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讲说杂稿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5H.gif)
成周之制。乐正以诗书礼乐四术教国子。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盖诗书皆以言教者也。而诗以理性情。书以贯政事。礼乐皆以身教者也。而礼以正仪则。乐以和神气。此造士之大典也。吾夫子年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业亦惟此四者而已。至四十三岁。遇国难家居。特言修诗书礼。弟子弥众者。盖与众弟子。一番讲习而大明之。以为需世之用也。至六十八岁。自卫反鲁。复言刚(一作删)诗书正礼乐者。乃取乐正四术之籍。删繁正缪。以立万世之正经也。既又取周易于太卜之官。学之数年。定著十翼。以明伏羲文王周公开物成务之遗旨。取春秋于鲁太史之官。行笔削。寓王者叙秩命讨之法。以惧世之乱臣贼子。与诗书礼乐四经。相为经纬。传之儒宫。此六经之名所以立也。
六经有天地四时之象。诗主感发。书主记识。犹春生秋收。乐主和畅。礼主严肃。犹夏热冬寒。易垂象于万物之先。春秋效法于万事之后。即天覆地载也。乐正教以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者。盖习礼乐其事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5L.gif)
诗与书。皆本乎心而形于文者也。以其感物而讽咏者谓之诗。以其据事而直叙者谓之书。诗专取当代所用。故通公私(上自郊庙朝廷。下至乡党闺门。)而不通前代。(风雅颂皆成周之世所作。以为乐章者。惟商颂五篇独系前代。而亦以当时宋公祀先王之乐。故孔子编诗。特收附之。)书专取公家所作。故通古今(上自虞夏。下至商周。)而不通下位。(书凡八体。皆王公卿大夫之作。而士庶人不与焉。)此立经规模之所以互有异同也。诗以道性情而亦可以推政事。故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虽多亦何以为。书以道政事而亦可以正性情。以二帝三王之治本乎道。而二帝三王之道本乎心也。此二经为教之所以同归于一也。
易说一
易大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言伏羲画卦作易。其本源乃如此。邵氏所传先天之图。即其全象也。学易当自此始也。
邵氏先天之图。经传无所见。而朱子独尊信之。以为伏羲真迹者。以大传有易逆数之文。知八卦有横列次序之图。又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之文。知其有圆布方位之图。而考其序位。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6H.gif)
先天八卦横图。主第次纪数。故其形须横。圆图主分方正位。故其形须圆。横者象地。其生必自下而上。而其陈次序。又须自右而左。(地道右尊。与阴阳本位不同。)故两仪四象八卦。皆右阳左阴。相错为序而纪其数焉。圆者象天。其生必从中而外。而其分方位。又须以左右上下。故两仪则纵分圆体为左右。而阳左阴右。四象则又就左右横分上下。而阳上阴下。八卦则又就上下细分上下。而阳皆上。阴皆下。卦成而各正其位焉。(方其分位而生卦也。乾坤皆在子午之一偏。及其成卦而正位。则乾坤皆处子午之正中。说在下。)其实横图圆图无二法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6L.gif)
삽화 새창열기
八卦正位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7H.gif)
