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柯下散笔
柯下散笔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89H.gif)
右都梁处士李公沛霖所著四书朱子异同条辨凡若干卷。昔我生王父参判府君晚岁读四书。用此本。孟子千遍。论语并集注七百遍。参以辨说。泥酱烂熟。篇章之间。手泽存焉。横栏上细字。即家君所记东儒诸先生说也。重教之愚。久欲一读李公之说。细心上下乎异同论辨之间。顾师训有受。初学于朱子正注。未得定见。不敢汎滥诸家。迄玆未有及也。然窃闻公生神州陆沉之后。矢心自靖。终身不为膻秽所点污。此其高义已足以愧死徐乾学,李光地辈。而又当是时。道术为天下裂。天下之言。上者托马,郑。下者陷苏,陆。公独专门朱子之学。父子兄弟叔侄。共治四子书。以朱子为正宗。凡诸儒之同异乎朱子者。取舍甚严。俨成一大门庭。为天下学者倡。何其伟也。其辨说之得失长短。徐论之未晚也。丁卯夏。阅家籍至是篇。重有感于李公当日之心。又敬两世用工之迹。什袭尊阁。奉之如神明。因识之于此。以诏后人云。六月十九日。海东柳重教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89L.gif)
呜呼。余以不肖。继先人视家事。二十年于玆矣。既不能立身显世。以光大其门闾。又不能服田力穑。以安辑其家室。尚愿与汝曹。共守遗训。以贻后世子孙。然难强者志气。易流者习俗。常恐一朝忽焉忘之。玆述所闻。著为一说。为汝曹朝夕讽诵焉。夫家人之道。在谨名分而崇爱敬。勤职事而尚礼节。所谓谨名分者。尊卑长幼之体。宗支嫡妾之等。内外上下之分。此有家名分之所在。所以维系众心。纲纪庶事之本。不可一日而不讲且修焉。历观古今人家祸乱。未有不先失乎此而致之者。天下国家。夫岂有二理哉。所谓崇爱敬者。父慈而严。子孝而敬。兄爱而训。弟恭而谨。夫和而义。妻顺而正。大凡人情。恩掩其义则流。义掩其恩则离。故必两行而不悖然后。其道乃济也。然圣人作易。既以孚威之合。为家人之至善。而至不可必得。则宁取其嗃嗃。而不与其嘻嘻。此其意又不可不知也。所谓勤职事者。诗道葛覃。礼重籍田。以天下之大本也。贵富而犹然。况贫贱乎。况不勤天职。则生理日缩。而非辟日滋。犯义犯宪。将无不至。宁不大可惧也。吾家适数世安逸。今值艰急之会。由逸就劳。由奢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0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0L.gif)
呜呼。往在庚午岁首。我先君命重教修家众朔望参谒仪。与夫人并坐受礼讫。以四事诏家众。以为恒式。是岁二月。夫人寻背。十月。府君又弃背。呜呼痛矣。尚忍言哉。不肖等木石顽忍。至免丧无死。宜即继行此礼。而尚今未遑者。良以后嗣德薄。不敢当家长之礼。且先人末命。不忍复诵说也。既而思之。以此而遂废此礼。则其不敢与不忍。又有大焉者。今重教家私奉府君影帧。朔望有事于展谒。因此略举旧仪。而读其遗训。臆塞不能成声矣。盖吾夫妇者。先以自警。且令若个男女共听之。若以此为先祖例训。而不惕然刻念。则我先人明明在堂之灵。岂不赫然震怒哉。呜呼。其敬听之哉。 崇祯纪元后五癸酉九月朔朝。不肖孤重教抆涕敬书。
迷源六先生神坛志跋
吾乡旧祠静庵赵文正先生。并享以大司成金先生。而南东冈,李清江,金潜谷,金三渊四贤配焉。世所称迷源六先生祠者是也。今 上初服。朝廷有大举措。毁撤国内祠院。而本祠与其中。乡人士伤痛之。摭明宫遗址。奉埋六先生神位。各封土为坛。刻砖标志。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1H.gif)
甫山集跋
我族大父故侍郎甫山先生府君诗稿凡七册。重庵金先生删繁就约。附之以杂著若干为二编。又为文以弁之。公之孙上舍重植氏将以付剞劂。徵跋于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1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2H.gif)
