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清州 韩章锡稚绥 著)
 杂著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1H 页
读大礼议
本乎情为礼。合乎理为义。此礼义之所由起也。然未有乖理而当于情。失情而吻于理。此又礼义所以并行而不相悖也。故虽事之至疑。物之至微。著龟不能决。书算不能明者。自有截然大防。不可低昂者理也。率是理则礼也。匹庶失礼。获罪于乡党。天子失礼。取议于万世。会礼聚讼。庸可已乎。若大明嘉靖兴献王礼议。失之大者也。启天下万世无穷之疑与天下万世无穷之弊。何以言之。父子人之大伦也。恩之至而尊之极。然为人后者。降服而不得祭。恩不得掩义。嗣之重也。尊不敢干名。统之别也。国之统君也。家之统宗也。世宗既嗣武宗之统。为孝宗之昭。当祢孝宗而兄武宗。固不待廷议矣。乃首拒谠言。竟从邪议。追皇献考。偏加尊隆。称伯孝庙。显示贬薄。至于称宗祔庙配帝而极矣。不几于厚所生而薄所后。绝大宗而隆小宗欤。是礼也。初失于杨廷和之疏忽。再误于张孚敬之固执。杨之疏迂。在不能先正其名。若使凭几定策之初。明定父子兄弟之号。以严统嗣之重。则世宗亦何以有辞乎。张之固执。在贰其统嗣。若夫承宗祧主民社。非统乎。亦非嗣乎。统之所尊。嗣之所重也。周桓之于平王。以孙继祖。汉文之于惠帝。兄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1L 页
终弟及。以孙继祖。祖孙之统也。兄终弟及。兄弟之统也。非嗣而何。若所称之号则当以所后之统。序其昭穆。然后统不干而序不紊。两得其宜耳。何尝统在此而嗣在彼也。张孚敬讲之不审。固守偏见。邪议导君。妄干先王之大礼。又从以排挤异己。一网打尽。究其心术。专出于阿谀迎合。藉此为徼宠利快恩雠之阶。其罪不容诛矣。至于称宗配帝祔庙之论。虽不出于孚敬。而始作俑者孚敬也。春秋诛心之法如是耳。孟子曰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人主之心。惟在导之而已。故古者大臣之事君。微过细故。犹且尽言无讳。纳君于无过。并受其福。当时人皆谓小事不足烦。而不知防微之功。贤于既往之谏也。嘉靖之初。议礼诸臣。莫不奋笔力争。屡婴逆鳞。而未尝获罪。世宗亦不敢违众独断。及璁萼辈邪议起。而上意坚定不回。一转而立庙大内。考献王而伯孝宗。再转而加徽号称皇帝。庙见之仪行而廷杖之举作。宿臣耇德。屏戮殆尽。三转而遂有修录祔庙。称宗配帝之举。朝著缄默。始也畏于威焰。终焉恬以为常。无复有向日謇谔之风。由是观之。欲不可长而所由来者渐矣。向使璁萼辈不进。而杨廷和诸贤不退。则世宗终不得钳天下之口以私灭公。而后世之疑息矣。谷应泰乃以璁萼之谏止入庙迁葬之事。遂以为有功于存统。是见其末而不究其本也。且其言曰统在嗣亦在。又曰重继嗣者私恩。重承统者大义。其说已径庭矣。其意以称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2H 页
亲尊号为是。而但以祔庙称宗为非。苟如其言。考兴献而并考孝宗耶。是贰统也。称亲尊号而不祔庙耶。是诬名也。统欲不贰。名欲不诬。必将为璁萼之绪言而后已。何有辨哉。帝王之礼。与匹庶有异。以统为重而不泥于伦序。故孙继祖者有之。侄继叔叔继侄者有之。兄弟相继者有之。继其统。是为嗣也。未尝计其伦序。牵合昭穆。审如是者。以大宝之位。非虚名所縻。承统之地。非私恩所觊。示天下大一统之义。而严万世之大防也。故曰无父子之伦。而有父子之统。此张齐贤所以考艺祖而子太宗之议也。世宗之于武宗。亦有父子之统。虽考称武宗亦可也。何则君犹父也。臣犹子也。昨日在位。有君臣之义。今日继序。有父子之统焉耳。今乃曰孝以无孙。反因得子。于义为诬。又曰称子逼武。此以闾巷匹庶之礼。拟之于国家大典。不伦甚矣。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后者。言继序在位也。今曰父子至亲。岂可隔世轶代。妄相附属。苟如是说。汉宣帝当承皇孙卫太子之统。以继于武帝。而昭帝不祀矣。光武当承南顿钜鹿郁林舂陵长沙之统。以系于景帝。而武帝以下七世不祀矣。世宗承兴王之统。直系于宪宗。而孝武二君。置于何地乎。先王制礼。非欲使为人后者。绝其本生之恩也。尊祖之义也。尊无二上故耳。统嗣既正。斯有父子之名。父子之名。非所谓生视寝膳死视敛含。曾有鞠养之恩者也。重社稷宗庙之统耳。至若定陶共皇帝太太后帝太后之号。据于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2L 页
礼为不经。濮园称亲。犹有贰尊之嫌。此皆当时师丹司马光之所争不能得者也。又曰汉宣不皇其父。而未尝不考皇孙。光武不皇其父。而未尝不考南顿。既考兴献。当皇兴献。天下有子为天子。父为列侯者乎。戾太子称兵逆父。遂不敢皇。犹之舜不王瞍。禹不王鲧也。兴献以肇胤启圣。俨然皇焉。亦犹之周王王季文王也。踵事增美。礼以义起。孝子之至也。甚矣其说之傅会也。汉宣即位。追谥戾太子夫人。悼考悼后。元康元年。复尊称皇考。谓之不皇其父者。考据之失也。且皇大也。皇考之称尊之也。屈原离骚。称朕皇考曰伯庸。晋司马机为燕王。告祢庙文。称敢昭告于皇考清惠亭侯。皇考者。古人上下父没之通称也。非有天下之号也。宣帝继昭帝之统。于昭为孙。则称悼考为皇考。似无嫌贰。而见非于魏明帝。程子亦以为乱伦失礼。非谓称之以有天下之号也。以其小宗而合大宗之统也。光武中兴之主也。虽尊其父。无所不可。而上继元帝。不敢二尊。但立庙祀四亲。以尽崇报之道。此三代以下处义之正者也。若如璁萼之言。则光武曷尝有鞠养之恩于元帝哉。此二事拟之不伦矣。传曰父为士子为大夫则葬以士祭以大夫。大夫士受命于君。君可以貤赠之。天子天之所命也。无其实。不敢加其名焉。且子不可以贬父。舜之不王瞍。禹之不王鲧。岂以有罪于天下。遂不得以皇之耶。然则太公无皇帝之谥何哉。又以王季文王引而比之。吁亦僭矣。周自后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3H 页
稷开业。至于太王。抚有一方。肇基王迹。王季文王三分有二。受命于天。厥维旧矣。制礼尊亲。以配上帝礼也。岂有统与嗣异者耶。隆小宗以偪先祖。非孝也。厚私恩以绝大统。非义也。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今以子爵父。非礼也。以非礼之名。非义之统。加于父母。非所以爱敬其亲也。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当毁不正之礼。亦非所以尊厚其亲也。是可曰礼以义起。孝之至者耶。又曰太庙者。承统之地。皇而不庙者有异。称宗者。继统之名。皇而不宗者亦殊。懿文太子亦得为康皇帝。英宗斥郕王。然亦称景泰帝。不入庙则地不偪。不称宗则名不嫌。亲近则尊。亲尽则祧。辟之遥除之官。追赠之号。曲体罔极之私情。无预朝廷之名器。乃欲使世宗不王其父兴献。与之共臣其子。此则议礼诸臣之过也。甚矣。其说之陋也。皇则君也。统所存也。宗以德称。世室之君也。故殷有三宗。汉有六宗。自唐以来泛称宗。此谬礼也。以皇王大号。辟之遥除之官。虽有其名。而不入庙者。经无其文矣。懿文之为康皇。悼考之为皇考。定陶之为共皇。皆礼之失也。有父子之统而无帝王之统者。舜之不王瞽瞍。禹之不王鲧。汤之不王癸是也。人君尊尊亲亲之礼。取法于三圣人足矣。何必蹈叔季坏乱之法乎。景泰帝承太后上皇之命。当危临阼。克勘大难。南宫之变。揖逊推位。终始名正。非鲁桓公比也。不入太庙。不尊为宗。德之凉礼之亏。后世议之。岂可援此比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3L 页