太极者非他也。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也。主本体言。则一理浑然而万象具焉。自其流行者而观之。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原始要终。不过如此而已。于是设一奇以象阳。设一耦以象阴。此两仪之所以大分也。以横图言。则阳尊而当先。故居第一。阴卑而当后。故居第二。以圆图言。则左与上阳之本位也。右与下阴之本位也。阳生于阴。故其画之下端。自右而左。既左焉则乃转身而向上。以遂其本性。既上焉则却以生阴为心。故又回头而向右。阴生于阳。故其画之上端。自左而右。既右焉则乃转身而向下。以遂其本性。既下焉则却以生阳为心。故又回头而向左。(阳性向上。故以上为头。阴性向下。故以下为头。下凡言阴阳头尾皆放此。)二者相循。其势若有所引于前而不能以自已。其行若有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7L.gif)
两仪既判。则此两仪者又各具太极。而生一阴一阳。此太极之生物。所以既干而复枝。加倍之无穷也。于是再设一奇一耦于一奇一耦之上以象之。在横图则奇上之奇为太阳而居第一。奇上之耦为少阴而居第二。耦上之奇为少阳而居第三。耦上之耦为太阴而居第四。在圆图则太阳居左上。少阴居左下。少阳居右上。太阴居右下。盖主上画而言。则少阳是阴上新生之阳。而与太阳聚头于上。少阴是阳上新生之阴。而与太阴聚头于下。二尾之交。在左右之半。合二阳而一之。合二阴而一之。即两仪圈之横设者也。主下画而言。则少阴下画之阳。即是阳在阴中而为太阳之根者也。少阳下画之阴。即是阴在阳中而为太阴之根者也。八卦消息之象。已兆于此矣。总言之则在阳在阴。守其纯者其德一。交而杂者其用二。此又二太二少尊卑之等也。在八卦。则乾坤为太。六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8H.gif)
四象之上。又各设一奇一耦。则三才之位具。而八卦之体成矣。在横图。则太阳上生阳阴者。为乾为兑而居第一第二。少阴上生阳阴者。为离为震而居第三第四。少阳上生阳阴者。为巽为坎而居第五第六。太阴上生阳阴者。为艮为坤而居第七第八。在圆图。则乾居左上之上。兑居左上之下。离居左下之上。震居左下之下。巽居右上之上。坎居右上之下。艮居右下之上。坤居右下之下。主上画而言。则四阳四阴。聚首于四正(二阳聚首于上。二阴聚首于下。一阳一阴聚首于左右。)而交尾于四隅。(皆阴阳相交)并中下画而言。则震下之一阳。为左边诸阳之根。巽下之一阴。为右边诸阴之根。其情各不同也。然此盖生卦之本位也。一以折半分析为体。故诸卦皆不得专居一方之正中。而乾坤亦在子午之一偏。(四面四角正中之位。皆由二卦之交。六十四卦圆图。即因此位也。邵子所谓离当寅坎当申者是也。)及其成卦而正位。则乾极乎上而居正南之位。坤极乎下而居正北之位。诸卦皆比次转旋。各居八方正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8L.gif)
八卦既成。合二图而考之。则横图乾坤定位于始终。而六卦并包于其内。圆图乾坤定位于上下。而六卦分列于两边。横图震巽同起于中半。震之一阳。上行历二阳二卦而极乎乾之三阳。巽之一阴。下行历二阴二卦而极乎坤之三阴。两两分背。各从其类。圆图震巽分起于二隅。震升而极乎乾。巽降而极乎坤。两两对面。互为其根。横图阴阳之行。虽不同道。而纪其数则自一乾至八坤。同归于逆数。逆数者据往知来之象也。(自已生之卦而倒推未生之卦为逆数。易主知来。故其数主于逆。说见说卦传注。)圆图阴阳之数。虽不同推。而循其行则自震一阳至坤纯阴。同归于左行。左行者以阳统阴之势也。是皆易中大义。而互见以相发也。
