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柯下散笔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0H 页
怡云堂记
表弟李君景麟僦屋北山下。命其楣曰怡云。余谓以云自怡。隐者之事也。景麟处城市而以是自况何哉。其意岂不曰大隐以心不以地。虽处城市而其真趣固自如也邪。抑不曰云之为物。恬静澹泊之中。有变动流行之体。卷之固足以贲林泉而媚幽独。而舒之又可以兴霖雨而泽庶物。则此亦需时君子之所可怡。而非隐者之所能专也邪。景麟曰兄言似矣。余意则未也。余怡愉堂之云仍也。惟失坠志业是惧。用玆寓目。顾何敢自托于外物以为高哉。余瞿然曰不亦善乎。今古家名族举有是心。将行一善。必曰吾为某祖之孙。不敢不遂。将为一不善。必曰吾为某祖之孙。不敢遂焉。则何忧乎先民之日远而流俗之日颓也。窃惟怡愉先生。内承稼牧之绪。外以沙尤为师友。养深积厚。立朝风节。照人耳目。为云仍者。宜其夙夜匪懈。图所以无忝也。然当时名硕论先生之世者。非一二数。而石室先生所谓老矣而不失赤子心。贵矣而不失布素节。夷险百端而不失处子行者。庶几尽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0L 页
夫老少者时也。贵贱者地也。夷险者势也。志以时迁。节以地改。行以势变者。众人之常也。时迁而志不迁。地改而节不改。势变而行不变者。惟大人者为然。此先生之所以为先生。而后昆之所宜绍述者也。景麟蚤岁。从其先大人鼓岩公。师事华西先生于龙门山中。志向方新。士友爱之。既孤而返于洛。从事举子业。此亦一初换境也。景麟于此能不易其守乎否也。于此而不易其守。则其老而贵而险而处之者。可知已矣。于此而不能焉。则其老而贵而险而处之者。亦可知已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景麟乎勉之哉。畴昔华西先生为鼓岩公作反求斋记。其于内外轻重之辨。盖三致意焉。则景麟于趍庭之际。固已厌闻而屡省之。将不待吾言。知所勉矣。然则向吾所以释怡云之名者。虽或非景麟之意。而其传之以心地之说卷舒之义。则高明者采而有之。郢书误释。亦安知不为燕人用明之一助也欤。遂书其说于榜右以为记。上之元年冬十月既望。龙门樵夫。
奉审 御制 大报坛联句帖记
呜呼。此我 英庙御制 大报坛联句帖。宝墨未沫。天香犹新。苍梧之痛。下泉之感。尚忍言哉。夫君臣大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1H 页
伦。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然考载籍。侯邦为旧君图报者固多。独我邦之于 皇明历屡世而愈不忘。其恻怆幽郁之情。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犹使人饮泣于千载之下何哉。我邦僻在海隅。自殷师东来。始闻彝伦之教。而及至鼎峙摇漾。贸贸焉夷也。至我 高皇帝视同内服。一变其俗。礼乐文物。无愧中州。而其文献之盛。学术之正。又骎骎梯航乎洛闽之际。一不忘也。龙蛇之厄。 显皇帝疲天下之兵。以存我 宗社。环东土一草一木。莫非 帝德之攸沾。二不忘也。甲申之变。 毅宗皇帝以至尊殉社稷。而神州疆土。遂蒙膻秽。此海内含生之类所共伤衋。而我邦受恩最厚。故含冤尤深。三不忘也。有此三不忘。而数穷力屈。无地可伸。则其坛享 三皇帝。以寓万世必报之义者。岂可已耶。然坛之既设。盛礼备举。则其前日大老所倡茅屋之享。疑若重叠。而当日 圣教不但不以为重叠。顾乃致意引重。有若不可废者。窃究其旨。岂不曰秉彝之感。无间君民。而义起报享。实兆于此。且建之于国者。与国家偕终始。设之于民者。与生民偕终始。则其义有不可举此而废彼也耶。呜呼。 大圣人正义垂统之意。可谓深且远矣。今 上二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1L 页
七月上旬。重教陪同讲诸君子。奉审是帖于檗山张君学洙家藏。相与论 先王遗志。仰屋嘘唏者久之。因私识其日月如此云尔。学洙氏五世祖副揔管公(聚五)在当日赓歌之列。得蒙 颁赐是帖。学洙氏以支家不得私其藏。谋移摹以广之。盖张氏自寝郎公(命根)以下。世讲春秋之义。学洙氏又尝受读华阳夫子之书于其外大父华西先生。则其所以尊奉是帖者。必不徒然也。草泽臣柳重教百拜书。
观物台记
昔程夫子教人。令观天地生物气像。其言不一再见于遗书。邵尧夫穷搜天地万物之源而著之书。名其篇。亦惟曰观物。二先生所观同异。后之人多议之者。盖必有其说焉。重庵先生定皋比于大谷三年。筑小台于斋傍。命曰观物。猥令重教记之。重教以不文辞。先生曰毋。吾何曾教子以华饰之文乎。只言程邵观物之同异。使来者不疑。吾所命之意足矣。重教乃起而对曰。盖闻乾道流行。造化发育。凡赋形乎天地之间而品汇万殊者皆物也。其所以为是物者。必先有是理而后有是象。有是象而后有是数。此自然之序也。夫二先生精蕴。浅见固未易窥测。然即其言而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2H 页
其旨。程先生之于观物。其得生物之理者乎。邵先生之于观物。其得象与数者乎。得生理者。仁者之事也。得象与数者。智者之事也。是皆全体之所固有。庸何病于不同也。然程先生尝问知易理为知天。知易数为知天。邵先生曰还须知易理为知天。此其故何也。本末之分也。窃尝论之。理通而全。数局而偏。故本理而照物者。措心于平实易简之地。而远近浅深。无不贯乎一者矣。推数而测物者。不逐流而忘源。则或穷高而遗下焉。惟其所见者如此。所以得之于心。错之于事者。亦随而有分焉。此其所以为本末之殊。而有意于观物之术者。可以知所择矣。先生曰然。如斯而已乎。重教又进而言曰。天地之理。本无不备。而人之德。每有所偏。故善观物者。观乎物之理而知所以正吾之德。春深昼永。山静人稀。先生深衣幅巾。从容步是台。见天高地下。万物散殊。一团春生之气。盎然充满于其间。无丝毫之氛沴。必涣然于心曰。君子之气象。其广大和平。当如是也。见四时行百物成。必有为之主张纲维是者。而收敛神功。寂然若无为。蕴蓄机缄。泯然不见其有迹。必肃然于心曰。君子之本源。其深厚而不浅露。当如是也。见冲漠真体昭著为万象。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2L 页
