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1H 页
王茝谷崔丈(岱。○丙子二月十六日。)
即日春煦渐暄。伏惟老丈气力益安。义命崇护万谧。区区远溯。无任下悰。时事。痛哭之不足。使人发狂决死也。夫以千里大邦。藉汤池金城之固。煮海铸山之饶。矢死愿斗之众。而㥘于数只贼船。惟令是从。不但如古人所谓以六千里为雠人役者。其耻孰甚焉。今之主和者。皆曰倭也。非洋也。噫。是岂可以瞒过五尺童乎。孟子不曰。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乎。今黑田森山茂之来。所服者洋人之服也。所乘者洋人之船也。所用者洋人之炮也。胎生。设令日本。顶踵毛发。皆洋人也。万目之所睹。其可讳乎。以此谓倭人而和之。则如家焕,若镛,钟三。我人也。非洋产也。今谓我人而脱其罪则可乎。此不待两言而决矣。顾乃勒定国是。使三千里赤子。化为鱼肉。五百年衣裳。陷于禽兽而不恤。古今天下。宁有是耶。洪在龟等五十人。不顾出位之嫌。伏 閤血争。虽义理未熟。中间曲折。有未尽善。然其苦心血诚。可质鬼神。正不负 祖宗
即日春煦渐暄。伏惟老丈气力益安。义命崇护万谧。区区远溯。无任下悰。时事。痛哭之不足。使人发狂决死也。夫以千里大邦。藉汤池金城之固。煮海铸山之饶。矢死愿斗之众。而㥘于数只贼船。惟令是从。不但如古人所谓以六千里为雠人役者。其耻孰甚焉。今之主和者。皆曰倭也。非洋也。噫。是岂可以瞒过五尺童乎。孟子不曰。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乎。今黑田森山茂之来。所服者洋人之服也。所乘者洋人之船也。所用者洋人之炮也。胎生。设令日本。顶踵毛发。皆洋人也。万目之所睹。其可讳乎。以此谓倭人而和之。则如家焕,若镛,钟三。我人也。非洋产也。今谓我人而脱其罪则可乎。此不待两言而决矣。顾乃勒定国是。使三千里赤子。化为鱼肉。五百年衣裳。陷于禽兽而不恤。古今天下。宁有是耶。洪在龟等五十人。不顾出位之嫌。伏 閤血争。虽义理未熟。中间曲折。有未尽善。然其苦心血诚。可质鬼神。正不负 祖宗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1L 页
培养之恩矣。至若赞谦之所树立。则磊落轩天地。乃龙战之领袖也。日月不坠。则其气不灭。山岳不颓。则其节不泯。河海不渴。则其功不亏。天覆地载。舟车所至。凡有性命之伦。孰不爱之如亲戚。仰之如山斗也。于是乎老丈一门。当为天下万国礼义大宗之家也。死生祸福。细故也。诚不料老丈晚年福履。如是之盛也。但赤立之馀。谪客行资。老丈菽水。诚可仰念。四方朋友。莫不忧悯。而财竭人穷。举皆戛戛乎为力矣。虽然。天人之所助顺。神明之所扶持。必有后笑相遇之期矣。以此自慰。千万厚望。平默新免于丧。惟增莪蔚之恸矣。第以谦台切友。疏儒窝窟。积忤于当路诸公。虽幸免于斩头穴胸。而齽齘之口。日入耳坎而不止。是则范母所谓死亦何恨。朱子所谓老去光华也。私窃自幸耳。令抱不生病否。虽在祸故滔天之中。忍饥从学。不可不力。不审盛意以为如何。谦台既失净安之别。一书通问又难。如耽罗时。深不禁子服之泪矣。温阳全生。五十人中人也。今欲踏趼进候。故拨忙裁书。付之行李。伏乞照纳。不备。
上茝谷崔丈。(丙子五月。)
龙溪友西行。未知其意何居。无乃为再举计耶。此人
上茝谷崔丈。(丙子五月。)
龙溪友西行。未知其意何居。无乃为再举计耶。此人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2H 页
性素劲快。凡事执拗。一有所欲为。非师友口舌所能回。设欲妄举。诸友一齐不应。则不能发矣。未知那中诸意。果如何。幸思禁止之道也。若香下翁力止。则为先可回矣。如何如何。易曰。思不出其位。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朱子有身不出则言不出之训。而文仲子仁寿中。诣阙上书。则倡言而讥之。为其不待招而往。不待问而告也。以此推之。则伊川之上书仁宗。亦是少年时事。若是后来义精仁熟之后。则万无此举矣。平时与省斋。非不熟讲此义。而曩时反劝诸生之伏 閤者。岂有他哉。箕封千里。一叶之青。汲入洋贼波澜。而天地全幅。为纯坤世界。是开辟后刱有之变也。然而千里冠带。度无一人开口者。则其义似不可胶守常法故也。适幸谦台。以曾经宰臣。先儒生持斧伏 阙。则儒生之义。不必更赘。而犹且继伏。则其义已觉其微有不精矣。至其谦台被罪。儒疏见格。而通商修好。议决事成。则其日便当痛哭。挂冠而出城。不必忍辱而苟伏也。弑逆。大故也。孔圣。大夫也。沐浴一告。君臣不从。则不复强聒。况今韦布白身。与孔圣坐地。迥然不同。而犹欲苟伏。则其义又觉太粗矣。至被六条所瞒而撤归。则又不免为傍人指笑之资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2L 页
原其血衷之所存。则始终本末。一出于斥和。哀痛恻怛之实。朋友之所信。鬼神之所鉴。论以阴阳则不失为阳类。论以主贼则不失为主。人何至目之以壹败涂地。而欲刬地埋杀。以助流俗之口气乎。况其白眉与从叔。亦在五十人之中。宁无爱惜之私乎。且也见瞒于六条。五十人之所同也。而在人则刬地埋杀。在己则要清脱于无过之地者。岂足以厌伏人心乎。四十九人。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言。虽欲少换实状。其可得乎。前此伏 閤。已是万不获已。而见格撤退之后。犹欲再举。名之曰补过以文。其意气之私。士友之间。一有立异者。则片言勾断。骂之以怵祸。当初弘庵恐吓之席。了无怵祸之心者。至是而乃惴惴前却者。岂近理之说耶。以是诋人。人谁心服也。至如以疏首改换之故。排斥省斋之本源学术。则殆同诬伯夷为贪。且龙友之于省斋。尝以所事先师。事之十年。函丈大伦已定。假令真有所失。岂宜怒诟于前。而公诵于人乎。昔刘淳叟以陆子静门人。短子静之学于朱子之座。朱子切责曰。子静得失。自有公议。公安得如此。徐子融之咆哮无礼。路德章之愤对尤人。被责于朱子。昭然可考。传伯寿尝师朱子。怒朱子之不荐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3H 页
已也。朱子辞官之章。便发慢伪之斥。以此得罪名教不少。此人岂皆未之考耶。抑器量浅狭。性气横拗。私忿一发。不觉其犯此罪过耶。平日期待此人不浅。今乃如此。岂失性将死耶。因此葛藤。启分党之渐。不成貌㨾底。十数朋友。遽此分裂。为卞庄子之资。岂非斯文之大厄会耶。梁益之半。尚曰。不可图吴魏之全。今况目前形势。不惟不能以半。仅能为百分之一二。而其中又欲自相燕越以当洋夷大扬之冲。则将见坤上之龙。不待接战而𣩼死沙泥之中。为蝼蚁之食矣。岂不痛哉。中夜咄叹。思欲贻书。开陈事理而无似之身。前此积忤。已非一日。故只得括囊。向被香下发端。略略提及而已。第念前头事变无穷。若并与德门而不悉彼此实状。则抑扬从游之际。必有倒朔南换金铁之叹。末梢之忧。恐不轻细。故略陈其一二。伏望密察而默识焉。此纸勿烦馀人眼目。千万千万。无益徒积疑怒也。
答白琪瑚(斗镇。○乙酉四月二十八日。)
自在汕上时。讲服盛名非一日。仍切孔李通家之感。而贫病所絷。无由以一诣门屏。仰承明诲矣。顷蒙不鄙。手写数条之问。远寄樵牧之社。以试离索浅陋可
答白琪瑚(斗镇。○乙酉四月二十八日。)
自在汕上时。讲服盛名非一日。仍切孔李通家之感。而贫病所絷。无由以一诣门屏。仰承明诲矣。顷蒙不鄙。手写数条之问。远寄樵牧之社。以试离索浅陋可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3L 页
教与否。盖欲因此提撕。而使之渐进于大方也。惜乎。罪殛之馀。贱齿已暮。朝夕将死。终不足以奉承盛意也。末条。又引宋子书来而不往。敌以下不敢之语。预为之戒。平默虽愚。何敢傲慢至此。第向来郁攸之惨。如干书籍。无一存者。见今侨居穷峡。借人无路。而少日所闻。十忘八九。不得一一考證以对。如今举人逐条对策之例。只就目下紧要处。仰塞勤命。主臣主臣。惟执事者察之。天时向热。伏希加重。
别纸
下谕谓木金水土四藏。各设虚器。而实理都包在一火藏云云。据愚所闻于朱门绪馀。则天地之间。才有一物。便有一物之理。全具在那上。五藏何独不然。故才有木金水土四藏。则便有四行之理。具在四藏之器。非设无理之虚器。而其理则却在于火藏也。但火是阳之精而炎上之物也。阳为阴之统。上为下之主。故火藏之心。居五藏之中。而为百体之主。其神明虚灵。足以管五藏百体万物万事之理。盖一个火藏。语其形则方寸血肉。语其气则气之精爽。语其神则主宰妙用。语其理则仁义礼智。专言则一性。分言则四德。细分则万理。是其实体妙用。本无声色之可言。其
别纸
下谕谓木金水土四藏。各设虚器。而实理都包在一火藏云云。据愚所闻于朱门绪馀。则天地之间。才有一物。便有一物之理。全具在那上。五藏何独不然。故才有木金水土四藏。则便有四行之理。具在四藏之器。非设无理之虚器。而其理则却在于火藏也。但火是阳之精而炎上之物也。阳为阴之统。上为下之主。故火藏之心。居五藏之中。而为百体之主。其神明虚灵。足以管五藏百体万物万事之理。盖一个火藏。语其形则方寸血肉。语其气则气之精爽。语其神则主宰妙用。语其理则仁义礼智。专言则一性。分言则四德。细分则万理。是其实体妙用。本无声色之可言。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4H 页
