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9H 页
答柳元直(廷镐○辛酉)
哭散月馀。万事悲凉。无复生意。而耿耿一念。犹在同人之地。即蒙垂问。语及畴昔。令人感泣。无以为对。仍审雪寒。侍棣万相。兴寻数之业。属之篱边久矣。有时蓦然想来。非不欲整理丌书。温燖旧业。而凡平日问辨承受于函丈之间者。已有惘然不可收之叹。至若寻常音貌之在乎耳目者。亦若将记不记。况敢望其有所尊闻行知之实乎。每自叹其徒有出入门屏之名。而实则玷累忝辱耳。来教诚有不敢当者。而意其或出于期勉之切。令人感领。遗文收录。虽无勤教。固已念及者。当更如教耳。
答柳元直(丙子)
千里之归。经由我里。而承闻既后。失于就叙。缘我懒慢。又拒贤者之辙。区区怅齾。非寻常贻阻之比。殆令人历时难化也。族君之来。手讯先及。娓娓如相对面谈。以叙久阔之怀。其何感愧如之。兴夏困炎暑。秋益惫矣。书册权且倚阁。支体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9L 页
一任放倒。环顾其中。不异于乡里陈人者无几矣。回思曩日师友期勉之重。了无一半可以称塞者。而先进长德。次第崆峒。耳边绝不闻法语。今日所望于座下。庶几其左右提挈。补其不逮耳。幸时惠德音。思有以振厉而鼓起之也。贤器容仪端肃。动作有节。见于外者如此。其中固可知。家庭培养之力。从而可仰揣。想当涵育薰陶。以就其德器耳。如兴空疏。其身之且不恤。奚暇乎及人。但继此源源得以亲近典刑则幸矣。
答柳元直
病伏中。久以习忘为事。不复以书尺相通。玆拜委人垂问。讽味十回。所以感豁人深矣。谨审端阳。服体卫相。兴素来病懒。渐成癃废。少日所闻于师友间者。随手涣散。直成一场大脱空。每追思悼叹。不知所以为计。贤者乃若不知其然。而每有推借过当之语。虽知出于爱望。而在我能不骍然发汗耶。幸更怜察。大抵吾辈已矣。后生少年中。亦未见担作己事。卓然自立。岂吾道之穷。无复有望于斯世耶。其间亦不无有志尚才谞者。而率乍鼓旋罢。不肯进前。此则先进长德。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0H 页
未有鼓发而振德之者。贤者不当自视菲薄。袖手岸观。不思所以指引开发之也。力分所及。尽心焉而已。亦非过分事也。近晋阳崔君正基。委到留连数日而去。年才三十馀。而其经术操持。大非此间朋友比。闻其所与游从讲磨。多卓然自树立者。近来下乡教学之盛如此。吾乡素谓邹鲁而能无愧乎。
答柳元直(癸未)
前月委枉。虽非区区所敢当。而所以荷眷则深矣。玆又辱惠。如复对晤。不惟慰怅别之情。亦使昏懒者知所警发也。谨审春寒。经体有相。兴只是昨样人。但日用一任放倒。行解之间。全无凭藉之实。所以欲得良友切偲之益。以补其桑榆。而乃执事过相推重。执礼太恭。种种称谓。皆使人愕然惊心。继之以惑也。继自今万望略去一切虚礼。使区区得以安意受益。无嗫嚅不敢尽之叹也。涵养之云。发之似无端。而尝病世之学者。乍见大学。便以格致为最初下手处。而不知格致之前。元有小学涵养德性一段事。故往往驰于口耳而无实得。执事潜心积学之久。必无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0L 页
是也。望厚之地。不计己之不逮。而猥有献焉。亦四邻耒耟之意也。
答柳元直(甲申)
费隐之说。向于亭会。偶然及之。而造语生疏。若与章句所解相戾。殊愧其妄率。然鄙本意则此理虽洋洋于日用事物之著见。而实无声形之可见。则虽谓之费者隐可也。所以明其非二物也。鬼神自成两章。区区尚有满腹疑难。早晚相对扣发。可以尽其曲折而得其定论耶。胤君少年壮游。可谓不虚生高丽。奇哉奇哉。游录必有可观。而恨不得将来。为卧游之资耳。
答柳元直
西林三夜之奉。周旋于精神咳唾之所寓。愀然有复见之感。不但叙畅阻郁之为可慰而已。别来两月。潦暑无际。翘首东云。政尔无限纡想。匪意亭隶忽至。手讯见坠。细悉体履无损。且有联床谭宴之乐。所干事。又将究竟得十分。倘非座下卫道勤恳之至。何以致此。两年之间。费精吃淡。殆人所未能堪。而一味精强。了斯文一大事。虽其禀赋有过人。而无亦天所以相之耶。公私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1H 页
慰幸大矣。阳衙安报喜慰。久于此路。世以为荣。而老境离违。孰谓其可乐也。莫如早寻遂初。琴书亲戚。以娱残景耳。兴了得数十卷残书。而过眼辄忘。持守不得。田地日益荒芜。意思日益钝滞。恐是本原工夫大段欠在流循放倒。不能自立而然。不但气力之衰耗而已。可惧可叹。文集告成。此是儒林事。主人虽在。固应以门下主事。但俟主人归后似稳当。晚亭诸额付刻甚善。但记文缮写。属于无状。因以托名于后。亦所荣幸。故不计陋拙。书得一本。自看已不满意。安足以揭之亭楣。传示来后耶。书面称谓。从前屡书恳改。而一直不许施。何故而置人于难当之地。甚非相爱之道也。每奉来书。辄赧然发骍。不敢以示人。此心庶或见谅矣。
答柳元直
