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x 页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天水 姜 玮 慈屺 著)
 序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1H 页
采薇轩全先生(五伦)实记序(代作)
高丽翊赞输忠论道佐命功臣。奉翊大夫。典法判书。进贤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宝文阁提学。知制教领经筵尚议会议都监春秋馆书云馆事。采薇轩全先生实记一卷。为其哲裔数君子。相继裒辑。是虽纂述先美之家所宜有者。然盖勤乎其用志矣。先生当恭悯恭让政衰之日。不有其躬。乃心王室。其崇正学斥异教。革胡服袭华制。画倭变。还民田。救金貂。伸柳濯。所为谠言正论。宏猷硕画。赫赫在人耳目。杰然一代之名臣良辅。而及夫鼎革之际。洁身远遁。并名圃牧。媲节首阳。则是谓求仁得仁。百世之师。宜学者之慕义至今不衰也。而至于改创成均。取明经孝廉之儒。与余先祖潘南先生。同选学官。尊 皇朝斥北元。又与潘南先生。同陈大义。则余与先生之云仍。有通家之好。今余知利安县。先生之后数百家。又皆世籍玆土。抱是编而谒余。蕲藉一言。以广其传。余无以辞。然若先生之立朝始末。功业节烈。具载史乘。似亦无待乎后人之揄扬。而窃按是编所记诸贤事实。有可以补故都之佚闻者。如挂冠杜门七十二贤。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1L 页
其传名姓者。仅曹义生,林先味及孟姓三人而已。而临瀛野史云。先生初亦隐于万寿山。后当招谕。逃归旌善之瑞云。边典书家所藏松京旧志。载不朝岘言志者有二十人。归隐诸山者六十六人。他如郑文忠善友九人。丽季九贞忠俱著姓名。或亦有事实。则是编不颛为全氏家录。而可以传众贤于后。昔韩文公叙张中丞传。欧阳文忠记王彦章画像。皆为屡数百言。以补前闻之缺漏。则是编所辑。宜亦为后来秉笔钜公之所资也。而况余先臣之迹。亦载编中。余尤不可以无言。始辑是编者。全氏廷寿甫。继而辑者。炳烈,在璜,秉佑,在翼,锡允甫。今求余文者。则锡鲁,基台甫也。
韩四客诗选序
集中四君子。皆余素心人也。其年序官次虽不同。而其澹于荣利而深于文字则同。余本拟部次诸作。都为一集。而笔札不能给。姑选近体若干首。仿因继唱和旧例。录之如左。一脔全铏。岂多乎哉。因念余风尘濩落。世缘如梦。而唯是交游翰墨之间。一念耿耿如此。览之者。亦将有嘅焉。
玄皎亭(镒)先生诗集序
某尝闻之师。曰。诗不徒作。言必有物。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夫所谓物者。关系天下盛衰存亡之故。而所谓志者。忠臣烈士忧伤忼慨之情也。非此二者。则皆谩语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2H 页
矣。故曰。诗三百篇。皆贤圣发愤之所作。盖非贤圣则不能作贤圣。而不发愤则又不应作。史公此论。实隆古太师采诗之主意。而齐鲁言诗家之标准也。故诗有以言作者。有以志作者。诗有为己而作者。有为天下而作者。某自弱冠。偶信及此。至今老白首。不能易然持以问世。未遇起予之赏。而往往与经生家龃龉。独李闻庵先生。闻而喜之。谓与其师玄皎亭先生之言相契。亟取芜稿。以求正于皎亭先生。即蒙印可。复取大集。介闻庵以求评阅于某。沨乎泱乎。一扬一扢。几皆关系世故。根柢风骚。而非时世徒言之作也。既卒业。略注几句于行间。以致敬赏之意。先生甚喜以为深惬作者之遗。复介闻庵。求弁卷之文于某。自惟𧪈劣。坚辞不敢当。拟与闻庵及门。而先生遽游岱。为某没齿之恨。先生哲孙云草甫。复述先志。固求不已。既许之而星霜再变。不能措一辞。非敢缓也。深惧先生著作之本意。倘有未契者存也。昔苏文忠为范丞相序文正之集。七年而始出。此事岂不大难矣乎。然范公文章。为勋德所掩。而高雅妙丽。为具眼者所必赏。自能行世而无待髯公之赞扬也。今皎亭先生品行峭洁。学问精研。识力忒大。有未易测。不欲以诗文小技。自显于世。而渊深博雅。为必传之集。岂藉某之芜辞也哉。特以曩日相契之深。必求余序之志。或有人所不能与者。故终不能已于言也。嗟呼。昔者丁酉山先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2L 页
