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x 页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跋
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09H 页
许舜歌家藏 正庙手圈跋
帝王之学。权舆于庖牺画卦。而精一心法。大明于虞夏之际。禹次洪范。汤述盘铭。文王演易彖。武王受丹书。厥后卫武公最为好学。如淇澳抑戒等编可见。春秋以降。盖蔑如也。汉武知尊六经而徒归叶公之好龙。唐宗招延四馆而不免冯妇之搏虎。若宋世所谓宸奎御书。亦只是翰墨末技。何能有补于清源端本之工耶。惟我朝 圣圣相继。重熙屡洽。式至于 正宗大王。自在春宫。酷好读书。万机之暇。手不释卷。盖自六经四子。达之于洛建性理之学。以立其本。旁及于两汉八家之文。而参之以名臣奏议之编。以博其趣。轮流演绎。钩深研要。万选其千。千选其百。一一是分金秤上称出来。而又却句琢其精。字剥其华。研朱点玄。编之为手圈几页。 亲制序跋。以著其尊信表章之实于诸子。则令内阁儒臣分撰以进。编既成。缮写而剞劂之。昭布一世。俾为烛幽之鉴指南之车。于乎盛哉。草茅小臣。尝阅 列圣御制。得手圈序文读之。遍求印本而乡间未有也。日往甘文之览辉堂。主
帝王之学。权舆于庖牺画卦。而精一心法。大明于虞夏之际。禹次洪范。汤述盘铭。文王演易彖。武王受丹书。厥后卫武公最为好学。如淇澳抑戒等编可见。春秋以降。盖蔑如也。汉武知尊六经而徒归叶公之好龙。唐宗招延四馆而不免冯妇之搏虎。若宋世所谓宸奎御书。亦只是翰墨末技。何能有补于清源端本之工耶。惟我朝 圣圣相继。重熙屡洽。式至于 正宗大王。自在春宫。酷好读书。万机之暇。手不释卷。盖自六经四子。达之于洛建性理之学。以立其本。旁及于两汉八家之文。而参之以名臣奏议之编。以博其趣。轮流演绎。钩深研要。万选其千。千选其百。一一是分金秤上称出来。而又却句琢其精。字剥其华。研朱点玄。编之为手圈几页。 亲制序跋。以著其尊信表章之实于诸子。则令内阁儒臣分撰以进。编既成。缮写而剞劂之。昭布一世。俾为烛幽之鉴指南之车。于乎盛哉。草茅小臣。尝阅 列圣御制。得手圈序文读之。遍求印本而乡间未有也。日往甘文之览辉堂。主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09L 页
人许舜歌出视此编。盖写本之曾经 睿览者。颁赐近臣。而其家不能典守。流落人间。终归于通经好古之士。抑亦天也。最所敢疑而不敢言者。见其卷面标题之笔。烂然有云章日光。决非世南以下戬法所能髣髴。此书之为稀世奇宝。岂特如昭陵之玉匣而已哉。竟日庄阅。仍窃叹于心曰圣贤之千言万语。何莫非妙道精义。而其中自有最要处。况如文人之文。不容无珉玞考颣之杂于其间。而举入于我 先王眼鉴心衡。万象呈妍。锱铢不爽。今夫波斯之市罗列者。皆明珠大贝。凡夫遇之。未见有特异。而良贾一顾。便别其稀品。此则手圈之上一半也。今夫狐白裘。天下之至美者。而世无粹白之狐。特集其腋下数茎毛而始有粹白之裘。此则手圈之下一半也。独惜其篇帙不完。间有逸者。而望气者见之。将必有烛天之光。抑或神物复合。终归于许氏之藏耶。舜歌甫日读斯篇。潜心服膺。以之崇德而广业。则进而黼黻皇猷。退而标帜吾林。何莫非 先王赐也。震相生也晚。不得躬沐菁莪之化。依近日月之光。独抱残经。枯落穷庐。吁亦命也夫。姑书此以贺主人之得此宝藏。俾后之人。与知 圣学之渊懿。卓越百王云。 健陵礼陟后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0H 页
十三年壬申。乐利后民新安李震相。拜手稽首谨跋。
内弟柳茹卿(道汇)家藏七圣玉册文跋
我 殿下即阼元年。实维上元甲子。膺千岁一值之运。启亿载无疆之休。命礼官考旧典。追上 纯翼宪哲四朝徽号。仍上 三殿尊号。设都监备仪注。自时原任大臣以下。监董诸员。极一时之选。诚以奠礼之尊严而事体益重。职任之清华而简拔益精。内弟柳茹卿特与其选。仕八十有四日。而玉轴金匮。次第告成。词臣撰册文进。骏德鸿功。淑范徽音。辉映轴中。内阁摸印。各送副本于僚员。奉归而藏之家。为传世宝。实昭代盛事也。余尝谒舅氏护军令公于河上第。退而与茹卿游。坐间出示余两轴子。即伊日之册文印本也。其质则簇金堆香。其文则摸云画日。其颖则银钩铁索。其印则奎章金宝。擎手奉读。益叹我 列朝谟燕之显承。我 殿下孝思之纯笃。卓越千古。而继有所感于中者。茹卿以芝兰之资。生乔木之家。妙年策名。属望甚殷。簪笔迩英。翱翔玉署。由实录厅八册号监。以劳升通政。未四旬而列六仙。此皆明月之珠。无因而至前者也。如使谐世取宠。不回船于急濑。则以若资地。亨衢进取。咄嗟可期。而入则八座之崇。出
内弟柳茹卿(道汇)家藏七圣玉册文跋
我 殿下即阼元年。实维上元甲子。膺千岁一值之运。启亿载无疆之休。命礼官考旧典。追上 纯翼宪哲四朝徽号。仍上 三殿尊号。设都监备仪注。自时原任大臣以下。监董诸员。极一时之选。诚以奠礼之尊严而事体益重。职任之清华而简拔益精。内弟柳茹卿特与其选。仕八十有四日。而玉轴金匮。次第告成。词臣撰册文进。骏德鸿功。淑范徽音。辉映轴中。内阁摸印。各送副本于僚员。奉归而藏之家。为传世宝。实昭代盛事也。余尝谒舅氏护军令公于河上第。退而与茹卿游。坐间出示余两轴子。即伊日之册文印本也。其质则簇金堆香。其文则摸云画日。其颖则银钩铁索。其印则奎章金宝。擎手奉读。益叹我 列朝谟燕之显承。我 殿下孝思之纯笃。卓越千古。而继有所感于中者。茹卿以芝兰之资。生乔木之家。妙年策名。属望甚殷。簪笔迩英。翱翔玉署。由实录厅八册号监。以劳升通政。未四旬而列六仙。此皆明月之珠。无因而至前者也。如使谐世取宠。不回船于急濑。则以若资地。亨衢进取。咄嗟可期。而入则八座之崇。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0L 页
则五马之荣。未必多让于别人。顾乃谨守本色。难进而易退。才竣事便下乡。日处亲侧。怡愉以养志。超然若山林长往之士。视世之钻蹊径规势利者。唾洟而不屑以也。独其此轴之藏。足为藉手之资。尊阁似帝典。奉持如大训。祥光瑞霭。将有烛天而起者。班资崇庳。不足较也。且昔之荣耀。非由佗道而得。则安知异日不更有骞腾之会耶。但当金尔躯玉尔心。出处之间。存得一副石画。使此宝轴永世焉。则此乃所以报君恩而光先庥也。
杜门成先生实记跋