书族弟义仲先公遗事后
吾族弟义仲。从余学有年。一日以其所为先公遗事示重教。伏而读之。首尾凡屡百言。孝友立本勤俭成业两言。可以蔽其一生。而其遭值艰危。万死不渝之节。足令鬼神感泣也。呜呼义仲乎。其夙夜警惕。勿坠此心。而又益思所以张大之也。盖闻根之固者。其叶必茂。源之深者。其流必壮。义仲之门。其将卓卓有立于世也。吾为义仲。拭目以等之。 崇祯五甲戌五月二十五日。族子重教谨题。
书朱学士忠孝堂三大字后
皇明万历三十四年。朱先生耳孙学士之蕃。奉使来吾东。诣梧阴尹相国旧宅。书忠孝堂三大字于正寝之壁。盖所以表敬慕遗德之意。而其警示吾东人者亦大矣。无何 皇京荡覆。西海腥膻。而东人不复见皇华之美者。二百有馀年矣。呜呼。可胜痛哉。邦人士大夫移摹其书。传相奉玩。敬之如神明。夫甘棠召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2L.gif)
重教又念昔朱先生每言高丽风俗好。东人之得此言。与夫子欲居之语。同其光荣矣。其后吾东文运益开。逮至 本朝。则有周礼在鲁之名。而先生血孙。乃亲来本国。遍赏山川人物而留其真迹如此。其亦不偶然矣。神州陆沉之后。先生手笔敬斋箴刻板漂海来。吾东邦人。亦敬奉而传玩之。今细审其字画。虽不能尽同。而其意度之雄浑。规模之缜密。隐约有相近者。岂祖考气脉之流注于子孙身上者。虽百世而有不改者耶。尤可爱也。重教又题。
书栗谷先生学校模范后
昔我 昭敬大王尝于经席。论及士习偷薄。师道废弛。仍命我栗谷先生。作择师养士之规。先生以为此作成人才。挽回世道之一大机会。阅月费精。撰进事目。又别著士子入学进脩之方十六条以冠之。所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3H.gif)
书陶庵集答从弟德章书后
立后事。君之书意。似若以吾惜孙为咎。然以吾观之。君之所患。在于无子。不在于无孙也。夫天下未有无子之孙。今君此计。盖亦不得已也。然为取孙而强取无后者子之。此于伦义。万万伤悖。若是而自谓正当。又谓之非有人力造化之容于其间者。其果成说乎。苟非然者。吾虽无状。岂惜一孙而绝宗祀乎。○门人朴谦斋撰先生家状曰。孙耒出后于已亡宗人。以奉归乐公祀。先生实不知也。
谨按陶庵先生仲父归乐公出后于其大宗。季父监司公出后于其小宗。二公之子皆无嗣。归乐公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3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4H.gif)
书华西先生甲寅讲说帖后。赠柳心斋。
右我先师华西先生讲说凡十一条。第一论道体。第二至第五论四德。第六至终论中庸大指。往在 哲庙甲寅冬。重教陪讲是说于黄檗精舍。收拾其手藁而归。什袭尊阁敬之如神明。安城柳羲元始秀晚慕先生之德。既操文追酹于灵筵。又从重教求闻其绪馀甚勤。重教深有感于其意。敬以是授之。西林感旧之怀。忽焉而新矣。呜呼。羲元能因此而寓高山景行之情。又即其中数说者而究心焉。尽得精义之所蕴。而与同党诸子共之。则吾道之南。庶乎其有望矣。先生手录后二十一年刚长日。门人柳重教敬书。
书华西先生手帖后。赠姜景夏。
岁甲戌夏。重教南游过安城洪汝章书社。汝章为余设讲座。安之士友闻而至者甚众。其中有姜景夏自号复斋居士者。诵华西先生立脚大界分之说一章。声气雄壮。听者为之肃然。重教心异之。叩其中。若可与适道者。特恨座稠。不能罄其所蕴也。及归山中。长弟得三书。始见其所立。已有大过人处。而向之所诵者。非偶然而发也。重教心窃自幸其生于衰世而得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4L.gif)
书华西先生手帖后。赠洪范五。
此我先师李先生庚戌初夏。龙湫会游后问讯重教书。今奉贶友人洪范五。以表同心爱慕之情。点检幅面。风神流动。愀然如复陪杖屦于溯水春风之中也。涕出而识其后如此。后之览者。当亦为之慨然也。崇祯五甲戌冬。先生旧徒柳重教题。
书华西先生手帖后。赠姜伯三。
