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往复杂稿
往复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5H.gif)
栗谷先生道心本然之气之训。重教于此诵习体究。盖亦有年矣。然于私心。终觉有不甚安贴处。盖人心道心心字。主知觉而言。朱子曰。知觉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又以烛火得脂膏有光燄为譬。据此则心之知觉。论其地头则固在形而下处。求其妙用则理实为之主矣。似不可遽以一气字断之也。且所谓人心道心者。实以心之所发。或主形气上事。或主性命上事而有不同耳。本然与不本然。又恐非所论也。妄意本然之气。惟孟子所言夜气浩气者。可以当之。夜气之湛一。浩气之刚大。是乃气之本然也。然谓夜气足以存其仁义之心则可矣。而谓仁义之心即是夜气则不可。谓浩气可以配夫道义之志则可矣。而谓道义之志即是浩气则不可。是何也。曰心曰志。是气之帅。气是体之充。名位自不同也。愚迷所疑。实在于此。切望贤者做题仰思。如得释然处。幸以见教也。
农翁言道心物之循乎则者也。人心则物而已矣。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5L.gif)
答洪范五(庚辰九月)
得书。具审侍奉无损。连遭亲戚之丧。不知为谁某丧。惊愕殊甚。先兆讼梗。今已宁贴否。大抵灾厄连绵。天所以玉成吾人者甚至。更冀奋身厉精。随事警惕。思所以有立。切不宜苶然丧气。解弃绳约。以负二师泉下之望也。比闻四方士友家后进消息。例皆日就低下。不弃书向田圃里埋没。则必借文入场。卖父兄通关节。其能惴惴守身。以不坠先训为心者。绝未有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6H.gif)
答李重明(俊赫○乙丑)
子曰天生德于予。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又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此虽不直言我圣而实自圣矣。又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6L.gif)
上三节。知天畀之有在而不敢自小也。下一节。见道体之无穷而不敢自满也。盖惟其不自小。所以不自满。
吾无隐章注。程子曰此俯而就之。俯而就之。岂非有隐乎。
圣人之道。其远如天。其近如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特举其近者言之。故曰俯而就之。然即其近者而远不外焉。则实未尝有所隐也。
夫子尝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据此则其周流天下。而曰天下有道。则某不与易何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义之正也。处无道之时。而思欲易之以道。仁之至也。然夫子之周流天下。岂苟然哉。一诸侯以礼聘之。则意其或将有道而往应之。一见而不合。则又知其不可与有为而去之。此所以周流天下。而其一行一违。无非隐见之精义也。及其周流而无所遇然后。乃浩然有归欤之叹。此可谓大隐矣。然其删诗书述礼乐。以明斯道于天下万世。则又未尝不大见也。要之圣人之心。岂有间断绝息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7H.gif)
答李舜韶(昌稙○丁亥五月四日)
重教复诚庵处士座下。重教尝从西州诸士友游。获闻执事盛名。比又因贵宗子云大雅往来。细探日用工夫节度。慕用之积。固非一日。乃者伏蒙先施手书。示以眷与之意。感诵高谊。未易名言。惟区区平日所述文字。只是私识疑义。以备讲问。而浅陋荒率。殊没次第。不谓其草藁猥彻左右。厚蒙奖诩。若有为斯文轻重者。是则满心惭恧。不知所以为对也。然于论议曲折之间。得以仰窥所本之浅深。有非世儒之所可及者。三复钦尚。益切执鞭之愿。惟足下千万自爱。卒究大业。以副此厚望。别纸垂示明德之说。深荷启发之意。敢不佩服。顾愚陋于此略有先入之见。胶守之久。不能遽舍。须将盛论。潜心玩绎。加之岁月之工然后。徐达从违之实。拙涩之态。殊甚可愧。盖区区之意。以为德之为言得也。凡有一物。必有是物所得于天之至善恰好处。即此是德。无他物与则之分也。就人心上专言其所得以为德。则惟明可以当之。明之一言。朱子尝以光明正大释之。此揔举其为体之盛也。又以虚灵不昧释之。此即其所寓之地而密切形容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7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8H.gif)
答李舜韶(丁亥九月)
