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78H 页
河图洛书说
  河图洛书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河图之出。在天开地辟。人文草昧之日。而其陈数有奇偶交错之象。故圣人则之以作易。以致开物成务之用。洛书之出。在地平天成。声教四讫之时。而其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78L 页
位有中外感应之象。故圣人则之以作范。以著建极御世之体。
河图举其全象。固浑然天成。无端倪之可言。至以数推之。则自一至十。有始终积累之序。学图者必因其固有之序。分作数层节次。研究之然后。始可以尽精微之所蕴也。
  河图奇偶肇判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填数字。必内面者。凡象数之根乎中而分布乎外者。其势必外首而内面。观先天圆图卦体。可见也。后诸图填字意皆放此。惟居中无对者。只顺上下之势而正书之。)
全而奇。阳之象也。于数为一。万数之元也。析而偶。阴之象也。于数为二。一之贰也。阳之象而位于北。阳根阴也。又所以向乎南也。阴之象而位于南。阴根阳也。又所以朝乎北也。即此二象而细玩之。则阴阳两物。此大而可尊。彼小而可卑。此先而当统彼。彼后而不当抗。此其大义已跃如矣。伏羲画卦。首陈奇偶二画。盖取法乎此也。然阴阳之所以分。必有为之根柢枢纽者。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者也。图奇偶上下之间。虚而无物者。即其位耳。在易则先天横图最下层虚位。圆图中央虚位是也。盖所谓太极者。无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79H 页
而为有形之主。故图不得而象。易不得而画。但设虚位以拟之而已。善观者即其位。默会而得之可也。
  二奇二偶分布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亚于而奇。亦阳之象也。亚于而偶。亦阴之象也。于数为三为四。凡数以二数之而分齐者纯乎偶。故得偶之名。分齐而加一焉。则以一奇统众偶而目之以奇。亦阳统阴之义也。阳之根乎北者。左抽而回旋。上极乎南。其中半处。即是正东。而三于此位焉。阴之根乎南者。右抽而回旋。下极乎北。其中半处。即是正西。而四于此位焉。于是乎阴阳二者。纵横相对而成经纬之体。进退相因而有循环之势矣。易之四象。亦取法乎此也。(河图奇偶肇判时。只以奇偶立两仪。至分布四位。则其纵对持经者是阳也。而一奇二偶小分焉。横对成纬者是阴也。而三奇四偶小分焉。奇在阳位。偶在阴位为太。奇在阴位。偶在阳位为少。易卦之位。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政与此相符也。)四位既定。而中央虚位自成一大圈。太极浑圆之体。至此宛然呈露。可目了而得之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79L 页
五数定位中央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以序则居之后。而以象则中心一点。四面一点。有中立而四应之形。以数则五之为数。实一与四。参天两地之合数。盖无对之奇而特尊之阳也。故于中央而定位。使外四象者有所宗焉。犹作室者四柱既立而后。加脊于上。造磨者圆体既成而后。设脐于中也。五者之象既成。而拟之于五行。北一者水也。南二者火也。东三者木也。西四者金也。中五者土也。盖气化之始。气先至而质后聚。气有寒热。质有刚柔。寒为水。水者阴中根阳之物也。热为火。火者阳中根阴之物也。柔为木。木者其生必资水。而其发达也。有炎火之状。刚为金。金者其成必因火。而其融化也。有流水之形。(凡刚柔专就成质而论其类。则刚属阳柔属阴。若通始终而论其生成之序。则方生而柔软者是阳。而既成而坚刚者是阴。此阳木之所以为柔。而阴金之所以为刚也。)若土则该包四行以为体。而气无不贯者也。故各以其类而拟之也。易因四象析之为八卦。而不复取法中五之象何也。曰。图之体浑成一圆局。以著天地本然之象。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0H 页
故两既析之为四。四乃归极于中而成五位焉。易之用主交易变易。以尽人事无穷之变。故析之又析。散为万殊而不复立象于中位也。然其析之为八卦也。卦各三爻而中之体自见。凡用易者必致意于此以为重。是则图之中五。统体一原之中也。卦之中爻。万事各具之中也。盖未尝用意于取法。而自然有以推广其法。相为体用也。其理至矣哉。曰。图既以五立象。而向所谓太极之虚位者。掩蔽而不可见奈何。曰。何为其然也。方其先成虚位也。固已识太极之本体于此乎立矣。及其充之以五也。乃可见太极之真象于此乎著焉。顾以是为掩蔽而不见耶。五位之数。同原一太极。而惟以五为太极之真象何也。太极之为体。不过曰正中而无所偏。大全而无不含而已。而五之为数。独具此二者之德(上所言中立而四应。合参天两地之数者是也。)而为特尊无对之象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0L 页
