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往复杂稿
往复杂稿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4H.gif)
向来下谕心说中古今说理。皆即气而言一段。愚陋于此非敢以为不然。但欲以此分疏先师说神明是理。不害于辨位正名是气之说。则似稍迂阔。未若专举神明合理气一段。作正案之为亲切明白。盖言神明是合理气之物。则理与气包在心字内面。揔举全体而辨位正名时。须属之形而下。从其所为主者而专言时。亦可以理言者。皆在其中矣。若泛以古今说理。皆即气而言者为说。则是心全是理。而气即其下面所乘者。与所以说性说道者。未有拣别。而无以见本分名位之是气矣。所以于当日供对。只就神明合理气一段及形气神理二说相须之语而详论之。惟此一节。不曾著一语。发明其意。今承再诘。乃敢尽其曲折而上达如此。伏冀垂察。
上重庵先生(己丑四月)
有人言重教昨年九月上书所进先师心说正案文字。虽变改前日调补师训之说。而其原书中。有与馀人讲说云云一段。故左右之人。执此以为与馀人讲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4L.gif)
上重庵先生(己丑七月)
史役随分有事有禀目数条。谨玆呈上。伏候批教。间将发明三编。参读一下。前日于此。岂不屡度奉绎。而今番熟复。却觉顿地发省。山空斋静。往往大声讽咏。独自激昂。有千古不尽之怀。岂所值时变一节深于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5H.gif)
上重庵先生华东合编纲目书例禀目
编首纪年。分注周恭帝宗训元年。○谨按纲目纪年。于周王及列国之君。虽编首亦不书姓。只书名。秦汉以后正统之君始纪年处。其姓名皆见前故不书。若建国僭国及无统诸国之君始纪年。姓名虽见前。亦备书之。盖亦古今之异。而且有尊卑之等也。续纲目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5L.gif)
宋太祖神德皇帝赵匡胤建隆元年。○按纲目于废兴之际中岁改元处。必以前为正。而注所改于下。虽在无统诸国亦然。如唐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是也。此大义所系也。续纲目于编首。只连书周宋元年。有若两国之君各自建元。无以见废立承代之实矣。今拟于宋太祖之上。加正月五日以后六字。未知何如。(前例只云某月以后。而无纪日处。此特著日者。若只云正月以后。则又似全一年属宋矣。)
春正月。周殿前都点检云云。○按此段注中。有云癸卯。军校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此是天变之大者。不知何故不见于大书。今于正月下。先书此然后。乃书周宋废立事为宜耶。抑此是军校辈私语。与太史所奏有间。可且略之耶。可否惟命之是从。
建隆三年。宋主匡胤迁郑王宗训于房州。○按此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6H.gif)
宋乾德元年。宋枢密副使李处耘免。○按纲目凡例罢免例。只言某官某免。未有言罢者。就考本编。则惟秦书免。汉元以来。始书罢。或书免。唐以下至终篇。专是书罢。未有书免处。此只是古今史笔小小沿革。而纲目各因本文书之如此。初非有深义。至于凡例。则特举其始见者言之耳。续纲目或罢或免。始终无恒式。此书修正时。又或改免书罢。或改罢书免。又或于一段之内。上一人书罢。下一人书免。有若别有寓权于其间者。足以致后人之惑。今拟承接纲目篇末例。一裁之以罢。未知如何。
乾德二年。宋范质卒。后淳化三年。太保兼中书令韩王赵普卒。○按纲目凡例人事例。宰相书卒。贤者曰某官某爵姓名卒。常人则不爵不姓。只此二等而已。就考本编。两汉卒。具官爵书姓者为美辞。不书姓者为恒辞。不具官爵书姓者为贬辞。此为三等。蜀汉至晋以下。无不书姓者。惟不具官爵者乃贬辞。此虽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6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7H.gif)
乾德五年。五星聚金注。吕中曰云云。○吕中不知是何时人。此书一部内。其言累见。而或称吕中。或称吕氏。殊不成例。若是宋人则当改氏以名。是后代人则当改名以氏。若未详则只得从初见者整之。
