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讲说杂稿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3H.gif)
父子祖孙昭穆继序。人之大伦也。而于其中有所谓传重之统者。相配而并行焉。以恩则继序为本。以义则传重为大。其名与服。互有轻重。而所处之常变。又不齐。一或颠错。则天秩不得叙焉。议礼者不可以不审慎也。夫所谓重者何也。庙事之重也。人之道莫大乎报本追远。故以庙事为重也。重不可以无主。惟宗子得主庙事。而凡为是庙之孙者。皆尊之以君道焉。重不可以无传。为宗子者立一子以拟传重。使众子不得而贰焉。然所谓传重者。必其身上继祖与祢。(仪礼丧服传曰。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丧服小记曰。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朱子于通解五宗篇。互取传记之文而立文曰。庶子不得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注引庾氏说以明之曰。用恩则祢重。用义则祖重。至已承二重而为长子斩。按大传。有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自义率祖等而下之之文。郑氏释之云用恩则父母重而祖轻。用义则父母轻而祖重。庾氏二重之说。盖本于此矣。○又按近世金台山迈淳释丧服传文曰。祖者先庙之统称。礼据大宗而言。小宗之止继祢者。略而不论。苟以重先庙之意推之。亦无不可通。又考东汇陈氏释小记之文。曰庶子不为长子斩。以己非继祖之宗。又非继祢之宗故也。合此二释则其于传记文义。可通一说。而继祢之小宗。亦可为长子斩矣。但其说晚出。未及监正于朱子。故今姑存之。以备参考。○又按庶子之不为长子斩。实以不继祖祢之故。则虽庶子。苟得为父后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3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4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4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5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5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6H.gif)
传重说后识
程子言凡祭祀。须及祖知母而不知父。狗彘是也。知父而不知祖。飞鸟是也。人须去上面立一等。求所以自异始得。此庙事本源也。是故为亲立庙。其事固已重矣。而必由祢及祖然后。乃成庙体而行传重正礼也。然祢一而已。祖则由亲祖。至于厥初生民之祖皆是也。传重正礼。虽由继祖之宗始。而至继高祖则有成宗之名。而其义益重。至继始祖则又有大宗之名。而其体无以加隆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6L.gif)
贾疏既以正体于上。属父祖与己。又推馀意论长子之正体。仍言虽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一则正体不得传重。谓适子有废疾。不堪主宗庙也。二则传重非正体。立庶孙为后是也。三则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是也。四则正而不体。立适孙为后是也。此其曲折虽若详密。而于传文本意。窃恐有未悉处。盖传所谓体者。不问适庶。必立之为适。上配父祖然后。乃可以得此名。观后章以庶子为父后者。为与尊者为一体则可见也。然则未有为体而不传重者。亦未有传重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7H.gif)
礼言适之名。其别有三。凡适妻所生子。皆得称适子一也。虽适妻所生。必第一子。乃得称适子二也。虽第一子。必立之以拟传重然后。乃得称适子三也。当随文异看也。
古者立适。必有其礼。而今不得其详。春秋桓公言无易树子。先儒谓世子必告于天子而后立。故不可擅易之。诸侯之树子。必告天子。则天子之树子。与士大夫之树子。亦必有所告处矣。贾谊保傅传言太子生。见于南郊。朱子家礼。有适长子生。见庙之仪。是盖重其传重之有地。而先事以拟之也。不可以此而遂当立适之礼也。(家礼见庙告辞。只云某氏生子名某。而不称适子。可见其意矣。)士冠礼。特设适子之位。与主人并向而差退。此当是士大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7L.gif)