右我华西先生遗牍一帖。今奉属安城姜伯三复善者。伯三学于先生门人确斋洪处士。常恨其不及先生之门而事之。今年夏。重教南游过确斋书社。伯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5H.gif)
书华西先生手帖后。赠都生亨默。
岁甲戌冬。安城都君亨默。访余迷源山中。相守阅月而后归。讲说之暇。偶阅家藏先师李先生遗牍十卷。君欣然爱玩。周流上下。意若不忍去手者。仍念君尝受学于心斋,确斋二公之门。闻先生之绪馀而服膺有年。观其行方严正直。于世间议论邪正之所在。能剖判如黑白昼夜之不可乱。真有足以发其所闻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5L.gif)
先师平生以攘斥净教为己任。与门弟子往复语。十七八在此。此书末段。亦此说也。而其所云。又是大头脑所在处。都君归而读之。深得其趣。而又与其所与游者共焉。则此一书之传。其有补于世教。亦不赀矣。是日再题。
书华西先生手帖后。赠都生浩圣。
吾友确斋洪处士之徒。有都君浩圣者。从确斋一再至吾室。与之语。恂恂若无能者。俾形诸纸墨则烨然可喜。确斋有过。辄以书规谏。恳恻有条理。吾爱之重之。以先师遗墨一帖与之。盖亦以友道处之也。都君宜深体此心。益勉其所学也。厥或不承权舆。转身退托。甘作委巷一常人。则此帖者将蒙羞带累。虽裹以纹绣。藏之宝匣。直与委之道路无异也。念之念之。甲戌至月既望。省斋主人书。
朝宗岩志跋
岁甲戌春。重教入朝宗岩。拜 大统行庙。退见滩隐王丈人于朝宗斋。相与道往事。叹息流涕者久之。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6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6L.gif)
跋成而强传
吾友省岩处士成君而强没十八年。重庵金先生为之立传曰。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吾不忍其迹之遂泯也。既又命重教书一语其后。重教自年十七八时。与而强同事华西先生及重庵先生。而强奉教于二门。凡精义所存。常喜与重教反覆之。其尊而行之。久而不失。则重教盖十驾而莫追也。而强长于重教一岁。重教伯仲相处。交修互勉。常以斯文大业相期于晚暮也。谁谓其厄于短造。遽使我为此论述也。而强生既固穷。死又无嗣。其讲说手藁甚多。重庵先生精稡为一巨编者。亦火失不传。重可悲也。然斯传者文虽约。而其行治大略已具。后之人即此而考焉。则尚识其为笃志力学清修苦节君子人也。仍记 哲考乙卯。而强以事游岭外时。其乡先生一人上疏请追崇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7H.gif)
跋敬斋箴帖
朱文公先生敬斋箴者。千古圣门传心之大法也。先生既作是箴。又手为大书以重之。字体严正。百世之下见之。毅然有不可慢者。呜呼盛矣。吾东古无此本。盖当神州陆沉之后。南徼人得刻板于大海上。异哉。世言此物随吾道而东。理或然也。今夷狄乱华之至。又有禽兽逼人之祸。吾东之如孤屿不没者。将见其并入于怀襄。而不得复为乾净之地。呜呼此物乎。奈如之何。呜呼嘻矣。家藏旧有印本一帖。今年春。重教与一二同志。奉先生遗像。入嘉陵山中。而此帖随至。因重加缮脩。附藏于遗像之龛。恭惟寒水秋月。极天罔坠。不以氛沴而有掩翳。吾党之士能不以此帖之示后人者为徒然。尚挺身立脚。夙夜胥力乎其旨诀以有得焉。则其直方正大之应。足以整顿乾坤。扫荡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7L.gif)
朱子遗书敬斋箴帖后题辞(集帖中字○箴凡十章。章四句。后题右敬斋箴晦翁六字。总一百六十六字。即康津县漂海板本。)
恭惟晦翁。有敬斋箴。不东不西。不二不三。动静表里。持守有纲。一心既正。万事是当。曰惟是敬。上承精一。于乎万斯。罔或违越。属当帝北。天壤以晦。三重九法。适从无地。越瞻东表。而存衣冠。惟一有守。不易其天。子曰欲居。其有意必。于是是箴。蹈东而出。上天有监。万折靡沦。小子对越。有如尊宾。毫端折旋。一墨一心。从容其间。如或有瞻。持敬正法。有不敢居。当事小心。容有是乎。从事于斯。斯须无违。敢持手墨。私箴小斋。(其有意必。言其有意也必矣。与无意无必之意必不同。)
