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往复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5H 页
与李景麟(定老○丙寅四月二十七日)
孟夏渐热。堂上寝膳何如。湖庄岁八既失望。向后滫瀡之供。转益澹泊。宁不慨然。然贞白介洁。不愿子孙有刓廉丧义之行。此吾姑本心。亦君家传受心法。宁典卖朝衣。身亲负米。慎勿伤此志也。养志养体。大小自不等也。财穷用滥。举国遑遑。都下尤甚。吾既为弘丈忧。又不免为吾景麟忧也。拙状只做一食土氓生活。去年耩麦数顷。今适小熟。可保长夏无饥。不必烦远虑也。两堂近次潜湖。气度无显欠。私幸。贵闬徐友忍饥读书不辍否。高士高士。君亦当以此友为法也。有一书角同封。可传致也。迷源书院。并享六贤。而院中无文籍。穷乡晚进。无以论其世。方欲收取诸籍。釐为实纪一编。独东岗文字。无可考处。幸博访贵邻诸南氏。择稍详者一本借寄是望。不尽怀。
与李景麟(丙子正月十八日)
近日山中士友络驿都下。夤缘略闻为况觕康矣。时事日间所闻复如何。吾则断然以为与倭修好。即是与洋讲和。与洋和成之日。即是人类化为禽兽之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5L 页
也。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吁亦惨矣。士大夫不幸而当此时。宜自知立命之所。吾为左右计。约束同志搢绅。为一番伏閤之举。以祈上心之或悟上也。如不能则就平日所识执政卿宰。垂涕泣而道之以大义。以救朝论之一二。是其次也。又不能则脱帽投地。披发入山。以自洁其身可也。不宜伈伈泄泄。苟全禄位。与世俯仰。内得罪于祖先。外贻累于师友也。左右自入城以来。情迹不甚清快。固已为士流之所慨惜。若因此办得一节。亦足以补前过也。
答李景麟(丙子十月十七日)
上官后再踰朔。不闻动静。殊以为郁。李友至。奉惠音。具审政候无损度。欣慰之深。公纳收刷之忧。真所谓自是而忧之。有不可胜忧者也。公纳宁可欠。族徵里徵不可为。官职宁可去。就吾天性。不可梏丧。左右性本仁厚。今为大势所驱。必不免忍为其所不欲为。此岂所可堪哉。山斋耿耿。殆有甚于前日之寒饿相念也。民食大无。明春转壑。即是目前事。亦须预思所以措处之方。彼鹿豕猱鼯之辈。一一是吾父母赤子。智者不敢慢。仁者不忍恝。吾人肚里。先存着此个本领。其施之于迹者。自有随分展布。不中不远者也。持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6H 页
雅言之编。能有暇隙。可丌阅否。未必尽诵全部。其中得一两句可喜。亦足以警吾志而养吾性。于奉公临民。当有大益也。拙状山田小熟。和水和菜。足以糊数口过寒。闭户看书。馀无可愿。惟山外消息。日闻所不闻。信如其言。民将尽刘乃已。上苍孔仁。胡忍为此。古人之对食下涕。实获我心矣。岩穴者犹如此。况握符为司命之官耶。
答李景麟(戊寅八月)
春间入都。人或拟之以大阐。其后留连屦月。又或谓其将移麾礼邑。愚意则却不甚喜。乃谓大阐不如荫宦。礼邑不如薄邑。盖吾弟亦是故家门庭人。又有师友渊源。持身处世。政宜惕念自洁。以求所以无忝者。近日情迹。颇昵近权贵。为人所指点。由是而得荣利。已足可羞。况其天资素欠刚决。若以此时置身显要。任职重大。一或蹉跌。不取辱。必取祸。此岂明哲者之所可愿耶。千万熟思之。我于彼若是有先世之谊平生之好。不忍恝然相弃。则随事效忠。匡救其失。一半分有补于宗国大计。此犹有说。如不能然。徒承顺供奉以益其过。而苟济吾目前之利。则吾不知后世将以贤为何等人也。耿耿忧念。不敢不以告。或可以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6L 页
警当局之迷耶。立得新嗣。骨格俊秀。深副所望。将来教养。诚非易事。盖未有不自正而能正人者也。于是乎吾弟得一严师矣。
与李景麟(甲申闰五月)
自闻行遣之报。叹惜恸恨。无以为心。每欲以一书寄情。而病伏穷山。凑便极难。迄玆未遂也。近日按廉。固知不无虚实之相杂。而若论大体。则古今天下。岂有诬伯夷以贫者耶。宦海风浪。一番蹉跌。自不是异事。无足致慰。惟以此为目而编之三十人中。玆为名门大累。为族戚为师友者。亦无以举颜对人也。吾弟自邑诣都路中。因圣典口传一语云只恨不能早从勇退之教以致此耳。此殆实际语也。古人有言。吾之坚白不足。而欲自试于磨涅。其不磷缁也者几希。以古人之德量学识。而犹有此忧。况如吾弟者。其坚白岂特不足而已哉。盖不待知者而见其必败也。向来吾弟每言突然勇退。殊汲层节。今则可谓得一大层节矣。因此立定脚跟。反身修省。政使明日 赐环。决不作复入都门计。讨一閒界田园萧然。做措大样子。日以书籍从事。究观古人守身处世之大方而有所得焉。则其所以输之桑榆者。不患无其路矣。惟吾弟千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7H 页
万念之。无使来日之悔不用今言。复如今日之悔不用前言也。拙状衰颓转甚。昨得徐弟讣。一恸丧气。益难振作。吾弟闻之。想亦同此情也。仍念吾三人者齿略相等。自为戏嬉。同队追逐。便似同胞昆季。今才踰五十。遽损其一。而吾与君亦似非久视人气象。人生宁不慨然耶。然死生天也。非人所能为。惟所以为人者。乃可以自勉。而异日各藉手以归拜先人者。亦在此而已。吾则平生读书。尚未祛孩童之见。君则出世从宦。晚景狼狈又如此。奈何奈何。尚愿千万警惕。亟图所以反之。又有以教我也。自馀琐琐。非远书可既。只冀在馆加餐。以慰遐情。
答赵圣观(瑢淳○壬午正月)
去冬伏奉手命。副以琼章十叠。感佩德意。不啻若大龟十朋。顾凭褫未易。尚此稽谢。今又承续诲。愧悚交挚。不知所云。谨审新元。侍体起居神相万祉。深惬劳祷。重教病淹穷峡。百虑俱灰。惟伤时一念。介介于中。排遣不去。岂彝性之有未尽泯者邪。来谕一慰一贺之教。慰固可感而贺不敢当。盖愚于洪君之疏。则实同其志矣。于重翁投书之举。则又共其事矣。自有祸故以后。杜门敛迹。不敢自同平人。以寓同罪共废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7L 页
义矣。不意去冬。忽有被荐升品之事。惶恐不敢自安。避居东岳深处以见情。其于职名之来。不唯不能承膺。并与呈辞而阙焉。今岂敢遽以 朝家礼遇人自居。而以进言论事为己责耶。更请垂察焉。窃闻吾兄于贤胤此来。戒不入场屋。此意极严正。区区为之再三叹服。而却恨允君之不能奉承教意。未尝不面对呵责。盖不敢以故人之子而异视于己子也。或当见谅其衷曲矣。力疾奉谢。更祈加爱自重。
答金致容(汉燮○乙酉正月)
窃以孟春之月。天气尚寒。尊体起居味经有相。对时崇福。日用工夫节度如何。馆下诸子并日有孳孳进就。有程绪否。时益艰道益晦。环顾世间。可以阳道相期望者。索然无几。所以引领倾情于门下一派。不得不益勤且挚也。重教岁去业退。百感丛心。惟重庵老爷新蒙 恩宥。吾徒庆祝。莫大于此。然其所执以被谴之义。则日以益屈而无地见伸。为世道无彊之忧。亦何时而可已耶。老兄于此想亦为之慨然也。自此南中便褫当益疏阔。奉聆信息。无由如前源源。不能无怅缺之情。奇稚学,金学卿。既托迹师门。且年壮志健。谓当以时北游。或可因此得蒙惠诲耶。二君今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8H 页