前月一书。意寄甚厚。非寻常寒暄之比。而漠然不以时谢。怅叹可言。即今霜意渐紧。不审棣床湛乐有相。纲目已断手耶。因此耸动得意思。不是小事。但求其实于经传圣贤之言。而责其身以必然。乃为尽善耳。兴前此亦尝涉猎大槩。而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1L 页
不将作一膝工夫。孤陋之愧甚矣。而犹为贤者发此语。愈见其无耻也。兴杜门静摄殆一月。书册遮眼。虽不敢顿废。神精衰苶。不能收聚作自家物事。亦无盆耳。文集近才流看一过。而巨帙讹误无多。亦可见书刻之精审。因有以窃窥教人为学之意。只要人就他日用彝伦之常。致穷格之工而实体之耳。其工夫尽有节序。而大旨似不出于此。平日非不耳熟于提命之下。而及此方见得端的有据依。从此洗心从事。或可以免得罪过耶。联床警切之益。节节是顶针。吾辈俱可以佩服。但惩于方而欲其圆。得无有矫在过直之患耶。第一先须见理分明。处世应物。傥然惟理之视。则其圆其方。自然随其理之当然。而处之不失其宜。又须使吾所以处之者。礼行逊出。无悻悻绞讦之蔽。乃为善耳。区区亦尝以此禀于先师。而答教以逊而直三字为单提。可谓要言不烦。岂非吾辈服膺之一符子耶。衣制若终无方便。则所可从事者。深衣而已。黑缘虽是古制。而亦有以朱绿。等其高下。又以具庆与否。而其纯不同。固无一定之制可知。礼孤子纯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2H 页
素。以素缘边。或不至于违礼耶。
答柳元直(乙酉)
近日作何工夫。閒里浸郁之味。想日入蔗境。安得出脱忧冗。款接益论。以豁满襟尘土。徒悬企而已。俯示心丧除制之以当禫日。礼书所言。果皆如此。且于孝子之情。虽加一日。犹贤乎己者。而先生平日裁定以当禫月朔除制。为一家之成制者。无乃或有为而然耶。不然必有意义存焉。且衙中书。以遵用为当。而不欲其更加询议。则在景深地。只合承顺而已。若以家庭所教为未尽。而直待当禫日。则虽处得无有不可。而于道理。无未安者否。区区昧礼。固莫的所从。惟在烂漫议处如何耳。
答柳元直(丙戌)
示及疑节。窃意闻丧为位条。不奠之云。似据丧在家而在外闻丧者言。若今日所处。则丧侧既无子孙。平日所居之室堂。安知非魂气之所托乎。设奠断无可疑。但此庋阁之设。随其所有。有脯果则亦何不设之有。但不必为特然备数而设耳。上食与否。未见明文。尤难决其举否。然此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2L 页
事当视未殡前节次。殡前有上食乎。袭敛之奠。当食时则用其食奠。惟在即其时量度处之。不可备上食之仪耳。成服而后行之文。即谓出使闻丧者之类。如年前溪南台丈在谪遭故时。可依此处之。若今日则虽其期稍远。丧有可返之势者。与所谓不忍成服于外者。其义实同。来示当然。更安有异议。但未成服之服。当视敛后布深衣绖带。恐当一如之。计必按而行之矣。
答柳元直
向示疑节。追思多失对者。此区区身所经历。而临事茫然。致有颠错。悚叹可言。旋念此等虽是人事之大变。而亦有种种遭此者。其仪节。合相商量。不可以前书已报而置不复讲也。绖带布深衣。视殓后云者。(鄙说误处。)奔丧虽有袭绖绞带之文。而此闻丧而未得奔者事。非所以议于今日。但诣柩前以后。则不可一向以四脚巾白布衫绳带麻屦从事。故家礼云又变服如大小敛。则至是而当服布深衣麻绖散带耶。期亲以下。无论奔未奔。仿众主人布带之说。皆著布巾带耶。在家上食。以柩行在道例之。则似不容不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3H 页
举。而窃疑义自不同。在道则虽不敛未服。而体魄所在。不忍顿阙象生之设。在家则闻变号擗。举家遑遑。虽为日已久。而丧未至之前。犹当以成服前无上食之义而处之耶。
答柳元直(丁亥)
违晤已数月矣。青城之会。若可奉际。而此又归虚。永日怀仰。政使人悢悢。意外贤器偕二妙。联翩来访。惠翰从而郑重焉。虽非所敢当。然所以慰此烦胸则深矣。甚荷甚荷。谨审夏令。经体动止。对时卫重。瓢溪杖屦时临。有对床翻理之乐。何慰幸如之。哓哓之端。古人所不免。苟在我者无所慊。世岂无止言之明者耶。况困横拂郁。是君子所增益之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惟自视瞿然。益用力于进修之业。使吾出言动步。无有罅隙之可议。则彼一时之言。不为吾病。而反有所助矣。庸何伤乎。下临新构华敞。江山增彩。从此寓慕为有地矣。但倡其始者。未得以乐其成。岂非人事之可憾耶。青会数日而罢。近来此个会集。例不免稠沓。拟以旬望者。辄不数日而中辍。信乎好事之难做也。承学中可期成就者。不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3L 页