题孝烈妇崔氏行录后(丁丑正月十五日)
余入华岳之明年春。公州金秀士钟国士声甫。抱其先妣崔孺人孝烈行录及当世诸名胜所为题跋凡数十百篇而至。示余言曰。我先妣有至性。事父母。群行克备。尝以适人。不能终丧于家为恨。日向墓拜三年。其事舅姑。诚孝亦如之。事夫子。礼貌甚严。疾革。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8H.gif)
题华西先生读书鹄庵诗后
石泉三十年。几来此山曲。亹亹千古怀。读书常不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8L.gif)
题堂兄推斋公铭箴遗墨后。付凤锡。
宪庙辛丑冬。我伯祖侍郎府君。侨居汉师东湖之临汉亭。再从兄推斋公。与我侍侧肄业。推斋公年二十二。我年仅十岁。推斋公爱我深。手书西铭,心箴,敬斋箴,求放心斋铭,武夷棹歌及尤庵先生画像赞等于小笺。授我资诵习。今侍郎大爷弃诸孙已久。而推兄亦遽不在矣。独其孤凤锡与吾儿毅锡。在吾左右共业。如前日之事。頫仰今昔。未尝不怆然也。闲中偶阅弊衍。得当日所受铭箴故纸。手泽如新。奉玩数四。不觉潸然涕下。谨识其岁月如此。以付凤儿。戊寅小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9H.gif)
题家藏朱子语类匣
家藏朱子语类唐本共四十人册者。我先伯氏亲买京肆。以遗重教者也。伯氏尝诲重教曰。吾少也奉亲命。出入有道之门。执德不固。竟无所就。此吾大罪也。汝其勉之。以成吾父之志。自是凡系治业之具。而重教有所欲焉。则与之聚之。如恐不及。重教一日自言欲专门朱子之学。大全,语类。须常置座侧。而大全则家有旧藏。惟语类无从而得。伯氏傍听之。即往京肆买之。窃探其所由。则左右称贷。有极费力者。呜呼。此意何敢忘也。其后重教与书社诸子。行乡饮礼。伯氏远闻之。买送燔樽一对。应期而至。诚非意虑所到。今书厨所传高尺许。腹受一斗酒。外画青牡丹者是也。伯氏知重教衣冠喜古朴。路见博带。辄买归。或至重复二三而不入用者有之。推一端。可知其馀也。今不见此恩德。几再周岁。呜呼。尚欲生耶。自顾微躯未老先衰。不病常惫。不敢为久视计。然一息尚存。只愿策励前进。树立晚节。不至大贻羞于门户。为足以奉承遗旨而有辞于归拜之日也。勖哉小子。戊寅小春。小弟重教泫然而题。
敬书先师华西先生遗墨思睿作圣四大字后
者先生之学。始终具备。而于思之一言。尤致力焉。其教人。亦累致意于此。此手书四大字者。重教年十五岁时奉受者也。重教才拙诚薄。学无所就。然其反复圣言之际。不至大瞢然者。盖于此训之旨。粗得下手处也。老之将至。感慕益新。谨奉心画。揭之书室对壁。以资朝夕羹墙。且愿与同业者共勉焉。先生殁后十一年戊寅小春。门人柳重教垂涕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2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99L.gif)
此我先君洛隐先生府君遗墨。府君始游檗山李先生之门。请问气质偏处。李先生以蕴藉不如磊落为言。府君退则书此四字。以为终身服膺之符。临终。又命不肖辈。因作传世心诀。重教奉命惴惴。恒惧持守不强。忽焉失坠。乃手模一本。奉揭于燕室背壁。庶几出入顾畏。如或面命云。承命后九年戊寅冬。不肖孤重教抆涕谨识。
青华琴跋
我先师李先生未尝学琴。然坐侧常置琴一张。盖亦有深趣也。先生殁八年。重教私于其胤子黄溪公。得遗琴以来。故弊不堪用。用朱子琴说。更张弦徽。命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0H.gif)
与田子明戊寅正月书后追识
