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序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3H 页
季父西行诗帖序
上之四年春三月壬子。叔父谦窝大人。以侍读还 朝。乡之大夫士。争以诗饯之。兴洛窃覸乡人之饯之也。大率勉之以立朝尽言之义。而大人往在台端。抗论不讳。直声动于 朝。忠义孚 上心。大人之于言责。可谓尽矣。则非所更勉者。大人尝以谦名其窝矣。兴洛请述其馀意。以饯其行可乎。夫谦者。退让之德。而受益之道也。故其著乎易也。为地中有山之象。地至卑也。山至高也。以至高处至卑。非德盛行尊而可能之乎。虽然常人之情。易肆于贵显安乐之日。故从昔以来。人臣之处高位者。率不免满损盈亏之患。其或处此而无其患者。盖以其迹虽盈。而其心之虚故在也。故无倾覆之灾。而有可受之理。所谓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今大人擢高第历华要。顾乃自视欿然。不以富贵为心。反以是自署焉。愈见其卑牧尊光之实。而其有以处高而不危。履盈而不亏。即此又可几已。虽然谦之为德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3L 页
甚实。而为道甚大。岂今日履行而明日可尽。亦岂可但以正容谨节而为之者哉。必也体之以真实而表里交修。持之以愈久而始终无间。以之自牧。则虚中无我。以之与人。则犯而不较。以之立朝事君。则进以礼退以义。危惧之心。罔懈于芒忽之间。渊冰之戒。尚存于造次之顷。固守安履。终身不易然后。方可以尽谦之道。而无负名窝之意矣。惟大人庶几体之心而行之身。毋徒勉慕于谦。而以求造其理也。
笃所堂赵公遗稿序
吾夫子有言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此虽圣人自谦之辞。而亦见文不必工。而躬行之为难能也。今之世愈下矣。士不兴行。而惟文词之相尚。于是而有能本诸躬行之实。而不主文艺之末。则岂非所谓近里著己之学。而超然于俗儒习尚之外者乎。笃所堂赵公。青之笃行隐君子也。公少从门先进荣祜学。讲质问难。同辈皆自以不及也。性孝友。亲癠有冰鱼幕雀之异。岁值大侵。躬负米以供滫瀡。殁而致哀。葬祭尽其诚。兄弟四人。怡怡一室。至老不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4H 页
衰。凡于阐先庇族。急人济物之事。务尽心力。不惮其劳。尝读大学。有感于诚意之说。作箴以自勉。所居德城之后。有谷曰笃所。公爱其有林壑幽靓之致。缚数间茅斋。因其地以名之。日寝处其中。啸遨自适。间与一二同志。唱酬以见志。公殁后二十七年。胤子呈祜。以遗稿一册示不佞曰。吾先子蚤受知于先大夫。先大夫之莅吾府也。往往延访邑务。契甚厚也。子于是役。恶得无情。凡三反而请益勤。其显亲述先之诚。有足感动人者矣。呜呼。公伏而不显。又不及著书之年。巾箧所弆。不过寻常应物遣兴之作。而其言又质而少华。未必见异于刿鉥之眼。而惟是安分林泉。葆其幽贞。彝伦为乐地。践行为实学。文词特其馀事耳。吾闻传后之实。在德不在文。苟有实也。不患其无传。况以之备一家之言。以托永言之思。夫谁谓不可。遂不敢终辞。略叙其所感于中者如此。以追先人之好。且以塞孝子之请云。公讳基浚。字君祥。渔溪先生之世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记
  
凤林精舍记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4L 页
由光风亭。并溪而北数里。有所谓凤林者。即敬堂张先生之外圃也。天灯一支。南迤为商山。又折而东。渐隤而下。则两麓旁引。还复回抱。窈然作一洞府。小溪从北来。绕坞而东。至谷口而为悬瀑奔湍。南岸巨石陡立。如列屏障。可临陟而逍遥焉。抱外遥岑耸翠。累累如过墙之髻。前有古松一株。晚色苍郁。先生所手植也。万历癸巳间。先生庐墓于此。因而为讲道考槃之所。如朱夫子之于寒泉也。其后数世。复于光风旧第而地遂墟矣。六世孙九凤氏。自其先公慨遗躅之芜没。拟置一屋子而诎于力。既而畏垒之奉又撤。寓慕益无地。乃于甲午春。谋于诸族。就旧址小北营立。东西两室而中为堂。名之曰凤林精舍。既成。属一方士友而落之。以兴洛忝为门馆后人。令记其事。兴洛窃惟先贤经过之地。一水一石。犹为后人所爱护。况先生半世栖息之所。泉石尚带光华。松籁如聆音旨者乎。九凤氏乃克追先志。贲饰溪山。使一区云物。焕然改观。亦可谓不忘其所本。而善于继述者矣。虽然精舍之设。岂徒为羡门之宿斋。花树之燕游已乎。将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5H 页
