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3H 页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书法
 子朱子继春秋。述资治通鉴纲目。首著凡例一篇。分门立目。叙列法义甚悉。乃万世修史之大典也。 皇朝商万诸公。承诏编续纲目。大槩遵用此法。惟胡元干统。是前世所未有之变。而处之既不得其正。其馀失检违法处亦多有之。我先师华西先生承尤庵宋夫子遗绪。有志整釐。且谓自吾东人秉笔。宜采附东史。以备本国人鉴戒为尤切。讲定规模授门徒。撰次成书。是为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今谨依纲目元例。复列十九门。条举所因之大体。而继之以一二据义处变者及时移事殊小沿革处如此。名曰书法。附于全部之末。若其要义所在合有论说者。详具于发明之篇。读者宜参考之。
  统系。( 正统, 列国, 篡贼,  建国, 僭国, 无统, 不成君, 远方小国。)
正统。宋起太祖开宝八年。尽帝炳祥兴二年。凡三百十三年。(续纲目于胡元。亦以正统处之。今用方逊志丘琼山及宋子说削黜之。附于无统例。)
列国。宋无所封之国。惟高丽以外国进于中国。且此书自本国脩之。故特用列国例处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3L 页
建国。元末豪杰据土称帝王。如天完宋汉夏吴之属。及 我太祖皇帝初起称吴王时。入此例。
僭国。宋诸夷入据中国僭号者皆是。其中西夏入中国已久。(自唐初入据银夏。)特以国小故。于僭国例。又降一等处之。(如称某主某书卒。是僭国例。惟不纪年。是降等。详在下。)金元二国。最晚入都内地。即用僭国例处之。其未入都时。虽甚强盛。并用蛮夷君长例。(辽始终亦用此例。)惟拓地之广。至有中国心腹之地。(金元未入都燕时。已有淮北。)则于蛮夷例中。略加一等以别之。(如不称主。直称名书死。是蛮夷君长例。惟纪元为加等。详在下。)
无统。宋统一以前七年。(周宋相代一大国。蜀南汉北汉两唐四小国。)元干统以后八十八年内。前七十五年。专据中国。以其非正统真主。故处之以无统。(与元例所称无统小异。○篇内凡言元例者。皆指纲目凡例。其或继言本编者。即纲目书也。)后十三年。与六建国(见上)分裂。
篡贼。干统不传世者及仗义承统。不成君者。宋元间无此类。
远方小国。如真腊大理下溪蛮之属。
凡书法。正统一依元例。全用天子之制。以临四方。如春秋书周事。外国或臣或叛及入据内地为僭国者。各以其制处之。而于高丽则稍异其例。略仿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4H 页
秋书鲁事。
无统诸国。即降正统一等。用均敌之体。无所抑扬。惟于大小之间。略存等差。并依元例。胡元专据中国。无与为敌。亦贬用此例。但书事。不冠国号为异。馀非关系重大处。亦多仍旧文。
诸国号随改变称。(如南唐贬号江南。契丹改号辽。女真自称金。蒙古改号元之类。)其屡更易者。以初号为主。至定称后从新号。(如契丹或称契丹。或称辽。屡易之。至宋治平三年始定称辽。)同时有同号者。后起者加殊称。至前国亡。始去后国殊称。(如北汉至南汉亡。去北字。)并照元例。其一国有两号者。从正史所称。(如日本续纲目称日本。高丽史称倭。今从日本之称为正)
  岁年
岁用元例。大书干支于横行之上。(坊本纲目。双书干支。或书横行之下。皆失表岁尊天道之本旨。)遇甲字子字。别之以白字。(甲字子字。元例朱书。坊本代之以白字。取便锓梓。今从之。)
纪年编首。即用无统例。于横行下。分注周恭帝郭宗训。(纲目纪年。于周王及列国之君。虽篇首亦不书姓。只书名。秦汉以后正统之君始纪年。姓名已见者。不书建国。僭国及无统诸国之君始记年。皆具姓名。盖亦古今之异也。续纲目编首。于周恭帝不书姓。宋太祖以下皆书姓。殊无谓。今于恭帝。亦一例书姓。)仍称显德七年。(周世宗嗣太祖不改元。仍称显德年号。恭帝嗣位。亦仍之。故宋太祖受禅。诏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4L 页
续纲目书恭帝元年者。非其实矣。今改之如此。恭帝仍称显德。见江少微通鉴编末。)正月五日以后。(纲目于废兴之际中岁改元处。必以前为正。而注所改于下。虽在无统诸国亦然。如后唐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是也。此大义所系也。续纲目于此只连书周宋元年。有若两国之君各自建元。无以见废立承代之实。故今依元例正之。而若只云正月以后。则又似全一年。故加五日二字。)宋太祖神德皇帝赵匡胤建隆元年。圈隔之。(元例诸国纪年。只言新旧之间。以圈隔之。而就考本编于大小国之间。亦圈隔之。今从其例加此圈。后仿此。)注蜀主孟昶二十三。南汉主刘鋹大宝三。北汉孝和帝刘钧天会五。南唐元宗李景十八年。(元例凡非正统。不书帝。就考本编其注年称谥处。皆仍帝号。盖注文与大书有间。且既著谥。不得去帝号也。若其无谥者。只称主如例。今并遵用之。)又圈隔之。注是岁周亡宋代。新大国一。旧小国四。凡五国。吴越荆南湖南凡三镇。(此则元例所称国家无主四方。据州郡称牧守者也。纪年例只言注列国。不言载州镇。惟考本编五季之间。有此例。续纲目袭用之。)又圈隔之。注高丽光宗大成王王昭十一年。(此书高丽纪年。是特例也。与中国列国纪年立义既异。故于五国三镇总结之后。而表别之。○列国之有庙号僭也。而此不去者。海外僻远之国。与内服纯臣体统少异。且既注年。不得不备举本称也。)次年以后于行下。只注宋年号某年。诸国止纪元。(元例无统。大国纪年。小国纪元。)诸镇止纪兴灭(亦依元例)岁结增损之数。(元例凡诸国兴灭增损处一结之。若兴灭促数则岁结之。)惟高丽纪年云高丽某年。改世则云某王某(不书姓)某年。至终篇一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5H 页
宋开宝八年。始用正统例。于行下大书宋太祖神德皇帝开宝八年。而注云是岁江南亡惟北汉至太平兴国四年乃亡。(北汉尚存。而宋用正统例。续纲目已据纲目唐高祖武德七年例处之如此。故今从之。)次年以后于行下。只书某年改元则书年号。某年改世则书谥号(凡继世而立。踰年而改元者。各已见前故不名。其改元在本年者。于此必著名。)年号某年。其无谥者。只书帝某年号某年。(如帝㬎帝炳。)自高宗建炎二年注金年。(注云金完颜吴乞买天会六年。自后惟改元一注之。至绍兴二十三年。注金主亮贞元元年。圈隔之。注是岁金入都于燕。自是逐岁纪年。始称主书谥。)至理宗端平元年金亡乃止。自是年注蒙古年。(注云蒙古奇渥温窝阔台六年。自后惟改元一注之。至景定五年。注蒙古至元元年圈隔之。注是岁蒙古入都于燕。自是逐岁纪年。○在所定金蒙古纪元纪年层节。盖自其据有淮北以后。即处之以蛮夷君长之一变节而用纪元例。于入都于燕之年。乃处之如中国僭国而用纪年例也。此与续纲目少异。览者宜详之。)终宋之世。
宋亡明年。复用无统例。于行下特注元世祖文武皇帝至元十七年。次年以后。只注某年改元则注年号。某年改世则注谥号年号某年。至顺帝至正十五年。乃更端注元十五年。圈隔之。注天完主徐寿辉治平五。宋主韩林儿龙凤元年。又圈隔之。注统旧大国一。小国一。新小国一。凡三国。又圈隔之。注是岁我 太祖皇帝起兵于和阳。(续纲目于元混一之后。虽用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5L 页
统之例。而自我 太祖皇帝倡义之月书无事。已冠国号。此意却甚美。惟纪元之法。仍旧无所变。故今更端整釐之如此。于总结之下。又特书我 太祖皇帝起兵。以明所以更端之由。)次年以后岁注云元某年。天完宋及后起诸小国。只纪元而岁结之。
凡正统。用白字书国号君号(谥号及姓名)年号以别之。无统大国及建国僭国之大者。只白书国号君号。列国及无统小国建国僭国之小者。只白书国号。并依元例。(元例于岁名则别甲字。以示天干之一周。别子字。以示地支之一周。于帝统则别国号以表革命。别君号以表易世。别年号以表改元。而于诸国。又分等递降。以明隆杀。皆有精义。而俗本纲目。漫无识别。今并准元例书之。代朱以白。说见上。○按元例建国僭国纪年条。大国注年号。有上下文之异。据上文则当朱注。据下文则当墨注。以义推之。恐从下文为正。若从上文则与正统无别矣。故今立例如此。○又按元例于无统诸国纪年。只云如前法。不详著朱墨书例。今亦以义推之。降正统一等。从建国僭国立例。)其总结诸国。亦用白书。