似有所带书。而偶尔遗失。不得奉读。殊可恨也。若或留置在那处。亦望追寄焉。近日讲学文字如有可见教者。因书附示其一二为望。吾辈所贵乎并世者。以其当讲学而相益也。今既不可以时会面。则其以文字而见情。乌可已耶。时事罔极。前头爻象。政不可测。千里相望。不禁永怀。更冀千万自爱。以幸斯文。
答金致容(辛卯十二月)
积岁阻候。居常忡怅。十月间进拜云潭门下。获奉昨年重阳日所惠书。感佩诲旨。三复不置。居然岁周。不审尊体动止更如何。年弥高而德弥尊。开发后进日益广。而裨补世教日益重。区区爱慕祈祝之情。盖不可以言说既也。重教南徙数百里地。山深林密。随分养拙。足以寡过。惟离索一事。为暮景无彊之忧也。云潭丈席。自昨年一经风患。真元日损。转生别症。奄奄如下山之日。今番进候数日承欸诲。拜退以来。满心悽悒。足不能前矣。心与明德合有分别。愚陋果有是说。而其曲折则或不无远外传闻之讹也。重教于丙戌间。有论心与明德一小文字。始拟遍议同门诸公。首禀云门。以为不可。故即止之。(伊时尊社宋致承大雅适至自云门。欲录取其说。重教力止之。仅录首一二条以去。老兄或已经览矣。)至戊子秋。进侍云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8L 页
禀定先师心说正案。逐条各附管见。其头面与前少异。而为说略有条纲。此则至今所遵守者也。谨此录呈。幸一视至。如有未契。不惜垂示也。多少非远书可既。惟冀万万加爱。以慰千里相望之情。
答金子元(勋)
重教朴愚。无所肖似。惟乐善好德之情。根于天赋。有未泯者。每于世间。闻有伟人正士。不拘远迩。一例慕向而愿趍下风矣。自我重庵先生之居南海也。因读其所与往复唱酬之诗若书。而知执事学有渊源。义有秉执。负南州士流之重望。耸然兴感。常恨无由一造其庐。奉瞻德仪而承闻绪论之一二也。乃者伏蒙尊慈不以鄙卑。远赐手书。示意郑重。盖其奖与之深。期望之厚。非贱子之所敢承当者。而第于议论之间。有以仰窥明者亦深有感于世变。而其所以担负大义者。不轻而重矣。区区深窃自幸生丁乱世。托契通志之有地也。更愿自此因便。时垂良诲。以卒厚惠。所纂定尊攘急考。并寄一本。俾謏陋有所启发。且得与一二同志共焉。则其为赐不既大乎。谨具状上谢。辞短意长。临风恍然。所祈千万自爱。以慰遐想。
答金正三(台汉○乙酉正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9H 页
重教复。重教尝从尊宗吾南处士游。获闻足下之贤而愿交焉久矣。伏蒙不鄙。先施手书。示之以眷与之意。揣分光感。罔知攸谢。重教下劣无似。学不知方。独有伤时忧道之念。得之天卑而未尝泯者。顷因 误恩之来。略陈所怀于引罪之章。又尝为一二同志。私讲三纲五常之说。而语无伦脊。不足有无。不谓其文字并彻于左右。获蒙奖诩。大不称实。愧缩之至。措躬无所。然其趍向之无异同。则有可以仰揣者矣。自此更愿千万努力。励志崇德。日就月将。屹然为颓波之砥柱。时推其馀。以及于愚陋。俾得依附下风。不至为小人之归。则区区之大幸也。即日孟春犹寒。伏惟尊体动止何如。吾南讲座佥度。一例崇卫否。山川间之。恨无由致身其间而一听其绪馀也。重教废蛰穷山。孤陋无堪。惟重庵老爷新蒙 恩宥。奉诲有日。同党为之胥庆矣。谨奉谢。伏希尊察。
与郑君祚(胤永○甲戌九月八日)
夏初旬日之游。尽吾辈难得之奇缘。归有馀怀。魂梦常依依也。即日秋清。生闱唱喏多庆。进德有相。兴居佳胜。注疏程课。今到何篇。窃观近日作此工夫者。主意所在有两般。其因朱子注解而欲寻源溯本。以讲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9L 页
其取舍精义之所存则诚善矣。若以今注为惯习无味。而欲掇取隐僻罕见之言。以为谈说之资则亦鄙矣。高明宁有是耶。然愚意则考校注疏之得失。以观朱子取舍之精义。更未若直据朱子之定训。以求圣贤立言之本旨之为真切而紧急也。不审尊意以为如何。老兄亦是中年以后人。精神气魄。不宜浩费也。重教夏间略温旧课。暇治身心工夫。略收近效。不似前日大故放浪。初秋忽遭儿妇之戚。叫号摧裂之馀。神魄飞越。收召不来。如上濑之舟放着一篙。倒退千尺也。可愧可惧。秋来一登瑞云绝顶否。天气澄清。时一驰爽。刷翮病鹤。睨月仙仙。真善喻也。洪思伯将进谒芦亭丈席。谓当历叩仙扃。略此附候。何能尽怀。都冀默会。
与郑君祚(甲戌冬)
语类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底。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曰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夔孙录义刚录同。)○田艮斋与重教书云朱先生答心是主宰之问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执事虽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0H 页
每以心为理。然此处理字。既对心而言。则虽以盛见。亦必不敢便道是心。既非心则所谓理者。非性而何。味其语意。分明是就心字上。以性为极本穷源底主宰也。
 语类此段主宰即是理一句。老兄曾如何看解。若如艮友所解。则其意若曰所谓主宰者不是心。乃是理也。如此则其下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两句。有甚照应。其下此心字似帝字之问。又胡因而发耶。重教寻常读此以为心与理对分。则固有道理主宰之分。若论其统体。则所谓心之主宰者。亦即是理字内事。不可判而两之也。故其言如此。今见此解。未论理致如何。即于文义。有未通处。反复推究而不得其说。偶因来教。谨玆控禀。
答郑君祚(戊寅正月二十日)
确兄之亡。天胡降割于吾党。如是之酷也。恸悼之极。不可云言。念渠无恙之日。每诵吾兄为知心之友。以此知吾兄于此友之死。亦当有捐百身之愿也。寿春二君之死。及南北某某人作怪。又孰非斯文之厄耶。来谕所谓天将大布欧罗妖氛。而先为之兆者。信知言也。浩叹浩叹。来谕谓念渠之地。诚为可惜。而最可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0L 页
惜者。无限好人。滔滔混入于言论气焰之中。无以救出其一半。又谓自顾才弱敌强。安知其终不褰裳以就之。此足见吾兄忧深虑远。励志自立之意。深用钦仰。第其言论之辩给。非明透人肝肺者。不能有以折之。气燄之张大。非置身于利害之外者。不能不为其所动。更冀千万自力。始终一节。无使今日之言。为后人之所笑也。重教有一书与田愚。论其本根做病处颇痛切。渠若于夜气清明之时。幡然改悟。一转而为正人则非小幸。此何敢望也。书本在此去少友行橐里。幸一取览之。其有未可者。却望见教也。力疾艰此。只有临风引情。
