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x 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行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88H 页
八代祖宣教郎。 显陵参奉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观象监事府君行状。
府君姓金。讳德懋。字思叔。号可轩。其先出自新罗王别子。其贯清风者。自高丽侍中讳大猷始。其后代有显官。曾祖讳耋。阐文科。历司宪府执义。出为安东府使。为政以公廉称。卒官奉常寺正。祖讳叔弼。以生员蚤卒。 赠礼宾寺正。考讳湜。号净友堂。 中庙朝以道学被荐。拜司宪府持平,掌令。己卯魁荐科。授成均馆大司成兼 经筵参赞官。与静庵赵文正诸公。同赞王道。旋被北门之祸。后 赠议政府左赞成。谥曰文毅。妣 赠贞敬夫人全州李氏。永新君怡女。府君以 正德壬申十一月十三日生。兄弟五人。于序居四。八岁。遭家祸。常块处。不出入。不言笑。不与群儿嬉。一家谓之痴儿。十四。始学文字。十九。魁四学课。由是知名于世。益自奋厉。下帷讲读。以溯家学渊源。探索要妙。多所自得。间治博士业。文华炜烨。盖党祸以来。母夫人居常恸毒。如不欲生。府君多方慰悦。期得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88L 页
第以荣之。屡上卒不中。 嘉靖庚申。以经行荐。授 显陵参奉。明年辛酉。始中生员一等。有司降置第三。时论称屈。府君笃于孝友。内行淳至。与三兄二姊。同居奉母夫人。极其愉婉。门庭之内。和气充溢。内明外宽。乐易多恕。喜愠不槩于心。平居无疾言遽色。家徒四壁。晏如也。常曰。贫亦可乐。吾不厌也。恬于财利。义虽可取。亦不屑屑也。始府君。聘坡平尹氏。忠义卫麟女。忠义公内外俱殁。其子希庆。邀府君析箸。府君醉卧。一不省见。尹公笑而独成其券。门中皆称人所不及。与伯氏颐真先生德秀。埙唱篪和。训诲后进。多所成就。月汀尹公根寿。其高弟也。故尹公尝自言。平生见识。得于金公者为多。府君春秋五十五。以丙寅三月二日卒。四月葬杨州金村文毅公兆次艮坐。公待族邻一以敦睦。故虽疏族。莫不爱悦。樵竖野老。举皆称诵。及卒。远近赍咨。 陵卒悲号思慕。久而弥深。光海君录倭难时分朝从勋。府君长男拙滩忠简公。封清风君。追 赠府君纯忠积德补祚功臣,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观象监事,世子师,清城府院君。尹夫人 赠贞敬夫人。 仁庙反正。悉镌勋爵。特 命改 赠忠简公。为领议政。以故府君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89H 页
赠。亦被镌削。惟领议政及 经筵观象监兼带。则特赐仍之。 圣朝阐幽之意。呜呼。其至矣。尹夫人婉嫕有女操。拮据佐公贫。生于 嘉靖壬子十月八日。卒于 万历戊子十月四日。春秋六十七。祔葬于金村。举三男一女。长男权。即忠简公。光海丁巳。谏废 母事。扶植彝伦。仲曰枢。与忠简公。师事牛溪成文简公。学行为士友所重。 赠承政院左承旨。季曰檼。亦以儒行世其家。 赠左承旨。女适参奉李应说。忠简男兴祥。佥正 赠左承旨。枢男兴进。 赠参判。兴达,兴迈。女适都事白信民。檼男兴运。宣教郎。兴戬,兴祉。佥知中枢 赠参判。女李寅瑊,李贵一。佥正男腆。别坐赠参判。垌。佥知。女赵泂源佐郎,金周。庶出女李克完,金大声,郑道澄,李奎赉。兴进。继子埈。同知中枢 赠判书。宣教男培。女李弘长,韩耆。兴戬男垕。埈过房。兴祉男㙐。 赠大司宪。埁。号睡窝。同枢。𡐇。承议郎。女任震荣,林之乔。腆男重明。兵使。瑞明。女李铁坚。垌男汉明。生员。晋明。女李光智进士。李瓛。庶出男渊明。 明主簿。女▣▣▣敬行郡守。柳徽。判书男台明。通德郎。启明。县令。斗明。左承旨。夏明。都正。女进士俞世基。培继子义明。佥知。垕男相明。女辛义存,崔劲,朴点。庶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89L 页
男宣明。女李昌庆。大宪男礼明。从仕郎。义明过房。泰明载明。俱同知。济明通德郎。睡窝男彦明。 赠司仆寺正。女李秉和县监。崔弘相。庶出男寿明,会明。佥正。女李公龙。承议男恒明,鼎明。俱通德郎。女申命休,张以经,李烨。内外后孙。凡数千。不能尽录。而县令玄孙周默。今户曹参判。五代孙基缵。前弘文馆校理。斗明六代孙师善。前县监。彦明六代孙东选。过房今县令。鼎明玄孙平默。即不肖也。府君著述。皆不传。有辛酉试疑卷。尚行于世。又有可笑吟。与颐真先生及仲氏海隐公德器。迭为唱和。其诗曰。可笑又可笑。笑世争巧拙。侈靡俗渐薄。淳俭风已绝。肥马衣轻裘。珠履著罗袜。黉堂无露肘。关市无短褐。世情例若斯。慨叹痛入骨。顾无负郭田。何以为生活。吾道贵自守。饥寒何足恤。可笑又可笑。笑世事慢忽。多趍名利场。那知士有节。买官而自矜。蔑视民劳逸。朝暮为身谋。谁道苍生说。世态已如此。经训为弃物。虽欲医我疾。缘何得良诀。岂不欲一售。枉道非所悦。可笑又可笑。笑世杂乱聒。富贵与贫贱。朱门与蓬荜。不识为人道。举世患得失。士习日颓靡。深思自战慄。我欲行此世。正如齐门瑟。渊明北窗风。谪仙采石月。欲将一樽酒。快解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0H 页
郁结。慈亲在高堂。定省何可辍。养志是子职。其外更何说。廉耻道丧久。谁采西山蕨。君亲分莫知。尽礼声笑发。堪嗟如我辈。见吠为越雪。虽然吾道足。自安小蜗室我愿兄弟会。侍侧心已切。由来贵自尽。贫贱岂人屈。但恐事未至。一致亲心咈。愿承兄所教。不为私欲汩。人生岂徒哉。不愿空就灭。于此亦可见府君之所存所守矣。故月汀之言曰。公之兄弟。即古所谓仁心为质。实过其名者。后之尚论者。宜于此取决焉。第考我金谱牒及诸家文字。皆云拜 斋郎不就。月汀撰墓文。以居官称之。至曰公殁。 陵卒悲号思慕。窃念尹公从学日久。其所撰述。宜不失实。而诸书所载如彼者。何也。第姑传疑。以俟异日之更考。府君之殁。既数百年。而阡道尚无显刻。法所当得。贫贱未遑。宗中诸父兄。实痛心焉。玆使平默。裒集家传及尹公所述。合为一通。谒铭于先生。恭惟执事者。采择焉。 崇祯纪元之四丙午月日。八世孙平默。谨状。