之于私亲追隆之典乎。其言率皆糊涂捞摸。是非之大案。未尝分明说破。诚不知其何所主也。礼之失。求之于古可也。汉宣哀帝宋英宗。与舜禹汤孰圣。冷褒段犹。与霍光师丹孰贤。欧阳韩公。与程子司马公。学术孰优。杨廷和蒋冕毛纪卢琼史于光之徒。与张璁桂萼席书方献夫之辈。其众孰多。可辨一也。鲁祀僖公跻于闵公。闵公弟也。僖公兄也。仲尼犹讥逆祀。今祀兴献于太庙。尊之以皇帝。则当跻于武宗之上乎。可辨二也。然则此礼当何以为正。曰有程子之言。其说曰为人后者。谓其所后者为父母。而谓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此天地之大义。生人之大伦。万世不可得而变易者也。若称之曰皇叔父兴国大王。使其子孙袭爵奉祀。即园立庙。以伸私恩。则无嫌贰于大统。致尊崇于所生。仁义并行。而可以不惑于百世矣。或曰丧服大记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降服三年。以见服可降而名不可没。服外物也。必降者。示有所屈也。尊祖而为之屈也。名出于实。父子之道天性也。临之以大义。可以降其外物。而本之于至仁则不可绝其天性。若使并与父母之名而降之。则是以为人后之故。反视若未生我者。真绝之。非人也。迫于义而绝之。是仁义偏用。而教人为伪。无一可也。抑而降其外物者。制乎义也。降而不绝其天性。存乎至仁也。抑而降则仁不害乎义。降而不绝则义不害乎仁。圣人以仁义并用。而众人则曰事不能两得。势不能两遂。屈乎此而伸乎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4H 页
彼。为仁不义。为义不仁。仁义固如是乎。噫。是说也。欧阳子亦尝言之矣。其意盖以为统不可干。而名则存之。以伯叔父之称。谓之无稽于古经而非之。曾子固亦曰为人后者降其父母之服。礼则有之矣。绝其父母之名。礼未之有也。欲绝其名者。盖恶其为二而使之为一。所以使为人后者之道尽也。欲使为人后之道尽者。在以礼义明其内。而不在于恶其为二而强易其名于外也。是二说者。泥于一己之见。而不思万世之大防。掩于私恩。而不能断以义。吾窃尝惑焉。父母者己之所由生。至尊至亲。无以加此。圣人岂欲使为人后者。绝其天性之爱于其心哉。然于其所后。非己亲也而服斩衰。主其祭。以义引之也。于其所生。实己亲也而降服期。不得主其祭。以礼厌之也。名之降。服所以降也。降其服而不降其名。是有其名而无其服。有父母之名而不以父母之服服之可乎。故降父母之服止一等则为齐衰期矣。降父母之名一等则为伯叔父矣。伯叔父犹父也。苟不然则其义不严。而后世有牵于私恩。以乱大统者矣。此夫子所以先正其名也。名之关于大义。不已重乎。此非所谓绝人之天性也。爱之以父母。敬之以父母。尊之以父母。养之以父母。事之之心。安敢有所间哉。惟名不可二。故宗庙祭祀朝廷典策之文。以是称之。若礼经所载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云者。指其实而言之耳。指所生父母而言。而径曰伯叔父母。则何以别诸伯叔父母乎。且不但立文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4L 页
如是。称说言语。亦当不去父母之名。而宗庙祭祀朝廷典策之文。大礼所在。故不得不降之耳。礼由人情。亦以义制。伯叔父之称。虽不见于古经。参量事宜。考合伦理。程子之言。所谓无于礼之礼也。不计正统之亲疏。皆称伯叔父。此别于同门尊属矣。称伯叔父则齐衰不杖期均也。故又心丧以终三年。此又有别于诸伯叔父矣。嗟乎。为礼难于为政。议礼难于为礼。政不明害止一时。礼一失。后世因循袭故以为常。然犹畏大人之言。而如议礼者失其正。则公言遂泯。而天下莫知其非。骎骎然相率入于非礼之科。其为贻害万世。岂云少哉。杨延和之举不审而朝廷之大礼坏。程子之言不行而后世之私意胜。谷应泰之论不明而天下之公言遏。可惜也可疑也。又可惧焉。不可以不辨。
知难
知孰难。知人难。知人孰难。知当世人为难。生民以来。无如孔子圣。至于今屡千百年。舆儓羁角之徒。皆仰之如天之高。江海之大。翕然莫有异辞。可谓盛矣。况汉儒去孔子未远。其见识愈高也。其闻圣人之言行愈详也。其发言为文。往往有不当于孔子之意者。战国诸子其生愈近。薰馀化而望馀光。庶几见圣人之深也。其学各习其师。不能一焉。不徒不能一。复或有訾毁乱经之说。同世列国君臣上下。其容貌相接也。言语相闻也。盖漠然不知有圣人。岂圣人之德。不如后世之所闻欤。将古人慕圣之心。有逊于今之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5H 页
孺子也。信乎周书曰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盖忽于近而慕于远。弃其目而信其耳。俗士之情也。大名弥久则弥彰。大道弥远则弥显。圣人之行也。矧乎无圣人之卓。而欲免于俗士之譊譊。吁亦难矣。士之处世。善恶混迹。并世而不知。同里而不知。友朋而不知。至于后世之人。考名迹于简册之上。断是非于笔舌之下。然后可以知其人焉。生乎今之世。动称无好人者。是耶非也。扬子云有言。太山之与蚁垤。江河之与行潦。非难也。
读史(六则)
人臣之事君也。死生不轻。节义不立。舍生而取义者。其贤于人远矣哉。荆聂匹夫之侠耳。为其知己。犹且走死地如骛。况士君子之以身许君。七尺其敢自有哉。死等耳。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酒色之所戕。锋镝之所触。岩墙之所压。圣人之所不吊也。至若利天下国家。一身而树万世风节者。虽谓之死。荣于生可也。况正直者未必危。逢迎者未必全者耶。汉成帝不及中主。而朱云一介小臣耳。无宰相之尊肺腑之亲。而能面折抗辞。攀槛大呼。方其时去死廑一发耳。卒免于罪。反被旌直之褒。岂云之所自料哉。汉世佞幸如邓通董贤之流。其气燄足以动人。自以为万世之计。而或至饿死。或至湛族。安知非所谓天定亦能胜人者耶。唐高宗议立武氏。长孙无忌不能一言。李绩阴成之。直言不避者。独褚遂良一人耳。其后绩死家亡。无忌遇谗而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5L 页
而诛。遂良止于贬迁而以病死。绩不足言耳。无忌之祸。孰与遂良。吾未见依违畏死者。利于冒死而敢言者也。太上身与名俱全。其次身亡而名存。名亏而身荣者。其最下者也。况名亏而身亦不保者有之。欲全其身。岂若欲全其名之为愈哉。夫欲全其名者。先定其志。志之不定。泛泛如河中之木。则亦将如之何哉。辛毗曰祸福有命。孙刘不过使我不能为三公。此可以为柔懦者之戒矣。羔裘之诗曰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其二章曰邦之司直。夫安于命。然后始可以全吾之直。
汉世党锢之祸。论者以为君子死于小人。信君子之徒也。其死也自取。桓灵以降。天子昏荒。国命在阉竖。天下之事。已无可为。居其位者。独陈窦二人。二人之死。固其所也。若不得志而在野者。竞以清亢相高。处士扼腕。匹夫抗愤。其言语风裁。使天下靡然。此小人之所深嫉也。而模棱触于上。标榜激于下。卒无益于匡时。而适以身罹网罟尝斧锧。此千古志士所以蓄愤而赍恨也。扬汤而止沸。以明而自煎。知者所不为也。方之任侠之流则非伦也。岂管子所称烈士殉名者耶。君子世治耻其无名。世乱患其有名。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江左之士。浮躁诞薄。坐谈清高。其实行真迹蔑如也。夫忠厚衰而风俗坏。风俗坏而怨尤生。故身危。藻华胜而谋虑浅。谋虑浅而祸乱至。故国亡。晋氏以下国祚不永。士之功名不终。岂他故欤。呜呼。清谈之流。其亦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6H 页
有渐于东汉之间矣。俗之所尚。风气之所变。及于数世。非细故也。
萧何治未央宫壮丽。高帝怒。何曰天下未定。可因以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令后世无以加也。夫天下未定。为人君者。当先以恩惠抚绥之。不当以土木之役。重劳民也。且古圣王以政刑立威信。未闻以栋宇之壮丽。能服天下也。武帝大兴宫室。以敝天下。未始不由创业之初。首为观美。以启其侈心也。安在其无以加者耶。通鉴载温公之论如是。又于公文集有所谓史剡者论此。以为非酂侯之言。夫以为何之言则何汉宗臣。必不为庸夫俗子之见矣。否则史之所载。不可诬也。言之者非何谁欤。二说无所取衷焉。后见刘元城所论。乃犁然而悟。高帝虽以娄敬之言。定都关中。然见关中新经羽火。残破甚。且有丰沛之思。寄治栎阳。未尝久居关中。盖高帝之意犹未决矣。萧何当此时大建宫室。斡机顺意。以坚西都之心。而犹未敢正言。故假其辞以对耳。读史者未见何之深意。讥刺之所不得免焉。呜呼。史者记其事而已。其意则常在笔舌之外。今夫凭数尺之简。断人是非于千载之下。不亦简乎。温公史剡或作于通鉴未修之前。故其说有不同欤。
