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往复杂稿
答宋文好(敏荣○壬申四月)
所询曲折。足见雅意之所存。盖从师求道。亦是养亲志之大节。固不可以缓者。但今足下亲年已满七旬。左右侍奉。虽自有令兄。在人子不忍远亲。又各是一般情理。万一蹉过此岁月。异时足下虽欲追补。顾可得耶。更宜千万念之。愚意以足下诚孝。政使挈眷来此。其以时归侍。鼎鼎往来。自不可废。无宁留在亲侧而移此心力。用之于从师讲问之事耶。
答宋文好
陈新安曰。理虽高出于无极太极之表。而其实不离乎日用常行之间云云。窃疑上节似有病故。夫理高出于无极太极之表。则无极太极之外。更有甚㨾子理乎。
陈说云云。恐是遣辞时疵病。不必深论。
西伯戡黎。集传西伯文王。又载或说西伯武王也。小注朱子曰。便是这个事难判断。观戡黎。大故逼近纣都了。岂有诸侯臣子而敢称兵于天子之都乎。又临川吴氏曰。戡黎之师。当时伐纣之时。近畿
往复杂稿
答宋文好(敏荣○壬申四月)
所询曲折。足见雅意之所存。盖从师求道。亦是养亲志之大节。固不可以缓者。但今足下亲年已满七旬。左右侍奉。虽自有令兄。在人子不忍远亲。又各是一般情理。万一蹉过此岁月。异时足下虽欲追补。顾可得耶。更宜千万念之。愚意以足下诚孝。政使挈眷来此。其以时归侍。鼎鼎往来。自不可废。无宁留在亲侧而移此心力。用之于从师讲问之事耶。
答宋文好
陈新安曰。理虽高出于无极太极之表。而其实不离乎日用常行之间云云。窃疑上节似有病故。夫理高出于无极太极之表。则无极太极之外。更有甚㨾子理乎。
陈说云云。恐是遣辞时疵病。不必深论。
西伯戡黎。集传西伯文王。又载或说西伯武王也。小注朱子曰。便是这个事难判断。观戡黎。大故逼近纣都了。岂有诸侯臣子而敢称兵于天子之都乎。又临川吴氏曰。戡黎之师。当时伐纣之时。近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8L 页
有小国。周师先戡黎而遂乘胜以进纣都也。按此两语。西伯为文王者。未可的实。而集传之意以文王为断案。未知可也。
西伯文王之号也。传首既以文王释西伯则斯已矣。而末复疑之云或曰西伯武王也。盖恐戡黎或非文王事也。
微子篇小注朱子曰。箕子偶然不冲著纣之怒。不杀他。然见比干恁地死。若更死谏。无益于国。徒使人君有杀谏臣之名。他处最难云。小学书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按箕子之囚奴。比干之争死。其先后相戾何也。
史记殷纪言比干谏而死然后。箕子之囚为奴。为纣所囚。宋世家言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乃直言谏纣。二说不同。故后之论者。各以为据。然以理推之。殷纪为长。但佯狂与囚奴先后倒错。盖不因被囚则佯狂之事无所为而发矣。故朱子于论语注。直叙之云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为之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大诘天棐忱辞。小注朱子曰。书中棐字。正合作匪
西伯文王之号也。传首既以文王释西伯则斯已矣。而末复疑之云或曰西伯武王也。盖恐戡黎或非文王事也。
微子篇小注朱子曰。箕子偶然不冲著纣之怒。不杀他。然见比干恁地死。若更死谏。无益于国。徒使人君有杀谏臣之名。他处最难云。小学书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按箕子之囚奴。比干之争死。其先后相戾何也。
史记殷纪言比干谏而死然后。箕子之囚为奴。为纣所囚。宋世家言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乃直言谏纣。二说不同。故后之论者。各以为据。然以理推之。殷纪为长。但佯狂与囚奴先后倒错。盖不因被囚则佯狂之事无所为而发矣。故朱子于论语注。直叙之云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为之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大诘天棐忱辞。小注朱子曰。书中棐字。正合作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9H 页
字义。集传解棐字为辅。按蔡氏以朱门高弟。岂不知朱子本意而然欤。
蔡传文义字训小小去处。不能尽用师说。不独此一字为然。
中则正在其中。而正不必中以下云云。
中固贵于正。然学之序则必以正为先。未得正而遽语中者。每陷于半间不界之见。胡广以下古今良贝者滔滔也。切宜深惩之。
雅言心外无性。性外无心。此所谓心者。以主宰之统会万理处而言也。此所谓性者。以条理之分派一源处而言也。
条理之分派一源处此一句。改之以道理之该具一心者如何。
存心养性。此心字指人之神明灵觉而言。即人心道心之心也。此性字指理之本然全体而言。即天命之谓性。道性善之性。
存心养性之心性。与心外无性性外无心之心性。不当分作两㨾说。
脩辞立其诚。此辞字即辞达而已之辞字。此脩字即指达字乎。以而已二字观之。则其抑扬之意可
蔡传文义字训小小去处。不能尽用师说。不独此一字为然。
中则正在其中。而正不必中以下云云。
中固贵于正。然学之序则必以正为先。未得正而遽语中者。每陷于半间不界之见。胡广以下古今良贝者滔滔也。切宜深惩之。
雅言心外无性。性外无心。此所谓心者。以主宰之统会万理处而言也。此所谓性者。以条理之分派一源处而言也。
条理之分派一源处此一句。改之以道理之该具一心者如何。
存心养性。此心字指人之神明灵觉而言。即人心道心之心也。此性字指理之本然全体而言。即天命之谓性。道性善之性。
存心养性之心性。与心外无性性外无心之心性。不当分作两㨾说。
脩辞立其诚。此辞字即辞达而已之辞字。此脩字即指达字乎。以而已二字观之。则其抑扬之意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19L 页
见矣。以立诚二字观之。则其大段用工之意可见矣。
达而已矣云者。必至于达。既达则斯止之谓也。此便是修辞立诚处。
居敬穷理静时工夫。力行动时工夫也。细分则居敬静也。穷理动也。
穷理力行。皆动时工夫。居敬主乎静而贯乎动者也。
西铭是体仁之事也。东铭是明智之事乎。
如是看亦好。
孔子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动处敬也。而其静时敬。甚处见之乎。
未出门未见宾时。先有俨若思一节事然后。其见于动处乃如此。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只举此四者而为为政之要者何也。
四代礼乐集大成。即是为政之大经。
博施济众。窃疑博施以心言。济众以事言乎。
博施以用心言。济众以成效言。
就天道而言一本万殊者。以其理同而气异之故也。在人道而言一本万殊。则一本缘何而为万殊。
达而已矣云者。必至于达。既达则斯止之谓也。此便是修辞立诚处。
居敬穷理静时工夫。力行动时工夫也。细分则居敬静也。穷理动也。
穷理力行。皆动时工夫。居敬主乎静而贯乎动者也。
西铭是体仁之事也。东铭是明智之事乎。
如是看亦好。
孔子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动处敬也。而其静时敬。甚处见之乎。
未出门未见宾时。先有俨若思一节事然后。其见于动处乃如此。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只举此四者而为为政之要者何也。
四代礼乐集大成。即是为政之大经。
博施济众。窃疑博施以心言。济众以事言乎。
博施以用心言。济众以成效言。
就天道而言一本万殊者。以其理同而气异之故也。在人道而言一本万殊。则一本缘何而为万殊。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0H 页
一本之中。自有个许多零琐云尔。则天道人道自有分别也。伏望下教。
在天道则一本之理。逐物赋与而有万殊。在人道则一本之理。逐事感应而有万殊。
就大原上说则有此理。即便有此气。此理先气后之说也。就事物上说则理与气同时共立。此则理气有齐头之嫌也。以先后言则不离者何也。以齐头言则不杂者何也。
理气有先后无先后。当随地异看。虽曰无先后。自有上下尊卑之等。又何嫌其齐头耶。至若不离不杂云云。只在事物上理气无先后。形言分合之妙。
气之当初。已有善恶否。
气之本体。未尝不善。
配乎本心之气。厥初无恶。因气质之驳浊混杂然后。有理欲过不及之分乎。
配本心之气。亦是气质。
姨母之夫。姑母之夫。姊妹之夫。俱为无服。而下一层。其子乃有服何也。若气脉贯通处。服有以立也。则凡妇之于夫党。皆无服可也。抑亦阴统于阳之义欤。
在天道则一本之理。逐物赋与而有万殊。在人道则一本之理。逐事感应而有万殊。
就大原上说则有此理。即便有此气。此理先气后之说也。就事物上说则理与气同时共立。此则理气有齐头之嫌也。以先后言则不离者何也。以齐头言则不杂者何也。
理气有先后无先后。当随地异看。虽曰无先后。自有上下尊卑之等。又何嫌其齐头耶。至若不离不杂云云。只在事物上理气无先后。形言分合之妙。
气之当初。已有善恶否。
气之本体。未尝不善。
配乎本心之气。厥初无恶。因气质之驳浊混杂然后。有理欲过不及之分乎。
配本心之气。亦是气质。
姨母之夫。姑母之夫。姊妹之夫。俱为无服。而下一层。其子乃有服何也。若气脉贯通处。服有以立也。则凡妇之于夫党。皆无服可也。抑亦阴统于阳之义欤。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0L 页
有妇从夫服。无夫从妇服。来谕阴统于阳之说得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此处亦可谓之君子欤。
君子亦有泛称处。如所谓君子而不仁者是也。
小大学。成德之基址门庭。论孟近思。成德之节目规模乎。
是。
一理万物已具。一物万理咸备云云。
一理万物已具。自理观物之辞。一物万理咸备。即物观理之辞。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此观之。其于德行。蔑以加矣。而子谓子夏。而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此观之。则子夏之为人可知也。未知如何。盖务实如此。而其于德量浅狭。不足以更进。故如是戒之耶。
朱子论君子小人儒之说曰。圣人为万代立言。岂专为子夏说。仍又曰君子小人。毫釐间便分。岂谓子夏决不如此。合二训观之。可见其意矣。
四节墓祭。止可行于高祖以下而已。以上岁一祭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此处亦可谓之君子欤。
君子亦有泛称处。如所谓君子而不仁者是也。
小大学。成德之基址门庭。论孟近思。成德之节目规模乎。
是。
一理万物已具。一物万理咸备云云。
一理万物已具。自理观物之辞。一物万理咸备。即物观理之辞。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此观之。其于德行。蔑以加矣。而子谓子夏。而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此观之。则子夏之为人可知也。未知如何。盖务实如此。而其于德量浅狭。不足以更进。故如是戒之耶。
朱子论君子小人儒之说曰。圣人为万代立言。岂专为子夏说。仍又曰君子小人。毫釐间便分。岂谓子夏决不如此。合二训观之。可见其意矣。
四节墓祭。止可行于高祖以下而已。以上岁一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1H 页
而已可乎。鄙家四节。以祭于远祖。无乃不稳当乎。且不迁之祖。行四节祭可乎。
四亲墓及不迁之祖墓。有节日之祭。亲尽墓只有岁一祭。礼有明文。尊门所行。恐失之过矣。
始丧亲者。被发徒跣左袒三者。以礼究之。无可据也。左袒之为敬事。则尝闻其意。二者未敢解也。
古者丧亲者。只去冠而已。被发目开元礼始。用蛮俗也。徒跣虽不见于礼经。然与去冠同为示变致哀之意矣。左袒惟于含敛有事时行之。常袒则近俗之谬也。
适妇酌之以醴尊之。庶妇醮之以酒卑之。(士昏注)醴与酒有何尊卑之分别乎。且家礼长妇众妇同用酒醮。此其不足分别而然欤。本文又有位之不同。而家礼则不言者何欤。
古者酒有五齐。醴齐为最重。故凡祭祝。皆称洁牲醴齐。家礼之不两设。从简也。设位无别。其意亦然。
夫子畏于匡。特举文王云云。
行道之统。终于周之文武。而文王为尤盛。故特举之。
志意云云。
朱子言志公意私。志乾意坤。又言志如伐。意如侵。观
四亲墓及不迁之祖墓。有节日之祭。亲尽墓只有岁一祭。礼有明文。尊门所行。恐失之过矣。
始丧亲者。被发徒跣左袒三者。以礼究之。无可据也。左袒之为敬事。则尝闻其意。二者未敢解也。
古者丧亲者。只去冠而已。被发目开元礼始。用蛮俗也。徒跣虽不见于礼经。然与去冠同为示变致哀之意矣。左袒惟于含敛有事时行之。常袒则近俗之谬也。
适妇酌之以醴尊之。庶妇醮之以酒卑之。(士昏注)醴与酒有何尊卑之分别乎。且家礼长妇众妇同用酒醮。此其不足分别而然欤。本文又有位之不同。而家礼则不言者何欤。
