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柯下散笔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5H 页
锦川任先生行状
先生讳圭直。字容叔。姓任氏。自号锦川真逸。故学者称锦川先生。其先中国人。有讳澍来仕高丽。官御史大夫。是生讳子松。事忠惠王有功。封西河府院君。自是子孙世籍西河。入 本朝。簪缨蝉联。有讳相元议政府左参赞弘艺文馆提学。号恬轩。讳守干承政院右副承旨。号遁窝。皆以文章名世。于先生为六世五世祖。曾祖讳希翼 赠司仆寺正。祖讳天常弘文馆校理。 赠吏曹参议。号穷悟。亢洁严正。有古士大夫风。考讳百应 赠吏曹参判。有潜德至行。早卒。妣 赠贞夫人坡平尹氏。兵曹参知永僖女。先生以 纯祖辛未正月八日甲寅生。其孕也。贞夫人有梦月之异。既生。眉目清朗。聪悟异人。七岁始学书。至半卷。便晓文理。不烦师教。只将一二处质问。即宿儒所未通者也。程课甚勤。每登溷还。裤未及带。对书而结。日诵五六千言。数岁遍诸经史。尝书于册曰我学圣人。十一岁。丁参判公忧。翼年。居校理公承重忧。躬执祭奠。俨若成人。十五岁。对策有司。滔滔万馀言。一挥而就。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5L 页
文不加点。先进谓当大鸣。而先生顾不屑为也。外王父尹公尝责勉之。对曰。圭直之志。不致君泽民。不欲仕也。尹公曰。古亦有为亲而仕者。曰。圭直今日入 朝。明日当正言不讳。恐未及禄养而狼狈先之。适足以为亲之累也。尹公终不能屈其志。时先生奉母夫人及祖母李氏。自汉师往依尹公于广州之松坡。家业剥落。菽水不能继。先生竭力营办。或负米数十里。益励志求道。尝从金诚斋周教游。未得其要。既而因柳太华頀。闻华西李先生道学之正。以书先之。而往谒于檗溪之上。时年二十一。李先生与之语。大奇之。告以圣门为学之方。先生心悦之。遂欲委己而事之。顾无以赢粮百里以从事。李先生遂借宅傍一屋以延之。于是先生得朝夕函丈。请业惟专。李先生长子槐园公埈及门下诸贤。如李丹邱寅龟,李龙陵用献志气亦皆出群。相与讲明道义。先生北人大家也。其所见。多为世论所诖误。至是见李先生以朱子配仲尼。凡经传义理。一皆折衷于朱子。稍稍知朱子之为可尊。而至其推尊宋子。拟之孟氏而上接朱子之统。则心甚不服。每与槐园公语。辄肆诋斥。锋颖甚锐。槐园颇苦之。李先生谓先生曰。各守党论。互相诋排。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6H 页
济于事。可放教此心。不容一物。且先熟读朱子书。至理明义精然后。夷考其彼此心迹。则是非邪正。无所逃于吾心之权衡矣。先生遂专力于经书传注及大全语类等书。加之以岁月之工。然一心终不忘前说。如物在喉。间取宋子大全而窃读之。一日脱然如大寐之得醒。曰嗟乎微此老。天地几乎缺陷矣。吾师之云。果不我欺也。遂与朱子书相配用工。融会烂熳。如诵己言。而尊信日益笃。每语及朱子。必称朱圣。于宋子则必称宋夫子。即其居室而榜之曰晦尤堂。盖自是门路克正。而蚤夜矻矻。长趋阔步。德日益尊。业日益广。古圣贤全体大用之事。坯墣具矣。而于李先生。钦崇慕悦愈益至。朝夕进见。服勤尽礼。几如七十子之于孔子。一日母夫人问之曰。汝自少眼孔大。于当世名儒。不见有许可者。今于李先生。敬礼如此。李先生果有异于人者耶。对曰。李先生真旷世大宗师也。小子不遇李先生。将不免误了一生矣。恨不使吾君尊而师之。而一世之人。并受其福也。居数岁。还寓松坡。与洛下士流游。时先生向背既大定。其公诚恻怛。不欲取足于独复而成已。又遽惓惓有贯鱼以宫人宠之意。每遇北人。必极言竭论。悉敷肾肠而不自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6L 页
其于南人少论亦然。其言曰。朱子圣人也。宋子大贤也。学者当以朱子为主。欲学朱子。当以宋子为法。道之在天下。自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至出入起居食息语默。皆有一定之理。不可有毫发之移易顷刻之废弛也。故自古圣贤垂教天下后世者。不遗馀力。然孟子没。道学失传。士之所求者。不越乎记诵文辞之间。而异端之说日炽。学者无所据而入也。幸周程诸子始续千载不传之绪。至朱子则既尽得周程之所传。而明诚之极。至于能化。既不异于圣人矣。于是竭其精力。各就圣贤之书。解释其本义。凡其关于天命之微。人心之奥。入德之门。造道之域者。莫不极深研几。发其旨趣而无所遗。使尧舜以来相传之道。豁然如大明中天。有目者可睹焉。其继往开来之功。无愧于前圣矣。其他嘉言懿旨。具载于大全语类者。无不亲切精当。的确浑圆。盖无一理之不明。一事之或遗也。欲学圣贤。不以朱圣为主而奚可哉。然朱圣之后。中国之学。专尚陆王。其效至于戎虏入主。四海腥膻。而道之托于人者绝矣。何幸我东。静,退,栗,牛诸贤辈出。皆能钦崇服习。而至于宋子则致知存养。实践扩充。而敬贯终始者。既皆一出于朱子。而专读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7H 页
书。以成家计。因以距黑水放淫邪。使此道粲然复明。此所以承朱圣之正统。而大有功于天下万世者也。乃若尊大明攘清虏。其功虽大。亦其馀事耳。欲学朱圣。又不以宋子为法而奚可哉。今之学者每立论议。必以旧八之见为主。故宋子之说。皆不可入矣。读经传。必以自己之意为断。故朱圣之说。皆不可入矣。宋子之说不入。则朱圣终不得学矣。朱圣之说不入。则经传终不得通矣。如此则政使立志坚确。不免溺于虚空而陷于自欺。甚则终身读古圣贤敦行孝悌忠信。而动辄颠倒迷妄。卒无救于破国亡家之祸。乱贼禽兽之归。此理势之必然也。呜呼可不畏哉。前后论辨。或横或竖。或详或略。互相发明大旨不外乎此。而要皆切中时辈膏肓之病也。于是北人南少举皆愕然攻之。虽老论。往往持之以背父祖。其相爱者曰。世论也。非身之所敢变也。曰不然。凡事当观是非而已。世论是也。则遵而不失。不亦可乎。如其非也。虽始祖以来相传。速改以从善。乃可以为孝。若不问是非邪正。从而守之。无乃世济其恶乎。于是时辈目为新老论。先生贻书于人曰。此汉得好题目矣。虽人斫我头去。尤翁不可不学。彼鼓发狂闹。何足以动吾一发。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7L 页
曰。愚之尊尤翁。岂有他哉。以斯文之在玆也。南少中苟有如尤翁者。愚岂不以尊尤翁者尊之也。然则又将以南人少论目我乎。自有朋党以来。人各世守其论。不求其邪正是非之所在。所谓老论者。亦以尤翁为偏党之长。而不知其所以为尤翁者。故于阴阳黑白。懵然不辨。而胥沦于邪诐。况他人之唤阴作阳。指白为黑而打成一片者乎。试看今日老论。尊信尤翁。有如此汉者乎。今日老论之所不尊信者。愚以北人。乃尊信如是。则是必有所以矣。此岂非所谓百世之下。必有神会而心得之者欤。此岂非所谓俗情之好恶。虽有长短。而公论之光明。终不可泯灭者欤。今人以读尤翁之书而尊信尤翁者。谓之老论。则今日之直老论。惟此汉一人而已。愚恐其不闻此老论之目也。以此为今日偏党中老论。则愚实北人也。非老论也。今南北少论。莫不趍附老论。强随苟合。左右观望。惟恐不及。是皆非老论而何。彼既皆为老论。而独以欲学圣贤者。谓之老论。指骂如此。不亦愚乎。又曰。尤翁之书。明天理正人心。继往圣开来学。有目者皆可睹也。今人乃为世论所惑。邪说所乱。虽或读其书而未有见其然。愚以为其自可𥉑也。今若以时人之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8H 页
