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自动笺注)
重菴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雜著
  
學統考○正統
朱子論孟序說
專取史記世家列傳之文。
此爲簡當
今於孔孟仲尼弟子
雜取諸書序次
眞贗不無相蒙者。
恐非謹嚴之道。
且在二千年之後
歲月先後無端可據者。
亦以己意強排。
殊覺未安。
 周子。
顧涇陽曰。
伯子曰。
受學周茂叔
(止)所樂何事
又曰。
再見周茂叔後。
(止)吾與點也之意。
又有詩曰。
雲淡風輕午天
(止)將謂偸閒少年
此以伯子之未能盡元公也。
叔子伯子曰。
先生十五六時。
(止)反求諸六經得之
此以叔子之未能盡元公
且未能盡伯子也。
伯子三條語。
何以見其未能盡元公也。
二條
非狀德上稱停語。
一條
雲淡風輕詩。
不干元公事。
以此伯子未能盡元公之證。
不可曉。
至於道行狀。
則聞周茂叔論道一句
驟看雖似忽略
然看來道之一字
無所不包
則自孟子沒後
論道二字
茂叔
孰有承當者。
未知其要。
以下初年求道時事
而終
言反求諸六經得之
則是朱子所謂語夫功用大全者。
非所以貶濂溪也。
得之一字
亦有來歷
大學得之得。
孟子自得之得。
得之之外
又何加焉。
况明於庶物以下
描寫德業如何
以此謂未能盡伯子可乎。
此條恐不當載。
 又曰。
周元公
三代以下庖犧也。
又曰。
元公
宛然孔子也。
高景逸曰。
先生三代以後聖人乎。
此數語。
明是不易定論
宰我夫子贒於堯舜
退之孟子不在禹下。
一般高見
○又按朱子嘗以明道斑之顔子
而以孟子伊川
爲互有優劣
退溪朱子亞聖
尤庵亦稱伊川朱子亞聖
東人皆莫之信。
今按高顧二賢
推尊濂溪如此
薛敬軒,熊澴川論明道
則曰去聖不遠
曰優入聖域。
魏鶴山薛敬軒以下晦翁班之孟子
同然一辭
此見中國人眼目
終是高於東人矣。
學統考○翼統
冉伯牛無年以歿。
言行之傳寂寥矣。
然在孔門四科
德行之列。
顔閔之次。
夫子痛惜其疾。
至言亡之命矣夫。
孟子亦嘗有伯牛,游,
具體一體之辨。
則恐非商,賜之比。
而今入於附統
不列於翼統。
未知權衡
何如也。
 先賢先儒之稱
孔門
樊遲公孫石之倫。
先賢無疑
至於後世
雖周,程,朱子班之顔孟
橫渠康節班之閔,冉。
而猥與公,穀以下諸子
稱爲先儒
正名尙德之意。
習熟見聞
爲害不淺
王者作。
,程,朱子文
復聖宗聖同例定謚。
而陞配思孟之次。
元明以來
聖贒三等之別。
稍加更定
恐當。
 翼統
子貢
雲峰胡氏曰。
孔子沒。
子貢哀慕之心。
倍於父母
廬墓六年之久。
胡氏此說。
恐是大故妄發。
子貢之於聖師
所謂恩如天地父母者。
古今天下
安有愛之過於父母者乎。
子貢獨居三年
只爲門人治任畢歸之後
未忍隨衆便去衣履次藏。
謂之終身慕同父母則可。
謂之厚於慕親則不近人情
非所以爲訓矣。
熊氏取之非是
 尹和靖
○熊氏曰。
或者和靖奉母命。
看光明經一節
少之。
愚謂以和靖之正
和靖之母之賢。
决不有效世俗
浮屠之事。
若所云同衆迎觀音
尤非大賢之所肯出。
意非好事者誣詞
則必當時
記者之失其眞爾。
尹母雖賢媛
讀書明理者也。
可以此而保其無是乎。
和靖此事。
朱子以不能喩母於道。
斷之。
此見和靖持敬有餘。
竆理不足(亦朱子語。
)之一驗
豈可曲爲之諱乎。
只當云和靖之一失
足矣
 胡文定公
先生初問人材游定夫
定夫秦檜爲言
且比之荀文若
先生力稱賢。
亦力引先生
再相誤國
先生不及見也。
胡文定秦檜曲折
特擧其槩耳。
馬東平
貽書張邦昌
欲與共之。
不肯
而後聯名
馬公尋沒。
奪爲己功。
過當時。
由是盛名
游定夫稱道
胡文定深信
以是耳。
知人
堯舜猶難之。
夫子亦曰聽其言而觀其行
文定信定夫之言。
不加詳察則疎矣。
然其心何咎焉。
晩年筵職。
出於援引
文定不就
則是時。
偵知姦邪矣。
後來誤國之事。
不及見耳。
此事本未。
語類詳之。
可考也。
若曰文定之姦。
然且黨比薦引
謝上蔡大冬稱之。
何也。
朱子傳道伊洛
天理正人心。
三綱九法
剛大正直
不愧古人許之。
何也。
頃歲田祭文。
艮田執大各
康侯八字
謂比其師於
之人。
率其同門之人。
惹出無限節拍
追思不滿一笑
 楊文靖
○熊氏曰。
龜山之功。
豈在子輿下。
龜山二程之緖。
三傳得朱子。
則其功誠不尠矣。
惟熊氏。
便欲引而班之孟氏。
直是醉人胡說
不足深辨也。
 蔡九峯
九峯之賢。
勉齋於翼統。
無間然矣。
九峰之父西山
因數明理
朱門高弟
卓然有功於斯文。
晦翁稱之爲老友
不敢門徒視之
是甚次第而見逸於翼統也。
不能無憾也。
因是有感焉。
南宋之末。
至無道之世也。
如蔡氏四世五賢
不入朝籍
西山九峰
黨禍流落道州
以今入常情言之。
從事聖人之道。
不獲分寸之利。
貪賤而入坎窞如此
是將悔其所學。
改其塗轍
同流合汙
以求榮利不暇
安肯至死不變
而又以世濟其美哉。
是則蔡氏數賢已矣
以故史臣脫脫
宋史
勉齋則有官而顯也。