使游于斯息于斯者。因栋宇之新。而致肯构之实。读先生之书。讲先生之道。使遗风馀教。愈久而无替焉。则是亭也永为吾道之所托。而一时兴废。有不足论者矣。不亦休哉。终始干其役者。七世孙景国景栻。并书之。使来者知今日辛勤成立之意云。
松雪轩记
安襄先生张公。当 国朝盛际。才兼文武。勋业巍赫。亦既铭彝鼎而垂竹帛矣。而此特公之馀事也。公雅与金佔毕,洪虚白诸先生。为道义契。讲辨切磋。以儒术重于 朝。后虽以武功显。而所乐之实。在此而不在彼矣。是以未老谢事。高举远引。超然于荣贵利达之外。殆所谓亭亭物表。不受汶汶者矣。公之旧第。在襄阳之花庄。以松雪名其轩。今移龟城之花溪。仍其旧号。不忘其所本也。惟其世代绵邈。杞宋无徵。并与其所以名轩者而不传焉。虽若可恨。然公于许多物类中。特取二者而颜其楣。则其意可默会之矣。盖公清修后凋之节。皎洁不渝之志。惟松与雪为近之。后之人。以是而求公。则虽百世之远。尚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5L 页
可以得其髣髴。而又以是而自砥砺焉。则将世守先范。永为玉山氏之青毡矣。不亦休哉。
松稼精舍记
兴洛幼侍先大夫于青凫。先大夫以兴洛傍无师友之益。邀邑之士贤有文者。使与之朝夕而导迪之。曰涑水申公也。公清慎恳笃。善奖进蒙士。及先大夫瓜还。人事多端。存殁不相及。殆四十馀年。日有踵门而通世好者。公之季胤也。相与握手道旧欢如也。其言曰。吾先子尝欲就家东隙地。置一屋子。为晚暮栖息之所。而顾力有不逮。不肖孤恸父志未就。经度屡岁。始克追成之。取平日诗章称道之语。名之曰松稼精舍。亦即乎先子之旧也。惟吾子素与吾父善。今于是役。恶得无情。敢以记为请。兴洛作而叹曰。不亦善乎。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吾友能追之。其亦可谓善于继述者矣。噫。公少攻文治词。有声场屋。而卒厄于时命。晚而不成名。乃取适松乡之幽僻。敛然自托于老农。其志诚可悲。而其安分信命。嚣嚣自乐之实。又即此而发髴焉。抑又闻之。士之为学。犹农夫之稼。及时种学。勤于穮蓘。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6H 页
至于日至之时则熟矣。如其不然。则亦何以异于炎天下种。不耘不耔。而望其有秋也哉。公富于文而隐于稼。以终其身。而又以为贻厥之基。其意安知不出于此乎。书曰。厥父菑。厥子乃不肯播。矧肯穫。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不弃基。吾友苟能就合下田地。益致播穫之功。收报于不食之馀。则岂非继述之大者乎。吾友其勉之哉。公讳在重。字自畏。其先出宁海。
蒙泉精舍记
吾族叔愚谷翁。与余齿比而志合。少而欢焉。今头发纷如矣。始与翁相遇也。翁年富才豪。意气昂然。方将攻文词治觚墨。骋声场屋间。既而经鍊世故多。知是求之无益于得也。则四方之志已倦矣。自是敛约自持。出言动步。竣竣有法度。往年余归自龙寺。乱泗水而东焉。见数椽茅茨。萧然蓝溪之上。中有伟冠博带。肃容对案者。迫视之。翁也。盖翁于此藏修。为晚来养閒读书之所。余为之临眺半日。披晤于江声山色中。不觉有尘外想。问亭有名乎。曰未也。余自童年抠衣柳先生之门。先生取易蒙以养正之义。命余名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6L 页
与字。其望之也。亦不浅矣。顾余潦倒半生。不能少体当日教诲之意。及此迟暮。痛典刑之寖远。慨岁月之难追。欲复温理旧闻。勉策驽钝。以徼幸于桑榆之收。窃以蒙之一言。实余终身佩服之符。而是亭也背功德之山。傍有小泉。清洌可食。山下之泉。蒙之象也。因以蒙泉名之。以寓警省之义。或者其可乎。吾子盍一言叙其意。以发余蒙蔀也。余曰善哉。此朱夫子以晦名庵之义也欤。吾闻蒙以养正。圣功也。夫蒙之未发。而预养之所。以为作圣之根基。然泉之为物。其始出也。涓涓而微。壅于沙石。充而达之。则源源混混。不舍昼夜。放于四海而不穷也。不能充之。则其源不深而其流易涸。何异于沟浍之满除乎。此君子所以以之而必果育者也。余学陋识肤。未脱于蒙。何足以补翁之所须。而喜其能不坠师训也。敢推言之如此。以自附于丽泽之义。且欲藉其馀润。以果枵然之腹也。亭北去辋川。为数牛鸣。所由之径曰芝歌栈。西有巨石卓立数丈者。曰壁立岩。为屋凡四间。前有堂。东西两室。西者所以处子弟之从学者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跋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7H 页
退溪先生文集考證跋
