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3H 页
答李文仲(根元。○乙亥正月。)
蒙谕以为元清。不当予正统。而力辨时论之谬。大义甚善。朋友之间。有此正见。岂非阳复消息耶。慰泻亡已。但大义虽善。而其于纤微曲折。讲之或疏。则又恐无以折其诐淫邪遁之甚。而救其陷溺昏蔽之极也。请因下问而详陈之。夫非所据而据焉。谓之贼。非所称而称焉。谓之僭。僭与贼。天命王法之所必诛而不予者也。人臣据君位而冒称为君。女后居阳位而冒称为阳。夷狄居中国而冒称为中国真主。事虽不同。而其为僭贼。一也。既曰犹贼。则区宇之统一与否。非所计也。是故。新莽篡汉。据天子之宫。冒天子之号。四海之内。尺地一民。莫非其有。则疑于正统矣。而纲目不予其为帝。武瞾以女后。易唐为周。九州之土地人民。亦为其所有。则未尝非统一也。而纲目唐而不周。帝中宗而不帝武瞾。据此而观之。则夷狄之窃据中国而冒天子之号者。何为而独不然耶。是故。方正学。建文间名儒也。所著释统之说。虽往往不能无疵。而其以变统待元。则已得孔朱尊夏攘夷之意矣。至我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3L 页
朝尤翁先生事功。所以上配孔朱当一治之数者。正在于尊攘一事。当时有以胡元为中朝者。则倡言排之。不少假借。有以许衡为大儒者。则严辞斥之。不遗馀力。至以胡鬼目之而请黜于文庙。其撰圃隐碑文。则不曰至正五年。而曰妥欢帖睦尔之五年。此类不一而足。自是以后。诵法朱宋。如南塘近斋梅山诸老先生。平日论著。或不无详略异同之可言。而其贵阳贱阴。尊夏攘夷之大分。则固皆一串贯来。百圣不可易也。至于华西先生。又断然以元清为无统之世。尝令门人。就商辂万安宋元之史。更定元编书法。其意亶出于此也。故愚窃不自逊。尝与省斋友兄。承命熟讲。元编纪年之处。去其大书而分注之。易帝为主。易崩为殂。凡诸书法。一依纲目僭国之例。可幸无罪焉耳。何也。天有阴阳。人有男女。统有夷夏。抑扬予夺之际。不可顷刻而颠倒也。盖知阳统阴而阴不得统阳。男统女而女不得统男。则华夏统夷狄而夷狄不得统华夏。亦明白无疑之理也。坤之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垢之彖曰。女壮勿用取女。极言阴反统阳。女反统男。夷反统夏。为逆天背常。祸乱之大者。而预为之堤防也。推而至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以致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4H 页
扶阳抑阴之义者。无非此意也。然则所谓元清之不可予正统者。骤而观之。虽若违于事实。而细究其实。乃是奉行天讨之意。参赞化育之权。非一人一家之私言也。明矣。今乃以粗心浅见。欲力战圣贤之大法。而深助滔天之狂澜。其亦不仁甚于作俑者矣。仁人君子。其可恬然而坐。不为之详说而力救之哉。又伏念华翁以元清为无统之世者。其言极精且当。实前贤之所未发者。然若又就其中而细分之。则胡元固全然无统之世矣。清虏之世。则 皇明虽已屋社。而赖 孝庙尤翁主张大义之功。自非顽钝嗜利无耻之辈濡染于秦桧孙觌之波澜者。则虽金珠皮币往来之中。犹有烹鱼溉釜之思。 君臣上下。此心炳然。故 禁苑设 大报之坛。民间建 万东之庙。人家祭祀。不用伪号。儒门文字。皆以 崇祯纪年。合而言之。所谓硕果之不食。而 皇明一脉。虽曰尚存而不绝。可也。尤不当遽以混一区宇。待彼而予之以正统也。此又不可不知也。未知高明以为如何。更望深思精研。以为息邪救溺之地。一有未契。复赐辱教也。
答李文仲(丁丑)
客秋君象便。获承宠覆。厥后漠然无声息。日者珍函。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4L 页
又从思伯所寄来。读之又读。慰豁莫量。即日阳复不远。更询省度佳胜。宿慎拔本塞源。保无后虞否。昔人云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惜之。贤者在今日。亦吾党之宝。当为吾党惜之。须以忘生徇欲为耻。以爱养精力为主。一如程先生之言。至可至可。任赞善练日奄至。晨起设位一哭。百感弸中耳。近闻泰川朴徵士师生。不知缘何事端。犯履虎咥人之象占。星田门下。又生一秦。如来书所叹。而皆在洋人奠居城下之时。天意之抑扬。可知也。自非大段力量。做得大段工夫。则动不动胥溺矣。岂不可怕也。须是养得大段刚毅。至以刚毅之偏。见病于人。然后乃可以立脚得住。而于事万一有济。若但以温厚和平。为中和之德。而断断无疑。到头作三日新妇㨾子。则鲜不至于狼狈矣。(依违顾瞻。自占便宜。是大小大狼狈。)朱先生亟称于曾子子思孟子之立脚衰世。而不满于仲弓淳笃之偏。范淳夫两徇之私。意盖如此。此理试加深思。如何如何。思伯言明道固中和之德。而尤翁则刚毅之偏者。然学尤翁不得。犹不失为正人。效明道而差焉。则陷于季野之春秋。或反为中和之莠紫矣。又言尤翁之刚毅。诚意章事也。明道之中和。正心章事也。大学之序。先诚意而后正心。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5H 页
则不学尤翁而径学明道。亦无是理也。此言似皆有味。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并须入思示诲也。平默衰病日加。眼雾日甚。酬应日繁。志分精弊。无读书之气。恐终无闻而死。甚可少也。圭甫冬间又作何样。未接思伯。其详不得闻。悲念无已。盛业比在何书。随所得见示。豁此蒙蔀。幸甚。明春贲然之示。预切翘企矣。君象将返。胡写仰报。恭惟照纳。
答李文仲。(辛巳十一月十一日。)
所喻气数之云。不胜瞿忸。自家所处。有未尽善。何敢专咎气数也。向来投书激励之事。今固无悔心。乃若辞令之间。圣贤当之。又须便别也。劝勉之意。敢不奉以从事。但吾辈学问。自来可笑。年至衰朽。气习之疵。因循不检。种种累德者何限。以若样子。如何遽议于大中至正之彷佛也耶。惟邹师所称圣人之徒。晦翁所称主人边人。自幸其不失为向中之吉耳。虽然。画则不可。未溘之前。试下多少工夫。觊其有少进也。但恐久大之德业设如往哲。来示所谓人心复明。斯文复兴。洋夷无所驻足。毕竟处士之迂言。不然。孔孟程朱。何故于当时之乱。不能救得一分耶。此不觉大笑喷饭也。俯赐诲谕之云。在我者一味丑劣。何敢犯耘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5L 页
人田之戒乎。无已则晦翁有一言。衰世惟刚毅底人。为能立脚得驻。慈善柔弱底人。都不济事。此等格言。揭座而常目。如何如何。此义说与朋友罕见有印可者。殊不知刚毅二字。不能得力时。平生勤劳。只成就得乡曲父老小廉曲谨之人。有甚发明耶。文仲念之念之。省丈六品。溪丈 一命。物议云何。自家应得又如何。郁陶无已。
答李文仲。(甲申五月。)