七代祖宣教郎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府君行状。
府君。 赠议政公之季子讳檼。字君中。 嘉靖己未生。八岁而孤。自党祸后。门户荡残。甔石屡空。母尹夫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0L 页
人。辛勤鞠育而义方之教。未尝少懈。府君天资又近道。自知读书。思将继述父祖之志事。虽乱离颠沛。必以书籍自娱。寻常述作。皆傅经义。尝著梦答一篇。以见其志。今见于当时朋友之所称者。语资禀则曰儿戏有度。擢凡异常。语气象则曰心雄万夫。貌不任心。语内行则曰孝友出天。子婿观感。语志操则曰非义不为。千金芥视。语安贫则曰居穷守约。古人无愧。语言行则曰行在言前。言若不出。语德量则曰浑然真率。如愚默识。人观其外。谁知蕴玉。至曰流风有自。先训罔坠。笃学希贤。人罕其比。则又所以称其趾述之美。趍向之正也。府君之见重于一时月朝者。于此可见其槩矣。伯氏忠简公权。仲氏 赠承旨公枢。既又从栗谷,牛溪二先生游。府君又与李拙翁贞民。为丽泽之交。李公学于朴鼎山洲。鼎山。学于花潭徐先生敬德者也。府君在兄弟朋友之间。所以擩染讲劘者。于此又可以想矣。府君寿仅四十九。以 万历丁未八月十四日卒。初葬金村先兆。后移窆于永平治东十里城洞负乾之原。府君以任子恩。授宣教郎。后以孙睡窝公升秩二品。追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配延安李氏 赠淑夫人。大护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1H 页
军达春女。生于 嘉靖辛酉。卒于 崇祯己巳。墓祔穴。生三男二女。男长兴运。宣教郎。次兴戬。学于李东岳安讷。以文章称。早卒。次兴祉。佥知 赠参判。别有状。女长适李仁瑊。次李贵一。宣教男培。女李弘长,韩耆。兴戬男垕,埈。同知 赠判书。过房。参判男㙐。 赠大司宪。埁。号睡窝。以经济才称。官同知。𡐇。承议郎。女任震荣,林之乔。培。继子义明。佥知。垕男相明。女辛义存,崔劲,朴点。庶出男宜明。女李昌庆。大宪男礼明。从仕郎。义明。过房。泰明,载明。俱同知。济明。通德郎。睡窝男彦明。 赠司仆寺正。女李秉和县监,崔弘相。庶出男寿明会明。佥正。女李公龙。承议男恒明,鼎明。俱通德郎。女申命休,张以经,李烨。义明男锡采。女柳元芳,沈希贤,成枓。相明男锡老。进士。锡泰。生员。女柳諿,尹鼎绩。宜明男锡龙。从仕男锡三,锡五,锡九,锡恒。女柳泓。泰明男锡麟,锡凤,锡夔,锡鹏。女经历李重辉,李寅夏,韩宗潝,韩重明,李圣揆。载明男锡观,锡谦。女朴师昊。济明男锡祚,锡健,锡宗。女李希祖,韩浩。寺正。男锡年,锡晋。 赠左承旨。女 赠判书李敏朝。寿明男锡重。女南宫伋,郑希庆,李衍国。佥正男锡宪。通政。女韩德范,尹谟。恒明男锡元,锡亨。女李光夏。鼎明男锡裕,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1L 页
锡禄,锡禧,锡祥,锡祐。内外孙可数千人。不能尽录。七世孙渊默。以学行为士类所重。寺正之后。今参判周默。校理基缵。前县监师善。今县监东选。亦府君后孙也。呜呼。以府君之学问渊源。道义门阀。所存所养。盖足以羽仪于 圣代。而顾乃局于短造。不少槩见。又历世久远。遗籍散逸。端的可记者。百不能一二。零金片麟。虽甚寂寥。安忍并此泯没。乃慨然太息。第录如右。要得大贤一言之重。惟执事之财择焉。 崇祯四丙午十月日。七世孙平默。谨录。
 状既成。华西先生李公恒老为撰墓碣。当时再拜领受。谓蚤晚有事力。当昭揭阡道而无遗恨矣。最后知承旨基缵家藏。又有府君五代孙道东所撰志文。前此撰述。但凭拙翁李公寂寥称述者。而不知有此志。追思惶悼。虽然。窃念李公之贤。必不为愧词者。若志中所叙。殊无所发明。其视李公文字。若别人之志。岂撰志之时。不知有李公文字。而径自下笔。如平默向来之为欤。抑虽知之。而或酸咸异味。故不之省欤。第其中。又有李公所不及言者一事。盖忠简公释褐通显。府君以兄弟科宦为盛满。自此遂废举。可见寡欲清心之一端也。今当躁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2H 页
竞成风。廉耻都丧之日。表而出之。亦足以为警于世矣。故追录状后。且以奉告于先生函丈。以为补入碣文之地云。平默。记。
六代祖通政大夫。佥知中枢府事 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副总管府君行状。
府君讳兴祉。字季绥。皇考 赠承旨讳檼。世谱先德。议政公状文已详。府君以 万历庚子四月五日生。兄弟三人。于序为季也。天质纯粹。早知为学。伯父忠简公师事栗谷,牛溪二先生。又与沙溪金文元诸贤。同志丽泽。府君擩染其閒。文行日就。 崇祯乙亥。中生员试。己卯。举别试不中。筮仕。拜 靖陵参奉。内历诸司。甲申。为知礼县监。值岁旱乾。诚祷致应。民免捐瘠。己丑。慎独斋金先生掌铨。以府君。为紫燕监牧官。先生退归丘园。府君时就其门。发挥讲论。先生每以凌躐为戒。勉使脚踏实地。府君佩服薰炙。所得深矣。其后府君。又历典三邑。曰闻庆,杨口二县监。曰文义县令。而其日月不可考。惟其访外从大父墓在所莅县境者。为之加土守护及经纪。率育亡友孤儿之事。犹可以见其为政躬率之一端也。 显庙以来。凶徒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2L 页
寔繁。府君不乐城闉。卜筑抱川之花山。为终焉计。又喜永平山水。时居城谷之先兆下。饭疏饮水。于世间荣悴得失。泊然不入于心。竹杖芒鞋。遍历雪岳,逍遥诸名山。时过思庵朴公淳拜鹃窝。徘徊俛仰。怆然太息。风月无边。岩泉冷然。觞琴自适。而继之以诗。其诗不求甚工。陶写天真。冲澹和粹。 肃庙初。群凶当国。尤庵宋文正时烈。逊肤岭海。而群凶又为谋危 长秋之举。府君隐忧永叹。往往寓之吟咏。如戊午春雾诗所云。此身愿化为长帚。扫尽浮云布太阳者。尤可以见其至诚恻怛。非能言者所及矣。然府君之为剥三无咎。亦不无所本。其诗又曰。惯探经传趣。默识圣贤心。万物皆备我。何难此道寻。又曰。正路与安宅。只在收放心。蚩蚩世间子。奈何不知寻。玩其词意。盖不但一言之几乎道而已。岂其真有得于慎斋先生定本。而溯夫己卯之渊源者耶。惜乎。世远而籍缺。其言行之正。都不可详。所可默识者。独微意而已也。己未。府君年八十。例升通政大夫。拜佥知中枢府事。是岁十月二十三日卒。窆于城谷负坎之原。配牙山李氏。考德宽。墓祔穴。府君。后以中子睡窝公升二品。追 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3H 页