昔当丽社之屋。立慬最盛竹桥之血。乌山之薇。至今可指认。惟杜门洞诸贤。晦其迹而泯其名。其节最苦。其义益烈。而皭然之光。犹有不可掩者。余窃怪当时之挂冠南岘。齐入杜门者。至于七十二贤之多。而贞节公成先生独得杜门之号何哉。近观骊州李氏掇感录。历载不朝岘言志事。而以先生宁为王氏鬼云云十字矢语为首。而实纪中名子以杜。送归故山。又与之相符。公之首倡于靖献之义。而其为杜门洞主者审矣。惟我 英庙之临岘制诗。竖碑表节。深轸树风声之典。而云仍邈在岭表。先生懿迹。始克表章于
杜门成先生实记跋
昔当丽社之屋。立慬最盛竹桥之血。乌山之薇。至今可指认。惟杜门洞诸贤。晦其迹而泯其名。其节最苦。其义益烈。而皭然之光。犹有不可掩者。余窃怪当时之挂冠南岘。齐入杜门者。至于七十二贤之多。而贞节公成先生独得杜门之号何哉。近观骊州李氏掇感录。历载不朝岘言志事。而以先生宁为王氏鬼云云十字矢语为首。而实纪中名子以杜。送归故山。又与之相符。公之首倡于靖献之义。而其为杜门洞主者审矣。惟我 英庙之临岘制诗。竖碑表节。深轸树风声之典。而云仍邈在岭表。先生懿迹。始克表章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1H 页
纯庙朝。追享崧祠。特命节惠。不赠以宋韩通中书之爵。但加以晋陶潜靖节之谥。盖以是酬其罔仆之志。而尽其阐幽之道者也。先生实纪。始刊于己巳。而立斋郑先生为之序。续录于甲午。而公之闻孙承宣公为之跋。贞珉之绩。易名之实。前后备矣。而添刊之论。又发于今日。诚以绍先焘后之方。不容不合为一通也。余尝作西游。起旷感于不朝岘下。而白首牢骚。重阅是录。窃不胜激慷之思。特因慈孙之恳。猥当扫尘之役。仍将续刊事实。记于下方。先生之危忠卓节。益将永有辞于千祀矣。
昌舍集跋
昔孟贞曜晚尉溧阳。吟颠金濑。识者已恨其抱奇潦倒。然其苍然之色渊然之光。发之于沈郁顿挫之馀者。非时宰之所能掩。而后世公眼评其诗则曰长驱铁马。踏裂层冰。评其文则曰埋沙断剑。卧壑寒松。愚于昌舍孙公之诗若文。深得其不平之鸣。有似乎东野者。公以逸群之才。当 健陵之世。进之可以鸣国家之盛。退之可以抗赤帜于盟坛。而仅得以贾董口气。脍炙于功令家。大才晚成。沈冥下僚。冷帽残邮。蹭蹬而归。黼黻弘猷。让与当阳。种白水之稻。斸青山之
昌舍集跋
昔孟贞曜晚尉溧阳。吟颠金濑。识者已恨其抱奇潦倒。然其苍然之色渊然之光。发之于沈郁顿挫之馀者。非时宰之所能掩。而后世公眼评其诗则曰长驱铁马。踏裂层冰。评其文则曰埋沙断剑。卧壑寒松。愚于昌舍孙公之诗若文。深得其不平之鸣。有似乎东野者。公以逸群之才。当 健陵之世。进之可以鸣国家之盛。退之可以抗赤帜于盟坛。而仅得以贾董口气。脍炙于功令家。大才晚成。沈冥下僚。冷帽残邮。蹭蹬而归。黼黻弘猷。让与当阳。种白水之稻。斸青山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1L 页
薪。终老岩阿。卒无所展布。江南之役。无乃同归于命耶。虽然公早得依归于锦阳之门。而退与荷埙两公。契金兰而贲丝蓝。非直如昌黎梦中之傍笑。而后世知言如月浦李公序其稿。至谓大放厥声如某某者。敛部曲而听指挥。则公之才纵屈于一时。而公之文足传于百世。无愧乎天假之善鸣也审矣公于文不自惜。今其咳唾之馀。仅数页耳。来云之收拾煨烬。付之剞劂。乌可已也。余既为公状。又跋其集深致其感慨想像之意如右。
锦西集跋(辛巳)
昔我王考涵轩公。乐善好义。所与交皆当世之硕德。而尤于锦西朴公契最密。徵随无虚月。至则夜烛成堆。去则赫蹄笋束。及王考没。公以酹辞挽语。摸写实际。今于集中可考也。公以忠贞之世。笃孝谨之风。弱冠谒百弗庵崔先生。先生便许曰名家好子弟。老夫不觉起敬。槩其威仪动作之则。已孚于有道之鉴。而中晚以后。律己闲家接人应物之节。多有不摸效而同矩矱者。震相执烛侍公。获睹其风度之俊伟。言议之该洽。翘翘如鹤立松皋。锵锵如凤哕丹山。继又委禽法门。得以事吾祖者事之。每呼与坐。纵谈今古事
锦西集跋(辛巳)
昔我王考涵轩公。乐善好义。所与交皆当世之硕德。而尤于锦西朴公契最密。徵随无虚月。至则夜烛成堆。去则赫蹄笋束。及王考没。公以酹辞挽语。摸写实际。今于集中可考也。公以忠贞之世。笃孝谨之风。弱冠谒百弗庵崔先生。先生便许曰名家好子弟。老夫不觉起敬。槩其威仪动作之则。已孚于有道之鉴。而中晚以后。律己闲家接人应物之节。多有不摸效而同矩矱者。震相执烛侍公。获睹其风度之俊伟。言议之该洽。翘翘如鹤立松皋。锵锵如凤哕丹山。继又委禽法门。得以事吾祖者事之。每呼与坐。纵谈今古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2H 页
实历历如指掌。而窃以谓杜武库虞秘书未必过之。尤于家庭之间。见其有绳尺之不可越。久而擩染。不敢肆其轻儇放倒之习。亦尝受读乎所著诗文之一二编。而余方尚奇务新。谈龙肉而梦匀天。未真知大羹玄酒之为至味。阳阿白雪之为希音。及公之没。长德益鲜。风流文物。渐不逮古。拊念当年。始觉山益高而水益阔。恨不穷其源而造其巅也。日公之孙止铉。抱遗文数卷。要余为丁乙役。余固于祭公文。自拟以褚逊李汉之为者。辄受而卒业焉。盖公平生慥慥乎德义之实。而未尝标榜为学问。惓惓乎经济之志。而不曾刿鉥为文章。其诗则芙蓉之出水也。其文则长松之倚短壑也。平淡清新之味。沈郁浏亮之音。若可想见其和毅之容洒落之襟。而顾余景仰于平昔者。又在于词华之外。敬题下方。以待后日之识天机者。
大学讲录跋(丁卯)
吾州讲会之规。肇自文穆公倡道之日。而中废不行久矣。往在 哲庙癸丑。我仲父议于乡老。首复旧规以四子心近。轮次设讲于晴桧两院。将讲先行士相见礼。讲毕申之以蓝田白鹿洞规。自是厥后。岁以为常。使一境士子。稍知科目之外。有义理之学。而周旋
大学讲录跋(丁卯)
吾州讲会之规。肇自文穆公倡道之日。而中废不行久矣。往在 哲庙癸丑。我仲父议于乡老。首复旧规以四子心近。轮次设讲于晴桧两院。将讲先行士相见礼。讲毕申之以蓝田白鹿洞规。自是厥后。岁以为常。使一境士子。稍知科目之外。有义理之学。而周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2L 页
于礼法之场。沈潜于性命之源。庶几有补于我 圣朝崇儒重道之化。而私相讲讨。无以推及于远近山沿僻奥之处。𨓏𨓏有异说滋蔓之虑。属当 圣上初元。上疏请申明乡约。表奖儒术。盖以明正学为抑邪说之本。敦礼俗为镇骚讹之要也。庙堂奉 旨裁处。姑令先试于本州。而列邑则依旧是寥寥无闻矣。丙寅春。洋邪现发。天讨大行。异舶抢掠。丑类跳踉。大臣筵奏。特轸反经之道。广布朔讲之令。按使龙仁李公参铉发关列邑。各修纳讲录。我仲父以大耋。倡率多士讲大学。讲罢命震相录出而修润之。顾謏闻浅识。获从父兄之后。缀缉所闻。揣摸为说。必多不中理者。然窃惟一部大学。可作斥邪之本。明德则复本性之善。新民则革旧染之污。为臣而止于忠则必不敢为教皇教主之号而陷于无君矣。为子而止于孝则必不忍为肉身灵魂之说而陷于无父矣。与人交止于信则必不萌欺人取物之心矣。物格知止则知耶稣之升为天主者。归于虚妄。而祭祀祖先之礼。出于天理之正矣。意诚心正则彼之诪张为幻。作奇技淫巧者。自底败绽。而身修则必不以刑死为上命。家齐则必不以聚麀为真性。能知絜矩之道则必不胁人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3H 页
