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0H.gif)
先生讳重教。(初讳孟教。)字稚程。姓柳氏。系出高兴。
壬辰 皇明永历皇帝一百八十六年(本朝纯祖大王三十二年)二月四日辛巳。先生生于汉师大平洞里第。
先生八代祖萝月堂。自汉师移居于春川冠湖。伯祖参判公从宦往来京乡。皇考洛隐公与李夫人守京第。
癸巳(先生二岁。)
甲午(先生三岁。)始学书。
乙未(宪宗大王元年。○先生四岁。)
丙申(先生五岁。)从长者读书于华西李先生之门。
诸长者以参判公命。就学华西先生。先生请从往读书。长者令骑马。用油衫袋。紧束以去。马跌仆而卧。长者急问曰。得无惊乎。先生笑曰。此何足惊乎。○曾祖佥枢公尝诲子孙曰。文章节义。固吾家箕裘。若吾子孙有能从事正学者。此吾至愿也。参判公以台官言事。忤权贵远窜。既归。挈家入杨根之潜江居焉。闻华西先生名而往访之。一见知其为命世大儒。屈辈行。执经请问。若李初平之于濂溪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0L.gif)
丁酉(先生六岁。)
母夫人慈祥端严。有女士风。教子孙必以法度。先生六七岁。衣之以上服。先生便抠衣而上阶曰。所谓摄齐升堂如此否。长者奇之。
戊戌(先生七岁。)
先生聪明善悟解。若老成。与群儿学习。不喜游戏。惟经籍图书。是耽是好。如河图洛书之类。手自模写而时时披玩。又如中庸未发之说。亦能从听于长者。而历历诵传。
己亥(先生八岁。)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1H.gif)
辛丑(先生十岁。)
时参判公侨居东湖之临汉亭。命读纲目。先生课日一卷或半卷。一番看下。便能成诵。以至终帙。每读诵。不命之止则不敢止。当长夏月夕。公就寐。先生坐诵寝门外至夜深。御者劝之止。犹不听。公悟之曰。尚诵之乎。且尔休宿焉然后乃止。堂兄推斋公重镇。为写西铭心箴敬斋箴及宋子画像赞等。书于小笺以授之。先生敬受而珍藏之。恒自讽诵警惕。以至晚年不遗失。卒以付与推兄子凤锡。使之诵习。于此亦可以见执守之一端也。
壬寅(先生十一岁。)
癸卯(先生十二岁。)往檗溪。参讲会。
华西先生用朱子读书次第排课。每月一会。先生常从长者参之。
甲辰(先生十三岁。)
乙巳(先生十四岁。)受业于重庵金先生。
金先生家贫好学。蔚有重望。参判公设馆延接。以教诸子。先生受读孟子。于文义细大。反覆质问。而至古今典考。亦多参闻。以资蓄德。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1L.gif)
华西先生为字说以勉之。
十二月三日。聘夫人李氏。
李氏 璿派。学生鼎厚女。 宣祖王子宁城君㻑之后。
丙午(先生十五岁。)四月。上华西先生书。
先生志向益笃。讲学日勤。既从金先生。受读孟子。而有多少商订者。又以就正于华西先生。以为博约交致之工。自是积二十馀年。汎及于经史子集之书。彝伦事物之义。天人性命之理。而无不上下讲质。以为反身受用之资。矻矻有事。不极不措。故终能成罕古之通儒全材。而亦于两门指趣。多所助发而著其光辉。
丁未(先生十六岁。)
一日往省参判公。而薄暮归家。从叔母使一少婢持馔物而随之。先生辄请以明日送之。而遂自独行。盖其自少别嫌之严。类如此。
戊申(先生十七岁。)
先生尝从一老儒。习举子业数月间。词艺大进。其老儒反有问质者。后来不屑应举。而专心用力于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2H.gif)
己酉(先生十八岁。)六月。 宪宗大王升遐。行望哭礼。既而编辑承统考。
大丧后祝式。用儒臣议。于 大行称皇侄。于 徽定殿称皇侄妃。用大臣议。 当宁称嗣王臣。华西先生与重庵论其礼。以为帝王家。虽兄弟叔侄。当以相继先后为父子。而不当以本属称之。况以卑属称其先君。而自称以嗣王臣。尤为舛错不成说。又答徐嘐嘐斋忠辅书。辨其称考于本生之为非礼。先生遂编辑春秋跻僖公传。与朱子大全周七庙九庙图。及我东沙尤诸先生之说。及程周所论汉宣乱伦失礼之说。名曰承统考。与金先生论跻僖公事曰。太庙之中。只有直上直下一脉正统而已。不容有贰。不容有倒。不容有缺。有贰有倒则非所谓正。有缺则不得为统矣。盖贰谓以旁属处先君也。倒谓以卑属处先君也。缺谓以无名之属处先君也。
九月。哭从叔父禹下公。
公讳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2L.gif)
冬。与弘庵朴公庆寿。从华西先生。读书于高达山寺。
庚戌(哲宗大王元年。○先生十九岁。)夏。从洛隐公与重庵金先生,李槐园诸公游湖南。有南游联句。
辛亥(先生二十岁。)六月。 孝定殿大祥。行望哭礼。
孝定殿禫祀后。以 真宗祧迁当否收议。大臣儒臣皆谓当祧。独领相权敦仁谓不当祧。竟用当祧之议。而权公被窜。先生尝曰。帝王家承统为重。故虽兄继弟。叔继侄。不当以弟与侄为称。此正理也。但如是推上。则高祖与曾祖在所当祧。特以私恩有所未尽。故犹得权奉于四亲定数之外。此程子义起之论也。权公只主 真宗不当祧之说。而其于私恩未尽。可得权奉之意。未能明言。此为可惜也。
壬子(先生二十一岁。)以华西先生命。修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
华西先生尝拟辑朱书注劄。修整宋元史。其言曰。孔子之道至朱子而大明。其言一句一字。或有所晦。则害流于生民。祸及于后世。且 皇明以来。天下学术。三分五裂。独我东之学。专主于朱子。注释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3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3L.gif)
甲寅(先生二十三岁。)
乙卯(先生二十四岁。)
丙辰(先生二十五岁。)
丁巳(先生二十六岁。)子毅锡生。
上华西先生书。论洋学。