重教复。便中辱手命。恭审夏秋来。侍体摄依无大损。玩绎之工。日益慥慥真趣溢于辞表。深所望于左右。重教勉从诸师友后。不至全然无事。但恨年未周甲。神思遽已衰落。对案呻佔。不能照彻前后。一二所得。亦无由收住为己有。有时抚躬喟然。不知贤友何以见教也。所示明德之说。不以钝根之难开。重加针砭。曲折恳到。非诚心相爱。决不能及此。重教虽愚昧。宁不知感。惟前书所陈胶守先入之见者。其间因盛诲反复数周。竟未得开释处。今据未开释之见。不复经思。随手作对。如俗儒强辨角胜之为。则在愚陋已失求益之体。虽高明见教之意。亦岂欲如此哉。谨将来示。贴连前诲作一轴。用备岁月用工之资。但于其间往往有文句简略。不能详悉其指意处。如以章句首三言。为合理气而言。此所言气。与下文气禀所拘之气。一耶二耶。若是一也。则一气之中以此拘彼。是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8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9H.gif)
答李子善(长宇○乙丑)
论语上智下愚不移章注。美恶一定。非习之所能移。若如此说。则下愚虽以善自治。而终不能移。恐非若程子自绝于善之谓下愚之训也。
习。如闻见揉染之意。非学习之习。
程子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是指洒扫应对之理而言否。
洒扫应对。是指形而下者言之。而形而上者。即此而在焉。故曰便是形而上者。
论语子路从而后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夫孔子之辙环天下者。不忍见生民之陷于涂炭。而至诚恻怛之意。有不能自已者也。何暇较计命分时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49L.gif)
此段说得甚高。然当是时道之不行。大运所在。如日之将晦。人之将老。夫人皆见之。不待推数计较而后知耳。但圣人无不可为之时。至诚恻怛。感动天地。则挽回大运。或不可知。所谓行其义者。其心盖若是已矣。
答李子善(癸酉十二月)
近世科举。比三代宾兴。虽不能无憾。吾东则行之已久。因为一代定法。且先辈多由是进。而不害于德业之盛。则为士者不失规矩。随俗应举。于义何伤。但斟酌时义。恐不可无。则或撤或作。只要不失其本性何如。志固有定。而未知合义与否。玆以更禀焉。
后世科举。以业则不事道而事艺。以礼则不待举而自赴。与三代宾兴政相反。岂特不能无憾而已哉。士生父母之邦。君臣之义。不可以遽废。且为父母之望门户之计。只得循时应之。然亦不得已焉耳。不当费辞引重。作道理说也。至若或撤或作之说。其撤也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0H.gif)
阳动阴静。本是一定自然之理。而凡易中卦爻。阳爻或有静而吉。阴爻动必皆凶。阳全而阴偏故然耶。
此言有味。当更玩绎。
答李子善(丙子六月十四日)
两读手示。具审侍学增卫。感慰之深。禽兽逼人之祸。蚤知有此日。不谓遽见此光景也。加之以亢熯。民将尽刘。大道之将坠。天地为之震动其如此无怪也。为斯人之徒者。诚宜随分振发。明目张胆。以坚吾之守而敌彼之锋。政所以自尽为人之职。仰答皇天之心。而见今吾党离析凋残乃如此。无由得聚会神精。遍数域中士流。亦未有十分张王可倚恃处。可忧在此而不在彼也。所谓理未尝泯而阳无可尽者果何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0L.gif)
答李子善
昨得书。知上山读书。足令人兴怀。今日一阳生。不知诸君意况。亦能长得一格否。凡读书。每句要得着脚处。即今便有所事。方始实事。不然虽看得到说得通。皆不干自己身分。毕竟无可恃也。知复读大学。不知于毋自欺一段。一番寻究否。朱子常说此与下面欺人事大不同。其不同处在甚么。既不同则注中又以徇外为人言之何耶。若欲致力。又当如何着手。须与汝圣共商示之。语类论此处一卷寄去。可参考也。竹岸人狼狈。直是使人凛然。平居说道。岂不是磊落可听。事到手头。便颠倒如此。岂非吾辈之一明鉴耶。北士之过。得闻其心源不是处。为之数日不能安寝也。斯人之徒。其失道至此。则彼禽兽鬼魅之得志恣行。又何足疑耶。苦痛苦痛。火下艰此。不宣。
答金士绥(永禄○丁卯春)
敢问若真主扫除清虏。则清主必以为东韩有君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1H.gif)
宁以国弊。不可受。
洋教只是货色二者而已。人之情欲。莫切于此。故举世蛊惑。有土崩之势。其祸十倍于清虏毁裂冠冕。则任斯道者。正当明目张胆。不可少缓之时也。然出不得扫其氛沴。入不得拯其陷溺。空言无施。而无所补于事。当如之何。
有其位者辟之以政。无其位者辟之以言。今以空言为无施。则是欲手援天下耶。经正则斯无邪慝。明圣学淑人心。其急不在缮兵鍊武立法设禁之后也。
