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7H 页
答徐凤卿(相凤。○戊寅六月三日。)
大府清德爱民之政。却被鬼车之睽。至于对吏之厄。世上事真无不有也。第念舍车而徒。固为洒落而滫瀡告乏。诚是难处。在高明情事。安得不慨然。然没奈何处。付之于命。目下力可及处。当随事求尽其分。其如是而已。如何如何。平默衰颓日甚。病祟日添。加以不量己力。妄就一时儒宗以践形尽性见推者。而有所论辨于前。凡干同异。不肯唯诺奉承。而顾反棘棘然效责善之古义。因以忤其门下之贤。年来吃尽全湖人拳踢。而极口诬辱。上及师门。以至于宋朝先贤。殆于刬地埋杀。闭户思罪。死不可赎矣。奈何奈何。乍见抵思伯书。谓野愚醇而无瑕。必无勒构之事云。如此断定。则此便是邪。彼便是正。皎然无疑。据此而严其好恶。可也。何用复就思伯而问之耶。妄意如此。试幸再思。今日事机。不知吾辈何样祸胎。伏于冥冥。傍人为之代怖。余笑云伯寮。其如命何矣。但重九独立守正。英气过露。四而受敌。恐祸必先及。极可关念。尊门与彼。事契深厚。而邪正是非之际。似全然不觉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7L 页
咄咄怪事。
答徐凤卿。(戊寅十一月。)
记昔面唔时。座下以重九向来事为已甚。而愚亦唯唯矣。比闻郑处士胤永。申士人桂。皆以任公门人。一发此汉无罪华西非异端之说。以此逢怒任公。终祥之夕。田也与孺七。打成一片。使其门徒。除杂谈。曳出而驱逐之。使不得与祭。重九亦同在驱逐中矣。此举又未知如何。申梨山亦为田徐所绝。至是却不敢并此驱逐。此其故无他。门地为彼辈所仰望。非三人之比。而其弟又是堂堂名士。故不敢生心矣。炎凉时态。可发一笑耳。第彼树党至累数百人。祸心不测。京中诸公。种种多中毒。不知末梢出场如何。我则七尺之躯。持以与彼。却觉省事矣。但恐自此以后。一线阳脉。刬地而尽。苦痛苦痛。
答徐凤卿。(戊子七月。)
先丈墓木将拱矣。仪形固不可复觌。诲言固不可复承。和足下音容。邈然如异世人。盖缘命辞不审于事。无少补益。只管仰累先丈。自履虎尾。内省惭惶。无以举颜。削藁之后。过蒙原恕。谓仆言虽妄发。情出阐幽。保无他肠。要修旧契。先施崇翰。意甚肫肫。三复以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8H 页
感泪交零。书出朔饩。又更秋声淅沥。恪询閒居履用珍相。遥切献祷。平默还渡瘴海。得死牖下。 国恩大矣。但城西死鬼。至冤莫雪。而桑梓林泉。任便居住。吾又何心哉。要之直到溘然。此羞乃可忘也。否泰相寻。所示固有此理。第考邵先生语。则皇降必帝。帝降必王。王降必伯。伯降则夷狄。夷降则禽兽。是亦一元之内自然之数也。信斯言也。吾其柰何。只羡苌楚之沃沃也。乍见赐孙息书。以重九所传。不欲出文字。深致怃然之意。区区于此。有不得不然者矣。仆以文字之故。得罪于星田诸子。然且不悛。得罪于先丈徒友。非足下用虑。又不知结梢如何矣。是则朋友间交道之不终。徒以文字为祟也。惩于前者。岂不毖于后乎。况门微族孤。罪锢病伏。人之视之。不啻如虮虱土芥者乎。足下哀之恕之。虽然。一有忠信徙义。实心相求。而朋友之片言只字。秘不烦人者。则亦何敢执一也。言出衷赤。并希垂谅。贲临之示。欣企欣企。惟道里悠远。山川险阻。何望其必践也。第祝千万珍重。矢不失先丈向背。谨覆。
与李重九(承旭。○丁丑正月。)
客秋归驾利卸未。顾眄之顷。又此改岁。恭请辰下。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8L 页
闱侍节何如。星田千万梦外奄捐皋比。惊痛何言。念贤者。出入门屏。岁月久而情义笃。山梁之痛。当不异于洙泗诸子之丧夫子。未知如何宽抑也。平默衰相日甚。无他兴况。自闻此丈凶音。加麻大哭。伤硕果之食。悼灵光之烬。忽忽不知生之为乐。惟以孙息夫妇。供欢面前。少宽胸怀耳。此丈脚下。惟艮斋是恃。愿贤者。依仗此友。日益勉力。勿贰勿参。以答此丈之心丕宜。不宜先师雅言驮去云。细看一通否。如有听莹。不妨效朱张吕三先生之更商胡子知言也。第无前贤公心明眼。而甲是乙非。素定于内。则恐强效前贤事不得也。好笑好笑。适有安城便。匆匆作此无伦脊。统惟默会。
答李重九。(戊寅正月。)
孙儿便惠问。至今珍荷不已。即日三阳回泰。更询重闱侍学贞吉。贤郎上学。日有步趣否。远溯切切。平默恰满六旬。病吟外无他况。殊可少也。向示云云。请以一笑仰对也。竹人稍示革面之状。恐亦一时之诈耳。其与鄙人别纸。依旧是问情吓喝之书。曾是以为悔悟乎。又闻梨山以练日。还收祭文。调和两间之故。追有一场风浪。则其罔有悛心。可知矣。且况老夫于鼓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9H 页
丈。有尊仰之实。无讥诋之词。而渠犹以诬辱持之。自以为为师尽忠。而吾辈则自初见渠真个诬辱吾师。目之以洋学。目之以禅学。目之以陆王。而犹以讲论间过失处之。而不以介意。至于近日祭文。以索隐行怪骂先师。而又与之和平。则吾辈之为师不忠。顾不甚乎。重九易地思之。是岂近于人情耶。且竹人。以鼓老传道统之弟子。(祭文中自诧语)指挥同门诸公。其风神气燄。不翅巍岩。所谓甚可敬服者。故诸公靡然趍附。打成一片。重九于是孤立无朋。惧其切近之灾。隐忍而听和耳。重九情势。无怪其然矣。至于吾辈。安能视重九颜面。与之和乎。来示又欲此汉自辨以释疑者。尤觉好笑。此汉虽甚多事。岂肯琐屑如儿女子。与彼呶呶上下乎。孙息其时无恙反面。渠妇宿證。关虑不浅。见方谒医服药。未知收效如何耳。剪蔓只止。统惟默会。
  别纸
传道统之高弟。既以斥绝之意。文告于灵筵。则神明之绝此汉。其理昭然矣。神明之所绝门徒。安得私和乎。体面事理。恐不当如是。而高明与梨山诸公。都不察焉。何也。
来书。函丈门下生之称。一何颠也。此汉所存所守。本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9L 页
不足为人师。自知甚审。不敢言受。兼且鼓门诸公。以诬辱鼓老之人待我。重九以其门人。而敬执弟子礼于诬师之人。则万一绽露时。诸公岂不洸然众起而声罪致讨乎。且范淳夫之于程,苏。有两徇之私。则朱先生湥病其刚强之不足。今也既和竹人。又尊此汉。无乃淳夫之病乎。竹人既有吓喝之书。而重九恬然于此。则此汉依旧是诬辱鼓老之人。重九道理虽为同气之故而不能斥绝。只合处以查家之俗例。不失其情义而已。恐不当施以此等称谓。以犯履虎咥人之象占也。如何如何。比更思之。尊先整斋公行状亦然。托之贱陋。极为不便。重九以孤根弱植。为众矢之的。甚非区区之所敢安也。故冬间起草。旋思而秘之矣。此意切乞默会也。要在蚤晚一来面商。稍变其体。做成吾贤手出之家状。或不妨耳。
答李重九。(戊寅六月三日。)
