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6H 页
易说四
易自两仪而成八卦。八卦而成六十四卦。则万物咸备于一象而极其浑圆。易之统体也。自六十四卦而分为一卦。一卦而分为一爻。则万事各专一理而极其亭当。易之大用也。所谓统体者。惟君子为能观玩于平日而体会于一心。庶民则不可使知之矣。其大用者。人无贤愚。皆所当由。而随时随处。不容有一毫之或差也。然心灵之所照者。有限而易蔽。事机之方来者。无形而难明。非家置一师以指告之。则何由知其身之所处为何等卦位。其所值之事为何㨾爻象耶。圣人惟是之忧。既立卦画。又制筮法。相配为用。使天下之人。事无巨细。凡有所疑。不敢擅决。必因筮以求卦。因卦以观象。吉则行之。凶则止之。而用无不利。故曰虽无师保。如临父母。此圣人开物成务之大柄也。
大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易卦之所由生也。又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此筮法之所由兴也。由是观之。卦与筮相配为用。天地神明有以启之。非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6L 页
人之所能为也。世传蓍之初生。其茎满百。以理推之。容或有之。盖河图之数。五十有五。阴多于阳五。洛书之数。四十有五。阳多于阴五。合之则满百。而阴阳各五十。故百者数之大源也。图与书本同一体。而得强半弱半。以为世用。蓍之百茎。其得图书大源之数乎。圣人得百茎之蓍。留其半归之造物。取其半五十为筮。用五十者。其得图书折衷之数乎。
卦之德方而定。其象简而易明。蓍之德圆而活。其法妙不可测。盖其法之至妙而为机关所系者三。大衍五十。用四十九一也。四营成一变。而奇偶生二也。三变成一爻。而九六七八具三也。要皆天机之假人手而形焉者也。善学者默而玩之。其于造化之妙几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7H 页
大衍五十用四十九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四营成一变生奇偶图(凡四㨾)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7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三变得九六七八图(凡八㨾)
삽화 새창열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8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8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夫大衍之数五十者何数也。河图之为数凡十。而其位则五。主五位而言。则五位相须而成十数之全。所谓万物统体一太极也。主一位而言。则位各自成而含十数之全。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备举自成之五位而乘之以所含之十数则为五十。此大衍之数也。曰。万物之各具一太极。以理言也。理无不通。固其宜也。五位之各含十数。以数言也。数有成形。不可悬空而拟之。即夫图象。果有可指而言者耶。曰。以十数而布之五位。则每位各具生成二数。而其自生至成之间。既成复生之际。必备阅五位之数。如北位之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9H 页
始生于一。而浸长一分。历二三四五而成于六。既成浸消一分。历七八九十而消尽。复生于一。火木金土亦然。此岂非各含十数之明徵耶。曰。然则五十之数。在易卦则无所见。而独于蓍法而举之何也。曰。河图之数。以十数布五位而已。其象则一奇一偶交错成章而已。卦主于立象。故但取其奇与偶相错。蓍主于用数。故乃以其五与十大衍之。用各有当而理实相发也。曰。此五十之数。远取诸物。亦有可徵者欤。曰。吾尝观夫龟体之纹。背负横片六。应六画乾。腹抱联片十二。应六画坤。背左右各夹四片。应八卦。背腹之交。缘之以二十四片。应一岁二十四节。总之则五十。龟与蓍同一稽疑之神物也。其制数之由天由人不同。而五十之不期相符如此。是知五十者天地间不易之正数也。
圣人之用蓍求卦也。宜用五十正数。而止用四十九。其一之置而不用何也。曰。象太极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卦与蓍一也。一焉而为万象之本。无用而为有用之体。何谓其不用也。曰。夫子之言蓍法。自分二挂一以下。皆言其所象。独于置一之位。不言其象太极何也。曰。太极者其体至隐。其位至尊。不可遽以物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59L 页
之也。不可遽以名斥之也。故存而不言。使人以意而会之。此殆圣人立言微显之权也。曰。置一之位则固然矣。其用四十九。即五十正数之欠一者也。于法象何所当乎。曰。四十九者。七七自方之数也。易卦八八而自方。八者即八卦之小成者也。蓍策七七而自方。七者乃二仪五行之合。亦大数也。天有七政。人有七情。皆此数也。曰。观造化之妙。凡为物之体者。必与其所用分数。适足而无剩欠。其有剩欠者。皆人为也。非天成也。今此七七之策。于揲扐求卦之用。安见其必适足而无剩欠耶。曰。筮法三变而成一爻。其所得正策以四揲之。九六七八而已。以九六七八而分属三变。则一变所应。非三四则必二四。所谓参天两地之数也。(详说在下)正策三四则归奇必一四。正策二四则归奇亦二四。三四与一四合之为四四。二四与二四合之为四四。四十九策内四十八策。即三个四四也。其于三变之用。岂不恰恰相凑乎。曰。此其大体固然矣。而犹不能无其一之为奇奈何。曰。算法方者径一围四分齐。圆者径一围三有奇。亦自然之数也。卦之德方。故其数始终齐整而无不尽。蓍之德圆。故其数于大齐整之中。有此小不尽耳。然于全策分二之后。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H 页