太史公书类多夸辞。往往大谬于经。读殷本纪。其谬尤甚。祖甲贤君也。与中宗高宗并称于无逸。而本纪称其淫乱复衰。伊尹割烹之说。见正于孟子。而犹载好事者之言。太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6L 页
史公其不信尚书孟子矣。其曰后世贬殷帝号。号为王。三代相袭而王。初未有称帝之文。何事乎贬。贬之者又谁欤。皆未可知也。又曰文王献洛西之地。得受弓矢斧钺之赐。以专征伐。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滋大。其在太公世家。亦称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夫挟贿以要君。窃惠以得民。句践所以豢吴。田和所以盗齐之术也。曾谓文王为之乎。盛德之至。天与而人归。文王之所不得已也。然且以三分二之天下。服事殷。若使文王一有心焉则伪也。圣人亦伪乎。昌黎琴操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文王心事。固如是耳。又曰武王斩纣头。悬之白旗。此汉祖唐宗之所不为于秦隋之俘者也。武王而为是也。何以为武王。以是而求之。以是而得之。终亦篡夺而已矣。史不可尽信。有如此者。故君子先经而后史。明乎理也。理明则义利之分不乱矣。然剪商之诗。见于鲁颂。诛一夫之文。著于孟子。此犹属后人叙功寓诫之意也。至于泰誓武成。武王之言也。铺张快厉之辞多。忠厚谦逊之气少。余于是不能无疑焉。
十月而生。人之常也。过或不及则乖矣。盖绝无而廑有焉。秦始皇之母邯郸美人。吕不韦之家畜也。献之子楚。期年而生政。政之生。在子楚既纳之后十有二月也。史称吕氏之子。不亦苟乎。战国之时。礼义倒丧。上下宣淫。乱人伦为禽犊者往往有之。如黄歇楚完。与此近之。然黄歇李园志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7H 页
专固宠。因楚王之无子。阴移国柄。至于相杀以灭口。若吕不韦则结子楚以为奇货。其志在于反国为嗣而已。方是时子楚年少未立。计固未及于后嗣。岂至于阴夺天伦乎。且始皇虽暴。亦尝招八州朝同列。虎视天下。开创一统之业者也。非有屡世积累之故。而一朝以贾竖子。能有此乎。违人道之常。悖天理之宜。史氏之以嬴为吕。吾知其过也。秦太后出微而行丑。始皇暴戾甚。政酷焚坑。厚失天下之心。固众恶之所归也。此所以受其丑诬欤。甚矣笔端之可畏也。一失句断。万世蒙垢。其灼然易见者犹如此。又况义理无穷。时势难度。加之以闻见之爽。间之以爱恶之私。乃欲以揣摩断烂之馀。硬定千古之是非可乎。
帝王之行。友兄弟最难。以形有所分。势有所偪。人欲之私。或有以夺天显之义也。历选古史。惟吴泰伯,伯夷,诸樊兄弟,宋宣公,鲁隐公及宋太祖。不失其本心。而鲁隐公不幸以桓公为弟。德受怨报。戎伏于墙。冤矣。然向使桓公初无子翚之间。岂遽有钟巫之祸哉。史称宋太宗烛影之事。疑以传疑。为千古不决之案。太宗令主也。蒙是名也不亦诬乎。夫祸乱之生。未有无阶而致者。人虽至凶残。非有切肤之谮次骨之冤。不忍出此。宋太祖之友晋王亦至矣。小而有灼艾分痛之情。大而有舍子传重之举。其亲爱之笃。德意之深。可使子带叔段化为河间东平。况太宗之贤乎。然则曷为致此疑。初太祖与赵普。定策于杜太后之前也。传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7L 页
之晋王。次廷美以及于德昭。藏之金匮。普署名矣。太宗久假而不归。背其约矣。不惟背之。廷美,德昭俱以不终。于是乎太宗不得辞其责矣。太宗尝访传位之事于赵普。普曰太祖既误。陛下岂容再误。此太宗之过。普启之也。逢君之恶。弃先后之言。椓先帝之嗣。其志盖出于要结宠禄。贪天为功。于是乎赵普之罪无所逃焉。向使太宗以太祖之心为心。不以天位自私。赵普送往事居。无贰其心。不以宠利自谋。则廷美,德昭可保矣。呜呼。其亦异乎宋穆公,荀息矣。春秋之法。先诛其心。心术隐微。莫掩乎天下后世。太宗君臣贪位固宠之心。即夫子所谓苟患失之无所不至者。一转则与鲁桓,子翚何择焉。是无鲁桓,子翚之迹。而有鲁桓,子翚之心者也。受此厚诬有以哉。
量时篇
时可矣。无其才而强为者。才之罪也。才可矣。无其时而强为者。亦才之罪也。无其才而强为。愚之甚者也。不可说矣。无其时而强为则虽智者。或不免焉。二者相遇然后能尽其用。夫契舟而求剑者。不通乎势也。反裘而负薪者。不反乎本也。贾生之于汉。契舟求剑者也。舟移而剑不随行。荆公之于宋。反裘负薪者也。里弊而毛无所恃。君子介不绝物。通不流俗。然后行藏言动。醇乎其无疵。
弘毅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何如斯可为弘毅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8H 页
也。川泽含垢。山薮藏疾。非弘之至也。雷奋电迈。霜雪严凝。非毅之至也。不以行藏异其操。不以喜怒汩其性。贫贱忧戚。于我何损焉。安富尊荣。于我何加焉。得志古人与之。不得志后人共之。由由然不自失。以俟天之命我者。是弘也。求之而不得不置也。得之而不行不止也。介然如石之不可转。赫然如日之可畏者。是毅也。弘与毅尽在我者。非施诸人之谓也。然一于弘则柳下惠而已矣。一于毅则伯夷而已矣。兼之者。中行之士也。曰道大矣。独言弘毅何也。曰天之为德至大。容物而畜众。其道阴阳而已矣。阳始而春。极而夏。阴始而秋。极而冬。君子之弘毅。其天之阴阳乎。以之与天而同大焉。且夫天先春而后秋乎。将先秋而后春乎。故弘先于毅。曰有至德要道。可以善学弘毅者乎。曰绝四无存十有。造次克念。铢累寸积。以至于愚者明柔者刚。弘毅之道。有加于此者乎。请问其目。曰耳无铮铮之声。目无荧荧之色。口无可择之言。心无可疑之思。是四无也。生有益死有传。言有教动有法。岁有效月有成。昼有为宵有思。瞬有养息有存。是十有也。
儿子初度祝辞(己未)
岁在协洽。月次玄枵。枢纽乘骠之日。黄钟起阳之辰。实惟阿胤览揆之期也。用观厥嬉。受天百禄。其父喜高堂之奉愉。庆承家之委祉。揄莱子之斓袂。觏济阳之幼度。卜尔如几。昭玆来许。于是飏昌言而迓答。绥后禄于无穷。其词曰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8L 页
木根于厚。枝畅实遂。泉源于浚。其流远暨。矧伊人矣。寔发积累。念我先祖。惟世植德。揆尔之生。神报不忒。麟送孔抱。熊发周梦。嶷嶷其茂。载笑载弄。孚尹惠朗。如玉在璞。始及周岁。清盼丰角。玩具毕陈。试尔良能。一日之戏。百岁之徵。紫诰金章。崇尔爵位。彤弧蓬矢。壮尔志事。货谷本立。丝缕命长。五花象管。寸玉豹囊。煌煌图书。期尔文章。加尔鲜衣。浴德乃新。教尔分糕。博施为仁。罔不在初。视履考祥。惟我二亲。暨尔爷娘。环坐嘻嘻。弄尔如璋。循玆以往。神禔尔躬。其禔维何。无一不通。自在孩提。聪颖俨成。迨舞象夏。刚健纯精。治身为器。开口吐经。介尔景福。至于大龄。涵泓俊迈。有德有孝。受之于天。不烦提教。晋涂华国。金闺玉堂。髭摘珩芾。步展岩廊。郁郁庆云。瑞鳞祥羽。家尔贤嗣。国尔宏辅。学袭程朱。文轶韩欧。万石孝谨。汾阳福厚。萃成于躬。流馀于后。于后仍云。亦克昌阜。三槐五桂。用显厥世。绵千百历。嗣庆无替。尔惟善戏。允符吉筮。
读昌黎(三则)
礼曰乐之隆。非极音也。文章不云乎。欧苏诸子。非不粲然美矣。譬之八珍并列。众乐促奏。可一啜而饫。一闻而厌也。独韩昌黎雄深典雅。其初也淡然若相忘。肃然若无闻。及其细嚼而审听之。然后独得深远绝世之妙契高诣也。犹酌水以和五味。击鼓以倡五声。始知清庙朱瑟土簋大羹。不尽繁会之节。不施淳熬之和。而有出石之声函鼎之味。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9H 页
也。其曰怪怪奇奇。不专一能。他人赞所不能道。其自况也洵乎称情矣。学古文者。范镕煅炼。其象千百。而莫不出于昌黎炉鞴中寸铁。槩乎不可以一体名也。杜工部之于诗亦然。钱刘张王。非不琅然可喜也。专一能者也。学诗者组织刺绣。其文千百。而莫不出于杜之机杼中一线。韩之文杜之诗。天作之也。混杂诸家而观之。独有一段矫矫之气。间见层出。若张空拳捕脱兔。东西南北。莫适所乡也。若振金石以破虫飞之薨薨也。是气也何气也。禀乎正直刚大。发而为文辞也。非工以后能之也。文章焉可以廋人乎哉。
