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讲说杂稿
讲说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47H.gif)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此帝尧教民之大法也。即小学明伦之本源也。尧没而史臣赞其德曰。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此乃大学之道也。特未尝建官以教人。所谓以身教者也。舜之绍尧治天下也。于契仍司徒之职而命之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敬敷五教在宽。此只以申前命而无佗言也。又肇设典乐之官以命夔曰。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明大人造德中正之则也。又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兴于诗。成于乐。即其教之始终也。盖所谓克明峻德者。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二官具而大人小民之教。备举于上下矣。三代之隆。乃立小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47L.gif)
夫子之门。二教备矣。曾子得大学之传。以授其门人。著为成书。垂之百世。子夏得小学之传。以施之于其门人小子。特未见有成书。然其答言游一言。深得圣人遗旨。程子朱子皆深味其言。其论大学之工。必以小学为本者。未尝不起见于此。此其功亦不可不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48H.gif)
中庸者。继大学而一经者也。子思子盖据圣门二教之旨。推极其本源而著之书。首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其归趣之所在也。论语孟子者。二圣师平日教人之言。而杂记成书。盖小学大学之衍义也。论语诸子各记所闻而编书者。又欲以示学者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故首篇所记。皆小学务本之意。其后乃渐次泛及天下之理。孟子归自齐梁。自著七篇之书。将以其所陈于时君而不遇者。垂示万世。故首篇所记。皆大学治平之事。其后亦反复曲尽天下之理。盖以学者进业之序论之。则朱子所言先读二学。次及语孟而会其极于中庸者。不可易也。
孔氏之徒。述圣门传授典籍及杂记闻见者。为礼记一部。其中有中庸焉。有大学焉。有曲礼,少仪,内则等篇。盖自文武之迹既熄。诸侯恶其籍而皆去之。后世无传焉。此特其诵而传之者也。孟子没而圣门无守者。其书又断烂于秦。傅会于汉。至不可读。然程子朱子表章中庸。撰次大学。蒐辑小学。若无是书。皆无可据。此圣门诸子修述礼记之书。所以大有功于万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48L.gif)
朱子晚述仪礼经传通解。孔门礼记之书。至此始有统属。可丌而读矣。其书汇分经传。立五礼之门。一曰家礼。二曰乡礼。三曰学礼。四曰邦国礼。五曰王朝礼。家礼乡礼。士大夫之礼也。邦国礼王朝礼。王公之礼也。学礼者。乃师弟子之礼。而置之上下四礼之间。以明师弟子教学之道。下而为风化之源。而上而为政法之本。所系甚重。犹舜敷五教。朋友居终之意也。学礼凡十五篇。首之以学制学义。总叙先王建学设教之法与义。其下乃列小学礼诸篇及大学中庸。此三者为学之始终而儒宫之大典也。于是继之以保傅传。明以上所列。非但为士大夫子弟设。虽帝王之子。亦当入学从事。而尤宜致力于其早也。又继之以践阼篇。明古昔圣王身履大位。年既耆艾。而犹尊师问道。俛焉孜孜如此。不特太子与少主为然也。然后附设五学礼一篇以卒之。此其意不可不深讲而明之于世也。
小学说
朱子于小学之书。既作小引。弁之卷首。又别用韵语为题辞。令学者朝夕歌之。此意甚美。使人有感发处。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49H.gif)
小学书凡六篇。内四篇。辑三代典籍及诸传记之文。首之以立教为之纲。次列明伦敬身。以明其目。卒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49L.gif)
小学书以立教明伦敬身为三纲领。与大学之三纲领相配。小学学之始也。立教为三纲领之总脑。大学学之成也。止至善为三纲领之结梢。此固然矣。但小学先明伦而后敬身。与大学之先明德而后新民。其序若不同何也。小学之教所急。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故首之以人伦之大纲。而后溯其本于敬身。大学之教所重。在大人之所以异于庶民与小子者。故表之以天德之本体。而后推其用于新民。亦不易之序也。
立教凡十三章。首章言胎教。次二章言生子施教始终年限。次一章言国家建学大小之节。次四章历叙唐尧以来至成周。所设官师之教法。次五章乃示之以弟子之学法。篇题言俾为师者知所以教。弟子知所以学。此即其所以教所以学也。(此书篇章次第。旧有李氏所为说。而往往有差缪处。今略修整。读者宜逐一对勘看。)