先挂一。以拟人位。而不与众四为伍者。即此奇一者之所为也。虽欲无此一奇。顾可得欤。置一之策。定位于二仪未判之先。故人见其为万象之本。挂一之策。定位于二仪既判之后。故人见其为万变之主。惟此奇一之策。混身于四十九之中而不露头面。非知微知几而明于分数者。孰识其无位之位应用之重乃如此乎。呜呼其至矣。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此其法与象之必如是而后可者何也。曰。四十九策之在手也。万象固已含具于其中矣。而方其合一浑圆之时。虽鬼神不得窥其端倪。必分之而后兆眹生。揲之而后爻象见。此分与揲之所以为筮法之大端也。惟天地万物父母。故必分而为二以象之。天地运用。莫大乎四时。故必揲之以四以象之。天地定位。合有人焉。故既分之矣。而又挂一以象之。四时成岁。必有闰焉。故既揲之矣。而又归奇以象之。是则法与象之至当而不可易者也。相须而不可阙一者也。曰。所谓兆眹之生而爻象之见者如何。曰。四揲左右之策。其末终一四横跨左右者是奇也。二四对立左右者是偶也。此其爻象虽形于既揲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0L 页
后。而兆眹则已判于分二之初矣。是故执蓍求卦者。最宜致诚处。政在分策一节。必虚心夷气。信手平分。不令有一毫意必之私介于其间然后。天地神明之动乎人之体而见乎蓍之策者。始得受其正矣。其事顾不难欤。曰。四营之中分与揲扐。以法以象。皆见其至当。惟挂一一节。以象则固合有而不可无。以法则未见其所关于实用。此亦有可得而言者欤。曰。分二之策。必经挂一之节然后。其归扐之或四或八。始得成数。若不挂一。则归扐之数。必一于五而已。何由见奇偶之分耶。曰。如是则初一变挂一。诚不可少。自第二变以后。虽不挂一。自无所碍于四八之归扐也。曰。此则只取其三才之具位与四营之备数而已。于实用则果有小异于初一变者矣。然于其中又有一事可乐观者。初一变挂一之策。置身于左右揲扐成数之外。此人与天地各正其位。各专其职之象也。第二变以后。视二扐多少之数。左四而右三。则以其身补其右成二四。左三而右四。则以其身补其左成二四。左右共三。则以其身补其一成一四。此又财成辅相。称物平施之象也。二者之理不可阙一而不明。故其象之自然备见于策数之间者。乃如此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H 页
三变成一爻。而九六七八之数具何谓也。曰。三变既毕。通考归奇过揲之策。而以四计之。归奇之策三焉。(去初挂之一不计。)则过揲之策必九。此老阳之数也。归奇之策四焉。则过揲之策必八。此少阴之数也。归奇之策五焉。则过揲之策必七。此少阳之数也。归奇之策六焉。则过揲之策亦六。此老阴之数也。曰九八七六之所以为阴阳老少之数何也。曰。参天两地。蓍法倚数之大原也。九者得参天三。所以为老阳也。八者得参天二两地一。所以为少阴也。七者得两地二参天一。所以为少阳也。六者得两地三。所以为老阴也。曰。参天两地之说。可得闻其详欤。曰。凡阴阳之数。从一起数。则阳居一而阴居二。此固阴阳奇耦之分所由始也。虚一为太极而以二三计数。则阳居三而阴居二。此乃阴阳饶乏之体所以定也。就天地言之。则天圆围三。三各一奇。地方围四。四合二偶。即其成象也。推之于五行。水木土三行是阳。火金二行是阴。考之于五方。东南中三方是阳。西北二方是阴。亦无往而不相值焉。此参天两地之所以为倚数之原也。曰。凡为阴阳者。皆有方圆之象。既有方圆之象。则必有参两之数。然则考三变挂扐奇偶之策。亦可以得九六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1L 页
八之数。而今必以过揲之策为主而言之何也。曰。考挂扐之奇偶。固亦可以得九六七八之数。但于此则必以方圆之术。一番推衍然后。始可以得之。若过揲之策。则不待推衍而其数已著形焉。且以经文考之。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象四时者当为正体。而象闰者当为支裔也。是故下文所言乾之策坤之策二篇之策。皆据过揲之策计之。而挂扐之数不与也。曰。然则挂扐奇耦之数。可废置不考而无所阙欤。曰。何为其然也。蓍策之用。凡四十有九。以四约之则为十二。以十二而分配三变。则各得一四。一四之中。挂扐之一与过揲之三相契。挂扐之二与过揲之二相契。就第一变而考之。则挂扐之策一。则过揲之策十一。已变而得三者一。未变而全四者二。揔之为十一也。挂扐之策二。则过揲之策十。已变而得二者一。未变而全四者二。揔之为十也。就第二变而考之。则初二变挂扐皆一。则第二变过揲十。已变而得三者二。未变而全四者一。揔之为十也。初二变挂扐皆二。则第二变过揲八。已变而得二者二。未变而全四者一。揔之为八也。初二变挂扐或一或二。则第二变过揲九。已变而得三者一。得二者一。未变而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2H 页