  名号。( 正统, 僭国, 篡贼, 无统, 不成君。)
宋初代周未统一。用无统大国例。称宋主不名。(周一见编首。亦宜用此例。称主不名。惟是见废处。重其事而著名。)既统一后。用正统例称帝。至国亡无改。徽钦二君见废于金而不去帝号者。(称上皇称靖康帝。惟于书卒处。一举贬爵。称昏德公,重昏侯。以著不死社稷之罪。)以其废之者是夷狄。而嗣君犹在正统之位也。高宗尝称臣于金而犹存正统之号者。(大书纪年称帝如古。)亦彼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6H 页
此扶抑之义也。(高宗称臣。诚极不君。而后二十年有亲征之举。又遣使用敌国礼。则岂忍遽夺统于其间。以肆戎狄之志哉。栗谷先生尝言高宗不可许以正统者。特伤痛之辞耳。若真秉笔。则安知不更有权衡乎。栗谷先生说。今载在本编高宗称臣于金之下。)
元始通中国。因事而见。一用蛮夷君长例。称蒙古某。(虽尽有淮北。用纪元例。以后其名号则仍故无改。)至入都内地。始用僭国例。称蒙古主某元主某。至干统后。用无统变例。去国号。只称主。至其末分裂后。用无统大国常例。称元主不名。
宋初蜀南汉以下诸国及元末天完以下诸国。皆用无统小国例。称某主某某王某。惟 皇明太祖初起。通未建国已建国。称我 太祖皇帝。(我国士大夫至今以皇明为本朝。以俟天下义主之兴。故其称谓如此。)
金未入都内地时。亦用蛮夷君长例。至入都后。用僭国例。辽始终用蛮夷君长例。夏始封王赐姓名后。称夏王姓名。至僭称帝。诏削赐姓官爵。自后只称名。及册封夏国主。乃称夏主姓名。亦僭国例也。
宋张邦昌,刘豫为金所立。称楚帝齐帝。准篡贼例。只称姓名。不举伪号。
高丽用列国特例。称高丽王。书重事则著名。
凡嗣位未踰年不成君者仍本称。不加正号。如元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6L 页
世㻋仍称周王不称主。懿璘质班仍称鄜王。不称主。高丽宣惠王勋仍称王子。不称王是也。(据春秋子猛及纲目汉北乡侯例 缺)
  即位。〔附〕(建都, 起兵,加号, 传国。○按元例大题下小目。有题内分析者。有题外类附者。今于类附者。加附字以别之。)
宋太祖初即位。用篡位例。书周某官姓名称皇帝。(元例云凡僭名号曰称。)继世即用正统例。书太子某即位。或书某王某即位。惟高宗端宗用中兴例。书即皇帝位。其馀有故者随事书之。(古者不问天子与诸侯。其定位于先君初丧者谓之立。至逾年告庙临群臣者谓之即位。故春秋于鲁诸公元年正月。例书即位。后世此礼遂废。纲目立例。惟正统天子定位。即称即位其馀书立书嗣。遂为史家之定式矣。)
元始僭号。用僭国例。书蒙古姓名称帝。(纲目外夷称帝悉书之。与中国僭国一例。)继世书子某立。(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之立。皆不连书于先君死之下。故只称名不称属。若称属则当称子。不称太子。)其入都内地。未干统无继世之事。(若有之。当书元太子某立。)至已干统后继世。书太子某立。用无统特例也。
宋初蜀南汉以下诸国继世。书某国太子某立。(其取异姓为子者。特书养子。以著五代夷俗之陋。)元末天完以下诸国随起书姓名。称帝称王。或书称帝于某地。或书某以某称帝。(如刘福通以韩林儿称帝。)于我 太祖皇帝。书初即王位。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7H 页
国号曰吴。其继世者书同上例。
辽金夏诸国称帝继世。并如元初例。(夏称王时继世书嗣。至称帝后书立。)馀外远方小国继世不悉书。因事而见则书嗣。
高丽用特例。书继世(元例列国不书继世。因事注中见之。)曰太子某立。(自元宗以下称世子。)或曰某君某立。(如平壤君,乐浪君之类。)
建都。凡始建与迁徙。皆依元例备书。惟宋高宗之定都临安。帝室偏安之形成焉。金元之入都于燕。夷狄猾夏之势著焉。其立文皆有深意。
起兵。宋初惟于李筠,李重进书起兵。以其为旧主讨乱臣也。元末惟于我 太祖皇帝书起兵。以其为天下倡大义也。其馀徐寿辉,韩林儿之属。皆只以兵起书之。
加号。如宋徽宗道箓院上章册帝为教主道君皇帝。高宗遥上靖康帝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光宗尊上皇为寿皇圣帝之类。随事书之。
传位。宋徽宗,高宗,孝宗内禅。皆依常例书之。惟光宗有疾不能执丧。嘉王承太皇太后诏。成服即位。尊帝为上皇。此变例也。然于义为得正。故书之无贬辞。如高丽忠烈,忠肃之世。元主册其世子謜及祯为王。逼令父王去位称上王。未几。又命复位。顾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7L 页
其子为前王。乃变之大者也。今皆据法正之。(父王既传位旋复位。则其子之数月或数年据位。便与立未踰年不成君者同体。不可苟假之以正号。今于其据位时及其后称前王时。皆只称名。不称王。于父王则虽其传位后。亦仍称王不称上王。)
  改元
易世一改元。或中世而改元常也。只于纪年处见之。其有事义关系主德得失治道隆替者。因事特著之。如宋徽宗初即位。书诏改明年元为建中靖国。以著邪正杂进之机。其后又书再诏改明年元为崇宁。以著绍述熙宁旧政之始。
中岁而改元。依例以后为正。其有事义者亦著之。如宋哲宗于宣仁丧后。即诏改今年为绍圣(意与崇宁同。)元年是也。
新旧交代之际。旧主废亡未踰年。而新主建元。(如宋太祖废周恭帝。即改元建隆。)或先君崩殂未踰年。而嗣君改元。(如宋太宗太平兴国。高宗建炎。元文宗天历之类。)并依法以前为正。而注所改于下。惟旧主是僭伪。而新主倡义定天下。则特以新主之年为正。如元顺帝北遁在至正二十八年戊申。而仍于是岁。正名洪武元年。此书之绝笔于其前年丁未。以此也。
有易世不改元。仍称先君年号者。变例也。亦据实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8H 页
之。如编首周恭帝称显德七年及金亶称天会十三年是也。
高丽无中世改元之例。惟父子迭为王时。有后元年之名。(忠肃传位后。以忠惠王纪二年。其复位后称忠肃王后元年。其后八年。忠肃王薨。明年又称忠惠王后元年。)今于父王在时。一以父王之年纪之。至新王承代后。始以新王之年纪之。并削去后元之名。
  尊立。( 尊太上皇,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立皇后, 皇太子。)
宋初立国。即尊其母杜氏为太后。自统一以后凡受禅。尊帝为太上皇帝。尊皇后为太上皇后。或帝自称太上皇帝。(如高宗之事是。)继世尊皇后为皇太后。元有皇太后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并依例备书。其非以子继父者尊号不如例。(如太宗号太祖后为开宝皇后。高宗称钦宗以靖康帝之类。)及以妃嫔所生承统。尊私母为皇太后者。(如仁宗尊太妃杨氏为皇太后。)皆直书以著其失。其事上皇事太后。违理悖伦者。亦悉书之。(如光宗四年。书群臣请帝朝重华宫不听。宁宗五年。书始朝太上皇。注以自即位至今始一朝。皆著事上皇之不孝也。仁宗五年。书帝率群臣朝太后。即著事太后之违礼也。)凡立后曰立皇后某氏。非正嫡曰立某氏为皇后。其立妃则因事乃见。(如仁宗立美人张氏为贵妃。)废皇后而立妃嫔为后者。(如哲宗废孟后。立贤妃刘氏为皇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8L 页
丧中立后者。(如仁宗于刘太后丧中。立曹氏为皇后。)皆著其失。立太子曰立子某为皇太子。或曰立某王某为皇太子。或曰立某为皇子。(如仁宗七年。书立宗实为皇子。上书育宗室允让子宗实于宫中。故于此只书之如此。)其命太子参议朝政。(如真宗事。)或命监国。(如钦宗事。)亦著之。
元在夷地。用夷狄例。不书尊立。其因事而书则称母不称太后。称妻不称后。称子不称太子。(诸夷酋及诸僭国。无传位上尊号之事。)其入都内地。用僭国例。因事书尊立。称后称太子。但去皇号。至干统。用无统特例。备书尊立。犹不加皇号。(惟太皇太后之皇字不可省。政犹纲目无统诸国太上皇之皇字不得省也。)