国哀哀恸何言。向书慰泻。第贤从之夭阏。不知何故。闻甚惨愕。即日榴夏。重侍奉佳胜否。野徐久留 辇下。诳诱几多人。今则已归山否。梨山所处。稍强人意则有之。谓之砥柱则恐过矣。此丈兄弟。大家巨阀。兼负士望者也。一能正色明辨。严其好恶。则徐,尹以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0H 页
数百人。岂至如此之猖狂。而重九一人。亦岂至为众矢之的乎。朱子不曰今所谓持平者。乃所以深助小人之势。以为君子之病乎。今人便于己处。动引朱子。而己所不便处。茶饭常诵者。若为不知者然。似此气象。济得甚事耶。徐,尹二人。既昏黑如彼。彼北士。何足深诛耶。不必挂齿牙耳。高明抵徐书。始也草出而布人耳目者何心。终则削藁而不送徐家者。何心也。凡事即始虑终而发之可也。既张之舞而所执诚正。则虽犯危机。只得直遂。是丈夫白直道理也。今乃布之于春川。布之于此中。布之于京里。使相传播而末梢恐㥘挫折。削而不出。使时论疑其中閒之伪造。此何貌㨾也。在贤则固占便宜矣。此中诸人带累为何如也。信乎一时血气。虽正不足恃。而进锐退速。宜有昔贤之戒也。目前祸福。小事也。行不忠信。大欠也。临利害遇事变。此等处。切宜立脚牢固。登天入地。只争毫发。戒之戒之。斥洋文字。戒以更勿出手。而并前所有。劝其付丙。此固相爱之心。然谓之爱人以德则未也。亦见高明挫气之一验也。此汉以斥洋之故。得罪于田,徐一队。至于被祸而死。有何所妨耶。得与崔台齐名。死无所恨。而朱子所谓老去光华者。为准备语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0L 页
退之曰。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也。尤翁当消长之时。动引此语以自矢。古之君子。不为威惕利疚如是矣。此汉虽驽。岂宜惴惴于数百人植党伺衅之势。而为此可怜之态。以助洋胡之势哉。贤者之待我。可谓太薄矣。石华抵书。高明提起田哥思念不到处。欲窘省斋。又不知何心也。星门学徒。诬辱华西。诬辱马胡。虽极凶惨。而看作薄物细故。省斋之于星田。尊慕不衰。而字句之閒。下语稍有碍眼。则看作大故罪案。而欲为声讨之嚆矢。此何道理。此何境界。于此。可以窥诸公之深浅矣。大抵朋友相与。苟以名位之崇卑。徒友之众寡。势力之强弱。而萌恃己侮人之心。则其馀不足观也。诸公恐皆有此病。可谓使人大惭矣。渊明冠。拜领感感。但今内溃如此。以资真胡。不久沦胥以铺。裂冠毁裳。则戴此将焉往。可念可念。语蔓而止。
  别纸
斥洋一事。今之君子敛气缩颈。不敢开口者。而独此妄汉。不敢负华西翁血诚。舍性命而力排之。将见其身之危。莫之救而死灭也。高明之忧之不亦宜乎。然今日洋胡之祸。不啻如洪水猛兽矣。此汉一人。顾瞻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1H 页
畏忌。只此空言血战。亦不敢为而并火其前日之书。则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无复一点子阳气也。呜呼。是可忍乎。禹之时精一执中。是其明体之学。而抑洪水。其大用也。武王周公之时。反之而至于圣。是明体而兼夷狄驱猛兽。其大用也。孟子之时。集义养气。是明体而距杨墨。其大用也。程朱时则主敬穷理。是明体而辟佛老距苏陆。其大用也。尤翁时则致知存养。实践扩充。是明体而排黑水攘北虏。其大用也。其在华西时则道学地位。虽未敢妄拟于前古圣贤。而洋胡之祸。反有甚于前人之所值。则抵死血战。亦其大用而功。不多让矣。及乎今日。稽天之势。日甚一日。岁甚一岁。而有目者皆可见。则吾知华翁之目不瞑于地下。而冥冥之中。所望于后死者。盖亦深矣。此汉一息尚存。其忍自占便宜。辜负此心乎。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朱子曰。贼边人主人边人之说。又不啻严截矣。据此而言。则此汉明体之学。虽无所巴鼻。然只此斥洋一事。不害为圣人之徒。主边之人也。其角立相攻。惹起祸端者。明是真胡边人也。胜负既决之日。彼虽得胜。明是真胡之元勋也。好恶向背之际。如高明者。宜加明目张胆。牢著脚跟。不可恐㥘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1L 页
退缩。自取狼狈也。如何如何。
与李重九。(己卯闰月二日。)
阔聧至此。只诵无田甫田之章矣。不审春殿。重闱侍奉佳否。近业安在。观善丽泽。近地无可望。稍远有赢粮相从之方否。此是生死关头。人兽关头。不可虚疏也。贱状已具尊闱书函。不足更溷。思伯于仲春。有南为之意。故作长书。并别纸一幅。又就尊书。作为跋文。欲付其行中矣。思伯尚今有故。不得发程。则恐成箱中故纸矣。全君远访。谓有便路。故于其归。作此短札。胎此三幅以寄。盖贱仆于贤者。望之也高。故责之不敢不备。忧之也深。故言之不敢不切。虑之也周。故说之不敢不详。片片赤心。计应俯烛而不罪也。抑星田门下。贤与石华两人而止耳。其外似皆田党。非复其门人也。吾贤倘不失星田心法之正。更就上面。实加穷理明善之功。以养独立不惧之气。则异日可藉手而见此丈。无他说也。近凭洛下传闻。此丈全集。果为田哥所变乱云。此又大故狼狈也。徐,尹以下。为之鹰犬者。何以见此丈于地下。不识此丈平日。何负于渠辈。实斯文百六之运。咄咄怪事。何时当面剖。只祝厚加自爱。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2H 页
别纸
高明再抵徐也书。其所以数田之罪者。本出于万不得已。省丈之书太刻以下云云。尽情外之责也。虽然。其勉人以忠厚之意。不可不深省也。此外所言。节节稳当。可谓爱人以德。而尽朋友之职矣。既往勿说。来后凡事。倍百审慎。不负忠孝之意。至祝至祝。此则既然矣。抵徐第二帖。追蒙寄示。奉阅数回。其苦衷所存。使人钦仰。而第其中。又不无一二得失。此在高明。虽白中之黑。然其在讲学穷理之方。惩前毖后之道。不敢不一陈愚见如左。幸仔细察纳也。敬川勒葬。非但今日物议。徐之祭文。田之私录。得行于世。则任丈恶名。当传之永世。辨白无路矣。要其始终。一则田,徐之罪。二则田,徐之罪也。然葬时。一任田,徐之妄作。噤默而无一言。则是高明与同门诸公。均有罪焉。今于此。无片言半辞分罪自讼之意。而只管归罪于彼。固已同浴讥裸之类。而其实五十百步之间也。其数分付官隶执策环圹之罪。有曰。若畏山主作变。门人服人。执策环立。则孰敢侮之云云。若是则是罪不在于勒葬。在于使官隶代亲戚门徒之事也。夫以学道为名。开口说出。舜蹠善利之辨。而安于恃势勒夺之行。则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2L 页
