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18H 页
燕居谩识
太极极字。固是根柢枢纽之意。又有亘古亘今。移易不得。颠扑不破之意。
夜卧时振发精神。凝定良久而后就寝。则至晓必蚤寤。日中应物。精神清利。不难收拾。若困于睡思。不觉颓卧。则至晓必迟寤。日中应物。倍费提醒而得力反少。此与草木随前年结梢如何。为今年长养分数一般。
天地气候。人之肌肤。其常则皆温温然。若大寒大热。特发之有时而非常度也。此可以观仁体矣。
静言用违象恭。观人之法。大故缜密。静与动相对磨勘。言与行相对磨勘。表与里相对磨勘。虽下代诈伪百出之后。其有能遁其情者乎。
钦明。诚正之极功。文思。格致之极功。允恭克让。修身之极功。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也。故曰尧典大学之祖宗。
先王之迹。乐最先崩者。其妙处须以耳相传。而不得寓之文也。天地久远之器。莫大乎文。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18L 页
太极图白处是阳。黑处是阴。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是阴而阳阳而阴之象。即中央。无物者之所为也。若白自白黑自黑。是阴阳图也。不成为太极图也。
天地间。凡两物相对消长。其一是不可无者。其一是不能无者。如道心不可无。而人心不能无也。君子不可无。而小人不能无。乱极思治不可无。而盛极必衰不能无也。斯二者皆天也。但其间天心向背所在。不可不论。
两人同学。一富人。其一人只见富家华丽安逸之状。尽其产而效之。外虽似之而实即败亡不旋踪。其一人求其所以致富之由。得勤俭之术而效之。始虽不似而终必似之。学者之学圣人亦然。径效其威仪之习熟。文章之宏博。鲜不至于自失。先从其立本处下手。则随人浅深。必有所至矣。所谓立本。诚敬是已。真要入圣人门庭。舍此无佗径也。
愈疏不可矶。不但于事亲为然。凡天属之亲。皆当推尽。盖不必以过之大小分。即于一事上。才缓一分。有愈疏之疑。才紧一分。有相夷之虑。政自难尽。身体之。乃见其然。
人固未易十分尽仁。亦未有十分不仁者。今有大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19H 页
不道之人。虽废痼剥伤之极。深察焉则必有一点通处。如古木全腹皆朽坏。皮肤一边。犹有津液寄着处。盖扑灭他不得。掘拔他不得。除是喉下无缕。乃息了。乃见其为固有之生理也。盖操则存舍则亡。自是一意。似此说又是一意。认性为无善无不善者。依此意看。当亦有助。
读文字。亦须久而敬之乃佳。如此则日新而无厌。才上口。即漫浪讽过。则居然味短。不耐遍数。
读史者。不可不先讲舆地。领略天下山川州县大体然后读史。方见历代帝王兴灭迁徙分合偏全之势。如观棋者先从棋盘上。辨认十九路然后。方看人下子。
天下之势。西北尊而东南卑。故历代兴隆之地。皆在西北。(惟 皇明之初。乍都金陵。)及其衰替。或自西而东。或自北而南。一降则不能复振。盖王化从上而下易。从下而上难。顺逆之势然也。
天道左旋。故地道以右旋为交媾。中国山川。为风气所聚会以此也。然河自龙门。绕过冀州。入于碣石。紧锁如盘领状。江汉又过其外。如弯弓然。故风气聚会。河内为最专。河外次之。而洛汭(洛阳)比洛表(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19L 页
为尤。以其在河洛交襟之中也。江汉以外。又不及洛表。故金陵钱塘。物色虽佳丽。而风气最下。今河口比古河道。转退千馀里。此亦天地大气数盛衰之验。
冀州地瘠物俭。而生得圣神最多。清明上升故也。江南地沃物礼。而生得聪明反少。腴腻下聚故也。
自大地全体言之。中国居前面近上。上距北极五十五度。下距中带三十六度之地。恰似人身之有面目。向来清臣李光地累被西人中国无定处之说所困。盖西人鸡子之谕。自是未成说。鸡子虽浑圆。个中自有将来头翅背腹一定位置。何尝漫无向背。且未论地形如何。凡物以心为中。天地间初头出圣人之地。即天地之心所在处。西人自谓遍踏海外万国。不知那处那国。更有那㨾人。说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件事否。道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否。只以此折之足矣。
中国西北据山。东南滨海。王气不竞。则据山处有山族驰突之患。滨海处有水族侵凌之忧。必至之势也。盖北虏山族也。山族禀刚梗之气故多力。如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0H 页
豹熊罴之类是也。海寇水族也。水族禀澄清之气故多巧。如鲛之织绡。蜃之起楼是也。多力故以弓马为命。多巧故以工匠为命。中国禀中和之气故尚德。尚德故以礼义为命。是乃人道也。德与巧力。常相消长。德盛则服役巧力。使各得所而天下安。德衰则为力所制。为巧所眩。冠屦倒置而天下乱。故修攘大要。莫如贵德而贱巧力。
蛮夷猾夏。自唐虞而已防其微。至孔子作春秋。则有剥床之虞。至晋五胡乱华。而澒洞不可御。特未干大统耳。至元始干统。天地之大变也。然臣中国而未尝令剃发矣。至清而始剃发。则无以复加矣。吁亦惨矣。于斯时也。我国以海外偏邦。独保一线之阳。此天意也。我国自殷师东来。天之眷顾已重矣。洪武建号之初。天降我 太祖及圃隐先生。正义明伦。遂为 皇明一视内服之邦。至 万历。又固结以再造之恩然后大变作。故我东之匹夫匹妇。皆有匪风下泉之思。然向不生一二大儒先生。扶植而发明之。又未必能支拄到今日矣。盖气无不变。变无不极。故天为大运所迫。不能无今日。然阳不可以尽绝。而理不可以终泯。故其先事忧患。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0L 页
意措置乃如此。呜呼。其亦可谓至仁矣夫。
所贵乎硕果不食者。为其有落而复生之理也。我国幸存一线之阳。若取足于自靖而不思所以恢张于天下。则岂天地顾托之心哉。天下一身也。一指受病。全体为之不宁。况心腹中恶。四体岂得偏安。且生物之理。不息则消。才以偏安为心。其幸存者。亦不能几时矣。在上位者。苟以天地之心为心。当先讲此义。借曰力未足以及之。其哀痛迫切之心。不可一日而泯也。士之读书明义。亦当以此为第一义。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岂其才智谋猷。皆过五霸哉。恶其无至诚恻怛之情也。故士宁学圣人之事而未至。不可以小成为利而降其志也。
我人与北人相接。内怀丑之之心固也。若于中土旧人。一例有此心则不可。斯人也即前日簪缨诗礼之族也。左衽而侏离。岂人人之罪哉。圣人见凶服者必变色。为其失所天也。见瞽者必变色。为其失日月之明也。苟有仁心者。亦当恻然于斯人也。
天下之义理至公。非有我之得私。发之自我则以我率人。发之自人则以我从人。今日中国。虽云南四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1H 页
川之人。苟有为天地立心。倡大义于天下者。我国当往为之从。不可有一毫私吝之心也。
五季坏乱之极。唐明宗焚香祝天。愿早生圣人。为生民主。宋太祖以是时而生。此处最好玩究。人心发动处。即天地之心发动处。
清自顺康以来。世有不嗜杀人之心。其规模又极综覈。中国人得以保全躯命二百年无事。又解惜文献。不至付之坑炉。故有志自洁之士。得以守先王之典籍。以待天下之清。此亦可幸也已。然于可幸之中。有大可忧者存焉。元之有天下。以残忍苛刻为政。其历年又未久。故 明太祖一朝而倡大义。天下有雷动风随之势。不劳而集大功。今民之涵濡惠泽深。其历年又久。我不敢知。人之秉彝。极天罔坠。有圣人者作。则能振起而自新。如前日否。抑精神气魄。与之俱化。而卒莫能转斡耶。要之非天下之至诚。不能鼓发其中。又必加之以世代渐摩之功然后。始可以议荡涤融液之化也。
周之德盛矣。其化宜旁达无方。而必先及于江汉之间者。北为猃狁所限。西为犬戎所限。东为朝歌之风所败。故惟有南行一路。如流泉触石迂回而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1L 页
仁之胜不仁。其难如此。