生。以诗雄视海外。而独心折于李藕船(尚迪)先生。求为其诗。弟子某之芜浅。不敢望酉山先生万一。而向慕之私。则于皎亭先生。亦云。
成次兰(蕙永)诗集序
吾友成次兰彩悟。有出人之慧。其好学天性也。弱冠之年。才名遍于东南。曩岁就余于龙湖。谭为诗之要。不觉洒然异之。膝席而前。结为忘年之契。其言曰诗虽小道。必有可观。诗之浅深。要在能观与能为观如何耳。观之奈何。今古治乱。四方得失。皆其物也。而出之以比兴。所谓言之无罪。闻者足戒。故风云月露。虫鱼草木。皆其材也。而行之以神。感之以类。使人自喻。妙于观者也。其辞多不能尽记。而其要旨如此。后又遇于京师。其学益博。其辞益茂。其根益深。其锋益遒。诩为必传之作。嗣后遇辄叩之。其辞屡变。其境日新。耄见之所不及。于是瞠乎后矣。比见。其怀旷然。其色蹴然。如有未得者也。异而叩之。则曰诗之至者。不工而得。由工而得者。举非至者也。如鸾凤之清音。珠玉之光气。疾病之呻吟。悲泣之涕泪。岂皆由工而得者欤。故曰诗三百。皆贤圣发愤之所作。以此观之。不愤则不作矣。而我无其愤。乌能作乎。是以。任汉祖之四方。而携荆卿之匕首。则自然有作而为千古绝唱。二公岂皆由工而得者乎。所以慧日进而工日退。殆不能复有作矣。余又洒然若去碍膺之物。而沃以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3H 页
甘露。始知次兰非吾友而乃吾师也。社兄李兰坨员外。扬扢风雅。熟精选理。而雅喜次兰之诗。以为近今无此作。方有北楂之行。极抄数百首。将以就正于中华大方家数。其意甚善。然余与二兄。俱生偏壤。中外迥隔。意必有囿于风气而不自觉者。今朝廷方议北学。未知何等英隽当膺是选。而如次兰之品者。可以备迁乔之列。而与于大国之观矣。吾党之士。尚多斐然。愿以二兰为介。而求同心于海内也。
送朴梧西学士(周阳)衔 命之燕序(代作)
往岁癸酉冬。家大人以年贡正使赴燕。归告不肖于庭曰。夫士生乎今之世。所诵习者。止诗三百。而求使四方。便能达其情形。酬对如流。无所沾滞。则有是人乎。人或以此待夫子。而夫子必不执此以责于今之人则决矣。然吾夫子盖尝有云。其意若以三百为甚多然者。何哉。不肖尝屡绎而不得其说焉。则大人又告之曰。当夫子之时。陈诗之国。十有五焉。皆与之联其区域。习其谣俗。语言文字。未尝或殊。不假象寄狄译之舌而通其意也。故未至其国。而已得要领者什之五六。既历其境。则验于见闻者。什之七八。及其鸣玉而相与。卿士大夫接也。直少顷耳。然贤愚既皆预知。兴替亦所稔闻。故俯仰问对之际。饮赋之间。强弱之形。善恶之情。诚伪之辨。几无遗焉。以之理明而辞达。无足异耳。若今之时。则异于古。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3L 页
诗教之熄久矣。采风之学。士所不讲。且我邦处于僻左。罕与邻接。而惟以谨事上国。为保守之长策。已千有馀载矣。 国家自经 宣,仁两朝壬,丙之役。疑衅渐释。和好两笃。膺使职者始棘而终怠。至于近世。朝著之士。几无习中国语者。与中朝士遇。笔亦可以代舌。然非老于文学者。则以辞达意。又岂易能哉。由是数百年来。中州之许多事变。几属茫昧。直至近者。夷馆之逼处皇居者。多至为十二国。而强弱之形不辨。南邻又欲滋事。其久至历八年。而诚伪之情莫测。比岁冠盖交于道路。而未闻有以此事相道及者。乌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推是以观。吾滋惧焉。不止使事之难其人而已。为今之计。莫如使朝士及朝士之子弟。俱习华语。一如 宁陵朝为者。将 命之际。毋徒委于舌人。而行人且有专职。预选有文学之士以备用。而苟有当其任者。勿惮贤劳而久于职。则庶有济乎。然辞命者。夫子之所难也。故以子羽子产之贤。必共修润而后出之。苟有见于夫子之所难。而济之以夫子之所易。则于使事乎。何有。玆岁 奏请之行。三价朴学士梧西甫。今之深于诗而达于辞。宜久于行人之职者。故辄以所闻于过庭者献焉。庶其返也。远追圣人所以为训者。近慰故旧之望而释其忧也。
