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x 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杂著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0H 页
策问
问。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子释之曰。志乎此则念念在玆而为之不厌矣。窃观后世之士。自谓有志于学者。正其衣冠。读其诗书。而往来于师友之间则似矣。然退而省其私。或牵制于科举之务而不纯于此。或摇夺于仕宦之欲而不纯于此。或为财利所驰。或为行世所病。或以富贵而恃。或以贫贱而沮。或被囿于朋党。或见持于父兄。盖其不纯之端。非可枚举。而骤而指之有此数者。夫既如是。则与念念在玆而为之不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然而亦强名之曰。志学则向后之立与不惑以下云云。恐无可望矣。是其病根安在而然欤。抑因仍点缀以去。而向后数者之事。亦不患其无效欤。若曰不然而欲除此病。则其道何由。诸贤于此。必有所讲。愿闻其说。(丙寅下同。)
问。今之儒者。言必称理气。理气之说。本出于何时欤。朱子于理气。有不离不杂之说。明其不离之妙。将何所用之。明其不杂之实。又将何所用之欤。或者谓理气之辨。无益而有害。此说果可信欤。朱子曰。理无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0L 页
意造作运用。气有情意造作运用。栗谷先生曰。无形无为者。理也。有形有为者。气也。信斯言也。盈天盈地。万事万物。握柄而主权者。气而已。若夫理之无作无为者。则不足有无于其间。然则周子之建图也。首揭一太极。以为万化之根本。何欤。朱子尊信此图。以为上承孔孟千载之统者。实在于此。何欤。抑所谓无作无为者。其意可得而明言欤。性与天道。虽曰子贡之所未闻。然今日吾辈学问之准的。趍向之涂辙。果在何处欤。然则其宗旨纲领。似不可不汲汲理会。愿闻诸贤之说。
问。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之为人害。如砒霜鸩酒之类。误一入口。则便能杀人。何待攻之然后为害欤。攻乎异端。张横渠吕博士。皆以攻击为训。而朱夫子初尝从之矣。及为集注。则却从专治之说。其初晚取舍之同异得失。可得而明言欤。孟子既言君子反经而已。经正则无邪。而又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前后之言。似相矛盾。何欤。孟子之辟杨墨。程朱之辟老佛。明目张胆。如视仇敌。四家之所以为害。其曲折梗槩。亦可端的说破欤。宋之陆象山。明之王阳明。言必称尧舜。动必法孔孟。是固蔚然儒者人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1H 页
而先儒皆目之以异端。极言其害。有甚于洪水猛兽者。何欤。见今西洋之教。盈于天下。而入于海东。稍有见识者。莫不仰屋而永叹。此与前古之所谓异端者。其甚与不甚。可得悉闻欤。伊欲荡其巢窟。廓其氛沴而拯其陷溺。其道曷由。诸贤诵圣贤之书。而讲当世之务有素。愿闻其说。
问。取士之规。周以宾兴。汉以科举。是二者。孰为优劣欤。程子之熙宁劄子。朱子之贡举私议。不同道。何欤。隋之有天下。以诗赋试士。其得失何居欤。程子于科举。病其自赴。自赴又何害于义欤。李君行以虔州人。贯开封户籍。为欺君科场。欺君之事。止此而已欤。科场之小小欺君。何至大故罪恶。而君行之禁戒如是其严欤。朱子极言科举之弊。至曰经学。贼中之贼。文字。妖中之妖。其所以为贼中之贼妖中之妖者。可详言欤。程子言科学。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今日士子之患。果在于夺志。而保无妨功之患欤。栗谷先生。有科业理学。并修之训。今日诸贤。自量才力。可保其兼修而俱成欤。二者不可得兼。其所取舍。当在何处欤。今之士子。虽富有其具者。例于场屋。一赴不得志。再赴不得志。今年不得志。明年不得志。其所以不得志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1L 页
虽不敢索言。而其故则无愚智。皆知之矣。然且不止老死而后已者。其苦心血诚。果安在欤。果若得志而立乎本朝。则向之专工于词赋四六记诵之间者出。其有果足以事君泽民。追踵于古之君子欤。尧舜三王之治天下。分四民之职事。责其成功。而先儒之言曰。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所谓不由四民之业者。果指何样而言欤。今日之士亦居四民之首。与唐虞三代之士。名目不异。然则今日之所尚。果足以称其为士之职欤。抑否欤。人生一世。其久几何。职事须是蚤定。可以依文按本。绳趍尺步。不宜歧泣东西。仍循忨愒而驯致于枯落悲叹也。诸贤其各述所见。逐一以陈。
问。尤庵先生言。圣人之事。莫大于春秋。而春秋之义。莫大于尊中夏而攘夷狄。夫华夷之人。同戴此天。同履此地。禀天地之性也同。禀天地之气也同。不为草木禽兽。而为人类也同。则天地之心。固无厚薄于彼此。而圣人之教。必明目张胆。严内外之别。尊攘之义。何欤。世之帝天下者。在中国之人。则虽暴虐浮于桀纣。纲目待之以正统之君而无疑。在夷狄之人。则元之仁宗。清之康熙。致天下少康。而主名教者。不欲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2H 页
正统待之。其抑扬之际。似甚不公。何欤。春秋既摈秦为戎。而纲目予秦为正统者。亦有可说欤。孟子言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而引齐景公女吴之事。则宋高宗之事金。抑有可诿者。而不当过为刻核之论欤。许鲁斋之仕元。尤翁深恶而痛斥之。若使鲁斋。劝奇握温。能用夏变夷。则当初出脚。得无失身之讥欤。元有天下百年。洁身自靖者。只有金仁山,许白云。君子之论必以二子。为陆沉后出处之标准。倘使天下。家家而如二子。人人而如二子。则君臣之伦废矣。严夷夏之辨。而废君臣之义。又不亦重欤。邵子开口。便说皇帝王伯。而伯降则为夷狄。以邵子之意考之。则是天地自然之数。而非人力之所能变。明矣。然则君子之讲治。只当任之而已。无事于劳攘欤。若无已而欲致阳长阴消之势。则其道曷由。请各悉著所蕴。
问。天地人物。皆有灾祥。而自古圣贤以为皆人事之所召。夫人之与人同类也。其感应之理。固明白无疑也。若言天地万物。则天吾知其穹然在上者也。地吾知其隤然在下者也。物吾知其森然在两间者也。宜与人事。不相干涉。而得失之感。灾祥之应。如影响云者。何理欤。王荆公有三不足之说。后世或指彗孛。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2L 页
景星而贺之者。是何所见欤。洪范之休徵咎徵。试以当时人事之得失对勘。则未见其节节符合。箕子之大训。岂有不可尽信者欤。易言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商二宗。宋景公之事。是也。如后世之避殿减膳。而求言于朝野者。亦是恐惧修省之事。而终无商王宋公之福。何欤。人事之得失。所以致灾祥者。独君人者之事。而无与于卿大夫士庶欤。灾祥苟皆人事之所召。则以尧汤之圣而王天下。宜有和气之致祥。必无乖气之致异。而九年之水。七年之旱。若是其反常。何欤。伊欲天地大和。万物咸若。有百祥之降。而无一灾之警。其道何由。诸贤皆蓬荜韦布之贱。经世宰物之事。似非宜言。而大学之教。既通乎上下。西铭之旨。先明乎理一。则此实吾人分内之事也。况圣人不云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此不可以不早讲而豫明之也。请各悉陈所见。
问。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而其论不一。或言君子无朋党。或言君子有朋党。以洪范,洛诰之说考之。则无朋党之说似是。以欧阳,朱子之说考之。则有朋党之说似是。当安所适从欤。明道先生,范忠宣公。皆主调停之论。其同异得失。可详言欤。伊川,晦翁之于明道。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3H 页