小学之教。以豫为先。胎教教之极本穷源者也。正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0H.gif)
生子初择师。必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盖不但此人能善教儿。以其怀抱寝处。气味有以相类之也。是亦胎教之次也。其饲乳者相类益甚。尤宜慎之。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师教之始也。人之一身。左阳右阴。凡执役必以右。所以尊左也。(衣服左衽居上。而开阖由右。反之则夷道也。佩玉。左宫羽尚无为。右徵角示有事。奉贽者左禽首。执弓者右开弦。祭肺者左执本右绝末。皆尊左役右之意也。吴氏集解谓教以右手。取其强者。已无意。而今见行本。误作取便则又害理矣。)唯俞异声。明男女健顺之性也。鞶以革丝。象男女刚柔之道也。阴阳尊卑之体。男女健顺刚柔之分。此天地之正理。生人之大义也。人生未有知识。不省数与方名时。先以是导之。欲其安于体。习于口。濡于耳目。知识由是而生也。若待知识稍长之后。乃从而告之则已晚矣。
六年七年之类。据中人资质。槩设渐次施教之节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0L.gif)
十年出就外傅。人生以十年为一节。此小儿出家入学。离母就傅之大节也。家塾相近。往来游学亦可矣。而必居宿于外者。以塾为家也。不尔则呴呴有乳下态。不可以施教也。自此不言教而言学何也。男子十年。宜自知力学也。是亦教也。入学十年。所学者六艺而已。先之以书计者。六艺皆有文书。皆有度数。不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1H.gif)
二十而冠。始贵之以成人。亦一节也。始学礼者。兼通五礼也。舞大夏者。文武兼备也。惇行孝弟者。情礼俱尽也。博学云者。又泛滥天下之理而无所不讲也。是皆成人之道也。周礼列三物之教。此言六艺及六行之元。而六德不与焉。何以为成人也。唯德无形。蕴之于心。不可设课教习而视其成也。知德者即乎行与艺之间。执其迹之见于外而验其体之得其养而已。行敦本实而有所立。则仁在其中。而所谓忠和者亦举之矣。艺贯精粗而无不通。则知在其中。而所谓圣义者亦该之矣。政如数车者。数轮舆毂辀而不复言车也。既言博学而戒之以不教不出何也。学者之大患有二。始学者必有喜躐等不循序之病。故于入学之初。既以礼帅初。请肄简谅之意谕之矣。学之将成。又必有好为人师。衒能求售二者之病。故于此又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1L.gif)
三十而有室。自此始行其所学矣。始理男事。先之于家也。所谓施于有政者也。上既言博学。而于此又重言者。当室干蛊。志分惰学。亦学者之通患。故申勉之也。然上言博学。无理之不讲也。此言博学。无处而不往学也。盖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得其大者。不贤者得其小者。莫不有可观者焉。且士子生长乡里。宜有四方风气之累。各师其师。又不能无渊源闻见之所蔽。古人所以贵游学而交正也。然不逊吾之志。则受言不尽。无以求同异之极致。不视彼之志。则因失其亲。反以致损益之相杂。亦至戒也。盖学至于此。则亦可以信乎朋友。而所谓获乎上者。可得以言矣。
四十始仕。行之于国也。方物出谋发虑。始仕为士。治官府之小事也。然士者事人之官。事之施舍。不由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2H.gif)
五十命为大夫。致大位也。于是以其所司。与闻邦国之大政。世道污隆。生民休戚。皆己责也。其以道殉身者。尤岂可忽耶。不言公卿者。大夫以上。皆长人之官。其处义无异。且位益尊而体益重。非内则之书所宜备数指拟也。七十气衰。致为臣而去。重廉耻也。仕未必皆至大夫。士而七十者。其义亦同。不可则去义也。已老而去礼也。幼子时始教之让者。至此成其终矣。士大夫致事而去则焉往。归于乡也。大夫而归者为父师。士而归者为少师。各领其学。事乡大夫。将大比而宾兴焉。则就而谋宾介。饮礼既张。入为遵。临视其礼事。盖其阅历世故既多。则教乡人必周详。而良材易成。齿爵德俱尊。则乡人之视之必敬惮。而风俗自正。其所以报国者亦厚矣。木落归土而覆其根。宦成归乡而裨其俗。其理一也。礼言乡先生没而祭于社。盖惟如此也。故不可以不祭于社也。
女子十年不出。女子未十年。与男子同师共游息。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2L.gif)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嫁娶之限。必女降男十年。非但男贵壮女贵少宜然。亦令妇人常仰事夫子也。胡安定公言嫁女必须胜吾家。与此政一意也。嫁既降十年。故笄亦降五年也。二十三年而嫁。因言嫁年而附一变礼也。言笄嫁而不言所事者。视男子可知也。男子成人。责成其所学。则女子成人。亦责成上文三事而已。男子有室。行其所学。则女子有家。亦行其所学三事而已。故不别言之也。
妻妾者。女子大名位也。男子入仕。或进而为大夫。或止于为士。由其才德之大小。与其际遇之浅深。当随所处而安于命而已。一有不安则乱之道也。女子适人。或贵而为妻。或贱而为妾。由父母之所命。或其时地有不齐。(虽卿大夫之女。以娣侄而从其姊姑之为妻者则为媵妾也。)亦当随所遇而守其分而已。一有不守则乱之道也。此言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明尊卑名位已定于一聘一奔之初。而不可逾也。所以定其志也。女子适人。始则以其所学事夫子养舅姑奉宗庙。既而有母道焉。则上所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3H.gif)
