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序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1H 页
完山李氏孝文公派谱序
国家自 祖宗以来。世修 璿源录,谱略等书。藏诸太史秘局。使百世之后。有所考證而遵守焉。盖亦祖述周官正世系。辨昭穆。尊尊贵贵之义。模仿汉,唐,宋序录图牒凡例。以正其本源大纲去处。而支流之列于臣民者。不与焉。为其同异亲姓。均我臣子。而无足更事于收族敦宗。如士民家谱例也。今 上元年。宗人禀定。以每岁孟春。特使 璿派儒生。助祭于 先王先公。继令宗亲有司。搜括中外各派系牒。统为一书。与凡文献无据。淹滞不振者。并劳来鼓发。咸得无遗。殆程子所谓明谱系。收宗族。为管摄天下本者。而亦数百年来。一有之盛典也。但于编摩之际。任事诸臣。不克审慎。杜撰妄作。十居其九。则便与我 圣上继绝存亡。参赞化育底至仁厚泽。背驰弁髦而莫之救矣。戚叔凤圭氏。慨然于斯。宣言本宗长幼曰。人生有伦。伦必待人而明。谱者。亦明伦中一事也。殇年王子。亦且继后。则夫妇之伦可去也。若子若孙。擅率父祖而后于他人。则父子之亲。不必讲也。众庶且不为。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1L 页
而况于公卿大夫乎。而况帝王家一政一令。系万世褒贬者乎。与其从众而获罪名教。宁立异而献于 祖宗。乃与同派若干解事者。就传来世乘。补阙添漏。汇为一编。而于昭穆去来之际。尤三致意焉。功告讫。谓余以属在外裔。命述其所以而序之。余惟我 朝宗英与周泰伯,汉河间。齐德并美者。除让宁孝宁。惟大君是耳。子姓隆替。官爵隐显。视两家。虽有逊焉。而至其世述文行。久而益显。反有以过之。若林亭,树亭之遁世自靖。丹城公之清德雅望。醒斋公之经术文学。至今数百年久。残简烂编。并有可證。且夫叔氏今日之举。则当此伦纲堕地之日。其磊落光鲜。严毅正直。可质诸往古而无忝。贻之后来而有光。决非世俗循利忘义者所可彷佛其藩篱也。呜乎。天下事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今大君家谱。正且顺矣。安知其昌大发越。用裨我邦家尚义敦伦之治者。不由斯谱中出乎。
送朴道谦(海量)
余在海上。敬读华阳大全。知逊斋朴公所始终于先生者。百年之下。不觉蹶然起感。惟以未及识其子孙为恨。一日门外。有剥啄声。亟迎而叩之。则光州杰士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2H 页
朴姓海量名道谦字。乃逊斋公旁裔也。相守有日。见其动止有则。言论博雅。已知其法家见闻。而只吾所存卤莽。不足副远来之意。是愧焉。既而放还。路出于光。遂拜其大人于河南席上。经宿将发。道谦甫。以亲命。同余至弊庐。未几。闻吾党龙溪子。教授于花山。即就而言所以来之意。则龙溪子便大喜。具诵宋先生当日告逊斋公者。以开之。自是讲程朱栗尤之书。习揖让进退之节。庶知吾道之为贵。进取之为馀事。及其反面。要一言以赠。余曰。君家上述巴翁。下接群贤。诗礼渊源。有自来矣。驾海涉陆。择友讲习。勇断刚确。过于人矣。而若其勉励持守之方。则又有诸君子叙述。吾何更赘。虽然。有一焉。心者。一身之主。而揔领乎物者也。物役于心。则伸于万物之上。而逸而日休。心役于物。则屈于万物之下。而劳而日拙。其效至于善恶邪正。君子小人。贤不肖。有大相绝者。而其端特在夫一心之定不定耳。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正为此也。近世以来。此学绝讲。读于家者。以葩藻词章誇多斗靡。为事业。出于世者。以固宠保位畏𥚁趍福。为伎俩。见说经者。则曰此迂儒之死法。见言事者。则曰此病风之狂人。群讥众排。左笑右诃。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2L 页
必使无所容其身而后已。苟非自立不拔者。鲜不为所动。并与其善端之发见而坏之。骎骎然臭味声色。利害得丧凡属于外物者。顾乃窟穴盘据于方寸之间。而迷不知反者。滔滔矣。今吾子则不然。世之谓贼而可杀者。不以为累而欲亲之。世之谓死法而弃之者。不以为迂而欲学之。是其好恶取舍之权。固已审于以心宰物。以物役心之分。而亦非资禀之纯。家庭之训。何以及此。苟推是心。立心以纲之。讲学以纪之。朋友以辅之。不得不措。勿忘勿助。久久成熟。则其将独伸于万物之上。而贫富不足动。死生不能惑。毁誉不敢乱。而所谓一身之主者。于是乎定矣。于以承逊斋公家计。追接乎潭巴洙泗之绪馀者。岂不绰有馀师乎。勉旃勉旃。既以是对。因以自警云。
老圃遗稿序
夫礼之为体。根于天命。具于人心。著于行事。不可一日而离者也。而其节文度数之详。则悉于朱子小学家礼及沙溪先生备要诸书。后之人。便因此讲明。习而行之。则其由近及远。推己达人。自有不可已者。而教弛俗弊。过者。谓以卑近而骛于玄空。下者。溺于熟习而不知反焉。则其施于仓卒急遽之际者。类不免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3H 页
茅缠纸裹之归。而所谓礼者。即同笆篱边物而止矣。老圃文公。奋起湖南之朗州。慨然以礼教之不振。为己忧。断置举业。日就冠婚丧祭乡射乡饮等篇。循环熟读。深究圣贤制作之微义。参互诸家敷衍之绪馀。而间有古今沿革。甲乙异同。或不无取舍从违之别。则又遍交当世知礼之士。与相反覆。融会归一。然后其修于身刑于家著之论者。便左右逢原。沛然有裕。无所凝滞。大而慎终追远之本。小而器物仪章之末。瞭然如指诸掌。又虑后生晚出。或多有志于斯。而其接引训迪之责。有不得辞者。则便结庐数楹。扁以养正。揭虔朱子,退溪,栗谷三先生纸牌。朝夕瞻谒。以寓景慕之意。月朔。与诸生。依白鹿院规。设讲信会以为常。于是。闻风者兴起。觌德者悦服。自西自东。远近毕集。莫不质疑而就正。呜乎。是岂无充养积累之实。而徒可以声音笑貌致之者哉。真可谓有见于天命人心之本然。而两先生嘉惠后学之至意。亦可以不坠于地也。后孙哲。袖公所为文若干。要余有一言。余辞非其人而不获命。遂撮其大意。述而申之。
梦关遗稿序
梦关公既卒之粤四年庚辰。嗣子锵翰士玉甫。袖公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3L 页