而即乎至近。花不遗一须。虫不忘一斑。气脉流通而不隔绝。间架历落而不僭差。竟日谛视。妙不可穷。必犁然于心曰。君子之于事。其周遍而无遗阙。纤悉而有法度。当如是也。夫然后始可谓善观乎物之理。而不为徒然之览也。先生其有意于是乎。先生曰善。此可以记吾台矣。于是退而书其言以献之。大谷在杨根龙门之北。西距先生先祖老泉先生书院。数里而近云。 上之五年戊辰八月日。门生柳重教谨记。
汉浦书社名堂室记
上之六年己巳春。重教谋于乡之士友。设学舍三楹于居室东数十武之地。命之曰汉浦书社。既而诸君子问所以名堂室者。重教窃惟圣门为学成始成终之道。敬而已矣。尧曰钦。舜曰恭。禹曰祗。汤之日跻。文王之缉熙。孔子之直内。皆此事也。至程朱二夫子以主一为言。则其法无以加矣。吾党之士。朝夕于此。相与交修而共勉。以求入乎前圣之道者。顾不在此邪。宜以主一云者名正堂。其两夹室则又以博约名其左。克复名其右。盖所谓敬者礼之本。一心之主宰也。然心之为体。其所该者是理。而所乘者乃气也。故不博穷天下事物之理。而欲径约以礼。则其所约者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3H 页
以包全体之大。不克治气质物欲之累。而欲强复乎礼。则其所复者又或非本体之正。其弊也一归于异学之空无。而一流于俗儒之驳杂矣。此吾夫子所以重致意于此两言者也。夫既从事于敬之一言。而以是两言夹而相之。则其于为学之道。庶几矣。既又念之。直此堂之西数弓而近。崇阿一面。有老柏数十参天环植者。非静庵赵文正三百年妥灵之遗墟乎。南望数十里。诸峰拱揖而其俨然特尊。若大师之临座者。非我先师李先生畴昔所栖息之青华山乎。赵文正之学。盖尝专用力于敬。以表率一世。为我东方心学之祖。李先生又主张合内外(博约之实)严帅役(克复之本)之说。以统承其绪。而吾党之所观法。实莫近于此。吾党之士升此堂而讲其说者。顾瞻山水。俯仰今昔。则其肃然兴慕。若或见之者。又岂可已耶。因以咏柏山仰二者。分命东夹之东牖西夹之西牖。并识其说于壁。以示来者云。是年夏四月。社末柳重教记。
汉浦书社三榜记
汉浦书社正堂曰主一堂。堂左右曰博约斋克复斋。其名义则重教固已有记之者矣。堂东西壁。用朱子书。列揭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足容必重手容必恭。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3L 页
门如宾承事如祭。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四联。(神州陆沈后几年。我国康津人。得朱子手笔敬斋箴版于海上。盖有林寅观一流人抱此东来。身没而物全也。遂留县署为国宝。本社尝印藏其一本。)盖主一之工。通贯动静表里。而此四联者。乃其实下手处也。又用尤庵先生书。分揭志尹希颜两言于二斋之对壁。(檗山书厨。旧藏尤庵先生希颜堂三大字。今年夏。重教游湖南。又得先生所书进士尹柔墓表。摹集志尹二字。取影而大之。)以博约克复。皆颜子之所受乎夫子者。而学颜子之学者。又不可不以伊尹之志为志也。又用华西先生书。横揭尊中华攘夷狄穷天地之大经。黜己私奉帝衷有圣贤之要法两言于堂楣。(华西先生尝书此两言。谨识其日月传于家。以为子孙门人世守之旨诀。)对揭理事相涵。心迹不判两言于东西楹。(先生又尝书此。有跋语云此八字。乃尤翁先生平生得力处也。学者宜著胸而勿失也。)学者以前两言者为经。以后两言者为纬。而俛焉以践其实。则于志尹希颜之云。可庶几矣。而所谓主一之工于是乎极其体用之大全也。吾党之士出入是宫者。倘于此数语。能远宗近守。而不为世俗卑近褊驳之论所乱。则其所以成人者。亦不苟矣。若夫朝夕游息之际。触目炜煌。使人凛乎若精爽之可畏者临之在上。而不敢少懈其志焉。则此其诸先生心画之所悬示者。或不为无助也云尔。 崇祯五甲戌冬。柳重教志。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4H 页
朝宗岩见心亭镌名记
我 毅宗烈皇帝殉社稷之三周甲申暮春。先师华西李先生与山中诸公。游加平之朝宗岩。始沧海许公格爱朝宗之名。谋于郡守李公齐杜。奉刻 烈皇帝思无邪三大字于岩。又刻我 昭敬大王万折必东再造藩邦八字于其下。尤庵宋文正公为书我 宣文大王日暮道远至痛在心之语。俾刻于其左方。许公因欲建庙祀 神宗皇帝。则文正公又奖与之。劝其并祀 烈皇帝。说者谓 北苑华阳之享。其义权舆于此。李先生重其地。以是岁来游。奉审 睿迹。见其傍有石穹然临于澄潭。其颠可坐四五十人。仍欲构亭数架。以俟来者而未就。其后闻磐川兄弟来。筑坛祀 高皇帝。尤致敬慕。因乡人往来问讯惟勤。呜呼其意可悲也夫。重教与同门二三子议。早晚经纪茅栋。以就遗志。预名见心亭。遣金君永禄,李君在永。镌之岩面。事讫。二君者请问所以名之之意。重教曰诺哉。子知大易阴阳消长之说乎。人类而有夷夏。即阴阳之大端也。唐虞之盛。已忧蛮夷之猾夏。履霜之始也。春秋之时。吴楚僭王。羸豕之踯躅也。驯致其道。五胡乱华。则剥床以肤矣。胡元之入据天位。龙战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4L 页
