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杂著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9H 页
入学五图
  立志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今且剖办一个义利。是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这里只在人劄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今须先正路头。办为己为人之别。直见得透。却旋旋下工夫。则思虑自通。知识自明。践履自正。积日累月。渐渐熟。渐渐自然。若见不透。路头错了。则读书虽多。为文日工。终做事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49L 页
不得。○看今世学者病痛。皆在志不立。尝见学者不远千里。来此讲学。将谓真以此为事。后来观之。只要做二三分。人识些道理。便是不是。看他不破。不曾以此语之。夫人与天地并立为三。自家当思量天如此高。地如此厚。自家一个七尺血气之躯。如何会并立为三。只为自家此性本善。同是一处出来。一出一入。若有若亡。元来固有之性。不曾见得。则虽具人衣冠。实与庶物不争多。伊川曰。学者为气所夺。习所胜。只可责志。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三十而立。以上节节推去。五峰曰。为学在立志。立志在居敬。此言甚佳。今之学者皆曰他是尧舜。我是众人。何以为尧舜。为是言者。曾不如佛家善财童子。曰我已发菩提心。行何行而作佛。渠却办作佛。自家却不办作尧舜。○须常常自问云人之性善。而己之性却不见其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己之身即未见其所以为尧舜者何故。常常自问。知所愧耻。则勇厉奋发而志立矣。更将孟子告子篇。反复读之。指不若人之类数段。可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0H 页
以助人兴发必为之志。○诲力行云若有人云孔孟天资不可及。便知此人自㬥自弃。万劫千生。无缘见道。所谓九万里则风斯下。○今朋友之不进者。皆有彼善于此。为足矣之心。而无求为圣贤之志。故皆有自恕之心。而不能痛去其病。故其病常随在依旧。逐事物流转。将求其彼善于此。亦不可得矣。○如今工夫。便是一刀两段。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如此做头底。方可无疑虑。如项羽救赵。既渡沈船破釜。持三日粮。示士卒必死无还心。故能破秦。若更瞻前顾后。便不可也。○语敬之曰。须是自家自奋迅做去。始得看公大病痛。只在个懦弱。须是便勇猛果决。合做便做。不要安排。不要等待。不要靠别人。不要靠书籍言语。只是自家自检点。○学者肯做工夫。想是自有时。然所谓时者。不可等候。只是肯做时便是也。今学者自不以为饥。如何强他使食。自不以为渴。如何强他使饮。○若不为己看做甚事。都只是为别人。虽做得好。亦不关己。自家去从师。也不是要理会身己。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0L 页
自家去取友。也不是要理会身己。
  居敬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诸公固皆有志于学。然持敬工夫。大段欠在。若不知此。何以为进学之本。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切要。和之问不知敬如何持。曰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作便是。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读书安得精专。凡看山看水。风惊草动。此心便自走失。视听便自眩惑。此何以为学。诸公切宜勉此。○敬只是自家一个心。常惺惺便是。(南轩曰。敬者通贯动静内外而言。)○敬却不是将来做一个事。今人多先安一个敬字在这里。如何做得敬。○某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1H 页