大学新民章作新民章句曰。言振起其自新之民。及考或问。则却曰使之振奋踊跃。以去其恶而迁于善。舍其旧而进乎新也。二说似相矛盾何耶。窃以康诰本意考之。武王之封康叔也。以商之馀民。染纣污俗而失其本心。故作是书以诰之。则此时岂有不待振起而自新之民耶。由是观之。或问云云。似据本书正意言之。而章句有若断章取义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1L.gif)
明明德则必因其德之所发而遂明之。新民则必因其民之自新而新之。此大学之要旨也。或问云云。终觉与章句不合。岂或出于未定时说耶。恨未及再质丈席也。
与金士绥
全斋丈不淑之报。去月晦日。始得其真的。恸廓不可言。孟子所言无仁贤国空虚者。盖莫今日若也。吾于梅山。尝再承颜而未有讲学之实。于此丈则虽一纳拜。而留连奉诲。有多少警益处。向后连章累牍。情义之所灌输者亦不浅。况在今日阳类销歇。群邪竞逐之际。所以倾心倚仰者。不啻如鲁郊之灵光。故于其亡也。悼伤忒甚。遂为之加麻三月矣。诸少友及门者。亦宜自量其情而处之也。岁开。欲遣人致奠。而未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2H.gif)
答沈稚浚
月前书。感慰多少。忽复二旬。体度更如何。瞻溯区区。重教坐了病窟中两个月。何能有好况耶。前上丈席书曲折有爽实处。尊诲所规伤急之云。诚然诚然。敢不佩服。但以进谏师门。为出于低看之意。则此却未然。曾氏之童子告大夫箦之非分。子思之门人言庙门哭之违礼。之二子何尝有低看圣师之心耶。此不但未照区区之心曲。以此立心。于高明事师之体。或恐有损失处。乞更检省焉。鄙社诸子失处。果或有此等苗脉。而盛戒及此。不觉𢥠然。已以一文字痛加警箴之。或当有所惩也。后有所闻。不惜更示。何感如之。病侧拨冗艰此。都冀默会。
答卢大中(正燮○甲申三月)
心大性小。心一性万。此于程朱之书。或有来历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2L.gif)
心大性小。心一性万。重翁时或如此说。而于鄙意则常有所不便。盖大小一万。在心与理对说。则固有如此分看处。如大学或问格致条。论心与理巨细相涵之类是也。若以此而移施之于心性。则性与理虽曰一理而体面自别。终是有不稳叠处矣。
答卢大中(甲申六月十九日)
毁服之变。固知有此事久矣。而及见令文。惊恸丧魄。宁欲溘然。当此时。不能不遍念远近诸士友。而如贤友者所居逼近都下。尤所忉忉也。获奉惠书。具审服体侍奉无他。为慰。立身一败。万事瓦裂之云。足见立心之卓然。殊使人心眼俱开。使举国士流皆有此志。岂有今日之祸。设令有之。亦岂忧回阳之无期耶。章甫之在粤。固知无所往而可容。辇毂之与山谷。缓急甚不甚则有之矣。且与一二同志团聚成群。以为守义俟命之地。亦是一事也。盛意所定既如此。则不敢不奉以周旋。而适于近里有一处可指议者。须早枉相视而来之也。重教病瘁之馀。目见时变之罔极。添疾呻呓。自力作数语。为诸友示志。今未及寄去。二君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3H.gif)
答卢大中(丁亥)
所示明德章句问答。所问所答。皆有意致。政合一番商量。盖大学明德。以本传所释观之。正是人心中所具天命全体光辉极其盛而包含者。谓之明德。此言分别心与明德极明白。而光明正大四字。善体贴本传意。其于学者体认扩充之工。亦深有警发处。及其于章句立训。则乃以虚灵不昧做头说。窃料其意。以为释明德。若但曰光明正大而已。则无以见其实体根着处。所以必就方寸上。拈取虚灵二字。配贴不昧字成文耳。然其本体骨子。依旧是理为之主。观语类所云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等语则可知矣。惟其造语极微密。于心与德之界。泯然不见罅缝处。故后人往往直以心当德看。至有唤德为气之弊矣。区区每谓章句本文。揆以注体。诚极缜密。置水不漏。但使朱子逆睹今日之纷纭而预为之备。则或不应如此立文矣。未知尊意以为如何。愤闷之至。无所归咎。有此不得已之一言。僭妄之诛。有不得辞也。盛论谓章句三言。包括下文八条目立文。此意亦甚善。正得朱子释经之法。但以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配虚灵不昧。格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3L.gif)
答卢大中(丁亥)
录示三田碑文。今始读其全篇。百载之下。犹使人怒发冲冠也。尤翁所谓狗不食其馀者。非过言耳。
答卢大中
既以最灵当人心。则下文神发知之神字。或嫌重叠。故常疑最灵二字。是揔言人为万物之灵而已。下文形字。指人身而言。神字指心。五性是性。感动是情也。今未敢谓其必然。姑自陈其前日起意处如此耳。语类云云。是据本解立文推说之而已。复何疑哉。来谕谓若以圣人立人极为人极。则是人极必待圣人立之然后方有。此却大未然。人极自是固有之体。而立之则由圣人耳。如中庸立天下之大本。岂可言大本因人而有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4H.gif)