于野。其血玄黄。而至清虏再入。则其事益惨矣。呜呼。尚忍言哉。于斯时也。吾东以海隅偏邦。独存大义。其本之心而徵诸迹者。如彼其章章。异日天下之文明。必自此而基之矣。吾夫子所谓其见天地之心者非耶。呜呼。非深乎易者。其孰能与于此哉。然尝观天下大势。一否一泰常相循。而其风气之开闭。时运之往复。未尝不由于士大夫心法学术之正不正耳。今夫一介士能为天地立心。即其一念之微。而克制形气之私。惟民彝天显。是扶是植。则至诚之所感通。终有雷出地奋。扫荡顽阴之日矣。厥或反是而徒藉前人之成迹以为重。则向之烱烱者。忽焉而息。而所谓天地之心。亦不可恃矣。此非吾与子之所共瞿瞿者耶。畴昔李先生之入华阳也。有诗云一线微阳犹在此。春光何日遍区寰。其所望于天人者。可谓厚矣。吾所以名此亭者。其意盖亦若是已矣。先生来游后五十一年甲戌秋。门人柳重教垂涕谨记。
愚溪柳氏世孝记
吾柳自副提学讳潚。与其弟承旨湙,检详活。庐墓于春川山中。子孙因以居焉。世称春川柳氏。其居春川之愚溪。而以孝成家者。曰珏,瓘昆弟。瓘有子曰荣源。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5H 页
哲考辛亥。并 赠童蒙教官。上世高兴府院君讳清臣十岁。从父母避倭寇于兴阳入影山。贼锋几及母。号泣翼蔽。乞以身代。得俱全。事闻。旌孝儿闾。今在天安遗墟。其后有司谏讳忠宽事母极孝。尝为养宰锦山。母夫人年已耋。百味俱爽。箸不下珍羞。司谏请所欲。夫人曰。向见耘者在野夫炊黄粱。妇洗萝葍。欲是之尝。司谏与内下庭。手自炊黄粱。择萝葍进之。邑人闻而化之。多兴行者。主簿讳樘善居丧。三年不口菜果。终丧犹朔望。具盛馔荐庙。一生不替。夫人闵氏年八十。勤祀事。亲操刀几达曙。不避裴暑。诸妇请止之。不从。副正讳梦彪。壬辰之乱。奉母避西山。寇猝至。挺剑枝母。副正与弟梦熊。翼母受锋。梦熊死之。副正胁创见腑。死而苏。乱定。旌梦熊闾。副正以不死故不及。孝则一也。副正三子。即副提学,承旨,检详。俱有盛名。三家接霤居汉师。奉二亲各尽诚。每日吉辰良。盛羞开寿宴。张乐以飨之。国人以为庆。副正弟于于堂梦寅。撰副正墓碑。悉载其事。二教官胚胎前光。生有孝性。长公年十岁。少公年四岁。遭父丧。长公执丧如成人。母夫人赵氏有女士风。教育二孤有典则。家甚贫。攻绩济活。令二公就塾。二公稍长。念母氏劬劳。躬执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5L 页
耕稼薪水之役。夜则读书绩灯之傍。愉婉以养志。竭力具甘旨。珍果希羞未尝绝。乡邑服其诚。目之以双孝之家。里之小民。往往忘己事而乐来服劳。如婢仆焉。赵氏晚婴奇疾。转侧须人者屡年。二公左右扶将。殚力药饵。重违亲侧。遂废应举。风日稍和。躬舁板舆。往来兄弟家。迭供忠养。至诚动神明。及遭艰。二公皆老而哀毁踰礼。家距墓十里。日必一省。不避风雨。终三年如一日。制终。值丧馀常斋素。终其月不接外事。出遇父母同庚。辄厚馈食物。或脱衣与之。以致情款。长公殁。小公替干宗事。一如长公时。抚爱其子女。嫁娶资装。无间已出。二公无恙时。乡人士将状其行于官。二公力丐而止。及卒。竟以多士之请。有 貤赠之典。重庵金先生平默为撰行状。长公有一男曰荣甲。取小公孙时子之。时有至性。祖母宋氏及母辛氏俱有癃疾。侍侧者难于奉承。而时婉容服勤。务极顺适。妻宋氏一以时之心为心。侍二姑疾十年。心遑遑如一日。备尝百艰。戚嗟不形于声色。辛氏对人。必称吾孝子孝妇。临终。以崔门昌大为祝。时以屡经草土。积毁成疾。宋氏常祈天愿代。竟以微恙先逝。乡人异之。时子重履及妻李氏侍父疾。如时之夫妻之为。时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6H 页
虚思肉不已。食必过度。重履奔走渴求以进之。至诚所动。人无敢靳施。四邻之鸣吠遂绝。江鲜山雀。往往有不期而巧凑者。首尾十年。未尝一日绝膳。李氏冬不绵夏不葛。汩没厨灶间。人不见其安坐执业时。及遭辛氏丧。举家以岁制无备。罔知所措。李氏自就密处。取帛四百尺。听用无缺。盖于晨昏侍汤之暇。铢累寸积而得之也。见者莫不惊叹啧啧。所居无井。只有山涧。李氏每凌晨远汲。以供瀡滫。林薄虫兽。不以为苦。忽有一脉活泉。涌出厨下。味甚甘洌。乡人神之。名曰孝井。重履子畴锡。亦以孝闻。奉累世宗事。行四时祭。诚文俱到。如粢盛牲果之类。皆勤力预具。以继周岁之用。较若画一。为人安详逊弟。言若不出口。尝窃叹于室曰。宗党诸父兄。眷我者多。责我者少。吾安能不坠家行乎。范锡子好仁今五岁。已能善承父母旨。遇祭日。必坐而达曙。或与之果属。则辞曰未祭不敢食。人目之以孝家种子云。少公有四男。长即荣源。自幼濡染庭训。而又济之以学问之工。尝与尹徵君善用。往复经礼。尹公期诩甚重。以故其行治尤纯。十八。母夫人遘疠。尝粪祈天。诚无不至。其遭丧。毁瘠骨立。杖而后起。日不离墓侧。植木刈草。手指胼皲。祭必齐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6L 页
素屡日。躬自视涤。到老靡懈。大宗之祀。不得进与。则必正衣冠端坐。鸡鸣而就寝。园圃之实。必先献贤于宗。未荐不入口。乡人有怠惰不顾父母之养者。严色责之。期于感悟。又或助以菽水之资。有以丧祭礼问者。必援引诸儒。辨析精明。务令得正。次荣渊,荣河,荣洙。荣河出为族父瑞后。文科工曹参判。善事所后。有绝人行。母夫人丧。有少妹生三岁而失乳。荣河号泣抱育。无异慈母。及嫁。犹率养墙下。抚眷周至。妹终身感泣不能忘。生庭昆季。恒迎致同寝食。荣洙尝有寒疾。中夜烦渴。荣河亲下堂取水煖饮之。而子孙仆妾未及知也。两庭累世忌辰及妻子亡日。不问与祭不与祭。皆肃容达宵。明日夕始就寝。至年八十犹然。一日晓坐忽心动。苍皇率子孙入庙。奉先主就别所。才出门。庙宇倾颓。人皆神之。子炜早世。有与乡人交货券。计数凡八千缗。荣河知之以为此亡儿之累。聚乡人。悉焚之于庭前。后典四郡。皆有惠民之政。民思慕之如父母。荣源有四男。长曰晢。白首慕父母。真如乳下儿。须臾不忍去侧。夜必接席而卧。频抚其衾。进撤食案及煖突之役。皆身为之。不许子孙代之。尝以亲命游泮宫。梦见父有疾。症情昭然可记。即谒医问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7H 页