骂。顾忌慑惮。不能诵法。则此汉之目。亦可以𥉑而去之矣。或谓东西老少。互有得失。不可偏主。先生曰。栗谷尤庵大贤也。虽欲吹毛而觅庇。不可得矣。其馀诸贤。虽曰守正。而其所为。不能皆是。弘,篈,两尹。皆乱贼之魁。而以外诸人。则所为或不无可取矣。但西人老论之非。白中之黑也。少论南人之是。黑中之白也。又言南人少论。灭绝义理。斁败伦纪。北人恬退自守。不似南少之悖。而亦不知义理之所在。道学节义。尽在于西人老论矣。今则世道交丧。人心陷溺。老少南北。泯然一色矣。然老论往往犹知朱宋之可尊。骊尼之可恶。此愚所以犹以圣人之徒许之者也。盖老论则重道学崇节义。犹有前贤之遗风焉。但道之托于人者绝耳。故老论一变则可以至于道。南少则喜诐淫急功利。有凶邪之馀习。故一变。始可以至于今日老论。又一变。可以入于朱宋之道矣。李先生闻而忧之曰。内而不出。密于自治可也。今以孤军弱卒。无蚍蜉蚁子之援。而犯貔貅百万之锋。此危道也。尝贻书深戒之。先生对彼类。洞辨尹镌之罪。李先生戏之曰。死镌。公固如此。若遇生镌则如之何。对曰。圭直以死者故如是而已。于生者则岂肯止此。且圭直之严于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8L 页
者。所以深恶夫生者也。因曰距邪辟淫。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则固不敢回互媕婀。且有志于学者。为邪说所迷误。又不忍不救。虽以此得罪而死。万万无恨矣。是时先生德学。日造乎高明广大之域。而其发之言论风旨之间者又如此。是以闻望彰著一国。西人贤士大夫。如徐嘐斋忠辅,权龟岩曦,南睡翁启来,李醇溪正履诸公。既皆忘年而与以畏友。北人之疾之如仇敌者虽多。而其中亦有稍稍向慕者。时来问学。先生乃著入门琐言十章。以指引之。第一论立志。第二论正趍向门路。第三论为学。第四第五第六论居敬穷理。第七第八论读书。第九论力行。第十论卫圣贤辟异端。而其于尊朱宋辨朋党邪正。尤三致意焉。于是其天资粹美。持心公平者。为至诚所动。八九分开悟。若持之以岁年。则将救拔多少人物。而风气有丕变之渐矣。未几膺中逆狱起。辞连先生。时宪庙丙申也。膺中与先生素有姻戚谊。而未曾相识。一日膺中之兄迥中来见先生。颇示愿学之意。力劝其挈家南迁。结社同游。仍馈之金为行赀。盖此时逆节已萌。而先生不之知也。特于辞气间。见其非吉人。巽辞不许。迥中辞以周贫。弃金而去。先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9H 页
收而藏之。将因褫还之。竟以是被逮。及就狱。举实以供。且以所藏金进。狱中日诵大学朱宋书。阳阳如平常。捕将金公锳察其冤状。且素闻其贤。特为之去枷索。丁酉。膺迥既伏诛。大臣洪公奭周请白放。朴相宗薰争之曰。彼持身不谨。结交逆竖。恶得无罪。遂定配金堤郡。先是先生与金洪川启泳。遇于山寺。金尼尹渊源而以儒自名者也。先生与之语及怀尼是非不合。追寄长书。极言痛辨。冀其开悟于万一也。金得书大怒。以永朴相。朴相深衔之。齽齘之口。及于师友。至是得乘机逞憾。而其始谋则不但在于先生一身也。国人士大夫莫不冤之。梅山洪公直弼,青墅任公翼常,李聊尔审矩,李醇溪及吾伯祖参判公。迭相公诵于当路诸公。赵相国寅永, 国舅礼恩府院君万永。皆欣然听之。癸卯冬。得蒙 宥。金重庵平默作诗贺槐园。有西山谪死锦川还卫宋宗朱义一般之句。先生在金堤。梅山见郡守赵公秉宪兄弟。诵先生之贤。赵公兄弟造其谪庐而礼貌之。赵公弟肃斋公秉德。师事梅山。以经行闻于湖中。见先生。恨相知之晚也。遣其子弟从学。四方学者闻而归之者亦甚众。至是先生无意向 京洛。赵公为设馆于恩津乡第。先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59L 页
入檗溪见李先生。李先生既嘉其穷阨十年。志气不少挫。因复申前戒。勉以销声屏气。充养本源。克勤小物。以寿斯道之传。因语及梅山前后讼冤。其意可感。先生以为叔向不见祈奚。范滂不谢霍谞。但此丈德望。既为世达尊。而贱子又猥蒙知照之深。不敢不往从。遂一再至露江。拜谢请教。既而由恩津迁蓝浦。丁未。丁母夫人忧。先生事夫人极孝。夫人有贞疾沉绵十数年。先生昼宵焦虑。奔走医药。因而成疾。及居忧。又哀毁过节。既免丧。骨立不能自持。转入尚州之龙游洞居焉。盖爱其山水幽夐。欲盘桓自适。以为晚暮颐养之地。未几因见寡娣。往谷城官署。卒于馆舍。癸丑九月十三日也。寿四十三。是年春。槐园公亦寿四十二而卒。一时善流。莫不气塞痛时运之否。而吾道之穷也。权窆于谷之中山巽坐原。先生旧交柳水使琡。过其墓而悲之。为置祭田。后先生子将婚。又捐金以助之。先生没数月。 朝廷始授缮工监监役。闻其卒不施。先生初娶宜宁南氏。某官某女。无育。再娶安城李某女。生一男哲镐进士。一女适南元教武郡守。先生性质浑厚。志气宏大。孝友通乎神明。诚信达乎面貌。在家与夫人行晨昏礼于母夫人。必唱百福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0H 页
置。进退揖扬济济。如俎豆场。母夫人尝权寓数十里地。先生日必一省。屡年不少懈。抚爱少弟甚笃。出游一宿。辄竟夜思念不能寐。家虽贫。有善师友至。必竭力供具。尽欢乃已。人或议其过分而不恤也。其接物也。表里洞然。不设畛畷。休休善恕。冲和动人。人无贤愚。咸乐亲附。而至其辨淑慝明好恶。则谈棱森严。无小回互。虽锋镝在傍而不顾也。其作事。坦荡任真。不事边幅。宁疏而不滞于陋。宁迂而不累于俗。慧悟绝出等夷。看书十行俱下。初见李先生。李先生新著钟律解。盖多费岁月。始定其说。先生一见。便了其源委。推说无不合。李先生愕然曰。此殆天才也。始盖博极群书。睥睨六合。驰骋千载而未知其归。及得朱子宋子之书而专门焉然后。于天下事物之理。皆有一副绳尺。随手裁断。如河决下流而无所壅滞也。盖其见识之正。范围之大。自负之重。自信之笃。不可夺之气。不可穷之辨。虽求之古昔大儒先生。亦罕见其俦匹矣。及其晚岁。又尝猛然自省曰。吾平生为学。于致知力行之工。不至全然无事。惟于涵养本源一段事。尚欠得力。且其所以驰心想望者。常在远者大者。而于面前实事浅近微细处。却多阔略。宜乎其卤莽泛阔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0L 页
而不可以入圣贤之门庭矣。遂净扫一室。收摄身心。俨然终日。不为外物之侵乱。而著持敬谨独等五十箴。揭诸左右。以自检束。如是凡数年云。是盖有味于李先生申勉之语。而思欲反躬而实体之也。倘天假以年。益加优柔厌饫从容涵泳之工焉。则其深厚悠远。克配天德者。夫岂常情之所易窥测哉。先生述作。始颇留心于先秦古文。自游李先生之门。悉屏去之。顾于讲学论道。孜孜不倦。年未四十。其书满家。一字一句。无非入德之正法垂世之大经。如论性理。则必致严于道器帅役之分。而深病近世诸贤之认气为德。论学问则必以正趍向为先务。以小学为根本。而就加致知力行二者之工。又以举业为坏良知枳圣路之大端。论心法则必以明王伯辨儒俗为先。而以含糊依违。机关笼络为深戒。常诵天地所以生万物。圣人所以应万事直而已。大丈夫心事。当如青天白日。人得而见之等语。以自激昂。论经旨则必谨守朱子成训。而见涉躐古注。撰出新话者。未尝不严呵而痛斥之。论出处则谓下代取士不由宾兴。而使自赴举。四维之坏。自此而始。常有不屑就之心。其一再入场。必谨蹈规矩。不随众放过。有切戚尊行求代草。方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1H 页
辞曰。宁失欢于尊者。不敢得罪于国法。论治法则必本之三代。而谓自神州陆沉后。当以内修外攘用夏变夷为大义谛。论人伦则谓师友居五伦之末。而实系四伦之兴废。后世只知君臣父子之为大伦。而不知师道之尊。与君父等。所以国是之论。世论之说。种种恣行。为祸人家国之本。论异端则常谓吾道之不明不行。异端邪说有以害之也。为天地立心者。当辞而辟之。而于时代之近者。尤不可缓。故平生既力排骊尼之徒。而于近日所谓洋学者。尤大肆力致讨焉。其言曰。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苏陆之害。甚于佛老。骊尼之害。甚于苏陆。至于洋学出。则人伦义理灭尽无馀。盖世益降。而气益衰。人事愈失也。今苏陆骊尼之说。遍满天下。中国沦为夷狄。人类化为禽兽。而洋学又乘间而入焉。则是固天地颠覆。人物混沌矣。吾所以苦口辨斥。而不顾力之轻弱者。窃敢自托于圣人之徒也。凡其为说。要皆得之于朱宋二夫子及李先生定论。而其发明挥廓。耸动人耳目。则亦可谓有功于圣门矣。遗稿凡若干编。重庵先生因北士李之容所编辑。而重加删定。又撮其平生行治。为事实记一篇。以附其后。金诚斋又尝草创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1L 页