开宝八年。高丽王昭薨。○重教草创此书时。只依丽史提纲。书高丽王薨。洪思伯以为当依纲目列国君例书卒。门下修正时。仍旧书薨。盖据春秋书鲁君薨也。今复考之。终恐从思伯说为正。按纲目凡例。既言秦汉以后王侯死。皆曰卒。又言无统之君称王公者。曰某王公某薨。注云上无天子。故得因其臣子之辞。今于大宋正统之世。用上无天子之辞。得无未安乎。春秋是以本国臣子脩本国之史。自宜书其君薨。恐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7L.gif)
开宝九年。以曹彬为枢密使注。初彬之伐江南也。帝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及还。帝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恩未下。姑少待之。乃赐彬钱五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过多得钱耳云云。吕中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8H.gif)
太平兴国八年。司徒普罢。○按纲目凡例人事例。宰相官重者。书官而去姓。注如相国何,大将军光之类。今考本编中半以后。不尽用此例矣。然此书既仿用之。须以平章事,左右仆射左右相。(宋初以平章事为相。后以左右仆射为相。后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拟古之相国。以枢密使。拟古之大将军。至如司徒则恐不必用此例。盖秦及汉初。以丞相太慰御史大夫为三公。(纲目只于丞相去姓。于太尉御史大夫不去。)至汉末。改名丞相为大司徒。隋唐以下。遂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然皆无重权。亦不常置。不足以拟古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8L.gif)
雍熙元年。高丽刑官门柱震。○按春秋僖公十五年。书震夷伯之庙。胡氏曰。不曰夷伯之庙震。而曰震夷伯之庙者。天应之也。天人相感之际微矣。此书始终累书震。而或云震某所。或云某所震。参错不齐。若谓以人事之有失无失而异其文。则推考事实。未见其必然。且以人事之有失无失而异其文。是以天怒为有正不正而权冲之也。得无不敢乎。今拟一裁之以春秋书法。未知如何。
至道元年。皇太后宋氏崩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按续纲目。书开宝皇后宋氏崩。而此改称皇太后者。明太宗之于宋氏。自当尊之以皇太后也。其义严矣。但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属。须于当时实有所上尊号。乃得施行。非史家所可追加也。若用追加之例。则后编徽宗之于元符皇后。亦宜改称皇太后。高宗之于元祐太后。宜改称太皇太后乃可。岂非难处乎。愚意于开宝九年既书号皇后宋氏为开宝皇后。以著太宗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9H.gif)
仁宗天圣七年。契丹将萧孝穆讨辽阳平之。○纲目凡例。征伐例曰正统用兵于臣子之僭叛者。曰征曰讨。又曰于敌国曰灭之。于乱贼曰平之。辽阳本非契丹之臣子。特一时依附者也。书讨平无义。今拟改讨为伐。改平之为克之何如。(后于外国相攻击。往往混用。正统冶臣子之例。似是失检处。并拟准例正之。)
康定元年。内侍王守忠为都钤辖。○纲目凡例封拜例。宦者除拜当书者。皆加宦者字。此云内侍王守忠。宜准例改称宦者。盖内侍者平称也。于因事直书无贬处。或有切当褒处用之。宦者者贱称也。于封拜不当得而得之处用之。后凡混称者。拟准例正之。
英宗治平二年。诏议崇奉濮王典礼注。许氏曰。欧阳修所引丧服大记之说。即典故也。奚事于他求乎。大记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降三年为期。不曰为父母。而曰为其父母。以见为人后者。以所后为父母。故于其父母。不得直谓之父母也。夫既其之。则其不得称之为亲明矣。以是折之。驱将无辞矣。○按许氏执一其字。为不得称亲之證。殊欠明确。若如此为说。则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69L.gif)