退溪老先生。集成我东。立言垂后。今其文集所载。无非妙道精义之蕴。而学者之饮食裘褐也。惟其引用故事。名物出处。广博深微。往往难于领解。此芦厓柳公道源考證之所以作也。其为书搜摭古今。参伍诸家。条例详密證援明的。积一生之力而乃成。于是而向之疑晦者。一开卷瞭然。其羽翼原书。嘉惠后学之功。将垂诸来世而无穷。于乎伟哉。玄孙建镐等。将付之剞劂。又得先生后孙广濑翁野淳所纂要存录者。采附逐篇之末。以备参考。工告讫。责兴洛一言以识其颠末。兴洛极知其不敢当。而屡辞不获命。谨书之下方如此。
书童子礼后
吾先祖鹤峰先生。就中朝乡校礼辑之书。别录童子礼居乡杂仪二篇。授子弟门生。为讲习之资。盖是书规制。本于朱夫子童蒙须知及吕氏礼俗相交之仪。而加详密焉。实始学之指南。而日用之最切近者也。正字黄公有一。尝于拜门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7L 页
请业之暇。传写得一本。拳拳服膺。其后吾家无传本。而黄氏所藏。历数百年无恙。使当日表章嘉惠之意。不坠于地。在人。岂非幸欤。正字公早岁志学。携笈远游。师弟间授纳之旨。不出于低平近小。而循阶而进。骎骎乎远且大者。不幸寿命遽促。未究志业。家又羁寓殊乡。屡世不振。今其后嗣稍衍。从事文学。乃于弊簏蟫蠹中。搜得是编。将作检身处乡之第一义。其将绍述旧学。以成正字公之志者。在是欤。公之后孙道渊甫。属不佞以识其后。不佞于是编。亦有坠失先训之惧者。谨忘拙书此。以为两家后人勉励之地云。
书桐溪郑先生血书后
呜呼。此桐溪先生南汉血书也。先生当 大驾下城之日。决意自裁。作此以寄其胤。其书无一言及他。而独拳拳垂戒于居家孝弟之实。死生是何等际也。而仓卒顾言。乃不出于此。先生忠孝大节。根于家而著于国。造次颠沛之必于是。此亦可以想见也。子孙谨守之。中经板荡。犹不敢失坠。 正庙朝 赐祭家庙。进是帖而 睿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8H 页
览焉。仍命还给。而竟中滞未下。 世孙南屏翁。恳求乃得之。因以此自随。及翁病且死。自以无嗣续。托于其外氏北亭李公。戒以勿传匪人。李氏相传且四世矣。先生后孙上舍圭相甫。盖尝屡度请还。而李氏难其出。上舍君追父兄之志。不远四百里。留恳六七日然后。乃奉受而归。血涴心画。历数百年尚新。正气所寓。不随世磨灭。有若此者。而李氏之谨于予受之际。不负人顾托。又可敬也已。上舍君归路。过余于苕溪之上。责一言以尾其后。余惟晚生无文。何敢泚笔于先生伟迹。而顾辞之有不获。奉玩感涕。谨书其事如右。
书乐琴轩先生李公文集后
乐琴轩先生文集。成于再去丙申。而其事实之可传者。尚多散逸不收。后孙宜灿为是之慨。遍搜当日诸贤文字及阵中日录等。凡得数十条。视集中所载。尤详尽。即是而观其刚毅正大之气。公明慈惠之实。至使天将嗟赏。而异类敬惮。左界廓清。未始不由于先生赞画之力。而原其所以至此。先生生于大贤之门。幼被抚顶之爱。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8L 页
忠孝之志。已见于孺筮之初。及长。执经周旋于讲席之下。又与同门诸贤游。盖其渊源擩染之馀。师友讲磨之际。必有素所蕴蓄于中者。后来事功。岂惟一朝慷慨之所办耶。家状以为未及抠衣陶山。而后考溪上所藏诸子录。先生姓讳。昭载其中。讳下所注。本末略具。恐无未及抠衣而编入诸子之理。然久远之迹。互有径庭如此。可胜叹哉。宜灿甫辛勤收拾。以补其略。亦可谓深得古君子论撰明著之意者矣。第惟先生。与吾先祖文忠公为中表昆弟。讲服道义之日久。文字往复。宜若盈箱溢箧。而考之家藏。曾无片言只字之存。岂兵燹之馀。忽于奉守而然欤。是重可叹也。
三弃斋郑公文集跋
芝轩郑先生。亲受陶山旨诀。讲道于家。群贤继起。蔚然为渊薮。于是而述父师之言。充晚暮之力。以大家学之传者。三弃斋先生其人焉。公以清和之资。挺诗礼之庭。自少擩染。不离典训之内。既又广友益以资其闻见。淹经籍以博其旨趣。孝友为家政。谦谨为本领。养之以恬素。守之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9H 页
以坚贞。孳孳焉以终其年寿。若公者可谓儒门之宿德。古家之能孙矣。公素不喜著述。有作辄弃稿不收。今其所存。仅诗文若干编耳。然其文。类皆温厚冲淡。无词章家雕刿险棘之态。雅素之言。不出彝伦名教之外。信乎有德者必有言也。又尝稡摭礼书。酌古今参常变。名之为礼仪补遗者又六卷。权荷塘先生所称迷途之指南。礼学之羽翼者也。补遗梓行于世已久。而文集尚滞于巾衍。尚论之士。犹或病之。后孙之敬氏。慨然谋于诸族。遂取原稿。附以状碣挽祭等。釐为二册。将付之剞劂。以广其传。命兴洛正其豕亥。且使记其事之始末。兴洛晚生无文。何敢当是役。而之敬氏见责以先谊。不敢终辞。谨受而卒业焉。略述梗槩。以寓景慕之思云。
书秋潭尹公家状后
右秋潭尹公家状。其曾孙上舍公亨殷所撰也。其中载辛酉儒疏时事颇详。有云岭南儒生金是枢等。请斩尔瞻。治疏将上。瞻伏甲城门。为屠戮计。金公舍儒生于城外。送义辩宋姓人于希奋所。谕以大义。胁以祸机。希奋惊骇。命撤城门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9L 页