所谓舍。指方寸之形。精爽之气而言。其所谓神。以功用而言则气也。以妙用而言则理也。功用妙用之分。天人一也。愚所见者。大槩如此。不审明见。复以为如何。伏生之不传禹谟。只缘年老遗忘而然。恐不须费力究说。惟是人心道心一节。示谕既曰传心之大法。则于此。正好就自家身上亲切理会。如三四十岁觉悟。便从三四十岁依文按本。下精一工夫。便年八九十岁觉悟亦如之。从违之间。实舜徒蹠徒之所由以分。华夷人兽吉凶存亡之所由以判。鄙意断断如此。又未知如何。饮礼乐宾。以有目人。代瞽者之事。仄闻士友诵传长者之讥责。而犹不敢改者有说焉。窃以乡里学徒。时节聚会而为此者。特欲时习此等礼节。知古圣所制节文仪则之详。晓尊贤尚齿孝弟絜敬之义。资爱礼好古感发兴起之心。定儒俗趍舍。华夷向背之决。是君子之所乐闻。而况当蹄迹之交。其心尤可悲也。若绳之以执事之云云。则今日无宾兴之礼。而乡曲之张三李四。自拟于大夫而居主人之位。自拟于贤能而居宾介之位。自拟于公卿达尊而居遵僎之位。其节节僭猥为甚矣。岂但有目人代瞽为可讥乎。若如此推去。则此等习礼全废之外。无他道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4L 页
理矣。故心窃瞿然。至今不免于守株矣。玆因下询。辄请其说。伏冀再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此天地圣人之所以为大也。然于并育之中。须见其区别之严。各有攸当。未始有分毫之混乱也。若杂薰莸冰炭于一器之中。萃牛马豺狼于一牢之内。而强谓之不害。则天下之祸。无时而可已也。岂天地之心圣人之情乎。故朱宋诸先生。承先圣之传。为己则严于理欲子贼之辨。为邦则谨于贤邪消长之几。为天下万世则惓惓于华夷人兽之判。不啻如一剑两段。而无一毫依违因仍之意者。以此矣。年来。只觉得此意思甚分明。参前倚衡。自不能舍。虽以此为世所恶。终不免阨穷以死。心诚甘乐而不悔也。未知长者。竟以为如何。
与李信容(会九。○甲子十二月四日。)
雪融而暄。伏惟尊体万禧。愿闻。少弟漂泊旧寓。生存幸也。玩四去。仍有仰恳。此君资性介直。心地忠信。学识已成坏朴。诚少辈中畏友也。但田无锥植。家无瓶储。絮绽而虱。衣弊而鹑。内无所恃。外无所诉。冻馁将死。仅隔一纸。顾今宇内。此类众矣。奚独玩四。少弟所以忉怛不已者。其贤罕睹而其学可惜也。诚得百缗之资。则可以立本活亲。而游学士友间。充阐其志业
与李信容(会九。○甲子十二月四日。)
雪融而暄。伏惟尊体万禧。愿闻。少弟漂泊旧寓。生存幸也。玩四去。仍有仰恳。此君资性介直。心地忠信。学识已成坏朴。诚少辈中畏友也。但田无锥植。家无瓶储。絮绽而虱。衣弊而鹑。内无所恃。外无所诉。冻馁将死。仅隔一纸。顾今宇内。此类众矣。奚独玩四。少弟所以忉怛不已者。其贤罕睹而其学可惜也。诚得百缗之资。则可以立本活亲。而游学士友间。充阐其志业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5H 页
矣。然而有助之之心。无助之之力。有助之之力。无助之之心。此所以思念憧憧。而计无所出也。第有一策。方今乡曲寒士。皆阽死亡。俯就中村学舍。食力而图活者。在在皆然。故欲劝此君。一二年降志辱身。舌耕于其中。得产本少许。然后脱然弃却。复从士友。以就所学。未晚也。然此等通路。无信人可托。老兄爱人好善。出于天性。而忠信不欺。素孚上下。广询博访。则似有可得之路。故冒昧烦浼。不审盛意以为如何。此是积善中一事。千万留念。伯言比状如何云耶。乞幸示及。忙甚剪蔓。伏惟舒究。
答梁敬甫(宪洙。○壬午。)
惠州天上。日与死迫。伏蒙台慈。远辱手书。存间肫肫。感激惭悚。罔知攸谢。履玆穷阴。台体起居神相如故否。区区瞻仰。不任远诚。平默。禀性狂妄。出言不逊。作事过涉。顾蒙宽典。得保首领。私分之幸也。再御魑魅。何敢言苦。所怡颜者。潮声海色。荡涤心胸。坡老诗九死南荒吾不悔。玆游奇绝冠平生。实先获我心矣。省斋疏。来时闻知其大意。止承 严批。则寔出包容之 圣度耳。但孙明复所谓介祸。自此始者。甚可怕也。老子命薄。带累诸人。晦翁无乃为准备语耶。溪友之
答梁敬甫(宪洙。○壬午。)
惠州天上。日与死迫。伏蒙台慈。远辱手书。存间肫肫。感激惭悚。罔知攸谢。履玆穷阴。台体起居神相如故否。区区瞻仰。不任远诚。平默。禀性狂妄。出言不逊。作事过涉。顾蒙宽典。得保首领。私分之幸也。再御魑魅。何敢言苦。所怡颜者。潮声海色。荡涤心胸。坡老诗九死南荒吾不悔。玆游奇绝冠平生。实先获我心矣。省斋疏。来时闻知其大意。止承 严批。则寔出包容之 圣度耳。但孙明复所谓介祸。自此始者。甚可怕也。老子命薄。带累诸人。晦翁无乃为准备语耶。溪友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5L 页
逝。悼念何言。丽泽四十年。痛痒相关者。今焉已矣。同异得失。何处更商。念来。只有清血交颐也。台监积久慎摄。年及七旬。自量精力分数。果如何。平默直是崦嵫气象。加以罪犯至重。渡海无期。只得从此诀矣。仍窃伏念。吾辈初年。从事溪上先师。规模心法。是甚次第。纵不得尽体用之全。古人所谓姜桂之性。老而益辣者。一缕尚存。不敢不自勉。而向𨓏之深。亦不能无厚望之私。此意倘赐默会否。僭易及此。深增惶恐。谨奉谢。伏惟鉴纳。
答李长汝(乙酉)
流殛之馀。恋德驰义。一倍异时。而山川辽绝。无如之何矣。玆因省友敲扉。猥荷宠问。三复纸毛。仰见年弥高而学弥尊。至于辞令字画之间。精力不衰。照管不差。黄耇无疆。大裨斯文。自此可卜。战龙穷途。幸孰大焉。第今夏令。伏惟履道增卫。令抱侍学供欢。步趍日有可观。彼此往事。追说何益。只此足当来复之象占。区区贡祷。不任远忱。平默瘴海馀喘。归对儿孙。而百祟迭攻。鬼事日迫。不学之人。便老而衰。程先生真准备语也。见侨涟乡。距汕二百里。穷极到底。转动不得。结邻省友。林呼涧答。窃恐无复其日。前头事变。有不
答李长汝(乙酉)
流殛之馀。恋德驰义。一倍异时。而山川辽绝。无如之何矣。玆因省友敲扉。猥荷宠问。三复纸毛。仰见年弥高而学弥尊。至于辞令字画之间。精力不衰。照管不差。黄耇无疆。大裨斯文。自此可卜。战龙穷途。幸孰大焉。第今夏令。伏惟履道增卫。令抱侍学供欢。步趍日有可观。彼此往事。追说何益。只此足当来复之象占。区区贡祷。不任远忱。平默瘴海馀喘。归对儿孙。而百祟迭攻。鬼事日迫。不学之人。便老而衰。程先生真准备语也。见侨涟乡。距汕二百里。穷极到底。转动不得。结邻省友。林呼涧答。窃恐无复其日。前头事变。有不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6H 页
可测。而离索困蒙之人。独智酬应。颠倒狼狈。十必八九。不如无吪之为便也。下询岛中风俗。真是魑魅窟中。岂有向学之人。惟陆地数百里间。种种有志行之士。踏趼相从。而其中康津处士金汉燮。学术最正。湖南后辈多归之。其门人。有金永根者。亦康津人。弱冠才学出众。圻湖之间。未见有伦比。相从数年。贽书执礼。索性讲学。往往操戈入室。沦落天涯。得此一个好秀才。足可幸也。仰认衰世之感漫及之耳。省友示书社文字。向也洪甥在龟。袖入海上。览过犁然相契。凡湖士来问。辄出以示。传录颇广。救得多少变于夷者矣。兹奉来喻。不胜瞿然。岂义理无穷。不可以一人之言一时之见。遽恃以为定论耶。第依所教。悉陈妄见。胎在别幅。伏望更加十思。卒赐定本。千万千万。噫。老兄年迫八旬。而少弟亦七旬人事矣。此生岂望其拜觌也。临纸泪落。不知所达也。第祝努力加重。用当岁寒。慰此瞻仰。不备谨谢。
别纸
所论省斋书得失。其尊 君父重朝廷。忠厚敬谨之意。蔼然于全幅之内。当此八路万姓。咆哮离叛之极。贤士大夫。怀屈三闾,刘子政。惓惓于宗国之心者。独
别纸
所论省斋书得失。其尊 君父重朝廷。忠厚敬谨之意。蔼然于全幅之内。当此八路万姓。咆哮离叛之极。贤士大夫。怀屈三闾,刘子政。惓惓于宗国之心者。独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6L 页
持此论于考槃永矢之阿。凡有君臣之性者听此。孰不感泣。而区区鄙意。尚恨执事于时事之轻重大小权衡。或有未至。而此友哀痛迫切之心。鼓币救日之诚。骤看虽若触犯。而实不咈乎尊 君父重朝廷之理者。察之或有未尽也。请得而详之。噫。衣章变革之令。岂但我东之私故耶。今神州之陆沉二百有馀年矣。一天之下。有能略守华夏之礼义而不入于腥膻者乎。独我东一区。实藉 祖宗之典型。先正之讲明。得以诵夫三纲五常之道。守其邹鲁洛闽之法。而免于裂冠毁裳之惨者。乃是剥上硕果之象。而君子得舆为民所载。可行于天下者。正在于此矣。今天外异域。禽兽鬼魅。横行于中国。以及于我有。如雪上之加霜。而我乃与之心融神会。打成一片。并食此一枚之果。几年于此矣。衣章之革。乃其结梢也。此岂非天地之所共伤。鬼神之所共䀌乎。仁人君子凡有秉彝之心者。诚宜顿足搥胸。大声疾呼。思所以救拔于万分有一之中。如其不得则继之以死。不可以细行曲谨难之者也。省友之心。决知其如此矣。且此等变故。直由十百伥鬼。四五贼徒之所为。非出于 睿断。诚有如来教者。然令甲一出而走于四方。则一种不学无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7H 页
识之流。与夫附丽时辈之徒。竞为邪说以胁之者。一则曰 君命。二则曰 君命。至以无君之律拟之。举国之风靡。不暇恤而面前子弟宗族朋友门徒。举将怵于威福。惑于诐淫。悉云 先王之法服。换成胡人之形貌。顾眄之顷。表里皆胡而不可救矣。于斯时也。少有恻隐之心。安忍不以大明 先帝本国 先王世守之典。乃天命之所在。而重于今日 君命之义。反复晓告。冀其不惑于威胁之说乎。昔者。佛法之盈天下也。程子以亚圣之德。治丧不用浮屠。而在洛仅见一二家化之。今以省友之人地。噤口甲管。不敢反复诏告于党类之间。而俟其讽谕观感而得力如来谕。其可得乎。况其所以哀痛而晓告者。非出于暴扬角胜。使人背 君而从己。特以明夫事理之当否。欲从天命之所在。 先帝,先王金石之旧耳。何疑之有。至。以孟氏之辟杨墨。程朱之斥佛老。为与此迥异者。尤有所不敢晓者。夫杨墨。本学仁义者也。岂有无父无君之心哉。特其学术之差。其流必至于此。孟子犹辞而辟之。如彼之严。老氏则本亦中国士大夫。佛氏虽出于夷狄。至于穷深极微而为禅学。则亦中国衣裳之士也。其为教直是诐淫之过而乱真者耳。程朱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7L 页