道同矣。而至于调停之论。则未免于一南一北。天下无两是两非。则何者当为定论。而又乌在其道之同欤。东京党锢之贤。犯过涉灭顶之象占。而司马公,程夫子皆讥之。讥之一也。而朱子不非程子。而非马公何欤。党锢诸贤。既皆被讥于程子。而朱子却说使某处之。当有甚于诸君子之为。而陷于范滂阳球之祸者。何欤。川洛之分。贾易朱光庭应之。不能无失当。则使之分受其罪。而无彼此抑扬。乃谓君子之公论欤。吕东莱。以宗苏之家而学程氏。张南轩。以学佛之家而师胡氏。此与后世世论之说。又孰为得失欤。自古朋党之论一起。则往往至于亡国而后已。汉之党锢。唐之清流。宋之丰祐。南宋之学禁。 皇明之东林。其已事可考也。此其故何欤。抑有可救之道而在上者。皆未之思欤。我国自东西以来。至于今日。朋党成痼。其亦可忧也已。何以则使国论归一。而见平荡之实效欤。愿闻之。
问。孟子,程子,张子论制民之产。必以井地为言。则然矣。但天下之地。不能皆平原广野。而山溪之崎岖而鄜峙。倾侧而褊斜者。恐皆不可以画井。此将如何而可欤。周公之画井也。此等之地。不知如何区处。于今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3L 页
可得而详言欤。张子言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井田与封建。又何其相须如此欤。然则封建不复则井田不可独行欤。古人之论封建。莫详于柳柳州,胡五峰。而二子之论。一南一北。将安所取衷欤。新莽欲行井田。而胡致堂斥之以为莽贼而能行乎。夫井田。天下之良法也。新莽之独不可行。何欤。孟,程,张子。既皆说井田之可行。而朱子则屡有持难之语。其同异曲折之详。可历指欤。若曰井田猝难举行。则欲致均齐方正之治于今日。其道何由欤。抑后世所谓限民名田。其同异疏密便否利害之归。又何如欤。吾人学颜子之所学以为之体。则又须志伊尹之所志以为之用。而制民之产。乃是用之大者。不可不素讲也。请各悉敷所见。
京畿儒生。以金基宪行义。呈绣衣状。
恐鉴伏以昌黎韩文公。揄扬董邵南之行义。以天子不闻名。爵禄不及门。归咎于刺史之不能荐。何哉。诚以行义之士。布列庶位。乃国家之幸。万姓之福。非但一人一家之光荣也。刺史职在荐贤。而有如邵南之行义。聋而不之闻。闻而不之采。采而不之进。则是无意于民国者也。此韩公之所以深伤当世。而非特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4H 页
邵南惜也。今涟川之乡。有行义之实彷佛邵南。而学问则过之者。曰幼学金基宪其人也。基宪。即先正大司成文毅公湜之十世孙。梅山洪文敬公直弼之门人也。幼有至性。三岁。母李氏疾革。手供唾壶。不离其侧。既见背。号泣经年不止。稍长。言笑不妄。事继妣尹氏。诚意纯笃。尹氏常语人曰。虽有五男儿。诚孝皆不如长子。十岁。父使披发去虱。基宪检视白发。潸然泣涕。初基宪从叔父渊默。得黎湖朴文敬弼周之学于李老樵淞。经行茂著。为一省标望。乡邦称素斋先生。基宪得其绪馀。慨然发奋。始从处士李于乡塾。其学少进。则遂从洪文敬公。委己而事之。又南入龙门。谒故参判华西李公恒老。讲质人心道心之说。有小出入。怀中必抱近思录。虽行中必诵念不置。二公期待不浅。而华西称之曰。持敬工夫。后辈罕及矣。然家事赤立。奉老活家。无推诿之地。故揖辞朋友。归而干蛊。以故虽不得充阐志业。而以小学为治身之丈尺。以家礼为御家之律令。心经,近思录之属。朱宋传心之编。常在案上。宏纲大致。不失师友之所讲。其见于行则躬执樵爨。手龟脚皴而无愁怨之萌。事亲甘旨温煖。务适亲心。抑搔漱濯之类。不委弟仆。继妣患大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4L 页
肿。手按其体。口吮其痈。百般试药。昼夜洞属。三数年如一日。及丧。丧过乎哀。礼得其本。与弟析箸。有一婢让于弟。弟闷基宪无人代劳。还纳之。不受曰。斯亲意也。奉先之节。诚敬笃至。勉进后生。必以学问。而本之于孝悌。高洁清介。稍涉不义。抵死不犯。此其行义之大略。得之于生质。资之于父兄师友者。然也。天翁之生祥下瑞。虽逊于邵南。然若其学问之实。反复胜焉。实有不可诬者。昌黎而在。则未知其轩轾竟何如也。伏惟阁下。当采察咨访之任。如此辈人。见逸于启目。则安知今之昌黎。又不作归咎之词也。伏惟閤下廉于乡邦。检其名实。倘无异同。则亟为 启荐。以为异日器使之地。千万幸甚。
迷源李氏上判宗正状
恐鉴伏以王者之维系民心纪纲政事其根本之要在于正人伦而继绝世之典。又正人伦之大者也。人伦有五而莫大于父子者。为其纲常之本也。绝世有万而莫急于公族者。为其亲疏之序也。方今 圣明在上。懋建皇极。凡神人之间。伦理有未正。继绝有未善。而冤郁有未伸者。则虽在遐裔疏贱。可以悉闻而冀蒙 处分。况今 祖宗麟趾之属。继绝之际。伦常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5H 页
之所大关。而幽明之所赍郁。且数百年矣。及此时也。若复恐惧嗫嚅。而不敢以闻。则生等之罪大矣。故玆敢冒昧而历陈之。伏惟閤下垂察焉。恭惟我 太宗大王第四男诚宁大君昭顷公讳某。恪慎孝友。偏被两殿之钟爱。不幸早世而无育。 太宗命立 世宗大王第三男安平大君昭章公讳某为之后。诚宁之配三韩国大夫人成氏。拊顶倚闾。视同己出。三十年如一日矣。逮 庄光两圣授受之初。安平秉义守节。与三相六臣。后先同祸。而成氏亦坐三件事。安置庆州府。所谓三件事。其一三相至安平家。成氏为设酒馔也。其一。安平之放置江华。成氏戒其为 君授命。当含笑入地也。其一。宦者金大丁。以安平亲信人。常往来三相家。事觉被逮。成氏命衣女服而匿之也。赖光庙仁圣。成氏旋蒙放还。然惟其罪名未伸。故成氏殁于本第。而不敢立主祔食于诚宁之庙矣。至 纯祖己巳。因绣启始得入庙。盖惟成氏及安平母子。一体受罪本末如此。故安平不免罢继于当时。而以生之先祖原川君讳某。为诚宁之嗣。安平无后。无人奏达立嗣。而又以罢继之。故祠板权藏于锦城大君之庙。以至于今日矣。窃伏惟念。人君代天理物。继绝存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5L 页
亡。父子之伦一定。则程子所谓如乾坤定位。不可移易者。实至言也。虽因一时罪案。姑且罢黜。然既已伸雪。属籍如旧。则诚宁。乃安平之先考也。成氏。乃安平之先妣也。安平则诚宁及成氏之适子也。此天地大义。生人大伦。神理人情。不容变易。前虽未遑。后当追复。虽荒裔小民之事。不可放过。以伤伦理。而况于宗室至亲乎。而况于贤母孝子。忠义终始。露史秘乘。事实俱著。轩揭天地。昭映日月者乎。诚宜追加理会。俾无遗憾。以劝万世。不容但已也。伏惟閤下。位管宗府。志存叙秩。乞赐省览。仰禀 宸极。追以安平。为诚宁大君后。如 太宗之旧。则国家亲亲之恩。正伦之义。与夫劝忠之道。得以尽善全美。而神人胥悦。福履增长矣。或曰。尔言则善矣。其于原川何。生等应之曰。此则变礼也。当自 国家。讲之于宗伯长贰。询之于大臣儒贤。不患无执两端用其中之道也。乃若愚贱之见。则妄有一说焉。昔胡康侯无子。立致堂为嗣。后生五峰兄弟。则致堂为适子。五峰兄弟为众子。而礼家是之。今原川之于诚宁。虽非气血。传禅如康侯五峰然。既入为父子。则其相视又岂有异同哉。据此而推之。则安平当为诚宁之适子。而原川为其众子。于理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6H 页
为顺。于义为安。但事系刱有。姑陈所见。不敢断然自信。而若诚宁安平之父子大伦。则追复无疑。刍荛一得。不至悖理。惟閤下图之。干冒威尊。不任惶怖俟罪之至。
雨村手谈
费上。说出冲漠无眹则谓之隐。隐上。说出一动一静造化发育则谓之费。
费隐通动静。若以隐属之静。费属之动。则恐大误。
有动为体而静为用者。有静为体而动为用者。有言体用而不可分属动静者。如朱子说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宋子说冲漠无眹。道之体也。一动一静。道之用也。此等处。如何分属动静。
无极而太极。是隐底。生阳生阴以下。是费底。
道无方所而有定体。无方所。是以不囿于形气。有定体。是以不沦于空虚。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也。无莫也。故君子不胶固吝滞。义之与比也。故君子左准绳右规矩。
阴亦太极。阳亦太极。水亦太极。火亦太极。知此则知人物之性无不同。阴太极顺。阳太极健。水太极寒。火太极热。知此则知人物之无不异。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6L 页
语其偏则乾健坤顺。男刚女柔。无不偏。何独至于人物之性而疑之。语其全则乾坤男女。各一太极而无不全。何独至于人物之性而疑之。