列之於道學傳。
西山九峰
無官而微也。
列之於儒林傳。
始之抑揚物情如此矣。
顧眄之頃。
公論漸行
則蔡氏父子先祀聖廟之庭。
而勉齋反不與
焉。
萬曆間
重峰先生
以書質于禮部
然後晩得祀。
則知百世定論
不干當時屈伸
皎然矣。
世之陷溺良心者。
於此亦可省矣。
又按此篇末云。
次子抗。
能世其業者
可發一大笑也。
不知當時
世其蔡氏之業者
在抗乎。
節齋覺軒乎。
抗也內有父祖之詩禮
外侍考亭函丈
所講者何事
理宗之世。
權奸鄙夫壞亂之日。
其先蔭。
託其儒名。
登高科敭顯仕
至於將相之位。
不遭彈譴之辱。
安享富貴之榮。
非舍其所學。
改其塗轍
枉己徇人
浮浮沉沉求媚於世。
其能致此乎。
今考續綱目
大書蔡抗簽書樞密院事
而分注但曰元定孫也。
無他言行之見。
書者書爲知樞密參知政事亦然
則其闇然媚世
苟祿尸位情狀
卽此可見矣。
若是而謂之能世其業。
則稍有知識者
誰不失笑也。
此說曾於華東合編發之。
今因世業之說而又及之。
以示湖南友云
 眞西山
○熊氏曰。
西山德業文章
光明俊偉
所謂斯文正宗
庶幾可以無愧也。
或以逮事濟王一節爲恨。
濟王建成比也。
霅川之變。
六月四日之事不相類
西山入見理宗
惓惓於贈恤。
反復綱常
亦豈忘情故邸者。
嗚呼
是亦可以察先生
當日之心矣。
奈何以王,魏目之。
西山濟王宮僚
理宗
先儒斷之以出處不正
至謂不合從祀聖廟
其義嚴矣。
然熊氏於太宗之於建成
理宗之於濟王
考校事實同異
推原西山心事
謂與王,魏不同者。
其說却更平恕
究而言之
西山之事理宗
義終有未精。
後之尙論者。
不能無憾
然原其心事
不可以王,魏比同。
若言道學之正
功業之盛。
朱門以後
未有比倫
可以白璧之一瑕。
議從祀之典乎。
其與黃,蔡。
同入於翼統宜矣。
 薛敬軒
永樂中
父貞改鄢陵敎諭
故事
生徒無擧者。
謫其敎官充戍。
鄢陵生徒從來無擧。
父乃使先生
鄢陵學生
河南試。
遂擧河南第一
明年進士
少日
梅山先生函丈
皇朝儒贒
當以薛文淸爲最否。
先生答曰。
當以胡敬齋爲最。
文淸
永樂中出身
君子病之。
胡公則無此矣。
今列之翼統
恐未允當
或疑子於眞文忠之事理宗
原其心事
而從澴川之說。
文淸欲免其父謫戍
黽勉出身
則何過之深也。
文淸之事。
誠可觀過知仁者。
苟欲免父之罪。
河南試可黽勉應之。
明年進士
不可
耶。
西山可歸小疵
文淸則踰大閑矣。
烏得爲一例分疏也。
文淸失身永樂矣。
又於景泰拘囚上皇南宮之時。
太監所引被召
至京而拜官
始終出處
直是胡亂
豈得西山比也。
熊氏旣惡事輒之子路
降之附統
而於文淸之事永樂
則都不照管
至於上皇南宮時出脚。
則又無貶辭
猥以陞之翼統
當然者。
大節如此
未知所翼者。
何事
不可以自解矣。
 時太監王振用事
一日三楊曰。
吾鄕誰可大用者。
三楊先生薦。
召爲大理少卿
京師
入宿朝房
三楊過之不値
私其僕曰。
若主之召。
王太監意也。
朝退當詣謝。
先生不謝
使語之。
不謝
振先餉。
又却之。
曰。
不與薛公美官
而以餉郤之也宜哉
改先生大理卿
不謝如前。
李文達所厚門人也。
使強之。
先生正色曰。
安有受爵公朝
謝恩私室者。
聞之。
不悅
議事東閣下。
諸卿皆拜。
先生不屈
因爲貌恭也而心銜之。
無何
從子山通百戶安妾。
安死納之
安妻責妾持服不許
山敎妾。
告妻壓魅夫死。
御史
自誣服。
先生三復三反
數辨其寃。
都御史王文素憾先生
遂譖於
言官
先生受賄
出人死罪
有詔廷問。
曰。
是固當死。
錦衣衛獄。
手持周易
讀誦不輟
覆奏臨刑
神色自若
一老僕。
泣於爨下
何爲
僕曰。
聞薛夫子贒者也。
坐大辟
今日將刑。
是以泣。
何以知之。
僕曰。
鄕人也。
因備言先生生平
爲之動。
詔赦之。
放歸爲民。
振死
起爲大理寺丞
致仕
薛公王振本末
眞可廉頑立懦也。
然在薛公
不得無責備之辭。
盖徒知受爵公朝
謝恩私室
君子守身之義。
不知王振用事之朝。
君子出脚之地。
可謂知道乎。
閔子騫辭費宰曰。
如有復我者。
吾必在汶上矣謝氏曰。
亂邦見惡人。
聖人則可。
自聖以下
剛則必取禍。
柔則必取辱。
閔子早見而預爲之所。
如此方是知道之驗也。
薛公旣無聖人力量
王振之時。
就召不辭
則其不自量
已甚矣。
業已就之。
則非隨衆鶻突而取辱。
獨立獨忤而取禍。
理之所必然也。
其視閔子見幾勇决
壁立萬仞者。
何如也。
 先生所學。
一遵伊,洛微言以爲朱某以來
斯道大章
無庸著作
直須躳行爾。
皇明儒者
大率多務新尙奇之病。
敬軒之學。
能於程朱篤信如此
則亦賢矣。
但謂無庸著作
直須躳行
則語却有病。
朱子以後
義理儘備。
一缺漏。
不容疊床架屋
若言自家躳行酬酢萬變之道。
學問思辨
須用朱子許多功夫
方始看得朱子出來
自家躳行
觸處可以曲當
怎生直須躳行便休
必如尤翁所言。
朱子以後
一理不明
後學只當尊信朱子
極意講明
爲聖爲賢。
不外乎此。
必欲著書立言者。
妄也贅也。
如此說。
完備無弊。
須知著作
嘉惠後人之事。