己。剽掠而行其教也。苟使大学之道。大明于世。何患邪说之陷溺哉。
感应庵诗轴跋(戊戌)
余家鹫岭下。鹫岭固岧峣也。其顶有小祇园。祇园固幽净也。岧峣者似道之极。幽净者似道之安。造之极而居之安。余窃取焉。顾余于道未尝趯著脚指头。而思得近道者为友。有以循步武而造卓域。岁土狵霷月小晦。约郑友晋叔读书于此庵。张君景遐亦至。鼎峙于梧经竹卷之间。景遐读鲁论。鲁论道之精。晋叔读尚书。尚书道之原。余读中庸。中庸道之彻上下而贯精微。各能于所读者有得焉。则何患乎不造于极也。间因览物乘兴。赋诗以见志。景遐之诗雅而温。晋叔之诗赡而厚。余之诗疏而宕。其情性然也。继又得家从兄莅主其盟。凡得诗略干首。遂合为一轴。亦拶界不易得之盛事也。联榻五十有奇日而别。赠别以言。古之道也。余揖而告曰景遐性气温醇。容辞修整。但当格物穷理。以极归趣之博。持志养气。以济沈潜之质。晋叔天资明颖。学术该洽。但当主敬行恕。克就笃实之行。辟异卫正。不顾指笑之名。若震相则表襮白直。语言傋𠈵。知而不精。言而不践。必须百倍其功。
感应庵诗轴跋(戊戌)
余家鹫岭下。鹫岭固岧峣也。其顶有小祇园。祇园固幽净也。岧峣者似道之极。幽净者似道之安。造之极而居之安。余窃取焉。顾余于道未尝趯著脚指头。而思得近道者为友。有以循步武而造卓域。岁土狵霷月小晦。约郑友晋叔读书于此庵。张君景遐亦至。鼎峙于梧经竹卷之间。景遐读鲁论。鲁论道之精。晋叔读尚书。尚书道之原。余读中庸。中庸道之彻上下而贯精微。各能于所读者有得焉。则何患乎不造于极也。间因览物乘兴。赋诗以见志。景遐之诗雅而温。晋叔之诗赡而厚。余之诗疏而宕。其情性然也。继又得家从兄莅主其盟。凡得诗略干首。遂合为一轴。亦拶界不易得之盛事也。联榻五十有奇日而别。赠别以言。古之道也。余揖而告曰景遐性气温醇。容辞修整。但当格物穷理。以极归趣之博。持志养气。以济沈潜之质。晋叔天资明颖。学术该洽。但当主敬行恕。克就笃实之行。辟异卫正。不顾指笑之名。若震相则表襮白直。语言傋𠈵。知而不精。言而不践。必须百倍其功。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3L 页
痛加檃栝。内致存养省察之要。外资切偲规警之益矣。各以此进修不已。则庶无负于读书求道之意耶。是为跋。
贽疑录跋
余早也。薄有才资。妄怀向上之志。而未得指南之方。仍念持敬穷理。吾道之轮翼。而敬主一心。理散万事。未有不格致而能诚正者也。仍就理上推究。博集群书。参互演绎。食与俱啖。寝与俱梦。殆将四十年许。中间虽被功令之累。丧病之挠。精神所注。不无铢寸之得。亦既有定见有成说矣。但于前辈之论。不无轩轾。而规模稍异于世学。故泊守之久。信从者鲜。日郭斯文鸣远甫踸踔数百里。从余求入头路脉。临行出一册子。名曰贽疑录。皆理气心性存养克治之要。余感其意。因裁答于各条下方以归之。极知其踰妄。然朋友相长之道。不尚虚文。但贵实际。得失在我。取舍在彼。如有未当则我有受砭之益。苟其相契则我有夹持之助。而在彼不害为佗山之石。且闻嘉晋丹咸之间。往往多拔伦翘英之士。盍簪之日。各以公心公眼。细察而深覈之。拨转得长长地意思。始因涓爝之补而终臻昭旷之原。则五星之运。大贲于濂洛。而我为
贽疑录跋
余早也。薄有才资。妄怀向上之志。而未得指南之方。仍念持敬穷理。吾道之轮翼。而敬主一心。理散万事。未有不格致而能诚正者也。仍就理上推究。博集群书。参互演绎。食与俱啖。寝与俱梦。殆将四十年许。中间虽被功令之累。丧病之挠。精神所注。不无铢寸之得。亦既有定见有成说矣。但于前辈之论。不无轩轾。而规模稍异于世学。故泊守之久。信从者鲜。日郭斯文鸣远甫踸踔数百里。从余求入头路脉。临行出一册子。名曰贽疑录。皆理气心性存养克治之要。余感其意。因裁答于各条下方以归之。极知其踰妄。然朋友相长之道。不尚虚文。但贵实际。得失在我。取舍在彼。如有未当则我有受砭之益。苟其相契则我有夹持之助。而在彼不害为佗山之石。且闻嘉晋丹咸之间。往往多拔伦翘英之士。盍簪之日。各以公心公眼。细察而深覈之。拨转得长长地意思。始因涓爝之补而终臻昭旷之原。则五星之运。大贲于濂洛。而我为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4H 页
穆李之先倡矣。不亦荣乎。第有一言焉。古圣人千言万语。管归在主理二字。致知所以明此理。居敬所以存此理。力行所以循此理。克己闲邪。所以祛其害理者而已。鸣远其念之哉。
书退溪集考證补录后
人于宇宙间第一个是孔夫子。而孔子之道。得朱子而益彰。朱子之学。待李子而始广。今之学者。求观圣人之道。必先从事于退陶书。而顾其书地负海涵平易易知之处。有崇深奥妙之旨。且其用物宏而使事博。世之好博古通今者。犹未能遍识而悉辨也。芦厓柳公酷好此书。始为考證之役。挦扯故籍。蒐罗异闻。坯朴既成。间架悉备。后生受读。始不迷于蹊径。而窥见百官之富。其功曷可小哉。若其名物出处之填补未尽者。特不过残灸冷沥耳。余尝因公之孙仲举丈俯询。略控数三故实。后因舫山许舜歌借惠誊本。获睹全帙。辄敢私录所知。传其疑而订其误。复得数十条。将以奉质于永嘉诸友。丙戌春太白山人郭鸣远以书言此编将付锓梓。抄出未填诸条。要我采辑之。窃念芦厓公属笔已将百年。阅诸公之目多矣。其所未填。只是名物之隐而未彰。琐而无徵者。知之固好。
书退溪集考證补录后
人于宇宙间第一个是孔夫子。而孔子之道。得朱子而益彰。朱子之学。待李子而始广。今之学者。求观圣人之道。必先从事于退陶书。而顾其书地负海涵平易易知之处。有崇深奥妙之旨。且其用物宏而使事博。世之好博古通今者。犹未能遍识而悉辨也。芦厓柳公酷好此书。始为考證之役。挦扯故籍。蒐罗异闻。坯朴既成。间架悉备。后生受读。始不迷于蹊径。而窥见百官之富。其功曷可小哉。若其名物出处之填补未尽者。特不过残灸冷沥耳。余尝因公之孙仲举丈俯询。略控数三故实。后因舫山许舜歌借惠誊本。获睹全帙。辄敢私录所知。传其疑而订其误。复得数十条。将以奉质于永嘉诸友。丙戌春太白山人郭鸣远以书言此编将付锓梓。抄出未填诸条。要我采辑之。窃念芦厓公属笔已将百年。阅诸公之目多矣。其所未填。只是名物之隐而未彰。琐而无徵者。知之固好。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4L 页