宋初元末。无统诸国。并因事书尊立。称后称太子。金入都内地。亦用此例。其未入都诸夷。用皆夷狄例。如元在夷地时。
高丽尊立。因事书之。其传位称上王。继世尊太后。立后立太子。并依本称。(以列国称后太子是僭。但与皇号有间故仍之。)国末改后为妃。改太子为世子。随改之。娶元公主。去后妃之号。只称元公主者。(元干统后去元字。)亦因本称。有正妃而娶公主。降妃为宫主者。(元宗事。)著其失。其立本宗女为后妃者。虽无事必书。直书立某亲女为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9H 页
又书从母姓为某氏。以为本国百世之鉴。(高丽世取宗室女为后。虽至亲不避。夷陋之未去者也。然犹知其可耻。故从母姓以掩之。从母姓亦夷习也。喻公提纲。皆书以所改之姓。今考注文直书之如此以扬其丑。)
  崩葬。(陵庙)〔附〕(追尊, 改葬。)
宋帝后依例书崩。在外则地。(如端宗庙于碙州。)非其地则地。(如太宗至道元年。书开宝皇后崩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继书殡于普济佛舍。以著太宗之罪。)失尊曰卒。(如徽钦二帝是也。德祐帝后不书卒者。以其为僧尼也。)殉社稷曰死之。(宋亡。书陆秀夫负帝赴海。及太妃杨氏死之。以见君臣母子不受污辱而与宗社偕终也。其不特著帝节者。以其在冲年而制义由秀夫也。)废后不书。因事而见则书卒。其因卒即追复后号者。特书薨以异之。(如仁宗皇后郭氏是也。)妃嫔追尊为后者。于其卒也亦书薨。(如真宗宸妃李氏是也。考纲目本编。凡追尊为帝为后者皆书薨。今从之。)凡帝后之丧。不成服者(开宝皇后丧。群臣不成服。)及行三年丧者。(孝宗于高宗。致丧三年。宁宗于孝宗。纳朱子言。诏行三年丧。自汉文短丧以后初有之事。)并著之。
元在夷地。用蛮夷君长例。书蒙古某死。妻因事书。亦云死。其入都内地。未干统。未有死者。(若有之。当用僭国例。书元主某卒。)既干统。用无统特例。书主殂后殂。其立未踰年者。举未立时本称书卒。(如周王卒鄜王卒之类。元制正统未踰年书薨。今降一等书卒。)
宋初元末。无统诸国称帝者。一例书殂。(续纲目。夏主明玉珍,宋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29L 页
韩林儿皆书卒盖以国微也。今既以此等诸小国。与元作分裂之体。不得不循例书殂。以致别于正统之僭国。)其称王者合用薨例。而无见书者。(元末。惟张士诚称吴王而被执于我 太祖皇帝。)后夫人因事书从夫例。宋初诸镇节度使书卒。注嗣位。
金在夷地书死。入内地书卒。与元同例。夏始终书卒。辽始终书死。馀外诸夷酋。因事书死。凡盗贼酋帅皆书死。
高丽用特例书薨。(元例秦汉以后王公死。皆曰卒。)立未踰年者书卒。(如宣惠王。)被废者书卒。(丽被废死者二君。明宗其始也只幽之于宫。其死也百官有服丧之节。故犹书薨。熙宗其始也放之于岛。其死也无服丧之节。故直书卒。)后薨不书。因事乃书。
宋帝后葬。依例悉书。帝葬曰葬某陵。后特葬曰葬某皇后于某陵。(惟真宗庄穆皇后先帝而薨则是特葬。而史失陵号故不得书。)合葬则只云葬某皇后。其不当合葬而合葬则特书合葬某陵。(如仁宗明道二年。书葬庄献明肃皇后。以庄懿皇后祔。景祐三年。书皇太后杨氏崩。合葬永定陵。庄懿皇后及杨太后。皆以妃嫔崇奉为后者。)葬非其地则地。(如葬端宗于崖山)权葬则书攒。(宋南渡后多用攒礼。如攒昭慈皇后于越州。攒慈懿皇后于修吉寺之类。)葬不由本国者。据实书之。(如孝宗乾道七年。书金葬钦宗皇帝于巩洛之原。注之云以一品礼。盖于是时。孝宗岁遣金使。求请多端。而无一语及钦宗梓宫。金人厚葬于巩洛。故原以耻之。)有异事者附见之。(如神宗之葬。书葬永定陵。继书以天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0H 页
书殉以鄙之。)其宜书葬而不书者。为其无实也。又以其不能复雠也。(高宗绍兴十二年。金人归徽宗之丧。不启柩。葬永裕陵。其实虚柩也。且春秋君弑贼不讨则不书葬。此时宋未报金人之雠。则虽非虚柩。亦不当书葬也。)元主元不书葬。(元世葬于漠北起辇谷。不加筑为陵。故史不书葬。)高丽葬。为其著失礼而书之。(显宗,德宗,文宗,宣宗,肃宗,睿宗,仁宗,康宗皆葬于周月之内故书之。高宗,忠烈王之葬。因葬而释服故书之。)其书之也则只书葬某王。陵号则注中见之。
凡陵庙重事皆书之。如始立国者立宗庙。(宋太祖及我 太祖皇帝。)及遣使修奉先世陵寝。(宋高宗遣使修奉河南诸陵之为金人掘发者。)或修前代帝王陵。(宋太祖诏脩前代帝王陵盗发者。)及盗发国陵。(西僧杨琏真加发宋绍兴诸陵。高丽盗发王陵者甚多。)盗发太庙主。(元史屡见之。)及诏发前代陵。(元世祖诏发宋会稽诸陵。)及迁故君庙(宋太祖篡位。即迁周六庙于洛阳。)之类。其行礼自入祭祀例。
追尊。凡始立国者追尊父祖。依常例书之。(如宋太祖追尊其祖考。)以旁亲子承统而追尊所生父母。(宋以旁亲子承统凡四君。英宗之于濮王。即园立庙。不敢加帝号入太庙。赖司马光诸人守正之论也。孝宗之于秀王。理宗之于荣王。度宗之于福王。谨守遗典。不敢有改。此可为百世法。但其礼数俱嫌太薄。与诸王无别。亦司马公之失也。随事直书。两著其得失。其称属则濮王称亲。既因欧阳修邪议而违礼。故特书之。至秀王少惩前失。改称所生父。自后不复有以称亲见书者矣。元以旁亲子嗣位者。有成宗,武宗,泰定主凡三主。一例追尊所生为帝后。高丽成宗亦追尊所生为王后。又跻之于先君之上。)以妃嫔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0L 页
子承统而追尊所生母。(宋元及高丽以妃嫔子嗣位者。母存则尊之为后。已没则追尊为后。不然者反少。)皆关系大伦。随事悉书。以著其得失。
改葬。宋无改葬之事。高丽有迁葬而还葬者书之。(显宗因乱移奉神圣王梓宫。后还葬。高宗因迁都江华。奉威武王,神圣王梓宫自随。至忠烈王还葬。于其移奉则皆注中见之。至还葬。乃大书复葬。)
  篡贼
凡弑君之变。皆按法直书之。宋始终未有以弑见书者。元干统后。以臣弑君者一。(铁失弑英宗。)弑后者一。(伯颜弑顺帝后。)以嗣君弑母后者一。(武宗弑成宗后。)以嗣君之后弑母后者一。(文宗后弘吉剌氏弑明宗后。)高丽以臣弑君者二。(康兆弑穆宗。郑仲夫弑毅宗。)诸小国及夷狄盗贼之类有弑变。虽微必书。弑者非一人则必著其首谋者。(如高丽弑毅者李义旼也。而使义旼者郑仲夫也。故特著仲夫名。用春秋赵盾陈乞之例也。馀多放此。)其人不足举则书某国弑其君。(如契丹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苦等。弑其主兀律。只书契丹弑其主兀律。)若为君者有罪。而为下者非纯臣。则只书某国某为其下所杀。(如金主亮奚回离保之类。)有弑之迹而其事不可明者。书暴薨暴卒。或书遇鸩薨以示疑。(如宋仁宗景祐二年。书故后郭氏暴薨。致疑于文应也。元文宗天历元年。书八月周王次旺忽察都图帖睦尔入见。越四日王暴卒。致疑于图帖睦尔也。高丽忠定王之丧。书高丽前王㫝遇鸩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1H 页
于江华。致疑于恭悯君臣也。)无弑之迹而有传疑之言者。依常例书之。而载传疑之言于注中。(如宋太祖之崩。烛影疑案是也。)
篡国之事有数等。凡亲弑其君而自立者。皆按法直书之。(如金亮之类。)其行禅代礼。为雍容揖逊之状者。亦依元例所用范史例。书自称皇帝。废其君某为某。(如宋太祖事。)或书迁其君某。自立为王。(如高丽肃宗事。)以著其实。其或称乱劫君。传位孺子。以为专国之谋者。(如苗傅,刘正彦事。)亦直书劫君之实。以明其与篡国同罪。若国君子弟因逆臣行废立之事。而黾勉受位者。(如高丽显宗,明宗,神宗,康宗及安庆公淐皆是。)及外臣乘国乱为敌所立。冒居君位者。(如张邦昌,刘豫事。)皆随事备书。以暴其罪。(先书凶逆废君之事。继书立某为君而无后事。则可见其被立者忘雠贪立之罪。与逼君自立者无异矣。)又或侯邦臣子为上国所册立。而于其前王有勒迫夺位之迹。则亦异文以著其冒受之罪。(如高丽忠宣王之受册于元也。书册高丽世子謜为王。封国王谌为逸寿王。居私第。忠惠王之受册也。书册高丽世子祯为王。收国王印章。)