欧阳子少贫无藏书。从邻家破壁中得韩吏部文集脱略者。伏而读之。弃俗尚而学焉。欧阳子之文章本于此。时天下之士无道韩文公。韩文之得传。以有欧阳子也。方昌黎之肆力于文也。自知其不见知于当世。复岂肯区区求知于后世。特从其所好耳。故其言曰为文小称意。人小怪之。大称意。人必大怪之也。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犹矻矻不已。受一世之訾毁而无悔焉者。其胸中碨礧郁积。使之然耳。历唐至宋。又寥寥然无好之者。谁知三百年寖邈之后。脍炙人口耳。巍然为作家正鹄哉。若使昌黎窃窃然求知于后。则必不能有是也。曩时栀蜡其言辞。斗靡容悦而为文者。今皆风飘水逝。磨灭而无记矣。然则文章之气数。有屈伸显晦之别。而千载之下定论。有终不可诬者。子云之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59L 页
有俟于后世亦陋矣。此如龙泉宝釰。埋尘土而干斗牛。奇气之不可掩有如此。使后世虽无有知者。亦何伤也。为文呶呶尔祈人之知者。抑又何也。
学韩者莫善于欧阳子。然韩之文崛奇而雄深。欧阳则以遒丽平婉胜。何若是相反也。于是乎可见古人善学之道矣。内得之心而外应乎气。以己之所能行之。而字句之同与不同。有不暇论也。似同而不同者。优孟之于孙叔敖也。似不同而同者。鲁男子之于柳下惠也。徒以似而已则虽使刻画子云之皮膜。换夺相如之骨胎。终归于剽窃。其能为子云相如乎。借使十分是子云相如。乃骈拇也。何足贵乎。七十子善学孔子。而声音笑貌未或相似也。郑师文学瓠巴琴。柱指匀弦。三年不成。一朝悟解于心。而穷瓠巴之技。夫字句者。声音笑貌也。习字句之学者。柱指匀弦也。趋而效之。不已劳乎。使欧苏上而为韩柳。固不能也。亦所不为也。使韩柳下而为欧苏则所不为也。亦未之能也。韩柳欧苏。竟为韩柳欧苏而已矣。反之而不害为师法。万殊一理之谓也。故曰欧阳子善学昌黎者也。
次儿初度祝辞(癸亥)
岁在昭阳大渊献春正月丙寅。览揆尔初度。上有 王父母暨乃父乃母乃兄咸在。尔惟嶷然中坐。左右取弄。饲之以白粲。重天赐也。衣之以华䌽。表服章也。饰不用珠贝。昭其俭也。粉米在盘。诒谷禄也。泉货盈襁。资富厚也。加以彩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0H 页
缕。祈寿命也。图书翰墨。尚文德也。桑弧蓬矢。兼用武也。印欲尔提取。官其始也。饼饵欲尔分人。丰厥施也。名之曰万禄。取盈数也。卜尔后之必昌大也。有是福必有是德以称之。万善之本。既具尔身。毋曰藐藐。天将膺尔多福。贻哲命于厥初。
焚稿识
后世君子固无能于著述。虽曰能之。奚述焉。可言者古之人尽言之。其未言者。所不敢道也。盖无事乎著述为也。窃尝观先儒氏之述作也。扶世教则书。辨众惑则书。发挥圣人之旨。补史氏之阙文则书。无是数者。不为也。秦汉以来。迄于今屡千年。作之者亦备矣。莫不学优一时。才兼众智。毕生用力。千削而一存者。犹且充满天下。精粗纯驳。时有不同。而其于范俗释疑翼经而裨史之具。盖察察乎其无遗也。搦三寸之管。从事于数千载之后。难乎免于赘矣。而况天下之故日益多。巧伪日益滋。闻见日益繁。欲以涣散弗集之虑。并古人专治之功。其才不什百古人不能也。于是扫弃六经。日新其说。鼓其险诡嵬琐一曲之偏智。以惊天下之耳目。考其归不畔于圣人之意者十一。排击破碎。失圣人之道者十九。著述之祸。一至此哉。嗟呼。士之著书。上欲以淑来世。下不失为不朽计。若复掇拾前人糟粕。灾梨枣以饷蠹鱼。谁为而为之。且所贵乎书者。以其资人之用也。顾何必出吾手然后恔于心乎。今诗书六艺百家之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0L 页
文罔缺也。苟得其人则修齐治平之道。不可胜用也。后人何加焉。彼曲士小儒。乃欲愚弄天下之公器。以济其私。此所谓拾萤爝以补太阳之明。多见其不知量也。昔颜渊默然处陋巷。无一篇书。而圣人与之。为群贤首。后人亦未尝以是病之。故传之以文。不若传之以人。以文传人者。有时而泯。以人传人者。久而弥章。学者但当抱遗经。谨守而笃行之。虽身后无片简只辞。不损其为醇儒也。余往也。学不知方。妄有记述。既而内顾。弥觉不足。乃惕然悟。取而畀之郁攸之神。囊笔櫜墨。以示不复用。曰毛颖陈玄。实闻斯言。
原号
天之命人。未始有贵贱也。才有所不及。德有所可师。尊敬之心。于是乎生。不敢名而字之。不敢字而只举其姓氏。君公焉子焉先生焉。或冠之以美称以别焉。盖所以尊异之也。夫人爵者。人皆可得以有之。得之不以道。生而有卿相之贵。没而喻犬鼠之贱者亦众矣。幸而不至于是。数世之后。能举其名者无几。彼惟不务于实而求于外物故也。儒者之号则不然。其人也上焉而淑前圣。下焉而觉后世。举天下慕而尚之。同辞而称焉者也。夫岂强使出于其口哉。是故传之百世而不泯。布之天下而无异议。虽然是犹名焉耳。君子之所贵于庸人者。不待乎此也。仲尼大圣也。无得以名焉。颜曾以下高弟。下至列国诸儒。尊之则称子而已。降及汉唐。质稍变矣。而其名儒之标号。不过爵谥乡贯。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1H 页
如郑司农,文中子,韩昌黎是也。先生之号。始昉于宋。若明道,康节以谥称。濂溪,横渠以居称。是皆出乎人而未尝自我名焉。南渡以后儒者益多。繁文弥胜。堂轩庵斋。纷然并兴。然非老师宿儒不敢称。近世最好标号。甚至上诬前人。作伪以实之。称屈宋为玉虚鹿溪。名贾董为金门桂岩。时俗效之。碑志谱牒诗场酒所。无人无之。殆如命名之不可阙。呜呼。自为美称。使人尊我已妄矣。况无益乎己而僭窃名器。甚无谓也。今有羁贯之童。盗着长者衣冠。见之者不笑其伪。则必怒其顽。孰从而礼貌之。名不可以外求也如此。曾谓圣贤之所以为后世尊慕者。在于区区称谓乎。有人乞号。书此以规之。
政论(六则)
  用法
刑赏。化民之具也。天以是命人君。人君奉天而制命者也。赏一人而天下之为善者劝。刑一人而天下之为不善者戢。此天与人君之所大欲也。苟以一人之喜而富贵人。一人之怒而刑杀人。是窃天命。以济一己之私也。可乎。庸主弃法。中主任法。明主行为法。然则无法不足以治天下。而天下非法所能治也。法之为用。浅而易知。民之为情。诡而难齐。以难齐之情。视易知之法。法穷而变未已。何术以治之。赏莫厚于爵禄。而爵禄之赏。不能行于爵禄之所不加。刑莫威于刀锯。而刀锯之刑。不能施于刀锯之所不及。法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1L 页
有时而不行也。或有予之千金而不如箪食之为惠。罚至大辟而不如切责之为禁。秦以繁刑乱。而刘宽行蒲鞭之化。唐以滥赏弊。而宣孟受翳桑之报。其故断可知也。今夫金玉与瓦砾同价。则人过而不晲。鬼神搏人于庭。则五尺之童皆思荷杖而逐之。失于狃也。吾视刀锯为笞骂而轻用之。则民将轻吾之刀锯而数犯之。吾视车服为弊屣而轻施之。则民亦轻吾之车服而不贵之。数犯则刑渎而莫加。不贵则恩亵而难继。夫人情孰不爱七尺之躯哉。至于不畏其死。则虽有法何施焉。是故善用法者。宽律而简孚。审听而无赦。简孚故民信。无赦故民畏。赦者小人之幸。而君子之不幸也。法莫凉于罚锾。穆王耄荒之制。适足以开后世狱货之弊。而使富者倖免。贫者受病。决非圣人之意也。舜典金赎之刑。施于官教。鞭扑之疑。赦而不可遽赦者。赎金以愧之耳。罪至大辟。宁有疑赦者乎。有一塾师。约其弟子曰不率教者笞五。慢读书者笞三。傍人笑其太弛。既而一遵约束。犯必无赦。不期月。群蒙俛首入彀。而笞亦无所用。为国立法。亦何以异此哉。汉高祖约法三章。除秦之苛。而功臣将相诛僇殆尽。朝廷之士。惴惴不能自保。几乎蹈亡秦之辙。文帝以宽承之。始除肉刑。与天下休息。汉业之长远。实赖于是。议者犹讥之曰法不可轻。轻则易犯。何不思之甚也。一切之法。足以行于当时。而不可以利后世。但可制于已肆。而不能防于未然。以伐病之巴硇。为养生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2H 页