示鄙稿太极图记疑一段。既已删削。不必复存。只要更加研究。俟得新见。别作措置可也。大学说格致条云云。此与语类所训。各发明一义。不妨作表里看。盖以大学始终之工。拟王者有天下之事。则知至意诚。诚如高祖之有关中。光武之有河内。正心修身以下。即是因此根基。展拓幅员。以有天下也。至以大学始终之工。拟王者治天下之事。则物格知止。正是大辟土疆。统一天下。诚意正心以下。乃是就此田地。行教化正风俗。以致治平也。鄙见偶尔如此。或不至大悖否。
答金希圣(在学○乙亥六月)
居常诵慕。便中辱讯。谨审迩日侍体动静百福。进业有程度。深用慰喜。无所比况。此来金圣心大雅又能略道高明居家卓行之一二。重为之警听。足令懦夫有立。区区之受赐于左右者厚矣。更冀千万自爱。扩而大之。卓卓有立。以幸吾道。重教年来所守。虽不至全然放倒。而只是蔑裂。无进取之势。何足为高明道也。俯询人心道心之说。此是吾儒为学大头脑所在处。而做题目讲讨。至询及于不知之人。可谓知所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4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5H.gif)
与金希圣(丁丑十一月)
田愚事。此斯文一大变也。尚气不尚德。务外不务实之馀。其狼狈至此。固其所也。斯人之徒。先丧其道既如此。则彼禽兽鬼魅之肆然以相逼者。又何疑哉。所可恨者。区区十三年。眼不识人。猥托道义之交。竟为千古人所笑也。盖其诬贤(尊先师媚灶之谤。本全义人所诵鄙俗之言。而田变换头面。为李重九所传重庵先生之言。诬告丈席。致使临终。有抱冤疑友之语。此其言根之败露。此去金声远皆参见云。询之可得其详。)慢神(重庵先生祭文。有大冬寒松。有康候风之语。田谓康侯有不绝秦桧之失。而今引用此人。则是亦暗讥吾师以媚灶之累。练祀斋宿之日。上告灵筵。还送其已告之文。又并逐其孙之来与祭者。)险𡾟轻肆。无忌惮之习。固已得罪于大人君子之门庭。而在门诸公。未闻有一人能鸣鼓声讨。以谢先生之灵者。是可疑也。而至于重教则顾念师门之受诬辱。(彼既诬辱重庵师门如此。而又上及华西先师。倡言斥之以异端。而自拟以距杨墨辟佛老之功。)虽欲隐忍而全交。顾可得耶。行将引义告绝。其处义之当不当。后之人当有能辨之者矣。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5L.gif)
(重庵先生为文。常任真肆笔。全无拘检。故句语所切当处。有时不顾来历而引用之。或致傍人之所许议而不以为意。今祭文中偶用荷衣蕙带之句。盖亦特取其亭亭皎洁之意而已。未有他心也。彼又以此为尤翁祭大尹文中语。来历不佳。大加喝骂。吁亦已甚矣。)
答蔡圣初(洪冀○戊子八月二十八日)
变化气质。此有二说。若是统体涵养之工。大学顾諟明命。日新又新之工。无非是事。至于矫偏揉枉之工。随人各有自家病痛。更须亲切省察。从难克处克将去。乃为有切非旁人之所可与知也。持敬节度。亦别无单传妙诀。只将朱子敬斋箴,陈氏夙兴夜寐箴。此二篇朝夕讽玩。慥慥循习。不令有间断。则自有进步处。先辈大树立人。皆从这里劄住脚跟。愿高明加之意也。
答蔡圣初(己丑四月四日)
讲疑卷子。奉玩多时。可喜钻研之日益勤。如是不已。路径渐开。则不患不到光明之域。而所以存养于内者。亦不自觉其崇深也。勉之勉之。华东合编移写之议。不觉喜耸。但今雠校之役方午。往复论勘。未易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6H.gif)
大学序补其阙略。补传之第五章云云。
以文则格致之传。全缺一章。此阙也。以意则格致之说。见于经者。仅可以领其大指。而用工节度则无由得其详。此略也。
观世俗之厚绵袜。亦可以推知夷狄乱我国也。何者。足体之贱下者也。犹戎狄之于人也。今通国尊崇贱体乃如此。岂非召戎兆眹乎。以此类推之。可以格物云云。
如是观物推众。亦不害为格物枝叶间一事。
今不尽释云云。
此所言不尽释者。即指所引经传之文义接连。血脉贯通者而言。非泛及他意也。或问于传首章条末段。言三引书之序。传二章条末段。言所引盘铭康诰文王诗之序。似此类即推说章句不尽释之意也。
传文下六章与经八条目第二节。顺说次序同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6L.gif)
然。
听讼章。○此必以讼为言者。天下至众不能无讼。只是无讼则天下平矣。故论周家极治者。亦不过曰刑措四十年耳。或曰。孔子为鲁司寇。有不孝之狱何也。曰鲁三家倔强。公室微弱。名分紊而纲常颓久矣。而夫子之职。又不过摄行相事。虽圣人。岂能一朝尽革其旧染污俗哉。然三月鲁大治。且春秋争国。天下莫能讼决也。而夹谷一会。齐人大畏而归其侵田。非圣人至德有以畏服乎人心者。岂能有是哉。若使鲁之君臣。相与讲明于大学之道。崇信夫子。俾行其志。则吾见东鲁一变而至于文武之道。天下相率而质成于鲁矣。
是。
诚意首章小注。饶双峰云云。○若以诚意为治四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7H.gif)