重教于全斋先生殁后几周年。始得田愚所为执烛录者读之。深叹刚德君子临终不乱之节。独其中致憾故人语一贯颇可疑。而莫究其所由。既而有人从星田练祀会来。言全斋在世时。有由任宦致位之诬。此盖全义人所诵鄙俗之言。而田改换头面。妆撰曲折。为重翁语以告师门。所以有临终相疑之言。未几又得田告其先师灵筵文(有赍环之诮等语)及所与人书一纸观之。其言信然矣。于是乃愤然痛疾之。因此引义之书。深讨其欺师之罪。而有玷累正终大节之语矣。申梨山,郑石华二公。迭致书辨之曰。先师未尝有见欺致疑之语。执烛录所云。乃愚诬录之耳。业已删之矣。于是重教始洒然欣快而为诚如是也。田之罪可谓益深一节。而于先生盛德则初无所伤也。亟欲就书中削去玷累之语。而书本既出手。莫由追还。且令追还。只削句语。则其迹太泯。世之曾读诬录而同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0L.gif)
嘉靖甲子甲契帖跋
昔我 宣庙八年乙亥。李月沙,朴南郭,李东皋,诸公及我先祖副提学公。设 嘉靖甲子同甲契于汉师之东里。盖十二岁十二童子。命曰五同契。以居地同生年同。气味同学舍同。人数与年数又同也。其后慕名愿入者多。再结契于华岳之重兴寺。成十八岁十八郎。三结契于三清洞。成三十六岁三十六员。其中三人以府史而附末位。三人有大故追削焉。每岁春秋讲信生朝宴集。吉凶有庆吊。远行有迎送。略如蓝田乡约礼。胥戒以永世修好。甚盛举也。丙子兵燹。契籍散逸。诸公子孙莫能徵其迹。至数岁后。朴芝圃公孙县监某。得座目一帖及唱酬诗若干篇于安芹田公庶裔家乱藁中。始行于世。今 上庚辰。宋副提学公后孙奎会将取其籍。脩润登梓。以为久远谋。其用意亦厚矣。谓重教亦同契家苗裔。使人徵跋语。重教念前代风俗之美。感先祖游从之乐。忽不禁怆然之情矣。然尝思之。人生年甲之同。盖偶然相值者也。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1H.gif)
题老稼李公(养翕)家状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1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2H.gif)
书辛巳诸儒疏后
孔子作春秋。其义莫大乎尊中华攘夷狄。孟子作七篇之书。其义莫大乎闲先圣放淫邪。是皆本之大易扶阳抑阴之道。而与大禹之抑洪水。武王之驱猛兽。同其功用矣。然其言有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有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夫管仲之问罪荆楚。非王道也。能言者之距杨墨。未必皆有定见也。而其奖与之乃如此。是则夷狄之乱华。淫邪之害正。人无大小。德无高下。而皆得致讨。如乱臣贼子。不必士师而后诛之也。其制法垂世之意。又可谓深且远矣。自二圣以后。夷狄之祸。日以益甚。淫邪之害。不一其端。而若宋之朱子及我东之华阳宋文正先生者。各因其所值之变。推明春秋孟子之义。以做一治之功矣。至于近日洋夷之骋怪宇内。则又夷狄之降而为禽兽者也。淫邪之极而为鬼魅者也。使圣贤而在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2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3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3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4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4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5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5L.gif)
书赵时庵乙丑封事后