而归省之。果有疾如梦中所睹。试药得效。及父殁。手抄遗行。日为子孙诵说。未尝及他事。每晨入祠堂。必仰瞻神位。手抚遗书官诰。哀敬达于面目。家人窃识视之。未尝有循例拜退之时。次即时。行见上。次曰耆。为人有风力。先世庙宇及茔域有事。必先倡议举之。人无敢携贰。以是为一族所重。荣渊有六男。长曰曦。有文行雅望。而于孝尤笃。尝赴试汉师。离家百馀里。隔入场。一日忽径归。家人怪问之。曰路见庖人市肥肉。心甚歆动。思欲供亲。苞持而归。此其一事也。第二曰暤。以亲意分户十里外地。日必一省。或既归而复至曰。馀慕未已。其至也。必手有所奉。非有大病不废。寻常出入。必告归期。其归也。必前一日而至曰。不敢令老亲有一刻倚望之劳。一日母夫人叹曰。闻国家将行嘉礼。吾安得致身。一睹盛仪。时值歉春。家力甚屈。且大礼只隔一日。而家距京二百里。盖谩说云尔。非真有意也。暤立贩耕牛成其志。伯父教官丧。从百里外奔哭。大号一声。气绝而仆。傍人惊惶急救之。有顷而苏。盖自闻讣至是。不以一勺水入口也。言笑简重。虽接狎友。无戏言。见流丐。未尝不动色。一无傲慢之辞。对人常请闻己过。有告者。虽少且贱者。久而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7L 页
敬曰。是告吾过者。第四曰炜。为荣河后。奉养极其诚。朝夕之供。必与内子亲之。不经婢妾手。庶弟旼有疾。必亲抱持之。家人请代劳。不许曰吾亲遗体。惟是一个。岂忍使他人调护。第五曰馥。恂恂有诸兄风。动息不忘向亲。亲没。事伯嫂如事母。虽异居。日必一候。遇美味。亲自进献。平生乐道人善。乡里有以善行闻者。虽贱人必往见之。恒言不称名。曦有三男。季曰重植为炜后。善奉亲旨。荣河尊礼重庵先生。尝延致邻塾。令子孙师事之。荣河卒。重植曰。吾祖之志。不敢不继。赒乏济艰。必尽诚。虽在异乡。不替焉。妻洪氏善事姑不弛劳。有底豫之美。族姻诵之。暤有四男。长曰重翼。力穑养亲。不接外事。惟先世庙墓有祀事。及远近宗族有死丧疾苦。未尝不先人而至。以是见称于人。馥有三男。长曰重龙。今从重庵先生学。叔母有疾。左右扶将。数月不接目。病久积火成乖症。不受傍人调护。惟重龙言是听。盖亦至诚所感也。次曰重凤。劝兄游学。自耕养亲家甚贫。只有一牛忽亡之。既而闻牛在邻邑何人家。将往索之。父始许之旋悔。不能挽止。重凤归言牛则是矣。但根究来处。语逼所识一人。吾不忍以一牛之故。而显人隐恶。故断置不问也。父喜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8H 页
吾固虑之。不谓少儿乃能办此。晰之子重坤有三男。仲曰麟锡。出为我伯祖参判嫡曾孙。事所后有至行。师事华西李先生。李先生亟称曰。仁不可胜用。书赠克己复礼说。以勉其扩充。季曰夏锡。分户墙下。晨昏恭职。一如未分时。勤力所出。分钱尺帛。一归其兄。有当用处。必复请其故。尝以十缗钱贷里民之子。而其父不及知。既而贷者死。夏锡削券曰。吾不忍以死者之事。贻戚其老父之心。有三女。长适安钟赫早殁。舅安公久而不能忘。对客言天夺吾孝妇。其实迹今姑未得详闻。季适李进烈。自幼未尝一违父母旨。辞气柔和。善宽譬人。邻有妇姑勃溪者。得其一言。无不贴然宁息。耆之子重复有四男。长曰舜锡。七岁读少微史。至冒顿弑父自立。涕泣不能读曰。彼亦人类。胡忍为此。父尝有疾。弭留四五朔。日供鸡狗不绝。其有钱物可偿人者。迨其父病起。百方弥缝。不令知之。曦之仲子重权出为副提学宗孙。有七男。诸妇某某氏。怡愉如同气。针线用一器无尔我。重权甚安之。数为重教道其事。此其世孝之大略也。外此非以孝闻者。亦皆谨厚慈惠与之语。必有异于人者。故乡人言柳氏以二教官为祖者。未有性薄人。始少公之娶李氏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8L 页
既就馆。知其有废疾。主昏者欲撤还。少公力言其不忍。遂迎归。妇道甚宜。助成少公行治为多。而其锡类之繁乃如此。长公之后。实亦李氏出也。此见天人报应之不舛。而可以为百世为善者大劝云。 崇祯五丙子冬。族孙重教谨识。
嘉陵郡玉溪山水记
我国山水大势皆西趍。独嘉陵一郡之水东流。故自罗丽以来。郡以朝宗见称。所谓朝宗川者。即其水之大者也。故我 高皇帝大统坛。于是设焉。坛之北。有水自华岳山来。东南行数十里曰玉溪。洞中泉石。奇壮多异观。盖天作享帝之山。其后库宝藏。宜如是也。今 上十二年。重教入朝宗川。拜 皇坛。粤明年春。僦屋于玉溪洞门之外。挈妻子而就之。既而重庵先生又定皋比于其近里。家从侄麟锡及李君声集家先后至。七月潦水尽而天气清。重教陪杖屦携朋徒入洞。沿溪而上。穷搜其幽胜。既又选其尤胜者。得九曲定名。镌岩以纲纪之。
初一曰卧龙湫。玉溪下流。有二峰屹然对立。左曰玉女。著名图经。右曰道人。重教因邑人所呼。译之以文。二峰各引一麓。交抱水口。所谓洞门也。由洞门北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9H 页
数堠地。有巨岩横立四五丈。溪从岩颠分四道作悬瀑。其西者峻壁曲障为幽壑。水投空下其中。声如洪钟。下汇为圆湫如大锅。口传言有没者入其中。深广不可际。有物蜿蜒。两眸如明灯。邑人以为龙。水旱就而祷焉。仍名卧龙湫。湫之东南。有一小邱。重教拟构亭数椽。用朱子庐山旧榜起亭云者揭之。西崖多佳石可坐。其峻壁之巅。如仙人掌者曰风乎台。吾友心斋柳羲元所命也。瀑上巨岩。可容十数人周旋。削其北俯临一大泓。止水明莹。确斋洪汝章名之以光影泽云。