遗稿。千里踏趼。属不佞以序之。窃念岭以南。素称文献大邦。逮至我 明 宣之际。则晦,退诸贤。接武勃兴。礼乐文质。蔚然为我东第一。无逊于濂,洛,关,闽之盛。语其道则不越乎叙秩命讨之显。论其学则不过曰格致存养践履三者。而达而在上。则兼善天下。穷而在下。则独善其身而已。自是以来。或闻风兴起。或私淑自艾。随其禀才高下。用力浅深而各成家计。进足以范围一世。退可以矜式后来。而老于坎壈。终年不售者。殆不可数计而周知矣。隆替有数。挽近世士之劬坟典谈性命者。其于阴阳淑慝之别。从违向背之际。类不倒朔南而易天壤者。几希矣。公于是际。超然奋起。不由师承。自知有用心处。虽早业功令。而亦以志意远大。故旋即摆脱。既专力于吾儒法门。则矻矻孜孜。必期于向上乃已。故其为学本末。论理肯綮。举平实完朴。可质古训而无疑矣。然不敢自信。就当世有道者若锦谷,石南两先生及芦沙先生。多所取正。三先生亦一辞称许无间然。是其所存所养。非深造自得。而不为风气闻见之所拘束。焉能如是。虽遭时有显晦。事功有微著。而其追接先辈。以为洙泗洛闽之羽翼。则同一揆也。猗欤盛乎。余还自海上。念愆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4H 页
杜门。且积废文字。不娴属辞。今于是恳。乌敢当。顾吾姓之籍于鸡林者。并孤危单寒。显达尚矣。韦布岩穴。行义求志。亦鲜其人。今读公藁。胸次开豁。自不觉气涌如山。况又贤嗣足继其业。区区钦景。盖非常人之比。亦岂可无一言。至若诗与文之称衡评题。自有其人。不必更赘云尔。
庆州崔氏族谱序
我崔胄于罗。显于丽。洎本 朝中叶以上。则名德嗣作。簪组婵嫣。其所以垂光竹帛。庇荫来后者。可与国中大家。并其名称。莫能相尚。自是以降。位不称德。寝而不振。重经兵燹。各家藏籍。荡残遗漏。十不存一。而至行懿德之不可泯没者。往往沉堙无传。往在 健陵丁酉。族高祖东兴君。慨然于斯。因赘窝旧谱。而博采公私文字与闻见所及。衍之为七卷合谱。传布中外。于是上下千馀年。本支源流。间或有传疑俟后之一二去处。而其馀并瞭如指掌。庶證悠久而不惑。呜呼。先辈长德之为后世虑。岂偶然而已哉。粤七十八年 哲庙甲寅。及又二十二年。今 上丙子。嗣孙寅燮。遹追先业。引而伸之。揔为十三𢎥。功几讫。丐余一言以相役。余谓谱重事也。一则曰尊祖。二则曰收族。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4L 页
尊祖何。孝敬为本。收族何。敦睦是先。故大易以王假有庙。为萃聚天下之本。而朱先生。亦以范氏义庄事。编入小学书中。则先后缓急之序。断可识矣。世级愈下。淳质浇丧。虽名室巨族。苟曰谱焉。则或不无淆讹间杂。贻人讥笑之端。且况我姓氏族。单寒疢疾。在焉后进之不及先德。又为著明。则其在于今。各自勉励。秉心砥行。不坠父祖之业。是目前急务以外第二件事也。然可幸则有之。见今禽兽逼人。伦常堕地。父师礼义之邦。亦将沦胥以丧。矧若今日吾族之单弱。安保其容易凑合。不改旧观。由是言之。此时此役。庶可为承先牖后之一段肯綮。而异日之振刷作兴。敷荣畅达。又安知不自斯谱中出乎。是则可书而不可没也。遂书而归之。
送宗人命彦(膺健)归北青序
铁以北山海之清秀钟毓。人物之忠信质直。甲于国中。亦我 圣祖龙兴旧地。而为五百年王化基本者。实同礼镐之于岐周。上之人。苟能以平荡之政。明三物宾兴之法。而培养荐拔。则经邦理民。成己成物底贤辅硕儒。未必逊于两南。顾 朝家典式。拘以门地。率以功令而无他焉。间有高尚其志。隐沦不售。而终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5H 页
老嵁岩者何限。且夫我姓之同祖文昌。散处域中者。不为不多。中而零替。不得与某某巨族。争其甲乙久矣。辇毂之下尚然。况去王城数千里。而又为朝典所拘者哉。宗人命彦甫。因槐行往来。访入陋室。叙多少情话。因纵言。及其先王考泉谷公。以悫实之资。勤厉之工。不求闻达。隐居教授。乡之人。服其教薰其德而善良者。殆六十馀人。及其卒也。士林门生之叙述诔挽。盈溢箱箧。类皆考实非诬。因要一言以赘之。余不觉敛衽起敬。然若其揄扬阐发。诸家已尽而无馀蕴。则设有云云。是乃屋下之屋。床上之床。焉用取哉。特欲奉告则有之。吾子公车之行。凡几年于此矣。求之外物。不可无得失。得失判而欣戚生焉。则吾之本领田地。自然被它摇夺。而丧其天赋之自然者。滔滔矣。君家世传儒学。仁义忠善。固已为一乡之矜式。且见吾子温雅恺悌。饬躬求志。无一毫纷华波动之意。著于动作辞令之间。则数年荆围之役。吾断知其为牵制国俗。出于门户之计父兄之望。而非十分中心所欲也。由此言之。科业之于君子所性。初不足为一毫加损。奚啻轻且小而已。愿痛加思勉。温绎邹鲁之大旨。讲习程朱之法门。夙寤晨兴。勿以老衰退托而自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5L 页
力焉。则于以绍承世业。绰有馀地。而泉谷公其将曰予有后焉。曷不休哉。深感询荛之盛。用贡愚者之一得云尔。
锦梅宗人(凤焕)六十一寿序
寿于人所欲存焉。而有生之初。受于气者。厚薄不同。赋于命者。脩短各异。而一定不易。则其不可以力得者寿也。幸而得之。又无德以先后之。则是寿也。徒血气精灵之使然。而与一个草木之荣凋。无以异矣。又奚足贵哉。是以。达于命者。存心谨节。尽其所受乎天。而不以夭寿贰焉。则命之立矣。邂逅而寿至。寿至而不自寿。而人之寿之者。寿其德则斯可矣。诗云恺悌君子。遐不黄耇。又曰。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言仁者之寿。乃其正理。而贵其德之有始终也。噫。公之今日。岂偶然哉。抑必有所致之矣。盖其体干礼盈。声音洪畅。已属非常禀质。而平居终日。与物无竞。绝烦恼。戒嗔恚。机关不设。忮求不形者。固又有寿之之道焉。至其存于中者。以早孤不及致养。衔恤茹痛。凡富贵声利之场。形色臭味之欲。世人所役役者。一切不以经心。惟孺慕痛悼之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忘于怀。玆乃恻怛慈孝天赋之性。岂容以一毫外边物事。干我灵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6H 页
台者哉。且惟公之家德。世有不食。而艳称于邦人者久矣。在昔盅斋先生。以尧舜君民之姿。当己卯盛际。唐虞至治。庶几可复。而大运所驱。不克有伸。志士兴感。百世如昨日。自是以后。名义阀阅。世不绝书。至其高王考教官公以后。则簪缨少逊。而不衰者文行忠信。是其积累培壅。决非朝夕之故。而受报酬德。不于其身。则于脚下子孙。乃天理之自然也。今其叔父将作郎及从叔丈。俱以孝友敦睦之行。为邻里乡党所推重。年皆至七十。而华发童颜。视明听聪。康健如少壮时。况公比之二老人。争以数年差池。则其自是而驯致耄耋。以登期颐。可保其无疑也。然则自我立命。身与寿会。而人之寿。我以德而不以年者。殆公之谓也。岂不盛哉。岁屠维赤奋若孟陬之乙丑。寔公览揆之辰。是月日也。三阳泰回。万品咸若。是一年佳节。而又元者。善之长也。天人相感之妙。尤可验矣。其胤载仪。仿涑水家仪。献寿称庆。于其所喜。或造请。或折简。并如期趁焉。余时适居忧而未能焉。则谨以数行陋拙。替伸颂祷之忱云尔。