伏甲。瞻大恚曰不除尹某。事不谐矣。使徐国桢讦之。贬出为东京尹。未几又劾罢之。朴西溪世堂南游录所言。与此无异同。曹晦谷汉英记事。亦云公伸救赵敬起洪茂绩,金是枢等云云。晦谷即公同志之友。上舍公及西溪。亦在见闻之世。于当时事实。目击耳熟。备录而详著之。肃讵非百世传信之笔乎。所称金某。即我九世祖端谷府君也。当时祸色叵测。谓将齑粉溢世而卒无事。人莫知其故。府君殁后。始闻宋义士救解之事。故洪木斋,李龟厓两贤记闻。皆称其好德嫉邪之独得天分。而归美于宋公。于秋潭公劝谕成就之实。则不少槩见。盖时未及闻公事耳。使其闻之。其称美赞叹。岂遽在宋公之后乎。呜呼。疏后四十年而得宋公之事。又二百馀年而得秋潭公之状。信乎高风义迹。终有埋没他不得。而向非诸贤撰录之勤。亦何以阐发幽隐。以晓百世之耳目乎。因以考论秋潭公之世。公以先朝勋旧之臣。当国家艰屯之会。秉心忠贞。遭斥靡悔。卒能保全 西宫。扶护士林。以基他日拨乱反正之原。状所谓以宁武子之愚。效狄梁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0H 页
公之忠者。亦可谓善于形容者矣。不亦伟哉。兴洛从公后孙炳谟甫。奉览遗状。摩挲感叹之馀。抆涕而书于其下如此。
五友堂金公文集跋
五友堂先生金公。当汇征之世。养德林泉。不求闻达。有古隐君子之风焉。盖君子处世。或隐或见。或远或近。要以适于义而已。公既不试于时。固无声绩之可著。而惟其六十年饫酣坟籍。切磋道义。以尽閒居玩养之力。则意其发于论辩往复之间者。宜若盈箱而汗牛矣。而兵燹之馀。家世屡嬗。巾箧之存。百无一二。可胜惜哉。后孙桧村翁。盖尝申勤收拾。编为三册。龟窝公。因而正其次序。发其旨趣。使邃学宏词。郁而复章。诵读之士。得以考寻影响于旷世之下。何其幸也。龟窝曾孙道和氏。合谋诸族。将付诸剞劂。令兴洛一言以识其始末。兴洛因窃惟念。公积厚于躬而贻燕于后。世袭馀教。种学绩文。彬彬为文献之阀。吾闻流长者源必远。末茂者根必深。观于子孙之贤。而益见公修身教家之范。久而有足徵者。故敢牵连书之。使后之人。知其来之有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0L 页
所本云。
曲江世丛跋
曲江之裴。远有代序。由丽入我鲜。名硕相望。或炳几高蹈。以全罔仆之义。或历扬清朝。以佐太平之治。渊源授受之正。则为百世之所宗仰。文章节行之美。则为乡邦之所模楷。上下数百馀年。承徽接武。蔚然为显懿之阀。何其盛哉。惟其世代久远。遗文散逸。只有一二残篇。仅存于尘蠹晦蚀之馀。以持平公之孝爱出天。文学名世。值有道之 朝。仕不以常调进。义士公之当倭寇陆梁之日。忠愤慷慨。以身殉国。其卓卓为何如。而文献尤无徵。岂非志士之赍恨而千古之遗憾耶。北涧善源氏。临渊先生后也。绍述家学。文行夙著。尝慨然于先懿之湮晦。掇拾家藏。旁搜远近。自柏竹先生以下。至后涧公。得稿十三事迹三。合为一𢎥。名之曰曲江世丛。盖取例于孔丛子也。将欲锓板广印。以永其传。而奄然不少须矣。日其从子渊度以北涧遗意。嘱兴洛曰。吾子亦尝与闻次辑之意矣。盍一言以尾其后。既屡辞不获命。则作而曰有是哉。北涧翁之为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1H 页
也。先祖有善而能知之审。知之审而欲传之久。不几于明且仁者乎。抑其遗嘱之勤。必于区区。岂不以兴洛曲江氏故里人也。其或有所受于父老尊诵之言。兴洛又忝在外裔之末。气类相感。有异于他人乎。虽然翁之所以为此。意岂徒然哉。将使后之人。诵其诗读其书。思所以无替先祖之旧。种学绩文。砥砺名行。勉慕而企及之。则吾见醇儒荩臣。不绝于曲江之世。而世丛之书。不但止于一卷册子而已。此北涧翁苦心所在。而不可不使后人知之。于是乎不敢终辞。而怆然书之如此云。
紫岩先生李公文集跋
紫岩先生文集凡十卷。七卷已经诸先辈勘校。开刊于 纯庙辛酉。而不幸遭回禄之灾者也。三卷先生所编博约说及年谱 谥赠诸文字。皆是集之不可阙焉者也。夫以先生德学文章之炜赫。而其平日论著。仅存于散逸之馀。已刊者荡为灰烬。未刊者尚滞巾衍。无以藉见于世。庸讵非斯文之有遗憾者欤。先生后孙絅在等。用是慨然。谋所以寿其传者有年。至今 上丙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1L 页
戊。刊事始完。絅在氏以书俱族人章濂抵兴洛。责一言以识后。兴洛窃惟先生以俊伟之才。负经济之具。早岁立扬。不幸遭 国运艰圮之会。拘幽北窖。志节弥励。蹈履险厄。智虑谙熟。还朝条陈。悉中机宜。惓惓于保邦御侮之策。而又尼于壅蔽。不得大行于时。然而 圣朝褒奖之。诸贤称述之。至今公议之在朝野者。愈久而愈彰焉。则星湖所云定则明。明无不达者。不其信而有徵。而揆其所以至此。岂无所本而然哉。先生内袭庭训。器识早就。外资师友。闻见益广。覃思实体。蕴为德行。既又笔之于书。以嘉惠后人。今其博约之编。非晚生蔑学所敢议到。而意其渊源承受之正。学问进修之要。所以为发挥事业之根本基址者。实不外焉。诵读之士。考论其世而求端于此。则庶有以窥见先生由体达用之实也。先生少师我先祖鹤峰先生。因与我经历府君。为莫逆交。兴洛又受知于絅在氏深且久。今于是役也。虽无文。不敢固以辞。谨再拜而书之下方如此云。