府副总管。李氏由淑夫人。 赠贞夫人。府君著述失于回禄。六世孙悌默。收拾其馀为一卷。藏于家。生三男二女。男长㙐。 赠大司宪。次埁。即睡窝公。次𡐇。承议郎。女长适任震荣。次适林之乔。大宪男礼明。从仕郎。义明。过房。泰明,载明。皆同枢。济明。通德郎。睡窝男彦明。 赠司仆正。女李秉和县监。崔弘相。庶出男寿明,会明。佥正。女李公龙。承议男恒明,鼎明。皆通德郎。女申命休,张以经,李烨。从仕男锡三,锡五,锡九,锡恒。女柳泓。泰明男锡麟,锡凤,锡夔,锡鹏。女经历李重辉,李寅夏,韩宗潝,韩重明,李圣揆。载明男锡观,锡谦。女朴师昊。济明男锡祚,锡健,锡宗。女李希祖韩浩。司仆男锡年,锡晋。 赠左承旨。女 赠判书李敏朝。寿明男锡重。女南宫伋,郑希庆,李衍国。佥正男锡宪。通政。女韩德范,尹谟。恒明男锡元,锡亨。女李光夏。鼎明男锡裕,锡禄,锡禧,锡祥,锡祐。锡三男道滨,道瀷。女柳命相。锡五男道沃。女李瀷,洪愈。锡九男道沆,道潚。过房。道汶。女李廷福。锡恒。继子道潚。女李道熽,朴柱恒。锡麟男道深,道温,道濈,道浣。过房。道汉。女李世杓,徐有诚。锡凤男道涉。女李廷禄。锡夔男道澈,道溵,道演。女蔡膺智,李建基。锡鹏继子。道浣。女李东弼,李光井。锡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3L 页
观男道混,道淹。女李说远。锡谦男道渭,道洪。女李光文,黄载俊。锡祚男道溢。锡健男道源。女赵别荣。锡宗女崔正彦。锡年男道汲,道潗。过房。女佥枢郑德彬。水使柳𪹯。姜任禹。锡晋继子道潗。 赠参判。女徐命耆。锡重男道润。通政男道亨。武科。道贞。锡元男道瀚,道浚。锡裕继子道泓。女尹瑀。锡禄男道泓。过房。道浚,道演过房。为锡禧后。内外孙亦可数千人。不能尽录。六世孙渊默。学行闻于世。今县监东选。亦以府君脚下。出后同姓。道泓继子圣养。生平默。即不肖也。府君祖祢师友。渊源既粹。阴阳消长。趍向甚正。用之于世。则必能有所发明。而顾乃局于荫涂。老于县符。终又考槃东冈。泯然卒岁。此宜立德立言者。为之发潜阐幽。不可以遂已也。第录其一二。谒铭于下执事。伏惟垂仁财察焉。 崇祯四丙午十月日。六世孙平默。谨录。
 状成。华西先生亦撰墓碣。意其可徵者。无遗漏矣。比者偶阅前贤故迹。参以府君遗稿。则其可书而不可没者。又有一段。府君 显宗朝解官。东归时。尤庵,同春二宋先生。愠于群小日甚。岭人有黄壖者。移家入汉师。结姻诸贵。为余哲,沈继祖之谋。诱援士类。乃往说府君于永平山中。府君不可。作诗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4H 页
示意。壖彊之。府君乃正色严斥之。其能绝柔道之牵如此。初 国舅忠翼公佑明。被闵骊阳维重所劾。尤庵以右闵。故忠翼公深怨之。首尾详见。尤庵年谱及大全集。府君于忠翼公。为门内尊属。故壖盖妄意来说。壖还。竟自投凶疏。搆善类八九人。以二先生为罪首。噫。当是时。阴阳消长。彼此胜负之势。实有万万相悬者。心所左右。身世穷通。子孙荣悴。立判于不言之中矣。然则府君之趍向如此。岂不足以见夫平日所养。理有以胜私。而子孙后生之所观法。宜亦无大于此矣。故谨录于状尾。重渎于先生皋比。以为补填碣文之地。伏惟裁省。己酉五月上浣。平默。追记。
输忠奋义决策昭武功臣。嘉善大夫。鳌山君。 赠资宪大夫,户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谥毅靖李公行状。
公姓李氏。讳擢男。字根叔。其先庆州人。丽朝有益斋文忠公讳齐贤。以德业文章。为国贤相。与文忠公为从父兄弟者。曰尚书讳薖。尚书七世孙讳梦亮。事我中,仁,明三朝。忠孝清俭。为世名卿。官至议政府右参赞 赠领议政,始林府院君谥定献。是生讳云福。永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4L 页
平县令 赠左议政,始宁府院君。公始宁公之季子也。用弟及礼为定献公世适。妣 赠贞敬夫人昌原黄氏。穆清殿参奉大用之女。有女士行。公以 隆庆壬申九月二十六日生。自幼凝重寡默。喜怒不形。季父鳌城文忠公恒福。以为远器。甚爱奖之。及长。沉潜书史。不事博士业。 万历庚子。荫补。为青丹道察访。寻以事递。拜典设司别提。升司仆寺主簿。工曹佐郎。出监德山县。政尚清简。吏民颂之。 仁祖朝。监横城县。初。贼臣李仁居。得罪亡匿县境。诡行盗名。光海朝被荐。为 宫僚。至六品职。 仁祖改玉。与李立。密谋为乱。丁卯。见 朝廷与建虏羁縻。声言欲诛主和人。语多指斥 乘舆。道臣谓处士之大言。不以为意。仁居猝入县府。掊碎仓廪。掠取军器。出狱囚。胁兵民。势将遂发。公即驰往原州。与牧使洪宝议。即发兵讨之。军吏皆以为未可轻举。公力请之。辞气忼慨。洪公因誓众曰。贼未炽。当及时扑灭。蔓难图也。遂与公。勤兵三道。与仁居遇。仁居欲拒战。二公并力而前。禽仁居。并其子侄支党。归京师。悉诛之。 上教曰。逆竖称乱。某等奉行天讨。宜速定功。以劝有位。遂策公输忠奋义。决策昭武功臣二等。超二阶。升嘉善。封鳌山君。推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5H 页