右时庵先生赵公论 仁庙承统大礼疏。疏凡累数千言。大意谓帝王之礼。传统为重。当直称 宣庙以皇考。而自称孝子。此大义也。先儒论当时典礼。皆以沙溪金先生之言。为百世定论。今公疏所言。与金先生定论大体皆同。其所不同者几希。盖金先生固亦谓 仁庙于 宣庙。有父子之道。既称之以考位矣。特不言祝称皇考。此其所不同耳。夫人伦之际。明义为难。义既得则斯可以立名。名立而后义乃定。义与名固不可以二之也。金先生于承统大义。立论既甚严。而顾独鼎重于其名。以俟公疏而发之何耶。春秋左氏讥闵僖之逆祀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公羊氏则曰是先祢而后祖也。谷梁氏则曰先亲而后祖也。夫所谓父子。所谓祢祖。所谓亲祖。皆非直以义言之。实所以名之也。且以语意求之。又似非一时之创名。厥有先王成典。守之已久而称之不疑也。此实公疏之所本也。而金先生之于公疏。只言其本于胡氏而不及其以上。又何耶。是皆必有微意之所在。而今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6H.gif)
题族弟伯贤先世三孺人行录后
族弟重岳伯贤。记其先高祖妣许氏,曾祖妣成氏,妣申氏三孺人遗行。合为一编。间以示重教。重教谨考许氏青年下从。被 圣祖旌褒。成氏早寡。勤杼柚给二叔衣粮。纵使游学持门户。申氏以华西先生近戚。得礼法之绪。善事舅姑。教子以义方。盖皆美行也。伯贤家自其先农隐公世。以文学行义著称宗党。而其内治之积累又如此。吾知其必有馀庆之大发于后也。今其门庭之清寒。政所以蕴蓄而久远之也。非所以阨之也。伯贤乎其敬承之哉。奉玩无斁。谨敢托名于后以归之。 崇祯五甲申五月日。族孙重教敬题。
题板山申氏家藏陶庵先生遗墨帖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6L.gif)
题宋孝妇行录后
噫。自世教衰。民不兴行久矣。而及夫大防一坏。淫邪满国。则民之彝物之则。或几乎息矣。然于其中。有时有蔼然良善。不待教而兴。不随俗而变。如冰雪涧崖。竹柏含翠者。所谓阳无可尽而理未尝泯者非邪。余入九鹤山之明年。得邻闬朴君胜奎子妇宋氏孝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7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7L.gif)
愚峰遗稿跋
重教少读 国朝己卯史。见江陵贤良三可朴公遂良登筵。 上问吾欲做尧舜之治可乎。对曰可。臣生长草野。尝采药尝之。本草言甘者今亦甘。其言苦者今亦苦。药性既无古今之异。则民性岂独有古今之上异。以故知尧舜之治。今尚可为也。窃有所感于此言。每欲论其世而不可得。及来堤州。遇朴斗宪汝仰。得其平生行治之略及家世渊源之懿。盖三可公有族叔四休公公达及从子聋轩公亿秋。皆以贤良。与三可公同升诸朝。见几而作。相率归乡。得全于祸。世称三贤良是也。汝仰氏聋轩公之云孙也。温良岂弟。有儒者风。晚从重教游。志学不倦。一日以书来示其从祖王父愚峰公民楷遗稿。徵以跋文。重教伏而读之。又以门人所为行录参之。盖其天性笃于孝。执亲丧有卓行。推之方丧。食素期年。平生不事进取。教授乡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8H.gif)
乡饮酒礼笏记后题
恭惟我 列圣祖崇尚乡饮酒礼。屡饬讲举于中外。至 显庙十年。大司成南公九万议行于太学。就祭酒同春宋先生。因仪礼经文。讲定仪注。有事未果行。正庙二十一年。又 下纶音。申饬广行。于时搢绅缝掖奉行者甚盛。至今耆旧有道之者。顾其仪节。宋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8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9H.gif)
题九鹤山馆南牖上(己丑九月)
要不闷。守本分。
昔明道先生过一寺门。见墙壁上。有人题此六字。亟称其为好语。窃谓凡人做道理。其心以为分外奇特事。要人道好。故世不己知则不能无闷。若只作本分守之人。知不知不干我事。何闷之有。此必是遁世不见是而有意于无闷。为此言。见称于先生也。深藏邃谷。偶有所契。谩题牖上以自警云。
汉浦书社三铭
大尧继天。钦为心法。舜恭禹祗。汤跻文缉。孔孟以直。程朱主一。圣轨跃如。小子敢忽。(主一堂)