而阙之亦无害。昔人之博闻强记。犹有未逮。则藐玆末学。安能拾沈而无所遗乎。况今精力衰耗。尤何以包罗得哉。且见编中特详于名物。而鲜及于义理。盖出于尊畏慎重之意。而第惟老先生于性命精微之蕴。悟解每进而益高。不能无早晚疏密之别。而异趣者执彼疑此。晚学或靡所适从。今以先生定论。还證旧说之微差者。初无损于尊畏之义。而庶有助于阐明之实也。所以补录之际。𨓏𨓏阔略于事物。而反覆乎义理之辨。明眼者见之。得失自著。无可取则土苴之当矣。犹有取焉则是亦刍荛之在所择也。
书西厓柳先生主宰说后
于乎。此先生一生受用之真诀妙诠也。盖先生首登溪门。亲受主敬之旨而久视明道全体大用。卓然为吾岭儒宗。处党伐角胜之世。而不激不随。值患难颠败之秋而不挠不沮。卒之道德光于百世。勋业著于社稷。其道靡佗。心有主宰而已。夫主宰有二义。一是天定底心为一身之主宰是已。一是人立底敬为一心之主宰是已。此虽有天人之别。而天以是畀乎人。人以是全其天。其实则一而已。先生晚年。作此说以示学者。首以为治心养性之妙法者。以敬言也。静而
书西厓柳先生主宰说后
于乎。此先生一生受用之真诀妙诠也。盖先生首登溪门。亲受主敬之旨而久视明道全体大用。卓然为吾岭儒宗。处党伐角胜之世。而不激不随。值患难颠败之秋而不挠不沮。卒之道德光于百世。勋业著于社稷。其道靡佗。心有主宰而已。夫主宰有二义。一是天定底心为一身之主宰是已。一是人立底敬为一心之主宰是已。此虽有天人之别。而天以是畀乎人。人以是全其天。其实则一而已。先生晚年。作此说以示学者。首以为治心养性之妙法者。以敬言也。静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5H 页
有主。百体从令。动而有主。万事顺应。心无物欲之累而本性自全。敬之功也。易之直方。内直而外自方。书之精一。守一而择愈精。诗之思无邪。礼之无不敬。鲁论之如见宾如承祭。主忠信约礼。曾传之诚意正心。邹书之存心养性皆是也。此先生所以断然以为自古论学。不过此一语者也。盖字以下。又推本而言之。以明心为主宰之妙。心之所以为一身之主宰者。以其性为之体而情为之用故也。此非以精神气魄之昭昭灵灵者。谓之主宰也。中者性之德。心之所以主万理也。和者情之德。心之所以宰万物也。专言主宰则主便是宰宰便是主。而分言主宰则体立于静者谓之主。如人主之垂拱无为是也。用行乎动者谓之宰。如宰相之裁断庶务是也。故先生始也合言之。终焉分言之。于此有主焉者。合主宰而谓之主也。静为主动为宰者。分主宰而作使用也。且致中之致。亦自有敬底意思。致夫中者。敬之所以主乎静也。致夫和者。敬之所以宰乎动也。敬是此心之敬。则工夫做处元在于道理地头。不待佗求矣。先生之相因为说。不加分别者。非若章句拘儒考较离析之论。而南岳所辨。或不免求过于无过。执一而废二也。以心之知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5L 页
酬酢万变。为主宰字命名之义。则敬之为一心之主宰者。将何以区处也。主宰固是心。而存心须用敬。苟不用敬则心亦失其主宰而不足倚恃。以吾心本有之则。为吾心存养之法。斯乃圣学之真诠。既以主宰作做工夫说。又以心做主宰说。果何妨乎。中和固不是说做工夫处。而致中和则不得不谓之做工夫处。戒惧谨独。果非治心养性之节度乎。愚故曰学问之极工。圣人之能事。亦不外于心有主宰四字。又只是一敬字而已。
书愚潭丁先生四七辨證后(辛丑)
余尝观朝野会通。特书愚潭丁公之卒。历选立朝之节行己之美。无虑数百言。先生尝疏论栗牛从祀。凡尊尚栗牛者。宜若齮龁之。不欲有其善。而乃反褒美之如是。其必有心服焉者耳。其后从张友景遐得先生所编四七辨證一书而读之。然后益信先生之学。平易纯熟。正大切实。本立而道生。实大而声宏。固有以深孚人人者也。其书详而整。直而婉。简而明。温而理。辨析于儒禅蹊径之异。而直透乎天人分合之妙。使世之攻退说者。无所容其辨。而第有一二句语不合于愚见者。盖栗谷所以力攻互发者。其主张把柄。
书愚潭丁先生四七辨證后(辛丑)
余尝观朝野会通。特书愚潭丁公之卒。历选立朝之节行己之美。无虑数百言。先生尝疏论栗牛从祀。凡尊尚栗牛者。宜若齮龁之。不欲有其善。而乃反褒美之如是。其必有心服焉者耳。其后从张友景遐得先生所编四七辨證一书而读之。然后益信先生之学。平易纯熟。正大切实。本立而道生。实大而声宏。固有以深孚人人者也。其书详而整。直而婉。简而明。温而理。辨析于儒禅蹊径之异。而直透乎天人分合之妙。使世之攻退说者。无所容其辨。而第有一二句语不合于愚见者。盖栗谷所以力攻互发者。其主张把柄。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6H 页
专在于七情兼四端。人心亦道心一段。若所谓理通气局者。窃恐其瞭然有契于大本也。先生于兼四端则曰不待多言而明于亦道心则曰可矣。于理通气局则反言理有所不通。气有所不局。愚反覆思量。终未领会。盖四端七情皆情也。情出一路。人心道心俱心也。心无二源。而一原分殊。各有条理。一路而分千歧。一源而分万派。固其势也。趋向既异。头面各成。谓此兼彼。谓彼亦此。不其笼罩之甚乎。且七情横贯过四端。横贯者犹济于河纬于经。而不可曰济包河纬包经明矣。人心听命于道心者。犹臣于君卒于将。而不可曰臣亦君卒亦将审矣。好学论言七情处。先辈谓之包四端在中。此乃立言之际。举此该彼。初非体段之相包也。朱子言圣人分上浑是道心。特言其所发之皆合于天理。的指其苗脉则上智不能无人心。而毕竟是生于形气者。不可讳也。理无穷而气有限。理为主而气为资。理果通矣。气果局矣。则局者不发而通者必发。天下之正理也。栗谷斥理发而伸气发。自不免局理通气。今以先生所辨言之。万物异体。有全有偏。而偏者之理。有时而直遂。非气之所能掩。则气虽局而理自通也。一气流行。无端无始。而既屈之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6L 页
气。不复为方伸之气。盈则必亏。聚则必散。所通者只是根于理而日生者也。气之本色。依旧是局底。今欲主理以抑气。而反谓理有所局气有所通者。无乃两失其所据乎。惜乎。今无由就质其微旨也。
书陶庵集后
李陶庵集中心说最多。而煞多精深敏妙之旨。性说最简。而亦得其要。答或人书曰五气不备。不能成造化。人物虽有偏正多寡之不同。而岂有人得五行而物不得五行之理。又曰人物同得健顺五常之理。而由其气之偏塞。故物不得全耳。又答俞子恭曰物亦具五行。而只得五行之偏。盖有五行之气则必有五行之理。而五行之理。即五性也。五行而无一。不能成造化。则五性而无一。乃谓有无理之气也。但物之气只得五行之偏。故物之性亦只得五常之偏。气之偏。固非性也。而性之偏。便唤做性矣。有性之同而为性则异。陶庵盖已言之矣。但所赠崔祏诗。以偏全作本然讥南塘。无乃以天之命物。无此丰彼啬之别故耶。抑以南塘所谓偏全者。乃指有仁无义有义无仁。坏了太极之全体故耶。物性虽皆有而未粹。故谓之偏。人性既皆有而且粹。故谓之全。其偏其全。自其本而