双峰说。诚有偏重之病。
不得其正。章句则指用不得其正而言。小注如何心得其正之云。岂怒而心有不正之云。却似不指用而言云云。
以章句或问语脉推之。小注两心字。亦当以心之用看。盖心之为物。有体有用。则传文之专言心者。固无以见其必以用言。而章句或问。每以用言者。岂以传言脩身在正其心。则此心字须以用言。乃与修身之事相交涉。尤亲切耶。
心不在焉四字。唤做心在焉字看去。则多般病痛。不攻自破矣。如赵军空壁。汉帜可立。亚夫坚卧。夜惊自定。如此看。未知何如。
是。
平天下章。先言兴孝兴弟不倍。而后言财用。与孟子富而后教之。次序不同何也。
老老长长恤孤。而使民兴孝兴慈不倍。教之端也。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7L.gif)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云云。
天怒民怨之极。菑害并至之会。虽用善人。亦有无救于祸之时矣。圣人言此。盖欲人恐惧修省于未然而不为无及于事之悔也。
答蔡圣初别纸(庚寅)
庶孽之承嫡者。无他兄弟可主其母之丧。则三月之后几筵当彻否。其义何如。
只得如此。但于朔望日。略设位伸哀似无妨。
祝文称号。当何以书之耶。
自称只云子。称母云亡母。
初再忌日祝文。当依何祝格例而用之欤。若曰权宜制用。则未知其义之如何尔。
不用昊天罔极之语。代以不胜感怆。无妨耶。
答蔡圣初(辛卯三月十三日)
重翁西驾。陪游累日。所得于观感之间讲问之馀者。当不细也。恨未得操几杖而同其乐也。教入此山。恒兀兀无团圞之趣。至昨年暮秋。同二三少友。入华阳洞。奉审 万东庙貌。遍寻尊周古迹而归。路中遇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8H.gif)
康诰若保赤子。孟子蔡氏所释不同。孟子以为矜小民之无知犯罪。如孺子之无知入井。蔡氏合上句对解。以为去恶如去疾。保善如保子。以文义考之。恐孟子说是正义也。若大学传直引作爱民如爱己子之意。又别是一义也。
答蔡圣初(壬辰三月十六日)
斯文不幸。重庵先生奄捐皋比。恸哭恸哭。夫复何言。自此后生将放仰于何地。世道将赖谁而闲卫耶。古所谓上为天下恸者。良无际涯也。即奉手讯。具认于承讣之日。为位会哭。加麻行礼之节。甚当甚当。教昨冬闻患报。冒寒驰候。奉一二遗诲而归。归未几日。遽奉凶音。一恸之馀。丧气殊甚。不能奔哭。只令毅儿操文替往。略伸情理。益不胜哽塞之至。二申君之丧。何其惨也。妙龄志学。日月征迈。其进不可量。而遽尔至此。吾党气数之极否大可观。何言何言。遗行文字。顾此神短。有不可为力。然第先以诸贤之手。详录其不可没者。寄示之也。赵殷卿数日相守。见其性气贞固。志向端的。可与共学。久而不变。极可钦尚矣。昨秋高明上云潭书。发之非时。又失宜。中间见阻还收。窃为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8L.gif)
与李敬器(昭应○乙亥十月二十六日)
仰惟日来侍候百福。礼日渐迩。窃想嘉悦无比。而行礼凡具。或不至贻恼神观耶。吾辈为礼。要以敦本实为重。凡系边幅仪文。一宜省略。此是大易用缶之至意。吾友讲理有素。或已领得此义也。先嫁后笄。是吾东谬俗。而吾友欲据礼规正。深得华阳夫子家法矣。甚善甚善。然妇人笄服。自婿家措备。承袭已久。今虽在未迎之前。阙然无事。情所不安。玆依鄙家旧用之制。制呈冠子背子各一件。以备行礼时所需。观家礼纳币章。许送钗钏之属之意。则此于礼恐亦不至有碍矣。伏惟监纳。不宣。
答李敬器(丁丑十一月)
贤友病馀不健。不至有妨书业否。今冬丌阁何经。同讲有几人。大抵为学无佗说。只是治自家心。理自家性。以求复乎本然之正。为彻头彻尾大命脉。至如读书说义理。即其所以考观准则。开阔路径之事耳。今人终岁勤苦其心志。劳弊其精力。做得许多工夫。及遇小小事变。便𠑘倒狼狈。反为不读一字人所笑。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9H.gif)
答李敬器(丁丑十一月)
奉书。审德履珍崇。诗课日有渊永之趣。为慰深矣。思伯书其解所至既不同。则惊怪致诘。自应如是。不是异事。况帝字训说。自我已有疏脱。足以致人之疑耶。讲说原稿玆寄去。宜更加检点。逐一标示改正。无俾更有此等处为望。图书说依示脩润。果比前稍胜。可幸。但卷尾题品殊未安。草创之论。校正差处。为要切事。从而揄扬。非急务也。
答李敬器(甲申九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59L.gif)
全君所服。是染青深衣。制度颇苟简不成㨾。略抄蘖山深衣说持去矣。今日士子有意守旧者。大抵皆以深衣为归宿。便成中八人。此亦一般机会也。
尊堂诸昆季同心守旧。此意甚盛。极不易事。更宜接续砥砺。图所以不坠也。
答李敬器(壬辰三月九日)