凡弑君篡国之变。嗣君及朝臣有能行讨复之举者。特书褒之。(虽举事不成功者亦著之。)其不能讨复而反加爵贼臣。及涉迹伪朝以图富贵者亦著之。(如吕好问之于张邦昌伪朝。朱胜非之于苗刘伪朝。其周旋苟容。意在复辟。非为富贵谋。然责之以人臣之节。则玷污亦甚大。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1L 页
故于其迨后罢官也。皆大书著之。)
  废徙
废徙。元例有罪当废者。废字在某号下而加有罪字。无罪为强臣所废者。废字在某号上。宋元间。无有罪当废而废者。惟金亮之追废为有罪。故正法书之。(亮弑君大逆也。续纲目书金追废亮为庶人。今改之云金亮追废为庶人。)其馀皆无罪被废。用废字在上之例。凡废谓去其位号。徙谓改其处所。有专书废者。徙在其中矣。(如高丽崔忠献之废明宗。)有止书迁者。位号未尝去也。(如高丽忠宣王迁忠烈王于庆寿寺之类。其或逼之使迁而无迁之之名者。旧史多书逊。今并改之以迁徙字。如康兆之于千秋太后。恭悯之于忠定是也。盖春秋书公逊于齐。夫人逊于齐。皆为臣子讳国恶之辞。非史家正法之笔也。)有既书废。又书迁者。罪其已甚也。(如宋太祖之废周主也。固已迁之西宫矣。而后数年。又迁之房州。续纲目书迁郑王宗训。今改郑王以故主。所以明分义之自在也。)其有废迁母后者。(宋徽宗初即位。以哲宗遗旨。复哲宗。废后孟氏为元祐皇后。事之数年复废之。即是废母后也。太宗号太祖。皇后宋氏为开宝皇后。迁之西宫。是迁母后也。)有废迁储君者。(如宋史弥远矫诏封皇子竑为济王。即是废贰君也。又令出居湖州。即是迁也。其后竟矫诏杀之。)有既废而复位者。(高丽林衍废元宗。立安庆公淐为王。既而惧蒙古问罪。奉王复位。废淐还私第。此不书林衍奉王复位。而只书蒙古使黑的等如高丽。高丽王腆复位者。以其非衍之心也。)有建议请废而不遂者。(如宋章惇,蔡卞请追废宣仁皇后。不果行。既不果行则亦不必书。而犹书之者。为其非常之变也。不但惇,卞之有是请。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2H 页
大逆。哲宗之使得有是请。亦非细故也。)有议将废而遂自杀者。(如徽宗与辅臣议废太后刘氏。而后已为左右所逼。自缢死。)并随事直书之。以著其变。凡废徙皆以臣子犯上之谓。而金之于宋徽钦。未尝为臣子。亦以废徙书者。示华夷尊卑。亦一大名位也。(宋高宗建炎二年。书金吴乞买废上皇为昏德公。靖康帝为重昏侯。徙之韩州。金之于宋。若以敌国之体处之。则于二帝被执去位之后。当书封某为某公侯。若注文所云也。)
  祭祀。( 郊祀, 封禅, 宗庙, 杂祠祭。)〔附〕(冠昏, 举盛礼, 燕飨, 学校, 事关道术。)
郊祀天地。宋立国初一见之。(元例惟正统书郊。宋初未及统一而犹书之者。纲目备汉事之意也。)自是三年一郊为常制。不复书。惟有事义者书之。(如书真宗之祀天地于圜丘。仁宗之大享天地于明堂。见圜丘明堂之礼自此始也。其书真宗之祭后土于汾阴。徽宗之祀天于圜丘。所以著神教之方盛也。)元有异事则书。(如文宗始服衮冕。亲祀南郊。)高丽非示僭则不书。(如肃宗谯上帝仁宗祀圜丘之类须书。)
封禅。宋自真宗始盛(太中祥符元年。终一年。以封禅为事。)而若天书之见。(封禅之岁正月。有天书见于承天门。六月。又见于泰山。后有献天书朝元殿之事。)圣祖之降。(帝言圣祖降于延恩殿。)又前代所未有之事。比类悉书。以著其妖诞。后于徽宗。书上玉帝徽号。又再书天神之降。所以彰承袭之缪也。
宗庙。宋初一书享其太庙。其馀行礼不书。惟更定礼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2L 页
制者书之。(如宋宁宗诏议祧庙。元英宗始服衮冕享太庙。)有大失礼者书之。(如宋仁宗初即位。皇太后被天子衮冕享太庙。又如高丽诸君僭禘。及成宗合兄弟四主为一世。及禘于太庙。跻其私亲之类。)有大变礼者书之。(如宋高宗播迁。朝享祖宗神主于佛寺。又诏春秋望祭诸陵。)有合别嫌者书之。(君丧三年后祔主于太庙常礼也。而特书祔钦宗神主于太庙者。钦宗卒于金而不返丧。故嫌其或未祔庙也。)
杂祠祭。宋元高丽凡礼先圣贤。宋诸君谒孔子庙。皆以盛礼。书元武宗遣宦者释奠。罪之之辞也。若从享之典。则宋神宗初以孟轲配享。徽宗以孔伋从祀。理宗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宋(一作朱)熹从祀。又以张栻,吕祖谦从祀。度宗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并配列邵雍,司马光于从祀。元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为序从祀。并备书之。与其渐次得正也。如徽宗以王安石配享。王雱从祀。罪其一时之妄也。元以许衡从祀。伤其启百世之滥典也。在高丽。从祀六十一子二十一贤。庶几近之。而其间一二猥穰则不能无讥矣。 崇报节义。(如宋神宗立程婴公孙杵臼庙之类。)及为前代贤圣之君立祠(如高丽肃宗求箕子墓。立祠以祭之类。)之类皆书之。其祈禳求福。凡祭不正之鬼者(如宋真宗崇奉老子。广设宫观斋谯。仁宗祠赤帝以祈嗣。高丽诸王供佛迎佛骨祈福之类。)亦书之。有当书而不书者。为其不成享也。(如宋真宗因封禅之行而过曲阜。酌献孔子庙。旧史循例大书。今删之。附见封禅事注中)
冠婚。宋无以冠见书者。惟于哲宗之婚。书始备六礼立皇后。嘉宣仁太后之能识古礼也。高丽睿宗冠太子。特书以褒之。其世娶宗室至亲女。则备书以丑之。(见上立后例。○肃宗,毅宗皆禁近亲小功以上嫁娶者。稍知可耻而未能尽变。且令国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3H 页
而未见其躬行。故亦据实书之。)
盛礼如耕籍田(宋太宗始行之。其后屡见于书。高丽仁宗以下诸君亦多行之。)飨国老(高丽靖宗以下屡行之。)颁春令(高丽成宗行之。)之类皆书之。
燕飨。如飨国老(见上)燕讲臣(宋孝宗朝。)为盛礼。馀多以贬而书。如宋太宗宴后苑。(与诸臣赏花钓鱼赋诗。)高丽诸臣享王(丽朝以臣享君。自权凶始而世以为常。遂至亵狎无章。)之类。
学校之事。宋初书太祖视学。与其知先务也。书仁宗作太学。为其始备制也。书哲宗命程颐等修正学制。示造士之有法也。书徽宗诏天下兴学贡士。嘉选升之有古意也。(虽其制之由蔡京而不可没也。)元及辽金。宜若无议而犹时见书者。示渐染之有自也。(如元初置国子监。契丹增置国子监。金亶设学养士之类。)高丽进于中国者也。不敢不悉书。(如置国学七斋。令诸州立学。立养贤库。视讲国学之类。)
凡事关道术兴废者皆书之。(此条虽不列于题目。而元例立文。在学校之下。故今亦系之于此。)如宋诏求遗书。(太祖太宗皆有此诏。自是屡见于书。)作崇文院。作秘阁。诏群臣子弟试一经。(皆太宗事。)颁九经于州县。(真宗事。)帝书六经刻石于太学(高宗事。)之类。及大会道释于天安殿。(真宗事。会凡一万八千人。)诏求道教仙经于天下。(徽宗事)立道学。(亦徽宗事。诏太学辟雍。各置内经道德庄列博士二员。)颁王安石三经新义于学官。(神宗事。先是置经义局。令安石父子训诗书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3L 页
礼。亦特书之。)禁元祐学术。(徽宗大观元年。书诏诸路监司。勿任元祐学者。宣和五年。又书禁元祐学术。高宗初除元祐党籍学术之禁。至绍兴六年。又书陈公辅乞禁程氏学。诏从之。十四年。又书秦桧黜程颐之学。孝宗淳熙五年。书禁有司毋以程颐王安石之说取士。)禁道学(孝宗淳熙十年。王淮怨朱熹。令陈贾面奏。有是禁。宁宗庆元元年。又书禁道学。名为伪学。榜于朝堂。二年又书禁用伪学之党。三年又书籍伪学。四年又书诏严伪学之禁。至嘉泰二年。始弛伪学党禁。)之类。高丽作清宴阁。(睿宗作之。为讲论经籍之所。)制东堂试。始用经义。(亦睿宗事。)禁诸生治庄老学(仁宗事。)之类。及设道场(世设此会。所谓八关会者尤多。)饭僧(显宗饭僧十万。自是历代以为恒规。见书其尤多者。)度僧(文宗令民三子以上者。许一子为僧。又祝王子煦发为僧。馀外以崇佛事见书者甚多。)之类。
  