书近庵遗稿后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2H 页
于乎。此吾友近庵处士朴圣于之稿也。圣于生有异质。淑以世范。弱冠。已有老成仪度。孝友笃至。人无间言。聪明博学。识透微奥。师事定斋柳先生。佩服至训。动以师门为标准。余少相订交于河东门下。与之旬日相处。见其德器充然。文行夙诣。叹服而心艳之。一时辈流。辄屈拇于公。使其享有年寿。究其志业。则所就岂易量哉。而不幸年未中身。赍志而殁。惜也。其大人公哀其有才志而无命也。收拾平日唱酬诸什及师友间往还书牍。釐为数𢎥。既又录其事行。草成遗事一通。使后人得以影响焉。其意诚戚矣。日公之弟载祺。令嗣胤禹钟。辱以示不佞。且曰吾子于此不可无一言。不佞因得以奉览终始。其文率温厚理胜。绝无词章家浮靡之态。如中庸诸说。大被师门称与。诗亦冲澹雅洁。有古诗人之风。讽而玩之。如见其人。遗编之为咳唾精神所寓者。不其信然矣乎。至于纂言述行。非老洫无文者之所敢当。而生平爱尚之意。则尚有识诸心而不敢忘者矣。昔昌黎氏铭李元宾之墓曰。生而不淑。谁谓其寿。死而不朽。谁谓之夭。元宾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2L 页
一文士。而悼惜如此。今以圣于之有学有言。而宗族称其孝。乡党称其弟。朋友服其信义。传诵之言。久而不少衰。其不与草木同尽必矣。但恨无昌黎钜笔以阐发之。岂非所遇之幸不幸欤。嗟乎。
书匏窝辛公遗稿后
日辛君廷植。奉其曾大父匏窝公遗稿二册。请不佞一言以识后。辞以衰病陋拙而不可得。既又思之。不佞于公家。有十世之好。因以屡承眄睐。又与廷植君。同其自出。责以是役。固以谊而不以文。公挺魁茂之姿。际清明之会。早已策名登 朝。进涂方辟。而乃退卜鹫山之庄。托意农圃。以匏名其窝。匏物之古者也。先主用之。荐于郊祀。协于金石。以为尚质之治。而其礼极简。其音甚希。公之所以拳拳有取于斯。无乃厌末俗之弥文。而欲回淳反朴者乎。其立心制行。以崇俭抑奢黜华就实为本。居家而尽孝友之则。处族而修惇睦之行。设义庄而有赈施之惠。立学规而验作成之效。至于晚年一疏。有足以裨补世教。大者如此。文章特馀事耳。盖公之先闻岩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3H 页
公兄弟。倡义龙蛇。勋烈并著。吾先君文忠公差为玄风假守。褒闻于 朝。公奉承遗规。益光前烈。有本者固如是矣。今其咳唾之遗。收拾于散漫之馀者。率冲澹雅洁。无世俗荤血气味。犹可即此而验其素养之万一。奚以多为也哉。
启蒙覆绎跋
启蒙之书。阐明河洛之源。羽翼四圣之经。诚衰周以来。易家之按断也。然义理至赜。仁智异见。诸家注释之说。愈出而愈备。如二胡之通释翼传。苑洛之意见等书。虽不免有同有异。有得有失。而要之皆同出一原也。至若陶山夫子传疑之编。则折衷诸家。默契云台之遗旨。此又启蒙之按断也。嗣是以往。学者谨读而讲之已矣。未闻有更加衍述者。近古有负暄先生金公著为启蒙覆绎四册。其證订依传疑之训。门目存云台之旧。而独于考变占一篇。未及商正。读此书者。若不能无憾。然今就其已著者而论之。凡于方圆饶乏之象。析补排置之位。参两全半之数。老少常变之妙。既皆图列注陈。无复馀蕴。其或有自信未及者。则又得失并存。以俟后人之去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3L 页
取焉。此则深有得于老先生图太深之戒。而亦见公虚中无我。公听并观之一端也。呜呼。覆绎之书出。而易又一家矣。其发挥微言。牖导迷学之功。岂浅鲜哉。公之后孙瓒圭氏。授示不佞兴洛曰。许太宰公。既弁之卷矣。子复以一言张之。以追序卦居末之义如何。兴洛起而谢曰。公之此书。合呈子云尧夫耳。岂后生昧识。所敢与闻哉。亟欲谨赍而还纳之。则瓒圭氏责谕愈切。反复七八年不置。于是而窃复惟之。夫造化之妙。具于一心。象数之学。出于穷理。而其内外近远之序。则亦有辨焉。今若以覆绎一书。求公之至者则犹未也。公以通明之姿。加笃实之功。习察于彝伦之际。持循于规矩之中。而又能博涉经史。发为文章。沛然有山天辉光之美。是将需之当世。有所建明。而知时识势。不乐进取。当汇征之日。而耽居玩之功。用富有之业。而反净洁之原。卒之一大精力。直溯真逸翁手编之诀。公之学。亦可谓有本有末。而清台,大山诸先生所以称述而钦尚之者也。此公编书之本领而不可泯焉者。于是乎书。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4H 页