成德不得已而爲之者也。
(伊川曰。
著書不得已也。
)講明自家致知之事。
以爲著作禁止
則非小失也。
 整菴羅氏曰。
薛文淸讀書錄。
有云理氣無縫隙。
故曰器亦道。
道亦器。
其言當矣。
至於反復證明。
氣有聚散
理無聚散之說。
則不能無疑。
一有一無
其爲縫隙也。
大矣
安得謂之器亦道。
道亦器耶。
文淸之於理氣
始終認爲二物
故其言未免時有窒礙也。
愚窃以爲氣之聚。
便是聚之理。
氣之散。
便是散之理。
惟其有聚有散。
是乃所謂理也。
推之造化消長
事物終始
莫不皆然
如此言之。
自是分明
並無窒礙
雖欲尋其縫隙
不可得矣。
理氣
須見其一而二。
二而一。
惟一也。
程子曰。
器亦道。
道亦器。
惟二也。
孔子形而上
形而下
一者
以不離而言也。
二者。
以不雜而言也。
以此條所論觀之。
氣之聚。
有聚之理故也。
氣之散。
散之理故也。
理者。
氣之主。
氣者。
理之器。
無迹而氣有迹。
理則通而氣則局。
故氣有聚散
理則一貫
(以氣言則聚非散散非聚。
理言則聚之理卽散之理。
散之理卽聚之理。
)無聚散之迹。
於此見一而二。
二而一之妙也。
其實二物也。
(朱子曰。
理氣決是二物
)薛氏之言。
無可疑。
羅氏非之。
何也。
若曰氣之聚。
便是聚之理。
氣之散。
便是散之理。
以是槩之。
造化消長
事物終始
則是理氣一物
更無分別
從古聖賢
旣設氣之名。
又設理之名。
何爲不憚煩也。
其故可知
以天道言之。
春則溫而生。
夏則暑而長。
秋則凉而成。
冬則寒而藏。
善則降之祥。
不善則降之殃。
此理之然而氣之循理者也。
至或溫凉寒暑失其序。
殃慶災祥易其施。
分明是氣不循理而理不自做者也。
以人道言之。
此心寂然不動。
大本無偏倚。
感而遂通而七情中節
粹然至善
動靜一致者。
此理之然而氣之循理者也。
體有偏倚
發用有不中節
七顚八倒
失其本然者。
分明是氣不循理而理不自做者也。
今羅
氏旣駮敬軒之說。
他書又推而上之。
濂溪伊川晦翁之訓。
一切揮斥
主張一物之見。
如愚云云者。
又欲如何區處也。
澴川謂整菴
天人性命之微。
言之不無出入者。
此其一證
而其害道。
不在王氏致良知之下矣。
澴川却取此條。
何也。
 胡敬齋
皇明三百年。
儒賢學問言行
庶幾無疵可列於翼統者。
無已胡文公一人耳。
 羅整菴
先生嘗曰。
此理在心目間。
由本而之末。
萬象紛紜不亂
自末而歸本
一眞湛寂而無餘。
惟其無餘。
是以至約。
故人道心辨明
然後大本可得而立
本誠立。
酬酢自當沛然
是之謂易簡
天下理得
朱子言。
心之虛靈知覺
或生於形氣之私。
或原於性命之正
有人心道心之異者。
帝舜所言之意。
十分見得
一毫無差。
華西先師聖人之良譯者
浪語也。
整庵公揮斥
自立新說
把人心道
作一物事
屬性情寂感。
一本萬殊
更不顧文義理安否
是其無所忌憚至此者。
亦出於理氣一物之崇。
殊不知形氣性命之辨。
一被禁防
孟子大體
貴賤之說。
孔子克己復禮爲仁之旨。
無事理會
動不動
認賊爲子矣。
雖曰卽物竆理
而亦歸於虛名矣。
此理何由在心目之間也。
大抵此老才高氣邁。
新尙奇。
務欲突過前哲
故犯罪過而其誤後學之害。
恐有不可貲者矣。
○尤翁於紫雲碑言。
渾全而惡分析
指出羅氏眞贓耳。
 又曰。
人心虛靈之體。
本無不該
惟蔽於有我之私。
是以明於近而暗於遠。
見其小而遺其大。
大學之敎。
必始於格物。
所以開其蔽也。
今之學者
以不能盡天下之物爲疑。
是豈嘗實用其功。
自誣耳。
且如論語川上之歎。
中庸鳶飛魚躍之旨。
孟子牛人性之辨。
莫非物也。
又如中庸發育萬物
自是造化功用
而以之言聖人之道。
於此精思有得焉。
天人物我
內外本末
一以貫之無遺矣。
然則所謂物者。
果性外之物耶。
整庵患此心之靈。
本無不該
而蔽於有我之私。
則誠知言矣。
所謂我者。
是何耶。
朱子所謂形氣者耶。
於此
不以道理之而使之聽命焉。
則雖欲無我。
其可得耶。
今欲其無我以開其蔽。
面前下功夫緊要處
都不說破
幷與前哲苦心發明(朱子人心道心說。
)者。
而剖碎之。
言大學之道。
於格物而譏姚江自誣
庶幾矣。
而如伊川之十六條。
晦翁之補傳及或問所言。
則又無一句依俙近似者。
所引川上之歎以下
伸理無縫隙之說而已
若如其言。
只此思索
則吾恐平生所得
只是私見而已
其與白沙致虛
姚江良知
何以相遠而能服其也乎。
 釋氏之學。
大抵有見
見於性。
整庵此論。
可謂得禪家之眞贓矣。
抑嘗細考其實
所謂有見者。
昭昭靈靈底依俙影子耳。
使其眞有見於
則其本然之妙。
太極統體一。
無對萬殊一本也。
啓蒙言心太極
是也
何故見於性也。
整菴平生名節
有善可紀。
無疵可指。
所主者。
程,朱之學。
所排者。
遠則陸,楊。
近則王,
又於王氏所定朱子晩年定論
考證其妄。
辨晢其誣。
其賢旣不可多得
於斯文。
勞勣不少矣。
獨其人心道心之分屬體用
與夫理氣禁止分析
受病根柢
而作平生之大累。
畢竟功過
不可相掩
若列之附統則可矣。
學統考○附統
附統
魏晉