天之所以与我者。随事皆有元定分限。如目足以辨形于几尺之地。耳足以辨音于几步之地。手举物几斤。足行日几里。固随人不等。而常不踰大限。以心言则其仁足以体天地而育万物。其义足以参天地而裁万物。其礼足以顺天地而序万物。其智足以通天地而周万物。此是元定大限。不及乎此。即是亏损吾固有之本体。与短视重听。手脚拘挛无别。
视虱三年。大如车轮。此未必有是事。设有之。可以为异学家设譬。不足为吾儒道也。吾儒之于理。看得久后。大还他大。小还他小。愈益分明。愈益平实也。
未发时工夫。要是以不偏不倚为准的。然初学气质素偏之人。恐须有矫之之方乃得。如刚过底人。存得和平底气像较重。柔过底人。存得严毅底气像较重然后。其发乃得中节。久后本体亦自然就中。如矫枉木。初须过直。终乃就直。若初便取直。则势必复枉。
有德者一言之失。一行之差。其害之及人。益深益广益久。真所谓播其恶于众。可不惧哉。后人之相爱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2H 页
深者。亦当尽情匡救。不宜含糊瞒过。以益其过也。张子所谓其不善者共改之。政所望于后学。此心不可孤也。
负天下之望而为恶者。率天下而为恶也。负一国之望而为恶者。率一国而为恶也。负一乡之望而为恶者。率一乡而为恶也。虽欲自小而轻其过。不可得也。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此圣人自治之方也。退故进之。兼人故退之。此圣人治人之方也。自治治人。只用一个中。
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言之直截而详尽。于君于友。回互隐忍而不尽情者无佗。爱浅而恩薄也。
将材有三。忠义为上。智谋次之。勇力居下。用之固各有其地。若委之以三军之帅。则非忠义不可。伊川看详学制。欲撮取四书要语。亦令武士讲习应举。此有至理。
凡物有非常之才能者。斯有非常之病败。心之精爽。是气之至神处。不如是。理之妙用。无足以乘之而出入。然惟其如是也。故亦操之甚难而失之甚易。如盘针搭在至尖至锐之止。故能不随盘转旋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2L 页
自指其所指。然又却有挠挠不暂停之病。(朱先生尝言心兼摄性情最好。然其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易放而难制。又却大不好。窃谓其好处如此。故其不好处亦如此。)
西山心经赞。以好乐忿懥。对仁义中正。分人心道心。仁义中正。固当专属之道心。好乐忿懥。岂可偏属之人心。
陈潜室解五峰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之说曰。如饮食男女之欲。尧舜与桀纣同。但中理中节。即为天理。无理无节。即为人欲。妄谓此乃说同情异行。非所以说同行异情也。若云饮食男女。尧舜桀纣。固同行是事。但原其心。一出于养生尽伦。一出于纵情循欲。则于五峰本意。可庶几矣。(陈说见心经附注。)
圣人事必师古。礼不忘本。即孝子慈孙反本追远之心。
仁人之为人国谋。不见全体之皆善。而只见一事之未尽。不知见成之为多。而只知方来之易坠。故虽在尧舜朝廷。有争执激励之意。而无赞颂揄扬之辞。小人之为人国谋反是。
人告之以有过。有三可喜。吾知己之有过而当改一也。人不为吾之过所瞒二也。人以吾为可告而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3H 页
之三也。
周家妃匹之贤。可谓盛矣。源于姜嫄。兆于姜女。著于太任太姒。成业于邑姜。流化于宫中夫人及南国诸侯大夫之妻。而又中兴于脱簪谏王之姜氏。亦异矣。故历选上下数千载。本之齐家而立治平之业。其迹章章为万世之表准者。惟周而已。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夫政者事也。所以立者道也。事不可预。而道不可不讲也。此当各尽其理乃得。不然则非舍之而不能藏。必用之而无可行矣。
诸凡术数之学。皆本吉凶祸福而为言者也。吉凶者得失之符也。祸福者善恶之验也。不求其本而循其末。所执固已下矣。且心无两用。才以得失善恶为心。必不顾吉凶祸福。才以吉凶祸福为心。必不顾得失善恶。不顾得失善恶。则其末梢下落。当如何也。
以理照物。则四方八面。一齐贯通。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如惠迪吉从逆凶。满招损谦受益之类是也。以数测物。则见得前。不见得后。见得左。不见得右。已往事多中。方来事多差。别人事多中。自己事多差。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3L 页
如古来术士之言。从后细检则可见也。此其故何也。理通而气局也。
懈人臣尽瘁之心者。必国祚前定之说也。怠人子寿亲之心者。必人命前定之说也。沮学者进取之心者。必贤愚前定之说也。程子人力斡造化之论。所以大有功于万世者此也。
世传陈希夷与宋太祖同命。希夷自推其命。欲有为于世。及出山闻太祖定天下。大笑堕驴。每疑希夷其推命之精如此。独不知天之历数在太祖而不在其身何也。吾故曰以数测物者。常见其一。未见其二。
孟子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又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形气神理之分。莫详于此。
康节谓能造天地者太极也。此言说得颇险。不若太极生两仪。多少平稳。然却觉令人有发省处。盖秦汉以来儒者道不到。
荀子正名篇曰。心者道之主宰。此言却善名状。不比其佗驳杂。岂去古未远。先民遗言。或有流来者耶。又曰心为天君。曰心者形之君。出令而无所受命。此亦至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4H 页
朱子说心。以理则曰理之主宰。以气则曰气之精爽。主宰字出荀子心者道之主宰之语。精爽字出左氏传心之精爽。是为魂魄之语。盖无一句无稽之言。
伏羲始画八卦。其象为天地水火山泽风雷。以是名焉可也。更就其上。挑出乾坤坎离震兑艮巽八字以命之。此八字以上八物者之德也。德可以统象。象不可以统德。此大义也。二典。八卦后初出文字也。赞尧舜。其事功亦多矣。而首称钦明文思。浚哲文明。而曰峻德。曰玄德。亦此义也。三代君臣。祖述此义。动必言德。昭在简册。孔子取先王教人之法。诵而传之。亦惟曰明明德。传之者序列经传。而归重于帝典。言祖宗乎此也。盖所谓五常者。心之体之德也。四端者。心之用之德也。九容者。九体之德也。九思者。九事之德也。骥一微物也。犹曰不称其力。称其德。觚一少器也。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焉者。觚之德也。其开示万世之意。可谓深切著明矣。此义或晦。则所谓天壤易处。日月薄蚀者。可不惧哉。
读唐虞三代书。与后代文字不同处有三焉。说天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4L 页
鬼神最多。恰似在门墙。说父兄事。又说德字最多。又说钦字意最多。
禹贡一篇。祗台德先一句。为结梢命脉。
易中称阴阳以刚柔。亦举其德而言也。
画一奇一耦时。可以断刚柔矣。然未可以见正与不正。画二爻时。可以见正与不正。未可以见中与不中。画三爻时可以见中与不中。未可以见应与不应。画内外卦。则斯可以见应与不应。而易之大义备矣。盖易之所贵者刚。刚之所贵者正。正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应。
读易。先读卦名。已得大义过半。如阳始生为复。复者既绝而苏也。一进则为临。再进则为泰。皆喜幸之辞也。阴始生为姤。姤者不期而遇也。一进则为遁。再进则为否。皆厌斁之辞也。阳之将尽为剥。剥者伤之之辞也。阴之将尽为夬。夬者快之之辞也。此作易第一义也。邵子诗。乾遇巽时为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曰遇曰逢。曰为曰见。皆寓微权。讽咏之可见矣。可谓深得易之义者也。
礼属理。视听言动属心。于其非而非之。须致知而后。能所当勿而勿之。非力行则不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5H 页
造端夫妇一句。上承夫妇与知与能。下起鬼神章以前三章之意。察乎天地一句。上承圣人不知不能。下起鬼神章以后三章之意。