八卦之位既定。即考德而命名焉。卦三奇者曰乾何也。乾者健也。阳德之纯也。其三耦者曰坤何也。坤者顺也。阴德之纯也。合之则太极之全德也。一奇在二耦之下则曰震。震者动也。奋发上进之谓也。一奇在二耦之上则曰艮。艮者止也。限节镇压之谓也。一奇在二耦之间则曰坎。坎者陷也。以刚没柔。以洁堕污。而中未尝亡之谓也。此三者皆健之德。随所处而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9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39L.gif)
八卦之象。本由四象而分。故凡同宫者阴阳虽分。而其类则未尝不一也。天者天也。而泽者天体之下陷者也。地者地也。而山者地势之高起者也。火是炎上之物。而雷亦有发扬之性。水是润下之物。而风亦有透入之性。故在天地间。雷电常相随。风雨常相荡。
八卦分阴阳有二说。其一。凡系阳仪者皆阳卦。而震是一阳卦。离兑是二阳卦。乾是三阳卦也。凡系阴仪者皆阴卦。而巽是一阴卦。坎艮是二阴卦。坤是三阴卦也。其一。乾为阳之统。而震坎艮各得乾之一阳。以为一卦之主。故皆为阳卦。坤为阴之本。而巽离兑各得坤之一阴。以为一卦之主。故皆为阴卦也。以所系而分阴阳。犹人之以族类而等贵贱也。以所主而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0H.gif)
凡卦体有正倒不易者。有正倒变易者。其不易者必求正对以配之。如乾与坤对。坎与离对是也。四卦各是一卦也。其变易者自反其体而成对。如震反为艮。巽反为兑是也。其实四卦只是二卦。恰居正卦之半也。盖乾坤之不易。以其纯也。坎离之不易。以其中也。震艮巽兑之变易。以其杂而偏也。故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而能不易乎世者。亦以其诚与中而已。诚即纯之谓也。此亦易中一义也。
八卦之位。举全体而统言之。则二纯卦对立上下。六交卦依附左右。而成干枝之势。以两仪而大分之。则正阳(阳仪中阳卦)二卦居阳仪之始终。而变阴(阳仪中阴卦)二卦居其中。正阴(阴仪中阴卦)二卦居阴仪之始终。而变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0L.gif)
以地界言。则天覆乎上。地载乎下。日月东西出入。山镇西北。泽注东南。雷起东北。风生西南。往来不穷。而人与万物。并育于其间。至以四方风气考之。极南大热。以其乾也。正北大寒。以其坤也。东西寒热相杂。以其阴阳之交也。然左三卦阳多于阴。故近东则温胜。右三卦阴多于阳。故近西则凉胜。小而一国一州。亦莫不各有其候。细验之可见也。
以天时言。则坤之半为冬至。乾之半为夏至。是何也。艮之一阳。渐消至坤上之半而尽焉。既尽则复生于下之半。浸长至震而成一阳焉。既尽复生之间。不能容一息。此其为冬至也。乾之为夏至亦然。离之半为春分。坎之半为秋分。是何也。离之为卦。以阳包阴。以数则二为多。以位则中为主。参互称停。势适相半。然其进退之交。正得相半之时。亦不容一息。此其为春分也。坎之为秋分亦然。震之半为立春。兑之半为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1H.gif)
以人道言。则父母定位南北。六子列侍左右。长男长女居先。中男中女次之。少男少女又次之。而家道正矣。大君大臣。定位上下。六卿分职左右。冢宰司徒居先。(统百官教万民。有阴阳之象。而于序为长。)宗伯司马次之。(掌邦礼掌邦政。有阴阳之象。而于序为中。)司寇司空又次之。(奉天讨时地利。有阴阳之象。而于序为少。)而国体正矣。是皆八卦不易之位也。至论其时。则随其所在而又莫不各有卦气流行之序。姑以其大者明之。如乱贼僭位之世。义主兴业。是即震之一阳。始生于二阴之下。以数则少。以位则卑。而顾其时则乱极思治。可以有进矣。至离则阳已得二而阴尚居中。势正相敌。若徒以吾得数之多。而有轻彼之心。则摧败倒退。亦不难矣。至兑而彼见逐于外然后。吾之于位与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1L.gif)