四者一。揔之为九也。就第三变考之。则初二三变挂扐之一二。与第三变过揲之九八七六。亦一例相符。而其数已详列于前矣。盖过揲之九八七六。虽著形于三变之后。而方其初变再变。固已由多就约。渐次具体于混沌之中。如物之胚胎而生者。其成形堕地。虽在弥月之后。而其血肉凝形。必有随月而异者矣。挂扐之一二。虽若无与于正策。而每变必先形奇偶之数。无中生有。积成三位。奄观八卦之影像。如莲方在壳。而已含花叶之状。松未抽干。而便具五鬣之体矣。执策者左右参考。默而玩之。其于造化之妙几矣。(按蓍策九六七八得数之法。自唐孔颖达,刘禹锡及一行,宋邵康节,郭兼山,李泰伯。皆专用过揲之策而废去挂扐之数。独朱子参用两数。今谨遵其意为说如此。惟其主客本末之分。则犹以过揲为主为本。挂扐为客为末。此则据经文象四时象闰之意。及乾坤二篇之策推之。而窃意其或然也。)
  阴阳老少四象立画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2L 页
四象积累至六画为四千九十六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3H 页
六十四卦一卦变为六十四卦图(附见占卦爻法)
삽화 새창열기
   右只列乾一卦之变。以见六十四卦之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3L 页
易之卦画。由一奇一偶而推之。足以尽天地万物之象矣。而揲蓍立爻。乃用此单坼重交四者之画何也。曰。卦之体方而定。故推一奇一偶而可尽。蓍之用主变动。故于一奇一偶。又各具老少然后。乃可以观其变而玩其占。此其所以别立此四象也。曰。然则占法之四象。与卦画之四象。其同异何如。曰。不同。卦之四象。就二画而立名者也。占之四象。即一画而辨形者也。卦之四象。二太纯乎阳纯乎阴。而二少阳交阴阴交阳。占之四象。二少纯乎阳纯乎阴。而二老阳变阴阴变阳。此其所以不同也。曰。四象之画。所谓单坼者。即八卦奇偶之本形。固无可言。若重与交。则其画虽一头连一头坼。亦可以形阳变阴阴变阳之象。而必以四面连中心坼。四面坼中心连为体何也。曰。凡阳之盛而将变也。必阴根于其中而渐达于外。阴之盛而将变也。必阳根于其中而渐达于外。其从外入者。未有能动其中。从一头起者。未必能化其全体也。以人事言。则天下国家极隆之际。骄心一萌于中。则终必至于亡。而外面四海之富有不足恃矣。其极乱之馀。悔心一萌于中。则终必至于治。而外面万事之坏有不足忧矣。此亦至理之所存。乐而玩之可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4H 页
六画而一卦之体具。凡十有八变。七十有二营而成焉。四象错陈。逐位加倍。为四千九十六卦。其得爻凡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得策凡七十三万七千二百八十。(老阳之策三十六。老阴之策二十四。合之为六十。少阳之策二十八。少阴之策三十二。合之亦六十。故卦以正对相配。则二卦之策。共三百六十。以当期之数。二篇之策。积三百六十者三十二。而得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今复以六十四乘之。得此数。)象数之繁。至不可穷。而一有缺焉则变化之用。有所不周矣。君子将有为也。奉策而谋诸神明。方其策之在手而未判也。四千九十六卦。森然毕具于冥冥之中。而心未有所向焉。及其一变而奇偶分。三变而一画成焉。则四千九十六卦。四分去三。而所向在一千二十四卦。第二画成焉。则一千二十四卦。又四分去三。而所向在二百五十六卦。第三画成焉。则二百五十六卦。又四分去三。而所向在六十四卦。第四卦成焉。则六十四卦。又四分去三。而所向在十六卦。第五画成焉。则十六卦。又四分去三。而所向在四卦。第六画成焉。则四卦乃去三。而得一卦焉。盖原其象之所具。则从一体之浑然。而六四析之。以至于万。不万则无以尽天下之变。要其占之所得。则于万象之森然。而六四约之。以归于一。不一则无以断天下之疑。亦天下之至理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4L 页
筮卦大衍之数。究其积累自然之序。则固四四加倍。以成四千九十六卦。如先天卦画奇偶加倍之例矣。至以成卦而纪其族类。则四千九十六卦。实六十四卦之属也。盖以不动一卦为本质。而六十三变卦。依附成一局。揔六十四局。其本卦曰贞。变卦曰悔。亦如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而仍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也。今谨遵朱子启蒙图意。叙列乾一局之变。别为一图在上。凡卦之变。自初爻而进达于上爻。自一爻而加至于六爻。二爻变以上者其进也。必前者先而后者继。皆有天伦焉。通检全局。则第一卦与第六十四卦为正对。第二卦与第六十三卦为正对。推至于第三十二卦与第三十三卦。联对分脊而止焉。尽可观也。筮得一卦者。其观象考占。亦依此序推之。盖以卦象占者凡四。六爻皆不变者。主观本卦卦象。六爻皆变者。主观之卦卦象。(惟乾坤二卦。至周公系辞时。特设用九用六之繇。)三爻变者。兼观本卦之卦卦象。而二十卦内。在前十卦者。以本卦为主。在后十卦者。以之卦为主。以爻象占者凡四。一爻变者。主观本卦变爻之象。五爻变者。主观之卦不变爻之象。二爻变者。兼观本卦二变爻之象。而以上爻为主。四爻变者。兼观之卦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5H 页