士食德。农食力。工食枝。贾食利。士农与工贾。大本末也。士与农工与贾。又相为本末。士不得位。或隐于农。至工贾不可与通业。而贾尤不可焉。至于后世百家众技之类。又工贾之下者。截然不可涉迹。此士君子立身之大节。
朱子释太极。以上天之载当之。夫载者事也。太极之所事。果何事也。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此太极之事也。
今日我东。当为天下万古用夏变夷之标准。夫以夷服用中国文物。已可曰用夏变夷。又能明春秋大义方天地蔑贞之际。天下衣冠之邦。尽入于腥膻。独毅然不变。以当硕果之象而基回泰之势。其功亦大矣。故曰天下万古用夏变夷之标准。
亲迎共牢。夫妇相接之始。宾兴乡饮。君臣相交之祖。其礼顾不重欤。君之于民。固不可以周接。故使乡大夫替其事。其义则亦犹亲迎也。后世婚礼女为主。是失阳统阴之义也。科举士自赴。是失阳先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5L 页
之义也。人伦之不明。亶其然乎。
乡饮酒礼。宾一请而礼辞。再请而不固辞者。幼学壮行。士之志也。三让而进。一揖而退者。难进易退。士之节也。识此二义则可以事君矣。无幼学壮行之心者。沮,溺之徒也。无难进易退之节者。衍,仪之徒也。
动而生阳。须据以上静一节看。静而生阴。须据以上动一节看。方见太极本然之妙。盖曰动其静以生阳。静其动以生阴也。
未发已发。皆据发而言。形而上形而下。皆据形而言。圣人盖无悬空立说处。
孔子之于颜渊子路。若丧子而无服。故门人之于孔子。亦若丧父而无服。然则朋友之相为也。亦若丧兄弟而无服矣。伊川先生曰。师不立。服不可立也。当以情之厚薄。事之大小处之。朱子曰。朋友之丧。但云麻。不言日数。亦当以厚薄长少为之节。其于弟子也。当亦如此。但无明文耳。盖凡师皆父道也。于其中有若父者。有若祖若曾祖者。(如新进晚学。未得久受其业。)有若伯叔父者若族父者。(如德有浅深。学有偏正。未尝以纯师事之者。及古之官师塾师之类是也。)凡弟子皆子道也。于其中有若子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6H 页
者。有若孙若曾孙者。有若兄弟之子者若族子者。凡朋友皆兄弟之道也。于其中有若兄者。有若弟者。有若从兄弟若族兄弟者。此各有其等。所谓厚薄大小长少者。盖如是矣。
大学。不曰古之欲平天下。而曰明明德于天下何也。曰。欲明明德于天下。言欲明吾德于天下也。盖天下之德。本吾一体。一有未明。则吾之明德全体有所亏欠也。此固君子之心也。若以欲平天下做头说。则是管,商之见也。此其立心顺逆之判。有在毫釐之间也。
朱子累言犹子之称为失礼。而以汉人称从子为得正。农翁于礼甚谨。而犹常称犹子。殊可疑也。尊严之地。岂敢用歇后语哉。
孟子无乡党篇。可知是自著也。惜乎其威仪动止之则。不尽传于世也。惟于进退辞受语默之间。默而玩之。足以见其泰山岩岩之气像也。
圣人之心。极虚极明。无一毫蔽障。无一毫牵引。真所谓一片赤骨立底天理。其触物感应。捷于影响。造次之间。自然成度。如与上大夫言。訚訚。与下大夫言。侃侃。入公门鞠躬。升堂屏气。出降一等。逞颜色。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6L 页
没阶趍进翼如。复其位踧踖如也。见冕者与瞽者。必作必趍。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皆无一毫勉强假饰处。读论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政在此等处。
天地万物。真是一块物事。譬如人之一身。肢体肌肤。爪牙毛发。阙一不成人。一团生理。表里贯盈。无一毫隔绝。无一息间断。人生其间。杀一不辜。便是戕父母之体。行一不义。便是紾父母之臂。灼见此理时。恻怛之情。戒惧之心。自有不能已者矣。
气无时而不偏。故或过或不及。而善恶分万事出。道无时而不中。故损过益不及。而刑赏立庶政行。天地间。更无他事。
凡异端邪说。一出世间。便种下种子。与时消息。遂为万世生灵无穷之忧。如轮行诸般恶疾。方其始出。虽若偶然。及其流传。更无和根消歇之理。故仁人君子见人心术论议有少偏跛。辄深忧隐虑。极力辨斥。当时人鲜不以为过者。久而后乃见其为功。不在驱猛兽抑洪水之下。
横政邪说。皆能移风易俗。但横政虽震动一世。一正人当位行道。可以扫洒净尽。邪说虽若一家私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7H 页
仁贤辈出。辟之廓如。而其流寓一边。随时进退者。未可易而除也。如宋之章蔡。今人未有受其祸者。王苏陆陈之说。至今不绝于天下。为圣路榛芜。仁人君子之为万世虑者。可以知所务矣。
春秋大义数十。卫王室讨乱贼。尊中华攘夷狄。为君父复仇雠。乃其尤大者也。后之受用其义。以立人纪者。汉之武侯。宋之朱子。我东之宋子是也。盖武侯得讨乱贼之义者也。朱宋二子皆兼攘夷复雠之义。而朱子复雠为重。宋子攘夷为重。
随事尽分。不敢放过。与规规于事为之间者。其迹恰相似。惟以心命物。以物役心不同。所谓毫釐而千里也。
此天地间事。此天地间人。须了当得。更教谁人管他。揽取前人不得。让与后人亦不得。才有乐简占便厌事外物之念。便是废天职也。
身所着脚处。即是天位。事到手头。无非天职。较计就避则无往而可得。所在尽分则无往而不得。在家而尽一家之政。元不是小职事。在国而治天下之事。又不是分外大职事。如以难易。则有家易而天下难处。有家难而天下易处。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7L 页
天下国家治乱兴衰皆天也。故古之君子有意兴衰拨乱之业者。须先感回天地之心。欲感回天地之心者。须先格得时君之心。欲格得时君之心者。须先立得自家之心。自家之心既诚矣。而君心有所不正。君心既正矣。而天心有所未回者。此命也数也。君子于命与数何哉。亦为其可得为者已矣。
修辞所以立诚。诚立时辞自然好。着意要好。却不好。
尤翁谓中庸注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此天字是理也。此不易之训也。今人但知下文理亦赋焉者是理。更不理会上文所谓天是何物。所以有多少窒碍矣。
朱子于太极图解曰。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而成形焉。于中庸解曰。气以成形。理亦赋焉。此其不同何也。曰。太极图正说无极二五妙合而凝。故其解之。须理为主而气为客也。中庸乃言天命之谓性。既曰命焉。则须先有受命之物然后。乃有所命之理。故其解之如此也。竖说倒说。其理则一也。
举目便见天地生物之心。开卷便见圣人开物之功。
栗谷论朱子答杜仁仲书神字曰。神有主理主气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8H 页
分。而此等神字。专主理一边而言。尤翁论浩然章心字曰。心有以理言。有以气言。此所谓心。既对气而言。当以理看。此两训相表里。的确无可疑。
栗谷四七说曰。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尤翁于辨诬疏。举似此言。略动一字云发者气也。所以发之者理也。其亦有微意也欤。
书曰。惟人万物之灵。经传言灵。始见于此。朱子曰。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观此则凡圣贤所言之灵。其可知也。夫人心之灵。一而已矣。而谓之知觉运动。则是指形气作用之蠢然者也。如饥欲食渴欲饮。宵而息昼而作之类是也。谓之仁义礼智。则是指天理真体之粹然者也。如见入井而恻隐。见穿窬而羞恶之类是也。圣贤所指而为灵者。皆在此而不在彼矣。若释氏所谓灵。初不分公私邪正而为言。故虽自谓穷神极妙。而其指趣要归。毕竟堕落在形气一边矣。此系人兽之判。儒释之分。不可不深讲而明辨之也。
无极之真。真字形容太极至诚之妙。极有骨力。如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8L 页
积力久之真。朱子又以无妄释之。意更明著矣。若使太极空寂无骨子。则著真字不得。妄与无妄。又不足论。