十位大全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此二奇三偶者。上五数之成数也。盖自一至五。而五行之数备焉。即五行之生数也。又以此五数顺序分布于其外。以奇配偶。以偶配奇而成其伦焉。正犹兄弟姊妹既以天生成伦。而又各取妇从夫。以成室家之道也。易大传。著此全象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指五奇也。地数指五偶也。五位相得。言此十数分布五方。井井成列也。而各有合。言每位各以奇与偶两两相配也。其辞约而尽矣。今就成位而细考之。则诸位自生至成之间。既成复生之际。必阅历五行之全数者。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中土之成数。实包外四行之生数。(成土之十。即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之揔数。)而外四行之成数。各带中土之生数者。(一带五成六。二带五成七。三带五成八。四带五成九。)外内根枝之势然也。以奇配偶。以偶配奇。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1H 页
客或殊。而通计合数。同归于奇者。(一与六合为七。二与七合为九。三与八合为十一。四与九合为十三。五与十合为十五。)阳一统而阴无成也。总计始终之数。而必成重五(五十五)者。五又众阳之宗而为全局之所会同也。盖图之象五位而小成。因而重之十位而大成。易之卦三爻而小成。因而重之六爻而大成。此其所以取法者。亦可谓殊途而同归矣。若夫十位既成之后。十十相乘。至于百千万亿之多而数不可穷。六爻既成之后。贞悔相因。至于四千九十六之繁而变不可测。则又未尝不泯然而一致也。曰。子于说易之篇。尝论伏羲则河图之意。与此不同何也。曰。易之为象。广大悉备。左右推究而无不可通。就图见成之全体而井井剖判。则中央五十者。易有太极之象也。馀阳数二十。阴数二十者。易两仪之所以取则而立画也。四十之数。分处四方者。易四象之所以取则而分位也。四方之位。各具生成者。易八卦之所以取则而成列也。此说易之篇。所以立论如彼也。若因十数始终生成之序。节次对检。则必如此篇所言而后。乃得其理势之自然也。政不可执一而相病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1L 页
河图具天地全象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河图主阴阳。而观其相配之体。即天地交抱之全象也。盖北一之阳。始为六阴所压。微而不著。至东三稍上升。犹为八阴所牵制而不得遂其性。至南七而后乃大扬。然二阴已托根于其下矣。至西九则乃为四阴所冲突。屈其性而为下垂之状。至西北之交而消尽焉。举其始终。则天体圆覆之象也。南二之阴。与阳相对周旋。至东南之交而消尽。亦犹是焉。举其始终。则地势周抱之象也。然则五与十之同宫于中央。其惟天地设位而人物并育之象乎。天体之圆覆也。其盛大处在东南。而断续处在西北。地势之周抱也。其厚重处在西北。而决坼处在东南。亦自然之象也。今中国之界。在大地中带以上近东面南之地。而上当北极南五十五度。故日月星辰之运。皆显明于东南而幽隐于西北。江淮河汉之流。皆发源于西北而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2H 页
凑于东南。政得此天地本然之象。所以聚会风气。钟生人物忒殊。自伏羲以下群圣神主教万邦。实在于此。而龙图龟书之出。皆在于是。未岂偶然而然哉。就易先天圆图而考之。则阳始生于震而浸长于离兑。极盛于乾。始衰于巽而浸微于坎艮。消尽于坤。阴始生于巽而浸长于坎艮。极盛于坤。始衰于震而浸微于离兑。消尽于乾。举其成形。亦具天地交抱之全象。与此图一致矣。
  
河图配四时始终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河图主五行。而观其相循之序。即四时流行之始终也。盖五行有相生之道。有相克之道。生者生也。克者所以相制而成其生也。四时者。五行之气。相生流行于天地之间者也。就考图位。外四行左旋相生。一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2L 页
于全局。即四时之序也。中土之气。寄旺于火金之交。以备相生之数。周月令。立中央节于建未之月。以此也。盖土于四时。无不寄旺。而其得相生之序者为尤著。且夏秋之交。又为一岁之中。故特于此立节耳。曰。五行之道。既有生与克两端。而考之图位。但见相生之成序。而不见相克之端。无乃偏而不全乎。曰。一生一克。虽曰相须乃备。而语其分则生者阳之道也。克者阴之道也。图以阳统阴为体。故全局以周流相生成象。圣人言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此可以见其理也。然凡以生为用者。必以克立体以。克为用者。必以生立体。图之水火与金木。经纬相配。两两相克。所以交持而得正立。互制而不偏重。以为外面周流相生之质干也。譬如造軖车者。先设一纵木。一头指南。一头指北。后设一横木。一头指东。一头指西。皆相反而相直。故及其成体而转运也。东而南而西而北而东。相顺循轨而不失尺寸。向使设木立体之始。两头同归。先有相顺之势。则其转运也。必辟戾轇轕而不入轨也。易先天圆图。乾坤当正夏正冬。离坎当春分秋分。震兑巽艮当四立之候。(详见易说。)实其四时流行之始终。而至考其对宫为位。则卦卦相反。爻爻相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3H 页
反。亦见其以克立体之理也。曰。此图外四行固如此。惟中土则独立而无对。谁与相克而成体乎。曰。惟其独立而无对也。故四应而不偏。横之纵之。各兼一生一克。此其所以为大中之道而异于外四行也。然其立也。负东北而向西南。于其所负也。则左右皆相克。于其所向也。则左右皆相生。是亦未尝不以克立体而以生为用也。