答郑君祚(戊寅九月)
夏间惠讯。至今感戢。即日秋暮。玩绎多暇。为况佳胜。念三鸾之列峙。问诗问礼。当日有程绪。其中有能传心法。可以为远大计者否。坐算同游后承之繁衍而多俊秀者。未有如吾兄者。吾兄可谓好福力人也。更愿朝夕开迪。引之以正路。各体尊先师命名之意。使一一为昭代之瑞物。儒门之重器。得以少振吾道之衰。毋徒为一门之私福也。所喻缕缕。极感吾兄至诚之所存。重教素服尊师门心体之光明。又得吾兄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1H 页
明如此其勤。岂敢不乐为之奉副哉。谨已追识小文字。明示改误之意。别纸录上。望与梨山兄共照也。然有一言。吾兄不见防川之事乎。内不去穴土之蚁。而徒捧丸泥。区区防塞其外面。其志诚苦矣。其计不亦疏乎。然蚁穴之纵横。亦非一只手之所能为。只愿吾兄以其身做得一杆木岩。始终毅然。则缓急有可恃也。重教深居耿耿。只如前状。未有可言。临便草草。更祈将护。
答荷塘族叔(○戊辰二月)
便中辱命。伏审返旆安吉。慰荷亡量。下谕自责向善之由。喜怆并集。不知所云。畴昔吾伯祖侍郎大爷无恙之日。以引进后辈为事。诚如所谕。常语不肖曰。吾宗唯某也是大受之器。惜其斲小于时文之业。不能充其量。吾尝造其庐而勉励之。又指送有道之门而受教焉。此儿气逸。终不肯屈首做此边事。此殆命也。今吾叔能不忘当日之意。而慨然有反求之志。何幸何幸。吾叔才匪不高。识匪不赡。出而为文。匪不烨然可观。特所欠者。志不立耳。譬如千金之子驰心于外物。诚一留意于自守。则家中百用皆具。不待假借而足也。然窃观旧日朋游。能一朝而奋然立志者。固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1L 页
其人。而能久于道而不移者为难。能阔步长趍于坦道者。亦不为无人。而能履险历变而不易所守者尤难。是则又不免为吾叔过虑也。愿吾叔慎终于始。千百自力焉。则岂徒吾宗幸。实斯文之福也。朱夫子有言改过贵勇。防患贵怯。此此老平生用力艰难辛苦。已试之效。可书之坐右而自省也。喜情猛起。言不知裁。统乞恕察。谨再拜上复。
答李和叔(道彬○丙子十月)
静养有相。尊体崇福。区区慰荷。弟孤陋之馀。获陪诸贤。一番讲讨。所以警发者多矣。膝下二彦托契切劘已有日。而又蒙此鼎重之托。岂敢忘命。但恐空空。无以奉助其远大之业也。
答慎汝圭(炳玉○辛巳七月)
细读来谕。乃知今番再疏之举。专由吾兄之出义气力主张。其用意之公诚。殊使人起敬也。疏首申斯文。旧从其季氏游。略闻高风。今为大义出脚。深为诸儒贺得倚重之地也。所询去留之计。深荷不鄙之意。而自顾憃愚。实愧不足以左右诸贤之论也。然窃念之。抱疏伏阙。今至两月之久。而 天意愈邈。终无登彻之望。则奉身退归之论。义所固然。盖吾夫子沐浴请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2H 页
讨乱贼。岂不是大义。岂不是至诚。而及其君大夫皆不听纳。则乃只曰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而退。矧今草泽献言之体。与在大夫之列者又自不同。则岂有经时阅岁。知进而不知退。以犯圣人斯辱之戒耶。惟其撤归之际。小小早晚之节。则是在当事者临时酌宜。务要典重而已。非远外料度之所及也。如外间传闻。或有威胁迫逐之言。而因此遽起。则有瓜田纳履之嫌。且诸同疏有未及归一。而抑强引退。则亦不无诲吝之端。似此之类。皆不可不审慎也。至于退伏之论。则此是近例所未有。揆之以义。亦涉疑殆。恐不必遽从也。愚见如此。更冀博询而行之也。弟漆室耿耿。不病常瘁。何足言。闻便倥偬略此。伏惟垂照。
 前后公私斥邪文字。收拾成编。以广其传。亦是今日合有之论。而至于锓板之举。物力稍浩费。以今物情。果能办得许多钱耶。却恨世间无宜兴进士一流人也。
答李焕卿(彰和○甲戌二月)
皇庙复享。竟有此日月之更。环土含生。举切颂祝。仍念顷岁尊叔父菊圃公见 皇庙之撤享。悲愤不自胜。作感 皇恩诗诸篇。遂引义废公车。惜乎不及见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2L 页
今日也。与山中一二同志。说及此事。未尝不慨然挥涕也。
答崔子玉(鼎铉○甲申九月)
重教白。窃承尊世父府君奄忽违世。惊恸之极。夫何云喻。即日贤允以书至。具审晚凉。尊体动止不以过疚受损。区区慰幸。重教废蛰穷山。加之以疾病。殊无阳界意。况目前又见先王法服毁裂无馀。呼恸穹壤。益不知措躬之所矣。垂喻多少。三复以还。有以仰窥伤时之恸忧道之念。超出常情。真使人气涌如山也。向来猥陈鄙悃于尊从台座。政欲一闻此等伟论。要与朋辈共快心目。以为遵守之地也。此公所处。老亲在焉。与馀人自别。诚如所喻。然其守之于身者极其严峻。发之于言者极其明快。则定使未有一番疏举。其所以开人见识。正人趍向。而有补于世道者。亦岂浅浅哉。区区所望于此公。政在于此矣。至若愚陋语默之节。人固有疑之者。然窃自谓年前一疏。既出万不得已之一举。备陈平生持论之大纲。前后处身之实状。以明为斯文引义自靖。与师友同罪共废。至请永刊仕籍。勘以重律。则自其后岂复有出一言。干时事之理哉。况如今日之事。前疏所言贩君卖国之徒。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3H 页
廉耻都丧之极。必有毁冠裂裳之请者。辞约而意已尽。岂待复有所烦渎耶。区区今日处义。只有益坚自废之志。与一二朋徒。私相讲服先王旧章。以俟上苍悔祸之日而已。抑不知后之君子复以为如何。第切兢兢之情耳。海上候度。八月间略承安信。赐环早晚。只仰造物者处分如何。呜呼唏矣。更有何言哉。允君约与之共苦山中。此意良感。所愧空空。无以副其望也。谨奉谢。惟赐照。
答李明汝(显植○甲申八月)
东人之变服为夷。当已登载于万国露史矣。吾辈将以何面目立于天地间也。允君以书至。谨审尊体动静。为慰。胎示守旧服说。三复滚滚。有以仰窥古家门庭见识所由来者远矣。使今日士大夫家家而有此生气。天地间何至为十月之纯坤。又何难乎七日之来复耶。弟掩户穷山。隐痛填臆。只有苟活之耻而已。尚复何言哉。谨奉谢。唯尊察。
答鱼文五(命奎○丙子)
琴书南迁。绝不闻动静。芳湖人至。忽拜手缄。谨审新居嘉乐。燕息安吉。贤主佳宾。襟期相得。深惬所愿闻。几下点书者。凡为几辈。有聪明谨厚。可与语为人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3L 页
道者否。为人而求为人之道。此自是本分内事。吾既以指引为职。不容舍此本分事。迁就他说。以循其苟简之情。此便是自我坏人也。可不惧哉。重教今年二月间。挈家入嘉陵山中。林泉幽邃。民俗淳古。足为晚暮优游之所。但恐只以此为可乐。而无所得于道。则只成荷蓧丈人一流人耳。奚足尚哉。
答鱼文五(己丑三月)