客岁两度惠疏。得诸一期之久。惠州虽不在天上。去天则不远矣。恨伯贤报往。临歧无一语奉谢。病累人事。可幸勿过。见今盛夏。长风扇暑。未委经履崇裕否。窃惟免丧不久。孺慕如新。思贻令名。为善必果。当有非恒人之比。而所示复理旧业。欲追遗命者。至意可验矣。深慰所望。如累人者。夙抱蓼莪之痛。备尝绠转之困。兼且坯质难化。用力不勇。年及耆艾。触罪摈逐。与鬼为邻。虽欲区区追补。何可及耶。虽然。一息尚存。志犹未已。愿文仲迨此强壮。须用人一己百之工。至可至可。遇不称意处。粗厉猛起。这是气习与私欲。打成一片之證。自讼及此。可见其会省察矣。累也亦尝有此病。而又有甚焉矣。盖知如此是病。则自今决定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6H 页
不如此。是克治之药。明道所言忘怒观理者。正是神丹妙剂。我 孝庙又言。事有不可于意。忍待中夜。怒弛而应之者。虽与遽忘之云。有迟速之别。然大槩同一法门。试为文仲一诵以为交修之义谛焉。然省察克治。亦须存养有素。教此心操存不放。方有事在。从古论学。要存养省察。动静交资。有以也。如何如何。累年来百病迭攻。不学便老而衰。程先生不浪语也。况加以水土不服乎。时事。嗟叹无益。置之可也。溪丈之逝。声集之夭。痛悼二字缓语也。比闻思伯蹈海。孙息移涟。盖天意人事。反覆相因为鬼魅地矣。零星士类。不死则散。势所必然。何足怪也。语蔓而止。只祝努力存身。
答李文仲。(丙戌五月三日。)
客岁之春。贲临涟侨。仍拜临漳坛所。观乡人习礼。略商旧学而罢。实不料生还相接以有此事也。别后经年。信息又断。老怀依旧忉怛。向被嘉陵诸友款扉。并领尊函。只此十数行。心画醒豁。如面展也。俯仰之顷。又此中夏。未委经丌履用珍迪。胤君侍课。有长进之势否。四圣书玩绎得几许。作易之意。读易之法。朱子于五赞备矣。只合就此仔细。何更问人也。第庄生说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6L 页
易以道阴阳。先儒云。易。言利贞。不言利不贞。先师又言。贞而凶者。有矣。未有不贞而吉者也。此等语。少时只管循例。道他是好语。后来经历甚多。益知其言之不我欺也。盖与天地准。只此一理。贯去贯来。才有信不及处。便是吝与凶。逃脱不得。如何不戒谨恐惧。如临父母也。损末在涟。怕作饿鬼。移寓此乡。先世坟墓。同姓闾井。相去不满一舍。非全然生疏之地也。但田宅整顿。书册借看。两路尚不入量。向后事。又不知如何矣。示无入而不自得。地位尽峻截。非浅劣所能自信。但晦翁诗虎尾春冰寄一生。无择于亲疏贵贱。生熟。聊且寄寓。只将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不忮不求。见得思义等数语。检之于日用之閒耳。未知高见以为如何。如有可诲。不惜指示为幸。圭甫宿證。承得天雷之喜。何慰如之。比得往来。有多少理会否。安雅见状又如何。将恐将惧。企望不浅。计应照谅也。神耗不蒇。只祈勉学加护。
答李文中。(戊子三月三日。)
三百篇已卒业否。妄谓今日学诗者。声律不得通晓。此则无可言。集传亦与四书注脚不同。不曾仔细咀嚼。只是提挈纲要。使人反覆讽诵。据此推广时。所谓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7H 页
无一理之不具者。庶乎其可得矣。若只就词上依仿传文。解得皮壳子而已。则毕竟所知有限。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种种窒碍。与不读诗无以大相远矣。如读芣苜。必求所谓化行俗美。室家和平者。何以见得。且如太姒与庄姜。妇德之美一也。而太妙则众妾爱戴。有樛木螽斯之作。庄姜则群小愠侮。有柏舟绿衣之怨。是何故。如此理会三百十一篇。方是会读诗也。如何如何。高潭之讣。此何故也。十数年来。士友间稍有可望者。苗或不秀。秀或不实。不但圭甫而已。欧巴之冲。消长之运。理合如此。奈何奈何。忠信立本。狷介守正。如此友者。今日颓俗。何可多得。俯仰谁昔。不禁涕泗交颐也。既修唁状。并抵元甫老友书以去。讨便付寄。是等之。思伯自作桃源人。渠未易来。孙息单身汩没无可往。儿侄步趣。如何可详耶。老怀只增忉怛耳。台记依教写去。笑领如何。
答李文仲。(己丑十一月二十三日。)
去去年。伴安金李三益。远贲林庐。离索之馀。慰荷良多。其后一味贻阻。方且关心。向有人传刀圭从事。延拖日月。则崦嵫病喘。莫可柰何。只增忉怛而已。玆奉季秋手命。以审證候。不至如传闻之甚。而日间又将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7L 页
朱子大全。咀嚼其味。三复以往。慰豁得八九分。幸何可言。第今积阴酿雪。阳复有期。不审比况对时玉毖否。遥切献祷。贱状日益澌削。非复年前奉唔。时势固宜。然儿孙姑无见颐。但乃爷汩于救穷。谋道一事。付之忘域。然亦有命。不见其免穷。曾也蛙聒雀跃。苦不入规矩。年今望八。只如刑家一事。都不如意。况进于此者。顾可妄拟乎。愧古人以忸怩。实不浪语也。省友九鹤。行遁。怅悒犹属私情。蕞尔江山。无缘有桃源花竹。毕竟五十步百步。终是关念也。思伯推谢。未知遣辞云何。而其视争心胜气。耻过作非者。则却强人意也。大抵当时彼此文字。俱得经览矣。彼此得失。今不能一一追辨。第念先师说心。考之全集。检之雅言。终不见有一处听莹。而省老首尾三数年。故生葛藤。为一边藉口攻诋之端。则实无以解识者之疑矣。思伯之书。激切太过。话头太妄。朋友之间。警责有道。虽没颜面可也。而吾贤一队。联名作书。片言断案。目之以诬辱。而谓出于媢嫉。则固已非其情矣。至于玄石一款。则又不当藏怒宿怨。而发之于十数年之后矣。其下以先师为真有可补之阙谬。而盛称省友为传道之大贤。则是又子贡贤于仲尼之说。而所谓逐鹿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8H 页
不见泰山者。不幸而类之矣。其下轩轾前贤之得失。今不欲提起。而亦与思伯齐楚鲁卫。不足以供识者之一笑矣。盖馀人之纷纭。固不足言。文仲亦不以为非。而遽尔联名。遂致等閒平地。风波大起。今虽彼此调停。而观其里面气象。终未见其索性帖然。都是老子命薄之致。直愿早即溘然而无聪也。不审文仲。亦颇悔之否。不直则道不见。故因其下示而略及之。览即秘之。省老自此稍示改意。幸幸。但所改终有龟山未释然之叹。则识者之疑阻。又非出气惹扰所得以防之也。第俟年高德盛所见益精之日也。三益承平安字。奉慰奉慰。馀在早晚面剖。不蒇。
答崔庆瑞(云乡。○丁丑十月。)
先庙贼变。岂胜追惊。俯询赂贼还奉之得失。今既改题奉安。先灵凭依如故。曰当曰否。何补于事。第念此亦讲理之一事。赂遗还奉。习俗既成。盗贼自此。益当恣炽而无忌。则朋旧之间。稍有谷包牛只者。恐当往往遭此变矣。既被盛询。不敢不仰陈瞽见也。盖追得还奉。先辈亦尝有是说。德门所行。实不为无据。而华西先师。则力主改造之说。其意以为木主非真父祖。特父祖神灵凭依之器也。一入盗怀而去。则神灵只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8L 页