神宗熙宁元年春正月。○今拟于此立一纲云以周敦颐为广东转运判官。注中略叙其自少志趣高远。博学力行。闻道甚早。得孟子以后不传之统。且记典数郡。皆有治迹。至是以吕公著荐。擢授是职。仍载张氏说曰神宗之于周子。当如成汤之于伊尹。武丁之于傅说。学焉而后臣之。今乃烦之以州县。未闻其一日置诸左右。所与遇者。安石等憸邪之辈而已。噫一时忠良。摈斥殆尽。况如周子者。奚望其能见用耶。周子乐天知命。安土敦仁。固无所加损。而神宗弃贤之罪则大矣云云。盖周子是孟子没千馀年后。中兴道学之祖。而伊洛诸贤。皆其渊源也。故于其始生之岁。已书之策。以著天道来复之几矣。至考其以事而著于史。则惟书卒一段。寥寥在诸贤显迹之后。书法殊不伦。故欲特书如此。或不至有所碍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0H.gif)
元礼元年。以吕公著为同知枢密院事注。公著在翰林。读后汉书毕。帝语以释老之事。公著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默然。(为难二字。吕公神道碑。作为所急。)○按朱子于杂学辨中。论吕公此论。以为尧舜之道。精粗本末。一以贯之。其所知者。似与释老不相似也。以为所知在此而所急在彼。是二本也。本原如此。则其末流之弊。岂可胜道哉。观此则吕公此言。不但失一时告君之宜。亦足以误百世学者之眼目。续纲目特载此一段。其意似以为名言。今不当仍袭前缪。删去之何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0L.gif)
元礼八年。召程颢为宗正寺丞。未至卒注云云。文彦博采众议。题其墓曰明道先生。弟颐序之曰云云。朱子曰。周程相传。如曰仲尼颜子所乐。吟风弄月以归。皆是当时口传心授的当亲切处。后来二先生举似后学。亦不将作第二义看。然则行状所谓反求之六经然后得之者。特语夫功用之大全耳。至其入头处则自濂溪。不可诬也。○按于明道之卒。只载叔子所为墓表序。已发挥无馀蕴。至若朱子说周程相传云云。则其意已见上。删之恐无妨。未知如何。
哲宗元祐二年。罢右司谏贾易注。时程颐苏轼交恶。轼至言素嫉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其党互相攻讦云云。○按此注辞交恶二字及攻讦之云。殊不允当。今拟稍修改云时苏轼憎嫉程颐。至于奏状。言臣素嫉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其党互相攻斥云云。未知如何。盖虽注文此系朋党头脑始判处。其立文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1H.gif)
绍圣元年。诏改元注。曾布上疏请复先帝政事。且乞改元。以顺天意。帝从之。改元祐九年为绍圣元年。于是天下晓然知帝意所向矣。○按改元非异事也。改年号以绍圣。乃所以示意于天下也。此宜大书诏改今年为绍圣元年。未知如何。○又按元符三年。徽宗新即位。诏改元。亦宜大书诏改明年元为建中靖国。(依注文。)其翌年。再诏改元。亦宜大书诏改明年元为崇宁。盖一是贤邪杂进之几。一是㢢政复起之会。皆宜特著之。
同年。高丽中书令熙。废其王自立。○按丽史提纲。书王逊位。鸡林君熙立。此改书如此。其义严矣。但考纲目书例。废与迁少异。曰某废其君某。为某者贬号去位之辞也。曰某迁其君于某者。只去其位而尊号未改者也。今丽王虽退居后宫。而王号则犹存。故后年。书高丽王颙。迁前王于兴圣官。又后年。书高丽前王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1L.gif)
绍圣四年。追贬温文正公司马光,申正献公吕公著等官。○按前年。既书夺二公之谥。而于此特著二公之谥。虽以示不当夺而夺之意。(说见发明。)而终是创例。有碍观者之眼。伏乞更加商度。仍旧文不书之似好矣。
同年诏中书舍人蹇序辰等。编辑司马光等章疏。○按章疏下。添藏之二府示戒后世八字。(注中有置之二府。以示天下后世之大戒等语。)则意益明彰。未知如何。
元符三年。徙苏轼等于内郡注。轼自昌化移廉徙永。更三赦。复提举玉局观。未几卒于常州。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但为小人忌恶。不得久居朝。朱子曰。苏轼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其知识才辨。谋为气槩。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非王安石之比也。然语道学则迷大本。论事实则尚权谋。衒浮华忌本实。贵通达贱名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2H.gif)
徽宗宣化七年。太学生陈东上书。请诛蔡京等六人。○六人二字。依书中语。改称六贼何如。