茅庐集序
论人于隐现用舍之间者。槩视其师友渊源轩轾而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6L 页
进退之。玆曷故焉。开示门路。立定向背。存乎师。辅仁观善。切偲琢磨。存乎朋友。二者相须。而加之以讲明体察为己务实之工。则人己相资。内外交养而进德修业。绰乎其有馀矣。由是而求诸近古先进。则峤南三嘉县卧龙山下茅庐崔公讳南斗字子仰先生者。殆庶几焉。公生年五十八而以处士没。之才之学。蓄而未试。然其生也。侯伯启荐。相臣筵禀。幽潜之德。达于 宸听。其没也。知旧门人。加麻致奠。如失怙恃者。殆数百人。呜呼。公何修而得此也。盖以师友之正。兼自强之力。积累发越。感应神速。宜其以韦布眇然之身。为朝野之重轻也。窃念公以温和近道之姿。大见器重于文献公屏溪尹先生。源源其经礼问答。娓娓乎理气酬唱。贽见之初。便以明善诚身慎独六言。大书以赆之。又以入道门三字。揭公燕居之室。而敷衍数百言。深致眷眷。则其付托郑重。槩可想见。同时如宋云坪,申直庵,权蒙斋,曹敬知,慎黄皋,曹巴谷诸公。又尹先生知旧与脚下也。以若好师友。指引劝导。做得本领田地。又用发愤忘食。人一己百。千遍语孟。万读庸学。而不知老将至者。诚旷世而一闻也。不佞往年。自海上归。过蒙宗人秉五甫不鄙辱屈。即公之后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7H 页
承也。一宿倾倒。见其乐易端洁。不问知为法家拂士。及今为其遗稿之将入梓也。驰其三从秉玉。胤子德焕。猥属以校雠而玄晏之。虽平日之所愿一奉绎。顾人浅言轻。何敢尘秽。盖潭巴源远。末流多歧。心性理气之甲乙异同。不能无使人眩惑之端。而公乃毅然自立。不随人上下者。尤以见师生间知己之契也。若其造道浅深。文字体制。今与后当有具眼者。从且质焉。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敢以是望于为公嗣承者。
三嘉宗人派谱序
程夫子尝谓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莫如宗法。王荆公曾论太庙位次之谬。而曰人岂有无本而生者云尔。则又以谓介甫所见。终是高于世俗。然则自天子至于庶人。推本吾所自出。而致谨于一原。敬重我所同宗。而该贯于万殊。固生民以来。秉彝之恒情。此谱法之所由始。而有家之所同也。新罗六部。我崔居一。而大角干文昌侯。实创垂之。丽朝尚矣。逮至我中叶以上。簪缨名德。散居中外。有功存民国。流芳简青者。有舍生取义。扶植名教者。有养德山樊。模范士林者。当是时也。崔之家声。盖不草草。及其兵燹劫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7L 页
运。文献多阙。穷约相寻。名位不扬。骎至今日。寂寥甚矣。惟山南数三大家。阅历数百年。风韵文物。尚有典型。大丘以明庵公为宗。隐逸官爵。世称名阀。庆州以贞武公为宗。庶矣富教。奕叶上庠。三嘉则分派于大丘。繁衍盛大。不及本乡。而亦优保郡望。宗人秉五甫。方有修谱事。属益铉一言以相之。窃惟氏族至众。岂能家家而贵。士大夫自有士大夫家法。今吾子世传文学。砥砺名行。源流甚长。近故茅庐先生。从事性理。大振厥声。屹然为南服之儒宗。而特所逊者位耳。由是观之。高车驷马。非荣也。箪食瓢饮。非病也。惟吾祖宗之德之法。是遵是述。为父兄者。乐善守礼。以率其家。子弟。种学绩文。以立其本。期之百年。永久勿替。则安知今日困弱。未必是前头大受之根基乎。聊以是塞责。若其条例创沿。编次简烦。自有门议之素定。无庸架叠云尔。
金竹轩实纪序
昔先王所以维持人心。纪纲政事者。条例节目。极其广博。而未始不以修明伦纲。培植民彝为先要。苟有事亲而能子道。事君而尽臣职者。虽百岁之久。千里之远。举皆旌别表章。使大小远迩。咸有所观感而兴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8H 页
起。此正三代以来帝王家御世之大本。亦我 朝五百年关和典式。而浿西一隅。则以殷师旧邦。其所致意者。尤眷眷焉。近古 赠参判金公履纯。东京世阀。西州望族。生有异禀。事亲诚孝。自始至终。靡一念不在于亲。姑举其著者言之。幼时怀果。如陆绩。薪水代劳。如董生。侍疾而尝粪祷辰。似乎黔娄。号泣而鸠兔自至。似乎王祥。至于永感而禁生日之宴。家饶而悲养亲之不逮。又可见其出天之至性。而所谓终身慕者。非徒袭古人之言。而区区为是矫饰也。推此以及而友兄弟。睦族姻。信朋友。恤贫穷。皆殚竭心力。无一毫放过。此公大处之表表人耳目。世所共诵者也。故其应之来者。既没而宠之以贰卿。荣之以绰楔。名声畅著。先生一省。噫。真可为为善者劝。而 圣朝明天理正人心之功。亦可以无憾矣。按公先两世。有讳寿亿义龙者。壬辰龙湾之 狩。己未深河之役。率其子弟。效劳立慬。事功甚著。顾以世代变迁。居地僻远。不添禄位。殆数百年。其种生一吉士。追先德于既往。垂令闻于来后。而为一时士大夫揄扬传诵者。亦岂非有待而然欤。自玆以往。为公脚下者。苟能因其基本。扩而充之。勿恃其所已然。而益勉其所未至。则于嗣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8L 页
述之道。庶几无愧矣。从子琥铉甫。以其行录之将入梓也。踏趼千里。问序于不佞。事虽左矣。而志则甚勤。不敢以陋拙辞。
晋阳河氏派谱序
呜呼。天下之生久矣。鸿荒气化。无得而称焉。自书契以来。迄今数千年。凡衣服宫室而列于人类者。岂适然而已哉。必有所自来。亦有所将去。乃谱法由起。而疑信显幽之际。彝伦之晦明。世教之污隆。系焉。此程夫子所为慨然叹惜。以收宗族明谱系。为管摄天下之本者也。余不习典故。于氏姓之学。尤甚焉。适尔往年待罪喉院。窃以谓继绝存亡。王政中一端。疏及璿派出后事不施行。而竟致仇敌堵立。几陷大戮。赖天之灵。苟全性命。而馀悸尚存。誓不敢泚笔于人家文字者久矣。日河君智镐兼洙甫。赍世谱一𢎥。自岭之晋阳。过千里入青城山中。要一言以相之。顾其属意过重。非一场辞逊所可获免。则谨按河氏。晋之望也。成化间。有云水堂讳润。以清名直道。愠于时。仕卒顺川郡守。见郑文翼公所述墓铭者。既烂然可證。而望楸,泣楸二公。龙蛇之役。奋义敌忾。俱有劳绩。泣楸之胤双负公。又明于尊攘大义。被 朝家甄拔。自是以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9H 页