以至隋唐諸儒。
不足取
兩漢
明之人。
濫觴亦多矣。
覽者宜察之。
 左丘明
左氏春秋傳。
雖有夸誣淫艶之失。
發揮聖經
嘉惠後人之功。
不可沒。
列之附統無疑
左丘明
巧言令色者也。
左傳
實犯所恥。
朱子不信其爲丘明之書。
以爲
未安甚矣。
 公明宣
公元1226年
公明宣
躳行如此
可謂賢矣。
三年讀書
終是病痛
後來道之責。
讓與子思而己不得與焉。
豈無所由而然哉。
曾子於宣之對。
其所而勉其所闕。
豈宜避席稱謝便休耶。
此恐記者之疎也。
曾子避席以下
小學刪之爲宜。
而熊氏不檢
可恨
 轅固
轅固治詩
景帝博士
與黃生。
爭論前。
黃生曰。
湯,武非受命
乃殺也。
固曰。
不然
桀紂荒亂
天下之心。
皆歸湯武
湯武因天下之心。
而誅桀紂
不得已而立
受命而何
黃生曰。
冠雖敝。
加於首。
履雖新。
貫於足。
上下之分也。
桀紂失道
君上也。
湯武雖聖。
臣下也。
主有失行
臣不正言匡過
以尊天下
反因過而誅之。
代立南面
非殺而何
固曰。
必若云。
高皇代秦。
天下之位非耶。
是。
食肉
食馬肝。
未爲不知味也。
學者
毋言湯武受命
不爲愚。
遂罷。
生本末。
無他考。
不足道
轅固不能湯武爲下
克忠之實。
天吏一夫
不足爲君臣之理。
仔細咀嚼
以解黃生之固。
以警景帝之衷。
言下壓之。
以先皇帝之重。
使之不敢開口
道之體。
豈合如此
其所學之陋。
可知也。
使人大慚
 鄭玄
兩漢儒者
子尙矣。
其外有功聖經者。
過於鄭康成
其列之附統無疑
但當漢末
何進之辟。
已非智者之事也。
而况袁紹之要乎。
諸葛武侯申韓之學。
則非儒者也。
然却能寡欲養心
而識其大者
故當是時
隱於隆中
不求聞達
向非昭烈帝室之胄。
盖世之才
討賊興漢之志。
聘莘訪渭之誠。
而有三顧草廬之勤。
武侯枯死隆中耳。
不就諸侯之辟。
其次管幼安龐德公之流
皆得坤卦括囊之義。
壁立峻節
足以廉頑立懦矣。
康成身負儒者之名。
而屑就袁紹
能無愧於數子乎。
比其就也。
客競設異端
百家互起。
應劭稱故太守
而請北面弟子
無非所以戲玩也。
豈非節節可羞乎。
嗚呼
士君
子遭無道之世者。
明目於此
毋至失身焉。
 鄭興
○帝嘗問郊祀事曰。
欲以讖斷之。
如何
對曰。
不爲讖。
帝怒曰。
卿之不爲讖。
非之耶。
惶恐曰。
臣於書。
有所未學也。
帝意乃解。
孔子曰。
君子事君。
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
是以上下相親也。
孟子曰。
責難於君。
謂之恭。
善閉邪。
謂之敬。
吾君不能
謂之賊。
我非堯舜之道。
不敢陳於王前。
又曰。
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一正君而國定矣。
人臣事君之律令儒者內而量己
外而量時。
可以及此
彈冠而進。
一有不可
閉戶自守
益勉其在己者。
不得已祿仕
則辭尊而居卑
辭富而居貧
其如而已
(士君子須知祿仕
亦有不可爲之時。
)少戇事光武
內不量己
不量時。
遽然立乎本朝
不足爲人主之所信重矣。
至於讖緯
光武之所大惑
而敢以不爲爲對。
則其逢怒而被詰宜矣。
才見聲色稍厲。
固已股栗
巽辭以謝矣。
安有正君之望。
而將焉用彼儒哉。
孔子中庸之道
而曰國有道。
不變塞焉。
強哉矯。
無道
至死不變
強哉矯。
孟子言居廣居
立正位。
大道
得志
與民由之
不得志
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能屈
此之謂大丈
夫。
然後能事君。
嗚呼
冉有季路之賢。
子尙以爲具臣
彼下代儒林
何足深論
但以罷軟之行。
視而爲人臣之常分
則害敎不細。
故因以支蔓耳。
 胡元
胡元諸儒如許衡
豈不是巨擘
而澴川不錄者。
失身於僭虜。
而爲春秋罪人也。
觀其言。
元世。
出處無可議者。
金仁山許白雲以下數子。
則微意可知也。
據此以照之。
則如趙復被俘而北。
接着忽必烈
至被伐宋之問
則其苟生之辱已甚矣。
因就忽必烈所建太極之院。
爲其敎授
衣食之供。
於何地。
是亦無以自解矣。
興學北方美矣
而講援之間。
大易陰陽嚮背
春秋夷夏尊攘
爲世所諱而不敢開喩學者矣。
餘外嘉惠
適所聳動一時
而固其僭據之勢。
則反爲之罪矣。
張䇓江寧學宮主敎
黃澤景星書院山長
得失亦然矣。
蕭𣂏之拜諭德入覲東宮
劉因
贊善赴召之同浴矣。
烏得與陳定宇胡雙湖,安藁城同科
而列之於仁山白雲之前也耶
此則澴川失之矣。
又按澴川。
許衡之仕得罪春秋
不知自家之仕
竟被許衡之所笑。
甚矣。
責人則明
而在己則昏也。
雖然
固有喬木
而入於幽谷者。
靦然以爲時義當然
文致姦言
反詬春秋之義。
以誤一世心目
同歸陷溺者。
視此則澴川。
其亦贒於人遠矣。
 皇朝吳與弼
有弟嗜酒不飭。
祖父田數畒。
盡爲奪去
後用賜金
墾田荒山下。
以爲祭資。
弟復謀斥賣
與弼說之守。
張璝
敖物人也。
與弼於庭
與弼免冠束腰
庶人禮見。