之蔘朮。使民慄慄危惧。怀疾雠之心。而闭自新之路。一失其御。溃然而散。先王知赏之不可胜加也。刑之不可胜用也。设为礼防。使民优游揖让。潜修默改于闾里之中。夫纩冠素组。玄冠素武。与坐之嘉石而画其衣。非有毁形切肤之惨也。服之者惭悔愧恨。与被木索婴金鈇无异。以惰游不齿。丽乎法之为可辱也。乡大夫宾之天府。内史书之。非有安富尊荣之乐也。人皆艳。慕过于卿相之贵。以三物贤能之为可尚也。以是术也。何民之不纳于轨物哉。其法虽似迂阔而其效切近。虽似疏缓而其化捷速。其政简易而其功十倍。故畏之不如耻之。物诱不如心悦。人性孰不好善而恶恶哉。好者导之使无沮。恶者激之使无弛。礼也者。率是而善导者也。古也治民以性情。故至于措刑。今也治民以法令。故刑愈峻而犯愈多。政愈繁而俗愈渝。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之谓也。且夫刑也者。非止黥劓刖刵之谓也。礼亦有刑之道焉。夫椎牛捭豚。坏饮而手搏。可以飨矣。而必为献酬拜揖登降之数。问名请期。男女相合。可以婚嫁矣。而必为俪皮亲迎酳牢之节。桐棺布衾。埋于中野。可以送终矣。而必为殡殓缌功之期。旌翣輀輴之器。以辨其贵贱疏戚之等。足非不能行也。而必待摈相之导。口非不能言也。而必须绍介之命。圣人岂故为是繁文杀节以劳民哉。盖坊民以礼俗。禁争夺之源也。刑之道实寓其中。是故三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2L 页
代之世。囹圄空虚。而百姓凛凛乎轨物之中。后世徒存文具。而不求制治之本意。故礼无所用。而遂为聚讼者所撺乱。俗吏又从以訾謷之。礼之道日与政离。而三代之治。不可复见也。
  选举
古者取士。先德行而后文艺。故习有常道。取有常法。居有定志。行有素养。野无遗贤。国有储才。三代乡贡之法是已。汉用四科。在学校则有明经。在郡国则有孝廉贤良茂才。亦乡贡之遗也。是故人才之盛。三代以下莫如两汉。后世科举之法行而士终不可得。盖其刱始。非令典也。诗赋取士。始于隋。糊名纳券。始于武后。隋唐之人。多浮夸轻儇。工言辞鲜实用。上之所取有以也。历代袭而行之。千馀年不改。夫以数寸之管盈尺之纸。决人平生于一夫之目。此射阄注金之术也。黜己徇时。雕缋刻镂。希合主司之好。此贱贾龙断之利也。才拙者倩手。力重者占额。换卷行赇。关节公行。放弃名检。倖占一名。末流之弊。层生叠出。禁愈严而伪愈滋。此狱吏绳盗之法也。上之所以待士。士之所以自待者如此。大本已亏矣。大源已浊矣。欲其干之直而流之清得乎。使举天下衣冠之品。驱而纳诸驵侩之场。大开贪冒虚伪奔竞之路。而绝士君子廉让自重之风。以此求人。其所进者可知耳。虽然士之怀器待用者。非此道末由也。于是才优者埋头于俗臼而莫展其才。志高者避迹于争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3H 页
涂而莫行其志。无怪乎后世之无人焉。伊川先生言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请改试为课。学官教之。更不考定高下。此可以为后世法矣。夫词章士之末艺也。本无当于治人之用。而今世功令之文。又词章之末也。辞不足以见志意。意不足以达事理。优戏嘈杂。剥丧天机。虽使极其美尽其能。其为用不能当百工之一技。况所长各异。才具不同。有讷言而敏行者。有大受而不可小用者。德足以长民者。未必工于占对。才足以需世者。未必习于帖括。况制作未必出于己。取舍未必出于公且明欤。作法于凉而凉法之中。又离乎古者远矣。然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法修而未见其益。法弊而未见其损。如之何其可也。隋广武瞾。万世之所唾骂也。袭用其法而不废。三代两汉。百王之所准则也。以为迂阔而不讲。此曷故焉。今欲治国。莫先于得人。今欲得人。必革科举然后可议也。吕申公知贡举。奏罢诗赋。只用诏策。朱夫子亦尝私议贡举之制。欲以十三经。分年为三科。分子史试以论策。夫功令之文。切于治要者。惟策为近古。咨访政事。考其能否。非如后世封弥糊名之法也。明经之试。欲士之学古入官也。二法俱好。然古今异宜。俗染难洗。末流之弊。殊涂而同归。明经之士。口诵而心不喻。对策之儒。循例而无发义。名以试举。无事不然。毕竟与诗赋空言无异。此非庠序育才论秀之道也。明道先生所论州乡宾兴之制。即周官遗法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3L 页
耳。因其旧而斟酌之。依今道荐之规而稍广之。其事甚便。其功甚大。法简而易行。行久而无弊。欲令郡县均立坊里。坊置一塾。塾置一师。以一乡之隽学明德尊超绝侪品者为之。选子弟之秀者。不拘门地。不限员额。聚以教之。专治一经。专习一艺。旁通诸史。严立课程。俟其业就。方习他经艺。拔其尤者。以时升之学校。学校又有师长。教之以德行。至经明行修。练达治务。然后升之观察使。观察使考其能而黜陟之。选者升于国学。名曰进士。大司成旬月肄其业。能者进于朝。吏曹各以其能授官。久试于位。三岁考其绩而殿最之。上自公卿下至百执事。莫不由此路进。则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艺。而贤隽满朝。临事决疑。绰有馀裕。如是则人才兴。庶政举。浇滥之弊塞。淹屈之嗟息。奔趋争竞虚伪之风。不期变而自变矣。三代之治。何难遽及哉。论其末流循私之弊。科举则一有司足以聚天下而挠之。才不才俱病。得与失并困。每一坼号。物情大变。且其关节干嘱之烦。苟且阴秘。不胜其劳。贡士之法则不然。主选者众。节目甚重。私情不得行于其间。而一或犯之。灼然皆知。滥举者亦知崇饰名检。稍存廉隅。不失为一乡之善人。冤屈者必能修励益进自全操守。宜无愤咜失志毁冠长往之心矣。此无他。争让之趋异也。
  亲贤
天与地。截然尊卑也。交则为泰。隔则为否。君臣之际亦然。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4H 页
古者君臣相见。其礼甚简。简故能常。常故能亲。亲贤士大夫之时。多于亲宦官宫妾之时则几矣。不以谠言为讳。以责难为恭。习贯善道。格救非心。与之俱化而不自知。故亲贤贤于敬贤。此朋友之道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上下之情相通。而诚意蔼然乎其间。此父子之道也。诗云庶民子来。庶民犹然。况卿大夫乎。后世则尚严而不亲。以趋走为恭。以直言为谩。设文网以钳之。故私叹于室而面则谀之。奏对有法。进见有常。朝会之礼几废。而庶官下僚望见人主之容光者甚希。每一进前。徒畏失仪。惴惴然不敢违越。人主生长深宫之中。习熟见闻。巍然自尊。所与昵者妇寺之徒耳。聪明英睿之气。潜移默夺于燕安芬华之中。于是上下之情。睽隔不通。而其害不可胜言。自非上圣天纵之姿。难乎免于此矣。辅弼疑丞𥌒史贽御之设。岂徒然哉。娄敬戍卒也。羊裘脱挽辂。一见人主。恣议天下之大事。而高帝不之。罪卒用其言。建不拔之基。而后世宰相建一策。嗫嚅不敢发。伺人主之颜色。政在贵戚则伺贵戚之颜色。政在阉竖则伺阉号之颜色。不然哗之曰不敬。吾未知謇謇谔谔。抗可否于人主之前。纳其君于无过者。孰与是为敬也。昔嬴秦以暴取天下。欲以暴守之。恐后世议之。燔先王之遗籍。结诸儒之舌。严其法苛其礼。以诛僇威群下。于是战国尚士之风一变。而尊君抑臣之术始行。昌言绝众情阏。而秦以是促其亡。叔孙通希世之儒也。为博士习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4L 页
秦法。及为汉讲礼。杂就秦仪。以中高帝自尊之心。秦氏苛法悉为高帝所除去。而惟此为叔孙通所误。使天下万世。重蹈亡秦之辙。通之罪无所逃矣。呜呼。有王者作。议复三代之治。当以此事为先。
  为君
许由让尧之天下。后世以争夺为戎首。匹夫之枭。辄觊神器。使百姓疮痏。四海鼎沸。徇虚欲而蹈实祸。祸乱之兴。相寻于无穷。或抗情于云表。或溺志于坎窞。何人性之相远若是哉。岂心欲之。行违之。以徇其名者欤。使由而不贤则尧不当让以天下。使由而果贤矣。则贤者亦徇名乎。庄周志太高。好夸辞以惊世。由之事又未可知也。尧之举舜也。询于四岳。考绩于三载。摄位二十有七年而后畀之以位。为天下得人。如彼其难也。由不必贤于舜。而尧将与之天下。不谋于众。不试于位。何若是其率易也。抑尝有说焉。唐虞之际。为人君者。居茅茨食土簋衣鹿裘。自奉薄于后世一县吏。而庶事草刱。咸仰一人之智。万几待己而决。百姓待己而哺。一夫不获为己忧。一事不治为己责。劳心焦思。不遑宁息。无匹夫之乐而有天下之忧。虽使莽卓操温生此时。必帖首伏气。不敢蓄异图。不惟不敢。不欲也。况由乎哉。后世万乘之乐。深宫广室。珍馔美服。以便其口。体。肤声曼色以娱其耳目。生杀恣所欲。作为纵所好。逆耳之言不闻。劳心之事不营。惠无施博而称颂圣德。明不察迩而仰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5H 页
