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第 367H 页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李承熙]
我朝鲜四百九十有三年丙戌。先君殁于星州大浦里第。既葬。门人郭钟锡,李斗勋等。发巾衍付不肖承熙。戒之曰今先师不在。惟平生心法在是。孝子其事焉。今十年其有成乎。先是门人李祚铉与承熙。谋先君别业。李斗勋,英勋复益其资。经纪是役。乡道士友咸称力补之。承熙啼呼久不死。乃稍次而辑之。许斯文薰及门人张锡英往复订议。甲午三月。门人许愈始就承熙先斋。凡五阅月。删其重复。正其讹舛。写成一本。时域内已大乱。其十月承熙避地居昌。乙未三月。南中人士大会于昌之井泉。属许愈,尹胄夏主校事。以诏承熙。诸君子各以其事相焉。四月付活字。十有二月告成。总诗词三,疏策一,书二十八,序记跋论说辨等六,杂著七,铭箴祭碑志传等四。合四十九篇。先君尝历劄易书诗礼春秋四子。宋诸贤及我东李子书。又订辨诸家异端之谬。以会通于一。阐发主理之旨。有求志,辨志录,直字心诀等八十馀卷。晚而为天下后世忧。有理学综要春秋集传四礼辑要等篇。其见于此书。仅一二于十。然其大要盖已提之矣。噫。天地所以为心者此理也。圣贤所以为学者此心也。苟天有心。此学不泯。千世有作。庶有徵于斯篇。不肖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第 367L 页
男承熙敬书以识。
重刊跋[后学金 榥]
寒洲李先生文集。始以活字。为卷五十。嗣后迭经及门高弟商确删节。实为今本。视前得五之四。而锓梓藏阁。可以需诸永远也。榥窃观比年以来。先生之学。传之浸广。而其说益以发明。经生学子稍知趋向者。考论渊源。莫不归宗先生。或虽新学分门。好为异说者。亦不能不以先生为理学大家。则是集之行。固非吾若而后辈之所得私也。况如榥浅见薄识。尤何敢妄赞一辞于其间哉。独尝闻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学而无自得者。殆未能深造乎道也。生圣贤之后。读其书诵其说解其义。循涂守辙。人尽是也。求其实有自得可以有补乎斯道者。曾几何矣。所贵自得者。非苟为抗高凿深。索隐行怪。尚新奇而夸侈丽也。由其浸涵积累。默契大原。比物丑类。各有条理。言之必其有是。推之如其所言。扩前人之所未发。而其实不踰乎涂辙。究众人之未及知。而其致未尝不平易明白。若是者其可与不知者道哉。维先生以高世之才。勤一生之力。定本乎祖云宪陶。而优柔乎妙道精义。至其涣释怡顺而发之自得者。于理学则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第 368H 页
有综要。于易则有管窥。于春秋则有集传。于礼则有辑要。于诸经诸子诸儒则有求志录。于诸家异说则有辨志录。于经世为邦则有亩忠录。于立志本原则有直字诀。凡其有功于羽翼斯文。扶竖世教者。槩不可一二计。而是集则其会通而纲维者也。使后世而有孟氏者作。所谓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原而可为时措之宜者。岂不于先生而许其庶几乎哉。先生之言曰吾儒之学。必以理为主。居敬所以存此理也。致知所以明此理也。力行所以循此理也。圣贤之明道诏后千言万语。其归在主理而已。在吾后学。唯当以此为先生之单传旨诀。则其于读先生之书慕先生之学。抑亦可以思过半矣。先生冢孙基元以榥于先生。为私淑后徒。责以一言书诸卷后。力辞不获。乃略道其平生景仰之忱如此。事涉僭踰。自不胜其皇愧之交至云。
重刊跋[李基元]
我王考寒洲先生之遗书。地负海涵。而原集之出。适会于甲午大乱。先君子避地于娥林。与南州士友草草付活印。事涉扰攘。类多讹舛。且一边人嫉贤搆诬。驱之以伪学。至使此集不欲传于世。世道之龌龊。其至斯欤。先君为是之忧。昼夜兢惧。思欲整其误谬。辨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第 368L 页
其诬罔。更修完本而营付木者久矣。忽值邦国多艰。周社将屋。遂桴海而东。历入中华。与一时士大夫。论天下之大义。因呈理要礼辑春秋等书于曲阜夫子之宫。犹恨原集之未得广布。屡书于当日及门诸公及不肖。促其成。岁丙辰承命携旧本入于奉天旅舍。以为磨勘。大化遽促。有遗命而殁。返葬而随之还。裹在巾衍。倏忽十年。呜乎。顽缕苟延。大惧先志之未遂。乙丑秋士林会山阴之尼东书堂。询议乃合。出资协助。旋以不肖罹世网而止。越二年丁卯。始付梓役于三峰书堂。至于戊辰功告讫。诗词三,疏策一,书二十四,序记一,跋一,杂著四,铭箴梁颂祭文合一,碑碣志行状合三。总之为三十八篇。附以谱状挽祭。盖因旧本略加修正。只以文句之嫌。致雌黄者删之。或人家文字之为前漏者补入之。如亩忠录自为一书。留俟全书之出。曾有先君之付标。又经俛宇晦堂两先生之勘洗。庶不至大谬。其或难免银根之误者。是不肖之责也。夫人之所得于天者。理为之主。而危微之际。气机斯炽。易为掩蔽。戛戛乎难明。我王考平生肆力。探得微奥。苦心阐发。累累数万言。反为猜险者之哗然攻斥。竟致吕政之祸而极矣。然天不丧斯文。蔡韩
寒洲先生文集后识 第 369H 页
之徒终不能肆其虐。今公心实学者。稍稍有归宗。至于新学之深究。推之以理学大家。观于儒学史之出。亦可想也。未知得几何子云而继明者欤。是所拱手以俟。不肖孙基元盥手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