钦宗靖康元年。王黼以罪永州安置。李彦赐死。并籍其家。朱勔放归田里。黼至雍丘。盗杀之注。黼闻金兵至。不俟命。载其孥以东。诏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吴敏,李纲请诛黼。事下开封尹聂昌。昌遣武士蹑及于雍丘南。戮之民家。取其首以献。帝以初即位。难于诛大臣。托言为盗所杀。彦赐死。并籍其家。○按此仍续纲目文也。钦宗言初即位。难于诛大臣。此意甚厚。然于大故。则天讨亦不可废。且既用朝臣之奏。事下府官诛之。而托言为盗所杀。殊非示臣民以直信之道。秉史笔者。苟徇其意。书盗杀之。已无谓。况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2L.gif)
高宗建炎二年注。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天会六年。○按金蒙古纪元纪年。称主称名。书死书卒。其例二体相关。而早晚层节。极费商度。盖续纲目。于金则自吴乞买始立之年。(宋徽宗宣和五年。)始用纪元例。书事。只称名不称主。(自此五年之间。无死亡之事。然以例推之。自应书死。)至吴乞买尽有淮北之翌年。(即此建炎二年。)乃用纪年例。自后称主书卒。如中国僭国之例。盖以吴乞买尽有淮北。为一大层节。而自其始立。已示变也。于蒙古则自窝阔台始立之年。(理宗绍定二年。)始用纪元例。至窝阔台灭金有淮北之年。(理宗端平元年。)仍用纪元例。而称主书卒。至忽必烈始立。乃用纪年例。盖亦以窝阔台代金有淮北。为一大层节。而自其始立。已示变也。然其有淮北也。称主书卒。而不遂用纪年例者。欲留此一节。以俟忽必烈之立而施之也。忽必烈即将来统一天下之主故也。此其裁处不无意义。但二酋之据有淮北。固是一层节。而自其始立。已用纪元例。则殊无所当。且忽必烈之统一天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3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3L.gif)
同年吴玠袭史斌斩之注。史斌围兴元不克。引兵趍关中。义兵统领张宗诱斌还长安。欲徐图之。曲端怒宗。遣玠袭斩斌。而自袭宗杀之。○按此纲文。恐合改书云曲端袭史斌张宗杀之。未知如何。
建炎四年。金人纵秦桧还注云云。帝谓辅臣曰。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既闻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也。遂拜礼部尚书。○按于桧还下。拟添帝以为礼部尚书七字。未知如何。
绍兴十二年。金人归徽宗皇帝,显肃皇后郑氏及懿节皇后邢氏之丧注。新载金氏说。曰徽宗没于金之五国城。至是梓宫还。秦桧自以为功。选人杨炜献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4H.gif)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亮使人来求汉淮之地。始闻靖康帝之丧注。帝始闻渊圣崩。遽起发哀而罢。诏持斩衰三年云云。○按此靖康帝之丧下。拟添诏持斩衰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4L.gif)
绍兴三十二年。遣起居舍人洪迈使金注。张阐请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耳。帝然之。迈行书用敌国礼。金閤门见国书不如式。抑令于表中改陪臣二字。朝见之仪。必欲用旧礼。迈执不可。金锁使馆三日。水浆不通。及见金人语不逊。欲留迈。张浩不可乃遣还云云。○按此使金下。拟添书用敌国礼五字。盖是奉表称臣于金以后第一举。合有以表之也。此既大书如此。则后三年孝宗初。书始行敌国礼行字。改以定字。(注中有卒定敌国礼之语。)
同年追封子称为秀王注。诏集议子称封爵。户部汪应辰定其称曰太子本生之亲。议入。内降曰皇太子所生父。可封秀王谥安僖。母张氏为王夫人。○按此为秀王下。拟添定称皇太子所生父八字。盖于英宗称亲濮王之日。司马公以下诸贤。争执不可。大义素明。故高宗深惩前事。有此早定名号也。其事亦合表章之。
乾道四年。召建宁布衣魏掞之为太学录注云云。圈下附注云乾道初。朱熹读掞之所叙次戊午谠议。为之慨然流涕。盖伤祸殃自此始也。因而叙之曰云云。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5H.gif)
乾道七年。高丽李义方。杀其大将军韩顺等。○按丽史。只书杀大将军。而此加其字。嫌其混于中朝大将军也。然只加其字。则又嫌其为义方之私人。若云其国大将军则似完备。未知如何。此等小小书法。有不可悉禀。今姑举其一端耳。