張元楨聞而作書
將告之素王
鳴鼓其罪。
雖止不達
與弼悔之矣。
祖父骨肉
受刑於官庭。
惡名傳播四方
與止餒祖父之鬼者。
輕重何如
祭田雖失。
藻行潦。
二簋用享。
不無自力之道乎。
舜之於象尙矣。
不念牛尙書
王文正所以處悖弟乎。
此與乙普明
所爭幾何
張璝之辱。
元楨之責。
其至掇也。
旣曰尋悔。
君子固當不念舊惡
本領如此
所學可知
列之附統
濫觴之尤者也。
○追按明史。
與弼諭德固辭
李賢問其故。
答曰。
敕書
以伊,傳期之。
而却授此職故不受
未知與弼自視可以堯,舜君民。
如伊,傅乎。
不但不能夢攀伊,傅之脚板
雖薛胡諸公
可以若是班乎。
有伊,傅之具。
不讓如此
豈知爲國以禮之道。
不爲夫子之所哂乎。
况以呈訟同氣之悖行。
白晝
對時大言至此
獨不內愧於心乎。
又按其文集
有爲石亨族譜序。
自稱門下士
五經掃地盡矣。
日錄
有夢見文王周公來訪非一二。
則又不足以兒童一笑也。
似此人物
列之附統
豈不爲諸儒之辱乎。
 陳眞晟
文中子仁壽十三策。
朱子病其不待而往
不待問而告。
然則伊川上書仁宗
可知年少成德時事也。
眞晟布衣
援引伊川故事上書
不報再呈。
爲當路所寢。
然且不已
學制以告之。
不省
然且不已
又有詣闕進書之擧。
則其狂甚矣。
魏元履出位犯分
被召後事也。
朱子病其鬧胷。
朝家未有徵召之事。
所陳之謨。
一切拒郤。
猶且如彼。
則鬧亦不足言矣。
列之附統
可羞也已
 丘濬
瓊山於斯文。
其功不爲尠矣。
入附無疑
惟其喜新而好異
故其過亦多矣。
以此篇所記言之。
范文正之賢。
朱子分明宋朝宰相之首推之。
今讀宋史立本末
大賢事業
居家私行
一處瑕尤
使其壽命久長
得伸其志。
所謂先憂後樂者。
大言
而已
片言斷之。
爲生事人
岳武穆金人戰。
所向無敵
恢復之勢。
八九分已成。
秦檜構殺。
事皆瓦解
史牒所記昭然可考。
今反謂未必恢復
之作相後本末
萬死之大罪。
一善之可紀。
今反謂有功
末造此等持論
一切反常
可驚可駭
不知何故如此
惟欲黜元統
深斥許衡
所見度越
薛,羅諸公
雖孔,朱復起。
莞爾而笑矣。
 楊守陳
以象以典刑章。
爲舜命官之辭。
卷耳
大夫行役之作。
柏舟
爲非婦人之作。
鄭衛諸詩。
爲非淫者之作。
以喪大記一篇
儀禮經文
直是狂怪
不忍正視
亦好新尙奇。
壓倒朱子之心也。
尤翁在者。
不免於斯亂賊之誅矣。
豈肯謂歸諸道。
豈肯謂求聖人言表
豈肯列之附統之中乎。
或疑柏舟
謂非婦人之作。
孔子言。
吾於柏舟
匹夫不可易者斷之。
則恐有說矣。
不然
夫子此語。
特因舟之詞。
推見匹夫之守。
不可易也。
豈此詩之解題耶。
理有未明。
不能盡乎聖言之意而驅率之。
遂絀朱夫子定本
直任胷臆之所裁。
則天豈有難事
此尤翁之於驪尹。
所以深惡而痛絶之者也。
可戒可戒。
按下文言
陳學師伊川者。
恐誣也。
伊川直是謹嚴
文理密察
果能學他。
不如粗率狂妄矣。
 邵寶許州
曹操
以祀漢獻
其稱漢獻也。
不曰獻而曰愍。
以從昭烈之所謚。
綱目
魏丕所謚。
獻帝
許廟。
昭烈所謚。
愍帝
義各有當。
綱目春秋而作也。
春秋直書其實美惡自見
獻帝不能守國
亡君死之義。
反爲逆之臣。
山陽之封
則以人臣而從君賜之謚。
道理當然矣。
此義。
尤翁已言之矣。
許廟。
獻帝而設也。
爲許遺民
曹瞞而祀故君
則故君之惡。
在所當諱。
嗣皇所謚。
在所當從也。
二者幷行不悖也。
 舒芬言。
周茂叔
吾道中興聖人也。
建圖屬書
六經語孟而一之
閩學得之洛。
洛學得之濂。
正叔言。
伯淳得不傳之學於遺經
幾背師矣。
世儒晏嬰不知仲尼
伯淳仲晦而下迄今
孰知茂叔耶。
舒氏謂周子吾道中興聖人
知言矣。
明道受學周茂叔
晦翁二程入處自濂溪
不可誣。
此言其一之初。
關啓鍵以入之也。
伊川云。
明道得不傳之學於遺經者。
語夫功用大全也。
二說各有所當。
舒氏不察輕詆伊川
至謂幾於背師。
則固已
輕肆無忌憚矣。
至於朱子
推尊周子以爲上接洙泗之統。
下啓河洛之源。
二陸發明太極之旨。
不遺餘力。
又就圖書
解剝疏釋。
靡有餘蘊。
今其書俱在。
何可誣也。
今乃幷程朱而致不滿之意以爲晏嬰不知仲尼之類。
則又似病狂人說話
其亦怪矣。
學統考○雜統
 陳白沙
敬齋胡氏曰。
陳公甫言。
靜中養。
端倪
又言藏而發。
是將此道理來。
安排作弄
不是順其自然
白沙之學。
本領不是
故可如此論詆。
不然
靜中養出端倪
豈不是靜中有物功夫
而後發。
豈不是翕聚發散
以靜而制動之理。
須知本領不是
則雖有一言一句同處
只是詖淫
 又曰。
氣之發用卽是神。
公甫說。
無動非神。
他只窺測至此
不識裏面本體
故認氣爲理
陳氏無動非神。
誠認氣爲理而發也。
不可不辨。
懲羹吹虀
凡言神處。
一切以氣之發用斷之。
禁不得
理言
則又矯枉過直有種窒碍處。
朱子杜仁仲書云
神是理之發用而乘氣以出入
故易曰。
也者
萬物爲言者也。
來喩却將神字。
作氣者。
恐誤耳。
周子曰。
動而無動。
靜而無靜。
神也。
神妙萬物
朱子又解之云。