其馀何足挂齿牙乎。他人不足责。高明亦不免坐在里许耶。此一失也。力沮饮酒。以致不得起疾。高明据春秋传诛许世子之义。断之以杀师。其理得矣。其义严矣。只此声讨足矣。而今又添入奠不得用酒一段。并为罪目。则有不然者。夫断饮致疾。而将至于不救。则是死生为大。子弟门人。当一边泣谏。期令进饮。一边告官闻 上。得拔例之 命。使病者安意调理。得以回春。乃忠孝之道也。况其时药饵所用。本不在禁条。而拔例许饮。已降于数三宰相乎。然则田也之罪。固当与许世子同勘。无疑矣。若至馈奠。非死生所系。只得谨守 禁令而已。戒无得用酒。却见是当。何故并此为罪目也。此恐矫枉过直。而于理为害。二失也。田之前后祭文。非哀死之语。乃谤讪之书也。第其中谤三宰相者。则田之所执却觉正当。不可以人废言也。今欲数田。只当曰事之是非姑舍。传不曰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乎。朱子不曰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乎。渠是何人。乃敢如此。其习不可长也云尔。今乃混将所执之正以为罪目。则不但人心不服。正论之见抑。非公私可愿之事也。至历谤龙田,华西,洞山,肃斋,石南诸老先生者。则又不足大故骇惋。何也。夫司马温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3H 页
公,胡文定,尹和靖三先生。岂不是前古大儒。百世宗仰者。而敢肆诬蔑。而莫敢谁何。则其于近日先辈。少不惬意。则何惮而不为是乎。且欲声讨今日物情。于此等处。例皆恬然不以为意。则高明一身。孤孑莫甚矣。又其声讨之辞。不过以田也日记及自注。以授其徒洪冲裕者为證。则又万分危道也。何也。高明之书一出。田哥岂不能匿其日记。洪生岂不能火其自注乎。十目所视之事。田,徐二人。犹且腼面反复。今此日记自注。又何足凭恃乎。此所以野徐一入城闉。而京中前后辈。一直见瞒。反以高明为无状之人者也。始焉发之疏脱。至今追悔无及。此三失也。刘元城君子也。蔡新州小人而不可一日置之朝廷之间者也。然至以诗案逐之。则其心虽出于忧国之诚。而其事则不可谓天讨之正也。若识破高明之血衷者。引此以解他人之恶口则可。高明乃欲自引元城而认作十分道理。则无乃疏脱之甚。而来识者之笑乎。此四失也。高明辨奸卫正之举。实出于爱师之忠。虑患之深。诚非今日前后辈所可跂及。所病者。学之不讲。且无世叔子羽之在傍者。故不免有此得失耳。切宜猛省痛惩而补过于后也。今日爱惜高明者。无出老夫右。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3L 页
其外则省丈与思伯。尝眷眷不置矣。此意并惟默谅。○柳友汝圣。眷眷言高明学疏而浅。敌众而强。疏而浅则应彼之际。必不能无错。众而强则谋我之际。必不遗馀力。此取败之道也。亟宜劝其晦养力学。充壮吾气云云。此意可感也。吾应之曰。虽欲进学。而同门之士。皆为仇敌。无就正讲习之地。此将奈何。相与咄叹矣。第念此辈设使如前相好。其本领如是。则正好相率。而坠于坑堑耳。何望其切磋相成也。宋徵士间尝从游否。其学问之实。不可详。然此我宋夫子之孙也。近者。又有石南先生在。其典型门路。可想见也。须源源往来。不可相疏。但闻彼辈已倡言高明就谋于此丈。欲起士祸云。苗脉有无。固不可知。而诬辱马胡。历诋先辈之斯文乱贼。假使屏诸四裔。岂可谓之士祸乎。不满一哂之说也。然高明适以此时从游。则恐犯瓜田李下之戒。为之奈何。虽然。避嫌之事小。进学之事大。不可以小废大明矣。况彼诋近日先辈。可且勿言。马,胡二先生。是从祀文庙之先贤也。其事体又如何。京则太学。乡则校宫。正宜发文声罪。而寂然不闻。皆是失职之甚也。其在卫道之地。纵使高明。谋于此丈而图之。于义。亦何妨也。鄙意恐不当以此为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4H 页
而不敢从游也。第为高明谋则如此。而自己则老病将死。不得进亲有道。获观大方。引领南望。只切喟然也。又念高明嫉恶刚肠。有此劳攘。毕竟无益。徒作众矢之的。人情物态。因亦可见也。今当贻书田,徐边人云。田也一毛一发。无非鬼蜮。而诸公不悟。便同李赤之惑于厕鬼。故区区血衷。深恐贻累先师。流害斯文。有此劳攘。非但为嘉陵辨诬而发也。诸公终始不觉。则单立一身。控诉无地。而救死不瞻矣。谨当杜门咋舌。省愆补过。以俟诸公推田为领袖。大张斯文。增光师门之日。而羞愧惶汗。负荆于前。请姑从此辞矣云云。自此七尺之躯。持以与彼。南从此丈。北从省友。专意办自己工夫。至祝至祝。
与李重九。(庚辰九月。)
圻湖数百里。非越国异疆也。音问之难通。若是其甚耶。第玆菊辰。重闱侍欢珍相。贤郎年过就傅。步趣如何。年事大好快活。饘粥可继。讲诵因可专意否。护持硕果。终底得舆矢。不负星田翁苦心。千万至祝。名位崇卑。不足计也。党类众寡。不足问也。气势强弱。不足道也。是非轇轕不足怵也。惟有真用心实用力。战兢临履。造次颠沛。不令放倒。期符合神明者。庶几可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4L 页
护得。不然。虽在平常无虞之时。恐不免堕坑落堑。况当邪说横流。禽兽逼人。鱼𣩼河决之会乎。思之凛然。切不可仍循玩愒也。比来进益。愿闻其梗槩焉。朱子曰。夷狄。是人与禽兽閒一物。此言何谓也。谓之人类乎。则须是有人之道。可以得人之名。大则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天伦。小则日用事物之常变。明则礼乐。幽则鬼神。莫不各有当然不易之理焉。是所谓人之道也。尽之者。圣人也。勉之者。贤人也。知之者。君子也。由之者。细民也。是虽有高下生熟大小贵贱之分。而要皆实履为人之道。能副为人之名者也。今彼夷狄。何曾依俙有此乎。是其心窦所通。不过饥之就食。寒之就燠。热之就凉。男女之纵情欲。四支之恣安佚。与夫避死趋生。远害赴利之类而已。此则非独夷狄能之。禽兽亦能之矣。乌得以此而列之于人类乎。谓之禽兽乎。则形貌酷似乎人。是以进不得名为人。退不得名为禽兽。而谓之人与禽兽閒一物也。虽然。杨墨之无父无君。孟子直谓之禽兽。而形貌之相似。不复计焉。而况真胡种子。又非中国异端之比乎。由是求之。虽列之于飞走之类而不别焉。其亦可矣。噫。夷狄而为夷狄之事。是其常分。不足责也。人类而弃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5H 页