淳熙元年。高丽镐京留守赵位宠兵起。高丽遣其平章事尹鳞瞻击之。○按此段下高丽二字。拟改王字。未知如何。又按此位宠之事。数月之间。分作十一段。繁琐不成体裁。今拟裒合作三段书之何如。大抵提纲书法。比续纲目。颇欠简正。此书合编时。固已删汰冗细。而尚觉有未尽处。从后别作工程。一番梳栉乃可矣。
淳熙五年。观文殿学士太中大夫知建康府江南东道按抚使行宫留守刘珙卒。○按此书书诸臣之卒。既以官爵详略。等其人品。则其书法亦宜十分斟酌。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5L.gif)
宁宗庆元元年。禁道学名为伪学。○按此七字。改云名道学为伪学榜于朝堂则似好。
开禧二年。高丽祔恭孝王于太庙。○按新主祔太庙常礼也。本不当书。惟因祔庙之礼。而乱其先代昭穆为变故也。今拟于太庙下。添书乱其先代昭穆六字以示戒。未知如何。
绍定四年。蒙古拖雷入武休。○按纲目征伐例。凡中国有主。则夷狄曰入寇。或曰寇某郡。中国无主。则但云入边。或云入塞。或云入某郡。今据此例。于入字下。添一寇字(后诸条入字下。并准此添书。)何如。此等虽若小节。名义所关甚重。且在帝室衰微之日。故尤不可不谨也。
理宗嘉祐十二年。蒙古蒙哥杀(杀恐弑之误。)其君母斡兀立海迷失。迁其祖母乞里吉忽帖尼。○按斡兀立海迷失。于蒙哥为本属从兄嫂。乞里吉忽帖尼为本属伯母。今以继体承统而称之如此。其义严矣。然此等称号。当时既不能正名。则后人有难追加。且礼以嫡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6H.gif)
景定三年。参知政事皮龙荣罢注。龙荣伉直。不肯降志于贾似道故罢。○按纲目书例罢免。无罪者曰免某官某。若皮龙荣者。可谓贤而无罪者也。拟加罢字于参知政事之上。
度宗咸淳六年。高丽遣其太子谌。如蒙古。○按高丽史。自国初称元子为太子。至元宗二年犹然。自其十年以后至终篇则称世子。盖其国制中变也。此书于此段。改世子还称太子。后六处皆然。以下则不能悉改。盖始以世子为误书而随改之。至七段以后。觉其非误而遂止也。今拟并依本文称世子。
端宗景炎元年。元赐宋播州按抚使杨汉英名赛因不花。○今拟去宋字。代以华人故三字。
景炎三年注。五月帝炳祥兴元年。○按前史。凡嗣君中岁改元。即于先君年下。注新君之年。而或云某月以后。或只云某月。不知何故有此二例。亦有其义否。以义则书以后者似胜。今于五月下。添书此二字何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6L.gif)
同年。元西僧杨琏真珈发绍兴诸陵。○今拟于诸陵下。继书会稽义人唐珏收葬于兰亭山。
祥兴二年。元张弘范寇厓山。越公世杰力战御之注。圈下云时天祥目击厓山。作诗哀悼曰云云。○按此诗长篇。诚极悲壮。真忠义之所发。然载之注中。则恐违史体。此一节删之何如。若后段信公天祥至燕不屈注。载正气歌则却似不妨矣。
元世祖文武皇帝至元十七年。○按此下谨依教指。节略方正学正统论为十数行语。载之丘氏说之上。其于夷狄降统之义。可谓章章明矣。但其论书法。谓始一天下。不得已以正统之法书其国号。又谓其一传以后分注之者。不省其为何语。而要之非十分严正。故削之而不录矣。
至正二十五年。高丽世子王謜请罢诸道劝农使。○按既称高丽世子。则不必更书姓。观纲目赵太子章,魏公子无忌之类可见。(此书前后。未尝书丽太子及王亲封君者姓。惟此段及他五六处书之。拟并去之。)
同年。南台御史中丞刘宣自杀。○今拟改书云下南台御史中丞刘宣狱。宣自杀。所以明宣之无罪也。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7H.gif)
致和元年下。著圈书文宗皇帝图帖睦尔天历元年。○按文宗上。似当去圈。如八月以后四字。
同年。图帖睦尔兵陷上都。梁王王禅遁注。诸王大臣出战累败。倒剌沙等。奉皇帝宝出降。梁王王禅遁走。辽王脱脱遇害。帝不知所终。○按上既书太子阿束吉八即位于上都。此即是传国正主。而竟不书存没下落。殊欠史体。今拟于陷上都下。大书主亡不知所终。而梁王之遁。只见注中。未知如何。
至顺三年。鄜王薨。○按正统之君立未踰年则书薨。此宜降一等书卒。未知如何。
至元元年。高丽王复如海州。纳人妇权氏为妃。○按人妇二字立文似未顺。改以有夫女何如。
至正四年。高丽大行王之丧。自岳阳还其国。○按大行王。此是当时臣子一时之权称。非史家之所宜袭用者。改以前王何如。
至正九年。立庆昌府院君㫝为高丽王。○按如此立文。则庆昌府院君。有似元朝人。若改之云立高丽庆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7L.gif)