曲礼常视毋诳。亦幼子之至教。故类附之。考其时则当在能食能言之间矣。
学记一章。此周家学制之大纲也。古籍既多残缺。诸儒之言。又互相出入。朱子悉存其说于仪礼之篇。而曰学者亦不必深究。则其意可见矣。今姑举其稍近者为说。则凡国学有二焉。一曰小学。即所谓虎闱。二曰大学。即所谓辟雍。在侯邦曰頖宫。凡乡学有三焉。一曰闾塾。亦小学也。二曰党庠。三曰州序。皆乡士选升大学之阶梯也。王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卿大夫以下之子十三入小学。二十入大学。(或曰。晚成者十五入小学。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其居乡而教于家塾者。十岁就傅。即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3L.gif)
人之有道此章。帝尧教民之大典也。上古之世。民生熙熙。与群动并游息。男女相诱。子母生息。固若鹿豕然。夫妇无定伦。故父子不相知。父子不相知。故兄弟无由纪其属。天属而如此。岂复有人属乎。伏羲神农黄帝氏作然后。教民嫁娶而夫妇之伦定。以姓相承而父子之道明。开国建侯而君臣之体立。立嗣以长(挚先尧立。)而兄弟之序顺。属民有制(指颛顼事。)而朋友之交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4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4L.gif)
舜之命契。因尧之教而申饬之而已。百姓之不亲。总言情义之不相管也。五品之不逊。细论伦理之失其叙也。夫以尧之德。平章协和既百年矣。而承其后者。犹有此忧何也。思念之无已。视民如伤也。若曰吾民已治。天下已定。则非圣人之心也。敬敷云者。重其事而尽心也。尽心之至。又虑其或迫切而伤和。故饬之以在宽。盖亦劳来匡直八言之遗意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5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5L.gif)
周家乡三物。盖因舜司徒之教而展拓其规模也。六行即五教之谓也。六德者六行之本也。六艺则所以济六行之具也。六行之目。睦姻推兄弟之恩而广之。任恤因朋友之谊而衍之也。上不及事君之道。内不及刑妻之道者。此主乡行立目。故朝廷闺门之行不与焉。五教只有敬敷之政。而此复有宾兴之礼何也。先有以教之。既正其俗而养其材矣。后有以举之。又达其用而施于政也。其道固不可阙一也。其又设八条之刑何也。既宾兴以命有德矣。则又不可不施刑以讨有罪也。八刑只列六行之不举。而不及德艺之不修何也。德者大本也。其体固不可以刑而励之。艺属末务。其不能者又不足以刑而惩之也。六刑之末。附之以造言乱民之刑何也。造言。谓造为荒诞无稽之言。以惑民之知。乱民。谓恣为妖怪不经之行。以乱民之德也。民生至愚。易惑而难明。易摇而难立。不设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6H.gif)
乐正四术。盖因舜典乐之教而敷衍其科目也。典乐之教。诗与乐而已。今以书配诗。以礼配乐。象天之有四时。所以为大备也。然总领其事于典乐。则乐为四教之主。固自如也。教诗书以冬夏。教礼乐以春秋何也。诗书以言教。其事简约。祈寒盛暑。尚可以诵习之。礼乐以身教。其事张大。必以温凉平和之时举行之。故槩分其时如此。非别有深意。不可以相逾也。
弟子职。管子所述。历考传记述弟子之职。此当为正经也。职凡九章。此为第一。所谓学则也。此章首节。总言受教之则。而自虚是极两言为要旨。盖方其始受学也。不虚心则教不入。及其既受也。不极力则无以尽其道也。下三节。即其所教之目。先言见闻之资于外。次言志行之修于身。从善以事言。服义以理言。皆见闻之实也。毋虚邪则诚矣。必正直者义也。乃志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6L.gif)
弟子入则孝此章。孔子所设弟子之职也。入孝出弟。则行备内外矣。谨而信。则言行相顾矣。汎爱众而亲仁。则交际厚薄。称其宜矣。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则本末先后得其序矣。首尾六七言。学之大方略备。盖非圣人。不能为此言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上章学文之事也。举四教而不言书者。诗书相配。而感发人心。当以诗为主也。或曰。人之造德。兴与立之分。固无可疑。惟既立则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7H.gif)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何为而设此章也。上言立于礼成于乐。分礼与乐而言进业造德之序也。此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合礼与乐而言持养身心之工。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礼乐之用。学问之功。至此无以复加矣。
