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讲说杂稿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3H.gif)
[论语篇义]
学而多记务本之意。
为政大意。与前篇略同。特尾附论礼二章。以接下篇。
八佾皆论礼乐之事。
里仁首载论仁。七章盖承上论礼乐而溯及之也。第八章以下。足之以杂记问答者成一篇。
公冶长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
雍也第十四章以前。大意与前篇同。以后亦足之以杂记之语。
述而多记夫子自道之语及容貌行事之实。以系前二篇之后。若以示折衷之意。
泰伯首末。论历代帝王盛德。盖与上公冶长雍也二篇同意。但事体尊严。故特立为一篇尔。中间亦错载杂记语以成篇。
子罕首十五章。皆记夫子盛德至善。以系前篇之后。明前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其载文不在玆。美玉待贾之语。凤鸟不至。欲居九夷之叹。得非深有所伤者欤。第十六章以下。皆眷眷为后生勉其及时有为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3L.gif)
先进此下十篇。自为始终。与前十篇略相配。若后代诸书之有内外篇也。此篇备记夫子评论弟子语。以示其得人之多。首之以先进后进之说。卒之以四子言志。皆有深意也。
颜渊此下三篇。皆杂记夫子平日讲论之言也。首之以问仁三章。与里仁篇首略相应。盖圣门论学。莫大乎求仁。告颜渊以乾道。告仲弓以坤道。告司马牛以一事之切于救病者。叙此三章。以示法程。则随其质之高下学之浅深。而无不可为仁之人。其意至矣。其馀泛及天下之理。无所不具。大抵比前十篇。论时事出处者居多。
子路说见上。
宪问说见上。
卫灵公此下三篇。亦略同上。惟其冠篇。则或不无微意。此篇首载夫子去卫在陈时语数章。以见夫子之不遇于时君欤。
季氏首载季氏专命之事。而继之以礼乐征伐自大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4H.gif)
阳货首载阳货问答。而下列公山佛肸数章。又以见陪臣之执国命欤。周道之衰至此。无以加矣。
微子备载古今圣贤处衰乱之道。而折之以夫子言行。首载微子箕子比干去留死生不同。而断之以夫子三仁之语。次记柳下惠三黜不去。而折之以夫子去齐去鲁之行。次记楚狂沮溺荷筱丈人果于忘世。而各折之以夫子不忍忘世之意。次记七逸民三等之行。而折之以夫子无可无不可之言。至若太师挚以下八人之去。则乃闻夫子之风而兴起者也。故不复有断语矣。
子张特载诸弟子粹言。以见其成德之美。与上先进相照应。盖夫子之化。虽不及于生民。而其见于及门之士者乃如此。斯其为流泽万世之本欤。尾之以公孙朝以下四章者。弟子之行。莫大乎尊师。而发明夫子之道。又莫盛于此数章。故以是卒之。因以起下篇也。
尧曰述尧舜以来相传之正统。以及于夫子。乃二十篇之大旨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4L.gif)
[孟子篇义]
梁惠王皆孟子与时君问答之言。孟子道既通。游齐梁。将以行之也。道既不行。退而作此书。以与后人。此篇之所以为首也。首之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者。集注论之备矣。次言与民偕乐与不能者之事。盖孟子此行。问其志则救斯民。问其术则去利而道之以仁义而已矣。后诸章所反复。无他说也。末章鲁君欲见而不见。孟子实未尝有告语而犹载此篇者。吾之不遇天也之言。足以结一篇之终。故有所感而附之也欤。
公孙丑首二章。记孟子退而与弟子问答之言。首章言时君得可为之时。操可为之势。行仁政而王。犹反手然。顾自不肯为耳。次章示孟子又有可与有为之德也。盖虽有时势。苟不得其人。无以成大业也。其意深矣。王霸章以下至下篇天时章。大槩多为当时君臣而发。略缀首章之遗意。将朝王章以下至终篇。专言孟子出处行实。以应上篇第二章之言。盖皆知言养气之验迹也。大抵此篇。即首篇之后叙也。
滕文公首三章。以类则当在首篇。惟孟子告君之言。此为最大。盖圣学之源。人伦之本。王政之始也。故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5H.gif)
离娄首章。孟子论为政此为最要。盖诸篇论为政多矣。或论心而不及法。或论法而不及心。其对举两端而叩竭精蕴。未有若此章者。故亦表章之。实为邦之正经也。章末又恳恳为当时君臣言之。而至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则其志亦戚矣。次章以下。推说此章之馀意。迤逦至十数章而后。又泛及他说矣。