示喻日用警省之意甚善。持养大体。须以此为恒度。而更将读书明理之工。以开阔路径。脩治间架乃佳矣。此间有一士友持示陈清澜学蔀通辨一部。乃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0H.gif)
题判李敬器讲义对语
鄙人所述通解。于深衣之制。谨守先师绪馀。而枝叶零琐处。有一二节商量损益。亦未保其必然。何遽标出题目。张皇乃尔。大抵得一说偶合己意。略不经心。便自主张。是讲学之大戒也。
不佞于妇人服。尝有一说。盖女适人。与男出后。体面自别。男出后。直是舍其父而为人子。故名无服。皆举此以移彼。其于诸亲也。在彼则一如其亲子。而在此则无一之不降。惟女适人。则自是为人妇。未尝为人子。故天属正名未尝改。但子以父为天。妇以夫为天。人不可有二天。故在家则致隆于父而已。适人则致隆于夫而不复致贰于父。此其服之所以举此而移彼也。其于诸亲也。则在彼从夫受服。而有不能尽同。在此从父降服。而亦不能尽降。何谓不尽同。诸亲皆从夫降一等。惟于子孙之列则同夫服。(凡在子孙之列。虽旁亲亦不降。)以己之视子孙。犹夫之视子孙也。何谓不尽降。诸亲皆从父降一等。若于祖父母则仍本服。以祖之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0L.gif)
古者葬毕返哭。其发行必贵速。而在道则又贵缓。盖窆柩立主之后。神道之舍旧从新。或有疑贰徊徨之虑。故其发贵速而不贵迟。及其在道则又恐神之在后而不来。故言窆而归不驱。又言其反如疑。此圣人制作之意。所以明于幽明之故也。
续通解丧服变除练受服条。按崔氏变除云其斩衰。至十三月。练而除首绖。练冠素缨。中衣黄里。縓为领袖缘。布带绳屦无絇。○愚按后世斩衰绞带。练后用布之例。盖本于此二条。然崔氏只据疏说立制。而疏说则又据公士众臣为君服布带之文立论。今考丧服斩衰章。曰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注。士卿士也。公卿大夫压于天子诸侯故降。其众臣布带绳屦。贵臣得伸。不夺其正。观此则所谓公士众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1H.gif)
答申允成(
吟病穷壑。阳意索然。每念尊社佥贤力学前进。有相继蔚兴之势。未尝不耸然引怀。若坏虫之闻雷也。惟贤辈胥勖。所询论语首三节。以大学首三句相配看。如此亦无妨。前人已有言之者。但论圣人立言本旨。则修己治人。以造其极。此自是天然定理。故出言便自然成序如此。非以此对彼而言也。此不可不知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1L.gif)
所询性说云云。谨悉盛意之攸在。盖凡言性同者有两端。有以万物之一源而言者。有以万物之各具而言者。以一源而言。则犬牛与人。果同得一体之理而为性。以各具而言。则人与人同。牛与牛同。犬与犬仝。而犬牛与人。不可谓同其同者。可化而一之。特随其所禀之清浊而有难易之分耳。其不仝者。虽圣人为政。只全一物各尽其本性。而不能化异类而一之也。此大分也。来喻以圣凡之不仝禀。拟之于人物之不仝类。而论其可化不可化。宜乎其说之不能达也。
答申允成(壬辰三月十七日)
斯文不幸。重庵先生奄捐教席。吾辈放仰之恸。当以何说相慰耶。万事已矣。世界无人。自玆以往。只有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2H.gif)
回也非助我者也章集注。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之道。则夫子之于颜子。实以助我望之。而颜子于夫子之言。默识心通。无毫发之疑。故如此云。而胡氏注云夫子之于回。岂真以助我望之者。与朱子说自相矛盾。如何看。
胡氏岂真以助我望之之云。发明圣人之心。或欠亲切。故置之圈下欤。观十有五志于学章章下按说。可见也。
季康子患盗章。○康子以患盗问。而孔子不以息盗之策对之。而只告以不欲。不欲果是息盗之策否。曰在上者人所瞻仰。上之人苟以贪欲为事。则下之人亦以贪欲为事。上之人能以尚廉为事。则下之人亦以尚廉为事。而上行下效。捷于影响矣。若我有贪欲之心。而欲民之不贪欲。则是所令反其所好。民必不从而争夺之祸起矣。然则息盗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2L.gif)
得之。
刚毅木讷。○仁者。无私当理之谓也。故有如此资质底人。则近于无私故云然。
知巧言令色之鲜仁。则知刚毅木讷之近仁。
答崔士远(亨淳○丙子十二月廿四日)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云云。○遭先生于道。但趋进拱手。无拜见之道子。
古者遇尊长于道。只正立拱手而已。至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始有揖。至石潭乡约。又有拜。此等礼俗从厚无妨。
