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附录
附录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48H 页

纯祖肃皇帝三十二年壬辰十二月十七日未时。先生生于汉师小贞洞第。
癸巳(先生二岁)
先生生而有异质。未周岁。解言语识文字。
甲午(先生三岁)
乙未(先生四岁)
始受曾史于母洪夫人。间就外傅。学日就。
夫人生有贤哲之姿。孝友出乎天性。贞信自中壸则。以礼治家。肃若朝典。通经传明义理。而含章自晦。外物不婴乎心。非礼不接乎耳目。识者谓夫人。执礼之严。如敬姜。烛理之明。如上谷君。
丙申(先生五岁)
丁酉(先生六岁)
戊戌(先生七岁)
记性过人。悟解超伦。读书之暇。习算数。揲蓍作卦。长者异之。
己亥(先生八岁)
往受业于外王考渊泉洪先生。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48L 页

庚子(先生九岁)
八月考赞成公宰永柔县。陪之任所。渊泉先生寓戒意。以诗赠之。
过箕城登鍊光亭。有诗并序。
辛丑(先生十岁)
三月遭祖妣朴夫人丧于永柔衙中。陪还京第。
四月遭世母李夫人丧。
秋往省渊泉先生于广湖临汉亭。
壬寅(先生十一岁)
六月渊泉先生捐馆。
癸卯(先生十二岁)
甲辰(先生十三岁)
乙巳(先生十四岁)
秋赞成公守载宁郡。陪之任所。
丙午(先生十五岁)
秋游长寿山石洞。有诗。
丁未(先生十六岁)
戊申(先生十七岁)
二月冠。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49H 页

夫人系出韩山。吏曹判书孝宪公谦在之女。时孝宪公之考正献公见先生之姿质温粹。颖悟超伦。知其为远大器。命孝宪以女妻之。
始赴泮试。
先生尝梦入石室中。左右经史。芸香郁馥。额曰经香阁。因自题读书室曰经香馆。
己酉(先生十八岁)
哲宗元年庚戌(先生十九岁)
二月发解增广生员试。
以赞成公诬被绣论。不赴会试。
作戒逸。
辛亥(生生二十岁)
著子产铸刑书论。
壬子(先生二十一岁)
癸丑(先生二十二岁)
著尚书劄录。
甲寅(先生二十三岁)
拜凤栖俞先生莘焕于稷下。受业。
时俞先生方倡道于白岳山下。四方学者宗仰之。先生始往拜受业。讲大学及伊洛性理诸书。退与同门人溪云金公洛铉,丹樊尹公致祖,缜庵朴公洪寿,絅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49L 页

上凤栖先生书。
乙卯(先生二十四岁)
秋与金公民秀赏荷天然亭。有诗。与会诸公。皆知名士也。
参校朱子大全劄疑问目标补。
台山金公迈淳所辑。将入梓。凤栖先生实主校雠。从游诸生分校稷下。同是役者皆当世之选也。
丙辰(先生二十五岁)
十二月发庠试壮元。
丁巳(先生二十六岁)
著毛诗劄录。
戊午(先生二十七岁)
春往北汉山寺读大学。
哭吴公昌善。
吴公天资甚警敏。好古力学。不幸遽卒。先生作挽。极致悼惜之意。
三月庭试发解。
夏读书于汉江夙梦亭。
九月中进士试。
十二月子光洙生。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0H 页

春与讲学诸公。泛舟于坡州赤壁江。因登花石亭。有诗及日记。
九月哭凤栖俞先生。有祭文。
答徐公应淳书。
著论语劄录。
庚申(先生二十九岁)
辛酉(先生三十岁)
著周易劄录。
壬戌(先生三十一岁)
正月子昌洙生。
三月参太学斋荐。寻差掌议。
夏与友会于玉泉庵讲学。
六月对三政亲策。
九月与友会于白莲寺。讲性理大全。
癸亥(先生三十二岁)
三月游南汉。有诗。
秋拜四忠祠。
编渊泉先生全集并修年谱。
著中庸劄录。
十二月。
哲宗章皇帝升遐。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0L 页

三月长女生。
后适男爵李范八。
八月增广文科初试入格。
乙丑(先生三十四岁)
三月游枫岳。历观永平诸胜。至枫岳遍内外山。遵海而东。观三日湖登丛石亭而还。有蓬瀛骖鸾录,海山小史。
夏陪赞成公避暑老人亭。有诗。
撰沆瀣洪先生文集跋。
丙寅(先生三十五岁)
九月搬寓于广州富谷丙舍。
著孟子劄录时言渔村閒话。
丁卯(先生三十六岁)
二月省姊氏校理李承九夫人于退村。拜李相公景在。历拜龙仁深谷,忠烈两书院。
三月撤还京第。
四月拜童蒙教官。
省赞成公于金浦郡衙。拜牛渚书院。
十一月次女生。
后适郡守徐相圭。
戊辰(先生三十七岁)
五月呈遆童蒙教官。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1H 页