二曰抚松岩。由卧龙西北行里许。得平泽一面。方而长。长可五十武。阔居长三之一。水极清可数鱼。潭之北。石台滨水。低平廉隅。整饬如阶砌。竟潭之长。其南则台稍高。随水渐杀为数层。尾之以白砾。游人隔水列坐。可以赋诗。可以流觞。可以对琴合调。南台之南。古松一树鞅掌如张盖。尽覆台上及潭水。盛夏清风不绝。此岩之所以名也。北台近西。有一老石苍然临水。如人拱立然。俗呼弥勒石。邑之士女。或祈禳求嗣。众谓诡异不经。足为灵境之累。遂削去旧名。改称曰丈人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79L 页
三曰濯缨濑。皓石平铺。湍流溅溅。傍流可坐或高或低。凡六七处。盖举全境。如德厚君子声音笑貌。未有甚异于人者。而即之自然使人襟怀旷然而舒。夷然而平。徘徊眷向不忍去其侧。是则非上下诸曲之所及也。用濂溪先生莲华故事名之。由抚松至此二里许。路迂回屈曲。凡七涉涧。初涉而得翠锦屏。四涉而得三秀坞。五涉而得白云壁。七涉而得友鹿川。皆清绝可乐。特为诸胜所掩。不得备数。然又不可没其长。附见于此。以为濯缨之属曲焉。
四曰鼓瑟滩。由濯缨而北。一唤而近。涉一涧。遇倚壁叠石为磴而过之。自玆而𨓏数百武。一瀑一潭。相间而作。如连珠然。不可纪数。缓步上下。冷冷可听。揔名曰鼓瑟滩。重庵先生命也。
五曰一丝台。由鼓瑟一歇胫而至。台高数丈。若斲成然。从石罅攀援而上。可坐四五十人。后拥翠屏。嘉木荫其上。前临深潭可垂钓。取严子陵一丝扶汉鼎语名之。亦重庵先生意也。从台上斜对上流。白石开面极广阔。鸣泉百道撒出。曲折累变。大者如晒练。小者如垂旒。其细而急者。如喷玉如飞箭。众声合作隐隐。如雷转晴空。静而听之。高下清浊轻重疾徐。又不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0H 页
其各专一声。如乐之集群成而大成。翕如而皦如也。命曰必东川。此台之一胜也。此水始终皆东流。而必于此寓名者。以其有万折之状也。
六曰秋月潭。由一丝而西未一里。得此潭。潭面蕴藉无圭角。深而见底。上有石台。可披襟临之。左右奇岩。又从而佐其幽趣。众谓以潭而胜者。此当甲于九曲。命曰秋月潭。盖得秋月印其上。乃可以尽其胜也。潭三面皆岩险不通迹。惟南距路不十武而林樾翳之。前后来者。浅之为知。掉臂而过之。未有能一目其境而诵其美者。此足为求道而忽于所易者戒故志之。
七曰青枫峡。过秋月行少顷。有石截流成矼。下为卧瀑。爽凉可少憩。溯流而上。岩面皆奇古无凡流。于其卒也。大石横布溪底。可坐百人。当中穿开一道。阔不过一尺。全溪之水尽由其中行。而未尝有汎滥焉。所谓笕岩者是也。自始涉矼至此数百武。南崖壁立数千丈。枫林被之。密叶油油。如翠云万堆屯聚不散。此为异观故得名焉。
八曰龟游渊。直笕岩之西八九十武。北崖忽陡绝数十丈。与南壁抵顶对立。始终可百许武。壁上古木樛枝横覆。虽当亭午。幽森阴冷。非神清骨强。癖于林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0L 页
者。不能久坐。水入两崖间激石齿。喷薄腾踊而去。声震洞天。下有苍石隐映波底。如穹龟俯伏。应水声鼓舞。渊之旧名。其以此欤。抑别有神迹可徵欤。念昔大禹氏抑洪水叙九功。而天以是物锡之。今天地蔑贞。夷狄横而禽兽至。大道之坠地。凛乎如一发。畴能缵禹迹立大功。使是物者重见而瑞世也。呜呼唏矣。何可望也。
九曰弄湲溪。过龟游西望。莽苍之间。川光岩色。发扬林表。就之窈窕可乐。选集其胜。要不失抚松鼓瑟伯仲之间尔。自洞门至此。履巉嵓历崎岖十馀里。行者体倦神疲。莫可前进。而过此以往。山益瘠水益细。亦未有可观者。遂以此为九曲之终。断置以上。归之造物者。朱子诗云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麟锡取而名之。未至弄湲十数武。有飞泉一道自北来。泻入于溪。泉上有微径。沿而入焉。忽闻鸡犬之声喧于云树中。曰归来谷。谷颈脩腹阔。如葫芦样。村家仅六七。向明开户。萧洒如仙居。人皆草衣木食。与物无求。金生贡释其秀者也。形貌奇古。意度坦夷。喜引接人。盖朱子所称西原庵居士崔嘉彦一流人。特神明知识少逊耳。余欣然往从之。求为之徒。生既不余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1H 页
外也。又肯借其居室数楹。以为往来泉石。随意休息之所。余揖而受之。命曰止宿庵。因尽记九曲流峙之胜及锡名大意。列之壁间。以俟同吾好者来考云。
舞凤瀑记
玉溪之下流。至紫泥台东南。有所谓镜盘溪者来会焉。余既定居台上数月。溯其流十数里。即与玉溪之源。隔一岭分背而来。有苍璧削立数百丈。飞流一条。从其巅横投而下。中间忽激石棱。散作垂帘。比至地。广可四五十武。远望之。如一大鸟张翅峙脚。耸身延颈而立。山中人旧呼舞瀑。因加一字。名舞凤瀑。盖与玉溪之龟龙二曲相上下。而其壮伟则或当加一等也。惜乎其不共处一源。使来者不得同日而赏之也。虽然收敛文章。退然独处。不欲与众流争胜。益见其高也。丁丑夏。追识附于玉溪记之后。
紫泥台卜居记
华岳山玉溪洞者。嘉陵山水之秘府也。余既选其九曲之胜而为之记矣。出洞门而左。有村落数十。萧洒临溪者曰玉溪里。出里门东南行二里。得一大坪。溪流右旋其外。如弯弓㨾。而人家棋布其中者曰紫泥台。溪至台左腋。复折旋而南数里而入于江。比入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1L 页