河图之位凡十。十者二五相乘之数也。二者阴阳也。而其成体莫大乎天地。五者五行也。而其运用莫大乎四时。二者之象。本然全具于一图之中者。上已略言之矣。自是引而伸之。凡物之以二五为体而昭布森列于天地之间者。横之纵之。莫不具此法象。是以圣人用此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盖自礼乐政法之大。以至名物制度之细。凡可以位陈而数纪者。其范围条理。悉出于此。如以稽疑一事言之。筮卦者本乎图之二。而析之又析。象无不备者也。卜兆者本乎图之五。而衍之又衍。用无不周者也。圣人独于易而言则图者。举其尤著者以明之尔。善学者能会而通之。则终日言之。岂有外于此者乎。曰。然则君子之于日用万事。所宜体此法象者。孰为较切而最大乎。曰。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3L 页
取诸身。而一心之内。已具此全体。夫人之一心。万德具备。而约之以两端。则健与顺而已。健者阳德也。顺者阴德也。健顺贵在合德。而健常为主。观乎图象。阴阳交错而阳必统阴。即此理也。列之以五常。则曰仁义礼智信。此五者之德。以对待而言。则仁主恩爱。羲主断制。左右迭用。以致生成万物之功。即三八木四九金之齐位乎东西也。礼主敬。智主知。隆深互资。一以立万德之主宰。一以藏万理之根源。即二七火一六水之对宫乎南北也。(据河图陈数之次。礼智当居仁义之先。而此首举仁义。次及礼智者。阳托根于水。成形于木而致极乎火。阴托根于火。成形于金而致极乎水。陈数之次。固以阴阳托根处为首。而举成象则须自成形处始焉。以及乎致极处。故数四时者。必先春而次夏。先秋而次冬。数五性者。必先仁义而次礼智也。下列五品之目。其序亦然。)信则真实无伪而为四德之本质。即五十土之特位乎中央也。以流行而言。则人于一日之内。此心屡起屡灭。面貌各异。而其萌芽之初发者。即东木之为春生之候也。既发而宣著有节文者。即南火之为夏长之候也。既著而收敛得整肃者。即西金之为秋成之候也。既收而含藏无形迹。又以为萌发之根者。即北水之为冬藏之候。而有终万物始万物之象也。若夫一团诚信。流注贯彻于始终之间者。即中土之气寄旺于四时者也。分而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4H 页
之。则五德虽相资为体。而一德之中。又各具健顺两面而自为全体。如仁之发达者。固健德也。而其为用则和顺。以木生于天数而成于地数也。义之收敛者。固顺德也。而其为用则强健。以金生于地数而成于天数也。礼之凝定者属乎阴。而其文明则属乎阳。以火生于地数而成于天数也。智之流通者属乎阳。而其含藏则属乎阴。以水生于天数而成于地数也。信之至诚无息者配乎天。而其守而有常则配乎地。亦以土生成之异数也。总而言之。则五德虽各有攸主。而要其极致。中焉而已矣。所谓中者何也。此心之体。方其寂然不动也。不偏不倚。直上直下。而五者之德。于此乎会极。故曰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以此而酬应万事。则随其所在。无过不及。四亭八当。而五德之用。各极其至善。是则所谓时中之中。而天下之达道也。此河图中五位之中一点。所以为全局大一统之主。而馀外五十四点。无不根极乎此。而各止其所止也。呜呼其至矣哉。君子于此数者之象。能默玩而深体之。则此心之全德。浑圆而无亏欠。周流而无间断。析之而未尝偏。合之而有所宗。其所以配天地之化而顺性命之理者。将不待他而得之于此矣。曰。天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4L 页
德之具于心者。既以图象而尽之。则所谓天秩之叙于外者。其象亦有可得而言耶。曰。天秩之于天德。犹木之有根与枝。举此而推彼。夫岂有二理哉。盖人之有生也。其伦属有万。而大分则恩属义属而已。恩属阳也。以爱为道。义属阴也。以严为体。当各尽其分。而其所以施之。则常本之于恩属而推之于义属。未有倒推而可达者。是亦图象阴阳相配。阳必先阴之理也。列之以五品。则曰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此五者之属。以名位而言。则父子者恩属之首。而其教主有亲。故与仁同宫而配乎木。君臣者义属之首。而其教主有义。故与义同宫而配乎金。兄弟者子道之支分而成列者也。而其教主有序。故与礼同宫而配乎火。夫妇者君道之各具于一室者也。而其教主别主贞。故与智同宫而配乎水。(夫妇居室。于五伦中最为幽隐。而居造端之地。其配水而位乎北者。益见其自然。)惟朋友则居四属之季。而其教主有信。又以讲明五教为职。故与信同宫而配乎中土矣。以序次而言。则天之生物。使之一本。故人伦始于父子。父子之伦定然后。生出有先后而兄弟之伦叙。兄弟之伦叙然后。族类浸广而朋友之伦行。(朋友配中宫。而犹比次于兄弟君臣之交然后乃成序者。中土立节于夏季之象也。)朋友之伦行于下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5H 页
不可无统纪于上。于是乎君臣之伦立。君臣之伦立于国。而人各有以正其家。于是乎夫妇之伦明。夫妇之伦明焉。即父子之伦所由定也。(夫妇居义属之末而为恩属之源。亦终始万物之象。)亦五气顺布循环无端之象也。各就一伦而考之。则一伦之中。自有两面位置。而其所以相处者。易地异体。如父与子有亲一也。而父严子孝不同。君与臣有义一也。而君仁臣敬不同。夫与妇有别一也。而夫倡妇随不同。兄与弟有序一也。而兄友弟恭不同。朋与友有信一也。而朋只以同类相从。故其处之也情为主。友专以同志相辅。故其处之也义为重。至以友专言之。则友属之中。又有所谓师者。师与友以讲学为职则一也。而师主传道。友以辅德。其体不同。故曰隆师而亲友。亦五行各具生成二数之象也。(以生成而分阴阳。则生数属阳而为主。故诸尊属象之。成数属阴而为副。故诸卑属象之。在朋友一伦。则朋之属甚广。象中位之十。友在其中。为体较重。象十内之五。若师则其惟五数之中一点乎。)揔举五伦而断之。则五伦之明与不明。实由友职之修与不修。友职之修与不修。又系师道之立与不立耳。是故先王御世。上而制邦国王朝之礼。下而治闺门乡党之礼。万目毕张。而又设为庠序学校。以为明人伦之地。庠序学校者。师与友之所以正位于上下公私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5L 页