于大学中。所以力言小学者。以古人于小学中。已自把捉成了。故于大学之道。无所不可。今人既无小学之工。却当以敬为本。○问程先生常教人静坐。如何。曰亦是他见人要多虑。且教人收拾此心耳。初学亦当如此。○问初学精神易散。静坐何如。曰此亦好。但不专在静处做工夫。动作亦当体验。圣贤教人。岂专在打坐上。要是随处著力。如读书。如待人接物。若动若静。若语若默。皆当存此。无事时只合静心息念。且未说做他事。只自家心如何令把捉不定。恣其散乱走作。何有于学。孟子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然精神不收拾。则读书无滋味。应事多龃龉。岂能求益乎。○训廖晋卿云公心放已久。精神收拾不定。无非走作之时。可且收敛精神。方好商量读书。继谓之曰。玉藻九容处。且去子细体认。○问敬而不能安乐者何也。曰只是未熟在。如饥而食。吃得多则须饱矣。○训洪庆云此间却有一两个朋友。理会得好。如公资质如此。何不可为。只是源头处用工较少。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1L 页
而今须吃紧著意做取。尹和靖在程门。直是十分钝底。被他只就一个敬字上做工夫。终被他做得成。○训僩云今公掀然有飞扬之心。以为治国平天下。如指诸掌。不知自家一个身心。却安顿未有下落。如何说功名事业。怎生治人。古时英雄豪杰不如此。张子房不问著他不说。诸葛孔明甚么样端严公。淅中一般学。是学为英雄之学。务为跅弛豪纵。全不点检身心。某这里须是事事从心上理会起。举止动步事事有个道理。一豪不然。便是欠阙了他道理。固是天下事无不当理会。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序。须先立其本。方以此推及其馀。今公们学却倒了。缓其所急。先其所后。少间使得这身心。飞扬悠远。全无收拾处。而今人不知学底。他心虽放。犹放得近。今公虽曰知为学。然却放得远。少间会失心去。不可不觉。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2H 页
穷理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有一个物。便有一个道理。所以大学之道。教人去事物上。逐一理会得个道理。若理会一件未得。直须反覆推究研穷。行也思量。坐也思量。早上思量不得。晚间又把出思量。晚间思量不得。明日又思量。如此岂有不得底道理。若只略略地思量。思量不得。便掉了。如此千年也理会不得。只管责道自家鲁钝。○格物只是就事物上。求个当然之理。若臣之忠。臣自是当忠。子之孝。子自是当孝。为臣试不忠。为子试不孝。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2L 页
看自家心中如何。凡事只是寻个当然。○道理要见得真。须是表里首末。极其透彻。无有不尽。真见得是如此。决然不可移易始得。不可只窥见一斑半点。便以为是。如为人父。须真知是决然止于慈而不可易。为人子。须真知是决然止于孝而不可易。善须真见得是善。方是决然必做。恶须真见得是恶。方始决然必不做。圣贤言语。须是真看得十分透彻。如从他肚里。穿过一字。或轻或重。移易不得。始是看理彻则心与理一。然一下未能彻。须是浃洽。始得。○博学。谓天下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第。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学者讲学。多是不疑其所当疑。而疑其所不当疑。不疑其所当疑。故眼前合理会处。多蹉过。疑其所不当疑。故枉费了工夫。○张子曰。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也。是说得维持字好。盖不读书。则此心便无用处。○凡吾身日用之间。无非道。书则所以接注此心耳。故必先求之于身。而后求之于书。则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3H 页