恩考妣。或疑仁居之斥和所执者。大义也。倘使仁居起兵。无他恶念。只诛主和诸公。而协赞 仁庙。内修外攘。使建虏不敢肆。则岂非功业之大。而有辞于 中朝者耶。平默曰。不然也。杀人者。罪当死。然非士师则不可杀。今主和诸公。岂臣民所得而擅诛哉。故凡言兴兵诛君侧之恶者。不问所执是否。皆乱逆而已。然则仁居虽使幸而成修攘之功。不足以赎无君之罪。况如此君弱臣强。互相猜疑而祸乱不息。何有于修攘。公受封以来。谦抑羞愧。闭门深居。不以勋贵自居。丁丑城下。尤不乐城闉。寓居白马江上。久之以疾还京师。卒于正寝。时乙酉五月二十二日也。享年七十四。讣闻。 赐祭赙如仪。葬于抱川楸谷里负壬之原。从先兆也。 赠资宪大夫,户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谥曰毅靖。公事亲。诚敬备至。始宁公有疾。昼夜扶持。濒危。沐浴祷天。居忧。情文无缺。泣血三年。几至灭性。昆弟湛乐。以及宗党。接人诚悃蔼然。不事家人产业。而周穷如不及。见有丧者。问赙必先于人。神姿丰秀。中心乐易。平居无疾言遽色。及贵门庭萧然。僮仆鲜少。客至辄置酒。以琴书相娱而已。贞大人晋州姜氏。参奉伯龙女。生后公九年。没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5L 页
后公二十三年。墓祔。夫人淑哲。有才识。通大义。辨析是非邪正。凿凿皆验。及归。善事姑。配君子无违。睦于诸族。子弟多率养于家。御臧获。能体下情。均其劳逸。服食平等。疾病必护视。公寝疾。躬执刀圭。吁祷请代。既丧。终襄必诚信。朝夕泣血。至终制。如一日。大耋。蚤起盥梳。端坐竟日。手不释女红。以公病思樱桃而未进。终身不入口。此虽古之哲媛。亦何以加焉。然朱子论后妃之德。必本于文王。以是例之。则公之所以正身而刑家者。亦可以默想矣。公继子时胤。大护军。孙男长世胄。县监 赠吏曹参议。以孝友传家。次世哲。女适李敏著。曾孙男羲佐。都事 赠承旨。女适宋徵纬。参议出也。男再昌。世哲出也。女适朴弼寅者。李敏著出也。承旨继子贞翼。别有状。参议,承旨两公行事。亦略见焉。今以公状德之文。命平默者。嗣孙裕范也。窃惟公以始林为王考。以鳌城为季父。而得于天赋。又有以过人者。是以。孝友睦姻。本立于家。恬淡清慎。惠及于民。又能诛假义之贼。树纪常之勋。而白马之寓居。又盖有微意焉。是宜考例准秩。树显刻于墓道。以昭视乎久远也。于是。辞不获命。乃就疏斋李忠悯公颐命所撰谥状。参以家传世系。而附以夫人行泊。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6H 页
以谂于秉笔之大人云。 崇祯纪元后四庚戌月日。清城金平默。谨状。
鼓岩李公行状
公姓李氏。讳升溥。字稚久。尝隐求于汕湖之鼓岩。故士友称鼓岩居士。其先韩山大家。稼亭文孝公。牧隐文靖公。以节义文章。大鸣胜国之世。洎于 国朝。忠孝冠冕。代不乏绝。无事于谱也。曾祖司宪府大司宪讳奎采。师事寒泉李先生。号称高第弟子。祖井邑县监博载。考成均生员审矩。母安东金氏。故水原府判官民淳女。生员公无嗣。怡愉公德洙后孙源柱。聘延日郑氏在觉女。以 仁陵甲戌四月六日。举公于清州梧竹之第。年十五。生员公取而子之。始治举子业。宪宗壬寅发解。既而闻华西李先生讲道洌水之上。遂负笈从之游。问反求之道。先生曰。胡不观于孟氏也。其言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朱子释之曰。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乃考其所以求与不求之实。则有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曰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非人也。至举孺子匍匐。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6L 页
半觳觫。以證凡人之心。莫不有仁。举无欲穿窬。不屑蹴与。以證凡人之心。亦皆有义。语其扩充之实。则火然泉达。语其效害之判。则尧存桀亡。语其贵贱之等。则圣贤禽兽。语其转拨之机。则易于反掌。至于所不求者。则一见诸侯。王伯可图。然且不为。一杀不辜天下可得。然且不为。一诺陈臻。万钟可致。然且不为。一答滕更。富贵可交。然且不为。以是推之。非但不求而已。并与其不求自至者。而审其取舍也明矣。自吾不忍人之心推之。必至于保四海而有馀。自吾无穿窬之心推之。必至于与之天下而不受。孟子所以为孟子者。不过明于可求不可求之间而已。子欲求之。求之于此。可也。求之于身。可也。先是。生员公门高族大。又种学绩文。声誉蔼蔚。时人谓公将大阐。及从父兄审度被祸。公望绝进取。 国舅赵公万永。公旧要也。惜其废而矜其穷。馆接甚厚。生员公受之不辞。盖孟献子牧仲古义有可诿者。而乃先生律之以士君子十分道理。故于此。未尝不三致意焉。癸卯。擢司马。连遭所生所后忧。己酉。乃尽室浮汕而东。复出入先生门下。委已而师事之。盖于畴昔之教。非苟悦之。又从而绎之也。时先生与学者。润色白鹿寒泉讲规。日月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7H 页
刮劘。粲然有成法。公受业之馀。退以其规行之湖上。又有潘南朴庆寿。高兴柳孟教。皆同门贤士。朝夕邻比。相与丽泽。故公学问日益进。乡秀才子。亦闻真儒之风。而稍知向方矣。公尝谓平默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成己成物。譬如直内方外。不直内而求外之方。固不可。亦未有今日直内而明日方外之理。吾将以此优游而卒岁也。壬子正月。忽示惫心动。日诵蓼莪诗。辄呜咽不成声。谓其子曰。诗之感人如是夫。疾革。犹整冠端坐。读中庸至半。声韵朗然。是月二十六日。卒于鼓岩之正寝。得年三十九。赴车所至。无不嗟悼曰。善人休矣。其友新安李埈。祭之曰。公接应之际。平坦而易近。交游之閒。输泻而无隐。孝友笃于闺门。恂谨著于乡曲。叱咜不及于犬马。顽暴并驯于蛟鳄。识者谓分金秤上。称停出来之语也。权厝于寿春之冠川坐艮而向坤。齐高兴柳氏。正言荣五女。媲德无违。男衡老。资性岂悌。从事师友。亦有继述之望焉。始余与公同门。猥蒙知奖。有斯文共修之约。其殁。为之哀诔。略著志行梗槩。今衡老。又以状德之文见谒。頫仰畴昔。悲怆哽咽。不忍书。亦不忍不书也。呜呼。苗而不秀者有矣。秀而不实者有矣。气之精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7L 页
一而数之局者有矣。如程门之端伯。朱门之伯丰。志高宇宙。而厄于短造者何限。今公不幸而类是。遂抆涕而第录之。以谂于当世之大人。冀幸垂仁而表章焉。 崇祯纪元之四癸丑日中下浣。清风金平默。谨状。
亡儿基朋行录