古者酒有五齐。醴齐为最重。故凡祭祝。皆称洁牲醴齐。家礼之不两设。从简也。设位无别。其意亦然。
夫子畏于匡。特举文王云云。
行道之统。终于周之文武。而文王为尤盛。故特举之。
志意云云。
朱子言志公意私。志乾意坤。又言志如伐。意如侵。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1L 页
此数语。可以见志与意之分矣。
朱子曰。以心为主而论之。则性情之德。中和之妙。皆有条而不紊。(答张敬夫书。)又曰太极者性情之妙。(答吴晦叔书。)两妙字云云。
姒字有两般地头。固有以主宰运用之意而言者。如神妙万物。心妙性情之类是也。亦有以道理精微之极而言者。如今所引中和之妙。性情之妙是也。当随文异看。不可混而一之也。
众子妇之服。仪礼本作小功。家礼更定大功。何所据而然乎。
唐贞观时。魏徵奏升适子妇服大功为不杖期。升庶子妇服小功为大功。而后世仍之。
所后父母厥后生子。而所生父母永无嗣续。则还归本宗云云。
今经国大典。元有出继人生家无后。许归宗之文。但所后宗事无所归属。义有不忍。故前辈多不敢用此例。惟所后父又有所生子。则可以用此例矣。
三仁云云。
三仁论其所处微有不同。微子是商王元子。故以宗祀为念。而箕子比干亦劝出迪。箕子比干处父师少
朱子曰。以心为主而论之。则性情之德。中和之妙。皆有条而不紊。(答张敬夫书。)又曰太极者性情之妙。(答吴晦叔书。)两妙字云云。
姒字有两般地头。固有以主宰运用之意而言者。如神妙万物。心妙性情之类是也。亦有以道理精微之极而言者。如今所引中和之妙。性情之妙是也。当随文异看。不可混而一之也。
众子妇之服。仪礼本作小功。家礼更定大功。何所据而然乎。
唐贞观时。魏徵奏升适子妇服大功为不杖期。升庶子妇服小功为大功。而后世仍之。
所后父母厥后生子。而所生父母永无嗣续。则还归本宗云云。
今经国大典。元有出继人生家无后。许归宗之文。但所后宗事无所归属。义有不忍。故前辈多不敢用此例。惟所后父又有所生子。则可以用此例矣。
三仁云云。
三仁论其所处微有不同。微子是商王元子。故以宗祀为念。而箕子比干亦劝出迪。箕子比干处父师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2H 页
师之位。故同以谏诤为职。而触怒有浅深。一杀一囚不同。箕子见比干之死。又不忍更死。以彰君之过。因佯狂而受辱。于此见三仁所为。随其所处各有攸当。而同归于至诚怛恻。以全其本心之德。后之君子观其所处之异。而察其用情之同。则亦可以得其所以自处之道矣。
秫灰七星云云。
棺底用秫灰。不知昉于何时。而承收尸汁。实用甚切。只当依家礼用之。不可废也。隔板穿孔。只取渗汁。而其必象七星者。北斗七星主阴象死。南斗六星主阳象生。退溪之意。盖如此矣。
天下元无两是双非之理。栗翁调停沈金之纷纭曰。固有两是两非。以徵夷齐武王之为同是。以徵春秋无义战之为共非。寻常反复。未能晓达。盖此训出于调停之意。故有是谕。然一时塞责之具而已。何也。夷齐武王之事。虽曰同是。有偏中之分焉。春秋无义战。虽曰共非。有彼善于此之分。
若随事细论。则固各有是非。不容全无分别。若举其全体。则亦互有得失。不可遽行扶抑。大贤作处。极有权衡。岂可以一时塞责疑之哉。
秫灰七星云云。
棺底用秫灰。不知昉于何时。而承收尸汁。实用甚切。只当依家礼用之。不可废也。隔板穿孔。只取渗汁。而其必象七星者。北斗七星主阴象死。南斗六星主阳象生。退溪之意。盖如此矣。
天下元无两是双非之理。栗翁调停沈金之纷纭曰。固有两是两非。以徵夷齐武王之为同是。以徵春秋无义战之为共非。寻常反复。未能晓达。盖此训出于调停之意。故有是谕。然一时塞责之具而已。何也。夷齐武王之事。虽曰同是。有偏中之分焉。春秋无义战。虽曰共非。有彼善于此之分。
若随事细论。则固各有是非。不容全无分别。若举其全体。则亦互有得失。不可遽行扶抑。大贤作处。极有权衡。岂可以一时塞责疑之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2L 页
题判宋文好讲义对语
齐王易牛。固是可以保民之仁端。但时移事过。其心已泠。故必提起其说而反复之。使复有戚戚之情然后。继之以举斯加彼之说。此乃孟子善锻鍊人之活手段也。
华西先生尝论日月食有常。变不足为变之说曰。有生必有死。亦人事之常也。而孝子之于亲丧。以为凶变而哀恸之何也。此语极有范围。可深绎。
左东为阳。右西为阴。故论倡事则东为主。论成位则西为尊。此大分也。以地对天。则天道尚左。地道尚右。以神对人。则人道尚左。神道尚右。各有其意。至若左昭右穆。则又通神人分世代。阴阳亦是一㨾面势。宜随处玩究。
葬之有赠。达于上下之重礼也。大丧。典瑞供其物常也。臣子之丧。邦君惠其物。厚之道也。为死者之子孙者。必用君赐之物。仁君之惠也。
据士虞礼疏。则主人主妇进馔。当自祔始。而家礼移系此节于卒哭。而于祔则反云祝进馔同虞祭。此先贤之所致疑也。然此恐有深意。盖虞卒哭。皆祭新亡位之礼。而卒哭比虞为吉。故必亲进馔。以示变节。若
齐王易牛。固是可以保民之仁端。但时移事过。其心已泠。故必提起其说而反复之。使复有戚戚之情然后。继之以举斯加彼之说。此乃孟子善锻鍊人之活手段也。
华西先生尝论日月食有常。变不足为变之说曰。有生必有死。亦人事之常也。而孝子之于亲丧。以为凶变而哀恸之何也。此语极有范围。可深绎。
左东为阳。右西为阴。故论倡事则东为主。论成位则西为尊。此大分也。以地对天。则天道尚左。地道尚右。以神对人。则人道尚左。神道尚右。各有其意。至若左昭右穆。则又通神人分世代。阴阳亦是一㨾面势。宜随处玩究。
葬之有赠。达于上下之重礼也。大丧。典瑞供其物常也。臣子之丧。邦君惠其物。厚之道也。为死者之子孙者。必用君赐之物。仁君之惠也。
据士虞礼疏。则主人主妇进馔。当自祔始。而家礼移系此节于卒哭。而于祔则反云祝进馔同虞祭。此先贤之所致疑也。然此恐有深意。盖虞卒哭。皆祭新亡位之礼。而卒哭比虞为吉。故必亲进馔。以示变节。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3H 页
祔则祭祖为重。不敢以斩齐之服执事。义当然也。非反用凶礼也。朱子之舍疏说而别立文。其以此欤。
答李敬哉(晋应○丙子十二月)
辱书。审侍学崇福。慰慰。小学新课。此意甚善。处下窥高。舍近取远。此学者之公患。贤友从昆季。所学日进乎高远矣。而乃反退然却步。就小学上。加意致力。展拓基址。踏筑牢固。此其所以为难能。而区区期望于来后者。不得不益重且厚也。全斋丈之丧。天之不相仁贤。乃如此。吾党运数。大可见矣。奈何奈何。随分立脚。收拾同志。一半分维持此道。不至坠得到地。是后死者之责。贤辈各宜勉之也。人日之会。或能一来耶。
答李敬哉
昨书深慰。所询朱子答张敬夫书一段。先生尝论仁。有以心存而不放言之。有以全体而不息言之。合此二者而观之。则所谓人有此心而或不仁。则无以著此心之姒者。庶可以领其意矣。明德之说鄙说云云。此是一时存疑之辞。盖不足据以为说。然所谓以心言德而不可认心为德。指灵说明而不可恃灵为明云者。或有所发明处矣。更检之如何。
易乾卦本义。伏羲仰观俯察下三见字三故字细味
答李敬哉(晋应○丙子十二月)
辱书。审侍学崇福。慰慰。小学新课。此意甚善。处下窥高。舍近取远。此学者之公患。贤友从昆季。所学日进乎高远矣。而乃反退然却步。就小学上。加意致力。展拓基址。踏筑牢固。此其所以为难能。而区区期望于来后者。不得不益重且厚也。全斋丈之丧。天之不相仁贤。乃如此。吾党运数。大可见矣。奈何奈何。随分立脚。收拾同志。一半分维持此道。不至坠得到地。是后死者之责。贤辈各宜勉之也。人日之会。或能一来耶。
答李敬哉
昨书深慰。所询朱子答张敬夫书一段。先生尝论仁。有以心存而不放言之。有以全体而不息言之。合此二者而观之。则所谓人有此心而或不仁。则无以著此心之姒者。庶可以领其意矣。明德之说鄙说云云。此是一时存疑之辞。盖不足据以为说。然所谓以心言德而不可认心为德。指灵说明而不可恃灵为明云者。或有所发明处矣。更检之如何。
易乾卦本义。伏羲仰观俯察下三见字三故字细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3L 页
之。则其以卦名为伏羲所命。断然无疑矣。此条转达令从氏座下为宜。
与李敬哉
治心养性为主脑。读书讲理。乃所以辅翼此事者。本末失序。虽勤一生之力。毕竟无收功处。比觉此意益分明。甚悔前日用心之不专。唯左右勉之。
答李敬哉(己卯)
朱子所谓心为太极者。指其所以静所以动。主宰之心而言也。此只可谓之理。不可谓之气。所谓心有阴阳者。指其能寂能感。作用之心而言也。此只可谓之气。不可谓之理。然则心是合理气底物事。
此段说得自好。
朱子释大学致知之知曰。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大学序注。云峰胡氏释智之义。亦引此说。以此论之。则心之知觉。与知之知觉。恐无分别。其可乎云云。
心之知觉。智之知觉。固有分别。盖心之知览(一作觉)兼言气。智之知觉专言理。智之知觉只是非一事。心之知觉包四端。故心之知觉。不若智之知觉之为粹。智之知觉。不若心之知觉之为全也。大学致知之知。虽曰主
与李敬哉
治心养性为主脑。读书讲理。乃所以辅翼此事者。本末失序。虽勤一生之力。毕竟无收功处。比觉此意益分明。甚悔前日用心之不专。唯左右勉之。
答李敬哉(己卯)
朱子所谓心为太极者。指其所以静所以动。主宰之心而言也。此只可谓之理。不可谓之气。所谓心有阴阳者。指其能寂能感。作用之心而言也。此只可谓之气。不可谓之理。然则心是合理气底物事。
此段说得自好。
朱子释大学致知之知曰。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大学序注。云峰胡氏释智之义。亦引此说。以此论之。则心之知觉。与知之知觉。恐无分别。其可乎云云。
心之知觉。智之知觉。固有分别。盖心之知览(一作觉)兼言气。智之知觉专言理。智之知觉只是非一事。心之知觉包四端。故心之知觉。不若智之知觉之为粹。智之知觉。不若心之知觉之为全也。大学致知之知。虽曰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4H 页
心而言。所指自是极粹。与所谓智之知。不可分作两截看。
舅主妇丧之礼。凡降神奠酌等节。皆躬行耶。抑使子代行耶。考家礼增解。则先儒有使子代行之文。故晋应家姑从之耳。何以则当节中耶。
舅主妇丧之礼。降神奠爵。皆躬行。但就坐行之。
舅告妇之祝辞。于虞卒祥禫。日月不居。奄及虞卒祥禫之下。当以何言充补耶。考礼书则先儒别无措辞。何以则当称情耶。
备要。告子云悲念相续。心焉如燬。凡子孙之列。不问子与妇。皆以此通用之。此是近日见行之例也。
祭毕告利成之文。告主祭者耶。抑所祭之位乎。
此告主祭者也。
支孙有递迁神主。则当时祭日。先行于宗家耶。若宗家先行。则有压尊之嫌。支孙先行。则有无统之嫌。当以何为定耶。
虽曰祧主。既当并祭。似当先尊而后卑。
支孙之有亡妇神主者。递奉其高祖神主。则祝辞以祔食行之耶。祔是孙祔于祖之祔。则祔字称之。似不稳当。以从字改用。未知如何。
舅主妇丧之礼。凡降神奠酌等节。皆躬行耶。抑使子代行耶。考家礼增解。则先儒有使子代行之文。故晋应家姑从之耳。何以则当节中耶。
舅主妇丧之礼。降神奠爵。皆躬行。但就坐行之。
舅告妇之祝辞。于虞卒祥禫。日月不居。奄及虞卒祥禫之下。当以何言充补耶。考礼书则先儒别无措辞。何以则当称情耶。
备要。告子云悲念相续。心焉如燬。凡子孙之列。不问子与妇。皆以此通用之。此是近日见行之例也。
祭毕告利成之文。告主祭者耶。抑所祭之位乎。
此告主祭者也。
支孙有递迁神主。则当时祭日。先行于宗家耶。若宗家先行。则有压尊之嫌。支孙先行。则有无统之嫌。当以何为定耶。
虽曰祧主。既当并祭。似当先尊而后卑。
支孙之有亡妇神主者。递奉其高祖神主。则祝辞以祔食行之耶。祔是孙祔于祖之祔。则祔字称之。似不稳当。以从字改用。未知如何。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4L 页
遂庵论祔妻称庙者祭礼曰。昭穆各异。则决不可祔食。别为文以告。似合于礼。此论极严正。可照例而行之。
嘏辞。虽支孙当以孝孙称之耶。
孝字不可用。
子曰焉用佞条注。全体而不息之全体。其小注。或以仁之本体言。或以体仁言。孰说是耶。
下说胜。程子有全体此心之语。政是此意。
崔子弑齐君章小注。或问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使圣人为之则是仁否。程子曰不然。圣人为之。亦只是忠清。然则三仁之忠。夷齐之清。只可谓之忠清乎。只可谓之忠清。则夫子许之以三仁者何谓也。
各就一事。目其偏处。则虽圣人行之。忠自是忠。清自是清。若推其本源。而目其当理而无私心处。则圣人所行。即是仁。程子之言。恐记录者少欠曲折。
文王称至德。是对武王誓师而言。泰伯称至德。是对太王剪商而发。然则于太王武王之事。微有不足之意也。大抵泰伯有夷齐叩马之心。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皆欲全君臣之义。此天地之常经。太王见商政日衰。故有剪商之志。武王因
嘏辞。虽支孙当以孝孙称之耶。
孝字不可用。
子曰焉用佞条注。全体而不息之全体。其小注。或以仁之本体言。或以体仁言。孰说是耶。
下说胜。程子有全体此心之语。政是此意。