交也。亦图之中五。枢纽全局之象也。君子于此数者之象。又能融会而贯通焉。则其于上古圣神之所以肇立人纪。垂教万世也。见其大体宏纲。悉本于天成法象而不可易者乃如此。学图之工至此。亦无以加矣。曰。以天德配图象。而中为全局之主。诚然矣。以天秩配图象。而师居中五之位。则是以师道而掩君父之尊也。无乃过重乎。曰。以生之族而序之。则父生之然后君养之。君养之然后师教之。至以各专其尊者而言之。则父以恩尊。君以义尊。师以道尊。所在致一。不相掩焉可也。然恩主乎一家。属尽则恩竭。义行乎一代。世革则义绝。惟道大而无外。一而不易。而师之为职。全体此道。主张五教。代天地而喉舌。开群蒙之耳目。后乎百王而折衷百王之政教。前乎万世而忧患万世之纲常。故得师道之正统者。一天之下。四海之内。无古今无贵贱。举有尊亲而归向之理焉。斯不可以当河图中五之象乎。呜呼。孰有能居此位而尽此职者。其惟我大成至圣万世宗师孔夫子乎。
洛书者因河图之大体。少变其位而自为一象者也。盖举全局言之。则仍东北中三阳之位。(指三八木一六水五十土。)而博换西南二阴之位。(指四九金二七火。)以就逆克之序。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6H 页
中位则仍阳数之五。而去阴数之十。使其建中之体专一。而无携贰之疑。在外位则四方各仍其阳数。(据已博换之位而言。)而迁转阴数于其本位之侧。使内向之势周匝成一重。而无复叠掩翳之患。此三者即其所变者。而皆阳不易而阴易也。曰。此三变之中。西南位之博换。四隅数之迁转。固小变通。惟中位之去十数。乃变之大者也。夫十者数之成而五之配也。全象独去此一位而无所阙何也。曰。凡数阴阳备位则数成于十。以阳统阴则十藏于一(数一至十。即是一十。数十至十。即是一百。千万以下皆然。)而数成于九。非有阙也。数成于十者。始终异位。故既满则止藏十于一者。终复为始。故循环而不已。此图书动静之象。所以分也。至若中五之无配。诚似可少。然外八位纵横皆十。则无适而非五之配。是乃王者建中。不私其家。以四海为家之象也。亦非有所阙也。曰。凡洛书之著象示人。而异于河图者。可得闻其大端欤。曰。在天道则阴阳之分处正隅。五行之逆行相克。即其大者也。以人事拟之。则人为天地之心。君为万民之表。二者之象。皆于此而大著焉。今分作四端。各具一图。学者逐一玩绎。则其精蕴之所在。当次第有可得而尽者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6L 页
洛书阴阳正隅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洛书阴阳。以位则阳五位阴四位。与河图之阴阳各五无差等者不同矣。以方则阳居五正方。阴处四隅方。与河图之阴阳交错五方者不同矣。以势则五阳通连为一体。四阴离析而不相通。与河图之阴阳各相连类交抱为位者不同矣。王者御世。宜深体此意。抑阴而扶阳。使君子常居尊位。协赞君德。以主万化之原。小人散处百职。各专其事。不敢有朋比之私。如是则名正理得。朝廷尊安而天下治。不如是则其祸反是焉。其所以处华夷之际者。亦用此道。使中华列国。纲纪相持。承宣王化。四夷各守其方。不敢有违越之志。则彼此相顺。并受其福。厥或中国不能自强。而外夷乘时自多。或连类作势。横行四方。或肆入中国。觊觎大位。是天地之逆德而阴阳之大变也。其为不祥可知。讵不惧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7H 页
洛书五行逆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洛书五行。外四行逆行相克一周。而中土比次于东北之交。与河图五行顺生一周。而土比次于西南者。正相反矣。四行之逆行者。虽以克为用。而其相对立体。则必两两相生。与河图之相克立体。以致相生之用者。亦相反矣。惟中土之横之纵之。各兼一生一克。则与河图无异。然其致用在东北之相克。则向背之所在。未尝不相反矣。夫洛书之必以克为用何也。天下之物。遇克则成。洛书主成万物之象。故五行皆以克为用。木见克于金而成材。金见克于火而成质。火见克于水而不炽。水见克于土而不滥。土见克于木(凡植物之穿土立根。即是木克土。)而致稼穑之用。以王者御世之道言之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之所以主万民。而节其欲止其乱者。即是用克之道也。凡民之在𤱶亩者。见制于闾胥党正之属。而不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7L 页
为不善。闾胥党正之属。见制于朝廷士大夫。而不敢不勤其职。朝廷士大夫见制于其国之君。而不敢不尽其道。列国之君及四夷酋长。见制于天王。而不敢不守其分。天王则至尊。宜其无所于见制。然亦有有所畏而不敢自肆处。书曰。顾畏于民碞。传曰。得乎丘民。为天子。又曰三代之得天下。得其民也。其失天下。失其民也。其机不亦严乎。且以一人之身言之。耳目口鼻四肢百体。莫不各有所欲。苟不听命于道心之尊。则斯须之顷。放而为禽兽。亦不难矣。故曰人心惟危。曰克己复礼。不惟是也。仁义礼乐。岂不是道心之大者。仁不见制于义则为姑息。义不见制于仁则为强戾。礼不见制于乐则离。乐不见制于礼则流。于是乎天下之人。自上达下。无大无小。兢兢业业。夙夜匪懈。如集于木。如临于渊。咸由大中之道。以成大同之治。一有透漏自逸之地。则莫大之祸。起于毫芒之微。克之为义大矣。然凡用是道者。必先有至诚恻怛之心为主于内。而交孚于外然后。用之。故施之于人而人不怨。行之于事而事不劳。何以明其然也。五行不相生立体。无以致相克之用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8H 页