己巳(先生三十八岁)
四月观水落三洞。有诗有记。访徐公应淳于金仙山房。讲大学。历观东泠瀑。有诗有记。
八月省赞成公于益山谪所。
往南固山城。登万景台观胜金亭。拜华山书院。
庚午(先生三十九岁)
春游清潭。至北汉而还。有卧云楼诗帖。
三月拜缮工监奉事。
七月移拜义禁府都事。寻升典牲署直长。
十二月三女生。
后适协辨朴胜凤。(前名胜烈)
辛未(先生四十岁)
二月陪 驾亲耕东耤田。有耤田赋。
十二月擢柑制。直赴殿试。
瓛斋朴公圭寿以文衡主笔。时兴宣大院君喜闻先生擢第。命即执笔亲书。手传于朴公。其书翰曰韩直赴科声。偶吟一绝。虽欲为贺古佛丈。非但久阻信息。文且短矣。不敢直送。玆以呈览。台于呼新之路。或可一咏而笑之耶。韩家古佛即天真。我喜朝廷得此人。始识文衡藻鉴在。寒梅雪月榜声新。○瓛斋朴公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1L 页

壬申(先生四十一岁)
四月付庭试。授丙科第十五人。
五月差假注书。入侍斋殿。
差权知承文院副正字。
秋省渊泉先生墓于长湍白鹤山下。
十二月光洙聚妇李氏。
完山人。判官秉云女。
癸酉(先生四十二岁)
夏避暑五江楼。温绎五子近思录。有芙蓉山诗帖。
十二月除副修撰。
甲戌(先生四十三岁)
正月拜献纳兼文臣宣传官。
二月辟御营从事。(大将梁宪洙)
拜西学教授。
差全罗左道京试官。付兼持平。
时 元子诞生。设庆科增广也。
三月试士于和顺县。取增广监试。初终场取九十人。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2H 页

拜芦沙奇公于长城下沙。讲心经近思录。
游瑞石诸胜。有江南干事录。
撰渊泉先生墓志铭。
五月拜兵曹正郎。
八月差议政府公事官。
十一月中西两学学制合试士。
移拜校理。
差问事郎。参推鞫狱囚。
十二月直玉堂。与尹公致聃讲心经。
乙亥(先生四十四岁)
正月移拜侍讲院文学。
光洙女生。
后适金容耇。
四月陪赞成公。赏春北渚。
辑春坊志。有铜龙听漏集。
五月四女生。
后适秘书丞赵经九。
七月升拜副应教。
八月拜龙冈县令。
九月赴任。
历省先祖思肃公墓。外王考渊泉先生墓于长湍。过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2L 页

十月政堂火。移寓掾厅。
邑人咸请重建政阁。改筑山城。先生许之曰昨宿洒扫。荒年板筑。古人所以修己以安百姓。遂割廪而诹之。未几月。堂庑谯垛。次第改观。而荒民之赖活甚众。于是修夫子庙缮黉堂。以为学者藏修之所。儒风大振。
丙子(先生四十五岁)
二月省赞成公于京第。
光洙中进士试。
昌洙娶妇洪氏。
吏曹判书南绫君贞文公钟序女。
四月率长儿西还。历赏松京紫霞广明诸胜。访花潭入天磨山。观朴渊瀑。有记有诗。
八月登三登黄鹤楼。舟下三十六洞。有诗。
九月修龙冈县志及地图。
重校渊泉先生全书。
校凤栖先生文集。
丁丑(先生四十六岁)
九月参直阁圈。
十月会诸生于明伦堂。讲小学及四书。
十一月率次儿东还。登正方山城。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3H 页

戊寅(先生四十七岁)
正月升正三品通政大夫。
大王大妃宝龄望八。称庆陈贺时。宣教官劳也。
二十日奉觞上寿赞成公暨洪夫人回卺礼。赞成公以优老特典除副总管。升从二品。
三月拜同副承旨。
拜右副承旨。
拜左副承旨。
四月十八日赞成公捐馆。
六月葬赞成公于水原郡仪旺面三里甲坐原。(旧广州富谷)
十二月撰赞成公行状。赍往广州郡石林村。谒隧铭于桂田申公应朝。
己卯(先生四十八岁)
编赞成公遗稿。
编八世祖吏部公,祖考县监公年谱。
庚辰(先生四十九岁)
三月哭絅堂徐公。有祭文。
夏光洙擢增广文科。
服除。连拜曹司卫将,工曹参议。
辛巳(先生五十岁)
正月拜敦宁府都正。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3L 页