江。有一闾东向而临溪。可三百户者。即郡治也。盖自玉溪洞而视此三里。犹室之有堂。堂之有庭。庭之有外塾也。今 上丙子春。余自迷源挈家入嘉陵。始盖卜居于玉溪里。临行事未谐。权就郡治景华馆下居。踰年而后。定居于紫泥台。台东西数千武。南北五六百武。精舍当其心。少近北。后有所谓花峰者障其背。前有长麓随水横逵。远山出其外。苍翠可爱。台上土稍薄不宜稼。于木惟栗为所宜。旧主韩氏植栗数千。盛夏绿阴蔽天。百种异禽。飞鸣往来其间。亦幽居一趣也。世传董玄斋书。有华岳翠云之园六字之榜。若为此准备者然。因摸揭以锡名焉。同余来者。家从侄麟锡,凤锡。联墙居台之南端。族弟重岳伯贤,李君在永声集。分左右居精舍之前巷。族叔荷塘居士暻。居花峰之后谷。皆朝夕对晤。重庵先生定皋比于治下龟谷里。龟谷之南。隔一陇而近。族兄信斋丈人重植居也。自其先大父甫山侍郎。已为山中主人。至是喜延接新来士友。而托其胤子元锡。其比邻。有甫山介子旼允和及慎炳玉汝圭家。又其邻闬。族弟重龙子云来居之。每旬休日。上下社齐会讲业于先生之门。春秋良辰。又与四方之士至者共焉。或设坛习礼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2H 页
茂林之下。或杖屦逍遥于九曲泉石之间。台之东南踰二岭。即朝宗 皇坛在焉。岁以三月十九日。(烈皇帝殉社讳辰。)一往拜焉。盖玆邦山水之胜。虽未有特然可称于人者。而其幽夐清高。足以托身自洁。以去夫外诱之累。又 皇灵之所陟降。居人士子往往有寤寐京周之思。知阴阳向背之分。当天地蔑贞四海腥膻之日。得此一片乾净地。亦难矣。诚愿得从师友之后。终岁优游于此。讲先圣之道。守先王之礼。使斯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者。不至坠堕到地。则区区平日所抱。庶几粗伸矣。至如堪舆氏风气聚散之论。农师圃师土等上下之说。素所未讲。亦有不暇深较者也。自入山以来。朋友访至者。辄问新居意况。仓卒难于应对。谩书此以示之。丁丑暮春。翠云园主人柳重教稚程文。
玉溪精舍名堂室记
余既定居紫泥之台。以玉溪名精舍。盖余之入此山。实以此溪之胜也。舍为室者仅二。俱南牖。二牖之外。横设一小轩以厂之。皆仍前人之旧也。榜其轩曰刚克堂。室之左者曰存斋。右者曰省斋。余年十四五岁时。请学于重庵先生。先生贶之以箕子刚克之训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2L 页
汝天资沉潜。能以刚自克则善矣。及进见于华西老先生之门。尝以纸请书诲。得省斋之榜。盖欲令专用力于内也。窃惟曾子之从事于斯也。其目则曰忠信传习而已。忠信者。力行之大端也。传习者。致知之实事也。欲致知力行。又不可不居敬以立其本。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又曰。操则存。舍则亡。即此事也。于是乃敢自为存斋之榜以配之。此两言者之工。必造次颠沛。克念自力。内不为气所胜形所役。外不为物所挠事所掩。乃可以践其实。非天下之至刚而能之乎。其所养如此。其所以成就者。必有异于人者。曾子之壁立千仞。孟子之泰山岩岩。夫岂无所本而然哉。是则向之所谓以刚自克者。岂惟沉潜者之所当勉。乃圣门彻上彻下之正法也。以夫子中庸之言考之。曰存曰省。求入乎仁智也。刚克云者。即勇之为也。天下之理。取之左右而逢其原。岂有不贯乎一者耶。今去奉训之初。三十有馀年。颠毛已星星矣。其间岂敢全无所事。而志气劣下。进就不果。反躬循省。未有一分得力可持之地。与彼索性自弃者。所争不能几何矣。虽然尚愿发愤激懦。鞠躬向前。以终吾身。无他念也。内堂曰忠孝堂。 皇朝学士朱公之蕃奉使来吾东。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3H 页
书此以示邦人。今父摹以揭之。盖人家传世之大经也。斯人之所以异于夷狄。与其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此。于此而无其实。则所谓刚克。所谓存省。皆空言也。左二室。老妇燕息治绩之所。一曰宾敬室。一曰赋葛室。右二室。其一奉先君子遗真。曰如在閤。其一诸妇女共处于其间。曰无相犹室。昔先君子朝望。戒家众曰。讳名分而崇爱敬。勤职事而尚礼节。今以忠孝为大经。而四言者为之纬焉。则其于所以奉承遗旨。庶几不远矣。嗟我妇子。尚一乃心力。胥勖厥实。又朝夕修我。补其未逮。无使重得罪于我父师也。戊寅冬。主人重教识。
勉庵记
吾友侍郎崔公赞谦。自童子时。与我共学于华西李先生之门。读朱子宋子之书。及冠。以家贫亲老。入京师取科第。从宦有年。李先生丧。奔哭于黄檗山中。既葬。治任将归。揖重教。涕出而言曰。昔先师教育我甚劳。尝手书勉庵之榜以贶我。盖亦至诲也。益铉愚不肖。且縻身关柝之役。不克卒从事于此学。以奉承其旨意之万一。吾甚恸焉。愿吾子为我记其事。且教所以用力追补之方。重教谢辞。不敢承命。其后崔公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3L 页
进忠言。再彼窜逐。崎岖绝海之中。以书申前请益勤。及放还。复提其说。重教谓勉者自强之谓。中庸诚之者之事也。向也吾见公有自讼之言。而未见其有自强之实。吾所以不敢承命也。今公于人臣之职。已勉其一二。而其大者关系夷夏人兽之判。乃朱子宋子相传之大旨。而我先师平日所公诵于上下者也。观其所以行之。又若不以死生置其心者。则其于所谓诚乎。亦庶几近之。吾于是乎可以有言矣。夫道之在天下也。其体至实。其用甚广。经之为三纲五常之大。纬之为一去就一语嘿之宜。皆君子之所当勉者。而其所以勉之则有术焉。主敬以立其本。问学以明其理。从容积累于真实易简之地。骎骎以配乎天地盛大强壮之气。则其以时措之。如原泉混混。随处充满。高下浅深。各适其平。而卒以放乎四海之远而有馀裕。其不能然而徒以一时意气。撑拄张旺者。随其所向之一偏。又必有所蔽而不周处。其所向而往者。时移事过。亦有时而倦。如仰空而射。极其箭之所至。气尽则坠矣。昔陆宣公抗章论天下安危。数奸人之罪。其风神气象何如也。而一朝失志。则乃闭门不聊。集古方以自遣。王文正之清德也。而或思已却之银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4H 页