略曰。洋学所以衒耀张皇。愚众惑世者。不过曰术数之高妙。技艺之精巧而已。但其所谓术者。非吾所谓行仁由义之术。而出于形气象数之末。其所谓艺者。非吾所谓济道辅德之艺。而出于声色臭味之流也。惟其高妙精巧者。专在乎形气。而不在乎性命。所以其流。乃至于背却君父大伦纪。坏却货色大堤防。而不恤其滔天沉陆之祸也。盖缘唐虞故域精一心法久晦。而 皇明之末。重以衒奇斗巧之习。充满一世矣。于是此等邪说。得以乘机而入也。○先生后又著说曰。彼徒言天地无灵。不足敬。别有一物造成此天地。是谓天主。天主有圣父圣子之目。圣父乃真天主。圣子即耶苏。其设堂尊奉者。皆耶苏磔死之像也。又言天主始以黄土造成一男一女。合为夫妇。是为原祖。万世人类。皆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4H.gif)
戊午(先生二十七岁。)定居汉浦。
汉浦在潜江之南五里。筑新舍。略仿古制。以左夹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4L.gif)
上金先生书。论少尹父师轻重之说。
略曰。父师之伦。固有无轻重处。亦有有轻重处。然若以是而为若人左右之决则恐未可也。盖若人之所以前后处之者。本其用心似专出于怵祸怕死。化身以自全之计。固无以义而责之。然若设为地而论其所以处之之义。则只当论其父过之有实无实。与夫其师所以斥之者是公是私可也。若果无过。而其斥之是私。则魏文杀王裒之父。王裒终身不出于魏文之朝。臣之于君。且不敢匿怨而事之。其所以处之于师者。可知矣。若果有过。而斥之是公。则皋陶执舜之父。宁窃负而逃。不敢治皋陶之执法。君之于臣。且不敢以私而怨之。其所以处之师也。尤何如也。若曰子之于其父。有过无过。有所不敢知。则此有不然者。是非得失。天下之公理也。尊畏亲爱。父子之私情也。天下之公理自公理。一人之私情自私情。何可以其私而掩其公哉。圣人有言曰子为父隐。隐之云乎。则其可隐之实。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5H.gif)
己未(先生二十八岁。)
庚申(先生二十九岁。)
辛酉(先生三十岁。)
壬戌(先生三十一岁。)代参判公。作三政对策文。
时田赋军籍还谷三政弊瘼滋甚。故自 上欲为釐革。令廷臣设厅会议。又亲策搢绅章甫于 殿庭。仍又颁策于郡县坊曲。无大无小。使各陈对。于是参判公因欲一陈忠悃。先生为述其文滔滔万言。始终归重在于君上推广仁心。以为釐正法弊救活民命之本。亲贤讲学。以为开发善端涵养气质之资。至论三政。则备举历代 本朝沿革之故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5L.gif)
著说论中国地势。
略曰。自大地全体言之。中国居前面近上。上距北极五十五度。下距中带三十六度之地。恰似人身有面目。向来清儒李榕村。累被西人中国无定处之说所困。盖西人鸡子之喻。自是未成说。鸡子虽浑圆。个中自有将来头翅背腹一定位置。何尝漫无向背。且未论地形如何。凡物以心为中。天地间初头出圣人之地。即天地之心所在处。西人自谓遍踏海外万国。不知那处那国。更有那㨾人说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件事否。道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否。只以此折之足矣。又曰西北据山。东南滨海。王气不竞则据山处有山族驰突之患。滨海处有水族侵凌之忧。必至之势也。盖北虏山族也。山族禀刚梗之气故多力。如虎豹熊罴之类是也。海寇水族也。水族禀澄清之气故多巧。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6H.gif)
癸亥(先生三十二岁。)哭参判公。
参判公老而好学。九十大耋。犹日对经传。为后辈倡。华西先生甚加敬重。至是卒。为文以悼之。先生述其行录。金先生撰行状。
十二月。 哲宗大王升遐。行望哭礼。
甲子(今 上元年。○先生三十三岁。)闻 万东庙撤享。赋诗志怀。
庙在清州华阳洞。尤翁所以教遂庵权公刱立之。祀 神宗皇帝。以为追恩报德之地。此实神州陆沉后大统一脉之所存也。至是有朝令撤其享。营将梁公柱石。痛哭弃官而归。金先生与华西先生仲子黄溪墣。各为一诗以壮之。先生次其韵。有楚野因无茅屋享。曹民忍读冽泉词之句。
乙丑(先生三十四岁。)冬。因事入汉师。访田子明愚。
子明即全斋任公门人也。有高才能文章。先生因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6L.gif)
丙寅(先生三十五岁。)正月。往寿湖。哭龟岩权公。
权公即忠烈公顺长之后。见识峻正。性度宽大。有君子长者之风。与华西先生友善。先生尝敬服焉。其卒也。操文往哭之。
三月。迎接金先生于笃大谷。
谷在汉浦南数里。金先生在加平华阳。遭其独子惨丧。既葬。先生与士友共谋为买田宅而延接之。自数年。华西先生老病。不能复临讲座。令各就书所行之。有疑义则就质而已。至是先生设讲会。而要金先生考课。每旬必会。非有大故则不废。
八月。闻洋舶入 京江。即往檗溪。
七月。清人移咨本国。告以洋夷搆衅之由。至是洋舶猝入 京江。都下大警。避乱人填咽峡路。讹传贼锋已犯都城。华西先生欲作奔问之行。既闻贼息之报。遂止。是日先生进谒华西先生。华西先生笑曰。吾固知君来。盖华西先生平日曾语先生以奔问之义也。
九月。从华西先生入 京。居月馀而还。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7H.gif)
丁卯(先生三十六岁。)夏。编华西先生雅言。
华西先生病益笃。不能复为诸生讲说。先生与金先生共取其手稿。抄出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若干言。又门人所录问答语数十家。并取而节略之。釐为三十六篇。以为书社讲习之资。名曰华西先生雅言。编成。洛隐公读而味之曰。此吾东之一经。其明道发微之功。足以配食于圣庙也。
戊辰(先生三十七岁。)三月十八日。哭华西先生。
华西先生病革。先生与金先生仓黄赴临终。依朱门故例。以白巾环绖。董其丧事。行心丧三年。定著持服仪节。
闰四月。赴华西先生葬会。
行士林葬礼。先生为执礼。有祭文。既与门人行场室轮居之规。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7L.gif)