朱子曰。凡物剖判之初。且当论其善不善。二者既分之后。方可论其中不中。槐园云先生尝言四端亦有不中节。即二者既分之后。论其中不中也。此言极精白。盖孟子本就情初发处。指出纯善底四个端绪。以明其性之本善。未及夫发出后中不中如何也。朱子更就上面论中不中。四端之有不中。气使之然也。学者不可恃其端之本善而不加省察之工也。非谓四端本体元有不善之杂也。朱子又尝言恻隐是善。于不当恻隐处恻隐。即是恶。此又言施失其当之过也。如金屑虽美。落眼则眛。何害金屑之为美也。
天地间物事向中则生。背中则死。人为万物之中。故万物向人则安。背人则危。君为万民之中。故万民向君则存。背君则亡。中国为万国之中。故四夷向中国则治。背中国则乱。圣人为天下万世之中。故天下万世向圣人则吉。背圣人则凶。一事一行。皆有中道。克念则圣。向此故也。罔念则狂。背此故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9H 页
人生肢体皆内向。反张则死症也。草木柯叶皆内附。外屈则病枝也。凡物中年以前为壮。向中也。中年以后为衰。背中也。六十四卦。初爻多吉。上爻多凶。亦此理也。
向中则去中虽远。而与中同道。背中则去中虽近。而其归相反。戒慎恐惧。向中之道也。无忌惮。背中之道也。
朱子曰。程子才思即是已发一句。能发明子思言外之意。精微到未发界。至十分尽头。窃谓才思即是已发一句。固已精微。而章句无所偏倚一句。更加精微。盖所谓偏倚。又不待思之萌。只是心体有较重处。如人在室中。其立身少近一边。是偏倚。才动一脚。是思。出门成行。是喜怒哀乐之发。盖此数等地头。虽若子思之所未言。然既曰中则固已包含在里面矣。(不倚比不偏又精。不偏。地之中。不倚。身之直。)
凡人儿时作。多为平生断案。如王阳明十一岁金山诗云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夫一拳山打破天。是何气像。莫是主偏见乱大道之象。先见于此邪。下句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分明是托迹仙佛底气像。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29L 页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吾与万物。并生于其间。是犹一家之天伦。有志于仰事俯育之职者。不可不领会其全体名位之大略也。
大学止说国治而天下平。中庸乃言天地位万物育者。此是指示学者工夫实迹。彼是推明圣人神化极功。盖工夫到极时。神化亦在其中矣。
农岩谓栗谷虽百世下。想见其心事。如青天白日。庶几近之矣。
伊川六十。始著书曰。著书不得已。康节六十。始为隐者之服曰。老矣不能从事。横渠末年。犹赴召曰。吾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仁者之用心皆如此。
智者之言。通快可乐。以其见之明也。仁者之言。亲切有味。以其居之安也。以程门言。则土蔡之言近乎智。和靖之言近乎仁。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两言。静庵先生八字著脚。至死不变处。少儿时谏寒暄失仪。即是此心。临命时见宣 旨无御宝。欲疏陈一言。亦是此心。百世之下。犹使人有凛然者。
静庵之学。合理事一天人。辨义利明王霸。是其宗旨。
静庵请罢昭格署疏。进讲戒心箴等文字。无一字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0H 页
句虚套假式。直是从瞑目高拱。与天为谋处出来。
百物皆于日出时。顿地长发。学者养心工夫。亦须惜取平朝时刻。
君子之于天下也。才立脚。便须知向背处。才着手。便须知扶抑处。举统体言。则理气是大界判。在天地言。则阴阳是大界判。在万物言。则人物是大界判。在生民言。则夷夏是大界判。在一国言。则君子野人是大界判。在朝廷言。则忠邪是大界判。在小民言。则农末是大界判。在帝王言。则王伯是大界判。在一家言。则男女是大界判。在一身言。则大体小体是大界判。在一心言。则人心道心是大界判。随时随处。面貌又各不同。只在人着眼辨破耳。
学者于大界判处。立脚不定。虽终身所仃。尽有多少可观。毕竟不免堕落空虚。如筑室。不先审择基址。虽极费心力。结构牢固。少焉却起在别人地界。不干自家事。
理如火。人之精气如脂膏。灵觉如火。接着在脂膏上。发出光焰。
程子曰。明明德。明此理也。又曰明明德。明此道。此皆直指实体。无复可疑。但上明字看来。只作格致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0L 页
而以止至善。为反己守约之事。此与今章句少异处。
春川有一老学究教小儿书。每写进一行。先看末字末画。其精力比初不少懈。始许考评。少懈则弃不挂眼。此意甚善。学者当深体之。
传习录云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此阳明大头脑向背差处。其馀种种纰缪。皆属枝叶。盖天地之化。论其势则静为本。论其心则动为重。今以发散为不得已。与天地之心政相反矣。
礼者。正人伦之规矩六律乎。
伯夷清者也。不念旧恶。柳下惠和者也。不以三公易其介。伊尹任者也。汤不三聘则不就。此三者之所以为圣也。不如是。所谓清。所谓和。所谓任。皆气质之用而已矣。
文王之行仁政。不过教民树育。使养其老。孟子之论王政。言必称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又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此则养民之志者也。后世少康之主。其于养民。亦可谓尽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1H 页
焉耳矣。惟养老之政则未有闻焉。此则养民之口体者也。盖圣人之为政。推吾道心。以及于民也。后世之为政。推吾人心。以及于民也。曾子曾元事亲不同亦然。
天地间。只是一个化而已。凡有一物不日息则必日消。两物相交。非此化彼。必彼化此。君子存身于其间。可以知所勉矣。
太极图首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西铭首云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只此两言。理气帅役之分。明尽无馀矣。
孟子于剖析义利处。手法极敏妙。造次之间。未尝放过。如论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则必曰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论齐王易牛。则必曰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则不忍其觳𧥆若无罪而就死地也。论汤之征葛。则必曰非富天下。为匹夫匹妇复雠也。论委亲于壑者。其颡有泚。则必曰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也。这几个非字。见多少精彩。又如所谓哭死而哀。非为生者。言语必信。非以正行。经德不回。非以干禄。所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1L 页
者。更是一层细剖析。
人有言武王之伐纣。武侯之讨乱贼。自杀了几个民命。此非杀不辜而得天下乎。此大不然。武王武侯帅天下而行义者也。非欲得天下。乃所以安天下也。其不幸而死者。乃死于义也。非杀不辜也。后世缓于正名之事。而以民命为解者。政为不识此义也。
唐虞之政。罚不及嗣。赏延于世。文王之政。仕者世禄。罪人不孥。此圣人至仁至公处。后之为政者。不可不深讲此义。
沽之哉仁也。我待贾义也。阙一则偏德也。然重言沽之哉。则仁重于义。又可见矣。
凡有谏于君。只欲正君。不可存一毫自衒其直之心。才有心于衒直。未有能直人者。是何也。其本已不直也。