为无人。一番声势。亦似耸动得人意。然训迪者。既非其人。而每一会之后。间歇七八年。诚何异于一曝而十寒耶。深惧自我怠缓。坏却好个人耳。此来三友。意非偶然。一例奔忙之日。此事诚未易得。但属意区区。无亦志勤而事左乎。胤君素所期爱者。今来见其文字。所见洽已得家庭法门。贵族二妙。亦皆后承之难得者。数日相处。所益亦不少矣。归去。劝其一意精研。以遂其有为之志也。大抵人之资性不同。沈密者欠了警发。敏悟者或不深厚。苟相与资益。裒其多而益其寡。则其于进就也何有。数君皆若可望以将来者。故望之之厚耳。
答柳元直
下临相从。只从稠沓中打过。别后手翰。满纸缕缕。皆从反己修省处来。读之爽然。足以润渴肺也。甚幸甚幸。谨审经床起靖珍福。杜门潜精。又在近思一部。以座下之恳恳。而用工真切如此。其于进德也何有。更须玩味入深。浃髓沦肌。使吾身心语默。一出于所讲之义理也。躬所不逮而大言之。可耻之甚。然爱望之厚。心有所不已。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4H 页
幸谅。近日听闻不佳。岂无在我不尽分者耶。不独此耳。凡可以骇人听而取人言者。虽无实事。须亟反而深思。用力于沈厚敛退之地。致慎于言行枢机之际。就使有不可含默者。据理逊出而不自有。切戒带气冲口而发。以取人猜怒也。此事未必皆座下所知。而书中既有忧叹之语。故不敢效泛然傍视者之为。索言至此。须另入思议。深加敦束。使外人无得复容喙。而区区者永有所赖则岂非幸耶。
答柳元直(戊子)
示及禫疑。区区于此。实有未释然处。若使龙冈说。为断然可承用。则湖训及案条所论。何若是也。意其必有微意所在。而不得其说。近得后山答人书。始知湖上晚年定论乃如此。而通考之继之龙冈说下。而曰此似以哭擗行丧云者。非偶然矣。于是而恍然自悟其可以无禫之故。凡诸疑难。可因此而有归宿矣。但禫可追行。亦有先儒之说。在瓢谷哀。则家先平日议论又如此。不可不遵行。而以之为通行之礼。则无乃或过乎。区区所以对贤胤云云者此也。幸更从容入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4L 页
思议如何。
答柳元直(己亥)
长夏热湿。信息漠如。政尔邑邑倾想。即拜委讯。谨审静养体事康卫。梨田篮舆往还。颇有对床之乐。兴宿證沈深。长卧少起。其无更起为人之望可知。怜且柰何。先师续集。头绪已成。将与附录。速图入刊。可喜。尊卫之诚。出于寻常。但近来文字。鲜不入摘抉中。政须十分照勘。毋令有一分未尽处然后。方可议到。千万慎重如何。家礼辑解。不欲并梓耶。退节幸而至于印妆。而板校尚多讹误。大抵文字之难成如此。可戒也。
答权乃范(锡夏○乙丑)
敬与穷理之说。师友之间所闻。不过如此。参诸经传。以及闽洛诸贤之语。吻然相契。因以反求其所以道理本合如此。圣贤不过因吾之所固有以品节之。非自家手分中杜撰出来者也。其详具在方册。但恐后人狃于寻常而不体味之耳。贤史以合下好资地。乃能致察于浅迩之言。从事于平易之地。至有终身佩服之语。此诚大进之阶。循此不懈。为久远家计。不但为一时意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5H 页
气而已。则朋友亦有赖矣。
答权乃范(辛未)
顷闻贤史多日在调。区区驰虑无虚日。玆荷先施。眷眷如接良晤。谨审春殷。省馀调履向复。随时观玩之功。想亦有可闻端绪。必不以一病之故。而遂尔忘忽。况调护中自有工夫乎。但须勿以穷探赜隐为意。更就平实明白处。玩味涵泳。庶几理事相涵。不成两截耳。如何。兴病里事䕺。全无用意处。少辈亦渐向悠泛上去。大可惧也。
  别纸
虚灵知觉。心之体用。陈氏之说。未见其为未稳。盖此序以虚灵知觉分体用。统言虚灵知觉一而已。则不可不兼体用说。言其或原或生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则固当专以用言。
男女之得其正。道心云者。以道心为之节制者言也。这个毕竟是生于形气者。以人道之大界分言也。
天命之性。就人物禀赋上。指言所赋之理。出于天之所命。章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云云。正是说出子思立言之本意。今比类于兼气质言者。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5L 页
无乃未安乎。
诚者先仁而后知。诚之者先知而后仁。来说大槩得之。但所谓既识而未曾习云云。非所以语圣人。
知仁勇三者。是达德之名。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学者事也。今以知之尽仁之至。为入德之事可乎。
博厚高明悠久。分属知仁勇。双峰亦如此说。然此皆至诚无息。自然之功用。岂可以意类之相近。而遂谓之知仁勇耶。
实理实心之辨。来说自有根据。又有合于或问所论之旨。然又须知所谓实心者。实实理之存主于物者。不但就人而言也。
四大支分节。他无可疑。但截从大哉圣人之道以下。为第四支节。此是刱闻之说。其他所说。又往往涉于牵强。虽知贤者用意之勤。而区区愚滞。未敢信其为必然。愿权且倚阁。移此排比底工夫。各就本章本文。反覆理会。积久浸熟。自当见其支分节解。脉络相贯处。只如此硬差排不得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6H 页