以君子进修之事言之。则乾健而不息。坤厚而无疆。盖天德之全体。而学者之所准的也。若其始初立志之时。鼓动兴作。勇往直前。盖取诸雷。感发惩创。革旧化新。盖取诸风。其中间进学之际。光明照烛。无一理之或蔽。盖取诸火。周流通畅。无一物之或滞。盖取诸水。其末终成德之后。凝重尊安而有镇万物之功。盖取诸山。含蓄渊深而有滋万物之功。盖取诸泽。至以日用动静之间。循环流行之体言之。事至斯应。兴念于震。宣飏于离。润泽于兑。而成就于乾。事应既已。收敛于巽。沉潜于坎。止蓄于艮。而归藏于坤。推而至于昼夜朝暮动息节宣。远而至于出处去就捲舒作用。莫不用此道焉。邵子所谓终日言之。而不离于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2H.gif)
八卦之德与象既明。则其所寓之数。亦有可得而言者。盖两仪之数。阳一阴二。四象之数。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八卦之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圆图而考之。则阴与阳相包为三。三者阳数之宗也。太阳与太阴相对。少阳与少阴相对。纵横皆五。五者阳数之中也。乾与坤对。兑与艮对。离与坎对。震与巽对。纵横皆九。九者阳数之大成也。两仪之积三。三者天地人成位之数也。四象之积十。十者五行生成之数也。八卦之积三十六。三十六者。大易都宫之数也。以两仪之积。乘四象之积而得三十。三十者一月之数也。以四象之积。乘八卦之积而得三百六十。三百六十者。一岁之数也。总三者之积而得四十九。并中央太一而为五十。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象也。此八卦之数。所以为万数之祖宗也。
圣人始作八卦。盖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见其实体真象森列于目前然后。依本分画而陈之也。所谓河图者。是天生瑞物。应期而至。如韶箫成而凤凰来仪。特以助发其趣尔。固非因此而始有作也。然则所谓助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2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3H.gif)
易立画而至于三。则位无不备矣。列卦而至于八。则象无不具矣。又必重之以三画而成六十四卦何哉。兼三才而两之。因以当万物之数也。盖爻之有位。所以明进退之势贵贱之体。而其义莫大乎中正应三者。画止于三。则其于始中终之位。固已备矣。但阳之正位二。而阴之正位一。阴有中位而阳无中位。至于应位则又全无可拟处。必两其三而成六位然后。内卦阳位多而阴位少。外卦阴位多而阳位少。各称其分而数适相等。阳之中位居上。阴之中位居下。各得其体而势正相配。始与始应。中与中应。终与终应。情无不通而用无不周矣。设卦寓象。所以类万物之情制万事之宜。而其义必生于物我之相形。八卦之象。虽曰无所不具。而各就一卦而言。则皆自成一物而无与物交际之义。必上下相承。贞悔合体。使一卦各阅八卦。随其所遇而情各不同然后。可以见时措之宜而行财辅之道。如雷风相遇而恒之理始形。泽山相遇而咸之理始形。天地之相遇一也。而内天外地则为泰。内地外天则为否。水火之相遇一也。而水上火下则为既济。火上水下则为未济也。故曰八卦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3L.gif)
六十四卦横图圆图。即因八卦横图圆图。依本分推衍而成之也。大传所谓八卦成列。因而重之者是也。其以方图处圆图之中者。亦一依天地本然之成象而已。未有一毫人为参错于其间也。政使未必尽出于伏羲之手。而不害其为默契伏羲之旨也。故朱子于此。亦一例尊信而无所疑贰也。
六十四卦次序之图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4H.gif)
旧图只列析画卦六十四。此即朱子所设本。