海棠楼上元帖序
是年戊寅之上元夕。海棠楼主人边员外(晋桓)。循凤毛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4H 页
之请。邀集白小香(春培),金松年(在玉),李闻庵(鸣善)三员外。成次兰(蕙永),裴此山(琠),李又青(容白),朴蓉初(承赫)四孝廉于楼馆。并令咸韦堂(炜),哲嗣养石(烶)为九贤。辄分古诗九字句为韵。月下传觞。跌宕终夕。且其志尚简远。词极雅丽。俱是必傅之作。洵为文林盛事。新年嘉祝也。时刘云农(英杓)孝廉。以社中人有事。不与焉。追写小景于卷首。余作岭外之行。后一夕方到。轴中多有见忆之作。感愧已甚。谬蒙众兄勤属。使为小识。尤不敢当。然以附名于卷中为荣。故不揆芜浅而书之如此。以备异日海棠楼故事云。
大慧法语序
南宋朝大慧普觉禅师宗杲。主径山法席数年。亦与朝中贤士大夫标举法要。宣扬宗风。往复辩论。集有书状若干卷。流传东土。主教者善之。定为四集之一。今为诸方䕺林初机入门之书。其见宝重于世久矣。而未闻有他撰。今年春。法友某君某。始得大慧法语若干卷于燕肆。归以示同志。余亦得而卒业。笔笔机锋。得未曾有。洵禅门之上乘。證位之捷路也。因忆少日读宋史云。贤相赵鼎之被逐也。径山僧宗杲。以党于鼎。谪衡州。书状集中所云。编管在衡州。指此事也。夫以物外高行山人。何以得此目于世间也。然赵鼎贤相也。右贤而被谴。于公何贬焉。亦见当时诸名公。乐闻法语。趍陪盈门。久为异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4L 页
趣。时辈之所憎恶。且以朱紫阳之一生辟异。犹称杲老。则其见敬礼又如此。但怪西峰少林自述三年持无字话。无所悟入。一归何处。疑团始破。李卓老云。大慧书状最难读。夫以二老之超诣而有此言。何也。岂以法地甚高。未易径造欤。机缘各异。所契有殊涂欤。独余于是书。喜其无蔬笋气。而是句亦刬。非句亦刬。薰风自南来。去却碍膺之物。洒然有所感。故爰与同好。亟谋锓梓。且志是书。今日使此遗文剑合壁完。而为东来之始也。
自序
不肖辱与诸公交。几二十年。动作言语艺术。不能自异也。尝以是病焉。往在庚戌冬夜。诸公会于梧窗(郑基年)进士斋中。酒阑人倦。相葄而卧。石帆(李建弼)记注忽频频视余。默有所识。余私怪之而不暇问也。遽起坐叫曰。始得之矣。遂就床。引笔伸纸。移烛作余像。满堂乃大哗称绝。复进觞命韵。各系以赞。不在会者多和之。此岂有奇姿异态。伟形俊骨动人也哉。为其通眉胡须。深目高颧蹙额。适似余之丑陋拥肿也。又余尝三夜。与徐圭庭(承辅)先生言。往往愤骂古贤。呵斥俗学。力翻成案。必谓知极于杨子。行极于墨子。体的于告子。法备于荀子。(此句缺)断以易大传礼记。出于一手。为孔门传道之书。无一字遗憾。而集成于史迁。种种造论。皆如此类。圭庭不駴余言。引与娓娓。辄见窗白而未已。岂真以余遐览广记。深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5H 页
言美论之可采乎。为其家贫无书。独学无友。而不掩余之褊謏琐嵬也。今录玆编者。盖余于往春三月。偶得纵步。自曷懒甸。放于辰韩四千里馀。凡所历者。多通都大邑。舟揖之聚。衣冠之盛。终而涉其境而不问其名。闻其事而不详其故。则喜好谣俗山川风物。不能举也。所接者。皆烟云险僻之境枯淡之士。战伐兴废悲伤愁苦之迹。困倦无聊忼慨之辞。与处而不穷其蕴。与发而不极其趣。则英雄豪俊道术篇章。不能遇也。亲老不养则为不肖。有家不治生则为无术。离朋旧废师传而不学则为暴弃。故知余者咸罪余。即余之趣向行事。无以自考。然独其意有所极。脱略形似。孤行远诣。披荆榛。踞虎豹。犯霜雪。涉无人之涂数月而不息。旷兮若无所止。遑兮若有所求。庶卜诸公望而知我。他人不求似也。
拟三政救弊策序