孔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又曰禘自既灌而往。吾不欲观之矣。又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又曰射以观德。又曰诗可以观。又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又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此等处正好玩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2H 页
盖圣人所观所云所称。常在事物上面。众人所观所云所称。只是下面。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反复字极有味。未曾反复之而遽言不听者。自绝其君者也。于师友亦然。
平居玩索义理。有潜心致思而未有得者。中夜或平朝。澄然无思而忽焉自得。此乃由致思而得也。
父祖并有丧之礼。通典贺循谓父死未殡而祖死。服祖以周。通解服制令。从宋敏求议。谓嫡子未终丧而亡。嫡孙承重。亡在小祥前。则于小祥受服。在小祥后者申心丧。并通三年。我东先辈始谓虽练后。亦当代服。其论乃定。其受服之节。退溪谓因朔望奠服之。尤翁谓于父丧成服翌日服之。陶庵则直谓父丧成服之日即服之。盖凡礼说及他议论。先出者难定。后出者易精如此。
主太极而言。则健而顺顺而健。是本体之全。而男健而不顺。女顺而不健。是禀赋之偏也。主男女而言。则男而健女而顺。是本体之正。而当健而不健。当顺而不顺。是气质之累也。
圣人于樊迟所问虽不一。而所告则未尝不一。盖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2L 页
务民义而渎神求福。不先职事而计功求获。是一般病根。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三者。此君子体道最要处。盖辞者即心之声也。最切。色是心之著乎面者也。次之。貌则举一身而言者也。又次之。曾子所言。盖由浅而及深也。目治者当于此致谨。观人者当于此致察。记所谓整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子夏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皆即此而言也。夫子所言巧言令色足恭。亦失乎此三者也。孟子观人。亦用此法。望之不似人君。察乎其䫉也。就之而不见所畏。察乎其色也。卒然问。察乎其辞也。
鸟兽本乎天者也。其形一乎俯。草木本乎地者也。其形一乎仰。人受天地之中者也。其形戴天履地。而以四方为向。观乎赋形而可以知其德矣。中立而不倚。四应而不偏。主天地而宰万物者。其惟人之德乎。
尧以执中命舜首尾数十字。其指迩而远。其辞宽而栗。其文淡而不厌。本之圣人中和之性情。而协之天地自然之声律。盖书之始。(诰命自此始。)而诗之源(韵语自此始。)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3H 页
天下之理。先得其正而后。中可得而言。以吾心之体言之。则理为主时是正。气为主时是倒。方其倒也。偏倚与否。非所论矣。以其用言之。则向义而行是正。从欲而行是反。方其反也。过与不及。非所论矣。此舜之所以发明执中之理。而必先之以精一之说也。
人之德一言以蔽之。曰仁而已矣。人之道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人而仁。如水之裴。火之热。人而执中。如水之就下。火之炎上。
尧之时。人不丧本心之德。特鲜能乎中。故以中授受。而仁无事于言。至夫子时。人心之德。或几乎息矣。故言仁特详。而中有所不暇矣。抑中庸所言。乃为万世忧道统之失具传而发也。
舜命禹以执中。惟曰人心道心。惟精惟一。夫子告颜渊以为仁。亦惟曰克己复礼。盖己即人也。礼即道也。但人泛而已切。道微而礼著。又精一云者。治之于未失之前也。克复云者。救之于既失之后也。此则所言之时不同也。
邵子言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馀事也。此邵子之学。所以不能无偏也。谓润身为本则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3L 页
可。谓治人应物为馀事则不可。盖曰馀事。则是在全体之外而无之无所阙也。邵子又尝言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夫合两歧为一途。析一体为两截。其为病一也。
程子言未有多疑而能为君子者。此当深省也。
识不贵多。贵于真切。且如人开卷。便见圣师真个为我至诚诲命。则讲明岂有不勤。入庙便见祖考真个赫赫临我。则诚敬岂有不至。举目便见皇天上帝真个及尔出往。及尔游行。则一举足。岂敢行逆理之事。此数件事。人皆茶饭言之。岂其所不识。特识之不真切。所以心下依旧昏缓。施之行事。与全无知识人无别。
仁义诚敬中正刚明。两两相配。各具一般体统。包括得天下义理。
事天地之礼。有尊卑之等。为天地立心。无贵贱之殊。
士之守道也。随其所处之显晦。所接之久近。须有化人正物之功。如火之所在必焫。水之所在必湿。不然则所守者非道也。或守之不以诚也。
人为天地万物之主。而志又为一身百体之主。志之为责大矣哉。君子立志以定百体。立身以定天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4H 页
人论其体则是四虫之一。举其职则乃三才之主。养其小而失其大。可谓不知类之甚者也。
开卷。与上万古人通志。举笔。与下万世人通志。大可喜。大可惧。
理之得名。正以准则之当然。而神则乃其运用之至妙者。故以神当理之用。而谓理实该神则可矣。而若以神名理。而谓理之为理在此而已则不可矣。
存养熟后。去穷万物之理。如秉烛照物。不费考索而真形呈露。未曾治心。强求物理。如闇室中以手探物。捞摸虽勤而终未得真形。
大化流行。发育万物。其势如烈火之不可犯。人于其间。才存一毫昏怠之念。便是自绝于天。
吾友徐汝心之言曰。道术精微。惟贤者讲明之。善恶之大分。愚夫愚妇皆能辨之。精微之能言。而大分之不能谨。君子之所耻也。吾取而为坐右戒。
人之留意于敬者。吾见亦多矣。其眉宇间。有惨淡之色槁枯之意者。皆非敬之善者也。夫敬所以体仁。仁之体何尝惨淡槁枯也。
能自胜之谓强。
学非别事。既为人。须要尽为人之道。学得尽时。方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4L 页
是本分人。
触之而无不应。挠之则未尝可动。
志帅气气夺志。是生死路头。
真诚流注。随处充满。处大事用小事规模。勿生一毫惮苦念。处小事用大事力量。勿生一毫忽略心。一开口一举足。皆是吾奉天职处。
可愧者莫如志为气所胜。如对人作合说底话。少焉忽忽流转作汗漫没紧要底说话。此等是志不摄气处。
重教儿少时。时与科文之士共处。便觉有渐染处。如与人酬酢。喜说好笑语。看史传遇绝倒处。虽不干实用者。便上著心排遣不去。必待对人一番诵说然后已。此是恶习。极害心术。虽自痛洗而未能遽革。
邵子言道为太极。心为太极。盖曰先天图中央虚位。在天惟道可以当之。在人惟心可以当之也。
君子不以成败论得失。不以众寡论是非。不以久暂论常变。
尊华攘夷。古今之常经也。而今日是天地翻覆之时。故尤不可以不讲明此义。用夏变夷。天下之通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5H 页
也。而吾东是海外夷服之地。故尤不可以不主张此义。
广大如天地。高明如日月。安重如山岳。周通如流水。
九分义。杂一分私意。始盖毅然行将去。人亦恃之而不疑。既而或遇难而止。或见利而迁。始见其非十分尽诚。如一壶酒。添一杯水。骤而饮之。不能辨。少焉味易变。乃觉。
走兽知母而不知有父。飞鸟知父而不知有祖。庶民知祖而不知有天。惟圣人视天地犹吾父母。不独圣人为然。三代以上。人之稍有知识者。亦能知之。故观诗书所言。寻常称天称帝。便如在门墙说父兄事。秦汉以还。不见有此气像。厥或袭用前语。亦是虚伪尔。
未居正而求中。其去中也益远。恃其所执之正而不以求中为心。其终也必至于失正。
德无定位无成名。浑然在中。道义全具者。性之德也。随感而应。品节不差者。情之德也。至虚至灵。具此性而行此情者。心之德也。推之百体。推之万事。皆放此。要皆就此物上面。拈出至善恰好处目之。非指下面形气而言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5L 页