时有朝令毁撤书院之未额者。迷源书院亦当毁。乡士及六先生后裔会于院中。议所以图免。金参判基缵亦来在私馆。使人谓院儒曰。今日吾参公会。而倘邀柳某。与之商确则善矣。诸儒然之。以公会事由邀先生。先生往赴之。金遣李监役载鲁至院中。召先生曰。老子如就见者也。惫不能振作。尚能顾我否。否则当进见也。先生谢曰。长老多在此会。某也不敢独出班进见。且今日之会公会也。岂敢舍而私觌。私觌则异日未晚也。李强之不已。先生不听而归。
己巳(先生三十八岁。)正月。赴族祖参判公荣河葬会。
公号甫山。有清德文行。为搢绅所推重。尝与参判公居洛从宦。及各归乡里。亦源源追游。情谊若同堂焉。于先生甚加爱重。令子孙就学。而惓惓有付托。其卒而葬也。先生赴哭。有祭文。
二月。迷源书院撤享。与乡人就院址设坛。
书院既毁。就明宫遗址。开拓为一大坛。坛上奉理静庵赵先生神座(位板自校宫奉入。)及金大司成,南东岗,李清江,金潜谷,金三渊五先生位板。各封土为小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8H.gif)
三月。往檗溪。祗迎华西先生 恩侑。仍参练祀。
四月。设书社。告先圣。
与乡人设置塾舍三间于精舍之东数十武之地。命之曰汉浦书社。其正堂则名以主一。其两夹室则以博约名其左。克复名其右。又以咏柏山仰。分命东夹之东牖西夹之西牖。并记文述铭。以示学者。遂率诸生为位告。先生略仿朱子沧洲精舍遗仪。自年前已行旬讲与四孟朔讲会。依用檗山遗规。而新定笏记。至是邀金先生主席。经礼疑义。上下商质。极有节度。精彩动人。于是远近学徒应讲者。日以益众。令诸生摸写朱子敬斋箴手笔。又书栗谷先生学校模范。又摸华西先生手笔遗训尊中华攘夷狄穷天地之常经黜己私奉帝衷有圣贤之要法等语。以揭其壁。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8L.gif)
台在书社之东。每春秋。会徒友习乡饮酒礼。用槐园所辑饮礼考订。而增删为笏记。又为之铭曰。九有发被。我独章甫。四国炮射。我独樽俎。克诚克敬。保护天根。蓄极而通。万户千门。
六月八日。讲宋子书。
是日即宋子受 命井邑之三周甲也。先生不胜感悼。率诸生就书社。诵遗书各一篇。仍读金先生所撰事实记。
校正华西先生遗集。
与李公黄溪金先生。再三迭校。存删整釐。务要简精。并附录为二十二卷。
庚午(先生三十九岁。)正月。著事亲三仪。行参谒上寿礼。
洛隐公与李夫人。常受养于先生。先生事之。爱敬备至。如晨昏定省之节。固已行之。至是参取温公诸贤遗仪。著其仪节。而以及于朔望参谒时节上寿之仪。名曰事亲三仪。以上元日。会家人上寿。位次井井。节度秩秩。而和乐之气。盈溢于门庭。族戚之来观者。莫不兴感。以洛隐公命。述家众诫辞。礼毕。令一人警告。其大目谨名分。崇爱敬。勤职事。尚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9H.gif)
二月。丁母夫人忧。
五月。著华西先生遗室措置仪。
先师祥禫既毕。就遗室北壁下。置一卓。奉安影帧。设香案。东西壁下。列置遗稿遗墨遗衣及枕几杖屦琴杯之属。凡手泽所存。有法象可示后人者皆列之。门人居留书社者。每朝就阶间展拜。朔望及有新进始到者。展挂影帧。焚香行拜。每岁定一日行曝晒。门徒齐集。具菜果荐一爵礼。略仿沧洲精舍遗仪。
九月。哭长女李谦夏妇。
后有祭文。
闰十月。丁洛隐公忧。
公素患膈火。而到老益甚。至如人物声音才涉支离烦挠者。随触煽动而便至添剧。先生屡年侍养。极其诚孝。凡药饵饮啖。尽方适宜。常以和气婉容。陈说古今名言。至于一动一静。毋或有咈逆其心。戒家人勿令喧笑。邻人亦感其孝而自相戒饬。无敢作高声语而闻之。其丧也。哀戚甚。送终之仪。居忧之节。一遵家礼。惟上衣则从遗命而取用帷裳。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79L.gif)
十二月。哭内舅李公玑在。
李公家势甚贫。尝依于先生。至是有疾。阅月沉绵。先生昼夜不寐。至诚调护。及其不救。尸体浮烂。随手溃裂。亲自袭敛。少无难色。至如送终之具。亦皆依礼辨备。无所阙。
辛未(先生四十岁。)夏。撰皇考妣遗事。
遗事见文集。金先生撰墓志。
上金先生论王阳明年谱辨。
阳明在 皇明之世。肆其诐淫而诋侮朱子。以误天下之学者。而为斯文之祸。华西先生尝斥之甚严。金先生就其年谱而有所辨说。先生因读其说而逐条附签。有曰王氏之诋朱子格物之说。元非诚心求道。实有所不安而背之也。只欲创立一新说。掀动当世人耳目。袭取大名声。是其本心。而至若立异格物之说。即其一时资手之资耳。盖其性警敏善机械。又久习兵事伎俩神熟。一朝投入儒门。易竖赤帜。恣行号令。谓人莫测其端倪。此殆孟子所谓无所用耻者矣。愚故曰王氏平生力主致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0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0L.gif)
伯兄家往来京乡。调度窘乏。先生辄割产救之。先代祠板。考妣几筵。亦权奉之。至是还安。而犹于时祭忌祭墓祭。亦备物置田。以礼助奠。推之养贤接宾会讲习礼之费。务要各称其情。盖先生家业。乃参判公特授读书粮者。仅足免饥。而内外用度如此。终至空匮。自奉甚薄而不以为意。
癸酉(先生四十二岁。)二月。行子毅锡冠礼。
金先生为宾。
夏。编华西先生年谱。
九月朔朝。爵献于洛隐公影帧。因行读戒旧仪。
先生服阕后。以庙宇稍远。每日晨省。无以致力。遂据朱子之训。奉安遗像于所居之正堂。行晨谒朔望参礼。而每季秋之朔。略伸一献。朔望则参谒后。与夫人分座。受子女拜。令读戒辞。辞即洛隐公在时所著者也。
十一月。闻崔勉庵益铉与柳基一系狱。
崔公与先生共事华西先生。柳生亦逮事华西先生。而受业于先生。是时崔公以台官。疏论国政。被鞠就狱。柳生以制疏。亦同日逮捕。先生闻之。念其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1H.gif)
甲戌(先生四十三岁。)春。入朝宗岩。展拜 大统坛。