不变爻之象。而以下爻为主。总而言之。凡在三十二卦以前者。观本卦卦爻。在三十三卦以后者。观之卦卦爻也。或曰。六爻皆不变与六爻皆变者。主观卦象固宜矣。三爻变而亦观卦象何意。其必以前十卦后十卦。为主贞主悔之别。又何故也。曰。三爻变者。全卦之内。半动半静。无所偏重。故只得就两卦象考占。而前十卦后十卦。即全局动静分脊处也。(今得卦考变占者。或不暇案图细推。则只观三变爻中初爻。与焉者属之前十卦。不与者属之后十卦。其术甚捷。盖三变爻自下序升。而其拔本下位时。即是过半之候也。)曰。变爻少则主观变爻之象。变爻多则反以不变爻为主何也。曰。易之道。以少统多。八卦之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蓍策之数。一奇二偶为阳。一偶二奇为阴。一爻二爻变者。变者少而不变者多。故以变者为主。四爻五爻变者。变者多而不变者少。故以不变者为主。其理一也。曰。然则阳用九而不用七。阴用六而不用八何谓也。曰。此主正例而言也。凡占卦皆以变爻为主。故曰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正例也。若变爻多而至于过半。乃以不变爻为主。即其变例也。曰。占二变爻。必以上爻为主。占二不变爻。必以下爻为主何也。曰动者以前进为心。故居上者为主。动者既涉级而前。则静者必递位而后。而其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5L 页
为向下。故居下者为主也。曰。筮法之见于大传者。固已略矣。而至于考变占。则又全无文。朱子何所据而铺排如此也。曰。稽之春秋卜筮之遗籍。(如六爻不变。六爻皆变。及一爻变三爻变五爻变占法。皆有左氏传可据。)参以阴阳变化之常度。(如二爻变四爻变占法。及三爻变。前十卦后十卦主贞主悔之说。及卦变全图。皆以理推之。)零星凑合。浑成圆体。而其条理间架天然。若不犯人手者。政使未必尽得古圣人本制。要不失自成一法。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朱子之学。达象数之原。通幽明之故。而足以当开物成务之权者。于此亦见其一端也。
古昔圣人。事天地神明。如孝子之于父母。而其所以事之者。祭祀卜筮二事。即其大端也。盖物无礼约而必思报享于神明。自郊社禘尝。以至一箪食一觯酒。未尝有斯须忘本之时。事无大小而必思禀命于神明。自建侯行师。以至一涉川一出猎。不敢有丝毫自专之念。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庖牺以降。迄于三王。是道也盖未之或改也。曰。圣人之禀命于神明也。必卜与筮相配并用何也。曰。龟取动物之灵。蓍取植物之灵。皆可以交神明。而其用同归于稽疑也。惟河图之数。二与五相乘者也。而卦用其二。以为衍数之母。(由奇偶二画而衍之又衍。至于六十四卦。)兆用其五。以为衍数之母。(由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6H 页
霁蒙驿克五体而衍之又衍。至于百二十兆。)其立象既异。故其占法亦不同也。曰。传有龟长筮短之言。何谓也。曰。龟背之坼。由天机。蓍策之分。由人手。龟之兆。一坼便成。蓍之卦。十有八变而乃成。故其吉凶判决。亦随之而有长短也。然筮以易为体。而易之道。与天地准。其用又将以顺性命之理。卜只以五行取象。视大易为浅。其用又可以占事而不足以断义。故文王周公之系辞。孔子之撰十翼。皆在此而不在彼。此卜之所以终于无传。而筮之所以独行于万世也。
易说五
殷之末世。易道中微。至文王作周公继而复兴焉。不惟有以兴之。又更张而重新之。以开天下之眼。以济万民之用。所谓后天之易也。盖先天八卦。只见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之象。今乃迁转方位。以明五行流行之序人伦正位之体。先天六十四卦。只见阴阳奇偶敌体配合。天根月窟循环往来之象。今乃离析统体。各为一卦。择对比次。分处上下。以明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之理。连山归藏以前。占事得卦者。只观象玩变。以法解之。人各为说。今乃逐卦逐爻。撰辞系繇。以断吉凶。又随事寓教。使民不迷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6L 页
于向背。其用大矣哉。
  后天八卦五行顺序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五行本质具于先天八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大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后天八卦成位著象之大体也。原卦位之所由成。则震巽木也。置之于东方。兑乾金也。置之于西方。坎离水火也。置之于南北。坤艮土也。置之于西南东北二隅。如斯而已者也。即夫成位而观其象之所著。则五气顺布。四时流行。而上帝出入之度。万物生成之序。尽在其中矣。何谓帝出乎震。正东者在四时为春。天地于是生万物。而震以一阳初动之卦。直乎其位。故曰帝出乎震。东南者春夏之交也。物生至此。一齐毕达。而巽直乎其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7H 页
故曰齐乎巽。物之洁净整齐者。即巽顺之德也。正南者夏也。品物流形。文章有可观。而离以明之德。直乎其位。故曰相见乎离。西南者夏秋之交也。物生既盈。至此乃休养。而坤以厚载之德。直乎其位。故曰致役乎坤。正西者秋也。物既成熟。有润泽说豫之美。而兑以泽之象说之德。直乎其位。故曰说言乎兑。西北者秋冬之交。剥极纯坤之时也。而乾以至健之性。又有为金之象。而直乎其位。故曰战乎乾。亦圣人扶阳抑阴之辞。与坤上六龙战于野同意。正北者冬也。万物生成功劳既就。有归藏之理。而坎以隐伏之象。直乎其位。故曰劳乎坎。东北者四时之终也。而艮以止之德。直乎其位。故曰成言乎艮。然旧岁既终。嗣岁之春。亦始于此。故又曰艮。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此帝之出入之始终。而万物之生成。亦一周于其间矣。曰。孔子陈先天卦画。言易有太极。叙后天卦位。言帝出乎震。此其所以不同者何也。曰。太极与帝。一是上天之载。而以其为万汇之根柢则谓之太极。以其为万化之主宰则谓之帝。先天卦画。明象数剖析自然之序。故首揭太极。以为之本。后天卦位。明造化流行生成之妙。故首称帝。以为之主。言各有当。而理则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7L 页
