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往复杂稿
答蔡君弼(相说○丁亥二月)
书后又经年。不知凡度复如何。学不徒多读之为尚。体之于心。有所长养。方是可恃处。日用间。以敬斋箴,夙兴夜寐箴做程式。念念循习不已。自别有得力处。曾前或已如此用工否。望须试之也。
往复杂稿
答蔡君弼(相说○丁亥二月)
书后又经年。不知凡度复如何。学不徒多读之为尚。体之于心。有所长养。方是可恃处。日用间。以敬斋箴,夙兴夜寐箴做程式。念念循习不已。自别有得力处。曾前或已如此用工否。望须试之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5H.gif)
尊从叔大雅。今始识荆。而德器典实。志向甚正。一门之内。联芳辉映。不但为贤友贺。实是吾党之庆也。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古人所戒。更冀朝夕胥勖。日征月迈。以卒大业也。
答蔡君弼(戊子八月)
示大学文义。幽独之中。而不可掩者。善恶同然。为善不笃。去恶不诚者。虽欲欺人。不可得矣。宁不可畏耶。所指则兼善恶。而所畏则重在不善上。盛见果已得之矣。华西先生集。谨此付呈。分写时。诸贤须费精力。可免错乱之患耳。
答蔡君弼(辛卯三月)
春夏秋冬之运有次序。仁义礼智之用无次序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5L.gif)
天之四时。有一定之序。地之四方。有一定之位。人之四端。无定时无定位。随感而应。发挥万变。此可以见三才相配之妙。
学诗学礼。○古者易子而教之。故夫子既不知其子之学诗学礼固也。而伯鱼亦无禀告。岂不违于事无大小。毋得专行之意乎。
或是已有托教处。故不细检其所业。即此问学诗问学礼。乃所以管领其大体也。在圣人分上。未有可议。但以伯鱼事亲之礼言之。不详达所习之业。或欠少疏。
豫让曰。吾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此言何谓也。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理之常也。让不以此为言。以愧后世言之。此岂非有所为而为之耶。
为君致死。报仇等耳。宁为柒身吞炭。行乞于市。而不欲委质为臣。以求杀之。乃豫让不二心事人之特节也。其不言自尽己性。而乃言将以愧天下后世。是烈士激昂奋发之辞。不必深议也。
稽古。盖取古人之善行。以实前言。而通论三章。特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6H.gif)
卫州吁,秦成子,楚令尹之事固不善。而石碏,刘子,北宫文子所以论之者。乃万世法言。所取在此而不在彼。
吕献公,张待制之家范。可谓严正矣。而至于两家结昏之节。不能无疑也。虽异姓。岂以有服之亲而相昏耶。
中国人重父族而轻外族。故于同姓则虽异贯。亦不通昏。于异姓则虽舅姑之子。不嫌为夫妇。不独吕,张二家为然也。朱子尝言鲁初与宋世为昏。后又与齐世为昏。其间皆有舅姑之子。从古已然。其嫁孙女也。以外孙黄辂为婿。至胡元之世。此俗遂废。 皇明太祖登极。首禁舅姑之子避昏之俗。以为用夏变夷之一大政。尤翁每病吾东人不能行此制。以为自巨室大家渐成风俗。则虽稍近属。亦不嫌矣。此意不可不一讲也。
三十而立。○朱子曰。立便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之效。才曰物格知至。则于天下事物之理。既无所惑矣。而至于四十。又曰不惑何也。盖立。便是有把捉不迁底意味。不惑。便是有几微之际。毫分缕析。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6L.gif)
是。
丁丑下城之后。为士者不见扫清中原之几而出仕。则不可以第一等义理许之耶。
是。
铭旌在于用棺之前。而直书某官某公之柩。无棺而称柩何义耶。
既卒袭则其形掩矣。不可无标志。故豫设铭旌于其侧。然未柩而称柩。名实不相符。故倚而不立。俟入棺后设跗而立之。其义精矣。
答崔舜命(永卨○丙戌九月)
自春徂秋。长弟读四幅书。具审就馆城里。兴居平善。亲庭候信。亦源源承安。今年劫运。得如此亦云奇喜。但以吾友平日操守。黾勉置身于万丈腥尘中。日用所接。皆素所不欲闻见。可想其郁悒不自得。殊使人不能忘也。秋来礼声四腾。乡山爻象。亦或纾急。可能料理归养否。政使田园所收甚薄。不免复作馆客。乡里閒界。去亲庭稍近。去城市稍远处。不问士流与民户。或有可拟议处则甚善。其资力礼约。自当随分知足。不可深较也。别纸讲说诸条。足见贤友于埋没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7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7L.gif)
答崔舜命(丁亥五月)
所示诸纸讲说。深仰用工之勤。且感不外之盛意。第念贤者今日所寓身之地。揆之以义。殊甚未安。(在随俗自放之人。自不必深责。惟吾友有志于此学。故不得不律之以义。)吾友想已念及于此。特以养亲之故。而受污辱如此。为朋友者亦知其如此。而不辱再三烦聒矣。其所处既如此。则宜常存隐忍苟且措躬无地之意。其于朋友。亦简其接应。看书有所疑。即潜抄小录。俟面见从容论质之。乃为得体。若长篇短牍。联翩四出。论经讲义。安闲如平日。则有若自忘其所处之不安而无意于更改。与之往复者。亦舍其面前事最大且急合救正者。而汗漫论辨于故纸堆中冷淡话头。殊非古人讲学之意也。由具眼者观之。岂不差异耶。拙见如此。故今番诸纸。拣二纸所问关系当日受用者略作答。其馀并置之箧笥中。以待早晏奉晤之日。此意倘能照察之为幸。
答李公信(秉圭○甲申三月)