崔子弑齐君章小注。或问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使圣人为之则是仁否。程子曰不然。圣人为之。亦只是忠清。然则三仁之忠。夷齐之清。只可谓之忠清乎。只可谓之忠清。则夫子许之以三仁者何谓也。
各就一事。目其偏处。则虽圣人行之。忠自是忠。清自是清。若推其本源。而目其当理而无私心处。则圣人所行。即是仁。程子之言。恐记录者少欠曲折。
文王称至德。是对武王誓师而言。泰伯称至德。是对太王剪商而发。然则于太王武王之事。微有不足之意也。大抵泰伯有夷齐叩马之心。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皆欲全君臣之义。此天地之常经。太王见商政日衰。故有剪商之志。武王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5H 页
纣之独夫。有孟津之举。然此皆顺大应人之事。古今之通谊也。以此论之。此二者道并行而不相悖。夫子于泰伯文王。称至德。于武王太王。微有不足之意何也。
朱子已言若论其志。则文王高于武王。泰伯所处。又高于文王。若论其事。则泰伯王季文王武王。皆处圣人之不得已。而泰伯为独全其心。表里无憾。此是直截之论。
武王革命。虽曰顺天应人。然以若浅见。窃有疑焉。武王伐纣之时。殷家若无一介贤子孙则已。当世有微子箕子之仁。何不择于斯二子而立之。武王乃自立何也。
只得顺天命应人心而已。
题判李敬哉讲义对语
攻乎异端。此攻字之意。吕氏反经之论原其设心。亦未尝不甚美。但既失圣训本旨。且微启弊端。故彼后辈究极论辨如此。而亦无说可辞。君子立言之际。岂不可慎哉。
以未必不得禄之故而谋道。以未必得食之故而不谋食。则是虽曰谋道不谋食。即是谋食不谋道也。其
朱子已言若论其志。则文王高于武王。泰伯所处。又高于文王。若论其事。则泰伯王季文王武王。皆处圣人之不得已。而泰伯为独全其心。表里无憾。此是直截之论。
武王革命。虽曰顺天应人。然以若浅见。窃有疑焉。武王伐纣之时。殷家若无一介贤子孙则已。当世有微子箕子之仁。何不择于斯二子而立之。武王乃自立何也。
只得顺天命应人心而已。
题判李敬哉讲义对语
攻乎异端。此攻字之意。吕氏反经之论原其设心。亦未尝不甚美。但既失圣训本旨。且微启弊端。故彼后辈究极论辨如此。而亦无说可辞。君子立言之际。岂不可慎哉。
以未必不得禄之故而谋道。以未必得食之故而不谋食。则是虽曰谋道不谋食。即是谋食不谋道也。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5L 页
可乎。大抵此章。当分三节看。首节统言君子之所事。在道而不在食也。次节明谋道者未必不得食。而谋食者未必得食也。末节乃复追原君子之立心。言其所以谋道者。专在忧道而已。初非以未必不得禄之心而谋道也。上二节意已尽矣。而复著君子者。更端说第三节者。政嫌学者或缘第二节作高明见解也。
以不杂乎气不离乎气。分言本然性气质性。前辈亦有如此说处。然终未若单指其理兼指其气之云之为明白适当。盖不离不杂。本只是一般地头。所谓不杂者。固专指理。而所谓不离者。亦非兼指气也。观朱子太极图解言太极非有以离乎阴阳。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则可知矣。
四更五更。既属前一日。决不可用。才属本日。皆可用。但夜候难辨早晏。故栗谷要诀。必以鸡鸣立文。窃计朱子所行。亦略如此耳。
家礼于先墓土神。亦只设四大盘。而其戒子书。却云可与墓前一㨾。据此则其与墓前一㨾者。当为正例。家中土神祭。恐亦仿此为宜矣。天地不裸之说。华西先生考得古制如此。好古者采而从之亦善。但不可以此科率一世矣。
以不杂乎气不离乎气。分言本然性气质性。前辈亦有如此说处。然终未若单指其理兼指其气之云之为明白适当。盖不离不杂。本只是一般地头。所谓不杂者。固专指理。而所谓不离者。亦非兼指气也。观朱子太极图解言太极非有以离乎阴阳。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则可知矣。
四更五更。既属前一日。决不可用。才属本日。皆可用。但夜候难辨早晏。故栗谷要诀。必以鸡鸣立文。窃计朱子所行。亦略如此耳。
家礼于先墓土神。亦只设四大盘。而其戒子书。却云可与墓前一㨾。据此则其与墓前一㨾者。当为正例。家中土神祭。恐亦仿此为宜矣。天地不裸之说。华西先生考得古制如此。好古者采而从之亦善。但不可以此科率一世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6H 页
答安吕声(钟应○壬辰十二月)
自从贤胤游。常有倾仰之怀。只缘山川间之。不能一遂识荆之愿。玆承先施手书。致意郑重。感诵高谊。未易名言。书后又阅月。未审穷冱。尊侍体动止神护崇福。仰溯区区。重教抱经穷山。六旬于玆。未有寸得可以向人道语。而疾病缠身。奄奄若待尽人。恒自悲悼。古人穷庐之叹。良以是也。允郎妙年蜚英。志向可爱。又有家庭义方之教。见于言辞之表者如此。将来成就。那可量耶。今冬来住近社。同一二年辈读书。有多少讲讨之益。却恨不能朝夕会合。以听其绪论。而有时往来。槩认其慥慥进益之意。深慰所望矣。谨上谢。惟崇察。
答朴养直(长浩○戊辰)
论语颜子好学章注。其未至于圣人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据夫子所言十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则颜子三十二而卒。尚未到不惑地位。岂得与圣人争个化与未化耶。伏乞教示。
守有疏密。化有浅深。夫子十五志学以下。朱子固尝以守与化言之。然其分大故细密。盖同在粹然天德
自从贤胤游。常有倾仰之怀。只缘山川间之。不能一遂识荆之愿。玆承先施手书。致意郑重。感诵高谊。未易名言。书后又阅月。未审穷冱。尊侍体动止神护崇福。仰溯区区。重教抱经穷山。六旬于玆。未有寸得可以向人道语。而疾病缠身。奄奄若待尽人。恒自悲悼。古人穷庐之叹。良以是也。允郎妙年蜚英。志向可爱。又有家庭义方之教。见于言辞之表者如此。将来成就。那可量耶。今冬来住近社。同一二年辈读书。有多少讲讨之益。却恨不能朝夕会合。以听其绪论。而有时往来。槩认其慥慥进益之意。深慰所望矣。谨上谢。惟崇察。
答朴养直(长浩○戊辰)
论语颜子好学章注。其未至于圣人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据夫子所言十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则颜子三十二而卒。尚未到不惑地位。岂得与圣人争个化与未化耶。伏乞教示。
守有疏密。化有浅深。夫子十五志学以下。朱子固尝以守与化言之。然其分大故细密。盖同在粹然天德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6L 页
上。形容其日就神熟之妙耳。颜子之守。合下未免有已可克。有过可改。不日而化。谓浑化此查滓。始到夫粹然之域也。不违仁章注。谓此颜子于圣人未达者也。若圣人则浑无间断矣。与此政相发也。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愚意礼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论语曰上智与下愚不移。以此观之。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天资极好者。可以担当及此。若其昏浊拙劣之人。岂能容易大谈乎。
有为者亦若是。此定理也。虽至愚之人。苟奋然有为。则出一善言。即是一言如舜。行一善事。即是一事如舜。不尔则言言是桀。事事是蹠。即此便是生死路头。奚暇坐算异日成就高下哉。及则圣。固是如舜。不及而为舜之徒。是亦如舜也。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谓天禀好者易于学礼。非谓不好者不当学礼也。下愚不移。谓愚而自暴者不可与有为。非谓自治有为而亦不移也。此是吾辈悉切合讲之理。切乞深思之。漫漫地一番说过。无益也。
答金允章(宪植○己丑五月)
俯询气质变化心术修慝之要。可见自治之深切。钦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愚意礼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论语曰上智与下愚不移。以此观之。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天资极好者。可以担当及此。若其昏浊拙劣之人。岂能容易大谈乎。
有为者亦若是。此定理也。虽至愚之人。苟奋然有为。则出一善言。即是一言如舜。行一善事。即是一事如舜。不尔则言言是桀。事事是蹠。即此便是生死路头。奚暇坐算异日成就高下哉。及则圣。固是如舜。不及而为舜之徒。是亦如舜也。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谓天禀好者易于学礼。非谓不好者不当学礼也。下愚不移。谓愚而自暴者不可与有为。非谓自治有为而亦不移也。此是吾辈悉切合讲之理。切乞深思之。漫漫地一番说过。无益也。
答金允章(宪植○己丑五月)
俯询气质变化心术修慝之要。可见自治之深切。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7H 页
叹无已。大抵气质之偏。心术之疵。此在当人自省而得之。非朋友罕接者之所可与也。然以愚观之。高明资禀少欠狭隘。日用动静。须将宽平正大底意思。存诸胸中而随事致力。则庶几不中不远矣。至若心术隐慝。吾辈从事此学者。例为欲上人之念所累。诸般病痛。皆从此根苗。窃计吾友亦未易超脱此窠臼。愿十分加意痛惩焉。则不患不到光大之域也。深感切问。言出衷赤。幸有以谅之。
答柳德润(秉烈○辛未十月)
夏间。知与圣存诸贤共课。甚善。自觉不长进时。便是长进之验。益加自力。切勿解意倒退也。所读在何书。要在一书上。多着遍数。一书得力。则推之他书。却易进步也。向见尊仲父丈。谓方读孟子。以五百遍为课程。此必有深益。但一齐读下五百遍。恐未若分作数次轮回读五百遍。且专于讽诵而略于思索。亦未尽善。盖口头讽诵。心头玩绎。手头劄记。对人讲讨。反身体验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收功。不容阙一也。示礼疑。既无为之三年者。则服尽后自当彻几筵。礼律如此。情理虽迫切。恐亦无他道理矣。
答柳德润(壬申五月)
答柳德润(秉烈○辛未十月)
夏间。知与圣存诸贤共课。甚善。自觉不长进时。便是长进之验。益加自力。切勿解意倒退也。所读在何书。要在一书上。多着遍数。一书得力。则推之他书。却易进步也。向见尊仲父丈。谓方读孟子。以五百遍为课程。此必有深益。但一齐读下五百遍。恐未若分作数次轮回读五百遍。且专于讽诵而略于思索。亦未尽善。盖口头讽诵。心头玩绎。手头劄记。对人讲讨。反身体验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收功。不容阙一也。示礼疑。既无为之三年者。则服尽后自当彻几筵。礼律如此。情理虽迫切。恐亦无他道理矣。
答柳德润(壬申五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7L 页
知读近思录已了。意思当长得一格也。大抵人之为学。先要立得一个正知见。方有向前进步处。盖圣贤教人千言万语无别说。只是要人作本分人耳。尧舜孔孟是本分人。自馀皆未成人也。今人以常人所为。为本分人。至于圣人。便认作分外增益。此其所见之低下处。所以易于退步也。大叟之去。何言何言。芳年志锐。要做许多事。竟未有归宿而止。尤可悲也。
答林君显(荣镇○癸未春)
长子在外。追后闻丧。其小大祥祭。当以本月行之。其服则当以闻丧日除之耶。
小记云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据此则追后闻丧者。行祭于亲没之期日。除丧于闻丧之期日。似是礼意。然朱子答曾无疑书。论此礼言练祥之礼。当计成服日。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后贤多遵用此训。而亦时有致疑持难之论矣。
丧无男主而妇女为主。则拜宾如何。
当于堂上帷内之位而拜之。不当就阼阶之下。
出母嫁母死。则收其身体而归葬者。宜乎否乎。
收葬可也。但不得入先祖茔域之内。
答林君显(荣镇○癸未春)
长子在外。追后闻丧。其小大祥祭。当以本月行之。其服则当以闻丧日除之耶。
小记云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据此则追后闻丧者。行祭于亲没之期日。除丧于闻丧之期日。似是礼意。然朱子答曾无疑书。论此礼言练祥之礼。当计成服日。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后贤多遵用此训。而亦时有致疑持难之论矣。
丧无男主而妇女为主。则拜宾如何。
当于堂上帷内之位而拜之。不当就阼阶之下。
出母嫁母死。则收其身体而归葬者。宜乎否乎。