行幸。(巡行, 田猎游观, 奔走。)
行幸。宋天子行幸。依例备书。行有常变。如为巡守郡国而行者是常。其遇难避敌而行则为变。其常则书曰帝如某所。过有事曰帝至某所。诣非一曰帝某巡。(如云东巡西巡。)既还曰帝还宫。其变则书如上例。但不言某巡幸有得失。如以民国之故而至官府。以教化之事而诣学校。或为访贤德省亲戚而就私第。是得也。如以不经之事而临非其地。(如宋徽宗幸上清宝箓宫。)以逸豫之习而出非其时。(如宋光宗于寿皇不豫之时。而出游玉津园。群臣请帝问疾重华宫不从。)及无故轻身就权臣第。(如徽宗幸蔡京第。高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4H 页
宗幸秦桧第。)皆失也。一例书幸而法戒随事可见矣。无统诸国书法。与正统略同。而云如其某幸其某其还则不书。有故特书则亦云还其某。惟元干统后。一如正统。但称主为异。此用无统特例也。元自世祖至元十七年。每岁春如上都。秋还大都。传世无改。故不悉书。惟易世一书。而注云春往秋还。岁以为常。此别一例也。高丽王行境内。只云如。不云巡。其诣官府第宅。略避幸字。通用如字。其就私第居留者。特著御字。(高丽书御私第者最多。)其入元都累年居留者。每岁首书高丽王在大都。或以罪贪恩怀宠而忘其民社。(如忠宣王。)或以伤被谮蒙难而久离故国。(如忠肃王。)亦别一例也。(与春秋公在乾侯。纲目帝在房州意义不同。)凡微行者无名之行也。大抵皆为示讥而书。其失体之尤者。亦特著之。(高丽睿宗为诣后妃之陵而微行。盖故事国君未有亲诣后妃陵之例。故有此微行也。)
田猎游观等事。各以其事书之。如宋仁宗之幸后苑观刈麦。足为后王法。太宗之观灯于乾元殿。是无益之观也。高丽最多书畋。而其与元公主共者。必书王及公主畋于某以丑之。
奔走。凡避敌之行。其缓者自宜书如。(见上)急则书奔。(如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4L 页
高宗奔镇江奔明州。)甚急则书走。(如高宗走温州。)穷而入海则书航于海。(如高宗乘楼船。入次定海时。)
  恩泽。〔附〕(制诏, 更革, 号令, 戒谕, 遗诏, 遣使巡行。)
凡恩泽皆书。书宋赦。只曰赦。其大者曰大赦。或特书。或因事而系之下。元干统后。亦放此。高丽则曰赦其境内。并非有事义者不书。(赦本非先王正制。特后世事耳。然于其中又有事义关系得失者。见之注中。其无注者。考其时。亦可见也。如因先君之丧而行新君即位之赦。虽成例典而皆非理也。故备书以见承袭之缪。而其义则无事于注也。)其有异事者。或特著于书赦之下。(如宋高宗播越至杭州。下诏罪己。赦死以下放还士大夫被窜斥者。惟李纲不赦。更不放还。盖用黄潜善计罪纲以谢金也。故于书赦下继书惟李纲不赦。)赐复问疾苦。贷贫乏恤死丧。录囚徒赐酺之类。并随事书之。
制诏谓前此所无而始为之者。宋太祖立国创设多美制。如行应天历。(敬天时)行开宝通礼。(制礼)定雅乐。(作乐)颁刑统。令大辟诸州不得专决。(恤刑)禁火葬(革夷俗)置封桩库(图复幽燕)之类。皆谨书之。后诸君所立之制。亦循例备书之。若神宗条例司新法。如水利约束卖盐场均输法青苗法刑法科保甲法募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手实法。虽微必书。以著祸国之本。元高丽亦略仿此。而于乱华从华之事。尤致意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5H 页
焉。
更革谓前此所有而今始改之者。其改之有一改而止者。(如高丽改诏称教之类。)有累改而未定者。(如宋之雅乐。太祖命和岘始定之。仁宗命李照重定之。又命胡瑗更定之。神宗命刘几等定之。徽宗命魏汉津定之。又如历法。太祖始行应天历。英宗行明天历。神宗行崇天历。徽宗行纪天历。高宗行统元历。孝宗行乾道历。宁宗行统天历。而议者谓自南渡以来。统天新历尤疏缪。若此之类。皆累改而未定者也。)有小变通者。(如政令制度间一二事变更者。)有大更张者。(如宋元祐初。尽改熙宁诸法之类。)皆书之。
号令谓措置一时之事者。如宋度民田。(太祖)汰冗吏。(真宗)放宫人。(仁宗)诏外戚无得任二府。(仁宗)禁内侍干预朝政。(高宗)禁胡服蕃乐(孝宗)之类。元诏严起复之禁 胡元诸制。惟比(一作此)为最美。宋朝君臣反有愧焉。 之类。高丽停中外生辰贺。禁疏章用神圣字之类。皆书之。
凡兴作土功。如筑城凿河。及宫室之不可废者。是所当有。但兴役不以时则为失政。若宋之花石纲万岁山延福宫上清宝宫之类。虽使民以时。皆罪也。并随事书之。(程子曰。春秋凡用民。必书其所兴作不时害义。固为罪矣。虽时且义亦书。见劳民为重事也。纲目元例于列目之外。特立兴作土功一条。其意深矣。今于此亦别设此条。)
凡戒谕皆书。如宋仁宗诏戒百官朋党。哲宗夺温公司马光等谥。贬尚书左仆射吕大防等官。诏谕天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5L 页
下之类。
凡遗诏皆书。如宋真宗遗诏皇后权处分军国事。高丽景宗遗教短丧之类。
凡遣使巡行皆书。如宋真宗遣使按诸路逋负悉除之。高丽成宗遣使诸道。访问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之类。
  朝会。〔附〕(聘问, 和好, 交质, 割地, 降附, 贡献。)
朝元例。正统曰某侯来朝。非正统而相朝者曰某入朝于某。(正统之于天下。无内外故不言入。只言来。非正统而相朝者。各有封疆故须言入。然此是纲目自立一例尔。若在春秋则凡诸侯之朝于鲁者。一例书来朝。未有书入朝者矣。)考本编。于外夷诸国。虽正统亦书入朝。(以其在五服之外也。)于本国臣子。亦书入朝。(既不异国。无彼此往来之可言。其云入者。言自官所或乡里入朝禁中也。)今宋朝无内服封建之国。故未有以来朝书者。惟于外国。书某入朝。(如高丽王入朝之类。其遣使来者曰遣使入朝。)元虽非正统。亦于外国。只书某入朝。不云于某者。以其一天下。故用无统特例也。本国臣子书入朝。如宋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入朝。华山隐士陈抟入朝是也。凡外国入朝皆非常。故悉书之。诸臣入朝则非有故不书。
会盟。春秋战国事。宋元间。无以此见书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6H 页
聘问。宋遣使于外国曰遣某官某使某。事略则曰遣使如某。外国非臣子者遣使来曰某遣其某官某来聘。略则曰遣使来聘。(若是臣子之国则言来朝。不言来聘。)遣报使曰遣某官某报之。或曰遣使报之。(间有异事则曰报某使。)元一统后。亦仿此例。馀诸国相聘者曰某使某如某。或曰某遣使如某。并如例。其有事遣使者。各以其事系之。如告哀会葬议和乞师。及因变问罪(如高丽康兆废立之变。契丹遣使问前王之故。)之类。
和好。元例先叙非正统者书法。后系正统者书法。其意以为非正统者有和亲。是常也。(非正统则必有与国可和亲。)正统者有和亲。是变也。(正统者于内服则皆臣邦。无事于和。外国则其可服者。修文德以来之。其不可服者。奋武威以远之。故宜无讲和修好之事。)今于其常者。既循例书之。如金请和于蒙古。夏及金平之类是也。惟宋之于辽金元。降屈皇威。惟和是事。始于议和。中于归币。终于奉表称臣。则变之大者也。随事异文。以示伤痛之意。
交质。如宋钦宗靖康元年。金人来议和。遣康王构往为质。理宗绍定五年。金遣曹王讹可。为质于蒙古之类。皆随事书之。
割地。从小入大曰献。其先有所据而后还之曰归。(如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6L 页
徽宗宣和五年。金人来归燕及涿易擅顺景蓟之地。高宗绍兴九年。金人归河南陕西之地。)从大入小曰与。或曰畀。(如宋神宗熙宁八年。诏韩缜如河东。割地以畀辽。钦宗靖康元年。诏割三镇地以畀金。)其先有所取而后舍之曰弃。(如宋哲宗元符三年。诏弃鄯湟州以畀吐蕃。)各随本文书之。