召对于兴福轩。
奏通鉴文义。略曰朋党自有君子小人之别。志同道合。寅协共贞。君子之朋。利趍势附。同恶相济。小人之党也。迹虽近而所趍者异。若其辨贤邪。惟在人君耳。欧阳脩朋党论。备言此义矣。
闰七月拜大司成。上疏辞不许。
十月复拜大司成。
十一月入太学。设升补试。诸生十抄毕试。
计划取李献宰等十人。
合制取金春熙等十六人。
十二月昌洙男相琦生。
壬午(先生五十一岁)
正月复拜左副承旨。
拜侍讲院兼辅德。
拜吏曹参议。上辞疏不许。
王世子冠礼时。以礼貌官行礼。命加资。
升从二品嘉善大夫。上疏辞晋秩。
二月拜副总管。
拜兵曹参判。
差式年监试会试三试官。
四月出北门外白石室。调病读书。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4H 页

差增广监试初试一所上试官考试。
尚典雅黜浮华。多获隽良。士论韪之。
五月拜同经筵。
七月奉大夫人搬居于杨根德皋亭。
先是乱军犯阙。先生草疏将上。以亲老不果曰。义不可居辇毂下。有是行。
往拜桂田申相公于石林。讲中庸朱书。
八月入京。
时 中宫殿自忠州 还御昌德宫。奉迎于江头。仍参贺班而还。
省先祖襄节公墓于广州斗陵。
特命永付知制教。
十月拜清阴农岩二先生墓于石室。
十一月除同春秋。
抄启特进官。
癸未(先生五十二岁)
正月特差协办军国事务。
二月入京。
校絅堂集有序。
四月差别试文科会试上试官。面试诸生于明伦堂。 亲临重熙堂面试时。承命考试。取郑寅燮等五人。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4L 页

七月拜同义禁。
三男明洙生。
八月拜同春秋弘文馆提学。上辞疏不许。
特命句管典选司。
十一月拜艺文馆提学。制进文烈公赵宪,文敬公金集升庑教书及颁教文。
十二月上疏言事。陈病乞递协办。
甲申(先生五十三岁)
三月拜吏曹参判。上疏陈病不就。再上辞疏。并递协办。
次朱子感怀诗韵。
四月游龙门山。
六月草宾厅请寝衣制变制。再启。
八月奉太夫人迁居于牙山篁谷山庄。侍侧轮诵五经四书左史纲目。
九月拜同成均不就。
十月京师变作。奔问入京。道拜同成均。
十一月参候班旋归。
历果川凤川村。哭闵公台镐墓。有挽诗七首。
答金圣天鹤镇书。
乙酉(先生五十四岁)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5H 页

四月因饬教入京。
五月上疏陈情归养。特蒙恩暇。
八月昌洙中进士试。
十二月送人祭金处士骏赫。有祭文。
处士性刚方。博学好言论。见执政失政。抗言无忌。士论壮之。至是卒。先生甚悼惜之。后撰其文集序。
丙戌(先生五十五岁)
正月升正二品资宪大夫。
大臣筵奏资历储望之人。不可不晋秩。有是命。
从县道上疏辞晋秩不许。
二月连拜知春秋知经筵,弘文馆提学。
三月入京。
京第书楼火。
勤政殿忠良应制时。以命官考试。取李埈镕等二人。
召对讲国朝宝鉴。内赐银杯于玉堂。 亲临宣酝。先生以知经筵本馆提学。召对进讲。
奏文义略曰 太祖大王盛德巍功。刱垂大统。式至今五百年。我 殿下诞受丕基。光承先烈。念玆创业之艰难。克知守成之不易。今是书之命讲。上可以法列祖之圣训。下可以鉴名硕之进戒。而就其中闵开疏之八条陈戒。尤今日要务。伏愿深留 圣意。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5L 页

四月上疏乞归护亲病径行。
五月十二日。丁太夫人忧。居庐于篁谷之第。
六月葬太夫人于新昌县内金盘之原。
十月撰太夫人行状。谒志铭于经台金公尚铉。
丁亥(先生五十六岁)
撰考妣墓表。
编辑大司宪公年谱,赞成公年谱。
校正杞园鱼先生遗稿。有序。
撰渊斋尹公宗仪行状。
撰世母完山李氏行状。
答李爰止庸信心经问目。
戊子(先生五十七岁)
作眉山书室记。
八月服除。拜刑曹判书。
访李爰止于龙湖。与之讲朱书。竟日而还。
爰止号辉山。经术文学。迥出群英。林下读书。究极性命之原。服事先生十数年。薰陶最深。先生常曰盖近世宿儒云云。(男昌洙追录)
昌洙擢别试文科。
以书戒之曰以吾迂拙。以汝稚昧。何修致此。 上天恩数。祖先积累。何德以堪承。何力以报答。满心兢惧。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6H 页