性固万物之一源。而论其各具之体。则又须于同中识其异。所谓异者。有指面貌之各殊而言者。有指等品之不齐而言者。面貌之各殊。如水之性寒。火之性热。男之性健。女之性顺。是乃天命之本然而莫非至当之则也。等品之不齐。如人之性全。禽兽之性偏。草木之性塞。是须归咎于气禀之所限而不能无所憾处也。(此两端实就一般地头。从其所主而言者有分耳。如牛之当耕。马之当驰。是天命之本然。牛止于耕。马止于驰。是气禀之所限。)中庸首章性字。实主面貌之各殊者而言之。故章句言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言各得所赋则可知面貌之各殊。然语其目则要不出健顺五常七种道理。故下文云云耳。)又言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人物之生。若只以一样道理赋之。则其当行之路。又岂得逐物而各异耶。)孟子犬牛人性章性字。乃主等品之不齐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4H 页
而言之。故集注言以气而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而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当各以一意读之也。窃读盛教论中庸性字。深言不可著偏全意看。此固无可议。但因此主张过当。并与马健牛顺虎仁蜂义字而禁不得说。则反失经文本指矣。切乞更检焉。
答鱼文五
子贡说齐田常与吴越晋君之事。此既不见于经。则外史所传。何足取信耶。设有此事。其所以说之。必一以义而已。若谓为君师之急。而畔弃平日所守之义。幻作辩客胡乱之态。以冀后人观过而知仁。则此全不是圣人门庭规模。子贡之贤。污不至此矣。
答黄仪敬(基升○甲戌六月二日)
所谕不顾傍人诋毁。导子以正学之意读来。不觉敛衽起敬也。世降教废。风气日趍污下。窃观人家子弟。稍有志向。烨然可观者。小间骎骎向名利场中。拖泥带水。乾没平生。苟求其由。则内为其父兄所坏了者居多。虽不敢索言。而心甚悼之。若吾兄可谓超出众万之正见也。此不但为贤胤喜其将有成。亦足以少警颓波中人也。更愿益加自励。始终不渝也。贵邻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4L 页
鱼斯文在焉。从近资益。尤为可幸也。
答金舜卿(在成○甲申九月)
 四端专言理。七情兼言气云云。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亦有由气而发者。如已为穷饿。自以悲怜。衣弊蕴袍。自以羞恶。物之不适于己者。自以让与。貌不类人则自非之。力或胜人则自是之。此乃由气而发者也。如喜怒哀惧爱恶欲。亦有专由理而发者。喜以施人。怒以非人。爱君父。惧陷不义。矜不成人。哀人茕独。恶人不善。欲己修善。此乃专由理而发者。但以是言之。则四端亦兼理气者。七情亦有专理者。但孟子以扩而充者言之。故剔善一边言之理也。子思以发而中节者言之。故统举之兼理气也。然则当曰孟子四端专言理。子思七情兼言理气也云。则人可以易晓。只泛称四端专言理。七情兼言理气也。则恐人未易察。而如作人心道心之立两脚也。
四端即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也。来谕穷饿自悲以下云云。此何干于仁义礼智之事耶。且所谓端者。是初发见。极精粹之称。若有掩蔽汩乱。则不足谓端。如要誉纳交恶其声之类是也。故曰四端专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5H 页
理。至若七情。则情之为字。所指殊泛阔。所谓专由理而发者。(即四端)专由气而发者。理与气挟杂而发者。并包在其中。故曰七情兼言气此两句。极平实完备。更无可疑处矣。孟子之前。未有人说四端者。至孟子。始立四端之名。故凡言四端。皆据孟子所言而目之。不当别言孟子四端也。七情者礼运所列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也。此与中庸所言喜怒哀乐者。不但科目之有异。各就本文考之。其所指面目亦不同。前辈说中。时或有混说处。犹嫌其有所碍。况以此名彼而直谓之子思七情耶。恐皆未安。请更检之。
 
静庵之始交南衮。大奸似忠也。其于明道安石可验矣。尤庵之进善尹鑴。试可乃已也。其于尧鲲可验矣。圣贤皆不轻绝人耳。
明道之于安石。静庵之于南衮。始意其可化而不轻绝耳。非见欺于似忠而结交也。下一节试可乃已诚然矣。
答柳天汝(乐浩○庚辰冬)
重教窃闻芦莎先生德义之盛风节之高而心慕之。深恨不能及其无恙之日而一供洒扫之役。玆者执事乃以其门下高足。远垂德意。先施手问。光感之至。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5L 页
未易名言。唯称与之浮实。见属之过重。则有非浅陋之所敢安者。虽然自此猥忝友朋之列。获受追琢之力。因以与闻尊师门遗绪之一二。则实区区平生之大愿也。即日南至。伏惟尊侍体动止百福。进德修业。日有程绪。重教禀质既鲁下。自治又不力。行年五十。空空无闻。抚躬悲悼。无以自聊。加之生值否运。目见兽蹄鸟迹交于国中。天地间一线微阳。朝夕堕地。而无人持柱。宁不重可伤耶。念尊先师平日于此个义理。主张甚力。上告下诵。风神动一国。执事处门下几年。想亦有所受者。更愿千万自力。先有以守之于身。又有以波及于朋友。以为吾党之幸。区区不胜厚望。谨奉谢。伏希尊察。
答金斯文(哲应○戊寅九月)
重教謏陋浅劣。无所短长。惟爱贤好德之念。烱烱未泯。见人有美质。辄忘己分而求与之友。顾患世间未易多得其人。乃者贤胤秀士误闻贱名。轻千里而至。贞直之姿。超卓之志。诚下代豪杰之士也。立谈之间。许以心契。庶几日月相将。偕底远大。岂谓一朝遽尔相失。此是大关吾党气数。决非一人一家之不幸。天乎冤哉。胡忍为此。即日伏承先施惠状。满纸缕缕。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6H 页
崩心摧肠语。执书涕泣。尤不知所以为心也。所喻俟季胤加冠。续修前缘。以卒其业。诚有是事。何幸何幸。此非独区区所愿闻。泉下人不瞑之恨。亦庶几少纾矣。千万切愿其必就之也。胤友来此。深恨不及华西先生而事之。及见其雅言之编。披玩讽绎。不忍去手。常欲其怀抱而归。重教盖亦以意许之矣。令于灵车之归。谨将一本付之从者。幸为我常置其象生之侧也。此意益可悲矣。自馀只祝节哀保重。以副遐情。谨状上。
答郑顺善(敬义○甲戌十二月七日)
重教白。重教于夏间过仙乡。从诸贤游数日。往往有诵执事名姓而道其贤者。重教固已有向𨓏之情。而适值命驾洛下。不得一接其颜范。深以为恨。玆者伏承先施惠书。存问勤挚。且慰向来儿妇之戚。揣分光感。不省攸谢。惟见属太重而称谓过当。则有非区区之所敢安也。谓方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而以天理晦塞人欲炽盛为深忧。重教奉读至此。窃不自胜其欣耸之私。见今贤泽日远。俗习日渝。举一世滔滔胥溺于名利海中。不知为己之为何事。理欲之为何说久矣。于斯时也。能表揭此两言为大题目。而欲从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6L 页