六十四卦方位图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4L.gif)
旧图只有方圆合体者一本。朱子尝挑出方图。只留圆图为一本。以见虚中之本象。今用白黑位设此。以配前图。
六十四卦方圆合体图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5H.gif)
此即旧图。今于圆图。设八条隔栏。于方图。设四重方圈。以见界限区域。又各纪十二月流行之序。
六十四卦横图。通全体而观之。则无形一个物。(指太极)立根于下。由根而干。由干而枝。生数渐多。爻象益细。而一团生意流通不隔。分二体而观之。则纯阳纯阴两个物。(指乾坤)对立于左右。经之纬之。交织不已。而条理文章。灿然可玩。又就而细析之。则六十四个活物。散地成列。各具面目。而生理自足。又加析之。则一百二十八个活物。两两相乘。而承上临下。情各不同。又加析之。则三百八十四个活物。反复往来。分合消息。而变态万状。读者各以一意求之可也。
横图卦画。就六位而论进退之涂。则阴与阳皆自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5L.gif)
凡阳与阳阴与阴。其所向一同。故有先后比肩之序。而无相面相背之体。惟阴与阳。则其所向相反。故不合面则必分背。而通考全图。合面者居半。分背者居半。凡物面乎此者必背乎彼。一女子之行也。而送女之家。男女割爱。迎妇之家。夫妇合欢。一士子之仕也。而选士于乡。士农分歧。命官于朝。君臣合德。其势则然也。于是乎类聚群分。纷纶交错。成亹亹而生变化。天下之物情。大可见矣。
六十四卦圆图横分上下。则上半截阳聚于中。而阴分裂于左右。下半截阴聚于中。而阳分裂于左右。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6H.gif)
圆图主内卦言。则左阳仪四卦由震上升。右阴仪四卦由巽下降。此其大势也。外卦则于内卦一卦之上。各具八卦。而其阳仪在左在右皆上升。阴仪在左在右皆下降。此又小分也。通始终而言之。则方内卦阳仪之上升也。外卦之阳仪顺行而阴仪逆行。方内卦阴仪之下降也。外卦之阴仪顺行而阳仪逆行。细推之则逐爻消长之势皆然。盖当世道隆盛之际。其顺时者必君子也。其背时者乃小人也。及其衰乱之日。其趍时者必小人也。其违时者乃君子也。即此理也。
诸卦阴阳。皆有消息。而其在六画之内。相对进退。界限明确者。惟十二卦为然。故以配十二月。为诸卦阴阳流行消息之大节。盖阳仪自复之一阳生以后。诸卦阴阳。虽消息屡变。而初爻之一阳。未尝易焉。自临以后。二阳不易。自泰以后。三阳不易。自大壮以后。四阳不易。自夬以后。五阳不易而得乾之六阳焉。阴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6L.gif)
阳之绝根。自姤而始。历三十二卦。得复之一阳而为之根。又十六卦而得临。又八卦而得泰。又四卦而得大壮。又二卦而得夬。又一卦而得乾。阴之绝根。自复而始。历三十二卦。得姤之一阴而为之根。又十六卦而得遁。又八卦而得否。又四卦而得观。又二卦而得剥。又一卦而得坤。凡物之候既绝而复续者。其势为最难。既续矣。又能滋长于积屈之中而成二分者。其难次之。二分以后。骎骎而易焉。其数常递减其半。其反而消也亦然。天下国家盛衰兴替之势。皆可推而见也。
圆图诸卦。各以正对对位相配焉。合二卦而考其阴阳之实数。则阴阳各六。未有奇零处。至以其迭相盈虚者言之。则不此多于彼则必彼多于此。未有十分敌等时。(如三阳三阴卦。其数虽相等。而至考其消长之势。又未尝不有差。)又以其互根交资者言之。则逐爻皆有正应。又未有偏阳偏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7H.gif)