尝著拟策一道。是山野公然发愤之所作也。曷为发愤。伏遇 先朝因南扰 旰食之日。 主有切心。廷有伟论。可大有为而囿于时。屡失机也。曷为公然发愤。非愚贱之所宜愤也。既自知其公然发愤而愤。且至于有作。何也。窃不自揆以为 圣明之世。不可无此议论也。曷云拟策。虽尝以意拟之如此。然又自嫌其文不雅驯。辞多诡激。聊自抒愤而已。实未敢以进彻也。虽然。岂能已于情哉。龟玉毁于椟。则有惜心焉。兕虎出于柙。则有惧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5L 页
心焉。此策之作。以有可惜而可惧也。嗟呼嗟呼。孰使余发愤而有作也。论语曰。不愤则不启。殆将有启余者乎。然使余平心舒气。尽伎俩而为之。以求一言之有中。不敢望也。而况欲以摅愤激之衷。骋乖迂之辞。叫呶喷薄而出之。安能有中。况欲强副急就而为此者乎。此余所为公然之愤也。何以言之。是时。余寓京无憀。将归海上。既俶装矣。过辞郑蓉山(健朝)阁学。阁学迎之喜曰。念子久矣。因出其所尝为议者示之曰。子以为何如。对曰。甚善。是公家庭之论也。阁学曰。然。盖户赋之说也。阁学因谓余曰。南圭斋(秉哲)尚书。为子地主。子知之否。对曰。闻之。圭斋固欲见子。子可见之否。谢曰。不敢。圭斋固欲见子之文。子可托时为辞。以献之否。谢曰。不能。赵心庵(斗淳)相公当 国。主更张之议。而时尝问子去住。子能以策干之否。谢曰。不能。阁学怒曰。咄哉于陵。因揖余至小园子楼中。既就坐。目视左右。已而顾余曰。好自在。无作则不能出矣。即趋入内。视之户尽扃。求出不得。因遂不得已囚首蒙被。覃思数日夜。不遇一策。谢曰。东海鄙人之寡识如此。因又求出。阁学坚不许曰。是子之诈也。更图之。余既素无文。思家室苍茫。复急于求归。遂不得已胡乱涂抹写。将去。惟以塞责速了为主。然每一段毕。阁学取而览之。喜曰。可当鼓吹一拍。既卒篇献之。阁学浏诵良久曰。鳞甲太多。姑未可以示人。少加删润。则当更佳矣。敬应曰。诺。然余既神竭思涸。至数日不能更易。又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6H 页
归思匆匆。不可复忍。辄取酒以浇笔神。痛倾三四瓯。乘醉一读。私焚于屏处。不告而归。不复置诸胸中。今四年矣。今秋余又到京。阁学出此卷示之曰。子能认此否。余既见之。惊曰。安得有此。阁学笑曰。曩时为子供笔砚者之所为也。余始思之。有闾巷人郑昌者。为余服劳。余每缮写一纸。辄取弃稿叉之。郑君则私收之。余曰。此与正本不同。不足存也。郑君曰。但观命意如何耳。因见阁学。为余惋甚。编次其纸。精书一通而进之者也。嗟呼贤哉。郑君之用心勤矣。此卷不足存。而念郑君之勤。不可以不存矣。甚欲更搆精思。以就正本。而忧患之馀。琐尾之中。非但无暇而亦无兴。置不复作。余既耽懒。无意于文辞如此。且昔所为正本者。尚不可以示人。而况玆弃稿乎。虽然。尝值山空夜静。冤禽才歇。灯残香灺。良友忽至。试取一二策。一讽而一听之。痛好机之屡失。唉空言之无补。似往已回。境苦心烦。且其缠绵悱恻之思。忧愁憾慨怨叹之音。蘋末风起。冰壑泉咽。往往言之刺骨。欲令人不能堪。大类天姿刻薄者之辞。若非余之所为者也。嗟呼。畜于余胸。吐于余口。脱于余手。使余读之。而若非余之所为者。何也。今昔之异情也。嗟呼。今余惫矣。年迈志衰。时移事变。无复昔日贾勇之气。而尚有阅时之感。故得此卷而不忍弃也。叙其始末而投之敝笥。嗟呼。治乱有数。否泰相寻。游于大化。安于大命。曩时公然之愤。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6L 页
无复存者矣。
庆州金氏派谱序(代作)
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谱牒之作。所以收族也。故勋华之治。首重亲睦。降及春秋之世。尚且重氏族而尊名字。以是观之。谱牒一书。圣帝明王政化之所寓也。然民之生久矣。势无以尽收。则远次系序。近叙叔伯而已。济南王氏。仅自七世以下。眉山苏氏。止于高祖。此又近时派谱之所以作也。不肖门寒族单。然溯其源则神圣之裔也。子姓之繁。几半一国。至于敬顺王让国救民。宜享厚福。望族尤多。然独余家世。肖微已甚。久矣不振。宗孤居僻。近世以来。再有修谱之役而不获与闻。不肖先人。以是甚恨。赍志而没。不肖时在髫龄。既壮与近宗数君子。谋修派谱。断自桑材(一作村)公以下。为世不至甚远。为编不多。今幸告讫。继而修者。庶不以繁重为辞。且俟大谱全修之日。举而进焉。宜为简便。是编之成。下以尽一家敦睦之懿。上以沾昭代声明之化者。其或在玆乎。是以不揆芜浅而为之说。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天水 姜 玮 慈屺 著)