至正十五年。纪年云元十五年。(隔圈)宋主韩林儿龙凤元年。○按续纲目。自是岁六月。我 太祖皇帝起兵以后。书元事加国号。其意盖曰真主倡义于一方。则不待其立国建号。而天下不复为胡元之全局也。于元而处之如此。故其于徐寿辉,韩林儿之属。曾以盗贼小酋处之者。亦自此书国称主。以示与元为敌。其意美矣。但于纪年无变节为小阙。故此书见定本。特加元国号于十五年之上以补之。然愚意欲用大更端例。(前史凡自一统而为分治。自分治而为一统。皆用更端例。)书之曰元顺帝至正十五年。(隔圈)天完主徐寿辉治平五。宋主韩林儿龙凤元年。(隔圈)统旧大国一。小国一。新小国一。凡三国。(隔圈)仍继其下云是岁我 太祖皇帝起兵于和阳。以示所以更端之由则似益明备。未知如何。若如此书之。则前至正十年下。纪天完年。恐宜删之。盖天完于是时。只以贼酋处之。其书事不称国不称主。直称姓各(一作名)而已。则其纪年似或非分矣。
至正二十年。汉王陈友谅弑其主徐寿辉。遂自称帝。○按汉王上。恐当加天完二字。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8H.gif)
是年。我 太祖皇帝建国曰吴。○按皇帝下。恐当添初即王位四字。
上重庵先生修史禀目
宋仁宗天圣七年。书高丽千秋太后卒注。崔氏曰变薨书卒。深著大恶不道之罪云云。○按此是提纲旧文而此书仍之。然考纲目书例。帝王后未有以罪而贬书卒者。故汉吕后,唐武后。皆得书崩。今独于千秋后。而变薨书卒。即是无前创例。无乃难慎乎。愚意此书于高丽王后。例不书薨。因事乃见。今亦删此一段。未知如何。至若千秋后大恶不道之罪。已暴之于前。不待书卒而始著矣。伏乞裁教。
元干统后诸主继世。续纲目皆书即位。洪思伯以为当书立。先生修正时。于成宗继世。(即世祖于统后初继世。)依其说改书立。武宗以下。仍旧不改何故耶。愚意其照检有未周。谨改武宗以下。一如成宗例。此不至大失尊意否。比考李氏纲鉴。引丘文庄元史例言。分注年号。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8L.gif)
元成宗大德二年正月。遣使册高丽世子謜(即忠宣王)为王。封国王谌(即忠烈王)为逸寿王。(注世子即位于康安殿。逸寿王退居张舜龙第。)是年八月。召高丽王及公主入朝。逸寿王复位。(自是史称謜必以前王。)元文宗至顺元年二月。册高丽世子祯(即忠惠王)为王。收国王(即忠肃王)印章。(自翌年以忠惠王纪年。)三年正月。诏高丽上王复位。(是年以忠肃王后元年纪之。自后称祯以前王。至忠肃王薨。祯嗣位。乃以忠惠王后元年纪之。)○按忠宣忠惠之册为王也。其父王固皆有上表请传位之事。然及其受位也。颇有凌逼驱迫之迹。(忠宣之从元而来也。未及受册为王。而先受百官郊迎如王礼。及其受位也。坐令其父退居私第。其父王复位后数年。又迁之佛舍而专国政。即是无父无君之人也。忠惠则其处心不至如忠宣。然其在元也。元主加册为王。遣使收父王印章。而忠惠安然受之。则亦不能无罪也。若以前日父王上表为辞。则唐玄宗之于肃宗。何尝无马嵬之命。而程子论灵武践位。断以为篡耶。)且受位未几。其父王皆即复位。则其间一时据位。便似与不成君一样。修史者假之以正号而纪其年。无或有商量耶。最是前王者。是对后王之称。而施之于其子。则是以后王处其父也。其于伦理。岂不甚未安耶。此系史体之大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9H.gif)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册高丽江陵大君祺(即恭悯王)为国主。前王(即忠定王)逊于江华。○按恭悯之为篡。据注文可明见。前王逊于江华。此是当时臣子之辞。非史家正法之笔。恐当改之云祺迁其王㫝于江华。未知如何。
上重庵先生(己丑八月十八日)
日前鄙族生旼及金宪植回。伏承两度下书。谨审新凉。道体起居无大损节。惟二生皆言神观少逊平昔。接人之际。微有困惫之候。岂因长夏暑炎。或有受伤处。抑年弥高气益衰。自尔如此耶。区区不胜忧惧。更冀千万加意将摄。节略日用酬应。毋至添损。渐复常度焉。重教迁徙日子。在今廿六。而儿少忧故。连属不断。不知临行。又无展退否也。顾瞻故里。周念亲戚。情绪转益难堪。最是离群索居。为馀生无疆之忧。前此诲命毋自欺谨其独及四有五辟之戒。谨当揭壁观省。以求奉副其万一。外此亦有可教者。恐不止一二端。随意垂示。不至弃外。千万至祝。自约数年间。当一归省先阡。转候门屏。其间便人往来亦不绝。如欲赐书。只付板山申国用家。自应递到加邑。(申氏女有为重龙侄妇者。)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79L.gif)