降附。宋自一统以后。凡外国内附者。如女真,鞑靼,吐蕃,回鹘,大理,占城,沙州夷,交州夷,安和蛮,渝州蛮之属。虽微必书。以与其向阳之正。高丽虽海隅偏邦。而东北诸夷小国来附者甚多。(如东西女真,黑水靺鞨,耽罗,铁利国,弗奈国,火食国,对马岛,芋陵岛,渤海,兴辽骨夫哙拔萨摩诸部落。)朝献相继不绝。此可见礼义忠信之化有以致之。故亦不避猥屑。依本国史悉书之。以示法于四裔。若高丽之于宋朝。则宋太祖开国三年。即内附。奉正朔献方物。遣儒臣入太学。中国有乱。梯航奔问于行朝甚勤。随事表章。以见其进于中国之实。中间不能自强。或为僭虏所屈。亦谨书之。不掩其失。以为后世戒。(既屈于辽。又屈于金。又屈于元。诚极可羞。然细考其前后频复之迹。及请医献忠等事。则虽其方屈之际。而中心眷眷。在此而不在彼。可知矣。逮夫宋亡之后。虽若专心事元。而举国向背未尝变。故如衣章之类。黾勉从元。而终不能一。其初一朝臣劝元宗效蒙衣冠。王曰。吾未忍一朝遽变祖宗之家风我死后卿自为之。忠肃王自元还朝。跪谒上王。上王严责曰。汝父母皆高丽也。汝何见我行胡礼。恭悯王尝用元制。辫发坐殿上。监察大夫李宗衍辟左右谏曰。辫发非先王之制。王悦即解辫发。赐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7H 页
衣赏之。似此气象。终是大宋之遗邦。而非胡元之纯臣。其为诸邻国之所慕向。亦宜矣。后之人宜深察之。)
贡献书法。与上降附略相参。凡贡献。正统曰某遣使入贡。非正统则曰某遣使贡献于某。所献有异物则曰献某物。
  封拜。〔附〕(选举, 赏赐, 殊礼, 徵聘, 追褒, 录子孙。)
封爵。宋皇子皇弟及诸亲封王。有事义者书之。宰相及外国封王公者。亦因事而书。其有大封宗室者。(仁宗用富弼议。封宗室王公十人。)有特封先王后者。(神宗初封太祖玄孙从式为安定郡王。)有封前代诸国后者。(仁宗嘉祐间。封周世宗后柴咏。为崇义公。其后徽宗又立周恭帝后。)有封先圣后者。(太宗始以孔宜袭封文宣公。仁宗改封孔世愿为衍圣公。哲宗改封孔子后为奉圣公。徽宗复封孔子后为衍圣公。)有封亡国之君者。(太祖赐蜀主孟昶秦国公。赐南汉主刘鋹恩赦侯之类。其封周主宗训为郑王。自入废君例。)并特书之。其封之。有有爵而无土者。(宋朝封爵除外国袭封外。循例书封。无异文者皆是。)有元有爵土而以册为封者。(如太祖遣使高丽册王。太宗加册高丽王玄菟都督上柱国之类。)有进封者。(如太宗以襄王元侃进封寿王之类。)有两封者。(如高宗封秦桧为秦魏两国公。)皆异文以别之。又有以宦寺干政而得封者。加宦者字以贬之。(如徽宗封宦者童贯为楚国公。又进封广阳郡王之类。元例以外戚与政得封者。亦书其属。而宋未有此事。)以乱贼篡位而得封者。著其事以见命讨之失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7L 页
正。(真宗景德三年。南平王黎桓死。子廷龙杀其兄。龙钺而自立。明年廷龙入贡。诏封为交阯郡王。赐名至忠。后三年。交州将李公蕴弑其主黎至忠。遣使入贡。诏封公蕴为交阯郡王。是皆失正之大者。)元干统后书法略仿此。高丽私封其亲属及诸臣。亦书其大者。(如大君公侯之类。)元例于封王。书立某为某王。其封侯则书封某为某侯。略有分别。而今宋元旧史通称封。未有书立者。今并依本文。以从简便。
拜官。宋惟平章事,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备例书之(元例云汉丞相相国三公及权臣秉政者皆书。御史大夫因事乃书。自永初元年以后。三公因事乃书。今按宋初。以平章事为相。至神宗元丰五年。改官制。左右仆射。即旧平章事。侍郎旧参知政事。至孝宗乾道八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故随其沿革而备书之。三公则始以司徒司空太尉备员。徽宗朝。改以太师太傅太保而竟不施行。但为阶官。无与宰相之任。故只得用因事而书之例。权臣秉政无定位。随其所在而著之。是亦因事而书也。)曰以某为某。其有所因而命官则著其事而系之下。馀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以下。非有故不书。(所谓有故。未必其除拜有曲折可举。只以此时用此人。于朝廷得失。国家安危。有关系则亦谓之故。比之因事而书者。所包稍广。)元一统后书法略仿此。(元制以右为尊。凡并拜两相。必先书右相。)高丽除官。亦书其重且要者。凡以亲戚贵重者得执政则书其属。(宋朝无此事。惟高丽献宗时。正叔鸡林公熙为中书令者。用此例称属。)以外国君长而除大朝官则书其本号。(如元世祖册高丽王为左丞相。行中书省事。)宦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8H 页
除官。加宦者字。(如王继恩,李宪之徒。)方士僧徒。亦加本称以异之。(如宋真宗以方士王中正为左武卫将军。北汉主继元以僧继颙为太师兼中书令。)连除累见则著其变节处。起复有丧者。悉书以示变。(宋初起复卢多逊为参知政事。自是习以为常。世不乏书。)其固辞乞终丧者。必继书以美之。(如富弼,岳飞,刘珙之类。)除拜由内批者。加内批字。(宋宁宗初用韩侂胄计。以内批拜罢诸官。自是遂为缪例。)其由权门用事者。虽经批下。而或直书某人以某为某。(如高丽高宗二年。书崔忠献以李奎报为正言。)若篡贼秉国者。其迁官依元例所用范史例。书云某人自为某。(高丽鸡林公熙之为中书令。用此例。)就其居而拜官者。书即拜某为某。(如宋理宗开庆元年蒙古之乱。贾似道不勤王。朝廷就拜右丞相。用纲目即拜袁绍之例以讥之。)
选举。宋贡举法制沿革皆书之。如覆试,殿试,(皆太祖朝)三舍法。(神宗朝)间岁一举。(仁宗朝)三岁一举(英宗朝)之类是也。其立新制。关系风化污隆者。特著之。如学行科(仁宗用范仲淹议。诏天下郡县。立学行科。后数年。仲淹去位。有司奏罢之。)明经科。(仁宗于进士诸科外。增置学行科。神宗更定科举法。专以经义论策试士。此是美制。但经说专用王氏说。且于诸经。废春秋仪礼为大失。至哲宗立经明行脩科。岁委升。朝官各举所知。以励天下。用司马光议也。)十科举士法。(哲宗用司马光议。立十科举士法。至绍圣初罢之。至高宗复设之。)八行取士法。(徽宗设此制。)及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仁宗神宗高宗皆有此举。)虽其制之有疏密。而皆以褒书。若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8L 页
学宏词科。(哲宗绍圣初。罢制举置宏词科。高宗朝复置博学宏词科。)以贬书也。于元书诏诸路岁举儒吏各一人。(元世祖事也。知举儒为可尚。其举之。与吏作配无等差。实不知所以处儒也。)于辽书立贤良科。(契丹洪基事。)与其慕华之美也。于高丽书始设科举。(高丽光宗用宋人双冀言。始设科举。以冀知贡举。刱以浮华之文。)惜其效法之未善也。其书诏许高丽遣士宾贡。宋哲宗事。为高丽荣大朝之一视内服也。
赏赐。如赐爵赐姓名。(如宋太宗赐李继棒姓名赵保忠。真宗赐黎廷龙名至忠。)赐号(如真宗赐信州道士张正随号真静先生。孝宗赐陕州处士郭雍号颐正先生。)赐第。(如徽宗赐蔡京第。理宗赐贾似道第宅家庙。)赐乐(徽宗赐高丽大成乐。)赐粟帛(如真宗赐杭州处士林逋粟帛之类。)之类皆书之。
殊礼。如越次入对。(如宋神宗诏王安石越次入对。)便宜黜斥。(如高宗以张浚为川陕京湖宣抚处置使。便宜黜斥。)十日一赴朝堂。(如哲宗诏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十日一议事都堂。理宗诏右丞相史弥远。十日一赴都堂。)执政就第议事。(如高宗诏执政赴秦桧第议事。)及赐几杖。(如高丽高宗赐崔忠献几杖。)入朝不拜(如宋度宗诏贾似道十日一朝。入朝不拜。)之类皆书之。
徵聘隐士皆书之。如宋太宗召终南隐士种放之类。
追褒勋贤皆书之。如宋太祖赠韩通中书令之类。
录忠贤子孙皆书之。如宋徽宗诏许刘挚梁焘归葬。录其子孙之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9H 页
征伐。(叛乱, 僭窃, 夷狄, 遣将, 师名, 战, 胜负。)