行状。藏于巾衍。李先生中子墣仲文甫。幼尝受业于先生。间以进士君及先生弟前参判孝准氏之意。语重教曰。重庵所记。专主归正始末。而其他言行。不屑屑焉。诚斋之状。记实颇详。而顾于大义。有未备者。子于先生。虽未及请教。而在同门之列。其尊尚德义。有异于人者。盍亦因此檃括。别为一状。如退溪先生之于赵文正也。重教辞谢不获命。仍窃惟念天之降哲人于斯世。其意必有所为。若不得已焉者。我华西先生。盖当世衰道微。邪说横流之日。崛起海邦。身任斯文。思以空言做一治。而又得先生于其脚下。其高才邃学。宜足以缵承后绪。大阐一世。而顾乃赋命崎岖。不能一日安养以充其所志。又未及中身而逝。使师门发丧予之叹。士林失倚毗之重。天之所以生先生者。其意果安在耶。第内阳外阴。天地之定理也。向善背恶。生人之公情也。故大易著来复之吉。尚书录盖愆之孝。苟此义晦者。乾坤或几乎息矣。然风气之所渐染。闻见之所蔽障。虽以吕成公之高贤。程苏邪正之际。尚未免有所依违。为朱先生所讥。其事顾不难欤。 国朝自中古以来。党习成痼。国论溃裂。其流祸将使礼乐沦于粪壤。人类入于禽兽。而先生能一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2H 页
师说。脱洪流而反真源。如此其明快。张吾道而距诐淫。又如彼其光显。使闻其风而兴起者。莫不知道无二统。义无两是。天地之定理。果不可诬。而生人之公情。果不可拂焉。则其功岂可少哉。呜呼。此殆天相斯文。笃生阳刚君子。以警昏衢之耳目。其所值之穷通。得年之多少。又何足深较哉。窃惟我李先生弃后学。于玆有年。俗习益痼。邪说益横。而吾道益如缀旒。二三子隐沦草泽。区区为闲卫之计者。其力甚微而其势甚危。凛乎若不可以自持者。每念先生风节力量。有捐百身起九原之思。因第录如右。而并识其所感。以谂于同志君子云。 崇祯五乙亥正月日。同门后生高兴柳重教谨状。
柳心斋行状
公姓柳氏。讳始秀。初讳万始。字羲元。学者称心斋先生。其先晋州人。大祖高丽左右卫上将军晋康君挨。入 我朝。有讳依东北面都巡问经历。讳阳植户曹参判。讳自滨议政府舍人。录佐理勋。皆显祖也。曾祖讳健五进士。号茶崖。祖讳云瞻。考讳东鸣号菊岩。三世并以词翰名世。妣南阳洪氏。讳秉尹女。以 崇祯四丙戌六月二日。生于海州乡第。早丧二亲。自力文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2L 页
业。有名场屋。年二十馀。索游安城郡。处士安分斋洪公舣甚重之。以其兄之子妻之。为之营室于墙下。而托其子曰大心字曰汝章。汝章少公九岁。聪慧绝伦。始从公受举子业。既而慨然曰。士生世间。所事岂但如是乎。公感其言。遂尽弃其业。相与从事于古人为己之学。然其见识言论。皆南人绪馀也。盖公六世祖参奉纬汉。当 肃庙己巳。为诸南心腹。上疏请建储。汝章家先世婚姻师友。多在南人。故其世论亦然。汝章谓义理天下之公物。惟善是师。周游四方。得见华西李先生恒老于龙门山中。以为道在是矣。委身以事之。劝公一拜。公不可曰。华西之文章行义。诚可敬服。但闻其尊尚尤庵甚力。此殆偏论中人。汝章曰。第往观之。恐有悔时。公笑而不从。及李先生没。始得其雅言书读之。其平生持论皆公正。无一毫苟。乃悔恨之。操文追酹于其灵筵。又访其门人重庵金先生平默及柳重教而定交焉。然犹以为华西之心法诚正大矣。其尊尚尤庵。又安知其不见欺于人也。遂旁求分党以后诸家文字及尤庵先生遗集。虚心下气以读之屡年。乃大定曰。昔人诗云不宗朱子元非学。吾则曰不宗宋子元非学。吾之向背决矣。致书重庵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3H 页
生及诸士友。告归正。东至骊江。谒大老祠。西至石潭。作诗寓高山之怀。北入朝宗岩。拜 大明高皇帝神坛。奉审 崇祯皇帝御书及 孝庙君臣遗迹。南游全义。谒全斋任公宪晦。又遍交西人士流有名者。曰尤翁之至诚倡明。如彼其正大磊落。故至于今日。惟老论中人。以尊周宗朱为心。其气象规模。尚多有可观也。或曰子何尊尤庵而不尊参奉公乎。曰以道则尊尤庵。以亲则尊我参奉公。于是远近学者闻风云集。公与汝章慨然自任以斯文之责。日月刮劘。以求充其所志。盖其为学也。以诚敬两言为命脉。以知行交修为节度。而尤致力于克己谨独之工。其师法则以朱宋二夫子。为寤寐宗仰之地。而谓不学华西先生。无以入二贤门庭。其事业则以春秋尊中华攘夷狄。孟子闲先圣距诐淫。为千古儒者第一义谛。尝言近日所谓洋夷者。乃前世所未有。夷狄之最而诐淫之极。华翁舍性命力距之。其志苦矣。其功大矣。凡为斯人之徒者。当以其心为心。不以贤愚有间也。丙子春。倭奴为洋前矛。逼境要盟。 朝廷将决议许和。公闻之。不胜愤慨。书与其徒曰。大防一坏。数千里礼义之邦。将入禽兽之域矣。窃有沥血吁天之愿。出位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3L 页
戒。有不暇顾也。会重庵门下洪在龟诸人。为伏 閤之举。公则率徒往从之。临行又致书全斋门人郑君祚胤永曰。尊师门一国儒宗。当此斯文沦丧之日。岂可固守常规。若先举一疏。八域应声。则 圣意或有感悟之理。愿兄一为陈之。既至。疏格不入。且许和传旨一下。不可复收。遂痛哭入山。抱道自靖。绝口不问户外事。日与诸生讲明朱宋之书。以为日后回阳之基。初同郡姜健善,姜复善请学于门下。盖南人大家也。居数年。一变其世论。学问日益正。德器日益就。至是名迹稍露。京外诸南人。哗然而起。乡人之素嫉公者。乘时傅和。群镝丛集。骇机不可测。公毅然曰。吾之为此。政欲敬守吾好恶之正性。上不负圣贤。中不误自己。下不迷后学而已。祸福之来。不暇恤也。姜复善父进士应周。累书劝公回头。公据义答之。滔滔数千言。其略曰。世守之说骤听。则似乎爱亲隆师而有大不然者。请为执事明之。以言乎远。则周室革殷命。孔子不宪章于祖宗之殷宋。而反宪章于文武。孔子讥三家。孟子不愿学于渊源之孟孙。而反愿学于孔子何也。宋之司马温公不信孟子。至著疑孟。其子公休言于哲宗曰。孟子为书最醇正。陈王道。尤宜观览。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4H 页
述孟子节解以进之。其门人刘器之。亦平生喜读孟子。其刚大不枉之气。实由此书得之。张魏公家素尚竺教。南轩求谒胡五峰。五峰据义不受。南轩请学益勤。竟得其传。五峰著知言。朱子指摘其差缪。而南轩又皆许受。吕氏家风淫于眉山。而东莱乃尊信程夫子。时或有苋陆之不夬夬。则朱子极辨其是非。东莱亦不以为意。而交道不少衰。其处心之公正。又何如也。以言乎近。则郑素庵达济。以南人世家。尊师尤庵。而严于辛壬忠逆之辨。令其二子学于金渼湖。訾嗷四起。确然不挠。以正其门路。故竟致苍坡公鲁及其子忠烈公蓍。取义成仁于西寇匪茹之日。大明君臣之义。任锦川圭直。以北人大家。学于李华西。每见华西推尊尤庵以配朱子。心甚不服。及读朱宋之书。豁然如大寐之得醒。即扁其室为晦尤堂。曰朱子圣人也。宋子大贤也。学者当以朱圣为主。而欲学朱圣。当以宋子为法。于是北人南少。莫不惊骇。虽号老论。亦多目之以背父祖。素所亲爱者规之曰。世论也。非身之所敢变也。曰恶。凡事当观是非而已。世论是也。则遵而不失。固亦可矣。如其非也。虽始祖以来相传。速改从善。乃可为孝。若不问邪正。从而守之。无乃世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4L 页
其恶乎。遂不动一发焉。古之君子于义理之所在。其不苟循世论如此。岂爱亲隆师。不及今之君子而然耶。盖自分朋以来。诸家文字。转相傅会。纵横一世。有足以涂人耳目者。然有大彰明较著者。春秋尊华攘夷之义。即天地之大经。朱子继往开来之学。实孔孟之正脉。而其在当时。惟尤庵主张之甚力。尊信之甚笃。至死而不变。乃知此翁克继孔朱之统者也。既知其然而不能尊慕之。又反诋毁之。则其不为武叔为继祖乎。天地神明。宁不可畏哉。大贤之在世也。其言行事为。严正异众。故动辄得谤。及其久也。则私论息而公议行。自一于正。如云收而日明。水落而石出也。惟偏党之人。先入为主。熟处难忘。虽或有皮里阳秋。终是拘于颜情。牵于利害。不能离类从正。判然如一刀两段。因循苟且。若老象之没于泥中而莫之拔出。既误其身。又使子孙世世为阴邪之流。岂不可哀哉。书出。众怒一倍层激。汹汹如沸。终亦不敢加手矣。丁丑夏。汝章没未几。安分公又没。公伤痛甚。三月不肉。朝夕号呼。如不欲生。傍人意其志气少挫。复起而扰撼之。以冀其或退步。公益励精曰。正惟吾道之孤如此。所以尤不敢少懈以负亡友也。粤明年戊寅春。忽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5H 页