昨年九月上书中对馀人说一节。承此洒然之教。感诵何可言。至于一二少辈不靖之端。区区深忧。亦在于此。日夕相对。未尝不苦口焦唇。尽情调制。犹患诚意未笃。不足以见孚于人。且观头势。恐或有来后无穷之虑。平生猥从士友后。无毫毛裨补。只有争端由己而起。终至贻累于斯文。将以何面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0H.gif)
新史总叙草
一。朱子继春秋。述资治通鉴纲目。绝笔于五季之末。 皇朝商万诸公。承诏修宋元二代史。命名续资治通鉴纲目。然朱子自言纲目主意在正统。而续纲目处胡元以正统。与大宋无别。是不识正统法义。而大失纲目主意也。我华西先生承尤庵宋夫子遗旨。更定史例。贬削伪统。令门徒撰次成是书。盖在中朝。方逊志,丘琼山。在我东。金东冈宇颙先已有黜元之议。自宋子倡明大义以后。几乎为士大夫大同之论矣。后之读是书者。宜先察主意之所在。而有以识其非一家之私言也。
一。孔子作春秋。必以鲁史为主。以及于天下之事者。诚以君臣之义。亦由一本而推之也。此书虽以中国正统为主。而其所本则在吾东。故纪年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0L.gif)
一。此书载事。在中国则以续纲目为主。而参取宋元通鉴,历史纲鉴及宋名臣录等书。在吾东则以市南俞公所撰丽史提纲为主。而参取东国通鉴,东史纂要。其书法一遵纲目十九门定例。时异事殊处。往往旁照立例。以不失其宗旨。如上所言胡元削统。即其大者也。
一。史断以续纲目提纲所载诸说为主。而旁取诸家说以补之。凡以本国臣子而论本国事者。具姓名。以后代人论前代事者。称某子某氏。(或称某号某氏。或称某氏某。此虽非纲目元例。而世降人微。有不得不然者。)惟程子,朱子。虽论本国事。亦称子而不名。以表异之。
一。此书法义大纲。虽皆华西先生所定。而小小节目间。亦或有追定于先生既没之后。而未及禀质者。然其指趣要归。则不出先生范围之外。故不复识别。唯其成言之见于文集语录而引用为史断者。特称华西先生以标之。
一。此书原编凡二十九卷。上二十四卷。华西先生门人柳重教所草创。下五卷。金平默所草创。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1H.gif)
一。书成。命名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盖尤庵先生于续纲目之号。既讥其为僭。故不敢复袭前失。只据实名之如此云。
上重庵先生(己丑九月)
重教白。安生便下书。拜领诲旨。感诵满万矣。即日霜寒。道体起居神护无损度否。区区慕用。非向日比也。重教去月廿七日。挈诸眷南来。今月初到新宇。风土物情。姑未知如何。惟是幽夐闲静。为粗惬素情。且南距黄冈寒水斋。(斋奉尤庵遂庵二先生像。)才踰一舍。华阳万东庙。亦一宿可到。俟春开。当次第进拜伸诚。却恨不得奉陪杖屦作行也。史役整顿几案。即复有事。但长夏点校之馀。觉心绪大段繁杂。回头收拾。未易得力。日间将近思录论存养一卷。专心玩绎。为维持警省之资。以其馀暇阅史。一阅不过十数板。自然时日拖长。然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1L.gif)
上重庵先生史例问目
宋理宗淳祐四年九月。书诏起复右丞相嵩之。按续纲目。只书诏起复史嵩之。而此改书如此。窃恐还仍旧文为宜。盖嵩之父死时。相位已去矣。故有起复之命。此云起复右丞相嵩之。则有若于未起复之前。已以带职居丧处之矣。无乃未安耶。是年十二月。书右丞相嵩之有罪免。此于续纲目。书诏史嵩之终丧。而改书如此。亦恐宜仍旧文。此时徐元杰诸人上疏言嵩之起复之非。以为天子以孝治天下。孝不行于大臣。是率天下而为无父之国。又言前日马光祖夺情揔赋淮东。乃嵩之预为引例之地。乞勒令追服。以补名教。嵩之亦自知不为众论所容。上疏乞终制。帝乃许之。观此则诸臣争执之辞。与帝勉从之意。皆以起复之坏名教为重。若夫嵩之平日擅权误国。不合复居相位。即其里面所蕴也。此云右丞相嵩之有罪免。是若无前罪。则自合享有其位无碍。所以为未安也。并乞商教。
上重庵先生史例问目
宋高宗绍兴五年四月。金昏德公卒。二十六年六月。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2H.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2L.gif)
向来所禀史断诸儒书法。既蒙印可。谨当依此施行。而三洲称呼。亦谨遵教旨。只依前称矣。
上重庵先生(辛卯正月二十六日)