子夏之言。朱子尝嫌其抑扬太过。而此复引之以终立教之篇何也。小学之教。以躬行为主。而贤愚同科。其终也有能自达而进于大学之道者。有不能自达而止为小学之士者。非志之不足也。限于才也。然人之为学。求所以明人伦也。苟能自力于实行而有所立焉。则虽不进于远大。亦无愧为务本之君子也。此章其殆为世之志高才下而不安于小学者设也。
明伦凡一百八章。明父子之亲三十九章。其首六章。言事亲之礼。次四章。言为人子者行身之道。次五章。言敬父母之命。次五章。言处父母所爱敬。次三章。言谏亲过。次二章。言侍亲疾。次二章。言亲没后所处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7L.gif)
内则子事父母此句上。有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十一字。读之使人有警发处。盖子事父母。妇事舅姑。鸡初鸣咸盥漱许多事。即是后王奉天命。降德于兆民处。非一人一家之私行。
鸡初鸣咸盥漱。亦是天然不易底时限。盖鸡鸣以丑时。丑尽则为寅。一元之内。人类生于寅会。故一岁之内。人工兴于寅月。一日之内。人事作于寅时。欲行事于寅。须兴寝于丑。始可以梳洗身发。整理冠服而及时行事。鸡之应是时而鸣。人之以是时而兴。皆天也非人也。
读小学者。于器服名物。亦须略讲古制。领得圣人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8H.gif)
凡与人相接处。爱敬所发见。莫切于声气色三者。故适父母舅姑之所。先戒以下气怡声。又言柔色以温之。父母有过。亦言下气怡声柔色以谏。此事亲者第一着力处。如疾痛苛痒抑搔之。出入扶持之。及进盥进食之类。其事虽多。却易为力。观夫子色难之言。亦可见。
冬温而夏凊。一岁之礼也。昏定而晨省。一日之礼也。出必告反必面。一出入之礼也。所游必有常。安亲之心也。所习必有业。副亲之志也。恒言不称老。慰亲之情也。养体养志。各致其诚而为人子之道尽矣。
善事亲者。以父母之心为己心。以己物为父母之物。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以常情则彼既私与于我。则私受之为己物可也。乃受而献诸舅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8L.gif)
适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宗子者主太祖之庙。为一族之统者也。犹木之有正干而为众枝叶之所依附也。古者宗子宗妇死。一族为之服齐衰三月。齐衰三月者。庶人服国君之服也。故宗子有君道焉。诗言君之宗之是也。其有敢以贵富加于其上者乎。然尊宗如此。实由尊祖以推之也。故附见其礼于父子之伦。无非教也。
妾子之尊嫡子。以母之贵也。众子之尊长子。以父之重也。族人之尊宗子。以祖之尊也。宗子为三尊之最。故言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
亲有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孟子言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责善与谏过何以异。曰责善。勉进于高远之域。谏过。救陷于危险之地。
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此事亲之大节也。圣人慎疾。以其身死生之所系也。况其亲死生之所系乎。许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9H.gif)
祭义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心。非其裴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此祭祀之礼所由作。天气变迁于外。而吾心怵惕于内。是孰使之然哉。圣人因其不可遏者而为之节文。以道达之而已。夫何为哉。后世四夷之俗。交乱中国。谓祭为伪之说。往往行于闾巷。此无他。为斯人者。久失教养。并与其不可遏者销铄焉然后。彼从而乘之也。故靡然而不之悟。可忧在此而不在彼也。
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可见孝子慕亲之诚。然亦非齐之正法。程子已言之矣。故朱子载此章于小学。而于家礼则却不取其说。盖将祭而齐。则须虚心澹一。以为交神之地。既齐而祭。则乃专心向慕。以致如在之诚。如此而后乃为至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59L.gif)