圈拜大提学。
文衡金公尚铉承命疏荐。其疏曰当世林立之才俊。不为不多。而以臣所深知。大护军臣韩章锡。判敦宁臣金永寿。水原留守臣尹滋德。文识地望。实合是选。为世所称久矣。谨以三人应荐以进。伏乞下臣此章于都堂。使之具格圈点。以备 圣裁。答曰省疏具悉。所荐令都堂会圈。
宾厅大提学会圈。五点金尚铉,韩章锡。四点尹滋德,金永寿。
落点大提学韩章锡。
九月承驲召之命。三上辞疏陈情。连承隆批不许。
例付协办内务府事。
十月差政府堂上。
拜右副宾客。
入京上辞疏。隆批不许。
十一月再上辞疏。隆批不许。
拜知春秋。
行都堂录会圈。尹兢周等十八人。
以宾客行 王世子相见礼于兴福殿。昼讲小学。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6L 页

十二月拜奎章阁提学。上辞疏不许。
教书 王若曰阁以奉 列朝宝训。祗仰云汉昭回。官是称一条冰衔。允合山野宿望。苟欲得贤与共。顾今舍卿伊谁。为一世之模楷。庸行谨信。正百家之讹误。馀事文章。掌文衡而赞机要。才猷兼备。齿胄筵而资辅导。责任弥隆。矧内阁本自深严。而长席尤为难慎。我国家典章贲饰。寔有待于老成。诸学士矜式观瞻。非直为其尊宠。声实焉极选当世。奚必宿趼序升。礼遇则视同家人。亶由予心简在。狮画属远大之望。早擅宅相令誉。龙图荷特达之知。晚蹑座主旧步。毋孤倚毗之眷。益勉淬砺之方。以资宪大夫协办内务府事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世子右副宾客韩章锡。为奎章阁提学者。(直阁尹
谒圣后勤政殿 亲临馆学儒生应制时。以读券官主试。取李契等三人。
勤政殿 亲临日次应制时。仍以读券官主试。取金敬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7H 页

疏递大提学。
己丑(先生五十八岁)
正月入对万庆殿。昼讲大学。
奏文义略曰三纲八条。是大学一部间架。而八条包乎三纲。宏规奥旨。咸载注中。朱子所平生用力也。必于温绎之馀。参究玩味。则经义瞭然。大有益于 睿学之进修。且读书之法。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声入心通。浸灌不忘。伏愿讲读之际。徐缓其音节。勿以速为主焉。此亦对越圣贤之意也。
以阁臣荐守令可合人俞致秉等三人于铨曹。
二月拜吏曹判书。疏辞不许。
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无邪则诚。诚者天道也。心之所思。合乎天道。乃圣工之极致。然苟以实心做去。便非难底事。伏愿深加睿工焉。
勤政殿 亲临馆学儒生应制时。主试取金永典等二人。
三月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质胜则俭。文胜则奢。得中然后为君子。然礼之本是质。故以宁俭答礼本之问。此亦圣人救弊之训也。夫由礼而奢。尚曰不可。况非礼之奢乎。伤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7L 页

疏递吏曹判书奎章阁提学。
先是有政吏怙宠弄奸敛怨归上者。公以口含天宪。手弄政柄。声其罪而杖流之。朝野称颂。 上闻之。为停墨敕。
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圣人论人之法。先观其心。故权衡称锤。不失锱铢。苟于此等处。惟以玩究。亦为格物穷理之一端也。
四月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 邸下讲是书。即学为圣人之事。易放而难收者心也。不进则必退者学也。伏愿克念三月不违之义。孜孜为学。罔或一日间断。则自强不息之功。可至缉熙光明之域矣。
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知者明于事物之理。故致力于人事之当然。而不惑乎鬼神之不可度。是以至治之世。百神皆有常祀。馨香上闻。昭假丕应。此所谓敬也。符醮淫祀有禁。执左道惑众者有诛。未或渎亵。而听命于神。此所谓知也。敬而能远。所以为知。臧文仲之饰虚器。岂得为知哉。
五月疏辞宾客。乞暇省扫还乡第。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8H 页