胡澹庵之峻节也。而反受剉豆之污辱。此数君子者。其始初树立。岂曰无所勉。亦岂可谓尽出于不诚哉。然不免有时为天下笑乃如此何哉。所养之不得其术也。今公以眇然一小臣。奋然飏言于朝。自任以斡天枢植人纪之功。使邦人士女莫不讽诵其名而愿见其面目。其所就亦可谓不愧于古人矣。然功益高而任益重。德益尊而责益备。苟或不能自力以继之。则其失望于将来。亦将如今日负望之大也。岂不凛乎其可惧哉。吾闻公于屡年阨穷之中。独取朱宋子书。重釐旧业。又能夙夜惕厉。有克勤小物之意其视向之数君子所为。固已远矣。而所谓立本明理之术。亦将得之于其所业之中矣。愿公无恃其所已立而勉其所未至。无恃其所已明而勉其所未达。卒至全体此道。实有诸己。光辉之所发越。使夷狄禽兽之充满于天地者。有敛缩销融之势焉。则先师当日面命之意。庶几其不坠于地。而凡有生于此世者。将并受其赐而称思于无穷也。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惟明公加之意焉。 崇祯五庚辰五月上浣。高兴柳重教记。
无名我屋榜后小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4L 页
弘庵朴公归自杨沟。不入城市。就益化先陇。因墓人㢢庐。略加葺理以居之。名曰无名我屋。盖有味于卫公子苟有之言者也。命重教题额。且记其事。不以其丑陋者。是亦欲称其无名之意也。重教尝观士大夫出而仕于朝。退而处乎家。不能保全其名节者。皆为一屋子所困也。方其未有屋也。求有屋。既有屋矣。则求所以美之。既美矣。则又求所以积之。欲之生于我者无穷。而物之得于外者有分。苟不能安其有分者。以求充其无穷者。虽欲不丧其所守。顾可得欤。公之去官而来也。荜门圭窦。非其所安。而安之若固有。草根木实。非其所甘。而甘之若素习。观其所自命。有知足守分。不愿其外之意。推此心也。世间得丧荣瘁。未有以遽动其中者。岂不亦贤矣哉。抑尝闻之。公之先祖文敬先生。平生未尝治一第。书策琴瑟。不在坟庵则在山房。其易箦也。亦借尹氏江榭。此时未有所谓我屋者矣。岂复有礼约之可言也。念先生晚年。位至冢宰。望尊国师。门内诸子迭典群牧。先生诚一经心。则岂患无一屋子哉。然且无有乎尔。是其中必有万万急于此者而不暇乎其外也。此岂非后人之所当讲耶。公内承传家之绪。外游有道之门。必有以反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5H 页
其说者矣。近又涉迹世路。斟酌事变有年。益有以知人之所以为人。家之所以为家。国与天下之所以升沉污隆者。孰为其本而当急。孰为其末而可缓。则迨此敛迹晦养之日。必将俛焉用力。以不负乎其先人之志。决不肯徒然作知足安分之人。夷旷萧散于泉石花卉之间。以求充其无名之实也。是则贱子之所望于我公者。盖无穷已也云。 上之十七年庚辰三月上弦。高兴柳重教书。
蹈海亭处士具公事实记
大明之末。北虏入据大位。天下被发。吾东受臣妾之辱。时有具处士邦俊者。以仪宾近属。一朝挈妻子。出城就东海上。居通川之郡金襕之窟。终身不出。构一亭为悲歌长啸之所。命曰蹈海亭。世所称蹈海亭处士是也。具氏以高丽大匡检校上将军存裕为大祖。世贯绫城籍。入我 朝。簪缨蝉娟。绫昌尉浣尚 中宗大王淑静翁主。生承训郎思认。是生忠义卫㝘。即公之考也。妣完山李氏。 赠判书福禄之女。以 万历丙午生公。自幼俨然有长者态。虽狂夫醉人不敢慢。平居好读书。专心圣贤之学。以清名直节自励。口不言功利。尝著三顾草庐赋。以寓出处之义。其在海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5L 页
上。抱春秋究终始以自靖。海俗贸贸。祥祭必致客。禫日张乐燕乐。公曰此夷陋也。为陈丧礼。又推及冠昏祭祀。一以朱子家礼导之。一乡从而化之。蔚然改观。乡人子弟旧不识文业。公至始破荒。诵声洋洋。皆知为学之方修身之要。生事剥落。或亲执锄犁。与田夫野老为伍。搢绅大夫过者。造其庐而不遇。则不敢请致之。身诣田畴。倾盖与语。退则曰。吾得见君子长者。不觉胸中鄙吝自销也。行年八十。志气如神。荜门瓮牖。整襟对案。日以析理为事。临没。招洞中诸同游。各有警训。命子孙进前。勉以忠孝礼义。戒勿以科宦为念。既而令诸妇女拜辞而退。长吟杜子北征诗。翛然而逝。己巳七月十三日也。诸子奉柩归葬于永平之白云山。公早丧二亲。终身恸慕。口不近滋腴。身不加华丽。事二兄如严父。伯兄府使秀俊先没。嫂柳氏独存。公与仲兄廷俊。晨夕行定省礼。奉养之诚。到老不衰。李舅元忠当昏朝。以东学生。上疏谏废母。归老杨根。杨距通川五百里。公与仲兄。岁一往省。仲兄跨马。公常为之执靮而行。其孝友至性。盖如此。公初娶坡平尹河女无育。再娶安东权德洪女。权氏性严正。教子孙有法度。诸子有过差。辄却食不御。至再三叩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6H 页
始略降辞色。丙子。避兵于新昌。猝遇贼。度不能全。以刀剚颈。既死而苏。后公一年生。没后公四朔。祔左穴。五男。曰徵为府使后。曰彻曰徽。曰行为族父后。曰衡。侧出亦五男。微,律,复,循,得也。徵事所后母。有卓行。与九弟同产而居。门阑无间言。又能以经学趾公美。为乡邑所宗仰。通之人状公节行。累呈营邑。畿辅士流。亦为之上言 跸路。竟无旌表之典。物论频赍郁。然于公亦何有哉。故承相李公书九奉教撰尊周汇编。大书公蹈海之行。此足以昭示于来世矣。盖闻 大明之亡。天地正气萃于吾东。在朝斥和。有金清阴,郑桐溪,尹八松诸公。城陷殉节。有金仙源,李忠肃诸公。往虏庭面骂致死。有洪,尹,吴三学士。在山林讲春秋。上告下谕。以明大义于天下万世。又有我华阳宋文正先生。是皆树立人极。维持宇宙。既与日月同其光显。天地同其久长矣。此外有遗世长往。守义自靖。以存天下之防。如太白山之郑,姜诸公。朝宗岩之许,白诸公及我蹈海处士者。又磊落可数。盖与上数君子者。表裹(一作里)经纬。风声相应。以共就其所谓树立人极维持宇宙之功。后之尚论者。不可以迹之微著。事之大小而异视之也。往岁重教窃有感于时变。离畿甸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6L 页