适子有废疾。不得传重。此有公私之异。帝王家以传国为重。故有天疾者。生不得传重。死不得入庙。(谷梁子曰。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庙。勉斋曰。卫侯之母兄辄有恶疾不得立。故谷梁云尔。)父虽以天疾不得传重。其子则自可以受国于祖。(仪礼丧服不杖期章。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注此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丧者。谓始封之君也。若是继体。则其父若祖有废疾不立。今君受国于曾祖。)若士大夫家以继序为重。虽有天疾。不可以遽废。且无废父立子之礼。必其身有天疾。又不可娶妻然后。乃废之可也。(慎独斋论士夫家适子有废疾者之礼曰。长子虽病废。不可传重于次子。况长子有子。岂谓不可传重乎。)
适子承重为宗庙主。而不敢主宗庙礼。其事有三。一曰幼不堪事。二曰老不堪事。三曰有废疾不堪事。幼不堪事者人为之摄。(按丧大记。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先儒言凡祭祀。若难于抱衰。则以其幼告于几筵。而使人摄之。是盖通上下之礼也。)老不堪事者。传于其子。(古者士大夫家有七十老而传之礼。帝王家无明文。惟下代有内禅之一例。)有废疾不堪事者。或传或摄。随其地而处之。(有子则传之如老传之礼。无子而有有子之望。则人摄之如幼摄之礼。惟帝王家承统而有废疾者无子。即立后传之。无惧摄待后之事。)盖摄者从权替代之谓。传者顺序传付之谓。所以不同也。然所谓传付者。亦传付礼事耳。其为宗庙主。则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8H.gif)
立后传重。传重之大变节也。圣人必致慎焉。无后者非大宗及贵为大夫者。不敢议立后。为后者非同宗。而又为其父之支子者。不可以出后。(通典。问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己有一适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否。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适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程子亦以为礼虽不言。可以义起。)盖有如不得已之意焉。及其为后也。则乃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为之子。言直为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8L.gif)
庶子传重。其礼有数等之差。长子死于其父之生时。以父命立庶子为后一等也。长子既承父重而死无嗣。其弟受命于兄。用兄亡弟及之礼一等也。长子无嗣又无弟。移宗于次宗。大宗数世并为班祔一等也。长子虽无嗣而其妻存焉。则不敢移宗。只得用摄祀之例一等也。长子之妻虽不存。而立后有万一之望。则亦不忍遽移宗。姑用权奉之例一等也。宜各随其情而处之。
礼疏言无适子。以庶子传重。服之如庶子。(小记疏)谓适妻无所生。立妾子为后。于序虽第一。而犹不用正体之礼也。盖适子亡。立庶子为不正。以其身之长庶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9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09L.gif)
凡为父祖者。有所传之重然后。子孙始行承重之礼。故曾祖存祖亡。则父虽不在。子不敢以承祖重为名。只行代父伸孝之礼。义当然也。惟王公之别子死焉。则其父虽存。而子孙自可以承重。以王公之别子不敢祢其君。故得自立为始祖而成重也。若士大夫虽众子。父在父为主。其神主当祔食于祖庙。无重之可承也。(通考吴任臣曰。若祖为曾祖支子。则自有曾祖后者。而吾祖为五世。则迁之小宗。奚忍不为之服斩乎。然则为后于庶祖。似未可以曾祖生而压之也。按祖虽为曾祖之支子。而父在父为主。与适子无别。此不用代父伸孝之例。而欲以承重正礼处之者。恐未然矣。)