得彷徨于庙龛之内子孙之閒。断无从盗之理矣。以其赂贼之钱。改造神主以安神。子孙之道当然也。星火发差。追捕而严治之。法司之责。当然也。法司以捕治为职。子孙以改造为义。而盗贼自息矣。今不为此。而乞怜于仇雠之盗贼。使其先神凭依于已污之器。以致盗贼日滋。祸延百家之祖。诚不知何见也。十年前抱川李都事寅周。遭此变。即行改造。与先师之意。不约相符。识者是之。既往不须说。此义恐当熟讲于朋旧也。如何如何。
答崔庆瑞。(庚寅正月。)
几乎忘面。客冬问书。如奉拱璧。倏忽改岁。恪询履用增休。眷况均迪未。贱状。直未冷尸耳。素欠伊川翁无损盛年底工夫。滚到七十二寒暑。精力乌得不然耶。贤郎辈一味勤课。有志向可观否。愿闻之。思伯那间得通信耶。垂死之状。恍然在目也。噫。傥闻叔一日得伸。则籍没可还。而寻得一线生路矣。此何可望耶。仍念此君当日之祸。乃天壤易处之日。为尧舜三王而死。为孔孟程朱而死。为三纲五常诗书礼乐而死。以当坤卦野战之龙。以表小华礼义之实。以愧死天下取为我之辈。非一时因小小关系。辄出位犯分。成就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9H 页
偏节者。比也。公议少张之日。其酬功。岂但如陈少阳辈人而已哉。此乃溥天之下。凡有秉彝者所共悲痛。而关东之士。尤当理会及此。相与秉机。为鸣冤之图。不可一日而忘于怀也。如何如何。一省之士。不得面面强聒。姑就吾贤发之。未知以为如何。金妙便小付惟谅犀。
答柳汝圣(麟锡。○丁丑十二月。)
西山啖荠。日入梦想。洒落长书。飏风而坠。仍承寝啜罔愆。朋友讲习。不比在家纷汩时。慰豁亡量。世末当寒咳楚。无佳况矣。孙息认其口尚乳臭矣。处置横逆。颇强人意。亦异矣。但勉学一事。不见奋迅之意。使人忧心。盍为之痛切警告耶。田生事。无非鄙人之失也。未信而谏。诚有馀而言不足。西河老子河西先生之明戒也。且况此人方以星田。直比颜子之中庸。而自处以道统之传。则其志之满。可知也。鄙人妄恃其师为同门雅契。凡有不合。辄敢论辨。星田则虽不归一。不至致忤矣。此人则已不能无憾于心曲。故生时。做出任宦之谗。使此丈。抱冤而殁矣。至是。与重九有隙。故怒室色市。仍为此凌踏之举。则蔽一言曰沧浪自取。噬脐何及也。第以此汉之故。诬辱上及先师。转至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9L 页
胡文定。则死无颜面可拜于九原。此为介介耳。其馀不足挂齿牙也。洋胡云云。自年前已知有此矣。何复嗟叹为哉。只有沦胥以亡耳。示谕操心紧歇之间。实天命阴阳斡旋消长之几。危惧儆戒。当益深切者。诚然诚然。但于老朽无似之身。责付太重。实所不堪也。虽然。畏友之教。何敢弁髦。一息尚存。谨当佩服而夙夜也。抑朋友之中。忠信通达。才志高远。可共此事者。又谁出汝圣右。乞幸勇猛奋身。刚毅立脚。倡率同志。而时加老牛之鞭也。馀在下山后面展。此不一二。所答子善纸。不妨雷照也。
答柳汝圣。(戊寅六月二十七日。)
徐也世人谁有笑之者乎。所以来之意。可且勿言。 君相以官召之。则在家辞递。不出户庭。死党之事。则出没 京辇。纷若史巫。是私交重而 君命轻也。先辈以来。无如此法门。只此昭然是非。漠然无辨之者。而一直称道不已。况其能移上一层而察其情状之所在乎。来示云云。可谓错认物情矣。好笑好笑。
答柳汝圣,李声集,柳汝翔,柳远汝。(辛巳十一月。)
养直北归后。彼此消息。茫然如天上入间矣。匪意秀里翁背疽足趼。千里见顾。此意何可忘也。矧得诸贤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0H 页
问札。谨审奉别后侍学晏重。慰沃尤不可名言。累仰赖 圣主好生之德。诸贤主章之厚。一缕残喘。尚延于魑魅之群。他何足一二奉闻。但风士殊不甚恶。而瘴毒终不能无。物理人情。则索性远恶岛也。养直所报。只凭初次骤观。且为镇吏所瞒耳而来。赖士正忠爱服勤。一如孝子悌弟。得以挨过。金奇二人。本无一面。无相问之理。如金致容。种种念及。而声息无由闻知。可叹。大抵入岛后。尚今无一士人接。而交道得失。居谪慎默之戒。好归閒说语矣。文字之作。尽日无事。不能长作未发前样子。又南来以后。病倦居多。如欲唤醒。无如泚笔。且虽有万万触犯语。保无一人来见。不足为虑。若病多而弊生。则诸贤他日检阅。有讨论共改之路。有何所妨耶。至欲雍容做去。以全大体。安重正大。不激不沮。则此是大贤以上阴阳合德者之事。非愚辈之所敢议到也。程子言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酉尹引周公之赤舄几几。而讥尤翁之劳攘。尤翁谢以周公圣人。非所敢及。盖以圣人之事。虽学者准的。而亦非一朝一夕之袭取者也。与其凌躐效嚬。而骎骎然沦入于自私自利之科臼。为心术风俗之病。曷若劳劳攘攘。虽或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0L 页
粗厉害事之弊。而犹能立脚衰世。于中随其所存而有所发明也耶。夫几几安重。惟周公为然。英气圭角。虽孟子不免。故前古大贤如尤翁者。其自处止得如此。而况后辈下尤翁万万者。又安敢遽以圣人之从容自当乎。此所以累蒙诸贤之讽喻。而终不敢闻命者也。愿汝圣。暂置性相近之见解。与夫一二朋友之向背。而姑取庆元党事时朱夫子书牍中。抑扬于东京诸贤陈荀父子之事而有得焉。则回思前日之所执。自不觉莞尔而笑矣。此其得失所系甚大。望更再思。若汝翔所勉。沉潜温绎。以求至精之义。谦虚受人。以来天下之善。一息尚存。谨当佩服矣。更愿续惠德音。随处钳锤。以为朝闻夕死之助。千万之幸。闻叔有同门兄弟之义。有扶持正气之功。诸贤为之加麻。如悲亲戚。理固当然矣。老物身在重究。不得从心。俯仰高厚。只有老泪如泉而已。馀冀努力加爱。益勤丽泽。百忙剪蔓。谨谢。
答柳汝圣。(癸未五月。)
平默白。日月不居。尊生闱初祥已过。伏惟礼严情屈。何以抑哀。第承入夏。闱内侍奉万谧。稍慰远忱。累衰疾日痼。面前活计。只有册子上事。而海上人心。有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1H 页
不借。陆地所储。无仆可致。没奈何面墙而死耳。镇计春加等地。既不可止疑。则只如此经纪为可。但恐蕞尔小江山。难得乾净地也。某人 筵达云云。可发一大笑也。死生行废。自有命在。岂虎伥辈所能变动耶。第于邪说弥满纲常扫地之日。随分安心。更加细密工夫。使邪世不能乱。似是不能惑。迅雷疾风。立脚得驻。是所望于诸贤耳。力疾小谢。统希默谅。不宣谨状。
答尹云瑞(锡凤。○戊寅六月。)
承示入夏来。当习场屋文字。窃计业精于勤。抽黄对白。锦心绣口。使人香动牙颊也。第念何不赋诗退虏兵。是宋朝武臣嘲当时文缨语也。晦翁文妖经贼之说王鲁斋举子。安知天爵荣之诗。语意又更痛切。又不免为左右诵之。平默祖孙相守。作粥饭僧。此非恶事。所不堪者。衰疾侵寻。日事叫楚。西日下山之势。无可奈何。而惟是少不力学。老益荒顿。无以遂朝闻夕死之愿。则每遇村秀才子执册而前者。只有愧汗发赤而已。以若丑弃。岂堪抗颜为高明之师。而来书门生之称。反使老物。反面却走之不暇。甚非所望于直谅之地也。三渊尝叹世上人事皆虚伪。惟春田叱犊。差强人意。此言恐当深思也。高明倘不相弃。往来千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1L 页