万章此下三篇。为万世立教也。此篇明人伦。凡十八章。论父子之伦一。论君臣之伦十二。兼论父子君臣之伦一。兼论夫妇兄弟之伦一。专论兄弟之伦一。论朋友之伦二。其言略于常而详于变者。人伦之常经。自尧舜以下群圣敦叙之。人自不由耳。非其义之不明也。惟其变处。世愈降而出无穷。人见易惑。异言因而滋蔓。不力为之辨。则常经有时而或坏。故于此而致详。若导水者只疏其屈曲壅遏。而水自下行也。其加详于君臣者。君臣于五伦。所包最广。故事变居多。且人臣出处。乃事君之大节也。而战国之时。此义尤晦。故其说尤长。学者所宜警省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5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6H.gif)
尽心首章。言为学而至于立命。学之极功也。章内首二节。皆先言心而后及性。所以见心为主而性为其所具也。上节用工在知性。下节用工在存心。先知性而后存心。即前篇所论为学之序也。末节言不贰于死生之大故而致一乎修身之正法。统承上二节也。三节之末。皆结之以天。而先言知天事天后立命。则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受于天者。于是乎得其正且全而成其终矣。诸篇之言。皆讲说论辨之体。惟此章修辞立道。自成一经。当与大学中庸首章。相参为一列也。后二章因言命而类之也。末二章。与论语末二篇之义略相应。盖孔子虽不得于时君。而犹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故子张篇。叙诸子粹言。以示其成材之多。孟子又不得英才而教育之。故独取孔子在陈思归之言而反复之。以寓衰世之感。然其论人材。必以狂狷为可与有为。而于乡原则深恶而痛绝之。卒乃曰君子反经而已。经正则庶民兴。斯无邪慝。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6L.gif)
(右孟子篇义)
论语说(未卒)
学莫贵于习。学而能习。则道与我相亲贴。又无间断。自然有滋长意。所以至于悦。悦则恶可已也。夫子诲人下学之旨。莫切于此。故编书者特以为首焉。曾子日三省其身。以传不习乎为结语。亦善承夫子之旨者也。
本立而道生。此理最好。善读者深体而有得焉。则彻上彻下。受用不尽。有子因论孝弟事。寻常说过如此好语。如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不过承接上文。略略收结之辞。然孤行此一节。亦可为万世法言。古之圣贤存心于道久熟。故其形于言者。行其所无事。而触处至极盖如此。
凡读一书。须要领略是书中累致意茶饭说者为何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7H.gif)
毋友不如己。此事政难着力。盖所谓不如己。非切切以造德之高下而较彼我。特以执志之同异。而知其必损益于我也。志苟同矣。则德无高下。皆能辅吾之不逮。岂可以遽绝之哉。若夫一㨾人好为人师。常要与不若己者处。是则其立心不在于求益。所以其德之必日退也。
所以事也。所由心也。所安则关系性分上事。(习与性成。始可言安。)
夫子言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夫子以前。未有异端之害吾道。而犹为是言者。盖为万世虑也。又有言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索隐。言深求隐辟之理。行怪。言过为诡异之行。此二者异端之大目也。由夫子以后至于今。异端之害吾道者满世。而其端则不外于此二者矣。又有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不畔矣夫。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然后。始可以不畔于道。则其徒博而不约。与不博而径约者。皆畔于道矣。畔于道则向乎异端矣。亦防患之辞也。后世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7L.gif)
泰伯初至荆蛮端委。以治周礼。荆蛮义之。归者千馀家。立为吴泰伯。此见其至德所感人处。泰伯卒。仲雍嗣立。遂断发文身。不复通中华。是即其德之所以不逮泰伯。而只在逸民之列。
可以托六尺之孤此三言。以愚观之。孔门诸子。惟曾子可以当之。岂以其所可及者而自诵之欤。
可以托六尺之孤。以德言。仁也。可以寄百里之命。以才言。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以节言。勇也。
颜子平生得力。在博约两言。曾子平生得力。在弘毅两言。弘与博相近。毅与约相近。但博约主学术。合内外而为言。弘毅主德量。专以在内者言之。
弘毅。毅字尽有厚味。集注言毅强忍也。陈氏覆解之云强则执守之坚。忍则负荷之久。此皆善名状。惟程子言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恐于毅字意。有说不尽处。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陈氏以为追思而叹美之者得之。盖言其乐音甚美。至今犹洋洋在耳也。若只云洋洋盈耳。言其美也。则恐少意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8H.gif)