若天神。以天下养一身。而不以一身治天下。此妄庸子之所至乐大愿。而歆歆动心者也。尧舜之世。予之而弗受。秦汉之末。距之而犹多。岂有他哉。其难如彼。其易如此。许由之让。让其难也。非高世之行也。且夫天之所以为生民立君者。岂使弊百姓而恣一人之欲哉。将欲代天而理民也。无尧舜之劳而为后世之逸。则上焉而违天理。下焉而失民志。中焉而不恔于心。此所以居其位。不能辞其艰也。亦所以保其位。绝人之觊觎也。
  田制
余读三代之书。有以知先王政法之宏且密也。国不厚敛而用裕。民不争利而食足。乐其业安其生。熙熙然自获其所。是遵何德哉。土地一也。善制产者节取而有馀。不善者重敛而不足。历观治乱之迹。莫不皆然。节度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哉。中人治家。亦必量入计出。奴仆皆有资赖。乃可使也。为国者独无术。而能使民无乱欤。先王制民恒产。使富不至踰分。贫不至失志。豪强不得兼并。残寡有所庇赖。井田是已。自井田废阡陌兴。编户之民。始有贫无食者。众兼寡强凌弱。民不聊生。相聚为乱。而天下无息肩之日。汉唐以来。议更田制者屡矣。而竟未有言复井制者。董仲舒限田之议近之而不能行。均田者贫者之利。而富人之所病也。故阻阏而不得行焉。非克断乃心。不挠于众。不可行也。议者谓东国山川险阻。无衍沃之广。不可行井田。井田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5L 页
不可行。独不可酌古便今。设均田之法乎。夫天生之民。又生之谷以养之。一境之内。谷总大数。常与户口相配。按帐籍及田案则可验。是天以是谷养是民也。国无定制。民无受田。富者常有馀。贫者患不继。贪官猾胥又从以淆乱之。虽欲使民无乱得乎。必须精拣廉明解事习于文算者。分遣诸道。宽其期限。改量田地。分肥瘠为三等。执其结负之数。录为文案。分置京外。抄其户数。计其口。亦分三等。中户给一结之田。一结槩出四十石。足为八口之粮。上下二户。分等加减。税入则一从什一。其馀无名之税。一切永蠲。仕者自公卿以至胥吏台隶工匠之属于官者。厚其廪稍。俾足代耕。罢官则还给户田。与新除者换田禄。此法试之则国有制节之用。民免失业之叹。穷寡无困乏之忧。豪强无侵陵之弊。官养廉白之风。吏戢偷弄之习。争讼息逋亡集。而三代之治。不难复矣。此因今而反古。无井田之名。而有井田之实也。古者官以养兵。今则以兵养官。非所以为军实也。脱有缓急。何以为用。如欲改革。不必别立规模。选壮健于农夫之中。邑各定额。别置屯田。减其税。使归于农。农隙则讲武事。以时大蒐。使知向方。名以军钱。悉蠲之。田租身庸既定矣。家调则以布。土贡则以物。量道里均多少。无或踰滥。举其所入。犹足以支调有馀矣。粜籴者。春贷其穷。秋还其赢。亦以备不虞之蓄贮也。权在于胥吏。故百弊生焉。一从社仓之制。乡人管其出纳。不烦官听。凡此诸条。行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6H 页
之十年。国富兵强。齐民殷饶。暂劳永逸之利。拭目可待。此皆前人之遗法。非刱立私智者也。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方今急务。孰先于此。虽然不得其人。不可行。
  审官
官人之术。古人讲之备矣。历世行之。而治不复古何欤。择之不当其才也。用之不专其长也。任之不久其职也。三者秕政之所由起也。何以言当也。先王设官。将以治民也。非为济穷乏也。官人以能。非为荣其身也。是故其人苟可欤。举之版筑牧养之中。加之百姓之上而不为滥。如其不可欤。丹朱之亲也而不登岳牧之荐。叔牙之劳也而不齿仲父之尊。天职之重有如是矣。今之铨选号为公者。除一官必曰某人久次也。某人家贫而亲老也。其才之当不当。未暇问焉。上之授之也。以此为赒穷之糜肉。下之受之也。以此为润屋之资斧。如是而求治得乎。何以言专也。唐虞之际。人才为盛。而皋陶不得典乐。伯夷不得播种。稷不作士而夔不掌礼。然百工釐庶绩熙。后世称舜之明。而不敢议九官之才之不备。降及炎汉。旧俗犹存。张苍定章程。萧何次律令。叔孙通议礼。韩信申军法。至于儒术亦然。田董施毛夏侯高堂之徒。各专一经。受用一生。为汉名儒。彼数贤者。岂才有逊于后人耶。亶以专治则举。不专则政厖故耳。后世则不然。以一夫而总百工之事。一官阙焉则耻不如人。朝典文而夕统兵。瞽测象而聋审音。虽使古之优于才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6L 页
者居之。其不却顾而眩走也者几希。况无讲习之素乎。古也器使。故官不旷而才无遗。今也求备。故名实紊而人才不见。今人岂皆不及前人耶。何以言久也。百工技艺。无不待久而成。久操故智专。智专故艺习。从政入官。不习而能之乎。久于职则习于事。以胥吏为仆隶。以军民为子姓。上下相亲。欺疑无从而生。而威惠行焉。虽懦而贪者。必能处官如家。振其怠而节其欲。知其为己任也。不久则反是。虽有好廉自克。用心于牧民者。皆限于瓜期。视如传舍。以不习之事。图急就之功。是犹揉轮而求乘。结网而思鱼可乎。瓜满者戍卒相代之期也。不当援用于官人之政也。称其职则终于一官可也。至有长子孙世守其职者。才过其职则一岁超迁可也。职不称器则一日亦不可也。先王政典如是而已。是故用之当也。任之专也。居之久也。官人之要法也。今夫治宫室者必用梓匠。治釰器者必用筑冶。苟使函人度材。玉工攻金。而责功于一日之顷。其能有成乎。有人于此。今年学运斤。明年学鼓铸。必以为不习而不之使。曾谓民社之重。不如宫室釰器乎。
记三烈禽事
上洛李明九儒者也。笃信好学。老而不倦。尝为余道三烈禽事甚异。其言必不妄。录之如左。
  韩金两凫
李进士敏实。居韩山海口。一日见黄凫独止水澨。矢鱼落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7H 页
叶上。如豺獭之祭。啒啒哀号。良久乃去。海上人言往岁此地有只凫。为虞人所取。自是每岁来祭。意其偶也。又金泉邮市猎户丸凫。获其一。售酒家作臛。其雌徊翔悲鸣。既而自堕于釜。与之俱烂。酒保大惊异。将覆之。贩柴者一啜而毙。白德明云。
  茂之鹳
茂朱县有巢鹳将乳。里童探其卵。易以鸭子。既伏。厥父母怪其觜顽而胫短。不类己也。相视绕旋。其雌忽去。招朋类俱来。萃于泽麋。㘅鸭子止其旁。唼喋如诉质状。既而搏噬之。自投深渊竟死。茂人述其事传道之。名其书曰烈鹳传。
  义某氏之鸡
义城某氏家畜之鸡。为邻埘刚悍者。争雌斗杀死。其雌独居不乱。又不敢角。见辄匿伏。寻乳十二子。皆长可飞。主人市其一。兑盐淹酱。一日子母鸡毁盎。啄豉尽饱。登栖以望邻鸡之所在。舞爪鼓翮。奋击腷膊。且战且退。退而复前。十一子从而并力蓄怒齐发。勇气百倍。嘴距乱下。雨血风毛。竟殪其雠敌而归。力尽自毙。十一子以头触枨。一时俱殉。母死于烈。子死于孝。三观子曰余读孟子书。知人物同气不同性。性也者仁义礼智之理也。以今观之。理亦有同者欤。岂天地之性蔼然本善。物或有得其全者欤。诗引王雎不乱偶。礼称华虫守介不失节。一物之恒性也。偏明而不能推。至于祭以报。死以殉。舍生以明嫌。审几以复雠。仁义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7L 页
礼智之理具焉。夫拚而飞俛而啄。名教之所不能劝。刑礼之所不能防。而能为此。独非天所命欤。彼扬诗守礼。俨然冠裳。而不能尽性践形者。抑又何哉。其有不怛然愧乎。志之以明天理之无所不在。
听蝉楼集引
夏日。絅堂子与友金圣天讲书合谷精舍。其从子敬夫从焉。合录所著若干篇曰听蝉楼集以示余。三子者经术士也。造之深而发之厚。读之如頀英迭奏。璜瑀交鸣。余闻斯楼即郑敾画所。敾以画名天下。楼必有异境哉。古之善画者好楼居。为居移其情也。情不移则画不工。况文乎。三子者之拣居于此有以也。夫匠心悟境之妙。画与文一耳。泼墨伸纸。沉吟眺望。意在象先。与笔为谋。位寘经营之机同。纷罗万象而取其一。意授手应。翻空出奇。法象运用之权同。山回水复。林邃原旷。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浓淡随宜。曲折合度。显于心目。万化冥合。风神点缀之功同。方其振笔而登斯楼也。影徂神会。交臂古人。其有不郁然而蟠于胸者乎。至若草树烟云候虫时鸟之现化灭没于俄顷之间者。其迹也。执此以契数百岁之前则远矣。虽然物之状固善变。而人情之逐物以变。有甚于物者。今以怡然而顺。冲然而合者。不由吾天趣而谓之画笥之笨伯可乎。请以是更名曰三子著书楼。