岩万壑之中。讲究面前义理。要令内重。胜外之轻者。一出于真实心地。而无毫发虚套徇外为人之累。则何必定此虚名。然后为可哉。试取农岩集黄公柱河哀辞。深玩其问答之语。则区区之意。可蒙垂察也。如何如何。省斋夏问入杨口山中。待到生凉当返矣。
答尹云瑞
性理大全。近亦不住钻研否。窃念此书体用全备。钜细相涵。语其大槩则诚后世之一经也。但恨永乐诸贤。于先儒诸说分门类集处。种种择之不精。至如陆氏淫诐之说。亦目混入。又如许,吴二子失身蒙古。得罪于大易扶阳抑阴之教。春秋尊华攘夷之义。则开口说出天下之义理。何异于屠儿之诵经。倡家之念佛。而亦列之编中。欧阳玄辈。推尊许氏。置之程朱之右。其丑差之甚。不啻如李赤之惑于厕鬼。而亦见采入。似此之类。皆足以误了学者之聪明。讲诵之间。不可不审也。大抵此书。惟太极,通书,西铭,启蒙。无一字差误。与经书一般。其馀虽程朱之言。初晚同异。门人记录。不知所择。则终是难看。如邵氏观物内外篇。蔡氏律吕书洪范皇极之属。又恐非今日之急务也。如胡元时。许衡,吴澄以下。凡中国士夫莫不风靡。而仁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H 页
山,白云二公。超然独免。遂一言以断之曰。虽举天下夷狄。而二公则中国也。举天下禽兽。而二公则人类也云云。吾辈今日道理。正合如此。至死而不变。若举世为夷狄。我亦为夷狄。举世为禽兽。我亦为禽兽。苟容以自便。无复恻隐羞恶是非之心。则是内无颜而可以入家庙。外无颜面可以见师友。虽谓之狗彘。不食其馀。非过激之语也。如何如何。虽然。平日须有所养。不可一朝办得。承示方看中庸。更望大家理会教融贯会通也。中庸只此些子。与天地准。不可涯涘。然其要大舜十六言。足以尽盖其意。今日之沦胥以铺。岂有他哉。只为道心不能作主。一任人心之横恣。便至于此耳。此书虽曰未易理会。一自朱夫子定著章句或问之后。却见其大故明白。不甚难晓。只在吾人用功之如何耳。事势所拘。不得来留面讲。则随手劄疑。讨便相示。亦无妨也。望亦留意。所喻。其默足以容。不但经训如此。如欲言之。岂复有阶径耶。王蠋大夫也。江万里宰相也。犹不免默默。况于韦布之贱乎。向来五十疏儒。已塞责矣。平默吟病过夏。前月念前。呼我以曾王父者。落地呱呱。久不闻儿啼声。得此慰悦无比。来示过眼辄忘。全书浩大。安得不然。今且就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L 页
礼西铭太极通书。专一研究。一书到通透烂熟后。方及其次。则所看者。为我有而无忘失之弊矣。虽然。所示满纸教诲。因循成习。一不得奉承云者。是谦语耶。实语耶。若是谦语。则非当仁不让。请事斯语之意也。若是实语。则鄙人前书。固辞先生门人之称。不可谓过当也。以此以彼。殊非区区之所愿闻也。此其故无他。终是形气性命主客之分。大体小体轻重之判。看得不亲切。只于今世俗物情。亦察得不分明。是以左右牵引。而抱不决之疑。因仍至此耳。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切乞把得坚定一心。求仁为己。铢累寸积。定勿悠悠虚度光阴。作穷庐之悲也。相爱之至。语颇激切。主臣主臣。
答尹云瑞。(庚辰四月。)
久阂音信。叵耐忉怛。忽蒙珍函。以审学履有相。寿闱甲子一周。献宜家之祝。赋饮醑之章。攒贺之馀。私切孤露之感也。第朱先生之甘脆壶觞。虽未得称意。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义方之训戒。无古今之异。只此奉承。是养志之大者。冀幸夙夜兢惕焉。尝谓人有恒言。皆曰节义。殊不知节义二字。与道学准。道学之要。在凡事寻求其是。决去其非。分寸积累。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H 页
虽当大故艰险处。把得定后。断不挠改。是名为节义。非必杀身然后得是名也。若涉怀居占便。便是失节失义也。节义既失。更说甚道。舍是道而为学者。只供武人俗吏之嗤诋。非吾所谓学也。此意更加细密理会。至祝至祝。向来弘福李上舍见顾。为诵高明谢绝功令。一意此事。超然如三古之士。闻甚慰沃。故聊复献此。羊猪之腥。或不为无补于屠龙之家也耶。絅堂之逝。惊悼何言。公平忠厚。寡欲清心。如此丈者。宁可复得耶。闻此以来。心怀连日作恶。不但为游从之私而已。劄疑依教付标。望加反覆。第读全稿。大处多阔略。小处多轇轕。似此恐当检改也。稚逵友兄。比得通问否。别后所得果何如。其从氏姑未及识荆。第切风雨鸡鸣之思耳。汝刚南迁。无乃失计耶。鸟飞则陨毛。人徙则耗物。耗之不已。倘或失业于客土。则以何力量。守志讲道。不变初心哉。丸泥海曲。何处别有乐土。生长之村。有不能聊生之端。况生面之地。形影相依乎。甚可关念。平默劣状如故。不足奉溷。纸尽而止。
答尹云瑞(庚辰)
 道学之失其传云云
道学。总指上古圣神以至吾夫子而言。精一执中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L 页
说。虽始于尧舜。其传授心法。则前乎尧舜者。岂有以异也。
 近理乱真云云
老佛之说。骤而观之。则如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之类。酷似吾儒之说者。不止一二。此所谓弥近理也。徐而察之。则本领不是一齐差却。有如程子之云。真是诐淫邪遁。生心害事者也。此所谓大乱真也。蔡氏蒙引说此已详。幸取而考之。
 其门人之所记云云
门人所记二程之言。今见于辑略者。大义已明。特微言有未析耳。其或淫于老佛者。谓门人自为说者如此耳。游杨虽曰程门高弟。以或问所辨考之。其失果有不可掩者。盖所学不能真得其心。则种种丑差。乌能免乎。此甚可惧也。
 中庸二字。体用云云。
体用。当就中上看。庸只是申赞中字。
 正道定理云云
正是不偏之意。定是不易之意。所示得之矣。
 程子曰。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云云。
孟子诚章。用中庸之文。故来示云然。详味之则七篇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H 页
所载。章章皆中庸之理也。
 天命之性云云
来示以章句所释。疑气重理轻者。大误。天以阴阳之天。理亦赋焉之理。同一理也。但天者。统体之太极也。以源头而言也。理者。各具之太极也。以流行而言也。以源头言之。则理为之主而气命于理。故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以流行言之。则气为之器。而理寓于气。故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二说相须。其义乃备。如蒸民之诗。先言天生烝民。后言有物有则。太极图说。先言太极生阴阳。后言阴阳一太极。易传序。先言体用一源。后言显微无间。亦是此意此等处。最宜潜心玩索。不可草率了当也。
 率性之道