读书方有味。○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譬如一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舐噬其外面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此书中。行走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恁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若但欲来人面前说得去。不求自熟。如此济得甚事。须是著起精神。字字与他看过。不惟念得正文注字。要自家暗地。以俗语解得。方是。如今自家精神。都不曾与书相入。念本文注字。犹记不得。如何晓得。○读书。须立下硬寨。定要通得这一书。方看第二书。若此书既未晓。我宁死也。不看那个。如此立志。方成工夫。○观书。须宽心平易看。先见得大纲道理了。然后详究节目。○今须是从头平心读那书。许多训诂。名物度数。一一去理会。如礼仪。须自一二三四。数至于三百。威仪。须自一百二百三百。数至三千。逐一理会过。都恁地通透。始得。○训安卿云如吾友也。只是拣那尖利底说。粗钝底却掉了。如孟子从梁惠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3L 页
王以下都不读。只拣告子尽心来说。其他五篇都删了。紧要便读。閒慢底便不读。精底便理会。粗底便不理会。书自是要读恁地。拣择不得。○问寿昌近日。教浩读甚书。寿昌对以教他午前即理论语。午后即念些苏文之类。先生笑曰。早间一服朮附汤。午后又一服清凉散。(又日。经书正须要读。如史书。要见事变之血脉。不可不熟。)○有言贫困。不得专意问学者。曰不于事。世间岂有无事底人。但十二时。看那个时閒。一时閒便做一时工夫。一刻閒便做一刻工夫。积累久。自然别。○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处。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若是朴实头读书。真个逐些理会将去。所疑真是疑。亦有可答。不然彼己无益。只是一场閒说话尔。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4H 页
力行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世俗之学。所以与圣贤不同者。亦不难见。圣贤直是真个去做。说正心。直要心正。说诚意。直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饷。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饷。说修身。又将圣贤许多说修身处。讽诵而已。或掇拾言语。缀缉时文。如此为学。却于自家身上。有何交涉。这里须要著意理会。○问今之言学者满天下。家诵中庸大学语孟之书。人习中庸大学语孟之说。究观其实。不惟应事接物。与所学不相似。而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4L 页
其为人举足动步。全不类学者所为。或做作些少气象。或专治一等议论。专一欺人。此岂其学使然欤。抑践履不至欤。抑所学之非欤。曰此何足以言学。某与人说学问。止是说得大槩。要人自去下工。若不下工夫自去讨。终是不济事。今人为学。多是为名。不肯切己。某甚不满于长沙士友。南轩许久与诸公商量。到如今只如此。是不切己之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如今说了千千万万。却不曾去下得分寸工夫。又曰如读书。只是理会得便做去。公却只管在这里说道。如何理会。伊川云人所最可畏者便做。○或言今且看先生动容周旋。以自检先生所著文义。却自归去理会。曰文义只是目下所行底。如何将文义。别做一边看。文义乃是躬行之门路。躬行即是文义之事实。○谦请云只得须要践履。曰真不知得。如何践履得。若是真知。自住不得。不可似他们。只把来说过了。○先生问元昭近来颇觉如何。曰自觉此心不实。曰但不要穷高极远。只于言行上点检。便自实。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5H 页