其人道化为夷狄。则是岂可忍乎。故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知道之不可须臾离。则知学之不可须臾废也。一有所推诿而废学者。则是甘于为夷狄。不智之甚也。此意不可不仔细理会。一也。道者。性命之本然。所谓天理者也。道之反者。形气之所流。所谓人欲者也。尝谓天理。吾父母也。人欲。吾仇敌也。何则。生我者。谓之父母。杀我者。谓之仇敌。自胞胎之始。至属纩之末。凡所以致其生养者。一毛一发。孰不由天理乎。凡所以陷于死伤者。一毛一发。孰不由人欲乎。人非病风丧心。孰肯背父母而从仇敌乎。然且苦心血诚。背天理而从人欲。则昏惑之甚也。此意不可不仔细理会。二也。所见虽略及于此。第其所患者。气习难制。而本心易蔽。趍利怀居之私意。发于寻常日用之间。而不知所以猛省而克治。则动不动。背父母而从仇敌。终不免以衣裳之族。陷于夷狄之类矣。可不惧哉。虽然。苟欲克治。则面前刺痛。如割肌肤。诚亦非易事也。故至此但当以节义二字。为究竟法。尤翁尝言节义。所以扶植纲常者也。故舍节义而为道学者。未之见也。华西先师亦云。学问当归重于节义。仆少时。不能深绎。漫以为好语。年来渐觉其言亲切而有味。盖节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5L 页
义二字。彻始彻终。直是与道学准者也。内自一心一身。外至万事万物。才有自占便宜之私。推迁前却之习。则皆名为失节而伤义。须是曲曲处处。不容丝发系累。只寻求一个是。决去一个非。积累涵养。终始惟一。然后所谓节义者。完全无缺。而为人之道。得之于己矣。今人但以遇着险难舍生杀身。为节义而已。则非知言者也。此意又不可不仔细理会。三也。仆老病穷迫。朝夕将死之人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切乞留心勉旃。所望于贤友。实非偶然矣。今番新徵士三人。金公则与仆雅契不浅。窃尝窥观其本末而敬畏之矣。朴,李二公。在贵道。未知士望如何。得此名位。四方儒冠。当辐凑而进。彼渐染时好。将化为洋倭者。数公力量。可能一半分救拔得来否。若于此。不甚留意。而只就陶潭四七之辨。湖洛心性之争。如干礼说之问答。碑状之酬应。度了岁月而止。则恐不足以济事。忉怛之私。只有鬼神知之矣。虽然。此纸勿轻以示人。孙儿可谓逐友江南。逢场。深呵其懒学。回路。又与之联袂。如何如何。君之妹弄璋已周岁。一见之心。应切于中也。楮先生命之止。故只此。惟照会。
与李重九。(癸未五月。)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6H 页
思伯回便。有书矣。果能迂回访至。得照览否。即日中夏毒热。侍中服履有相。井臼图书。稍稍整顿。西畴耕耨。可保八口全活否。累齿痛是入春后贞疾。兔爰尚寐。乃心所愿。而贞疾下。却看有恒不死三字。是甚可怕也。宋祭酒比来起居何如。源源往来。讲明凡百否。省斋持宪后疏本。近始入海。得以详看。辞婉理备。精切恳到。世有吴师古一流人。正当锓梓广传。使之家储人讲。开其蔽惑。决其向背之不暇。而顾乃匿不以布。览者绝无云。其物情所在。亦可见矣。浩叹之馀。思伯劝病累传写一本。寄示吾贤。以及宋公门下。其苦心可知矣。依其说寄去。望幸仔细省览而袖致之。此丈计亦同此悰绪也。力疾小付。
答李重九(甲申)
 答宋心石(秉珣)大学讲说。○朱子曰。好恶是情。好好色恶恶臭。是意。又曰。意。有情而后用。又曰。心之官。思。又曰。思。专属情。盖格致。用吾心之思而辨别善恶。则此非四端之情邪。诚意。因其思辨而真实主张去使而已。则此岂非格致诚意为二事之證乎。诚意。通贯知行之教。终未妥稳。章末注。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6L 页
者。尤见格致诚意之为二事也。格致为始。诚意为终。此安足为贯通之證耶。
情与意有分言时。有混说时。分言时。诚有如所引朱子之训矣。若言格致诚意。则格致。固用心思而意不成。都不该在里面矣。何则。意是缘情计较之谓。非缘情计较。则许多物理。无以咀嚼出来故也。诚意。固缘情计较之事。而所缘之情。不成与意为二物。故章句止曰意者。心之所发。而更无一语分别。则格致诚意。岂得据此而为二事之證乎。似此非但无所发明。恐犯情意二歧之失矣。更望详审也。所引章末注。果可为格致诚意二事之證。然诚意。贯通知行之妙。亦不可不知也。盖大学八条。以次序言之。则格致。知之事。诚意。行之始。此为一说也。以体要言之。则诚意之工上贯乎格致。而下贯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为一说也。何则。不诚无物故也。须知二说相须。其义乃备也。
 答石子重书。非格物致知。全不用诚意正心。及其诚意正心。却都不用致知格物者。即知行相须。如车两轮鸟两翼之意也。非以诚意正心。为格物致知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7H 页
讲学自修。虽有先后之序。其实互相照管。更迭用力。是平生工夫。非格致时。只下格致工夫。意之诚否。心之正否。都不照管。诚正时。只信物理已格。心知已知。事至物来。更不照管。朱子之意。恐是如此。望更仔细。心丈何尝以诚意正心。唤做格致乎。讲说时。最忌不省语意而加虚喝也。如何如何。
 答曾致虚书。道体以下。非释诚意之通贯也。敬为始诚为终。则先后本末名实。似都指诚敬而言。
引敬始诚终之训。而谓都指诚敬。文义理致。并无所当。更宜虚心潜玩。恐犯驱率之戒也。
 
答王子合书云云。承旭亦曰。诚意工夫。在致知上做来。看做来二字。及见得道理。无纤毫不尽处。即意自无不诚云云。可见以此数书之义参考。则诚意工夫。专属行者。尤可见矣。且补亡章益穷之。是辨别是非也。而思乃用事。则情与意界分分明。岂可曰待诚意工夫也。诚意章注。自修之首云者。以知行统看。则知为始行为终。单指行上言之。则如诚正以下至平天下。无非行也。自修之首云者。如行之始也。伏未知如何。
心石以益穷之三字。为诚意边工夫。恐煞过界分。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7L 页
来书力禁诚意意思于格致上工夫者。亦不知何见也。高明曾见意不诚实而做得格致工夫者乎。通贯知行之说。何所病而非之也。致知诚意相对说。则致知知之事。诚意行之事。此孰不知。若论一篇之大指。则致知不诚。流于口耳。正心不诚。梏于四有。修身不诚。偏于五辟。而家国天下。不可得而理矣。故大学八条。虽以格致为首。诚意次之。以为知行先后之序。而传文则每条连说致知在格物。修身在正心。齐家在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在治国。而独于诚意章。单举诚其意。上不连格致。下不连正心者。岂不以八条工夫。诚之一言有以蔽之乎。此见传文之有功于本经者也。参以论语。文行忠信之说。其意皦然矣。今不虚心推究。而偏行一说。则窃恐致知工夫。归于虚伪。而所谓力行者。从可知矣。千万不是。切乞更思。
 诚意章文义归趣。重在意字。而诚则指实其心之发而已。何必以诚字之故。而如是广看。以为统知行彻上下之关键也。