重庵居士。有子曰基朋。居士本清风人。其鼻祖曰大猷。高丽侍中。自侍中至国朝。为海东显阀。 中庙之世。有讳湜。与静庵赵文正诸贤。倡性理之学。仕于朝。为成均大司成。 经筵参赞官。寻被北门之祸。后 赠议政府左赞成。谥曰文毅。于基朋。为十代祖。其后文行荫袭。代不绝人。至六代祖承议郎𡐇。定居抱川。五代祖鼎明。通德郎。治功令。屡举不中。高祖锡裕。曾祖道泓。祖圣养。亦皆学生。居士名平默。蚤孤流离。与弟章默。事母黄孺人。居士从华西李先生学。寻文正,文毅之遗绪。章默敦尚质行。服田力穑。骎骎有保家之望。 哲宗辛亥。章默无子早夭。生事入万分地头。居士年亦三十三而无子。诚大蹇之时也。其年八月。居士筮得大蹇朋来之繇。而孺人崔氏。生一男。故名曰基朋。其冠。李先生取象传以中节之文。字曰中甫。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8H 页
作说以勉之。居士之友瀛洲柳重教稚程。来管弥尊之礼。推演字说以教之。父师之期望。盖不轻而重矣。基朋生而聪警。五岁上学。不烦口燥唇焦。略通击蒙要诀,小学,四子,诗书。事王母及父母。能悦其心志。于二姊友爱甚笃。朋友年近十岁。兄事之。喜施与。虽所爱者。人欲之。不惜也。谓其步趣不群。得其年而充其学。则庶几可以不负父师之望矣。年甫十六。忽然遘疾。三日而殒其生。呜呼。岂程夫子所谓邵公得气之精一而数之局者耶。抑乃父行负神明。而殃及于骨肉耶。基朋之死。在今 上丙寅二月二十一日。距乙丑十二月。迎妇任氏。时才六十日。居士无他功缌强近。奉屡世祠板。七十老母。在流离万死之中。而基朋以独子死。任氏又以青孀叫号。此足以致五月之霜也。居士时在加平之北山。故依季札嬴博故事。报葬于郡之某地某坐。不胜哀冤。略叙始终如此。倘师友之立言者。悲其苗而不秀。以贻父母之大戚。作为诔文。使姓名志行。得传于后世。则岂但少慰亲心。又足以慰悦异乡孤寄之魂矣。伏惟执事者。图之。基朋死。镇川宋来根玩四。唐城洪在龟思伯。来治丧事。为之加麻。二君皆同学之旧也。基朋。有读书问藁及科疑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8L 页
私习若干。可缮写勿失。崔氏。水原人。幼学景哲之女。任氏。西河人。幼学得模之女也。成服日。居士第录。
 又记朋儿十岁。能从父。晨谒家庙。凡晨昏唱喏。朋友礼数。略仿法家子弟貌样。此恐可书而不可没者。如何如何。
同知中枢府事睡窝公行状
 本贯忠清道清风府。
 曾祖 显陵参奉 赠议政府领议政讳德懋。妣 赠贞敬夫人坡平尹氏。忠义卫麟女。
 祖处士 赠承政院左承旨讳檼。妣 赠淑夫人延安李氏。大护军达春女。
 考文义县令 赠户曹参判讳兴祉。妣 赠贞夫人牙山李氏。学生德宽女。
公讳埁。字子峻。自号睡窝。新罗王金氏之后。至丽朝而显者曰侍中清城府院君讳大猷。仍士大夫不绝九世而讳湜。与静庵赵文正诸贤。倡性理之学。事 中庙。内赞 经幄。外长国子。欲兴王道。寻被北门之祸。 赠议政府左赞成。谥文毅。于公为高祖。议政公。世其儒行。祸后俭德辟难。党禁解。始授一 命。承旨公。学问师友。渊源于徐文康公敬德。又因伯氏忠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9H 页
公权。仲氏承旨公枢。游栗谷,牛溪二先生之门。埙篪交吹。所得甚正。及忠简公登第。历扬清要。持盛满之戒。遂不赴举。以处士终。参判公。从慎斋金文敬游。筮仕止县令。以寿升通政佥知西枢。公其中子也。以 崇祯辛巳七月十九日生。自为儿时。性行绝伦。执丧致哀。如古贤孝君子。浮诞忮求。不作于心。上学以来。不肯治举子业。惟博涉书籍。自圣经贤传子史百家。至凡天地之閒幽记秘乘之属。无不旁求穷搜。输之腹笥。古今政术兵谋制度沿革。覃思积究。合变会通。以至关防要害。边鄙山川。夷獠废兴之类。皆历历贯穿。因欲以遇知于世。而出其所得之要。以措之实用。以利人国家。而追踵古人之功名。顾 国朝之取士。以科第为律令。其有沿溯洙泗洛闽之正源。不问所至高下。要以天德王道。为体用者。则又拔例简选而畀之天位。自其馀不得与焉。是以。藏器于身者。卒莫能少试也。然识者语一代之隽材。必与潜谷文贞公堉并称。文贞于公。为缌服兄也。文贞之孙曰清城文忠公锡胄。判书贞僖公锡衍。 肃庙之世。迭掌军国重寄。然以公为眇然后生也。甚易之。文忠欲行户布。方属奏藁。公历陈其不可行者。言甚畅切。文忠沉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299L 页
良久曰。公言亦有理。其后文忠按公书。患其繁委。不能周谙。公一见辄领晓。悉以指告。文忠大惊曰。老子积日流汗者。公乃尔耶。始以公为迂儒。今觉浅之为知也。即言于政曹。壬戌。拜 贞陵参奉。公自是。当国家有事。必为二公论列。时倭书至。举国汹惧。盖谓郑锦。有众七十万。荆楚之奇材皆归之。因欲以大举东寇也。公独以为无是事。成琬。以通信使制述官。自倭返。质言于文忠之座。公笑曰。七十万。非小地可养。郑锦。安有此地。文忠问其说。公曰。海中之国。惟倭最大。其他有暹罗,琉球,吕宋,苏禄之属。而不闻有郑锦之国。田横入海所止者呜呼岛。则海无可王之地。可知也。孙权遣将。觅夷洲岁馀无所得。则海中无别区益明矣。彼果有七十万。而荆楚之群材皆附之。则大者足以横行天下。次者足以割大江以南。下者。犹可以据闽广而称王矣。何苦区区东寇为哉。彼于三者。无闻焉。则知其为海中小盗无能为也。况我之于燕。又接邻之辅车也。是又乌能越燕而寇我也。又有北咨报海贼将至。公又谓此亦假息于岛屿之閒。出没于风涛之中。而乘间窃发于中原沿海之地者耳。夫以他邦窃发之盗。可以越海外而伐人之国。理之所无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0H 页