也。曰。八卦五行之象。震巽之为木。坤艮之为土。坎离之为水火。求之本卦。皆有其说。古今人所共知。惟乾兑之为金。则说卦本传。固言乾为金。又以兑为正秋。秋亦金也。而考之本卦之象。面貌终似不伦。奈何。曰。凡八卦稽类之法。随其所配门户。各以一端之相类而分定名位。如以八卦配五行。则乾是八卦中纯阳之卦。而金为五行中纯刚之物。故乾可以属金。以八卦配四时。则八卦中兑有泽之象说之德。而四时中秋有万物成熟润泽说豫之形。故兑可以属秋。引而伸之。无所往而不可通。观于说卦传末章所推。则可见矣。若偏执乾之为天。而疑金之面䫉不类于天。徒知兑之为少女。而嫌秋之面貌不类于少女。则岂足以类万物之情也哉。曰。卦之五行。既各有本象。则在先天之位。其为体统。亦有可得而言者欤。曰。先天者五行之本质也。故金土为主而相对南北。水火为辅而挟处东西。二木介乎两隅。以见生物之端。是亦自成一格局者也。曰。金木相配。即是正理。今以土配金。或涉强合。岂得为自成格局乎。曰。金土本同一体而分。而一为精液。一为肤肉。以形则金圆土方。以质则金刚土柔。以声则金清土浊。即是于一形质之中。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8H 页
具天地之象。何可谓全然强合也。特比木与金之同出于土。而相配为体。一生一成。交相为用。则其法象有显晦之分耳。故先天之卦。只以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立象。而五行之名则置之而不举矣。
  
后天八卦人伦正位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人伦本体已具于先天八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8L 页
后天八卦。明人伦正位之体。何谓也。坎离中男中女也。(坎离为正位成局之主。故先言之。)定位乎南北而主正中之德。乾坤老父老母也。受养于西成之方。而隅又无事之位。故分居两隅。震巽长男长女也。倡事于东作之方。而男又有事之主。故特居正位。艮兑少男少女也。或从教于伯仲之间。或近侍乎父母之侧。此数者父子兄弟定位之大体也。男四卦同居南面之位。女四卦同居北面之位。男女之际。堤防斩斩。其不得已而相接者。惟老父季女恩爱之地。胄子冢妇干蛊之位而已矣。且男与男齿而不与女为序。(从震顺数历三女。得中男少男。而不以中男之后于少女为失序。)女与女齿而不与男为序。(从巽顺数。即得中女少女。而不以少女之先于中男为失序。)男女异长之象也。长男少男为八卦全局之始终。而长女少女为阴卦一偏之始终。男统女而女不统男之象也。男卦则长中居正而少居隅焉。女卦则中少居正而长居隅焉。男贵老成。女贵壮少之象也。此数者男女辨位之大义也。圣人之所以立教于万民。万民之所以率教于圣人。只有此事而已矣。呜呼其无以尚之哉。曰。凡此人伦之体。在先天之位则如何。曰。先天之象。自然而已。二老对位于南北。而二长居其次。(卦位以左旋为次。)二中又其次。二少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9H 页
其次。此父子兄弟先后之序。所以自然而成也。父与母既敌体相配。而三男三女两两作耦。无一空旷。又中男往居阴仪之中。中女来处阳仪之中。长男少男共抱北方之二隅。长女少女齐拱南方之二隅。莫不有相求之状焉。此男女交媾之道。所以自然而成也。乐而玩之。岂曰无可观。特比后天人伦之体。则只是天地之自然。而无以见圣人财成辅相之功。(指父子兄弟先后之序。)即是禽兽之同然。而无以见吾人礼义撙节之教。(指男女交媾之道。)故先天之卦。只以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立象。而人伦之目则亦置之而不举矣。
后天之位既定。而占天象察地理授人时。下逮阴阳百家。凡以五行为术者。由此法则顺而通。舍之则窒而不可行。至于今。莫之或改。上自王公。下达闾巷。内而华夏。外而夷狄。凡有父子兄弟夫妇之属者。用此道则治而安。悖之则乱而不能存。至于今。莫之能违。呜呼其至矣。将与天地偕终始而不废也。曰。后天之位。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此固正家以定天下之道。然王者正朝廷之体。及朋友相辅之义。无所见焉。此于人伦。有所未备也。曰。大传不云乎。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69L 页
向明而治。盖取此。此言足以尽王者正位之体矣。又观帝出乎震成言乎艮之言。则王者首出庶物。始终万事之德。亦可以深体之矣。四阳卦皆南面。四阴卦皆北面。于是贤者布列庶位。以长人为体。能者分治百职。以事人为事。而朝廷之体立矣。有德者以德相聚。都俞吁咈。有才者以才相聚。切磋琢磨。而朋友之道广矣。人伦全体。于此复有所阙乎。