二气流行。其既尽复生之候。正在子午之半。按历推验。可见其实然也。以卦配位。其别有三。其以坤复对居乎子位。自子半以前属之坤。自子半以后属之复者。即此六十四卦之位是也。其以坤专居乎子位。自子之始。以至子之终。皆属之坤者。是八卦之位也。其以复专居乎子位。主子半以后。而并子半以前。统名之以复者。是十二月卦之位也。盖六十四卦之位。是生卦本位也。(以生卦本位言。则八卦之位亦如此。上所设八卦白黑位圆图是也。)由一阳一阴之对立于左右者而平分之。犹夫妇之齐体牉合也。八卦之位。乃成卦正位也。由纯阳纯阴之致极乎上下者而正其名位。犹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也。由前则阴极乎坤之末。而阳始于复之初。阳极乎乾之末。而阴始于姤之初。阴阳皆露头露尾而界至分明。由后则旧阳之尽。新阳之生。相交于坤之半。旧阴之尽。新阴之生。相交于乾之半。阴阳皆藏头藏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7L.gif)
六十四卦。以方图配圆图。又成一㨾面势。盖圆图阳居东阴居西。阳居南阴居北。此天体本然之正位也。方图阴阳之位。自西而东。自北而南。地道西北尊而东南下故也。地道之西北尊东南下何也。配天而面阳也。(大地全体。惟中国山水。得面阳之本性。故当一体之腹心而为主化之地。昆崙以外诸夷之地。皆涣散四走。失面阳之体。故其人物风气亦类之。)圆图姤复纵对南北而其行皆左旋。方图姤复横对东西而其行皆右旋。圆图自复至乾一道(左边)顺数。自姤至坤一道(右边)逆数。方图自坤至乾两道(左右边)皆顺数。自乾至坤两道(左右边)皆逆数。是皆相配周旋也。圆图一周而成。故其体中虚。然有方图以实之。方图八叠而成。故其体全实。然震巽恒益之交。阴阳所起之源。则却无物焉。此又天地互体之象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8H.gif)
方图第一。重乾坤圈也。即天地交抱之象也。卦以乾为体者十五。以坤为体者十五。重乾主西北角。而其左脚七卦。乾在内体。右脚七卦。乾在外体。重坤主东南角。而其左脚七卦。坤在内体。右脚七卦。坤在外体。在内者方盛。在外者既衰。方图阴阳之运。皆配天右旋。故其序如是也。乾之左脚坤之右脚。相交为一卦。在东北角。坤之左脚乾之右脚。相交为一卦。在西南角。一周凡二十八卦。四面各含八卦全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无一物之不具也。十二月卦。四孟月分直四角。四仲四季遍布四正面。其疏数之不齐者。凡阴阳之生。不问内外卦。初爻为最难。中爻差易。上爻又易。故自坤而复。自泰而大壮。自乾而姤。自否而观。(复姤阴阳生于内卦之初大壮观阴阳生于外卦之初)皆阅四卦而生。自复而临。自大壮而夬。自姤而遁。自观而剥。(临遁阴阳生于内卦之中。夬剥阴阳生于外卦之中。)皆阅二卦而生。自临而泰。自夬而乾。自遁而否。自剥而坤。(泰否阴阳生于内卦之上。乾坤阴阳生于外卦之上。)皆比卦而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8L.gif)
第二。重艮兑圈也。即覆载之内。山泽作局之象也。卦以艮兑为体者。亦各十五。而其既隶于乾坤圈者。不复为艮兑用。故只以二十卦成圈。重艮重兑主二角。艮兑相交主二角。四面各含水火风雷之象四者。乃山泽间周流恒用之物也。
第三。重坎离圈也。即山泽界中。水火交运之象也。卦以坎离为体者。亦各十五。而除既隶外二圈者。只以十二卦成圈。重坎重离主二角。坎离相交主二角。四面各含雷风之象二者。乃水火二气相随之物也。
第四。重中央圈者。乃震巽之宫也。震巽者众阳之长。诸阴之首。外为三重之所拱抱。而内为万象之所由出。盖无对之位也。重震为震。重巽为巽。震巽相交。为益为恒。震与巽相对。而外三重六重卦。(坎离艮兑乾坤)从而成列于二角。与圆图太阳位之半太阴位之半正相当。太阳太阴者。即重卦之本原也。盖与恒相对。而外三重六交卦。(既济未济咸损泰否)从而成列于二角。与圆图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9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49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0H.gif)