答崔圣可(圭升○丁丑)
顷对季氏。娓娓语到长公。恨相去远。未谐良觌之愿。委使远来。棣史各有枉问。次第披读。恍接清眄。其何感幸如之。谨审春阑。友履湛乐有相。兴洛愚蒙钝滞。最出人下。而加以处疾廿载。无复人事。自分无以备数于当世之人。不谓棣史远不相悉。意或有可取之实。游辞引重。过于常分。揄扬先美。又何等重事。而乃不择可否。误有所嘱。兴虽昏愚。安敢晏然承受。若真可以当是寄哉。特以同门事契之厚。有不敢循例拒绝。前于季氏之托。答以赖天之休。疾病稍间。尚可以策励驽钝。以备驱使。正不可以岁月期也。此区区实情然尔。非故为稽慢也。今乃督以程限。责之必成。加之以万不近似之语。推之于不敢承当之地。若后生初学之于宗儒钜匠者然。无乃欲入而闭之门乎。来状即宜再拜还纳。而千里悬望之地。事若太涉埋没。且先公行治本末。不厌熟复展玩。姑且奉留尘案。倘岁月之间。或有寸进。期有以黾勉仰副而后已。不然决不敢奉而周旋。愿更加谅察也。
与崔圣可
前此闻胤君留意作者家。意以为年少时。不妨一番肆力。以资其蹊径也。夏间李丈汝雷过此。语及此事。颇致忧虑。盖为其夺于闹热。误却知见。则恐泥于致远之地也。此论甚当。李丈可谓爱人以德者。区区与在交游之后。所以为渠谋者。不能及此。实有愧矣。俟哀扰少定。劝其专意四子心近朱书等。益浚其源。而至于文章诸家。非必在所禁绝。且以馀力治之。使足以资吾笔力。而不能为吾害也。
答崔圣可
前书所贡。寔出爱望之深。非欲其绝而不为也。中有主。外有择。何事而非学。但恐此心向外。如游骑之出太远而无所归耳。且博文之云。岂治文章识蹊径之谓乎。只是读书明理。穷尽事物之所当然而已。虚实之间。明者之所宜择也。倘不以愚言为不然。须令著心四子心近等书。以为主本。视吾馀力之所及。以资作者轨范。庶几文与道两得。而不失轻重缓急之分矣。大抵吾人为学。只是为己之实事。才著名字。事事虚伪。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7H 页
终成大脱空。窃谓贤者教子之范。当以此为第一戒也。仰恃知照。不敢相隐。计或谅之。
答李甥君宪(中近○甲午)
近阻殊郁郁。朝未拓窗。委讯忽至。令人一惊一感。就审新凉。静履对相。醮女送门。膝下无人。感叹安得不如示也。舅格外误 恩。秖增惶懔。爱我深者。当为我忧之也。一雨虽晚。而犹可救得多少。为公私。不是细幸。昨昨有清阁往还。去时满目枯焦。及归。山野青似染。天地俄顷之化。神速如此耶。先祖遗墨。久孤恳托之意。愧恨愧恨。今始翻阅古纸。只有手抄昏书式一纸。虽无姓讳。可知为先祖笔也。玆以伴呈。慎勿遗忽。
与张益夫(辰相○丁巳)
春寒尚恻。省馀履用有相。向来风雪驱驰。每切仰虑。近日作何工程。金玉征迈。想日有所得矣。窃覸贤史禀质克秀。而性涉犹豫。盖宽缓者例多有之。然此亦偏处。要须变化而后已。幸惜取光阴。下得辛苦不快活工夫。引之以岁年之久。使此个意思。自住不得。乃有长进。幸勿以愚劣之言而忽之也。友道之丧久矣。规诲切偲之言。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7L 页
不闻于耳。而徒以善柔阿誉相从。窃恐贤史亦不免矣。幸更思之。
答李景晦(容久○乙丑)
阻莫此甚。驰往岁暮尤切。权友自贵边还。袖致惠缄。因承迩日节度。感浣无比。兴闭门蛰蛹。恰若癃废状。重以薄岁怀感。新旧交攻。人生尽是苦海也。念贤史门户阔大。想亦有妨夺之患。然资地既好。志气又坚。书中所道。又多悼叹愤悱之意。可知随处省念。不忘所有事。岂若是悠悠泛泛。半上落下者为也。朱先生与刘平甫书中所言。正吾辈今日受用地。平常爱看而未能行。愿贤史加之意也。
答李景晦(辛巳)
禫后书疏自称之疑。区区昧礼。又不曾谙历。何以供对。但制史爱礼好古之意。恳恳不已。凡有窒碍。必欲审问而明辨。此意甚盛。想考究之馀。已得其所以处者矣。窃疑心制除服远近。往往袭家先之故。多于大祥日行之。中古先辈。多以为心制既非服。则当终二十七月。国制又有终禫月伸心丧之文。故近来礼家。皆依此举行。如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8H 页
此则都无可疑。今既除制。则除制而自称制人。于理顺乎。心禫之云。是前辈已行之例。则遵而行之。亦无不可。仓卒未及考询。只以臆见响答。未必其当理耳。
与李景晦
月初惠覆。殊慰阻积之怀。即今秋阴连旬。凉气日紧。省馀调履毖相。进取一边。已断定得。不上心否。无病者犹当商量。况在摄养中者耶。想不待人言而已释然矣。新寓境僻。无有人事之扰。奉老养病之暇。得以亲近书籍。味圣贤亲切之训。非徒味之而又乐之。渐涵醲郁。以底于行。则庶几绍述家声。其与决科第取青紫者。光先果何如也。此吾辈之所共勉者。而老夫已无望矣。所期于贤史不浅。其果不以为迂阔而听念否。岁月逝矣。人生能复几何。幸勿持疑而早决也。
答李观必(乙酉)