八卦之象。举其全局。可运一掌之上。而天道之大经。人伦之大法。尽在其间。经纬错综。万妙咸备。虽巧历。有不能算者。然则圣人之于此。其将㢢精神糜岁月。费得多少安排结搆之力而后成欤。曰。非然也。先天后天者。道之大原也。二象相为表里。浑然全具于天地之始。因圣人心灵有所感触而露出头面于世间耳。伏羲氏见天地间元有阴阳之象。而模拟本形。以成八卦之画。而万象即此呈露焉。文王见八卦上元有五行之象。而布置本方。以成后天之位。而万理即此昭著焉。伏羲文王。夫何为哉。特眼无所翳。心无所系。直觑天机。写出真象。行其所无事而已矣。曰。然则其因五行之象而定卦位也。须混同先天之卦改布。如奕棋之换局耶。曰否。就先天之旧。因其所当因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0H 页
变其所不得不变。在全局则左转一方。令水火正位南北而已。在诸卦则合二木之离析而共处两金之对宫。(巽来处震位之左傍。)析二土之联合而各处寄旺之隅地。(坤往就离兑之间位。)仍略调其疏密之位而已。(巽坤二卦所离处。有空缺之地。其所就处。有稠狭之位。故须略调之。上所言金木之对宫。二土之寄隅者。至此乃见其整齐。)更无所与于其间。此其所以为圣人作处也。
  
先天转一方迁二卦为后天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揔先天后天而论之。后天五行男女之象。本之于先天之位者。固已言之矣。先天阴阳消长之象。在后天之位。亦有可观者欤。曰。先天二纯卦正位乎南北。而六交卦挟处乎左右。后天二中卦正位乎南北。而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0L 页
偏卦挟处乎左右。此其所以为主于一局者不同。而其规模间架则恰恰一㨾矣。先天震居阳仪之首而为众阳之根。巽居阴仪之首而为众阴之根。后天震巽合处一局之首而为众阴阳之倡。此其位之分合虽不同。而其共为阴阳之长则犹夫前也。先天艮为全局诸阳之终。(阳始于震之初爻。周流全局。终于艮之上爻。)兑为全局诸阴之终。(阴始于巽之初爻。周流全局。终于兑之上爻。)后天艮为全局阴阳之终。而兑为四阴一偏之终。此其体之偏全虽不同。而其同为阴阳之终则犹夫前也。是乃可观之大者也。曰。先天之变为后天也。阳三卦阴三卦。皆失其正对。惟坎离二卦。独存其旧。此亦有可得而言者欤。曰。乾兑坤艮震巽金土木也。金土木有实体。体不两则不立。故皆二卦共为一行。坎离木火也。水火主运用。用不一则不行。故皆一卦自为一行。惟其两而立。所以求对于外者不切。惟其一而行。所以取配于外者甚挚。是以金土木卦。或两金与两土相配。而木独无匹。阳木阴木自相对。或两木与两金相配。而土独无匹。阳土阴土自相对。惟水火卦其耦一定。而始终不易也。且诸卦之位。或自正方而退居隅方。或由隅方而进居正方。前后无常。惟坎离二卦在先天。主东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1H 页
之正位。在后天。主南北之正位。未尝一离乎中。以其体之有大中不易之德也。此亦可以观矣。
大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之出。在伏羲之世。书之出。在禹之世。此言伏羲作易之因。而兼举图书者。盖以二象之同出一源也。然在易道而言其则书之实。则惟后天八卦。可以当之何也。图者著天地生万物之象。而书则即其中少变位置。以著天地成万物之功者也。前后相须。乃尽造化始终之道焉。文王深察此理。以为伏羲八卦。既立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本然之体。则后乎伏羲而作者。亦合有即其中。少加迁转。以明五行分方人伦正位之象然后。乃而原始成终之道。此后天八卦之所以作也。盖河图洛书出于天者也。而其结搆巧妙。有若经人手而成者。故谓之图谓之书。先天后天作于人者也。而其体象浑然。有若陨之自天者。故并谓之天。往哲有言天未始不为人。而人未始不为天。此之谓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1L 页
六十四卦分篇序位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2H 页
六十四卦之分篇上下何也。曰。原二篇之所由分。则盖将系辞卦爻。而虑简帙之重大也。若其排布卦位。则亦自有深义焉。一曰取配耦。二曰分等品。三曰谨始终。四曰齐位数。五曰序事情。何谓取配耦。卦有正对有反对。正对如复姤临遁之类。反对如屯蒙需讼之类。以人事言。则正对是以二物相对。如男女宾主是也。反对即是一事之始终。如老少生死是也。先天六十四卦。一是天成正对。二篇卦位。除不易八卦正对外。皆取反对作配耦。亦后天之道也。何谓分等品。卦有等品。如人物差殊。其显明著称之卦。大抵多在上位。险𡾟猥杂之卦。大抵皆在下位。如治朝之辨别贤愚。其有当上而下者。有当下而上者。必有所因。如屯蒙是险卦也。而居乾坤之次者。以其为物生之始也。晋大壮是名卦也。而在众宵小之列者。以其为遁明夷之匹也。何谓谨始终。通二篇而论始终。则乾坤为始。而既济未济居终。乾坤者阳之纯阴之纯而万化之原也。二济者阴阳相错之极而万事之殿也。以一篇之始终而言。则上篇始于天地之定位。而终于水火之不相射。下篇始于二少之交感二长之正位。而终于二中之已济未济。又以二始二终而比之。则乾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2L 页
坤咸恒。皆有夫妇之道。而乾坤者万物之父母。气化之始也。咸恒者一家之父母。形化之始也。(咸恒固皆有父母之道。而论其交感形化之众。则咸为之主。故序卦传言下篇之首夫妇之道。专以咸当之。)坎离二济。俱在子孙之列。而坎离重卦也。犹不失其纯德。二济错卦也。其杂也极。玆曷故焉。各肖其所生而降杀也。何谓齐位数。凡卦以正对者。二卦各是一体。以反对者。二卦即是一体。上篇三十卦。正对六卦。一卦专一宫。反对二十四卦。二卦同一宫。共十八宫。下篇三十四卦。正对二卦。一卦专一宫。反对三十二卦。二卦同一宫。亦共十八宫。合之则邵子所谓三十六宫也。何谓序事情。孔子作序卦传。以明诸卦之比次为序。皆有事情之所因。彻始终贯之以一说。盖非谓文王本意尽出于此。特据见成之序而寓义焉耳。其间不无至理之所存。然于其下。又设杂卦传。以见诸卦只取配耦。两两自在。𠑘倒离合。随意运用。苟不失耦。俱无所碍。未必太拘于序也。要之二说相须。其义乃备矣。文王分篇布卦之意。其表著可见者。大略如此。盖亦后天六十四卦也。