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今无纯衣之制。孤子当着曰衣白带欤。虽慈侍下。亦然耶。注曰非当室者不然。然则长子既白衣带。其次子以何制用之乎。
无纯之衣。只用全白之制。朱子言偏亲无明文。亦当用青。慈侍下准此行之可也。长次之别。从曲礼则惟当室者不纯采。次子自当如常。从深衣记则凡孤子皆当纯素。礼疑从厚。今只得用深衣记之言。
答朴周服(冕燮○甲申四月日)
居敬持志之要。此不必别著说话。且将朱子敬斋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3H.gif)
答姜伯三(复善○甲戌十一月二十九日)
重教复伯三大雅足下。重教自从足下游。至今七八月之久。思想之情。靡日不一再至。与山中朋友说南游之胜。常不道山川风物之盛。而诵足下之贤。窃不知足下有何感人之术。而能使人不能忘如此也。都生至辱手书。谨审秋冬来。尊体侍奉百福。进学有程度。感慰之深。未易名言。念自世教衰。道术堕地。利欲滔天。士之知有此事而慕向焉者盖鲜矣。厥或有所事。而又常各守其门户之所传。师友之所闻以为主。是以终身勤劳。只成就自己见识。而不足以入得圣贤门庭。甚则堕落坑坎。陷入幽闇。终为天地鬼神之所弃而不自悟者滔滔也。惟足下早年奋发。摆脱俗臼。超然独以圣人之学为心。而原其所以立本者。又公天下惟善是从而无所私系。前头夷险。不足以动其中。慎斯𧗱以往。其所就之高明光大。夫岂浅陋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3L.gif)
雅言剞劂之需。蒙此优助。原其设心。忠厚公正。迥出常情。钦诵无已。但此事既非出于尊庭之意。则在高明。或欠不敢私与之义。而在此间士友冒而受之。亦甚难安。左右思量。不得已谨付来人。俾即还纳。幸望探察事体。勿以不恭见诮而还收之。千万切仰。
答姜伯三(癸未三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4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4L.gif)
二纸覆诲。深荷启告之至意。其未契处。急于发病求药。复此冒陈。而为说颇支蔓。或恐致勤哀瞩。有妨静摄也。大抵讲论之际。受益多在未同处。以未同而相磨。则不惟互攻其差误。虽粗有所得处。亦复发省生色。所以为大益也。惟哀座深察此衷曲。勿以不能言下领会为嫌。而益加砭讨焉。则虽十反无射也。
别纸一
古人人马之譬。用于太极之于阴阳。性命之于气质而已。今欲以心比之。甚是未安也。无以则言马上之人也。乘马之人犹心。所乘之马。犹充体之气。驰驱之范。犹性云云。
盈天地间者。皆太极阴阳之所为。则凡太极阴阳之所取譬者。宜其无所往而不相值。独施之于心而有说不去处。何故也。所谓性命与气质。亦是此心内物事。而性命气质。可以比人马。而惟心独难于所属。又何故也。以盛见所在。则当以性为人。以心为马。而今不能如此立说。只曰甚是未安。此其所以不安之故。政好加意致思。而乃不肯反求诸心。又强为说以迁就之。不亦苟乎。在天理则以太极为人。以阴阳为马。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5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5L.gif)
性为心宰。心为性宰云云。
心性互宰。古无此语。自近世吴老洲公始发之。而后之学者多致疑。高明独取其绪馀而为之说。岂别有所见耶。心能检性。性不知检其心。心之宰性职耳。性之宰心。亦有是理耶。若谓专言性而主宰在其中。则此是合心而言性者。(朱子论天地之帅。吾其性之性曰。此合心而言。)无可疑矣。谓心与性对而互相主宰。则非浅陋之所敢闻也。
必曰天理之主宰。此特推本说也。非为心即理也而发也云云。
主宰在天理本体上论。则本体上。固已含主宰之理。但未有主宰之用。推本云者自不妨。若在人心上。论天理之妙用。则即此实有主宰者。便是天理之所为。岂可复以推本言也。至若心即理也一句。此非愚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6H.gif)
所谓妙所谓致所谓立所谓行。何可曰理之所为乎。只是气故耳云云。
朱子论心之知觉曰。知觉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这烛火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此训形容此心知觉理气乘载之妙。极精切。陈北溪在门亲听。既谨录以传之矣。其释大学章句虚灵不昧之语曰。理与气合。所以虚灵。又释或问虚灵洞彻之语曰。理与气合。有此妙用。庶几不失朱子之旨矣。朱子尝言安卿看得道理尽密。诸生未有及之者。岂指此等耶。愿高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6L.gif)