所询一士人家变礼。礼无明文。不敢臆对。然以义推之。有可得而傍照处。盖庶子之出母。实尝为其父之妾。而及其被出义绝。则止服杖期。以伸私情。况初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8H.gif)
祭祀必择丁亥日。未知此礼出于何时而取于何义乎。
曲礼言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小牢馈食礼言来日丁亥。用荐岁事。祭用丁亥。盖出于此。其义则内事之用柔日。大意可见。柔日之必用丁。丁日之必用丁亥。想是当时所尚祭祀吉日为然矣。注家所云丁是丁宁意。亥为天仓日之说。未见其必然也。
追行题主。同春谓今既返魂。行虞卒哭等礼。则何可追题于墓耶。须于朔望时。具由告辞。题之于几筵之前。(春说止此。)南溪谓初未立主者。三年虽过。神魂未安。尚寓于墓所。其义不得不往行于墓前。犹有所凭依者也。(溪说止此。)然则三年内行之。当以春说为正。三年后行之。当以溪说为正耶。
朱子言祖宗气只在子孙身上云。则子孙在此。神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8L.gif)
答沈景豪(兴奎○辛巳六月)
得书。具审入山后侍学增福。为慰。所谕自治之意。足见用意切实。不似皮肤人说话。深所望于左右。窃谓始学者急务。须是于君子小人所由判处着脚不差然后。勉勉加工以求至焉。盖人一心上。有两个大分焉。一是道心人心帅役之分。主道心者终身上达而为君子。主人心者终身下达而为小人。一是阳德阴德向背之分。主阳德者日就刚明而为君子。主阴德者日就柔闇而为小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其形虽万殊。而举其槩则不过如此。近日见得此理颇痛切。若不可以复乱者。谨玆奉诵。惟贤辈加之意焉。淫邪满世。人纪漂荡。所望于山中一派者。不能不厚矣。别纸经义。逐条供对。更思示意也。拙状朱友当能口述。不一一谨谢。
答柳圣范(基洪○壬申五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9H.gif)
答俞千一(镇河○壬辰五月)
昔年一时游从。殆若隔世事。近日贵乡士友有往来者。时探起居之略。乃者猥蒙不鄙。先施惠诲。自叙前后经历之地。示以晚暮收拾之志。三复以还。且感且慰。惟于愚陋分上。称谓过分而期诩太重。则惶缩之甚。罔知指躬之所也。即此肇炎。不审侍体万祉。日用工程。以时慥慥。有可以见告者否。教学不知方。衰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99L.gif)
答俞仲刚(镇立○壬辰十月)
垂喻涵养一事。此是圣门为学第一机要。而入头之初。便已把得定如此。深所钦尚。更愿自此益加实工。持之以岁月。而又配之以讲学明理之工。表里夹持。卓然有所立焉。则吾党之庆也。教归自云中。悲瘁益甚。唯从一二士。作一番讲集。不无观感警益处矣。别纸申戒之意。深荷见爱之情。自初检束文字。非不谨严。而不知不觉。遽已如此。异趣者之动辄撕挨。固无足言。同志者之轻信一时商量之言。便自张皇。尤可闷也。从此当益加提饬也。
答崔玉汝(铉集○庚寅六月)
来示中有着力自修。律身正家次第下手之意。深所望于左右。若其始初戛𤁧之病。久久积诚做去。自有成习安适之日。不可以是自沮而少懈其志也。
出家数十年不还者。为其子孙。当以尽力广求四方为先务。不可遽以行祭为言也。若欲行祭。必先行发丧之礼。若欲发丧。必明知其已死之实然后。乃可行其事。顾不重欤。先贤以为若欲发丧。须亡人年满百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0H.gif)
别纸
题辞元亨利贞。顺序而言。仁义礼智。相对而言。是何如也。
元亨利贞。有流行一定之序。故顺序而历言之。仁义礼智。随感而应。本无次序。故只取其对偶而两两言之。
祭仪霜露既降。先于雨露云云。
思亡亲之情。悲秋深于感春。
答金宅三(履俊○壬辰二月)
奉手疏。具审迩日哀履支胜。攻业有程。为慰之深。教贞疾不死。奄见悬弧之岁。悲恸之怀。已不自胜。而又奉重庵师门讣音。首麻号泣。不能定情矣。前者所示讲义供对者玆寄去。今番所示者。留俟异日追对也。
答柳亨一(荣晋○庚寅四月)
自顷数旬对讨馀怀在中。閒居有时兴念。忽奉手真。具认初夏侍读有程。为况佳适。同社又得一同志。朝夕从游。此可见吾友至诚感人之一端。可敬也已。拙状愦愦如昨。寻数残课。从诸少友后。不至全然无事矣。秋间见顾之期。当扫榻而俟之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0L.gif)
击蒙要诀祭仪。时祭散齐四日。致齐三日。忌祭散齐二日。致齐一日。散齐必以四日二日为限。致齐则必以三日一日为限。何义耶。
古礼散齐七日。致齐三日。盖皆用阳数也。凡十日。栗翁之意以为凡七日散齐通终始。致齐止三日。故其立文如是耶。抑只出于参酌之意耶。忌日之齐。比正祭降一等而已。非有他意也。盖家礼则只存致齐。于散齐略而不言。此亦朱子参酌之意也。
即席饮食。必后长者。侍食于君子。先饭而后已。侍于所尊一也。或后食。或先饭不同。何所适从耶。
后食。序齿之常礼也。凡长于我处皆施之。先饭。尝食之殊礼也。惟极尊处行之。
答族弟仲则,重吕。(壬申三月)
重教叩首言。宗族不幸。先府君中身捐世。恸廓之至。夫何云喻。重教自违二亲。一缕茕茕。求死不可得。尚今未克进哭灵几。并慰诸哀。不谓尊伯破例先枉。今二君又此施问。感悚并集。措身无地。仍窃伏念先叔主平生血诚。在训诲后进。绍阐祖业。躬亲耒耟。积瘁成疾。而不许诸弟及诸子损课分劳。苟诸君深体此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1H.gif)