理无形。心有迹。无形者。不可摸捉。有迹者。乃可指的。故方寸太极。古之圣贤。例皆即夫有迹底而言。是之谓心为太极。知此则知明德之训。以本心。是说理非说气也。中庸说诚。以鬼神良能为言亦然。明道说理。便云其体则谓之易意。亦可见。
鹭江随录
一贯章。程子曰。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陈氏曰。中庸。以中为大本。是专指未发处言之。此以忠为大本。则是就心之存主真实无妄处言之。彻首彻尾。无间于未发已发。程子只是借大本达道四字言之。其意自不同。○按陈氏谓忠为大本。就心之存主真实无妄处言之。彻首彻尾。无间于未发已发者。则是矣。中为大本。独非就心之存主不偏不倚处言之。彻首彻尾。无间于未发已发者耶。统言则中包和。忠包恕。大本包达道。对说则中也忠也大本也。属之未发。和也恕也达道也。属之已发。今只以忠恕言之。朱子不曰。忠是未感而存诸中。恕是已感而见诸事物乎。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7H 页
则程子所云。大本达道。与中庸所云。同一界至。但彼以中和言。此以忠恕言尔。
不自弃文。明非朱子之书。而顾收入于遗集。后人信之为手笔。殊可悯也。窃尝就其文而论之。其曰性其性。形其形。教其教。学其学者。恍惚眩怪。不省何语。非直无所发明而已。其曰格致体物者。不可晓其所谓。其曰课试程式。以梯其富贵。达则以是道为卿为相。穷则以是道为师为友。则是所谓道者。非道心微妙之全体。而乃人心危殆之旁歧也。此正鄙生腐儒之见。齐人妻妾之所宜羞。而谓朱子言之乎。其曰工焉而巧之不素者。则又与武王作奇技淫巧之戒。召公作无益害有益之戒。孟子工不信度之叹。一直相反。馀皆仿此。有眼者可立辨也。大抵遗集所载。如性理吟。家政阴符经序之类。多乱道之语。正如堪舆家以踏山赋。为朱夫子所作者。学者不可不察。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春秋之义也。元魏能用夏变夷。使其统一区宇。则纲目。恐须予之以正统。如秦始皇。则例不应记蝌虬之时也。
问。他夷入主中国。我国亦当事之否乎。曰。不能自强我事。则事之之外。岂有他策。问。为清守死如何。曰。我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7L 页
于清人。不共戴天之雠也。而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为会稽之臣妾耳。顾为之守节。有甚义理也。
太公望。彻底是王。管夷吾。彻底是伯。诸葛武侯。则王之伯者也。程子曰。孔明有王佐之心。而道则未尽。未尽处。便是伯。
或问。清虏入主中国之后。即能用夏变夷。治安之盛。文物之懿。名教之实。几与两汉比隆。则如何。我国犹且讲讨复之义乎。曰。是则不然也。清虏果能如此。则天下之义主也。所谓为 皇明复雠者。与殷顽。无以相远。而天下之心不与也。当是时。岂可执一也。
汕上讲礼时杂考
春秋文公二年。跻僖公。注高氏曰。光武当继平帝。又自以世次。当为元帝后。是背经违礼。不可传者也。(高说止此。)妄谓光武若计私属世次而为元帝后。则诚非礼也。讥之是矣。其曰当继平帝。则亦未然。朱子答何叔京书曰。光武之事始者。特疑其可以义起耳。非以为正法当然也。但成,哀以下。即陵为庙。似已允当。盖彼皆致寇亡国之君。又未尝命光武以兴复。自不当更立庙于京师也。观此则高氏所云得失。可见矣。
正德十六年。议崇奉兴献王。礼部尚书毛澄等。引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8H 页
朝濮安懿王故事。谓宜称皇叔父。 帝大愠。杨廷和蒋冕,毛纪等。盛称程子濮议之正。 帝益不悦。于是。观政进士张璁疏言。今 陛下以伦序当立。循继统之义。非为 孝宗后也。且兴献王子。 陛下一人。长子不得为人后。故谓 陛下入继祖统则可。谓为人后而自绝其亲则不可。 帝大喜。尊兴献王。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廷和等持不可。封还 手诏。给事中朱鸿,汤史,于光。御史王溱,卢琼。交章劾璁。母妃至通州。闻朝议考 孝宗。恚曰。安得以我子。为他人子。止通州不入。 帝闻泣启 太后。愿避位归藩。群臣惶惧。毛澄遂奉 诏。璁闻母妃止通州。大喜。著大礼或问以上。且曰。非天子。不议礼。愿奋独断。○柳友稚程语余云。华西先生尝说此事以为兴献妃。止通州不入。明是张璁之谋也。此训恐得当时事实也。○愚按张璁辈。无状小人。且置勿言。而以春秋跻僖。经传准之。则 武宗当为 世宗之祢。而 孝宗乃其祖也。安得以祖为考乎。 武宗既当为祢。而古礼祢庙。为考庙。祖庙为王考庙。则 世宗当考 武宗。而祖 孝宗乎。当考 孝宗。而兄 武宗乎。然则朝议之考 孝宗。亦非正名明理之论也。○又按君子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8L 页
道事君。不可则去。馀人不足言。毛澄为 天子大宗伯。始言追崇之非礼则善矣。及其怵于 严威。则不能守其正见。而终归于具臣之科。亦可羞也已。
人有恒言皆曰法祖。皆曰仍旧。昔滕定公薨。孟子主三年之说。以常情观之。滕之短丧。宗国之所授。先君之所行。父兄百官之所安。非文公所敢辄变。非后人所敢擅论也。然而文公不以法祖仍旧。胶固执守。而必问于孟子。孟子不顾宋国先君之传授。父兄百官之意。趍而断之以三年曰。是在世子。文公闻其言。即舍宗国先君之旧。父兄百官之论。而从邹邦匹夫之古谈。若是其无难焉。何哉。谓孟子之言文公之事。皆当理而无疑乎。则有违于向所谓恒言者矣。以为不当理乎则孟子圣贤也。岂肯以不当理者告时君。文公断然从之。而远近闻见。心悦诚服。何也。此后之君子。所宜深思而不可放过者也。
江上散录(辛亥)
遂庵先生。作尤翁墓表。以尤翁。直接孔子朱子之统。末段又并举栗翁。而其铭文曰。集群儒成。为百世师。农岩先生。赞其画像。用浩气塞宇宙之说。斯两贤。知足以知圣贤。必不阿其所好。而其言如此。此千古定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9H 页
论也。安霅桥以栗,尤二先生。并拟中国文庙之享。而栗翁则拟之程,朱之列。尤翁则拟之两庑之列。不知于何见得。二先生高下如此。恐非知德之说也。
农岩曰。所谓礼学者。吾尝疑之。盖礼之节文。虽委曲详尽。千差万别。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而已。程朱大儒。制礼作乐。宜无所难。而朱子尝欲行一礼。未能自信。及见郑玄之言。然后乃断而行之。彼郑玄学识。岂贤于朱子。而朱子犹且得其言。然后方无疑。此诚不可晓者。由此言之。后之学者。虽或有可以义起者。而明知其然。若无古典。则不敢措辞下手于其间。至细琐节目。惟古是信。而不能用我造化。岂不泥滞哉。此吾所以疑之也。(语录下同。)谨按金先生。此言所见尽高。但学者道理。当法朱子而无疑。盖礼以辞逊退让为本。易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记有汰哉之讥。朱子说学者。守经信古。可以寡过。而至于义起。则非盛德者不能。我 朝沙溪尤斋二先生。真知此意。观于论礼诸书。可见矣。盖理义无穷。而吾见易差。安敢遽以盛德者自居。一有此念。便非盛德。便是非礼。此朱宋诸夫子所以兢兢畏慎者也。其得郑说而后自信者。犹夫子于巧令之可耻。必据左丘明。孟子于管仲之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99L 页
为。必据曾西。此见圣贤德盛礼恭。传之无弊处。南轩说。窃比老彭之义。正为其那个道理。偶失照检。所以被攘臂之讥于朱先生也。学礼者。先须识得此意。
农岩曰。朱子所谓性命形气。退溪所谓理发气发。所指不同。退溪以心中所存之理与气言之也。朱子以人生所具之性与形言之也。(理与性命。则无以异矣。若夫气与形气。则大不同。所谓形气者。专指耳目口鼻百体之属也。)退溪之所谓理发气发者。谓四端七情之生。或发于心中之理。或发于心中之气也。朱子所谓或生或原者。谓心之虚灵知觉。或为形气而发。或为性命而发也。○谨按朱子既下形气二字。则分明形阴而气阳。形浊而气清。形字包心之血肉而言。气字包心之精爽而言。盖心亦百体之一也。但所乘者。是天君。故有大小贵贱之分耳。心之气百体之气。如何分而二之耶。退溪之云气发。非遗形而言。朱子之言形气。非遗心之气而言。细究之可见。且详退溪之意。理发云者。言理为主而发也。气发云者。言气为主而发也。今曰或发于心中之理。或发于心中之气者。未详所谓。亦恐非退翁之本意也。未知管见竟如何。