 记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7H 页
山泉斋记
吾蔚杨汀海上。有山泉斋者。柳氏家塾也。柳氏。有晚休翁者。笃志君子也。昔西山先生于柳忠景公。为袒免兄弟。而与清寒子为友。亦事 庄陵。弗贰节。同配食于坛。而享东峰书院。晚休之十一世祖也。十世祖小司寇公。际燕山朝。贞介不阿。戍于边。 改玉之后。仍不肯还乡。后遂为蔚之望焉。霁湖先生与其叔父松壕公及从弟萝岩公。东都诸名儒。同倡义旅。以御龙蛇之难。龙海公山之会。丹浦苍岩之捷。炳烺千秋。晚休之先烈也。清江李先生于 宣庙庚午。尝莅玆州。民俗不变。士风蔚兴。至于今。家弦而户诵者。寔由先生之教。为河于海。故世比之文翁之蜀。退之之潮。而吾州尚阙尸祝。诚欠典也。晚休之考若王考二公。尝以是慨然。晚休能成先志。与一州士谋。翕然从之。由是吾蔚有李先生祠。士林尊之曰鹤湖书院。此晚休之躬所干蛊也。向余谒院而游柳氏之塾。塾亦新成。在院傍数十武地。而据湖山之胜。柳氏诸子弟始与余接。皆有文有质。深于学者也。晚休辄举斋名而请说于余。余敬复之曰。传不云乎。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惟忠与孝。柳氏之家学也。由家而天下。如泉始达。放乎四海。蒙之象也。以是与子弟勉。不亦美乎。晚休曰可。辄书以为山泉斋记。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7L 页
丰南门重修记(代作)
湖南省城之南门曰丰南。 王迹肇乎是邦。亦我 朝之邰豳丰沛也。夫以 御乡之尊。兼藩臬之重。汤沐千载。烟火万井。熙来穰往。纷纶匼匝。行由是门者。袂如连云。粉堞夺雪。彩楼若骞。急鼓缓钟。早开晏阖。累朝承平之象。尧醲而舜郁。文教相尚。礼俗相让。甘食美服。安居而乐处。不知击析御暴。古今有是事否。是惟我 祖宗制国安民之烈。卓越前代。韬弓橐矢。真可万世不用也。于戏休哉。是诚至治之极矣。春秋之不贵金汤。倘是之谓欤。虽然。尝闻之。阴始于姤。魄生于明。舟车之资。皆因水旱。故古之哲辟猷臣。莫不早戒于桑土。寓备于楛墙。因循恬嬉。非所以处久安极泰之道也。是以。尹玆之臣。有若赵相国。成城于既堙之馀。洪尚书起楼于残燬之后。创始之劳。视缮修万倍。然而不暇自恤者。盖谓众人之所不见有汲汲者存也。昔吾夫子过城而趋。季路笑之曰。如是者久矣。子谓仲由。吾以久故畏之。圣言婉矣。得无寓讽之意乎。今吾 国家之事。狃于久者甚多。然而封彊之臣。每不敢以为意。襦袽之备。尚矣不论。已至于列郡之城。岁积不修。尽复于隍。荒榛废础。举目萧然。惟是省城尚能补治。而遗内炫外。粉垩而朱缘之。要以崇饰盛时观瞻之美。如吾今日之役而止耳。问峙粮则枵然也。问卒伍则流亡也。兵械则朽钝散失也。军情则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8H 页
悬绝而不相孚也。设有一朝缓急之归。将安恃而勿去乎。纵有崇墉千尺。重阙四扇。究焉用之。可悚也已。可愧也已。 圣朝不知 臣之无似。畀以重寄。三载于玆。材卤识蔑。无所藉手以称圣简而塞民望者。每一念至。惶汗至踵。今且归矣。城西南二门丹艧之役甫讫。因书数语。使揭南楼。与父老将士别。非敢以志吾劳。所以志吾愧云。
无尽台重建记(代作)