有也。今以彼咨言之。不言其据有地方。则其无根本。可知也。不言其陷没城邑。则其不至猖獗。可知也。不曰围逼盛京。而曰伏兵禽杀。则其为小盗。可知也。若其咨文之急传。则彼于我。固常自附于一家之义。贼既帆风而东。则彼之东。即我之西。故虑其奔逸我界。使之谨海防而已。岂以大肆强梁。为忧也哉。国人以贼船之高且大。尤增骇惧。公曰。海舶不如是。无以犯风涛之恶。免覆没之患。故福建,南蛮,琉球,西洋之船。其制大抵皆然。且七舶虽大。其众几何。盛京之大。岂七舶之众所能捣也。今为我国计。倘虑乘虚乍出抢食是事。则饬励边臣。足以备御禽灭。奚至于震惊京邑也。诸公例疑其迂。后皆如公言。朝廷欲增筑都城。公见贞僖公曰。城可筑乎。曰。三军门之力合矣。筑城也何有。公曰。非数十年。不能成也。既广之。又乌乎守。曰。所患者。特柴少耳。公曰。此则无患也。事迫则士夫家果木森然矣。木觅,白岳, 禁苑之树。不患其不可继也。贞僖曰。公料此几何而云尔。公曰。吾恐柴木尽而城已危。公未之思耶。仍深陈都城改筑难守及劳民伤财。糜费岁月之状。曲折如画。公之前后论列甚多。类皆切近事情。非腐儒俗士所能窥其藩墙也。尝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0L 页
见文忠公。谏设江都烟台。又言内城之筑为非计。而仍请就甲串津筑城。其言曰。金庆徵之罪。固不可胜诛。然惟其甲串无防。故贼炮对岸。乱放如雨。而我人莫敢现影矣。于是。贼船乱渡。登岸鼓噪。而我军望风而走。当是时也。虽使权慄,李舜臣当之。其能以数百怯弱之卒。卒能御九王之师耶。故甲串不城。则后虽有丙子之变。亦终为丙子之归矣。又尝喜论兵事。以吕望,孙武,韩信,张良,诸葛亮,李靖。为兵家正宗。其论我 朝壬辰诸公。谓惟李公舜臣,郭公再佑之用兵。为能暗合云。乙丑。自 贞陵。迁礼宾寺奉事。历尚衣院直长。司赡寺主簿。司宪府监察。己巳。为积城县监。戊寅。入为司畜署别提。己卯。移司导寺主簿。社稷署令。出监涟川县。最后监文川牧。以寿资升折冲。至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追爵祖祢。公莅官。本之仁惠。政尚简易。所至民皆宁谧。涟有猛虎啖人畜。两岁中死者。至数十人。犬牛之属。不可胜记。公到县。即为文祭城隍。不效。将率一县之众。执利器。围山以捕之。祭毕。而涟无虎患。至今为一邑古谈。公禀气强壮。居抱川之时雨村。距 国东门八十五里而强。理木屐往来。常若户庭。适关北。日暮抵孤店。店人谢曰。无客室。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1H 页
公见傍有一间废室。指之曰。彼不堪一宿耶。对曰。自昔入宿者辄死。故相戒莫敢宿。公曰。奚为其然也。入则整顿寝具。明烛看书。夜半有物人立。嘘气而前。腥臭触鼻。公倚枕自若。少焉忽不见。年踰九十。盥栉不废。鬓发复黑。平生口不道杀字。处事审慎。小物必勤。教子孙义方。课业亦不为已甚。饮酒乐而有节。取数不取多。为文不用浮溢。不求工研。信笔而书。天机流动。如长江巨川。其源沉涵渟滀。其流日泻千里而不止也。有诗文杂录若干篇。庚寅。因北咨来。草封事累数万言。欲以上。备 肃庙燕閒之 览而不果上。后世欲知公才学之梗槩者。观于此可也。公以 英庙壬子十月十九日卒。春秋九十二。葬于涟之砺峰子坐之麓。配贞夫人平泽林氏。考震乔。墓祔穴。男彦明蚤卒。 赠司仆正。女适士人李秉和。县监崔弘相。侧出男会明。武科佥正。孙男锡年,锡晋。 赠承旨。女适 赠判书李敏朝。仆正出。锡宪武科主簿。佥正出。今为六七世。不能悉录。其仕者。掌乐佥正圣规。过房为贞僖孙。防御使圣和。前牧使东选。乐正曾孙。过房为参判会渊后。前参奉益成。前承旨元性。皆乐正玄孙。而承旨牧使男也。其贤者。防御男渊默。学者。称素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1L 页
先生。其外裔显者。李判书男溎。文科判书。判书女适祭酒文敬公洪直弼。学者称梅山先生。防御之弟圣业。生润默。润默生基宇。平默一男基朋。早夭无育。立基宇第二男春善为后。润默兄子基宪。少从洪文敬公学。仍请公状德之文。文敬寻启手足。后十有七年。而基宪猥以属之平默。平默于公。为傍裔也。凡可以为公不朽者。何待子孙之付属。第恐人地卑陋。不足以行世而徵后耳。窃观当时名贤之题品。李林隐敏坤之所为诔。则曰以苏子容之彊博。兼陆宣公之综覈。李老樵淞铭其墓。则曰圣门由求。汉唐谊贽。匪敢曰班。所学则是识者以为知言。抑童观所及。则学似乎曼倩。辩似乎邹衍。而要其归则未尝不在于实用也。考其才则又有大过人者。念昔栗谷先生语东湖客。以赵充国,赵过,刘彝之伦。目之为干臣。使先生而在者。其月朝又当如何也。顾窃伏念。庚寅奏藁。其学术富矣。其言论辨矣。其为文。浩浩乎如望洋矣。其醇疵得失。诚非管见之所敢窥测。而其中论事大一款。与春秋朱宋之意。有所牴牾。今不为之一言以分疏则恐无以解后来者之惑也。盖公事大之说。使人听莹。则诚有之。然究观木意。亦非有他焉。目见 宁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2H 页
世远。世道日下。国势日弱。而虑其虚名实祸。为是不得已之论。与一番人。怀一己宴安之私。故为李邺之张皇。而力战天下之正议。使夷夏之辨。君臣之义。一切扫地而不恤者。其情不同也。盖有小心畏忌。惓惓乎千里之社稷。 祖宗之世业者。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乱世兴一治。为万古开群蒙者。二者。其规模意象。又有不可强使之一者。惟其知此者。然后可以知公矣。因述其世系学行爵里生卒子孙之大略以为状。而私窃以己见附焉。以俟君子之定论。可幸无罪也否乎。 崇祯纪元后五丁卯南吕下浣。公之弟承议公五世孙平默。谨状。
素斋金先生行状
先生姓金氏。讳渊默。字景春。学者称素斋先生。系出新罗王子。至高丽侍中讳大猷。以勋封清城府。子孙因籍清风。 本朝恭僖王靖国之曲。侍中九世孙湜。与静庵赵文正。倡洛闽之学。为世名儒。入成均馆为大司成。参赞 经筵。欲致 主于王道。为沈贞,南衮所嫉。被神武之祸。 宣庙戊辰伸冤。累 赠至议政府左赞成。谥文毅。文毅而下。 显陵参奉 赠议政府领议政德懋。处士 赠承政院左承旨檼。文义县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2L 页