陈北溪曰。虚灵洞澈。盖理与气合。而有此妙用耳。非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0H 页
可专指气。如心恙底人。亦有气存。何故昏迷颠错。无此虚灵洞澈耶。谨按北溪。朱门高弟。亲承性道者。而其言如此。则不可以相左于近世之说。而不信也审矣。然则心之虚灵。随其立言地头。或以气看。或以理看。有何不可。而凡以理言者。一切挥斥耶。又按栗谷先生。讥北溪理气合之说曰。理气元不相离。岂有合也。此训固然。但北溪说。原其本意。不妨活看。周子亦有无极二五妙合之训。而朱子以混融无间释之矣。卢玉溪曰。至善。乃太极之异名。而明德之本体云云。此实明德是理。不是气之断案。
感兴诗。万世与今同。集览曰。当属阴阳看。愚意此亦当以理看。此章言阴阳之化。而其主意骨子。是说理非说气也。
人心妙不测。注。余氏曰。心者。灵觉之妙。愚按妙者。用之至神底。大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张子所谓两在不测。理之所以主宰而独运者也。出入乘气机。出入犹言动静。气机即阴阳。心即太极。太极之妙。乘阴阳而动静。故此心之妙。乘气机而出入也。鹿门引孟子出入无时。及朱子答游诚之书以存亡。释出入。恐失朱子诗本指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0L 页
朱子行状。心不待操而存。不勉而中也。义不待索而精。不思而得也。朱子学知利行。至是到从心所欲不踰矩之域。尤庵便以朱子为圣人。岂无所见而然哉。朱子行状曰。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则太极之理。各具于其中。而下文。继之。曰命。曰性。曰情。曰心。曰德。曰端。曰用。曰常。曰人理。曰物理。此皆太极之注脚也。
心与理。一也。特以全部主宰。谓之心。细目准则。谓之理。若夫心之气则乃其所乘之器也。以此。为理之主宰可乎。
启圣庙。昉于 皇明。我 肃宗朝。尤翁疏陈请行。此祀典之不可阙者也。但周子上接邹鲁之统。下启河洛之传。虽始初抽关其业。不如程朱之广。亦可谓命世之亚圣。而其父辅成。不与于启圣祠。蔡西山之学问事业。本可以跻之文庙之庑列。其子九峰。虽功在斯文。不得与程朱同条并列。而乃以西山享启圣祠。此皆可疑。若以为西山九峰父子同列于二庑。有所未安云尔。则恐亦不然。虽同在庑列。而位置自应先父而后子。则有何所嫌耶。尤翁之疏。不及辨此。何耶。岂以从周之义。欲姑从 大明成典。凡诸未尽善者。皆俟功成治定之日。而更加理会。如朱子之于宋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1H 页
宗庙也耶。姑记所疑。以质于知者。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此一段。槐园做低看曾西。引而自高底意思看。愚意大觉未安。孟子之引而自高。只是世无孔子。不得不以世道自任。剖析天理人欲。以晓当世之卑污昏惑。故如此。盖所谓不如此。则道不尊者也。然又何尝有毫分低人慢人之气象心法耶。馀人不可如此。况可以施诸先辈乎。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窃比老彭。推引丘明。而孟子乃反不逊于曾西耶。曾子之畏子路。孟子引之于前。而下文旋与曾子背驰耶。公孙丑引游夏颜闵。而问其所安。使孟子有此意思。则何惮于游夏。而不敢发攘臂之话头耶。其曰姑舍是者。以所造而言。孟子自不满足。尊畏前辈。不敢自比于诸子也。以所期而言。孟子之愿学。乃在孔子。而不欲以诸子自画也。其下文答伯夷伊尹之问。则曰是皆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其恭敬畏谨。伛偻揖逊。真盛德者之气象也。何独于曾西而不然哉。大抵曾西之推尊子路。羞比管仲。是大小大见识。非圣人之徒。不能然也。孟子以为此孔氏家法。故引之曰。管仲者。先辈宗孔氏如曾西者之所不为也。而子复为我愿之乎云尔也。大抵读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1L 页
圣贤之言。切不可以性之所近。驱率文义。但当虚心平气。因文顺意。究其义理之所安如此。方得本指。方为有益。未知此友近日见解。又如何。姑记以备再质。家礼。题主后。只炷香斟酒。而五礼仪则别设盛奠。问解。以别设盛奠。为无妨。尤翁谓先师之意以为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妄意形归窀穸。神主既成。则安神为急。恐当从家礼炷香斟酒之文。而趁即反虞也。若必欲从俗别设。则须预设。等待题主毕。即行奠仪。无迟滞之弊。可也。余于弟妇之葬。如此行之矣。未知如何。
自戒惧而约之一段工夫。有毫分未尽。则不成道喜怒哀乐未发。自谨独而精之一段工夫。有毫分未尽。则不成道发而皆中节。然则致中以前。未发之体。囿于气质之中者。不可讳也。致和以前。已发之用。汩于物欲之中者。不可讳也。只是变化气质十分时节。方是立大本。克去物欲十分时节。方是行达道。其要在戒惧谨独。外此无他道也。
五代祖承重。是人家不得有之事。万一有之。服制不可不讲。五代祖承重三年。陶庵,濯溪。力言其不可。南塘及梅山,华西二函丈以为可行。妄意若从不可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2H 页
之说。则五代祖无服之祖也。五代适孙。主其丧以袒免从事。而无他成服之举。无几筵之设。无馈奠立主。无反虞安神。无卒哭祔祭练祥。为一家百子孙之至尊而死之日。草草与无主之丧相似。恐非人情天理之所安也。似当从服丧三年之说也。○又按语类。自四世以上凡逮事。皆当服齐衰三月。盖四世。指高祖也。以上指五代六代祖也。凡逮事云者。言四世以下孙之逮事者也。曰。凡逮事则凡字。非一人也。无论适庶。皆然云尔也。既已逮事。则不忍以亲尽待之也。众孙逮事。既可以高祖之服服之。则适孙逮事。可不以高祖之服服之耶。适孙以高祖之服服之。则高曾祖祢俱亡之地。其服承重三年。岂可已耶。今此同异。当据语类此条为断也。
洛书问答
或问。阴阳既有淑慝之分。则才说阳其善而吉。宜若无疑。而乃以北之一东之三。为向中之吉祥。西之七南之九。为背中之凶灾。何也。曰。一三七九为阳则同。然东北则主阳主义。而一居乎北。三居乎东。西南则主阴主利。而七居乎西。九居乎南。此一也。阳性主进而一与三之进。进而未及乎五。则是向中之象也。七与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2L 页
九之进。进而已过乎五。则是背中之象。此一也。即是而玩之。则同是阳也。而善恶吉凶之所以分。可见矣。
中也者。善之恰好而至当者也。一三七九阳也。宜皆善而吉。二四六八阴也。宜皆不善而凶。惟居住向背之不同。而善恶分。善恶分故吉凶判。同是阳也。一则居北。三则居东。东北阳方也。故主义。主义也故居之者性情之本然不易。七则居西。九则居南。西南阴方也。故主利。主利也故居之者性情之本然遂移。性情不易。故为向乎中。性情遂移。故为背乎中。此一吉九凶。三祥七灾之所以分也。同是阴也。二则居西南。而四则趍于南。八则居东北。而六则返乎北。此又二咎八休。四吝六悔之所以分也。知比则知阳虽阳也。一屈则变而为阴。阴虽阴也。一伸则化而为阳。惟圣。罔念则作狂。惟狂。克念则作圣。君子而有苋陆之比。朵颐之观。则退而陷于小人。小人而有背暗之心。向明之迹。则进而列于君子。华夏而弃礼蔑义。和同于夷狄。则降而为夷狄。夷狄而脱荄去甲。慕法于华夏。则升而为华夏。其理一也。学者宜默玩而深究之。
易本阴阳。范本五行。易本阴阳。故数起于两。范本五行。故数起于三。何以见数起于三。曰。洛书观乎中五。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3H 页
则东西南北皆三数也。观乎全部则自一历五而至九为三。自三历五而至七为三。四隅亦如此。
一三七九阳也。而列于四正。二四六八阴也。而配于四隅。阳主阴客。阳尊阴卑。阳正阴邪之象。已见于此矣。圣人。如何不贵阳而贱阴。如何不扶阳而抑阴。如何不进君子而退小人。如何不尊中华而攘外夷。如何不养人类而驱禽兽。如何不闲圣道而息邪说。如何不使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焉。