祭敬山宋公伯玉。
宋公性清介。博学强记。先生甚重之。至于文字考据。与之讲确。而契许特深。至是卒。先生痛惜之。有祭文。
六月上京。
撰石芝李公时愚行状。
九月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财聚则民散。民散则无国。冉有以圣门高弟。岂不知此个义理。而乃反附益强臣躬行鄙贱之事。此由于媚其所事。见利忘义。夫子所以绝之也。夫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后世所谓能臣。而大学之所谓小人也。顾其贪小利而忘远虑。计在容悦而不恤邦本之方蹶。宁有盗臣。非过语也。盖君民一体也。而取其膏血以自封。已危厉莫甚焉。故聚敛以富国。非祈永之道也。
十月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仁知之道。其体不同。而其用相须。举直措枉。知人之智也。使枉者直。爱人之仁也。仁与知交相为用。而其功极矣。
十一月入对万庆殿。昼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为人上。使士言孙。忠谠之言。不闻于朝廷之上则可畏孰大焉。历览前史。直言极谏。多见于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8L 页

英宗大王庙号称祖事。承命献议。
因奉朝贺金公尚铉疏请。命宾厅会议。先生献议略曰 英宗大王神武克戡乱略。大义昭垂宏业。耆臣追阐之议。允叶大同之论云云。
复拜大提学。
十二月拜礼曹判书知春秋。
差加上尊号都监提调。与大臣九卿会宾厅。书上 英宗祖庙议号。与大臣九卿会宾厅。书上 王大妃殿加上尊号议号。
制进 贞圣王后追上尊号玉册文。
答李舜命契书。论出处进退事。
舜命湖西学者也。以遂庵南塘直派。门路正大。学问高明。山耸海涵。出口成章。晚归宿于先生门下。温然其容。蔼然其言。终达成德君子可敬也。
撰松斋韩公忠文集序。
入对万庆殿。朝讲论语。
奏文义略曰圣人安命。君子以义制命。众人不知命。故易为祸福所移。更奏曰 正庙在书筵。讲论语讫。兼辅德洪龙汉献贺。文学柳义养曰昔我 太宗讲了大学。筵臣将诣宫门贺。 上曰人君读一帙书。固非大事。待予能行然后献贺未晚也。今 邸下尽行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9H 页

景武台 亲临谒圣文科试取时。以读券官主试。取李冕相等七人。
景武台 亲临日次应制时。以读券官主试。
命差内阁提学检校行直阁待教会圈。
拜知敦宁。
文贞公闵维重,文忠公金万基。追配 孝宗 显宗庙庭事。承 命献议。
因知事洪祐吉疏请。命宾厅会议。先生献议曰功宗配食之典。即周礼司勋大烝之所诏也。粤若文贞公臣闵维重文忠公臣金万基。俱以精忠宏猷。左右先王。身任柱石。义理遂有宗主。名在旂常。社稷是以永赖。风节勋庸。炳然为世教耿光。而尚阙从享之列。有旷崇报之义。所以有今日追配之论也。 询问之下。臣岂容他见。而祀典至重。惟愿博采而裁处焉。
庚寅(先生五十九岁)
正月与大臣九卿会宾厅。书上 肃宗大王追上尊号议号。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59L 页

制进 元陵表石阴记。
荐守令可合朴钟夏等三人于铨曹。
二月景武台日次应制时。以命官主试。取尹达荣,郑敬源,李义国三人。
复拜礼曹判书。
升正宪大夫。
制进 仁元王后追上尊号玉册文。
景武台 亲临馆学应制时。以读券官主试。取曹秉庸等。
拜知敦宁。
闰二月制进璿源谱略跋文。
三月景武台 亲临耆老科试取时。赓进 御制 睿制。
制进文贞公闵维重,文忠公金万基 庙庭配享教书。
疏递大提学还乡第。
除咸镜监司。
四月十六日 神贞王后升遐。奔问上京。
五月制进 大行王妃谥册文。
六月一日辞陛。
十三日上营。
七月一日大雨。驰启以闻。先颁恤钱。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0H 页

八月颁乡约于列邑。月朔行礼读法。著为式。
启请严警金矿别将韩硕福。罢黜端川府使韩圭复。惠山佥使沈希邦。并不报。
时端川金矿别将韩硕福。与华人丁兆栋有隙。互相戕杀十馀人。夺惠山镇军械。该佥使隐匿不报。该府使掩护瞒报。先生乃启闻。略曰本道矿弊。臣于受命之前。略有所闻。到界后以沿路所经观之。自永兴至定平。闾井化为邱墟。膏沃变成沙砾。况 浚源殿至近之地。亦皆侵及。父老为之咨嗟。观瞻极为惊悚。所谓店将店军。千百为群。掠夺妇女。勒徵钱粮。闾里萧然。民不聊生。至于端川之扰。亦因店将之搆致。邦禁荡然。边忧非细。大抵金宝之出土地者。亦是有限。掘之不已。必至于罄竭。各处店军之数。不下数万。矿既无利。采不偿费。势必相聚为盗。小则剽夺。大则攻劫。上贻 庙堂之忧。下致州郡之患。必然之势也。伏念有民而后有土。有土而后有财。人心一去则虽日掘万金。亦无所用。且田土一经淘汰。皆为弃地。结随而减。计其轻重之分。利害之关昭然也。
再颁各社被灾民恤钱。
改筑城堞及万岁桥。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0L 页