只曰德焉。则仁义礼智四字可以当之。至曰明德。则须就此心虚灵不昧处。指出此四个德灿然昭著者名之。朱子所谓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者是也。
德有主性而言者。有主心而言者。所谓明德者。乃德之主于心者也。心有主理而言者。有主气而言者。所谓本心者。乃心之主于理者也。明德犹言心底理。本心犹言理底心。
义疑守经。事疑守拙。
宴安身之贼。因循事之贼。乡原德之贼。姑息义之贼。惟诚敬为能动物。惟诚敬为能不动于物。
心之隐恶。固有人不及知而我独知之者。亦有人已知之而我独不知者。尤可畏也。
凡能照物者。未足为明。惟能自辨其惑者。乃为明之至。能制物者。未足为强。惟能自修其慝者。乃为强之大。
大抵士之喜高厌卑。重外轻内者。其始初气像。未尝不有可观者。其卒则鲜有不至于大狼狈。
今日吾东之祠飨 明皇帝。其说有三。以分则既不可以夷狄为君。又不可以一日无君。只当以旧君为吾君。以俟天下义主之兴。况其衣冠文物。尚存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6H 页
而无改耶。此其可祀一也。以恩则吾东本海外荒服。虽早被父师八条之教。而其后千有馀年。贸贸焉夷也。至我 高皇帝。视同内服。敦施礼教。始得一洗前陋而为堂堂华夏之邦矣。然龙蛇之难。不有我 显皇帝动天下之兵以保护之。则吾东几乎复为漆齿之国矣。宗社之既墟而复存。犹属私故也。至丙子之役。 烈皇帝又命陈洪范,金日观,楚继功等。悉发山东之众。分两道出师以救之。及闻本国下城之报。严谴诸将以不及时之罪。其意岂不以吾东为有向明之诚。而不忍其污辱于犬羊乎。呜呼冤哉。吾东之不能少延时日。以受其洪造也。虽然其为恩。则与壬辰之事无以异也。盖此三恩。乃政使异日吾东得中国之义主而服事之。其追感图报之情。当万世无替也。此其可祀二也。以义则历代创业之主。皆以除暴救乱受命。而我高皇帝者以用夏变夷之功。此殆汤武之所未有也。自古以侯邦尽忠于王国者多矣。而以天王尽仁于侯邦。未有若 显皇帝者矣。以人臣为国家立慬者多矣。而以国君为社稷殉节者。惟 烈皇帝一人耳。大学士大夫之为法于一国一乡者。犹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6L 页
当报祀之无穷。况帝王之为万世标准者乎。是则不但吾东之可祀。虽与天下人共之可也。此其可祀三也。
精一克复。是治心之律尺。曰不远复。曰几曰豫。即其着手用力之时分地头。(复者救之于既失之后。几者审之于方动之初。豫者养之于未有事之时。)
问。言于知行何属。曰。大分则言行皆行也。细分则言在知行之间。讲问之言。知为重。主详明。立言之言。行为重。主忠信。
夫性专言其理。则纯善无恶。是为本然之性。兼指其气。则有善有恶。是为气质之性。此一说也。即夫兼指处。其善者气不掩理。而性得其正。故仍名本然之性。其恶者气掩其理。而性不得其正。故始名气质之性。此一说也。参错看则有牴牾处。
凡论人。须以学为本。论学。须以理为本。然名理之得失。未可以断学术之偏正。学术之偏正。未可以断人品之淑慝。
观乎理身而知经国之手。验之一日而见平生之节。无他。义利胜负之间也。帅役正倒之分也。
伊川少时。好与禅客语。欲观其所学浅深。后来更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7H 页
问。只观其貌。已了之。不知于貌上所观在甚么。思而得之。当有深益。
慎终于始。原始而终。
无哀之哭。无敬之拜。不着心之读。皆是日用间虚伪之习。养诚者所宜猛省而痛革之。
能下视流俗者。可以有立。
不为威武之所屈易。不为讥笑之所动难。不为异端之邪说所惑易。不为同志人之长处所蔽难。
论性而曰同中识其异。异中识其同。此诸家之所同也。但湖则曰理同而性异。洛则曰性同而气异。惟华翁则只就一性字上。说同而异。异而同。
体天地心。为万世虑。
但见性情。不见文字。善形容有道者之文。
君子之言重而徐。有物故重。有序故徐。
栗翁承 命制进人心道心说。有曰四端即道心及人心之善者也。南塘制进心性情说。有曰人心即四端七情之为食色而发者也。此两训寻常未晓其旨。人心即知觉之生于形气者也。其所谓善者。亦是此个知觉听命于道心而不入于恶。岂可以此而当仁义礼智之端。且所谓仁义礼智之端。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7L 页
岂有为食色发者乎。此恐于遣辞时。有伤急失检处。未可遽以为定论而守之也。
天理流行于日用事物之间。敬天者不敢逆。爱天者不忍违。
命一也。仁义礼智。是天所以分付我底。不敢不自尽。死生穷达。是天所以处置我底。当一听之于天。不敢有于与于其间。
因所当然。以求其所以然。既得所以然。益见其当然而不可易。
问。葬礼赠玄纁何义。曰。将掩面而含以饭。将藏形而赠以帛。皆孝子终养之意也。古者赠用君赐。重君恩也。世传因君赐而有赠非也。礼自天子达于庶人。皆有赠。
问。尤翁在南汉。何不一进斥和之疏。曰。凡人臣言事之礼。有为职而言者。谓身为言官。不容不言。则不计言之行不行而言之也。有为事而言者。谓事系机要。而由吾言可以正之则言之。不能正则不言也。有为时而言者。谓身不在其位。事未必可正。特事关大义。不可不使一世人知之则言之。若朝廷之上。已有言之者。而义无不明则不言也。尤翁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8H 页
日所处。以义言之。在乎为时。而其时清阴,桐溪,八松诸公。固已扬于王庭。大义炳然。何待以微末散官。出位言之也。
老洲言耻乃人兽之所由判。此是警切之训。
立得定。看得透。充得尽。
照理妙在逊志。率气却须励志。
张不暴气。弛不离道。
古今大恶人。未有不为其长处所蔽而受病者。
负且乘。盗思夺之。天下之常理也。以被发左衽而入据天位。负且乘。孰有大于此者。
智之有终万物始万物之理。惟藏往知来者。可以当之。
以无所为之心。从不容已处行。
朝廷之上。闺门之内。师友之际。大率承顺取悦。为至危之道。
先辈有言学者当处独如众。处幽如显。愚欲对补一语云学者又当处众如独。处显如幽。盖前言救心不诚者之病。后言救气不充者之病。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古圣固已两言之矣。(退之讥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庭。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8L 页
岂惟天子之庭。修之于室中而出门便坏者。淊淊皆是。此亦学者大患也。)
君子大居正而贵用中。
天下之理。正与中而已。要体正字意。须将天下事。都判作两面。去非取是而已。不可有一毫依违回互之态。要体中字意。须将天下事。都截作三节。损过益不及而用其中。有多少斟酌权衡在。
出正则入邪。正邪之判。直是生死路头。人无高下。学无浅深。皆当着眼致力。中之理不可责之于人人。唯看其向中背中去中远近如何尔。
君子于言欲其讷。于行欲其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赏疑从厚。罚疑从轻。此皆向中之事。
尤翁常言中庸吾岂敢。愚则以为善诱人学中庸者。莫如尤翁。盖衰世人宁欲其过中。乃所以就中。若径以中为心者。去中益远也。
论人议事。先观其正不正之大分然后。乃论其中不中之极致。其径以中为心者。常以善恶之间为中。
不正而中。非真个中。正而不中。非十分正。
父君师推之有先后。而事之无轻重。何谓有先后。父先生我而后。君有以养之。君养之而后。师有以教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9H 页
之也。何谓无轻重。以恩则父重。以义则君重。以道则师重也。栾共子之言。以生为本而以食教为生之族。此有先后也。其事之如一则无轻重矣。檀弓言致丧方丧心丧。此有先后也。其同丧三年则无轻重矣。
论生人之伦。则父生之而后君养之。君养之而后师教之。论成人之道。则师道立然后君道正。君道正然后教化行。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