六十四卦三图。总而言之。则横图一于横。地道也。故其列卦也象万物之森罗。圆图一于圆。天道也。故其列卦也象四时之运行。方图对圆图则四角而方正。地道也。对横图则四重而转运。天道也。以一物而兼体天地。乃人道也。故其列卦也象五服之环王畿。元后之统万民也。邵子之言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从中起。何谓图皆从中起。以横图则诸象皆起于姤复之间。以圆图则诸象皆起于中央虚位。以方图则诸象皆起于震巽恒益之交。是则三图之成象。虽各有攸主。而其从中起则未始不一也。天地之间。惟人之心。为可以统体此三中。故曰心法也。大哉人乎。其惟天地之主。万物之长乎。至哉心乎。其惟神明之会。万化之源乎。
六十四卦三图。善学者玩绎而有得焉。则受用尽无穷。而其大端有七焉。以理则易有太极。是生万象。君子以心体之而有所得焉。则其所以立人极而主万化者。于此乎在矣。一大义也。以象则阳常统阴。阴不能统阳。君子立身于天地之间。其所以向背而扶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0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1H.gif)
易说三
六十四卦三图者。易之全体也。易之全体既得。则斯可以即夫一卦。而各求其所以为是卦之理。所谓各具一太极也。凡卦有德有象。有体有变。所谓德者。即内外二卦之德也。所谓象者。二卦所拟之象也。体者六爻刚柔之成位者也。变者刚柔往来之变也。圣人参互四者。断之以一言而立名焉。观乎立名而可以见一卦之情也。(朱子初谓卦名不知谁所作。及著易本义。乃以卦名属之伏羲。繇辞属之文王。说见乾卦彖辞下。又于语类一条。有言以爻之进退则如剥复之类。以形之肖似则如鼎井之类。此是伏羲即卦体之全而立名如此。此当是定论也。盖重卦之非文王所为。观周礼三易经卦皆六十有四之文。及先天之图。可见六十四卦既成。则其象数甚繁。岂有不立名而可以辨卦考占之理。且大传所列十二卦。盖取之象。固未必观此卦而行此事。然其中有专就卦名取义者。若于此时初未有卦名。则其如此立言。亦不成理。此朱子所以有末后定论也。)
凡卦有伦属有等数。如人品之不齐。先有以辨其属而第其等然后。始可以论其所蕴之精。一曰重卦。重卦者六十四卦之主也。二曰交合卦。谓八卦各以其正对交合为体。即与重卦相为经纬者也。(考方图四角位。可见。)三曰十二月卦。主六十四卦阴阳进退之大限者也。四曰一阴一阳卦。谓以一阳为成卦之主。犹八卦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1L.gif)
重卦凡八。重乾为乾。重坤为坤。重震为震。重巽为巽。重坎为坎。重离为离。重艮为艮。重兑为兑。各因本卦固有之德而重之。无所杂焉。故其名皆不易焉。六十四卦之德。盖本此而广之也。
交合卦凡八。乾下坤上为泰。坤下乾上为否。世道隆替之象也。坎下离上为未济。离下坎上为既济。作事始终之象也。咸恒者夫妇之象也。于少男少女。取内外交感之义而命之曰咸。于长男长女。取上下正位之义而命之曰恒。夫妇之道。挚而有别而已矣。损者咸之易位者也。益者恒之易位者也。宜亦取义于夫妇。而夫妇之义。已尽于咸恒。故即夫卦体。别取一义。以明君民相与之道。损下益上为损。损上益下为益。其开示万世为人上者亦大矣。善学者兼取此八卦而观玩焉。则大而一世。小而一事。迩而夫妇。远而君民。其所以处之者大方已备矣。其与八重卦相配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2H.gif)