遘疾。以三月十四日不淑。得年五十三。将终。犹起坐语其徒曰。吾之在世也。诚不足以有无。然从诸士友后。能以道守身。补塞一隅。以当群邪之冲。则未尝敢自少。呜呼悲夫。不忍言也。公天赋沉重质悫。律身有法。平居终日端坐。如刻木像。千里徒行。高拱如习礼场。言词甚简。非法不道。诸生有不当问而问。或说及时政得失众人过恶。皆正色不答。然其待人。未尝不谦恭。虽蒙学小子。告之以不逮。则一皆虚受之。家甚贫。疏粝屡空。且夫人有贞疾。日用调过。有至难堪时。而处之裕如也。居室仅三楹。燕息之所。与夫人坐处。只隔一席。几案书帙整肃有行列。瓶罂刀尺之属不得近。虽暮夜。不衣冠。不对夫人。汝章群兄弟。自幼出入闺壶数十年。未尝见其有阑言相接时。宗家在屡百里外。考妣忌日。不能与祭。用朱子说。设纸牌荐一爵以泄哀。齐戒尽礼。竟是日面深墨。与坐者为之愀然。朝夕为诸生就书社。说书礼际甚严。诸生非上服不敢见。月朔率诸生。谒朱子遗像讫。受诸生拜。叙坐讲白鹿洞学规。每旬休日。考诸生课。第其能否。春秋暇日。与汝章举行饮射读约之礼。皆济济有可观。尝语学者云初学治心。如宿灰中求起火。拨灰吹起则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5L 页
火渐渐灭。聚灰四围。徐徐挑起则一团烈火。自内发出。人虽物欲陷溺之馀。能厚加涵养。则精神宁静。善端自然发现矣。其说书大抵。谨守成训。不事咀嚼。或少沉浸浓郁之味。然论理气帅役之大体。天理人欲消长之际。人心道心大小之分。与夫古今人儒俗贤邪之所由判。及物情事理。凡关系世教轻重斯文显晦处。未尝不挺身张目。极力主张。虽辩口不能乱也。有遗稿若干卷藏于家。未及综理。夫人洪氏父栾。南阳著姓。默斋相公彦弼,忍斋相公暹之后。育一男。曰占虎幼。一女未字。门人洪冲等摄事治丧。以是年十一月四日。葬于安之北面辰岘庚坐原。虞事甫毕。录公生卒世系及归正事始末。远来授重教曰。知吾师者。莫吾子若。愿赐一言以备不朽。重教窃惟道之在天地间者。固亘古亘今。无一息之间歇。而其托于人者。不能不有时而屈伸。其伸其屈。必有与之相对消长者。此古今正邪朋党之名所由起也。然其所以处之者。不过曰直而已矣。士之生也。幸而出于正人之党。则当守己以正物。使天下文明。不幸而出于邪人之党。则亦离类以从正。如复之六四。剥之六三可也。此伸之所以不至于遽屈。而屈之所以终归于复伸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6H 页
也。然历考往牒。在此而以守己正物自任者。固磊落有可指者。在彼而以离类从正为心。而卓卓有所立者。盖无几焉。岂其势之顺逆不同。而事之难易有分邪。呜呼。若吾先友锦川先生及吾友柳羲元之徒。观其所处之难。与其所就之大。岂非所谓旷古豪杰之士耶。虽谓百世之师。亦庶几近之矣。第今天地蔑贞。夷狄禽兽之徒。充斥于世间。与吾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孔孟程朱栗尤群圣贤相传之道。成相对消长之势。此又天地间一大朋党也。而羲元一队。适以此时来归吾党。能以华翁之心为心。夙夜矻矻。舍命向前。思有以疆此之衰而艰彼之进。是其志不但以从正之已然者为功。而又方以正物于将来者为心。则大道屈伸之几。政宜于此而卜之也。奈之何天夺之速。乃至于此也。呜呼痛矣。谓之何哉。虽然其没者。七尺之藐然也。其不可没者。方寸之炳然而与日月争光者也。是宜形诸文字。昭示一世。使凡有秉彝之同情者。有所观感而兴起焉。则其为功于斯文。终亦无穷矣。此诚吾属之责也。谨掇缉原状。参以平日所睹闻而为之说如此。以授冲等。俾告于当世立言之君子。崇祯五己卯夏五月朔朝。友人高兴柳重教谨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6L 页
洪确斋行状
公讳大心。初讳大宪。字汝章。友人柳重教名其室曰确斋。门弟子仍称确斋先生。南阳洪氏始祖曰先幸。高丽金吾卫别将。入 我朝。有讳浻。弘文馆副提学。燕山甲子。遭泉壤祸。静庵赵文正先生撰墓碣。是生讳彦弼。号默斋。领议政谥文禧。配享 仁祖。丁卯。扈驾江华。即公七世祖也。曾祖讳熙晠有文行。祖讳荣祚。考讳舣。号安分斋。以孝友好善。见称士友。妣清州韩氏。象圭女。克脩壸彝。故赞善全斋任公宪晦铭其竁。公以 崇祯四丁酉十一月三日。生于安城栗里乡第。自幼有超迈之志。七八岁。列书孔子朱子退溪先生。注其下曰此三夫子日以效之。揭壁日拜。又书揭秦桧于壁而大骂之。十岁。丧母夫人。哀毁过分。诸姊恐其从哭。不忍举声哭。安分公知其为远器。以柳心斋始秀方严多闻识。延之馆而托之教。十七八岁。遘大病委床数年。安分公谓病不能读书固也。独不可以书中之义理浇灌其心乎。托柳公日选其气清时一二刻。说与古今人嘉言善行以为常。病愈。且从柳公受举子业。既而不乐曰。士生世间。所事岂但如是乎。柳公感其言。弃其业。遂相与从事于古人为己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7H 页
之学。然柳公及公家学。皆南人绪馀。且安城一乡。南人大都会也。见闻习熟。非豪杰之士。不能荡其囿。公慨然曰义理天下之公物。惟善是师。安用世论为哉。周游四方。见华西李先生恒老于龙门山中。得闻朱子宋子之道。以为斯文正脉在玆矣。遂委身师事之。又退而从李先生门人重庵金先生平默及柳重教诸人游。反复其所闻然后。洒然归正。无一毫依违顾恋之态。既又恳恳为柳公言。冀与共之。柳公始盖有参差之见。未几亦烂漫焉。门路既得正。益奋大志。相与朝夕前驱。有一日千里之势。盖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此三言者。乃其所受乎朱宋二夫子及李先生之一部程历也。其居敬也。谓为学之道。当以居敬为大头脑。而所谓敬者。朱子所称此心之自做主宰处是也。既曰主宰。当通动静一显微合内外。而用力固不可偏主一边。但论体用本末之势则终是静为重焉。且吾辈晚学。已失根基工夫。非厚加涵养。无以进道。平居置一木榻。除读书应事外。常塔然静坐如画中人。起居语默。整肃有节度。日用酬接。凡边幅溺心事。绝不留情。惟书法通妙。可追迹前代名家。亦抛弃不复治曰。足令心体偏系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7L 页
不圆转。戊辰冬。入迷源山中。与重教共处一斋。读中庸。论未发前着意放心。俱失本然之说。每夜五鼓。对坐各自验之。重教尝早兴。意公未起。抚衾察之。业已高拱坐矣。首尾数月。欲一先兴。竟未能。始服其定力之不可及也。盖其持养如是。故其受气不甚强壮。又重经大病。而神常守舍。精彩外敷。对人推爱。和气流动。有时威怒。人莫敢仰视。尝入校宫行祭。陟降堂陛。动容中规。就位读祝。音韵弘壮。殿角风生。乡中诸南人在班。相顾啧啧曰。此人论议可憎。风神气象却可尚也。其致知也。谓天下之物。自身心性情。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暨天地造化古今事变。皆有其理。面貌又各不同。必须穷其所当然与其所以然。各至其十分地头。若徒知一本之混沦。而不能分析其万殊。则是为无星之枰。无寸之尺。乌足以得其当而适其用哉。此陆象山废讲学尊德性之说。王阳明骂格物致良知之论。所以卒归于猖狂自恣而不免为达磨之下流也。日与其徒。讲书说理。孜孜不倦。经礼史传。不以缓急而有拣择。犹自以为吾于义理大关系处。颇喜剖析。不敢放过。其微妙精细处。常患不能咀嚼到底。此吾性质偏处。每加意致力而未易收功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8H 页