鸠巢权公文集跋
鸠巢先生权公。以清明刚介之德。师友渊源之学。早岁立扬。为一时文章之司命。又尝主教省内诸院。平日论著应酬之文。意必盈箱而汗牛矣。而屡经回禄。嗣守无人。除玉纂一书外。散逸殆尽。傍后孙同枢公宅铢。为是慨然。掇拾断烂。旁搜远近。凡得诗文数百馀首。附以涵碧,讷隐两贤状碣。合为二𢎥。既又料划若干赀。以备剞劂之须。未及始功。而同枢公不幸。其胤济说。追述先志。克敦锓役。未数月而功告讫。以兴洛契家后生。亦尝与闻丁乙之议。俾一言以置其后。兴洛窃惟念。是编仅存一二于千百。虽若可恨。然凤凰一羽。尚有以知全体之五色。奚以多为。至若出处大致。行治本末。即是而无不毕具。自可徵信来世而起旷慕焉。亦何待于后人捃摭哉。故不敢猥有论述。而特书其刊事肇卒及诸贤用意之勤如此。且以玉纂之并寿其传。有望于吾党君子云。
书族侄范初(滢模)古箴铭帖后
族侄范初。尝遗余纸劄。请书古人格言。余惟范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4L 页
初志学者也。其求书之意。必有所在。余虽不娴于翰墨。其请不可孤。遂书此四箴铭以还之。范初其知之乎。于学古之铭。当办得为己务实之心。于德性之铭。当知愈于收敛以立其大者。于夙夜之箴。当知用工之有时分而读书之不可缓。于顾斋之铭。当知修身之有要务而学问之有归宿。范初其勉乎哉。
书张君秉基古训抄选后
张氏子秉基。年少有志尚。好读古人书。不知倦。尝取朱夫子行状及玉山讲义,退陶先生言行总录,大山先生行状后论。书于一册。间以示余曰。古训之可为法者。不止于此。愿加惠之。余又书朱子行宫奏劄中语于其后。而复之曰善哉子之为也。大凡人之有志者鲜矣。有志而得其要者为尤鲜。今君既发得此志矣。又能于圣贤千言万语中。拣取得最切要最周备者。以之为朝夕玩省之资。亦可谓知所用心矣。苟能因而启发其端。审其路脉。勉勉循循而不已焉。则君之于学。将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又何必多乎哉。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哀辞
  
姜芸甫(稷)哀辞
若有鸟兮丹穴。九苞羽兮五色章。龙文龟背吾知其不世出兮。孰为来兮翱翔。或者振金鼓兮锵玉佩。鸣国盛兮朝阳。时之人眩于所珍兮。买山鸡兮诘孤凰。侧身嗷嗷兮无所止。海路远兮天又霜。于嗟一去兮不复来。流落人间兮泰山毫芒。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5H 页
李君八(亨稷)哀辞
李君君八。松隐公之长胤也。松隐公有文有行。隐约为一方之望。君擩染家庭。艺业夙就。孝悌恭谨。无子弟过。平居粥粥然。每见低一头退一步。而及乡梱有事。不得无与者。则明辨周详。毫发不放过。其所存可揣而知。而公私之不可一日无者也。年才不惑。奄以疾不起。何其悲也。念平昔之义。不可无一言之诀。追述哀悼之情。以代斥苦之词云。
喜谷之生兮。必于沃畴。既穗而实兮。胡不有秋。善人之萎兮。吾党之悲。悠悠彼苍兮。宁莫我遗。我视其庭兮。有兰猗猗。不食者归赢于后兮。庶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5L 页
受报之在玆。
权孟秀(昌燮)哀辞
权君孟秀。少年佳士也。余尝得于其眉睫。端洁精明。无世俗骪靡态。与之语。若中有所执者。既又从所与游者。闻其志业不草草。意谓是古家模范中人。而他日必有所成就矣。不幸得奇疾数岁不起。惜也。乃伯长厚有文。亲知期以远到。而竟秀而不实。君又继之。可谓荐酷也已。将何以慰尊翁悲也。虽然蹠蹻寿而颜冉夭。气数之错久矣。苟在我者无所歉焉。不犹愈于无闻而寿者乎。且夫人生百年。脩短同归于尽。其间相去。能复几何也。辞曰。
有美一人泂如玉。志洁行修继其伯。何不假之以年寿。长道发轫忽无迹。顽之植兮芳之萎。将天之爱汝而不欲遗乎。抑气数之失其平兮。天亦无柰于斯乎。此理茫茫古来然。我欲质之而无因。安得驾风升赫戏。一问苍苍仁覆之旻。
族弟中汝(正洛)哀辞
嗟嗟中汝。君与我亲为近属。自先世契好甚笃。洎后人不替其义。路虽间而情无隔。江榭文酒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6H 页
之会。山庵花树之席。源源款奉无虚岁。君不在座惨不乐。老去此心愈恳恳。长书短简如笋束。凡今日惠以好我。孰如君始终莫逆。嗟嗟中汝。君之禀赋完且厚。君之胸襟坦而豁。早袭家庭教养之笃。重之经史文雅之识。顾何做而不若人。乃值辰于磨蝎。既落托而不偶。又寿限之遽促。念宿昔之期倚。岂若是草草终毕。嗟嗟中汝。凡民有丧。尚尔匍匐。况君我之死别。究年岁而而不一哭。内则二竖之牵掣。外而豺虎之梗塞。倏祥禫之已讫。痛万事之无及。固不计墓草之再宿。柰贞痼之浸剧。泉路茫茫千古隔。此恨绵绵无终极。为述短些表心曲。尚明灵之鉴烛。