收葬可也。但不得入先祖茔域之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8H 页
东汉徐稚有死丧。则炙鸡渍绵。置墓前留谒。不见丧主而去云云。
此等人所行。自是一般高致。不可屑屑以礼文律之。
丧大记曰。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其无男主。则女主拜男宾于阼阶下。此指同姓与异姓亲戚之宾而言耶。
恐然。
位牌神主祠版。各以异名。何义也。
宋朝主制判前后。作陷中为神主。大夫以上用之。只用全木为位牌。士庶人用之。所以异其名也。祠版即二者之别称也。
朱子曰而今祭四代已为僭。知其僭而用四龛何也。
或问今士庶人家亦祭三代。却是违礼。朱子答之曰。虽祭三代。却无庙。亦不可谓之僭。古所谓庙。体面甚大。非如今人但以一室为之。观此训。则用四龛之不为僭。可知矣。
冠者见于尊长注曰。非宗子之子则先见宗子。若冠者于宗子为尊长则如何。
宗子虽卑行。亦可先往见之。
此等人所行。自是一般高致。不可屑屑以礼文律之。
丧大记曰。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其无男主。则女主拜男宾于阼阶下。此指同姓与异姓亲戚之宾而言耶。
恐然。
位牌神主祠版。各以异名。何义也。
宋朝主制判前后。作陷中为神主。大夫以上用之。只用全木为位牌。士庶人用之。所以异其名也。祠版即二者之别称也。
朱子曰而今祭四代已为僭。知其僭而用四龛何也。
或问今士庶人家亦祭三代。却是违礼。朱子答之曰。虽祭三代。却无庙。亦不可谓之僭。古所谓庙。体面甚大。非如今人但以一室为之。观此训。则用四龛之不为僭。可知矣。
冠者见于尊长注曰。非宗子之子则先见宗子。若冠者于宗子为尊长则如何。
宗子虽卑行。亦可先往见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8L 页
便览治葬条。合葬告先葬告辞。昊天罔极四字。若旁亲卑幼则改以何语。改葬条两墓同冈。一迁一否。告不迁之墓告辞。追感弥新四字。若弟以下则改以何语。改葬反哭祭祝文。啼号罔极四字。祖以上则改以何语。夙夜以下八字。若旁亲妻弟以下则改以何语。贬降告辞。荒坠以下。若诸父诸兄则改以何语。追赠改题告辞。禄不以下八字。妻则改以何语。某奉以下二十五字。弟以下则改以何语。
凡礼书祝式中。只云改以他语者。盖欲令行礼之人。临时措语而已。后人欲追补新格。以为通行之地。则有所不敢矣。右所询五条。姑且为座下权设措语之例。如合葬告先葬告辞昊天罔极四字。若旁亲则改以不胜感怆。卑幼则改以追念如新等语。改葬礼两墓同岗。一迁一否。告不迁之墓告辞追感弥新四字。若卑幼则亦改以追念如新等语。改葬反哭祭祝啼号罔极四字。若祖以上。改以不胜哀慕。旁亲则改夙夜以下以不胜感怆。卑幼则以追念无已等语。贬官告辞荒坠以下八字。若诸父诸兄则只云不胜惶悚。追赠改题告辞禄不以下八字。妻则只云不胜荣感。若弟以下。则某奉以下二十五字。须随事修辞以代
凡礼书祝式中。只云改以他语者。盖欲令行礼之人。临时措语而已。后人欲追补新格。以为通行之地。则有所不敢矣。右所询五条。姑且为座下权设措语之例。如合葬告先葬告辞昊天罔极四字。若旁亲则改以不胜感怆。卑幼则改以追念如新等语。改葬礼两墓同岗。一迁一否。告不迁之墓告辞追感弥新四字。若卑幼则亦改以追念如新等语。改葬反哭祭祝啼号罔极四字。若祖以上。改以不胜哀慕。旁亲则改夙夜以下以不胜感怆。卑幼则以追念无已等语。贬官告辞荒坠以下八字。若诸父诸兄则只云不胜惶悚。追赠改题告辞禄不以下八字。妻则只云不胜荣感。若弟以下。则某奉以下二十五字。须随事修辞以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9H 页
之。盖弟以下。则无因己而赠之例。必别有所以赠之故也。
忌日祭祝及墓祭祝。旁亲云不胜感怆。若妻弟以下。改以何语云云。
妻弟以下祝。无明文可据。只得随意措语。鄙家则于妻云不胜感怀。弟以下云追念无已。
长子在外。其妻与弟在家。于其亲丧行祭。孰为主祭。孰为亚献耶。且三年已毕后。长子自外至。追行三年丧。几筵已撤。则更勿设几筵。而当忌日行祭。则用忌祭之礼耶。如用忌祭之礼。则丧者哭泣之节与祝辞。皆当如何。且长子追丧。而其妻与弟已除服。则其服色如何。且次子追丧。而长子亦已除服。则其服色如何。
长子在外遭亲丧。弟当摄主丧事。长子至家。追行三年丧于几筵既撤之后。则当自行于私次。至忌日设祭。只得如平日忌祭例。但丧者以衰服即位哭而已。祝辞中合有自叙情事之语。而此无前例。只临时措语可也。长子追丧时。其妻当用淡服。其弟似亦不忍用盛服耳。弟之追丧。兄亦当存不忍之情矣。
人子于父母疾革必死之际。能以孝感回天延寿
忌日祭祝及墓祭祝。旁亲云不胜感怆。若妻弟以下。改以何语云云。
妻弟以下祝。无明文可据。只得随意措语。鄙家则于妻云不胜感怀。弟以下云追念无已。
长子在外。其妻与弟在家。于其亲丧行祭。孰为主祭。孰为亚献耶。且三年已毕后。长子自外至。追行三年丧。几筵已撤。则更勿设几筵。而当忌日行祭。则用忌祭之礼耶。如用忌祭之礼。则丧者哭泣之节与祝辞。皆当如何。且长子追丧。而其妻与弟已除服。则其服色如何。且次子追丧。而长子亦已除服。则其服色如何。
长子在外遭亲丧。弟当摄主丧事。长子至家。追行三年丧于几筵既撤之后。则当自行于私次。至忌日设祭。只得如平日忌祭例。但丧者以衰服即位哭而已。祝辞中合有自叙情事之语。而此无前例。只临时措语可也。长子追丧时。其妻当用淡服。其弟似亦不忍用盛服耳。弟之追丧。兄亦当存不忍之情矣。
人子于父母疾革必死之际。能以孝感回天延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29L 页
者。果有此理否。
以孝感延年。自有此理。
答林君显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秦继周而强戾。汉继秦而宽大云云。
夫子所谓其或继周者。盖以能继周道者言也。如秦者不惟不能继。乃反绝之者也。故于其所当因者。坏灭之而已矣。既失其所因。则其于所损益。又何足言哉。观以亥为正一事。可以推其馀矣。盖不足备数于继世也。如汉者能继而不能尽者也。故于所因。则三纲五常。略有典型。其所损益。则如行夏之时及损文就质。尚有事在也。亦可以验夫子之言也。
不重则不威注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礼后乎注曰。礼必以忠信为质云云。
威重以体貌言。体貌不重。则无以为蓄德之器。忠信以心志言。心志不真实。则无以为学礼之本。
塞于天地之间。气因道义而生。又配道义。则其塞也非无道义。而特主气而言耳。察乎天地。道因气而著。则其察也非无气也。而特主道而言耳。塞于天地察乎天地两言。可作表里看。
以孝感延年。自有此理。
答林君显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秦继周而强戾。汉继秦而宽大云云。
夫子所谓其或继周者。盖以能继周道者言也。如秦者不惟不能继。乃反绝之者也。故于其所当因者。坏灭之而已矣。既失其所因。则其于所损益。又何足言哉。观以亥为正一事。可以推其馀矣。盖不足备数于继世也。如汉者能继而不能尽者也。故于所因。则三纲五常。略有典型。其所损益。则如行夏之时及损文就质。尚有事在也。亦可以验夫子之言也。
不重则不威注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礼后乎注曰。礼必以忠信为质云云。
威重以体貌言。体貌不重。则无以为蓄德之器。忠信以心志言。心志不真实。则无以为学礼之本。
塞于天地之间。气因道义而生。又配道义。则其塞也非无道义。而特主气而言耳。察乎天地。道因气而著。则其察也非无气也。而特主道而言耳。塞于天地察乎天地两言。可作表里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0H 页
如此看亦好。
无是馁也注曰。气不充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注曰。其体有所不充。二馁字之义。似乎一般。而小注饶氏则曰。无是馁也。是无气则道义馁。行有不慊于心则馁。是无道义则气馁。其说何如。
上下馁字。其为气不充体之名则一也。但上馁字主意。在气不充体而无以配道义。故本注于若无此气下。有敷衍一节语。下馁字主意。专在气不充体而不能浩然。故本注于体有所不充之下。更不著一语矣。饶氏说略得此意。但道义馁三字下。得无曲折。有似以道义为可馁之物。此为未善耳。
曾子受季氏之箦云云。
曾子受箦。此大贤分上。偶然一失处。其临死易箦。乃见其正大之志也。
伯夷之去就。决于伐纣之不可。然不以时中许之。何如则可以谓时中耶。
朱子以伯夷为不是时中。政是武王所行为时中。但此只是大纲设(一作说)。若使文王处之。其所行又必有细斟酌。而此则非吾辈末学所敢揣摩立设(一作说)也。
答俞景善(致庆)
无是馁也注曰。气不充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注曰。其体有所不充。二馁字之义。似乎一般。而小注饶氏则曰。无是馁也。是无气则道义馁。行有不慊于心则馁。是无道义则气馁。其说何如。
上下馁字。其为气不充体之名则一也。但上馁字主意。在气不充体而无以配道义。故本注于若无此气下。有敷衍一节语。下馁字主意。专在气不充体而不能浩然。故本注于体有所不充之下。更不著一语矣。饶氏说略得此意。但道义馁三字下。得无曲折。有似以道义为可馁之物。此为未善耳。
曾子受季氏之箦云云。
曾子受箦。此大贤分上。偶然一失处。其临死易箦。乃见其正大之志也。
伯夷之去就。决于伐纣之不可。然不以时中许之。何如则可以谓时中耶。
朱子以伯夷为不是时中。政是武王所行为时中。但此只是大纲设(一作说)。若使文王处之。其所行又必有细斟酌。而此则非吾辈末学所敢揣摩立设(一作说)也。
答俞景善(致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0L 页
圣人曰。女有五不取。妇有七去。那五不取与七去。即今一一行之无违。乃可乎。
五不取无古今之异。七去今士大夫未有行之者。不可遽行。
疑礼问解云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丧。称丧人而已。不可称孤哀也。人之为吊书。亦以丧人待之。不可称大孝至孝也。由是推之。其在所后父母丧。自称与人之称。亦不可以丧人立名乎。
丧人非正名之称。通用无害。
冠礼始加再加三加。所著之冠衣屦。有何所据而如是换著耶。
始加用古服。不忘本之意也。再加以后用时服。而先用常服。后用盛服。弥尊之意也。
士相见礼。宾席以西为上。主席以南为上。而至升降之节。宾自席西。而主自席北。宾何以席之上而升降。主何以席之末而升降乎。
宾席西上。似据鄙人初定笏记问之。今本已改以东上矣。盖初定笏记时。见仪礼本章集传中。有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之文。故遵用之矣。追考注说。则谓此乃平常布席如此。若礼席则或不然也。其言恐当。
五不取无古今之异。七去今士大夫未有行之者。不可遽行。
疑礼问解云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丧。称丧人而已。不可称孤哀也。人之为吊书。亦以丧人待之。不可称大孝至孝也。由是推之。其在所后父母丧。自称与人之称。亦不可以丧人立名乎。
丧人非正名之称。通用无害。
冠礼始加再加三加。所著之冠衣屦。有何所据而如是换著耶。
始加用古服。不忘本之意也。再加以后用时服。而先用常服。后用盛服。弥尊之意也。
士相见礼。宾席以西为上。主席以南为上。而至升降之节。宾自席西。而主自席北。宾何以席之上而升降。主何以席之末而升降乎。
宾席西上。似据鄙人初定笏记问之。今本已改以东上矣。盖初定笏记时。见仪礼本章集传中。有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之文。故遵用之矣。追考注说。则谓此乃平常布席如此。若礼席则或不然也。其言恐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1H 页
故改从乡饮礼宾席之例耳。
初丧奠条。执事者以卓置脯醢。升自阼阶云。盖礼脯醢之升降。多由西阶。何独于此由阼阶耶。抑代主人而然欤。
初丧。主人未即位行事。而礼不可以无主。故凡馈奠。祝及执事者主之。其升降由阼阶以此也。至虞祭。主人始略行事。而犹未为主。故虽自行献爵。而进馔则祝为之。主人升降尚由西阶。而祝之读祝告利成。皆在东位。至卒哭。主人及主妇亲进馔然后。读祝告利成。始就西位。此其渐次变迁。皆精义之所在也。宜细察之。
棺用秫灰之意。有何所紧。而其取用之灰。何必秫也。板孔七星之状。亦何所据。而其模象之星。何必斗也。
棺用秫灰。所以收尸汁也。不用则尸汁必渗出棺外。已非敛藏遗体之意。且孝子之心。父母唾洟。犹不欲示人。况尸汁之出见。尤为人所厌恶耶。此其所以不可阙也。灰必用秫。以谷类于人血肉。最宜相配也。华西集中。有论此处极详。可一考之也。隔板设孔。所以通尸汁也。其象七星。先辈云南斗象生。北斗象死。
初丧奠条。执事者以卓置脯醢。升自阼阶云。盖礼脯醢之升降。多由西阶。何独于此由阼阶耶。抑代主人而然欤。