其与人论辨。心虚气平。绝不使一毫粗习。所以言易入而理自明。尝与洪思伯在龟。论近日明德心性之辨曰。天地翻覆。神州陆沉。环顾今日域中。以读书修身为事而能不失朱宋之绪馀者。惟我同门先后进及任全斋门下几个贤也。而讲道明理之际。枘凿不合若此。若因此相激。转成两门衅隙。其害岂浅浅哉。监于湖洛说。可验也。宜平心和气。至诚讲明。期于归一。至于终不可一然后。各尊所闻。各行所知未晚也。临终前一岁。谓华翁明德主理之论。固的确无可疑。惟此心理气之辨。莫或有抑扬太过处。致得学者流㢢。遂取朱子大全语类凡说心去处。做题目更思量。以求其至当。几乎忘寝废食云。其用意之公且诚。盖如此。惜乎不能及时一遇。以听其末后定论之云何也。其力行也。先以形气性命公私轻重之大分。剖判于心。日用动静。常勉勉于克己制私。扩充善端之事。其行之于家。则事亲极其孝。祖父有疾。尝粪致忧。不就寝者六七朔。事安分公。敬养两至。侍侧。常诵往哲好语。以悦其志。趍庭闻读书声。喜不自胜曰。可乐莫如父兄之好善。常以早违慈颜。为终身恸。讲座诵蓼莪。辄呜咽不成声。事继母尽诚。及丧。毁瘠几不起。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8L 页
爱诸弟甚笃。至有过失。未尝少假辞色。与夫人相处。礼貌甚严。闺门之内。斩斩如礼场。同闬诸亲年少者。收育而教导之。一以正学。每日率诸子弟。拜省老亲。又从谒家庙及宗家庙。退就书堂。拜师长如礼。朔望行参于庙。又展谒朱先生像。四时正祭及冠昏丧诸礼。一遵家礼。春秋会诸亲男女于宗家。谚翻小学读之。为之反覆训说。使各晓解。间又置酒食速乡党。讲行乡饮乡射,士相见等礼。蒙学小儿。皆能自名小。出入必揖长者。畿湖之间。诗礼故家亦多。其家行之笃。教法之严。鲜有能及之者矣。其行之于师友。则于心斋公。自少服勤。无间父兄。而视其血肉。真若同气。其事李先生及重庵。又加礼致隆。其他同列有可受益者。亦不惮屈己而从之。及其来学者日众。则又开门设科。引接不倦。朝夕进就。极有次第。大抵皆以至诚感人。而其谈论风采。又有大过人者。故士之游于其门者。类皆磊落奋发。盖有数百年膏肓于世论。一朝从公而归正者几人。又有生长市井贩鬻之间。耸然挺身。为士君子者几人。人无高下。学无浅深。而皆以立心王霸之分。行身儒俗之辨。公诵而胥勉焉。其行之于世。则常谓士生草泽之间。国家安危。生民休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9H 页
固无可如何。而惟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彝。所以为安危休戚之本者。尚可以空言而阐明之。以行与事而扶植之。语及丙丁以后天地翻覆四海腥膻之事。未尝不慨然伤恸。如不欲生。读三学士诸公舍生就义处。辄为之三复流涕。于华阳 万东之庙。朝宗 大统之坛。凡大义所寓处。随分致力。看作自己事。又以朱子之后异说层出。充塞正路为大忧。同乡有祖述西河黑水之见者。造为怪论。惑人甚众。公作长书。与其徒痛斥之无遗力。其不可以口舌争者。虽在世好之地。辄据义绝往来。丙子正月。倭奴为洋前矛。逼境要盟。 朝廷将决议许和。公谓此即邪教大扬之日。吾道灭息之秋。上书全斋任公曰。倭洋来泊江华。有要盟之言。此天地间大变故也。门下虽紧守身不出言不出之规。而于此不可无一疏。任公以无往例为辞。公再书曰。尤翁之于南汉。不陈斥和疏者。以其职微。且清阴,桐溪诸公。已明大义也。今门下所处。与尤翁绝异。当今一国之望。斯道之责。非门下而谁也。且如清阴桐溪诸公者。今有其人耶。若固守常例。则前日 万东庙撤享时进言何也。岂以今日之事。为小于 万东庙事耶。任公答书以为前日言 万东庙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69L 页
事。今亦追悔矣。公谓此翁而无言。则是数千里礼义之邦。终无为吾道一言者。朱宋二夫子岂不曰事关斯文兴丧。国家存亡。韦布儒生。亦有时而进言乎。遂冲大雪。疾驰数百里。入龙门山中。议伏 閤同门士友。时洪在龟诸人。奉重庵先生命。已向 阙下矣。公归与心斋公。率社徒往会之。疏格不入。且许和 传旨。已入贼阵中。不可复收。即痛哭出城。闻任公辞职疏适以此时至。无一语及和事可否。怃然叹曰。果哉此翁也。时事到此。虽欲使吾徒无憾得乎。时崔参判益铉持斧伏 阙。上斥和疏。与诸儒先后发。蒙重谴远窜。公意甚壮之。以为有只手擎柱之功。既归。欲一候致意于其赴海之路。率社徒追至阳城界而还。盖自是杜门自靖。以抱春秋讲朱宋。为毕生家计。以嘉陵华岳之山。 明皇帝神坛存焉。又诸师友新聚于此。欲就而偕藏。经纶略定。而遽以明年丁丑六月九日没焉。呜呼痛矣。尚忍言哉。此盖公以身殉道之始终也。讣车所至。师友为之加麻者甚众。平日以论议之不合而深嫉之者。犹咄咄嗟惜。安之南。贾人贩妇。皆下涕相语曰。仁人亡矣。十月十七日。葬于栗里精舍南麓负未之兆。夫人骊阳陈亨奎女。先公卒。葬同原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0H 页
封。陈氏家业颇礼饶。夫人母某氏老而无子。以契券授公曰。吾欲往依于君。公谓受之非义。牢辞之。此亦公制行之一端也。长男曰。次曰。女适李秉圭。侧出男及孙女二并幼。公平生诵赵重峰天生男子夫岂偶然之语。以自激仰。夫重峰之意。岂不谓夫生斯世。当立身行道。铺舒皇王。使斯世享其福。不然则明道立言。著为一经。使万世受其赐。又不然则以一节一行。扶植纲常。如古烈丈夫之为。亦足以少振风声于宇内耶。天之于公。畀之才而不畀之年以充其量。与之德而不与之位以试其用。于此三者。无一可指议者。则乌在其生之不偶然耶。盖自世教废。风气日偷。举世滔滔于名利之涂。如众流之赴大壑。公乃超然独立。一以圣人之道自修。如古之士。此已高世之大节矣。党目之分裂。古今之公患。而国家又行调停两徇之术。以养成之。世济其恶者。为纯孝而得荣。盖愆从善者。为背祖而失利。此世教之所以坏败。而圣路之所以榛塞也。公乃脱落祸福。独复夬夬。大正其向背。而其公诚之所感服。又有踵其后而来。若剥五之贯鱼以宫人宠者矣。世之学者。盖有博涉经传。纵论天下之理。而考其行则蔑如者。又有知行交修。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0L 页
至大相戾。而原其本则肤浅无可观者。公之学。既不偏于交修之工。而又能会其极于居敬。以养其所谓天下之大本者矣。厥或有存养省察诸法俱备。而其规模力量。仅足以自周其身。不可以及于天下。则是亦无救于大道之将废也。惟公寤寐慷慨。常以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为分内常职。而于面前所值攘夷狄距淫邪之事。则直有灭死万万无恨之心矣。以是数者立脚于天地之间。虽其精神气魄之禀。积累充实之工。或不逮于古人。而其心法学术正大光洁。足以示法一时。作程来世者。将与向之所谓铺舒皇王。明道著书者。相为表里。而至如一节一行之少振风声者。有不足言也。然则公之生此世。亦可谓不偶然矣。吾于公。又何憾焉。所可恸者。公之末年。以全斋之丧。后辈一人之外驰。为斯文深忧。眷眷不能已。公去后数年之间。心斋公又没。后进之有期望者。相继亡者七八。世间鬼怪之层出者。又不可一二数。而吾道之破败。遂至不可为焉。则泉下有知。又当作如何怀耶。此后死者之所以思公益深。有捐百身起九原之愿也。呜呼欷矣。重教既为心斋公状。又为吾汝章状。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1H 页
应其门人之求。其志同其行同。其遇又同。故其状略相发。世有知德忧道之君子览观焉。则必有为之慨然下涕者也。谨状。 崇祯五己卯五月日。高兴柳重教状。
进士德村郑公行状
公姓郑氏。讳载远。字士毅。自号德村山人。其先光山人。自丽季世有名硕。入我 朝。簪缨不绝。当 仁明之际。有讳万钟。文章器局重一世。选入湖堂。内历四曹参判。外遍八道监司。号枣溪子。讳淹亦入湖选。官止承政院同副承旨。以卓孝名载三纲行实。号杨村。于公为八九世祖也。曾祖讳启光。号观渐堂。祖讳命天。承先旨不事举业。隐居养德。以终其身。考讳恒哲。妣文化柳氏。父命新。俱早殁无嗣。公以伯父讳恒燮第二子。系焉。公以 英庙壬戌八月九日生。自儿时志气过人。不待师承。自知力学。及长。游尚书李公溎之门。文学大进。 正庙庚戌。成进士。声华倾辇毂。然不甚汲汲于进取。退居杨州德积山中。日以内修实德。训诲子姓为事。 纯庙癸亥二月八日卒。寿六十二。葬于同郡柳彦洞丑坐原。初聘坡平尹龙徵女。再聘水原白师任女。三聘光山金宅润女。金氏有妇德。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1L 页