卦配月者凡十二。其二乾坤重卦也。其二泰否交合卦也。一阳生于重阴之下曰复。复者喜其既绝而复续也。二阳浸长则曰临。言位虽卑数虽少。尚可以统御在上之诸阴也。三阳并进而为主于内。则其泰可知也。四阳则已过半。可谓大壮矣。然壮之为言。微有忌满之意。其为阳类爱惜至矣。至于五阳。则决去一阴亦不难。可谓夬矣。然夬之为可惧。又有深于壮者矣。六阳曰乾。乾纯德也。在全卦则无可戒。惟上爻有亢而有悔之象。以其在夬极之地也。以乾之大德。而亢必有悔。亢其可不戒耶。一阴生于重阳之下曰姤。姤者非所望而卒然值之者也。既绝而复续。阴阳一也。而其情之不同若是。是岂圣人之私心哉。天地之情亦然矣。二阴浸长。则其为阴类地。可谓得志矣。而不此之及。顾乃为阳类。明遁避之义。易盖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也。三阴并进而为主于内。则其否可知也。四阴则又过半。阳类之见二阴而遁者。至此宜其灭影已久矣。而犹曰观者。阳虽已消。而尚存正中之德。为诸阴者所宜尊仰。不可以蔑视之也。其扶抑之意严矣。至于五阴。则阳消之至而只存一分。故谓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2L.gif)
卦一阴一阳者凡十二。其四剥,复,夬,姤。配月卦也。一阳在下卦之中曰师。师者元帅统三军之谓也。一阳在上卦之中曰比。比者万民戴元后之谓也。一阴在下卦之中曰同人。同人者与人和同之谓也。一阴在上卦之中曰大有。大有者物所礼有之谓也。此四卦者虽其阴阳之气象有不同。而同为以我与人。物来附己之象。以其得中位而处之也。一阳止乎内二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3H.gif)
不易卦凡八。其四乾,坤,坎,离。重卦也。盖三画八卦,乾,坤,坎,离皆正卦也。因而重之。为不易卦。震,艮,巽,兑皆反卦也。而反以合之。亦为不易卦。颐,大过,中孚,小过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3L.gif)
卦无伦属可纪者凡二十八。此当各就一卦以求之也。然于其中。又有可以类推而得其意者。如噬嗑者颐之有物在中者也。大蓄者小蓄之对也。家人,归妹者咸恒之族也。又如明出地上者晋也。而明入地中则为明夷。动乎险中者屯也。而出乎险而动则为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4H.gif)
六十四卦命名。皆以德不以象。(惟鼎,井二卦以象。然亦主备物致用之意。非泛拟物象也。)而其德则又专主乎人事。以该夫天地万物之理。此作易之大义也。其称阳必以大。称阴必以小。(小过,大过,小蓄,大蓄之类。)而于反复消长之际。必深寓扶抑之权。随事各有至教。而尤眷眷于忧患惕厉之意。盖六十四字。天成大文章也。后世圣人系之以卦爻之辞。演之以十翼之传。而其大义则未有外于此者也。呜呼至矣哉。
诸卦之德。既得其大体。则斯可以细论六爻之义。凡考爻之法。先将六虚之位。审定其尊卑等品。次就所值之卦。辨认其时义所在然后。乃各执一爻。考其刚柔之才。与其所得时位。而论其所以处之之道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4L.gif)
凡诸卦。一卦各具一㨾时义。六位所属。亦随而变换。有以事目分始末者。有以物形分头尾者。或以时分。或以地分。或大分或小分。一卦之中。有为成卦之主者。而诸位随其远近而时势有分。内外卦又各有成象。而诸位随其所在而功用不同。凡此皆六十四卦之所各具也。
就一爻而论其才。则凡阳必刚。君子之象也。凡阴必柔。小人之象也。阳在阳位。阴在阴位为得正。反之则为不正。阳在五。阴在二。为正中而大吉。阳在二。阴在五。虽不得正而不至于凶者。以中为贵也。阳虽得正而或有过刚之咎。阴虽得正而亦有重阴之凶。以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55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