所示诚意章文义归趣。重在意字者。是误看之骨子。更加再思如何。盖既格物致知。晓然于善恶之分。则必也恶恶如恶臭而决去之。好善如好色而必得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8H 页
是诚意章立文之本意。若歇看诚字。而归重于意之一字。则非但文意不然。意是圣狂贤愚之所同有也。主张此物而诚字为围绕时。动不动是私意而已。济得甚事。此非小小异同。不可一向执守也。
 或问致知。须要诚。既是诚了。如何又说诚意。朱子责之曰。致知上本无诚字。如何强安排诚字。此言又何以区处耶。
致知。果可以不诚做得者耶。或问引程子说云。若曰知不善之不可为。而犹或为之。则是未尝真知而已矣。真知之真字。非诚字而何。中庸说知仁勇三达德。而曰所以行之者一也。下文又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为诚之之目。何也。朱子责或人之问。只为不就本文仔细。辄先揽取他说。汩乱本文之意故也近日新学后生。盖多此病矣。此岂致知上禁切诚实下功之意耶。切乞更思。
答李重九。(戊子四月。)
春秋。据朱子所雅言。则是圣人直书其事。使美恶自见也。若曰以一字一句。加减斟酌而寓褒贬之意。则无是理也。故曰今人说春狄者。将圣人之经。为权谋机变百将之传。虽程子胡氏之传。亦不肯深信。至曰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8L 页
圣人家奴。起于冢中。恐说当日本意不恁地。又曰。任渠如此说。使三纲五常。不坠于地足矣。今其说详在语类。若认得此意。去读左氏。去读公谷。去读程胡。久之所见精进。则圣人笔削之本意。与夫诸家之得失。可以得之。而终身受用。亦不赀量矣。如何如何。第须知读书求道。先从四子近思入头。朱子言四子近思。功夫少而得效多。诸经。功夫多而得效少。又言诗书。是隔一重两重说。易春秋。隔三重四重说。其难易如此。故先后之序。不可易也。○司马子长言。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而总而断之。曰春秋者。礼义之大宗。其所以为礼义之大宗者。不可不仔细寻究。先贤又言圣人之事。莫大于春秋。而春秋之义。莫大于尊王。尊王攘夷。所以为最大者。又是何故。其所以不得不然者。尤宜细究。不然。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者。可怕也。如何如何。
答李重九(己丑。)
荐奉手札。以审冬间承闻两闱安节。体内亦崇毖。粗慰积阻之怀。但生事入万分地头。至分眷城西。孟子所言不相见离散者。为今日准备语。虽曰救活之方。京优于乡。终是目前事。不可纾忧也。奈何奈何。动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9H 页
动。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是八字符也。程子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不问物之钜细。事之精粗。正是一串贯来。所当战兢临履。有所不为。见利思义。不可顷刻而忽忘也。大抵贫穷之士。立心守身。决定不倒东来西。内不辱父兄。外不累师友。下不贻累于子孙。甚是难事。若于此放过。则所学真是雇耳佣目。进于此而天下之事。何可开口大谈耶。愿重九。深思而刻骨也。贱状浑眷姑依。孙儿只管汩没而已。无好道理。可戒可戒。先状誊入孙儿书函矣。先庙工垂迄功。何幸何幸。记文河间东平之大节。岂罪锢病喘所敢攘臂耶。佛头铺粪。恐被傍人掩鼻。故不敢承当矣。左氏抄节请以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奉对也。今于圣贤教训。日用切近阙不理会者何限。即观面前劳攘可知也。顾乃费精力送岁月。从事此等事。恐犯朱夫子识愈多而心愈窒之戒也。如何如何。不以兵车。是管仲之信义。诸侯畏服。其纠合不待耀武而示威。可见其为伯者之雄也。大槩如此。自馀所示。在谷林氏云云。今生于数千年之下。先秦事实。如何指的出来。若当日目击事乎。今只信朱子定本。其馀异同。姑阙疑焉。可也。不审高明以为如何。未可发隙。贲然面剖多少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9L 页
否。转便太驶。四友见绝。秃笔艰草。惟谅纳。
答景宾(寅植。○庚辰十二月。)
顷蒙示喻。有请教之。言念此荒陋。固无以及人。抑未审贤者之意何居。岂不遽然释褐。追念程子一不幸之戒。欲有以追补于方来欤。抑出于世俗循例之好语而已欤。由后则徒然强聒。何补于事。由前则前日贺纸。业有引而不发者。计已入照矣。兼且素日情契。有若同堂内。非泛然同人之比。何忍如越视秦人。而不为之悉敷衷曲乎。盖闻古之君子。幼稚之年。习小学之教。成童之后。入大学之道。至于四十之年。了无出世之念。而事用心于此事。故其志不分。而乃凝于神。以至道明而德立。在上者循其公论。进而用之。于是乎公私上下。并受其福矣。后世则不然。先王之学。虽梦寐之间。未尝讲服。而自幼至长。所志者不过决科入仕。荣身肥家之计。则其所谓学业者。可知矣。是其经传圣贤之训。虽使如诵己言。亦不免于买椟而还珠矣。不幸又以少年之身。遽入科第之选。则畴昔之所学。既无以免于墙面之叹。而亲戚朋友。左诱右引。自家官欲躁动轻发。遂即弹冠。出没于势利之场。则永无讲学明道立身致远之望矣。噫。滔滔者举目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0H 页
皆是也。此所以为贤者忧一也。且以我金言之。数百年为世名族。岂亶以仕宦也哉。诚以文毅公讲洛建之道。而树立于前者为甚盛。故文贞公得以承袭绪馀。爱惜名节。竭忠 王国。保活百姓。以此受报收功。而子孙得以世享也。历考他人之族。不讲正学。不识义理。流俗之丛。徇情诡随。利欲之场。头出头没。公不念民国之病。私不恤名行之怀。而徒能历扬华要于一时者。其子孙有能藉其祖先。而得伸于世者乎。时或有之。亦幸而已。有能免识者之唾鄙乎。贤者若复失今不学。而踵其辙迹。则先世之家阀。又可恃乎。此所以为贤者忧二也。昔秦桧读胡文定公之书。谓文定之子和仲曰。先丈之言皆好。但无一句可行。和仲曰所谓好议论者。正以其可以措之行事也。今曰不可行。何也。秦答曰。岂但先丈之言如此。虽周孔之言。亦不可施行。只合留在世间。使人知有此好议论耳。朱子诵此而叹曰。圣贤之训。无非实用也。而秦之所见乃如此。其误国不亦宜乎。窃观近日士大夫。大抵皆此等见识。安知不日擩月染而为终身之疾乎。此所以为贤者忧三也。程子平生。虽庄列之书。亦不过目为其诐淫。似是而惑溺人心也。以伊川之几于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0L 页