犹极意痛斥。不遗馀力。况今日之事。既是异域之禽兽鬼魅。而我乃与之为一。并食一枚之硕果。其祸之烈且急。终日言之而不可尽。非杨墨老佛之比。则方当困于横流稽天之中。岂宜看作薄物细故。而动辄以朝令压之。使人不得开口乎。呜呼。见今天地。悉入于工工商商(邵子语)之中。人理无一星子可见。则流血千里。伏尸百万之惨。朝夕必至之势也。使石室,桐溪,尤翁当今日。则岂但缢项刃腹绝粒不食而止哉。自有书契以来。无此变故。而举朝无一人能从头理会而为匡救之举者。乡曲之士。不识面目之人。效陈东之嚬。而为焦头烂额之举者。诛殛已尽。林樊之间。一二君子负士林之望者。但能守匹夫之私行。而朋友之间。私相讲明而救得一个半个者。反加禁防之论。则未知今日天地如何究竟也。噫。此所谓天地之心乎。妄见终始如此。虽斩头穴胸。不自为悔。自馀祸殃之召。有不暇恤。此友之心。亦少弟之心也。愿明者。宽其狂率之诛。于此深加察焉。而反赐辱教。则千万之幸也。荷知奖之厚。毕陈衷私。惶悚惶悚。此纸乞勿烦人。饶说倘起。不得逐人而辨之。亦觉良苦。
答李长汝(丙戌)
答李长汝(丙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8H 页
平默白。向慕方切。正月赐状。忽自何来。谓有多少可幸事。忙手坼读。顾伏承令咸凶报。区区远忱。不胜惊悼。执事畸命。与少弟相鲁卫。谁昔然矣。岂料今日。复有此事。伏惟卲龄孤孑。酸苦万端。如何堪忍。引领想望。只有泪落而已。见今麦秋将至。服候起居又何如。令抱去二程脱然学圣之日。隔一两岁。未知禀气有长寿相。将一般经传。侍傍课读。孝顺之性。聪颖之质。煞有步趍。可以慰意否。奉览心画。精力不衰。享得遐寿。成就此郎。可信无疑。惟是颙祝。他复何言。平默少执事十岁。奄奄若垂尽状。此正不学之符验也。他日泉下。甚惭于程子矣。比值道殣相望。涟井无螬食之李。面前怕作江乙。晚春。又挈眷东入永平山中。凡百尤觉辛酸矣。尚幸城市隔远。先正薖轴。多寄于此。泉石之胜。往往开眼。兼且先世筮遁之阿。衣履之藏在焉。若石田茅屋。稍有入量。则优游卒岁。乃心所愿。而亦何可必耶。惟执事矍铄如此。天复以困穷拂郁而增益之。乞幸更加卫武公功夫。仰答降任之意。须因好风。推惠德音。终始无斁。千万千万。自馀具在别幅。并祈鉴纳。不备谨状。
别纸
别纸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8L 页
别纸诲谕。深荷牖迷之至意也。讲论之际。不能尽人言之意。果是病痛之大者。垂戒及此。谨当省察而加克治之功也。但向来柳友示书社文。老兄谓其有暴扬角胜之病。而无忠厚敬谨之意。又谓近日之事。与孟子之辟杨墨。程朱之斥佛老。事面迥异。故敢陈其不然。而语次因及此友。哀痛恻怛之心而已。未知此外。不能尽盛意者又安在。乞赐一语以晓之。此友哀痛恻怛之心。见于作处者。不过辛巳春。鄙人贻书岭儒时。与之联名。鄙人就理时。呈状请同被诛殛。六品外台之来。有弃家遁山之举。壬午持宪之 命。因疏陈。与道俱废。与师友俱废之义。而始有一番痛说之事。至如示书社文字。则又不过前书所谓朋友之间。私相讲明。而救得一个半个者也。何尝都无斟酌之事。而径情直行。以当洚水之至。不周之崩乎。若欲并此禁止。指以为妄。则孟子以能言距杨墨。为圣人之徒。朱子以说贼当捉当诛者。为主人边人。力开其路。而不为禁止之辞。何耶。酌时措之宜。行止舒缩。惟义与比。自非大贤以上学至于义精仁熟而可与权者。不能及也。今吾辈所当勉者。惟于一个正字。壁立不倒。至死不变。为可以庶几耳。若只此不能自信。而遽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9H 页
语时措。则岂非所谓不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者乎。此尹吉甫之喜言时义。见排于尤翁者也。故士友之间。凡引时措之说。中庸之道。以断今日之是非者。辄敢以是拒之矣。虽然。时措之说。亦窃尝闻之矣。来谕所引陈恒之弑君。诚周末之大变。故侂胄之构祸。亦宋季之大机栝。然其视今日鬼魅滔天。蹄迹捲地。六合大同。凡干人理。自大至细。一切扫地。无一星子见存者。孰大孰小。孰缓孰急。然而孔圣至有沐浴之请。退而修春秋。使乱贼知惧。则其不肯占便而遽已。可见矣。朱子虽尝遇遁而焚疏。然犹曰胸中勃勃。决死不悔。或说东京党人无补于事。则明言其不然。且曰使某当元祐。必有甚于诸贤之为。而陷于范滂阳球之祸矣。或以微服过宋讽之。则曰使某壁立万仞。岂不为吾道之光。此类不一而足。则其视孔圣。其迹又著矣。以此推之。倘使孔朱生当今日。见书契以来所无之变故。则其作处又不但如是而止。岂容其父禁其子。兄禁其弟。朋友相禁。或恐鼻息之出外也哉。由此言之。区区之所执。其于时措之说。亦自幸其不至如水火之相反也。至以不知命为戒。则殊不知命。有以本然之正理言者。有以气数之变处言者。若于此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9L 页
无分。而槩以守正。为不知命。则高者须如尧夫之悠悠。卑者须如乡愿之同流。乃为知命之人。而孔孟之辙环于乱世。与凡古今殉节之士。无救于当时之事者。皆为不知命之归矣。呜呼其可哉。至于无补之谕。则又恐不然。只以今日之事言之。若六合只管风靡。无一人出口以立异。则是盈天盈地。都是黑死之局也。天地之心。岂容如是。幸而辛巳儒生。奋不顾身。抗章守 阙。诛殛相望而不悔。虽无救于目前怀襄之祸。而于中。犹能表著 国朝礼义之实。挑发中外秉彝之心。以为异时复亨之基。则不可谓之全然无补也。然则柳友之事。岂有异同哉。著书立言。必来取用等云云。好发一笑也。吾辈之著书立言。设令尽其疏导之术。鍊补之方。自此以往。贤者。以清议为祸胎而禁不得开口。愚者。以彼教为利窦而惟恐不疾足。遂成长夜世界。则谁能取信其言而刊布其书哉。虽尧舜三王之训。孔孟程朱之书。尚且不信。容易诋訾。岂肯于吾辈所著有取法之心哉。妄意此等抑扬。正恐其不惟无益。抑使后生之自私自利者。借重于老兄之言。以自盖其迹。而诋排近日守正之士。则是又谚所谓雪上之霜也。不审高明。复以为如何。此非强辨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0H 页
而取必于然诺。窃恐其理实如此。故玆因弦韦之教。而敢复悉陈。言不知财。极涉惶恐。更乞择其愚而卒赐定论也。
与李长汝(丁亥)
年前上覆达否。伏惟宵中经体动止履序万谧。穷而益坚。老而益壮。察理益密。进德益邵。箴儆朝夕。独立不惧。大慰山中衣裳之望。区区不胜引领之私也。少弟自来仅具人形。到今澌削日甚。不学之人。老而便衰。程先生真不浪语也。前书仰恃包荒。敢罄衷私。不审可否何居。至今主臣。恭俟卒诲耳。寒栖桂云。朝夕函丈者几人。有多少可开眼者否。平默。一味离索无聊。年少新进。却或执册来守。使人诵晦翁朋误远方之勾者。不为无人。仍窃惟念学问。只管蹈袭前言。不济实事。如我东方誊录。陶潭四七。湖洛心性。及近日本心理气。明德理气之事。年来闻辄头痛。对人都不欲上上下下。只要后生。收拾身心。爱养精力。求见道体流行于面前事物之间。逐处仔细。真实践服。虽未能深造精微之域。而于书所谓五典。管子所谓四维。毋得徇俗败阙。以趍于鬼魅之薮。未知此意如何。乞因好风。并示其得失焉。贵境年事如何。此中却见大
与李长汝(丁亥)
年前上覆达否。伏惟宵中经体动止履序万谧。穷而益坚。老而益壮。察理益密。进德益邵。箴儆朝夕。独立不惧。大慰山中衣裳之望。区区不胜引领之私也。少弟自来仅具人形。到今澌削日甚。不学之人。老而便衰。程先生真不浪语也。前书仰恃包荒。敢罄衷私。不审可否何居。至今主臣。恭俟卒诲耳。寒栖桂云。朝夕函丈者几人。有多少可开眼者否。平默。一味离索无聊。年少新进。却或执册来守。使人诵晦翁朋误远方之勾者。不为无人。仍窃惟念学问。只管蹈袭前言。不济实事。如我东方誊录。陶潭四七。湖洛心性。及近日本心理气。明德理气之事。年来闻辄头痛。对人都不欲上上下下。只要后生。收拾身心。爱养精力。求见道体流行于面前事物之间。逐处仔细。真实践服。虽未能深造精微之域。而于书所谓五典。管子所谓四维。毋得徇俗败阙。以趍于鬼魅之薮。未知此意如何。乞因好风。并示其得失焉。贵境年事如何。此中却见大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0L 页
好快活。岂仁爱之天终是以生物为心。无尽刘之理也欤。清风士人。过夏于此。行将南归。玆以一纸请近安。未知不作殷豫州否。馀更祈厚加保重。副此瞻溯。
答李长汝(庚寅)
臣民无禄。 太毋厌世。震业之中。率土又不胜号霣。伏况执事乔木故家。忠爱根天。身守东冈。心悬 北阙。不知何以堪抑。瞻溯涯角。惟日憧憧。邂逅堤信。获蒙赐谕。九十卲龄。趯勒词理。精采不衰。兼据士友之传诵。则以为论说义理。到肯綮处。辨析入毫釐。无所差失。仰见积阴之底。阳德昭著。有不可诬者存。甚盛甚盛。第其间庚炎向歇。更请近节益健。安得令平地神仙。一日起为苍生福耶。少弟年老便衰。是不学人常理。无足怪者。而春初忽然中风。作半生半死之虫。自分就木不久。春间。分寸跻攀五百里。诀海西先茔。仍历崧阳,石潭数处。踰月得生还。然幸而免。不可复以阳界人事相责望。可发一笑也。华东合编史。是先师尊华攘夷贵阳贱阴血诚之所在。而不幸值先师晚年起意。易箦之前。未及笔削。门人小子。区区追述。其旨意粗成。部居者便于大处。已犯背驰之罪。倘执事取其全部。逐节细检。则其外丑差。又不知何限。惶
答李长汝(庚寅)