岩在加平朝宗川上大报山下。始沧海许公格。与郡守李公齐杜,乡士白海明。奉刻 烈皇帝御书思无邪三字及我 宣庙万折必东再造藩邦八字。又刻宋子所书 孝庙日暮途远至痛在心之语。又有 皇朝九义士从 孝庙东来者。而王庠生以文。即其一也。其后孙德一,德九二公。就其下筑坛嗣守。以祀 高皇。名其坛曰 大统行庙。又祀九义士。名其坛曰九义行祠。至是先生率诸生来拜奉审 睿迹。用华西先生遗意。将搆亭于崖下巨石上。而预名见心。使门人金永禄,李在成就刻其石面。盖取复卦彖传文也。又使金生编辑前后文籍。名曰朝宗岩志。有跋文。○先生尝曰。天地间。莫岩于王者大一统。衰周之时。列国僭王。人或疑于尊卑。孔子作春秋。大书天王。书王正月然后。见大统之不可以强大而贰之也。及蜀汉之时。汉家宗统既绝。中国版图。尽为曹氏之有。而昭烈则以王室疏族。偏寄一隅。唐武后之时。武后既僭据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1L.gif)
设远祖英密公神坛。
公之衣履藏。本在礼德弥勒山而失传。公之子判密直公墓亦失传。先生依古礼望墓为坛而祭之例。通谋于东南诸宗。就公之孙忠正公墓侧。设上下两坛。立碑以识之。每十月。行岁一祭。忠正公墓在同郡海井村。
四月。往湖南。拜全斋任先生宪晦。
全斋先生笃学清修。而有高德至行。先生常敬慕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2H.gif)
七月。哭子妇申氏。
申氏有妇德。无育而卒。先生悼甚。为作圹志。
冬。刊华西先生雅言。
先生以为先师之全集。宜即刊布。而拘于事力。固不得生意。惟雅言小编。则尚可汲汲致力。遂与同门士友经纪有年。输材入汉城。托梁公宪洙,金生永禄。招工干役。及其讫功。藏其板子于檗山遗宅。使四方学子任其自印而广布。
乙亥(先生四十四岁。)四月。游仙釜渊。
渊在青华山下。洪大心诸人从之。次华西先生乙巳游赏韵。柳基一适至。先生又赋一首。
丙子(先生四十五岁。)正月。 命授缮工监假监役。呈状辞递。洪在龟诸人。抗疏斥和倭之议而不得彻。
时倭奴率兵而来。要脩旧好。朝议欲许之。先生闻以痛叹曰。此将以启洋贼接踵之路。而立见孔道之丧亡也。其所关非他政事得失之比。奈何朝廷之上。都无一人争之耶。先生表弟尹贞求以为儒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2L.gif)
五月。挈家入嘉陵。
始盖卜居于玉溪里。而事有不谐。遂权接于郡治景华馆下。踰年而定居紫泥台。取其荒闲宽平而为朝宗岩之后藏也。再从侄麟锡,凤锡。族生重岳,重龙与李在成诸人。就居其旁。金先生定居于台之东南龟谷里。龟谷之近南。即族兄信斋公重植居也。自其先大父甫山公休官退居。已为山中主人。至是喜延接士友而教其后进。每旬齐会讲业于金先生之门。或设坛习礼。或临池对酌。与四方之士至者共焉。岁以 烈皇帝殉社讳辰。往拜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3H.gif)
述玉溪山水记。
先生既定居。陪金先生携朋徒。入玉溪洞。穷搜其幽胜者得九曲。曰卧龙湫,抚松岩,濯缨濑,鼓瑟滩,一丝台,秋月潭,青枫峡,龟游渊,弄湲溪。其曰风乎台,光影潭,丈人岩,三秀坞,白云壁,友鹿川,必东川。亦皆清绝而为属曲者。既定名。镌岩以纲纪之。又述诗文以贲阐之。每春暖秋凉花明水清之时。上下逍遥。竟日而归。悠然有吾与点之意。又于九曲之源隔一岭。而有一条溪飞下数百丈苍壁。而得名为舞凤瀑者。亦杖屦之所及也。
丁丑(先生四十六岁。)正月。哭伯兄学生公。
六月。闻洪大心讣。为位而哭。
大心与柳心斋家学。皆南人绪馀。大心始于心斋受举业。旋与从事经学。既又慨然奋志。周流四方。至见华西先生。得闻朱子宋子之道。遂委身师事之。又从先生与金先生。反复其所闻然后。洒然归正。而亦以师事之。退则与心斋及远近朋徒。共正其趣向门路。而日引月将。沛然有大成之势。未及中身而卒。先生痛惜之。既为加麻。又有祭文,墓表,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3L.gif)
闻全斋任先生讣。为位而哭。
加麻三月。有祭文。
考订 洪武乡饮礼遗典。以燕乡中父老。使麟锡主之。
戊寅(先生四十七岁。)正月。答柳基一书。
基一尝于先生。悦服特甚。至谓中和大德。可比颜渊明道。及读先生所著三书衍义。而便谓百兽可以率舞。常与华西先生。一体尊慕。先生以其志向方新。能于文辞。深加眷爱。以其狠愎好名。多疑善怒。每戒克治。及丙子伏 閤时。先生禀于金先生。以基一为疏首。以麟锡为制疏。诸生临行。皆不肯基一之为疏首。而至有不欲行者。先生遂以麟锡定为疏首。基一憾怒。先生辄自以为过。而一向咆哮。至谓渠之斥洋。出于天理。先生之斥洋。出于人欲。金先生闻而大惊。痛加叱责。诸友亦皆切责之。然且不听。而反谓金先生听谗而恶己。遂于两门。久绝不来。至是先生伯氏服除之期。誊送慰状式。而自言废蛰待罪。末由奔慰。先生以为我既谢过。而犹谓待罪。是欲绝我而不忍先绝也。遂因答书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4H.gif)
三月。闻柳心斋讣。为位而哭。
心斋与大心先后而正其世论。自以未拜华西先生。深致悔恨。而追酹其灵筵。从金先生与先生。而讲质朱宋之学。先生以其心法之公正。德行之高洁。甚加敬重。至是卒。为之加麻。而有祭文,行状。
与田子明书。
全斋任公之没。金先生祭文。有清修苦节。似涑水翁。大冬松柏。有康侯风。和靖紧守。涪翁之则。荷衣蕙带。皭然不滓之旬。盖极其称美之辞也。田妄生疑憾。而穿凿注解以为拟渠师于帝魏之温公。善桧之康侯。厚京之和靖。拜虏之美村。而还遂祭文。又以华西先生明德主理之论。洋乱奔问之行为非。而肆然诋斥。先生乃以书伸辨而引义告绝。盖于丙子讲和之日。任公之爵名荐加而至于祭酒。金先生劝其因进斥和之论。语颇警切。而见忤于田。遂至受辱。而诬斥之辞。上及于师门与马,胡,和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4L.gif)
四月。入杨口亥安山。
先生素患虚症。医者劝饮鹿赤。因有此行。麟锡及李晋应,李昭应,李在成从之。
五月。 哲宗王妃升遐。行望哭礼。
秋。闻徐絅堂应淳讣。