佐公致内治。著称宗党。始育一男曰锡履。以系公从兄为伯父后者。自取族子为嗣曰锡麟。于序为长。文科兵曹参知。晚又举一男曰锡仪。三女适洪宗燮,赵礼来,白益洙。锡麟系男承洙。锡仪长男即承洙。次系男基洙。次晚出男禧洙。外孙洪男在英,在信。女李普谦。赵男钟心。女俞明焕,白邾洙,金某,闵某。曾玄以下不尽录。公天赋端严坚确。言笑简重。出入动静。慎而有常。虽骤雨迅雷。未尝作窘步。事亲极孝。年未胜冠。遭考妣丧。未几生父及兄相继殁。两家俱贫甚。公兼干之。袭殓肂葬。一遵礼无遗阙。庙墓荐享。始终尽诚。兄嫂金氏早世。公常悲之。忌辰与公生辰同日。每于是日。命家人致诚具需。往奠嫂氏。撤之以行寿仪。其意盖以奠嫂为重也。继嫂李氏始孤居无赖。奉迎于家。事之如兄。钱谷出纳。虽细不委夫人。必令咨禀焉。居家使婢仆。不用箠笞。常以温谕化服之。乡里狡恶之流。亦有不费唇舌而感悟者。性喜施与。见有饥寒者。推食解衣。无所惜。逆旅遇穷人。即倾橐以与之。平生好读书。尤好尚书。读至千遍。意犹未已。常自励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吾家势贫寒。无裕后之资。惟以无过愆之事为心。则庶几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2H 页
免大殃矣。噫。人无过愆。即是圣贤。求为圣贤。舍读书讲学而何以哉。为后昆者。默会其意于言语之外可也。禧洙氏有子曰寅直。年今十七。不由见闻。奋然有向上之志。几乎忘食。禧洙奇之曰。此可以扩大吾祖之志者也。率以诣重庵金先生之门托教。退而见重教。又惓惓致意焉。既又解橐。出其所为公家状。示之曰。此吾祖之遗行也。吾晚生。不能逮事。窃取平日所闻于家庭者及乡党长老之所诵道者。随手杂录之。愿吾子撰次为文。以授吾儿则幸甚。重教俯而读。起而叹曰。不亦善乎。礼贵不忘其本。乐主乐其所生。观法近则兴感易。况尊先祖之行。举其大体则孝弟两端而已。此乃仁义之实。彝伦之本。推而极之。尧舜之道。亦不外是。以此而启迪于贤嗣拔轫之初。可谓知所先后矣。遂按本状。备录无遗。略加修饰如此。以为寅直朝夕省览之资。仍以俟世之知德君子采择焉。崇祯五戊寅日南至。高兴柳重教谨状。
同中枢立斋柳公行状
公讳三锡。字君远。柳氏系出全罗道古高兴县。至公二十三世不离乡。为湖南著族。上祖高丽高兴府院君讳清臣。再传讳濯。都佥议政丞。恭悯朝。直谏遇祸。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2L 页
我 太祖追封高兴伯。谥忠正。生讳湿。 本朝吏曹典书。谥襄靖。其后簪缨不绝。至讳希龙。 宣庙壬辰。扈 驾龙湾。录原从勋。补军资主簿。故祭酒龙田宋公来熙铭其阡。于公为七世祖也。曾祖讳东井。 赠司仆寺正。祖讳师濂。 赠承政院左承旨。考讳奎乘。赠户曹参判。皆以公贵也。妣 赠贞夫人金海金氏圣德女。继妣 赠贞夫人金海金氏天宝女。公即元妣出也。以 英庙戊戌九月二十一日生。自幼有孝友性。七岁违慈颜。号擗如成人。事继妣尽诚。继妣尝患颊肿。涂信石发毒滨危。公力吮之得差。亦不中毒。人咸异之。继妣怜其幼年诚孝。爱踰己出。常曰昌吾门者必此儿。及长。益殚力养二亲。晨夕之供。必身执爨以适其宜。参判公有三男五女。公于男为仲。以亲命分户。犹兼干二家蛊。念诸弟妹嫁娶。贻父母忧。常豫自备需。令无失时。尝值大无岁。死亡在即。县官设赈。首录公名。公察亲旨有不屑意。即推与邻人。人皆危之。不以为意。益尽智力。始终拮据。一家天属。亦无一人死者。乡里服其难。后数年。参判公知公室有节用馀蓄。劝公买田一段。为妻子周饥计。公曰。旨养未备。营产奚暇。不从命。强而后勉置数亩。见子侄有留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3H 页
意广业者。辄责之曰。男子生世。当讲明圣训。以治心田。在乡为孝弟之士。登朝为忠义之臣。真丈夫事。汩没田畴。为饱煖谋。岂忍为哉。参判公享年八十五而终。继妣贞夫人享年八十三而终。公前后侍汤。昼宵不离侧。身虽老。不许子孙代劳。及终。持哀如少壮时。葬祭备尽情礼。推及远近先祀。皆预备物。齐沐往助。老病不能与祭。犹于是日。冠裳茹素。至过行祀时刻乃寝。先墓累世石仪。亦以至诚动诸宗。且自出力。克备无阙。平居端坐一室。肩背竦直。未尝有少倚。遇事处义。确然不可夺。乡中有大疑。必就而决之。其诲子孙。严正有科。朝夕亲执研椠。讲问经旨。子孙感其意无敢惰。彬彬有可观。 哲宗辛酉。中进士。时年八十四。蒙 优老恩。升佥中枢。诣 阙谢 恩。颜如渥丹。肌肤玉雪。身长八尺。皓须至膝。街人指以为仙官。今上丙寅。洋寇陷江都。 朝廷召募八路义士。公召谓子永德曰。吾平生有为国家愿忠之志。今老矣无能为。汝其代我赴难可也。永德以亲年大耋为辞。公谕以大义。再三督之。永德不得已决意治行。既而贼退报至。遂止。明年。以年满九十。升同中枢。甲戌四月十二日考终。享年九十七。葬于兴阳虎山东中村寅坐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3L 页
原。夫人兴阳李氏宗八女。有女士风。助公内治。尝训子女曰。血指殉节。特孝烈之一事。以血指之诚。施诸恒居供职。以殉节之义。措诸燕晏事为然后。孝烈之理。方无亏缺也云。先公三十年卒。从 赠贞夫人。墓在同郡豆原。育三男。长永洪。次即永德。季永柱,洪柱并过房。二女适丁斗弼,宋箕永。孙男龙根永德出也。馨根永洪出也。渊根,泰根。女宋某,丁某永柱出也。重教于癸酉春。有事祖茔。遣二使于兴。二君既归。不道南中山川之美。而满说公德义风神之盛。重教于是固已闻其名而窃慕之矣。今公既没。而永德氏状其遗行。遣龙根来示之。乃得其平生行义之详。为之三复感叹以为吾与公。同祖忠正府君矣。祖考之精神气脉。流传于云仍之远者。虽其声音笑貌之间。有一二髣髴者。犹云可贵。况其性情之正。德行之懿。有足以徵其遗泽。则其慕爱无斁。而欲其传后者。岂以迹之微著。事之大小而有间哉。谨备录成文。尾附微诚如此以归之。倘其子孙族姓。有能继此兴发。扩而阐之。大有以光吾祖之德者。则岂不尤美耶。区区所望于佥宗氏者。盖无穷焉云。 上之十六年己卯天中日。族生重教谨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4H 页
故嘉善大夫兵曹参判柳公行录
 本贯全罗道古高兴县杨柳洞。
 曾祖讳谆故不仕。
  妣骊兴李氏孺人。
 祖讳云汉故不仕。
  妣汉阳赵氏孺人。
 考讳璟故折冲将军佥知中枢府事。
  妣安东权氏淑夫人。故学生显应女。
府君讳荣五。字叔陶。远祖高丽佥议侍中高兴伯讳濯。事恭悯王。谏而死。为世名臣。入我 朝。有讳忠宽忤金安老。仕止司谏院司谏。后 赠承政院都承旨。承旨孙于于堂梦寅。以文章气节伏一世。光海朝。为吏曹参判。光海无道。群凶倡雠 母之议。抗辞立异。弃官入金刚山。 仁祖改纪。又以为服事之地。圣暴无间。自靖之义。疏戚不异。既不能谏死于前。又欲图贵富于后。吾不忍也。乃作孀妇诗以示志。往依西山丘陇。为人所诬告被祸。至 正庙朝。始察其忠贞而雪其冤。 赠官吏曹判书。谥义贞。义贞有兄子曰弘文馆副提学讳潚。亦当昏朝。与李白洲明汉诸公。连章讨五贼曰。翊卫司卫率澯。见廷议废 母。脱帽投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4L 页