于其间。足令人气耸如山也。若其进修之方。则前训炳然具在方册。依文案。本不患无进步处。又心斋,确斋诸公在焉。足以前后而左右之。如重教之陋劣者。岂能佐下风哉。奉际未易。更冀千万自力。进德日新。时垂诲言。见警此昏聩。重教谨拜。
与李景元(大植○丁卯七月晦日)
重教出入檗山之门。习闻先尊丈勉窝公文学行谊之盛。以未及纳拜请诲为千古之恨。乃者执事过自屈辱。临存巷居。光荣之私。未易名状。又于初筵。议及疑礼大端。盖处人伦之变。而不随俗放过。必求合乎前哲之定论以为安。于是乎诗礼典型有不可诬。而愚者夙昔之愿。因有可伸之地也。区区不胜厚幸。顾于礼学。素蔑讲贯。且被问仓卒。亦未及竭尽愚虑而对。追觉疏忽。悚惶无已。盖先丈平日议生庭立后。以执事为第二子而注意焉。发之言示之事既累矣。特有所需而未及正名。故尊伯氏丈奉其遗意。命执事出后。此盖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者也。所未安者闻官一节。未免随俗阔略。此在今日。只得追补其阙而已。门内如有近尊。当主其事。不然则尊伯自主之可也。盖父子天伦也。惟代天理物者。得主继绝之权。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7H 页
无君命。则兄不得与其子于弟。弟不得让其子于兄。国朝旧曲。诸司听讼。凡无文字为人后。一不以父子施行。年前 朝令。私为父子而现发于帐籍试榜者被重律。其法之严如此。故先辈每于此兢兢致谨。而尤翁论李三龟罢继归宗之事。举世非毁而独许其无失。其严礼防。树人纪之意。可谓至深远矣。惟是罢继之事。不知李家当日所处本如何。而若推行于人人。则窃恐有所妨碍者。盖于亲没之后。自为人后。真犯矍相之讥。而又无君命以定之。则是有归宗赎罪之理。若以亲命为人后。而所阙在闻官。则其事体自别。此而归宗。则是败父之命而显父之失也。岂孝子之心哉。唯追后登 彻一路。为可以成父之志而补父之过也。如此者虽自诣门长而谋其事。君子不以求为人后疑之也。其义间不容发。一或偏滞。则不堕于不义。斯陷于不仁。可不惧哉。今日执事所处。以先丈平日言与事考之。不可谓无命。又其所系之地。实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处。则只当以补阙成志为急务。不可拟以同之于自为人后之类也。愚见如此。幸以此仰禀于丈席。反以诲及也。
答赵云瑞(启兴○戊寅三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7L 页
朱子遗像。撤院后移奉于私室者。略助物力。使一酌之礼。不至终撤。此意甚善。愿亟就之也。
父亡在外而遭祖父母丧者。以父名题主。而身持期服。代奉几筵。以俟其父之归。至服尽不归。则仍以素服代奉之。练祥之祭。则前期告由而摄行之可也。
室有正副。人家之常。圣人所不禁。但量德防废之道。当随人自裁之耳。至于取失节者配己之戒。此无正副之别。切不可犯也。
答赵云瑞(辛巳十月)
惠书溺心农圃一贯。殊使人惘然。不知所以为心也。平日每诵惕斋相公于读于耕废一难之诗。病其主客轻重之太无等分。与圣门教人宗旨相戾。误了世间许多乡秀才。不谓以执事之高识。而反引此为重也。然其事情。若穷到十分饥寒。沟壑在即而后。引此为證。则犹有说焉。若未到此。而家事有可付处。此身有可抽之路。而乃为温饱之谋所牵引。弃学而归田。则是又惕斋之所弃也。执事试看今日为何等时乎。内则真阳日消。危如一发。外则百邪交攻。八表同昏。于斯时也。赖天之灵。得有向背之正见者。忽复自昧而放倒于形气之科臼。既以自误其身。又或为依违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8H 页
两间似是而非之论。援人而同流焉。则岂不重可伤恸矣哉。师友祸故之馀。日悲吾道之孤危。而又承此教。不觉忿悯之情。激切于中。语不择发。其热血所在。或可以照亮而体念之耶。此而不照亮。则是全不以友道处重教也。重教亦岂敢复以友道自处耶。
答裴允之(渊白)
大抵讲学之文。专取理胜。不以致饰边幅为事。然其使字行文往复折旋之际。全然不用古人规矩。恣意肆笔。反晦其本指。亦非所宜。每读盛论。其大意命脉。非不甚善。惟于修辞之工。绝不留意。往往有不可看解处。此非小疵。幸须少加检省。虽寻常短章。必准律则。不轻落笔。既属藁。又用郑人为命四节法门。如是用力。则以贤之才。亦不难成章矣。千万图之。
题判裴允之讲义对语
若如程子之训。则泰伯之让位。只是以不德让于德而已。至德之云。似不著题。观文王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而见称至德。则至德之云。似别有所指矣。且让德之事。宜在明显。何必泯其迹。使民无得而称焉哉。至以文理言之。以天下让。若只作为天下让。则所让者是甚物耶。让字下。须更添一两字。乃可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8L 页
成文矣。凡此曲折。恐是朱子所以不敢遽从也。
窃谓颜渊喟然叹章首节。仰钻瞻忽。据颜子所造而言。高坚前后。指夫子之道而言。然其立言归趣。则自有所重。朱子本注以为主明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圈下。胡氏说以为颜子自述学未有得时先难之由。若如朱子意。则喟然之叹。包括一章。首节已可叹。而末节尤可叹也。如胡氏意。则其可叹专在末一节。而首节则初未为可叹处。此其所以为不同也。今以章指推之。本注当为正意。胡氏说则虽非正义。于义既无害。且其所论博文约礼。殊有发明。故收之圈下。以备一说耶。
使万物各遂其性。曾点与尧舜。果是一般气象。于其中又须见即其所居之位而乐其日用之常。亦无彼此大小之间乃可。
草创者。盖略定草藁。为之本质也。下三节。皆就加修治之工也。讨论。谓讲究命意。得其至当也。修饰。谓增损文句。极其整齐也。润色。谓治出光采。使之辉如也。如是析言。似益明白。
谋者用意营求之谓。心无两用。故君子所谋。在道不在食。非谓谋道之人。专不治生事也。其治生也。乃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9H 页
济生以谋道为心。则是治生亦是谋道中事耳。不可名谋食也。
圣人见恶人之道。亦一以礼与义裁之而已。阳货之恶。固夫子之所不欲见。然彼若先焉。则苟非君父之雠及杀越人之贼。无闭门踰垣之义。但不肯来见。而欲以坐致之。故不往见也。然其所馈之物。则又不可为非礼。故只得以礼往报之。然其为礼既不诚。而吾不欲见之初心。终不可以不自遂。故时其亡焉。是皆从自然不容已处行。如造化之施物。各有攸当而妙不可穷。岂可易而言哉。盛论大意已得。但一往一来。欲其相称。亦有天理内当行者。不可以屑屑而苟避之也。杨雄诎身以信道之说。此与枉尺而直寻。大同而小异。不可以无辨。尺与寻。是以二事言。故枉尺者或可以直寻。但君子以为理无大小。不可计利而苟为之耳。身与道即是一物也。身以运道而道形于身。故诎身者未有能信道。若谓诎身而可以信道。则是行身无所不至。而自不失为全道之人。此说之行。其害理伤化孰甚焉。