叛乱。凡正统自下逆上曰反。有谋未发曰谋反。兵向阙曰举兵犯阙。人微事小曰作乱。(乱有内外之分。如宋仁宗时卫士作乱。高宗时苗傅,刘正彦作乱。是内乱。如太祖时两川军乱。宁宗时兴元卒张福作乱。是外乱。皆以作乱书。)人微众少曰盗。众多曰群盗。其舍此之彼者曰叛。(元例反与叛有分别。而考之本编。往往有书反以叛处。盖照检不及也。今此书旧文有混称者。并依例正之。)之彼而属从则曰附于某。臣仆焉则曰降于某。并依元例。在上者虽非正统。而非篡贼与夷狄。则于其国内叛乱书法略仿此。若是篡贼夷狄。则在下者仗义而起者曰起兵。其起虽不义。亦曰兵起。不言反。(见上即位例。)
僭窃。僭谓僭名号。僭国篡贼及盗贼僭帝号曰称帝。或只曰僭号。窃谓据士。其犯城邑曰寇。寇得曰陷。居曰据。
夷狄入中国。中国有主则曰入寇。或曰寇某郡。事小曰扰某处。中国无主则但云入边。或云入某郡。并依元例。
遣将。宋天子亲将兵曰帝自将。遣将则曰遣某官某将兵。将卑师少则但云遣兵。大将兼统诸军则曰都督某某军事。其以亲王为大元帅则曰诏某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39L 页
为天下大元帅。(钦宗靖康元年康王事。)徵发天下兵则曰诏天下勤王。(徽宗宣和七年事。)或曰下哀痛诏。徵兵于四方。(钦宗靖康元年事。)外臣不待朝旨而倡义旅则曰某官某举兵。(如高宗建炎三年。张浚,吕颐浩讨苗傅事。)
师名。正统用兵于臣子之僭叛者。曰征曰讨。于夷狄若非其臣子者。曰伐曰攻曰击。其应兵。曰备曰御曰拒。非正统者于其臣子之叛乱者。亦曰讨。(若是篡贼夷狄之国其称乱者。只可言兵起不可言反者。亦不书讨。)与他国相攻击者。先发者不曰寇陷。后应者不曰征讨。(春秋于列国相攻击。最多书伐。其次书侵。盖伐者本声罪致讨之辞。天子之事也。侵者本潜师掠境之名。周礼九伐之法。负固不服则侵之。亦天子命诸侯侵之也。当时列国皆专行之。故春秋随事直书。一例示贬而已。纲目于战国则多从春秋例。汉以下略分兴师有名无名。其书伐者盖多有名之师。书侵者皆是无名之师。书攻书击则无抑扬之可言。观刘氏友益书法凡例所论。可见。今亦遵用之。)凡篡逆之贼。不问用兵者正统与非正统。所加兵者臣子与非臣子。皆以讨书。并依元例。
战不地。累战则地。极远则地。其调兵曰发。集兵曰募。整兵曰勒。交兵曰战。尾其后曰追。环其城曰围。行定曰徇。行取曰略。肆掠曰侵。掩其不备曰袭。合势曰连兵。并进曰合兵。在远而附之曰应。相接曰迎。服属曰从。益其势曰助。援其急曰救。开其围曰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0H 页
并依元例。
胜负。胜之易者曰败之。(或曰克之。)灭国曰灭之。于乱贼曰平之。屡战而后定则结之曰某地悉定。得其罪人于臣子曰诛。于夷狄若非臣子者。曰斩曰杀。执其君长将帅。曰执曰擒曰获曰得。取其地曰取某地。(若前所被夺者则曰复某州)师入曰还。全胜而归曰振旅。小败曰不利。彼为主曰不克。大败曰大败。(或曰败绩。)将帅死节曰死之。(其不能守节。或遁或降者。亦随事著之。)并依元例。凡王者轻身远征。败绩取辱者。异文以示戒。(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书帝与契丹耶律休哥。大战于高梁河。败绩乃还。)其为敌所屈。以国请降者。亦直书之。以著不能死社稷之罪。(如宋钦宗如金营请降。端宗奉表请降于元之类。)若篡贼及夷狄拒王师致死者。不问将帅与君长。皆不书死之。(如宋理宗端平元年。孟珙入蔡州。金主守绪及其尚书右丞完颜忽斜虎自杀。续纲目书死之。今改书自杀。)
  废黜。(后妃, 太子, 诸王, 国除。)
废黜。宋废后太子诸侯王皆书。罪疑者曰某人废。有罪者。加有罪字。无罪则曰废某人。并依元例。诸王废为庶人。(如太宗之于楚王元佐。)或勒就第。(如太宗之于秦王廷美。)或贬封。或安置。(如太宗贬秦王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或自杀。(如太宗皇子武功王德昭。)各以其事书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0L 页
国除。宋无封建之国。故未有见书者。元书法亦仿此。惟于外国王遣使收印章。(如元英宗之于高丽忠肃王。)或执王下刑部。(如顺帝之于高丽忠惠王。)或流绝域。(英宗流高丽忠宣王于吐蕃。顺帝流高丽忠惠王于揭阳。)皆照例书之。凡国君杀妻及诸亲者亦书之。(如辽耶律洪基杀其妻萧氏。契丹兀律杀叔父李胡。南汉主鋹杀弟桂王兴璇之类。)
  罢免。〔附〕(流窜, 囚系, 诛杀, 宽宥。)
罢免。宋宰相罢官悉书。馀有故乃书。罪不著曰某官某罢。(元例只言免。未有言罢者。考之本编。惟秦书免。汉元以来书罢。或书免。唐以下至终篇。专书罢。未有书免处。此是古今史笔小小沿革。而纲目各因本文书之如此。凡例则特举其始见者言之耳。续纲目或罢或免。始终无恒式。今承接纲目篇末例。一裁之以罢。)官已见则或只云某人罢。罢为他官者。因事或书。并罢爵者。云某官某爵某罢为庶人。罪状明白者名下。加有罪字。罪已见则云以罪。无罪者曰罢某官某。或云罢某官某爵某为庶人。既罢又暴其罪者继书之。(如宋高宗绍兴二年。书同平章事秦桧罢。榜其罪于朝堂。)罢之由内批者亦著之。(如宁宗罢留正,朱熹。)宰相贤臣谢病请老致仕者。随事书之。或大书只云罢。而注中著其由。其除名朝籍者。云某官某除名。或云某官某有罪除名。或云除某官某名。亦随其人。罪微著。有无籍其家者。亦书之如例。既没后追夺官爵者。书追夺故某官某爵某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1H 页
官爵。
流窜。曰流曰窜。曰贬曰出。曰放归田里。曰就国。曰左迁。曰安置。曰编管。各因本文。亦依罢免例。分三等。罪疑者姓名在上。有罪者加有罪字。无罪者姓名在下。
囚系。书下狱曰某官某下狱。或曰某官某有罪下狱。或曰下某官某狱。亦准上例。下狱死者。下狱下加死字。无罪则云杀之。官已见者不复见。惟无罪而贤者则特书之。虽已罢免。亦曰故某官某爵某。其由权臣用事者著其实。或书某矫诏下某于狱。或书某杀某官某。(如秦桧之于岳飞。)
诛杀叛逆。或大罪曰某官某伏诛。或曰诛某官某。或曰讨某官某诛之。其非显戮者。只曰赐死。其弃市者罪疑则曰某官某弃市。罪著则加有罪字。无罪则曰杀某官某。其夷族者曰族其家。曰夷其族。曰族诛某人家。各依本文。已诛而暴其罪恶于中外者。(如宋韩侂胄。)已死而追戮其尸者。(如元阿合马。)亦随事书之。
宽宥。曰复某人官。曰徙某人于内地。曰释某人自便。曰雪某人冤。各因本文。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1L 页
人事
凡士大夫以出处去就为大节。而其迹皆因书官职拜罢而见。于其拜也。只书拜。无异文者。是其人循例而出也。继书辞不就。或书召不至者。有所守而不出也。于其罢也。只书罢。无异文者。是其人循例而去也。(得罢有罪无罪。自当别论。)其书求去。(或于策书。只依常例书罢。而注中载求去之事。)或书弃官归乡里。或书隐于某山者。有所执而去也。其得失则考其所值时世。察其所执守之义而可见。(如两国革命之际。凡仕于前朝者。皆以守节为正。其失节者罪也。虽所值非革命之世。而若僭主或夷狄当国。则士君子怀道抱德者。皆以守身为正其失身者罪也。虽其君非僭主与夷狄而若时事有变故。则明于义者。未仕不苟就。已仕不苟留。其苟就与苟留者。是忘义者也。虽时事未有变故。而其不就也或出自重难进之意。其永去也可见知足廉退之节。则亦在所美。其不量分而冒进。分已足而不退。皆不知耻者也。临文者宜详之。)
凡宰相及诸在官者行治得失。皆因载国事而见。有依常例直书国事而举行人美恶自见者。有变例立文。特著其心事为百世劝戒者。(如宋仁宗明道二年。旧史只书废皇后郭氏。今加同平章事吕夷简赞帝九字于废字上。哲宗绍圣四年。旧只书编管程颐于涪州。今继书颐门人御史中丞邢恕与其事。宁宗庆元二年。旧只书削秘阁修撰朱熹官。今继书熹门人监察御史胡纮任其事。孝宗隆兴二年。旧只书金兵渡淮。今加汤思退引四字于金兵上。凡此皆诛心。声罪之大者。)若未仕人私行不干策书。或因国家有褒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2H 页
赏之事而著之。(如太宗诏贷江州义门陈兢粟。神宗赐楚州孝子徐积粟帛之类。)
凡进言。有当事启请或谏诤。以为一时之利益者。有上疏明大义。以开上下之耳目者。有著书进讲。以启沃君心者。随事书之。又或策书制诏。而注之云用某人言。以著其功罪。