渴仰之际。拜承下存。感豁曷胜。谨审秋凉。令体康谧。兴洛病与老甚。志与岁去。碌碌无状。而远近士友。多以非分之役来责。方极陈情悃。一切逊避。而不意盛嘱。又际此压了。悉此实状者。意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8L 页
无如令座而犹如是。他何可言。自揆贱弊。万无承副之势。柰何。先祖年谱中似有阙漏云云。近考先生书。果如盛教。非考据之详尊卫之至。何以及此。此谱即密爷所辑。濑翁所补。而尚有是。尽觉编书之难也。刊行虽已久。据师门书。补其当补者。似无未安。将与意中诸公。商议补入计耳。
与李观必(甲午)
病卧三春。未尝自齿生人。而未化一念。惟在于同人。即玆清和。伏惟令体对时万卫。子舍侍学珍胜。其伯吾固爱重。而季也又英秀夙就。岂非无凡羽者耶。新搆书室。景致颇佳绝。静处其中。日有实工。所造想益高明。而其乐尽觉无穷矣。见今颓败之日。一脉扶植。将有其人。是不惟区区之欣羡而已也。兴洛外祟才祛。宿苦更作。日颓弊莫振。满山红绿。亦不能恣意管领。自觉苦怜。近闻一种邪妖。作于两湖间。颇有炽行之虑。谁能廓辟。非细忧也。
答李观必(己亥)
旧谊维新。宠墨生辉。仰服德意。曷任佩荷。就伏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9H 页
审春殷。令体动止。对时万重。兴洛一生畸凉。与病为生。无可以藉手自况。而尚为令执事所不遗。痴孙而有依归之师。鬯妇而得似续之贤。此一事。可慰尽平生。而归报有辞矣。受赐不已大乎。俯惠鱼酒。何其优厚若是。既饱以德。又醉以酒。倘不受杨鹤之讥乎。一门老少。合席同欢。扶携酩酊而归。恍是升平胜事。感诵可知也。
与李观必
顷者光临。殊慰渴怀。秋声日高。怅仰可知也。伏惟此时。令体万重。兴洛近又一经震荡。疲苶益甚。闷挠闷挠。孙儿非全无才也。只为气质动摇处多。凡百不待思而发。兴又病未检摄。少辈所以教导者。不忘则助。往往有害无益。渠生得不太草草。而以父祖不善教率之故。恐无做人之望。甚可闷惜也。且其厌学太甚。一日之课。每费四五日。若是而安有向前之望乎。愚意令公严立教令。俾不敢违越。每授课之际。待其字义通晓然后。使之连读。亦须奖与其所长。而温颜善诱。则渠虽浮放。安得不信服耶。
答金应由(辉辙○戊戌)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9L 页
前月一枉。是生平愿言而不易得者。而毕竟从凌遽中打过。馀怅尚耿然在心。彝叔之来。辱以惠讯。意极恳厚。拜领感戢。岂下百朋之锡。谨审冬温。尊体动止对卫。兴一味沈淹。无复猷为。大抵神力俱耗。虽欲策励颓懒而不可得。已矣尚何望哉。坌集之扰。自是掉脱不得者。而实非喘喘者所可堪。节摄之教。深荷指迷之勤。而事有不可尽如意者。秖恨根本上素无庄重工夫耳。柰何。耻翁状草。本自完好。大略因而撰次之。不复细入思绎。今承条示。一一中窾。为人之意。实出世俗然诺之外。谨已逐一依改。盖理到之言。不敢不从也。
答朴永休(禧寿○乙未)
阻仰中忽奉惠讯。感镌可量。谨审凉热之交。静体起靖冲谧。兴洛年来。无日不在呻吟。精神气力。非复昔日。病且衰者。不是异事。而平生许多凹凸。填补无日。秖自悼叹。惟兄弟相守。颇有林下夜语之乐。小孙上学。若可望以将来。此可谓暮境把玩之资耶。谬托文字。非其所堪。而特以事契有别。兄教又不可孤。不免强所不逮。黾勉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0H 页
塞白。而陋辞萎笔。何足以发挥盛德耶。舍之他求上也。如蒙假借。不欲终弃。则幸痛与点检毋惜。有以驳教之。
答崔肃仲(正基)问目(丁丑)
 大学明德。寻常认作合理气底物。近看语类。有曰这道理本自光明。又曰明德便是仁义礼智之性。然则前所谓合理气者。未必是性与明德。只是一理。而自人所得而光明者言。则谓之明德。自人禀受而纯粹者言。则谓之性欤。
明德非性外之物。然人之性所以为贵者。以其得正且通之气也。故合而言之。曰明德。然所主者在乎理。故曰便是仁义礼智之性欤。
 中庸鬼神之为德。中庸明理书也。不应中间搀说气字。而定斋先生亦以为鬼神子思说气处。未知何如。
所言者在乎气。而立言本意。为明理而发。以其所言者在乎气也。故如鬼神之为德。如诚之不可掩。章句皆专以气言。以其立言本意。为明理而发也。故章下直以为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0L 页
在则费矣。今且以在乎气者。求其文义。以为明理而发者。求其立言本意。则庶乎其得之矣。
 心统性情。统字尝看作管摄之义。偶阅语类。蔡西山举似心统性情。为不若心者性情之统名。而朱先生首肯之。或者以西山语。为朱门晚年的诀。谓性情之外。无此心。如此则该载此性。敷施此情者。果何物也。盖合以言之。性者心之体。情者心之用。而分而言之。心自是心。性情自是性情。不可混同说去也。愚意则统字本是统摄之统。而亦兼有统名之义焉。故朱子曰心统性情。此说尽精密。又曰颠扑不破。于此亦可见。未知如此看。果不悖否。
来说似得之。