道字包修道之教云者。恐昧于能所之分也。望更审思。道也者。性之德也。本诸心散在事物。而为日用当行之路者也。故下文拈出而云云耳。
 人物之性云云
健顺五常之德。即阴阳五行之性也。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者。人与物无不同焉。则成形理赋之初。健顺五常。人与物亦无不同。可知也。但其形气之禀。人与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L 页
物有偏全通塞之不同。故物则不能有以通贯乎全体耳。是故。仁义礼智之目。立名于人。而物则或以知觉运动。或以荣悴开落。或以声色臭味。各有自然之理者求之。至如虎狼之仁。蜂蚁之义。雎鸠之礼。凡有一点子明处者。亦以立名于人者。推而知之。此人物性同异之大槩也。
 性道虽同云云
性道。论其一源。则人与物皆同。论其分殊。则人与人同。而不同于物。物与物同。(犬与犬同。牛与牛同。松与松同。梓与梓同。)而不同于人。若论其分殊之分殊。则人则人人不同。物则物物不同。同者。性道之本然也。异者。气禀之不齐也。据此详玩。如何。
 戒惧通动静云云
戒惧。是通乎动静之工。而惟其不睹不闻。是静也。故戒惧慎独。从古多分属动静而言。然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本谓戒慎之工。自所睹所闻。而至于不睹不闻者。则分属动静。终非正义也。
 慎独。○上段指未发时言。此段指已发时云云。
上段专指未发工夫。恐未然。章句曰。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曰常曰虽曰亦。是通贯动静之说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H 页
中庸慎独。与大学慎独旨义。有些不同云云。
庸学说慎独。同是审几工夫。未见旨义之别也。盖几善恶。心之发于思虑者。而意是缘情计校之谓。情是心之用。而意与思虑之德名也。此等名目。宜仔细看。不可胡说也。
 吾心正。吾气顺云云。
吾心。是天命之主宰存乎内者也。吾气。是率性之符验著乎外者也。静而无一息之偏倚。则是吾心之正。主宰之立也。动而无一事之乖戾。则是吾气之顺。符验之著也。于此领会。则来疑可解矣。
 
第一章章下注。○不可易之下小注云云。及不可离之下小注云云。
小注两段。恐无可疑。道是率性之谓。非因人而有也。教亦因其固有而裁之。非人智力之强为。则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以首三句当之。不亦宜乎。于此破疑。则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以道不可离。可离非道。当之者。亦可因此晓然矣。
 君子时中云云
时中。单指已发。观随时处中之云。可知也。下文言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则果是兼言未发。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L 页
此则是总论。非正释时中之义也。
 舜其大知云云
所当着眼。岂但不自用而好问乎哉。夫不敢自用而好问于人固善矣。迩言或不察。则听德有不周。而至理有不悉矣。不知隐恶。则彼有所愧悔而不复献忠矣。不知扬善。则彼无所兴劝而怠于乐告矣。不知用中。则发号施令无一得当。而天下之事终于纰缪矣。尚何好问之足贵哉。此须逐勾研精。方是切己入用之学。
 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是知仁勇之事。而至于平治天下一事。即大学之极功。亦谓之依于一偏乎。
伊尹非相汤而平治天下者乎。观其言圣之任。则何尝以中庸许之乎。知此则来疑可解矣。
 南方之强云云
柔弱含忍不是强。含忍之力胜人。乃是强也。陈氏守其气质之云。二方皆然。岂但可施于南耶。
 半涂之涂字云云
恐是欲别于遵道之道。故下涂字。但前人所不言。不敢质言。且非大义所系。不如阙之。
 费而隐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H 页
用之广便谓之气而与体之微分占理气使之兼看者。恐是大误。盖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不能尽。固皆形气事物也。然莫非此理之流行也。若谓气上说理。则可谓之兼理气而理属他隐。气属他费则已是不识理气之说也。(大学问目。明命兼理气亦然。)又况如此理无形迹。气有作为。其势必理弱而气强。理隐而气横。其胜负消长之判。有万万不相侔者矣。千万不是。切宜更加潜玩。
 费隐之散在事物云云
此理流行。散在事物。充塞天地。故曰费。然其本体初无声形见闻之可接。故曰隐。今曰费隐散在事物。则恐不成说矣。请更检改。○此章申明道不可离之意。盖道之为体。无所不在。即其近则夫妇之能知能行。皆此道也。极其远则圣人天地之不能尽。亦此道也。此所以始言夫妇者然也。章末言君子体道之始。以起下三章之意。盖夫妇之际。隐微之间。尤可以见道之不可离。是其情意至密。而陷溺最易。不于此致谨。则私欲行于玩狎之地。自欺于人所不知之境。人伦大法。虽讲于师友之前。亦未保其不坏于幽隐之处矣。倘知造端乎此。则所以戒谨恐惧无所不至。而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L 页
之事父兄处朋友之类。皆易为力而有功矣。此所以终言夫妇者然也。此义朱子言之已不啻详尽。望加玩索。来示千事万理。莫不从太极来云云。全不成理。未可领会。不知何故如此。不暇一一辨核耳。
 鸢鱼一节
即此鸢飞鱼跃。见此理全体。活而不死。通而不滞。盖天盖地。亘古亘今。无一物之不体。无一息之或停。君子体之则人欲净尽。天理昭著。及其至也。与天地相似矣。此所谓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非精思涵泳之久。未易领会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云云。
圣人内自省己。实有未能故云然。非心实自足而姑为此谦抑之辞也。如舜之于瞽瞍。其底豫之前。固不害其为未能于事父也。推此则事君事兄处朋友。皆如此矣。此圣人所以不怨天不尤人。惟于下学上达。俛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也。
 素夷狄。行夷狄。
在夷狄。亦有面前当为底道理。当为即为。便是行乎夷狄。小注。引居夷何陋。亦是此意。
 君子之道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H 页
此道字。是言进为之方也。与道不远人之道。有能所之别也。
 鬼神之德