凡道学渊源。皆特例表章之。(如周子二程子朱子。乃万世道学重兴之祖。有宋三百年。所以见重于后世者。实以此数君子耳。其初拜官处必大书著之注其造道成德之实及所从学处。其出处去就屈伸显晦。皆谨书之。于其卒也。又收载后贤论赞语。昭示来世。其羽翼诸贤及流派所渐。亦随分表显之。于高丽则篇末丁未之岁。大书以郑梦周为成均博士。注载东方理学之祖之语。以见我朝五百年道统正脉实兆于此云。)人微不足书者。因师友附列于注中。(如因程子之卒而附刘绚以下诸贤。因朱子之卒而附黄干以下诸贤。)
凡真儒大贤主张此道者。在家述作。私相授受。而其重足以植天常立人纪。为万代治教之法程者。特例书某人某书成。(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成。大学章句成是也。朱子所释诸经。独举大学为言者。举其尤大以该其馀也。)
凡朋党分裂。皆于其几微而著之。而其关系阴阳消长之判者。或特例立文。以寓扶抑之义。(如贾易劾吕焘党苏轼语侵文范。不可谓全无所失。而于其罢也。用无罪见罢例。书罢右司谏贾易者。以其为君子之党。而所劾者是当讨之人也。苏轼以句语被劾于贾易。宜若非大故。而于其两罢也。特书翰林学士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2L 页
丞苏轼有罪罢者。以其谗逐真儒。元是大罪。不可不因其罢而正名也。)
凡书卒。正统宰相悉书之。其贤者备列官爵封具姓名而注其谥。(虽备列官爵而亦或有寓贬于其间者。如于王旦而特著玉清昭应宫使。于向敏中而特著景灵宫使是也。)若常人及贤而不能无罪者。则随其等品节略官爵。具姓名而不注谥。(于贤者未详官爵而略书者或有之。未有于常人及有罪者而备列官爵者。)若罪足以掩其善。则虽号名臣。但书姓名卒。(如王钦若,吕夷简,曾公亮,王安石,张浚之徒。○元例宰相贤者曰某官某爵姓名卒而注其谥。常人则不爵不姓不谥。只此二等。而考之本编。两汉卒具官爵书姓者为美辞。不书姓者为恒辞。不具官爵书姓者为贬辞。此为三等。蜀汉至晋以下。无不书姓者。惟不具官爵者乃贬辞。此虽二等。与元例少异。今参酌三例而补之以后儒详略官爵之说。脩定如此。其于劝惩之义。庶几有少补矣。)若罪大恶极。为神人所共忿者。直书姓名死。(如宋之秦桧高丽之拓俊京崔忠献之徒非篡贼之臣而书死亦元例所无而自续纲目丽史提纲初发之其义益严故今从之)非宰相则惟贤者特书。(于贤者。虽罗从彦,李侗终身隐约者。亦书之。其不可以贤处之者。虽苏轼,陆九渊之著显者。亦不书。○夫人书卒。魏国大长公主一人而已。以其贤亦足为百世法。故特例表章之。)官爵惟所有。处士则曰处士。众人因事而见。有官则官。无官则姓名而已。凡卒于军者战死者。(战死者书死。)自杀者遇害者。随事书之。死节者异文以褒之。(此书于死节人。不问大小。一例表章。而宋元交承之际。尤致意焉。盖多采摭于旧史注文而磊落布列者。庶足以少警类俗人眼目。)元干统后诸臣书卒。亦仿此。但稍略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3H 页
高丽比元又加略。凡篡贼之臣。夷狄之臣皆书死。(元例无夷狄之臣书例。而崩葬例言蛮夷君长日死。则其臣自宜书死。考之本编。即可见矣。今金元诸臣自入都内地以后皆书卒。独于许衡,吴澄书死者。为其以儒者而失身于秽朝。故持例贬之。以严万世之防。)
凡书生无前例。今特于宋天禧元年末。书是岁周敦颐生。(注之云去孟子没一千三百有馀年。)元致和元年末。书是岁我太祖皇帝生。(注之云去宋亡五十年。)以著道统帝统既绝复续之几。乃义起之一例也。
凡称号人贵戚不书姓。(皇子皇弟封王者。自当别论。其未封如子称与芮之类。亦不书姓。高丽王亲非著属则必书姓。)诸臣初见或改官则书官。馀多不书官。(官已见前则例不复书。而其间历时稍久则或书之。此等非大义所系。只以取便考检而已。)有重事及当褒者必书官。(元例宰相官重者。书官而去姓。爵异者书爵而去姓。考之本编史半以后。不用此例。盖古者任久绩著。故可勿书姓。后世多朝除夕免。一例去姓则仓卒莫知其为谁者有之。不得不然也。今亦遵篇末例。一例书姓。)内侍称内侍。贬称则云宦者。(内侍与宦者本有分。宦者是泛称。内侍即其近侍之名。若干政得滥职。则虽内侍亦称宦者以贬之。)士在学职曰学生。(如太学生陈东,临安府学生叶李。)处士曰处士。(如宋之邵雍,李侗。元之金履祥,许谦。)其人非天下之士。则曰某地处士。(如宋陕州处士魏野。元清江处士杜本。)避世则曰隐士。(如陈抟,种放。)士不以自重为体者。只云布衣。(如朱梦说,吕祖泰。)业修炼者曰道士。(如宋张正随。元张宗演。)有术数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3L 页
曰方士。(如魏汉津,林灵素。)将吏军卒庶民及僧徒各随本称。其有国亡守节不改者。特书故某国臣某。(如文天祥,谢枋得。)
  灾祥
凡灾异见于史者悉书。畏天警也。日食必以朔而必书朔者。谨之也。(春秋书日食。有著干支朔者。有只言朔者。有只言干支者。有并不著干支与朔者。谷梁氏以为言日言朔食。正朔也。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纲目一例书朔。不著日。未有四等之异。盖不深信谷梁之说也。续纲目亦遵用此例。)凡天象之变。华东史有不同者。以中国史为主。其不见于中国史而只见于高丽史者。据高丽史载之。而加高丽字以别之。震变。旧史或书震某所。或书某所震。殊无义意。今略为一例。考之人事。见天应之明白者。(春秋震夷伯之庙。胡氏传言不曰夷伯之庙震。而曰震夷伯之庙者。天应之也。)震字在上。馀皆在下。(此与罢免例。罢字在上者意不同。)火变。旧史或书灾。或书火。盖由天者特书灾。由人者只书火。(春秋一例书灾。未有书火。后代史始有灾与火之异。此等处不嫌其有分别。)今从之。凡灾异之作。有恐惧修省之政。(如宋太祖因河决于宫人。太宗因火灾罢封禅。高宗因大霖雨。罢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之类。若循例求言而无采用之实者。或不悉书。)及行脩省之政而有应者。(如神宗因大旱罢新法。越三日大雨。)皆书之。其祈禳违礼者。(如仁宗祷雨太乙宫。祷雨固常典。而太乙宫非其地。其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144H 页
日食。用牲于社。则又犯春秋之所讥矣。高丽显宗以侯邦而行雩已非分。而肃宗以虫食松之故。醮上帝于禁中。则其慢天亦大矣。)及因灾以为庆而贺之。(如神宗熙宁六年日食。王安石等以云阴不见进贺。徽宗大观元年日食。蔡京以不及所当食。分率群臣称贺。)或贬斥陈戒人者。(如徽宗朝。李纲因大水陈戒被贬。)亦书之。
凡祥瑞皆依元例不书。(春秋纲目。皆不书祥瑞。盖虑其或长人主侈大之心也。续纲目。亦不书祥瑞。惟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书汴河冰五色。二十年。书五色云见。又书甘露降。今并削之。若宋徽宗元顺帝时。再书黄河清。考之纲目。亦书河清。而先儒以为河清。是变而非祥故存之。)因示疑著伪乃书。(如宋徽宗时有星流出于柳。蔡京以为国家建造宫室之祥。率百官表贺。而审其形则黄赤有尾。非吉星也。高丽睿宗时称寿星见。王亲制诗。令乐工歌之。而史家则以为狼星。今并依本文以传疑。)惟五星聚奎。黄河复故道及大有年。特书之。(宋太祖乾德五年。书五星聚奎。此是千有馀年既晦之斯文。至是将复开之兆。非时君之所得私也。元顺帝至元二年。书黄河复故道。此是数十年后海内廓清。乾坤定位之兆。先见于此。又非秽主之所得与也。故皆书之。若宋太宗至道二年。书大有年。盖于五代坏乱之馀。得宋太祖太宗而海内始少康。天地和气亦有以应之。故特一书。为生民庆之也。若泛为时君著祥。则四百八年之间。有年岂特此一岁而已哉。○按春秋桓公三年。书有年。宣公十六年。书大有年。程子胡氏皆以为记异也。盖春秋始终不书庆祥。而独于桓宣至无道之世而书此。所以谓记异也。今宋太祖太宗皆少康之主。宜得有年。不足为异。此与春秋书例虽同。而意则有异。览者宜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