后。名德文行。世不绝书。至今如一日。何其盛也。盖其始祖平章公。尽忠丽朝。不以所值之夷险。改易志节。彝常汗青。炳垂百世。宜发之长而流之远也。如此。旧有河氏全谱。至烟艇处士讳秉一。始以 赠领议政讳安麟为中祖。今也则又以云水堂第二子进士讳就洋。为分派之祖。以下子孙尽录之。旁亲支裔中议同者与之。歧贰者不强焉。虽甚寂寥。可谓事简而理得矣。夫千万人本一身。数百年自一世。圣人岂不欲百世如一。而为之制也。则缌以上。谓之亲。袒免以下。谓之同姓。修谱家。取以为法。而止于同高祖之亲者。乃情有所不贯。而势有所不及耳。近世谱法䆮广。即不问文献详略。津梁断续。苟其同贯。必俱蒐并采。混同编摩。而少所斟量。则殆过于厚者。而于端本正始。尊祖敬宗之道。殊非小失。览于斯编者。当有辨證而取舍之哉。
天安李氏家乘序
物于两间者。莫不有根因。况以人而可不知所本乎。盖昔圣王之御世也。一以德行道艺。教养天下之士。而又必有车服爵禄之宠。以待其贤且能者。苟有称于是也。则虽胥靡管库牛医夏畦之贱。一朝奖拔。班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9L 页
诸卿士大夫之列。而无愧色焉。是以士亦奋于自勇。乐于自治。忧学不修业不精。而不忧上之卑贱之遗弃之也。当此之时。人各亲其亲长其长。而天理明风俗正矣。及其王迹熄教化废。骎骎至魏晋唐宋。而有门地阀阅之论。则人物之抑扬予夺。政令之好恶赏罚。由此其分。而叙秩命讨。废而不讲。久矣。我国虽小。地方千里。礼乐文物。闻于华夏。章甫缝掖而列于中外者。计不下千万。苟养之有道。取之有术。一遵先王之政。则邦内之选。足以备百僚任庶职。而成长久之治无难也。顾有司取人。拘拘以门阀为限。寒微之家。才俊之士。郁而不伸。重以廉耻都丧。私欲横流。则彼攀援巨室。与为人后尚矣。甚至移易封贯。变乱昭穆。或挈其数百年父祖子孙。属之他人。而忘其本始者。诚夷狄之不如。而无怪与海外胡种。声势相依。臭味感应。驯致今日之𥚁也。于是以穷乡孤踪。能立脚横流。不为利害劝沮而沦胥以溺者。吾必谓不待文王之杰士也。晋于岭大邑。而山川人物之盛。闻于国中。治北二十里。里曰梧桐。李生养浩居之。中经荡析。文献疏脱。贯则天安。不详其所自出。坟于晋阳。而名讳所录。仅及六世。甚寂寥矣。一乡大家。不欲备数。族人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0H 页
之叛附显族固也。生乃安于素履。不欲为无徵之言。故犯不韪。此其本领已立。而义谛精矣。犹以为未信。禀定得失于名德长老。而并蒙印可。则其好问择善之量。尤可尚也。记曰。礼。不忘其所本。乐。乐其所自生。生有焉。由是推类于天下之事。知其如是为善而不能不为。知其如是为恶而不能不去。积累发扬。则李氏今日之穷。将以为前头大来底根本。愚将跂而俟之。
凤村集序
洛闽以还。至我东先辈。教学法门。莫不以小学,近思,四子。为本领阶梯。其故何也。诚以叙秩命讨之显。仁义忠孝之实。其体具于心而不可易。其用施诸事而不可遏。存养省察之方。讲明克治之功。具在此书。不可一日不讲且明焉者也。凤村崔公庆州故家。以文昌侯海云先生。为始祖。中世有师傅公。为 皇明。遁迹入公山中。清风闻百世。宗老百弗大爷。以遗逸荐。至翊赞。阖门养德。世皆推之以南土法家。士林弁冕者久矣。凤村公。内以漆室翁为师。外而服勤于立斋郑山丈。以及于梅山洪先生。而资益洪多。则渊源交游。尤甚端的。乃尚志东冈。一步一趋。绳尺斩然。专门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0L 页
四子。老而靡倦。发挥著述。其书满家。上可以裨补风化。下可以开牖群蒙。而世无知德。未展所蕴。盖既没而其后孙廷弼,永焕。以全集来曰。愿加删定。使可以传之久远。且一语弁之卷。不佞不娴文字。而于经术。尤甚所不敢当。百世亲谊。终难泯默。因就书牍中。显然烦冗。略加删削。附以杂著,序,记若干篇。为原集几卷。其外小学赘疑,在迩录,四子辨疑,启蒙劄疑等篇。使各自为一书。不敢有一字移动。亦以取法于寒泉李文正讲说。薛文清读书录编摩已例也。念昔朱先生。于语孟庸学。专一生之力。用寸阴之功。漫笺琐训。动盈数藁。而孔,孟,思,曾之道。如日星之中天。人得以见之。然一传再传。诵言迷旨。乐浑全而恶分开者有之。逐末流而昧本源者有之。而缴绕穿凿。反失其真。非细故也。公为是之惧。乃取诸家之说。参以退栗以下并近日诸先生议论。比并较量。究极同异。论正得失。务得至当之归。则其微言大义。有关于天命人心。入道积德之肯綮筌本。诚未知一一得中盛水不漏。而其近述潭巴之大经。远宗洛建之成法。蕴诸德行。发于事功者。不可诬也。使今与后之人。读其文。论其世。不只为雇佣耳目。益求其用工得力之所自。而因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1H 页
进于古人成己成物之地。则是集之传。岂少也哉。噫。使东韩全幅。于中于外。得如公者数人。为之师表。导率修明彝教。则我殷师数千年衣裳礼义之俗。必不入于西洋禽兽之域矣。呜呼悲夫。公讳象龙。字德容。纯祖壬午中司马。以 宪宗己酉卒。尝居大丘之凤舞村。自号凤村居士云。
鹤山李公(寅周)司马回榜宴序
寿与爵。人之所欲存焉。而不可夫人而必得者也。一或有之。苟养之不以其正。取之不以其道。则是寿也血气之寿。而非仁者之寿也。是爵也人力致之。而非自天之佑也。不甚轻重。惟本之以德而寿爵从。然后人斯贵之矣。贵之斯尊之矣。尊之斯达于乡邦。此达尊之义而世所鲜焉。有八十三岁。而再值二十三岁司马回甲。白发苍颜。唱名肃谢。并如初例。又蒙 圣上洪恩。带一品告身而归。与宗党知友。共其欢荣者。鹤山李公也。公以世族华阀。早年英发。声望蔼蔚。进取骞腾。恢有馀地。能湛然一心。与物无竞。尽其所受乎天。不以夭寿贰之。约之以白云流水天然自有之乐者。固已有寿之理焉。接于人也。慈谅而恺悌。施于事者。简易而平直。虽察识情伪。而不喜为苛细。综覈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1L 页
机务。而不流于刻核。在家在邦。俱无怨恶者。又有爵之道焉。是于大耋之年。视明听聪。精纯之气。盎面背而畅步履。望之若神仙中人。自一命三命。以至西枢峻秩。并皆坐致。而不费一毫劳攘营为于其间者。苟不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之德。积累充溢。天助人顺。自然感应而能如是乎。然则孟子所称天下三尊。公乃居然有之。而可匹美于古人矣。岂不盛哉。玆惟辛卯。寔其上庠之辰也。子孙喜且惧。乃以正阳之月。有酒于霁桥之高堂。是日也。善祷盈门。绮作溢轴。申申乎大春蟠桃之祝。洋洋乎川至松茂之章。以余后生。亦在见邀。适因事故而不及焉。则谨述公平生自求之非一日而众美之不期而然者。以尾诸君子颂祷之作。
黄烈成公遗迹序