徐公俊伟磊落。宽大恢弘。见识昭旷。风神流动。居家孝友。莅官慈惠。常以兴作善类为己任。先生与之友善。尝论文与道本末之说。倭与洋攻讨之义。至是卒。先生痛甚。具祭文。送族生重龙往酹之。
与谱所佥宗书。
时诸族修谱。先生既为定著凡例。因以书极论族祖于于公间世立后之非。派系釐正之议。
冬。述玉溪精舍堂室铭。
定居紫台。而犹以玉溪名精舍。盖以先生之入此山。实为此溪之胜也。榜其轩曰刚克堂。是少时所得金先生训语也。室之右曰省斋。是华西先生之所尝书诲者也。左曰存斋。是取孟子存养之说而自号者也。内堂曰忠孝。即摸朱学士之蕃遗笔也。左二室夫人燕鸟治绩之所。曰宾敬室。曰赋葛室。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5H.gif)
己卯(先生四十八岁。)有感诗一绝。以示门人。
诗曰真源谅无远。何物非自得。瓶花与盆鱼。不复置案侧。先生尝置瓶花盆鱼。时时观玩。至是遂撤去而作是诗。李范五读而叹之曰。此其先生造道久而左右逢原之时乎。
九月。经始紫阳书社。
先生自汉浦时。奉藏晦庵尤庵华西三▣生遗像于精舍。每朔望。以幅巾深衣黑带。率诸生展拜讫。受诸生拜。使诸生相揖乃坐。命诵白鹿洞书院学规。其北迁。既以玉女之峰紫泥之阳。适符晦翁所居之地。又以朝宗岩之尤翁笔削。卧龙湫之华翁诗什。而不胜追慕。遂就精舍东。营书社。以为徒友讲学之所。将于北壁下设龛。奉三先生影帧。建屋数年。因世故。遁入东岳而不得就焉。先生尝谓重岳曰。朱子行列圣祀于沧洲精舍。以延平从享。某于朱宋两先生。伸其寓慕之诚。而及于先师者。固不为无据。况先师为学。本之诚敬而致谨于理气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5L.gif)
筑先月台。
就精舍庭畔。东向筑之。以为朝夕盘植习礼之所。
冬。修整三书衍义。
先生于中庸。用工最深。依章句或问而泥酱烂熟。反复研究。以其深造自得者。既有著说。而又溯及于三代书。特于尧禅舜舜禅禹之辞。及洪范皇极之辞。因蔡传而敷衍之。以明尧之言执中。为人道之极。舜所言危微精一之说。为执中之工。箕子所述大禹皇极之言。为执中之效。极其亭当光洁。而间有痛辨汉儒之谬解乱说以贻祸于世者。名曰三书衍义。至是益加修润而略附后叙。
庚辰(先生四十九岁。)
行夕讲。
先生每日晨兴。静坐良久。诵敬斋箴,夙兴夜寐箴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6H.gif)
辛巳(先生五十岁。)正月。与金先生联名与岭儒李晚逊书。
先是金弘集自倭归。布异书于中外。朝议欲联美国迎西师。至是设机务营。大揭题目。日讲交通之方。岭儒李晚逊等万馀人。诣 阙进斥邪卫正之疏。先生与金先生见其疏本而共叹曰。此日此举。足以使吾东人有辞于天下后世。李以先正之孙。而首倡此事。尤可贵也。李晚读浩耸然欲往致谢。先生谓此意亦善。吾辈素以自靖为义者。虽不能遽往同疏。其志之同。不可诬也。宜附致一书。以附古人呼太平之意。金先生以为然。遂作书。首言山中人自初自靖之意。次言岭儒倡疏之功。终言拚死,向前而不之止。则诸路士民亦有响应之理。辞气抑扬。往往有峻激处矣。先生与同社若而人。附名书尾。晚读与金先生孙春善,先生子毅锡诸人伴行。比至汉师。李因同疏人言径归。晚读袖书将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6L.gif)
八月。就义禁府外。呈状待罪。
时岭儒举再疏。京畿湖西关东湖南疏儒继进。皆引嘉陵书为重。诸疏既登彻。诛窜相继。而东疏根柢。又指目山中。物情汹汹。谏长李源逸疏论金先生投书之罪。有严形远配之典。两司又合启请严覈得情。遂下安置绝岛之 命。金先生就狱。先生从行至府外。呈文自陈联名投书之状。请具由启达。同受重勘。判堂申公櫶以为本府无捧呈状入启之例。还给状本。先生欲再呈都堂。诸议以为状本既彻禁堂。则禁堂亦庙堂中人。朝廷欲加之罪。不患无倚据。不必为再举。于是遂退私次以俟之。翼日金先生就配。先生饯行至南郊而归。既归。常以待罪人自处。或问其故。先生曰。吾于重翁。同罪而异勘。在朝家则固是胁从罔治之意。在我分义。岂忍晏然自在。使吾师独受刀山剑水之苦哉。既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7H.gif)
哭洪在鹤。
在鹤以关东疏首受 大命。先生闻而大恸。继而金先生蒙刑配之典。先生既待罪饯行而归。即以数行文往酹之。略如朱子之于蔡季通。后有再祭文。
十一月。以大臣荐。既升品而将拟职。即入雪岳。
时士林重罹斩伐。而和事日甚。八路军民。皆丧气而失望。朝廷欲抚摩人心。故于先生。有升品拟职之事。先生以为吾与吾师。斥邪斥和之义。同一秉执。而在彼则被以诛窜。在此则縻以荣名。是朝家绝不以廉隅处人也。遂告别于诸同志。而即向雪岳。将为永岁隐遁计。李在成,徐相范从行。至兜率山房。因留止。未几外台职帖来到紫里。
著太极图说大指。再修小学说。又有大学说。
既于大小学。各有著说。而系之以合图。又推之于语孟。亦有所著。
壬午(先生五十一岁。)春。有疾还寓春川柯亭。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7L.gif)
著三纲五常说。
先生以为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三纲五常之大道也。今人之陷于夷狄禽兽之祸。由不能真知其道之之大也。遂著说而痛明之。以援四方之士。资其讲服。使之知耻反经。胥免于邪世之所乱云。
刊九代祖醉吃公遗集。
醉吃公草稿若干。散漫在诸子孙家。先生整釐存删。辑为二卷。谋诸宗登梓而分藏之。
六月。闻黄溪李公讣。为位哭。
加麻三月。有祭文。
闻乱军犯 阙。
时国财荡竭。各营军料累月不给。诸军一夜作队。突入 阙内。恣行作乱。至有 坤殿罔极之颁布。先生就加平县庭。行望哭礼。既而察知其讹而非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8H.gif)
八月。迎候金先生。
军乱后凡前后罪囚。除辛巳疏儒外。一例放释。 坤殿复位在于是月。金先生亦在赦中矣。及还。见先生叹曰。今日生还。 天恩可感。但赦典殊无名。吾心所执。未得见白于世。此为可憾也。