读濂洛风雅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笺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淳熙乙未。朱夫子饯吕成公至鹅湖。二陆来会。相与各执所见。此陆子寿所作。以讥夫子者也。于此一篇。足以见陆氏之所谓学也。孟子以良知良能为仁义。以不失此心者。为大人固也。然饥欲食渴欲饮。凡系形气之私。亦岂非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乎。此其与仁义之心。迭为消长。而圣狂判焉。是则良知良能。亦不可专恃也。故孟子又为性也不谓性。命也不谓命之说。以辨别之其言。不失此心(仁义之心。)之道。则必曰博学而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3L 页
说之。曰明善知言。曰知性知天。何尝禁止学问思辨之功。而只守此知爱知钦。以为得千圣之心哉。苟不以明理为先。彼唤银作铁。认贼为子者。如之何其可免也。所谓留情笺注。着意精微者。正是明理之事与。所谓立基址者。不可偏废。而顾乃极言其害。谓之榛塞陆沉。则其说之诐。率天下而猖狂自恣矣。故其说盛行。至于 皇明则横流稽天。为歇后语。少间华夏薙发。洋胡肆焰。而莫之能救。则榛塞陆沉之云。殆自道也。然则朱陆二家。乃一儒而一释。一邪而一正。不容同涂共辙明矣。金仁山唐进之号为名儒。而编此于濂洛风雅。近世朴玄石增删其间。而亦不能刊去此篇。何也。恨不得及时而扣质也。
读农岩先生年谱(己酉)
农翁辨胡氏,沈氏智字说。以认心为性。讥之者。真不易之训也。且其曰仁义礼智。性也。其体至精而不可见。虚灵知觉。心也。其用至妙而不可测。非性则心无所准则。非心则性不能运用。此心性之辨云者。亦至当之论也。其馀则似合有更商者。盖心性本一理。特以准则底谓之性。以神明底谓之心耳。初非各立相对。而为两只者。则心之知与性之知。但有小大之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4H 页
同。而其实一而已矣。何可太剧分明耶。何谓小大不同也。曰。此分言之也。分言之则心之知。包知恻隐。知羞恶。知辞让。知是非。知寒煖饥饱。知好荣恶辱之属。而专言之也。故其义较大。性之知只是一个智与仁义礼。各为一目而偏言之也。故其义较小。何谓其实一也。曰。此合言之也。子安见性之知与心之知。各为一物。分在一处。发出之时。彼管他那件事。不与此相关。此管他那件事。不与彼相关耶。是故。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朱子曰知觉知之事。又曰。静而存也。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此非心之知性之知。未尝分为二物之證耶。
凡天下之物。未有无气独立之理。未有无理独运之气。则奚独于七情四端而疑之。理之不能无气。不患人之不知。而中庸首章。既以天命之性做头说。则所谓主气者。恐非子思意也。喜怒哀乐之发是达道。而必以中节者为达道。则此言似足为说气之證。然须如栗谷说谓之兼言气则善矣。谓之主气则未安。中庸此段。其主意在发明性情之德。中和之体用。则紧要在于中节之云。而非在于不中节之云也。尤庵先生曰。孟子既以仁义礼智四者为性。故言其端而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4L 页
只言四矣。其实四端。固出于性也。七情亦出于性也。子思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子释之曰。其未发则性也。又曰。性之发用。非情而何。其序以道心。为原于性命。此所谓性者。与孟子所谓性。同欤异欤。朱子曰。仁自是性。却是爱理之发出来。方有恻隐。此非四端七情合一之意耶。但其发出之时。理乘气而发而不为气所掩。则谓之理之发。为气所掩而不能直遂。则谓之气之发。其实四端之不中节者。亦可谓气之发。七情之中节者。亦可谓理之发。不可执一而言。(尤庵说止此。)此训恐是颠扑不破。未知如何。
看钱谦益诗志感
钱谦益。恶我国南汉下城事。作诗诋之曰。东国已非箕子国。高丽今作下高丽。诵过不满一笑。又不能不慨然痛伤也。盖凡天下之人。其所以责人也易厚。而所以检身也易薄。钱氏知南汉下城之可恶。而不知中朝宰相。为天下士大夫领袖。而忘义辱身。裂冠毁冕。失节于仇雠之戎虏。为可恶之大也。此岂足以供一笑乎。虽然。在我者。俯仰而无愧。则布之天下。垂之万古。同声而美之。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在我者。不幸而一有所愧怍。则天下万古。劣人贱夫。皆得而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5H 页
之。岂独钱氏也哉。恭惟我 仁祖大王。岂不诚忠贞以事 上乎。尝曰宁以国毙。义不受辱。此其 圣心岂不皎然如日月乎。围城之中。遇元朝。岂不行望 阙礼乎。下城而还都也。岂不痛哭失声于马上乎。其后每值 圣节。岂不北望悲号。密伸诚礼于 禁苑乎。读诗至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岂不呜咽吞声乎。昭显之卒。舍适孙而立 圣子。勉以益明道心。又岂无微意于其间乎。有 君如此。而臣下不能将顺其美。惟目前宴安之私。全躯保妻子之计。根柢盘据于方寸之内。主张邪说。血战正议。使贤能袖手。将卒解体。阴雨不备于前。义理都丧于后。使 君父。蒙被此诋于天下万世。而自己则独窃行权之名。混厕名卿之列。而为流俗之所推尊者。至今不衰。呜呼。是岂人臣之所可忍欤。虽曰非卖君而自利。吾不信也。呜呼。我国自丙丁之后。 列圣相承。其文明之盛。何尝改明宣以上之旧乎。道德文章。礼乐政事。撮其纲要。岂不足以暴白于天下乎。 孝庙尤翁。君臣一德。讲修攘之事者。又岂不足以承三圣之一治乎。此诗之诋。奚为而发也。其故无他。为南汉一事所掩。不可家喻户晓于天下也。此完城辈人。事 上不忠。辱君误国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5L 页
之罪。所以上通于天者也。尤庵先生。推尊石室桐溪三学士诸公。而于完城辈人。诛之不以贳者。岂有毫分爱憎之私而然哉。此所以痛伤而不自抑也。虽然。完城之主和。衣裳而沦于裔戎者也。今日之主和。人类而陷于禽兽者也。衣裳而沦于裔戎。犹可言也。人类而陷于禽兽。不可言也。是故。华西先生。承召入京。首发斥和之奏。而于人类禽兽之辨。如一剑两段。只此一言。已是天地间大功也。向后若有血战于此说者。则其罪又当浮于完城矣。呜呼。今洋寇窥伺不已。而国家有朝夕之虞。跧伏草莽。未知 朝家之意向。毕竟如何也。中夜起坐。窃不胜漆室嫠妇之忧。遂力疾而书之。然此岂易与俗人言哉。呜呼唏矣。丙寅大寒之翌日。书于笃大一山中。
 柳友稚程。见钱集有注释。叹曰中国之士。于此等无用之书。种种费力。作为注疏。而却于二程全书。朱子大全之类。无一人为注疏之事者。余笑曰。不如此。岂有神州陆沉。禽兽逼人之祸哉。盖虽一时閒谈。效害之应。实如影响。不可诬也。故并记之。此非知道者。亦不能深信其然也。
诗说上(癸未)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6H 页
儿基朋诵柏舟,绿衣。翁曰。止有说焉。其为诗也。怨而不怒。忧而不私。遭乱而自反。素位而俟命。其真庄姜之诗乎。朱子存疑而不敢断者。特为其无事證也。
基朋请益。翁曰。此变风之首也。关雎,樛木之反也。后妃为嫡而众妾戴之。庄姜为嫡而众妾愠之。岂固庄姜不仁哉。由此观之。樛木,螽斯。非专由后妃之德。乃文王正心修身之效也。朱子论后妃之德。必本于文王。乃知事实。非为名教而设也。以庄姜之贤为嫡。而庄公能克己正心修身。刑家如文王焉。是周南可再也。岂复有群小之愠与他日州吁之祸哉。故读关雎,樛木,螽斯,柏舟,绿衣,燕燕之诗。则知无贵贱上下。凡为人家长者。不可不日乾夕惕。正心克己以修身。此诗之所以为教也。
基朋问。众妾何以贱恶庄姜。翁曰。以庄姜。不得于所天也。盖视其炎凉。承其意趣。女子与小人之常情也。基朋读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翁曰。止有说焉。诗云。抑抑威仪。维德之基。礼曰。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又曰。诚于中。形于外。程子曰。由乎中而应乎外。然则威仪之棣棣而不可选者。乃心德之纯。备于内而发见于外者也。庄姜非惟天资过人。其学可谓成德也已。夫动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6L 页