价古二镇三州。在于胜朝。防御使之所治也。北阻太白。旁夹两江。外险而中夷。据上游。壤联七邑。省城兵梱地形。皆根蒂于玆。寔丹兵之冲要。故尝拒虏有功。屹然任保障之重。而苏显显名于一方。姜太师来山之捷。宗祊再造。虽因辅帅筹略。而地利亦有助焉。逮我 圣朝。北忧既平。若无事于此。然丙丁之役。清师实由此过。而无敢遏之者。备不能豫也。余以不才。猥叩军民之寄。三岁于玆。无所猷为。而徒窃廪饩。用是恧焉。尝以便舆。周视彊场。若金城之堡。卵岘之隘。俱称天险。而要路形胜。莫伟于东江。江在治南五堠而近。湍流悍驶。汇为深潭。翠壁沿岸。陡起陡断。依险阻水。战守之地也。傍有站曰街上。窖粟之所曰院仓。盖以走京孔路。备兵荒不虞而设也。仓南数武地。因岸为台。置楹十二。绝壁百寻。俯临清流天光野势。平旷绵邈。恍有登眺之乐。旧为沙村李氏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8L 页
之园。而据为官亭。自尹侯某始乾隆某年。距今为若干岁也。经久陊剥岌岌。有将什之形。余初过焉。凛乎其不可登。乃与州人士谋。乐为之助。易以新材。稍变旧制。外敞内奥。凉燠俱宜。要为有用。不欲仅资游览而已。凡三阅月而功告讫。以民乐于趋事也。台旧名曰无尽。余既磨厓而刻之。又新为亭扁曰泛波。为亭处双流之中也。亭既成。率部属延儒绅而落之。咸曰。果哉。台之无尽也。几毁而复新。造物者之为欤。内典曰。众生无尽。故我之慈悲。亦无有尽。余则曰事变无尽。故人之事功。亦无有尽。凡为州镇牧守之任者。知事功之无尽。则令名无尽。而其将与斯亭斯台。共图无尽。至于山风江月。与造物者。共享无尽。不亦可乎。后来君子。登斯台而任防御之责者。或有取于斯言。是为记。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天水 姜 玮 慈屺 著)
 说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9H 页
爱蕉说。赠朴涧广(致翰)
凡以爱称者。必其爱出乎众。或众人之所不爱而己独爱者也。故爱酒者众。而从未可与镏伶对酌。爱侠者众。而且未可与四君争士。人或好察迩言。而决不敢与虞舜予圣。人或游戏三昧。而断不宜与黄面老子斗幻。自多忠信而不当轻试吕梁之水。纵具鉴赏而不必遽品。洛阳之花。何也。羊枣菖歜。圣贤之所独嗜。而不脱泥味。龙王之所犹苦也。余所敬涧广先生者。一生肮脏而有不可思议底柔和。酒阑意远。辄以爱酒爱侠爱技爱佳人好士自命。又爱诗。爱古人之诗而不爱今诗。目不可一世。然独与余友蕙士(徐应禹)善。蕙士容貌恂恂。笔墨萧然有奇致。时士不能帏而独为先生所包。余已伟之。若余寄迹萍蓬。无所见于世。然先生顾独喜之。介蕙士以包余。蕙奇余僻。均是海上之疥夫臭人。而先生顾独嗜之。开口见胆。其意若欲并列于名酒烈侠佳人妙士而爱之也。不亦异夫。诚有众人之所不爱而己独爱者否。与余别时。自以爱蕉。徵说于余。余未暇作也。自以见爱于先生者为之说。无一字及蕉。然苟循爱根。余亦一蕉也。蕙士亦一蕉也。佳酒好女妙技名士。亦一蕉也。岂必鸾尾为叶。抽书为心而后。谓之蕉哉。余方自喜蕙士与涧广先生有同爱者。而不欲蔓辞焉。蕉之所能见爱于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89L 页
先生者。蕉当炽然自说。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天水 姜 玮 慈屺 著)
 颂
  
犀带颂
水生仰月。精气内全。发为文章。瑞华通天。一品仪物。百僚之先。君子攸宝。德施万年。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天水 姜 玮 慈屺 著)
 论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90H 页
忠恕无圣人学者之异称论