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说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荡然无守。流于空虚异端之说。○或问某欲克己而患未能。曰此更无商量。人患不知耳。既已知之。便合下手做。更有甚商量。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总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涵养致知力行三者。本不可先后。又不可无先后。须当以涵养为先。若不涵养而专于致知。则是徒然思量。若专于涵养而不致知。却鹘突了。○主敬穷理。不可偏废。这两件事。如踏一物一般。踏著这头。那头便动。如行步。左足起。右足自来。○安卿举南轩谓知与行互相发。曰知与行。须是齐头做。方能互相发。○既涵养。又须致知。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亦须一时并了。非谓今日涵养。明日致知。后日力行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5L 页
兴洛尝观朱语训门人诸编。其教人为学之方。固非一端。然撮其大目。不过曰立志居敬穷理力行四者而已。盖必立志然后。心有所准的而趋向正矣。居敬所以持志而为穷理之本也。穷理所以明善而为进德之基也。力行所以反身而践所明之理也。是四者其用力也。齐头做去。固无今日为此。明日为彼之理。然其缓急次第。亦有不可以毫釐差者。诚进修之要道。而后学之指南也。今之论学者。各主一偏。互生知解。或先后无序。或轻重失称。盖皆不考乎此之过也。遂忘其僭妄。排列为图。采训门人中发明此四者。尤切于受用者。附之逐类之下。以为朝夕观省之资。诚能因此四者之序而实用力焉。则固已不差于路径。而又须就语孟庸学。下及洛闽之书。益推类而广之。庶几规模该备。知行两全。而于进道也。可几矣。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6H 页
程子格致说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6L 页
朱子曰。程子之说。切于己而不遗于物。本于行事之实而不废文字之功。极其大而不略其小。究其精而不忽其粗。学者循是而用力焉。则既不务博而陷于支离。亦不径约而流于狂妄。既不舍其积累之渐。而所谓豁然贯通者。亦非见闻思虑之可及也。○又曰当时答问。各就人言。今须是合就许多不同处。看作一意。
朱子格致说图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7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敬斋箴集说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7L 页
主一说(甲寅)
或曰。主一之一。是心之一。非事之一。若作事之一。则此心便滞于一隅。而不足为万变之主宰。兴洛窃谓主一之云。本以主一事而得名。而主一事者。乃所以一其心也。当事时。此心卓然在此而应之。非逐物而往也。安有滞于一隅之患乎。若必曰主一。非主一事之一。则所谓主一者。果如何而用力也。吾恐日用之间。将无所执持而流于坐忘坐驰之域矣。朱子答吕子约书曰。所论主一主事之不同。恐亦未然。主一只是专一。盖无事则澹然安静而不骛于动。(此便是静时主一。)有事则随事应变而不及乎他。(此便是动时主一。)是所谓主事者。乃所以为主一也。若是有所系恋。却是私意。虽似专一不舍。然既有系恋。则必有事已过而心未忘。身在此而心在彼者。此其支离畔援。与主一无适。非但不同。直是相反。今比而论之。亦可谓不察矣。(朱子说止此。)此一书。正说此义。无复馀蕴。今日正当敬守而力行。不必添枝接叶。生出疑端。而无益于自省之实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8H 页
论或问正心章
丁巳年间。兴洛进候坪上。先生方草大学童子问。因问兴洛曰。或问鉴空衡平。喻心体之至虚至静也。下文引操舍存亡。又是言心之危动难安也。是何一心而有两样本体也。兴洛对曰。窃意人禀健顺之理正通之气。理与气合而为心。故其方寸之间。神明不测。常活不死。能主宰一身而发挥万变。语其实体之湛一亭当。则曰鉴空衡平。语其伎俩之危动难安。则曰出入之易而保守之难。盖即是实体而伎俩如此。此其本来体相。而非为其有存不存之异也。故朱子于此。俱以本体言之。恐未可以差殊观也。虽然即其出入之易。保守之难。而此心之周流常活。可得以见。人苟敬以操之。使其常存而不放。则所谓危动难安者。亦足以周流不滞。而为酬酢万变之主矣。先生曰。说得似好。当更思之。