令 赠户曹参判兴祉。同知中枢府事睡窝先生埁。皆以儒行世其家。于先生为五世以上也。高祖 赠司仆寺正彦明。曾祖 赠左承旨锡晋。祖 赠户曹参判道潗。考同知中枢圣和。妣贞夫人遂安李氏。及第彭寿其考也。先生以 元陵戊寅三月十三日。生于涟川君子山下佳谷之第。嶷然峻茂。膂力绝人。成童。与等辈读书萧寺。有无赖子弟。作队嬉戏。哗然而至。先生悉手杖逐之。尝乘兴独出。或超上梵宇。以示贾勇之意。时从猎夫。逐走鹿。风迈电掣。绝顶峻坂。如履平地。游汉师。喜通轻侠。同枢公怒而笞之。先生由是矍然惊惕。遂折节力学。闭户谢客。左右书籍。端拱危坐。终日不少弛。居数日。胫浮如巨椽。庶母止之曰。何自苦至此。先生曰。万里初程。不如是。不可以得力也。十八。闻老樵李先生淞经术行义之盛。诣门请业。于是。尽弃旧习。潜心性理。妙契疾书。反躬实践。不以雇耳佣目为事。尝喜读礼记。又从近斋朴文宪公胤源。叩质所得。文宪期许綦重。李先生称之曰。景春心性说。不可谓无所见。论学书。极多警发。皆从体验中写出。用心之笃。不可诬也。先生从师有年。内日益重而外日益轻。则遂欲并弃举业。而以父兄之望在此。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3H 页
不忍遽直遂也。二十五。赴生员试。首擢发解。比赴覆试。金公光默主试。金公。于先生为同姓兄。先生存瓜田李下之戒。遂不呈券而出。识者高之。而同枢公。亦不复夺其志。先生往省同枢公于咸从府。仍读书衙中。每夜炳烛彻晓。公惟疾之忧。命使止之。先生以席蔽户。低声暗诵以为常。不使公知之。公以韎韐入官。国俗贵文贱武。学士大夫。无与游从。频尝悔之。至是先生学邃行尊。畿右士林。皆有矜式。则论者以巍岩李文正拟之。于是。公油然而喜。凡日用之间。有义理肯綮处。必询之先生。究竟得失。仍为父子间知己。及自吉州赋归。益敦诗说礼。日与先生。讲论四书群经。以及洛建之书。先生柔声怡色。唯唯否否。不期于同而必期。于是。士林后辈及门请学者众。先生以训诲奖进为己任。其程度甚严。讲说不倦。自朝至中昃。自夕至夜分。不以为疲。以故出入其门者。皆有进益。 仁陵己卯。监司洪公遇燮。荐先生行义。而丘隅金公基叙。以闻于当路曰。 朝廷欲遴选桂坊之职。无踰于金某云。癸未正月二十六日。以疾考终。春秋六十六。讣车所至。闻风觌德者。莫不赍咨相吊。葬于涟川之榛田里巽坐乾向之原。先生以同枢公任子。阶通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3L 页
德郎。配南阳洪氏。学生百祚女。翊卫司洗马瑄孙女。有女士之风。后先生卒。墓祔穴。无育。取从父弟简默男基宁。为后。基宁亦励志为儒。蚤卒。立其从祖弟基寔男应善。为后。二女长适李锡济。次适今县监李德纯。先生自从师为学。谨九容九思。以收心检身而养其德性。故温淳渊懿。儒雅老成。非复前日气习。则其变化气质。固已大过人矣。孝德实顺乎亲心。睦德实孚于宗族。信德实著于朋友。夫妇有礼。婢仆有恩。劬书研理。人一己百。孜孜矻矻。不知病之将生。老之将至。则其脚踏实地。又非俗儒所能驾及也。至其奉身之节。聊且粗略。而不以经心。则其于小害大。末丧本之戒。又有默契者存焉。岂古所谓专用心于内而持守有馀者欤。惟其明睿。或有所不逮。而平日讲论之说。皆出于苦心力索之馀。故绝无一言半句蹈袭前言。而时或与程朱不无参差者。然此非突过有若,子贡之心。而先生亦不敢自信也。盖尝举其名论之粹者而观之。其论持志之说曰。志之于气。固有帅之道焉。但一则是。二则不是。今夫一军而二三其帅。则为卒者乱矣。方将之东而如或趍西。向善于前而恶引于后。其志之不一如此。则其气亦安得不解散弛放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4H 页
而莫可收也哉。故志既一则不患其不帅于气。志为之帅而率气以从。则不患义之不集。其论精一之说曰。精以察之。莫如思。一以守之。莫如志。于时保之。莫如敬。三者阙一。无以进于道也。先生讲说千变万化。其大旨不过如此。今玩味其辞。如玄酒大羹。大朴未散。有自得之妙而庶几于古训者也。李先生所谓极多警发。皆从体验中写出者。可谓知言矣。其论心性明德之说。则曰德性者。天之所以与我而宠异于万物者也。传曰。天命之谓性。又曰。天之明命。皆此意也。又曰。心即性。性即心也。特性以禀受于天而言。心以得此而主宰一身者而言。实非二物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乃心之体用也。今按程子所谓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启蒙所谓心为太极。通书解所谓人心太极之至灵。与夫大学或问引孟子仁义之心。以天地之中以下九者之目。打成一片而言者。实明德以理言之断案。而先生之说若合符契。则李先生所称心性说不无所见。固未知所指之毕竟安在。而今以妄见揆之。亦当云尔。但心性。虽曰一理。而此纲而彼目。此一而彼万。此灵而彼实。此能而彼所。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工夫。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4L 页
不容废一。则今所谓以理言者。又与释氏之本心。伯安之良知。相去燕越。此又不可不知也。先生凡所论著。不肯收录。其从侄基宪。蒐辑于故纸堆中。缮写为二册。藏之巾衍。盖亦十亡其八九矣。其所从游如金丘隅基叙。尹谏议孝植。洪处士秉有。高处士兴济。姜处士膺会。池处士海运。李处士。皆一时名流。而文敬公梅山洪先生直弼。又近世之儒宗也。视其朋友。亦可以知其人焉尔。初基宪以先生状德之文。谒文敬先生。未几。文敬易箦。基宪恐其遂成千古之恨也。猥以属之。平默撰次本末。以谂于秉笔之大贤。平默于先生。为同姓兄弟。且尝反复遗编。求其心而得其实。有不可推让于人者矣。盖据前辈称述之语。则惕斋李相国书九。推先生操行。为当世第一流。姜上舍昌会。尝言人皆谓此老之学。偏于尊德性。然考其绪论。则问学所得。亦非易及。洪文敬尝语平默曰。素斋丈于书。未尝出声大读。只要澄神默坐。苦心思索。实有诸己。大抵要其所至。谓一省之善士已矣。则浅之知此丈者也。合是数贤之论。与上所第录。参伍而权度之。则于先生庶几焉。呜呼。以先生之学行。得齿明离之胄筵。则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之间。所以辅导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5H 页