体一居中。用万应外。五典之重。九法之大。先极其博。后反于约。毋杂毋陋。帝畀是若。(博约斋)
理一本真。欲万其私。视邪听淫。言悖动违。如敌斯克。厥初乃复。胡不自力。视彼先觉。(克复斋)
观乡台铭(台在汉浦东谷。晚悔晋寿所筑。)
九有被发。我独章甫。四国炮射。我独樽俎。克诚克敬。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09L.gif)
敬义台铭
上之十三年丙子夏。重庵先生自迷源挈家入嘉陵之华岳山中居焉。重教先数月而至。以为之地。盖所谓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也。先生之始至。矮屋数椽。不足以避风雨。岁又大歉。行橐如洗。先生不以为念。即命二三子。筑石为台于衡门之侧茂林之下。以为习礼讲书之位。指顾而集。咄嗟而成。堂廉阶级庭碑门塾翼如也。于是先生命重教锡其名。重教举敬义云者以对。遂为之铭。
从容乎执爵奉挚之间。所以立吾之敬也。反复乎坠编断简之中。所以明吾之义也。盖时有否泰。身有显晦。而此二物者。不可一日而或弃。呜呼二三子。曷不夙夜祗奉夫子之志。
遗安斋铭
重庵先生定居于嘉陵之龟谷。命其孙春善仁仲书室曰遗安斋。令重教题其楣。仍为之铭。
先生之视时人以危。与庞公无以异。其自遗子孙以安。或当有大小之可言。夫天下无道而富且贵焉。固凛乎其为危。贫且贱焉而身无德以自守。亦岂恬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10H.gif)
信斋铭
宗兄上舍重植氏。守其先大父侍郎公嘉陵旧庐。命其居室曰信斋。重庵先生为书其榜。重教再拜敬铭其下方曰。
公内有祖宗孝友之相传。愿公信之如五谷而必守之。外有师友礼义之相辅。愿公信之如四时而必循之。公之门内。盖有两玉树方抽枝而展叶。公信能行此二者。以厚培其根焉。则贱子虽衰晚矣。尚能拭目而见其落落干云也。
玉溪精舍三铭
父师有训。沉潜刚克。我用斯法。自又厥德。凡阳必刚。凡阴必柔。一南一北。视尔所修。(刚克堂)
立刚之体。存心是基。存心如何。孟氏吾师。寡欲为本。夜气养深。及其不动。泰山岩岩。(存斋)
致刚之用。由省身始。省身如何。我师曾子。学要传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10L.gif)
正寝五铭
曰忠与孝。天经地义。君师之命。父祖所遗。大书揭堂。昭告来裔。于千百年。敬守无坠。(忠孝堂)
晨夕拜影。朝望诵言。一或不诚。谁欺欺亲。尔事尔亲。诚有不逮。况于君师。与彼天地。(如在閤)
我事二亲。亲不我待。移以事兄。兄又不在。哀哀嫂氏。庇我以德。母视兄事。遑敢有斁。(无相犹室)
君子之道。造端居室。易嘉孚威。诗赞挚别。母吾二人。神明在侧。冀缺之行。为我仪则。(宾敬室)
昔有太姒。葛覃诗云。富而能俭。贵而能勤。矧伊贫贱。宁敢不勖。我歌三章。用劳杼柚。(赋葛室)
筮格铭
匪疑奚稽。不义敢命。不义而命。是曰不敬。匪疑而稽。是曰不诚。诚敬之道。以事神明。
仙源书舍堂室铭
嘉陵朝宗川之上流。有所谓仙源洞者。友人申观休国用隐居行义于其间置书舍三楹于居室之傍。为乡人子弟讲学之所。邀华庵处士李光教。主教事。堂曰仁智堂。承用朱子武夷精舍堂号也。其室之左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11H.gif)
昔周庠序。六德教民。曰知与仁。寔居其元。洙门论撰。气象类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夐彼武夷。琴书之所。碧涧千里。苍崖万古。览物兴感。动息有养。高堂大扁。千载炳朗。有幽朝宗。 皇坛以北。桃花源里。峨洋一曲。爰有硕人。洁身于此。仿古设塾。立师造士。匪孔弗诵。匪朱弗程。窃取堂号。是墙是羹。暨三夹室。名义相发。入德门户。庶几无缺。嗟二三子。知夫流峙。一仰一俯。大师在是。于以体仁。安重有常。于以养智。周通无方。循循有序。扩而充之。阴阳合质。动静因时。不忧不惑。既乐且寿。生成万物。上配高厚。是为成德。不负帝降。我用作铭。以资弦诵。(仁智堂)