论大学传十章。胡云峰分节。
胡云峰分节。意非不善。而楚书舅犯及君子有大道之别为各节。似有未尽然者。盖楚书舅犯。承上财用言。起下好恶意。自当与先慎乎德以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8L 页
下。同为一节。君子有大道。虽包下节之意。而上有是故二字。亦承上之辞。亦当与秦誓以下。同为一节。如是则首尾只是六节。第一节言所以有絜矩之道。第二节言絜矩之道。第三节就好恶言絜矩能否。第四节就财用言絜矩能否。第五节申言好恶公私之极。第六节申言不外本内末之意。盖一章大旨。不出乎絜矩二字。而絜矩之大者。又在于好恶财用。故传者于此屡更端而屡致意。分而为节。而意脉各有攸属。合而为章。而首尾自相贯穿。其丁宁反复之意。至深切矣。区区于此。非求多乎前人。因或人改定之说。而更加考究。疑其两节分属如此。而其意则未尝不原于云峰也。
论语劄疑
三省章为人谋。就心上言。故曰忠。朋友交。就事上言。故曰信。盖忠是尽己之谓。则是十分自尽己心。不得卤莽灭裂。姑循外面。朱子所谓为人谋事。一似为己者此也。信是以实之谓。则是循事理之实而无违。如就言上说。则北溪所谓只据此实物。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9H 页
有为无。便是不以实者此也。
小注朱子曰。为人谋而不忠。是主一事说。朋友交而不信。是汎说。窃意汎说。谓非一事。如交接之不以诚心。告之而不忠。言之而不践。皆是不信。
信有就言上说。有就事上说。此章所谓信。小注朱子曰言不信。勉斋曰践其言。后章子夏之言交朋友。亦曰言而有信。然集注只训以实而已。则所包者广。所谓就事上说者。而言与行皆在其中矣。若谨而信之信。但训言之有实。盖与谨并言。故只就言上说。
道千乘之国章。反复相因。小注朱说。已自详尽。惟信与节用。愚陋未见其相因之实。窃以意推之。信则诚心为民。故能节用。不信者罔民。故用之不节而过取于民。此所以能信。方能节用。又或不欺其民于赏罚期会之间。而在我者不能去侈奢之心。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受实害。此所以信了。又须节用。或曰信者以实之谓也。故能谨节制度。量入为出。而无虚内事外之弊。
贤贤易色章。或问曰杨氏尊贤亲亲之说巧矣。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59L 页
然子夏之言。未必有此意也。必若其言。则上章所信之序。又何说以通之乎。窃谓引九经尊亲之序。以明此章贤贤之先于事父母。固无不当。但杨氏以学本于致知。亲贤所以致知为说。则涉于穿凿。而非子夏之意。故或问谓之巧。盖子夏之意。在于笃实务本。事父母事君交朋友。皆人道之本。而非好善有诚。则虽曰行之。必不能尽其心。故以贤贤为先。若上章。本为言弟子之职。故自孝弟说起。然曰亲仁。则孝弟谨信。未尝不须此以成。盖或先或后。而意实相贯也。
则以学文。程子所谓读书者是已。以知言也。吾必谓之学。通知行而重躬行之本。不但学文而已。
不重则不威章。主忠信程子说。程子尝曰一心之谓诚。尽心之谓忠。而于此直以诚言忠信。则正朱子所以讥范氏之未精者。柰何。曰诚与忠信。固有分别。然亦非截然不相贯。盖诚是指全体极尽处言。忠信是指用力处言。真氏所谓尽得忠信。即是诚者是也。凡事不诚则无物。须自忠信入。程子之言。意盖如此。与范氏忠者诚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0H 页
之云。自不伦矣。
子禽问于子贡章。俭节制也。小注真氏曰。节者自然之界限。制者用力而裁制。窃疑是制之节之之意。其所以节之制之。因自然之界限也。朱子曰。俭只是不放肆。常收敛意。可知矣。
礼之用和为贵章。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是举全体而言。其严泰和节。乃理之自然。而人心之固有者。但因气质不齐。倚于一偏。而失其本然者多矣。故有子言之如此。欲人循其自然而复其固有。所谓和者。不是于礼外添入。就此严敬中。顺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便是。若有所安排作为。而强其所不欲则非和矣。故朱子释之以从容不迫。然只守个从容不迫四字。而不循理之节文。自然不容已处。则是亦安排勉强而已。其流荡而不可行也必矣。
礼之本然。指严敬中自然安泰处。