下诲史例昏德公重昏侯事。谨奉教矣。第策书则还仍续纲目旧文。发明中犹存改正之论。以示来世。此意至当。与顷年先师论高宗删统事。谓大书姑仍旧文。注中宜备载正论者。同一规模也。谨当依此修正矣。惟重教所呈览丹邱书草。有辞不别白。致惑崇览处。是甚惶悚。往在甲戌。洪思伯以书论史例五事。其第一条。首举纲目晋怀帝,悯帝皆于失尊后称帝。论及昏德,重昏之称为未安。至以高宗尊之为君父为说。重教亦以为然。答书略有所论。谓第因再修之会而合有一番反覆也。丹邱书中所言。重教与思伯一再往覆。不能平者。盖指此事。而其云不能平者。言无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3H.gif)
脩史问目
宋宁宗庆元八年三月。故秘阁修撰朱熹卒注云云。将葬。右正言施康年言四方伪徒。聚于信上。欲送伪师之葬。会聚之间。非妄谈时人长短。则谬议时政得失。望令守臣约束从之云云。嘉泰二年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贬谪者官。诏朱熹以华文阁待制致仕注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3L.gif)
上重庵先生(辛卯二月)
重教顿首白。重教于正月末。因延礼元生行。上一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4H.gif)
追上书
原书既成。俟褫未发。永兴吴生来致下书。询问周悉。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4L.gif)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5H.gif)
下教中向来心说。无复一言半句更商之语云云。此一段伏读惶惑。不知所云。向者先师心说正案立定时。先生既亲监脩正。又命追附一条。以成完本。及送重教。又执手申申言慎勿更起言端。授人以隙。重教自此牢守此论。不惟不敢改见翻案。虽欲发明其说。亦无事于更着话头。故数年之间。未尝有一字提及于此矣。今乃以不能更商前说责教如此。愚迷之甚。莫省微意所存。不能以一辞供对。伏纸只有惶悚而已。
上重庵先生史例问目
元至元十七年。翰林学士承旨姚枢卒注无文。○按此仍续纲目旧文。但旧注谥而今删之矣。窃详纲目书卒例。凡宰相悉书。众人因事乃书。惟贤臣则特书。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5L.gif)
上重庵先生(辛卯五月晦日)
史编因分帙托写。无由接续考检。偶阅纲目凡例崩葬例。正统未踰年不成君曰薨(注云如汉北乡侯。)一段。有更商量者。周以前王公嗣位踰年。始行即位之礼然后成君。故其未踰年者称于人也。王曰小童。公侯曰子。(左氏传文。)人之称之也。亦不以王公正称。春秋于周悼王。书事称王猛。而史称变例。于宋襄公之来会葵丘。称宋子。孟子于滕文公之问为国。亦称子以对。惟其如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6H.gif)
前上书中所举纲目山阳公,安乐公卒。皆具姓名。此只凭旧日所见言之。比从邻社借考本篇。则于安乐公具姓名。于山阳公不具姓名。率尔失实。误烦崇览。皇悚皇悚。
上重庵先生禀目(辛卯十一月)
重教于戊子秋。进侍席下。禀定先师心说正案。先生既深赐开允。有涣然冰释之语。后数日。又赐手书。申明其意。且云既无异同。不须更提。重教自是牢守其说。不敢动著一字矣。今年春下书。微示更商之意。左右思之。莫省其所指。今谨录正案原文及所赐书本。复此呈禀。伏乞明教其所以更商之由。若老病静摄
省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1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646A/ITKC_MO_0646A_A323_186L.gif)
上重庵先生(辛卯十二月十三日)
三载离违之馀。数宵承款诲。凡讲说之书牍所未尽者。得以面陈曲折。而幸未有大段斥外处。下情慰满。不容名言。惟是仰瞻颜色。衰惫已甚。非复昔日神观。风患馀祟弥留。多时酬酢之间。呻吟不绝。拜退以来。忧惧倍前。食息不敢暂弛。即此穷冱。伏不审摄体动静更如何。所进药饵接续无间断。百神所扶持。或有渐次回阳之道耶。区区无任祈祝之至。重教归路值风雪。迟留多日。至前月晦间始抵家。老稚诸眷。免有大欠。是为私幸。数日休养。即与一二年少辈。共理书业。而见课在心经。偶得郑寒冈所为发挥本。方欲与篁墩附注对勘一下矣。鱼生允奭闭门蛰伏之中。因士友往来。得见思伯抵重教书。扶病来鄙所。自陈痛改前愆。以图自新之意。已依下教。一番引见。重加警责。仍令进见请罪于门下。若其获蒙宽释与否。惟在处分之如何矣。于其行。谨修数字。附请起居。伏惟下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