文王既更张卦位。乃撰定卦辞。以断一卦之吉凶。凡六十四繇。周公继志。又逐爻系辞以明一爻之吉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3H 页
凡三百八十四繇。盖上古之世。人皆神明。占事得卦。即辨吉凶。世级寖降。人伪日长而神鉴日闭。其释卦稽疑。须有法而治之。然法愈繁而疑愈滋。势固然也。夏连山殷归藏。盖必有正法之相传。而所谓八索者。即其支流之广也。逮乎周易。乃即其中。究极源委。折衷法义。代神明而说话。指群蒙之迷路。呜呼。若文王周公者。可谓天地之能子而生民之父母也。虽然亦后天之事也。自画前之易。而视画后之易。已觉太露矣。由无文之易。而为有文之易。则其露也益甚矣。学易者默运而神会之。不循支而忘本可也。
易说六(未卒)
天地之理。著乎易之象。圣人之情。见乎易之辞。善学者究心于辞。以求圣人之情。既得圣人之情则象在其中。而于天地之理。可庶几矣。凡读易之法。先将六十四卦辞。自为一类。洗心观玩。求见前圣所以开示户牖处。次将三百八十四爻辞。配之卦辞。剖析精微。求见后圣所以各指其所之者。此其序也。大略卦辞之体专一卦。揔括大义。片言断案。正大严明。如讼理之有题判。爻辞之体连诸爻。指陈情理。比辞谐韵。从容恳挚。略存歌咏之体。无非教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3L 页
凡卦辞先考上下两体所具之德(健顺动止之类。)与象。(天地山泽之类。)次检六爻刚柔成位之体(即所谓卦体。)及阴阳进退升降之变。(即所谓卦变。)以断其吉凶。或承接卦名为说。或白为一说。爻辞就一卦内。随其门户。分排六等位置。先看本卦时义所在是何事。时势所重在何爻。次看所主之爻是刚是柔。所处之位。是正是不正。是中是不中。于持势之爻。为远为近。于对宫之位。有应无应。于其中间有隔无隔。其上下所承所乘强弱如何。以辨其吉凶。或承接卦辞为说。或舍卦辞。直接卦名为说。或别立一例自为说。大抵一卦一爻之中。众理悉具。可言者非一端。圣人特举其重者。且据心灵所向处判断一两语。要之有活机于其间。不可以死法求也。
凡卦爻之辞。先言象。乃言占是一例。只言象。不言占是一例。不言象。只言占是一例。以象与占合而言之。又是一例。其取象也。上而天文。下而地理。迩而一身。远而百物。探赜索隐。无微不举。其名杂而不越。其言曲而中。皆可乐而玩也。特其边幅琐细时有不可穷诘处。盖古者太卜稽类。必有成说。而后世无传。不得不然也。读者宜虚心平气。从容寻绎。以求通其所可通者。其不可通者。只领略其大意归趣。以占其吉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4H 页
而已。切不可据意穿凿。曲为之说。曲为之说。则便失天然真面。此学易之大戒也。
凡占之目槩举有十二。曰吉曰凶。言吉凶之大体也。曰亨者。吉之盛也。(曰受福曰离祉曰有喜曰有终之类。皆亨之属也。)曰厉者。凶之近也。(曰眚曰灾曰否之类。亦皆凶占也。)曰无咎曰有誉者。皆吉之验于外也。而有浅深之差。(无咎仅免罪责。有誉乃得称赏。)曰悔曰吝。皆凶之存乎心也。而有向背之殊。(悔有转凶之几。吝有就凶之势。)曰利曰不利。举一事指示避凶趍吉之路也。(如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之类。是指示趋吉之路。而其曰无不利者。言无所处而不利也。如曰不利有攸往。不利涉大川之类。是指示避凶之路。而其曰无攸利者。言无所往而可利也。)曰贞曰有孚。通吉与凶。教之以处之之至道也。(处吉而曰利贞者。戒其或自肆也。处凶而曰利贞者。惧其或失守也。处吉而有孚。则可以感人物而致其泰也。处凶而有孚。则可以动天地而倾其否也。)圣人用此作律文。斟酌权衡。诸卦爻之象。其命辞有常例有变例。有正辞有微辞。常例之至当不易者。固所乐观。而变例之迥出常情者。尤宜深察而猛省之。正辞之赫赫光明者。固所庄诵。而微辞之泯然无迹者。尤不可忽易而放过焉。读易其难矣哉。
乾之辞曰。乾元亨利贞。坤之辞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此文王所以首阐阴阳大义。开万世人耳目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4L 页
也。何也。元亨者大通之辞也。贞者至正之谓也。于乾只言元亨利贞。而不继之以他语。语意浑然。体统圆全。明乾道之尊而无对。太而无外也。在坤首言元亨。坤阴也而此与乾同辞者。以其至纯而配乎乾也。继言利牝马之贞。又言先迷后得。又言主利。又言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以德则利牝而不利牡。以道则主利而不主义。以时则宜后而不宜先。以地则宜西南而不宜东北。皆于全体内。占取一半。而其半也又每在下一边而不在上一边。重言复言而不惮烦。末又申戒之曰安贞吉。此其语意视乾之辞。为如何哉。读易者于开卷之初。读此二卦而不大定向背。则虽尽读六十四卦。亦将如之何哉。
泰否者乾坤之交也。其交也一顺一逆。而天地之爻象大判焉。于此二卦。异其辞曰小往大来。曰大往小来。夫阴阳往来。时运之自然。非人之所能与也。特于其间。目阳以大。目阴以小。以见小者往而大者来。是正理而世之所以泰也。大者往而小者来。是变故而世之所以否也。于是主世道者。先时而所以应之者。后时而所以处之者。与士君子之遭值此时而所以去就隐见者。皆有其道也。此其示人亦大彰明矣。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5H 页