答族侄公晋(羲锡○己丑十一月)
便中得手讯。具认至冱。重省佳胜。得高彦相守。讲讨警策之益当不鲜。又闻新买近思录一部。尊阁在丌上。可知用意此事比前益紧切。尤以为喜。苟能专心此书。分寸蹄攀。日月积累。不为旁歧之所夺。则不患不到高明广大之域矣。拙状兀兀穷林。温绎旧读。足以自适。但柴桑老子悦亲戚乐琴书二句。存其一而删其一。如何有好况耶。因便略谢。不宣。
答李强仲(秀健)
论语问社章成事不说云云。妄意宰我之言。既非立社之本意。而又启人君杀伐之心。则孔子何不教自陈失言之咎于哀公。而只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耶。
夫子之出此言。政欲宰我之知惧而自新也。不说不谏云云。盖深罪其妄言失对。驷不及舌。非谓虽欲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1L.gif)
子使漆雕开仕。敢问此是孔子仕于鲁时。知开之贤。欲为国家荐举。故劝之仕耶。抑只是使开自为求仕耶。盖开之贤。虽曰可仕。而出仕与否。在时君之用舍。非孔子之所可使也。而今乃使之仕何也。
意此时夫子知君大天有收用之意。故有此言。或夫子直欲荐之于朝。如所询之意。此无明證可据。要之圣人必不使人自求仕于当路。如今人之所为也。
答金汉甫(基卓○戊寅二月)
奉读手示。审日间做业精勤。深协所望。所询归家后合行节目。尤见其专用心于内。钦叹无已。书斋去家稍远。则晨昏之礼。政自难行。势须间日行之。而其疏数则自量其力量而排定为宜。然亦有不可太拘处矣。朔望及祭日。前期归家。助父兄执礼。来谕已得之矣。家庙晨谒委曲。陈达于父兄。待其先行而从之可也。父兄既行之。而或有故不能行。则虽独行。亦无不可。此有先贤之训矣。先世有神主未成者。当仰禀家庭。早行立主之礼。此是大节目所在。须尽诚陈禀。毋或少缓也。其题主。当于家之正堂平日行祀处。不当更就墓所。盖于葬日。既告以神返室堂之祝而反虞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2H.gif)
答金汉甫(戊寅二月)
承审日间体内有不快处。岂是感祟耶。须节课善调摄也。拙状眼眚方剧。而儿妇尰忧。亦在危凛中。闷不可言。所询忌祭散齐中有家内忧故。当视其忧故轻重。轻则使人视疾而自专齐事。重则身亲视疾而使人行祭可也。亲戚僚友丧报。亦有疏戚之分。若是本宗之丧。则虽缌小功。成服前。直当废祭。行斋与否。初不足论。若是外亲之丧。亦使无服人行祭。而己不得与焉。至于僚友。则其当加麻也则成服前。依外亲例行之。不加麻则只得少俟行祭后举哀。不得有妨于齐可也。功缌服青衣。此是习俗苟简之事。不可以礼视之而效为也。侍下与否。亦不当论矣。来童立促。拭昏艰此。不宣。
答禹季用(钟夏○丁亥二月)
明命赫然。罔有内外。按明命。即天之所以与人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2L.gif)
是。
二十而嫁下。特曰有故二十三年而嫁。唯三十而有室条则无说。此盖偶尔文阙处耶。与二十三年而嫁之说。有以参看之耶。
参看之意长。
李氏以明伦首四章属事亲之礼。次六章属为人子之礼。门下乃改其训。首六章并属事亲之礼。次四章则曰是人子行身之礼。其义可得闻欤。
所谓事亲之礼者。是承奉父母之节也。其言为人子之礼者。是为人子者自持其身之节也。在父母舅姑之所章以下二章。皆是说承奉父母之事。故愚以为当属事亲之礼。
拂髦之髦。刘氏曰不忘父母生育之恩也。父母丧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3H.gif)
亲没不髦。(礼记文。)岂亦以手泽之所存。而有所不忍也欤。
其相授则女受以篚。注一本云于丧祭之时。男以器授女。则女以篚受其器。一本于丧祭之于作非。以非字本而观之。则所谓女授以篚者。是平常时授受。而丧祭时则得以亲相授受也。以于字本而观之。则所谓女受以篚者。惟丧祭时授受。而平常时则绝无相授受之道。如何其可也。
其相授则女受以篚。本注谓于丧祭之时如此。李镜湖疑其非本指。盖据士丧男女奉尸侇于堂。特牲馈食礼主妇献尸。及祝佐食。皆如主人之亲授受。及士昏礼同牢时赞酌酳婿。及妇亦相亲授受。是知凡于礼事。皆无嫌于亲授受。此所言相受以篚。特平常时事也。今来谕谓此注于丧祭之于字一本作非。然则李公之疑。不辨而自明矣。第所谓一本者。据何第本而出处果端的耶。幸更示之。
出妻之法。在我东势固难行。然一向任此而以致祸家殄世者可乎。
若是纲常大逆。今亦有告官出之之例。其馀只得讲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3L.gif)
遭先生于道。趋进拱手云云。
遇尊长于道之礼。曲礼止言趋而进。正立拱手。朱子乡约则云趋进揖。栗谷先生乡约却云拜。岂亦古今华东礼俗之有异耶。
席父兄之势。为美官。增注藉势为美官则人不称。盖如此解。则凡学问等事。只是要名求誉之为耶。伊川本意恐以为藉势为美官。则其必骄恃自恣。甘心忘善。而终无由以八道。故特以是属不幸之目矣。
来示论其实。注说言其应。二说相须。其意乃备。
四有。是病之在心也。五辟。是病之在身也。心有四有之病。则身亦有五辟之病。心无四有之病。则身自无五辟之病矣。然则修身工夫一条。不几于虚设乎。曰心与身是一身之大目。而其用功也。亦须交致其力。不当了此正心之功夫然后。始从事于修身也。故两立其目。以诏来学也。
四有五辟。其为病固相因。而其用工则亦须各致其力。
第十章明平天下之道也。其曰得众则得国。失众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4H.gif)
治国平天下。以其为治规模之大小而有异尔。若国与天下之目。则不妨通同说。
致知在格物之在。朱子曰致知则便在格物上。欲与先字差慢。在字又紧得些子。盖以下文物格而后之后字。推例之于此亦何妨。作欲致其知。先格其物耶。