懦夫黄先生遗迹。久未入梓。大抵文献散亡。零记琐录之出于诸家叙述者。又断烂。几就泯灭。后孙稓。裒稡其幸存者若干篇。问序于不佞。窃惟百世在前。创垂者可数也。是能创垂矣。不能使其业与统。不坠于身后。若其不坠。则在子孙之善继述。盖我 英陵盛际。政教休明。典章礼乐。浸淫乎三代之盛矣。时则有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2H 页
若翼成公。以文武全材。赞襄密勿。巍勋大业。纪于太常。及至 先陵御世。立经陈纪。奋兴事功。则公又以贤父兄脚下。奔走先后。厥树甚大。名载盟府。位极人臣。在家在邦。俱无怨恶。兰根凤毛。理不信欤。今距公没。垂四百馀年。举一国老幼男女。于公父子间事。有耳皆闻之。有口皆言之。言之莫不激仰慷慨。谓吾生之得至今日。不失天理民彝而免溺于夷狄禽兽者。是谁之赐也。玆其清芬遗芳没世未泯者。果何如哉。诚不待小小记述。而可与天壤同其久远。然收拾先美。登诸文字。以徵来后。孝子慈孙至情也。况其短律三章。记文一篇。淘泻实境。雄浑滂沛。恋国追先之诚。溢于言表。足可一脔而知全鼎也耶。只后辈为前人作文字。如画工象物。虽甚良才。终难得十分真面。吾于公遗事。不敢信手放言。特诵其世所公传者。以塞其恳云。
密阳朴氏派谱序
不佞素昧谱例。未知如何为得失。而要之名正言顺。上无忝祖先。下可示后昆。推之国与天下万世而无弊。则斯可矣。盖有天地以来。万物未有无根而生者。人于先系。爱护顾惜。岂不恳挚。厥或荡析流离。或兵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2L 页
燹死亡。逸而无传。亦理势所不免。仁人孝子。不幸遭此处之。当如何。决非揣摩推测而可得者。则疑以传疑。信以传信。只当如春秋之法也已矣。此乃人心之所安。天命之所使。而非出于假借勉强。何隐奥而难知。高远而难行。顾王纲陵夷。俗尚污下。如崇韬正伦一类辈人。固已作俑于前。而蚩蚩众庶。从而效尤。则彼微门寒族。欲攀援声势。羞祖其祖。谓他人父者。固不足道。往往巨室世族之朵颐于土田官爵。挈其祖祢以上。而争为立后于所不知何人而腼不知愧者。诚可异焉。无怪乎末流之𥚁。与天外异类。打成一片。兄弟婚媾。而归无父无君之科也。朴氏贯密阳。而居绫城者十馀世。孝友诗礼。不坠家声。如永慕斋规例可见。其系始自察访公讳蔚。至今为十二三世以上推不去。中间一后孙。谓渊源无据。难以示人。乃将久远祖系承接无后族先。而同其昭穆。门中长老。盖多病之而未及改正焉。麟镇学中甫。笃行好古之士也。聿追先志。积费诚力。竟至众议归一。将以为革旧图新之地。则又走书不佞。要一言以相之。噫。天理正而人事得矣。子孙之继述先志。又孰有重且大于此者乎。是则殆朴氏之所独。而非流俗凡夫彷佛其万一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3H 页
也。区区荒拙。不容更赘。略叙其平日常谈。与夫见闻之骇于耳目者。以见好恶之同情云尔。
庆州金氏派谱序
有天地以来。生民之厄多矣。而能于其间。气血禅受。延延绵绵。以有此身。谓之适然。不可也。因乎往者有本。伫于后者无尽。则其寓诸文献。用以为尊祖收族。管摄天下人心之一大本领者。惟谱牒为然。虽曰一家私事。实伦理晦明风教升降之所由也。特以近世以来。利欲横流。朝野典式。扫无馀地。而尤甚者谱弊。大抵失于汪洋浩大。疑信相半。不可为典要。故往往士大夫好古务实者。未始不以派谱为善。而流俗所牵。鲜克行之。今于庆州氏编摩之役。窃有所感焉者。盖以其世则数千年渊源。言其族则巨室名宦。布列中外。公私典籍。又班班可考也。大同记录。固无嫌于攀援依赖。而至其奠系。则以本 朝始入绫阳之军资监参奉为首。以上。别之为各编。而于继存出入之际。类皆十分谨严。不以毫发人伪安排迁就者。甚得体例。此其一也。参奉后裔之居绫阳乐安者。户不过数十。内外孤弱甚矣。举安命守分。敦行绩学。绝不为世俗荣辱。牵引摇夺。故交游也。忠义也。文学也。世不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3L 页
绝书。上舍公。以赵重峰为师。郑松江崔三溪为友。而其胤命哲。丁酉倭燹。以布衣。有歼贼功。雪斋翁。从师儒门。隐居不仕。近日山南处士之慷慨起义。准拟洋贼。又非夫人所能及。此其二也。后之人。克自承述。益阐以大。则又安知今日单寒。不为昌大之基本乎。愿金氏勉之。后孙奎源。以世谱之将入梓也。同其季景源暨族兄扬源。来叩病室。要一言以相之。不佞短于文墨。决非其任。而千里远役。义不可辞。遂尘秽如右。
两蹇堂实纪序
仁是性命之本体。而人心之生道也。故孔子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然自古及今。害之者多而成之者少。何也。盖死。恶物也。苟非辨于义者甚晢。养于中者有素。则威武怵于外。利害牵于内。而忽不自知其所恶。有甚于死者矣。如是则无惑乎成之者少又少矣。而惟故忠臣两蹇堂黄公则可异焉。盖公以世卿巨室。有忠孝至性。大夫人姜氏病几殊。割左股以瘳之。壬辰倭燹。以前参奉。隶从兄武悯公。进李忠武公舜臣管下。多战捷功。及至闲山之役。中丸右股。世谓之忠孝两蹇。终以体察使李公元翼启请。从兵使李福男。御贼南原。身且殉焉。事载湖南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4H 页
忠义录。后配南原彰烈祠。旌闾给复如例。 当宁甲午。 赠承政院左承旨。后孙柬。掇拾公遗文遗事。为若干编。将付剞劂。要余一言以识之。窃念君臣父子。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秉彝也。孰无是心。而仓卒急遽之际。丧其心而灭其天者滔滔焉。宜其少之少矣。而无怪乎人欲内溃。禽兽外蚀。而致六合怀襄之患也。然则是编之传。虽甚寂寥。其有补于风化世教。已非一时建功立事者可比。而后世之顽钝嗜利无耻辈。可愧死万万矣。 圣主所以旷感百世。特加令典。岂偶然哉。亦以寓乱极思治之意也。呜呼盛矣。
安进士濩寿母诗帖序
草木之萌芽枝叶。而不经风雷霜雪斧斤牛羊之厄。则无以为干云支厦之材。鱼鸟之卵育鷇拆。而不有强吞壮食候伺机巧之患。则不能成吞舟冲霄之势。至于人何独不然。夫被鞠养于无虞之日。享安乐于升平之世。不知稼穑艰难。闾里怨诅。而能老寿康宁享用遐福者。未之有也。余从父姊安氏夫人。自幼及笄。备尝辛苦。无一日而不困穷拂郁。无一时而非疢疾艰险。是以守志也坚。为德也纯。平生喜怒不形。怡愉之气。无间于动静。叱咜之声。不及于犬马。礼而能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4L 页