呜呼。自仲尼没。而微言绝大道隐。而忠恕之学。不讲于世久矣。后之学者。未达一贯之旨以为道有天人之别。而忠恕有圣人学者之异。岂其然乎。夫忠恕。圣人之事也。学而至于忠恕则圣人矣。非种种学者之所能跂及也。何以言之。子贡。圣门之高弟也。其言曰。人之不欲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此忠恕之说也。子思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与子贡之言何异。然而夫子不许子贡之能造此域。故曰赐也非尔所及。赐之所未能及者。以为种种学者能之乎。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惟我夫子实有忠恕之德。而受忠恕之名。所谓大德必受其名者。是也。故愚也敢谓忠恕圣人之事。非学者之所宜冒也。然则所谓忠恕违道不远者。何也。此即所谓一贯之训也。忠之道与恕之道。实相一理贯通。而有人我之别。故各谓之道。而以为相违不远。朱子训违字。如齐师违谷七里之违。诚为妥叶。不是违背之违。若或违背于道。则不容有丝毫之差。岂得曰不远而已哉。然则子思此说。正所以发明曾子之意。无二解也。然而独怪后之讲者。多以口讲为事。而以忠恕为易能也。岂得为一贯之正解乎。夫中庸一书。是子思居宋。惧家学之不明而作者也。忠恕之道。即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90L 页
其家学。而中庸一书。所以发明忠恕之传而已。其曰未发之中。所谓忠也。发而中节。所谓恕也。施诸己而不愿。所谓忠也。勿施于人。所谓恕也。诚者天道。所谓忠也。诚之者人。所谓恕也。屋漏不愧。所谓忠也。参天赞化。所谓恕也。天德无对。所谓忠也。人与天同。所谓恕也。此乃天人一贯。人己一贯。表里一贯。终始一贯而后。始为忠恕一贯之道。而不可以圣人学者。分为两层。使种种学者。亦可以冒忠恕之名。亵忠恕之学。为可惧也。
四书首章立言必以三截论
呜呼。昔我夫子以四科教人。而文居一焉。不惟居一。而且居四科之首。夫所谓文者。穷高极深。累世未易穷其籍。然浅而求之。鄙而论之。则亦后世文词家作文之法也。今以群圣大雅之作。谓类后世词家之法。不亦悖哉。然周礼。周公之作也。而以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作也。夫百工之事。犹以为出于圣人。则词家作文之法。独不本于圣人乎。故六经之文。细求其法。皆今词家作文之所本也。以今词家作文之法。溯考唐虞以下典谟之文。无不皆同。岂不异哉。夫所谓同者。若今论孟庸学四书之文也。今夫论孟庸学四书之文。其义则未必同。而其作文之法。则不得不同焉。所谓三言者。是也。言必至于三。而其义始备。何则。天下之物。皆由两而立。如乾坤阴阳。特其大著者也。细求其故。无不皆然。而终必复干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91H 页
其始。始而至终。终而复始。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古训之遗。而非犹龙氏之所能创言也。今以四书论之。论语。是劝天下万世向学之书。而首言己学。次言人学。是为对待之法。而归结于不知不愠。超然于人己之外。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明。与四时而合序。与鬼神而合其吉凶者也。而其言则必成于三而后。其义始备。此其一义也。子思以圣师之孙。克阐先训。贾谊以为子思居宋。惧家学之不明。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今观二书。大学是明德之书。而先言己德。次言人德。而归结于止。所谓知也。中庸。是明道之书。而先言天。次言人。而归结于教。此又各其一义也。至于孟子。则别开门户。以为万古文章之祖。而往往用此古法。若孟子七卷之首章。即用前后相照之法。是其文词家结构之通法。而至如三用利吾。是为文家自然之势。恐非至处也。如舍此法而深求于义理之奥妙。则反失作文之常法矣。愚生窃闻先生是深于文者。僭以是说进焉。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天水 姜 玮 慈屺 著)
 议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91L 页