 元良之德者不赀矣。不然。量才度器。试之于有司。则其秉心塞渊。律己清严。亦足以随其所在。有所裨补矣。顾乃刺史能荐。而天子不闻焉。何哉。此于先生无加损焉。而惟世道污隆之所系。不能无慨然者。故信笔而发之云。 崇祯纪元后四戊辰二月日。同姓弟平默。谨状。
勉窝李公行状
公姓李氏。初讳日纪。后改称润九。字枰汝。尝学于华西李先生。先生取荀氏弟子勉学天弗忘之语。俾颜其斋。故学徒称勉窝先生。李氏胄于高丽太师全义侯讳棹。世为全义人。高宗时平章事任。帅舟师。败蒙古兵于温水县。其后仍世大显。入我 朝。有汉城判尹龟。庆尚右道都节制使承干。至近世。有讳始济。生义烨。义烨生邦禄,邦岳。邦岳于公。为皇考。而妣光山金氏。世楫女。邦禄其所生考。而妣高灵朴氏。柱相女。公以 健陵甲寅十二月十五日。生于竹山之九凤山下。六岁。过房。八岁。上学。生禀异凡。聪明慈详。其孝友忠敬。不待教勉。及从李先生于檗溪。亦童丱时也。习为科诗。出语奇绝。一日能成十篇。同研者当罢去。一人偶失全藁。无以藉手反面于其亲。公为之逐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5L 页
诵念手写。以足其数。诸人不信。求传录他人藁中者若干篇投之。无一句差矣。读书绩文。抄录吟哦。潜心专力。同辈时或打鱼赏花。要与共之而不听也。前辈长老如辛华玉耆宁。南雪下纪济。李白石正儒。皆称赏不已。业成。赴试汉师。初得关节。既而悔其非。不用。不欲以得失累方寸。故连擢发解。而覆试则辄见屈也。李先生蚤废公车。专心为己。道明德尊。为儒家正宗。公从学之初。已闻科举外有用心处。至是脱落向外劳攘。读书观理。治心检身。事亲刑家。要脚踏实地。工夫次第。一惟先生之听。先生见其笃志。称之曰向里用力。深慰所望。其读书也。从击蒙要诀,四子书,太极,西铭,心经。以及诗,书,易,礼。无不贯穿熟复。而于易。用功尤深。诵数尤多。西铭则至万遍。朱子大全。亦承师训。閒閒致力。尝曰圣人未生。道在天地。圣人既生。道在圣人。圣人既没。道在经书。故经书。用之于身则身修。行之于家则家齐。推之于国则国治。施之于天下则天下平。以故口不绝诵。手不停披。没身而无斁。其讲解则依放程朱注脚。无所违贰。其观理也。本之聪明之天。得之讲解之积。而能见其大义。凡形气性命帅卒之分。天理人欲子贼之辨。随处发明。多默契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6H 页
前人。论易。得圣人画卦系辞之大指。论湖洛理气之辨。略符程朱之正意。如曰天地万物。莫非易。圣人所行。莫非易。易之为书。不过推明阴阳消长之理。学易者。知消长吉凶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则几矣。如曰先儒说气同理异者。所以见人之为贵而非物之所能与也。说理同气异者。所以见太极之无亏欠而非有我之独私也。如曰有是理不能无是气。有是气不能无是理。论其本源则理先气后。论其禀赋则气先理后。又如说性有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凡人之善者。即天命之发也。其不善者。皆气质之发也。如说理有自然有当然。性无不善。其自然也。道之当行。其当然也。此等见解。大槩皆善。其治心也。静存动察。寡欲闲邪。而隐微幽独。尤所兢兢。一念閒断。常以为戒。故其诗曰。弩机须慎千斤发。屋漏常严上帝临。又曰。千载法传传以敬。须臾不忘畏天威。其检身也。常终日危坐。端庄整肃。日用之间。服必检其侈。味必检其邪。饮必检其过。接人必检其戏狎。周旋言语。必检其威仪。望之也如山之重。即之也如玉之温。其事亲也。养生送死。一遵礼制。事亡如存。日必谒庙。享祀蠲洁。以不学而浪过。为忘其亲。以应事接物之合义。为不忘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6L 页
亲。谓孝必如大舜而后。方尽人子之分。其刑于家则夫妇之别。兄弟之友。诸子义方之教。皆有可述。至论及交人接物。事上莅官。与夫尊周攘夷之义。朋党邪正之辨。宗师华阳之实。所见所趍皆劲正明白而无所苟。以故及门学者。听其教导。视其绳墨。而彬彬多正士。要其经明行修。实一省之冠冕也。而乡党无推誉之公。道臣无论荐之意。故才学所蕴。不得少试于世则命也。然公尝以为古之君子为己而已矣。故颜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武侯躬耕南阳。不求闻达。贤者处世。素其位而行。不愠人之不知也。才有愠心。是为人之学也。 哲宗乙卯五月二十五日。公年六十一而卒。葬于九凤之西白鹤之峰酉坐卯向之穴。其后乡士安种璧等。疏其行义。倡远近章甫。将以上闻。请 褒赠之典。亦足以见人心之不死也。公先妣金氏。遭所天丧。下从。其贤如此。其教公宜正。公三男。寓植,大植,天植。皆有士行。其身教可见。大植出后。朴齐纯,曹学承,沈鲁锡,姜周燮。公之四女婿。内外孙并幼。大植访不佞于龙门之北山。致黄溪李墣仲文父之书曰愿为状。不佞仍伏读李先生所撰丽牲之铭。其词曰。江汉羹墙。洛闽性理。匪佣其目。匪雇其耳。庶几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八 第 307H 页
夙夜。以蹈实地。充美辉大。不敢妄议。善信之中。胡不相视。是岂无以。寡欲养志。不佞敛衽而言曰。无以加矣。且伏惟念。先生之道德声光。固将与天壤俱毙。则其文章。亦当山夷谷变而不亡。又何待不佞之赘也。曰。不然。墓刻体裁简严。故提挈纲要而未及详细。状其行以尽其详。又乌可已也。不佞又辞以浅陋而不获命。则窃惟世教衰。道学不明。士之为学。只是公车之文。而又不能循蹈规矩。动犯君行之戒者。滔滔皆然。则非细事也。公自赴举之初。已悟关节之非而不用。则朱夫子所称林择之独见超然之渐。已见于此矣。公少先生不过二岁。而先生当时草莽韦布。无名位可藉。昌黎所叹年相若位卑足羞之说。实近世之膏肓也。而公志切独复。礼勤相师。步亦步言亦言。卓然为门人之高第。而行义之可疏者如此。则伊川之吕原明。淅中之潘叔度。恐亦不得以专美矣。非见其大而忘其小者。其何以及此。于是。知先生以寡欲养志断之者。益信无疑矣。仍谨书如右。俾衰俗士林。有所取法于万一云尔。 崇祯纪元后四丁卯九月丙辰。同门后生清风金平默。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