骖鸾录引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8H 页
古称三神山在东海上。东方人以金刚为蓬莱以实之。其言杳如河汉。虽然中华人有愿生一见之语。则太华匡庐天台武夷之胜。亦有逊于金刚也。置诸方域之内而不一至。是居合浦而不见珠。处百越而不识西子之面耳。然世之喜谈山水者。以唇喙传金刚。是不知金刚者也。譬如传神焉。脩短肥瘠。可一言而肖也。至精神所注。非笔墨丹铅所能彷佛。况文辞乎。余以是录为梦梦而言之者。读者亦宜梦梦而见之。
灵源洞。如渔舟子再入武陵溪。桃花流水。不辨仙源。须弥塔。如幽燕老将。气韵沉毅。卒然遇之。不觉竦然帖伏。歇惺楼。如周天子洞开明堂。千八百国玉帛冠冕。络绎跻跄于应门之外。万瀑洞。如谢太傅携妓东山。风流文物。照耀江左。隐仙台。如吕洞宾袖挟青蛇。朝北海而暮苍梧。九龙瀑。如项王观兵钜鹿。喑哑一声。万军披靡。万物肖。如雪山中五百仙人。飞空而至。听阿难说法。海金刚。如庄生一出。抵掌谈笑。皆可以眩世惊俗。三日湖。如湘灵舍瑟而降渚。天孙织云而渡河。洛神江妃。皆在下风。丛石。如独行之士。正立不阿。其奇伟特拔之操。廉直刚方之气。高者有似乎伯夷仲连。其次史鱼汲长濡。最下者亦不失为东汉之季八顾八俊诸名士。其风皆足以廉顽立懦。而太刚易折。太奇近险。但少忠厚乐易之节耳。余所见者如此。若其品定甲乙。在观者性格所近自得之。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8L 页
金刚即一块大石耳。其幻脱蜕解。似人之鍊精服气洗髓伐毛者。谓之佛国仙乡亦宜哉。意造物者裒而聚之。以供游人。而僧又各奇一说。以灵其地。假如有真仙真佛出世而现相。则其必往来于此无疑矣。而余终不得见。其果无有矣乎。人有以金刚形状叩余者。辄指天半霁云之堆白者。笑而应之曰彼金刚山也。
王思任有言曰官游不韵。士游不服。富游不都。穷游不泽。老游不前。稚游不解。鬨游不思。孤游不语。限游不消。浪游不律。甚矣善游之难也。然朅来三十日之顷。天气清和。无滞雨触雾之苦。灵岩巨渤。云林石骨。所在献胜。野冠山衲。莫不熙熙。如迎旧识。且不出户庭数十年。跋涉险阻千馀里。而诸伴无勌色。余亦清健胜常。无禹胝墨茧之劳。斯游也虽谓之奇绝冠平生可也。然游历太倥偬。又为文字所牢缀。不能耑精凝神。以领其胜。譬如平生想慕其人。一朝轻千里而来。及其门庭。望见风采。不交一语而归。安得无馀恋矣乎。他日男女嫁娶毕。尚能简元辰携良俦。绝吟咏宽期限。以偿今日之债。余所以结愿于岳祗潭灵者如此。
善观山水者。蓄于性灵而叶于耳目。副于耳目而集于思虑。与万化冥合。不知形之所寓。则一林一壑。有可乐者。不谋于中而卒然临之。则万二千峰亦土阜石块耳。余既濯足万里。振衣千仞。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归犹惄然有馀饥焉。有能束灵运之屐。悬渊村之橐。敛视息听。凝神玄虚。斋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9H 页
心七日。乃见境外之象。象外之妙。夫然后可以语金刚之游。达摩之面壁悟道。成连子之舍琴移情。用是术者也。
山水之观固乐矣。而忧亦随之。每值佳境。便思弃万事缚数椽。而不可得焉。则忧搦管舐墨。呕心鸣吻。欲写其至妙会神处。而辞不从心则忧。因一丘壑之胜而欲冥搜远探。穷天下之奇而后已。则九土茫茫。三山绵邈。力有所不能及而忧。于是乎意想悄懊。忽有望洋迷津之叹。夫以怡神之资。反作招累之物。职由心为物役。而物不为我用耳。善乎方逊志之言曰心可乐乎物。而不可溺乎物。苟得其乐而不为所溺。虽禄位不足为累。苟溺于所好而不能乐其趣。虽林泉之清。亦足为役志之具而已。
游金刚者。欲穷搜其幽奥。又或自谓尽内外之胜者。非愚则狂也。金刚一山。为羽人衲子所专有。自杨蓬莱以后冠盖旁午。山僧疲于趋供。一切秘之。名所不传。虽崎人逸士。不获至焉。或告之。皆惮险而色沮。理固然矣。使泉石骇鸣。驺云霞染尘缨。安在其为灵境奥区神悭而鬼秘之哉。余斋志十年。始克一蹑。而或迷路径返。或过境始闻。名在图经者。十失其四五。恐贻林涧之愧。于是乎志于左。(见骖鸾录)
读公羊传
传春秋者五家。而三传独列于学官。三传之师。公羊学先行而最著。以为传得其宗。盖左氏记其事。公谷发其义。春秋重褒贬。公羊之著于世宜哉。虽然初误于谶纬。启符命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69L 页
尊汉之陋。再误于注疏。有傅会王鲁之谬。支离破裂。读者病焉。于以求仲尼之微言。譬如对塔说相轮。乌睹其宏纲奥志哉。公羊之于春秋。未可谓得矣。何休之于公羊。又失之。辗转毫芒。其缪千里。甚矣说经之难也。至若日月之详略。传闻之或异也。卒葬之记否。旧史之阙文也。传赴之告不告也。未必皆有深义。而文致其事。穿凿繁碎。如老吏谳狱。深文刻法。密于秋荼。圣人岂为是已甚哉。余故曰博辨不及左氏。精约不及谷梁。余于公羊。取二三策而已。
性气辨
性出于天。命乎人物。是故在厥初。无有不善。著于圣人之训。备于群贤之详说。而世儒各执所见。异辞纷如聚讼。或曰性恶。或曰性善恶混。或曰性有三品。是亲其流而迷其源。举其末而遗其本。俱不可为训。或以为五常之理。惟人独得。物不与也。或以为人与物同禀是理。由前则主乎气。由后则主乎理。皆各执一端而言也。是说也不可偏取。亦不可偏废。固并行而不相悖焉。何以言之。理一也。气则万殊。无理则气无所统。非气则理无所乘。理之堕于气也。虽有偏全纯驳之异。而其所以受于天则浑然全备。随处充满。初无亏欠。故曰万物一太极也。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太极即此理也。理即是性也。厥初之受于天者。谓之本然之性。人与物同。既生而堕于气者。谓之气质之性。人犹各异。况物乎哉。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备性不明。诸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0H 页
子疑孟子之说性善。意有主于诱掖。而或近于偏。乃求异其说。而终不过论气而止耳。其为不明甚矣。孟子曷尝只言性善以明其一理而已乎。其答告子以犬牛人性之不同者。亦以及乎气之殊耳。其为说。明且备矣。朱子之论性。亦有分人物而言者。有合人物而言者。释中庸则曰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又曰在人在物。虽有气禀之异。而理未尝不同。释孟子则曰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告子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其曰理同而气异者。说本然之性也。其曰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者。说气质之性也。栗谷所谓理通而气局者。亦此意也。若不察乎此。而偏守一说。则主理者迷分殊而失灵物之义。主气者昧大本而怠复初之机。其为害有不可胜言。苟能明乎本然气质之辨。则千古纷纭之说定矣。仲尼曰继之者善也。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呜呼其尽之矣。
读江汉集
修辞之美。弊亦乘之。骛博易泥。尚简近枯。趋高失坦。大则无当。一于法则僿。自古作者。鲜有不蹈此病者。江汉黄公之文。有五者之美而无其弊焉。非近世东方之文。虽方之于中国古大家。必不肯多让也。夫其指陈政事之利害。商确道义之得失。虽时有出入。要之非空言也。呜呼。读公之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0L 页