臣民无禄。 太毋厌世。震业之中。率土又不胜号霣。伏况执事乔木故家。忠爱根天。身守东冈。心悬 北阙。不知何以堪抑。瞻溯涯角。惟日憧憧。邂逅堤信。获蒙赐谕。九十卲龄。趯勒词理。精采不衰。兼据士友之传诵。则以为论说义理。到肯綮处。辨析入毫釐。无所差失。仰见积阴之底。阳德昭著。有不可诬者存。甚盛甚盛。第其间庚炎向歇。更请近节益健。安得令平地神仙。一日起为苍生福耶。少弟年老便衰。是不学人常理。无足怪者。而春初忽然中风。作半生半死之虫。自分就木不久。春间。分寸跻攀五百里。诀海西先茔。仍历崧阳,石潭数处。踰月得生还。然幸而免。不可复以阳界人事相责望。可发一笑也。华东合编史。是先师尊华攘夷贵阳贱阴血诚之所在。而不幸值先师晚年起意。易箦之前。未及笔削。门人小子。区区追述。其旨意粗成。部居者便于大处。已犯背驰之罪。倘执事取其全部。逐节细检。则其外丑差。又不知何限。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1H 页
汗迸出。异日泉下。无以见函丈也。第其曲折。别纸仰陈一二。此非一人一家之私。公听并观四字。何敢不奉令承教。若存一膜之私意而敢战天下之公见。则天厌而神殛之矣。伏惟察纳。病㱡艰倩。惶悚惶悚。更乞对时加护。
别纸
蒙谕以二帝之丧。新编改书金昏德公卒。金重昏侯卒。为大违纲目之处。晋怀,悯二帝。至曰天壤易处。而华夷之分紊矣。恶乎可哉云云。伏读瞿然。不知所以仰对也。顾自中风以来。饮食胃不受。酬应神不贯。口鼻液不收。喉舌语不了。笔画运不成。辗转床笫。作一未冷之尸。故数日拚死力。略具妄见于长潭书中。无复精力别加铺叙。倘取赐轮览。宽其罪而察其意。决其可否。则区区之幸也。仍记先师在世时。见栗谷先生语及高宗称臣受册事。至引春秋之法。一事有狄道。则狄之之义云。高宗称臣于虏。岂合以华夏正统待之。平默始盖悦之。欲就而斟酌。截自称臣之年。削其大书而分注之。至金亮入寇帝决亲征之年。大书还统如故。先师重其事。不许。稚程又以书止之曰。临安一隅。帝社犹存。盍思十月称阳之意乎。然后从之
别纸
蒙谕以二帝之丧。新编改书金昏德公卒。金重昏侯卒。为大违纲目之处。晋怀,悯二帝。至曰天壤易处。而华夷之分紊矣。恶乎可哉云云。伏读瞿然。不知所以仰对也。顾自中风以来。饮食胃不受。酬应神不贯。口鼻液不收。喉舌语不了。笔画运不成。辗转床笫。作一未冷之尸。故数日拚死力。略具妄见于长潭书中。无复精力别加铺叙。倘取赐轮览。宽其罪而察其意。决其可否。则区区之幸也。仍记先师在世时。见栗谷先生语及高宗称臣受册事。至引春秋之法。一事有狄道。则狄之之义云。高宗称臣于虏。岂合以华夏正统待之。平默始盖悦之。欲就而斟酌。截自称臣之年。削其大书而分注之。至金亮入寇帝决亲征之年。大书还统如故。先师重其事。不许。稚程又以书止之曰。临安一隅。帝社犹存。盍思十月称阳之意乎。然后从之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1L 页
如今本受册下取栗翁之说。以著得失之实。则又先师之命也。孔圣岂不念华夷无分。天壤易处。而立法如此哉。先正为是峻论。亦岂都无所见。而安于冠屡之倒哉。先师之不许。幸而有十月称阳之义故也。然受册之下。犹命录栗翁说。何也。伤之至也。今夫尊尚中国。不予外夷之贬辱。固大义也。因是执一而槩之。凡于失道速祸处。欲文饰盖覆。又所以启乱中国而骄四夷。恃虚名而酿实祸之弊也。孔朱之意。恐不如此。故须知天下之理不两则不立。夫子教人。叩竭两端。孟子知言。切忌诐辞。朱子亦以倚于一偏。而不可行。为深戒。此意恐当随分理会也。妄恃相与。不敢雷同便休。伏切惶惧。○书未发何。追复奉白。比因病苦。卧检得失于盛喻。愈有所不敢晓解者。魏,晋之处山阳,安乐。皆两汉之主所自取。不足惜也者。诚然矣。今徽,钦之致寇亡国。而忍耻苟活。受丑虏之封爵者。独非自取乎。山阳安乐复起。窃恐其不厌于心矣。怀悯之不书会稽怀安者。以既被弑罪不叠录故也。使其如山阳,安乐。得以天年终焉。则主鬯者不死社稷。而忍辱苟生。何别于山阳,安乐。而谓书法当迥异乎。是但知华夷之分。而不复知有君臣之伦死社之义。所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2H 页
谓得其一而失其二。非所以为训也。且靖康之祸。区区妄意。亦尝以为古今之大变。而不以薄物细故观之。故于二帝之致寇辱身。直书其实。示戒万世华夏之君。慎其沧浪之自取也。又何疑乎。徽,钦固可贬也一节。尤使人听莹。苟曰可贬。则只此一辞示贬。何至严加禁防乎。夫以堂堂华夏万乘之威灵。至于播迁而失尊。果何为而然耶。得非昏迷不恭。贼仁贼义。惟日不足之效耶。今观二帝之史。有一政令一举措。非召致戎虏之事耶。今也非二帝之臣子。无讳恶之义。而偏执夷夏名分之说。回护始终贯盈之罪。欲为亡国之末主。撞破命讨之常法。窃为执事病之。至谓献帝设令遇害。则固将去山阳公三字。大书魏曹丕弑帝乎。恐决不然也。夫人臣纂弑。伦纪大变。天地所不容。秉春秋之笔者。安得而放过乎。书山阳公卒。所以著献帝之罪也。二者。各有攸当。所谓决不然者。终不敢闻命也。又谓天年终者。胡大罪而贬之乎。则殊不知国君死社㮨。圣贤大训。古今大义。忠孝大经。若如所喻。则是经传之言不足信。北地王谏后主之说不足准。我 烈皇帝甲申 殉社之事不足称。思于万世也。天下岂有是理也。似此得失。所关甚大。故忘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2L 页
僭踰。卒罄其未见颜色之言。伏乞宽其罪而赐可否之教焉。
答洪德卿(时模。○乙酉八月。)
客春。哭尊从氏象生。邂逅与贤器相遇。俯仰畴昔。不胜沧桑之感矣。日者。周元敲扉。奉读珍函。如拜颜范。宿感复发。至于泫然泪落矣。除却他语。比来动止。更何如。窃计衰颜皓发。相鲁卫也。承示收拾残编。俯读仰思。不觉使人神醒也。盖今闉阇之中。嗜此冷淡。宛然是文敬先师家法。因此足以明得五典之理。守得四维之防。脱然出于狂澜之中。于以藉手而见先师也。千万勉旃。如蘧伯玉晚功也。平默。何足言。少小出入师门。厚受教育之恩。不为不久。而坏质所拘。迄无所得。横流一苇。妄撄世祸而不知悔。人诛鬼责。行且死矣。所幸者。终是孟子所称圣人之徒。而非邪诐之徒也。朱子所称主人之边。而非盗贼之边也。妄窃自谓只此一事。颇不负先师之教。而或蒙泉下之莞尔也。无亦愚氓之旧态否。荷眷厚之意。略吐肝膈。览即秘之。永同近信如何。自初凡亲知佩符郡邑。未尝作问讯之书。拘儒常态。计有以恕之也。自馀更冀加珍。副此悬想。
答洪德卿(时模。○乙酉八月。)
客春。哭尊从氏象生。邂逅与贤器相遇。俯仰畴昔。不胜沧桑之感矣。日者。周元敲扉。奉读珍函。如拜颜范。宿感复发。至于泫然泪落矣。除却他语。比来动止。更何如。窃计衰颜皓发。相鲁卫也。承示收拾残编。俯读仰思。不觉使人神醒也。盖今闉阇之中。嗜此冷淡。宛然是文敬先师家法。因此足以明得五典之理。守得四维之防。脱然出于狂澜之中。于以藉手而见先师也。千万勉旃。如蘧伯玉晚功也。平默。何足言。少小出入师门。厚受教育之恩。不为不久。而坏质所拘。迄无所得。横流一苇。妄撄世祸而不知悔。人诛鬼责。行且死矣。所幸者。终是孟子所称圣人之徒。而非邪诐之徒也。朱子所称主人之边。而非盗贼之边也。妄窃自谓只此一事。颇不负先师之教。而或蒙泉下之莞尔也。无亦愚氓之旧态否。荷眷厚之意。略吐肝膈。览即秘之。永同近信如何。自初凡亲知佩符郡邑。未尝作问讯之书。拘儒常态。计有以恕之也。自馀更冀加珍。副此悬想。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3H 页
答李文哉(行逵。○辛巳四月五日。)
花山葬会。各寻归路。詹溯又倍异时矣。玆被洞阴友左顾。承拜手命。敬审其间行次泮中。旅候有相。矍铄老翁。倡率高彦先辈人。料理陈少阳故事。信知天地苦楚之极。不无一线生气唤醒群动者。甚恨衰颓匏系。无以佐下风之万一也。俯嘱事。谨悉苦心之所存。顾此妄汉。自丙子春。訾谤溢世之人也。比以贻书岭儒之故。又加一层噂沓。孤根弱植。不堪众斧之至。而执事不少矜怜。复有申命。何也。此不能无憾耳。第狂妄之性。却有按住不得者。故力疾塞命以去。商度取舍。如何如何。细琐曲折。此友当口详也。千万慎密。文老友兄客状安否。轮照是望。倘与此友。深惩某人之事。能壁立于来头。则吾辈可以举头于人世矣。平默㱡㱡如宿状。无足仰溷耳。馀更乞努力加珍。竣此大事。谨复。
答城洞宗兄(慎默。○乙丑十二月十四日。)
溯用之中。伏承下书。恭审起居万卫。百里雪程。欲率宗中诸少。躬赴城里。商议天水之事。区区远诚。甚切伏慰也。族弟将老率眷。漂流无定。何足道达也。下示谨悉。哀哉痛哉。先祖体魄所寄二百年守护之地。将
花山葬会。各寻归路。詹溯又倍异时矣。玆被洞阴友左顾。承拜手命。敬审其间行次泮中。旅候有相。矍铄老翁。倡率高彦先辈人。料理陈少阳故事。信知天地苦楚之极。不无一线生气唤醒群动者。甚恨衰颓匏系。无以佐下风之万一也。俯嘱事。谨悉苦心之所存。顾此妄汉。自丙子春。訾谤溢世之人也。比以贻书岭儒之故。又加一层噂沓。孤根弱植。不堪众斧之至。而执事不少矜怜。复有申命。何也。此不能无憾耳。第狂妄之性。却有按住不得者。故力疾塞命以去。商度取舍。如何如何。细琐曲折。此友当口详也。千万慎密。文老友兄客状安否。轮照是望。倘与此友。深惩某人之事。能壁立于来头。则吾辈可以举头于人世矣。平默㱡㱡如宿状。无足仰溷耳。馀更乞努力加珍。竣此大事。谨复。
答城洞宗兄(慎默。○乙丑十二月十四日。)
溯用之中。伏承下书。恭审起居万卫。百里雪程。欲率宗中诸少。躬赴城里。商议天水之事。区区远诚。甚切伏慰也。族弟将老率眷。漂流无定。何足道达也。下示谨悉。哀哉痛哉。先祖体魄所寄二百年守护之地。将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3L 页
为贵势所夺。尚寐无吪。岂非歇后语耶。先世树德而后孙落地学语。皆为流俗所汩。下之不外乎田宅服食之谋。上之不外乎科宦荣利之求。凡好贤尚德。力学治心之事。曾无一人理会者。夫其驯致乎六极之弱。而终见侮蔑于贵戚强大之家。祸及于先世衣履之藏。不亦宜乎。事已至此。邹滕之不可以敌齐楚。理甚分明。如之何则可耶。无已则有一焉。公绪,舜八二令。须是煞用心力。宛转开譬。期于动得。舜八之查圻伯台。是委禽于彼家者。而舜九之女婿。又是彼家之至亲。可使为一助。李参奉德顺。又在景先甥馆。亦可以得力。以此商处。则先茔万一有可保之望。不然而只乡曲韦布孱孙。欲与之血争。则窃恐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况如族弟者孑孑单身。奉老远峡。濒于九死。比者。千幸万幸。有欲以女。妻家儿者。婚日迫头。百尺竿头。抵死凑合。此亦人伦大事。正难废却于此而赴会于彼。以为无益之备员也。故百尔忖度。终于不得奉教。罪悚罪悚。