君臣之伦诸章。上一半言事君之礼。专主畏谨巽顺。下一半言事君之义。多是正直刚决。盖礼恭而义严。两尽其理也。或曰。孟子程叔子之事君。未尝一以恭为礼何也。曰此篇所记。皆当仕有官职者。事君之常法也。二子所行。乃处士居宾师位者。正君之一道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盖尽诚不欺。所以正己也。直言犯颜。所以正君也。犯固子路之所已能。特恐其立本处有未尽。故言此以警之。因以垂法于后世。盖未有不正己而能正君者也。或曰。以子路之强。而宁有欺乎。曰惟其太强也。故时有枉道而遂其志。诬实而伸其说处。如无臣而为有臣之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之言是也。真氏以勿欺为无隐。则犯与勿欺。直是一意。且非所以矫子路之偏。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古者王者建国。立媒氏之官。此意甚重。夫夫妇者人伦之本。而其造端则在乎婚姻之礼。盖其始交也。不惟男女不敢相求。虽男女之父母。亦不敢遽自通名。必使人居间以通之。所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0H.gif)
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盖异姓则吉。同姓则凶也。观此则不取同姓。乃建天地质鬼神之定理。非人安排之所及也。
币必诚。辞无不腆。古者昏礼。宾不称币不善。主人不谢来辱。盖不腆。即不善之谓。凡与人以物。辞曰不腆。例谦也。惟昏礼则必致诚其币。而于其辞。不以不腆为言者。告之以直信。不敢为例谦也。宾既不敢为例谦。故主人亦不敢为例谢。此其制法示民之意亦至矣。
亲迎。婚姻之大节也。盖必迎妇而同牢于婿家。阴统乎阳之义也。其迎也。婿必亲往。阳先于阴之义也。周末之俗。女不待婿之来迎而自至婿家。如齐风著篇所讥是也。此失男女先后之义。而其于婿妇主客之体。未有失也。吾东之俗。婿往至女家。仍行同牢于女家。如后汉书讥高句丽婚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0L.gif)
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言夫妇有定耦然后。人各父其父子其子。而亲亲之恩生也。集解马氏说。殆迂缓矣。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凡为位。皆男左女右。惟道路之法反是者。地道尚右故也。(说见仪礼通解。)
圣人立去妇之法。科目甚众。妇之于夫。无问贤否。守一而终。夫之于妇。去之若甚易者然。所以明夫妇尊卑之体也。古礼取妇之家。留妇家一马。必待三月。妇见庙而后返之。盖于三月之内。妇有不善之行。则将不以见庙。乘此马而返之也。其示意亦严矣。后世此义不明。而人伦日益坏。反以古礼为已甚。不亦异乎。
长幼之伦首章。言敬兄。次章以下。皆言事长。盖孔子言达道之目则曰昆弟。孟子言人伦之目则曰长幼。昆弟与长幼。其为长幼一也。但由吾敬兄之心。以事天下之长。则其施教之序。固当若是也。
诸章言事长。有以长者称者。专以年言也。有以先生称者。兼年德言也。有以君子称者。以其位德长乎我也。又有以尊客称者。以其在客位而当尊也。皆由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1H.gif)
人生以十年为一节。十年以长则成长者。倍之则为二十年。长之至也。当以极尊处之。半之则为五年。亦稍长乎我。不可以正同列处之。盖天然之序也。朱子乡约。叙尊幼辈行。以长二十年为尊者。十年为长者。五年为稍长。以少二十年为幼者。十年为少者。五年为稍少。即据此立名。而古今所通行也。
长二十年极尊。故父事之。十年次尊。故兄事之。王制称父之齿。言其在父事之年也。称兄之齿。言其在兄事之年也。若必以同年为齿。则兄之齿。常与己同列。无以别矣。
年长以倍父事之。泛与人叙齿之礼也。若是父之执。则不计年。虽不满十年。亦父事之。古人有屈辈行以友之者。然则父之友。亦或有少于我者矣。虽少于我者。亦当以父执之礼处之矣。
在道敬颁白者。请分任。乡人会敬杖者。不先出。皆未必相亲。盖广敬之至也。故居事长礼诸章之终。
朋友之伦。合之则一。分之则朋与友有别。盖朋者同类相从之名。友者同志相辅之称。朋如年交世交邻里交皆是朋。世俗所称诗朋酒朋。亦是朋也。但谓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1L.gif)
忠告而善道之。忠告者。尽其心以告之也。以正直为本。善道者。善其说而道之也。以周详为贵。二者阙一。不足以入人。一不入。则遽以为不可而止焉。不几于自弃其友乎。
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此理最切于受用。宜深体之。
师弟子。人伦之大者也。朱子尝谓师友同是一类。五伦以朋友立目。从其多者名之耳。然则今于朋友之伦。宜载事师之礼而却不然者。虽曰同类。而尊卑悬殊。不可以一之也。故事师之礼。则移入于长幼之伦。如请益则起。请业则起之类是也。尊师之义。则特载檀弓栾共子之言于通论之中。以示尊与君父等。此编书之大权也。
父子恩掩义。故有隐而无犯。君臣义掩恩。故有犯而无隐。师弟兼恩与义不相掩。故无犯无隐。集解。师者道之所在。谏必不见拒。不必犯也。过则当疑问。不必隐也。此言似不甚亲切矣。
师弟子生以心授受。故死以心丧之。乃天然之正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2H.gif)
敬身篇题。引孔子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欤之训。盖言推敬亲之心以敬身也。此敬身之所以次于明伦也。然思事亲。又不可以不先敬其身。故明伦事亲之礼。先言咸盥漱以下许多事。事君之礼。亦先言宿齐戒居外寝以下许多事。事夫之礼。亦言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以至长幼朋友皆然。是知明伦敬身。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2L.gif)