此言理也。
理則神而莫測
程子曰。
功用謂之鬼神
妙用謂之神。
朱子又云。
功用言其氣。
妙用言其理。
一切氣斷之。
此等處。
如何區處耶。
朱子明言理之發用
乘氣以出入者。
而以全作氣看爲誤。
主意在理
而氣特其所乘者也。
單言氣之發用
主意豈不朱子相反
而同於仁仲之誤乎。
朱子定論
昭如日星
今人說神。
每每信從
明儒弁髦朱說。
何其惑哉。
善乎。
華西先師之言曰。
天包乎地。
故天專言之則道也。
神統乎鬼。
故神專言之則理也。
心主乎百體
故心專言之則人太極也。
噫。
此言眞是顚撲不破
盛水得住。
可謂度越諸儒矣。
按理乘氣載。
便見神妙不測
理旣神矣。
所乘之氣。
如何不神
故於理於氣。
可言神在。
文異看。
又按神之以理言
固無可疑
須知無不神。
謂神便是理則不可
此亦不可不着眼
 羅氏曰。
白沙林緝煕曰。
斯理無一處不到
一息不運。
得此欛柄入手
更有何事
其說甚詳。
末乃云自玆以往
更有分殊處。
合要理會
夫猶未嘗理會分殊
而先已得欛柄
愚恐其未免籠統顢頇也。
况其理會分殊工夫
求之。
所以自學
所以敎人
無實可見
得非欲稍自別於禪學
而姑爲是言耶。
羅氏白沙
未嘗理會分殊
先得欛柄
未免籠統顢頇
又云。
求之自學敎人
理會分殊
無實可見
是欲稍自別於禪學
爲是言者
中陳氏之差矣。
愚則又謂斯理。
之無不有
無時不然
知言矣。
今謂之無不到無不運。
則是有情意造運用也。
豈得物則乎。
只此到字運字。
可見認氣爲理
假令理會分殊得來
只是作用是性底䂓模意思
非理會事當然之則。
如何諱得。
雖然
羅氏理氣有分
主一物之說。
其所謂理一亦氣也。
分殊亦氣也。
然則羅氏所謂實事所爭。
恐亦五十百步之間也。
 整庵湛甘泉書曰。
今以白沙禪學
誠有據也。
白沙之言。
有曰。
至無而動。
至近而神。
又曰。
致虛
所以立本也。
執事從而發明之曰。
至無
無欲也。
至近。
近思也。
神者。
天之理也。
玆非可據之實乎。
大傳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曰。
陰陽不測之謂神。
明道先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其體則謂之易。
理則謂之道。
其用則謂之神。
今乃認不測之神。
天理所謂道者
何物耶。
其於大傳
明道之言。
不合矣。
中庸曰。
也者
天下大本也。
又曰。
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明道先生曰。
中者天下大本
天地間亭亭當當
直上直下之正理。
則不是。
惟敬無失
盡是致中
所以立本也。
敬而無失
所以致中也。
今謂致虛所以立本
其與中庸明道之言。
不合矣。
是事當然之則。
故有善無惡。
神是此理之乘氣流行者也。
乘氣也故有眞有妄。
甘泉不知辨此。
喚神作理。
則固失之矣。
至於陰陽不測之謂神。
章首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串貫來。
而爲結語則是道之體用
其妙如此
豈可爲神是氣之證乎。
道之訓。
無聲無臭起頭
則是無極之眞也。
然則其體謂之易。
無極體質也。
在人則也。
其理謂之道。
無極準則也。
在人則性也。
其用謂之神。
無極妙用也。
在人則情也。
一以貫之
無極註脚也。
又可爲神。
是氣之證乎。
其引中庸道之訓。
而斥致虛立本之謬則是矣。
但世之人。
不敬失中者。
滔滔皆然
何也。
有氣故也。
氣拘而不知檢。
則不能持其敬矣。
能持其敬。
心體不免偏倚失中矣。
然則有善無惡
而氣則美惡不齊
不可一物明矣。
只爲整菴所患
在於理氣之生縫隙而爲二物
故於銷氣質天理之說。
終始不肯道破
只此云云
無以開湛氏之惑矣。
整庵於此
旣病其認氣爲理
則是其於理氣非一物。
不爲懵然者矣。
然則周子眞精妙合之訓。
朱子不離不雜
决是二物之類。
何故而深排也。
於此不悟矛盾
何足論天下之理。
天下之疑乎。
 熊氏曰。
史稱白沙授官而歸。
途中騶從列叉槊揚揚得意
聞者笑恥
嶺南宿學
皆薄其爲人
此又其小者耳。
惡足論。
士君子素位自得
不爲利祿所動。
寵辱所驚。
是用何等工夫
到此地位
子張之贒。
干祿之問
非眞有得於人心道心主客之分。
大體小體貴賤之等。
內重足以勝外之輕者。
未易言也。
陳公甫之學。
止是竊拾佛老之緖餘。
粉餙儒者之外㨾。
安有所謂義理以養其心者乎。
是其平居雖作鯗遮之鹽。
以瞞一世耳目
不知不覺敗露外者
無足怪也。
可愧且可戒也。
又念如元代之許平仲,淸初之李榕村,熊澴川。
號稱朱子之學。
不雜佛老者。
然考其所仕進
則又不識夷夏陰陽向背之分。
雖無揚揚道路之迹。
而反爲公甫輩人所笑恥
審矣。
生爲夷狄之人。
死爲夷狄之鬼。
何暇於薄人笑人也哉
 王陽明
羅氏孟子曰。
孩提之童。
無不知愛其親也。
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也。