初丧。主人未即位行事。而礼不可以无主。故凡馈奠。祝及执事者主之。其升降由阼阶以此也。至虞祭。主人始略行事。而犹未为主。故虽自行献爵。而进馔则祝为之。主人升降尚由西阶。而祝之读祝告利成。皆在东位。至卒哭。主人及主妇亲进馔然后。读祝告利成。始就西位。此其渐次变迁。皆精义之所在也。宜细察之。
棺用秫灰之意。有何所紧。而其取用之灰。何必秫也。板孔七星之状。亦何所据。而其模象之星。何必斗也。
棺用秫灰。所以收尸汁也。不用则尸汁必渗出棺外。已非敛藏遗体之意。且孝子之心。父母唾洟。犹不欲示人。况尸汁之出见。尤为人所厌恶耶。此其所以不可阙也。灰必用秫。以谷类于人血肉。最宜相配也。华西集中。有论此处极详。可一考之也。隔板设孔。所以通尸汁也。其象七星。先辈云南斗象生。北斗象死。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1L 页
要诀参礼条主人以下盛服注。或红直领亦可。窃观论语。红紫不以为亵服。朱子曰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殆与此若不相似然。
朝士红直领。此是国制。故不敢不用。
凡遭服而月数既满。设位哭除者。只从要诀之言而不拜可乎。拜亦可乎。除前月朔设位哭时。亦当从要诀而不拜可乎。拜亦可乎。
家礼于设位哭无拜。惟 国典大丧仪注。外邑望哭礼。有焚香行拜之节。此于情理。似甚切近。而亦或无公私之殊。故鄙家为亲戚设位哭时尝仿。而但未敢自信。不曾劝人从之矣。
小子之乡。有遭父丧。未过祥而又遭曾祖母丧。才成服而又遭祖父丧者。此人之居丧凡节。何以则于礼得当乎。自初终以至葬虞卒哭练祥禫吉祭凡节与祝辞。当何以为之乎。题主属称。亦当何以为之乎。
父丧未过祥云。则可知其过葬练。此未有大变节。不须举论。惟曾祖母丧成服后。即遭祖父丧。此是变节。有合讲处。盖于曾祖母丧初服不杖期(不杖期恐误)。至祖父丧成服。服承重斩衰。仍改服曾祖母齐衰三年。葬礼则先
朝士红直领。此是国制。故不敢不用。
凡遭服而月数既满。设位哭除者。只从要诀之言而不拜可乎。拜亦可乎。除前月朔设位哭时。亦当从要诀而不拜可乎。拜亦可乎。
家礼于设位哭无拜。惟 国典大丧仪注。外邑望哭礼。有焚香行拜之节。此于情理。似甚切近。而亦或无公私之殊。故鄙家为亲戚设位哭时尝仿。而但未敢自信。不曾劝人从之矣。
小子之乡。有遭父丧。未过祥而又遭曾祖母丧。才成服而又遭祖父丧者。此人之居丧凡节。何以则于礼得当乎。自初终以至葬虞卒哭练祥禫吉祭凡节与祝辞。当何以为之乎。题主属称。亦当何以为之乎。
父丧未过祥云。则可知其过葬练。此未有大变节。不须举论。惟曾祖母丧成服后。即遭祖父丧。此是变节。有合讲处。盖于曾祖母丧初服不杖期(不杖期恐误)。至祖父丧成服。服承重斩衰。仍改服曾祖母齐衰三年。葬礼则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2H 页
葬祖父。后葬曾祖母。其虞卒哭之祭。必待尊位行祭后。乃行卑位之祭。此是古礼然也。练祥之祭。各于其日。服其服行之。若父之祥日。在后丧葬前。则当退行于葬后也。禫祭据沙尤二先生说。则父之禫。不可行于后丧中。亦无追行之例。惟曾祖母禫祭。与祖父同月可排日行之也。吉祭只于祖父丧毕后一行之。并行诸位递迁之礼也。诸祭祝辞。一用承重例。无变节。题主属称亦然。盖为祖父承重。为曾祖母改服。为父始主祭。宜各有一番告由也。
夏殷周建统之有异。抑惟各循其时运风气之所变而然耶。各从其意之所好而然耶。大抵正之为言。岁首之谓也。今以殷周之正观之。是冬正。非春正也。然则殷周之时。乃云冬正月冬二月耶。
天统地统人统。皆可以首岁。特人统是万世之常经也。三代之继兴也。以变更法制。新一代之耳目为义。而夏既用人统。故殷则进一朔而用地统。周则又进一朔而用天统尔。此不关风气之所变。亦非各从其所好也。改月不改月之说。二者皆有證据。而前贤亦无定论。今不敢质言。
国恤。虽不见公文。只因他处闻信传。则行举哀之
夏殷周建统之有异。抑惟各循其时运风气之所变而然耶。各从其意之所好而然耶。大抵正之为言。岁首之谓也。今以殷周之正观之。是冬正。非春正也。然则殷周之时。乃云冬正月冬二月耶。
天统地统人统。皆可以首岁。特人统是万世之常经也。三代之继兴也。以变更法制。新一代之耳目为义。而夏既用人统。故殷则进一朔而用地统。周则又进一朔而用天统尔。此不关风气之所变。亦非各从其所好也。改月不改月之说。二者皆有證据。而前贤亦无定论。今不敢质言。
国恤。虽不见公文。只因他处闻信传。则行举哀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2L 页
礼乎。虽旷日之后。待见公文然后举哀乎。或曰北向哭。或曰望京哭。或曰立哭。或曰俯伏哭。或曰拜。或曰不拜。一一明教焉。
见公文举哀常例也。本府公文虽不到家。而若从他处得公家信传。则不得不举哀。亦一例也。凡望哭皆北向。(或因堂室位置。或因原野面势。只以后为北。不必以天地子午为南北。)其或望京而哭。亦别一例也。成服。若就公廨。则须有设位。有位处。只俯伏哭四拜。是见例也。若于乡里私行之。则朱子言君丧。士庶亦可聚哭。但不可设位。既不设位。则前辈固有拜者。有不拜者。而恐当以不拜为正。
国丧中居常时。着白儒巾。或白布头巾。而至于文房诸具。亦当用素何如。
近古士夫家于大丧。皆着白布程子冠。什物亦多用素。
国丧虞卒哭刚柔日云云。
杂记言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天子则无文。惟于礼器云天子七月。)我朝大丧。五月而葬。是月也卒哭。不知自何时而然。而意其或从简也。诸侯七虞。今初虞于葬日行之。再虞至六虞用柔日。七虞用刚日。后遇刚日。行卒
见公文举哀常例也。本府公文虽不到家。而若从他处得公家信传。则不得不举哀。亦一例也。凡望哭皆北向。(或因堂室位置。或因原野面势。只以后为北。不必以天地子午为南北。)其或望京而哭。亦别一例也。成服。若就公廨。则须有设位。有位处。只俯伏哭四拜。是见例也。若于乡里私行之。则朱子言君丧。士庶亦可聚哭。但不可设位。既不设位。则前辈固有拜者。有不拜者。而恐当以不拜为正。
国丧中居常时。着白儒巾。或白布头巾。而至于文房诸具。亦当用素何如。
近古士夫家于大丧。皆着白布程子冠。什物亦多用素。
国丧虞卒哭刚柔日云云。
杂记言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天子则无文。惟于礼器云天子七月。)我朝大丧。五月而葬。是月也卒哭。不知自何时而然。而意其或从简也。诸侯七虞。今初虞于葬日行之。再虞至六虞用柔日。七虞用刚日。后遇刚日。行卒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3H 页
哭。是则遵用郑注之说也。
国恤中。 圣殿宗庙阙享。社稷山川及城隍之祭皆不废。若以吉凶不相袭为言。则 圣殿以下诸祭。一切停废可也。若以尊卑轻重言之。则 圣殿宗庙之尊重。未必不如社稷山川之祭矣。未知何义。
古礼大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越绋而行事。越绋而行事。行之于未葬之前也。六宗及山川之神。待襄终乃祭。宫中五祀。既殡乃祭。自启殡至反哭。又不祭。既葬而祭之。各以轻重为差也。先祖之神。在三年不祭。圣庙无明文。今葬前废祭。卒哭后乃行之。盖准六宗例也。
凡祭祀进茶之文。多有不同。备要,便览多云奉茶。仪节多云献茶。惟独冠礼告祠堂条云点茶。其奉献点三字之义。亦可得以闻其说之详乎。且俗有三抄饭之说。此亦于礼无害者耶。并乞愿闻。
古人饮茶。先置茶末于器中。点以滚汤。调以筅饮之。家礼朔参章。上言每位茶盏托各一。下言主妇升执茶筅。执事者执汤瓶随之。点茶。盖先设盏托时。已置茶于其中。至是乃点之以汤而调之以筅也。时祭启
国恤中。 圣殿宗庙阙享。社稷山川及城隍之祭皆不废。若以吉凶不相袭为言。则 圣殿以下诸祭。一切停废可也。若以尊卑轻重言之。则 圣殿宗庙之尊重。未必不如社稷山川之祭矣。未知何义。
古礼大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越绋而行事。越绋而行事。行之于未葬之前也。六宗及山川之神。待襄终乃祭。宫中五祀。既殡乃祭。自启殡至反哭。又不祭。既葬而祭之。各以轻重为差也。先祖之神。在三年不祭。圣庙无明文。今葬前废祭。卒哭后乃行之。盖准六宗例也。
凡祭祀进茶之文。多有不同。备要,便览多云奉茶。仪节多云献茶。惟独冠礼告祠堂条云点茶。其奉献点三字之义。亦可得以闻其说之详乎。且俗有三抄饭之说。此亦于礼无害者耶。并乞愿闻。
古人饮茶。先置茶末于器中。点以滚汤。调以筅饮之。家礼朔参章。上言每位茶盏托各一。下言主妇升执茶筅。执事者执汤瓶随之。点茶。盖先设盏托时。已置茶于其中。至是乃点之以汤而调之以筅也。时祭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3L 页
门条。乃云主人主妇奉茶分进。而不言点汤之节。可见先点汤调茶于一器而分奉进之也。祭礼礼繁。不得不从便故也。东俗不用茶。代以熟水。故有抄饭之例。然礼家多不行抄饭者矣。
丧礼备要返魂时墓前拜辞问答条。其答云礼虽不言。人情之所不得不然。且似无害于义矣。以是观之。则殡后哭拜辞。乃与成坟后拜辞。似无异节。而家殡则似不必哭拜矣。
出殡原野。此是近日委巷之一例。而揆以人情天理。极为不忍。知礼者为之谋。则当先正其大体之失。不从则斯已矣。岂宜妆点出无于礼之礼。以赞成其失耶。
与俞景善(丙子三月十三日)
重教二月晦间。挈家入嘉陵山中。颇有泉石之趣花树之乐。若更得旧游朋友次第会集。以资晚暮讲习之益。则正是一般奇缘。而世间极难得如人意事。奈何奈何。雅言春间似当打出。琴材尚未及伐。恐俟秋间。乃可成矣。疑义草草供对。更商见教是祝。
墓坟之考西妣东。已有定式。更无可疑。若考位先窆。而东偏侧倾陷。西平坦可葬。则虽倒位而葬其
丧礼备要返魂时墓前拜辞问答条。其答云礼虽不言。人情之所不得不然。且似无害于义矣。以是观之。则殡后哭拜辞。乃与成坟后拜辞。似无异节。而家殡则似不必哭拜矣。
出殡原野。此是近日委巷之一例。而揆以人情天理。极为不忍。知礼者为之谋。则当先正其大体之失。不从则斯已矣。岂宜妆点出无于礼之礼。以赞成其失耶。
与俞景善(丙子三月十三日)
重教二月晦间。挈家入嘉陵山中。颇有泉石之趣花树之乐。若更得旧游朋友次第会集。以资晚暮讲习之益。则正是一般奇缘。而世间极难得如人意事。奈何奈何。雅言春间似当打出。琴材尚未及伐。恐俟秋间。乃可成矣。疑义草草供对。更商见教是祝。
墓坟之考西妣东。已有定式。更无可疑。若考位先窆。而东偏侧倾陷。西平坦可葬。则虽倒位而葬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4H 页
妣。亦无害于礼经乎。
考西妣东。便是尊卑之定位。宁别占异兆。不可倒位安神。
北虏陆沈于前。西祸漂荡于后。加之以倭以虎前之伥。乘时蹢躅于吾主。宗社存亡。迫在呼吸。此诚忠臣义士之所共愤。而讨复扫除之策。不容有晷刻之缓歇也。然而执政之官。不此之虑。乃反以乞和解防为得计。延敌入城。恣其所为。忠谏不入于上。怨忿日积于下。曾不数年。爻象大异。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而国不乱亡者。理外之说也。岂不痛哉。君子当以济天下为心。而不得则犹可以济其国。又不得则犹可以济其家。又不得则亦可以保其身或者以为术者。君子之所外。然危乱之际。不为无赖于保身保家云云。若或有可信之人而信之。则得无伤乎。
上节斥和之意甚善。下节用𧗱保身之意。极不正当。切宜戒之。士大夫操心不正。见理未明。为术人所卖。往往至于败家亡身者有之。此当用斩钉截铁底法门。严斥而痛绝之。不可有一毫依违䵝昧之迹也。
答俞景善(辛巳六月十七日)
考西妣东。便是尊卑之定位。宁别占异兆。不可倒位安神。
北虏陆沈于前。西祸漂荡于后。加之以倭以虎前之伥。乘时蹢躅于吾主。宗社存亡。迫在呼吸。此诚忠臣义士之所共愤。而讨复扫除之策。不容有晷刻之缓歇也。然而执政之官。不此之虑。乃反以乞和解防为得计。延敌入城。恣其所为。忠谏不入于上。怨忿日积于下。曾不数年。爻象大异。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而国不乱亡者。理外之说也。岂不痛哉。君子当以济天下为心。而不得则犹可以济其国。又不得则犹可以济其家。又不得则亦可以保其身或者以为术者。君子之所外。然危乱之际。不为无赖于保身保家云云。若或有可信之人而信之。则得无伤乎。
上节斥和之意甚善。下节用𧗱保身之意。极不正当。切宜戒之。士大夫操心不正。见理未明。为术人所卖。往往至于败家亡身者有之。此当用斩钉截铁底法门。严斥而痛绝之。不可有一毫依违䵝昧之迹也。
答俞景善(辛巳六月十七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4L 页
邪学日炽。千百为群。此岂惟贵道为然。将见八域同然矣。盖前日至诚锄治之时。犹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况今荡然无复顾忌之日。其乘机骋怪。夫孰能禁之哉。大运如此。浩叹何言。为吾徒者。政宜百倍增气。明先圣之道。守先王之礼。一半分为强此艰彼之地。是一条命脉。外此未有奇策也。勉之勉之。