地曰。三纲绝矣。遁入北关。副学生进士讳于垾。年二十。亦疏论尔瞻。义贞祸后入春川山中。废举读书。自号萝月堂。是为府君六世祖也。佥枢公沉重有干局。范家以法。介子介妇。不敢与长子妇并坐并行。虽造次间有失序者。叱止之。晚年诲子孙曰。文章节义。固吾家箕裘。若吾子孙。有能从事正学者。此吾至愿也。权夫人有妇德。事佥枢公。顺正两备。府君以 正庙丁酉九月二十二日生。天资颖达。七岁陪长者游湖上。见石壁巉嵓。忽叩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一座奇之。稍长。刻意力学。当暑读书。楼板当膝处及栏曲当手处。皆汗痕透木。屡年不灭。 纯祖癸亥。应殿讲获第。分馆补承文院。时佥枢公在乡第送之曰。吾家以祸后馀族。登科得掌令持平之名足矣。若觊非分。神明必恶之。他日闻汝涉迹权贵之门。吾即日当唤汝归乡矣。府君奉此训谨守。不敢违焉。壬申。升六品。由成均馆典籍。拜司宪府监察。癸酉。除高山道察访。不就。甲戌。除黄海道掌试都事。以不通关节。致群憾径递。不成行。丙子以后。拜司宪府持平,吏兵曹正郎,佐郎,司谏院正言。辛巳。升掌令。壬午。除文川郡守。以亲疾辞不就。癸未。除掌乐院正。是年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5H 页
外忧。服阕。复拜掌令。时 纯祖倦勤。 翼庙以储位代理。始初清明。励精图治。府君锐意愿忠。思欲一进谠言。以裨新化。适楚山府使徐万修。贪虐无餍。民不聊生。相率号诉于道伯。道伯李羲甲一切挥斥不问。民乃聚诉于都下。嗷嗷之声。上彻大内。自上有道查之命。府君奋曰。图治当自祛赃吏始。欲祛赃吏。又必先攻其根株。彼徐万修者。本以贪污。曾经斥黜。而李羲甲乃以铨长。复拟腆邑。及为道臣。又掩覆民诉。不以上闻。此其罪有浮于万修。乃上书胪列请先置重典。又有台臣韩植林者章奏间。称辛壬凶徒。猥书已刊之爵。语涉叵测。府君以为 先王朝大处分后。忠逆已判。国是大定。而彼复敢尔者。乃欲于新政之初。尝试朝议也。此其机不可以不严。因并举论斥之。盖当是时。李氏门高族大。又蟠结戚畹。气焰赫赫。莫敢议到。而府君乃以一微官。抗论至此。故举朝愕然。莫不为府君危之。而府君毅然不以为惧。书 上。即 赐优批。顾谓侍臣曰。此直言也。未数日。追 下谴旨。配新智岛。府君闻命将行。上堂拜母夫人权氏。权氏时年七十八。病委床笫。朝夕待尽。而府君之生还。又未可必。阖家号泣。面无人色。独权氏恬然曰。汝所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5L 页
诚直也。黜荣于升。吾何憾乎。汝勿以吾为念行矣。加饭。少无几微形于色。是年冬。大霈 赐环。无何权氏卒。自是府君敛迹名涂。尽室归藏于杨根之潜江。屡除台职。皆不出。同郡处士华西李先生恒老隐居讲道。得真儒之传于简编之中。惟谦退韬晦。世鲜有知者。若濂溪夫子之于当时也。府君一见便曰。道在是矣。考其年。在子弟行。而礼貌甚恭。执经请问。少无难色。又筑室傍近。命诸子孙及姻戚子弟凡有意向学者。皆令就学。由是四方学者。稍稍知尊先生之道。执贽而及门者甚众。每岁春秋。讲行乡饮酒礼。一往一来。迭为宾主。礼讫。又轮讲四子三经及朱子书。同约会者。至百馀人。时醇溪李公正履兄弟。龟岩权公曦,睡翁南公启来。皆以宿德长老。当筵横经。上下辨论。又有华西先生胤子槐园埈,任锦川圭直,李丹邱寅龟,李鼓岩升溥,金重庵平默,朴弘庵庆寿。皆一时俊伟之士。齿列左右。反覆绪馀。谈论之间。风采动人。乡人观听者。咸以为德星聚于东方。今 上二年辛亥。复拜掌令。初 上入承大统。 孝定殿祝式。用儒臣议。称皇侄。至是祥期将届。礼官以 真宗当祧与否为疑。府君尝以此问于李先生。先生以为帝王家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6H 页
统为重。不论本属尊卑。先王之于嗣王。君也祢也。嗣王之于先王。臣也子也。岂可复以子侄卑幼之称。加之于先君之尊乎。由祢而上。五世而迁。礼之常经也。惟其以皇侄称 宪庙。所以不能无疑于 真庙之当祧也。府君深以为然。及拜是职。即束装应命。以春秋跻僖公经传。入行袋中。盖将据此论礼。请改正属称也。行至檗山。李先生谓今闻朝廷之上。已有改正之议。且公年过致仕。非复出仕言事之时。于是遂止不行。丙辰。年满八十。以优老恩。升通政阶。粤七年癸亥。又以回榜恩。升嘉善。府君禀气素清羸。中岁以后。充养有方。一切嗜欲伤生之事。绝不留心。用是寿考康宁。承 恩之朝。尚能以筋力为礼。乘轩诣阙。升降殿升。颜发有精采。在直诸公。望之以为真神仙也。荐绅章甫。多以诗文侈其事。是年五月。拜兵曹参判。十月。除都揔府副揔管。以十一月二十一日。考终于正寝。将以明年某月日。葬于春川恒谷。贞夫人任氏墓右。任氏贯礼川。学生容白之女。和顺有妇行。长男通德郎。中身而卒。次男进士。出为叔父荣九后。徐宽辅,尹骥善,季升溥生员。其三婿也。通德男重善,重镇。女李烇,李寅韶,李佖。进士男重学,重教。徐男肯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6L 页
尹男贞求。李男衡老。重善无子。取族子麟锡为嗣。女为李载熙妇。重学一男曰源锡。一女未嫁。重教生一男二女。皆幼。源锡有二男。方学语上学。实府君逮颜玄孙也。府君性高亢耿介。虽家人父子间。未尝以阑言戏色接。在朝见同列。有为侧眉谀佞之态者。目不忍正视。尝以监察在侍班。见权宰徒隶豪横无礼。记过论刑配。主家屡书不听。遂嘱铨曹。忽拟高山察访而与下邑人同望。府君无悔色。又尝以斋员会 陵下。见一宰臣以献官。在座谈女色。府君作色曰。此日此席。不宜有此言。退就他室。以故平生交游。落落无所合。惟故相渊泉洪奭周甚重之。见必起敬。每向人称之。事亲笃孝。丁亥冬。侍母夫人疾。每夜右手按摩肢体。左手执谚书。且按且读。以宽病怀。阅数朔。所读无虑屡百卷。既违颜。孺慕益勤。尝出外闻有与佥枢公同庚者。亟遣人致意。遗馈甚厚。对家众。事无大小。必称先人先妣。到末年犹然。故门内小儿新妇。皆能道遗言遗行。如昨日事。所居厅事倾圮重建。干役者不解府君意。比旧稍高大。府君不乐曰。昔吾先人寝室甚朴陋。安有此高轩广楣乎。避居重教第。子弟恳乞踰年而后返。居家奉先之礼及吉凶仪节。悉仿文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7H 页
公家礼。每遇事。虽卒遽。必先问家礼云何。始谓家庙只奉考妣。单行祢祭。且府君生辰。适在季秋。依文公故事。不别卜丁。只行于其日。晚年却悔曰。吾恨不能并行四时之祭。以为传世法也。最不喜巫觋僧尼之属。见辄叱骂。使不得出入门庭。居乡畏刑宪。饬子弟毋得犯屠宰。毋得滥杖里民。地主虽交密。未尝为邻丁求免役。里有年少孀妇守节不去者。节日及非时家宴。必别设一卓与之。以为乡人劝。墙下亲戚待而举火者。常十馀家。远近邻保死亡疾苦。惠无不周。而顾自奉甚淡泊。戒家人食不兼味。衣不重袭。殡殓之日。入视子舍。箱箧如洗。无可填柩者。只有朝衣数件而已。宾客相礼者。始咸服其清俭。平日目不睨粉黛。自海岛放还。所经州郡馆接。有以两妓侍之者。府君正色达朝。不与接语。知州以为难。夫人任氏。先府君数十年而卒。左右劝存奉床笫者一人。终不许。少也酒户甚宽。能饮一斗。既而绝之。终身不复近口。案上不置世俗珍玩之物及八才子等书。惟酷耽经籍。为毕生家计。尝虑先人宅兆不宁。两江山川。迹无不遍。而轿中及船上。常不彻诵读。路傍人往往有注目者。七十后。读孟子凡千遍。论语并集注七百遍。捐背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7L 页
一岁。选李先生文字如明德说,人心道心说,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说等数十篇。排行课读。泥酱成诵曰。真明道裨世之文也。平生喜与书生游。虽穷乡晚进。有戴缁撮敛膝坐者。一例加敬。其有不能自食者。或赍粮劝学。或割庄延接。输款甚挚。而如其心法有可疑者。则虽位高名盛。举世之所趍向者。亦不甚服也。病革语不肖。吾若至明春不死。欲讨一萧寺净室。开讲座。邀华翁,稚章两人。请讲四书大义。吾与若从傍听之。以毕至愿。但恐无其日矣。稚章。即金重庵字也。仍曰。若等知华翁罔极之恩乎。异日收拾文字。使不坠地。是报赐之一大端也。又颐指麟锡曰。善端可尚。惜不甚强壮。须善为诱掖。以持门户。呜呼。执床受命。曾未几日。而音响永邃矣。攀号涕泣。将何逮及于天壤之间哉。既殡。不肖等相与挥涕而言曰。府君以蜚英之才。怀卓荦之志。妙岁策名。发轫云路。瑞凤才鸣。逸骥旋蹶。翛然卷怀。养德丘园。盖其立朝风节。固已著在国史。昭示百世。若其在家懿行可为模楷者。世未必尽知。夫无其实而溢辞以媚之。诚非所以尊祖。有其实而泯没不能自达于具眼者。亦子孙之罪也。遂略据逮睹。裒录如右。以谂于当世立言之君子。尚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8H 页