古礼为子妇服小功。为适子将传重者妻大功。为孙妇缌。为适孙将传重者妻小功。后世升适子妇不杖期。众子妇大功。孙妇仍旧服。子妇为舅姑。本同不杖期。适妇众妇无差等。孙妇为祖舅姑同大功。适孙承重者妻无明文。以义推之。当服之如舅姑。后世升舅斩衰三年。姑齐衰三年。祖舅姑仍旧服。惟承重者妻服之如舅姑。凡有适子者无适孙。无适孙则亦无适孙妇。虽无适子而有适子妇存焉。则为适孙加服。而不为适孙妇加服。若适孙妇之于祖舅姑。则虽其姑在。亦从夫服承重服。此古今之所同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0H.gif)
记古今嫡庶之礼
史记管叔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长伯邑考。次武王。次管叔鲜。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郕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0L.gif)
此嫡子庶子异叙之證。
仪礼丧服传庶子不为长子三年注。庶子者。为父后者之弟也。言庶者远别之也。疏庶子。妾子之号。嫡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不杖期章为众子注。众子。长子之弟及妾子。士谓之众子。未能远别也。大夫则谓之庶子。(按众子庶子。大夫远别则通谓之庶子。士不远别则通谓之众子。然求其正号。则众子庶子本自有分矣。)
此众子庶子异称之證。
仪礼丧服传父为长子注。不言嫡子。言立嫡以长。疏立嫡以长。欲见嫡妻所生。皆名嫡子。第一子死则取嫡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朱子曰。宗子只得立嫡。虽庶长立不得。若无嫡子则亦立庶子。
此嫡弟庶兄传重之次。
大传有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朱子曰。此说公子之宗也。谓如人君有三子。一嫡而二庶。则庶宗其嫡。是谓有大宗而无小宗。皆庶则宗其庶长。是谓有小宗而无大宗。(按此诸公子相为宗之法。与继别为大宗。继祢为小宗。自不同也。盖一嫡而二庶。则不问长少庶宗其嫡。皆庶而无嫡然后。始立庶长为宗。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1H.gif)
此嫡长庶长立宗之异。
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注。嫡谓嫡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子谓左右媵及侄娣之子。位有贵贱故以贵也。○国朝大典。士大夫无嫡子则良妾子。无良妾子则贱妾子奉祀。
此贵庶贱庶承嫡之序。
仪礼通解。载宋朝奉爵令云公侯伯子男。皆子孙承嫡者传袭。若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孙以下准此。(按长少而比嫡庶。则嫡庶为重。故无嫡子母弟然后立庶子。而不问其长幼。嫡庶而比昭穆。则昭穆为重。故无庶子然后立嫡孙母弟。而不论其贵贱。通解载此无后语。可知无异意。)
沙溪先生论祧主递迁之礼曰。庶孽无不可奉祭之义。但嫡兄弟尽殁后奉祭。○问亲尽之祖。庶曾孙与嫡玄孙。谁为奉祀。慎斋先生曰。庶曾孙当奉祀。○尤庵先生论庙中叙立之位曰。嫡庶之分虽严。昭穆不可乱也。庶叔在前行而立于行末。不当于嫡侄之前。两不相妨。(按此三先生之训。正得通解之意。当为不易之法。后来陶庵南塘两贤却疑此训。力主不拘昭穆。嫡先于庶之论。窃恐其推之太过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1L.gif)
先王制礼。嫡庶之分。其见于经传者。大略如此。于此而得本然之权度焉。则亦可以见世俗之过不及。而知所以处之者矣。
父在为妻不杖礼考證
仪礼经传通解续丧服齐衰杖期章。经曰妻。传曰为妻何以期也。妻至亲也。注曰适子父在则为妻不杖。以父为之主也。服问。君所主夫人妻,大子,适妇。父在子为妻。以杖即位。谓庶子。记曰为妻父母在不杖。注曰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也。
不杖期章。经曰大夫之适子为妻。疏曰大夫之适子为妻。在此不杖章。则上杖章为妻者。是庶子为妻。父没后适子亦为妻杖。亦在彼章也。传曰何以不杖也。父在则为妻不杖。注曰大夫之服。例在正服后。今在昆弟上者。以其妻本在杖期。直以父为主。故降入不杖章。是以进之在昆弟上也。记曰世子为妻也。与大夫之适子同。注曰世子天子诸侯之嫡子也。为妻亦齐衰不杖者。君为之主。子不得伸也。主言与大夫之适子同。据丧服之成文也。本所以见父在为妻不杖。于大夫适子者。明大夫以上虽尊。犹为适妇为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2H.gif)