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也。圣人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行法以俟命也。君子也。所谓及其成功则一也。故学至于威仪棣棣而不可选。则心广体胖。仰无愧而俯无怍矣。
读从孙子仲。平陈与宋。翁曰。止有说焉。吾读击鼓。知春秋之时。天理人心昏溺而无馀。周室其已矣乎。夫臣弑其君。人伦大变。天地所不容。人得以诛之。况于邻国乎。是故。陈恒弑简公。孔子沐浴而请讨于哀公。为陈宋与蔡者。正宜具其事之本末。上告天子。下告方伯以讨之。如此则天理明而人心正。乱臣贼子知所惧。周室其庶几乎。数国。非惟不能。然反听州吁之平。而与之从事于郑。是三国之君臣皆州吁。而中国同于夷狄。人类同于禽兽矣。王室虽欲幸而复振。其可得耶。
读干旄。翁喟然太息曰。小序谓文公时诗。朱子以为然。嗟乎。其信然耶。国之将亡。其君有孔圣之心。其卿大夫有自贤之心。生于其心。发于其言。施于其政事。訑訑然距人于千里之外。良马五六之盛。恶得而睹之。于是。山益深也。林益密也。囊益括也。其国遂空虚也。其国空虚。而邪说益张而无忌。暴行益肆而无惮。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7H 页
少焉而懿公之难作矣。前辙已覆。后车踵而随之。不亦悲夫。夫惟文公君臣。盖能惩毖矣。不然。騋牝三千。何以致之。
读女曰鸡鸣。翁曰。止有说焉。鸡鸣昧朝。俭勤如此。警戒如此。夫然后可以保放宜家。而飨静好之乐也。不尔则饥寒立至。邪僻立滋。良心立销。而天殃人诛随之。善恶之感。吉凶之应。如影响焉。何哉。非实理欤。闺门之内。夫妇之愚。不知警戒。以勤苦撙节为悲楚。可闷也已。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翁曰。止既自修矣。训导其妇。当使有是心也。能如是。不但闺门衣食之事可就。尽能成就天德。飨受无疆之福。岂非可愿与。苟无是心。朋友宾客之来。草疏一盘。亦且惜费而谇之。而况于杂佩乎。夫如是。欲不堕坑落堑。得乎。或问。女曰鸡鸣。何以见节俭。曰。人力有限。而人欲无穷。昧朝弋加。艰难寡得。奢而无节。则不继而困矣。静好何可得也。杂佩何可有也。
读还。翁曰。止有说焉。习尚之久也。能变一世之聪明。幻一世之心智。镕化一世之面背言动。而不自知也。今于猎夫。交错称誉便利曰好。曰臧。可以观矣。是故。邪说久而成风。则天下若茶饭。以为是而正者反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7L 页
邪矣。暴行久而成俗。则天下若茶饭。以为义而仁者。反为非矣。是以。百姓入于水火。人类胥为禽兽矣。此孟子所以甚之于洪水猛兽也。
揖我谓我儇兮。翁曰。止。夷而进于中国。非不贤矣。然而衰乱之诸夏。犹得而侮之。以慕效者太疏。迹其实也。非以坐地也。此云揖我谓我儇兮。李白诗曰。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齐之猎夫。唐之侠客。皆非端人雅流也。而遇人则能揖。诸夏虽积衰极乱。其礼俗犹往往类此。东韩至 国朝。用夏变夷。号称小中华。然礼仪之俗。犹不能纯于诸夏。先正既远。风俗日降。则几于荡而弃之。至于拜揖小节亦然。虽衣冠士大夫。见尊而当拜。寻谋避之路。至于遇人相揖则绝无矣。独岭人犹遵五贤之教。拜揖如礼。其与辇毂衣冠相揖也。黾勉报揖。退则指笑为戏。是故。岭之子弟。有事赴汉阳。则父兄戒之曰。勿与夫夫作揖。为白昼魍魉为也。小者如此。大者可知。一事如此。百事可知。恶得不为诸夏所侮也。又况木朽则蛀生。内虚则外邪入。礼乐崩则夷狄横而禽兽逼。夫如是。洋教之来蚀。夫亦孰能御之。周子曰。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何如。斯可以亟反矣。曰。上则 君心纯。下则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8H 页
人克己复礼。斯可以反之矣。
基朋读魏风。翁曰。郑卫之诗。淫乱而无度。其沃土之民。佚而不才乎。魏诗勤俭而有思。其瘠土之民。劳而向义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翁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言寡尤。行寡悔。如此而不得禄。圭窦败荜。寒饿卑贱者有矣。然而君子曰。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其伐檀君子之心乎。夫劳于稼穑而失穫者有矣。未有辍稼穑而能穫者也。力于狩猎而失获者有矣。未有辍狩猎而能获者也。学者观于此。宜勿贰勿懈。毙而后已焉耳。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基朋问曰。善不足以为法。恶不足以为戒者。孔子之所刊而去之也。况人之孤特无兄弟。命也。非人之所为也。然则斯诗也。于善恶。何所与。于法戒。何所居。而夫子顾取之也。翁曰。善哉问也。周礼大司徒。有任恤之教焉。有能任能恤之宾兴焉。有不任不恤之纠刑焉。民间同并出入。必相友也。守望。必相助也。疾病。必相扶持也。诗云。凡民有丧。匍匐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8L 页
救之。化行俗成。犹茶饭然。此其与兄弟所争。几何晋国之衰也。不幸而无兄弟者。他人如木石然。无复有比佽也。是以。嗟而诉之。其词若是其哀怜也。则是先王之政教风俗。盖荡然而无存也。孔子之取以为戒也。不亦深切著明矣乎。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翁曰。朋乎识之。古之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者也。女能因是感发。以致克己循理之功。则今父子浮萍。孤苦苟活。不足以害其乐。非其道也。非其义也。禄之以天下。系马千驷。固将泊然不入于心。况今所谓进士及第。名宦崇秩。田宅奴婢。果是何物。而复以非道求之。呜呼。诚如是。其可谓会读诗也已矣。其可谓真丈夫也已矣。
基朋晓起又读衡门。时麻灯明灭。翁挑之曰。可以取明也。岂必牛脂蜡烛煌煌如臂也。因思尤庵先生华阳洞松丌之粗。指阁诗之床。曰。此已精致矣。又何必斐然之文丌也。手拂绵袍而坐。曰。岂其蔽形。必洋之织乎。岂其御冬。必北之貂乎。坐久寒甚。披老衾。枕木而卧。曰。岂必绣枕之粲乎。岂必锦衾之烂乎。时教授于东郡闾塾。而供其家口。邻族例呼先生。而致慢意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9H 页
焉。家人耻之。翁曰。无恨也。名其实也。岂其取呼必进赐,使道,令监,大监而后可哉。翁曰。朋乎。惟其欲晓汝。是以颇疑于计校。勉之哉。触类而长之。方寸澄然。无事矣。吾何求焉。
基朋读七月。翁曰。止。七月八章。一言以蔽之曰豫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豫而已矣。豫则立。不豫则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豫备其寒也。三之日于耟。四之日举趾。豫备其饥也。以下皆然。成王幼。周公作此诗。朝夕讽教。豫备于亲政之日也。舟楫之作。豫备于涉川也。干戈之修。豫备于暴客也。上栋下宇。豫备于风雨也。推此求之。天下古今。事无大小。孰不以豫而成。不豫而败也。易曰。思患而豫防之。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姤之彖曰。女壮。勿用取女。皆其意也。故胎教。以备生子之端正。能食能言而教之。以备八岁入学。不生受杆格。幼人小学。豫备大学之基址。长入大学。豫备致用之器具。今人大率临渴而掘井。是以无往而不穷也。朋乎识之。读此而不知豫之道。虽千遍万回。吾知其不曾读也。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翁曰。劳不过破斧缺斨而已。士卒无一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09L 页