书陶庵集后
李陶庵集中心说最多。而煞多精深敏妙之旨。性说最简。而亦得其要。答或人书曰五气不备。不能成造化。人物虽有偏正多寡之不同。而岂有人得五行而物不得五行之理。又曰人物同得健顺五常之理。而由其气之偏塞。故物不得全耳。又答俞子恭曰物亦具五行。而只得五行之偏。盖有五行之气则必有五行之理。而五行之理。即五性也。五行而无一。不能成造化。则五性而无一。乃谓有无理之气也。但物之气只得五行之偏。故物之性亦只得五常之偏。气之偏。固非性也。而性之偏。便唤做性矣。有性之同而为性则异。陶庵盖已言之矣。但所赠崔祏诗。以偏全作本然讥南塘。无乃以天之命物。无此丰彼啬之别故耶。抑以南塘所谓偏全者。乃指有仁无义有义无仁。坏了太极之全体故耶。物性虽皆有而未粹。故谓之偏。人性既皆有而且粹。故谓之全。其偏其全。自其本而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7H 页
已然。非有无理之气也。又答性道同异之问曰。其为千差万别。固不离于气。就率性上言则当专言理而不可杂乎气。然则理一分殊之妙。陶翁已深言之矣。其佗所论种种多见到处。其曰圣人之心。亦何尝离乎气质。而顾无偏驳之可言。故气质之性。专为众人说。又曰今之论明德者。欲舍理而主气。岂不大悖于圣人之旨。又曰道心原于性命。是圣凡所同之心。人心生于形气。是圣凡不同之心。又曰复初之初即明德。明德即本心。本心有优劣分数。则虽极其澄治之功。众人柰何得圣人。又曰初学虽未有光明灿烂之气象。清朝未接物之间。此心或有洒落时节。此圣人心也。应事之际。虽未得如圣人之合理。而或有一事之中节。则是亦圣人事也。若涵养此心。习熟此事。则是亦圣人也。又曰鬼神是理气之妙合。而终是理之用也。又曰鬼神固气也。而此章重在良能上。饶说以鬼神与道。分而二之。恐有病。此等说话。并皆深臻道妙。而最其答沈信甫书曰为纯善之说者。殊无心性之辨。易堕于释氏之见。而谓之有恶者则乃曰未发前亦有恶。未发则性也。未发而有恶。不近于善恶混欤。此又巍塘之所不及。而独睹乎昭旷者也。余特表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7L 页
而出之。以附于主理之旨。
又书陶庵答尹屏溪心说后
栗谷圣学辑要言心曰合性与气。而独其答成牛溪书有心是气一句。盖欲以四七之发。皆归于气。不得不以心为气也。其后金农岩祖辑要而立言曰人之一心。理与气合。又曰四端主理言而气在其中。七情主气言而理在其中。此于心之发处。已有主理主气之论。则心之为兼理气者固也。湖中前辈多为四七气发说所制缚。一例祖述佗偏言处。指作定本。而独李陶庵亲受农翁之旨。发挥之推衍之。其答尹屏溪书。力言古圣贤千言万语。不外乎理为气主四字。以尹说之专主气。类之于滓秽太清。谓孟子道性善之功。至是而几昧云。则陶庵心说之有所本而不可易明矣。屏说有谓孟子无一言及于心善。然孟子言良心本心恻隐心羞恶心处。皆以其善者言之。故程子曰心本善。朱子曰心之本体无不善。则屏溪心不善之论。果何处得之也。况心之本体即性也。单言性善而心善在其中矣。圣人先得人心之同。众人每失本心之正。则众人之心异于圣人者。气拘其心故也。岂容反咎其心而谓之本有恶乎。陶庵虽不明说四七
又书陶庵答尹屏溪心说后
栗谷圣学辑要言心曰合性与气。而独其答成牛溪书有心是气一句。盖欲以四七之发。皆归于气。不得不以心为气也。其后金农岩祖辑要而立言曰人之一心。理与气合。又曰四端主理言而气在其中。七情主气言而理在其中。此于心之发处。已有主理主气之论。则心之为兼理气者固也。湖中前辈多为四七气发说所制缚。一例祖述佗偏言处。指作定本。而独李陶庵亲受农翁之旨。发挥之推衍之。其答尹屏溪书。力言古圣贤千言万语。不外乎理为气主四字。以尹说之专主气。类之于滓秽太清。谓孟子道性善之功。至是而几昧云。则陶庵心说之有所本而不可易明矣。屏说有谓孟子无一言及于心善。然孟子言良心本心恻隐心羞恶心处。皆以其善者言之。故程子曰心本善。朱子曰心之本体无不善。则屏溪心不善之论。果何处得之也。况心之本体即性也。单言性善而心善在其中矣。圣人先得人心之同。众人每失本心之正。则众人之心异于圣人者。气拘其心故也。岂容反咎其心而谓之本有恶乎。陶庵虽不明说四七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8H 页
有主理主气之别。而其答屏溪发者气也未发已发专是气之为之说曰未发二字。实从天命之性出来。未发则性也。又谓未发时不可著气质二字。则已发时虽或著气不可谓气之所发。陶庵之初不泥于气发之论。又可见矣。
书李巍庵理通气局辨后
理通气局之说。始发于栗谷。而其旨不悖于程朱。然此其大分也。有理通而气亦通者。太极遍体于万物。而元气流行于万古也。有气局而理亦局者。游气俵著于一形。而太极散入于一物也。有气因理而通者。浩气之塞于天地是已。有理因气而局者。明德之拘于气禀是已。但气之通者终归于局。有成必有坏。有起必有灭。而理之局者终有所通。浊气虽塞而善端迸出。气机既息。还佗天理。此须横竖说去。其义方尽。而理气之妙。元不相离。初非各占地头。互有先后。则寒水之以理通图于上方。气局图于下方者。果似有离之之实。而理气之实。亦不相杂。不可分之中自有可分底道理。天命之流行普遍。理通者为主。物性之偏全各殊。气局者为重。则言命处谓之理通。言性处谓之气局。果非无谓。南塘从而分疏曰理通处亦有
书李巍庵理通气局辨后
理通气局之说。始发于栗谷。而其旨不悖于程朱。然此其大分也。有理通而气亦通者。太极遍体于万物。而元气流行于万古也。有气局而理亦局者。游气俵著于一形。而太极散入于一物也。有气因理而通者。浩气之塞于天地是已。有理因气而局者。明德之拘于气禀是已。但气之通者终归于局。有成必有坏。有起必有灭。而理之局者终有所通。浊气虽塞而善端迸出。气机既息。还佗天理。此须横竖说去。其义方尽。而理气之妙。元不相离。初非各占地头。互有先后。则寒水之以理通图于上方。气局图于下方者。果似有离之之实。而理气之实。亦不相杂。不可分之中自有可分底道理。天命之流行普遍。理通者为主。物性之偏全各殊。气局者为重。则言命处谓之理通。言性处谓之气局。果非无谓。南塘从而分疏曰理通处亦有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8L 页