为政以德章。此章言为政者。当以德为先。故曰为政以德。人君苟能躬行心得。则不待政令而天下自然归之。紧要在德上。为政特虚字耳。故朱子曰。不是把德去为政。又曰不必泥以字。义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0L 页
已精矣。若曰以德为政。则不可谓无为。居其所。失其譬矣。
为政以德。政在德上。吕氏曰。大人之政。正己而已。
为政以德。如言教人以身相似。盖教人者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非先有心于教人也。亦非以身而教人也。
十五志学章。立是道成德立地位。自志学至此。工夫尽多。所以为十五年之久。立而后则渐次省得力耳。
温故而知新章。朱子曰。记问之学。温故而不知新。愚谓温故是就旧所闻上。寻绎义理之所以然。若此者岂不可以知新乎。彼记闻之学。求之文字而不求之心。索之言语而不索之义理。其立心用工。大相不同。不但不知新。亦不可谓温故。特以其亦有所记览时习之功。故朱子云然。盖此章之言。重在知新。故借温故而不知新者明之耳。圣门温故之学。亦不离乎文字言语。但因此而求义理之实耳。
君子周而不比章。周与比。相似而实相反。以其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1H 页
皆亲厚之意。所以相似。一公而一私。所以相反。圣人即其相似。而别其相反。盖因其事而究其心。痛切剖示。欲学者审取舍于毫釐之间。而无疑似之惑耳。
君子以理为心。故心广而意公。所以周也。小人以我为心。故心狭而意私。所以比也。
学而不思章。窃谓学固属行。思固属知。然皆贯穿知行而言。读书讲义。亦学也。行著习察。亦思也。要之凡习于事。皆学也。求诸心。皆思也。与他分知行。似不同。
昏以心言。无得于理。所以昏也。危以身言。不安于事。所以危也。
子谓韶尽美矣章。善者美之实。细看集注。非谓善便是德。其所由然者德也。盖舜武之德如彼。故其乐之实如此云耳。小注朱说曰。武是象伐纣之事。气象便不恁地和。韶乐只是和而已。窃意其实不同者如此。坪上琐语。亦以乐之中和言之矣。
富与贵章。无时无处。小注朱说以无终食违仁。为无时而不仁。以造次颠沛必于是。为无处而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1L 页
不仁。然以愚度之。时处固可分言。然言时而处在其中。言处而时在其中。若截然分属而不相管。则理所必无。而工夫之所不到者有之矣。何以曰存养之密乎。集注通以无时无处不用其力。言之于富贵贫贱终食造次颠沛者以此。
我未见好仁者章。盖有之。集注训之以力不足者。而系乎上文未见力不足之下。语势若相牴牾。故读者往往致疑。然就考或问。则已有论辨及此者。其言曰诸说不可尽用。必不得已。则从周氏之训以指夫力不足之人。用程子之意以不绝夫进善之路。其庶几乎。盖周氏之训。则有曰盖有力不足之人。但我未之见。程子之意。则盖谓欲仁则仁至。故仁不系乎力也。虽然若因周氏之训而并从其意。则是乃所以深言必有用力而不足之人。故朱子以为未见之云。不免戾于前后之云。因程子之意。而并用其说。则是人之为仁。固不待于用力。故朱子以为不免跨越之弊。是以于训则从周氏以指夫力不足之人。于意则用程子以不绝夫进善之路。然所谓指夫力不足者。亦曰疑亦容或有之。非必有力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2H 页
不足者。而特夫子未之见耳。所谓不绝进善之路者。亦曰人苟用力。则无力不足之患。但莫肯用力。故力不足者。亦不之见也。朱子于此盖精思极覈。以折其衷。兼采杂用。不落一偏。观于所谓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可见。
吾道一以贯之章。小注陈氏曰。中庸以中为大本。是专指未发处言。此以忠为大本。则是就心之存主真实无妄处言。彻首彻尾。无间于未发已发。程子只是借大本达道言之。其意自不同。窃意泛言忠恕则理固如此。若此章所言。一体一用。动静自别。一理无妄。浑然在中。便是个未发。随所感遇。泛应曲当。便是个已发。其为大本达道。恐与中庸本文之意。无以异矣。朱子曰。忠是未感而存诸中者。所以谓之天道。恕是已感而见诸事物者。所以谓之人道。似已说破此义矣。
宁武子章。旧尝疑程子似专以沈晦说愚字。与朱训微有不合。今细味之。两说初无不同。程子所谓沈晦。谓其能处艰险而不自表著。非喑默之谓也。所谓免患。谓其能摆脱祸患。卒得两全。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2L 页