麻冕礼也。今也纯。此虽小文义。蒙学或不能晓。以字意不明也。盖麻麻缕也。纯蚕丝也。古者冕必以三十升布。析麻为之。极细难成。后世代以蚕丝。功力甚省。贸之则价廉。所以为俭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人徒知博约两言是眼目。而不知文礼二字。亦极有落着。盖文者道之所载处。千圣所发挥极明彰。可考可寻。礼者理之品节处。百王所制作有典则。可据可守。颜子始见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欲求之于仰钻瞻忽之间。宜乎不能领要也。夫子教之。先极其博。而其博也必以文。后反乎约。而其约也必以礼。如是循循进步。卒见其有所立之卓尔。此圣人所以善诱人处。
沽之哉沽之哉仁也。我待贾者义也。阙一则偏德也。然重言沽之哉。则仁重于义。又可见矣。
子路使门人为臣。语其事则违理。原其心则出于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8L.gif)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不惑不忧不惧。不专是就事上说。盖就三者盛德处。揔举全体气象而言。如知者心体常通透逦落。无幽暗回惑之态。仁者心体常宽平和乐。无忧愁郁悒之色。勇者心体常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9H.gif)
子罕下一半。大抵多勉人及时用力之语。而如主忠信以下六章。乃专就志气树立处说。如曰主忠信。曰匹夫不可夺志。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曰松柏后凋。曰不惑不忧不惧。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比次讽诵。使人有增气挺身之意。
乡党记衣服之节。袗絺绤。必表而出之。于此有一说。古人恒服。自内及外。大槩有三重。最内著近身亵衣。次外著中衣。又次外著上衣。其材或帛或布。或纻或絅。或絺绤。其制或袗或复。或衷之以絮。或傅之以毛。常人随时换著。其相袭无定度。惟夫子当暑月。必表袗
非帷裳。必杀之。古者衣必有裳。裳有二制。非帷则杀。未有他法也。但俗人便服。容或有衣长无裳。如后世衣制者。惟夫子则非帷裳必杀之。以取简便而已。终不为无裳之衣。盖恶其上下之不具体也。此弟子之所以谨录之也欤。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胡氏言夫子之于回。岂真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09L.gif)
过犹不及。此为师与商而发。故其言如此。若在众人中随人各论。则当视去中远近。为优劣。过之远。不若不及之近。不及之远。不若过之近。于其中。又当视向中背中为取舍。以向中为心者。去中虽远。而与中同道。其背中自肆者。去中虽近。而其归相反。又逐事而论之。则凡系道心边事。过愈于不及。凡系人心边事。常欲其不及而不求其过矣。然总而断之。毕竟过犹不及之言。无所不包耳。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此时若无公西华一问。则门人必各记所闻。自为一章。读之者又各随其性质所近而终身受用焉。则其流必至于以水济水。以火济火。而坏了人者亦多矣。岂不大可惧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0H.gif)
子在。回何敢死。在谓脱难自在也。其意盖曰夫子若蒙难。则当捐生以救之。或至遇害。则又必以死而复雠。今幸脱难自在焉。则岂敢轻犯匡人之锋而必于死哉。或者以此在字专作对死之辞。以为夫子死焉。则回当赴斗而死。若不至于死。则虽在危急之中。不必遽为致死也。此恐不成义理。(集注所载胡氏说大意甚正。但中间捐生以赴之下。少夫子不幸被害一转语。则上文遇难二字。似即是被害之谓。所以致或者云云之论也。)
问。四子言志章。夫子既间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故三子皆以得国之事为对。此恐不可以舍己为人。规规于事为之末。少之也。曰。三子者皆居则曰不吾知。故如是发问。欲以观器局之大小尔。若于颜子曾子。则必不以是为问也。惟点也其平日德行所就。视三子。未有绝异处。虽夫子亦处之以一列。及其特地供对。乃能如是脱洒。此夫子所以不觉喟然而叹也。
舜命禹以执中。惟曰人心道心。惟精惟一。夫子告颜渊以为仁。亦惟曰克己复礼。此即祖述尧舜之大端也。盖己即人也。礼即道也。但人泛而己切。道微而礼著。又精一治之于未失之前。克复救之于既失之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0L.gif)