俭。安而不骄。既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既老而敬不弛于君子。众善之美。可致之道。殆不可一二计。肆于耆耋之年。白发苍颜。琴瑟无恙。贤子肖孙。供欢膝下。诗礼水菽。养极志物。而百不忧焉者。非偶然袭而取之。实自锻鍊积累中出来。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又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其信矣乎。壬辰正月九日。即姊氏览揆之初度也。其胤上舍君濩。裒稡诸名士颂祷之作。糊纩宝阁。俾余置一言于卷端。噫。仁者。未必有寿。寿者不必有德。苟其全也。虽在馀人。尚可起敬寓慕之不暇。况在君为父母。在余为昆弟。考德论世。柯则切近者乎。惟君无安于其所已能。而益勉其所不及。绍前光后。则未艾之福。方至之庆。又不止如斯而已。勉旃哉勉旃哉。
可隐实纪序
粤自世教衰。良心陷溺。中外士大夫能审于公私大小之别。而不后义先利者。盖鲜焉。及其四海商商。人欲横流。则便天地翻覆。伦纲斁败。衣裳沦于粪壤。人类入于禽兽。而莫之救矣。当是时。苟其为天理民彝边也。虽闾里铢两之美。固当搜罗采摭。观法于来后。况善人君子至行懿德。为乡邦标准士林矜式。而可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5H 页
任其泯没乎。可隐李公。湖南故家也。自罗丽以降。至于我 朝。勋庸文学。忠孝节义。世不绝书。为星山望族。而公又胚胎前光。自幼少时。德性也。器局也。干办也。长老莫不期之以远大。尝有储书癖。凡经史子集百家之文。厚其直买之。急则倾瓶罂。典衣裘。积至数百千卷。为贻燕之谟。又不以书自私。结斋峙粮。以待来读者。附近人士。多赖以成就。其他救灾患恤贫乏惠人利物之政。不可殚记。盖公既没。而嗣孙教文。收拾巾衍。得诗文若干。缮写成编。附以志,状,奠诔,歌咏之作。总名曰可隐实纪。凡三编。于是。猥谒弁卷之文于益铉。益铉诚浅陋。不敢泚笔。而窃尝与教文。有盍簪之旧。因得以诵公之言。服公之世。甚详且久。其义不敢终辞。窃惟公之行治。考其原稿。参以附录。则可见其厚于伦理。笃于奉先。贫不忮求。富不侈大。积而能施。施而不伐。教人以善。及物以仁。而未尝有一毫自私之累。故子孙有谷似之美。宗族有观法之地。其所以不坠先世家法。而无愧为老成长德也。使今与后之人。勿视为已然陈迹。而仪刑其德行之实。又因以推其类。思尽其性分之全。以进于古人大学之教。则是篇之传。亦不为无补也。公讳箕大。字寅灿。生于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5L 页
健陵壬子。卒以 哲宗戊午。今 上戊辰。 赠通训大夫司宪府持平。尝居宝城之可川。自号可隐翁云。
送廉乃范(锡九)小序
廉雅乃范。过余青城之西。信宿晤语。临发。示以所述文数行。盖深悔已往之潦倒。准拟方来之收拾。慇勤有求仁自强之意。余虽老病。窃感询荛之盛。不可无一言以续貂也。盖道本在我。以我求我。宜无难事。但我所以为我有两我。仁义亦我也。形气亦我也。二我之间。能审其公私大小轻重贵贱之别。而不以我害我者。苟非自强而能之乎。孔子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又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仁是四德之首。而强是行仁之道也。是以颜子亚圣也。从事克复之训。而有麾旗厮贼之勇。曾子大贤也。仁为己任。而有壁立千仞之气。勇如子路。而夫子诲之以至死不变之强。而血气之强。反不与焉。则道之浩浩。无处下手。而言其极则仁而已矣。古训千万无所从入而言其要。则自强而已矣。今子之拟于心。而发于言者如此。可谓先得乎其大者。而无事于吾言之架叠也。只宜即地下工。无少间断。朝焉夕焉而有常。今日明日而如是。与我为限。则庶几有乌可已之好消息矣。幸毋曰老牛不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6H 页
足加鞭。还以教我也。
东篱稿序
陶靖节生于衰叔之世。高蹈长往。养真衡茅之下。尘视轩冕。铢看万钟。虽衣食不给。而悠然乐以忘其忧。高风峻节。可师百世而有馀。故古今学士大夫。往往取公集中句语。侈其堂室扁额。庸寓景慕之意。此秉彝好德之良心也。然向背任情。儒俗自别。荣辱循物。出处或异。则名之袭而实之违。君子亦无取焉。余于故处士东篱李公。窃有所感。公家世行义。自幼警悟。八岁即能为诗。既长。不由师受。自知为学。结情林樊。专意琴书。其于性命理气。人物事变。皆所通晓而订其得失。又泊于进取。不与世俗相俯仰。中岁郎衔。乃其望实所推。倘来而得。非屑屑然求而致之也。此其平生志节。等于陶公。虽未知隐现浅深之如何。而其臭味神气之吻然相感。决非摹仿影响者可比也。若其问学所造。读此稿者。自有公眼。非余所可仓卒论断。但其曰读书而不以意会之。不成读也。学道而不以身体之。不成学也云者。语意周全。盛水不漏。及其攘斥西教。断之以鬼魅禽兽。又非近世能言之士所可容易摅破。则今与后世。述不朽文字者。宜有以称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6L 页
也。稿凡若干编。经说居三之二焉。嗣孙铉玑。以其将入梓也。北走数百里。属以雠校之役。余曾不揆猥越。而状公之行矣。遂略加涂乙。又叙其所以如右。
天台续游录序
游乎天下之名山胜地。能使人慕其名华者鲜矣。其能使之诵之。后世思其遗躅而不能忘者。非有德者。不能得也。故尚其人者。必尚其德。论其事者。必论其世。苟尚其德。则止屋之乌。犹且爱之。况杖屦经过之地。志意所寓之处。而世之所值有适似者乎。隐峰安先生。尝举义于壬辰之乱。至后壬辰。而先生犹无恙。与其子孙门人。会游于绫州之天台山。以纾其忠义慷慨之气。至今 上壬辰。凡四周甲。而先生及当时游从人子孙之续游于是者再。先生九世孙泽焕甫。裒其前后会游月日及人姓名。为一册。俾余置一言。夫兰亭,竹林之会。香山,洛社之游。自古艳称者也。然其清谈放荡。非吾儒之事也。此可舍也。耆老优閒之乐。天饷之休。可仰而不可追也。若乃先生此山之游。杯酒游观之间。而寓复雠雪耻之义。吟哦咳唾之中。而有征战杀代之气。使百世之下游此山者。莫不唏嘘咤涕而不已焉。则盖不惟慕其名思其躅而已。皆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7H 页
必有耀兵提戈驾风超海之想矣。此续游录之所以成也。呜呼。先生之志之不伸。今三百年于玆矣。冤雠之深。又十倍于先生之世矣。然无一人。能以先生之志为志者。岂天亦有所未胜。而人心遂以为当然欤。抑斯理之终。亦必返而有所待欤。后之续此游者。能不失先生之志而各自勉焉。则此卷亦未必不为兴起感发之一助也。于是乎书。
青城李公实纪序