欲与先字对举。则语意差慢。单下后字。则可以通紧慢看。
自欺本注曰。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章下注曰。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按本注以知已至而心有未实者言。章下注以知未至而心不能实者言。盖云自欺者。罪之之辞。其知已至而心有未实者。则可加自欺之名也。若知未至而心不能实者。则遽加自欺之名难矣。
心体之明。有所未尽。盖言八九分知而有一二分未真切尔。上文知为善以去恶。即指此等而言。
夫子之门。颜子之学。其步甚高。而曾氏之传。独得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4L.gif)
是。
答禹季用(壬辰二月)
斯文运否。重庵先生奄弃后学。门生辈放仰之无地。已不可言。而当此人极倒地之日。舍性命任闲卫之功。世岂复有其人。天乎恸矣。胡忍为此。申氏二彦之丧。亦是阳类厄会。何言何言。今承细述其躬行之懿。尤不胜嗟惜之情。第随意收录其实迹。以传于士友间可也。
幅巾古冠也。笠子中古遮阳子也。考其本义则幅巾而加遮阳子。无重叠之可嫌也。逮至东俗则笠子著之而谒庙。著之而祭祀之。其亦为一条礼冠也久矣。然则幅巾而加笠子。得无重叠之疑耶。盖谒庙及祭祀。是家间事。单著幅巾。无可碍也。如昏娶出入之事。则单著幅巾。甚乖人眼目。遽难行得。又单著笠子。亦非古礼之意。
此等处无大害于义。则姑亦从俗。未为不可也。如温公冠服之制。既著缁布冠。又著幅巾。而朱子亦遵用之。此独无重叠之嫌耶。
今俗奴婢之服。其规不一。有以其世次而服之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5H.gif)
古者公卿大夫有家臣。家臣为公卿大夫服斩衰。惟士无臣。只有仆隶。仆隶等为士。吊服加麻而已。今日士夫家奴婢为其主服丧。如家臣例。即吾东国俗也。相袭之久。诸贤礼书。亦略著其节文矣。盖今侍仆侍婢有定名者。各为其主服丧。如父母之侍仆侍婢。子与妇不得而臣之。故父母虽没。不为其子与妇服丧。唯吊服加麻而已。子与妇之侍仆侍婢。为其主之父母丧。从其主服丧。孙子妇之侍仆侍婢。为其主之祖父母。不服丧。亦吊服加麻而已。若众奴婢之传世服役者。世为其主之为家长者服丧。如臣服君之例。(虽父母之侍仆侍婢。若有遗命传世则亦用此例。)此是近日通行之例而略有意义矣。
贤者生夷狄之国云云。
终身讲明大义。必以举一国用华变夷为志。万一有以遂其愿则是上也。政使不能遂其愿。犹内守天常。始终不为夷陋所污。如我东之二连则抑其次也。外此无他道理矣。
题判南圣洪(泌元)讲义对语
攻乎异端。此攻字朱子始用吕博士之论。作攻击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5L.gif)
答李子常,景学。
顷承子常所示诸条。继得景学所为辨说读之。此系尊门门内事。有非外人所可与。然既被俯询。不容无对。且以门下旧徒。规正先师家事。此有赵月川故事。则愚辈虽无似。今于二君睽异之际。亦岂敢自外而不相救耶。日前之行。盖欲聚对二君。垂涕泣而道其是非矣。适景学不在家。无由究极其说。然犹得与子常及左右诸人。反复论辨。略见鄙怀。又因此得见事端源委。比前加详。归禀弘庵老丈。旁收同门诸人之论。撮其大意而为说如左。还以相报。惟二君择焉。
参判公(华西先生高祖 赠参判。)宗孙事。高阳派始虽流亡。而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6H.gif)
立案田地事。此系财物上细故。迁就去来。本不可以一切法断之。盖檗山一局。元是姜氏家立案之地。而以外裔之故。属之于参判公。又以摄宗之故。属之于景学家。此无足怪者。且闻高阳派先祖离乡之日。既尽卖其田土。而其不得卖者。特荒芜不可食者耳。故景学家自摄宗以后。还退其已卖而垦起其不可食者。(卖者退之。荒者垦之。八字是田券跋文中语。)以复旧物。则今日为诸宗者。不究中间曲折。徒以旧物之故。而忽然欲追索于百馀年之后者。未见其可也。若一以复旧为正。则直属之姜氏可也。既不能属之姜氏。则其自本宗而移属之外裔。自长派而移属之支裔。初无足多较。又况还其卖而垦其荒者也耶。大抵景学家于尊门。有摄宗之劳。又有昌大门户之功。在本家固不当自伐。而在诸宗则自合有格外表异之道矣。顾乃务为刻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6L.gif)
墓局事。檗山后麓。自奉同枢公(参判公第二子。于景学为六世祖。于子常为旁先祖。)墓以后。为同枢公墓局。至奉参判公墓。(华西先生缅奉参判公墓于同枢公墓西麓。)则又当为参判公墓局。以尊统卑。理当然矣。然其守护松楸之节。仍属之景学家。主张管领。此是贵宗中累世传来之规例。而揆以事体。亦所不容已也。(景学家既居在山下。又先占局内。且缅奉参判公墓。亦自景学家行之。则专任守护。势固当然。)惟今年发卖邱木之举。景学诚有所失矣。然问其故则实以措置同枢公墓土。则亦岂可厚责耶。愚意已往之事。且置勿说。只从今日为始。申严宗规。墓局守护。虽令景学家主之。而如复有发卖邱木之事。则近参判公墓处。大宗共禁之。近同枢公墓处。小宗共禁之。(二墓远近。当以中间一壑为界。)主局者既不得擅卖。则馀人尤岂敢有觊觎者耶。如是立规。庶可以无后弊矣。
墓土事。参判公墓土。元有水田一处。旱田一处矣。景学先人。尝以水田品稍劣。改置美土。仍令墓直兼奉同枢公墓祀。其意盖以旱田属之同枢公墓矣。今景学又卖其田。添补卖木钱。别买水田一处。定为同枢公墓土。此其前后措置。少欠苟简。而于义则未有大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7H.gif)