书。亦可以观其世矣。盖其气义所发。文之以经术。即公天性然也。是故全集之中。叙述 皇明事者十七八。而蒐罗创残之馀。振起颓惰之中。尝上书祀 毅宗皇帝。以正坛宫之礼。撰南明正统之纪。以矫谷史之谬。述陪臣传。以章属国志士之节。于是君臣之义。大明于天下后世。其树立固已卓卓矣。余读十二卫论兵状。窃尝悲公之志焉。惟我孝宗大王薪胆奋励之苦心。暨文正先生帷幄密勿之谟画。其遗风馀烈。当其时犹有存者。有足以兴起涕洟海内之英豪。今天下陆沈且二百年馀矣。士大夫狃安习故。恬然忘耻。一闻尊王攘夷之说。不以为迂且狂者几希。虽有是书。有谁读之。诗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又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此周室东迁之后也。其曰忾我寤叹。念彼京师。是时周固未亡矣。及夫鼎迁之后。欲求忠臣烈士忼慨悲愤之辞而不可得。遗黎逸民秉义自洁如伯夷之伦。亦无闻焉。呜呼。岂文武成康之泽。忽焉已竭。而民之眷顾思慕之情。不复发于声歌耶。抑时无大儒良史发挥之手。虽有其人而莫之见也。余尝以是懑焉。独于是篇。屡欷而不能释手。呜呼。若江汉公。可谓善读春秋乎。
读太极图
太极理也。本然之性。阴阳心也。善恶分焉。五行五性也。气质之性生焉。万物万事也。天下之应用不穷焉。
天地阴阳也。四时五气也。太极在天地之先。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1H 页
无极而太极。冲漠无眹而至理存焉。几于阴阳。著于五行。散为万物。夫理一也。显微无间。
太极无迹。阴阳微有迹。五行其迹著。为其无迹也。故曰无极。理存乎中而极天下之大也。故曰太极。以理则至微。以象则至著。
发之以生物之心而仁见焉。裁之以成物之道而义立焉。行之以天下之中而礼得焉。居之以天下之正而智合焉。动静体用。如环无端。乃反其本。渊乎无为。此之谓继天立极。四时合序。呜呼。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与于此。
人与天地奚异哉。久速而已矣。万物与人奚异哉。通塞而已矣。理则一也。
今夫盈天下之物。形有不成于五行者乎。气有不受于阴阳者乎。理有不本于太极者乎。
故曰天地一太极。人亦有一太极也。万物一太极。一物亦具一太极也。
论城濮之战
晋文公四年。楚成王伐宋。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公说。以曹卫田赐宋人。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1L 页
释宋之围。文公从先轸之策。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晋用子犯之言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楚众大败。于是乎晋一战而霸。韩子曰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又曰以力假仁者霸。夫救灾恤患之谓仁。尊王攘夷之谓义。春秋之霸。齐桓为称首。而迁邢伐楚之事。足以当之。然不过借仁义之名。济功利之私。未必全出于天理之公。故曰无义曰假仁。夫王者之师。一循天理。仁义而已矣。伯者杂人欲于天理。义与利并用者也。战国则纯乎诈力而天理灭矣。若城濮之战。战国之师也。纯乎诈力而已矣。何假之云乎哉。宋与国也。楚蛮夷也。齐秦同盟也。使晋告之以救恤之仁。厉之以尊攘之义。则齐秦蔑有不从矣。曷为使宋私赂乎。齐秦既受赂矣。请于楚而不许。则足以属怨矣。又曷为分曹卫以赐宋。使我与国搆怨于强敌乎。怨既搆矣。战不成矣。幸而有子玉之请矣。以曹卫而易宋则一许而有三施。息兵而戢难。亦可已矣。曷为私许而执其使。以为戎首乎。夫晋之帅诸侯。从事于此者。名为救宋也。宋围既解。何事乎战。欲战斯战矣。何为退舍。退舍是不欲战也。不欲战。曷为执其使。以激楚之怒。而使不得不战乎。盖文公之所大欲。在乎主盟而耀威。故搆衅于无事。要虚誉而取实利。欲齐秦之携于楚也。故使宋而赂齐秦。欲楚之激于宋也。故分曹卫以予宋。犹恐楚之未怒也。故执其使。知楚怒之必逞也。故退舍以避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2H 页
之。以示我信。而让曲于彼。是宋为注也。曹卫为伥也。齐秦为饵。而楚为鹄也。可谓搂诸侯以伐诸侯。而志不在乎救邻国之患也。争长于存宋而人以为仁。报怨于曹卫而人以为义。沽名于避楚而人以为信。将欲救之而先病之。将欲击之而先避之。逢人之恶而己饷其利。济己之私而示人以名。凡用天下之诈伪。靡所不至。不惟三王之罪人也。抑亦齐桓之罪人也。且是役也。文公之所以修恩怨也。公之在外也。曹卫不礼焉。齐公妻之。宋公赠之。秦伯纳之。故其报如响。楚晋之匹也。所争存焉。故施焉而不见酬。陋矣夫。偿一饭报睚眦。匹夫所羞道。曾谓伯者而为之乎。春秋之法。书及者主乎战者也。城濮之役。晋避楚矣。子玉实主战。而书及于晋侯。诛其意也。左氏以为善以德劝。失经之旨大矣。凡志于诈者不能久。请隧之举。河阳之狩。其可掩乎。余故曰城濮之战。可以见晋文公之谲而不正。
金烈妇传
烈妇金氏。明川士人朴宗允妻也。朴之从祖弟宗侠妻孟氏。有才行。割股愈夫疾。宗侠远游不返。邻居玄焘乡豪也。觇孟独处。强劫不从。愤而自颈。诸族告官。狱成而吏受赇。诱其佣诬引宗允翻案。四检而文致之。宗允遂死狱中。金氏恸夫非命。五岁不葬。走愬营府不能得。乃数千里裹足京师。三吁 跸路。会御史洪公祐健筵白。雪其冤而奖其烈。 上嘉之。蠲恤屡加。本道审覈。至数十年而狱始正。置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2L 页
玄焘于法。方金之奔走京乡也。八岁女独守殡。日夜号哭。劝毋复雠云。后因邑人士齐龥。 命旌其闾。其从孙寅淳抱状谒余文。志其事如右。
太史氏曰呜呼。伦理之于人天也。犹饥食渴饮。不待强勉。无远迩也。无强弱也。无男女壮幼也。不失其天者。所在致命。彼捐躯而全节者烈矣。积诚而回天者卓矣。若髫龀而尽伦则尤奇矣。余于是牵连书之。夫其天全者。天必不违。向之牛衣桁杨。惨乎飞霜。今然乌头绰楔。炳然荒徼。天定亦能胜人者非耶。记余童子时。拜从舅洪公持斧自北还。见一妇人蓬首垢面。号泣随车后。问知为明川烈妇。不省何事。今想之。乃若人哉。恨未搜访于去岁按北时也。
聱村说
耳之官曰听。听思聪。用以达五事而应万变也。然聪之过者有时害于德病于心。伤烦则乱。入悖则懑。不偏不杂。惟善之择。是之谓昭德塞违。故国君有黈纩之饰。家翁有痴聋之讽。而至于郡丞之微。亦有何伤之说。聋固无关于修齐治平之道欤。传曰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聋天下之废疾也。而仲尼答颜渊之问曰非礼勿听。是聋于非礼。而有天下归仁之功矣。静听不闻雷霆之声者。非病聋也。蔽于物也。而有恐惧乎其所不闻者。非作聪也。存乎心也。故曰不闻亦式。不闻之功。亦有贤于闻者矣。民之生久矣。昌言日伏。诈伪日滋。啁啾喧豗。可闻者少耳。官所役不胜其扰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3H 页
攘。于是乎次山用晦。自命聱叟。海云果忘。寓志聋山。盖不得已也。蓉庵公过耳顺之龄。莹于听。扁其东山退居之室曰聱村。命某为之说。谨考说文。无闻曰聋。不听曰聱。公虽退矣。国之蓍龟也。可闻者其将听于无声。顾安得终于聱哉。洗耳人间事不闻。青松为友鹿为群。栗翁之所不愿也。公岂异焉哉。抑有说焉。以公之聱。一村化之。返淳去嚣。熙熙作息。用结绳之政。歌击壤之乐。而不问山外是非。如此则比屋可封也。公将用是清净之术。以相我 明主无为之治也。庸敢不贺。
杖戒
冬之夜。眉山翁下乐正之堂。卧袁安之雪。四体投地。七圣俱迷。翁乃铿然舍杖而作。谯让之曰尔名扶老。吾老不自力。登降折旋。惟尔是仗。颠而不扶。焉用杖为。杖不能言。乃喻以意。吾闻君子之检身也。敬为之主。主一之为敬。视则在目。听则在耳。食则在口。作为则在手。行立则在足。一举足而忘焉则五官乱。菑及其躬。是故择地而蹈者。畏途而康庄。擿埴而趋者。夷行而坎。山立者谁颓。矩步者奚踬。宗圣发省乎渊冰。晦翁垂擎乎天壤。往哲之所兢兢保守者也。今子不爱七尺之躯。冥行险涂。疾趋侧径。跬步之顷。已忘乎敬。而又不我谋。不任我力。自用而败。乃反咎我。诗云既输尔载。将伯助余。不已晚乎。请从此辞。翁竦然汗下。旬日不出。援杖而复其所曰吾过矣。服此良箴。终身不敢
眉山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373L 页
忘。造次颠沛。将与子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