族弟国凝哀辞
吾族弟国凝。生有隽才。德性醇厚。居家而惇孝友之实。处乡而尽逊悌之则。与朋友交。信而能久。经术精该。皆从亲切体验中来。文章赡华。滚滚其来之不穷。又能冲深谦晦。不以贤智先人。众善之集。不可以一二数。余与之相从数十馀年。常视以为畏友强辅。客冬又尝冲寒远顾。盘礴屡日。留以后约而去。谁谓其相别无几日。奄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6L 页
成各天人耶。呜呼。天之生才也不偶。既生之。必有所用。胡然而又夺之速也。岂斯文运否。天亦无柰于气数耶。于乎惜哉。自国凝之逝。忽忽无人世念。疾病又从而祟之。窀穸指期。而不能抚柩一诀。为缀短词。以寓衰暮畸凉之感云。词曰。
猗嗟崇兰之葳蕤兮。在彼窅然之空谷。含异香兮莫余闻。谁复采采兮充佩服。顾今榛棘塞道兮。安得保有此孤芳阑。风忽其永至兮。奄一夕之摧伤。造物之无私兮。何与夺之相舛。然脩短之前定兮。昔圣贤之所不免。矧馨德不随而尽兮。是所谓所存者长。知君素达于死生之故兮。怡然乘化兮毋自悢悢。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诔文
  
权舜谐诔文
于乎舜谐。遽有此行耶。余于丙寅春。拜大人公于酉岭之第。舜谐时年十三。课七篇书。能晓解文义。读之声琅琅可听。大人公甚期爱之。且曰吾老于场屋。习知科举之误人。诸子只可教之念经修行。科举非所望也。余嘉舜谐之夙诣。而服大人公之能教子义方也。既而舜谐才思日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7H 页
进。出语已有老成矩度。不随俗汩没为声名利禄计。乐与先生长者游。以广其闻见。未几大人公下世。而舜谐之志益笃。盖将不至于极不休也。余见世之人。其父若祖。提耳教诏。朝夕薰聒。纩息才绝。背而他走者有之。如舜谐之克体先训。始终不怠。百不一二见也。不幸奇祸荐仍。伯氏以青年夭逝。舜谐素笃于情理。悲哀感伤。盖已病矣。犹能侍叔父承宣公疾。昼夜扶护不少懈。及其丧而葬而。犹力疾视事。不数月而舜谐遂不起矣。于乎。天其未欲相吾党欤。何舜谐之年富志笃。而遽至于此也。余悲舜谐家屡世门阑。一朝荒凉。重哀舜谐之有才无命也。挥泪书此以为诀。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祝文
  
家庙告由文(壬子)
伏以先祖有言。祭从家礼。爰立图式。贻我孙谟。历世既遥。寖失其旧。久拟修改。迄有未遑。妄不自量。敢惇追述。载考典礼。傍诹大方。因革从违。悉本先祖。所不同者。味品祝辞。详略随宜。匪敢矫革。事系难慎。实有凛惶。敢因节参。虔告厥故。
先祖青溪先生墓道改碣告由文
恭惟我祖。清范懿德。遗风在人。可敦鄙薄。子孙荫休。蝉联舄赫。本始之思。没世敢斁。维玆景山。体魄攸托。有镵于石。愚老信笔。历祀既久。厥有衅孽。绕省震怵。图改议宿。泗享既撤。墙慕曷属。诸宗弥惕。亟敦是役。力屈举赢。岁年工讫。匪曰能之。先志是述。最故虔告。仍荐黍稷。庶几夙夜。不坠遗则。高山景行。仰止千亿。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7L 页
从十代祖宣务郎公墓道立石告由文
孝爱天得。忠义家传。才德兼完。百夫是特。遭时孔棘。家国阽危。公侍慈闱。苍茫问室。维时大祖。视师晋阳。公则随之。冲冒矢石。鼎津之捷。公与有劳。大运俄穷。父子矢复。生死忠孝。公心则宁。在我后人。隔晨怆感。胤遗中绝。双璧荒原。岁一之仪。傍裔义起。惟玆墓道。尚阙表章。陵移谷迁。谁徵玄宅。乃锓于石。思贲其幽。毋曰邈绵。尚克瞻止。聊荐菲薄。敢告厥成。
鹊山世德祠移建后。还安告由文。(代本孙作。)
恭惟我松安府君。儒门宿德。丽代纯臣。气壮山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8H 页
河。光彻星斗。乃文乃武。一弛一张。衰季滔滔。带来葱岭。迥脱俗陋。牢守圣言。仪于上京。王曰嘉乃。予违汝弼。思日赞襄。契合昭融。庶挽淳古。蠢尔红贼。大邦为雠。玉驭蒙尘。金城失守。奋身誓死。三帅同坛。纠义部分。剋日收复。腥氛永扫。庙社再安。谗舌如簧。撼我玉帐。独招祸罟。敉以功宗。君子知几。脱屣荣宠。婆娑初服。一区辋川。曰止曰时。于焉摒挡。江湖晚契。书史馀晖。培植庄花。其原膴膴。绵矣遗荫。长发人文。清溪沄沄。陶岫嶷嶷。世笃趾美。佑启东方。追感典型。敢忽崇报。维鹊有社。实寓羹墙。亦粤企庵。松溪松涧。斯文懿范。贤祖肖孙。有德有文。闻于乡国。同堂啜食。允合神人。列侍洋洋。有俨中座。事有前据。岂一家私。历祀既多。址圮栋挠。乃谋移缮。易以新材。厥位孔阳。庙成有侐。溪山改观。楸梧增辉。日吉辰良。以妥以侑。云仍齐遫。牲酒洁香。一气流通。风猷如昨。尚其昭格。惠我光明。
岐阳追远祠。还安告由文。(代本孙作。)