者。犹且谨之。况其下者乎。故朱子谓学者当法伊川。以其规矩谨严也。近日士大夫于圣贤之训。则委之笆篱。付之弁髦而不之讲。顾乃汩没于远夷邪秽之书。若万国史若中西闻见录之类者。吾不知其何见欤。庄列尚不可看。况此等之书乎。不惟庸人为然。仄闻有文识才辨者。尊阁其书而信惑尤深。如楚王英之于佛书也。此欲率千里礼义之区。而驱之于禽兽之域。举八省生齿之众。而入之于鱼肉之俎也。噫。其亦不仁甚于作俑者矣。贤者文识夙就。已有时名。苟或与此辈相游从。而言论风旨之閒。务新尚奇之病。因以萌作而不悟。则安知不入于其波澜之中。而日往月来。与之俱化而不可救乎。此所以为贤者忧四也。有此四忧。驱遣不去。卒不得不以相言。更愿贤者。无以躁进为心。姑且襆被入山。于旧受近思录。更加仔细。而如先师雅言。又閒閒孰讲。其于尊中华洋祸二篇。尤加着意。相与促膝对讨。于以就吾一心善恶之几。公私之判。早辨而猛决之。即事即物。因以审夫吾身与家国天下吉凶存亡之归。毕竟安在而致战兢临履之功焉。如是数年。义理之真见呈露。而此心之实体纯固。然后俟时财义。徐徐以进于仕路。则穷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1H 页
通屈伸之在天者。虽非人力之迁就。而吾之一身。固已立于清明正大之地矣。即随其所遭而有所发明者。将有光于二祖之所立。而外之 宗国生民。内之门族后昆。其亦大有所赖矣。岂与碌碌随波而胥及于溺者。同年而语乎。吾今老病将死矣。曾子不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贤者于此。深留盛念。则不惟老物朋友之贤者。继此而亦有竭其忠虑者矣。不然而外为唯诺之貌。内归迂妄之谈。漠然不省而同归于汶汶。则命也亦复奈何。第愿十思而亟图之。
答景宾。(戊子二月。)
顿首。伏枕垂死之中。忽奉上元惠疏。谨审充瞿体节万毖。粗慰远悰。惟是居诸易得。练期不远。孺慕号陨。计益如新。匏系人事。只有泪迸如泉也。不审疏出后兴居依谁昔否。比阅尤翁己丑封事。是时 孝庙方在谅闇之中。其言有曰。哀痛惨怛之中。未有纷华波动之感。则善端之发。如春始嘘。此正因时有为之会也。于是焉不以圣人之道自期。而杂之以世俗卑下之说。则毫釐之差。奚翅千里之谬哉云云。窃谓此理。无帝王与士大夫之殊矣。未知哀侍近日功夫如何。悲系之中。劳忉贡祝。惟在于此矣。盖一身之担负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1L 页
轻。而至微之本心易失。前头之事变不测。而无形之义理易差。此实登天入地之所系。不免为哀侍惓惓也。哀侍念之念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贯老子。定不浪语也。族从家内。姑无见颐可闻耳。力疾报谢。挂一漏万。馀冀千万加护。
与金参议(宗圭。○丙戌八月八日。)
白露降黄云始。伏惟过庭供驩。令体兴居履序万谧。隔溪相望。慕用日勤。仍窃伏念。客夏过蒙不鄙。舍车贲趾。枉屈寒贱。继而大府台监。赤舄辱临。其他眷庇。回出望外。岩扃生色。鱼鸟含荣。惶感之至。岂不愿往拜门下。以趍下风。顾以罪衅馀踪。不敢唐突。辄效礼相往来之古礼。纵赐曲恕。事涉逋慢。满心惶恐。死罪死罪。平默㱡㱡无阳界。况程先生所谓不学之人。便老而衰。已无可言。潦退以来。汲泉屡绝。寒节决然渴死。秋深麦田一区。尚不入量。明年大碗不托。又无可言。以此关心。日间欲扶杖出山。别求鹪鹩之枝。坐席未暖。又未知飘飘者竟如何。白首弃物。何为久寄人间。苦事苦事。崔生之奄忽。惨怛何言。老怀作恶。清血横落也。顷尝绍介此人。奉阁文谷先生全集矣。倘从今日。琐尾流离。则窃恐馀力无以注神看书。故谨玆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2H 页
负纳。仍奉咫尺之书。恭请近安。兼谢宿慢。伏惟鉴纳。平默再拜。
答崔大集(中晟。○戊子四月十八日。)
客岁贲趾。至今慰荷。又此一角珍缄。飏风而坠。读之纸毛。仰见志意之高远。矢不与滔滔者同归。满心醒豁。如羾寒门而濯清风也。生斯世也。不为禽兽而为人。则须尽人之道。要尽人之道。须将小学一部。理会修身大法。继将大学一部。理会为学次第。从今日即下工夫。致知力行而贯之以忠信二字。世俗悠悠万事。举不足以牵制摇夺。则积以岁月。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而人道得矣。人道得矣则虽举天下陷于禽兽。吾之一身。超然而独免。岂不诚伟然大丈夫哉。勉之勉之。第念忠信力行在己。讲学致知资师友。而从师取友之际。名实邪正。又不可不审。此事须一从逊志君指挥而决其好恶取舍。庶几不差矣。如何如何。书出后侍履更佳否。平默衰疾侵凌。朝夕就木。无他况矣。何当荐枉。甚恨道路之阻长也。力疾奉谢。
答吴德玄(在默。○丁丑十一月。)
顷寄辱书。日昨承读。方且珍荷。又凭景三。略探坤复之交。旅候清胜。盖当离散漂泊之馀。忽得好主人。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2L 页
絮吃饭。卧起温突。诵念一般经书。亦是目前幸事。复何多言。景三闻课小学云。甚善。士子许多败阙。只从学失其序。无根本田地。做得膏肓病痛。改授此书。盛见及此。何幸如之。所示云云。不觉心恻泪落。孟子所谓兄弟妻子离散。少陵所谓山中妻子哭向天。除是木石然后可安。食安能下咽。寝安能着睡。但无可奈何处。姑且忍之。不须时起无益之恼。徒乱其心气也。天下之事。天人分占一半。只得随分理会人事。以俟天公处分而已。恐无他说也。闻读中庸。今到得几章。如有所得时幸波及也。座右内值一门涣散。靡所止居。外值禽兽逼人。举世昏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天地之心。本无间断。鬼神之情。有感必应。古人崖海舟中大学之讲。面前道理。只合如此。如此不已。则假使不幸。犹可藉手而见父祖前贤于地下。万一否运稍开。则其具在此。得以收保家拯世之功。此理甚明。更无可疑。在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而已。如何如何。平默病倦无巴鼻。只俟朋友时加老牛之鞭也。山寒雪盛。千万加爱。谨奉谢不蒇。
答林▣▣(泰铉。○丙子三月二十四日。)
曾蒙不鄙。跋涉远枉。伊时草土垂死。且患归驾太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3H 页