气局之可言。气局中亦有理通之可言。则理通者非有以离乎气局。而气局者非有以每妨其理通也。且以太极五常言之。太极固是天理之尊号。而性者人之太极也。五常固是人性之定名。而四德者天之五常也。分而言之则在天曰理。理有四德。太极之统体也。在人曰性。性有五常。太极之各具也。合而言之则性则理理则性。亦可以互换说。而四德五常。同实而异名。统体各具。俱是太极。初不可以二之也。寒水则主分而略于合。巍庵则主合而攻其分。两说各有所偏。盖命之所行。固在于人物未生之时。而所命者只是性则命也而实性矣。性之所成。固在于人物已生之初。而所性者只是命则性也而亦命矣。况乎太极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全体里面。五常备具。浑然而条理不泯。粲然而墙壁不拦。则自其理之一而谓之太极。自其分之殊而谓之五常。有何妨乎。巍庵于未生时赚言五常。失在名义上。而湖说之于己生后讳言太极。失在道理上。道理之失。恐自较重。而以命性分天人。谓通局无先后。两说皆通。何必互相逃闪也。但中庸首句命字虚而性字实。湖说之以未生已生分之者。失之搀矣。而巍庵所驳亦不无操切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9H 页
太过。或者之以单指兼指。论太极五常者。疑其不出于寒水之旨。已不足深辨。而以上智下愚不移之性。当天命之性。万物一原之地。则果甚忒差。巍辨当矣。是知理通气局之旨。固可以俟百世。而义谛一差。易归于局理通气。可不戒哉。
又书巍庵心说后
巍塘心说之争。权舆于未发有善恶之辨。其所以为心者。已非圣人之所谓心。故其言未发。亦非圣人之本旨。盖心之本体性也。性立乎阴。大用情也。情行乎阳。性情一理也。阴阳一气也。理则纯善而气有美恶。美者阴阳之淑气也。恶者阴阳之慝气也。气之始生。固未尝不善。而阳极为阴。阴盛则生滓。阴化为阳。阳亢则成沴。万物未生之前。已不能无恶。则既生之后。亦安能皆美耶。是以在万物而人之气最秀。在百体而心之气最精。然最秀者犹不免多浊而少清。则最精者亦岂容尽美而无恶也。但其本体之真。不以浊恶而减。不以清美而加。此乃人之明德而太极之在躬者也。未发则谓之中。中者性之德。已发则谓之和。和者情之德。其体湛然虚明。而非气之虚也。其用烨然宣著。而非气之著也。特其所乘之气。有以助其发
又书巍庵心说后
巍塘心说之争。权舆于未发有善恶之辨。其所以为心者。已非圣人之所谓心。故其言未发。亦非圣人之本旨。盖心之本体性也。性立乎阴。大用情也。情行乎阳。性情一理也。阴阳一气也。理则纯善而气有美恶。美者阴阳之淑气也。恶者阴阳之慝气也。气之始生。固未尝不善。而阳极为阴。阴盛则生滓。阴化为阳。阳亢则成沴。万物未生之前。已不能无恶。则既生之后。亦安能皆美耶。是以在万物而人之气最秀。在百体而心之气最精。然最秀者犹不免多浊而少清。则最精者亦岂容尽美而无恶也。但其本体之真。不以浊恶而减。不以清美而加。此乃人之明德而太极之在躬者也。未发则谓之中。中者性之德。已发则谓之和。和者情之德。其体湛然虚明。而非气之虚也。其用烨然宣著。而非气之著也。特其所乘之气。有以助其发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19L 页
挥耳。今此两公并不及心体之主乎理而以气当之。则性在心外。对为二本。而非朱子心无体。以性为体之旨也。于气之中。巍庵独拈其精者而谓之心。南塘兼指其粗者而谓之心。气之精者。固亦心之机。而不察乎真体之即理。则气为天君。气为大本。而明德亦气。良贵亦气。不免于认理为气矣。气之粗者。固亦心之舍。而浊驳气上。理亦浊驳。善恶气中。性有善恶。则居心不净。滓秽太清。又难免认气为理矣。始余只见塘说。专攻其说之偏于主气。而于巍说则颇为分疏之。及见巍集则又惘然失图。盖其主张气善。而孟子性善之功颠。全副本心。而程子本天之旨爽。湛然清明虚明不昧神明不测光明照澈。是皆晦翁所谓是理非气。而一切反之。夺此与彼。则其于心法之传。不啻朔南之相悬矣。东莞陈氏曰圣人以义理言心。佛氏以精神言心。今此巍庵言心。卒不离于精神一路。则南塘所讥佛氏之故智者。诚无怪也。况乎未发之体。又是就心中单指理者。故朱子以为尧舜之于涂人一也者。初无异于程子之言性。则此时之善。惟理是当。非气之所能与也。彼谓未发之时。气质有善恶者。虽说得浅。犹知大本之不可夺。而今之谓气质纯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0H 页
善者。内焉而超凌性体而徐方御极。外焉而剥落血气而水母无虾。苦苦自异。以为立命之地。而终不能清脱于镜铁之粗云雾之翳。烂漫同归于主气之科。可胜惜哉。
又书巍庵性说后
巍塘性说之争。发端于中庸命性之旨。而结裹于孟子犬牛人性之辨。由前则塘说似跲。由后则巍说似偏。盖中庸言性。就一原上说天之所命。即太极之流行。而人物得之以为五常之德。则五常者太极之条理也。太极者五常之总名也。五常之各得。便是太极之各具。则人亦此性也。物亦此性也。虽使就气言之。五行之气。阙一则不得生物。南塘亦言之。朱子所谓物亦具有五行者也。既具此五行之气。则还须有五行之理。五行之理。果非五常耶。若谓具得五行而不具得五常。则天下岂有无理之气也。但其五行之气虽备。而物得其偏。故五常之德虽具。而与人不同。盖是气多则是理多。是气寡则是理少。仁义礼智。一齐都有。而或仁多于义。或智多于礼。名色无阙。而分数自异。故孟子又就异体上说佗理绝不同处。其所以不同。诚由于气质之正偏。而毕竟不同处还是理。譬
又书巍庵性说后
巍塘性说之争。发端于中庸命性之旨。而结裹于孟子犬牛人性之辨。由前则塘说似跲。由后则巍说似偏。盖中庸言性。就一原上说天之所命。即太极之流行。而人物得之以为五常之德。则五常者太极之条理也。太极者五常之总名也。五常之各得。便是太极之各具。则人亦此性也。物亦此性也。虽使就气言之。五行之气。阙一则不得生物。南塘亦言之。朱子所谓物亦具有五行者也。既具此五行之气。则还须有五行之理。五行之理。果非五常耶。若谓具得五行而不具得五常。则天下岂有无理之气也。但其五行之气虽备。而物得其偏。故五常之德虽具。而与人不同。盖是气多则是理多。是气寡则是理少。仁义礼智。一齐都有。而或仁多于义。或智多于礼。名色无阙。而分数自异。故孟子又就异体上说佗理绝不同处。其所以不同。诚由于气质之正偏。而毕竟不同处还是理。譬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0L 页