答俞景善(甲申八月十三日)
毁服之变。当以何言相慰耶。即因高友至。奉手函。具认重侍多愆节。恒劳刀圭。仰念无已。暇治绪业。不至无事。又有一二新知闻风相随。足以资益。深慰至诚之能感人也。今日一脉回阳之望。顾不在此等处耶。惟于事变之来。每深察其义理头面之所在。无或有疏忽放过也。今番处义不轻变之意甚正。但语意有若以毁服毁形。分作两截浅深看。此即是疏忽处耳。大防既壈。何论其浅深耶。
答俞景善(甲申十月廿二日)
贤季以书至。具审初寒。重侍候度珍胜。示喻衣制曲折。仰认持论处义之甚正。深所望于左右。世乱道晦。事变层出。更冀随事着眼。砥砺名行。无或有颠倒也。友三诸贤远来讲论。殊慰孤陋。而季郎追至。如对清
答俞景善(甲申八月十三日)
毁服之变。当以何言相慰耶。即因高友至。奉手函。具认重侍多愆节。恒劳刀圭。仰念无已。暇治绪业。不至无事。又有一二新知闻风相随。足以资益。深慰至诚之能感人也。今日一脉回阳之望。顾不在此等处耶。惟于事变之来。每深察其义理头面之所在。无或有疏忽放过也。今番处义不轻变之意甚正。但语意有若以毁服毁形。分作两截浅深看。此即是疏忽处耳。大防既壈。何论其浅深耶。
答俞景善(甲申十月廿二日)
贤季以书至。具审初寒。重侍候度珍胜。示喻衣制曲折。仰认持论处义之甚正。深所望于左右。世乱道晦。事变层出。更冀随事着眼。砥砺名行。无或有颠倒也。友三诸贤远来讲论。殊慰孤陋。而季郎追至。如对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5H 页
范。尤用欣沃。且叩其所存。志向颇纯正。造诣亦不浅。可验埙篪唱和。资益之有所渐矣。仰贺无已矣。拙状愦愦如前日。间又闻时变。粤添一层。宗社存亡。在呼吸间。而僻在穷壑。无由继得其事形。漆室耿耿。殆不能成寐矣。自此世间爻象。又不知作如何状。只祈远近士流益励志节。保守一脉阳道。以俟天心悔祸之日。而比见海乡士友似有稍稍兴起之渐。心窃自庆以为高明与友三至诚所致。而将来维持竖立。又不得不辞其责。更希千万自力焉。不宣。
答俞景善(乙酉三月十四日)
一朝外至之横逆。足见天地神明之于贤友。欲其玉成之无已也。惟望益加警惕。动心忍性。审几善处。毋至有悔吝也。此等处。政是自试学力底好田地。慎勿看作苦海。以伤吾和平之体也。拙状吟病如昨。所喜惟重翁杖屦蒙 恩还山。日峦为之动色矣。圣存岁前一来相见。意思稍异前日。自言顿改旧误。以图自新。审如是。岂非好消息耶。只得诚信而喜之。且观其下回耳。
答俞景善(丁亥八月二十二日)
调度之转益艰悉。闻甚忧叹。然物数聚散。亦自有前
答俞景善(乙酉三月十四日)
一朝外至之横逆。足见天地神明之于贤友。欲其玉成之无已也。惟望益加警惕。动心忍性。审几善处。毋至有悔吝也。此等处。政是自试学力底好田地。慎勿看作苦海。以伤吾和平之体也。拙状吟病如昨。所喜惟重翁杖屦蒙 恩还山。日峦为之动色矣。圣存岁前一来相见。意思稍异前日。自言顿改旧误。以图自新。审如是。岂非好消息耶。只得诚信而喜之。且观其下回耳。
答俞景善(丁亥八月二十二日)
调度之转益艰悉。闻甚忧叹。然物数聚散。亦自有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5L 页
定。为之奈何。只冀益自激励。处困愈亨。思所以玉成也。洛下新学人曾所未闻。从当有可探之道。然世乱道晦。何变之不有耶。只有仰屋长吁而已。龙溪近从师友间往来如前。前头反复。何必逆探其未形耶。
答俞景善(戊子三月二十日)
岁改。时一兴怀。奉手示。审侍奉佳胜。为慰。生事之寥落。为之慨然。然今日天下民情。举入洪炉中。得此寥落而止。亦非大恶境。所可惧者。平生从事圣贤之学。正要此时自验。苟于廉耻操守分上。有胡乱放过。而诿之以事势所迫。则将焉用读书为哉。望须千万励精。图所以自立也。拙状学不知方而老已至。常吟无名之病。只可为后辈懒学者之前车也。
答俞景善(戊子四月七日)
所询居敬之要。此是切问。但谓动时之敬。固自易知。静时之敬。未知其方。则却恐未然。盖心在事上。随事致一者。动时之敬也。心在身中。澹然纯一者。静时之敬也。其时与地虽殊。而为法则一致。苟此心于在事上时。真实会得致一之妙。则其于在身上时。宁有不能纯一之理耶。更宜将朱子答张敬夫论中和最后书。细加体认。则可知自谓易知者。未必真知。而其谓
答俞景善(戊子三月二十日)
岁改。时一兴怀。奉手示。审侍奉佳胜。为慰。生事之寥落。为之慨然。然今日天下民情。举入洪炉中。得此寥落而止。亦非大恶境。所可惧者。平生从事圣贤之学。正要此时自验。苟于廉耻操守分上。有胡乱放过。而诿之以事势所迫。则将焉用读书为哉。望须千万励精。图所以自立也。拙状学不知方而老已至。常吟无名之病。只可为后辈懒学者之前车也。
答俞景善(戊子四月七日)
所询居敬之要。此是切问。但谓动时之敬。固自易知。静时之敬。未知其方。则却恐未然。盖心在事上。随事致一者。动时之敬也。心在身中。澹然纯一者。静时之敬也。其时与地虽殊。而为法则一致。苟此心于在事上时。真实会得致一之妙。则其于在身上时。宁有不能纯一之理耶。更宜将朱子答张敬夫论中和最后书。细加体认。则可知自谓易知者。未必真知。而其谓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6H 页
未知者。亦将有可知之路矣。
答俞景善(戊子九月二十四日)
示谕持敬之说。详悉可喜。但此事只是反身体行为贵。行之切实。则自然路径日开。非坐谈相轮之所可比也。初下手时。把捉之病。亦安能遽免耶。须从把捉中。千辛万苦进步去。到得久后路径开时。渐觉安闲纯一之趣。此是真消息也。
答申德善(锡元○丁亥八月)
大学经之正心。传之正心。○按退溪集。朱克履曰大学经言正心。是兼体用言。传言正心之道。是专以用言。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胡云峰曰在正其心。此正字说正之之工夫。盖谓心之用。或有不正。不可不正之。不得其正。此正字是说心之体。本无不正。而人自失之者也。退溪以朱克履为正得其意。而以胡云峰为未必然。妄意以为传之正心。释经之正心也。传章句曰。四者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此似专以用言。而其下又曰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云云。则心存敬直。非静存之体耶。又或问曰其未感之际。鉴空衡平之体。其感物则鉴空衡平之用云云。此亦兼体用也。经传正心。岂有一
答俞景善(戊子九月二十四日)
示谕持敬之说。详悉可喜。但此事只是反身体行为贵。行之切实。则自然路径日开。非坐谈相轮之所可比也。初下手时。把捉之病。亦安能遽免耶。须从把捉中。千辛万苦进步去。到得久后路径开时。渐觉安闲纯一之趣。此是真消息也。
答申德善(锡元○丁亥八月)
大学经之正心。传之正心。○按退溪集。朱克履曰大学经言正心。是兼体用言。传言正心之道。是专以用言。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胡云峰曰在正其心。此正字说正之之工夫。盖谓心之用。或有不正。不可不正之。不得其正。此正字是说心之体。本无不正。而人自失之者也。退溪以朱克履为正得其意。而以胡云峰为未必然。妄意以为传之正心。释经之正心也。传章句曰。四者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此似专以用言。而其下又曰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云云。则心存敬直。非静存之体耶。又或问曰其未感之际。鉴空衡平之体。其感物则鉴空衡平之用云云。此亦兼体用也。经传正心。岂有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6L 页
体一用之异乎。退陶之意未敢知。而云峰之以正其其正分体用。亦似未稳。
我先师华西先生论正心言传文体用之辨曰。四有所。体因用而累也。四不得其正。用因体而差也。此恐为不易之明训也。传文论正心工夫。既兼体用如此。则经文立正心大目。岂应偏举一边哉。盛论大槩得之。
明德小注朱子曰。心属火。缘他是个光明发动云云。○按一身之中。有神明知觉及五脏之心两个心耶。以五脏之心为躯壳。而以神明知觉为操舍出入耶。程子曰心要在腔子里。盖腔子是全体之躯壳。心是五行之精而兼统性情。何可偏属于五行之火五性之礼乎。
人得五行之精。以为五脏。而五脏之中。心是太阳之精。故为神明所舍。所谓五性。是专就神明上。名其所具之德。有此五者之目也。不可以心之于五脏。礼之于五性。同属乎火之故。而遂疑心之德偏属于礼之一端也。程子言心要在腔子里。腔子指一身躯壳而言。人之神明。虽舍乎火脏。而实所以主宰一身者。故言要在腔子里。
我先师华西先生论正心言传文体用之辨曰。四有所。体因用而累也。四不得其正。用因体而差也。此恐为不易之明训也。传文论正心工夫。既兼体用如此。则经文立正心大目。岂应偏举一边哉。盛论大槩得之。
明德小注朱子曰。心属火。缘他是个光明发动云云。○按一身之中。有神明知觉及五脏之心两个心耶。以五脏之心为躯壳。而以神明知觉为操舍出入耶。程子曰心要在腔子里。盖腔子是全体之躯壳。心是五行之精而兼统性情。何可偏属于五行之火五性之礼乎。
人得五行之精。以为五脏。而五脏之中。心是太阳之精。故为神明所舍。所谓五性。是专就神明上。名其所具之德。有此五者之目也。不可以心之于五脏。礼之于五性。同属乎火之故。而遂疑心之德偏属于礼之一端也。程子言心要在腔子里。腔子指一身躯壳而言。人之神明。虽舍乎火脏。而实所以主宰一身者。故言要在腔子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7H 页
胡云峰曰。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此用朱子所释致知之训。智与心混沦无别者也。若以知与智同一心之神明。则虽以心属水。恐无不可。
心之知觉。以类言之。则固是智之事。然其所指自有偏全之分。智之用。只是是非一端。对恻隐羞恶辞让而为言。故于五行可属水。知觉乃揔举一心之用而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其所为。故不可偏属于水也。○朱子释致知之知云知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此则所谓心之知也。胡云峰全用此语。以当智字本训。亦不相称。此则来谕疑之是矣。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为父慈为子孝。固莫非秉彝之性也。然观圣人设教。则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观常人处家。则人莫不慈。而孝者甚鲜。至于禽兽。亦爱其子。而爱其父则绝少。盖孝慈俱是天理。而孝弟多有失其天者。慈之天未有失何也。意者天地生物之心。未尝少息。故孝或失而慈不失欤。
论人伦等差。则孝重而慈轻。故圣人设父子之教。专主于孝而鲜及于慈。论天地生物之理缓急分数。则慈比孝为尤急。故慈子之情。不惟人之所不学而能。
心之知觉。以类言之。则固是智之事。然其所指自有偏全之分。智之用。只是是非一端。对恻隐羞恶辞让而为言。故于五行可属水。知觉乃揔举一心之用而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其所为。故不可偏属于水也。○朱子释致知之知云知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此则所谓心之知也。胡云峰全用此语。以当智字本训。亦不相称。此则来谕疑之是矣。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为父慈为子孝。固莫非秉彝之性也。然观圣人设教。则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观常人处家。则人莫不慈。而孝者甚鲜。至于禽兽。亦爱其子。而爱其父则绝少。盖孝慈俱是天理。而孝弟多有失其天者。慈之天未有失何也。意者天地生物之心。未尝少息。故孝或失而慈不失欤。
论人伦等差。则孝重而慈轻。故圣人设父子之教。专主于孝而鲜及于慈。论天地生物之理缓急分数。则慈比孝为尤急。故慈子之情。不惟人之所不学而能。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7L 页
虽厚蔽如禽兽者。于此一路。未有不通者。至于孝。人无贤愚。有不尽分处矣。来谕末节云云。庶几近。但欠说得有未畅尔。
家礼取笾豆偶之说用六果。要诀及司马公程氏仪用五果。别是一义也。愚见用奇用偶。随其所得。不必深泥。
恐当以用偶为正。
三年丧饭羹左右之设。备要依家礼时祭陈馔。自虞以下。饭右羹左。而增解引馈食礼大羹湆于醢北疏。醢北为荐左。神人变于生人云。又曰。家礼虞祭陈馔。既曰设如朔奠。则初丧朔奠。用象生之礼云云。镜湖之论。似为的确。然小子自祖先以来。用备要说。未能猝改。未知可乎。
鄙家亦从备要说。
父丧中承祖母重者。常持齐衰。固有先贤之论。而或以斩齐之轻重难之。亦不能无疑。
父丧中承祖母重。尤翁以为宜常持祖母服。盖祖母服虽齐衰。而是代父之服故为重。父服虽斩衰。而犹是己之私服故为轻。其义当然矣。