我柳在鲜。实维河东。胚光济美。名德攸䕺。猗我桧轩。集贤先生。文为大家。行是后程。炳几色举。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8L 页
婆娑初服。迹似渔梅。心则成朴。笑卧江湖。人莫窥际。高风凛然。起我百世。亦我岐峰。重望厚德。孝著孺慕。忠存赞画。庵联城录。义迹孔彰。釜粥赈饥。以济兵荒。仁心隐物。匪有为为。本之则有。渭阳师资。早承旨诀。闇修身心。友弟忠信。严正崇深。化行家室。教及乡塾。实基门户。艰难成立。馀泽在人。可敦薄俗。有种必穫。子孙振振。名卿哲匠。代不乏人。推原所自。敢忘报祀。惟昔玄黓。前辈义起。事仿蕫陈。无远桑梓。中拓其规。祖孙并啜。公议允协。神人胥悦。一气齐诚。岁修芬苾。往在 朝禁。不关毁籍。守土承风。撤祠斯亟。诸孙震惕。抱郁莫白。神栖权安。久欠静密。盍焉重设。乃营乃度。乃至于今。庙貌粗完。涓吉妥奉。式荐明禋。牲醴肥香。笾豆嘉靘。观瞻动色。远迩交庆。有来莘莘。孰非后昆。气感精通。若际蒿焄。庶几降格。依旧洋洋。世世乐康。惠我无疆。
睡轩权先生坛享祝文
学行高洁。风节卓荦。陟降在玆。永世无斁。
云川先生 赠爵焚黄告由文(代本孙作)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9H 页
河岳之精。金玉之质。早袭庭训。贤祖有贻。石门真传。陶山私淑。工深实地。学究本原。取舍既明。操履益固。扬历华要。契合昭融。白简棱霜。朝纲以肃。会值辰巳。志切存荆。披棘扈 銮。纠义完堞。仁洽苏瘵。筹优廪军。决滞昭冤。剔讹卫正。文忠有侄。 朝野属望。相时卷怀。栖迟自靖。卓尔有立。素节弥坚。道义为符。一此终始。申以炯戒。燕及诸孙。执徐重回。 宸感旧绩。追爵太宰。光彻泉逵。感戴鸿私。怆慕深切。祇奉 恩诰。敬录以焚。
桐溪郑先生神道立石告由文(代本孙作)
恭惟我祖。纯行懿烈。孝通神明。忠贯日月。鹗立朝端。志在挽臲。江汉失纪。狂澜谁遏。南城事谬。腹刃几绝。东入某里。傍海巀嵲。管取花叶。爰采薇蕨。本之则有。寔养大节。早游冈门。学有始卒。沈潜性理。义明识彻。所立巍卓。表里辉光。龙山之阳。衣舄攸藏。羡道一石。旷代未遑。盖缘中世。事变沧桑。诸孙懔惕。亟图锓功。石取南岛。文出钜公。煌煌螭首。昭揭纲常。时维霜露。岁事是将。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9L 页
牲酒洁香。衿佩济跄。尚冀顾歆。惠我无疆。
慵窝柳公不祧告由文(代本孙作)
恭惟府君。盛德宏量。邃识毅行。水大山巍。儒贤有评。涒滩首义。誓心殉国。纪律严明。旗鼓整肃。忠愤所激。颓纲以植。 两朝褒赏。有貤有锡。亦延厥世。鬯孙是录。今 王嗣德。崇极 庙祏。爰及荩臣。一体纪绩。伻官致侑。曰百世祠。祇奉 恩言。感彻泉逵。眇玆孱孙。亲属已竭。礼有义起。敢替芬苾。 圣眷弥久。舆议且叶。按古参今。宗礼以成。衔 恩追远。并切怆荣。
锦江先生张公墓道立石告由文(代本孙作)
钦惟我祖。砂溪令绪。海岳神契。天禀既秀。学力以济。工全博约。行本孝弟。刍豢坟籍。寤寐朱程。畜之在躬。有燀其明。群公交荐。门有招旌。 王曰予试。往宰南城。冰檗励操。弦歌化俗。谨我三尺。不挠劳熇。遇潦而止。婆娑初服。林泉谐性。我所谁争。松菊无恙。图书有情。饫酣真腴。身否道亨。仁寿不僭。九旬康宁。流庆在人。百世可忘。郁郁方山。衣舄攸藏。揭辞表阡。厥有聚商。家世多故。积纪未遑。绕省追远。弥增怵惕。乃琢良珉。乃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0H 页
输乃刻。大家揄扬。其诗孔硕。最故虔告。仍荐岁事。庶几夙夜。不坠遗懿。
九思堂先生墓道立石告由文(代本孙作)
于惟我祖。霁山肖子。锦水高足。天禀既异。闻道孔夙。孝贯神明。学造天人。力久功积。道尊德全。出言为范。示我广居。亦有心友。张朱是如。共主斯文。百世攸宗。何畀之厚。不俾其终。经涉风霜。寿又不融。幽堂翳然。过者犹恫。镵辞表揭。营度已宿。丧难迁就。式至今日。绕省怵惕。何不亟图。乃力乃程。乃树之隅。寔追先意。以发晶光。时维霜露。感慕深长。涓日虔告。仍荐菲薄。庶几夙夜秖承遗则。
虚舟李公(宗岳)墓道立石告由文(代本孙作)
恭惟我祖。魁姿伟器。旷度邃识。材合经济。仁及疏逖。本之则有。孝爱天出。色养婴戏。五旬一日。推之事业。何用不臧。蕴不时施。匪果于忘。子规有泪。哀恨共结。寓兴江湖。游心怀葛。风月满襟。孤舟系岸。旷世闻风。志士扼腕。幽堂翳然。未遑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0L 页
牲石。先考承家。竭心经画。既磨既刻。乃树之侧。式阐遗懿。松槚增色。追惟先志。怆慕深切。时维雨露。选日之良。最故虔告。仍荐腥芗。庶几降监。惠我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