十月刊乡约仪式颁各社。
处士韩序教有经行。先生造其庐奖劝之。因差都约正。总领其事。
设都试试武士。
关南公都会试士三场。诗赋优等各二人。为初试。
废务移居澄清阁。
以矿弊疏启。久未承 批也。
辛卯(先生六十岁)
正月视务。
上下特教。令政府饬视务。仍下疏批。上疏引咎乞解。温批不许。
二月增广监试文科初试试士。
时 圣候平复。设庆科增广也。
到永兴府。 浚源殿奉审。修改 御真还安后行祭。
德安两陵奉审。到千佛山开心寺。观白岳瀑。
六月撰文献金公尚铉墓志铭。
八月行乡饮酒礼于明伦堂。
宾文衡辅。介韩序教。俱居咸兴。僎判官朴秀永。三宾咸兴前掌令韩国辅等。诸执事揔十六人。旅酬之席。书四言三章。以示与会诸生。
率儒生谒 圣后。行乡约于明伦堂。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1H 页

式年监试试士取七十人。
文科初试试士取十人。
九月移除京畿监司。
十月公都会试士。比较诗赋优等各二人为初试。
阅武教场。试武士技艺。
十一月一日离咸营。○二十日到界。
京畿监司下直肃拜后。秪受密符节钺教谕书。
教书 王若曰虞廷十二牧汝咨。既嘉已试之绩。夏服五百里曰甸。庸侈申命之荣。何待佥谐。寔由特简。惟玆千里所止。实是四方为纲。 陵园之衣冠月游。谨春秋汛扫之礼。山河之襟带天设。备阴雨绸缪之猷。徭役策应之繁。政急小民之安业。匡直劳来之责。尤在刺史之得人。惟卿素蕴也经术文章。雅操则廉简谨约。跻八座而持衡选部。进退百官。由两馆而主盟词坛。濯磨多士。上清之笋班暂撤。名检夙孚于模楷。北关之棠谣久播。剸理合试于盘错。玆授卿以知中枢府事兼京畿观察使,兵马水军节度使,水原府留守,广州府留守,春川府留守,开城府留守,江华府留守都巡察使。卿其秪服宠命。克恢弘图。苏孺文之下车。何忧列守之弹压。范孟博之揽辔。可期一路之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1L 页

升从一品崇政大夫。
浚源殿修改时。以监蕫道臣命加资。
壬辰(先生六十一岁)
正月疏辞崇政阶不许。
复拜大提学兼带藩任。例付督办内务府事。再疏力辞。隆批不许。
二月与大臣九卿会宾厅。书上 宣祖大王追上尊号议号。
三月景武台 亲临忠良应制时。以文衡特命主试。取宋观宪,宋奎宪。
制进 仁穆王后追上尊号玉册文。
东陵 幸行时。率各务差使员入侍下辇所。奏陈沿路各邑民瘼。启陈杨坡二州救弊事。
四月 绥陵 幸行时。命入侍。亲赐豹皮一令。使都承旨面传。秪受轿前。
是时先生以京畿监司。率各务差使员承命入侍。奏陈邑弊民困之状。 上嘉纳。命烂议矫救之方。以为状闻。
五月疏递文衡。
启陈杨州邑弊矫救方略。
六月制进璿源谱略跋文。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2H 页

七月撰溪云金公洛铉谥状。
八月上疏乞暇省先墓。
十月上疏递畿伯。仍寓西江水一楼。
十二月拜判义禁。病不就。
癸巳(先生六十二岁)
三月撰文献金公炳德墓志铭。
四月还差政府堂上。
荐才学表著金益源,李建芳,李庸信,李明翊,李日赞五人于太学。
六月复拜判义禁。寻递。
校正松江郑公文集续刊。有序。
八月撰进进馔乐章。
景武台 亲临馆学应制时。以读券官主试。取进士以下二百十人。
十二月拜右参赞。
撰素山李公应辰文集序。
甲午(先生六十三岁)
正月升拜左参赞。
初十日哭长女李氏妇。有祭文。
四月拜判义禁。病不就。
五月复拜左参赞。病不就。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2L 页