上玉溪宗兄(润默。○甲戌九月。)
家内大小器物。无不入火。而所痛惜者。文毅,忠简二祖实记。是弟积年裒辑者。一也。平生所得。随念随书。
上玉溪宗兄(润默。○甲戌九月。)
家内大小器物。无不入火。而所痛惜者。文毅,忠简二祖实记。是弟积年裒辑者。一也。平生所得。随念随书。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4H 页
及他许多酬应。关系不细而单本在巾衍者。二也。朋友所托重大文字。亦不免单本而入此者。三也。(临漳文字,亦不得免耳。)岂洋物弥满。翻了海疆。所长在彼。所消在此之一验耶。思之及此。令人添病也。
答洪聚汝(壬子)
抄选事。其日抵江上。则附奏已上撤矣。先入说乐斋纳凉时。函丈从侄福卿庶弟仲思及鄙宗龙冈士人金正洙在座矣。福卿问其得失。弟答曰。得失。当言于事应之前。事应之后。曰是曰非。济得甚事且也。曾元,曾申之爱其亲。不如执烛童子之爱其师。何也。曰。彼以刀锯鼎镬怵之矣。弟曰。岂至于此。仍谓金正洙曰。三渊称尤翁曰。置身于利害祸福之外。束世于礼义廉耻之中。此正尤翁壁立万仞处。儒者立心制行。当如此。李长汝适至。发伤痛之语。弟曰。名位太盛。一不幸。居近 辇毂。二不幸。有 询必对。三不幸。长汝点头。仲思曰。这是乡暗。弟答曰。乡之暗。固在人情物态。京之暗。乃在学问义理。仲思面色。颇不好矣。先入子舍。果川丈道。怵以祸福之事曰。欲免老亲于祸网。泣劝勉从。竟致晚节亏损。子道至此。不啻扫如矣。仍俯而痛泣失声。弟止之曰。已事不必如此。金台之耳聪
答洪聚汝(壬子)
抄选事。其日抵江上。则附奏已上撤矣。先入说乐斋纳凉时。函丈从侄福卿庶弟仲思及鄙宗龙冈士人金正洙在座矣。福卿问其得失。弟答曰。得失。当言于事应之前。事应之后。曰是曰非。济得甚事且也。曾元,曾申之爱其亲。不如执烛童子之爱其师。何也。曰。彼以刀锯鼎镬怵之矣。弟曰。岂至于此。仍谓金正洙曰。三渊称尤翁曰。置身于利害祸福之外。束世于礼义廉耻之中。此正尤翁壁立万仞处。儒者立心制行。当如此。李长汝适至。发伤痛之语。弟曰。名位太盛。一不幸。居近 辇毂。二不幸。有 询必对。三不幸。长汝点头。仲思曰。这是乡暗。弟答曰。乡之暗。固在人情物态。京之暗。乃在学问义理。仲思面色。颇不好矣。先入子舍。果川丈道。怵以祸福之事曰。欲免老亲于祸网。泣劝勉从。竟致晚节亏损。子道至此。不啻扫如矣。仍俯而痛泣失声。弟止之曰。已事不必如此。金台之耳聪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4L 页
矣。因起身入谒丈席。问起居。函丈出示奏本。弟览毕。无他言。但问金略读儒书。做依俙影子否。曰。不知也。传闻能笃于孝弟矣。又曰。檗溪学行。今世谁出其右。第恨无数子家数也。弟默然无他言矣。大抵运气所关。非人力之所致也。来教云云。颇伤忠厚。此丈虽有此失。要之多者胜耳。何害为一世之儒贤乎。程子不曰贤辈且取他长处乎。今日道理。正当为贤者讳。而诵法其所长。不可如是讥嘲。无补于实事。而反以助流俗之恶口也。
答柳香下(秉哲。○乙亥。)
示见闻恼心。待到溘然。乃可以免。何复嗟叹为耶。朝宗岩志。赍纳如命。而九公传。载在志中耳。承统考后语。义精词明。无容更赞。但吾辈不尊不信。何望其有所救正乎。只有谨书密传。以俟后世之周孔耳。勉台渡海消息。何其迟迟也。或者。欲劝此台。言事雷同。一番人。谋夺 君父政柄。归之私亲。是人臣之所敢出乎。极怪极怪。大抵今日之义。坤四括囊。明夷艰贞。是其正法。白马东林。适足以促亡。何补于事耶。况一遭坑伐。则读书种子。自此绝种。不但亡国而已耶。幸以此意闻之。不击鼓讼冤。不作诗谤讪。不学陆宣公日
答柳香下(秉哲。○乙亥。)
示见闻恼心。待到溘然。乃可以免。何复嗟叹为耶。朝宗岩志。赍纳如命。而九公传。载在志中耳。承统考后语。义精词明。无容更赞。但吾辈不尊不信。何望其有所救正乎。只有谨书密传。以俟后世之周孔耳。勉台渡海消息。何其迟迟也。或者。欲劝此台。言事雷同。一番人。谋夺 君父政柄。归之私亲。是人臣之所敢出乎。极怪极怪。大抵今日之义。坤四括囊。明夷艰贞。是其正法。白马东林。适足以促亡。何补于事耶。况一遭坑伐。则读书种子。自此绝种。不但亡国而已耶。幸以此意闻之。不击鼓讼冤。不作诗谤讪。不学陆宣公日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5H 页
集古方。只管钻研朱宋书。发挥出多少义理。涵养得自家德性。以与朋友后生共之。恐亦非少补也。如何如何。
与柳香下。(乙亥七月。)
程先生言。老而好学。尤可贵。卫武,伯玉尚矣。尤翁于晦斋。称其晚年进学大过人。执事年满七旬。志气不衰。与脚下贤郎。为父子间知己。理会天地间许多义理。盖其宏纲大致。粹然一出于正。为乡邦之模楷。虽延平之遁世不悔。竟不免七十韦布。而良贵之得于己。功力之及于世。有不可槩量。则彼或以牙纛圭冕。夸耀于时而卤莽鄙琐。病国家害风俗。死便与草木同其腐灭者。岂不如黄鹄壤虫之相远哉。切愿执事益商旧学。益培新知。益养刚大之气。以为末路斯文无穷之幸。平默虽愚。谨当为之执鞭而无射也。平默祇奉几筵。尚延顽喘。但蒲柳之质。哀苦以来。顿觉澌削。振刷不得。不学便老而衰。程先生果名言也。先师状文。近更再修。恨无纸地书手。不得呈禀。要当早晚经览也。抵圣存书。同入封内。乞赐一览也。平默于此君。尽是争友。盖居父执之列而后生䕺中。期望最深。所论利害关系且大义。不得不激切耳。窃计老成虑
与柳香下。(乙亥七月。)
程先生言。老而好学。尤可贵。卫武,伯玉尚矣。尤翁于晦斋。称其晚年进学大过人。执事年满七旬。志气不衰。与脚下贤郎。为父子间知己。理会天地间许多义理。盖其宏纲大致。粹然一出于正。为乡邦之模楷。虽延平之遁世不悔。竟不免七十韦布。而良贵之得于己。功力之及于世。有不可槩量。则彼或以牙纛圭冕。夸耀于时而卤莽鄙琐。病国家害风俗。死便与草木同其腐灭者。岂不如黄鹄壤虫之相远哉。切愿执事益商旧学。益培新知。益养刚大之气。以为末路斯文无穷之幸。平默虽愚。谨当为之执鞭而无射也。平默祇奉几筵。尚延顽喘。但蒲柳之质。哀苦以来。顿觉澌削。振刷不得。不学便老而衰。程先生果名言也。先师状文。近更再修。恨无纸地书手。不得呈禀。要当早晚经览也。抵圣存书。同入封内。乞赐一览也。平默于此君。尽是争友。盖居父执之列而后生䕺中。期望最深。所论利害关系且大义。不得不激切耳。窃计老成虑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5L 页
远。同此悰绪。过庭之际。仔细分解。而无推波助澜之失也。圣存本领甚正。规模甚严。于斯学。用志不分。今颇斐然成章。但恨食年尚少。经练不熟。而性气太刚。自信太早。种种不知所裁。此非少虑。而师友之间。无救正之人。有雷同之失。所以劳攘至此。苦心所在。惟鬼神知之矣。
答柳香下。(丙子二月二十日。)
近日事。尚寐无觉也。圣存诸人。出位叫 阍。是万不得已之举。而同列义理未熟。末梢胡乱。殊用痛恨。第其始终大槩。不害与勉台同归。则只此可幸。何足苛求。却看圣存。苦不肯放下。此又太阳之馀證。可使同列掩面愧死也。若勉台直是轩天地耀日月。岂不足以夸示四海乎。妄谓先师之平生斥洋。有曲突徒薪之先见。崔公之今日斥和。有焦头烂额之见功。要之今天之下。惟有先师与崔公二人而已。百世之下。庶不易此言矣。向后事。不知如何结梢。而要切齐山齐海之忧耳。
答公绪宗台(基缵。○甲戌十一月。)
别纸。申问病伏垂死。益切哀感。平默客土孤寄。赖朋友匍匐之救。得以权厝先妣。反哭未久。藐孤孙遭其
答柳香下。(丙子二月二十日。)
近日事。尚寐无觉也。圣存诸人。出位叫 阍。是万不得已之举。而同列义理未熟。末梢胡乱。殊用痛恨。第其始终大槩。不害与勉台同归。则只此可幸。何足苛求。却看圣存。苦不肯放下。此又太阳之馀證。可使同列掩面愧死也。若勉台直是轩天地耀日月。岂不足以夸示四海乎。妄谓先师之平生斥洋。有曲突徒薪之先见。崔公之今日斥和。有焦头烂额之见功。要之今天之下。惟有先师与崔公二人而已。百世之下。庶不易此言矣。向后事。不知如何结梢。而要切齐山齐海之忧耳。
答公绪宗台(基缵。○甲戌十一月。)
别纸。申问病伏垂死。益切哀感。平默客土孤寄。赖朋友匍匐之救。得以权厝先妣。反哭未久。藐孤孙遭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6H 页
本生外艰。童丱重衰。目不忍见。季秋郁攸。煽焰十数间屋子。如干书籍祭具。资生什物。片时烧尽。仓卒权接于邻洞书塾。前头事若涉大水。茫无津涯矣。下教切责。惶惑满肚。不知所以仰对也。向伏闻台座哭伉俪。虽不承讣书。而私窃惊愕。即修慰状。并丧人唁疏。封付李雅允卿。李雅。即台之妇侄也。意不作洪乔浮沉矣。乃有不然。至蒙情外之责。世间事。例多如此。主臣之中。殊用咄咄也。至于往往入城之云。无异市虎之传耳。自丁卯以后。亲癠频仍。日甚一日。何尝有抽身入城之隙乎。且山里贱学究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兼之地微身孑。自分为当世之弃人矣。旧日讲学朋友则在京者。今几无人矣。何苦时拂垢冠弊裳履菅。踏趼而不知止乎。且前日于台。由其同派而最近也。故或因宗中事故。时辄往来。过蒙亲熟则有矣。自其后渐敡清显。而至于升秩为卿宰。出入于铨曹。则布衣踪迹。假令真有入城之时。固不可如前往来。况未尝出山外一步地者乎。若以此呵以相绝而骂以怪僻。则是袖请嘱之札。甘冷饭之匙。比肩于台之门客家傔。而不之耻于以弃其平生之名检。然后乃免于呵骂之至矣。平默宁得罪于执事而死耳。不敢改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6L 页