讣书式。金本庵家礼集考所论。果是折衷之论。盖首称某之某亲。深得古礼称孝子名之意。年月下。书护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79L 页
丧姓名。又不失家礼护丧发书之意也。近世通行讣式。略得此意。但护丧填虚名。或借贱人之名。为可憎也。
五服期限。以年计者凡二等。一曰再期。二曰一期。再期即三年也。一期即二年也。于再期则必曰三年丧。而不曰再期丧。于一期则必曰期服。而不曰二年服者。以阳纪数也。以月计者凡三等。一曰九月。二曰五月。三曰三月。九月即三时也。五月即二时也。三月即一时也。二时不用六月而用五月者。亦避阴数而从阳数也。至若七月之服。五等正服不与焉。惟殇服及繐衰有之。然则增解降杀以两之说。恐亦非立制之本意也。浅见如此。更冀诸贤之共商焉。
栉类之具。是每日兴寝时所用。则宜设于灵床之侧。其设于灵座者。尤庵所谓未设灵床时事者无疑也。备要之两处叠设似无疑。故敢以奉闻矣。盛论亦与鄙见无异矣。
负适衰取意。注家说已得之。盖凶服之有负适衰以表哀。犹章服之有黼黻之属以象德也。至若孝子哀摧之志云云。丘氏以为特举其重者言之者为是矣。杨信斋执着孝子二字。以为旁亲不用者殆缪矣。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0H 页
氏于绖带注曰。绖也者实也。明孝子有忠实之志。若如信斋之见。则旁亲亦不用绖矣。其可乎。家礼盖本书仪之文。而书仪则惟斩衰有负适衰。家礼齐衰期亦有之。至大功乃去之。盖正书仪之缪。而未及尽复古制也。沙溪又谓此是朱子损益之义也。于理亦或然矣。○丧服记首言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其下叙列负适衰之名。观此立文。可知三者是五服之通制。且遍考诸经。无轻服去之之文矣。
凡为物于天地之间者。皆有理焉。岂独于葬地而无其理哉。既曰有理。则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堪舆家古今所传术书。岂可一向扫去耶。但于其中亦有本末虚实之分。其本而实者可据依。而其末流之虚诞者。不可惑也。孝子之欲安其亲之体魄者。其求地之诚。政宜随分自尽。然其求之必以其道。得之必以其义。若违道犯义以求之。则又非所谓死葬之以礼者也。且其设心。或非出于安亲。而专由于要福之计。甚则纳亲遗体于战斗危险之地而不之恤。是则分明是名教之罪人。又何足论耶。盛论大意皆正。至以兼从程朱为究竟法者。为尤善矣。谩附管见。以助发旨趣。更宜深绎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0L 页
孤哀之称。虽非古礼。然朱子既载之家礼。又言温公盖因今俗以别父母。不欲混并之也。从之亦无害云。则今岂敢遽弃不从也。父母俱亡。称孤哀。即指一时俱亡者而言。然此本系答慰疏式。不关祭祝。若是祭祝则祭考祭妣。当各称其称。不当叠称于一祝也。近见湖中一士友并有丧答慰。用二疏亦各称其称。其义亦精矣。然则所谓孤哀之称。惟用一疏答慰二丧者。及答慰后寻常往复疏。始可用之矣。
衰裳当练。盛论恐已得之。负适衰。据古礼则自是五服之通制。亦无中间变除之节。惟家礼于大功以下。本去此三物。故至三年之练。亦准例除之。此则朱子参酌损益之意。不敢不从也。变麻服葛之节。家礼不立文。丘氏略仿古礼卒哭变除之节而行之于小祥。于义为得。故前贤循用之。但其绞制。间传本文。只曰葛带三重。三重即三股之谓也。盖绳有二制。精者三股。粗者两股。古今通制也。如两股曰徽。三股曰缠之类是也。今带之去麻服葛。取材既精。故其绞法亦由粗就精而已。非有别意也。郑注忽于三重。费力作四股解之殊无意。而后贤遂以记文与注语连作成语。以致多少支蔓矣。至若小祥斩衰绞带。或布或麻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1H 页
说。皆有所据。然以义则终是用麻为长。但绖带与绞带。不宜用二物。绖带既用葛。则绞带亦当用葛。此有云坪说可据。若不能用葛。只依丘说用孰麻。则绞带亦须用熟麻。
古礼。祥而缟。禫而纤。盖不易之定制也。缟白色也。即今之白布笠,白布直领,白布带之属是也。纤黑经白纬之名。后世无此制。如今之墨笠墨带之属。可以当之矣。家礼以黪纱幞头,黪布衫当禫服。此政相当。但以禫服名之。而陈之于大祥未晓。其旨岂当时国俗有此例而袭用之欤。沙溪备要。用五礼仪制。以白笠白衣陈之于大祥。此则于祥而缟之文诚相符。但陈禫服之文。仍之而不改。则是以缟为禫服。亦不相称矣。于祥而不改陈禫服之文。则于禫不得不补之以陈吉服之文。虽曰陈吉服。亦不容遽用吉服。所以有一二携贰之端。而行礼者疑于从违矣。陶庵于便览。直用 皇朝制。于大祥。追立陈祥服之文。而备列缟色诸服之目。于禫移设陈禫服之文。而备列纤色诸服之目。明白直截。四亭八当。始无许多挂碍之端矣。行礼者宜一从此制也。
秦汉以后。古礼皆废。如吉祭之类。世莫之行。亦已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1L 页
矣。家礼之不立文。且据当时见行而草创之。未及考古再修而已。非有他说也。后贤之追补。以其古经有明文。且朱子晚年。亦累言及之也。惟无吉祭者复常之期。陶庵先生禫祭后月。因朔参而吉者。似可以通行之矣。盖二十七月者。丧纪之大限也。大限既尽后。斯可以复常矣。大功以下诸服。月数既尽后。斯可除服也。其行吉祭者。不得不因祭而吉。故禫月行祭。则或未满限而复常。踰月行祭。则或过几日而复常。势固然矣。若不行吉祭者。自当依大限服吉服而行朔参矣。未知如何。
小敛礼袒括。不在方敛之时而在于既敛之后。此段疑礼既发问后。旋取仪礼经传而通考之。盖丧礼之袒。有执事者之事。有主人及诸亲之事。执事之袒。专以取便于事也。于袭无文。于敛则凡敛者六人。敛者袒。迁尸者袭。疏云敛谓执大小敛事也。事多故袒为便也。迁尸谓大敛于地。乃迁尸入棺之属。事小故袭也。主人诸亲之袒。因有事。兼以示变也。于袭则方御者之抗衾而浴也。主人以下皆出户。既袭衣。主人乃袒。饭含事毕袭袒。于小敛则方其敛也。敛者行事既卒敛。主人以下凭尸哭。主人乃袒括发。诸亲同五世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2H 页
者皆袒免。妇人不袒亦髽。乃撤帷。男女共奉尸侇于堂。疏云孝子男女亲属。并扶捧之。以极孝敬之心。盖前此室中行礼。至是始奉尸正位于堂。故重其事。因以示变也。事毕复袭括仍旧。至大敛。将敛尸纳棺。主人以下复袒。可知亦共扶捧之也。既殡乃袭。自袭至此凡三袒。皆大变节也。故奔哭礼。入门升堂哭袒括。至明日又哭袒括。又明日三哭袒捂。盖象始死后三大变节也。古礼始终如此。家礼只存袭小敛之袒。大敛则阙之。然于闻丧章。犹云变服如小大敛。所谓大敛变服。即指第三袒也。推此则上文所阙之当补无疑矣。备要所补。非不详尽。但于古礼意。犹有未悉。故主人亲属及执事之袒。既无其分。又有立文重叠。不甚别白处。唯便览所著。最得经旨。节次井井。庶无遗憾。勤礼者据而行之可也。
答南宫圣益(潍○己卯)