敬身。首之以丹书一章。盖敬者一心之主宰。百行之本源也。义以配敬。则乃圣门为学。直内方外之大关键也。今以怠对敬。以欲对义。其理益明。而又以吉灭从凶。明其应验。其为学者劝戒亦大矣。此其为敬身首章乎。
冠义言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此曾子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也。盖道之存乎心而形于外者。莫切于此三者。故圣门教人。自有一副话头相袭如此。学者宜密察而深警之也。夫子尝言巧言令色足恭之可耻。盖失乎此三言者也。子夏言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亦即此三者而察之也。孟子观人。亦用此法。如望之不似人君。察乎其貌也。就之不见所畏。察乎其色也。卒然问云云。察乎其辞也。
容体举一身而言。颜色专就面上言。辞气即其心之宣于声者也。盖言之由浅而及深也。整齐此三者。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而礼义立。故朱子亦以此三者为修身之要。为政之本。然是皆以其施于外者言也。至以存养之工言之。整齐此三者。即所以养其中也。故曰存心。必自整衣冠尊瞻视始。又曰颜色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3H.gif)
九容九思二章。乃敬身最切要处。盖此二章。文不相蒙。而意实相配。细玩之。极有条理。九容主正身之法。故先举四体。足又一身动止之所由。故首言之。次就面上言之。面上只有耳目鼻口四者。而耳鼻无开阖动静。故只举目口言之。头脑直则全体皆直。立脚正则全体皆正。是二者实统管上四者之容。声气色三者。德性之所发宣于外而无定体可举。错见于右数者之间。言之虽若不齐整而实未尝无序也。九思主行身之要。而人身应物之用。莫切于视听。故首言之。其为物所感者。又莫大乎色貌。故次言之。一是色也。而在容言庄。在思言温何也。庄以自持。温以应物。各有攸当也。言事以下。乃就施行处言之。言与事乃行身之大端也。疑忿即其变处。疑者理有所不明。忿者心有所不平。遇斯二者而不知所以治之。则言与事有时而不得其正矣。至于义之一言。乃君子处物之至道。故以是终焉。照上二匀例。则当曰欲思义。而曰见得思义。防欲于未萌也。其意至矣。盖重恭端止静直肃德庄九言。皆收敛凝重之意。敬之体也。明聪温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3L.gif)
席不正不坐注。谢氏曰。圣人心安于正。故于位之不正者。虽小不处。常爱此语以为深得圣人气象。众人稍有意于大体者。便不屑屑于小节。其致谨于小节者。又太拘而不见正大气象。惟如此言然后。本末俱到。大小相因。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推此则上下章所记衣服饮食等诸小节。可一言以尽之矣。
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学者于此深会而得其意。则庶几不作欺天之事矣。
三加祝辞。各具上下两节。上节祝德。下节祝福。此可以见古人祝人之体矣。
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朱子于仪礼通解。载此章而注云孤谓年未三十者。三十壮有室。有代亲之端。不为孤也。窃意幼而无父。是人伦变节。故行此以示不忘哀。若既长则必无服素终身之理矣。又按深衣记言孤子衣纯以素。言孤子而不言当室。通众子也。然则此章所言当室不纯采。亦是举重而该轻说。亦见深衣记注集说所解。恐未及考此矣。
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此与内则即席饮食。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4H.gif)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凡食道五谷为主。菜蔬次之。鱼肉为末。观弟子职馔馈之序。可见矣。众人贪于悦味。常令末胜本而不恤焉。盖不惟于理为不顺。其于所以养生者。亦有所害。此虽小节。亦宜察之。
稽古凡四十七章。立教四章。首一章胎教。次一章幼稚之教。次二章既长就学后所教。明伦三十一章。首十七章父子之亲。次五章君臣之义。次四章夫妇之别。次二章长幼之序。次三章朋友之信。敬身九章。首五章皆兼心术之要威仪之则。次三章衣服之制。末一章饮食之节。通论三章。首一章兼立教明伦敬身次二章皆兼明伦敬身。
文王之为世子。日三朝王季。每至寝门外。问安否于内竖。而无入省之节。此恐是文略处。读者当带补看。
伯俞受笞。以母之力不能使痛而泣。下文论说。乃以深受其罪。使可哀怜称之。殆不相当。此是刘向立说疏处。但其语意自好。可以为法。故朱子编入时不删节。
公明宣一章。亦说苑所记。朱子载此。且取古人敦本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4L.gif)