鬼神。语其名目则气也。安得不以气释之。但鬼神所以体物不遗者。孰主张是。此非实理乎。然则名目虽气。而立言之主意。在理。非在气也。故曰诚之不可掩。章句亦曰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费矣。其意可知矣。大抵理气本不相离。而理则无形无迹。气则有形有迹。故说理者。必即气以示人焉。如今中庸夫妇鸢鱼之类。即物而指其理也。礼仪威仪之类。即事而指其理也。鬼神体物之类。即二气合散而指其理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所以为三字。当着眼看。)则是即夫苍苍之积气而说理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则是即夫十尺躯壳而说理也。于此。苟能领会。则今日理气之争。庶几不眩矣。
 使天下之人使字
所谓自然如此。毕竟孰主张是。才说有主。则虽非谆谆然命之。而不害其为使之也。若无此使字。则天命之实然。(理)不得为主而人事之自然。(气)任其骋骛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L 页
必受命云云
是如此大感则大应。小感则小应。此理毫发不差。
 身不失显名云云
果有些等级。盖性之反之其德。既不能无别矣。又值不幸之地。以戎衣从事于昔日君事之地。此若可以失天下之显名矣。惟其有天吏之实。是以能不失显名耳。
 称舜武王周公之孝。而不称文王之孝。何耶。
舜武周公。中和位育。尽其分量。而其孝至于严父配天。文王则大勋未集。不能及此。故不言。然德为圣人之实。却见与舜一般。无毫分差别。此又不可不知也。
 文武之政
哀公周之诸侯。当讲行周先王之法。故告以文武之政。
 尊贤亲亲
上文言仁义之序。则亲亲宜居尊贤之先。此言九经之序。则亲亲以下道理。皆由尊贤而出。故尊贤居先。
 为能尽其性。此章与首章一般云云。
能尽。是致中和。(但首章致中和。兼天道人道而言。此则专言天道。)至诚。是致中和之人。来示以率性。为能尽者。非是。率性之谓道。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H 页
言人物随其性之所发。各有是道也。尽性尽人物之性。言圣人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也。是果相似乎。更宜检看。
 至诚如神云云
前知。言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而众人之所未察者。独能预知也。如子贡知二君之死亡。刘子知成子之不反。明道见龟山。知吾道之南。尤翁。以尹之背已。知致血流千里之祸。皆是也。孔子百世可知。又与此不同。
 诚以心言。本也。道以言用(言用上脱理字)也云云。
诚以心言。天命之性也。天下道理。皆由此出。故谓之本。道以理言。率性之谓也。随其性之所发而面前事物。粲然有条。为人之所当自行。故谓之用。
 非自成己。○上文自成。与此不同。上文。物之所以自成。此则己之所以自成。其意有间耶。
上文自成。实理之自然。不犯人为者也。下文自成。乃人循此道理而实有诸己。即明明德之事也。
 无息与不息。其意有间耶。
朱子答人问答。既曰不息。只如言无息。而游杨无息不息之辨。或问又非之。可考而知也。
 优优大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L 页
三百三千。众盛之至。众盛亦可言大。
 吾从周。○帝王礼制。三代为盛。而于周极备。故云云。
夫子之得邦家者。三代之礼。皆当损益也。特夏不可考證。设令可考。非当世之法。殷礼亦然。惟周礼乃时王之制。而当从故云耳。非其意重在夏殷。而不满于周礼。顾以为当今所用。不得已而从之也。
 配天。○此章配天。与上章配天。其意何如。
高明配天。偏言之也。(与博原配地相对。)此云配天。专言之也。厚斋说恐是。但高明配天。圣人无不然。此云配天。须以圣人之德。在王者之位。然后德之所及。广大至此也。
 第三十二章。○上章曰。惟天下至圣。此章曰。惟天下至诚。圣与诚。只是一般耶。
至诚。是至圣之本。大德之敦化。至圣。是至诚之用。小德之川流也。
 衣锦尚絅。潜伏孔昭。谨独之事。相在尔室。戒惧之事。则不显惟德。似是中和之意。上天之载。即天命之意。末复一理。正谓此耶。
衣锦尚絅。与潜伏孔昭。并谓谨独之事。恐失之。盖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H 页
锦一节。总言下学立心。潜伏屋漏二节。言就中有此两般工夫。潜伏一节。首章谨独之事也。屋漏一节。首章戒惧之事也。不显惟德而下。则中和位育之极致也。
答尹云瑞。(辛巳正月二日。)
岁前伏奉问帖。以审省馀履用珍胜。贤嗣 定夺率养。姿性不凡。大有日后之望。满心慰豁。非直慰奉别后馀悰也。第闻所后父子。如接木然。须是接得十分坚密。才有些子罅缝时。生意无缘贯通为一木。此理更宜逐处默究而致慎也。愚实先病者。故仰及而如礼家四种说。养他子为后之云。寻常疑之矣。未知贤意以为如何。逍遥堂书读毕后。续授朱夫子童蒙须知与魏应仲书训子从学帖,俞大斋大东嘉言善行。鄙宗本庵公所辑醒心录等书。教濡染惯熟。盈耳充腹。然后次及小学,击蒙要诀,家礼。则日往月来。庶几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日后大学之基本矣。然课率之时。无伤于急迫。无失于弛缓。优柔厌饫。诱掖以渐。使之甘乐于心。而不生厌苦强勉之意。毕竟收效如何。我无与焉可也。孟子诵得几许。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L 页
之心。此朱先生读书之法。不但孟子为然也。依此下功如何。换岁后。动息佳否。示事沦胥以铺而已。何复嗟叹为哉。但其独复之象辞。不可一日而不观玩也。渊明巾。蒙此惠贶。阔狭相称。铭感何言。无官之白身。通同可着。故自前求之耳。至如宕巾。所以承帽者也。虽官人。若于平居常着。则切恐其无谓矣。第其世俗通着已久。而头童人承笠无物。且闻士友之言。则两宋后承。才受一命。虽不出仕。而其自处要与全然白身少别。平居去𧝟衣而着宕巾云。此恐有些传授。不是全然无理。故不得已从之。以安笠子。毕竟广招京中唇舌。今得此巾而易之。甚觉洒然矣。然到得弊而不继时。无可奈何。又犯唇舌而后已矣。为之一笑。仆添得一齿。衰病益痼而已。馀冀侍学加护。
答尹云瑞(癸未)
 家礼小敛条云云
衣衽本向右。死则示变故向左耶。既不复解。则纽之诚无义也。袭而右衽。象生时也。敛而左衽。用死礼也。按郑注之意。则衣衽本向右。死则示变故向左也。既不复解则屈纽无义。毕结可也。但袭时左衽之说。沙溪以郑注为误。而有袭则右衽小大敛左衽之说。则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H 页
左衽不纽。自归于陈历耳。小大敛左衽者。镜湖曰。先布敛衣于床上。然后置尸于衣上。敛两衽而掩尸之际。先掩左。次掩右。如收衾之制。故曰左衽者是也。
 家礼丧服图云云