祖与母服。皆当以父没前后为断。盖虽一日之间。父既没则祖死自当斩衰。母死自当三年。此有前贤参差之论。至陶庵先生而大定矣。前条所论妻服之说。亦据此推之矣。若祖与母先没而葬前父没。则其葬礼虽用父在之礼。而题主时当以摄主之意告之。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2L 页
据已书属称也。
宗子法煞有曲折。须一番理会。盖尊祖故敬宗。祖迁则不相宗矣。故继高祖者为宗子。固是正例。而论其变则有继祖继曾祖而成宗者。亦有继高祖而不成宗者。假如宗子之高祖有弟。而其曾孙(或孙)承祀则是为继曾祖而成宗。以其高祖庙已迁故也。若宗子之高祖有第二子。而其玄孙承祀则是为继高祖而不成宗。以其五代祖庙尚不迁故也。冠昏诸礼。当以成宗者为主。所继世数。不须论也。
题判南宫圣益讲义对语
所谓居敬以立其本。盖言为致知力行之本也。大学之正心。若专言则岂不是本源上事。但于八条之序。居格致之后。为力行之目。若以此而当致知之本。则疑于倒序。此区区所以发端奉问也。窃尝以为传文前四章。是统论纲领指趣。而其中顾諟天之明命。于缉熙敬止等语。似可以当统体立本之工。未知然否。乞一商示。
李文仲(根元○甲戌六月)
向来七日同游。殆不易得之奇缘。馀怀常依依也。即日潦炎。堂上寝膳无损节。侍馀起居佳适。夏间进业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3H 页
节度何如。左右持将有人否。陪游多日。窃覸高明德性厚重。操履坚确。深用钦服。所可少者。于钻研圣言。剖析事理处。尚欠得力。更愿自此益加勉励。一切所讲书与所接事。随其所在。虚心细究。节次推勘。直到底里。得一脱然处。乃是圣贤本旨。天理真面。与前日从皮肤外领略三二分影子。便谓已得者。自不同也。试取朱子论格致处诸段。仔细玩绎。可得其法也。大抵尊德性道问学。是合内外之道。缺一则不成为学。世之尚口耳循边幅。以取一时之誉者。固无足言。其存心于内脩务实之工者。又或于明理处。郤不致力。所言所行。多是从天资粹美处。径情直行。遇曲折条理须臾万变处。全没权衡。甚则生于仁而反于仁。生于义而反于义者。往往有之。岂不可惧哉。相爱之深。辄玆倾竭。幸少垂察焉。圭甫何日相值。今不能别作书。然所欲言。亦与此不相远。幸以今所禀者。一番对讲。其有未当者。共教之是望。馀只祝千万自重。
李文仲(丁丑十一月八日)
重教白。两承诲牍。感慰亡量。岁色垂暮。更询侍外进业甚似。向来病症。似有深源。政尔关情。今得向歇。何慰如之。然少愈之戎自在也。外则兽蹄鸟迹交于国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3L 页
中。内则宿儒硕士次第云亡。此何运气也。当此之时。将恐将惧。交相策励。毋使一线残阳销散得尽。是乃为吾徒者之责。而细读来示。不见自治勇迈之迹。其所施于愚陋者。亦未有切实见警处。殆非所望也。重教比因困心衡虑。兼惩一二士友狼狈。悚然有发省处。盖立心诚妄之分。处事义利之辨。岂不是吾辈茶饭话头。而前此犹是认得不切至。其于所谓妄与利者。只看作一种无状人病痛。而不知自家心里因循苟且之间。潜滋暗长者。已成蓁芜。非岁月工力所可锄除。回头茫然。直是可惧。日用之间。方且有所事。而不敢自隐。谨此奉闻。自玆以往。以闻以见。若大若小。一皆绳之以理。其有不满意处。便没颜呵责。不似前日用姑息人情。一向掩过也。苟如是。区区之于吾兄。亦岂敢不有以相报也。有数条自警之语。别纸呈禀。盖愧吾斯之未能。而言先到也。不欲便以示人。今既发病求药。且要与共力。故不敢私焉。亦切批正。此间诸况。梁君当能诵之。不一一也。谨拜。
 大抵士之喜高厌卑。重外轻内者。其始初气象。未尝不有可观者。其卒则鲜有不至于大狼狈。
 凡能照物者。未足为明。惟能自辨其惑者。乃为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4H 页
之至。能制物者。未足为强。唯能自修其慝者。乃为强之大。
 心之隐恶。固有人不及知而我独知之者。亦有人已知之而我独不知者。尤可畏也。
李文仲(庚辰)
练带。依士虞礼澡葛绖带之文。用熟葛为是。葛皮之濩而澡者。其色恰似熟麻也。无葛则用顈古制也。又无则用熟麻俗例也。然先贤皆已许之矣。其制间传本文。只言三重。而无四股之语。盖三重即三股也。凡绳有二制。其粗者两股。精者三股。如易所言徽缠是也。易麻以葛。其取材既精。故其制之变两股为三股。亦随而称之矣。郑注曰五分去一而四纠之。此言其细大之节也。就初丧时带五分而去其一分。以其四分而纠之。其大可知也。纠者绳三合之名。即所以释三重之制也。陈氏不晓郑注。误以四股解四纠。后贤又不省陈说之误。遂以经文三重注说四股。合作一句成语。左右推移以求通其说。如何有定论耶。至若绞带之制。经文只言绳带而一头须有彄子然后乃可穿结。故家礼谓用一条绳。中屈之为两股。各一尺馀。乃合之。此与葛带三重。又自无交涉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4L 页
孀妇无子。又无旁亲可主姑丧。则只得自主之。以显姑题主矣。旁题无明文可据也。周元阳祭录。妇祭舅姑祝辞云新妇某氏祭显舅显姑。不得已则或可照此书之耶。
李文仲(甲申七月一日)
毁服之变。岂谓吾辈目见此事耶。恸哭恸哭。夫何云言。昔 皇明失节臣钱谦益。闻我国丁丑下城之报。有东国殊非箕子国高丽今作下句丽(新莽尝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之句。以堂堂礼义之邦。乃为此辈人所唾骂。百世之下。使人愤恨欲死。然此时事犹说要盟非盟。而国内士大夫尚有未尽泯底阳道。今日朝廷和此灭息已久。而卒之革其服而化之。甘乐为禽兽鬼魅之徒。呜呼恸矣。古今天下。宁有此事耶。所幸草泽间。往往有以守死不苟徇为义者。此足见善恶之根于天者。终是有扑灭佗不得处也。世间不忍之徒。乃以此等人。目为犯法之民。是又欲并此而斩伐之也。愚尝为之分疏曰。我 正庙 纯庙 宪庙三圣祖。于斥邪攘夷一事。关防绝严。遂为万世不易之大典。使今日鬼怪辈生于 圣祖之世而行此事。则果能得保其首领而全其家族乎。以是则今日鬼怪辈。政是 圣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5H 页
祖犯法之民也。其为士流而不苟徇者。于此辈则诚有不能同恶之罪。而于 圣祖则实有独守旧法之功。何咎之有哉。定使以此而致得焚坑之祸。亦有所不辞矣。闻吾兄及圣文兄。亦敦定此志。二兄而如此。则声气所及。亦必有望风而影从者。深所祈祝。但一时兴发之非难。能始终完节无挠夺为难。是则不能不兢兢耳。重教日昨出山。展拜家庙及先墓诸位而还。自此只有正冠带。拱手危坐。以俟司命者处分而已。尚复何言也。闻令之日。有小文字示同社诸人。令胤似录去。乞赐批诲焉。
李文仲
杂记。主妾之丧则自祔。(句○注女君死而妾摄女君。此妾死则君主其丧。祔祭亦君自主。)至于练祥。皆使其子主之。此言父在。妾子主祭其母之节也。程子曰。庶母不可入庙。子当祀于私室。此言父殁。妾子自祭其母于私室。不令嫡子主之也。遂庵曰。庶母死。其长子承重。则次子当祀于私室。此言虽妾母之子。既为父后。则不祭其母。只令其弟主之也。裴冈曰。庶母无主丧者。嫡子主之。此言妾母无所生子然后。嫡子为之主其丧。然主其祭则又当别论也。合此数说。则妾母主祭始终常变。槩可见矣。所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5L 页