非偷安之谓也。盖武子值无道之君。而有失国之患。既不全身避险。随事尽忠。又能沈晦其能。不自表见。卒保身以济君。自智巧之士视之。不谓之愚也几希。而不知此其所以为不可及耳。
颜渊季路言志章小注。子路发于意气者也。颜子循其性分者也。夫子浑然天理者也。窃谓此语。即求仁不违仁安仁之意。盖子路车马轻裘共。弊而无憾。则能忘私矣。然未能无私也。特勇于义耳。故曰发于意气。颜子无伐善无施劳。则平物我一彼此。而无复私之可言矣。然无伐无施。犹有待于用意。故曰循其性分。夫子老安友信少怀。则廓然大公。因物赋与。而无复物我之可言。如天地化工。一切涵育覆载。不待件件致察。物物雕刻。而万物各得其所。故曰浑然天理。然性分天理。本非二致。特颜子不免有意。故为自家性分上事。夫子安而行之。故为天理上事。夫子之纯乎天。固不外于性分。颜子而尽其性。则可以达乎天理矣。
雍也可使南面章。仲弓之意。以夫子若专以简许可南面。则己所未敢信也。故问伯子如何。而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3H 页
夫子又谓之可也简。则于是乎滋惑矣。故明居敬居简之不同。盖仲弓本非不知伯子之为太简。而问之以质夫子许己之意也。夫子以其言之能默契。故不辨可字之喻否。而直答曰然。亦可见圣人德宏处。
子谓仲弓章。子能改父之过。变恶以为美。则可谓孝矣。首篇以三年无改为孝。而此以改父之过为孝何也。曰此皆以孝子之心言之耳。父之道可以未改者。父之过斯速改之者。可改而不改。与未可改而改者。均为不孝。盖孝子之心。不忍其父之恶。故恻然不得已而改之。使其父不终得罪于义理。此其所以为孝子慈孙耳。有此心然后。善之实可见。苟无此心。而惟反之为贵。虽善何足称焉。
贤哉回也章。集注诸说。自有次第。愈往愈紧。实始则曰不以贫窭改其乐。次言箪瓢之外。自有其乐。次言寻所乐何事。盖乐是德盛仁熟底功验。乃学者之准的归宿处。不可不寻。但所谓寻者。岂欲其但以谈说揣量想象而已哉。必将即其事而求其所以致此者耳。故终曰但当从事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3L 页
于博文约礼之诲。
君子儒章。以私灭公。适己自便是利。则循理忘私。与人公共是义。志于义则大且远。志于利则小且近。子夏虽始见夫子时。岂以利为心者。但恐其于文学上用工。而不深究义理之实。故所见或不出近小而流于利也欤。
子游为武城宰章。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见。则事有大小。而情无大小。持身者固不可以小事而不谨。取人者亦不可以小事而不察。
苟与邪。是动不以正者。贱与媚。是不能自守者。自持身者言之则苟贱。自取人者观之则邪媚。
质胜文章。新安陈氏谓文可损益。而质无损益。其意在于务本。善矣。而以夫子言意推之。恐未然。盖虽质本而文末。然本末俱得然后可以成德。故学者当两下矫揉。不令相胜。辅氏于此似得之矣。
樊迟问知章。朱子曰才有意于获。心头便两歧了。居常甚爱此语。盖仁者心一于义理而无他。才有系绊则二三。乃私意也。
泰伯至德章。太王剪商。天命人心之不容己处。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4H 页
乃济天下之公。而非利一己之私也。泰伯非不知者。而君臣义重。非吾心之所安。故祇得不从。逃之而已。使太王而出于邪心。而非天意之公。则泰伯安得晏然退坐。陷父于不义乎。
泰伯之让。不让之让。逃之荆蛮是已。若真有让。则民可得以称之耳。
以能问于不能章。得为在己。失为在人。只是计校之意。若事之得失。则颜子之明。岂有不知。不必校计曲直。归得于己。归失于人耳。所谓心理浑然。物我一致。不见可校者也。小注朱子说。谓如蚊虫之过前。则所以喻其所存广大。自不觉小小触犯耳。若曰尔安足与校云尔。得无近于傲乎。饶氏则曰不忍与之校曲直。然则初非能不校者。特不忍耳。而可乎。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章。人所得于天而为心者。本自公然。只为不见得这个。缘私意狭小了。所以有骄吝。若忘私者。其庶乎免夫。不然则殆谢氏所谓功业盖世而卒归于小人。可不戒哉。
书赠士钦(丙午)
大凡读书。先须整容端坐。凑其心目。缓声以读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4L 页
之。若纷纭读过。忘前遗后。虽看得甚多。便不济事。