吏曹参判镇学女。
拜左副宾客。
六月以病疏递宾客。
七月十五日。考终于京城大寺洞第之正寝。
先生素患风火。以背疽累月沉剧。闻湖南民乱。国事日非。扶起大恸。疮疽益炽。竟至于此。讣闻朝野莫不相吊。远近士子奔哭尽哀。门人有加麻者。
是月二十三日。葬于西江水一楼后乾坐原。
十二月家状成。长男光洙撰。
家状曰先府君讳章锡字稚绥号经香。晚号眉山。以先祖参判公居青阳之眉山而取义也。我韩籍上党。以太尉威襄公讳兰为上祖。佐丽祖策开国元勋。威襄之后。益大以昌。圭组相承。入我 朝有讳确。左议政襄节公。以国舅封西原府院君。配食 惠庄王庙庭。六传而有讳应寅。右议政忠靖公封清平府院君。为 昭敬王中兴名臣。受戊申玉几命。号百拙斋。三传而有讳圣佑。吏曹参判 赠判书。受业于尤斋宋先生。以醇学清节数敢谏。称 元孝王直臣。有讳用鼎。有文行 赠吏曹参判。寔府君曾祖也。祖讳元履。泰仁县监 赠吏曹判书。皇考讳弼教。举进士仕至工曹参判。 赠左赞成。妣 赠贞敬夫人丰山洪氏。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3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3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4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4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5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5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6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6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7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7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8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8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9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69L 页

乙未
闰五月二十六日移窆于果川南修理山乾坐原。
丙申
七月墓碣成。门人李契撰。
墓碣曰果川南修理之山。有峰曰太乙。其下有巍然负乾而封者。即眉山先生韩公之藏也。先生之卒且葬三年。门人李契始来哭其祥事。祀罢。先生之二子吏部郎中光洙,前承旨昌洙泣而语曰。先人之墓道。尚不克表。而世难未已。事有不可知者。惟吾子其哀而亟图之。契窃伏原念我先生忠孝文章。走卒皆知之。而未尝以师道自任。故其学问造诣。知之者少也。契虽不文。其何敢辞。谨按先生讳章锡字稚绥。少号经香。晚而称眉山则有所取义也。上党韩氏。系出箕圣。为东方之甲族。代有名德。曾祖 赠吏曹参判讳用鼎。祖泰仁县监 赠吏曹判书讳元履。考工曹参判 赠左赞成讳弼教。妣 赠贞敬夫人丰山洪氏。文简公渊泉先生讳奭周之女也。先生以 纯祖壬辰十二月十七日己未生。 哲宗戊午中进士。 当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0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0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1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1L 页

墓表曰呜呼。此文简公眉山韩先生之墓也。契己丑冬。以新榜瀛衔。谒先生于京师。先生叹曰读书而仕易。仕而行读书志难。今吾道迍邅。不如归读旧书。教授来者。力扶得读书种子。为究竟法而已。今小子屏伏田间。学不加进。而先生之墓草已宿矣。呜呼。其可悲也已。先生讳章锡字稚绥。学者称眉山先生。参判弼教其考也。妣丰山洪氏。渊泉先生奭周之女也。先生以 纯祖壬辰生。戊午中进士。丁卯筮仕。辛未魁柑制。癸酉拜副修撰。自是历扬华贯。克跻隆显。以甲午七月十五日捐馆。葬于果川修理山乾坐原。赐谥文简。先生生有异质。八岁受小学于渊泉先生。弱冠游凤栖俞先生门。讲大学及伊洛诸书。以居敬持志致知力行。为为学次第。尝侍讲书筵。因杨震却金事。陈勉以未发戒惧。方发慎独之义。先生学问之正。略可见矣。及壬午上封事。极言时政阙失。甲申秋退居牙山之篁谷。盖终老计也。至戊子秋。拜文衡。违召乞递。凡四上章。愈加敦召。乃黾勉出膺。屡主试。世称嘉祐之多。及长天官。疏论铨综之失。 上为停墨敕。出按关北。全省咸颂文化。移畿辅未几。力辞退归西湖。甲午五月都下乱。先生方患疽。遂力疾还京第。谆谆语皆国耳。未尝及私。先生事亲以养志为本。而爱敬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2H 页