陆氏之徒。只说尊德性。而不复从事于问学。固已失之矣。朱门诸公如陈北溪者。又只说尊德性道问学。当双下工夫。而于二者本末轻重之分则漫不及焉。盖胥失之。宜其不能服彼之心也。陆氏之失。如棘子成质而已。何以文为之言。北溪诸公之失。如子贡文犹质。质犹文之言。若论其至。则须如程子所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子所言敬是通贯始终之工。讲学明理。乃其间节次进步处。乃为极平实有阶级。无可破绽处也。或曰。朱子亦尝为居敬致知。车轮鸟翼之说何也。曰。此盖言不可废一之意。亦非谓全无等分也。如孔子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欲文质各称其分而已。岂真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39L 页
子贡之所谓哉。
我无过而人有责。固无害。我有过而人无责。是可惧也。过小而责重。固有益。过大而责轻。是可愧也。
西铭与大学。政相表里。大学书上列三纲领。下布八条目。以明修己治人之法。西铭先言天地民物许多名位。后言所以推仁行义之目。以明立身事天之道。要之皆为始学者。立大间架。令终身勉勉下工夫。填教佗实。所以程门教人。必以此二书先之也。
担负重。剖判明。扶抑严。
圣人修道以立教。众人由教以入道。天地间。更未有他事。
同类相从曰朋。同志相辅曰友。处朋之道。情为重。处友之道。义为主。
诚明两尽。敬义偕立。诚与敬俱是立本事。明属致知。义属力行。
诚以为质。敬以存之。明以烛理。义以断之。
在理上说。则理为之主而发育万物。在物上说。则物为之主而能知觉运用。得这道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主人而言。若主道而言。则道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0H 页
生人。非人生道。
居敬以持志。集义以养气。
勤俭恒豫。治家四要。
心只要唤醒。醒便是真省觉。醒得十分。是十分人。醒得八九分。是八九分人。醒了一日。是一日生在世间。醒了一刻。是一刻生在世间。
心之为心。灵觉是已。性之为性。仁义是已。心与性固可相通说。然指仁义而言曰是心则无不可。指灵觉而言曰是性则大不可。此其所以然。宜致思而得之。
敬是吾脊梁骨。竖立一身。戴天履地。专靠此物。义便如一柄斧。事到面前。便劈作两片去。
朱子尝言道家想无成有。释家想有成无。愚欲足之以一语云吾儒去其所当无而复其所固有。
退溪先生言心为万事之本。性是万善之源。此训极精粹可诵。
天者理而已。才不循理。便是逆天。
孔子欲往公山弗扰,佛肸之召。与大舜之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同一体段。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0L 页
节在本章。只是承上总结之词。然单举而深味之。天下之至理。未有加于此者。造次颠沛。用此道则治。失此道则乱。非圣人之言。何以及此。
造化虽无尽。在一物上看。则未尝有一点閒剩处。道理虽广大。由吾身上说。则不容有一步放过处。故谋生而不识艰难二字。是未曾见得造化本面。体道而不识恐惧二字。是未曾入得道理真境。
曾子临终。召门弟子。启手足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曰。令尹其将不免。详味此两免字。见其平日操心危惧。不敢放肆之意。古人见道分明。故其言如此。夫子曰。卒而学易。可以无大过。蘧伯玉之使者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夫子称之曰使乎使乎。皆一意也。
断饮易。饮而有量难。饮而有量易。无量而不及乱最难。此非圣人。不能为也。然圣人之心。却又曰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盖为困不为困。及乱不及乱。只争毫发间。(事事皆然。)
有人问操则存。舍则亡。孔子安行之圣。未尝身经舍亡之患。是忖度他人之心而言欤。曰不然。如身在危桥上。开眼便见堕坑落堑迫在面前。何待一经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1H 页
堕落而后知也。愚则以为惟圣人知得十分亲切。众人蒙不觉悟。
张子所谓豫。即中庸戒惧工夫。周子所谓几。即中庸慎独工夫。
陶渊明归去来辞。首以心为形役为可悲。终以乐夫天命为归趣。此渊明见处。所以卓越诸子处。晋唐诸儒读此篇者。皆以文章推许。而未尝以此数句引重者。
朱子之言。无论命而不论气数者。无论性而不论气质者。无论道而不论老佛者。无论学而不论俗习者。盖语不对举。理有不明故也。
大学序总论治教。故其设㢢。备举俗儒异端及权谋术数百家众枝。中庸序主论道术。故特举老佛二家。
问。中庸首章。或问云若游氏以遁天倍情为非性。则又不若杨氏人欲非性之云也。杨游之说。何故有优劣。曰。杨氏就情意上论性。已非天命之本体。而游氏又就修为上论性。则其失尤远矣。故先生之言如此。盖因辨杨氏以率性之道为顺性命之理之说。而并论及此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1L 页
言汤之敬则曰日跻。言文王之敬则曰缉熙。曰跻曰熙。高明之谓也。曰日曰缉。接续之谓也。二者废其一。非敬也。盖敬是此心之自做主宰处。既自做主宰。则不为形气所掩蔽。故能高明。不为事物所扰夺。故能接续。
朱门廖子晦尝以五伦分属五性。朱子不许之。寻常未晓其意。盖五性五伦。直是一体物事。而分源流根枝之势。岂有脉理不相属之理。父子之仁。君臣之义。长幼之礼。朋友之信。其目已著。元无可疑。惟以夫妇之别。属之于智。似稍费力。然细考其实。亦甚平当。不至有牵合处。惜不能反覆其说而再质之也。(近世老洲吴氏及我先师李先生。皆如此说。)
父子兄弟。生人之伦也。其德主仁爱。其象为春夏。君臣夫妇。成人之伦也。其德主义贞。其象为秋冬。朋友居四伦之末。而所以立生成之道者也。其德主诚信。其象为寄旺。
父子兄弟天属也。君臣夫妇人属也。夫妇居人属之末而为天属之源。即贞复生元之理也。
父子兄弟以体属。故其丧也。为正服。君臣夫妇以义属。故其丧也。为义服。朋友于属无所当。而以心相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2H 页
交。故其丧也。以心不以服。
朋友之伦。实兼包师弟子。举朋友立名者。师少而友多。从其多者为主也。友道之有师弟子。正犹君臣父子。其有朋友。略似兄弟夫妇。
父子君臣。自是尊卑相承。如天地定位。兄弟夫妇朋友。皆同列而有差。然于其中又各有统纪。在宗党则诸兄弟之事宗子。与君父等。在闺门则妻妾之事夫。与君父等。在学宫则弟子之事师。与君父等。
凡两人相对。非男女。必长幼。推吾夫妇之别。而至于天下之男女。皆当有别。推吾兄弟之序。而至于大(一作天)下之长幼。皆当有序。此人伦切要处。故古人教小儿。先教男女不同席。出入必后长者。言化国。必举男女异路。颁白不负戴。
未发二字。亦有深浅说。当分别看。中庸以未发对发而皆中节。故未发便是不偏不倚之中。非圣人。未可语此。若泛以未发已发相对说。则未发只是思虑未萌之称。未便说到中处。朱子曰。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时。亦莫不有已发之时。又曰看来人逐日未发时少。已发时多。皆是也。
华西先生言识理之言。理字活而气字死。不识理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2L 页
言。气字活而理字死。此与朱子所谓理有未明则见物而不见理。理无不尽则见理而不见物者。相为表里。盖理无形而气有形。见物不见理者。当为定见。而见理不见物者。反为定见何也。理无为而气有为。气字活理字死者。当为正论。而理字活气字死者。反为正论何也。此当深思以得之。
天父道也。地母道也。四海同仰一天。各据其地。即众子同父一父而各母其母之象也。故天惟天子祭之。地则天子祭天子之社。诸侯祭诸侯之社。州祭州社。乡祭乡社。家祭家社。父惟宗子主其祭。母则庶子得各祭其所生。
动植皆资天地以生。如鼻之于呼吸。资乎天也。口之于食饮。资乎地也。枝之于雨旸。资乎天也。根之于水土。资乎地也。然动者本乎天也。资天者较胜。资地者较少。故口阻饮食。饥饱差缓。而鼻绝呼吸。生死立判。植者本乎地也。资地者较胜。资天者较少。故枝隔雨旸。荣悴差缓。而根绝水土。生死立判。盖凡物之生。阴阳不两备则固不能有生。而不致一则亦无以自成也。所谓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者此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3H 页