九月。除司宪府持平。上疏陈情。因请永刊仕籍。
除职数旬。始见政目。先生以为其间日久。似已递改。然吾自 国家讲和。议论既不苟同。而继值师友祸故。引罪共废。自分沟壑。不意去冬以来。爵名荐叠。此缘曾不以一言上烦 宸听。徒以去就寓意者。有不足以自暴其情。以致朝家举措颠错。遂上疏。其略曰人之所以能主天地长万物者。只有一个道而已。夫所谓道者。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本之上天所赋之性。而著于圣人所修之教。行之中国而有成效。垂之万世而无后弊。其有时而有屈伸废兴者。特以四方夷狄之俗。淆乱其政教。而与中国相消长。异端淫邪之说。坏乱其心法。而与正相学胜负也。故孔子春秋之义。莫大乎尊中华攘夷狄。孟子七篇之义。莫大乎闲先圣放淫邪。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8L.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9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89L.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0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0L.gif)
十月。参先祖墓祭。
墓下子孙与祭者甚众。先生尝患失仪。脩定笏记而分排祭员。使各致诚敬。于是馔需器皿有定数极精洁。而位次礼仪秩然整肃。诸父兄喜曰。从今我祖考庶几其嘉飨矣。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1H.gif)
九月。著柳氏宗法。行会族礼。
先生以为宗族聚居。程朱所言管束收拾。宜有事在。遂定著宗法。以门长命择定掌议执礼各一人。俾干宗中事。其大目有四。曰明谱系,奉先墓,收宗族,教后进也。又述戒辞一通。每一大会。礼见门长讫。掌议亢声警告曰。凡我同宗之人。事亲必孝。奉先必诚。夫和妻顺。兄友弟恭。宗旨有统。嫡庶有等。教子孙以正学。敦宗族以恩义。居家则勤职事而尚礼文。处乡则厚风俗而畏刑宪。在士林则崇道义而严趍向。立朝著则秉忠直而重名节。勿为异端邪说所乱。勿为外夷淫俗所染。夙夜兢兢胥勖。以无忝尔所生。又使族侄义锡蒐辑诸宗前后志状等文字。合成一编。名曰敦孝录。
甲申(先生五十三岁。)正月。府使李道宰馈岁仪。不受。
重修书社讲规。
自辛巳师友祸故后。停四孟朔会。既而患管束解弛。乃别定三九月二望日。会诸生展拜三先生遗像然后行讲。其仪略减于平日以示变。其规参用朱子读书之序蘖门轮经之制。每讲。令诸生共治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1L.gif)
筑悦乐台。
先生既于精舍门楣。手题曰东岳山人宴息之所。而又于庭畔筑小台。台上植梧桐二株。以为习礼考业之地。而命之曰悦亲戚乐琴书之台。有不向斯文勤切琢。更将何术放淫邪之句。
三月十九日。展拜朝宗 大统坛。
是日即 烈皇帝殉社稷之四周甲 讳辰也。先生会诸同志。就 大统坛。行望拜礼。约用风泉为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2H.gif)
六月。闻变服令。
时朝廷令国中变更衣服。用狭袖之制。先生见其节目而大恸曰。此毁先王之法服以从夷也。古之为夷者。其服必左衽。故以衽之左右表夷夏。今之为夷者。其服无常而狭袖为最著。故以袖之阔狭表夷夏。此其大分之较畅明。而名义之当死守者。有不可以志行衣服内外之说而乱之。不可以君令臣从平常之道而疑之。不可以毁服毁形轻重之辨而忽之。遂作大篇誓告文。以定诸生之志。
十月。孙济咸生。
后数岁。先生命为麟锡后。
闻衣制从便之令。
先生谓门人曰。衣制不言复旧归正。而言从便为之。此姑为抚摩士类计。而主意所在断可知也。愀然不乐。
乙酉(先生五十四岁。)三月。往候金先生。
时金先生新自海上 宥还于涟川移寓之所。故先生往候之。始以十九日发行。至朝宗拜 皇坛。有五古一绝。转入永平苍玉屏。与李承膺诸人。拜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2L.gif)
就柯亭。洞门石壁。篆刻箕封疆域 洪武衣冠八字而传之。至是先生奉以题刻而赋诗识之。有箕封疆域天同久。 洪武衣冠日共华。皇极解成无尽感。朝宗歌罢可堪嗟之句。又前江上流。有大石截流入江中。可列坐觞咏。命曰天根岩。拟早晚篆刻。识以一绝。
丙戌(先生五十五岁。)
冬。上金先生书。论调补华西先生心说。
先生以为先师明德以理言之论。是得圣门宗旨。而以救近世贬德为气之弊。则固可谓建天地质鬼神而无疑矣。惟其说心亦以理为主。而与明德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3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3L.gif)
丁亥(先生五十六岁。)三月。讲会翼日。行乡饮酒礼。
用华西先生水竹洞饮礼故事。以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此先王所以备酒祸也十七字为韵。探策赋诗。
著弦歌轨范。
先生尝谓圣门教人学道之具。在于弦歌。而后世古乐既亡。俗乐无法。故学者虽欲从事于弦歌。亦无所据。此甚可叹。然乐之大本则志而已。诗所以言志。歌所以永言。声所以倚永。律所以和声。八音所以助人声而成章也。今声律之法。八音之器。虽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4H.gif)
七月。著河图洛书说。