人有此身。心为之主。一动一静。一默一语。心不守舍。谁能管尔。所以操之。惟敬是已。持敬之法。主一为宗。整齐严肃。一在其中。检尔容体。约束以礼。必重必恭。如宾如祭。奉尔德性。涵养之深。不东不西。不二不三。存存久熟。大本卓然。无一尘翳。无一丝牵。高明坦荡。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11L.gif)
天生斯人。事必有宜。九法之大。五典之彝。一或𠑘错。人纪乃坠。何以制之。实由吾义。行义之体。大公为本。事到面前。一以理断。先将利斧。劈作两片。一正一邪。不容复乱。后将金秤。细加参停。过不及间。中体自呈。及其得是。沛然直遂。木临万仞。无所凝滞。近而箪食。豆羹取舍。远而治教。家国天下。一此绳尺。平正四直。方外之功。于斯为极。至哉义乎。万事之则。思欲尽义。匪智弗克。惟其知止。所以能得。小子兢兢。始终自力。(义斋)
唤醒箴
唤醒此心。不为气胜。对越上帝。顾諟明命。霁月光风。瑞日祥云。要在谨独。久乃凝神。
书绅箴
道坏便宜。事废因循。先觉皇皇。胡余独昏。矩方矢直。雷迅风厉。力绝柔牵。以奉帝畀。
作文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12H.gif)
正己临物。命辞陈义。一在其中。句句字字。伤易则荒。致饰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厥德。
华西先生画像赞
望之栗然而可敬。即之温然而可亲。始焉自治。常惧帅役之或倒而子贼之或混。及其成德。不见内外之有间而巨细之有分。恒耿耿于幽室。盖有其忧之无疆或洋洋于明窗。莫知所乐之何事。呜呼后之人。俯而读一部雅言。仰而观七分仪形。庶见其来也必有所为。其去也必有所赖而不坠。
九容九思赞(见本卷)
[本文缺]
烈皇帝御书颂
永历四甲戌春。重教入朝宗岩。拜 大统坛。时滩隐王处士俶说斋居坛下。见赠 烈皇帝御书非礼不动一大簇。盖即华阳崖刻本也。重教拜受而归。奉揭书室后壁。晨夕瞻诵。继之以颂。颂曰。
圣师之言。 圣祖书之。修身大经。永诏无期。臣拜揭堂。陟降顾畏。匪直云章。焕烂可爱。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12L.gif)
我 世宗大王明于乐律。用十二律。旋宫立均。允合古制。每均定雅乐一章三十二声。凡十二章。今纪之以七声。即是一章。观象玩旨。至妙存焉。谨著谱如左。(十二章外。又有送神乐三章。而其律法今姑未及细究。)
삽화 새창열기
臣重教颂曰。天王正位。九有辐凑。(此颂乐章首联二句也。二句皆以君声起之。而下诸声从外比次响应。有奔走来朝之象也。内句首声特尊。见五者首出庶物之德。外句起结同声。又以著王者始终万物之象也。)双凤交翼。(此颂第二联二句也。内句上二声与下二声。外句上二声与下二声。比次相应。重重对抱。有至诚交孚之象。以人伦言。则夫妇和同。朋友交际。皆当如是。而以王道言。则乐之所由生也。○外句上二声比声为次。下二声隔一声为次者。七声内首三声。角为民而为本。故内句以商角为次。外句以宫角为次。皆不舍乎角尾三声。羽为物而为重。故内句以羽徵为次。外句以变宫羽为次。皆不舍乎羽。或不为无意也。)群龙聚首。(此颂第三联二句也。内句变宫之于羽。变徵之于角。外句商之于宫。羽之于徵。皆回首反本。而又有同归一本之势。以人伦言。则子不忘亲。弟兄比序。皆当如是。而以王道言。则礼之所以作也。○通上联言。则上联内句上二声自内起之。而下二声自外应之。外勾上二声自外起之。而下二声自内应之。下联内句上二声自外起之。而下二声自内应之。外句上二声自内起之。而下二声自外应之。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真如一株生花矣。)大同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3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313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