问。有若盍彻之言。固不易之论。但以此而对年饥用不足之问。则恐不相当。若要相当。须言量入节用之意乃可。曰。凡对问之体当先觑破问者主意之所在。乃能不失对。若哀公此问。其主意乃在加赋以足用。有若先已料得此意。故对之如此。盖曰不惟不当加赋。定宜修举彻法。一彻而上下无不足矣。朱子本注。首言公意盖欲加赋以足用。终言有若深言君民合一之意。以止公之厚敛。可谓深得注解之体。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子张亦问崇德辨惑。胡氏以为或古有是言。或世有是名。而圣人标出之。使诸弟子以为入道之门户。朱子深以为然。盖窃取此三者之目而深绎之。崇德即统体本源之工。辨惑是致知之紧关。修慝是力行之切务。宜乎圣门设教。必以是立科。诸子请学。亦以是为题目也。或曰。观夫子告樊迟以先事后得为崇德之事。此若不专是本源之工。曰。圣人告人。各随其所急。故其言固如此矣。然告子张崇德之事。却以主忠信为言。此即是本源之工也。曰。子张之只举二目为何也。曰。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此三言固体用相须。纲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1H.gif)
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当程子所言志士励行。守之于为地位否。曰。当不得。志士励行。固是就行处用力。而其所以用力。则通表里该本末。观下文顺理从欲造次克念之云。可见耳。其不及哲人者。以其不能早辨于几微。而始用力于事为之著也。若克伐怨欲不行焉。观其语意。不免将四者根株存著在胸中。徒就外面。剪除枝叶。使不形见。故程子不惟谓不得为仁。并与克己之事求仁之方而不许之矣。
士而怀居。此居字恐只是居室之居。集注曰。居谓意所便安处也。盖人之居室。是常情所便安处。故释之如此。若谓居非居室之居。而凡意所便安处皆可当之云尔。则于居字本指。终觉不亲贴。且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与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语意政相类。皆深鄙之辞也。士其名而不忘居室之安者。政可以得此。若不忘其意之所便。此自是为士者公患。自非大贤以上。不免有此。其言不足以为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1L.gif)
孟子说(未卒)
孟子真善养气者。七篇之中。三言养气。言各有当。阙一不可得。盖非充养浩气。无以达道义之大用。非涵养夜气。无以滋良心之真源。至若居广居移气体。则并一身百体涵濡道德之中。而有广大粹美底气象。要之皆前圣所未发。
孟子责陈相背师之罪。必并举子贡曾子之事。有深意。陈相之于陈良。以情则服事数十年。既死。遂背之而无一分顾恋之迹。此一罪也。以义则畔弃其师周公仲尼之道。以学南蛮鴂舌之人而无一分羞恶之念。此一罪也。孔子之丧。三年既毕。门人犹相向哭。失声而后返。是皆爱师之至情。而若子贡之独居场上三年。则其尤至者也。孔子之没。诸子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事之。是亦由尊师之义以推之。而曾子之秋阳江汉。不贰所尊。则又无以尚之矣。必举此二事言之。所以各示一个准则也。至其下文。只言异于曾子者。特举其重者以结之也。
中庸说一
中庸。中即尧舜禹以来相传之大指也。益之以庸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2H.gif)
首章。此章乃一篇之体要。所谓始言一理者也。盖祖述舜命禹之辞而立言。首节举一道字。备言其源委。即道心之谓也。第二节言君子当常存此道而不离。第三节言其所以遏人欲于将萌。即一与精之事也。第四节举中字。分言其体用。末节即执中之极功也。言道不言心。又不言人心者。舜之言主治心。此书主明道。所以不同也。先言一。后言精。承上文而言。不得不然也。
第二章止十一章。此十章皆推明首章之义也。第二章中庸之云。实包括首章之大指。而又对举能中庸与不能者。以为下诸章之基本也。第三章盖叹文武以后。民不兴行。鲜能于中庸。而下一章即备言智愚贤不肖者之事。以明所以鲜能之故。第五章乃为万世虑道统之失其传。而下诸章即备言知仁勇者之事。以明所由入道之方。而卒之以圣者之极功。以示标准也。
第十二章。此章以下。所谓始言一理者。将散为万事。故乃更端言道之费。因并举其隐。以示其所以然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2L.gif)
第十三章止二十章。此八章承十二章末二句而敷衍言之也。十五章以上三章。皆推说造端之意。初章先言君子之于道当切身而求之。次章言当素位而行之。次章言当循序而进之。十七章以下四章。乃备言察乎天地之迹。初章言大孝之事。而至于受命为天子。次章言受命为天子。而又制为礼法。以及于天下。次章言礼乐之极备。而末又起为政之端。次章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3H.gif)