与诸友语。必端容稳辞以接。勿为把臂作队。游浪度日。
古人云读书千周。其义可见。又曰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如是出入往来者十百数。其未晓者。亦可以通透。其已晓者。越有滋味。
又曰优而游之。使自得之。
赠李君范
吾姊子李君范。从其王大人之楚山也。过余于素溪之庄。袖示岩后所赆格言。曰请舅更有以一言警告。余惟肤浅寡闻。固不能塞厚望。且岩丈之所警告至矣。吾复何言也。虽然窃尝闻之。古人言语。何莫非教人为善。而于其中不得无紧歇缓急之势。苟择之不以其要。践之不以其序。而徒曰吾知其好而已。则直世俗傀儡子为耳。奚足尚哉。余是以尤不能无感于岩丈之言也。君范试观其言。何者为最紧且急。其非立志之云乎。夫士之所尚者。志而已。大者既立。物不得以夺之。故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5H 页
威武不能屈。此居仁由义之验。而大人之体用备矣。虽然是岂可以一蹴便到哉。其始也。判得路头。勇厉向前。使吾心之所之。卓然有所定向然后。可庶几耳。抑又闻之。养嘉禾者。先除稂莠。琢良玉者。先攻玷缺。欲养其志。而不先去其害可乎。前辈有言。从古圣贤。莫不就饮食男女上做工夫。此其害志之尤。而当知所以养之者。圣贤尚如此。况学者乎。夫楚山在湖南四达之冲。为陆海之所䙅襘。凡声色纷华之杂然而前者。皆足以丧志。未知君范当如何而养之。可免得坠堕。余将于此乎验之。
李君显
凡人读书。须是食与俱咽。寝与俱呓。方是有到头处。方是有下落。若开卷才有意。掩卷辄茫然。便是书自书我自我。干自己甚事。
大抵为学。须是一意勤敏。无或怠惰。方可向进。昔黄直卿用意刻苦。至夜不辍。每睡到。暂倚床而起。退陶夫子夏月读书。云胸膈生凉。以大贤之才质。尚如此。况今人乎。
洗心说。赠李在言。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5L 页
李君在言。少从事公车。既而决然舍去。专就四子书。研求旨义。各有劄录。晚而有意乎本原澄治之工。名其室曰洗心。要余一言以相发。余曰。此何以他求为哉。大学所引盘铭一段。正为吾子今日合受用地。夫洗濯其心以自新。非可以苟且循外而得之。然既新矣。而所以新之之工不继。则且将中道自废。并与前功而失之。故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不信然矣乎。由是而心地清明。义理昭著。有以濯旧闻而来新见。则凡平日讲求底义理。当益就精密。而有知行并进之实矣。吾子其勉之。
书赠应植(甲午)
修身。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行有不慊。反求诸己。
 先须理会气象。
 常见自家有多少不尽分处。其他都见不得。
惇亲。
 孝子之有深爱。必有和气愉色婉容。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6H 页
兄弟怡怡。
 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御家。
 庄以莅之。慈以育之。
 惠虽不能周于人。心常存于厚。
 隐恶扬善。
慎言。
 发禁躁妄。
 心和气平则能言。
 闻人不善。如闻父母之名。
 
言语须教待思而发。
 心正者。其言重而迟。
轻财。
 贵德而贱货。
 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读书。
 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一时德性有懈。人之读书。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士大夫一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266L 页
书此当座右。朝夕视为警。
崔汝敬字辞
崔君东翼字汝敬。乃翁肇锡意寄深。君子学以成其材。宗旨要于敬上寻。敬非默然无为设。事事存得翼翼心。动静循环惟主一。闇室常如鬼神临。夫岂摄心如坐禅。从此发挥问学林。知益明时守益固。措诸事为沛难禁。大言不逮吾有愧。洛闽至训可相参。吁嗟汝敬其念哉。乃翁贻厥胜籯金。君归端的有馀师。顾名思义曷不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