杀伤者。用兵如是。孰谓凶器。天下又恶乎毒。基朋问曰。周公何以致此。翁曰。朱丰城言之矣。周公见文武之泽。浃于西土者虽深。而濡于殷邦者尚浅。其顽民染纣之恶。而未能遽变者有之。其贤士思殷之德。而未能遽释者有之。于是时也。而加之以三监之诓诱。而平昔服周之民。亦恍惚眩惑。相率而称乱。非其性恶也。是宜开喻事理。指陈曲折。反复谆恳。使夫人者。晓然知逆顺邪正之所在。自然有以除其羽翼。剪其枝叶。杀一武庚。辟一管叔。其馀不事血刃。而天讨可勘。祸难可定矣。故容与徐舒。至于三年而极其劳。不过曰破斧缺斨而已。圣人之至诚恻怛。虽粗人悍卒。被坚执锐以从事者。皆能知其心信其诚。而悦之至也。故曰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由此观之。后世杀人盈野。杀人盈城者。本虽天讨有罪。名正言顺之师。已违于天地生物之心。而为周公之罪人审矣。而况于争城争地而战之者乎。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我遘之子。笾豆有践。翁曰。朋乎。孔子曰。吾未见好恶如好色者也。吾则于伐柯见之矣。不然。可比者众矣。何必取妻。夫妇之遇也。极天下之欢爱。而不足以喻也。今而比之。是周公之德。固已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0H 页
浃于东人之骨髓。而东人好德之心。亦见其出于秉彝之诚。无一毫之假饰也。呜呼。有能好德如伐柯者。斯可以亲贤得师。以成其德矣。
诗说下(甲子)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翁曰。先王好贤尚德之诚。求道乞言之勤。有如是夫。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示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翁曰。先王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达于四体。动容周旋。可畏可象。有如是夫。呜呼。此见君臣上下内外大小。一于天则。而无气机私欲之累也。非成王周公之盛。其孰能与于此。基朋读白驹。翁曰。止有说焉。周室之衰。其亦贤于后之盛时乎。好贤尚德。爱之切。留之苦。冀其无贵重其音。而不我教也。此其有文武周召之遗风焉。后之君子。恶能有此意也。基朋曰。何以见白驹。为周室之衰也。翁曰。昔者周之盛也。虽侧微之士。苟有德行才艺。莫不宾兴。大者公孤六卿。自其下。皆视其才德。而列之于位。无有遗贤焉。当是时也。苟无志。有志必行。苟无谏。有谏必从。苟无言。有言必听。前后左右休休能容之人耳。媢嫉谗邪。莫得而乘之。吾君可以为尧舜。吾民可以蒙膏泽。夫如是。贤者何苦而去。今曰去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0L 页
不可留。则是君大夫反是。不足与有为。独幸其中。有不失秉彝之良心者。其来也。望其庶几。其去也。留之不得。惜之不已。眷恋之无斁。而不自知其发于歌诗也。使当时君大夫。有是心。虽衰。岂不复兴乎。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翁曰。朱子谓虑其将然者为是。若曰道其已然。则与前后遣辞皆矛盾。如曰正月繁霜。如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如曰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如曰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如曰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如曰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如曰今玆之正。胡为厉矣。如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如曰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念我独兮。如曰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皆非追诵既往而伤之。乃是指说即事而忧其将亡之词耳。况无弃尔辅一章。犹望其及今谨之。以防后艰。不可谓已然也。朱子谓或说未必然者。盖为此也。刘氏以或说为长。恐未细玩全篇而云尔也。若曰指斥褒姒。为欠微婉。则当时君子。悯时之作。取其大致。可也。岂得一以圣人之词气。律之。若曰既为王后。人臣不可指斥。则殊不知据实直道。乃见古人尚质之风。又见当时犹有先王之遗风。不知摘抉句语。以起案如后世之事。使人不敢言而敢怒也。又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1H 页
不知但言褒姒。而不及于王。不害其为忠厚微婉也。学者宜熟玩而详察之。
彼有旨酒。又有嘉殽。洽比其邻。昏姻孔云。翁曰。此小人得志。优游燕乐而忘国事也。然而止于旨酒嘉殽。无他珍羞异品穷奢极丰之可骇也。犹见圣王节俭之俗。未尽革也。若后世一卓费钱百千缗。一日费钱千万缗。争侈竞巧以为常。甚至驴马饲馂馀。而不知惜者。视此又何如也。
基朋读十月之交。翁曰。所恶于俗儒之论。异端之说者。非谓其全然无见于理也。但所见拘于一偏。而蔽于一偏耳。偏见所发。是谓诐辞。害其政事。陷其人心。是故。君子恶之。昔抱川一老儒。道洋人之言曰。日月之食。有常度。非变异也。孔子不达于此。而乃谓非常之变。小雅录十月之交。春秋记日食为灾。其于利玛窦。不能不见输也。吾应之曰。是其有常度。朱子已言之于十月之交矣。何待西胡之说而知之。但朱子之言。又曰。王者修德行政。用贤去奸。能使阳足以胜阴。阴不能侵阳。则日月之行。虽或当食。而月常避日。所以不食也。若国无政而不用善。臣子背君父。妾妇乘其夫。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国。则阴盛阳微。当食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1L 页
食。虽曰行有常度而实为非常之变矣。盖行有常度者。天道自然之运也。当食而避者。圣人参赞之效也。当食而必食者。后天废而独任先天之害也。呜呼。洋人之言。朱子之所已见也。朱子之言。洋人之所未见也。洋人非无见于理。特所见者一偏耳。朱子则见其全而无渗漏。所以为圣贤之法言也。曾谓朱子之所见而孔子顾不达耶。
翁曰。临川以日食为大变。是矣。而其为政于天下也。乃曰。天变不足畏。何哉。说经也。其言如此。为政也。其言如彼。是体用二源也。恶在其所谓经术为世务也哉。若临川其佞矣乎。无得于理。临时取办以御人。其不祸天下者。几希矣。
基朋读菀柳。翁曰。止。天子暴虐。使诸侯背叛不朝。固不可言也。谓后予极焉。居以凶矜。而不朝于王。则是其不臣之罪。尤不可言也。盖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昔者瞽叟无道。常欲杀舜。舜益自反己。以尽事亲之道。书曰。负罪引慝。祇载见瞽叟。夔夔齐栗。瞽亦允若。故为人子者。亦法大舜而已矣。昔者。商辛无道。听崇侯虎之谮。囚文王于羑里之狱。非散宜生。几乎不免。然而文王率商之叛国。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2H 页
以事辛。韩文公为作拘幽操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程子曰。为此操者。其道得文王之心乎。故为人臣者。亦法文王而已矣。然则菀柳之作。其诸侯放恣之始乎。孔子录之。非但见王之暴虐以示戒。又所以诛乱臣于既死。惧生者于方来也。
北山问答(癸亥)
心偏言之则气之灵也。专言之则合上面性理全部。浑沦言之也。性即此心未发之体。与情相对。情即此心已发之用。与性相对。心则合未发已发而言。无对者也。故曰心统性情。非谓夫气统理也。曰。然则是以理统理欤。曰。然。曰。以理统理。无乃如以口吃口乎。曰。不然。总言其全部者。纲也。对举而分言者。目也。以纲统目。何疑之有。
心者。性之器。性者。心之理。情者。心性之发也。
分而言之则心是性之器。合而言之则心是兼理气。语圣贤所指之实。则理之全体。语此理所主之地。则气之虚灵也。