于泰则先言小往大来而继之以吉亨之辞。于否则先发不利君子贞之辞而乃言大往小来何也。曰。泰之时。其事舒。故后爻象而庆之。否之时。其事惨。故先爻象而伤之。此可见圣人用情缓急。自然之节度也。
坎离者乾坤之亚也。其辞亦有可观欤。曰。坎者外阴内阳。有陷险之象。以其重两体。故曰习坎。内阳为有孚之象。处险而有孚至德也。故曰有孚维心亨。诸卦言亨多矣。而言心亨者维此而已。亨乎中则必有出险之日。故曰行有尚。凡人之遭艰险处忧患者。皆当以此为则也。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之谓也。离者内阴外阳之卦也。内阴为虚弱之象。而与有孚者不同。故先戒之以利贞。外阳为文明之象。而亦无实以继之。的然而已。故略许之以亨。而与言维心亨者。大不同矣。且以其有躁性。故又申之曰蓄牝牛吉。盖勉之以柔顺之德也。然柔顺之德。仅能自守而已。奚足以与言行有尚哉。盖泰否者于六位成体之内。三阴三阳。迭主乎内。而世运之污隆判焉。坎离者于三画成卦之内。一阴一阳。迭主乎内。而人事之臧否系焉。读易者开卷而读乾坤二辞。次焉而读泰否二辞。至上篇之终而读坎离二辞。其于阴阳。亦可以定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5L 页
背扶抑之大体。谨消长进退之机关也。曰。坤之辞言牝马离之辞言牝牛其象大同而少异。亦有其说欤。曰。坤与离皆阴卦也。所以同言牝也。坤者阴之纯。纯则有健之道。故曰牝马。言顺而健也。离者阴之交乎阳而无纯德者也。故曰牝牛。言偏乎顺也。此则于阴德之中。又有大小偏全之等也。
屯者世界草昧之时也。蒙者人生蒙稚之时也。故处之乾坤定位之后。而寓开物成务之权。盖于屯而言元亨。以震动在下。有必通之势也。继言利贞勿用有攸往。以坎险在前。无轻犯之义也。于蒙而言亨。以九二为主而六五应之也。是盖循例之恒辞也。惟曰利建侯。言作之君也。曰童蒙求我。言作之师也。君道立则斯可以济时之屯。师道行则斯可以开人之蒙。此圣人经世之二柄也。曰。于君则止言建而已。于师则有勤勤教戒之辞何也。曰。君臣交际。大经也。人所易见。师弟子交际。有精义存焉。非人人所共知。故特加详焉。君臣之礼。必君先于臣。未有臣先于君者。惟师弟子。有来学之礼。无往教之义。故曰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此一义也。君臣之间。以通志合德为重。上告下谕。不厌申复。惟师弟子。以专心致诚为贵。彼问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6H 页
答。常嫌烦渎。故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此一义也。然其所求之人。所告之言。又必一出于正然后。乃能有圣功而保其终。故申结之曰利贞。盖亦万世不易之则也。
需讼之次于屯蒙。盖亦象世界初开之日。水土未平而有行止难慎之意。礼义未明而有利害交争之事也。皆险卦也。故其辞皆以有孚为首。槩告之以处险之至义也。然需之为体。险在于前。而我以健临之。有克济之才而无妄行之失。故继之曰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险卦之至善者也。讼之为体。险在于我。而人以健应之。其势相持而互胜。虽得之必失之。所恃者九五之有大人之德。然我苟险矣。虽遇大人。亦将如之何哉。故曰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夫此二卦。其合一险一健而成体则均矣。而其辞之相反如此者。政以其险之在外在我也。即天作孽自作孽之分也。玩辞者宜惕然发省于此也。
师比者元帅统三军。元后统万邦之卦也。四征不庭。大布政教。屯蒙需讼之蒙昧险阻者。于是乎如天开日明。河清海晏矣。然是名位建立之始也。故其辞皆以审度材德为主。于师而言贞丈人何也。用师之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6L 页
利在得正。而其命将则必以老成人。年少气锐者。有喜事轻敌之失也。于化而言原筮元永贞何也。君者以亿兆生灵为子。故其德非元善则不可。其开业以千万年为期。故其德又必以永长而正固为贵。一审之不足。再筮以自度之。其事体之重。非一时命将之可比也。曰。师之言吉差缓。比之言吉差早。亦有其意欤。曰。行师之吉。成功乃定。故后言之。得君之吉。在正位之初。故先为天下庆之也。曰。吉者大善之辞也。无咎者仅补过之辞也。此二卦皆既言吉。而复言无咎何也。曰。师有不测之险。君有无疆之恤。当其地者。不可一日而有自肆之念。故事虽吉矣。而犹艰其辞以惧之。其意至矣。曰。比之辞。特言不宁方来。后夫凶何也。曰。民之不宁者。得君而戴之至诚也。而厥或有后时而向隅者。其情诚可念也。故考之本卦。未有此象。而推以物情而著之辞。使为君而当此地者。知所以眷之。为民而当此地者。知所以图之。此亦仁者之用心也。
小畜履之次于师比。而以密云不两。履虎不咥为辞何者。曰。阴与阳相消息之几。自此始矣。小畜者乾之三阳齐进于下。而巽以一阴畜之于前。故为密云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77H 页
象。履者乾之三阳齐升于上。兑以一阴蹑之于后。故有履虎之象。密云则宜雨矣。而不雨者以蓄之不能深也。履虎则宜咥矣。而不咥者以其履之不至逼也。所以无艰之之辞。然驯致其道。则一阴而三阴。与三阳迭为胜负。亦不难矣。故受之以泰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