区区之守而为师友之累也。台若闻此例。必曰宗族异于他人。此又不然。自非期功堂内。则瓜田李下。安得而不慎乎。大抵乘快骂人。其事甚易。然苟非情实则受之者不能无冤。盖无小大贵贱。凡人伦相与。莫不皆然。故孟子言爱人不亲反其仁。而程子曰。圣人责己。感也处多。责人。应也处少。如此然后方能尽在我之道也。(尽在我之道。来书自许语。)平默死罪。犹愿台座。少霁成怒。而留意于此。则忝在宗族之末者。其亦与有荣矣。形格势禁。无由而诉。哀苦之中。又增于邑之私也。荒迷失次。伏惟恕原。平默稽颡再拜。
答公绪宗台。(己卯二月。)
自前城主(加平郡。)罢官后。益无通问之路。老病垂死。只有于邑而已。伏蒙台慈。远寄问书。此何异天上消息也。仍审年来。慎节弥留。至有待符之示。念平默少台座十年。已无阳界气象。况今台龄踰七而望八。夫安得不然。第祝倍百玉摄。以致黄耇之福。上作 圣朝之耆老。下副诸宗之颙望也。进士及贤侄。皆安侍否。贤侄科名。岂胜柏悦。而客地孤寄。便信既阻。尚阙一贺。若路人然。至今如物在喉也。平默少小积冷。老大为梗。跨岁殿屎。旧学荒顿。新得卤莽。朝闻夕死。虚负
答公绪宗台。(己卯二月。)
自前城主(加平郡。)罢官后。益无通问之路。老病垂死。只有于邑而已。伏蒙台慈。远寄问书。此何异天上消息也。仍审年来。慎节弥留。至有待符之示。念平默少台座十年。已无阳界气象。况今台龄踰七而望八。夫安得不然。第祝倍百玉摄。以致黄耇之福。上作 圣朝之耆老。下副诸宗之颙望也。进士及贤侄。皆安侍否。贤侄科名。岂胜柏悦。而客地孤寄。便信既阻。尚阙一贺。若路人然。至今如物在喉也。平默少小积冷。老大为梗。跨岁殿屎。旧学荒顿。新得卤莽。朝闻夕死。虚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7H 页
初心。 国家名器。虽九品末官。不当玷辱。而诸公误此吹嘘。致有今日 恩命。欺世盗名。罪实难贷。奈何奈何。微门 一命。已是鼯鼠。衣冠抄选云云。是何教也。相爱之地。此等说话。乞勿向人开口。增此罪戾。千万千万。自馀满纸情话。伏读以来。不觉感泪横落。吾两人。俱是朝暮之身。一息尚存。只思无忝所生之道。相与藉手。而见祖先斯可矣。第无忝二字。实非易事。是用夙宵兢兢耳。墨溪之驾。翘企无已。春晷和畅。果能践信否。未溘之前。倘得一展。何幸何幸。第恨山日之迟迟也。力疾报谢。语没伦脊。伏惟鉴纳。
答蔡正言(思钦。○辛卯四月。)
奉别不几日。 太母上仙。率土号陨。日月流迈。忽复释缞。周馀之民。维有老泪如泉也。顷于贤胤左顾。辱寄亟书。珍谢仆仆。第缘宿疾有㞃无减。神思昏耗。不能奉答。主臣无已。即日二麦将秋。伏惟尊体万卫。二竖为邻。恐是鲁卫。只得聊且挨过。以俟司命者处分而已。所喻不闻朝廷事。世弃君平。不妨君平之相弃也。仍念初平之老。纵云无及卫武之箴。亦合随分。所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者。区区所祈祝也。邪说横流几多年。忧虞其言。已八九分验得矣。
答蔡正言(思钦。○辛卯四月。)
奉别不几日。 太母上仙。率土号陨。日月流迈。忽复释缞。周馀之民。维有老泪如泉也。顷于贤胤左顾。辱寄亟书。珍谢仆仆。第缘宿疾有㞃无减。神思昏耗。不能奉答。主臣无已。即日二麦将秋。伏惟尊体万卫。二竖为邻。恐是鲁卫。只得聊且挨过。以俟司命者处分而已。所喻不闻朝廷事。世弃君平。不妨君平之相弃也。仍念初平之老。纵云无及卫武之箴。亦合随分。所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者。区区所祈祝也。邪说横流几多年。忧虞其言。已八九分验得矣。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7L 页
顿足号呼。云如之何。窃尝妄断。兰溪金华二贤之所立。有曰。虽举天下夷狄。而二子则中国也。举天下禽兽。而二子则人类也。朝夕就木。将此以报父师。庶几也否乎。力疾及此。伏惟鉴恕。
与任明老(宪晦。○乙亥二月三十日。)
履玆春煦。更伏问道体节宣万适。平默回禄以后。斥卖麦田。买居书室。祠版几筵。稍得奠安。然如干书籍。一入灰烬。使人墙面。墙面而生。不如溘然也。窃伏惟念。执事自再昨年来。 睿眷日益隆挚。名位日益崇显。舆望日益深重。不审高明。何以担夯。何以酬答而善其后也。向𨓏之至。不胜私忧过虑而窃有请也。盖自是以来。远近士类。莫不动色相庆。望其一日有以幡然而改跃。而任天为格 王止事。挽回世道之渐。或者则遽咎其逾时经岁而不出一脚。不发一言以辜上下之望。当今之时。闷隘之情。无怪其如此。而乃若愚者之虑。则仲尼之至公血诚。孟氏之粗拳大踢。犹曰到头无着手处。朱子所以病龟山之出。不但因非其亲来得不是而已。正以无咄嗟之间。默运事机。拯溺弭乱之手。则终于随众鹘突而为狼狈之归也。今在我力量。孔孟则且置勿言。虽如龟山地位。窃恐
与任明老(宪晦。○乙亥二月三十日。)
履玆春煦。更伏问道体节宣万适。平默回禄以后。斥卖麦田。买居书室。祠版几筵。稍得奠安。然如干书籍。一入灰烬。使人墙面。墙面而生。不如溘然也。窃伏惟念。执事自再昨年来。 睿眷日益隆挚。名位日益崇显。舆望日益深重。不审高明。何以担夯。何以酬答而善其后也。向𨓏之至。不胜私忧过虑而窃有请也。盖自是以来。远近士类。莫不动色相庆。望其一日有以幡然而改跃。而任天为格 王止事。挽回世道之渐。或者则遽咎其逾时经岁而不出一脚。不发一言以辜上下之望。当今之时。闷隘之情。无怪其如此。而乃若愚者之虑。则仲尼之至公血诚。孟氏之粗拳大踢。犹曰到头无着手处。朱子所以病龟山之出。不但因非其亲来得不是而已。正以无咄嗟之间。默运事机。拯溺弭乱之手。则终于随众鹘突而为狼狈之归也。今在我力量。孔孟则且置勿言。虽如龟山地位。窃恐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8H 页
其犹有所未可轻议者。则大易所谓过涉灭顶。魏桓所谓生行死归者。志则仁矣。事则正矣。而无少补于目前之实。徒使一脉斯文。不得种下种子于其间也。出处语默之间。固知有定论。非小人之腹所敢仰赞。而内而量能度德。外而量时度势。窃谓出不如处之为愈。语不如默之为愈也。盖当出便出。当语便语。固刚者能之。当处而处。永矢不渝。当默而默。括囊不变。亦非至刚不能也。向也崔台。自台阁时。以敢言显。至于年前两疏。又犯举朝之怒。左右诸大夫士。以及国人之午人色目。皆曰可杀。虽蒙 圣上察其忠义而欲保全之。然自 上亦孤立无朋。屯膏莫施。所谓保全之者。亦不免辱之鞠狱而囚之瘴海也。及今虽有赦还之 命。而向之耽耽者堵立而旁伺。则其危亦甚矣。士友之劲直而不甚晓事者。有欲劝之复言者。愚片言折之曰。此台为人。虽无劝者。恐其按住不得。而卒致滔天之祸。公等又欲推波而助之澜乎。公等不见白马清流。致五季陆沉之祸。东林斩伐。召女真腥膻之乱耶。程夫子之忠且仁焉。而绍圣,元符之间。不闻有一言朱先生之至诚恻怛。且带侍从职名。而又肯焚藁行遁。今日之义。无间彼此。所谓将此身心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8L 页
奉尘刹。是乃所以报佛之恩也。仍有所仰质焉。薛文清。 永乐出身。先辈已议其失矣。此不须更赘。文清不见王振而曰。焉有受爵于 公朝。拜恩于私门乎。卒以此几被肆市之祸。愚窃惑之。薛公知士君子拜恩私门之为不可。而不知壬振之时。受爵 公朝之为大不可乎。谢上蔡不曰自圣人以下。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乎。于此见闵子之壁立万仞。而薛公穷理致知之功。不免有所疏脱。非但 永乐出身之失而已也。妄见如此。不审明公。并以为如何。乞赐辱教。以开井观之陋。而此纸则览即付丙。勿挂人眼。千万之幸也。此去李根元文仲。砥平高士。檗门晚进。而与平默相从者也。雅作责沈之陈公今欲裹足而南。瞻望德容。蒙被教雨。纳拜之日。计应开心见诚。无待于愚恳也。
与任明老。(乙亥三月。)
李文仲之行。修致一疏。李君既发。金君永禄。又欲追踵而南。同诣门屏。平默因复有鄙忱。辄以仰烦崇听。惟执事财察焉。窃以鄙居邻郡加平治之西三十里。有朝宗乡。中有大涧。东流入干汕水。朝宗之得名。为是故也。 显,肃之间。 大明处士许公格。与郡守李
与任明老。(乙亥三月。)
李文仲之行。修致一疏。李君既发。金君永禄。又欲追踵而南。同诣门屏。平默因复有鄙忱。辄以仰烦崇听。惟执事财察焉。窃以鄙居邻郡加平治之西三十里。有朝宗乡。中有大涧。东流入干汕水。朝宗之得名。为是故也。 显,肃之间。 大明处士许公格。与郡守李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9H 页
公齐杜及郡之义士白海明。就涧上。岩面刻 毅皇御笔思无邪三字。 宣庙御笔再造藩邦。万折必东八字。尤翁所写 孝庙赐白江批日暮道远。至痛在心八字。以寓匪风下泉之思矣。其后有磐川王氏沧海王氏兄弟者。以 大报坛守直官。解官而东隐于岩下。涧饮木食。设坛祀 高皇帝。以及九义士。九义士者。多尔衮入中国之时被执。不屈而拘于沈阳。 弘光乙酉。从 孝庙东来。 孝庙厉志复雪。相与密赞大计者也。其忠义大节。与 天朝之史瞿诸公。我国之修攘诸贤显晦不同而其归则一也。九公之中。有庠生王以文者。磐川兄弟其后孙也。磐川兄弟既没。磐川之子。前守直官俶说。传其家风。嗣守 坛下。以供苾芬。今 上乙丑。 万东庙见辍。朝宗之祀。亦不敢举。王君居常悲泣。今幸 皇庙复设。故此祀亦略举行。而王君家贫躬耕。救死不赡。一笾一豆。势亦不可常继。流俗所轻。窃恐其废坠无日矣。柳友稚程。慨然伤叹。欲撮其事实。而布告当世大人苦心血诚主张大义者。以为表章之地。尝令金君裒搜实迹。序次为一巨编。名曰朝宗岩志。而稚程手为之跋。若九义士许,李,白,王氏兄弟之传。则平默窃有罪焉。编成。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9L 页