巢谷局内参判公旧圹之原。此固是贵宗中公共之地。而当初诸家未有属意者。独景学家植木守护。相传数世。则不得不谓之景学家物矣。若自景学家念敦宗之义。特例许葬。则诚是厚意。而自子常家有勒葬之事。则决不是道理矣。
宗田契钱等存没曲折。琐琐不欲与闻。此不在多言。李氏诸宗。若一以敦亲轻财为心。则庶不至如是纷纭也。
妙婢事。不知于今日之争。有何干涉而忽此提起耶。然言端既出。不可不一番说破。大抵尊庶族之于妙婢之母。未尝置家。(俗称正名妾为置家。)只是私通。不但诸人所传如此。虽子常亦以为然矣。既曰私通。则其所生血肉。何以辨认于近百年之后。而明言是参判公之孙耶。政使廊庑间有流传云云。为子常者决不当如是质言。盖若是吾祖之血肉。而置之婢仆之列。固所不忍。或非吾祖之血肉。而杂之宗族之间。亦岂不大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7L.gif)
大抵今日扰端。究其所由起。则在乎退圹地一事。此事相持之得失。上已言之。而子常因此一事。惹起诸端。张皇人眼目。有若相困者然。此何道理。一往一来之间。客心粗气转辗层激。政如逐鹿者之不见泰山。虽不欲索言。而思之足令人寒心也。念昔先师无恙之日。子常与景学先人。同在膝下。以行则景学先人尊二等。以齿则子常长一年。以亲则俱是先师高祖之孙。知见步趣。各有所长。先师抚育而爱重之。真无间于疏戚矣。今景学以藐孤承家。而子常俨然在丈人之列。其辅导守成之责。宜在吾辈之先。设有一二不逮。自合从容规戒。只要事正。无显其失可也。顾乃因一细故。便起衅隙。厚受外侮。至于如此。岂亦吾党气数之不幸耶。虽然人孰无过。改之为贵。昨见子常。一场倾倒。胸中崖岸。有八九分向平之势。更愿因此益加自新。以复旧好。唯景学亦宜反躬修省。随事得正。勿令人得而指摘之。因开心见诚。保合宗族。共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8H.gif)
书成未发。追得景学还家后所寄书。云近阅华西府君手笔迁山记。参判公墓。始葬于鼎排。再迁于铜店。三迁于上檗案山。四迁于后麓稍上处。五迁于中枢公墓右麓。旧迹昭然可悉。然则前日以巢谷地为参判公旧圹者。即是讹传。而景学家占取都局内一閒地。植木守护。其事面亦自别矣。又云老婢事。取质于鄙族门长。则大加惊骇。详说曲折。以明廊底讹传。初无足存疑避嫌。(奉叩于梁台丈。其所闻亦相符云。)尊门门长。是亲经当日事者。而其言如此。则二君之疑。折之于此而可定。不当更问于外人也。此二条是原书所未悉者。故谨玆追复。
与李子常(癸未十一月)
日前鄙宗归自贵闬。略道所寄语。谨已奉聆矣。重教于八月。与座下一会于檗门。尽言所怀。遂共拜先师墓。意谓心中险阻有八九分向平之势。归报弘丈。致一书景学。有多少调顾语矣。其后座下不曾一至檗山。宜乎其不及过目也。然以近日巢谷事所处观之。座下设心之险。依旧自在。而抑又甚焉。殊悔前日相期之过重也。夫巢谷葬地。此是贵宗中都局内一闲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8L.gif)
与李景学(承祖○庚辰正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9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09L.gif)
与李景学(甲申六月)
三浦往还。俱不得一见。怅甚不可言。比日晚炎。侍馀为况何如。毁服之变。哀恫想一般。尚复何云。举国士流粗识廉耻者。皆以不苟循为义。况如君者是先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0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0L.gif)
与李景学(丙戌十二月)
月前历顾。意谓非久还山。久而不闻车音。殊用讶郁。既而因仆隶辈过门。始知入城留多日。因门内人流传语。又知有营求事。于是心窃骇叹。夜不成寐。诚不自意以吾景学之明而有此事也。为人子孙。求荣先祖。岂不是人之同心。然或不知所以为荣。则求荣不得。反有以辱之。宁不可惧哉。夫人固有须爵而荣者。亦有不须爵而荣者。景学知我先生为何等人乎。道学贯天人。睿知通神明。其于阴阳消长之际。人兽剖判之几。见之明而辨之早。空言排洪流。只手擎天柱。身没之后。世变日益深而其光日益显。人非甘心为禽兽者。皆尊仰如泰山北斗。是岂可以一时赵孟之所贵为荣。而汲汲焉以求之哉。世固有以荣为荣时。亦有以荣为辱时。吾不知今日是果何等时也。淫邪滔天而斯文委之粪壤。纲常扫地而宗社危于赘旒。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1H.gif)
答李景学(壬辰二月)
便中奉接手讯。阻馀分外为慰。仍知比日侍况安胜。浑眷均宜。重以为喜。惟不言及重庵丈席丧事。岂讣书尚未到那中耶。皋复在去岁十二月二十日。本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1L.gif)
答金仁仲(春善○甲申九月)
四月临行时覆书三复。怅然不能定情者久之。丈席还乡当复入山之言。此殆勉慰苦挽之情云尔。何望其有实事也。居然秋暮。不知奠接已定。亲戚合观。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2H.gif)
奉戒四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2L.gif)
一。先生暮年孤寓海外之状。思之心折。非言说之可尽。仁仲替奉庙事。且有慈闱两世之养。既无由恒侍谪庐。如九峰之于西山。则其往来省谒之节。在家致慕之诚。自当尽分。大抵祸家子弟居处与出入。不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3H.gif)