洛书象人为天地之心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洛书以九为位。九者三三之积也。三三者乃天地人各具始中终之象也。盖一二三。天数之始中终也。四五六。人数之始中终也。七八九。地数之始中终也。天数始于正北而终于正东。东北者阳之本位也。其中数之往居西南之间者。交乎阴也。仍以成下覆之象也。地数始于正西而终于正南。西南者阴之本方也。其中数之来处东北之间者。交乎阳也。仍以成上包之象也。天道主生。故始盛于终。地道主成。故终重于始。此又一与九之所以相配。而三与七之所以相对也。惟人数始于东南之间。终于西北之间。直贯为一路。而中数定位乎其中央。此其大体也。又就而细玩之。则天之始中终。地之始中终。各全四方之气。(中数之处二方之间者。即兼二方之气。人数之始终亦然。)人之始终。已通四方之气。而其中数又通八方之气。全局之内。横三行纵三行。各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8L 页
备天地人之位。各具始中终之数其左右二斜行。一是三人之会。一是三中之交。统三会而贯三交者。中五之位是也。天地之数始终皆阳而中为阴。阳之体实。阴之体虚。两头实而中腹虚。所以为抱物之地也。人之数始终皆阴而中为阳。阳之体大。阴之体小。两头小而中腹大。所以充交抱之地也。以是则人数中腹之大固宜也。其两头之必小而后可。何故也。大分则凡在天地之间而为天地所养者。皆人之属也。小分则人数之中位是人。而前后二位皆物也。物之类有二等。动者天产也。四之居上而偏于束一边者象之。植者地产也。六之居下而偏于西一边者象之。二者之于人。贵贱有等。故不得与交抱之中位。而只介乎天地首尾关锁之地。此其所以俱为阴小之象也。盖河图固已有天地包人物之象。而其经纬之密。法象之备。犹未若此之明且尽也。呜呼。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为位莫尊焉如此。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之为物莫贵焉如此。人之所以为至贵而居至尊何也。克肖天地之形。全体天地之德。敬承天地之明命。恭赞天地之大化。其神功之所至。天地为之位。万物得其育焉尔。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苟不修其实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9H 页
得此名。是为冒名。不举其职而居此位。是为尸位。仰而对天地。岂不竦然而可惧乎。俯而观万物。岂不腼然而可耻乎。冒名而尸位。犹尚如此。况自我而坏天之经。自我而绝地之义。降而同之于禽兽之无责。草木之无知。而不可得焉者。又当如何哉。
  洛书象君为万民之长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洛书外八位环列而有拱中之势。中一位特立而有统外之势。乃天王表正万民之象也。盖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同根一太极而分。而其多寡之数。参差而不齐。犹四海之内。亿兆之众。同受帝衷而生。而其刚柔厚薄之禀。好恶向背之情。万殊而不一也。五以九数之中。居八方之中。为群不齐之所表准。犹人君以大中之德。履至中之位。为众不一之所表准也。于是四与六以不及中一等过中一等。而对位乎去中最近之地。(东北阳方也。西南阴方也。东南间西北间。即二仪之界。而中宫之户牖也。故曰最近。)三与七以不及二等过二等。右旋而位乎其次。(洛书以逆克成局。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89L 页
不左旋而右旋。)二与八以不及三等过三等。而又位乎其次。一与九以不及之极过之极。而位乎其终。两两会面。一以效法中五为心。何由知其心之为然也。不及一等者与过一等者。和合其数则为十。十者二五也。二五则各遂其折衷之愿也。二等以下皆然。向非有心于折衷。则其定位何必以过不及之正偶为对也。圣王御极。庶官布位。齐诚胥勖。各治其德。贤智者不敢过。愚不肖者不敢不及。卒同归于咸有一德者。其形犹是也。至就八位外面成方者而检视之。则东西南北三三成列。又各具三五之数。(如东面四三八成三五。南面二九四成三五。西北面仿此。)夫从外成列。既无折衷之地。取耦错杂。亦无对勘之地。而其各具三五之数乃如此。吾不知其何以然也。不但人之智虑所不逮。窃恐鬼神亦莫测其端倪也。圣王在上。成大同之治。则海内万国。林林丛丛。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者。素不识天王为何面目人。又不识治身修德为何等事。而自然日迁善远辜。然不自知其入于大中至正之域。其形亦犹是也。此则河图所未有之法象。而惟洛书有之。呜呼其至矣哉。 大禹氏受洛书。敬而玩之。见其中众象咸备。而惟人君表正万民之象为最著。时值文命敷四海之日。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0H 页