稚程欲以弁卷之文。仰托于执事。今于金君之行。固要平默。以书布闻而致恳焉。平默苫垩残喘。不干外事。而至于此事。所系重大。有不敢以此辞者。故敢有云云矣。盖今欲表章者大义有四。其一曰 北苑之坛。藩屏故臣。伸拱北之义也。西原之 庙。陪臣遗民。伸讴吟之思也。朝宗之祀。 皇朝人遗裔。伸茅屋之诚也。三者。不容阙一。 北苑之祀。西原之享。主于 神皇再造之恩。 毅皇殉社之义。在我东方君臣。当如此。朝宗之荐。主于大统。故独举 高皇一位。在 天朝人后裔。当如彼。二者。亦不容阙一。既曰不容阙一。则事体宜亦无异。当画给田民。使之供其粢盛而严其守护。永世勿替。与西原 庙同例。其二曰。九公忠义。既如右所陈。则当就其家。特降不祧之典。朝宗私荐之外。别用宣武祠之例。不然。郊关内外。使诸生择地立祠。而 宣赐恩额。画给田民。祠外设书院。为讲业之地。而仍以胡翰林。并享以致崇报之礼。其三曰。磐川沧海。学行志节。不可泯没。昔卢玉川。但能抱春秋究终始。而韩文公称述甚盛。至有子孙世宥之说。况今二王氏所讲所守。专在于君亲忠孝夷夏尊攘。而此外悠悠泊然不入于心。当此天地翻覆之世。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0H 页
其亲切警醒而可以裨世程者。又非泛讲古经之比也。当考行摭实。特赐褒赠之典。其四曰。中国士大夫东来为显族者甚众。姑以浅陋所记言之。如延安之李。碧珍之李。唐城之洪及执事之先世。皆门族高贵。世为甲乙大家。而独此 皇明之末东来之人。若九义士。若胡翰林忠义名节。百世可诵者。至其子若孙。屈辱而为中路褊氓。使不得齿于本国士夫之列者。果何义欤。路马可式也。屋乌可爱也。况于 天朝之贵族。忠义之家世。而谓路马屋乌之不若耶。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推此义也。则此数姓者。在所贵乎。在所贱乎。如此而谓之尊周百世之下。谁肯信之。属之都监。付之牙兵。名之汉旅。此今日微贱之所由也。以 朝宗尊周之诚。断不应如是。愚意其一则有司之罪。其二则有司之罪也。尤翁当叹时辈。惟恐其不忠于远人。而大义之或存者。果知其洞见肺肝而发。非过为刻核之言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北苑守直之官。改为士夫初仕之窠。使斥和人子孙及九义士胡翰林之后。通同拟望。西原 庙官亦然。而九义士胡翰林之后。入于仕籍者。随其才学。无官不拟。一与本国士夫。无毫发差殊。都监汉旅之垢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0L 页
蔑。一齐改正。十分洗涤。不惑于疑似。不挠于众口。持之如金石。信之如四时。则少间泯然一色矣。凡此四者。关系甚大。恭惟执事擅天地正大之气。负山斗隆重之望。其苦心血诚。主张大义者。虽使尤翁复起。当莞尔而笑。则今于此事。正宜极力表章。公诵一世。要使早晚。得备 乙夜之览。不宁惟是。万一有造朝之客。进言之机。则不妨亲自建曰。冀 赐施行。设令造朝进言。终无其日。窃覸 皇庙辍享之时。露章力陈之事。则是执事于此。又不拘于身不出则言不出之常法也。拔例一言。恐不为无说矣。以此以彼。倘垂盛念终始力图。而今此弁文。早即泚笔而还之。则当此皓天不复无疆惟忧之日。亦足以为扶植阳道。以基来复之一事也。不审盛意。竟以为如何。朝宗岩志。金君入之行橐。冀垂省览。但金君此行。又不但笃是而决。盖尝从吾辈游。闻执事德义之盛。愿供洒扫于门下。以承大炉鞴之造化。其志可嘉而其诚不可孤也。并乞垂仁。开示周行。千万之幸。
与任明老。(乙亥四月。)
金士绥回自门下。伏承手覆。知原书沉滞不达。极可恨恨。信后日富。朱明受节。更伏询履道体宇循序大
与任明老。(乙亥四月。)
金士绥回自门下。伏承手覆。知原书沉滞不达。极可恨恨。信后日富。朱明受节。更伏询履道体宇循序大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1H 页
亨。 主上敦召。一向隆挚。原书中仰禀出处语默之宜。当早晚入览。而一得之愚。要不出范围之外。今不敢渎陈。第伏闻迩来。米肉衣资。锡赉便蕃云。未知辞受之宜。又如何裁处耶。此亦关系四维。其为学者柯则之地。恐不可毫末放过也。窃谓锡赉之事有三。周急。一也。赏赐。二也。继粟继肉之典。三也。若是周急则孟子已云周之则受。今日之义。恐亦无异。然而又曰免死而已。则其受亦有节可知矣。若是赏赐。则辞受之当否。决于有事与无事。有功与无功矣。若是继粟继肉。则事体尤重。非进居宾师之位。任格君正国挽回世道之责。则无可受之义。愚见如此。不敢不一陈而请教焉。不审明公以为如何。朝宗岩志弁文。蒙此垂许。幸甚幸甚。但所陈四事。伏读来喻。殊无担当之意。至举前书亦不为无说之云。作不以为十分义理之證。执事若要借重愚言。则不为无说一勾为重而全篇所恳之言。反不重耶。仰呵仰呵。且程先生不云乎。颜子陋巷自乐。世有孔子在也。若孟子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使尤翁在今日。则执事于此等处。无事于担当矣。见今无一个半个梦寐间念到于此者。而天柱地轴。倾摧垂尽矣。执事不敢担当。则域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1L 页
中复有何人耶。托之于执事。而执事让之如此。托之于东别人。而东别人让之如此。托之于西别人。而西别人让之如此。则是藉有其人。为一让字所缠缚而无复担当者矣。是则执事之退让。岂非所以并沮他人之担当耶。且平默。岂必要执事露章于家。建白于朝。强聒不已哉。但要值其机会则言之。无此机会则讲之于朋友门人。讲之于朝绅亲知。或垂之杂文。或著之拟疏。以开举世上下之聪明知觉。此非难事也。惟在执事诚力之如何耳。因是而有慨然于心者。彼恐不忠于闰虏。而大义之或存者。人面而兽心者也。不足论已。虽前辈号称贤士大夫。闻尤翁之风而知大义之不可废者。其能血诚致力者。盖或鲜矣。甚者乃或以此为题目。而于其微细曲折。人不甚察之地。则顾反䵝昧而践踏。此其设心。虽非大可畏者。而无真实心地而致。然则昭不可掩矣。今以尊周汇编中。九义士传考之。九公募义击贼之忠。被执不屈之节。从我 孝庙。密谋大事之实。都不采入。至如王凤冈渔钓事。则王公以 天朝士夫。投身外国。将以有为也。而主国之 君。中道 薨殂。事乃大谬。只此一事。方且如不欲生。而 朝议又以眼前所爱之子若孙。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2H 页
付之训鍊都监。而使食牙兵之料。人情岂有彼此之异乎。不但复雠还国。无复可望。昨日 天朝堂堂名宦之家。今日为下国牙兵之贱。其心虽欲和平。得乎。此所以耻食其料。而出于汉江。渔钓以自给耳。其心良可悲也。千古之下。志士仁人所当泪落。今乃于传中。全削其事实而书之曰。凤冈之徒。有善渔者。尝网鱼献之。 上后属训鍊都监。名曰汉人牙兵云云。则是以王公之网鱼。移之于其徒。而以其网鱼。为要 上之资也。其鄙陋污贱而无谓果至于此。则何所取而录之于尊周之传耶。此其为说。进退无据。适所以见用心之不诚耳。举国人心。滔滔皆然。如水益下。以至于今日。倘非执事明目张胆于今日。则一部春秋。宁复有可读之地。而少间举目。山河只当为黑鬼广蛮之薮矣。岂非痛哭太息之事乎。所感如此。并烦崇听。撞触前辈之罪。有不敢自恤也。伏惟执事。深思而卒图之。此纸丙之。恐致多少不靖之端也。
答任明老(乙亥)
朝宗岩志序。 北苑历例跋。画网巾传。谨领而伏读之。益切烹鱼溉釜之思。孰谓南丰不能诗。全斋先生不能文也。惟四件事。是合当公诵之紧要眼目。而弁
答任明老(乙亥)
朝宗岩志序。 北苑历例跋。画网巾传。谨领而伏读之。益切烹鱼溉釜之思。孰谓南丰不能诗。全斋先生不能文也。惟四件事。是合当公诵之紧要眼目。而弁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2L 页
文不少槩见。终似缺然。愚意成文之中。虽未可追填。而别为序后文若干言。使览是志者。开卷便见得此个事理。恐更完好有力。又非泛讲于朋友之比也。未知盛意。复以为如何。此非为 皇朝人地也。正以四件事。恬恝时许多云云。皆归虚套。此理甚明。故必欲借执事之重而为之权舆耳。画网巾传。力疾为数语。书其尾以仰塞教意。如不足挂眼。便即覆瓿。亦隐恶之一事也。
答任明老(乙亥)
孟子言周公之过。不亦宜乎。集注游氏说曰。讵忍逆探其恶而弃之。曰。诚信而任管叔。天理人伦之至。读朱读去。似与中庸或问及语类所言相矛盾。未知执事寻常云何。据中庸或问。则周公之事。终不免于伤恩。而为平生之痛。曷若早辨而勿任之为愈耶。此孟子所以不敢言无过也。然则游说恐有未然。而集注犹取之。不知如何。岂原周公之心。诚是如此。故姑且取之。而至语类或问。则乃索言其所以为过耶。愚意如游说。则周公是十分道理。不见有过处。且或启后世之弊。语类或问。恐为定论也。未知如何。乞赐财教。○如游说则周公于三叔。又何逆探其不可任使而
答任明老(乙亥)
孟子言周公之过。不亦宜乎。集注游氏说曰。讵忍逆探其恶而弃之。曰。诚信而任管叔。天理人伦之至。读朱读去。似与中庸或问及语类所言相矛盾。未知执事寻常云何。据中庸或问。则周公之事。终不免于伤恩。而为平生之痛。曷若早辨而勿任之为愈耶。此孟子所以不敢言无过也。然则游说恐有未然。而集注犹取之。不知如何。岂原周公之心。诚是如此。故姑且取之。而至语类或问。则乃索言其所以为过耶。愚意如游说。则周公是十分道理。不见有过处。且或启后世之弊。语类或问。恐为定论也。未知如何。乞赐财教。○如游说则周公于三叔。又何逆探其不可任使而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3H 页