 单说七情则四端在其中。不识此际。若论所发。亦可谓气发乎。抑或有理发者气发者乎。由前说则中庸中节之情。亦为气发。而气反为大本矣。由后说则奇高峰七情后说总论。真可谓说得痛快矣。大山先生犹以为未释然何也。
单言者。不分四七而统言之也。既曰统言。而又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1H 页
以分言者求之。此区区所未解也。高峰后说。以扩充约合明之。此老先生所以许其痛快。而大山先生犹以为未释然者。必有所指。更就本文。沈潜玩绎。可自得之矣。
 无极而太极。退陶夫子以为上下极字。无异义。然反复思量。难见其必同。盖上极字。丁宁是有形底物。而下极字。孔子本借有形之物。以形容无形之理。则此极字。只是至极之意。而不可以有形看。朱子曰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观此则上下极字。庸非有异义乎。尝见西人集中。去中间而字。只云无极太极。去一而字。亦自无害否。
极之字。本借有形之物。以形容至极之义。所谓无极而太极。其意若曰无极之形而有极之理云尔。老先生所以谓上下极字。无有异义。(勉斋亦曰无形而至形。无方而大方。)似不必疑矣。而字本是虚字。而此等处。有意存焉。自是阙不得。
 动静者。所乘之机。 按此动静。即是太极之动静也。如解作动静者。太极所乘之机云尔。则太极与动静为二物。岂以人之出入。人自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1L 页
是一物。出入自是一物乎。如动静者。太极所乘阴阳之机云尔。则太极动静阴阳。恰似三层。而太极有因动静而乘阴阳之意。
太极固有动静。然理不自会动静。乘气为之动静。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乘载其上。乘动机便动。乘静机便静。故朱子曰如人跨马相似。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据此则动静虽是气。亦不害为太极之自有动静也。
 敬是彻上彻下。圣学之至要者也。程子既以整齐严肃言敬。而朱子曰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也。又曰惟畏近之。然则敬之一字。最难名状。
整齐严肃与惟畏近之。名言虽异。而所以为敬则同。试验之。其心竦然如有所畏之时。有不整齐严肃者乎。至于严威俨恪。是著于外者。与敬之主乎中者有别。然程子亦谓之致敬。须从此入矣。大抵敬字工夫。是吾人最吃紧处。程朱诸先生。发明指示。无复馀蕴。如所谓正衣冠尊瞻视。肃容貌一思虑。不怠不慢。皆敬之目也。于此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2H 页
而不用工。更从何处下手乎。幸须深味而实体之。
答崔肃仲(戊寅)
来疏求道之意甚恳。满纸倾倒。言尽意馀。非心诚好之。岂能尔耶。但施之不肖之身。责视听于聋瞽。则无或计之左乎。区区少日。亦非无意者。不幸中罹奇疾。懒废因之。今鬓发星星。而枵然无一得矣。大惧一朝遂为无闻之鬼。不敢自揆空疏。而欲受益于直谅多闻之地。此前日所以不敢自隐于高明者也。乃高明推借过分。视之如道义先进。所询又皆肯綮深奥之理。而欲其一一商订。区区于此懔然怀惧。而欲扪其舌者也。深愿高明勿复尔也。随所见闻。专以勤攻吾缺为心。时有往复。亦量其可及而处之也。
  别纸
 家礼浴后有当肩之奠。而通考置之复后。则袭后设奠。当柰何。鄙族祖絅斋公所撰丧礼要解。云至袭时暂避。掇袭复奠。因名袭奠。可如此依行否。
始死之奠。自是古礼。故丧礼补编。进系复下。通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2L 页
考所以遵用要解。袭后复奠。恐是据家礼乃设奠之文。
 握手二系。皆在下两端。则绕掔结系之时。自然下掩上不掩。势不顺适。
握手结系。师门辑解。说得分明。盖以握之两端。掩之手表。将先掩之系。绕手节一周。还自贯之于系之本。则后掩之系。为绕掔者所压。于是又以所压后掩之系。向上钩中指。而下与绕掔之系还自贯本者。结于掌后。则不患不顺适矣。
 灵座置诸袭后。则此时尚有肩奠。不可叠设奠于灵座。然无香炉酒盏而徒设灵座。亦似未安。且今之堂室狭隘。不如待大敛后设之如何。
大敛后设灵座。虽合古礼。而家礼载之袭后。则亦安知非损益之义乎。就使堂室狭隘。魂帛既成。岂无安神之位耶。
 衽今俗皆用四条。此家礼之说也。观朱子合如廖说之言。则用两条。似是晚年定论。
衽丧服注。既云凡用布三尺五寸。则通指两边而言。朱子合如廖说之云。实本于此。来示似看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3H 页
得是。
 杖鄙家自祔以后。凡朝夕上食。不以杖即位。然妄意祔杖不升于堂云者。似只谓祔祭之时而言。他日则皆可杖于殡。而但不入于堂可也。不然虞祔之间。不过数三日。而何遽有哀渐衰之可言也。