有所契焉。遂因其数而第之为九畴。特立皇极之目于第五畴以寓意。盖极者至极之义。标准之名。言人君以大中之德。处至中之位。为万民所标准亦如此。中五之象也。箕子为之敷言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是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又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盖言君为民作极。民为君保极。当如此。中五与外八位交相感应之象也。卒乃举其成效而讽咏之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此十四言者。一是天锡成象中摸写形容出来。未有一毫作意撰辞处。故曰于帝其训。呜呼。天下之理。无以尚之矣。然则馀八畴之为序。亦有法象之可言。欤。曰。建极者洛书之大义也。大义既得。则枝叶所在。不必屑屑于取象。且就九数。大分始中终。又细分始中终而略为之序。以作五皇极之舆卫而已。盖中三畴。皆建极之事也。而建极者建极之本实也。若昊天齐七政。建极之功。上达于天也。(五纪虽列岁月日星辰之目。而归重在历象一目。冶历象而后。乃见协用之实。)乂万民一三德。建极之功。下究于民也。(建极之言。固已有锡极保极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0L 页
云。但此只泛言耳。未尝及乂德之事。)首三畴。皆先乎建极而为之所也。五行者建极之基也。(五行得其道然后。民遂其生而建极之功可施也。观土爰稼穑一言。则主意所在。大可见矣。)五事者建极之本也。(五事修然后。皇极之体有所据而立。然思曰睿。睿作圣。又五事之主本。)八政者建极之具也。(八政食货祀。所以养生事死也。立司空。以安民居。置司徒司寇。一教而一治之。曰宾曰师。又所以亲万国正万国者。皆建极御世之大具也。)尾三畴。皆后乎建极而考其应也。稽疑者因一事而验神明之从逆也。庶徵者就一岁而察时候之休咎也。福极者举一生而断命数之吉凶也。此其大纲也。至若广其法而施之于庶事。则画中国为九州者。仿九位之数也。建五服者。又仿其以中统外。以外卫内之象。特重重加设之耳。分土定赋。皆以九等。上中下各具上中下。是亦九位始中终。各具始中终之例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1H 页
洛书大衍局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诸局中位用重圈别之。五数用旁圈别之。○大局拱中位凡四重。用大画连之。自成位四面各四行。用细画连之。拱中位每对宫相望计数。自成位每一列会通计数。○凡进数用圆点标。计数宜化一作十。零数用半点标。计数宜化十作一。)
洛书之数奇。奇者圆。圆则转。故洛书有流行变化之象。君子于其所变化。亦可以观矣。盖九宫之数。周流递位则五不能恒于中。而一二三四六七八九。皆以时而入中焉。于是乎居中而为之表准者。其才德或过或不及。或偏而不全。或变而不正。而外八位亦从而变化以应之。何谓或过或不及。一二三四不及乎中者也。六七八九过乎中者也。而过与不及。又各有去中远近之差矣。何谓偏而不全。一与六偏于水者也。二与七偏于火者也。三与八偏于木者也。四与九偏于金者也。四者均之为不全。而于其中亦有高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1L 页
之等矣。(偏于木者恩胜。偏于金者威胜。偏于火者文胜。偏于水者智胜。比次递降。自有高下之等。)何谓变而不正。一三七九阳也。阳而居大位。虽其德之未必得中。而犹不离于正。二四六八阴也。阴而居大位。以临四方。变而不正矣。以此数者而参互焉。则天下古今主德之不一者。亦可以影像而得之矣。何谓外八位之从而变化。中宫降数。则外八位从而降数。数穷不可降者。零其数以应之。中宫升数。则外八位从而升数。数穷不可升者。进其数以应之。故用一十相通之法以算之。则诸局之外八位两两相对三三成列者。皆和合折衷以从中宫之数。一如中五正局之例焉。(零数进数一十相通之法。极有妙致。如中四之局诸位。皆降一等。惟一位增数为九。此非增数也。一不可以后降。故十分其一而降一存九耳。然则此所降与所存。皆零数也。降零数之一。而与诸位之降本数一者比例焉。所谓零其数以应之也。中三之局一位降零数二而存零数八。二位降本数一零数一。共降二等而存零数九。中二之局一位降零数三而存零数七。二位降本数一零数二。共降三等而存零数八。三位降本数二零数一。共降三等而存零数九。中一之局一位降零数四而存零数六。二位降本数一零数三。共降四等而存零数七。三位降本数二零数二。共降四等而存零数八。四位降本数三零数一。共降四等而存零数九。是皆零数之一十相通也。如中六之局诸位皆升一等。惟九位减数为一。此非减数也。九不可以复升。故升一成十而含十为一耳。然则此位之一。乃进数也。进数之一。与本数之一。同算而异实。所谓进其数以应之也。中七之局八位升二成进数一。九位升二为进数一本数一。共二算。中八之局七位升三成进数一。八位升三为进数一本数一。共二算。九位升三为进数一本数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2H 页