第二十一章。此章以后。所谓中散为万事者。渐次归极于天而合为一理。故于此因前章明诚之说。而立性与教之目。以明由人道而可以达天道。自诚明自明诚。言其所由之不同也。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即其成功之未始不一也。盖篇首列性道教三言。而十二章。既专言道。以明其体用之大。此章又举人之体道。有此所性。由教之分以应之。亦全篇眼目之所在也。
第二十二章止三十二章。此十一章。初二章先言天道而后言人道。次一章主言天道而兼该人道。后二章六章。皆由人道而推之于天道也。盖二十二章言性者之诚。与天地准。二十三章言教者之诚。及其成功。亦与性者无异也。二十四章言性者之明。与神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3L.gif)
末章。此章复自下学立心之始推之。以极其终而约言之。所谓末复合为一理也。首节衣锦尚褧。闇然日章。为己者事也。淡简温。所存之实也。三知即其实见之所照也。亦诚明之说也。次二节。缀首章慎独戒惧之工也。次二节。即其效应之远也。末节予怀明德。锦章之盛者也。不大声色。如毛无声无臭。不待有意于尚褧而本无形迹之可言也。盖衣锦尚褧。教者之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4H.gif)
大凡中庸一部为文。若一活物然。体势开张。血脉流通。第一章是头面。末章是尾。费隐章明诚章是两腰。中间十章八章十一章是三腹。鬼神章居中腹之中。此其为脐心乎。
此书首末。言天以起结之。中半置鬼神之说以贯之。鬼神者。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
道一字乃全篇之体干。性是道之本体具于心者。故首言性以起之。德是行此道而有得于心者。故终言德以结之。
诚者道之实体。中者道之极致。斯二者此书之大指也。然诚无不包而中常为贵。犹易之有正与中之分也。此此书所以先言中。而又以中得名也。
此书上一半言中。下一半言诚。然篇首言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慎其独。则不言诚而诚已见矣。篇终言立天下之大本。焉有所倚。则不言中而中固在也。二十章言诚者不勉而中。从容中道。此又诚与中之会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4L.gif)
前十章上半。叙智仁勇圣者之事。而举大舜颜渊子路及夫子。(第十一章惟圣者能之。此正吾夫子自道之辞。)中八章下半。叙圣人察乎天地之事。而举大舜文武周公及夫子。后十一章下半。叙至诚之德。合内外包大小之道。而举文王及夫子。其归趣会极。皆在夫子。所以示道之正统。集大成于吾夫子之身也。
孔门诸子编论语。载尧舜以来传中之说于二十篇之末。所以示夫子之实承其统也。然中之所以为中则有未尽发。故子思乃作此书。以授孟子。盖自六经以下。圣人之述备矣。而其专为传道垂后而作。而体统全具者。惟大学中庸二书为然。然大学主论为学次第。而其言亦稍略。又未若中庸之穷本极源而不躐其近。提纲挈维而不遗其细也。学者宜尽心焉。
中庸说二
中庸第一章。发明中和之理。首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盖尧之授舜。只曰中。舜之授禹。即心而言道。以明中之所本。此书又本性而言道。本天而言性。推到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5H.gif)
凡言天命。与天赋天予等语。浅深不同。言天命之谓性。则便见教令托付。丁宁严重之意。又有分布万汇。各有职司之意。读者于开卷之初。能深体而发省焉。则所以戒慎恐惧而不敢须臾离者。其本领固已得之于此矣。
篇首揭天命之性。其下即配之以圣人之教。所以示圣人参天地之功也。亦通篇之大义也。盖命严而教亲。命奥而教著。故人之为道。未有不由教而至于命者。然圣人之教。实亦天命之所为也。
道也者以下二节。言君子由教八道也。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言道无时而可离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言道无微而可忽也。盖既言不可须臾离。则隐微者固举之矣。又别言以致慎者。此是万事之所发源处也。其善恶之几。尤不可以不早辨也。此是吾心之所易忽处也。其操舍之几。尤不可以不加严也。
曰戒慎恐惧。曰慎云者。皆敬也。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则敬贯乎动静。而无一息之或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5L.gif)
戒慎恐惧虽四言。而专言则慎而已。上节工夫周而全。故备言之。下节工夫精而约。故单言之。其实无二致也。盖慎之一言。有畏敬之意。又有详审之意。所以贯乎存养省察之工而无不在也。