如一仓受粜。我以斛彼以斗。而乃曰器虽异。谷则同可乎。器既小则谷亦小耳。巍庵之反谓偏全非性。而只执其同者。不亦过乎。若夫孔子之言性相近。兼气言之。直说到美恶不齐之性。气本非性。性本无恶。则南塘之以天命之性准之者。殆是合矛于盾。而巍庵之以犬牛性合之者。亦不免换铁作金也。盖子思言性。单指本然之性。孔子言性。专指气质之性。而孟子所言之性。较鲁论则为本然之性。以其言善而不言恶也。较思传则为气质之性。以其偏全不同。实因乎形气也。然偏全因气而已。不因乎气。不名为性。既未尝杂气而言之。则人物性同异之辨。决不容判舍之也。中庸虽主乎同。而气以成形。各得而各循。则异在其中矣。孟子虽主乎异。而性得乎天。是仁而是义。则同在其中矣。所指之地头既同。则不可以一原异体之辨。剋理而归之气也。由此言之。巍说之主同。有些未备而不粹底五常。还可补齾而归元也。若南塘之三层说性。虽似详备。而终涉骨突。以吾观之。自性之具禀五常。纯善无恶。而谓之人物皆同。自性之人全物偏。而谓之人与人同。物与物同。自性之仁多义多。(朱子曰禀木气多者仁较多。禀金气多者义较多。)而谓之人人不同。物物不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1H 页
同者。虽不离于气。而亦不杂乎气。方尽其理性之实。而南塘则不然。其所谓人物皆同者。以一阴一阳之道。无极而太极当之。而五常不与焉。反若指人物未生之时。天地公共之理。则非性之当体。而虚作遮盖矣。其所谓人与人同物与物同者。虽指偏全之性。其全也已非太极之全体。其偏也亦只一德之偏禀。则五常之性。决不如是之割截也。其所谓人人不同。物物不同者。浑善恶而言性。以不齐之气。求以自异于物。似此之异。并不足䙌。吾故曰同而异。不害为同。宁为巍说之不备。不当学塘说之不明。
书金渼湖人物性说后(壬戌)
金渼湖性说。大体极正当。如曰理气虽是二物。元不相离。虽不相离。亦不相杂。则明于理气之原矣。自其不相杂而单指理则命之曰本然之性。所谓不杂阴阳底太极也。自其不相离而兼指气曰气质之性。所谓不离阴阳底太极也。则明于性气之分矣。自本原而言则人也有健顺五常。物也有健顺五常。除是无此物。方无此性。则明于有性之同矣。曰性虽同而气则异。气既异则理亦随而不同。则亦已说到于为性之异矣。曰虽其气之所拘。仅通一路。而一路通处。便
书金渼湖人物性说后(壬戌)
金渼湖性说。大体极正当。如曰理气虽是二物。元不相离。虽不相离。亦不相杂。则明于理气之原矣。自其不相杂而单指理则命之曰本然之性。所谓不杂阴阳底太极也。自其不相离而兼指气曰气质之性。所谓不离阴阳底太极也。则明于性气之分矣。自本原而言则人也有健顺五常。物也有健顺五常。除是无此物。方无此性。则明于有性之同矣。曰性虽同而气则异。气既异则理亦随而不同。则亦已说到于为性之异矣。曰虽其气之所拘。仅通一路。而一路通处。便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1L 页
见全体。又曰太极只是圆底。更无破碎。则有见于性之即理而同也。又曰自气质而言之。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偏且塞者为物。故人独全其健顺五常。而物则不全。则有见于性之因气而异也。曰理无形象。元无多寡。亦无彼此。若在此而赋之多。在彼而赋之寡。则岂无形象之谓乎。则有见于天命之全矣。曰太极者。不过曰阴阳五行之理。舍阴阳五行。更无别讨太极处。以性与太极为不同则已。同则性只是仁义礼智之德而已。舍仁义礼智。又安有性哉。谓万物不本于一理则已。本于一理。则亦安有人独得之而物不得者哉。则亦已明于太极五常之不可以殊观也。然而人全物偏。亦自是不杂气而言之。谓之因气而异则可。直谓之气异则不可。异体上理绝不同。不害为理之异也。况理之在物。方名为性。则苟求其性之本然生下来。便自不同。何必更讨其本于未有此性之前乎。况在天之理。亦不能不随气而异者乎。天之赋物。固无较量多寡之理。而物之受性。元无气外之剩理。气只有许多。理亦只有许多。何必以同者为性。而异者为非性乎。五行之妙。固亦居一有四。而各有条理。不相侵逼。禀木气多者木气固为主。而木气上都具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2H 页
此五行。故其理之所发。有仁之礼仁之义。礼之所乘。毕竟是火气。义之所乘。毕竟是金气。岂待易其所乘之气。而方得以为礼为义耶。如此则太极虽不破碎。亦只是顽然一块。都无间架矣。末段既曰不同则不得为本然云者。亦恐泥于理一。而不察乎其分之殊。悬空说性。不能无疑。然其所差之微。不能掩所得之大。多见其可敬也已。
书栎泉集后(庚申)
近见宋栎泉集。其中煞有名言。如言若论鬼神本色则当就形而下说。若论鬼神之为德则当和鬼神谓之理。又曰天地生物。一本而已。一理生二气。二气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乃所谓一本万殊也。今谓气亦有一本。则是万物二本也。仲陟谓性纯善。心亦纯善。则又岂非二本乎。又曰来谕以五性为体。四端为用。大体得之。而却以四端为形而下者则错矣。如以流行分殊为气。则天命之流行。性命之各正。皆可谓气乎。又曰今云性不可著明字。则明命注何言我之所以为德。如云心不可著德字。则明德注何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也。又曰以是心统性情。方可谓明德。朱子所谓光明正大者。即指统性情之心也。性情之外。更
书栎泉集后(庚申)
近见宋栎泉集。其中煞有名言。如言若论鬼神本色则当就形而下说。若论鬼神之为德则当和鬼神谓之理。又曰天地生物。一本而已。一理生二气。二气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乃所谓一本万殊也。今谓气亦有一本。则是万物二本也。仲陟谓性纯善。心亦纯善。则又岂非二本乎。又曰来谕以五性为体。四端为用。大体得之。而却以四端为形而下者则错矣。如以流行分殊为气。则天命之流行。性命之各正。皆可谓气乎。又曰今云性不可著明字。则明命注何言我之所以为德。如云心不可著德字。则明德注何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也。又曰以是心统性情。方可谓明德。朱子所谓光明正大者。即指统性情之心也。性情之外。更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2L 页
别无心。古人所谓数车无车者是也。又曰以善心具善理等语。终未免头上安头之病。此个说话。平正切实。极耐咀嚼。且其论学处。规模气象尽好。不负家学之传矣。
书磨湖李熙福家藏农栖公手帖后
朱书为今日新一世耳目之资。吾友稚钦(松厓儿名)勉之哉。己未腊。而拱(农栖公字)书。(右手帖)