有土无官耶。○又按舜之于象。使吏治其国。不得暴彼民。周公之于三叔。容易任使而至于叛。便见二圣明睿。有些优劣。此生知学知之分也。如何如何。
与任明老。(丙子二月六日。)
时事。痛哭痛哭。洋寇五六舶。改头幻面。称以倭人。胁我大邦。我以地方千里。铸山煮海之饶。汤池金城之险。兼有愤惋切齿敢死愿战之众。而公然畏怯。惟令是从。使衣冠沦于禽兽。赤子化为鱼肉。彼苍者天。曷有其极。京圻江原儒生洪在龟等五十人。赍疏叫 阍。而崔台据张魏公赵重峰在谪言事之义。持斧伏阙。冀回 天心。毕竟儒疏见格。崔台则又被黑山之安置。噫。一掬之土。安能塞孟津之奔猛耶。第今和事出于西人诸公。而只手擎柱者。惟西人之疏逖不齿者耳。且今八路黎庶。疾视长上。骇惧思乱。万一黯善馀蘖。麟亮遗种。假托义理。啸聚蜂起。提戈而向 阙。则 宗国无税驾之所。而西人家数。一网打尽矣。西人不足惜。窃恐当此地头。西人所宗之栗尤诸大贤。不能保其爵谥而享其祀典矣。诸贤遭此而黑水之鬼。巍然为大宗师。则程朱之说。岂望其有一人公诵者乎。是则假使去一洋寇而又见其生一洋寇矣。然
与任明老。(丙子二月六日。)
时事。痛哭痛哭。洋寇五六舶。改头幻面。称以倭人。胁我大邦。我以地方千里。铸山煮海之饶。汤池金城之险。兼有愤惋切齿敢死愿战之众。而公然畏怯。惟令是从。使衣冠沦于禽兽。赤子化为鱼肉。彼苍者天。曷有其极。京圻江原儒生洪在龟等五十人。赍疏叫 阍。而崔台据张魏公赵重峰在谪言事之义。持斧伏阙。冀回 天心。毕竟儒疏见格。崔台则又被黑山之安置。噫。一掬之土。安能塞孟津之奔猛耶。第今和事出于西人诸公。而只手擎柱者。惟西人之疏逖不齿者耳。且今八路黎庶。疾视长上。骇惧思乱。万一黯善馀蘖。麟亮遗种。假托义理。啸聚蜂起。提戈而向 阙。则 宗国无税驾之所。而西人家数。一网打尽矣。西人不足惜。窃恐当此地头。西人所宗之栗尤诸大贤。不能保其爵谥而享其祀典矣。诸贤遭此而黑水之鬼。巍然为大宗师。则程朱之说。岂望其有一人公诵者乎。是则假使去一洋寇而又见其生一洋寇矣。然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3L 页
今日之洋寇。妇孺皆知愤疾。彼时之洋寇。整衣冠收民心。以义理号令于一世。则自非知道者。不能辨也。当是之时。执事以西人儒宗。何以自明也。然则近日执事之名位隆重。为世指目。而一向缠缚于身不出则言不出之义者。恐非虑患之深也。年前执事连被宠眷。举国望其有言。而平默独以括囊塞兑为是。至蒙知己之奖。今也则区区为长者虑。与前相反。何也。窃以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故曰无适无莫。义之与比。又曰。随时变易。以从道也。自今以后。如有除拜 谕召之宠。则辞本恐须少见微意。稍忤朝廷。使之厌斁疏外。不承权舆。而吾得以终身不进一级。以遂其永矢自靖之愿。而少免贵焉之耻也。好恶之正。亦可以见信于异类。而庶无他日昆炎之虞矣。是则西人犹得种下种子于日后。而诸老先生。必至之祸。预有可防之道矣。惟执事。宽其妄率之诛。而察其忠赤之发。随遇而亟图之。僭易及此。悚惶悚惶。如曰未然。望赐辱教。则井观之陋。庶不终蔽。此则庸陋之幸也。尹而晦。周旋叫 閤。挥涕告还。其心可悲也。
与任明老。(丙子二月十七日。)
尹而晦便。谨付咫尺之书。得免浮沉否。书中所请。未
与任明老。(丙子二月十七日。)
尹而晦便。谨付咫尺之书。得免浮沉否。书中所请。未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4H 页
知盛意权度竟如何。而即接郑君祚书。谓执事欲陈疏而居在远乡。传闻易讹。不敢遽决。姑待的报云。不识有之否。若然者。执事当与崔台为众流之砥柱。而有辞于天下万国矣。万一回 天。则是救 宗国颠覆之祸。救赤子鱼肉之祸。救衣冠人类化为禽兽之祸。救西人家数朝夕网打之祸。救潭华诸贤凌踏垢蔑之祸。此百世之大功也。惟执事明目张胆。则公私幸甚。既和之后。贼徒尽欢而退。重来责信。期限不远。中外万姓。方且骇惧思乱。而朝廷西人。举皆曰此倭人。非洋人也。此岂可以瞒过尺童乎。只观其手削明治年号及大日本皇帝之称。则岂不足为明是洋人非日本臣子之大證按乎。果使日本胎生。有大不然者。孟子曰。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今服洋人之服。乘洋人之船。用洋人之炮。而谓之倭而非洋。于理近乎否乎。如家焕,若镛,钟三之辈。是我人也。非洋人也。国家诛而不以听。何也。以所习者洋教也。今黑田,森山茂。亦岂以异哉。今贼已撤归。骤而观之。疑若言之无益。然妄意窃以为可言之几。正在今日。若自 上脱然开悟。凡宫禁之内所储洋物。不问大小紧歇。一切搜出烧之钟楼之前通衢之上。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4L 页
以警示朝廷闾巷。以及于外方。颁令中外。严禁洋物之交易。一有犯者。虽大臣贵近。明示置之大辟。不少容贷之意。持之如金石。不为邪说所挠。以观彼贼之动静。则为洋为倭。可以立见矣。贱船复来诘责渝盟。则我当应之曰。贵国是日本也。故已许通商矣。若洋人之禁不往来。洋物之禁不交易。是敝邦之家法也。二者初不相妨。贵国之诘责。不亦异乎云尔。则名正言顺。立谈之间。可以折彼之气而败彼之谋矣。此国家转祸为福之会也。若虑彼贼因此狠怒蹂躏而吾之内溃之极。无以抵当则不然。夫师则直为壮而曲为老。势则我为主而彼为客。况彼则水寇。登陆则不利于山溪之险。我一边急召中外炮手。示以血战之意。炮手既集。防其海口要冲之地。绝其樵汲粮食之路以待之。则虽百艘蔽海而来。其实无如之何。惟在 圣断之如何矣。乞以此意。丁宁反复。幸有以当 上心。则继请召用崔台。屏黜主和诸奸。以解四方之怨怒。又其切急之务也。如此则东韩疆土。澄然无事矣。不审明公以为如何。深荷知奖之厚。渎陈狂妄之见。言不知裁。无任主臣之至。伏惟鉴纳。
答任明老(丙子)
答任明老(丙子)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5H 页
前书仰申。自揣狂妄。宜得罪谴。乃蒙不鄙。有此反复。仰见位高而心下。德盛而礼恭。非小人之腹所能料也。第念当初妄意以为身不出则言不出。固有朱子之法门。而至于系国家存亡之地。虽儒生亦有可言之义。此又朱子之所许者也。且颜子陋巷白身也。然而夫子不幸不免于匡人之难。则朱子引胡氏说以为颜子当上告天王。请讨以复雠。不但已也。是则事有。大关系者。不得胶守身不出则言不出之死法。恐已章章明矣。两义皆出于朱子。则随时取裁。从此从彼。俱非可以摆脱法门疑之也。于斯时也。执事虽非立乎人之本朝者。然今爵位之隆显。 锡赉之蕃庶。与儒生不翅大相悬绝。则值此开辟以来刱有之变故。 宗社危急存亡之几。决于呼吸。而夫子万世之道。剥蚀将尽。又非七尺之形气。遇害于匡人之比。则其义恐不当如邻斗之闭户。故哀痛迫切之至。无所控诉而有此妄陈矣。乃若执事之所存。愚岂不仰窥其一二也。盖就朱子两义而言之。其曰身不出则言不出者。守身之常法也。其曰随时而有可言之义者。救世之权宜也。但权非圣人大贤。不敢辄用。执事量已量时。姑以守此常法耳。此何害于阙疑阙殆之义。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5L 页
而顾以怵祸疑之耶。虽然。执事无异于时人之以为怵祸也。皆曰当言而独此泯默彼恶知之耶。且执事虽以韦布自待。然自持宪以后至今日官衔。执事辞免之时。岂能并与告身而还之耶。据 谕批之称卿。与夫 赏赐之不得辞。追荣之不得不受。国人之呼都宪祭酒。而不得逐人而拒之。则终不可与白身一例而裁之也。且况一向如此。孔圣所谓贵焉之耻。终恐无时可洗矣。凡此微细去处。皆至理之所寓而不可不密察。是亦穷理之一事也。故虽今事去之日。追恨无及。而犹复索言以求教。实所以感荷虚心公听之盛度也。惟明者察焉而示其可否。幸甚。别纸谓此中士友。欲再叫 天阍。而贱陋出为疏首者。传说之妄也。向来有一人。果欲再举者。愚尝苦口止之矣。流传失实。致勤忍怛。不胜感惶。略此分疏耳。
别纸
前禀周公之过。集注游氏说。与语类或问。所以不同。伏蒙印可。自幸一得之见。不甚悖谬也。但其下端所辨。隐之于心。疑若有回护之意。岂怕有所伤触耶。愚意孟子不敢说无过。而语类云莫到恁地较好云。这一事。大段疏脱云。看兄弟不透者。正是说破有过处。
别纸
前禀周公之过。集注游氏说。与语类或问。所以不同。伏蒙印可。自幸一得之见。不甚悖谬也。但其下端所辨。隐之于心。疑若有回护之意。岂怕有所伤触耶。愚意孟子不敢说无过。而语类云莫到恁地较好云。这一事。大段疏脱云。看兄弟不透者。正是说破有过处。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66H 页
既以此明周公之过。则此岂后人之所得回护耶。且中庸或问。既曰以亲亲之故。轻属任之。不幸而不胜治之则伤恩。然则后来之致辟。固不得不然。而伤同气之恩。则毕竟不得免矣。故语类云然。以明周公当初。不能无疏脱不透之过。而或问。又言致辟之后。三叔有土无官。所以明周公至是能惩毖补过而防万世之弊也。安见致辟之前。已见得三叔之不可任耶。由此观之。以兄弟之故。遽此属任。以至治之而伤恩。固已起弊于眼前。前书谓或启后世之弊者。亦反失之疏矣。象则其恶已著。故使吏治其国。三叔则不然。故任使云者。来谕诚然。前书之云失之率尔。追思惶悚。但以或问所谓轻属任之而不胜治之则伤恩之云揆之。则终见明睿分数。有些未至处不可讳也。不然。周公之任三叔。孟子何以谓之有过。而朱子之注脚。殊不顾惜前圣颜情。又何为也耶。周公之谓学知。以孟子之思兼三王一节考之。其云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者。视大圣人之不待思勉从容中道。则觉有多少费力。毕竟不能无别。故尤翁亦曰文王是尧舜之类也。周公是禹汤之类也。此见大全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