古礼适子妇大功。故适孙妇为小功。后世加适子妇期。而适孙妇则仍而不加矣。适孙妇既是小功。则庶孙妇不得不为之缌矣。众孙与侄孙。其服固有等杀。而其妇同于服缌者。恐是缌外无服。不容复杀。且同爨犹服缌。侄孙之妇。不容于不服。故如是矣。
 吉祭。四时正祭之外。别祭之名也云云。
家礼无吉祭。缘是草本而未经再修。当是文阙也。若再修则必不然矣。家礼无吉祭。是朱先生初年所见也。后贤补入吉祭。是从晚年之训也。大全答李继善书及家礼注。杨氏说可考。
 家庙告事云云
并用书告固好矣。虽口告。亦何至未安耶。
 疑礼问解晨谒条云云
来示恐得之。据家礼。自主人晨谒以下。至正至朔望俗节告事诸条。皆主人帅子弟而行之。无主人独行之理也。今此与主人同谒无妨云者。语意若前此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L 页
然。而自家创许者然。已有不敢晓矣。祭礼之视晨谒。其重何如。而据夫子吾不与祭。如不祭之注。则主人有故。子弟代行。可知也。今于晨谒而不敢行者。于理又未知其必然矣。鄙见如此。未知如何。
 祭祀时。无执事者。而自读祝云云。
嫡子嫡孙主鬯。而自称曰孝。自是本分内事。何嫌之有。自读与祝之代告。义有何别。似此恐求之太过也。
 祖父母丧中。父三年食素云云。
有能如此之人。则自是加于人之行。然以此为中正道理。则恐未然。盖以父食素之故。从而食素。则吾子视我如此。亦岂无食素之心乎。如是推下。则又岂有了期乎。服制既杀。则食饮亦须称是。不可径情而无裁也。如何如何。
答尹云瑞。(乙酉八月二十三日。)
 尤庵年谱。○居庐时。三年不见夫人。虽蔬菜来自夫人。辄却不食。此必避男女之嫌。而至于不见不食。则未知如何。伏乞垂诲。
严内外之防。君子居丧之大节也。故虽使婢丸药。至遭贬议坎坷。而况于夫妇乎。尤翁之不见不食。别嫌之十分极致也。以此防民。民犹不法。而至有产丧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H 页
者。况由贤者出。已有未严。何以为训也耶。
 沙溪先生之丧。不服三年而服期年。以其酌情义之浅深而然耶。
据尤翁之言。则沙翁之视自家。犹视仲文。(沧洲字)故自家亦以仲文之服祖者服之矣。
 子纯三岁而死。不及下殇亦远。而祭其亡日。此亦有古礼否。加土于墓而有祭文。纯虽颖悟能通文字。岂能解文理。为文以祭之。未敢知也。
程子曰。无服之殇不祭。三岁而亡。无祭之之礼。况古礼无忌日之祭。岂独于幼殇亡日而祭之乎。尤翁之祭纯。特加人一等之事。大贤不可以礼法拘处也。至于祭文。必待亡人能解文理者。然后为之。则是无识人丧祭。子孙一切废告祝可也。安有是理乎。
 尤翁遭虏难。无上章斥和之举。何也。以韦布可言之义推之。恐无不可。诋尤翁。每以此执言。何以答之耶。
凡君子出位言事。权事之轻重。且无推诿之地。不得已而为之者也。尤翁当虏变时。在位诸公。以斥和自任者。磊落相望。无位之人。何事于叠床架屋耶。君子于语默之义。不可苟也。彼执言者之徒。只以党心乐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L 页
为之。吹毛觅疵耳。何曾讲及语默之精义而云尔哉。
 后学得力处。无如朱书则然矣。又授以期三百,玑衡之制。皇极经世书,易学启蒙,律吕新书,洪范皇极内篇等曰。此虽非后学急务。而看得此文字。识得此义理。则自有进步处云。愚迷之见以为朱书。则不可不读。而以下诸书。恐分精力。岂得因此有进步也。恐非初学所留心也。未知如何。
学者才禀力量。随人不同。有不可一例说。
 尤翁九代祖妣柳氏旌闾。至尤翁时始得表章耶。祖先有卓绝之行。则虽远必扬。是子孙之职耶。
记曰。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朱子亦曰。先世有善。子孙不能暴白以传于后世。不仁也。但世人假此。增饰小善以张大之。甚则初无可称之美。而造为诬辞。以图阐扬。则反为不肖之子孙也。
 尹宣举批李退之颊。曰滥矣此汉。此实无赖辈事。岂士子之道耶。尤翁不为峻责而归之于醉。此果大人容人之量。而出于息争之道耶。
名为儒者。暴怒而至于批人之颊。则所养可知。无足深责。故当场只要息争耳。
 金公弘郁所犯何事。而至于杖死耶。尤翁力救伸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H 页
雪。而 孝庙不 允至此。何耶。
孝庙初。金公以锦伯。应 旨进言。伸姜嫔之冤。至被杖毙。盖 孝庙方以姜嫔为大逆。虽尤翁屡言而不允也。
 尤翁年及大耋。寝辄去褥者。为其父母生时。贫无衾褥也。可谓终身慕之孝矣。然窃有惑焉。先生二十二。丁睡翁公丧。则其时贫无衾褥宜也。而四十九。丁郭夫人忧。则其间岂无为母夫人衾褥之力耶。虽不得以奉于父。以其奉于母者。奉自家。何至不忍耶。
其奉郭夫人。虽贫决不至无衾褥也。但父亲时无之。足为平生之痛也。既为平生之痛。则其不忍自奉宜矣。
 孝庙之礼遇。始终不替。而先生之或进或退。一一合于进以礼退以义耶。
尤翁之进退。果一一合于礼义。诚无间然矣。不如是。不足为尤翁也。
 许衡黜享之论。发前贤所未发。而 孝庙终不 允从者。以事体重难。且恐闻于彼中而然也欤。或曰。尤翁欲黜许衡于文庙。其事未行。而先生亦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L 页
从享。与衡并坐圣庑。岂得安于冥冥之中耶。曰。不然。尤翁之道。即孔子朱子之道也。尤翁尊攘之志。即孔子朱子之志也。则许衡之位。虽列于庑。而其鬼则必不为先圣先师所容矣。不审所答如何。
孝庙于许衡黜享之请。不 允从者。非以事体重难而然。特以朝论携贰。恐因以见泄于彼中耳。然 圣寿灵长。而尤翁之执柄益长。则终于见黜。岂容但已乎。所答或人之问得之矣。
 潜谷设施大同。其法美矣。慎斋之议不合。何也。
慎斋未究大同利害。故不合。
 
尹鑴是小人之雄。异端之魁。而尤翁秉铨。不惟不退之。又进之以职。虽出于试可之义。若无尤翁力量。当法迂斋。不审如何。
记昔梅山先师论尤翁拟鑴进善之事以为君子过于厚处。华西先生曰。盛德者主国。信赏必罚而器使之。则鑴亦非常人也。尤翁之拟鑴此职。可见用人之活法。若以无瑕之人充百职。则官方多而人员少。如何充得。尧使鲧治水。武王使管叔监殷。彼方负一世盛名。而罪恶未著。径废不用。何以服人心开贤路乎。故因以试可。有功则赏以劝之。有罪则罚以惩之。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H 页
人心信服矣。观此则迂相之责尤翁。所执惟正。亦见其气象规模。颇涉狭隘矣。若无尤翁之力量。不可担当铨长大任。为其好恶虽正。守那狭隘规模。官人之际。无他堪职之才。不免苟充其数。则恐更偾事也。
 己亥 邦礼。定为期年。尤翁之论。章章明矣。而鑴穆辈终不折服。彼辈之见。果以三年为是耶。抑虽知疏意。而故有角胜之心而然欤。
己亥 邦礼之当为期。鑴之学足以知之。而特以背驰朱子。见斥于尤翁。故包藏祸心。因以主张三年之论。而倡卑主贰宗之说。许相本只是文士。不识礼意。而所倚信者惟鑴。故鑴说一出。则从而和之。甘为鹰犬。遂误其平生而不自知耳。惜矣惜矣。
 义理精微。莫如近思录。而尤翁于 孝显两朝。每讲心经。岂帝王之学。心经。要于近思录耶。