此吾伯祖赞成公书赠松厓李公者也。赞成公尝以泮制入格。祇受 正庙朝恩赐朱书百选一部。其后魁谒圣科。肃谢将归。 正庙教曰尔今归荣父母。 予赐以数月暇。其间熟复朱书。 予将召汝。赞成公受 命感激。荣扫毕。辟一室读百选。未卒业而 弓剑遽遗。莫报知遇之恩。后当 正庙讳辰。有未死孤臣成白首。平生 遗教在朱书之句。自是屏居赍慕。与弟涵轩公读此书不移手。手泽尚可认也。我仲父定宪公克体先志。簪笔之暇。类选节要为两册。莅官所在。辄以自随。平生所业。多从此书出。余小子尚克逮闻乎家学渊源。穷居无事。粗用力于此书。而世衰道微。异教肆行。斯文将丧。每怀皓天不复之忧。日晋阳士友李熙福甫誊示此帖。仅二十有五字。而相与
书磨湖李熙福家藏农栖公手帖后
朱书为今日新一世耳目之资。吾友稚钦(松厓儿名)勉之哉。己未腊。而拱(农栖公字)书。(右手帖)
此吾伯祖赞成公书赠松厓李公者也。赞成公尝以泮制入格。祇受 正庙朝恩赐朱书百选一部。其后魁谒圣科。肃谢将归。 正庙教曰尔今归荣父母。 予赐以数月暇。其间熟复朱书。 予将召汝。赞成公受 命感激。荣扫毕。辟一室读百选。未卒业而 弓剑遽遗。莫报知遇之恩。后当 正庙讳辰。有未死孤臣成白首。平生 遗教在朱书之句。自是屏居赍慕。与弟涵轩公读此书不移手。手泽尚可认也。我仲父定宪公克体先志。簪笔之暇。类选节要为两册。莅官所在。辄以自随。平生所业。多从此书出。余小子尚克逮闻乎家学渊源。穷居无事。粗用力于此书。而世衰道微。异教肆行。斯文将丧。每怀皓天不复之忧。日晋阳士友李熙福甫誊示此帖。仅二十有五字。而相与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3H 页
之意。溢于幅面。盖此帖成于己未。即伯祖大阐之岁也。是时松厓公年甫十八。以小名行。而赞成公直谓之吾友。盖许以合志同方。而不计其年纪者也。时当 健陵盛际。 圣学高明。文教巍焕。表章朱书。振作士类。而伯祖亲受 筵教。常自体念。适见松厓公以妙少之年。手抄此书。且读且思。叩其所存。深有所契。故辄为之题其卷末。倾倒而劝勉之如此。则松厓用工之实。已可验也。余于此别有感慨而不能已者。夫昔今一朱书也。而当时则为新一世耳目之资。今时则非惟弁髦之。世亦有斥之以陈腐无用之物者。安得起两公于九原。以卒其倡率之功体践之工也耶。无已则两家后生。另念继述之方。益笃讲磨之谊。使此书不泯于此世。吾之所大愿也。盍亦勉之哉。松厓公讳国钦字致文。精思力践。以儒学著。
书竹下安公行录后
余尝取路南下。过八溪治。遥望玉斗峰。秀色际天。中出一脉。蜿转旖旎。若伏龙状。意必有魁奇卓荦之士挺其间。及省从母于磊方之第。见一大人褒衣伟冠。坐竹阴下读高士传。风度轩昂。气宇峻整。见余至。敛冠而迎笑。叙寒暄毕。娓娓道旧契。因纵谈及古今书。
书竹下安公行录后
余尝取路南下。过八溪治。遥望玉斗峰。秀色际天。中出一脉。蜿转旖旎。若伏龙状。意必有魁奇卓荦之士挺其间。及省从母于磊方之第。见一大人褒衣伟冠。坐竹阴下读高士传。风度轩昂。气宇峻整。见余至。敛冠而迎笑。叙寒暄毕。娓娓道旧契。因纵谈及古今书。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3L 页
又覸其襟怀夷旷。绝无荤血气。自是之后。凡三及门。而益知公疏通而蕴综密。和易而有绳尺。允为南士之标望。及公殁。余哭以诗曰百事偻罗精似秤。一言条析信如蓍。盖纪实也。后五年。姨兄思淑氏蒇公诗文几卷。要余为扫尘役。受而读之。文固赡丽有法度。而诗又清遒爽朗。有林下风致。今春又来属以状行语。余惟公之墓而碣集而序。并出吾家。斯已勤矣。吾以不娴之文。缀既叙之迹。虽使粗变其音节。不亦渎乎。特以钦仰于平素者。书以归之。
书孝妇河氏行录后
朱夫子小学书。载子若妇孝行甚备。用以风厉百世。然子天性也。妇义合也。故子之孝易而妇之孝难。吾闻晋阳郑氏之世。有两世孝赠。而至睡隐翁。又以纯孝著名乡里。固已心韪之。及至其家。得见河孺人行录一通。尤不觉敛衽焉。盖其舅二十年痿痹之疾。饮食起居。必倩人扶。此岂一时勉强者之可能承奉者哉。饵蛇药堇而不厌秽苦。眼囱耳户而不恤瘅瘁。子而能之。犹谓之笃孝。况于妇乎。其佗服丧之哀。奉祭之诚。固不待赘述。妇而如此。子之孝尤可知也。且其于姑而扇枕燠被。以治其痼疾。于夫而削指取血。以
书孝妇河氏行录后
朱夫子小学书。载子若妇孝行甚备。用以风厉百世。然子天性也。妇义合也。故子之孝易而妇之孝难。吾闻晋阳郑氏之世。有两世孝赠。而至睡隐翁。又以纯孝著名乡里。固已心韪之。及至其家。得见河孺人行录一通。尤不觉敛衽焉。盖其舅二十年痿痹之疾。饮食起居。必倩人扶。此岂一时勉强者之可能承奉者哉。饵蛇药堇而不厌秽苦。眼囱耳户而不恤瘅瘁。子而能之。犹谓之笃孝。况于妇乎。其佗服丧之哀。奉祭之诚。固不待赘述。妇而如此。子之孝尤可知也。且其于姑而扇枕燠被。以治其痼疾。于夫而削指取血。以
寒洲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124H 页
疗其久疟。烈而且孝。妇行备矣。惜乎。年寿不永。行善无报。仅得终孝于尊章。而未及受孝养于贤儿。前后乡道之状。无虑数十度。尚未蒙旌褒之典。此公议之所益郁然。夫人之为孝。何尝责报于天。亦何尝求名于人哉。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夫人之子奎荣。仪表秀朗。质文兼美。必能显亲于佗日。又何憾焉。
族弟致极(殷相)家庭遗墨跋
吾宗世以词翰之妙。延誉于国中。而犹以为儒者之馀事。当时不自以贵重。后承亦罕有收拾。数世之后。并致散佚。无以影响于趯啄之馀。族弟殷相慨然于是。遍搜旧箧。兼及佗家墨藏。裒稡我八代祖以下遗迹。以迄于近世。凡三十有三幅。上四世残片短牍。仅得于尘煤蠹蚀之遗。而心画粲然。古色苍然。中世之章草萧笺。下方之附书者。亦因好尚之异。容有工拙之可议。而亦足以论其世也。向非吾致极之诚且勤。何以能博辑而珍弆之。俾后生摩挲墨迹。感发佗油然孝悌之心耶。余虽不解波撇。一寓目便觉如见羹墙。味其辞旨。如闻謦咳。不禁憬仰之怀。辄敢题跋以归之。
族弟致极(殷相)家庭遗墨跋
吾宗世以词翰之妙。延誉于国中。而犹以为儒者之馀事。当时不自以贵重。后承亦罕有收拾。数世之后。并致散佚。无以影响于趯啄之馀。族弟殷相慨然于是。遍搜旧箧。兼及佗家墨藏。裒稡我八代祖以下遗迹。以迄于近世。凡三十有三幅。上四世残片短牍。仅得于尘煤蠹蚀之遗。而心画粲然。古色苍然。中世之章草萧笺。下方之附书者。亦因好尚之异。容有工拙之可议。而亦足以论其世也。向非吾致极之诚且勤。何以能博辑而珍弆之。俾后生摩挲墨迹。感发佗油然孝悌之心耶。余虽不解波撇。一寓目便觉如见羹墙。味其辞旨。如闻謦咳。不禁憬仰之怀。辄敢题跋以归之。