以此良知良能之說。
其義甚明。
知能人心妙用
愛敬人心天理也。
以其不待思慮自如此。
故謂之良。
近時有以良知天理者。
然則愛敬何物乎。
王氏以良知天理者。
不過孟子說爲重。
而以知覺運動爲性
不理會仁義禮智之實體
事物散殊當然
是以陷於猖狂自恣
而爲聖門罪人耳。
不然
良知是人心之妙用
誠如羅說。
朱夫子分明妙用
言其理則良知爲理有何不可
羅氏謂以良知天理
愛敬何物
殊不知當愛當敬。
事物實理準則也。
知其當愛而愛之
知其當敬而敬之
吾心之主宰妙用也。
物我一理
內外一貫
故合而言之。
則天理之全部也。
此宜潛玩
○又按理有以自然言者
有以當然言者
陽明致良知廢格致。
只爲守得那自然
不知有當然。
所以異端邪說
 又曰。
王伯安蕭惠云。
所謂汝心。
却是那能視聽
言動的。
這箇便是性。
便是天理
又答陸原靜書。
有云。
佛氏本來面目
卽吾聖門所謂良知
渠初未嘗諱禪。
爲其徒者。
必欲諱之。
何也。
孟子良知
仁義言。
王氏良知
形體言。
道不同。
不相爲謀
○人之能視聽言動
性之自然也。
屬乎形氣之私。
可善而可惡者也。
故君不謂之性也。
惟當視而視。
當聽而聽。
當言而言。
當動而動者
乃是性也。
克己復禮
盡性工夫
視聽言動
豈惟人哉。
禽獸
亦能之矣。
故吾儒之曰性曰理。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也。
伯安之曰性曰理。
人之所以同於禽獸者也。
此語雖幷世面質
彼必無說可解矣。
 顧涇陽管東溟辨。
佛學
一言以蔽之
曰無善無惡。
試閱七佛可見
又以辨四字告子易。
四字佛氏難。
告子見性粗而佛氏見性微也。
四字佛氏易。
四字陽明難。
佛氏
空宗
陽明
陰壞實敎也。
顧氏此說。
誠然誠然
後世雖於陽明
辨之亦不甚難者。
實賴羅顧諸公之力也。
不可不知。
 其言曰。
自古聖人敎人
爲善去惡而已
爲善
爲其固有也。
去惡。
去其本無也。
本體如是
工夫如是
豈不敎人爲善去惡。
然旣曰無善無惡。
而又曰爲善去惡。
學者執其上一語。
不得不忽下一語也。
何者
心之體無善無惡。
則凡所謂善與惡。
皆非吾之所固有矣。
皆非吾之所固有
則皆情識用事矣。
情識用事
則皆不免本體之障矣。
將擇何者而爲之。
未也。
心之體。
善無惡。
則凡所謂善與惡。
皆非吾之所得有矣
皆非吾之所得有。
則皆感遇應迹矣。
感遇應迹
則皆不足本體之障矣。
將擇何者而去之。
猶未也。
心之體無善無惡。
吾亦無善無已爾
若擇何者而爲之。
便未免有善在。
若擇何者而去之。
便未免有惡在。
若有善有惡。
便非所謂無善惡矣。
陽明告子禪伯之說。
以無善無惡。
爲此心之本體
正朱失子所謂無狀者。
而又恐其被詰於吾儒。
則以敎人爲善去惡之說文之。
此又孟子所謂遁辭知竆也。
這是如見其肺肝
旣曰心無善惡
則心之本體
直是虛空
何處
更討固有之善乎。
那時本無
那時固有
恍惚變幻
不可準信
只此便可得眞贓。
不待費了說話
學統考○異統
 老子莊子楊子墨子
老子
譬則木幹也。
莊子楊子墨子
其枝也。
孟子之距楊墨
所以老子也。
大抵四家之說。
孟,程,朱子
盡發其情狀明辨詖淫
究極禍害
靡有餘蘊。
後人不敢公然道他是。
心術言爲之間。
愛身獨善
占便自私
喜柔而惡剛。
喜簡而惡煩
喜默而惡言
喜同而惡異。
喜隨而惡立。
通達賤名檢。
是非而沒向背
功利先詐力。
凡此之類。
四家所從而出也。
以此省身
可以修慝
以此觀人。
不能遁情
 告子
認得性無善無不善
則雖肆欲妄行
無所忌憚
何害於性分
所見如此
可怕可怕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故出言必遁。
○生之謂性。
只見得人心之危。
其於道心惟微。
懵然也。
生之謂性。
不知他時
善惡無分
人獸無別
必害於盡心也。
念之寒心
○無善無不善
告子倡之。
禪伯和之
陽明張皇之。
王者起。
不容他。
 有言莊老禪佛之害者。
朱子曰。
禪學最害道。
莊老
義理
絶滅未盡
佛則人倫已壞。
至禪則又從頭將許多義理掃滅無餘。
以此言之。
禪最爲害之深者。
頃之復曰。
其實一爾
未有不由淺而深者。
佛氏之敎。
其說始甚淺陋
只資誑誘閭巷夫婦而已
楚王英之好之。
其亦不學無識
閭巷夫婦故然耳。
兼且燃頂燒臂。
許多受戒
斷飮絶色
許多防慾。
皆是不近人情
未可科率天下之人。
宜若深長之慮。
一遇國文人才子尙好事之輩。
剽竊老氏之言。
敷演修餙
轉相傳授
非復疇昔淺陋矣。
加之達摩入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則其學益以高妙
而酷近於理矣。
於是天下高才明智
莫不靡然從之。
而公贒愚
男女貴賤
一出於佛大宇之下。
無復撮土乾淨
千有餘年之間。
萬國生靈
塗炭魚肉之禍者。
不可以言語文字盡之矣。
今歐羅巴之敎。
又異於彼。
姑以目接而耳得者言之。