告子妇孙妇祝辞。不见于礼书。以告子祝悲念相
家礼取笾豆偶之说用六果。要诀及司马公程氏仪用五果。别是一义也。愚见用奇用偶。随其所得。不必深泥。
恐当以用偶为正。
三年丧饭羹左右之设。备要依家礼时祭陈馔。自虞以下。饭右羹左。而增解引馈食礼大羹湆于醢北疏。醢北为荐左。神人变于生人云。又曰。家礼虞祭陈馔。既曰设如朔奠。则初丧朔奠。用象生之礼云云。镜湖之论。似为的确。然小子自祖先以来。用备要说。未能猝改。未知可乎。
鄙家亦从备要说。
父丧中承祖母重者。常持齐衰。固有先贤之论。而或以斩齐之轻重难之。亦不能无疑。
父丧中承祖母重。尤翁以为宜常持祖母服。盖祖母服虽齐衰。而是代父之服故为重。父服虽斩衰。而犹是己之私服故为轻。其义当然矣。
告子妇孙妇祝辞。不见于礼书。以告子祝悲念相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8H 页
续心焉如燬等语。通用于子孙妇何如。
通用恐无所碍。
答申德善(戊子八月)
朔日祝辞。既曰干支朔。又曰初一日干支。未免重叠。只曰干支朔何如。
某月干支朔。纪月之辞。一日干支。纪日之辞。备书。示嫌重复。
明史改 隆武二年丙戌。为 永历元年。至今戊子为二百四十三年。而见 北苑守直官所刊 大统历签。以二百四十二年书之。盖 永历是继体之君。不可以即位之年为元。故后世秉史笔者。以丙戌上冒于 隆武之元。自丁亥始为 永历之年乎。
见行 明史。果以 隆武二年。改元 永历。然台湾本史。(如台湾郑氏三世月记。及蒲城杨氏 皇明末三 皇帝月记之类。)乃以翌年丁亥为 永历元年。我 显庙丁未。泉障人林寅观等。漂海到我境。献 永历历。乃以是年为二十一年。可知以丁亥为元。故 皇朝人入直北苑者。依此刊历签用之矣。
徒跣。○按礼记曰。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
通用恐无所碍。
答申德善(戊子八月)
朔日祝辞。既曰干支朔。又曰初一日干支。未免重叠。只曰干支朔何如。
某月干支朔。纪月之辞。一日干支。纪日之辞。备书。示嫌重复。
明史改 隆武二年丙戌。为 永历元年。至今戊子为二百四十三年。而见 北苑守直官所刊 大统历签。以二百四十二年书之。盖 永历是继体之君。不可以即位之年为元。故后世秉史笔者。以丙戌上冒于 隆武之元。自丁亥始为 永历之年乎。
见行 明史。果以 隆武二年。改元 永历。然台湾本史。(如台湾郑氏三世月记。及蒲城杨氏 皇明末三 皇帝月记之类。)乃以翌年丁亥为 永历元年。我 显庙丁未。泉障人林寅观等。漂海到我境。献 永历历。乃以是年为二十一年。可知以丁亥为元。故 皇朝人入直北苑者。依此刊历签用之矣。
徒跣。○按礼记曰。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8L 页
不敢当阶。又曰户外有二屦。据此则凡事长接宾于堂室之上者。其脱屦可知。其于侍父母疾之时。岂可著屦乎。既不著屦。则所谓徒跣。即裸足也。少仪曰。凡祭于室中。堂上不跣。注跣脱屦也。又内则。偪屦著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云。据此则侍疾于亲所者。似亦著屦矣。既曰著屦。则所谓徒跣。只脱屦而已。二说何长。
当以下说为是。盖侍疾时虽脱屦。而至易服时。自当著屦。行礼而不用屦。故云徒跣。
家礼祭祀。每位各卓。每卓设二十馀器。祭四代之家。有前后妣。则或为十馀卓矣。以今器用言之。所谓大卓者。仅容二十馀器。而小卓容不得矣。以今寝庙言之。一堂之内。大卓则仅排二三。而小卓亦不过容四五矣。未知古之室堂之制。广于今之堂室欤。今之器用之制。大于古之器用欤。何以则每卓容二十馀器。而容排十馀卓于一室乎。
今俗床卓器皿。皆比古稍大。曾见华西先生宅堂三间排九卓。(有继配。)每卓设馔品如数。盖于初举行时。量宜制器也。鄙家于二间堂上排七卓。诚甚狭隘。然若待广大其宫室然后行祭。则恐无可行之日。故因现
当以下说为是。盖侍疾时虽脱屦。而至易服时。自当著屦。行礼而不用屦。故云徒跣。
家礼祭祀。每位各卓。每卓设二十馀器。祭四代之家。有前后妣。则或为十馀卓矣。以今器用言之。所谓大卓者。仅容二十馀器。而小卓容不得矣。以今寝庙言之。一堂之内。大卓则仅排二三。而小卓亦不过容四五矣。未知古之室堂之制。广于今之堂室欤。今之器用之制。大于古之器用欤。何以则每卓容二十馀器。而容排十馀卓于一室乎。
今俗床卓器皿。皆比古稍大。曾见华西先生宅堂三间排九卓。(有继配。)每卓设馔品如数。盖于初举行时。量宜制器也。鄙家于二间堂上排七卓。诚甚狭隘。然若待广大其宫室然后行祭。则恐无可行之日。故因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9H 页
在地形排位置。期于必行矣。
家礼题主祝。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而不言俱亡。其下慰状答辞。俱亡称孤哀。祝辞慰状之不同何义。
据家礼祝式。则虽父母俱亡。亦当各称其称。不兼称孤哀。盖与丧服之各服其服同义也。疏状是对外人自称之辞。故容有兼称者矣。
雅言曰。使程朱生今中原。则只是嚣嚣畎亩。○按圣贤当夷狄之世。耕野乐道。固是本分。然自其幼时。已为薙发左衽矣。若一朝长发华服。则必不免诛灭之祸。若依旧胡俗而自谓乐尧舜之道。则内虽圣贤而外为夷狄也。岂可曰嚣嚣哉。
生于夷狄混一之世者。薙发左衽。在所不免。惟内守华夏之道。不受变于世。一或出身。则以用夏变夷。为第一义。进退去就。以是决之而已。外此无他道理矣。
答申德善(己丑八月)
家礼袭后设魂帛铭旌之具。则执友亲厚之人入哭。至成服日。更无吊哭之节。而只言五服人相吊之仪云云。妄意以为成服是初丧大节目也。袭后虽有临尸之哭。成服日岂无更吊之礼哉。○按士
家礼题主祝。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而不言俱亡。其下慰状答辞。俱亡称孤哀。祝辞慰状之不同何义。
据家礼祝式。则虽父母俱亡。亦当各称其称。不兼称孤哀。盖与丧服之各服其服同义也。疏状是对外人自称之辞。故容有兼称者矣。
雅言曰。使程朱生今中原。则只是嚣嚣畎亩。○按圣贤当夷狄之世。耕野乐道。固是本分。然自其幼时。已为薙发左衽矣。若一朝长发华服。则必不免诛灭之祸。若依旧胡俗而自谓乐尧舜之道。则内虽圣贤而外为夷狄也。岂可曰嚣嚣哉。
生于夷狄混一之世者。薙发左衽。在所不免。惟内守华夏之道。不受变于世。一或出身。则以用夏变夷。为第一义。进退去就。以是决之而已。外此无他道理矣。
答申德善(己丑八月)
家礼袭后设魂帛铭旌之具。则执友亲厚之人入哭。至成服日。更无吊哭之节。而只言五服人相吊之仪云云。妄意以为成服是初丧大节目也。袭后虽有临尸之哭。成服日岂无更吊之礼哉。○按士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39L 页
丧礼有拜宾旁三之文。此指五服之人耶。执友亲厚者至是复吊。故拜之耶。
观士丧礼拜宾旁三之文。则五服人成服时。宾客亦来即位哭也。以家礼言。期五服人入就位朝哭一节。即可以包此意看。既来即位哭。则吊在其中矣。
凡吊礼。主人先再拜讫立定。宾再拜以答之。胡氏书仪。若孝子尊。吊人卑。则侧身避位云。备要亦取之。而不言孝子之避位于吊客之尊者。盖孝子先拜于宾。宾之卑者不敢当。故避位以待之。吊客但答拜于孝子。故孝子虽卑。不当避耶。抑哀号之中。不遑于些少节目耶。
凡相拜。主人再拜讫立定。宾再拜以答之。此固是沙溪先生之训。然考古人行礼。却似每一拜。各作答。如昏礼交拜。妇人二拜。当男子一拜。妇先二拜。夫答一拜。妇又二拜。夫又答一拜。推此类可见。胡氏吊仪言吊人是平交。则落一膝展手策之。此亦是每一拜。落一膝答之。若于再拜讫。再落膝答之。则成甚貌㨾耶。又言吊人卑则侧身避位。毋令跪伏。与孝子齐。此必是吊人与平交。则每一拜作答。而有不俟其拜毕者。故戒卑者无得如此也。若再拜讫立定后答之是定
观士丧礼拜宾旁三之文。则五服人成服时。宾客亦来即位哭也。以家礼言。期五服人入就位朝哭一节。即可以包此意看。既来即位哭。则吊在其中矣。
凡吊礼。主人先再拜讫立定。宾再拜以答之。胡氏书仪。若孝子尊。吊人卑。则侧身避位云。备要亦取之。而不言孝子之避位于吊客之尊者。盖孝子先拜于宾。宾之卑者不敢当。故避位以待之。吊客但答拜于孝子。故孝子虽卑。不当避耶。抑哀号之中。不遑于些少节目耶。
凡相拜。主人再拜讫立定。宾再拜以答之。此固是沙溪先生之训。然考古人行礼。却似每一拜。各作答。如昏礼交拜。妇人二拜。当男子一拜。妇先二拜。夫答一拜。妇又二拜。夫又答一拜。推此类可见。胡氏吊仪言吊人是平交。则落一膝展手策之。此亦是每一拜。落一膝答之。若于再拜讫。再落膝答之。则成甚貌㨾耶。又言吊人卑则侧身避位。毋令跪伏。与孝子齐。此必是吊人与平交。则每一拜作答。而有不俟其拜毕者。故戒卑者无得如此也。若再拜讫立定后答之是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0H 页
例。则安用此戒耶。以是则其不言孝子之避位于吊人者。亦岂非以吊人答礼。每在孝子未毕拜之时而然欤。更请详之。
反哭时有吊者。拜之如初云。客之吊者。吊于主人而已乎。且吊于灵座乎。
考之既夕礼文。只云吊者升自西阶。曰如之何。主人拜稽颡。宾降出。主人送于门外而已。未有入哭灵几之节。
大典。无子者告官立同宗支子为后。两家父呈状然后给公文。情理可矜者。或因一边父母及门长上言本曹。回启许立后云云。今有人不告君而为伯父后者。其两家父俱没之后。始知私相出继之非。追悔无及。然欲罢继归本。则从子之于伯父。非但情所不忍。义亦不可也。欲仍旧循俗。则大违时王之制。而为先圣之罪人也。为今计。宜告君出礼斜。追补其失。然其近族。且无为门长而上言者。欲自告其由。则是舍其父母。求为人后也。恐未免见绝于矍相之射者矣。何以则可合于天理而不悖于人伦耶。
如不得已。则虽稍远之族。亦可为之主事。
反哭时有吊者。拜之如初云。客之吊者。吊于主人而已乎。且吊于灵座乎。
考之既夕礼文。只云吊者升自西阶。曰如之何。主人拜稽颡。宾降出。主人送于门外而已。未有入哭灵几之节。
大典。无子者告官立同宗支子为后。两家父呈状然后给公文。情理可矜者。或因一边父母及门长上言本曹。回启许立后云云。今有人不告君而为伯父后者。其两家父俱没之后。始知私相出继之非。追悔无及。然欲罢继归本。则从子之于伯父。非但情所不忍。义亦不可也。欲仍旧循俗。则大违时王之制。而为先圣之罪人也。为今计。宜告君出礼斜。追补其失。然其近族。且无为门长而上言者。欲自告其由。则是舍其父母。求为人后也。恐未免见绝于矍相之射者矣。何以则可合于天理而不悖于人伦耶。
如不得已。则虽稍远之族。亦可为之主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0L 页
忠信以得之注。朱子曰。发于己心而自尽为忠。循于物理而无违谓信。伊川见明道此语尚晦。故更云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便更稳当云云。然则后之释经。取其稳当之语。去其尚晦之语宜矣。大学章句。犹用明道之语。论语集注。只取伊川之语。语学之忠信。有何异同欤。
二程全书。刘质夫录明道语一条。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表里之谓也。观此则忠信两训。皆明道之言。不知朱子何所据而有此言。殊可疑也。
答边德一(锡玄○戊子八月)
春间奉颜范。深慰向𨓏之怀。既又得手书从洛邸至。备审南驾稳返。而湖山风物之胜。士友渊源之盛。历历如身游其乡而领略其大槩。心甚欣耸矣。居然秋高。四益齐至。又拜惠音。知静对几案。味经渊永。深所望于左右。鄙说荒陋何足言。赖诸贤之椎琢瑕玷。不至覆瓿。则幸之大者也。拙状兀兀如昨。夏间所课。是宋元华东史数十卷耳。先师遗集。仁乡士友合谋移本。其意甚盛。良感良感。原稿谨此奉副耳。惟尊照。
答边德一(己丑八月)
二程全书。刘质夫录明道语一条。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表里之谓也。观此则忠信两训。皆明道之言。不知朱子何所据而有此言。殊可疑也。
答边德一(锡玄○戊子八月)
春间奉颜范。深慰向𨓏之怀。既又得手书从洛邸至。备审南驾稳返。而湖山风物之胜。士友渊源之盛。历历如身游其乡而领略其大槩。心甚欣耸矣。居然秋高。四益齐至。又拜惠音。知静对几案。味经渊永。深所望于左右。鄙说荒陋何足言。赖诸贤之椎琢瑕玷。不至覆瓿。则幸之大者也。拙状兀兀如昨。夏间所课。是宋元华东史数十卷耳。先师遗集。仁乡士友合谋移本。其意甚盛。良感良感。原稿谨此奉副耳。惟尊照。
答边德一(己丑八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1H 页
大学章句所得乎天。○南塘说道之大原出于天。故经传中言性道。必言其本于天。如中庸天命之性。孟子知性知天之类也。此篇第一义。言明德而不言其本于天。故章句特言得乎天而补之云云。鄙以为正经辞约言近。而作传者述其旨云。顾諟天之明命。以经传参看。则不待章句之补矣。然则章句云云。不可以言补。当云其意本于传文。
得之。
大学说云曰钦曰明。诚意正心也。曰文曰思。物格知至也。愚以为思则属知属心。俱无不可。而明之属心。未知何义。