共三算。中九之局六位升四成进数一。七位升四为进数一本数一。共二算。八位升四为进数一本数二。共三算。九位升四为进数一本数三。共四算。是皆进数之一十相通也。凡零数须取益于他位而成十。以当本数之一。进数必于本身而解一化十。乃与他位比伦。故执算会计者。每列遇零数则于合数内。起十位一算。退置单位。如中四之局九与对宫之八。合为十七。而退十搭七成八。以应二四之数与左右五七。合为二十一。而退十搭一成十二。以应三四之数。遇进数则于合数内。起单位一算。进置十位。如中六之局一与对宫之二。合为单三。而进一留二成十二。以应二六之数与左右三五。合为单九。而进一留八成十八。以应三六之数。是即算位之一十相通也。盖十归一一含十。是洛书所以为洛书之要义。而到头相值。用无不当。乃如此。故特详著之。)当是时。五虽有中德。既失位在下。亦不能不从众。正如王者主化。不能一出于中正。则举一世风气随而移易。虽圣贤在下。不尊不信。不能以自专。盖亦理势之自然也。所可慨者。天下之数穷于九。而九数之中。离中失正者居其八。大中至正者仅有其一。以是而周流递局。天下国家之治日常少。乱日常多。夫岂足怪哉。此千古志士仁人之所共长太息者也。曰。然则今此所设大衍之局。其寓意也如何。曰。九宫之变。既成九局。则九局之会。自合有定位。故每局各以中宫为主。而依本分布置如此。以成一大局。是亦天然之成象。而非人之所能为也。就而考之。诸局之中位。依旧两两相对。三三成列。而向所言才德之不一者。复有归向中局折衷取正之理矣。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2L 页
一国之君。固一国臣民之所标准。而天王之奉天命。主大一统者。又海内百辟之标准。正如此中局之中位焉。为一国之君者。能深体此象。至诚自治。效法天王。则天下岂有不可改恶从善之国乎。一代之天王。固一代侯邦之标准。而尧舜文武全体太极之道。立极亭午之运者。又万世帝王之标准。亦如此中局之中位焉。为一代之天王者。能深体此象。至诚自治。效法尧舜。则古今岂有不可转乱为治之世乎。此其寓意示人之大者也。曰。世之为君者。能深体此象则诚善矣。而此不可必焉。惟中德之士尚志在下者。为有世道之责而时势所驱。不敢自专。终无以自别于众人。此当奈何。曰不然。仪章之形于外者。固有时而从众。中理之守于内者。亦无地而不可伸。易所谓不易乎世。中行独复者是也。考之变局之位。四三二一入中宫。则九八七六次第化身为零数。六七八九入中宫。则一二三四次第化身为进数。惟五则始终守本质。未尝有进退。岂非中德之士不易乎世之象耶。中一之局五在正南。中九之局五在正北。中三之局五在正西。中七之局五在正东。中四之局五在西北角。中六之局五在东南角。中二之局五在东北角。中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3H 页
之局五在西南角。此八位者皆本局中去中局最近之位也。全局变化。随时不一。而中心所向。一而不二。如葵藿之随日东西焉。岂非中德之士中行独复之象耶。通诸局而考其全位。则八五井井成列。聚首内拱。(八五皆以面向本局之中位。而以首拱中局之中位。盖外八局七十二位内。以首拱中局最切近。而其体正直不少偏者。惟八五是已。)宛然有各引其君。各挈其党。来朝中宫之势。是不惟中行独复。又以其汇征之象也。讵不壮欤。盖九位之中。中位最贵。故虽不正者入居。而亦能变化全局。九数之中。五数最贵。故虽去位在下。亦能不失其中德也。惟其不失中德也。故终亦有转斡全局之理也。曰。九宫之中。居中者有位者也。为五者有德者也。有位者以位服人。有德者以德化人。馀七数者。皆凡民也。无位无德。而服于人化于人。若是者果无恒性之可言欤。曰。民彝物则。帝畀之所均。天下岂有有生而无恒性者乎。特才微质弱。不能自立。必待人而兴。或随时而变耳。考之大局。拱中成位者凡四重。最内一重。即本局外位也。以八为列。次一重以二八为列。次一重以三八为列。最外一重以四八为列。凡八十位。随其所处之列。而对宫相望。各成二五。(如以最外一重言之。东北角之二。与西南角之八。相望成二五。左转一位。则六与四成二五。又转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3L 页
位。则七与三成二五。馀皆仿此。凡对位计数。遇进数。必与零数相值。遇零数。必与进数相值。一升一降。还佗本分。故执算者。不必升降其算。仍以本数命之。亦合二五之数。)又以从外自成位考之。则四面各设四重行。行各九位。凡一百四十四位。(中宫东西各设四纵行。南北各设四横行。以其不拱中为位。故名自成位。然就其成位而考之。则四角相交。成井字样者四重。实亦有卫中之体矣。本位实数八十。加四角叠数六十四。为一百四十四。)随其所处之列。而左右参合。共成九五。(如最东一行三二七二一六七六二共成三十六。以末位之二为进数。故起单一进十位。是为四十五。馀放此。)以是则诸局之数。有位无位。有德无德。一例平等。同归于五。(惟居中者各得本方之正数。为五者又得中宫之本数。为少异耳。)岂非帝畁恒性之不以贵贱贤愚而有殊者耶。盖五于九数。为中正之至而全太极之道。故众万之生。必以是为恒性。所谓有德者特先得其所同然者。而实有诸己耳。彼在八十位而以拱中五为心者。岂苟慕其尊位哉。亦以其能有此中正之德。而又可以治我教我。以复其所同然者而已矣。曰。如是则天下之人。虽其才质不齐。不能尽复其本性。而趍向之大体。宜无异同矣。然察夫物情。每患朋分而类聚。天下国家之乱。未尝不由于是。此何故也。岂亦有所本于天成之象耶。曰。凡物中者公。偏者私。公则同而合。私则异而析。析于此者。必合于彼。自然之势也。以九宫之位言之。居中者。居中而四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4H 页