先生叙列河图洛书。而统论之曰。河图之出。在天开地辟人文草昧之日。而其陈数有奇耦交错之象。故圣人则之以作易。以致开物成务之用。洛书之出。在地平地成声教四讫之时。而其为位有中外感应之象。故圣人则之以作范。以著建极御世之体。既又以为河图举其全象。固浑然天成。无端倪之可言。至以数推之。则自一至十。有始终积累之序。学图者必因其固有之序。分作数层。节次研究之然后。始可以尽精微之所蕴也。于是自奇偶肇判之象。以至二奇二偶分布之象。五数定位中央之象。十位大全之象。天地交抱人物并育之象。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4L.gif)
九月。往侯金先生。
时金先生自涟川迁居于永平云潭里。先生候之。因陪游玩漪台。奉审农岩先生遗室。有志感二绝。
著柳氏家典。
以正伦理奉先事亲御家居乡立目。而设法甚备。将以及于处世之方而未卒。
戊子(先生五十七岁。)
四月。与族生重岳书。责其抵书洪在龟。
在龟即金先生之女婿也。为人荒疏粗率而有倨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5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5L.gif)
上金先生书。申调补师训之论。
金先生以先生调补师训之论。为难慎而严防之。再三往复。声气俱厉。先生又上书曰。某近日讲说。太极有主宰之论犹夫前也。明德主理之论犹夫前也。心有以理言。有以气言。亦与前无别。惟揔举心之体段而断其本分名位。则只得且据形而下者目之以物。乃为平实而无后弊。此为少异于前耳。伏读批教。于其所守旧者。固无异同之可言。而其所更改处。亦渐次示意。未有以为不可者焉。则讲说大指。虽谓之烂熳归一可也。但谓此心名位之当属形而下。先师平日所见。元自如此。特举世所已知。无事于发明。故罕言之。今当以发挥遗旨为名。不当以追改旧说为辞。仍微示之以讳贤阴补之意。此可以仰认尊爱先师眷眷忠厚之美意。而愚陋于此始终持难而不敢奉教者。亦有其说焉。窃观前辈于所事之地。见其言有偏重过当。不能无㢢者。则或删之于本书。以寓为贤者讳之义。若其言有不得删者。则虽存之而不宣扬其文字。别自为说。以足其未尽之意。是则所谓阴补者也。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6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6L.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7H.gif)
十月。往候金先生。禀定华西先生心说正案。
先生于师说。欲为调补者。在心与明德物则之分。人之神明理气名位两段矣。金先生以为此心本分名位。先师固已属之形而下。仍举雅言所载心气也物也之语以證之。先生以为先师之谓心气也物也。是指火脏精爽。而非指神明也。凡言神明。皆专作形而上。而禁说形而下。其或言合理气者。如张子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之云。如是相持数年。至是更思以为先师神明合理气之语。既有合于朱子之旨者。后学追计其话头多少。注意轻重。而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7L.gif)
己丑(先生五十八岁。)春。宋元华东史合编书法成。
先生于合编原书。既用积年精力。终校得正。而因著书法一篇。其法义一依朱子纲目凡例。复列十九门。条举所因之大体。而继之以一二据义处变者。如胡元夺统。许衡书死之类。及时移事殊。小沿革处。以正旧缪。以附于原书之末。其要义所在。合有论说者。详具于金先生所著发明之篇云。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8H.gif)
有祭文。
八月。迁居堤川长潭。
长潭在九鹤山下。先生以春川颇近于京城。而日见异类之往来。甚不乐也。遂取四郡山川之深邃而迁居焉。于是清风徐相烈,抱川洪淳恒,杨口朱庸奎,江陵郑华镕。次第就居。朝夕讲业。湖南士流兴起从学者甚众。
庚寅(先生五十九岁。)春。游四郡山水。
是行。访丹邱李公寅龟,池正斋运象。
四月。 神贞王妣升遐。行望哭礼。入县庭成服。
著易说。
先生于六经。既有总说其大旨者。又将逐经著说。而未及下手于易。先天八卦与六十四卦横图圆图。既因邵氏所传及朱子所说者。间有依朱子所说而新设者。就六十四卦方圆合体图。逐卦各著卦名。圆图用细画作八条隔栏。以表八卦本位。方图又作四重方圈。令乾坤交抱居第一。艮兑交抱居第二。坎离交抱居第三。震巽交抱居中央。又二图各志十二月位次。又于后天八卦。新设五行顺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8L.gif)
著文行忠信说。
据孔门四教之目。而约解为致知践实立本之事。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9H.gif)
九月。往清风黄江。拜寒水斋权先生遗像。转入清州华阳洞。奉审 万东庙貌。拜宋子遗像。
门生数三人从行。既拜宋子遗像。乘月坐岩栖斋。序诵其遗文。因次其七十四韵。以述感怀。○先生尝曰。今日吾东之祠享 明皇帝。其说有三。以分则既不可以夷狄为君。又不可以一日无君。只当以旧君为吾君。以俟天下义主之兴。况其衣冠文物尚存而无改耶。此其可祀一也。以恩则吾东本海外荒服。虽早被父师八条之教。而其后千有馀年。贸贸焉夷也。至我 高皇帝。视同内服。敦施礼教。始得一洗前陋。而为堂堂华夏之邦矣。然龙蛇之难。不有我 显皇帝动天下之兵以保护之。则吾东几乎复为㓒齿之国矣。 宗社之既墟而复存。犹属私故也。至丙子之役。 烈皇帝又命陈洪范,金日观,楚继功等。悉发山东之众。分两道出师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599L.gif)
辛卯(先生六十岁。)春。著长潭里社讲信仪。
与里人春秋讲信。又举民社祭。别有考定仪节。
四月。行乡饮酒礼于溪坛。
精舍前临溪筑坛。春秋讲习。会者每至百馀人。就旧定笏记。益加润色。又著饮礼约束。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0H.gif)