上言率性之谓道。言道不可须臾离。而不言道是何样物。其下即继之以中和之说。盖曰道之存乎吾心者。其体用精微之极致乃如此。然道之所以得名。在日用而当行。故以和当达道之目。而于中则特处之以大本之位。
喜怒哀乐。心之用也。举一心之用。十字界破。列为四端。而指示其皆未发处。则不待更着不偏字。而中之体自见。其义精矣。既发则偏为一端。而不得复为大本之中矣。于是即其所偏处。举一节字。以为之地然后。就加中字焉。夫一事之中。自始至终。一步二步。莫不各有天然不易之定则。所谓节也。吾心之发。适当乎此而无过不及之差焉。则所谓中节也。于喜之发而节节得其中。于怒之发而节节得其中。于哀之发而节节得其中。于乐之发而节节得其中。是为皆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6H.gif)
致中和。致之为言。推而极之也。推而极之。亦篇内要旨也。此章之言上下。皆言固有之理。求见学者下手处。则慎与致而已。慎者体道之要。致者进道之则也。
中庸与大学相表里。大学是国学造士之法也。主言明明德以新民。故其极功止于国治天下平。中庸是圣门传统之书也。主言修道以配天。故其极功至于天地位万物育也。然治平实事也。位育实事。到极后自然之应也。非其准的有高下。而工夫有浅深也。
第二章。首举夫子所言君子小人。大剖判以示人。至卒章。复言君子小人以结之。此大义也。盖此章君子小人。由敬肆而分。而其归在得中背中。末章君子小人。由为己为人而分。而其归在诚存诚亡。其几不亦严乎。
第三章民鲜能。能字乃人不离道处吃紧眼目。专言则通知仁勇。偏言则勇之为也。篇内往往提掇相呼应。临文者宜察之。
第四章于道之不行而言知愚。于道之不明而言贤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6L.gif)
第五章以下节节。与上章相应。第五章举不行之端。而下章示之以知者之事。道之所以行也。第七章举不明之端。而下章示之以仁者之事。道之所以明也。第九章举鲜能之端。而下章示之以勇者之事。道之所以无不可能也。第十一章首节言知行之过。次节言知行之不及。而末节示之以圣者之事。道之所以无不中也。
大舜择中之事。当分三截看。好问好察迩言。始于天下之言公听并观。而惟恐隐蔽之或存也。隐恶扬善。乃于众论之中大分善恶。而不令向背之或乱也。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又于善之一边。细度其过不及而取其中也。三事备矣。则其于择中乎万无一失矣。诚天下之至法也。然深味其好问好察。隐之扬之。执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7H.gif)
回之为人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其于大舜之好问察迩。殆庶几乎。即此而加之以大分细度之事。所谓择乎中庸也。其用工如是。宜乎其求之而无不得也。既有得焉。则乃不以一善为少。而必拳拳而服膺焉。拳拳。尊奉之意也。服膺。亲着之至也。夫如是。虽欲失之。其可得乎。斯其所以为仁而见称于夫子也。盖择中之事。事虽博而工较易。守中之事。事虽约而工益难。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舜之知颜渊之仁。皆逐事而言之也。子路所闻之勇。乃全体成德也。论成德则必先有以超脱四方风气之累然后。始可语中和。故首举南北之强以起之。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7L.gif)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不变塞焉。至死不变。勉强而自守者也。依乎中庸。与道为一。泯然无复罅缝之可寻。流与不流。倚与不倚。变与不变。非所论矣。此政吾夫子之事也。何由知夫子之事也。于过焉者。而曰吾不为之。于不及者。而曰吾不能已。则其中焉而无过不及者。舍吾夫子而其谁也。其不曰吾能之。而曰惟圣者能之。自道之辞也。
第五章首发道其不行之叹。而辞短意长。含蓄无穷。读之。使人慨然有起身担当之意。第七章继发不明之叹。而举天下至危之机以况之。使人惕然发省。思有以察之。第九章又发不可能之叹。而举天下至难之事以拟之。使人奋然自力。思有以进取之。或约或详。一抑一扬。无非教也。
第三章言中庸。而下一章言道以承之。第五章言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8H.gif)
第十二章。此前诸章。盖以中形道。故皆极其微密精妙。至此章说费而后。见道之用广大周遍而无不在。又如此矣。然言费而不言隐。则所谓周遍者。又无以见其所以然者。故一举而并言之矣。前言愚者不及。不肖者不及。此言愚可以与知。不肖可以与能。前言唯圣者能之。此言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发明此道之费亦至矣。然以圣人与愚不肖之相对。为未足以极其两端。又以人与天地对言之。以天地之大也。而或不免为人之所憾。以人之小也。而乃能于天地有所憾。是则天地亦道中之一物。而与向之本天而言道者。又不同矣。故曰天下莫能载焉。天下莫能破焉。语无以加矣。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在天举一物。在地举一物。略点一语曰。上下察焉。则所谓至隐而不可见者。亦无不可见矣。亦至教也。然则君子之造端夫妇。至察天地。宁可不知其所本耶。天体物不遗。仁体事而无不在。其理一也。