不及仰叩所学之蕴。仍请周行之示矣。孟陬辱寄手书。又从栗里之禠。来贲几案之閒。奉读纸毛。可当朋龟拱璧。甚恨便路火忙。人事浩繁。寸楮报谢。尚稽至此。人勤我慢。岂胜主臣之私。履玆晚春旱乾。伏惟侍彩经业珍护万胜。向承南游两湖。拜下沙上芦。既出于邵翁之过齐鲁客梁晋。而同符于紫阳初年。遍交当世有识之意。此非子长之游。志于文史之末流者所得同条共贯。而又于华西先师之书。句探其旨。节求其意。理气帅卒。淑慝邪正。华夷人兽之辨。凡系阴阳向背剖析指示之际。深悦诚服。信其为千古圣贤之单传密符。足下于此。盖能知所择而定所止矣。甚盛甚盛。但其将伯求助。猥及于浅陋。则未免借视听于瞽聋。而为足下之一失也。虽然。学无常师。狂夫亦择。圣人所以为万世法也。益见足下心量之广。求道之笃耳。何病之有。第闻平地覆篑。进而不止。则山岳可成。掘井九仞。不及泉而止。则无救于为弃井。愿足下因先师之指南。覆之又覆。掘之又掘。以天之健。遇险不前却。见利不横趍。诚力久而岁月富。则吾将见足下之泉。滃然涌出。足下之山。崒乎高大。平默老矣。幸藉强辅之力。万一有以少收桑榆之功也。足下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3L 页
亦勉之。平默免丧以来。益含恤无生世之念。且自忠贤赋骚于绝海。疏儒括囊于深山。仰屋彷徨。惟羡长楚之夭沃耳。于斯时也。亲朋益友欲慰老怀者。只有努力明德。以养小雪之分阳而已。故开口泚笔。辄敢云云。伏惟谅察。何时欲溯洌而上耶。南望引领。不任厚冀也。自馀只祝加珍。谨奉谢。不备。
答金圣心(启运。○乙亥十二月。)
平默稽颡。送别后千里信息。无阶奉探。意表贵乡二雅远访。袖示惠问。备审行到上芦。坐一月春风。修路还旆。执御利卸。其间殇戚。出于十起之馀。悲悼关劳。所难排遣。而自玆以𨓏。服中动止。宽抑珍胜。区区慰仰。无异促膝对展也。示谕激仰向进之意甚勤。深所望于左右。全翁事天之教。盖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事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往。昊天曰朝。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此理明诚老子说得分明。愚因妄谓识得如此时。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非所以事天也。有些子计功。些子谋利时。皆非所以事天也。有纤毫间断。纤毫忽略时。皆非所以事天也。愿左右于此。仔细推究而深信之。夙夜戒慎恐惧而加谨独之工。遥施老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4H 页
牛之鞭。则何幸如之。所谕天爵一段。鄙意以为天爵天君天德。只是一理也。但对其所谓人爵而言之。则谓之天爵。以其主宰一身而言之。则谓之天君。以其得乎天之全体而言之。则谓之天德。今曰有天爵然后可以奉天君而达天德。则是三言者。判然作三个物事。岂或毫釐之际。失此老之本指耶。望更检教也。向七条求教。左右须有先入。又经芦丈门下而来。岂望容易相契耶。奉呵奉呵。第区区之意。亦非欲贤者言下雷同。正欲做题目入思议。虚中无我。不计早晚。以求其真是之所在耳。虽然。彼此所争。只是就本心二字名目上。这边要做气之本然。那边要做理之主宰。为小异耳。若其明明德工夫。则主敬养心之说。彼此同符。矫气遏欲之说。彼此同符。即物观理之说。彼此同符。以理应物之说。彼此同符。为圣为贤。正在循此下工之如何耳。于此得力时。虽张子清虚一大之累。有不濯去而传之不能无弊者。何害其为周程同归乎。年来认得此意思分明。故意思常宽缓。不欲纷纷呶呶。向朋友血争。而忘其他合讲之事也。并赐深谅此意。亦诵于晚柏丈也。平默免丧之日。在月内。叩地叫天。益无生全之思矣。二雅连日相守。只切朋误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4L 页
远方来之叹矣。遍交当世之士。虽是晦翁夫子能事。然远朋交接。势常稀阔。近朋会合。势须频仍。频仍之地。丕宜引翼切磋。相与有立也。更愿诸贤。千万努力。省翁及同社诸友。皆粗略安过。幸幸。荒迷不次。
答安汝恩(泽焕。○辛卯三月。)
平默谨覆安斯文足下。绫州者。赵文正先生谪居受后命之邦也。顷自海上。过其址。读其碑文。感旧伤时。不觉涕泗交颐。仍窃意遗风所存。秉彝所同。地灵所钟。必有志节卓荦之士。可与共学而适道者。出于其间。讲先正之道。以救欧海滔天之祸于万分有一之中也。玆者果蒙诸君子不面之书。而足下则闻其家学。又知似述牛山先生之世风。则尚论之馀。向往之忱。尤有以甚异于人者。恨癃疾垂死。天涯地角。欲从而末由也。平默少从师友。粗闻古人为己之学。知人所以异于禽兽。而胥匡相济。以生于天地之间者。惟有此事。而气拘欲蔽之甚。贫孑仳离之极。用力不勇。老矣无闻。猝值欧亚之祸。妄自托于孟子所谓圣人之徒。朱子所谓主人边人。以此逢众伥之怒。连天涨海。万死一生。永痼而不齿。其斯而已。他无一半分有诸己者。而足下过听于人。来谕之褒如是其隆。则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5H 页
读羞赧。惟有反面而却走也。因窃惟念。古人有九十箴儆者。今一息尚存。不容少懈。而㱡㱡之状。不得寸进。足下则以年富力强。示往教之意矣。或其惠然肯来否。不敢望。亦不能无望。惟足下图之。不宣。
答李景五(世在。○辛巳七月。)
示即事。何可言。何可言。少陵诗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是泣鬼语也。但虽众流靡靡之中。自家一身。便思屹立不倒。有如砥柱可也。何也。上帝所降之衷。父母所遗之体。终始可惜。不可污蔑于兽魅之丛林也。盖鞑靼之世。只有仁山白云师生。兀然独立于天地之广。而天下之人。其为鞑靼仆役者。未有能撞而仆之。顾乃颙然瞻仰。若天上人何也。终是秉彝之本心。有不泯者存故也。故愚尝于新史发明。提出此事。有曰。虽举天下夷狄。而二公则中国也。举天下禽兽。而二公则人类也。天下后世。定不易斯言也。然二公。又岂能袭而取之于一日之閒哉。由其平日纯心于程朱之学。而上溯乎周孔尧舜。其于舜蹠善利。只争毫发处。不敢不随处戒谨。积累工夫。以不坠精一相传之心法。故临利害遇事变。便能立脚不挠。磊落如彼矣。若举世不读书明理。我亦无读书明理之暇。举世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5L 页
不克己养心。我亦无克己养心之意。举世趍某事。我亦趍某事。举世交某人。我亦交某人。日往月来。居之而不疑。则我亦与彼为一般陷溺之人。而屋下私谈。无异同浴而讥裸裎者也。愚愿景五。于此事。千万警省而振拔之。荷相与之厚。不敢不一罄衷赤也。