卒哭祔练祥禫。记禫章曰宗子母在为妻禫。疏曰贺玚云父在。适子为妻不杖。不杖则不禫。若父没母存。则为妻得杖。又得禫。凡适子皆然。嫌畏宗子尊厌其妻。故特云宗子母在为妻禫。宗子尚然。则其馀适子母在为妻禫可知。
家礼丧礼成服杖期章曰。夫为妻不杖期章无文。附注杨氏曰。其义服当添一条。父母在则为妻不杖也。
沙溪先生丧礼备要补服。大夫之庶子。为妻杖期。大夫之适子。父没为妻杖期。按丧服注。父在则不杖。以父为之主也。疏天子以下至士庶人。父皆不为庶子之妻为主丧。故夫皆为妻杖。得伸也。据此父主丧则不杖。父不主丧则夫杖。不惟大夫为然。士庶人亦同。而但奔丧曰凡丧。父在父为主。与疏异。姑存之。以备参考。又按杂记为妻父母在不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2L.gif)
尤庵先生曰。妻丧实具三年之体段。故练杖祥禫。只是一串事。小记疏说。恐不得为定论。又曰。父在为妻不杖期。古有其礼矣。然家礼不论父在与父亡而通为杖期。杖则禫矣。今之行礼者。若一遵家礼则无此疑矣。
陶庵先生曰。杂记虽有父在为妻不杖之文。而家礼不论父在父亡。通为杖期。当以家礼为正。
重教谨按父在为妻不杖之礼。仪礼经传。自有明文。诸记注疏之说。又若是明备。盖妻丧虽曰具三年之体。而尊者在。不敢尽礼于私丧。亦义之大者也。家礼只言为妻杖。不言父在不杖者。家礼阙文不特此一端。只以五服章言之。杨氏所补者十数处。何独于此而疑之。若谓其有意于损益。则此系礼之大节。且有经传成文。其改定也。合有一番论说。今遍考大全语类。无一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3H.gif)
崇祯五丁丑夏中伏日。
又按为妻杖与不杖。专由其父之为主不为主。而父为庶子妇主丧当否。二说不同。沙溪先生疑于从违。此则奔丧疏说。以同宫异宫分言者。庶几得礼意矣。然尤庵先生又以古今之异。而谓无论同宫异宫。一主于父在父为主之说然后。无有妨碍。此恐为后世通行之礼也。
兄女昏议
重教有兄女。议昏于尹复元贞求之子。复元我先人生庭甥侄也。人或以戚属近为嫌。此合有一言以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3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4H.gif)
人物性同异问答
或问近世湖洛诸先辈有人物性同异之辨。愿闻其大指。曰。曰理同而性异者。湖论之大指也。曰性同而气异者。洛论之大指也。曰。请闻子之从违。曰。愚闻之先师李先生。曰只就性分内。具同异两面。曰。然则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4L.gif)
曰。天命之为一原。固已闻之矣。一原之含万殊。未之知也。愿闻其说。曰。程子不云乎。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朱子亦曰。象数未判而其理已具。盖惟浑然一体之中。万象已悉备。故及流行变化。逐物赋形。各正性命。要妙精微。随处恰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乃如此。若上面一段事。元是儱侗。都无间架。待到生物之际。因气质而赋形。随形体而成性而已。则是性之所以各正者。不由于天而由于物。无足为本然。而只是偶然其可乎。此说性家最宜先讲者也。
曰。人物性之有万殊。固已知之矣。于万殊而见一原。当奈何。曰。凡言性之异者有二端。一是道理面目之各异也。一是分数多寡之不齐也。揔而言之则万殊也。然其面目之各异也。而实则一以贯之。同归至善。其多寡之不齐也。而实则不相假借。莫非全体。是则万殊之可以见一原者也。盖一而不万则初无所谓性者矣。万而不一则亦非所谓性者也。今于不可二者而强二之。主性异之论者。只言其异而推置其同于统体一原之理。主性同之论者。只言其同而全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5H.gif)
曰。程子张子有本然性气质性之论。以人物之性言之。何者是本然。何者是气质邪。曰。主太极而言。则太极之体浑然圆全。万象悉备者。是大原之本然。而万物之生。各专一性。不能相兼者。乃为气质之所限也。至就万物而分言之。则人性之大中至正者。是得太极之本然。而庶类之仅得一偏。乃为气质之所梏也。又举一物而专言之。则人而仁义礼智。是人之本然之性。而其不仁不义不礼不智者。乃气质之所累也。虎狼之孝。蜂蚁之忠。是虎狼蜂蚁本然之性。而其或不能尽然者。乃气质之所累也。仁蔘之热。大黄之寒。是仁蔘大黄本然之性。而其有优劣等品者。乃气质之所累也。