心近二书。大致一也。但心经简而近思详。 经筵劝讲。由简入详。序恐如此。妄见未知然否。
 贞陵请复。何不于 孝庙之世。而乃至于 显庙也。
孝庙时。担着脩攘大事。故此等事。诚不暇及。至于 显庙以后。此事绝望。则理会此等事。犹可以明天理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L 页
正人心而维持世道也。
 乡约谓之末务。以当时国势之缓急而言欤。乡约均行于一国。则礼义兴行而邦本固矣。何以归之末务耶。
孔子言富而后教之。孟子言制民之产。足以仰事俯育。然后驱而之善。观此则乡约之为末务可知矣。故己卯诸贤。欲设乡约。则静庵先生难之。许草堂请行于 宣庙。则栗谷先生力言其不可。此皆知道者之见也。
 禁娶同姓。既颁令国内。而李,金两姓之至今犯禁者。何也。尤翁之欲变夷俗。如是切至。而后人往往如此。痛叹痛叹。
痼于习俗。虽尧舜周孔不从。肯从尤翁之法乎。
 尤翁之于 孝庙。际遇鲜比。自三代以后。惟昭烈武侯。可以当之。沈公攸之疏。引喻唐太宗之魏徵。此则拘于对文而失之也。魏徵出处不正。太宗后来有踣碑之举。则非诚心相与者也。乌得以此并称也。
来说允当。
 显烈大妃。遣金公锡衍。以谚札 宣谕。先生以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H 页
女中尧舜。勉留。司马故事。遂承 命入城。愚意则慈圣之下 札。先生之入城。未知其合礼也。 慈圣既有勉留之意。则 下教于政院。使承宣传 札。俾朝廷参知。不可使一私人传 札也。先生之承 命也。亦无一言及此。而只感其 恩命。不审此事如何。
明圣王后此事。出于忧念时事之血诚。故不得不仰承。自馀细琐。不须问也。仍记今 上丙寅。华西先师赴 召在京。自 朝廷接着。自家多少得失。都不计校以所值然也。尤翁在 孝庙时。契合昭融。至于举国而听之。故事无纤钜。可一一理会。 显,肃消长之时。与此顿异。而无当世之望。岂宜犯琐琐之象占乎。又按 下教喉院。令承宣传 札。恐非 慈圣之所宜行。亦不可不讲也。
 启圣祠。请祀蔡西山可疑。九峰之学虽纯正。何敢比拟于颜孟程朱。而可以显其父于启圣祠耶。且尤翁。何不言周张之父耶。
此条来疑甚当。盖尤翁此请。一依 皇朝之典礼。而皇朝此制。出于张孚敬之手分世界。其不足为百世不易之法。宜矣。尤翁只欲建立此祠而无变通之请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L 页
者。岂亦朱子待恢复中原。然后改庙制之意耶。不敢知也。大抵此等处。若要尽言。则文庙之中。周子二程子朱子。直跻思孟之列。而其谥一依复圣宗圣之例。蔡西山则入于文庙之庑。周子父辅成。得同程太中,朱韦斋。列于孔鲤孟孙之次。然后祀典恐始无憾。可俟百世矣。若张子则虽列于道统之传。然据程子议正蒙之过。朱子论程张偏全之分。叶氏近思解序。论程张道统有缵承羽翼之别。则恐无突过闵子之上之理矣。列之思孟之位。似涉慎重。此既慎重。则其父之列于启圣祠。亦不可轻议也。妄见寻常如此。故今因下询而详及之。未知不僭猥否。惶悚惶悚。
 太祖之追上 徽号。尊周大义。章章明白。而玄石之见。终是携贰。何也。且以为回军之事。出于化家为国。未必出于尊周。是岂人臣之所敢发口者耶。汉祖之为义帝发丧讨籍。虽非出于诚心。而朱子特书于纲目者。为其能仗义也。 太祖之事。设出于假借大义。岂合以此防塞乎。
心有不刚。故为祸福所动。理有不精。故为疑似所惑。所以被一种携贰之论及。若从尤翁大祸将至之说所摇。有此乖剌。可戒可戒。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H 页
崔公慎之疏。为师辨诬。排斥淫邪。理无不可。而先生责之。至谓礼义之邦。坏了于君之一只手。无乃过乎。
尤翁之心。方且自反不校。从容镇定。而因崔公一疏。不可收拾。在尤翁之地。安得不切责。以谢酉尹也。无崔公之疏。则尹之一队。虽斯文祸根。面前分裂。风波光景。亦不至如彼矣。是则骤而观之。东土礼义之俗。似坏于崔公之只手矣。故方将切责。命辞如此。何谓过哉。大抵在崔公则当为师门。敌忾御侮如彼。在尤翁则当为世道。主于镇定如此。二者恐各有攸当。盖自名教言。则尹之背师是大变。自自家言则尹之背已。不是大事故也。然观其曰何物怪鬼。曰是非曲直姑置勿言。则又见抑中之扬。夺中之予也。不可不知也。
 玄石为拯分疏。以寒暄,𠌫斋,秋浦,牛溪之事。比之于拯事。是何见识耶。
护奸饰非。其辞穷遁。乌得不艰难迂回。
 小尹以栗谷入山之说。显然执为诬辱之端。栗谷初年。虽有所失。既而不远而复。则有何所损于晚年德业乎。程子亚圣也。有初入之失。张子大贤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L 页
有晚逃之事。岂得以此追病程张耶。变形之说。尤极可骇。渠独不闻溪谷之论耶。
小尹本意。亦非欲追病栗翁以掩后瘳之实耳。但不合以其父江都狼狈为十分道理。而因以压倒栗翁。尊其父于栗翁之上。是乃小人而无忌惮耳。所引溪谷之论。高明记得。如何而云尔。更宜就大全疏。论溪谷得失。细考而勘断也。
 史官之索朱书劄疑也。指送于清风。果涉于未安也。先生以此上疏待罪。此等处。是颜子微有过差之类否。
栗翁之且颁且 启。时辈以为罪。尤翁之指送清风。亦然。寻常未知为何说也。盖如索还朱劄之类。虽迟日子不为害。若系国家急切事。故决然使此等说话不得。且人君之势。不患不尊。患在流俗。动辄尊君抑臣四字。着在肚里。移动不得。宁至误国偾事。不复变通。可叹可叹。愚意指送清风。或以在清风附奏。两皆无害理。初非过差。其上待罪之章。则既有人言。道理不得不然。此等处仔细研究。则可发一笑之事也。如何如何。颜子之过。只是心上纤毫间断处。今以事上形见之过当之。恐亦失之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H 页
与尹云瑞。(丙戌三月二十一日。)
书成失便。倏过春分。更谂侍学珍胜未。损未百祟迭攻。日夜苦楚。兼值亡子忌日。旧恸如新。不能自抑矣。先状肃此搆呈。如有差失。指摘见示。不惮改也。偶念陈大丘之吊张让。晦翁褒之于聚星亭赞。而勉斋之论则反是。何也。岂褒之者。予其心也。病之者。为其辱已而害理也欤。窃谓君子之学。心与理而已。心虽无私。理或失当。非仁也。理虽得当。心或有私。非仁也。故朱子言仁。必曰当理而无私心。又曰。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于此望一番研究也。又有子说因不失其亲。而朱子注云。交际当谨之于始。不然。因仍苟且之际。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人须是接着一般人。必思谨始当如何。末终当如何。如何是因仍苟且。是皆随其所值。当仔细理会。不容放过。这是面前受用紧要底天理人欲之分。登天入地之几。决于此矣。未知浅见又如何。并亦商教为幸。力疾小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