引尤翁之训。或是一时讲说。偶失照检之言耶。乞更考示。
与尹复元
日前适往邑下。见吾弟与信斋书。言鄙名被别荐。已经入启。此岂成说。平生抱病懒业。一部四子。尚未能诵过音读。而乃以经学纯笃荐名。世间宁有如此孟浪事乎。所谓来头云云。尤极惶悚。名不符实。位不称地。身之羞。家之灾也。区区虽无似。自谓识足以及此。向于一命之来。亦已悚缩退避。不敢承当。况进于此者耶。昔 宣庙初。朝家以牛溪有重名。将授六品职。栗翁抵书主议人力止之。以为学未及成。遽已阐扬。决非所以爱惜此人。呜呼。今世谁有为故人。发此忠厚之言耶。德川近日情迹。太昵近权贵。为可嗟惜。而方且求进未已。前此尝一再规警颇切至。此君胸中。终是看得此事煞重。不见其有回头。观其所以自为。则其所以为人者可知矣。是则此君于不佞之事。非惟不能止之。反或有助成之虑。若诚有此。岂不重为此身之累耶。初欲致一书相晓。旋念以此时通书洛中。虽至亲。亦涉形迹之嫌。且言出我口。则亦将以为例谦而不深信。故玆不免私恳于左右。早晚得一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6H 页
须为我痛陈其实情。若能到底防塞匪分之来。使此身得以安心自在则大善。如不能然。只缩手傍观。一任其自至。则政使遭值难安。不至大为外人之所指点。亦一幸也。君若无从近会面之期。虽为我专致一书亦可也。但非面则无以倾倒其底蕴矣。山斋转辗。有时明发不寐。耿耿此心。唯有鬼神知之耳。重翁身地。与区区少异。为德川者。无费力防塞之义。但诚有爱惜此翁之心。则亦不宜幸其成而助发之也。此其深意之所在。岂可易与不知者道耶。麟侄略能解此意。今往可一番反复。亦是学者穷格之一事也。
答李汝岗(凤焕○戊寅四月)
岁初。李声集归自门屏。奉致手书。副以讲义十数条。深荷不弃之意。且认家居用工之实。钦慰不可言。即日初夏。生闱定省佳福。进修节度日益邃密。区区慕用之深。重教年来衰颓顿甚。慨然有激感处。略将身心随分摄理。不至放手自在。惟于文字之工。神短意涉。无以自力。盖于已熟之书。反复上下咀嚼厚味。犹有事在。至于题目生梗头绪纠纷处。则不敢向前直觑穷究到底大觉。非复旧日气象。人生到此。嗟叹何为。只恨不能竭力于少壮也。讲义供对。附在卷尾。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6L 页
商见教为望。诸条垂问。大抵皆在文义肤浅处。其稍深者。亦不过以名目考校同异而止。未有反躬体认真切下工之意。如此则于自己受用。未有深益。更冀有以反之也。仙乡听天李侯来莅此邦。枉顾弊庐。语次娓娓道吾兄之贤。此必有以致之。且闻于居家四礼逐件践履。已为乡党之所观法。深用钦仰。不佞有女息约昏于李侯近亲。早晚行礼于贵闬。欲取则于尊门也。禽兽逼人。礼义扫地。凡系中华旧俗先王遗则者。虽微文细节。皆当爱之如金玉而必守之也。正远更冀千万珍啬。
答李汝冈(辛巳春)
所询缨冠闭户之说。足见忧道愤时满腔热血。深用感叹。盖今淫邪满世。人极几倒。凡为斯人之徒者。举有被缨之责。孰有敢以闭户为义者哉。但其所以援之则当以道而不以手也。窃观古之圣贤行闲卫之事者。如孔子之作春秋。以寓尊攘之权。是一道。孟子之以好辩而距诐淫。又是一道。朱宋二夫子之上殿陈劄。以明大义。又是一道。陈欧一队人之伏阙抗章。以彰国是。又是一道。赵重峰之犯难殉身。以植彝伦。又是一道。金仁山,许白云之蒙难自靖。以恢阳复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7H 页
基。又是一道。后人之处此等世变者。当自度其德之高下。地之崇卑。时之先后。于此数者。择而从之。政使作处未必尽同古人。亦自不害为圣人之徒也。所可惧者。其立本之地。不能一出于畏天命修人职。而或杂之以私意客气。则其一时奋发。虽若有可观。而行之未几。或见利而改路。或遇祸而却步。不惟不能卫正。反以贻吾道之累。不惟不能斥邪。反以增彼类之气。考之往牒。似此类者。盖滔滔也。是则不可不深惩而痛省之也。
答安圣文(承弼○壬午四月)
重教旧居杨根。东距仙乡。百里而近。窃闻德门世笃孝友。为乡邦模楷。常愿一造其闾。薰炙其末辉而未能也。不谓去岁。执事先自枉屈。见访于城南旅次。致慰师友之祸故。继又赐临于玉溪弊芦。信宿款语。又远寄手诲。示意鼎重。揣分光感。无以为情。惟见属过重。称谓失当。则满心惶缩。不知置躬之所。更冀深谅。刊去其无实过当之称。以存彼此体面。千万之望。即日初夏清穆。伏唯侍奉有相。学体崇福。席下执经周旋者凡几人。圣门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执事之于为仁。既已得其本矣。则其枝干之畅达。自有日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7L 页
新之不能已者。更愿穷理讲学之工。益加勉焉。则庶几内外相配。本末交资。夫何远大之不可到哉。目今邪淫肆行。正学消亡。所望于并世诸同志。不能不益重且厚矣。重教自有师友祸故以来。入山益深。闭户益牢。以守同罪共废之义。而疾病又从而乘之。日夕涔涔。殆无阳界意况。惟是一团漆室之忧。耿耿在中。销铄不得。岂亦天彝之有未尽者否。海上问安。月前槩闻其无大损度。而馆居无事。日以近思录及先师雅言。反复钻研。劄录成卷。玆岂非身否道亨之验耶。此可以深慰后生辈千里恋慕之情矣。适因锦兄枉顾。谨此上谢。伏惟垂察。
答安圣文(甲申九月十三日)
匪意令从贤友光顾。得拜惠命。谨审晚凉。侍体动止崇福。法服燕居。尚志研经。岁寒松柏。不足以喻其高节。向来斋颜奉勉。深窃自幸其相期之不妄也。又闻同堂十二从兄弟共守家法。何其盛也。岁寒后凋。常难其类。故古人每称孤松。尊门则连枝接柯。蔚然成林。岂不重可贵耶。仰诵无已。弟苟保前㨾。只一瘁菊之未落者。何足道哉。垂喻昏义。久慕尊门德仪。今幸托亲。何等荣感。敢不奉从。此意已喻之于家侄而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88H 页
异志矣。
答安圣文(丙戌十二月四日)
重教看史之课。随分做去。殊恨精力短涩。不能贯注。有时遇世变大节拍处。治乱存亡之几。有在毫忽转斡之间。不觉心神为之竦然。无异身处其地而目了其事。往往整襟危坐而喟然良久也。
答李汝仁(继善○壬辰三月)
俯示讲说。可感不弃。以愚所闻。则心体本善明德无分数之论。立定如此。固无可疑。惟人物性偏主同一边。则恐不能无病。须如朱子所言同中识其异。异中识其同然后。乃为周遍无渗漏。畴昔奉教于华西老先生者。盖如此矣。更请思之。别纸礼疑诸条。各附管见还呈。亦望垂察焉。季胤暨华宗妙郎。天资俱佳。可与为善。德门将来之望无穷矣。然磨琢成就之功。又不可忽。千万加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