第十三章道不远人一节。专言则是一章之纲领。偏言则是属自治之事。而与下节治人之事相对。盖此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8L.gif)
第十四章言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盖天下之理。屈之极者。其伸必长。感之壹者。其应必远。然其屈也。以伸为心。则屈不能极。其感也。以应为念。则感不能壹。上章不远人以为道。言其一于屈而不以伸为心也。此章素位而行。不愿乎外。言其一于感而不以应为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9H.gif)
第十五章。言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向于求道之始。则只曰道不远人。不可远人以为道。今曰云尔。则是远与高。固君子之所当行。但其行之。必自迩卑始。可谓循循然善诱人矣。由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由宜尔室家。乐尔妻孥。而致父母其顺矣。骎骎乎有流动发达之意。所谓畜极而通。何天之衢。其殆不远矣哉。明乎鬼神之说者。乐而玩之可也。
第十六章。乃引起鬼神之德而盛言之。夫所谓鬼神者。何为者也。天地之功用也。以覆载生成为德。而大不可名焉则谓之。天地。以屈伸感应为权。而妙不可测焉则谓之鬼神。远之则日月之所以循轨。四时之所以代序。迩之则一呼吸一寤寐之所以然。何莫非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19L.gif)
第十七章章首大孝字。与十五章末句相呼应。盖首节专言舜之事以起之。次节言凡有大德者皆然。以广上节之意。次节言天之生物。以承前章鬼神之说。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即鬼神之能事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为覆。此又鬼与神之分也。栽者倾者。鬼与神之自我而感者也。培之覆之。鬼与神之自天而应者也。次节又引诗以證栽培之意。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20H.gif)
第十八章。承上章言文武受命之盛。盖大舜积德由其身。而天之眷命随之。文武积德。自其先数十世。已为天所保佑。而至其身。又扩大之。以新其命。其子孙又能善继述之。故曰无忧。其亦栽者培之之事也。武王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功。周公之成文武之德以礼。丧祭二者。礼之大者也。而皆以修之于家者。达之天下矣。
第十九章。承上章言武王周公继述之孝。上章所言二者之礼。举大纲发端而已。此章所言祭祀之礼极其纤悉而无所遗矣。祖庙之修。宗器之陈。裳衣之设。时食之荐。所谓具备者也。序昭穆以亲亲。序爵以贵贵。序事以贤贤。逮贱以幼幼。序齿以老老。所谓官备者也。而爱敬之流行于其间者。如造化之施物矣。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包上二节而言。所谓述事者也。敬其所尊。爱其所亲。所包又广。所谓继志者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又通乎其始终而言之矣。于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20L.gif)
第二十章。承上章述夫子之言为政。夫子之得邦家者。举此而措之已矣。此章当分四大节读。自章首至不可以不知天是一节。总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之意。即一章之纲领。至若人存政举一言。则又纲领之纲领也。自天下之达道。至知所以治天下国家是一节。释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五达道。举道而备言之也。三达德。因仁而演说之也。合而言之。修身之大方也。三知三行三近。言人之修道。有此三等地位也。自凡为天下国家。至不诚乎身矣是一节。释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九经之亲亲。政之行乎家者也。子庶民来百工。政之行乎国者也。柔远人怀诸侯。政之行乎天下者也。尊贤之贤。人之师乎我者也。大臣群臣。人之臣乎我者也。脩身。即所以取人为政之本也。获乎上以下三言。言在下而脩身者。其得位行政。有此三等阶梯也自诚者天之道。至章末是一节。专言诚。上文言五道三德。而曰所以行之者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21H.gif)