士之抱经纶怀忠义者。恒多得于磊落奇伟之人。而其中必有人不得及知者。故青城李公是已。世之论公者。见其奋身敌忾。则谓之有忠义。见其论三政陈时务。则谓之有经纶。见其言议英发。叱咤慷慨。有睨视千古之想。则谓之磊落奇伟英迈而不世出之才也。此固公之所以为公也。然公之行之甚美。而人鲜及知处。则盖有在焉。夫好贤德之先也。故君好贤。则必治安其天下国家。大夫好贤。则必辅助其事业功名。士庶人好贤。则必资益其德行学问。公之所以平日心服者。自谓惟重庵金公。又其推以为知己者。亦惟有重庵金公。则寔公好贤之笃。不啻如缁衣,白驹之咏矣。以此观之。向所谓公之经纶忠义者。决知其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7L 页
正大从容。不为世间区区功利之计。而其所谓慷慨奇伟者。又不为燕,赵悲歌之态矣。故其见于言者。如为治之本于得人。得人之本于君心。论学之以居敬穷理为主本者。皆有以默契于程,朱之真诠。此尤可见其得于贤士友大矣。呜呼。顾今洋澜滔天。𥚁败日甚。既举国而与之矣。又弑 母后而快其志矣。又断发而从其俗矣。为夷为兽而不少停矣。若使公而在世。其当复为丙寅之举乎。抑虽为之而亦止如近日之为者乎。公之忠义。固今世之罕有。而其材智谋略。又必有大过人者。此后人所以不能不深感于公也。公之嗣子麟宇。袖其遗事及重庵所为状。请余置一言。余虽不得见公。窃尝有执鞭之愿者。遂不敢辞而书之如此。公讳奎汉。字文伯。孝宁大君靖孝公讳补之后也。世居青城。故自号青城居士云。
仁川李氏派谱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苟不知其所自来。贸贸然无以别于禽兽矣。故古之人。皆有谱。谱所以收宗族叙昭穆也。然源远则浩浩。派近则湜湜。浩浩而万川荡也。湜湜而一泓分也。大朴已散。风气日渝。崇韬正伦。滔滔皆是。则修谱一事。亦彝伦风化之所关也。可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8H 页
不慎欤。李氏之祖邵城伯者。蝉赫丽朝。如晋之王,谢。唐之崔,卢。太史氏状炳然可考。至若恭度公文和。始仕本 朝。历官至左参赞。六子显达。皆登膴仕。同敦宁孝智。其一也。今李氏之谱。不大同于邵城。而独于同敦者。以其为国初分派之祖也。李氏居长兴。自修义副尉贵秀始。迄今数百年间。本支繁衍。名德相承。荫仕郎职暨佥使判官县监虞侯宣传官者十馀。上庠者九。旌闾者一。江东录扈从勋。清江晚守。配乡祠。南海从事儒门。清白著绩。慕诚斋,乌谷。享影堂。经术礼学。则灯岩,野亭,东谷。孝行文艺。则素窝,竹松堂,默窝,自笑轩,止斋。以至于愚谷南坡。朋兴辈作。济济彬彬。有难殚记。噫。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讵不信欤。竹松玄孙守根。乌谷胤嗣炳镐。以其派谱之将入梓也。属余弁卷。顾此昏颓日甚。笔铅之役废已久矣。何敢当。盖闻亲亲。自近者始。缌以上谓之亲。袒免以下谓之同姓。古之谱者。始自同高祖以下。而不及于其上。岂不以世代辽远。文献疑信。宁湜湜而不浩浩者欤。由是言之。李氏今日之役。未尝不为明彝伦正风化之一助也。是为序。
密阳朴氏派谱序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8L 页
诗云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言有德者。必有后也。朴氏以密阳为贯者。凡十有二派。上下几百年。阀阅蝉赫。子姓繁衍。与国中大族。相甲乙。殆所谓滚滚长源。蔚蔚洪柯者矣。至若纠正公铉派。恭简公楗以下则又有参军天鹏及其子判官元谦四昆季。立慬于壬丙之乱。世称两代五忠。而声闻弥章。尤何其盛也。恭简后孙章圭。参军嗣孙相奎。相与谋曰。今之谱法。古宗法之遗也。古而非宗法。无以教民收族。今而非谱法。亦无以自收其族。然圣人制礼。宗五世而毁。故服穷于四世。四世之亲。谓之族。以外谓之同姓。则吾家修谱。只谱恭简后裔可也。登梓之日。问序于余。余惟挽近谱其族者。类多疑信真赝之相杂。末流之弊。及于无穷。而今朴氏之谱。则规模简严。昭穆精详。尊祖敬宗。收族惇亲之义。一举咸备而无愧焉。岂闻苏老泉止谱四世之风。程夫子明谱系收世族之训者欤。循是以往。苟能父而子子而孙。人人而笃孝悌之行。家家而致敦睦之谊。至于千万世而不替。则非徒朴氏之幸。天下之修其谱者。必来取法。而风俗有归厚之望矣。是则朴氏之所当加勉者也。于是乎不敢以不文辞。遂书之如此云。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9H 页
利川徐氏派谱序
铁岭之南。金刚之西。距京师四百里。邑曰淮阳。里名礼美者。利川徐氏菟裘也。其先。显自新罗阿干神逸。历高丽入本 朝。圭组重叠。若贞敏公弼。章威公熙。并登宰枢。有功民国。传至执义諲。攘斥佛教。弹劾奸佞。大节伟然。掌令公甄。值丽运将讫。与圃牧二公。同其节义。世称东方夷齐。盖其名义渊源。赫赫可徵者如此。执义曾孙愈。 太宗朝。以翊戴佐命勋。封利城君。谥良景。有子三人。次曰思川。判书。其居淮阳。自判书曾孙将作郎之仁始。于其子孙。距今数百年。类守分畏约。淳谨无外慕。本支繁衍。望于一邑。亦积荫所发。易曰。硕果不食。又曰。食旧德。其信矣乎。今年丁酉。上距修谱甲子。才三十四年。而有派谱之役。病乎甲子谱之见漏也。闻其条例。则其尊祖也。至于阿干公。其收族也。自十二世判书公以下。盖将待大谱重刊之日。而与岭湖诸家。欲通共合编。非简于同贯之疏也。及其登梓。使门秀士相奎相穆。问序于不佞。窃惟族之有谱。大关伦理。一则曰原原本本。使人不忘其所生。二则曰讲信修睦。使吾族类别于路人。三则曰名讳坟垄。因以记录。使为子孙者。各伸追远之诚。此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29L 页
三者。徐氏诸贤修谱之规。尽之。无容吾之赞一辞为。惟祖宗名德。因以称述。使后来云仍。有传授式谷之地者。此若可以稍假外人之公诵。而不嫌烦复者。故遂不辞而书之如右。
松庵稿序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向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窃尝以是观于近日。则松庵处士慎公。殆其人欤。慎氏自襄烈以下。历提学,观察。至敬庵,观湖。五六诸公。并以道义名节。后前述作。为南土望族。公少为门户计业功令。而乃其所尚不存。遂从草堂张公,芦沙奇公。得闻道义名目。为学节次。而启发其愤悱向上之心焉。则又以为义理无穷。人见有限。博学就正。不可但已。乃徒步五百里。从祭酒宋先生于锦山之桐谷。时则公年已六十三矣。先生察其心地真实工夫刻苦。悉以平日专门若孝经,中庸者。讲说反复。劝勉期待。视诸子尤眷眷。自是往复数岁。覃思体认而所造益深。于阴阳扶抑。华夷尊攘。利义公私之分。湖洛甲乙之争。并一刀分劈。通明洒落。形于文字。见诸事行。不厌不倦。老而深笃。其至临绝。犹摩挲卷帙。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0H 页