有以矜志而垂察焉。 崇祯四癸亥十二月七日。不肖从孙男重教抆涕谨识。
禹下柳公行录
公讳。字公元。柳氏高兴人。居杨根之禹揖山下。自号禹下居士。上祖高丽佥议政丞高兴伯讳濯。仕恭悯朝。直谏死。入我 朝光海时。吏曹参判梦寅。以文章显。 仁祖靖社。节行卓然。 正庙赠吏曹判书。谥曰义贞。义贞有兄子讳潚。弘文馆副提学。讨昏朝五贼。即公八世祖也。曾祖讳云汉。 赠承政院左承旨。祖讳璟佥知中枢府事。 赠户曹参判。考讳荣五兵曹参判。妣贞夫人任氏。贯礼川。学生容白女。公以 正宗乙卯八月二十八日生。天禀忠信宽厚。处事有范围。见世俗鄙薄之人。如不欲与语。儿时。参判公命就学于故县监简斋沈公弘模。沈公性度简重。学术甚正。见公器之。其教之必以绳墨。公自是知古人自修之方。居家好读中庸心经等书。黄承旨基天。文章倾一世。与参判公友善。尝过之见公所读。不喜曰。以若之才。专意治词翰。世间功名。可探囊取之。何乃自外如此。公笑而无辨。心甚不服也。及长治举子业。一再发解。遂废不理。 纯祖丁亥。参判公言时事忤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8L 页
贵。窜远岛。寻放还。尽室入杨根山中。始佥枢公治命。子姓从事正学。参判公承训不忘。遍交当世有识之士。至是闻同郡有华西李先生隐居讲道。往与之游。公与弟洛隐公晁。将车从之。李先生见公德性敦厚。为加礼敬。许以心契。春秋相来往。行乡饮酒礼。轮讲四子三经及程朱之书。礼仪甚盛。李先生挽公诗所谓大雪穷经夕。深山习礼年。盖识平日游从之乐也。又睡翁南公启来。尝以诗属参判公云弟兄联白发。父子读朱书。亦此时事也。弟指公叔父通德公。李先生每与公相对话说亹亹。竟日忘倦。语及洋夷事。未尝不忧形于色。相与浩叹不已。有若祸在朝夕者然。李先生尝以书及之曰。西洋之教。如砒礵鸩酒。近唇则五脏裂坼。百脉沸荡。不可复救。盖其穷凶绝悖。瞒不得人。然或浸渍迷眩而不知反者。为其历算医药器物制造精巧。非中国所及。并与其说而师之。然其所长。亦不过禽虫之偏智曲技耳。蜜子之造甘。非易牙所及。鲛人之产珠。非鲁般所能。岂其智不若哉。禽自禽。人自人。工匠自工匠。道德自道德。合而同之得乎。公深悦其言。以为近世诸公辟邪说者甚众。其肯綮所在。一斧劈下。未有若此论之痛切也。自是持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9H 页
益严正。凡系洋物世人所茶饭听用者。一不近身焉。公从李先生游。凡十五年。读其书听其说。而察其心迹之微。尝叹曰。华翁所蕴。吾固不足以知之。观其表里洞彻。无一毫杂霸。古所谓真儒。殆其人也。非游从之久。察识之深者。鲜不以吾言为妄矣。公事亲克孝。自佥枢公殁后。公继干家事。不令参判公累其心。凡亲意所欲为。虽甚难。无不极力成就。南公宿德长老。与参判公襟期相得。公致敬奉迎。同处一堂。寝处饮食。一如事参判公者八九年。其家甚贫。又继给以物。以安其心。李先生高弟金重庵平默。时年尚少。笃志力学。顾家贫不能自给。参判公欲延接之。公割庄为治生事。三年如一日。尝谓华翁之学传之者众。则吾道之幸。但有志于学者。每患力不赡。无以自致。卖江榭得千金。谋置一庄于其书社之傍。未及下手而卒。士友至今恨之。宗族环墙下而居者十馀家。公资其产业而收教其后进如一室。远近有以急来告者。酬应如流。士大夫家居乡。不谨刑宪。侵虐小民者。疾之若浼焉。公没数十年。乡人犹诵慕不已。有一农夫乏粮失耕。酿涕语妇子曰。使柳公而在。必不至如此。此重教之所目睹云。公性好礼。平居多聚 本朝诸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79L 页
正礼说。手不停披。乡人有以疑礼来问者。为之悉心指教。务令得正。家中吉凶之礼更定者甚多。至如衣服之节。深衣必用李先生考定本。尝言行礼者。必冠屦衣带四者具然后。其服乃备。今于致敬之地。只着冠衣带。而于屦则略之。殊非礼意。招工依家礼制黑履。每于家庙行礼时用之。公之殁。在 宪庙己酉九月三日。是年十月。葬加平之高岘。明年春。移厝于春川冠川里艮坐原。实承旨公墓阶下也。孺人郑氏贯温阳。承旨泽孚女。性勤干周详。爱人喜施。凡公之事亲奉先。接宾友抚宗族。藉夫人之内助。得如意焉。后公十七年卒。基同兆。二男长重善。次重镇。三女适李烇,李寅韶,李佖。重善取族子麟锡为后。女适李载熙。重镇取族子凤锡为后。外孙李烇男时翊。李寅韶女婿某某。馀并幼。 上之四年丁卯四月日。不肖从侄重教谨识。
默隐柳公行录
公讳书行。字仲赉。柳氏上祖高丽侍中讳清臣。受封高兴府院君。子孙遂世籍高兴。即今全罗道兴阳县是也。簪绂连绵。至枕流亭讳益谦。我 宣庙壬辰之难。倡义守城。近故赞善全斋任公宪晦铭其墓。于公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80H 页
为八世祖。曾祖讳东建。祖讳海龟。号楸窝。考讳庆运。号遁斋。妣昌宁曹氏。通德郎光善女。有壸范。以 正庙己未正月二日。举公于灵光之会龙洞。自幼有孝友性。年十四。丁外忧。能以礼执丧。行素三年。服阕。谓其兄醉隐公曰。门户之计。偏亲之养。不可偏废。愿兄专事游学。吾当兼干家事。自约一日内。半日携僮仆治田。半日就塾师问书。夜则侍母氏膝下供驩。如是几年。所学大进。东国典故名贤事行。无不淹贯。而于四礼常变。二程尤深。乡党有疑礼。皆就而质之。值岁大饥。无以继菽水。就知旧书社。聚徒教授。以资其力。遇非时珍味。辄思亲不忍下箸。主人感其诚。常专使送馈。不以远为难。及母丧。哀毁踰礼。遇忌辰。前后三日。皆行素。推至高曾祖亦然。平居恒处一静室。自号默隐居士。壁上大书 崇祯日月四字。作 崇祯日月望馀辉之诗以寓感。南州士流多和之者。常戒子孙曰。富贵如浮云。贫穷士之常。能勿失其本心。必有馀庆云。今 上乙丑十一月二十日卒。葬于郡之上仁山壬坐原。娶延安金氏钦女。故判书文翼公汝知后。无育。再娶晋州郑氏焕柱女。文良公乙辅后。育一男缵锡。一女适李文福。缵锡男养渊。公没后有年。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80L 页
锡籍其遗行。来示重教。求缀缉为文。重教抚卷三复以为若公者。求之古人。可与朱仁轨,董邵南辈相伯仲。使朱先生而在者。未必不见采于小学外篇也。况由重教视之。又是吾先祖流泽之所暨。则其一节之细。一行之微。岂不重可爱惜耶。谨悉收其所记。撰次如右。俾传于家。以俟后之君子考焉。 崇祯五己卯十月日。族生重教谨述。
芝山柳公行录
吾族兄芝山居士重濂养之氏。与我同祖副提学讳潚。曾祖讳瑗。祖讳荣泽。考讳昈。母咸阳朴氏宪圭女。以 纯庙丙戌正月二十九日生公。天性温良岂弟。善事亲。母夫人享年八十馀。怡愉而养之。家甚贫。常聚徒教授。资其力具甘旨。无所阙。有弟三人分门而居。日用继给。一如未分时。诸侄男女婚娶凡需。与己子无毫分差殊。每岁春夏之交。厨下空匮。接济极难。而从外贸粮。升斗以上。必分均给。晚年公家口繁用广。艰窭益甚。而诸弟各自力农。反有衍馀。皆力辞其分给。而公终不听曰。吾平生恒度。不能变也。上祖衣冠之藏失传。公广谋大族。依先贤说。立坛荐岁事。其他如修谱系守松楸严门规等事。常身先倡议。尽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二 第 381H 页
行之。一宗赖焉。今 上丙戌卒。寿六十一。娶昌宁成氏。男佑锡。孙济达。公之叔弟重洛谓重教与公共理宗事有年。知公心最深。要叙录遗行。以为后人观。重教敬诺而未及属藁。及来隐九鹤山中。重洛又以书申之。俯仰今昔。日月几何。而顾瞻故里人事如云变。不但幽明之永隔而已。慨然太息良久而后。援笔而书之如此。吾宗诸子弟。苟能观乎此而知所慕。又能触类而推广焉。则孝谨之风庶复兴。而家声之不振。非所忧也。呜呼唏矣。何可望也。庚寅元月日。族弟重教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