吾家后壁。尝侧立一大版。小儿戏嬉。误触被压。适有凸石支版一头。得无死。表弟李景麟家廊舍侧墙。雨湿忽颓。乳孩寝其下。巧值两块相枕得全。春川族人家露积谷数十石。忽倾倒如虹霓状。群儿在其下。才出乃尽坏。鹅湖李氏家小婢背儿出前溪。困睡石上。梦有人蹴起视之。儿匍匐几入水。今年大水。东闬人家有老人方寝。忽欲出外。才及门。山崩压寝室。吾耳目所及此类甚多。一日尝语及坐客。客各举所经历。又不可胜记。此皆天地鬼神用意周旋处。决然做他无心不得。盖天地万物统体。只是一个心。故到孺子入井境界。不但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天地鬼神。亦已有怵惕恻隐之心。然此特举其迫切易见者言之。至于迂远阔大处。其感应无不如此。又不但恻隐之心为然。七情皆然。如人有隐慝。天必忿怒而摘发之如影响。吾目中所睹。亦非一二。但此不欲形言耳。
语类。或问三月不违仁。先生曰如何是心。如何是仁。曰心是知觉。仁是理。曰耳无有不聪。目无有不明。心无有不仁。然耳有时不聪。目有时不明。心有时不仁。问。莫是心与理合而为一。曰不是。合心自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3L 页
仁。然私欲一动。便不仁了。所以仁人心也。学理会甚事。只是理会这些子。按此条问答极细腻。着眼玩绎。尽有开明处。姑录之以俟重检。又有云心是理底名。仁是此理好处底名。心如扇子。仁如扇子做得好。此一段亦当参看。
中庸慎独。研几之谓也。在由静之动之交。大学慎独。为己之谓也。通乎动静之始终而无不在也。
一者诚也。而主一则敬也。慎者敬也。慎独则诚也。
论圣贤之心。则行道于当世。使是君为尧舜之君。是民为尧舜之民。是其所志也。不幸而不可行然后。思得贤材而教育之。又不可必得然后。寓之空言以俟后人。故曰著耆不得已也。然自后人而考其功泽之初及。则得位一治。不如得人传道之为可以普及来世也。口授人以道。又不如立文载道之为可以阅历世变而不失其真也。
大凡有道者之言。其发之也。必深有所本。而又常为天下万世虑。真实简易而无一毫衒耀张皇之态。宽大平正而无一毫安排穿凿之意。久读愈有厚味。不知者骤观之。亦不敢易而慢之。
慎思之慎字尽有味。盖学原于思。而思最难得适宜。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4H 页
思而不适宜。不如无思。所以不敢不慎也。朱子言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自得。又曰毋宽以略。毋密以穷。平易从容。自表而里。慎在其中矣。
孟子言设为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是则学无大小而当以明伦为主。朱子既辑小学一书。以授塾徒。又撮大学要旨。为学规五条。揭示白鹿书院诸生。皆首列五教以为本。特于小学则承之以敬身四目。于学规则承之以为学五要。为小大学之别。盖深得先王遗意。皆可以为万世常典也。或曰。学规何以见大学要旨。曰。大学至善之旨。引文王五止以实之。学规举五教之全。此其详略虽不同。而大纲则一也。所谓学问思辨。即格致之细目也。力行则诚意以下之事也。而其下言忠信行笃敬一节。是诚意正心修身之切务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节。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道。所谓絜矩者是也。至于正其谊不谋其利一节。乃大学始终处事之法。而篇末所言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者。即其明文也。
学者日用工夫。宜分作四节致力。晨兴未与物接时。用立本之工。朝昼及夕。用致知力行二者之工。夜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4L 页
久将寝。用整理之工。
立本之工。宜肃容正坐。唤醒此心。拣先贤铭箴最切要者一二篇。庄诵一遍以自警。仍将气质所偏处。用矫楺之工。如素患柔懦者。作强毅气象以矫之。素患刚厉者。作和平气象以矫之。必使吾之德性。天然正中。无一毫偏重然后。存而养之于至静之中一两时刻。以待天明。要使终日所讲明。皆将此体照烛去。终日所施为。皆从此体流出来。
致知之工。宜以读书为主。每日须有恒课书。不可多点字数。亦不可一坐久读。朝昼及夜。作四五次平心精读。间以思绎。要使思与读常相半。又或劄记所思。以自考观其得失。课书之外。或因师友答问。遇合讲义谛。或因观物应事。有晓不得处。亦宜做题目入思议。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或权停书课。究竟其说。
今读书者。起疑相问。大凡有两㨾。即文解释而有说不去处则问。问之得其说则便休。此其浅者也。既得其说。又反身体验而有行不去处则问。问之得其心之所安然后已。此方是会读者。
凡读书无疑。只是不曾有志。如人平时看天下道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5H 页
志。一阅便了。虽欲强起疑不可得。若是有志远征者。得当行程历。则其道里远近。山川险夷。及停馆店舍去处许多物情。不能不着眼细审。有不胜其可疑者。切己故也。
人心动静循环。其紧要着工夫处。政在由静之动由动之静之际。盖于由静之动之际。要有审察几微之工。到既动后更不容依违。只管力践而已。于由动之静之际。要有整顿体段之工。到至静处。更不容点检。只管涵养而已。
人之聪明。用则日新。不用则日销。用之不以其道则亦至于耗。
心之存亡。验之目精颜彩。即可见。
王阳明论朱子格致之说。有一譬云欲视物之明者。必先养其目力。未闻欲明目者务博视众物之形。视愈博而目益劳。目益劳而视物益不明。此言骤听。若可以惑人。然有大不然者。阳明所谓目力。是察细大辨白黑之类。此固闭目养精而可以能之。朱子所谓目力。如开卷见书而知其为何等语。观人眸子而知其为何状人之类。此非平日读书之多阅人之久。则虽终日闭目以养精。岂能有此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5L 页
朱子之于目力。亦未尝不用力厚养。但既养目力矣。又必阅物以开见识。其阅物也。又尝贵涵泳而忌劳耗。
理不可以知觉运用言。而心则有知觉运用之实。道心是从性命来底知觉运用。人心是从形气来底知觉运用。
人心道心。论地头则同就形而下处发见。论派脉则一个是理边物事。一个是气边物事。
杂记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小功则不可。注下殇小功。自期而降。本服重。故不可冠取也。此古礼明文也。凡以重服而降等者。其居服之节。宜皆推此也。前辈有言降服者服尽后。以白衣黑带。不与燕乐。以终其本服月数。此意亦甚厚。盖虽不能尽行于诸服。于重服则不敢不行。
吾东间世立后。自古忠臣朴篪始。殇者立后。自义士柳智杰始。朴死于壬辰尚州之役。柳死于戊午深河之役。 正庙嘉其节。并置其后于累世之后。其意诚甚盛。但有父然后有祖。有祖然后有远祖。未有阙其父祖而直继远祖之理。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祖孙。未有未尝娶妻而可以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246H 页
人祖之理。缪例一开。遂为人伦无穷之㢢。是盖当时主宗伯之任者。不能据理陈达。对扬 圣意。十分尽善之致也。间世立后。前代或有行之者。而皆非正礼。见驳于后世。殇者立后。当时举丧服小记为殇者后。服其服之文为言。然考小记本指。盖曰大宗子以殇而死。族人之后殇者而为殇者父作子者。只以本亲之服服殇者。而不以所后兄之服服之。以其死在入后之前也。此义已章章于注疏说。顾乃混引。作为殇者立后之證。不免百世之讥。重可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