驳庆尚左道兵水营移设议(代作。当时因此议。不果迁。)
莱蔚两营之失其形便。不可不移之状。前后帅臣之论。皆切于边情。有为固圉之计。必宜亟举者。然至欲蔚移于庆。莱移于蔚。则有不敢苟同者。今谓两营之未得形便而欲移者。顾又移于无形便之地。则乌在其移置之意乎。东京古地。民物殷阜。有信美之称。然南距蔚洋。北通鬐浦。俱仅一程。且于其间。初无据险扼要可以邀截之形。其东薄海。虽曰阻山。而输挽相续。亦非不可踰越之险。今置府城。寔在平地。而前昂后低。古有北髻短尾之谚。其视蔚营之环山为郭。反有逊焉。而旁近又无一座山城之可以恃援如他营之例者。则其无形胜。可以揣知。今夫刱置之初。经营之劳。工材之费。不可胜量。而不暇惮恤者。以形便之有无也。而其为形便。又无可凭。则民言之谓何。边虞之谓何。此于移庆之论。未敢苟同者也。蔚营虽云近海。然前距长生浦。拟置船所之间。至为三十里之远。而间隔冈峦。瞭望之所不及。实未可以一鼓登船。则处城之卒。势难习水。其置舟师之营。亦未为尽形便之善者也。且蔚之欲移。以城中之无泉也。而莱之移蔚。又岂能得泉于城中。如以无泉而不可守。则两营何间焉。此于移蔚之论。又不敢苟同者也。然则要冲之路。兼优形胜可屹然为一路保障者。移梱之第一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92H 页
筹也。今峤南一省。分为左右道。而其修京官乘传大路者三。曰竹岭,鸟岭,八良峙者也。其左路则由永川,新宁。踰竹岭而达于丹阳,清风。此兵家所谓伏道也。其右路则由丹城,山清。踰八良峙而达于云峰,南原。此又所谓伏道也。伏道则设有守备十万之师。可以坐缚。不重镇而可御也。惟是中路。则由密阳,清道。贯全省之腹心。而北上至京。此所谓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我得亦利。彼得亦利。先至者得众而制全省之命。所谓衢交之正道。不以重镇则不可御之路也。是以龙蛇之难。倭陷釜山,东莱。继陷金海,梁出。取道于密阳,清道。而大邱不守。全省无兵。进据尚州。踰鸟岭而达忠州。此乃倭寇最初趋京之路径。则一路之冲。莫要于此。苟为置镇于此路。阻险而勿失。则全省可守。全省可守而后。京都藩屏馀路堵截。又可议也。今考图志。参以众论。则三浪迁之北八鸟峙以南。其间百数十里。最得形胜。而蜜阳府治在推火山城之下。实据其要。巘岳蔽于左后。洛江绕于右前。内作洞府。外险中宽。地衍而沃。百物委输。糗粮辇畜。乘城之卒。不资于外而足。所谓被山带河。四塞之国也。后倚省城。前援莱府。门扃固密。有不可窥闯之像。加以其民薰陶先贤。好学重义。可与共守。有镇于此。以卫腹心而抚边疆。则隐隐岳岳。有虎豹在山之威。而合众出奇。可以纵横如意。夫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四出可以邀贼者。
古欢堂收草文稿卷之一 第 492L 页
藩镇之地形。而此路形胜。殆为近之。有非左路永宁之比。(旧议欲移于永川新宁。)则参互比量。宜若可取。然如图刱置。劳费万倍。有未可遽议者。则只贡愚见之如是而已。莱营之屡迁而未得地形。毕竟还设于壬辰覆辙之地。夫以朴泓遇难之时。已患船舱之游塞。未免沉舟而逃。而况于今乎。此其当徙无待两言。而诸浦拟论之中。项串最优。申庄武(汝哲),权帅(儆)之论。不啻的确。揆以瞽见。无胜于此。然亦系刱置。劳费不赀。亦当置之空言而已。然水寨之迫近莱馆。而虚实毕输。兵梱之落在海滨。而指麾不便。其所欲迁。即是二百年以前之议。而承平因循。迄今未遑。可嘅之甚也。窃以愚虑谓宜择于文武臣中深谙兵事。晓畅地利之人。周视左路。兼究方略。以尽阴雨绸缪之方。则军国边圉。万世之幸也。顾以浅昧。短于筹度。所拟地方。又非躬涉。而妄论如此者。非敢求异于人。系是边镇大计。不嫌熟讲。有怀毕陈。不宜苟同。且和人傍伺。动静必闻。万一失宜。招侮不少。故区区过虑。猥竭愚见。然而迂谬无取。不足以仰塞 明问。备裁择之万一。不胜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