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自明诚之说。亦诸经所未发也。夫诚者道之实体。明则其用之发见昭明者也。圣人因天命之性而全之。故体立而用行。自然而已。贤人以下。由脩道之教而入焉。故因用而溯体。有积累之序。对举以示人。盖以明天赋之有定品。而成功之无二致也。然善学者于诚明体用之际。体察而有得焉。则此两言。未尝不皆有资于下学脩为之工。世之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21L.gif)
第二十二章。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以吾心之实德而言。性以天命之全体而言。至者无以尚之。能尽则未有馀分矣。尽其性。尽人性。尽物性。言德化推行之有序。非工夫积习而致然也。人而赞天地之化育。则可谓尽为人之职矣。至曰与天地参。则乃并立为三而不可阙一也。参天地。应首章天地位焉。赞化育。应首章万物育焉。下章曰其次致曲。其次对至诚而言。致曲对能尽而言。曰形曰著曰明。而所以尽其性者。有多少积累矣。曰动曰变曰化。而所以尽人性尽物性者。有多少渐次矣。然至于化焉。则亦可以至诚名之。既名至诚。则其赞化育而参天地者。亦当与性者无异矣。
第二十四章。言至诚之明也。言至诚之明。不以明善之事。而以祯祥妖孽之类何也。承上章参天地赞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22H.gif)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而道自道。即前章诚与性之分。但性以具于心者言。道以行于事者言。所以不同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言人无不诚。乃能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无不行矣。诚者非自成己而已。所以成物也。言诚既自成。又能有以成物而道亦行于彼矣。卒之以仁智。合内外之说。明自成成物。乃其所以为诚之全体也。下章至诚与博厚高明悠久。即所以自成而成物也。载物覆物成物。所谓赞化育也。配地配天无疆。所谓与天地参也。为物不贰。生物不测。即天地之所以自成成物。而下文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承不贰而言也。万物覆焉。万物载焉之类。承不测而言也。末乃以文王之德之纯。与天命之于穆不已。合而一之矣。盖上言圣人之诚以无息。无息者无间断之谓也。言天地之诚以不贰。不贰者无杂之谓也。此言天命之不已。则无杂者亦无间断矣。言文王之德之纯。则无间断者又无杂矣。斯其所以为一也。
二十七章。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亦参天地赞化育之事。所谓道之大者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22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五 第 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4_023H.gif)
第三十章。承前章考三王建天地而言。吾夫子虽不得位。其道德之远宗近守。上律下袭。而极其大尽其小者。亦可以世为天下道也。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夫子之大德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夫子之小德也。至以天地言之。万物并育而道并行。其大德也。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其小德也。既曰如之。亦合一无间然矣。下二章。分言小德大德。小德主纤密。故分五端。一端又各兼四者之目。其用则又在于临民。大德主浑全。故言大经。言大本。其归则又在于知天地之化育。小德发宣于外。故以声名言之。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大德蕴蓄于内。故只可以神会之。而惟达天德者知之矣。
第三十三章大指在为己谨独。而谨独一言。在大学则于自修之首而重言之。在此书则于一篇之始终而两言之其开示万世之人。至深切矣。盖孔门诸子。独曾氏之学。专用力于内。临终。尤眷眷于战兢临履之说。而此二书者。皆出于其门人。故其言如此。此可以见圣学之正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