倘有好古君子。续编于小学,启蒙等书。而不遂为泯然无徵。则亦对扬王致之一道也。后之人其善继善述。无忝所生。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余于耽津氏。盖有望焉。
紫谷记
凡事。贵实不贵名。紫阳为山。云谷为洞。而扁所居室曰紫谷者。记其实也。然地有因人而显者。人未有因地而著者。念昔全闽。乃蛮蜑之薮。而朱先生崛起于是。则紫阳,云谷之胜。诵传天下。与邹,鲁,关,洛。同其声价而无逊焉。不然。只一嵯峨者深广者而已。何足云尔。吾闻室之主人。积屈公车。晚好宋子书。口诵心念。晨夕靡懈。又从而作蝇头字。抄成卷帙。将与后人共之。噫。宋子之道。轩天地耀日星。不可尚尔。而大纲有四。距诐淫以承三圣也。崇节义以尊东周也。严惩讨以扶伦纪也。恶乡愿以反正经也。所以承紫阳之大统。而有辞于天下后世者。不越乎此。后之人。欲自拔于颓波怀襄之中。而保得赋予之衷者。舍是书。何以哉。由是以往。积累充养。实大声宏。则将见谷城之紫阳,云谷。与闽中山水。并美齐芳。而不可差殊看也。主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8L 页
人为谁。赵大雅昌骏。余不面友也。聊书此以付其从子泳善甫。
永思斋记
云水之南。鳌山之下。即卢氏之平泉。世以孝友文行。著于乡。曾筑室先茔之左。手栽松楸。蔚然成林。一以为时节荐享风雨之庇。一以为子姓宗党诵读之地。既而使门少年载坤。谋及于余。请所以扁其颜者。窃闻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取而寓意。可庶几乎。遂为之说曰。先王之制祭礼也。家必有庙。庙必有主。主之始立也。三祭以虞之。既归而奉诸其庙。岁时祀之。曰是神明之所依也。有祢之庙者。自己之兄弟子孙。皆至焉。有祖之庙者。自父之昆弟子孙。皆至焉。有曾祖之庙者。自祖之兄弟子孙。皆至焉。有高祖之庙者。自曾祖之兄弟子孙。皆至焉。有大宗之庙者。凡族之昆弟子孙。皆有至焉者矣。是乃尊祖合族之大法。而求诸阴阳之义。至矣尽矣。夫墓者。体魄之所安。衣履之攸藏。于斯求之。不为无辞。而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始起寝于墓侧者。斯为一据。而朱先生亦以为墓祭。古无明文。惟亲尽而祭无妨云尔。则岂不以庙墓二祭之轻重详略。自有不同者耶。惟于万物收藏。寒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9H 页
暑交递之际。所悽怆怵惕而起反本追远之思者。乃孝子慈孙沮遏不得之常情。而非勉强由外者。则切不可以古今异俗而全然无事者审矣。是则卢氏之眷眷致意。盖非一朝一夕而信其为孝思之无穷也。著之恶可已乎。为书此。以塞其好问之盛云。
景义堂记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又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凡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古今亲疏之别哉。夫人之有生。内则父子。外则君臣。臣子之忠孝于君亲。而竭诚尽节。以至捐躯殒命者。无他焉。分定故也。金宁金氏忠毅公。蚤登高科。历事 三朝。服官内外。致位上卿。今其世远。微言绪论。虽不槩见。死生荣辱。君子大节。国家化理之盛。莫尚于 英 显二陵。而公以此时荣。世教民彝之变。莫惨于乙丙两年。而公以此时死。抑亦由于性分之定而不愿乎外者也。夫何间然。肆自 元陵朝以来。洗冤丹书。复官赐谥。享配食坛。降不祧典。 列圣酬报。靡有馀憾。其亦莫掩之天理而难诬之人心矣。云仍之散居岭湖者。无虑以数千计矣。而类勤俭文行。蔚为名家者。尤以见积荫之未艾也。庙旧在知礼县剡溪村。今陜川郡黄溪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9L 页
之上。又其迁徙后新建也。房室门庭。仪物咸备。庙门外向西构数架。扁以景义者。乃其门。子孙藏修之所。盖欲讲明乎仁义忠孝之实。而不坠乃先祖志事之万一。然公之为公。岂易言哉。由其修于身者有本。处乎变者有馀。匪一朝一夕。袭而取之也。苟使居是堂者。朝夕乾惕。深究其创垂积累之不可多得。而有拔于洪流怀襄之中。则于公尽有光。呜呼。可不勉哉。请记者。后孙溶九允权。皆善士也。
湖山亭记
夫以燕閒无事之馀。值兵革抢攘之际。忠孝全性。不失令名。盖亦难焉。或然矣。又无贤子孙绍述阐明发挥张大。则其传世久远。又未可必。咸平治东。里曰月岳。晋州郑氏平泉。族大繁衍。世传名德。旧有湖山月峰二公。擩染诗礼。敦尚行实。众推为难兄弟。中罹大难。家众沦没。身俘异域。艰危到极。而恋亲忧国。夙夜至诚。有足以孚豚鱼感夷虏者。万死生还。念先王室。贼情虚实。地势形便。疏陈数千言。禀悉庙堂。要以为自强之策。无逊于洪皓,朱弁之为者。终养偏父。追服母丧。以至昏朝斁伦。凶论乖张。则辄慷慨发愤。声罪迸出。誓不共乡井。其云命之穷矣。未伸乌鸟反哺之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0H 页
诚。时不幸也。莫效葵藿向日之忱者。盖亦自道之辞。而忠厚恻怛。积中发外。有以为风化裨补之万一者。不可诬矣。平陂百年。俎豆撤享。遗韵馀泽。渐就泯然。则堂构于既底。疆𤱶于既敷。欲其如亲侍杖屦。承耳提面命而感发孝悌良心者。岂有穷哉。此湖山亭之所以刱建。而界至风烟。不须论也。由是以往。讲仁义忠孝之实。笃诗书艺文之习。而慎勿为异说邪教所牵引浸渍。则世之迷向背溯朔南者。其将就正于郑氏之门。而假使湖山公有知。亦岂不曰余有后乎。姑以是为记。谂于昌奎,钟玑诸君子。
竹林堂重建记
箕城东距四十里。五水月岳。南北相当。莲实屏风。东西对峙。中而为里。土肥泉甘。信其为硕人之盘旋。亦郑氏之平泉。在昔 长陵丙子。有竹林堂讳棱。以湖山肖子。参其伯从倡义之举。公时年二十六。自少卓荦有气节。每以丁酉七山之变。为至痛。海错终身不入口。老而好学。孜孜不倦。燕休之暇。疏池种莲。垦园莳竹。构室数椽。为子孙宗党肄业之所。扁曰竹林。盖其贻谟之义。又深且远矣。中废而址。长房曾孙国焕。保守不替。嗣孙贤相重建之。要余一言以记之。噫。诗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0L 页
曰。维桑与梓。亦恭敬止。况先人薖轴之地。一水一石。一草一木。无非为寓慕起感之地。则其在堂构之义。固可急而不可缓也。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乎其德。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而犹寒。傲严冬而犹劲。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公之取义。亦必在于此欤。为其后承者。勿视其已然之迹。而益究其所未然。则于嗣述之道。可庶几其不远矣。姑书此。以谂堂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