答宣敬集(翼钦。○戊子二月。)
平默衰疾山扉。万缘俱灰。意表贤胤。步行千里。授以珍函。拜领伏读。如获拱璧。念平默少孤失学。长大贫孑流离。老值阳九。几死瘴海。北归梓乡。党锢不齿。今年准七十。饰巾待溘。回顾平生。万无肖似。不料南州士友。吹嘘太过。以致执事奖与之溢而寄托之重。则执书以𨓏。满心惭惶。直欲反面而却走也。尚幸反复辞旨。固已仰窥执事所存之正。且与贤胤接。略叩所学。悉其义方之有素。因得以奉览先丈之书。尚论其世。而并及于五忠之实迹。则不但拱璧之获而已也。但朋误远来。在我者实无以及人。至于状德之文。则丑差体段。不尊不信。藉使勉强承教。恐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此所以兢兢也。惟是千里踏趼。致此函书至意。不敢终孤。则谨当少俟病閒。收拾神魂。卒以塞命也。荷相与之厚。敢布衷私。伏惟鉴纳。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6H 页
与宋左溟(甸。○辛巳五月五日。)
讲服高风。非一日矣。贫病路左。迄今无一日之雅。杯酒之接。觌其倜傥奇伟之节。而听其正大磊落之论。荡涤胸中三斗之俗尘也。玆蒙不鄙。先施眷厚。乃于洞阳之褫。竹缨一具。亶出中心之贶。夫寻常之人。木瓜之投。尚思琼琚之报。况今所惠。乃出于一时高贤之手造。而阴凝冰坚。百草萎死之时。以此相赠。寄意又不浅浅。此非素日心交而神会者。定不能然。而朱夫子所谓衰世之志者。又可以默识矣。惜乎。不学之人。老而便衰。无以承当盛心也。虽然。一息尚存。因是激厉。庶几收拾精神。少收桑榆之功于万一。则高人之赐。于此为厚也。左右亦宜益厉晚节。其于人心道心主客之分。大体小体轻重之等。士农工商贵贱之故。中国外夷尊攘之义。人类禽兽同异之实。与夫阴阳之所以扶此而抑彼。鬼神之所以事常而绝怪。注目明心。察之惟恐其有一毫之未精。剖之惟恐其有一毫之未严。随处照管。猛加精采。则吾之一身。日就乎规矩准绳之中。高深远大之域。虽在委巷之内。蓬蒿之微。而当深目高准。捲地滔天之冲。其所以裨补于斯世者。为不赀矣。盖当今之世。惟左溟老子可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6L 页
此言进故。敷此心肠。少效报投之意。不审盛意以为如何。第因好风。时惠德音。
答金箕洪(荣九。○戊子二月。)
即凭宋丈同宣君千里贲临。恪承座下辱赐翰教。读之既纸毛。仍就此丈而叩其详。乃知冠山淑气。又复钟得一俊髦。九野寒威。阳复将有可望。幸孰大焉。勉之又勉。从其大体而毋夺于小体。如孟子之训焉。道心为主而人心每听命。如朱子之训焉。方其惠心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如欧公之说焉。方其戮力也。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自不失。如竺家之说焉则几矣。盖人之生也。有同于禽兽者焉。有异于禽兽者焉。从其所以异者则人也。从其所以同者则人形而禽兽也。二者相去不啻远矣。而究其所以分则在大体小体人心道心主客向背之如何耳。方今三韩之人。号称衣裳之族。而胥沦于殴洲之薮者。岂有他哉。信俗而不信圣贤故也。圣贤千言万语。不过于此。注神理会此理。切须仔细讲究。教参前倚衡也。如何如何。老夫病且死矣。何当一面。以罄此怀也。第祝千万自爱。以副劳祝。
答宣致洪(炳钦),以和(伯钦。○己丑十月。)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7H 页
平默谨覆。德门不幸。先伯氏奄忽违世。缅惟友爱加隆。孔怀沉恸。何以堪抑。居不越国。不获一面。咫尺书函。才一相通。而奄成千古之事。天涯病喘拜书。岂胜涕洟也。贱状何足言。运丁阳九。人道扫地。蹄迹溢宇。而鱼肉之惨。朝夕且至。则哀痛迫切。不量琐力。捧土以塞孟津之奔猛。因致谤讟河漫。幽囚禁锢。死期日迫。苟知德之君子。深原其情。姑列之于孟子所谓圣人之徒。朱子所谓主人边人。如此则或庶几近之而不辞矣。若遽以当世之儒宗。过加推许。则决知其不敢当也。满心惶忸。不知所以仰谢矣。后以书来。乞勿如是。惟以勤攻阙失为义谛。则何感如之。何感如之。先公家传。擎读日久。得遂尚论之愿。何幸何幸。状文。当时辞谢不敢。而不获命。则据宋朴诸公论述。序次以藏之矣。哀咸往返。倩写以去。但恐出于浅陋者。终不足以行世而传后。为是兢兢耳。肃此奉谢。
答廉允瑞(在业。○甲申十月。)
不面先书。固古道也。但以罪累无似之身。得之于高贤则滥矣。拜书以𨓏。不胜掩面以愧赧也。惟是珍函。出于七月之晦。入海乃在龙战之节。伏请其閒生闱棣养履序崇毖。馀力劬经。就正师友。日有佳趣否。尝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7L 页
恨此生之浪过。而有望于并世之君子。不啻若饥渴之在躬。惟座下勉之又勉。平默何足言。少孤贫孑。流离万死。而至于老大。閒从有道。略有所受。而行又不力。内外本末。不成片段。兼且遭时不祥。目见衣裳化为胡羯。人类陷于鬼魅。妄欲以一苇抗横流稽天之势。以致谤讟溢世。孤囚海岛。实天地閒可笑之人也。高明计因士友。早知如此。而顾自以为孟子于能言距之类。便以圣人之徒奖之。朱子于当捉当诛之论。辄以主人之边许之者。其意不可不思也。故先施存问惓惓至此。而其馀有所不问耳。若欲责备则所引朱夫子直字之诀。是道体之本然。自非全体而不息者。谁能及之。虽然。业已发端。又请一言以求教焉。窃尝闻之。曲直者。死生之成形者也。故凡天下之物。生旺者。其形竦直挺拔。衰杀者。其形屈曲斜偏。验之一草一木。皆可以见。而在人尤著。在心为甚。是以。孔子以敬直义方为教。而以罔生幸免为戒。曾子言自反而缩。千万吾往。孟子言以直养气。塞于天地。皆一意也。此朱子临箦。所以丁宁开示于其门人者。而尤翁平生自为而为人。实不将作第二义看。看来看去。分明是天地生物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信之。然亦须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8H 页
克己存心。随处观理。而体之于身。验之于事。不敢有少间断。然后乃可及此。不然。虽史鱼之如矢。其视伯玉地位。尚不能无愧。况于无礼之绞。證羊之直。日用常变。此类何限。此夫子所以又有六言六蔽之训。而朱子所以继之以凡事审求其是。决去其非之说也。区区寻常窥观及此。而力莫能与也。故敢为贤者一诵以为交修共勖之义谛。不罪不罪。平默鬼事日迫矣。泓颖之役。戛戛乎为力。但来而不往。君子谓之非礼。故力疾作此。语无伦脊。统惟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