思字终是属格致为长。明字属诚正。俱无不可也。(作明睿之明则当属格致。作光明之明则当属诚正。)鄙说且据一端布排如此。以取整齐而已。未必是定理也。
大学说云人字合着身字看。与章句之意似不同何也。
训人以众人。大意也。人字合着身字看。即其里面小曲折耳。
士友中今有文学超越者。自以理气之说。妄欲突过先进。其言语文字间。多有傲慢之习。且有姿质
得之。
大学说云曰钦曰明。诚意正心也。曰文曰思。物格知至也。愚以为思则属知属心。俱无不可。而明之属心。未知何义。
思字终是属格致为长。明字属诚正。俱无不可也。(作明睿之明则当属格致。作光明之明则当属诚正。)鄙说且据一端布排如此。以取整齐而已。未必是定理也。
大学说云人字合着身字看。与章句之意似不同何也。
训人以众人。大意也。人字合着身字看。即其里面小曲折耳。
士友中今有文学超越者。自以理气之说。妄欲突过先进。其言语文字间。多有傲慢之习。且有姿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1L 页
清高者。先为异术所笼。稍辨斯道之正而归依之。然自有先入之见。其所言所行。终不免为名节之罪人。惟其才性则卓荦有可爱而不忍弃处。且有门地之卑贱者。好学笃工。虽未至大造之域。而比诸己。则似超越已上数者。并何以待之欤。
所询此是接人处物之变节。合用权度处。政宜随人所失。随己所处。精察而细斟酌之。非可以一套死法。遥度而轻断之也。要之此等处。常以不轻绝人。不成人之恶为心。而以宁失于厚。无失于薄。宁失于缓。无失于急为法。则庶几乎寡过矣。惟末条所疑。此殆失言。夫友也者。友其德焉而已矣。岂复论地之崇卑于其间耶。以吾友之高迈。而尚有此见识。信乎偏邦风气之未易脱落也。千万更思之。
答边德一(辛卯二月)
国哀普恸。历岁如新。前春景善便书。阙然不修谢。只凭口传道鄙怀。虽恃厚恕。而歉悚则深矣。即此暄妍。味经有相。为况佳胜。诸贤朝暮对讨。发明得几个好义理耶。九野穷阴。所望于一二同心者。只有此事也。拙状昨今年来。衰状骤集。此自是常理。无足惊怪。惟眼眩不能俯案作字。耳袭(一作聋)不堪与客为礼。为最难堪
所询此是接人处物之变节。合用权度处。政宜随人所失。随己所处。精察而细斟酌之。非可以一套死法。遥度而轻断之也。要之此等处。常以不轻绝人。不成人之恶为心。而以宁失于厚。无失于薄。宁失于缓。无失于急为法。则庶几乎寡过矣。惟末条所疑。此殆失言。夫友也者。友其德焉而已矣。岂复论地之崇卑于其间耶。以吾友之高迈。而尚有此见识。信乎偏邦风气之未易脱落也。千万更思之。
答边德一(辛卯二月)
国哀普恸。历岁如新。前春景善便书。阙然不修谢。只凭口传道鄙怀。虽恃厚恕。而歉悚则深矣。即此暄妍。味经有相。为况佳胜。诸贤朝暮对讨。发明得几个好义理耶。九野穷阴。所望于一二同心者。只有此事也。拙状昨今年来。衰状骤集。此自是常理。无足惊怪。惟眼眩不能俯案作字。耳袭(一作聋)不堪与客为礼。为最难堪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2H 页
处耳。新寓凡度觕惬素情。但门内诸亲。为事势所限。团聚无望。前头遣过。政自难便。毕竟须转就浅峡。以为依赖亲戚之计耳。力疾艰此俟褫。
泰伯伯夷。以长子而让国一也。王季叔齐。以次子而处义不同何也。
伯夷当受国之际。以让位为名而逃之。故叔齐不得不逃。若不逃而践其位。则有坏兄弟之伦矣。泰伯在平时无故。窜身自废而泯其让位之迹。故王季虽不并废。自不伤于兄弟之伦矣。但以君臣之伦言之。则泰伯不从太王之志。而王季却从太王之志。故圣人独称泰伯为至德。王季不与焉。是则不可不知也。
泰伯之藏迹也。其所可处义者多。而何必断发文身。混杂于夷狄。犯天下万古之大法防欤。
左氏春秋传。记子贡之言曰。泰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吴越春秋。言泰伯仲雍之荆蛮。断发文身。因其俗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胡文定从左氏所记。其意以断发文身。为仲雍德衰之致也。程子朱子从吴越春秋之文。其意以为泰伯仲雍不为夷狄之服。则无以断其父之望而安其弟之心。是乃所以为千古非常之大权。窃谓二家所记。既
泰伯伯夷。以长子而让国一也。王季叔齐。以次子而处义不同何也。
伯夷当受国之际。以让位为名而逃之。故叔齐不得不逃。若不逃而践其位。则有坏兄弟之伦矣。泰伯在平时无故。窜身自废而泯其让位之迹。故王季虽不并废。自不伤于兄弟之伦矣。但以君臣之伦言之。则泰伯不从太王之志。而王季却从太王之志。故圣人独称泰伯为至德。王季不与焉。是则不可不知也。
泰伯之藏迹也。其所可处义者多。而何必断发文身。混杂于夷狄。犯天下万古之大法防欤。
左氏春秋传。记子贡之言曰。泰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吴越春秋。言泰伯仲雍之荆蛮。断发文身。因其俗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胡文定从左氏所记。其意以断发文身。为仲雍德衰之致也。程子朱子从吴越春秋之文。其意以为泰伯仲雍不为夷狄之服。则无以断其父之望而安其弟之心。是乃所以为千古非常之大权。窃谓二家所记。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2L 页
有此异同。而程子朱子必舍彼而从此。是必有微意。而不敢臆度以为说。然尝推此以为万世虑则有一说焉。盖以断发文身。为泰伯非常之权。则后人非有泰伯之至德。而又遭泰伯之变处者。不敢遽效之也。以为仲雍德衰之致。则是无故而变于夷也。无故而变于夷。而犹得在圣人所称逸民之列。则得不为后人之口实而启无穷之弊耶。是则不可不念也。
史记尊贤尚功。○周吕二公问答。皆有先见之明。其后五霸迭兴。齐居其首。诡遇而获。渐至于陵欺王室。为天下万世无穷之弊。其根基恐在于尚功也。然以丹书敬怠之说考之。与益赞伊训同一心法。而所谓尚功。乃史氏之传。而与阴符阴德之说。均是误耶。虽圣贤事业。至于末流。或有必然之势耶。
外史固不可尽信。而太公尚功之云。考其实德。亦或有近似处。不可谓全是傅会也。
宋臣录。吕夷简罢相。石徂徕诗。以大奸之去目之。愚以为吕公以宰相之才。其立朝勋业。不为不多。而虽与韩,范,富。或有不合处。岂可遽与夏竦同斥哉。
史记尊贤尚功。○周吕二公问答。皆有先见之明。其后五霸迭兴。齐居其首。诡遇而获。渐至于陵欺王室。为天下万世无穷之弊。其根基恐在于尚功也。然以丹书敬怠之说考之。与益赞伊训同一心法。而所谓尚功。乃史氏之传。而与阴符阴德之说。均是误耶。虽圣贤事业。至于末流。或有必然之势耶。
外史固不可尽信。而太公尚功之云。考其实德。亦或有近似处。不可谓全是傅会也。
宋臣录。吕夷简罢相。石徂徕诗。以大奸之去目之。愚以为吕公以宰相之才。其立朝勋业。不为不多。而虽与韩,范,富。或有不合处。岂可遽与夏竦同斥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3H 页
吕夷简立朝勋业。固不为不多。而其蔑常败伦之罪。妨贤病国之恶。则有不可以此而赎之者。如郭后国母也。而以私憾而赞帝废之。非蔑常败伦之大者乎。范公社稷臣也。而以异己而谗帝逐之。非妨贤病国之甚者乎。执此而观之。石徂徕之目之以奸。宜也非过也。
答金文伯(汉纯○三月二日)
重教昔陪尊大人丈游。深仰德容之和厚。礼学之淹博。愿学焉而未能也。数年来纳交于左右。其典型有彷佛者。以故中心爱慕。有异于人。顾恨逢别太倥偬。迄未有数日之款。以尽其情。今读来教。见谓甚重。又不忘一时相勉之言。深味而反复之。重教之愚。实愧无以称塞其至意也。然窃观朋友之有志于学者。天资刚直者常患无翕受之量。其宽裕者又或不以规矩绳墨为事。是以虽终岁勤劳。而鲜有所成就者。左右有监于此而自勉焉。则庶几得进德之基。又加之以博文约礼之工。展拓而填实之。则向所谓求为完人之事。实不外是矣。切祝千万自力。日间旅况佳福。攻业有绪。重教侍奉遣免。日用工夫。山家春务占得地界太阔。愧不足为吾友道也。未远当逢晤。不罄怀。
答金文伯(汉纯○三月二日)
重教昔陪尊大人丈游。深仰德容之和厚。礼学之淹博。愿学焉而未能也。数年来纳交于左右。其典型有彷佛者。以故中心爱慕。有异于人。顾恨逢别太倥偬。迄未有数日之款。以尽其情。今读来教。见谓甚重。又不忘一时相勉之言。深味而反复之。重教之愚。实愧无以称塞其至意也。然窃观朋友之有志于学者。天资刚直者常患无翕受之量。其宽裕者又或不以规矩绳墨为事。是以虽终岁勤劳。而鲜有所成就者。左右有监于此而自勉焉。则庶几得进德之基。又加之以博文约礼之工。展拓而填实之。则向所谓求为完人之事。实不外是矣。切祝千万自力。日间旅况佳福。攻业有绪。重教侍奉遣免。日用工夫。山家春务占得地界太阔。愧不足为吾友道也。未远当逢晤。不罄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3L 页
惟疋照。
答鱼纪卿(允绩○甲申九月)
积年怅慕。意外贤允以书至。谨审比日侍体崇福。区区慰泻。移寓栖屑。可想情事之难安。而时变无状。物情日异。前头之忧。殊使人代闷。允郎乍接眉宇有真气。而叩其所业。又已夙就。此是公家千里驹。托付教养。亦已得其人。来头成就之望。良不浅鲜。今虽在流寓困苦之中。勿以为念也。弟自师友祸故以来。引罪共废。颠倒至此。而加之疾病沉痼。殆非阳界物。何足道哉。令从氏丰乡新寓。似不至全然失计。亦云幸矣。一握叙怀。今当分张。悒悒不可言。谨奉谢。伏惟尊照。
答李羲卿(元宰○辛卯八月)
顷者一夕奉诲。至今座有馀香。即拜惠讯。谨审比日尊慈帏愆度沉重。弥留多时。仰用惊虑万万。窃以诚孝所感。百神扶持。自应勿药有喜。遄复天和。是所心祷也。世下间经痁祟。圉圉如霜后蝉。寻数残课。益不成次第。良觉流光可惜矣。亚胤郎端洁之行。介特之操。虽非问学。自是好人。矧又奋然向里。日月进就。数月相守。艳爱无已。垂喻托教之意。既忝友朋之列。岂敢不奉诵所闻。以效微衷。但自顾空空。白首无成。徒
答鱼纪卿(允绩○甲申九月)
积年怅慕。意外贤允以书至。谨审比日侍体崇福。区区慰泻。移寓栖屑。可想情事之难安。而时变无状。物情日异。前头之忧。殊使人代闷。允郎乍接眉宇有真气。而叩其所业。又已夙就。此是公家千里驹。托付教养。亦已得其人。来头成就之望。良不浅鲜。今虽在流寓困苦之中。勿以为念也。弟自师友祸故以来。引罪共废。颠倒至此。而加之疾病沉痼。殆非阳界物。何足道哉。令从氏丰乡新寓。似不至全然失计。亦云幸矣。一握叙怀。今当分张。悒悒不可言。谨奉谢。伏惟尊照。
答李羲卿(元宰○辛卯八月)
顷者一夕奉诲。至今座有馀香。即拜惠讯。谨审比日尊慈帏愆度沉重。弥留多时。仰用惊虑万万。窃以诚孝所感。百神扶持。自应勿药有喜。遄复天和。是所心祷也。世下间经痁祟。圉圉如霜后蝉。寻数残课。益不成次第。良觉流光可惜矣。亚胤郎端洁之行。介特之操。虽非问学。自是好人。矧又奋然向里。日月进就。数月相守。艳爱无已。垂喻托教之意。既忝友朋之列。岂敢不奉诵所闻。以效微衷。但自顾空空。白首无成。徒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4H 页
凭唇舌。无足以为力于实践之地。是甚兢惧耳。大抵此事。非一朝锐进之为难。而能持久不变之为可贵。惟执事幸于晨夕趋庭之际。厚施培壅之力。而特加千里一鞭。无或有转身退步。则学不期进。业不期积。不患不到远大之域也。
与李稚秀(承)
顷岁造拜先叔主于角亭第时。座下年幼尚在抱。想不知我为何人也。其后叔主下世。座下又东迁。山川阻閟。声气落落。有时瞻望岭云。只自引怀。自我舅氏三世俱没。后事极可悲。其同堂而继家声者。惟有座下一人。区区注慕之情。安得不益重且厚耶。昨年偶接司马榜眼。见尊衔在其中。分外奇喜。未尝不继之以感涕。座下或未必能领此意也。不知下乡后家㨾何如。有子女各几人。记得小字知今为六六岁郎。进学节度何如。小成不过一浮荣。不可以是为多。益加自勉。德行文艺。表里俱进。使故家几坠之绪。得复张旺于将来。则百神所佑。无量大福之来。虽欲解免。不可得矣。惟座下千万自爱焉。戚生年前哭先兄。孤寄林庐。憔悴无善状。昆季各有一男。头角已崭然。皆汩没生事。不能书业。门户殊不成貌㨾。异日将无以见
与李稚秀(承)
顷岁造拜先叔主于角亭第时。座下年幼尚在抱。想不知我为何人也。其后叔主下世。座下又东迁。山川阻閟。声气落落。有时瞻望岭云。只自引怀。自我舅氏三世俱没。后事极可悲。其同堂而继家声者。惟有座下一人。区区注慕之情。安得不益重且厚耶。昨年偶接司马榜眼。见尊衔在其中。分外奇喜。未尝不继之以感涕。座下或未必能领此意也。不知下乡后家㨾何如。有子女各几人。记得小字知今为六六岁郎。进学节度何如。小成不过一浮荣。不可以是为多。益加自勉。德行文艺。表里俱进。使故家几坠之绪。得复张旺于将来。则百神所佑。无量大福之来。虽欲解免。不可得矣。惟座下千万自爱焉。戚生年前哭先兄。孤寄林庐。憔悴无善状。昆季各有一男。头角已崭然。皆汩没生事。不能书业。门户殊不成貌㨾。异日将无以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444L 页
先人先妣于地下。尤用慨然耳。准疑通信。为日已久。今适得贵乡转褫。聊为此见情。窃计彼此情地。不但区区之缱绻如此。座下亦不应落落相外也。不备。惟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