玉溪散录
中国西北据山。东南滨海。王气不竞。则据山处有山族驰突之患。滨海处有水族侵凌之忧。必至之势也。盖北虏山族也。山族禀刚硬之气故多力。如虎豹熊罴之类是也。海寇水族也。水族禀澄清之气故多巧。如鲛织绡蜃起楼之类是也。多力故以弓马为命。多巧故以工匠为命。中国禀中和平实之气故尚德。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5L.gif)
四夷风气消息旺衰。亦自有时。北虏自秦汉以来。骎骎疆大积千馀年。卒至入据大位。被发天下而后已。今洋夷诸国。又应期代兴。风帆火轮。迹遍宇内。奇技淫术。骋怪万状。使人理之有未尽泯者。陷溺无馀地。岂非大运耶。虽然不易者理也。可恃者天也。天心一拨转回时。斯道复明。如日中天。亦不难矣。天心转回之机。不当于别处等候。只于人心开闭之间。德义兴废之端。验之可也。
夷俗大抵皆尚左道。以阴类相感也。舜之治苗民。以绝地天通为先务。易言高宗伐鬼方。鬼方盖亦人类而鬼魔者也。汉金日磾本凶奴休屠王子。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赐姓金。其俗亦可见。若天竺佛教天堂地狱之说。乃其尤张皇者也。洋夷所谓天主教。即其一法。特其徒为人最无状。故为说益无理矣。盖其始出。只如中国巫觋咀咒之类。至 皇明末。利玛窦,沙守信等。始入中国。遍观经传及诸异学家书。杂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6H.gif)
凡人意见。不问正邪。皆据所处天地所执之业而开端。彼徒言天地无灵不足敬。别有一物造成此天地。是为天主。又言天主始以黄土造成一男一女。合为夫妇。是为原祖。万世人类。皆其子孙。其说极丑悖不可道。盖彼地距中华绝远。不闻敬天尊祖为何等说。而其所执则只是工匠造作之事。故只据工匠见识。揣摩为说如此。而不自觉其有不安于心耳。惟中国人世染先王流泽。见彼类丑辱天地如此。丑辱万世人父祖如此。虽委巷夫妇宜其勃然忿怒。思有以讨之。而乃反有信其说慕其人。而求入其中者何哉。吾故曰中国人先丧其正性。以为之地也。
前后公私文字斥邪处。皆言天固可尊可敬。而彼所以尊且敬者。不过如涤罪邀宠诸鄙事。自归于慢天亵天也。其意以为彼所谓天主。与吾人所谓天。所指则同。但其所以事之者有异耳。此于彼类宗旨。有不相悉者。彼类言天地本无灵觉之物。不足敬奉。奉承天地。譬如愚人望阙而拜之。有天主者造成此天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6L.gif)
彼徒教人。以三魂之说为本。其言曰草木但有生魂。禽兽有生魂觉魂。人则兼有生觉灵三魂。故为万物之最灵。盖见中国人说性理。作意摸拟。而卒不能相似也。先儒荀况之言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惟人有义。乃为万物之灵。中国人相传以为名言。彼徒攘窃此言而略加手势也。草木禽兽有知无知其迹粗。彼之知识足以及之。其变知言觉。于理固无害。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其分几希。非君子不能见。大舜以五伦当之。孟子以仁礼当之。荀氏所谓义。盖亦指此也。彼固禽兽之一类也。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宜其蒙然不省也。于是弃去义字。就知觉上面。强生层节。挑出一灵字。属之人。殊不知灵只是能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7H.gif)
彼徒以其所生者为肉身父母。以天主者为灵魂父母。爱敬尊奉。在彼而不在此。(说见 宪庙己亥斥邪纶音。)至以母子譬之以瓮储水。(见李新斋度中斥邪说。)言暂时寄寓。无足为德也。(朱子尝诵黄檗一僧偈与母云先曾借宿此婆家。叹其天理之灭绝。洋夷意见。政与此一般。)彼徒又设教皇神父主教之任。教皇自处以天子之尊。其馀处之以宰辅。虽君父兄长。皆待之以臣子而尔汝之。(斥邪论曰。所谓主教辈滥称天职。不问人年齿高下。使之以奴隶。又云身为神父。待其父兄以臣子之礼。又云虽君父之尊。受七事之时。则必以尔汝呼之。○李潜室正观辟邪辨證云佛䔉国不拜国王父母之尊。)彼徒又不娶不嫁。自托贞德。而其居处也。则男女上下杂处无别。(见斥邪 纶音及斥邪论。)盖不娶不嫁。欲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217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