一。先生遘祸。自有一副秉执。号名甚正。关系极重。盖当洋澜滔天。禽兽交迹之日。五百年礼义培养之国。不可无一距斥之辞。以明天理之未泯。人心之不死。而举朝泯默之馀。乃有诸道章甫同声抗章。虽其人有高下。言有疏密。不可尽责之以绳墨。要其大体则无异大冬寒威。地中一雷也。先生于此事。任激厉鼓动之权。而得根抵窝窟之目。此在先生全体。固是枝叶一事。而在世道屈伸轻重之际。亦岂可谓寻常细故耶。满世聒聒以非时出言无名取祸为说者。皆浅俗无识之论。何足有无哉。为子孙门生者。宜于心目之间。常存得此个大面势。负恃自重。以俟百世。虽在危急存亡支离困苦之中。不可有一毫悔恨自慊之意形于色辞也。向来微闻贵宗何人。劝仁仲一见某台。陈情乞哀。此是骇怪之言也。所谓某台今既得罪宗国。见弃清议。则先生之于此人。虽在同堂至亲。亦当用大义灭亲之例。况已是疏属耶。遗疏儒书所言衣裳之族云云。盖指此等人也。祖孙一体。岂有其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3L.gif)
一。今日毁服之变。即是吾东人受变于夷之定形也。哀恫号穹。宁欲无见。自海上闻之。又当作如何怀也。邦内士流粗识廉耻者。皆以守死不苟变为心。此足见 列圣培养之遗泽。群贤讲明之馀韵也。仁仲畴昔侍侧。既稔闻明正之训。且闻金相公以此事据义去国。退处近乡。或当有闻其风者。故不以为虑。然乡里无识人。出入京乡。或以新制非夷服之说。君命不可违之论乱之。则亦有不可知者。大抵古之为夷者。其服必左衽。故以衽之左右定华夷。今之为夷者。其服无常。而狭袖为最著。故以袖之阔狭定华夷。此大分之不可乱也。说者每以旧服亦有狭袖为言。然旧服之有狭袖。非亵服则戎服也。今以亵服与戎服而为正服。乃所以为夷服也。为民从君。其义固重。而变华为夷。其防尤大。二者不可得兼全。宁舍小节而伸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4H.gif)
答金仁仲
顷奉手示。慰与悚并。不省攸谓。继因高友回。伏审大庭寝膳复常。赐诲勤恳。以鄙情之慰满。仰揣侍侧之驩庆也。所谕缕缕。咎实在我。甘受之不暇。惟君我二家。以义以情。与一门天属。更无拣别。一有失错。便示相外之意。岂其所宜。此当是君年少量浅。且因目前闷隘。用情不周悉之致。继此切宜检之。区区尝戒贱息云吾二家子孙。宜传世讲好。设有一时违忤。宁握手垂涕泣而道之。不可有一物于胸中。苟存一物。此非二人相外。即是自外其父祖也。鬼神必恶之矣。君亦可以深体此意也。拙状室忧拖至此久。馀悸尚在。令人欲白矣。拨冗艰此。馀与抵沈友书。参照为宜。
与金仁仲(己丑正月)
履玆新元。堂上寝膳万安。侍馀诸度均吉。奉溯且祝。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4L.gif)
与金仁仲(未付○壬辰六月)
仁仲曾以龙柳为何如人。老仆则断然以为非吉人也。先先生自丙子丁丑。深恶此人而严斥之。后来见其有自新之意。收置门下。略与款接矣。近日观其所作事及诸文字之出于其手者。则旧习复作。直是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5H.gif)
答李士极问目(范五○己卯正月)
华西先师答范五之从叔父书曰。心犹阴阳。阴阳者气也。心为太极。太极者理也。必是初晚之说也云云。
朱子心犹阴阳。心为太极此两训。各有攸当。难以初晚说断定。先生在世时。已有所仰禀而未竟其说矣。
明德者心之全体也云云。
明德是此心全体之德。
答李士极(己卯至月三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5L.gif)
别纸
同春尝于祭祀。不拘馔品之定数。随得用之。尤庵闻之。以为无于礼而得礼云云。与家礼图式之义不同。然既有此训。则今可准依行之耶
无于礼而得礼此一言。抑扬两备。当深体而行之。盖于情所不已处有时一行之。不可视之以正礼而常行之。令家礼所定为虚设也。
妄意三代小学之教。不但在于洒扫应对进退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6H.gif)
论语子夏教门人小子。以洒扫应对进退。内则生子出就外传。十年所教者。书计礼乐射御而已。斯二者即小子事亲事师之节。而又异日事君事长之具也。所谓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者。亦在其中矣。故特举此而言之。
大学不言未发之体云云。
大学正心章。未尝不兼言此心之体用。特不立未发之名以告人耳。试更检之。
答申彦明(赫熙○壬辰三月)
便中奉书。审侍度安胜。向里用工之意。慥慥勤恳。有足以感动人者。叹赏无已。教近遭重庵师门丧。悲恸不自堪忍。病伏遐峡。未克奔哭于襄奉之前。幽明之间。遗恨无穷矣。尊宗二彦之逝去。亦是吾党阨运。观今天地间。淫邪之日炽。其相对而消长之势。安得不如此。恸矣恸矣。示加麻之节三条处义。一一是当。无复可评者。百事推此以往。宁有所失耶。承有春间见顾之意。可能践言耶。切企切企。别纸数条讲说。不知签答者为谁。而节节中窍。深用钦尚。无复改评矣。本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6L.gif)
答俞大卿(泰焕○壬辰三月)
示喻就閒旷处读。以定顿心志。此可见用意之笃实。但亦须随其所处之地而施之。不可以一槩取必也。苟其地可以阔略事务而无欠阙焉。则如是处之。岂不是快适事。若分义所在。职事所系。断置不得。则如何能径情直行耶。既不可以径情直行。而徒存厌斁事物之心。便凝滞在胸中。成别㨾病痛矣。曷若内外之两忘。而只用随寓而安心。物来顺应之法。为平实正当耶。更宜思之。