少连,大连。世传以为我国人。盖以夷服一匹夫。造德修行。见称于中国大圣人。既以善居丧称之。而细述其四等变节。又以达于礼称之。又以言中伦行中虑称之。而与伯夷,柳下惠并列为逸民。我国人物。当以二连为第一流。盖不但造德修行之为可贵。其能变夷俗。为尤可贵。夫子之特称东夷之子。朱子之表章此言于小学。或者为四裔示法于万世欤。
虞芮之君。入文王之国。所见者是男女异路。斑白者不提挈。及耕者行者仕者相让于上下而已。盖圣人为国。制法教民。民生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家家所教。只是男女之别。长幼之序。及让之一言。故治定化成之后。其著形于国者。亦不过如此。君子之有意于为治者。可以观矣。
或曰。公父文伯见老母之方绩而止之。此固子道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5H.gif)
刘子言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以敬为定命之大法。以春秋之世而有此言。先儒以为三代老师宿儒传道之渊源者信然矣。
嘉言凡九十一章。广立教十四章。首五章总论教子弟幼学之法。次八章历叙古今训诲子孙后生之成篇名言。末一章乃居官教民之言。即古司徒之职也。广明伦四十一章。首十四章言父子之亲。次十章言君臣之义。次八章言夫妇之别。次四章言长幼之序。次三章言朋友之交。末二章言敦宗族御家众之道。以附五伦之后。广敬身三十六章。首二十三章主言心术之要。而威仪之则。衣服饮食之戒。间亦错出焉。次十一章皆言读书学问以修其身。末二章言学之始终及辟异端之大义。
嘉言首五章。各发明一意。首章言教小儿。先以安详恭敬。养其性情。次章言日陈格言至论。以开其知见。次章言于外面凡百玩好。不令有夺志。次章言于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5L.gif)
陈忠肃公以言温气和。说颜子之不迁怒。以不厌不改。说孟子之不动心。是皆于经文本旨。不甚契合。惟是以颜孟可学而至则诚至论也。嘉言所载诸名公之言。大抵多此类。读者且取其大意可也。
武侯论学。自成一间架。非诸子之可比。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此是身亲经历。见其信然。非假说之言。至论其学则又以研精理性。为两个关要。盖研精以穷理言。穷理与理性。即圣门合外内之工也。但其主意所重。在澹泊宁静。略带得黄老意。此又不可不知也。
胡文定公戒子书凡六节。首言志向准的。极其正大。次列宅心行身处事之法。而继之以为政之体。井井有间架。至末节。申之以食色关防。尤为切要。盖不谨此关防。则上四事无由而立矣。夫子告颜渊以四代礼乐。卒之以放郑声远佞人。胡公之言。与此政一意也。
了翁言彼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6H.gif)
伊川先生言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集说朱子曰。始祖之祭。似国家之禘。先祖之祭似祫。古无此。伊川以义起。某当初也祭。后觉得僭。今不敢祭。愚闻之先师。王者于季秋。祭帝而配之以考。伊川祢祭实本于此。其为嫌僭。与冬至立春之祭无异矣。朱子之废二祭而不废祢祭。特以其生朝在是月。故追念劬劳之恩。不忍废已举之祭耳。窃谓以分则始祖先祖亲已尽。士大夫本不敢祭。惟祢在所当祭。故朱子论二祭之嫌僭而不及于祢。以时则特祭祢于季秋。亦不能无嫌。诚如先师之言。要之不可以朱子之所不废而遂为百世正礼也。
温公叙列历代居丧之失。观此章。盖有五季颓俗之所深耻。而今乃恬不为怪者。如居丧饮酒食肉是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6L.gif)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此是伊川因再嫁一事。偶然发出此话。其气象极正大。百世之下。犹使人耸然。有若不专为一事发者。馀人不可谓全无所见。只为他胸中淟涊。政使发出一二句好语。其气象终不类此。
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此乃恒岱之遗风。先儒言恒岱之间。即拓跋氏开国兴业之地。故其遗风如此。古来以夷种而入中国。能革化旧习之陋者。莫尚于元魏。而其遗风犹如此。况不思革化而徒以陵跞中国者。其遗风当如何也。
柳开仲涂所谓弟妇等。金本庵钟厚以为据其皇考而言。考之集成。此出仲涂叔母墓志则可知矣。又谓何氏语林。吕汲公在相位。其兄晋伯自外郡还。相与坐堂上。夫人降阶趋谒。二婢腋而前。晋伯遽曰。丞相夫人不须拜。微仲(汲公字)解其意。叱二婢去。夫人亦于赤日中尽礼退。晋伯略不顾劳。据此则弟妻之拜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7H.gif)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此濂溪先生警世牖俗之大训也。明道则言子弟轻俊者。不得令作文字。伊川则言有高才能文章为不幸。可见语绪之有自来矣。朱子一一载之此书。令始学者于道德文艺本末轻重之分。早定向背也。此其意亦深矣。
吕荥公家。家学虽未粹。家法甚正。养得子弟甚美。荥公又早得伊川以师之。俨成德器。出言制事。往往有可观。如言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是当。此等语虽谓之深有得于道可也。
范益谦座右戒。上七事是言戒。下七事是行戒。