丁酉
四月埋志于墓前。用先生著。遵治命也。
志铭曰居士韩氏。章锡其名。稚绥其字也。清州人。自高丽太尉讳兰。始见于谱。名德相承三十世。居士晚自号眉山。八世祖吏曹参判讳圣佑。当己巳祸。直谏忤旨。屏居青阳之眉山。居士既卜居湖西。取以名其室。志不忘先也。参判公之曾孙曰大司宪讳显谟。又三传而为泰仁县监 赠吏曹判书讳元履。是生工曹参判 赠左赞成讳弼教。居士之皇考。妣 赠贞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2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3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3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4H 页

自念平生无一事可称。无一言有补。而滥躐崇显。终自归于欺世窃名之科。居然老矣。年进志退。将恐无闻而夕。蚤夜栗栗。未敢自安。身后状志。若以愧辞加焉。则是重其过也。玆用程太中古事。略叙一生。以遗儿曹。俾志其幽。而记终录系之文。虚以补云。
神道碑铭成。右赞成李容元撰。行吏曹判书尹用求书并篆。
碑曰容元未弱冠。猥为公知心友。公和易罕言笑。处众中退然若无能。步趍详缓。常居人后。其遇事制义。毅然有不可动者。公年十六七赴泮试。元亦从公后。公方濡毫行墨。环者如堵。莫不啧啧以为不可及。而尤歉然无自满意。时公从游凤栖俞先生莘焕之门。参校金台山所辑朱书劄问标补。精考据辨谬讹。同是役者尽一时老成博雅。而皆心服。虽俞先生亦亟称之。以为罕见其俦。元益心敬公。公性恬淡。无他嗜好。独好书籍好山水。读书之暇。遍名山川。行辄有巾衍录。录以示容元。讽咏未半。胸次已觉洒然。公尝谓功令只为进取技耳。文章又非为己。若程朱所谓居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4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5H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5L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6H 页

体备阳刚。气涵玉温。狮画之托。乌头斯存。学主居敬。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6L 页

文成后二年戊戌。 赠谥孝文公。甲辰二月初一日。贞敬夫人韩山李氏卒逝。合祔于先府君墓右。庚戌改 赠谥文简公。辛未二月二十五日。移奉于始兴郡东面文星里癸坐原。先妣祔左。其间子孙之未录者。光洙二女。适金元中。昌洙女。适尹弘燮。次男相亿。馀不尽录。
辛未十二月 日。不肖男昌洙谨识。
戊戌
九月 赠谥孝文公。
大臣筵奏曰故相臣金炳始行将议谥。而故文衡韩章锡一体议谥何如。 上曰依为之。至是 赠谥孝文。慈惠爱亲曰孝。勤学好问曰文。掌礼院主事申奎善来宣焉。
甲辰
二月初一日。夫人韩山李氏卒。
夫人生于诗礼之门。淑德早彰。为祖父正献公所钟爱。及长归于先生。孝事尊章。顺服夫子。教子女不以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7H 页

是月合祔先生墓右。
丙午
六月年谱成。门人德水李庸信编辑。撰跋文。
庚戌
六月改 赠谥文简公。
宋龟峰翼弼,奇芦沙正镇诸公议谥时。大臣筵奏改谥。勤学好问曰文。一德不懈曰简。副望文贞。未望文献。
辛未(昭和六年)
二月二十五日。(四月十二日)移奉于始兴郡东面文星里癸坐之原。贞敬夫人韩山李氏祔左。(赠领议政公墓后冈)
二月埋志于墓右。仍建竖墓表于墓左。
十月文集成。○桂田先生申公应朝,凤栖先生俞公莘焕撰序文。西亭金公寅植撰跋文。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477L 页

先生年谱始役于甲辰。至丙午夏编克成。匪敢缓也。为其难而慎之也。盖谱年与摸像。其义一也。摸像而一髭不似。便是别人。谱年而一事不实。亦岂其人哉。虽然人之神韵风度。工画者能髣髴之。而其心不能摸。惟默识而善观者。能记人之言行。即其人之心自可见矣。然则谱年尤详于摸像。而谱年之难。尤难于摸像之难也。今于是役。其书法自先生岳降。以至易箦。居家立朝行事之实。与夫朋友往还。门人接引。讲学论文之节。无不周详。其性情气象。亦间见而层生焉。先生之心于是著。然宛然如承警诲接咳唾于当日。不觉涕潸然下矣。呜呼。后之读是编者。当知先生之心。既知先生之心。则先生之为近世儒宗。不待小子私言而可知矣。昔伊川之门。尚多高弟。不能撰伊川德美。至朱子而始编之。勉斋黄氏实朱门嫡传。而述朱子行状。尚未免照勘之失。今小子之蔑学謏闻。安敢自谓不失照勘哉。深有望于后之学者。能如朱子之述伊川。则岂特先生之幸。小子之幸也。实世道斯文之幸也欤。丙午季夏。门人德水李庸信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