关东。始尝托身于金刚雪岳之间。东距公之通川。才踰一岭而近。百世之下。清风犹洒人。盖将与一二徒友。选日一往。奉审其遗躅。未几因养疾移寓他山。至今未就志。公之孙秉常。知重教慕公有异于人者。间取公断烂遗迹见托焉。重教不辞而为之撰次如此。公之大节。岂待人而不朽哉。因此得托名于下风。是后生之光也。 崇祯五壬午秋八月。高兴柳重教敬述。
骆山堂记
我先祖领相公旧第。在汉师之东里骆山下。林园之胜。甲于辇毂。三子副学,承宣,检详。接霤而居。奉养各尽诚孝。每日吉辰良。张宴上寿。公及其弟于于公。联床湛乐。气象融泄。国人士大夫具庆者皆慕之。由是柳氏骆山之名。与公绰之河东相甲乙。其后世故云变。并一花一石。迁转为他人物矣。副学公常追思之。累形于诗篇。今子孙来居春川。守邱陇而山名适相符。其亦异矣。族父弼氏所居正寝。重教榜其楣曰骆山堂。盖昔朱文公晚取先乡山名。命其居以紫阳书堂。而曰礼不忘其本。乐乐其所生。念族父自其先三教官公。以孝友相传。族父群从兄弟谨守无坠。今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7H 页
子姓朝夕唱喏于此堂者甚众。皆油油有雍睦风。视先祖骆山时。虽其地之崇卑。名之显晦有不同。而家风之髣髴者。亦可谓能追其本而无忝所生矣。则其于斯名乎。庶几无大愧也。然文公之所以承先范家而示法于百世者。又有大焉。今观其所述家礼,小大学之篇。可见也。愿族父因其已定之基。而益以是道训迪来裔。骎骎以开文明之运。则其门庭之崇显。有不待爵禄之外至。而凡从游于花树之下者。亦将与有光华矣。
景渊台记
余寓柯亭山中。㢢屋湫隘。短檐不蔽阳。又旁无林园可乘凉处。每当盛夏。病暑不能看书。族人汝膺甫闷之。为筑小台于其所居如愚川上槐树下。距余屋数弓而近。每日将午。辄手卷就之。时宗士重岳伯贤来留汝膺书馆。汝膺诸子弟请学焉。于是共聚是台。列坐肄业。一月三旬。洞中诸族人子弟及宾朋馆居者。齐到行讲会礼。见课在论语。相与反复乎求仁为己之说。克复博约之旨。虽其造诣有浅深。而唯唯否否。随分相长。甚可乐也。汝膺谓余曰。以地则此乡是海邦一隅万山草树之中。不知古来曾有何人于此处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7L 页
讲此事。以时则今日是禽兽逼人。大道晦冥之秋。不知世间能有几人于此日讲此事。是宜有一言以识之。为后人观。余曰诺哉。吾辈今日所讲。是圣师之雅言。而地名之如愚。似有不偶然者。请以景渊名台可乎。遂为之说曰。呜呼二三子。吾辈与圣门诸子。生之先后。二千有馀年。幸得因坠编断简。以溯求当日问答之旨。恍然若操瑟共侍于杏坛之上。终日游泳而不知倦。是诚可乐也。然如颜渊者。天姿明睿。闻一而知十。故于夫子之言。无所不悦。而以如愚见称焉。吾辈禀质鲁下。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其于夫子之言。常茫然不知所入。各执所见以争之。往往经时阅岁而不能一者有之。是则真愚也。岂非可忧之大者耶。虽然材质高下。素分有定。虽朝夕景仰。有不可以相及者。乃若所可勉则有之。夫子之于颜渊。既称其不违如愚。又言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此其所以为颜渊也。吾辈虽甚愚。苟能人一己百而幸有得焉。则乃于日用动静之间。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如颜渊焉。厥或失之。又未尝不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亦如颜渊焉。铢累寸积。磨以岁月。随其地步。各有所立。能不为邪世之所乱。使斯道万一其有所赖而不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8H 页
于地。吾夫子在天之灵。必曰是亦不终于愚也。此岂非吾辈之所当景仰于颜渊者耶。昔明道先生铭颜乐之亭曰。地不忍废。水不忍荒。呜呼正学。其何敢忘。今也地非其地。水非其水。然以号名之相近而兴慕焉。因又从事正学于斯。而有所立如此。则玆台之因人而显者。其亦无穷也夫。 崇祯五乙酉夏。东岳人柳重教记。
丹阳徐孝子,崔孝妇旌闾记。
恭惟我 列圣朝崇奖孝子忠臣烈妇。世有恒典。至于近日。则可谓家貤赠户棹楔矣。而人之所以兴感者。反不及于前日。以其或出于文具而不无虚实之相蒙也。惟玆丹阳郡。故孝子徐士人,孝妇崔孺人双旌之典。以今 上二十九年壬辰降。而乡人莫不荣之。有识者乐为之徵其迹。是必有所以致之者矣。孝子名万祚。利川徐氏。 纯庙庚寅。自畿辅来寓是郡。事偏母极孝。与夫人竭力耕织。以供甘旨。乡党称美。一日母遘疾危㞃。孝子斫指进血。崔氏刲股进肉。得回苏省觉开霁如常。数日而殁。此其特行之所以得恩旌也。至考其所本。则孝子天性冲质温粹。平生读小学书。动静云为。咸以是为则。而一本之于诚。常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八 第 288L 页
世人皆好利而不知何者为利。吾则以为永利莫如为仁。遂名其室曰永利。其立心如此。故化行一家而夫人齐孝。有一子曰宅九。二孙曰商亿,商仁。皆循循有孝谨风。亲执锄犁而不废小学之业。盖斫指割股。求之诸家旌闾。往往有其类。而其心法家风之纯备则未必皆如此。呜呼。继其后者。宜无坠其绪而益思所以扩大之。有能从事古人大学之道而树立焉者。岂不尤美耶。旌役告成。宅九甫要余一言以识之。余不辞而叙其实。又附之以祈祝之意如此。以告来人云。癸巳正月三日。高兴柳重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