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辈人。若不读书。自不敢凌忽长者。不敢轻慢同列。必不为人所疾如雠敌。不为人所恶如䲭枭。岂不哀哉。然则凌忽轻慢之习。是由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7L.gif)
嘉言之末。历叙读书为学之法。而卒之以辨斥老佛之论。辨斥老佛。此岂小学之士所可与知耶。曰正学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此天地间阴阳消长之大界分也。小学之士。今虽蒙幼。异日进就。皆有守圣门主世教之责。不可不使早知名目以定向背也。其意深矣。
善行凡八十一章。实立教八章。首二章家庭之教。次四章学校之教。次一章乡党之教。与嘉言广立教古灵陈先生章相表里。末一章乃举程子平日教人大法以结之。实明伦四十五章。首十章父子之亲。次八章君臣之义。次五章夫妇之别。次十章长幼之序。次一章朋友之交。末十一章历叙古今御家敦族之美行与嘉言。广明伦末二章同意。实敬身二十八章。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8H.gif)
安定先生居太学。教天下学者。常以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为大患。又为诸生恳恳言治己而后治乎人。此其见识之正。度越诸子。宋朝道学之兴。其开端实在于此。
学校之制。明道所言于朝者。当为古今不易之大经。伊川看详学制。即一时救币之美规。
伊川学制。立观光法。乃法外推衍之一制。而其有补益甚大。不可慢看。
崔山南家。唐夫人其知事亲之道乎。乳养老姑。其爱之也诚至矣。若不敬。与养幼儿。何以别乎。每朝必下堂而拜之然后进乳。盖恐其敬为爱所掩尔。后来诸贤定省之拜。求其所本。则实在于此。若唐夫人者。可谓以妇人而为百世师者也。
李君行先生言欲求事君而先欺君可乎。今日出入科场者。其欺君岂特冒籍一事而已哉。读此能不惕然而惧乎。
汉陈孝妇,唐郑义宗妻,奉天窦氏二女。如此辈果何等人哉。生长草野。未尝阅图史学故事。似此见识。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8L.gif)
邓攸笃于兄弟之伦。可泣鬼神。但处得未善。反害于理。为可惜也。己子与弟子。宁求两全而不能得。胡忍存一而去一哉。至于缚子于树。则其不忍亦甚矣。朱子始欲不载此事。为刘子澄所强。黾勉存之。而节去缚子一节。读者不可不知也。
包孝肃公尹京时两人让白金事。此系朋友之交明矣。语类有问小学实明伦。何以无朋友一条。朱子答之。只云当时众编类来。偶无此耳。此殊可疑。岂于被问后追补此章耶。
王凝御家以四教。勤俭恭恕。此意亦甚美。勤以力本而俭以节用。恭以自牧而恕以及物。以是而立教。庶几其保族而宜家矣。
裴行俭之识人。可谓明矣。然其识趣则亦卑矣。以享爵禄为致远之实。以得令长为沈静之应。此岂足以语君子之德行。以是而讥四杰之浅露。其相去能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9H.gif)
范文正公少有大节。此一章每读之。使人不觉志气张旺。其言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此与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臣所能逆睹之语相表里。盖自秦汉以后。人物未尝从事圣学。而能剖判义利。到底光洁者。吾于二公见矣。
小学篇末。结之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说。此亦有深意。盖君子莫大之节。天下莫大之业。未有不坏于口腹些少之累。宁不大可惧哉。此与内篇敬身末章意政相应。
小学一部。立教明伦敬身三言凡四反复而始终焉。(书首既列立教明伦敬身三篇。而于稽古嘉言善行篇中。又各列此三者之目。)举其大要。则诚敬两言。可以尽之。盖推诚之一言而可以尽明伦五事。推敬之一言而可以尽敬身四事。立教即所以立此二者之教也。
三代之世。人生八岁。皆入小学。积累教养至十五岁。而贤愚贵贱殊涂焉。进升大学者。为公卿大夫。而其所以脩德临民者。固已本之于小学之涵养。退归乡里者。为农工商贾。而其所以服勤事上者。亦皆得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5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69L.gif)
我朝自开国以来。 列圣尊尚此书于上。以为化民之本源。群贤敬信此书于下。以为为学之根基。今废坠湮没虽已甚。而规模典型。尚有可徵者。盖其政教之所以驾轶汉唐。道学之所以追迹洛闽。大本实在于此。
朱子始成此书。句节之下。略有劄解。特未成体裁。建安何士信就加整理而增广之。为小学集成。其俊海唐吴讷述集解。姑苏陈祚述正误。天台陈选述增注。淳安程愈述集说。我栗谷先生合此五家而折衷之。成大全之书。名小学集注。其有功于圣门大矣。惟其成篇未久。旋则下世。枝叶去处。往往有梳洗不尽处。此为学者之恨也。
小学内篇。追辑三代之传记。以补已缺之一经。此不容有增益。至若外篇。则后乎朱子者。按例续修。虽代各一书可也。一则斯民之秉彝。可徵其罔坠。一则后人之观法。不厌其愈近。朱子之所望于来裔。固无穷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