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事上说理也。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物上说理也。曰。鬼神体物。洋洋如在。神上说理也。曰。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情上说理也。曰。虚灵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2L 页
昧鉴照不遗。(明德注。)心上说理也。此皆气上看理之说也。何也。理无其眹。气有其迹。欲见其无眹。必于其有迹。其迹非自主之迹。乃无眹者之所为也。故曰礼仪威仪。则事即理也。曰鸢飞鱼跃。则物即理也。曰鬼神体物。则神即理也。曰恻隐羞恶。则情即理也。曰虚灵鉴照。则心即理也。如是活看。则玲珑穿穴。曲畅旁通。而无碍障之地矣。
心偏言则其名目。固气之灵也。然其里面。万理总会。以为一性之全德。而妙合无间。居中应外。则此心者。乃理之全部也。万理者。乃理之零琐也。全部为主。零琐为用。体用一源。内外一理。是之谓明德。于何见其有主气贬理之意乎。
性是体。情是用。体用合符。在心里面。心之谓以理言也以此。心之谓统性情也以此。
心统性情。言人心太极。含动静也。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此心字。语其全者也。固已包性在内。为一身之主。万事之本矣。此性字。特就事物零星上说也。曰。然则奚为不曰理。而曰性也。曰。不曰性而曰理。则无以见万物之理。本于吾心故也。
道就一阴一阳上说。善就继上说。性就成上说。此皆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3H 页
气上看理之说也。易有太极。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亦然。唯无极而太极。似为超形器而言。然下文。旋言阴阳五行。男女万物。及得秀最灵。形生神发。何莫非气上说理也。以此为主气之学而诋之。则定不可心服也。
心主忠信。万善从此生。心不忠信。万恶从此集。
人有色厉而内荏者。暗室作恶。被人觇见。不知惭惧改革。而反怀忿恨仇疾之心。藏头含尾。而透露于言色谋为之间。外人傍观。恍惚疑怪。诘其曲折。被疾者始虽容忍爱惜而漫漶之。及被控搏日加。按住不得。播之稠广。则平日艰难闭藏者。一朝尽露。而身命无馀地。万事皆瓦裂。呜呼。为人之学。大抵皆然。可不戒哉。 士之始初志学。岂遽有为小人儒之心哉。其末终狼狈。万事瓦裂。又岂其所愿欲哉。特以一念之萌。只在于速收广誉亟图美利之私。而自己旧习之不善。初未能一日下功。实拔根柢。而任其潜滋暗长。一朝勺水成河。而点火燎原。则虽有震世之气。绝人之智。无以收杀。而五尺之童。皆得以指目而贱恶之。此奚但心劳日拙而已也。呜呼。可不戒哉。
色厉内荏者。外有刚严峻直之容。绳愆纠过之状。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3L 页
流俗心虽忌嫉。而迫于外面之刚正。公观之所贤。无可如何。故始盖隐忍而为敬惮畏服之貌。及其暗室閒居之真赃。才有一二绽露者。执为奇货。欲逞宿憾。公言诵传。毫发不匿。甚者增衍附益。丘垤为太山。行潦为河海。而无人白其冤也。所谓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者。吁。其可畏也已。
做诚意正心功夫。内自然刚正。
程子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无非辟之干。又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此合内外之道也。所谓作德心逸日休者也。若夫内任其荏。而外妆厉色。则其厉色者似矣。而苟且弥缝。破绽旋见。所谓作伪心劳日拙者也。学者。宜知所择也。
枨也欲。焉得刚。正是色厉而内荏。
草庐谓尤庵先生曰。吉甫外虽庄严。内实虚怯。不可信也。此亦色厉内荏之谓也。
恶紫之似朱也。恶佞之似义也。恶色厉之似刚也。
尤庵,草庐。 孝庙初。汇征于朝。以靖世道。攘戎虏自任。慎斋以为英甫(尤翁字。)有客气。泰之(草庐字。)尤甚。尝戒责之。以今观之。慎老于尤翁则看不破。于草老则看得破。草老平日正正之旗。堂堂之阵。一遭铁瓮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4H 页
遣。便即摧折。非客气而何。尤翁则谤讟溢世。祸衅杳至。南迁北谪。卒受 后命。而踏如衽席。毫发不变。是正集义所生之气也。非天下之至刚。其孰能与此。
西铭。吾与。朱子解云。侪辈。侪辈。指家众也。家相。无所解。愚意相。即往迎尔相之相。宗妇也。前辈以侪辈。为党与。家相。为舍音。恐欠亲切。盖自民吾同胞。至颠连无告。皆说一家之亲。不应吾与家相。独为他人。且舍音。尤不足以当宗子之相也。
以气言则形也者。形也。气也者。形之气也。神也者。形之神也。理也者。形之理也。以理言则理也者。理也。神也者。理之神也。气也者。理之气也。形也者。理之形也。理者。气之主。气者。理之器。
形而上者。理也。形而下者。气也。君子上达。达于形而上之道。理也。小人下达。达于形而下之形。气也。
理乘是器。斯见其为上。气载是理。斯见其为下。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竖说则上下有先后之意。横说则上下有贵贱之意。(竖说。从源头看。横说。就流行看。)何谓先后。不曰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乎。何谓贵贱。不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乎。
心是一本。气是万殊。心一故通。气二故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4L 页
阴阳有方。良能无所。
心之火藏者。质也。精爽者。气也。灵觉者。神也。仁义者。理也。
中庸。说二气之良能。语其名目则形而下者。然语其宗旨则形而上耳。故曰诚之不可掩也。
理之能。斯谓之神。理之迹。斯谓之气。理之见。斯谓之形。是故。凡宗旨在理者。曰形。曰气。犹形而上者。而况于神乎。
烂诵慎独之文。而殊无慎独之实。烂诵絜矩之文。而殊无絜矩之实。烂诵人心道心天理人欲之辨。而心之所向。常在于形气一边。事之所施。不出于人欲一边。是谓书自书我自我。虽日阅千纸。心涵万轴。何益矣。
言必称明德以理言。善矣。然气质物欲。无点检之实。则正犹吃酒喂肉之顽衲。开口便诵阿弥陁佛。万古之明德皆理。而吾之明德。独气而已矣。
非仁。无以有天地万物。故于天地万物。见得那仁。仁也者。生物之心也。
以形言之。天地万物之中。我藐然而一物也。以心言之。则即此藐然之一物。却是天地万物之全体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5H 页
兼总万物之理而纲理之大者。曰仁义礼智。而仁之为德。实包四者。为万善之统宗。此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
理。有以主宰言。有以准则言。朱子曰。无极而太极者。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枢纽者。主宰之意也。根柢者。准则之意也。或曰。造化枢纽。言继善也。品汇根柢。言成性也。恐非如吾子所云也。曰。然。语继善则其意重在主宰。非谓无准则之意也。语成性则其意重在准则。非谓无主宰之妙也。学者。当默而识之。非言语之所及也。
根柢与枢纽相对。则枢纽为主宰。根柢为准则。若专言之。如前辈所云太极为阴阳之根柢。则根柢二字。又兼主宰准则而言。随其地头而观之可也。
仁主四德。而为此心之全体。此可见心之所以为主宰者。由其有仁也。义制万事。而为此心之权度。此可见心之所以为主宰者。由其有义也。礼属于火而火藏是心。则恭敬节文。为此心之本职。此可见心之所以为主宰者。由其有礼也。智成始终而心之知觉。乃智之事。则是又所谓万化之机轴。此可见心之所以为主宰者。由其有智也。土为四行之地。四时之主。故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九 第 115L 页
信之在人心。为四德之地。众善之主。此可见心之所以为主宰者。由其有信也。合而观之。此心之虚灵不昧孰如。然则心之所以虚灵不昧。非由其有五常之性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