通。故随其分数而常不失公正之本性。处四方者。倚于一偏而各有所蔽。故不能无私。然亦不离乎正矣。处四隅者。离乎正而一于偏。故其蔽私也尤甚矣。合九局而成位。则凡地丑而德齐者。有相求相应之理。其居中者。既以中相应而自成一正局。其一偏者。亦以偏相应而各成一偏局。(如诸局之正东位相望为列。即是中三之局。九宫本位也。东南角相望为列。即是中四之局。九宫本位也。馀六位放此。)居大中之位者。苟建极明正。为众所服。则凡八十位之环列者。固当同心向中。以成大一统。宁有分异之虑哉。一有不能然。而或偏侧而循私。或昏弱而不自立。则向之同心向中者。即将离心解体。瓜分幅裂。随其志之所向而各成一私党。夫孰能御之哉。然居四正者。虽因一时保合之失宜。而不免有此离析。其志则未遽有邪矣。彼在四角者。所执元是欹侧险𡾟。不可方物。而又以类相聚。势成威立。则起而为乱。庸有极乎。故曰予临兆民。若朽索之御六马。此诚万世居中位者无疆之忧也。曰。集此数者之论。则九局衍位寓意之大致。略可以领会矣。第未知衍位之法。止于此而已乎。抑有可以更展一步者耶。曰。九数之周流变化。不以局之大小而有异。则衍位之成体。岂容有一定之限哉。且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4L 页
大局之中位一变其身。则内八位(即中五局之外八位。)与外八局。一时迁转。而八十位之环列者。共应中位之数。一如正局之例。(如四八中宫。则八十位皆两两九九而归于四。又八个四布列八方。亦如正局八五之例。)变至一周。即成九大局。而合九大局布列成位。(每局各以中位为主。依本方布置。如九局位之例。)则八十一局各正其位。而七百二十八位之周匝成十三重。纵横作五十二列者。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而复得其恒性之五焉。(以中五小局布列八方。亦如九局位八五之例。)方诸大局之变阵易帜也。如山移而海迁。可讶可愕。若不可以定情。及一大局之会同圆成也。乃见乾坤定位。民物得所。向之可讶可愕者。即所以广大其幅员也。纤密其间架也。荡荡平平。洋洋优优。虽张广乐于洞庭。不足以喻其乐也。自玆以往。衍之又衍。至于无穷。则固知可观之奇壮。不止于此。然其范围规模。已具于九局衍位而可以默运。故无事于架叠而不复设也。
大抵河图主生万物之象。洛书主成万物之象。河图著天道之自然者为重。洛书示人事之当然者为多。河图位置。如仁主之为国。平实简易。正大周偏。无许多神奇巧妙之可言。而万法已悉备于其中。洛书位置。如良将之治阵。严密整饬。活动流转。卓然可见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5H 页
宰揔摄之有在。而亦莫测其变化机柚之所由。要之二象。本同一体。(河图洛书。不但法象之相须乃备。只以位与数言之。河图凡十位。阴多于阳五点。洛书凡九位。阳多于阴五点。合之为百点。而阴阳各得五十。恰恰凑合。浑圆无奇零。亦见其本同一体而分。)森然已具于未始有物之先。随天地风气之渐开。而露头露面于上下数百年之间。以为斯人观。先儒所言相为经纬者信然矣。世之论者。其泛焉则只说作圣世一时之奇瑞。而不深究其所蕴。其有意寻绎者。又拘拘于象数之末。而不识大道精义之寓于其间。皆非学之善者也。
善学者玩心于河图而有得焉。则自然神闲气舒。有以养其仁礼之体。从事于洛书而有得焉。则自然志健意宏。有以长其义智之用。
君子所居而安者。河图之位也。所乐而玩者。洛书之变也。所存而养者。其惟图书中五之德乎。
天以河图授伏羲以作易。易者万理之渊薮也。又以洛书授大禹以作范。范者万事之纲纪也。后千馀年。文王演易以授周公。箕子叙范以授武王。天之经地之义。会通于父子兄弟之间。周之德其盛矣乎。然则唐虞二帝及商汤。不与图书之传乎。曰。尧以天下与舜。而曰允执厥中。舜以天下与禹。而曰允执厥中。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5L 页
子称汤之德。亦惟曰执中。夫中者图书之根干。而易范之大义也。谓之不与其传可乎。特传其道而不举其象数尔。然唐虞之世。五典五礼。五服五刑。五辰五岳。皆以五纪数。五非河图之数乎。汤之有天下。刱为井田之制。井非洛书之象乎。惟其禹有所受于二帝也。故得洛书而发其指趣益深。汤有所受于禹也。故其孙箕子诵而传之武王。如彼其明且尽。是盖天与人帝与王。传授大道之宗统正脉。不可不寻源溯本而察其所从来也。
周之德既衰。而易范之道不复行于上。吾夫子在下位而得其传。既立极于其身。又著其法于六经之篇。以为儒门教学之大典。盖亦吾道流行升降之大运也。夫子于易则因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而作为十翼以发挥之。抑阴扶阳之大义。居正用中之要旨。皆因前王之绪而张大之。至如所谓太极者。其理虽具于图象。而其大号则实由夫子而著之于经。此大功也。于范则既因删书而著箕子告武王之言。以明彝伦之攸叙。又作春秋。寓王法。讨乱贼攘夷狄。以阐皇极大一统之义。其馀诸经。皆反覆推广此二极之道也。夫子之孙子思作中庸。发明夫子全体大用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96H 页
道。约之以中之一言而垂之万世。其言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盖自河洛发源以来。群圣贤以中相传。而其就一心上发挥极致。未有明且尽于此者矣。至论中理之布在事物之间。则曰天下之达道五。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论建中之感应于远近。则曰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此其所列之五与九。固本之图书。而其言会极归极之大势。乃有箕子敷言之所未及发者。呜呼何其大也。岂帝王之世。风气所限。治不过九州。下代世界日辟。而九夷八蛮。通道寖广。子思明见吾夫子中庸之道。亦随之而四达。终至配天一周而后已焉。故其言如是也欤。
有明永历五丁亥秋七月。东海柳重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