答李舜弼
去邠章。○狄人侵之。太王事之以皮弊犬马珠玉。不得免焉。乃去邠居岐。邠乃先公受之先王。祖宗世传之业也。非太王所得以与人也。今太王不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其心则仁矣。至于去之。则无乃害理乎。太王居岐以后民从之。是太王有德之故也。太王岂知其邠民必从而去之乎。若不知必从而轻去之。是失国而已。不亦危之甚乎。
伊川论太王此事曰。众人必当就礼法。自大贤以上。则看他如何。不可以礼法拘也。朱子又继而论之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7H.gif)
答李子云(龙圭○丁亥九月)
所抄讲说。浅见薄识。何能造其蕴奥。惟明德主理之大指命脉。则妄窃以为建天地质鬼神而无疑。而特于章句虚灵属理与属气之界分。终不能劈破说下。而于讲说中一二段。亦不能无疑。故敢以书呈。伏乞下教。
明德说主理宗旨。既无异同。何慰如之。大体既定。则章句训说之际。小小疑晦处。自当渐次有冰释之日矣。凡治绖之法。于经文有所疑。则将注说来。逐句对勘则可明矣。于注说有难解。则却就经文上。检省大头面则自见矣。如明德形而上下之辨。性命道德等字。元来是形而上者之名。如乾坤之定位。而大学所谓明德。又万世圣学之本源准则处。此可以属之形而下。则所谓形而上者。当为虚位矣。明德之大体头面如此。而就考章句。有似说气。岂其立文之本指为然哉。特看解者不能领其意耳。区区推说章句。固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7L.gif)
朱子于大学章句。分明说心。而小注云灵底是心。又云虚灵自是心之本体。今讲说有曰虚灵非心。乃就此心上。形容此德之明云。则与灵底是心。虚灵是心之本体之语。无乃有牴牾耶。
虚灵非心四字。鄙说中无此语。恐失照捡。盖唯灵底是心。虚灵是心之本体也。故必举虚灵以释此心之德。正犹寒底是水。热底是火也。故必以寒热而名水火之性。聪明是耳目之本体也。故必以聪明而名耳目之则。何谓有牴牾也。若谓虚灵本属形而下者。非所以说形而上之理。则寒热聪明。求其本地。独非水火之气而耳目之精耶。是知说理说气。惟观其主意命脉如何耳。若其形容句语。则未有不可两用者矣。朱子于通书匪灵弗莹注。有人心太极之至灵之语。(答陆子静书。亦曰通书理性命章所谓灵所谓一。乃为太极。)此若因至灵二字。而疑人心太极之不得为理则果成说乎。今因虚灵不昧一句。而谓明德是气者。何以异于是。
朱子撰大学章句。一一解释。直言其所以然。今于明德之解。乃曰领其意而默会之。则乃此理之著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8H.gif)
朱子释经之法。固明白周尽。无一毫隐晦处。亦洁净简要。无一句閒剩语。如以明德言之。德是道理得于心之总名也。例称也。惟明之一言。乃表异之辞。故专主明字意立训。而如只曰至明而不昧。(大学讲义。只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至明而不昧者也。)或云光明正大(语类云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而已。则人无以见其所以为明者着根在甚处。故直就此心活体上。举起虚灵二字。配贴不昧字成文。然止如此则又与释家所谓灵明者无别。故继之以体用之实曰具众理而应万事。言至于此。无以复加。若其为物之是理是气。则所主而释者是德。故无事于言矣。无事于言而不言。而后人犹有疑之者。则为之辨者。安得不曰领其意而默会之耶。然此据本训三句言之尔。至下节言为气禀所拘。则可知其非气也。虽为气欲所拘蔽。而其本体之明。有未尝息焉。则可见其为理也。是亦不待默会而得之矣。或问者是章句之注脚。而其释明德。彻头彻尾。只将理气两端。大劈破说下。而用四本体字。重重着眼目。章句之所含蓄而不尽露者。至此如日中天。有目者皆可睹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8L.gif)
中庸序虚灵。孟子尽心章注神明。皆不可与太极之冲汉无眹者同指为体。而独于大学章句。虚灵以理当之。有何證据耶。
此不当别求證据。中庸序虚灵。孟子注神明。是释心之辞。故知不可遽以理当之。大学章句虚灵。是释明德之辞。故知其须以理当之。即此是明證确据也。太极是万物一源之理。故以冲漠无眹言之。明德是此理之著于人心活体上者。故以虚灵不昧言之。鄙说中固已分地头言之。何尝同指为体而无别耶。请更检之。
尽心注神明。亦是言明。而明德注虚灵不昧。特言其明之盛耳。明与明之盛所争。只在毫发之间。而若是乎有上下之大界分乎。
神明只是鬼神之别称。在人则魂魄精爽是也。观其立文。是直指本质而名之之辞。非专主表章其明之意也。虚灵不昧四字。是就魂魄精爽上面形容其为明之盛耳。所指以形容者既异。则虽同用一语。亦不妨分界看。况立文措语。亦已有浅深之别耶。所谓上下之大界分者。每每在毫发间分析看。故曰器亦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9H.gif)
答金乃强(永根○辛卯二月)
国哀普恸。经岁如新。岁底奉八月出手书。千里寄情。分外欣慰。居然春中。更询侍覆安吉。日用工夫一味精进。尊师门德体对时崇泰。书社盛集接续如前日。而新进兴起。有大可望否。当此淫邪充斥。法门坏败之日。历数诸省。可指拟为来复之基者。唯南州一派在焉。佥君子宜自爱焉。教陋劣如昨。衰颓转甚。房闼动作。呻吟不绝。蒲柳之质。望秋先萎。固其宜也。唯朝无闻而夕有死。为可愧也。新寓堤乡。山深林密。粗惬閒静养疾之计。只离索一事。为馀生无疆之忧耳。年前心说讲疑。果有是事。学没方向。手分现化。何能有定说。自后停止话端。书牍间绝不提及。亦已四年于玆矣。知有砭讨之论。良感见爱之深。后有便递。勿靳惠示。虽在临死之日。得闻至当之归。岂非愚者之幸耶。谨奉谢。仰希照察。