朝夕上食不以杖。自虞祭以后已如此。盖既葬则主人兄弟。澡手颒面。亲行馈奠之事。北面灵座。其敬弥多。所以不敢杖也。若受吊则安可去杖而立乎。
 
朝夕哭奠。观哭乃奠之文。则似非二时。而鄙家朝夕哭后奠。奠时又哭。判然为两项事。此无乃失礼意乎。
朝夕哭与奠。自是两项事。尊家所以处之者。似得礼意。
 或有论达道。专就道心言。而人心不与焉。到致中和。方可兼说人道。正基曰达道兼人道统四七。而苟皆中节则谓之达道也。虽然人心之中节者。道心为之主。故朱子曰天命率性道心云云。非人心专不干于达道之谓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3L 页
更赐一言。以为指南如何。
中庸此段。固兼理气统人道而言者。然至言皆中节。则情之正而道之用也。故退溪先生心统性情中图。以中节之情。并言于四端之情。其意可知也。然所谓专就道心言。亦有可商量。盖不分人道。而槩以中节者言。则人心之听命于道心者。固在其中矣。如何。
 近有人言浑沦言情。则不分四七而皆是理发。以其四七俱自性发而性即理故也。到分开时。四为理而七为气。于是始有感道理感形气之分故也。此说或似有理。故有此前禀。今承教意。似与或者之言远矣。但前说未尽开露本意。故玆更具禀。并为指示。
四七说。区区前说。不记其如何。而以今观之。或人之言。句句有病。盖浑沦言时。性情皆可浑沦言。今曰皆是理发。曰性即理。则是剔拔之意。岂浑沦之云乎。感道理感形气。此人心道心之所以分。而非所以言情。今以之而言四端七情。已欠了界分。且上云四为理七为气。而承之以于是始有云云。则所谓感道理感形气者。似若感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4H 页
四端感七情然者。语意之间。无或有疵病乎。
答崔肃仲(庚辰)
春间左访。意何其勤。病拙既无以相发。而一别遂成涯角。柰何不使人纡想耶。玆又远辱手笺。旨意恳厚。感仆之深。惧无以称塞也。谨审穷律。省馀学味清裕。来书次第讽味。益见用意平实。由此而进。将有无限好消息。令人叹尚。持心处事。难于通融。无或判内外为二致耶。愚意心在腔子。方能在应接上。所谓敬者。乃要在腔子之方。幸更体味前日所诵河南论敬之旨而实加工也。所谓就正录。名目已先不好。而其中所称。极多未安。君子爱人以德之意。果如是耶。处人如是。处己者必有不近里未著实处。何不深省而亟改之也。此等无益于实事。而徒惹人笑骂。决非为老友藏拙地。贤辈寻常恳笃。非不艳叹。而独于此处。终有未透者。殊非少疵也。幸猛省而痛改之。使此愚陋得安意受益也。且兴平日讲解。未及深奥。而贤辈所反复。皆在于此。不免强意塞白。何益于人已。更须审量而施之也。前后所询。病里神思。无以详细。逐条之下。略述谬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4L 页
见。中理可必耶。想高明已释然于此矣。
  别纸
 丧服记。适博四寸出于衰。 按衰适皆博四寸。而衰当于心。适在肩上。则但少出衰外而已。疏何以谓衰外两旁各六寸也。以适长尺六寸言之者。未见其必然。
适并左右阔中。为尺六寸。而衰四寸当中。则岂不为两旁各出六寸乎。
 承重者其母在。则其妻从服与否。窃意传重在母。从服在妻。服虽同而义自有别。退陶答郑寒冈再书。许其妻之当从服。其义已较然矣。且观所引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一段。则虽玄孙承重。而非但玄孙之妻从服。已上死者之妻。皆当从服也。
属从可拟于传重在姑。而其妻从服。则是徒从之比。所从亡则不服者也。已上死者之妻皆当从服。察之似未精。
 退陶先生曰。中图以本然之性主四端而为之。下图以气质之性主七情而为之。按中图固主理而言。可如此说。下图已是分别此是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5H 页
理彼是气。则主七情云者。似若可疑。无或七情本合理气。而就其中分别言之。故如是云耶。
心统性情图后论。举四七而两言之。其云主七情者。亦就理气之合而分别言之。来说似得之。
 朱子曰学者工夫。但患不得其要。若是寻得这个道理。自然头头有个著落。贯通浃洽。各有条理。不然则处处窒碍。学者常谈。多说持守。未得其要。不知持守甚底。说扩充说体验说涵养。皆是拣好底言语。做个说话。必有实得力处。方可。(朱子语止此。)大凡为学。最贵知要。而自顾伥伥昧方。尚未得要领。无怪乎处处窒碍也。伏望开示持守扩充体验涵养之要。
所谓其要。似指这个道理。看得道理分明。方有可持守。方有可扩充体验涵养。若徒然拣那好言语。做个说话而已。有何实得力处。朱子大意似如此。欲令人急于明理。得其要领。而来说反于持守涵养中求其要。恐看得朱子意不出也。如何。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5L 页