有不忍释手之意。岂非向所谓俛焉孳孳。毙而后已者耶。惜乎。世鲜知德。爵禄不及。而嵁岩以终也。盖既没而其胤炳镛。收拾诗文杂著若干。附以当时挽诔文字。总名曰松庵遗稿。凡几编。孙宗凤。猥谒弁卷之文于不佞。不佞妄已表公之墓矣。今于是役。义固不敢辞。然公之学问门路。造诣梗槩。考其原稿。而参以附录。则不朽之实。自有可见。更何赘焉。顾今世级陵夷。士节消磨。不知师友讲学之为何样物事。苟或读公之文。论公之世。亦当有惕然兴感。反身修省者矣。斯稿之传。岂曰无补于名教乎哉。公讳在哲。字明吾。居昌人。
光山金氏派谱序
我东氏族。比并于古之王谢崔卢者。可历历数矣。而簪缨也。名德也。本支之繁衍也。完备周全。莫光山氏若。其始祖王子之炳几高蹈。保身贻后。固不可尚已。自是以降。或文章气节。或事业勋伐。奕世无替。若文安公良鉴。文肃公周鼎。忠肃公深。化平君石坚。最显于丽。入本 朝。有吏曹参判三慕轩瑚。南溪珽。翊卫汉一。磻溪镇恒。卓节邃行。彬彬可述。其苗裔之居于长泽。迄今馀数百年。比诸畿湖。固不无旺衰之别。在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0L 页
长之境内。则必以金氏为翘楚。是不惟醴泉灵芝。自有根源。亦天山淑气。磅礴融结。往往钟出俊乂。而不坠先业之故也。吁其盛矣。后孙等相与言曰。人不可无谱。谱所以收宗族。序昭穆。而明人伦也。见今蹄迹交横。生灵糜烂。天显民彝。无地可讲。则在私家承先牖后之政。固莫先于修谱一事。且详近而略远。缘情而归厚。亦谱家变例。则只得依乙丑旧规。以化平君为始。而其下子孙并录之者。不害为审慎寡过之道也。役既讫。问序于不佞。不佞窃惟谱虽一家私事。实彝伦风化之攸关。斯义也一或晦昧。则子孙不知其本。同宗。同于路人而人道蔑矣。岂不大可惧哉。何幸诸君子。能洞见乎此。而追举几十年未遑之典。苟求其由。盖出于程夫子明谱系收世族之训矣。又病近日谱弊之太烦。条例简严。予夺正当。不规规于大同。而自成一派之信史。则窃尝闻苏老泉。只谱四世之风者也。若使天下之谱其族者。必来取法。则岂无人心管摄。民俗归厚之望也哉。昔欧阳公。书其谱曰。传于吾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立身。愿金氏诵法是说。胥勖而交励。则非徒保族裕后。无忝厥祖为可幸。三韩家声。亦当有复振之日矣。于是乎序。来请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1H 页
弁文者。贞焕,世铉,永焕也。
孝忠类编序
士之读书求志。过者骛于虚远。不及者安于卑近。虽苦心极力。多闻博识。要之其能拳拳于彝伦大义者。殆亦鲜矣。慵隐斋张公得教氏。始终东冈。沉潜于圣模贤范。淹贯乎诸子百家。笃信好古。不为他说所乱。故身心日用所存所发。无往非伦理名义上工程。噫。此类编者。即一事也。其条例。自帝王公侯卿士之孝。下至闾巷妇女。终之以别选诗章。而名曰孝传。自辅弼之忠。谏诤也。勋劳也。节义也。分为四科。而名曰忠传。庸寓衰世之意者。凡八编。涂乙乱稿。藏在巾衍。久为未定之本。嗣胤锡▼(曰/表)甫。克绍家学。始乃梳洗整顿。将与士友共之。问序于余。窃惟人性本善。仁义为大。人生有伦。君父最重。语其本则出于天而具于心。初无古今物我之别。语其事则近在日用。达于天下。求之斯得。行之必至。亦无禁止争夺之患。故古之圣人。立言垂教。罔非欲为臣者忠。为子者孝。不失夫仁义之性而已。一有能焉。则虽在匹夫之贱。而天下感应。王公之贵。秦楚之富。不得以加焉。人心之好恶如是。则天地鬼神之情。断可识矣。我朝自 列圣以来。遵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1L 页
殷师皇极之道。忠孝立国。礼让成俗。上下大小。莫不知爱亲敬君亲上死长之道。而教化风俗之美。庶几无愧于齐鲁闽越之境矣。及夫洋𥚁滔天而伦纲涂地。为人臣子者。举皆沦溺于无父无君之科。而莫之省悟。则古所谓下乔入谷。用夷变夏者。不幸近之。当是时也。仁人志士所慷慨切愤。思欲诵传旧闻。开牖群蒙而挽回其奔波之势者。亦难诬之人心。则是编也。虽谓之有功世教。可也。不止为一家私藏者审矣。遂书此卷端。以谂来者。
农圃续集序
万历壬辰。国家百六之运也。 神宗皇帝动天下兵。竭天下财。命将东援。 宗社既墟而复存。生民几尽而复苏。而至若西方一路。则清正深入。叛民内煽。列郡瓦解。荡为贼薮。重之高山峻岭。悬绝隔远。乃 皇帝之所不得救。而亦宣武诸将之所不能御也。时则有若农圃先生郑公。以前任评事。奋起逃窜。手乏寸铁。身无蚁援。而能纠合义旅。仁礼为甲兵。忠信为节旄。先斩世弼等十三人。断其根株。继有双浦临溟白塔之三大捷。数月间。使二十二州土地人民。光复旧物。免得被发左衽之归者。固可与尹侍中金节斋。建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2H 页
置九城。开拓六镇。相为伯仲。而其汛扫廓清。全安南北之功。殆有过焉。夫以公之整顿树立。如是其盛大宏伟。而顾乃困于庸夫孺子之口。浮沉州郡。偿不酬劳。至其末年。又以匪罪。死于刀笔之前。噫。天之爱人。岂亦有时而不胜夫气数之力。抑亦人事之感。推荡反覆。又迭为胜负而不容自己者欤。虽然。仁人志士。因此而益显其贞忠伟节。使妨功害能之辈。莫遁于名义之大防。而百年之公议定焉。则一时暂屈。乃所以为大伸张本。肆 列圣表章。士林尊奉。公私酬报。殆无馀憾。吁亦盛矣。公殁百三十五年。文集原本成。贞庵闵文简公序之。江汉黄公述神道碑。其于事行本末。既详且尽。十世孙注书鸿锡。又采摭遗文及公私记述。为续集若干卷。属余置一言。自惟浅薄无能为役。且列名二公之后。皆有非其分之所安者。因窃念朱先生作聚星亭赞。极道其高山景行之情。而终之以嗣述共叹之语。其旨深矣。后之人。苟能笃志厉行。仕则谨难进易退之节。退则讲亲上死长之义。一如公当日之为。而不受变于世运平陂之际。则公家绪业。可谓有源有委。庶不寂寥。而亦有补于风化之万一。又何庸文字为哉。因叙其所感者如此。以附尚
勉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32L 页
论之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