朱子说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也。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也云云。此则心即气也。其本然而未发之时。实理之体具焉。此谓性也。其善应而不测之时。实理之用行焉。此谓情也。非以一心分理气。而曰理乘气。如人跨马也云云。
以未发与实理之体。分理气。一属之心。一属之性。以善应与实理之用。分理气。一属之心。一属之情。此不论义理如何。朱子立言意脉。果本如此否。且以盛见所在言之。性与心之分理气。固尝闻命。情与心之分理气。亦是平日所主乎。且区区引朱子二训。上节(论性情与心自然主宰。)要以明心有以理言处。此节要以明情有以理言处。观上下起结语可知。来谕误认此节为一心分理气之證而辨之。大抵讲论之体。先要宽心下气。平铺放著然后。照理精切。察言周尽。亦于自己说话。无左右横决先后牴牾处也。勉之勉之。
明德道心。可以自气而言。不可以自理而言云云。
以愚所闻。则明德道心。皆当主理而言。不当主气而言。然其所以主理之故。则各有其说。盖心与德。本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7H.gif)
朱子何故论明德道心。皆先言其气。而又必曰以具。或原乎此。为自气而言也云云。
论明德而先言其气。指虚灵不昧之云乎。灵一字。元是理与气合。有此妙用。故说气之良能。固用此字。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7L.gif)
别纸二
理无有为之理云云。
窃详来教始终。大槩有一般宗旨。论圣人之心一理浑然。泛应曲当之说。则曰理若能泛应。终未免运用之弊。论处物为义之说。则曰若谓义能处物。天下岂有如许理字乎。论明德道心自气而言之说。则曰若自理而言。难免夫理涉有为。于此又致诘天理主宰之语。而曰理无有为之理。凡此等语。皆从一副定本。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8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8L.gif)
朱子所谓天理之主宰。煞有曲折也云云。
朱子之言。自是通决直截。高明之意。必欲强索曲折何也。此岂高明之本心哉。特为讲说之所困而不自觉耳。然尝考之。朱子尝言心主性情之妙曰。心主性情。理亦晓然。未发而知觉不昧者。非心之主乎性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9H.gif)
曰性心之条理。又曰性心之准则。条理之说。出于明德乎。准则之说。出于道心乎云云。
心之有性。本以准则而得名。而其为准则也。必有条理。准则云者。指言此性之有善无恶也。条理云者。指言众善之各有攸当也。言性者只言心之准则。则性之有条理在其中。何必以心之准则心之条理。分立两目而别言之耶。惟心之为体。则元自有泛言切言两路。泛言则知觉是也。切言则主宰是也。一则兼言气。一则专言理。言各有主。意实相发。势须各立地头而两言之。以心之知觉与性之准则相对分物则。是一般面势。以心之主宰与性之准则相对在一理上。分能与所能。又是一般面势。初不可以相病。亦不可以相混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69L.gif)
朱子尝论横渠心小性大之说曰。心性则一。岂有大小。观此则心与性。本不可以大小言。至以准则与条理。分性之大小。尤无意。孟子告滕文公专言性善时。性何尝加大。告公都子分言仁义礼智时。性何尝加小耶。
命焉而反为条理于心乎。理焉而复求准则于性乎。
命焉而反为条理于心。意已见上。理焉而复求准则于性。此合有一番说话。盖在天理本体及圣人一理浑然之心。则主宰准则。即是一体物事。岂有相求相资之可言也。惟在众人分上。则其所谓心者。虽有主宰之职。而存亡无常。已失其天性之真体矣。其所谓性者。虽是准则之本。而拘蔽相因。亦不得为吾心之实德矣。于是乎心焉而必求准则于性然后。始尽其天理主宰之妙。性焉而必资主宰于心然后。始著其天理准则之正也。是故圣门为学。欲尽其心者。必先知其性。欲养其性者。必先存其心。此万世不易之大典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470H.gif)
朱子答杨子直书曰。谓太极含动静则可。(自注云以本体而言)谓太极有动静则可。(自注云以流行而言。)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今见行百选本。载此书而于第二可字上。添刻一不字。此甚害理。)愚按含动静者。太极之体也。而有动静者。太极之用也。有动之静之之妙者。形而上者也。而有动焉静焉之机者。形而下者也。若谓太极只含动静。而实未尝有动静。则其于体用之全。固有所未周矣。又谓太极即是动静。而更未有分别。则其于上下之界。亦有所未明矣。故论太极者。既合得体用。又分得上下。方始免未备未明之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