答林行五(滢钟○壬辰十二月)
同母异父昆弟之服。檀弓子游以为大功。故注疏家皆宗之。至宋张横渠谓当小功。而家礼从之。勉斋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19L.gif)
檀弓。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注。日月已过。乃闻丧而服曰税。尤庵先生曰。小功不税之非。既有明文。而缌则无所考。或云月数已满既久则不税。此亦有据欤。遂庵先生则直曰据檀弓说。虽缌小功。亦当税服。今当依此行之。而其为师长加麻者。亦须照例也。
永历皇帝即位于 隆武二年丙戌。仍以是年改元。时郑成功主国。以为于义未当。乃以明年丁亥为元年。施行之。我 显宗丁未。漂海人林寅观等。持 南京历来。历首书永历二十一年丁未者是也。
答俞清之(镇湜○丁亥七月)
夏间一书。为慰良深。即曰新凉。德履定省百福。干蛊之暇。温绎何经。日用工夫。未有佗说。只是竖起此心。不为事物所胜。是第一急先务。盖能以我处物。则虽终日所事在斗斛铢两之间。吾心自不失道义之养。而所莅之事。亦必有头绪。若以物役志。则虽终日从事于绖训史册之中。吾心之汩溺。与俗务不甚相远。而所求于行墨之末者。亦转益杂扰。无开明处矣。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20H.gif)
答崔文佐(烈)
幼子常视无诳以上。皆是圣人言动云云。
常视母诳。是最初浅近事。自此积累向上。以至高远之域。无非教人以圣人言动也。故程子之言如此。
三代教人之法。八岁皆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而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礼记保傅篇。王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卿之太子。元士之嫡子。十三入小学。二十入大学云云。
三代教人之法。见于传记者。参差不齐。朱子于大学序。参互取之。檃括成文如此。学者且依此为说可也。
命夔典乐注云体用功效广大深切。何者体用。何者功效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20L.gif)
蒸蒸乂。不格奸云云。
舜克谐以孝而已。至于进进自治。不格奸。乃为其父母者之事。
敢问颜子之乐何乐。
颜子之乐。周子朱子皆引而不发。后学岂敢妄为之说。只以从事于克复博约之工而进进不已焉。则自有怡然自得之日矣。
答秦仲善(尚友○辛卯)
乐书所列五声数。盖假设分数如此尔。自宫以下三分损益者四焉而后五声具。故先置一为本。以三倍之者四而得八十一为宫数。就此损益之。生徵五十四,商七十二,羽四十八,角六十四矣。制琴弦之法。先权设宫一弦。吹黄钟管而弹之。弦声高则增其丝。下则减其丝。期于与管合声而后止焉。沈括所谓先以管色合声(管色。谓律管名色。合声。律家以黄钟为合声。)定宫弦是也。于是视宫弦所用丝数。以算法异乘同除。得诸弦丝数。(如宫弦用二百丝。则置二百丝。以七十二乘之。仍以八十一除之。得一百七十七丝。零数未成丝者删不用。即商弦丝数也。又置二百。以六十四乘之。仍以八十一除之。得角弦丝数。馀弦仿此。)此正法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21H.gif)
律吕分数。以黄钟九寸为本。三分损一生林钟。又三分益一生太簇。如是生十一律。则其分寸自有一定不易之数。又以轻重为次而叙十二律之位。则其间疏密远近。自是参差不齐。不须嫌也。
十二律取声。皆以龙龈为主。如黄,太,姑,林,南。固直用散声。大,夹,中,蕤,夷无应。亦以龈右之位为正位。其馀应声之位。虽其用之有时。而皆不得为正位也。
律不当徽位在徽右者。就本弦徽左。用指微抑而弹之则出本声。弦急则声清故也。今俗琴弹法。声在徽间者。用指按徽而横撑本弦。亦此意也。
黄钟不为他宫役。须通得律吕旋宫法。乃可语此。试取律吕新书(在性理大全)八十四声图。一考之也。
答洪允老(永燮○己丑二月)
昨年同课屡月。一朝奉别。不能无怅怀也。即得惠问。谨审返省安吉。做业有程。奉慰区区。拙状岁前后。家内忧故。连绵不断。今尚不开霁。只自薰心而已。从侄家迁徙之谋。已于堤川地。卜得小丘壑。春夏间。若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21L.gif)
答刘圣一(道铉○壬辰三月)
昨春一奉温雅之容沉静之态。尚在眼中矣。即奉秋间垂讯。具审伊时侍况安适。进业有程度。为慰之深。教衰颓无聊之中。又遭师门之丧。悲不自胜。良不知寓世之为况矣。一息尚存之时。只愿同类多向善之人。使先贤心事不至索然扫地矣。唯贤友辈勉之勉之。千万非远书可既。惟在神会。
答安启贤(承禹○壬辰十一月)
数三同志。相随共课。朝夕对讨。当有深益。为之奉贺无已。拙迫寒佺伏。只做一藏六虫。每日红旭入窗。将已读书披玩若干番。聊以维持此心而已。未有新得可奉诵者。可愧也。
答李辅京(范稷○壬辰闰六月)
三复来示。周念座下情地。诚难久游师友间。势须早晚归侍亲侧。服田干家。然此则是为人子者职事之大者。古人为学。专以此为重。所谓读书者亦求明此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22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522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