时金先生患风祟。先生累月病患之馀。冒寒往候。麟锡及李根元,李昭应从之。先生因进禀目文字。盖自戊子秋心说归一以后。往复之书。不复相提说矣。至今春。金先生书中。有心说不讲之责教。故先生具禀目举正案。请其句语间可更商者。金先生省览曰。大意只是如此。岂容更商。因以物则之说。存省之方。开心诲谕。辞气款洽。侍旁诸子相与庆欢而退。后几日。金先生下书柳基一云省老来见。心说归一。临死之幸。自今心说勿复提及也。
壬辰(先生六十一岁。)正月。闻金先生讣。
丧出在去十二月二十日。而闻讣在今月二十六日。成服前朝夕哭。心丧九月。即具祭文。送子毅锡致奠。
三月金先生葬日。为位哭。
六月。答洪在龟心说。因论其与柳基一党恶之罪。
在龟于先生调补师说之论。不省其所本之血诚。所言之辞旨。而只以题目勒加诬斥。连章屡牍。愈往愈甚。金先生丧葬之日。与柳基一共其作怪。至谓有重翁遗教而欲不讣告。先生答书略论之曰。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0L.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1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1L.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2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2L.gif)
略曰。近世湖洛诸先辈。有人物性同异之辨。其曰理同而性异者。湖论之大指也。曰性同而气异者。洛论之大指也。愚闻之先师李先生。曰只就性分内。具同异两面。盖自天命而言则一原中含万殊。就物性而言则万殊上见一原。一原之含万殊。程子不云乎。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朱子亦曰象数未判而其理已具。盖惟浑然一体之中。万象已悉备。故及流行变化。随物赋形。各立性命。要妙精微。随处恰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乃如此。若上面一段事。元是儱侗。都无间架。待到生物之际。因气质而赋形。随形体而成性而已。则是性之所以各正者。不由于天而由于物。无足为本然而只是偶然。其可乎。此说性者最宜先讲者也。万殊而见一原。凡言性之异有二端。一是道理面目之各异也。一是分数多寡之不齐也。揔而言之则万殊也。然其面目之各异也。而实则一以贯之。同归至善。其多寡之不齐也。而实则不相假借。莫非全体。是则万殊之可以见一原者也。盖一而不万则初无所谓性者矣。万而不一则亦非所谓性者也。今于不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3H.gif)
八月。作云潭奔哭之行。
是行。历访勉庵崔公。崔公于先生。前有心说长牍之事。后有金先生祭文而极其诬斥。盖为基一所眩乱而然也。先生都不深较。访至其家曰。近日老兄所以处我。是不欲相见也。然我不忘旧谊而访之也。因勉以晚节。崔公愧服称谢。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3L.gif)
先生南迁后。凤锡与宗族士友。谋守旧宅。依旧例会讲。至是先生至焉。四方来者甚众。因讲大学。时平山申锡元,申
过骊江。展拜大老祠。
展拜讫。就江汉楼。讲己丑封事。有告同讲诸子语。宿门人李弼熙家。李根元,朱庸奎诸人从之。
十二日。还潭上。
二十六日。子侄门生献寿。
先生回甲生朝在二月四日。而以有程夫子遗训。兼值金先生心丧。故戒家人勿设酌。至是胤子毅锡追举寿仪。门下诸子亦一列拜贺。翼日行讲会。
孙济恒生。
冬。门人朱庸奎。与洪在龟书。辨其诬斥。
略曰。心性理气之论。自古儒门有甲乙异同之争。此其精微曲折之间。所见偶尔参差。不能苟同耳。初非邪正淑慝之所由分也。区区之所恶于执事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4H.gif)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4L.gif)
癸巳(先生六十二岁。)正月有疾。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5H.gif)
三月。命门人还送借来书籍。收拾著述文稿。
十八日。以华西先生讳辰。早朝设哀。命收正案文字。
先生每当是日。必晨起设哀。至是疾革。犹以上衣加身。强力而哭。因呼麟锡等使前曰。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一直而已。某于先师心说。妄有所疑。而区区调补。亦欲其不失为直之道也。惟正案文字。因重翁教意而为之者。近更思之。则体面道理甚有不可者。从今还收其文可也。遂口呼告文。使告于先师遗像。又曰。此意亦当追告于重翁灵筵。而诸士友间。详说其所以然也。盖先生谓华翁之以理断心。是直指其本源真体而言。则固当遵守其训。但其名论抑扬。有些偏重。恐有后㢢。遂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5L.gif)
十九日辛丑。考终于精舍。
是日气息甚微。神精犹烱然不昧。颐使侍者正其寝席。夫人李氏率妇女出诀。少焉挥手使退。遂怡然而逝。
四月。权厝于同郡达理山。
门人巾绖会者百馀人。行士林葬礼。题主不书官衔。从遗命也。
甲午三月。绘藏遗像。
门人追慕未已。使画师赵▣▣绘像奉藏。以时展拜。但画师不得视瞻先生于无恙时。而仅及乎疾革之日。故虽极致诚而终未得二三分肖似。实与奉塑像寓慕者。无以相远也。
省斋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606H.gif)
俞致庆,朱庸奎。与同门人相议以为先师讲道之书。卷帙不少。其登梓广布。固所未遑。惟吾辈函席既虚。受教无地。则不可不以活字印出若干。以为分藏讲服之资。遂设所于长潭。役将过半。因世变停止。至丁酉夏。讫功于平山节谷。是役也始终最勤劳者。吴寅泳,边锡玄,洪承义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