朱子曰须先理会大底那里面。小底自通透。又曰学者不肯从近处做去。如何理会那大底。此两说似相矛盾。
两节若相矛盾。而实相发明。所谓识其全体则心不狭。知所先后则事有序。
 程子答苏季明曰既有知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人说复见天地之心。皆以为至静。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中庸或问曰其言静时。既有知觉。岂可言静。而引复以见天地之心为说。亦不可晓云云。按语类。问知觉便是动。曰固是动。曰何以谓之未发。曰未发之前。不是冥然不省。又问动字只似活字。曰说得已是了。此是北溪录。而朱子晚年所论。则或问之说。恐其为未定论欤。
恐此即是中庸或问之意。
 大山先生心动静图。以坤易复。从或问说。未知如何。然亦有可贡疑者。盖其曰静中有动。则复卦一阳初动。可以当之。而万物未生。则虽动不害其为未发也。坤虽未尝无阳。卦内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6H 页
无动象。可以言至静。而不可以言静中有动。且艮之上一阳。与复之下一阳。洽成对的。若坤则可对乾而不可对艮。有怀无隐。敢此拜禀。
坤虽至静而未尝无阳。则此可以言静中之动。若复则已为所知觉者。非所以言至静也。艮虽与复成对。而其言动中之静。取比尤紧。何不就见成说话中。玩味出来。而别生较量也。
答崔肃仲(辛巳)
示谕动处却难为力之云。说得甚有理。非亲自谙历。何以及此。然亦无掉却动一边。而专就静上作家计之理。孔孟教人。何尝不动处加工。延平虽教人静坐。而亦要日用处熟。且依圣贤成训。莫要拣择。低首下心。勉勉循循之久。则艰苦者和平。生涩者稳帖。庶无应接纷错之患矣。此一主于敬。而动静皆得所养之意也。幸更加意。前书所贡。非备例饰让。而尚不见谅何也。贤者自道。每存谦挹。而施之于区区者。反不免张皇誇耀。处己处人。有二致乎。吾辈相与。有在气意然诺之外。自此凡言谓文字。稍近向外者。一切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6L 页
削去。一以切偲之义相处。乃为实心久要之道。其或谅此苦心而不以为迂滞耶。
  别纸
 每经一番劳动。胸中辄胶扰。久而后定。虽细事务小出入。过了后。亦难趁时摄心。虽欲强定不得。
动处胶扰之患。此是通患。然亦强遏捺不得。除是理明义精。遇事坦然无疑虑。方能帖然而定。此知止而后有定也。
 日用事物。应接固多端。而此则至之有时。接之有道。而亦无齐头并应之理。至于手足运动。耳目视听。除非睡著之外。无顷刻停歇。实难一一中矩。亦难一时并检。柰何。
手足耳目。固当各专其一。而亦有并用偕应时节。要之先立其大者然后。不待件件照察而自中规矩。此吾家所以急于恭敬持养者也。退溪先生与金惇叙书。可取检也。
 知觉言动。以语类北溪录活动之动看之。则程子答苏季明之云。未为不可。而中庸或问。以为不可晓云云。此其说与北溪录异也。盛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7H 页
批以为北溪录。是或问之意者。恐终未可知。更为示破。千万伏望。
知觉言动。是静中之动。北溪活动之动。亦非对静之动也。兴前说不记。而谓与中庸或问之意相合者。似为此也。程子本意。语虽精到。而抑扬之间。若有过当处。故朱子谓之不可晓耶。虽然朱子取而著夫近思录中。为持敬之要训。其不以为非是也明矣。
所询皆日用身心之实事。此可见贤者迩来用意之平实。甚可叹尚。但自家方在里许。无以为贤者谋。只诵平日所闻于师友间者如此。愿贤者因此而更加玩养。使衰懒者有所开发也。
答崔肃仲(甲申)
兴病中。无复意念可及外事。惟默数自己向前猷为。许多欠缺。直是一场大脱空耳。大抵道理。不外乎日用人伦。吾人为学。只是讲求其所当然。而实体之身而已。其节序尽有曲折。而大旨不过如此。平日非不习闻此义。而实未尝一日坦然由之。及此衰暮。尤悔百端而何及哉。方蹙然悼叹而已。贤者年力尚富。当早审蹊径。不效
西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7L 页
此冥擿也。
答崔肃仲(丁亥)
涯角相望。动隔岁年。每怀到邑邑。玆承手讯之惠。谨审秋凉。慈闱节宣万福。但省体中经剧患。馀戒未释。不胜惊悯。然爱身谨疾。亦孝子仁人之所用意处。贤者留心义理之久。必能知所以处之。千万加意。性之在中。一理浑然。而浑然之中。粲然者存。故所感而发者。随其所主而条绪不差。岂有齐头并发之理乎。方其发也。亦性之在此而感物而动。岂若有形之物。在外则无于内乎。大山先生之言。可谓善喻矣。大化流行之云。未详本语。难以为说。然自大化而言。则来来不息。万物皆然。岂惟人哉。就人物而言。则吹万不齐。安得无通塞贤愚之别也。然此是朱夫子初年错认未发时语。以之言大本。恐未亲切也。忧汩中。率尔供对。其有未当。不妨更驳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