其高者如利瑪竇艾儒略之書。
已非佛書四十二章之比也。
天度曆法
奇技淫巧
尙鬼喜幻。
眩惑天下耳目
歆動天下心思者。
佛氏之所無也。
其入之以合從富強之說。
悅之以通貨冒色之欲者。
又與佛氏受戒防慾。
至於不近人情者。
不趐如晝夜之相反矣。
盖其一賢愚通上下
歲月浸潤
誘引以入之者
爲網甚密
一目不疎。
使六合之內。
欣然同歸無異辭。
佛氏所不能致也。
於是時也。
若有文學之士。
當世位望者。
窃取昔人高妙近理之言而傅會之
又得達摩輩人而先後之。
則不知終如何結梢也。
當今物情
什常八九必然之勢也。
彼蒼者天。
曷有其極。
嗚呼哀哉
朱夫子極言釋氏之害曰。
譬如火之焚。
及身矣。
任道君子
豈可不極救也。
此其滿腔血誠
百代之下。
猶可想見矣。
今者引入西洋之禍。
譬如燔穹之炎。
遍于下土
一空隙。
外之君臣百姓
內之父子六親
擧將燋爛之中。
不但一己灰燼而已
使朱子而在者。
汲汲如何也。
然則今或縱風而煽燎者。
不足言
愛身獨善
守楊,朱之䂓模
而反訾能言距之徒者。
决知其爲天地罪人矣。
 敬齋胡氏曰。
老子雖背聖人之道。
未敢聖人
莊子則侮聖人矣。
莊子雖侮聖人
未敢天地
釋氏則侮天地矣。
敬齋之說。
三家言詞間。
分甚不甚也。
其實
背道
便是聖人
不必聖人嫚語而後爲侮。
才侮聖。
便是天地
不必向天地作嫚語而後爲侮。
○按今人醉於歐敎者。
棄禮義沒廉恥
土芥聖哲
弁髦綱常
開口便說蒼古迂闊
開口便說堯舜三王一統
不過九州
今則六合大一統
生民以來
未有於今
開口便說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在今。
亦須從今日之事。
開口便說天靜地動。
儒家不知
妄說天動地靜
開口便說西曆
非堯時曆所得比。
開口便說日食有常度。
非是灾異
春秋書日有食之。
小雅十月之交
不知而作也。
開口便說天包地外。
地在天中
天觀之。
均是地也。
豈有愛憎分別中外貴賤也。
似此之類。
直是背道
故侮聖人天地
於此更無分別
 李贊元學統後序
略曰澴川先生
通籍宰輔
三十餘年。
由身心意知。
以達家國天下
一事不本之學。
一念不體之道。
措之躳行者。
眞純完備
發而爲詞。
宜乎正大切至
俟之百世而莫能易也。
人謂孟氏之功。
不在禹下。
先生之功。
豈在孟氏下哉。
施璜序曰。
澴川熊先生
固天特命
任斯道之責者也。
又曰。
孟子孔子春秋亂臣賊子懼。
予亦曰熊子學統異端邪說息。
門人徐秉義跋曰。
先生之學。
明善爲本。
主敬爲要。
先生孔孟眞傳
以此象山姚江隱疾以此
張希良跋曰。
孝昌夫子
崛起江漢
毅然以斯道爲己任
闢佛老提正宗
自官侍從
洎登揆席
屹然中朝一柱
其所謀謨啓沃
翊亮
綸。
都從體認天理中出
又曰。
學統之書出而後
二帝三王傳心之要。
危微幾希
絶續之辨。
昭然可尋。
非夫子道太極
集大成
何以臻此。
學統序跋
作者不足以爲世輕重
則其言之得失
不足校覽之。
只合一笑也。
然褊邦無識之輩。
以出於中國儒者之手。
仰之或如崇山巨嶽。
則其勢必信之。
信之則爲害亦不輕矣。
盖彼虜以女眞種子
再據中國
使天下毁冠裂裳
薙髮左袵
則其勢必臲卼不安
未可高枕而臥
故至子康煕
外示崇儒道之名。
延攬天下之士。
號爲程朱之學者
或致之經幄
或躋之崇班
或使之編書
以此牢籠天下名士
而陰奪英䧺之氣。
非出於誠心也。
不然
康煕才智
李光地熊賜履若干輩而致之於朝。
明示修德立政
用夏變夷
脫落荄甲。
掃洗腥羶之意。
則彼數子者。
漢人也。
如之何其不欣然奉承
旁招俊乂贊成之也。
惜乎康煕
渠父之子
渠祖之孫。
未有此心。
而數子者不過寵利所動。
籠絡所入。
復蹈許衡澄之轍迹
動不動
康煕使喚而已
編輯學統
亦其一事也。
雖然
卽書而考之。
首揭孔子正統之祖。
而以顔曾思孟程朱子。
正統之宗適。
翼統附統雜統異統之名。
分別千古學術者。
大綱亦善矣。
其間去取低昂
不能無得失之可言
而要亦不可無之書也。
然旣爲僞皇之使喚
賁餙一時文具
則所執下也。
止得比擬太玄法言之類也。
是則序跋
所謂明善主敬者。
程朱所言之謄錄也。
所謂由身達天下。
體道躳行
都自天理中出
屹然中朝一柱者。
白地之誣也。
所謂集大成
孔孟之傳。
而配其功於禹之抑洪水
孔子之作春秋
孟子之距楊墨者。
則其妄抑又甚焉。
噫。
問其君則曰堯舜三王也。
問其臣則曰臯夔伊傅也。
問其師則曰孔孟程朱也。
問其頭則曰淨髮紅兜也。
問其衣則曰左袵胡服也。
問其俗則曰北虜腥羶也。
總而觀之。
直類契丹文宣王戲也。
何足多言
又念康煕黠胡也。
不知出乎幽谷
于喬水。
猶能以此把持天下
生民於中稍。
少康矣。
今去康煕二百年。
如水益下。
海外諸洲。
奇形恠物
以類而聚。
肆其胷臆
所在風靡
甘與之俱化。
只如文宣王戲者。
寧可得耶。
嗚呼
瞻仰昊天
如何里。
崇禎五甲林鍾節。
瀛洲纍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